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安德的游戏

科幻片美国2013

主演:阿萨·巴特菲尔德,哈里森·福特,海莉·斯坦菲尔德,阿比盖尔·布雷斯林,本·金斯利,维奥拉·戴维斯,阿拉米斯·奈特,莫伊塞斯·阿里亚斯,吉米·贾克斯·平查克,侬索·阿诺斯,康纳·卡罗尔

导演:加文·胡德

 剧照

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2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3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4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5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6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3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4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5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6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7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8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9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19:38

详细剧情

  并不遥远的未来,来自外星系的异星蜓入侵地球,造成超过一千万人死亡。危难时刻,勇敢的队长瑞克汉姆阻挡了侵略者扩张的步伐。利用这有限宝贵的时间,地球人致力寻找具有极高天赋的少年加以训练培养,以期他们能够成为挫败外星入侵者的领袖人物。身形瘦小、神色忧郁但目光无比坚定的安德·维京(阿沙·巴特菲尔德 Asa Butterfield 饰)正是这群少年中的一员,他也是国际舰队寄予厚望并重点培养的对象。经过数轮严苛的考评,安德的潜质得到战斗学校的指挥官格拉夫上校(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饰)的肯定,他被上校带到了位于轨道空间站上的战斗学校,在全封闭的环境下,未来的英雄迎来新一轮的磨练……
  本片根据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的原作改编。

 长篇影评

 1 ) 伤痛之后的选择

真的是碰运气。好几天不出门的我,逢了个周二出洞,见完第一拨朋友被第二波爽约,于是叼空来看个电影。望着节目单问售票员,哪个好看?售票员说,都一般,《安德的游戏》是今天新上,反正是半价电影,不吃亏,科幻的。

我是科幻迷。于是就它了。

开场就惊艳,竟然是我喜欢的演员,萌正太Asa在《雨果》里的表演已经让我惊叹,这次甫一看到他,便立刻给这部“生死未卜”的电影加分。

然后情节就淹没我对演员的情绪了。
简单地说:这部电影的小主人公一直在做着两种挣扎:1,守规则,还是打破规则;2,以暴制暴,还是和平解决。

关于第一点,电影似乎一直在引导我们去想:打破规则,你才能够战胜一切。但是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
比方说,在中士说了大家可以问合理问题之后,当安德真的去问合理问题的时候,却被惩罚。与之相比,其他人没有人问问题。
安德究竟是不是打破规则?还是,其实我们大家都明白,在一个表面的规则之下,其实都有其他的潜规则,很多时候,当我们坚持了表面的规则,就无异于在打破各种潜规则,而其实,外界希望我们遵循的,一直都是潜规则。
而安德,无论在哪个环境,他所做的那些看似与众不同的事情,其实基本无一例外都只是坚持了那些我们能够黑纸白字写下来,能够说出口的规则。
就连他的聪明的战术,以弱胜强,一战成名的战术,——在那个和“魁地奇”比赛真有几分相似的游戏里,安德只是抓住了一条基本上大家都没有用过的规则,实现它,于是就成功赢得比赛;即使在他最后的胜利里,也不过是重复了这个游戏的过程。
自始至终,安德几乎从未打破规则,他只是在规则允许内,最大限度发挥了自己。

而第二点,第二点,与其说是以暴制暴还是和平解决,不如说,在伤痛之后,我们怎么去对待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是像一开始,安德做的那样,反击,即使胜利也继续反击,反击到对方再也不能伤害我们,以便达到永远的胜利,是这样吗?就像安德在后面问的:如果虫族当初为了把地球变成殖民地所以进攻了我们,但是我们赢了,他们五十年来再也没有来进攻我们,我们是不是仍旧要把他们彻底摧毁?
故事的最后,安德非常后悔,觉得不应该这样对待虫族。可是问题是: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无心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对方是不是真的对这个伤害表示忏悔?对方的这种忏悔,我们怎么知道是不是由于慑于我们的强大,因此才会这样表现?

被伤害过一次的我们,还能够对伤害我们的人,建立起这样的信任么?而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他们真的值得这样的信任么?

安德,那么痛苦地说,如果知道最后的考试并不是游戏,他就不会这样选择,真的么?如果,知道那不是游戏,如果,退一万步说,在他这场战役之前,他已经明白了虫族女王给他托梦的原因,他就真的不会去这么做么?

