播放地址

梁祝

邵氏电影中国香港1994

主演:吴奇隆,杨采妮,徐锦江,吴家丽,刘洵,孙兴,何润东,侯炳莹,刘瑞琪

导演:徐克

 剧照

梁祝 剧照 NO.1梁祝 剧照 NO.2梁祝 剧照 NO.3梁祝 剧照 NO.4梁祝 剧照 NO.5梁祝 剧照 NO.6梁祝 剧照 NO.13梁祝 剧照 NO.14梁祝 剧照 NO.15梁祝 剧照 NO.16梁祝 剧照 NO.17梁祝 剧照 NO.18梁祝 剧照 NO.19梁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1 20:36

详细剧情

公元337年的东晋时期,门第风气极盛,三品官家祝氏为了巩固朝中地位攀附权贵,将独生女儿祝英台(杨采妮)许配马氏太守,因为担心无心向学的女儿失礼于人,遂叫她女扮男装来到书院好好进补,因书院均是男儿,祝氏夫人(吴家丽)拜托院长夫人对爱女特别关照。   在书院,祝英台结识出身贫寒但苦心向学的梁山伯,因情义相投,两人相交甚笃,日日相对中,祝英台的女儿身被梁山伯识破,两人相爱。自此梁山伯更加发奋读书,期望取得功名后将祝英台迎娶进门,然而门第的隔膜终难消除。

 长篇影评

 1 ) 梁祝

书生书僮结伴而行;结尾也就是那个结尾,两只蝴蝶翩翩飞去。都说民间故事惯性大,影响大,所以要照顾观众的审美期待;可是《青蛇》不就让法海爱上了小青?只能感叹李碧华才情横溢得有些过分,褫夺了更多编剧的灵光一现。 我喜欢吴奇隆的扮相,我喜欢缠绵的协奏曲变成古琴曲,我喜欢影片中如诗如画的优美风景,我喜欢梁山伯祝英台在上课钟前互做鬼脸,我还喜欢片中的和尚即使是龙套也表现够味的温文、尔雅和执着。

 2 ) “那些年”综合症

之前开会,讨论片子的近期宣传计划。某外援公司代表说:宣传就是得结合潮流啊,目前什么片子会火,一定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策划一个“那些年,我们一起干嘛干嘛”的专题,把咱们这片融在list中…… 可能是我多少沾染一点职业敏感,几乎差点脱口质疑:贵公司难不成是《那些年》的内地宣发?想我们宣传片子的同时顺便帮你们也宣传了?丫水够深的呀。 事到如今,捆绑着“那些年”台头的合集搭乘强劲东风各自翻出旧账,也许也称不上有什么过分的野心,谁让“那些年”归根究底是种情结呢。 一闺蜜和高中要好的男同学看了《那些年》,回来说感觉很好。我问,重修旧好了?闺蜜否认。我说,那,片子火力还远不够啊。孰料,凌晨,闺蜜就上线说,男生对她说愿意等她两年。 另一个是大学室友,前前男友在《那些年》上片后,忽然出现穷追不舍的对其进行骚扰。说一直想着念着的都是她。害室友无法淡定。当然无从考证他是否也是去看了《那些年》并受其影响。 近日,偶然看了徐老怪的《梁祝》,浪漫、青春、美好之类的小字眼儿顿时劈头盖脸而至。让人心发麻,让人心生痒。我觉得片子前一个小时比《那些年》要“那些年”吧。看过之后的整个晚上都不忍心再去看别什么的片子,生怕心上这美好情愫一不小心被冲淡。 很多段落我都爱,尤其是吴奇隆监督杨采妮背书与第二天补考的片段简直是大爱。吴奇隆在另一侧拉着系了杨采妮头发的绳子,帮她头悬梁。瞌睡,吴干脆把绳子套在自个儿脑袋上。补考考场上,杨正欲打盹间,一个激灵,想起吴手中的绳子。奋笔疾书,如有神助。 十分镜像化,毋需语言缀饰。 第二天马上搜来演职员表里有同样配置:徐克、许莎朗、吴奇隆、杨采妮的另一部片子《花月佳期》来看。片子很花哨,对故事“合理性”的编排上有一些刻意。但我非常喜欢片中的一场戏是,吴奇隆、杨采妮穿越回来时因为挨得太近,于是粘在了一起,成为“一个人”的正反两面,在唱戏班子后台惹出一小串意外。徐老怪这种“背靠背”式的设置真是太欢乐、太有想象力了。(偏巧,上文提到的《梁祝》吴奇隆人工杨采妮头悬梁的桥段也是背靠背式的。) 自此,徐老怪成为我心中的又一枚大神。 长久以来,令我感慨青年、青春、青涩又清清楚楚、干净透亮、惹人怜爱的美好年华的文艺作品,还要属当年的毕业论文——沈从文。为了论文,《边城》一个月内我反复看了十八遍。做梦想的都是翠翠和二老。首见,她误会他作势对他凶,他笑笑离开,嘱人送她回家。他请她看他赛龙舟,留出最好的位置给她,她听了关于她的议论和关于他的谣言,于是又是误会。他一心表现,却跌进水里,她下楼、他上楼,在促狭的空间里相遇,然后离开。都是因为太过年轻才会有的青涩模样。何况连文辞都是那么美:雨落不止,溪面一片烟。 《边城》和《梁祝》都是悲剧作束。也许一切只是因为开始时分太过美好。也许戏中人和看戏的人都该懂得,此后的生命不过是为了慢慢磨平这些美好记忆才存在的。 所以我们才都该放弃反抗、放弃挽救,因为之后的每一次企图模仿甚至超越的努力都化作一种拙劣的无力感,使得现实的平淡和回忆的美好中终于酝酿出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沟渠。回忆终于成为理想,与现实彻底撇清,似乎那不再是亲历过的日子,而是一个没人舍得唤醒的梦。 PS:当然有时我也做这样的猜测,比如,导演是先谋划出这些美好的小细节,但是仅仅细节还远构不成故事,于是才想着把它们放进一个大框的故事中。而这个作为大框的故事又恰好是梁祝。所以我们看电影的人不要太在乎这个外部的故事才好,是喜是悲,它只不过是为了这些美好的细节们才存在着的。 PS2:杨采妮男扮女装好像林依晨啊。

 3 ) 浅析徐克之《梁祝》的色彩艺术

《梁祝》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所以在拍此类型片的时候,若如果想要在故事方面进行超脱已经难于上青天了,所以徐克在拍摄此片时,巧辟蹊径,从色彩搭配上给了这部作品很大的提升空间,并成为一部佳作。
《梁祝》是徐克1994年的作品,由当时两位红星吴奇隆和杨采妮主演。在这部片中,徐克充分发挥了“旧瓶装新酒”的绝技,将一个传送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成功地年轻化和现代趣味化,而结局的悲怆气氛,也尊崇了原版,称得上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
徐克这版的《梁祝》与其他版本的《梁祝》从风格上来看,又有很大的不同。较早之前李翰祥版本的《梁祝》很大程度上偏向的是传统叙事,以黄梅调为主要叙事手段,而没有考虑用太多的色彩对比来渲染故事的悲剧情绪。
徐克这一版的《梁祝》从结构上来看,大致是可以分为两个段落的。一大段是从开始到影片的七十分钟处,另一大段是从七十分钟处直到结尾。前边一段的色调以暖黄色为主,渲染一种向上的、乐观、融洽的氛围,而这一段也正是在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认识到相爱的经过。到了故事的后半段,也就是第二个段落,色调斗转为青蓝色,偏向冷峻,恰好也映衬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徐克大胆使用这两种对比色彩,无疑是给这个传统故事注入了活力与悲怆意识,而且通过两种色调的反差,也正好是对故事的喜悲欢怨的一种对比。
其实如果细分徐克版《梁祝》的色彩板块的话,可以看出在说讲故事时,色彩变化是有微妙变化的,正是这样的色彩斑驳,才让这部影片变得多姿多彩。
在影片伊始,祝英台被困锁在家,独自在房顶上玩耍,其实可以看得出占据主要画幅的是暗黑的门墙和青白的天空。这样的色调主要是为渲染祝英台的家庭悲剧,并且也不自觉的向观众们透露了这段故事的本身开端便是一部悲剧。转而到了祝英台求学,色调开始逐渐转换。梁山伯在森林里学琴,祝英台在山腰看到梁山伯,尽管拍摄地点是在竹林苍翠的深山,但是透过的阳光让色调开始转暖,直到两人再书库相识,才让整部片子进入温情,而正是这一段,也是全片最令人捧腹的地方。
故事情绪的转化发生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这一段,尽管两人在山洞中激情相拥,但外面大雨倾盆,暗黑与偏冷色调占据了所有,也恰如其分的暗示着故事悲剧发展的朝向。之后从拆散梁祝、梁山伯吐血身亡再到祝英台哭嫁,色彩上面是越发清冷,即使祝英台身披嫁衣,也是一种令人发寒的红。这样子的色彩层层递深,更诠释了故事的悲剧之浓。在此,更应该感谢一下这部影片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先生,哭嫁时的祝英台被化妆成浓妆,面色青白,使悲剧的故事更加冷峻。
除此之外,影片中也有几段对同性恋情愫的描绘,比如从何润东饰演的亭望春对梁山伯的一种情愫,到梁山伯起初看祝英台的一种眼神,其实都是一种同性恋情结,只不过都被徐克用青蓝色调进行了冷处理,也使得画境显得清冷沉静,缺乏真正的激情。
《梁祝》过后的一年,徐克有拍摄了一部《花月佳期》,同样是由吴奇隆和杨采妮主演,在色彩对比使用上,与之前所差无两,但却更显技艺纯熟。事实上,早在八十年代徐克拍摄的《上海之夜》里面就已经有了如此这般的色调对比,三部影片的共通之性都是在与用色彩渲染不同的情绪氛围,从这一点来看,又能看得出徐老怪的几分细腻之情来。
徐克版《梁祝》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其可欣赏的视听艺术性又是非常令人赞叹的,将一段老故事注入新的活力便是影片最成功的地方所在。