天秤的另一边,如果他不这样做,他冒的险,将是拿整个人类的命运来做砝码。无论哪边,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最后他仍旧会这样选择的。因为有些事情的发生,无论多么小的几率,你都承担不起。

伤痛之后的我们,如果要去原谅那些伤害我们的人,就需要冒着继续受伤的危险,在很多宗教里面,可能,要我们去宽恕,去原谅,但是,作为一个平凡人,没有人有义务付着这样的代价去做这样的尝试。

也正因此,最终安德的选择,仍旧是在规则范围内,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唯一剩下的虫族女王寻找一个栖身之地。这种选择,乃是个人的选择,自己付代价,然而一旦涉及旁人,将无从选择。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的另一个原因是:它非常符合大金牛的逻辑。
我们认为真正的智慧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然而只需要这极少数人,就足以拟定剩下所有人的命运,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金牛座容易出大独裁者的原因。
在影片里,哈里森福特说:这个孩子已经懂得站在虫族的角度看问题了。
那么多精英里,有同理心的就这一个。这么说起来简直有点荒谬。
而真正令安德懂得去站在虫族角度考虑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虫族的女王先读出了安德的心理,进入他的游戏里,将以暴制暴和和平解决幻化成对安德影响至深的哥哥和姐姐的形象。
到这个时候,我才略信也许虫族当初真的是无心之失进攻地球,因为显然它们并不像人类以为的那么愚蠢。它们至少看到了其他人类包括安德自己在内都没有看到的东西。它们只是不能通过语言表达而已。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又要回到之前的那个问题上:在一次伤害里,无论是施予一方还是承受一方,无论哪一方更强大,无论哪一方物种更高级,最终输掉的那一方一定是想沟通的那一方,是想和平解决的那一方,是更文明的那一方,因为你越是进化,就越会明白,进化过程会有殉道者,这个殉道者,只能是更文明的那一方。安德终于在虫族一族人的血里明白了虫族女王的深意。

当他只身赴会,虫族女王,擦掉了他脸上的泪,把唯一幸存的虫族的希望交给了他。安德终于在这时,进化成了更文明的那个人。——这也意味着,也许有一天,他所拯救的这个虫族女王长大,也许,他会成为另一个殉道者。

可是也许,这个宇宙的文明就是这样才一点点推进的吧?

电影总是太短,之于纸上的原著,总是有更多的言之不尽。所以其实我在看电影的过程里,对于安德对同伴间关系的处理,每每总是觉得太形式化……太粗糙……如果是我们开挂的国人,估计根本不会有用,也就是对付一下大脑沟回直来直去的西方人,可能才能这么管用?


我以前有没有告诉过你们,其实很多改编自优秀原著的电影,如果看过原著,那么看电影的过程真的就是吹毛求疵的过程。如果没有看过原著,那么所感所知,也便只能发自于电影本身。其实可能,作为没有被原著浸染过的白纸,这样的观后感,才能作为真正的观后感吧。