 4 ) 繁花一梦已败

正是徐克的意气风发,吴杨的青春年少当时,黄霑的词,梁祝的曲,雷颂德的编曲。
服装写实,风雅再现。
……

不气不气,我们有回春膏。

白衣少年坐于树下抚琴,情自指尖流出。

不要变虚啊,不要变虚。
不要变实啊,不要变实。

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时代。
生在了这个汉室式微,人人虚假的时代。

为什么不多等我几年?
几年之后,你还是无法与马家抗衡。

小姐哭了几天,粉擦不上去。
小姐的泪是红色的。

山伯,你等我。

……
原来片中有这么多熟悉的面孔啊。
彼时孙兴白衣袈裟,眉眼和善,恍恍就是倚天中杨逍的超脱模样。
彼时侯咏莹还是小姐身边贴心丫鬟,但已有日后绝代双骄中慕容九的清冷。
一曲梁祝贯穿始终,由轻快渐入凝重。

却原来,太过通透,好似繁花一梦已败。

 5 ) 徐克的视角

1

此处所言,仅指徐克导演执导《梁祝》一片的独特视角。

说实话,打算观看这部影片前我很有些好奇:对于一个几乎所有国人都耳熟能详的经典爱情故事,徐导究竟能让我们在这旧瓶里喝出怎样的新酒?

亦或说,这旧瓶里又究竟能有怎样的新酒可装呢?

毕竟,很多时候,太熟悉太经典了则往往就意味着想像及突破的受限。

2

然而,徐大导演果然有独到之处。

首先,他完全保留了该故事之凄美动人的核心元素,即让无数人为之泪奔之主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当然是不可动摇的前提,是对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坚决捍卫。

而这一捍卫无疑是成功的。至少,我本人在观看此片过程中所洒的泪一点不比早年看越剧版《梁祝》来得少(不过要声明一点,袁雪芬和范瑞娟演绎的“楼台会”依然无可替代)。

在此基础之上,他做了一增,又做了一减。

减去的是十八相送。这是原剧中用来表达梁祝二人同窗深情、祝英台的机灵俏皮及梁山伯木讷憨厚的最主要桥段。

增加的则是梁祝二人朝夕相处的同窗时光,那些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

这一增一减中有许多意味。

3

原剧中,其实直到十八相送,这一场爱情故事,依然只是祝英台的独角戏。

对于被她戏称为“呆头鹅”的那位梁兄,他之于她,至此,依然只是单纯的同窗情谊。只不过,是特别要好的同窗,以及特别深厚的情谊而已。

一直到后来当梁山伯得知祝英台其实是女儿身,并且她早就倾心于自己,他内心爱的花朵才倾刻间完成了从含苞到怒放的过程。

而徐克的版本,梁祝二人的恋曲从一开始就是相生相长、你侬我侬的合奏。

在那世外桃源般的书院里,那样朝气蓬勃的青春,那样俏皮烂漫、清澈明媚的笑容,那样雨后新芽般潜滋暗长的情愫,那样的柔肠百结、百转千回,那样的两情相悦、欲说还休,那样的相缠相绕、让人无可救药甘心情愿沦陷的眼神,真是醉了,醉了。(片里的人醉了,看片的人也醉了。)

就仿佛春风唤醒了大地,仿佛柳条吐出了新绿。祝英台爱上了梁山伯。梁山伯也爱上了祝英台,在他还不知她是女儿身的时候就已经无法自制地爱上了她(原来真正的爱真的是可以超越性别的)。

原来,梁祝爱情故事之动人心弦,绝不仅仅是其凄美的结局,更在于其如春天那般自然美好的萌发与滋长。

而因为有了这样的美好,才愈加衬托出其结局之凄婉。

也因为有了这样的美好,才让我们(至少是我)愈加理解了梁祝二人生死相许的选择——

当你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遇上了那个最好的人,当拥有过这样倾心醉人的爱情,还如何能够将就,又如何能够舍弃?

4

而徐导在片中还新增了一个堪称重要的人物:祝英台的母亲。这是原剧中所没有的角色。

正是这个角色,让本片看起来更添许多景深。

祝母早年也曾女扮男装去读书,且读书时也曾与同窗相恋,最后却不得不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祝员外。

话说这位原本最应该理解和同情梁祝恋情的母亲,却在此片中俨然成了门第观念的化身和代言人。

我们看到了她身为员外夫人的如鱼得水以及她对梁祝恋情所表现出的冷酷无情。她身上又何曾有丁点往日经历的影子?

尤其她在逼病榻上的梁山伯给祝英台写分手信时的那段话更是让人听了直冒寒气:

“你以为愤怒就会改变你跟英台的命运吗?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面的汉人吗?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我们这个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她究竟是在自怨自艾,还是在代表这个迂腐势利的时代向不知天高地厚者发出警告?亦或许兼而有之吧。

只是,曾经的被压迫被束缚者,如今却转而站在了压迫者与束缚者的阵营之中。

曾经也是那样如花般鲜活明媚的生命,却在被迫(亦或许不完全被迫)埋藏了自己的青春之后,又毅然决然地要亲手埋藏女儿的青春。

这似乎真是让人不可理喻。

5

而其实,又或许并没有什么不可理喻的。

或许正因为曾有过相似的经历,祝母才更明白现实高墙之不可逾越以及抗争的无力吧?

作为一名旧时代里的弱女子,她在看清了现实之残酷后,明智(亦或幡然醒悟)地缴了械,从此心甘情愿、死心踏地地精心扮演命运所安排给她的角色,且貌似心满意足地享受着员外夫人的优越生活。

(只是不知,午夜梦回时,她是否曾想起当年的情深意长、意气风发?想起时,是为曾经失落的怅然叹息,还是会为现今拥有的暗自庆幸?)

又作为一位母亲,她既已看清了现实,自然就要阻止女儿去作无谓的抗挣。她的初衷应该肯定还是为了女儿好吧。当然她的种种在很大程度上显然也是为维护祝家在这个门阀政治体系中的利益,也其实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没错,她也曾拥有鲜活蓬勃的青春,也曾对爱情对未来有着无比热烈的期待和向往。

可那又怎样?春花终将被雨打飘零去,能否结果以及结出怎样的果子却不完全取决于花。

6

其实,又何止是她,我们大多数人,年轻时应该都曾经是理想主义者吧(不仅仅是对待爱情)。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入世的渐深,随着不断地碰壁,这大多数人中的大多数人却终于渐渐地把理想搁置,彻头彻尾地陷入了庸常的现实。