 2 ) 安德•维京,我心中的英雄

文/青何,ENFP(激励者) 序言:这部电影我是哽咽着看完的,它激活了我心中太多的情感和英雄原型。 这是乐观的太空科幻史诗,我的爱。 科幻小说中,我最爱太空史诗。太空史诗中,我最爱乐观的。在我心中,这代表:希望的星光永不灭。 故事:50年前几艘航母组成的虫族舰队入侵地球,人类的防御力量几乎被摧毁。危机关头,马泽•雷汉驾驶一架战斗机撞向其中一艘虫族航母,核爆了这艘异星战舰。至此,人类在异星战争中获得了第一场胜利。 从那天开始,地球史无前例的联合了起来,飞跃式的发展。人类组建了联合的太空作战部,建造并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远程舰队。 由于过去人类从未有过太空战争,因此50年来,指挥学院一直在寻找最优秀的孩子,来培养他们,期望他们成为新一代太空作战的指挥官,以适应陌生太空战争。 安德是他们最有潜力的候选人,也是最后一个。 安德(Ender),终结者。人格类型偏好为ENFP(激励者),有着深沉的爱和坚强的意志。这是领袖的气势,也是英雄的情怀。 安德家中有三个孩子,哥哥、姐姐和安德,兄长是ENTP比较暴力,被学院淘汰;姐姐是INFP比较感性,也被学院淘汰;安德ENFP在兄长的暴力和姐姐疼爱下,平衡了暴力和感性。 这是领袖(leader)的素养,在美国人挑选军事指挥人员的过程中,情感和思维的平衡是非常关键的评估指标。 《安德的游戏》所处时代背景的设定下,家庭不能要第三个孩子,但是学院太需要高智商的孩子来赢取这场针对虫族的战争了,因此要求高智商的安德的父母再产一子,也就是安德。 这让感情丰富的安德觉得自己有些多余,在兄长的压迫下,他或多或少也有些自卑。然而正是这些因素,促成安德培养了坚韧的意志和超凡的能力。安德的姐姐和父母则给予他深沉的爱,这滋养了安德心中爱。 正是复杂的情景:优越的基因、富裕的家庭、父母的期望、兄长的暴力、姐姐的疼爱、自身的使命,这些元素融合到一起,铸造了安德。 经过培训学院的训练,安德完成了他的个性化发展之旅:偏好直觉,也锻炼感觉;偏好情感,也锻炼思维。偏好外倾,也发展内倾。偏好感知,也发展判断。清晰的分层,同时又完美的结合,这融合是英雄的产生,也是神性的诞生。 拥有超凡能力的ENFP(激励者)安德,在他周围凝聚起了一个忠诚的核心团队,团结、奋进。 是的,安德成长成了可以和马泽•雷汉并肩的英雄般领袖(leader)。 人类,这意志坚定的物种,势必将横扫一切,虫族的蚁后(leader)预测到了这些。由于虫族在生理构成上没有声带,所以虫族的末代领袖(Leader)通过心理游戏,通过无意识的梦境与他交流。 在虫族入侵地球50年之后,人类的远征舰队将要抵达虫族母星所在星系,安德的团队仓促前往曾经被虫族占领的小行星殖民地。远征舰队的指挥所就坐落于此。 在这里,安德见到了马泽•雷汉,人类的英雄。他了解虫族的思想,在模拟对战中负责设计虫族的战略和战术。在这里安德将和众多指挥官们一起模拟对虫族的战争,毕业之后就可以真正的指挥人类的远征舰队。 最后一场模拟对战是的虫族母星。毫无悬念的,安德又赢了! 然而一切都不是模拟,不是游戏, 他们每次指挥的就是真实的舰队。每艘航母的陨落就有许多人失去生命。 同时失去生命的,是虫族的整个种族。 众生平等的价值观深植安德内心。将一个物种灭绝的行为,在安德看来不可接受,更何况这行为出自自己之手。 在几近绝望的时候,安德突然意识到虫族或许是通过意识来直接跟自己交流,之前玩的心理游戏和梦境,就是融合了自己、计算机、虫族的思想。 在心理游戏中的最后一个场景是被火流星摧毁的虫族巢穴的遗迹,安德顾不上指挥所外小行星稀薄的大气,闯入这个遗迹。 万幸,还有最后一个蚁后的卵在废墟中。安德见到了末代的蚁后,承诺会将带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 勇敢、坚毅、爱,这些最优秀的品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安德,天选之人,既是人类的领袖(leader),是虫族领袖(leader)的拯救者,也是两个种族第一次沟通的使者。 作为荣誉舰队司令的安德,行动不再受到限制,他带着虫族最后的希望之卵,驾驶一艘星舰航向拯救之路。 影评:在这旅途中,强大、毁灭和拯救之路上,安德得以成长。 黑暗的阴影是进化所带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杀戮流淌在人类的血液中,然而无穷的创造力和活力也源自于此。禁锢阴影,同时也会禁锢人类的未来。 人类必将发现自己内心的阴暗,伴随它,理解它,驯化它;然后得以升华,才能追寻光明和希望。 黑暗、人间和光明,在一个人身上可以流畅的融合。 能量在人类的结构中得以涌动,神性就可以诞生。 如果更多的人经历这些阶段,作为整体的人类也因此必将更有希望。 因为有我们,乐观的行动派。我们将张开双臂,迎接未知挑战,得以超越极限。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强大的存在。 终:在我所能看到的未来中,有各种可能性,为最糟的结果做好准备,向最棒的结果努力进发。

 3 ) 一本满足

作为一个书看了5遍以上的观众,一开始还担心像短评说的那样,说与原著不是很一致。不过看完了IMAX版的《安德的游戏》后,觉得那些不一致的地方真的没什么大不了。
——————————————————————————————
在谈优点前,简单梳理一下与原著不一致的地方吧,最后一次看小说也在一年前了,出现差错敬请指教:

1,战斗学校并不在地球卫星轨道上,而在太阳系更深处

2,艾洛斯(高级指挥学院)并不是位于一颗星球上,而是太阳系小行星带里的一颗掏空的小行星内。

3,舰队战斗时使用的战斗机并不是由指挥学院许多学生控制的无人机,而是有人类飞行员在座舱内驾驶的航天战斗机,就是说每一架飞机被击毁,都有人类飞行员阵亡。那样的话最后一幕以战机当肉盾的镜头看着反而不舒服,个人感觉电影这样处理更好,这样更多的普通学员也有了用武之地。

4,我记得比恩还有很多安德的小伙伴比如阿莱和安德并不是同一穿梭机上太空的,我觉得是电影篇幅有限所以只能安排比恩和安德一起升空。

5,片头的虫族第一次入侵的最终决战并不在大气层内,而是在木星轨道上。(ps:飞机撞大飞船,真像《独立日》的镜头啊)

6,安塞波(ansible)的存在并不是刚进入指挥学院格拉夫就告诉他的。安德是在最后一战胜利后才知道安塞波这种超空间即时通讯装置的。

7,虫族渴望水资源原著中似乎没有出现,应该是电影原创内容,给虫族入侵增加了一些合理性(表面积79%都是水的地球=_=),同时剧中也出现了虫族采冰船在星际空间找水的设定。

8,伯纳德(新兵训练营欺负安德和上课时发送信息开安德玩笑的那个小胖子)在小说中。应该是因为和安德发生冲突而被送回了地球。更别说最后进入指挥学院作为安德的直属小队长之一了。不过剧中处理的较为合理,最后被安德感化转变为他的好基友之一也能说得过去。


待续...
——————————————————————————————
-由于电影技术的进步,制作方可以大量使用效果不错的CG画面,包括学校教室、通讯,和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子设备的界面,都大量使用了CG,效果非常好。


-心理游戏的动画化非常到位,巨人的饮料这一部分确实把安德吓得不轻,而电影很好地引导观众感受到了安德当时的心理。


-当然不能忘了最后10分钟左右的舰队战斗画面,燃烧的经费啊。


-体感设备,包括手势控制,声控等的应用,在片中的应用都相当自然,安德和马泽-雷汉看战争录像的时候两个人都能对播放器下达声控和手势控制,增强了未来气氛的代入感


-战斗室画面还原的很好,失重时的反应,包括冰冻服和冰冻枪,片中可以看到冰冻枪激活了冰冻服关节位置的金属丝网,收紧后被“冻住”的人就动弹不得。星星的还原也很赞。大部分星星并不会因为学员的撞击而漂浮,它们被一种力场固定在某个位置。


-比恩的死线还原的挺到位,穿过大门自动解冻的设定也不错,只不过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死线的突然出现有些突兀,因为只有比恩才找到了死线,别的队伍都没有。


-走廊上的灯带很好地还原了原著里面的导引光带,不过不明白这个梗的人还是不理解为什么要用灯带导航。


-80年代的时候一个长得像平板的电脑还是非常科幻的一种想法,现在。。。大家都能普遍接受了吧,这就是梦想照进现实。


-篇幅限制,安德的哥哥Peter、姐姐Valentine的戏份都不多,与哥哥的敌对,与姐姐之间的互相关心,都没有花太多功夫来渲染。更不用说为了后来做铺垫的,Peter和Valentine在互联网上利用引导舆论和普通民众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的情节了。(在1985年预见到了互联网对信息传递的巨大冲击,奥森·斯科特·卡特很是了不起。)


-波让·马利德 的身高:记不清原著了,只是波让这身高是不是太矮了一点。。。
另,贴上原著对波让的描述
“一个男孩站在那里,身材高挑,皮肤黝黑,长着一双漂亮的黑眼睛,嘴唇细薄,显得非常文雅。”


-同样是波让,浴室打斗还原的很好,安德当时的反应都很到位,最后还是被安德失手推倒,摔在棱角上了。


-“老三”这个名词没有给出足够的解释。小说中的背景是:由于生育政策限制,一对夫妇一般最多生育两个孩子,而安德是被特批而允许生下来的“老三”,也常常被哥哥用这个称呼来嘲笑侮辱。