这并不稀奇。从某种程度,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成长的代价。

只有极少数人,那些特别受命运厚爱的宠儿,才有可能让理想主义贯穿自己的一生。

所以,吾辈凡人,即使在跌跌撞撞之后不得不向世俗和命运屈服,或许也真算不了什么。

最可悲的其实还是,很多时候,未等我们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就有人提前把我们挡在了途中:不要再往前走了,再往前必撞南墙,趁早回头。

又说,你必须听我的,我是过来人,我都是为了你好。

于是,不够坚定、不够勇敢的我们情愿亦或不情愿地,什么墙都还没有撞到,就匆匆地从追逐理想的道路上仓皇而退,失败得连一败涂地的机会都不曾拥有。

这算什么事啊。可这又能怪谁呢?

有朋友用了一个很不好听的词来形容那些声称为我们好的人——“过来人婊”。

我说,别,千万别这么称呼。因为他们,往往有可能是我们最亲的人。

且说不定何时,我们自己一不留神也就成了他们。不是吗?

而梁祝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如此动人,或许正是在于他们尽管被告知撞墙后果之惨烈而依然义无反顾地去撞了。

在于祝英台终于没有踏上像她母亲在过来人粗暴干涉下最终自己也成为同样过来人的那条路途。

在于两人至死都没有放弃那样美好的爱情理想。

是他们的勇敢,让那些貌似强大的种种虚伪与势利一败涂地。

而他们的化身为蝶,则为这个无望得令人窒息的时代带来了一丝希望。

7

此外,徐导在影片中还清晰凸显了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

原剧中梁祝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祝父的嫌贫爱富。这样的剧本其实可以放在任何朝代,时代背景因此可以忽略不计。影片主题就只为歌颂男女主人公的爱之坚贞。

而徐克这一版则不仅是歌颂了爱情,同时也直截了当、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东晋时期畸型的的门阀政治。

祝员外夫妇并不是简单的嫌贫爱富,而是把姻亲作为巩固提升士族门第之手段。在他们眼里,一切都以是否有利于稳固家族地位为标准,爱情又算什么,甚至子女的幸福也无足轻重。

当祝英台临出嫁悲痛欲绝面容憔悴而无法上妆时,祝父脸上全无一点心疼之意,只是命侍女在其脸上厚厚地涂粉,涂得白白胖胖的。他只要女儿看起来白白胖胖就好,至于她如何悲痛根本不在他关心之列。

本片还极力渲染和讽刺了东晋时期连男性都以化妆为容的荒诞社会风气。那些涂脂抹粉看不出悲喜的、木偶般的脸孔,展示的是一个毫无生机、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

这样的背景之下,梁祝纯真爱情之不得实现,也就不足不奇了。

而影片尾声,祝英台出嫁途中去梁山伯墓前祭奠,突如其来的暴雨把她脸上的脂粉冲洗得一干二净,然后所呈现出的那张脸,是那么清新自然,那么沉静坚定,那么美。

心里忽然就想起了高尔基《海燕》里的那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样腐朽的社会,这样没落的世道,真的太需要经历一场狂风暴雨的涤荡,才能回归应有的自然与美好,才能灿然如新。

从这个角度,梁祝之抗争的意义,又岂止在于爱情。

 6 )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 徐克版《梁祝》把老故事讲出了新意味

徐克这版《梁祝》拍于1994年,获提名四项金像奖,并荣获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奖”,获提名第3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跨媒介改编剧本奖”。 1994年,是经典电影的井喷之年。 香港有《大话西游》、《东邪西毒》、《重庆森林》等;国外有《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等等。但即便是这样,我上高中时听说徐克这部电影,也并没太上心。 我那时还对传统文学的叙述体系抱有强烈的执念。这部电影,除了故事蓝本脱胎于传说,使用了不少反传统的叙述方法,当时觉得很反感。 然而,越随着年龄增长,越觉得这部片子耐看,甚至可以说这是徐克作品中的巅峰,就像《霸王别姬》之于陈凯歌。 对电影来说,情真意切,最是难得。

影片开头,一个少女披头散发地趴在房顶。她握着一个罐子,里面装着一只展不开翅的蝴蝶。天灰蒙蒙的,阴云不散。镜头一转,是看到英台的老父亲,一个涂脂抹粉的男人愤懑地表达着对畸形官场的疯狂渴望。 “欧阳家族就是因为抹得红光满面,官运才那样的亨通!” 魏晋时,男子以阴柔为美,争相涂脂抹粉,成了地位的象征。这在今天看来不合主流的审美在电影中被充分表达。故事里才貌双全的祝家小姐成了冥顽不化的叛逆丫头,她站在厅里接受父亲的训斥,素面朝天,天真得近乎于傻。与此同时,她苦心经营官场的父亲正不停地用一种莫名的膏脂搓揉已快没了颜色的面皮。 他的目标,是马家。

电影将传说中完美的祝英台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似乎是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终极意义层面对自由的渴求,为了让这个可怜的女子能合乎情理地摆脱束缚。 在传统版本中,英台因渴望求学而女扮男妆来到书院,在徐克这版电影中,祝家则是为了塑造一个合乎礼教的媳妇而将英台送进书院。这样的设置将人物命运的被动加深了许多。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女,能懂得些什么呢?母亲让她怎样,她便怎样。让她绑上腿,莲花碎步规规矩矩地行走,走到了房间门口,也不懂得转弯。母亲说,“再走你就出去了”,她便当真搬开了挡在前方的木头架子,走出门去。 她真的出去了,再没回来。 电影看完,才领悟这处漂亮的隐喻。从走出家门起,她冥冥之中已踏上不归路。

然而情节发展到这里,色调还是明快的。两位主角的相遇也很有诗意。青葱幽静的山间,抚琴的梁山伯徐徐回首,看见雀跃走过的新同学,眼中有着说不出的温润和干净。 第一天,按师母的悉心安排,祝英台夜宿书房,朦胧中听见了书生诵读诗书时的声音。这首诗,徐导选择了《诗经•陈风》中的《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出》歌月怀人,朱熹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又是一处绝妙的伏笔。 延续了在家时混世魔王的风格,祝英台到了书院,也没给大家省心。原来的故事框架中,祝英台学问出众,这里则体现为反面——啥啥都不会。 而正因为这样,走下神坛的祝英台,才多了可爱,多了人性。

小高潮出现在一个黄昏,英台和山伯举琴被罚站。同窗玩闹冲撞,打碎了山伯的琴。英台即刻夺过碎琴,捧在手中,低语曰“我赔得起”。先生勃然大怒,命她继续罚站。

天渐渐黑了,梁山伯携琴,在树下席地而坐。他拨弄着琴弦,想安慰这个“兄弟”,自己却始终心烦意乱。先生之前教琴时曾说,梁山伯弹琴,缺情;所谓情,发自心肝脾肺肾。 这个呆头鹅不明白了,情是什么?发自心肝脾肺肾?