-由于安德的“小伙伴”太多,所以他们之间一起经历的小故事,增加友谊的契机都没有很好的描绘出来。比恩、阿莱、米克、疯子汤姆、沈、“热汤”、“苍蝇”莫洛等,这些本来个性都十分鲜明的形象都没有成功地塑造出来,不了解的观众可能感觉他们都差不多,就像脸盲症的反应一样。


-还有本来形象应该像个男孩子的女孩佩查,结果电影中表现出了十足的少女味。不知道的还以为和安德搞暧昧呢,实际上他们之间是纯友谊的。


-“小医生”(设备医生)作为人类舰队最后获胜的关键武器还原的很好,虽然第一次开炮并不是在最后一战,不过最后一战中第一次使用,虫族还来不及反应,第二发就落在了虫族母星上的设定在我看来是更佳的选择。


--------------------------------------------------------------------------------
2014.01.27回答提问:

【有规律的熵】 (hello,ground):
  我问个问题,只有最后一战是真实的,还是说前面的很多模拟战斗其实也是真实的??



答:是这样的,根据原著安德从“马泽雷汉告诉他从明天起由他来调整电脑对手的策略”开始,实际上安德就开始了对整个真实战争的指挥。(提醒下第一场战斗是击毁那三艘采冰船的那次)

虫族有很多殖民地,大多比虫族母星(最后一战中的那颗行星)离地球近,而地球舰队在出发的时候是计算好的,尽量使舰队顺次而集中地到达每一颗行星。

举个例子,假设战舰航速是定值,那么派往离地球最远的虫族母星的舰队则会领先全部其他舰队首先出发。这样是出于集中地消灭敌人,不给虫族以喘息的机会。要知道这种宇宙战争,从策划动员准备直到战斗结束动辄持续几十年上百年,一旦留给敌人喘息空间则会野火烧不尽。

一开始是小战役(真实世界中)因为前锋舰队刚刚接触敌人,双方试探性的攻击。
比如,安德率领舰队攻击了三艘采冰船的第一战。

这里突然发现有个重要的地方没有讲清楚,安德每次指挥的并不是同一支舰队,他们的指挥是多线程的。类似现在的RTS如红警、星际、魔兽建造、帝国时代等等即时战略类游戏,你可以顺次指挥多股部队在不同的地方拆别人的基地或者分基地(这里就可以相当于虫族殖民地)。

那么你也许会问,如果两场战斗的时间冲突了怎么办。
这个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毕竟指挥团队只有一个
小说中是这样处理的:通过操纵安塞波装置,可以人为地将战斗延后
由于涉及到时间跳跃的问题我们就长话短说:就是说某只舰队有可能接收到安德20分钟后发送的命令,那么安德在这场战斗进行的同时还可以指挥其他战斗,这也是为什么到后期,安德说他们“一场战斗接着一场战斗的原因。”
原因很简单
后来由于战斗的深入,发生了很多大会战,自然战斗指挥就很密集,就算可以暂时延后一小会儿,也是连续战斗了很久才完成一次战役的。所以最后安德和他的团队累的有些崩溃了。

以上。
——————————————————————————————
2014.02.13回答提问:

【逸翔Jerry】:

每一架飞机被击毁,都有人类飞行员阵亡
  --------------------------------------------------------
  都被小孩子用手控制,要人干嘛,坐上面等死啊!如果飞行员操作,肯定有失误率,安德一定会想,怎么有的飞机不听指挥;
  
  第一次开炮并不是在最后一战,不过最后一战中第一次使用,虫族还来不及反应
  ---------------------------------------------------------------------------------------------------
  几个问题:1,能在8分钟充电,毁灭一个星球的武器,一定是研制了很多年,不会一两年就研制出来的吧,那么,这么牛的武器,为何不多做几台,起码搞个10台吧,那还要安德和这么保护飞机干什么,像当年八国联军打中国一样,轮换射击就好了,2,地球一定没有恐怖分子或外星间谍,搞了这么多年,没被人对地球打一发,地球死得更惨更快,也不排除未来有没有哪个失恋者或疯子,对地球撸一发的可能,这武器太危险,设计图都应该要销毁;3,能入侵这么远的虫子星,为何地球人还没有大规模向各星系移民,地球还污染不够啊!




答:

片中的设定是在控制室遥控,我说的是小说中,采用的是人类飞行员直接控制,而且小说和电影中安德和他的小队长们并不直接参与飞机的控制,而是给一个指令,如“移动到xx坐标;攻击那艘敌舰”等等,具体的飞行轨迹并不在他们的控制范围。

下面的1、2、3问题你想的太远了点,没法从作品中得到解释,只能说设定如此。

尝试用作品中的设定侧面解释一下:


1、毁灭星球的原理是利用了质量分解效果+链式反应效果才做到的,没有足够聚集在一起的质量,是没法发挥作用的。
PS:小说中描写到虫族在见识了“小医生”的威力以后,下一次战斗的时候全体虫族舰队之间互相保持了一个“安全距离”(即不会引起链式反应的距离),即使直接对着虫族大军发射也是没多大战果的。

人类舰队其实是在安德的指挥下孤注一掷才侥幸取胜的,最后的镜头,虫族战舰铺天盖地,看数量至少是千倍万倍甚至更多于人类舰队,如果不是安德采用了集中所有战斗机保护“小医生”所在的战舰,并进行自杀式突击的话,根本没有取胜的机会,所以即使你有再多的“小医生”也没有用。

2、地球上的武器管控不在本电影讨论范围,这个问题可以问下安德的哥哥 彼得-维京(笑)。

3、人类发现异族后第一反应是清除他们,然后再考虑移民,可以参考《三体》,外在的威胁必须首先解除,大概是这个设定。(其实这也是个设定问题。。。)
小说中人类战胜了虫族之后,在各个原本是虫族的殖民星球上建立了人类殖民地,就是在进行星际移民,而安德也在其中一个新的殖民地上和他的姐姐华伦蒂一起度过了余生(小说情节)。

以上。


待续...
——————————————————————————————
本片对于熟悉情节的小说读者来说看到很多情节都会会心一笑,而对于直接观影的观众来说,感觉肯定有些迷糊。借用豆瓣网友影评中的评价就是:“太流水账了。”
——————————————————————————————
ps:看完后表示一本满足,目前为止最满意的一场IMAX电影。

 4 ) 《安德的游戏》:游戏中的四层哲学探讨

引言
  
若是粗看一下内容介绍,《安德的游戏》是那种很容易落入窠臼的故事:在击败进攻地球的虫族后,人类一直在竭尽全力做好应对未来进攻的准备。少年安德成为这个计划的一分子,他将接受难以想象的历练,成为人类舰队的领袖。
也许你会眉头一皱:不会又是那种少年英雄艰难成长在星际大战中拯救全人类的故事吧。
是的,《安德的游戏》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不过,评价一部作品,不是看它讲了什么故事,而是看它想通过故事表达什么。热血战争从来不是这部作品的主题,正相反,它带来的是难以名状的沉重。它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模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并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文明的发展伴随着无尽的悲剧。
为了展现这种悲剧性,电影层层递进地铺开了文明发展不能回避的四种关系,每一种关系都有其悲剧性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起先,这种铺垫是不易察觉的;随着剧情发展,故事的主旨开始慢慢显露;最后在观众毫无防备时,给观众一个措手不及的震撼。
  
第一重悲剧
  
最先呈现出的关系,是个体与集体个关系。这在电影中,具象为安德与国际舰队的关系。关于个体与集体有着怎样的关系,小说中格拉夫上校有一句精辟的论断:“我们是工具。”而他也确实是如此践行自己的言论的:为了让人类有一位能抵御虫族的指挥官,为了让这位指挥官的战略战术和心理状态达到最佳,他牢牢地控制着安德的一举一动,以堪称“卑劣”的手段操纵他的心理和行为。
格拉夫上校的根本信条是,个体要服从集体,个体要为集体所用,这是人类社会得以建立的前提。奴隶制中的奴隶,封建制中的农民;生产线上的工人,军队中的士兵——他们都不过是起着工具的作用。
看上去格拉夫上校是个奉行极权主义的人,但我们看到有时他也隐隐流露出对自己的憎恨。或许他心底里并不像这样做,但为了集体——人类——他却别无选择。
于是我们知道,就连格拉夫上校也是一个工具。集体中的个体也许有阶级之分、职业之分,但这不改变个体作为集体工具的本质。集体这台机器所要求的,就是每个人都必须在这台庞大的机器中各司其职,无论身份高低、地位贵贱。皇帝是一国身份最高、地位最贵的个体,可他依旧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限制:他可能不能爱自己想爱的人,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他是维系集体存续的关键个体,也就是最关键的工具,牵一发而动全身。
被无政府主义者奉为信仰的乌托邦,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想。在集体意志面前,个体意志是无力的,个体感情是无处宣泄的。个体为了发展组成集体,而集体确实保障了个体,却也时不时泯灭了像安德这样的个体,这正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重悲剧。
  