此时已经入夜,丛林茂密,流水淙淙,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似皆为伴奏。如同顿悟一般,琴声顺势而出。 很容易猜到,电影用的就是众所周知的《梁祝》片段,经久不衰的旋律在古琴音调中多了几许古老的情味,美得别出心裁,将今人之怀入故人之手,的确是将“情”的生发表达得更加理所当然。 这场戏十足是“情味”这个词的绝妙表达,愉悦,又不知所措。 琴声持续了很久,镜头从山林、到梁山伯手中的琴,再转换到房间里一语不发的祝英台。 这是一个觉醒的夜晚。 镜头缓缓拉近,让人看清楚那个沉默而正在觉醒的祝家小姐。她的傻,她的幼稚,她的冥顽不灵,在这个夜晚消失殆尽,代之以殷勤的期待和重重的忧虑。电影前半部分的无厘头与戏谑彻底到此为止,悲剧一步步铺开。 到这里,影片进度开始加快。夺人所爱的马家从未在影片中正脸出现,却时刻像一朵巨大的阴云,笼罩着原本应该纯粹的故事。 如同原本的故事线索,祝父称病,要求女儿归家。徐克将长亭送别这个经典桥段编排得现代性十足,按照原本的故事情节,梁山伯入祝府提亲后才知晓祝英台为女子,电影并没有将悬念挂到那时候,他们在送别的路上,就已经交换了彼此的勇气。 徐导才真正是明白,原本的整个故事里,能让他们勇敢表达的时刻,并没有太多。 再次迈进家门的祝英台,已经不是傻孩子。车如流水马如龙,马家提亲了,她固执地等她的梁公子前来。 他来了,带着寒酸的聘礼,坐着竹轿,避着马家声势浩大的下礼队伍,甘心收下母亲所有的奚落,来了。 楼台相会时,他看着盛装的女子,楞住了。他想象过这个场景,但绝没有这么具体,这么真实。畅叙旧事,苦中作乐,可那苦是消不去的。不消太久,她被母亲唤去试喜服。左等,不来,右等,不至,他的眼神渐渐黯淡下来。 贴身的丫鬟来说:小姐让你放心。梁公子笑了:我当然是放心的。 这里借用了宝黛二人的经典对白,“你放心”千言万语都在这三个字里。 当她长发飘飘地站在父亲堂前,眼中多了不曾有过的从容和坚定,也多了少女的妩媚。她提笔用写下那首《月出》,父亲大为满意,女儿终可成为一个体面的媳妇。 可只一句话,就让一切都走向了对立面。 我不嫁。 在这个暴雨之夜,梁山伯被祝府家丁乱棒打去,性命垂危。 祝英台则被关进家门,所有的窗户被木板严实地钉上。当最后一缕阳光被斩断时,她仿佛看见了当年那个卧在房顶看蝴蝶的小女孩;当她颤抖着双手展开山伯的来信,一个字也没有,只有触目惊心的血迹,绽开如奇诡的花朵。 她撕心裂肺地扑打着坚固的门板哭喊。楼下人来人往,没有人表现出听见了的样子。 影片中最具魏晋风度的若虚和尚,是祝母旧日的恋人。他仿佛就是梁祝这个故事的前传,也似乎意味着着他们的未来。他曾去过祝府,想为二人求一条生路。 和尚:这池里的鱼,你应该放生。 祝母:放他们出去,外面环境恶劣,适应不了,它们会死的。 和尚:变得不适应,是因为他们来自大海和溪流,世上根本不应该有池塘。 祝母:说的很潇洒,你能放下就不会出家当和尚了。 祝母更不敢尝试的,是一代代人建立起的生存秩序的崩溃。她接受过命运的安排,她以为只要不死,祝英台也会像她一样。 梁山伯撒手人寰了。她出阁那天,她独对妆镜,泪流成血。 路上照例是狂风大作,黑云压城。她跪在山伯坟前,大雨洗去脸上浓厚的脂粉,又见那个清秀娇俏的女子,洗尽铅华,一如懵懂无觉的昨日。 只有他们,才能这样毫无伪装地默默相对。 此处背景音乐,为旧曲填新词,用的依旧是《梁祝》曲调: 无言到面前 与君分杯水 清中有浓意 流出心底醉 不论冤或缘 莫说蝴蝶梦 还你此生此世 今生前世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她一袭白衣,微笑着在狂风里向前。所有人在狂风中都像是小丑,蠕动,后退。只有她在前进着。 影片结尾比传统叙述,更多了一分画龙点睛。若虚和尚在书房中找到祝英台当年闲来无事画下的一对蝴蝶,纸已经黄得发脆。他在着同样黄得凄艳的晚霞中缓缓撕碎这张命符一样的画纸。 秋风疾扫,尽数吹走了纸屑。 而最后的两片,在僧人宽厚的手心里化为两只蝶,一前一后,翩跹入夕阳。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这是传说的期待,也是故事的实际达成。表面而言,这部至今为许多人所不屑的香港电影颠覆了传统,打破了千年来人们心目中祝家小姐的完美形象。但是导演在每一个长镜头、每一声痛苦的呐喊中表达的人性,却让故事更加动人。 南朝民歌有“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之句,相比于很多传统剧目,徐克这部电影,在情感的真实性上,可能更接近这样坦荡赤诚的风格。 此外,影片对故事时代背景的铺排,亦很有见地,如借祝母旧时恋人之口谈西晋灭后南渡的士族,值得玩味;也有一些有趣的小插曲,比如何润东在书院生涯中饰演了一个有情有义的GAY男。