第二重悲剧
  
集体与个体是相互依靠,共荣共亡的关系。现在将视野放宽一些就会发现,这个集体很可能不是孤独的。一个集体将与其他集体接触,而第一次接触的结果可能不是那么美妙。即便是现实世界,不同的国家间已经频繁接触了千百年,冲突还是层出不穷,第一次接触的艰难可想而知。
作品安排了人类和虫族作为第一次接触的两方,而二者的第一次接触也是通过血腥的战争拉开帷幕。电影中对于原著中明确交代的虫族进攻人类的原因,说得含糊其辞;而小说讲得很清楚:虫族想殖民地球,但并没有把不能心灵感应的人类当作智慧生物(“我们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直到遇见你们,但我们从没想过不能梦见彼此的梦的孤独生物也会有智慧。”)。就像人类不会留心脚下的蚂蚁一样,虫族也没有留心人类。直到双方开战,虫族才发现铸成大祸。
战争最初的原因不是什么利益纷争,而单纯只是误会;人类在遭遇攻击后,所做的事情不是调查。虫族的强大和对灭绝的恐惧使人类孤注一掷,意欲对虫族除之而后快,并发动了对其的灭族战争。用安德的话说就是:“把他打倒只是赢了一次,我想每次都赢,这样他们就不会再来找我了。”
这就为故事蒙上一层荒诞色彩了。几次战争的损失、生灵的涂炭,毫无正义与荣誉可言,一切皆是徒然。
这是一件何等可悲的事情。在小说的结尾,安德遇到了虫族女王,感应到了她想说的话:“如果我们能一早与你交流就好了。”她也对命运无情的嘲弄做出了自己的控诉:“请你们记住我们,不是作为敌人,而是作为遭遇不幸的姐妹,被命运或上帝或进化改造成为令人憎恶的异形的姐妹。”
文明与文明的交流,总是从碰撞开始,这影射了人类文明的第二重悲剧。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悲剧过后,作品终究还是给了我们一丝希望。
小说结尾处,安德接受了虫族女王托付的虫茧,并记下了她最后的倾诉:“我们将原谅你们杀了我们……前往我们的家园吧,地球的儿女们,住在我们的隧道里,耕种我们的土地。我们做不到的事,现在都借你们的手来完成。树木因你们而茂盛,土地因你们而肥沃,太阳因你们而温暖,行星因你们而繁荣。”
电影结尾处,虫族女王没有说话。她用看上去很恐怖的节肢,拭去了安德眼角的泪水。
这段话,这个动作,是全作最感人肺腑的片段,仿佛一道光刺破了黑暗的宇宙,是尔虞我诈的利益斗争中最具人性的闪光点。
  