总而言之,搞笑的前半部分并没有影响电影的格调,反而使故事多了几分生趣;对人性和爱情肌理的细腻考察又使得叙述格局从小儿女之情中跳出,一跃而为命运悲凉的发声。所谓一咏三叹,如是。

作者:Miss铁牛

微信公众号:铁牛影业 (TieNiu-Movie)

 短评

徐克的改编保留了原著精髓又有自己的特点,是最好的梁祝版本之一。杨采妮的反串也是经典之一,从中可以窥见徐克中意的女生类型(袁,林等)。

5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模糊了性别的感情.徐克加进了相当多的同性恋暗示……

8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不只是门第之见,而是被制度奴役以后沦为同党之悲。连信仰都会变质,不妨趁青春正好,在最爱的时候死去即为永恒。

10分钟前
  • 小锡兵
  • 力荐

明明知道结局,怎么会还是那么感动,最后十分钟就是催泪的。如果什么时候看这部不会哭了,就是老了吧。

14分钟前
  • fefe
  • 推荐

小时候看还以为是鬼片...

15分钟前
  • 糟糕槽
  • 还行

这故事家喻户晓,等于是大部分受众都先天被剧透了,但徐克太牛掰了…太牛掰了…实在是太牛掰了…再到对蝴蝶的写意处理,徐克太牛掰了还要乘以100。徐克太牛掰了。

18分钟前
  • 张文豪
  • 力荐

魏晉病態審美也有~傻了吧唧在梁山伯要葬在祝英台出嫁的路旁哭了起來……由彈珡至談情,皆發自心肝脾肺腎。若這情止不住,便還君此生此世,今生前世…… 閨蜜輕責猶記耳邊,要談婚論嫁,你卻要和人談愛情?不是都能這麼任性妄為去愛…吾終究精明現實不起來,是個癡狂之人。傻點好!寧波有座梁山伯廟…

19分钟前
  • 宿命论
  • 力荐

【无敌老港片】行云流水。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

20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7/10。徐克的改编尊重传统又趣味化,绑在英台脚上的绳、瓶中的蝴蝶象征世俗标准禁锢着纯真,祝父用回春膏增强面子并强迫出嫁的英台抹上厚重脂粉,化妆也是礼教掩饰纯真的意象;作弊纸团、书院足球赛、同席而睡水碗划界、敲钟时扮鬼脸充满现代气息,和尚/避世与祝母/妥协这组爱情参照诠释了时代悲剧性。

2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比我以为的梁祝要可爱的多,深刻的多,奇幻的多,也前卫的多。我好爱啊!以前的徐老怪真是迷人💓怎么2022了我还在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哭的死去活来😭😭

25分钟前
  • 一只眠羊💤
  • 力荐

改编经典传说是最难的,一点不改毫无看点,改得不好糟蹋经典。徐克做到了让经典传说有了自己的风格,还做到保留了原来的精义。

28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徐克还是很不错的.从嫁衣奔到丧衣那幕把我震得无语良久.

31分钟前
  • 静下来
  • 推荐

原来何润东是先演过喜欢梁山伯的同性角色后再去演梁山伯的!18岁的时候长得还蛮清爽

33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如果祝英台嫁入马家,几年之后就会和她母亲一样

36分钟前
  • 血容融
  • 力荐

梁山伯说,同性之间的爱是虚的,异性之间才是实的。

4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凭什么同性恋就是虚的异性恋才是实的,想看何润东和吴奇隆搞基。

44分钟前
  • 肖浑
  • 还行

五年里只看过两遍,可是我想我可以看一辈子的电影是梁祝,而不是东邪西毒。

49分钟前
  • 野兔子叔叔
  • 力荐

李碧华曾说这样一段话:“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从前我不懂李碧华为什么要这么说,现在有些依稀明白了。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并且也能被所爱的人全身心地爱着?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   

50分钟前
  • 世界的背面
  • 还行

还是那问题,梁山伯到底是知道祝英台女儿身之前喜欢上他的,还是之后?

52分钟前
  • 我靠
  • 推荐

徐克拍片,即便是爱情悲剧也带着几丝侠气。

56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