第三重悲剧
  
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安德在作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是夹在两个集体冲突中的个体,是置身于母族与异族战争的第一线的士兵。经过前两层的铺垫,到了这一层,应该说是已经到了作品的思想核心。
要理解这一核心,首先要解答两个问题:为何安德被设定为一个小男孩?为何战斗又要以游戏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点设定绝不是噱头,而是有其深意的。
选拔少年作为舰队指挥官的计划,是人类击败虫族第一次入侵后开始的。此时人类惶惶不可终日,自认正处在生死存亡关头。所以人类统治阶级采取了更加极端、激进乃至龌龊的政策,其目标就是一劳永逸地消灭虫族——就当时人类险遭灭绝的情况而言,我们应该颇能体会统治阶级的良苦用心。
然而要实施种族清洗计划,这不是常人所能领导的。首先是技能方面,这需要超人的战略战术和战斗技能,所以指挥官要从孩子开始训练,把他们培养成武器;其次是心理方面,简单来说就是要能承受重压,而且关键时刻下得去手。
很显然,要找到符合两方面要求的士兵,最好是“从娃娃抓起”。技能方面可以选择优良的基因,进行艰苦的训练;心理方面,孩子更容易操控,对孩子更容易进行愚兵政策,让他们不怀疑自己的使命。
这还不够。格拉夫上校看重的、高于此的是:战略战术高超、对敌人冷酷无情的同时,还必须对同胞充满热爱。
滑稽的地方在于,这可能吗?一个人怎么可能在终结另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后,还能安心地回归到平凡的生活中,和以前一样,和蔼可亲呢?
这就是最体现作者天才的地方了,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游戏。
刚才提到的两个问题在此无缝衔接:
孩子是最容易操控的,安德会以为这只是一场游戏。只有把这一切看作游戏,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场游戏,安德的恶才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给敌人并在需要牺牲自己人时毫不犹豫,而同时他的善才会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在心底里,他的内心才不会受到善恶冲突的煎熬。当游戏结束、噩梦终结时,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十几岁的孩子,天真无邪。
可惜,事与愿违。现实就如同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语:这不是游戏。当我们看到安德得知他刚刚在最后的“游戏”中灭绝了一个种族的真相时,仿佛可以听到安德心碎的声音。
夹在集体冲突间的个体是第三重悲剧。安德的哥哥彼得、姐姐华伦蒂都是技能高超的孩子,但一个被培养得过于“恶”,一个则过于“善”,于是被淘汰,成为计划的牺牲品。
安德天生是一个完美的平衡者,是他哥哥和姐姐的折中。即便如此,他也在极端的技能、心理训练和内心的挣扎中几近崩溃。而且比哥哥姐姐更惨的是,在他攻灭虫族保障了人类的利益后,对他的折磨还没有结束,他又在误会解开后主动承担起帮助虫族延续后代的责任,以此来赎罪。
尽管当时没有人认为他有罪。
安德只是个孩子,凭什么要承担起两个种族的未来呢?可是他无法责怪任何人,唯有像虫族女王一样感叹命运的不公。
在母族、异族与个体的关系上,电影通过各个角色作为代理人,交代了各方观点:
格拉夫上校说:“重要的是,我们赢了。”
华伦蒂回答格拉夫上校的话“人类需要他拯救时”说:“谁来拯救他?”
安德说:“我打败敌人,是因为我了解他们。当我了解他们时,我爱他们。”
格拉夫上校代表母族,华伦蒂代表个体,安德则代表异族——他已经由母族的士兵,变为两族的桥梁。这样一来,他就超脱了个体与母族的局限,从更大的视角,俯瞰着全宇宙的芸芸众生。这可能是他从命运的无常和诅咒中,获得的唯一补偿和慰藉。
  
第四重悲剧
  
行文至此,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已成过眼云烟,随风去了。我不禁想起一句关于二战老兵的名言:“我们不怕牺牲,我们怕被遗忘。”
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体,无论在前三层悲剧中受了多少苦,只要苦衷被人理解,奉献被人感激,不得不做的事被人原谅——最重要的,被人铭记并得到公正的评价,也许那些委屈就都不重要了吧。
可是,就连这些都是奢求。随着时间流逝,人和事都被人遗忘、被人误解、被人恶意歪曲,历史早已面目全非。在时间已是3000年后的续作中,安德并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恰恰相反,由于其灭绝虫族的行为,被人当成了凶手、杀人犯、战争罪犯。命运的诅咒只有一生,历史的诅咒却是生生世世,这是第四重悲剧,也是人类自身的悲剧。
这里再次体现出安德的伟大。他开创的一个行业(电影中被阴差阳错地安排在了马泽.雷汉的身上):死者代言人。这也是下一部小说的名字。他努力去讲述虫族真实的故事,讲述这场战争真实的始末。恐怕,在这场悲剧的、没有胜者的战争中,只有为那些死去的人代言,才是活着的幸存者们的应有之义吧。
  
结语
  
很令人诧异,这部以孩子为主角的作品,竟是一部沉重的悲剧。若是作为儿童读物,不知道孩子们会学到什么——没有童趣,没有乐观,没有开朗,只有与年龄不匹配的现实感与历史感,以及沉甸甸的无奈。
但在结尾处,安德与虫族女王达成和解时,我忽然明白为何这部悲剧要以孩子为主角了。这部悲剧,最终还是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试想,如果安德是一个大人,世事的磨砺早已使他不会轻信别人;而出于对种族的“责任感”,他也不会相信敌人。可有的时候,和平的达成,正是需要一些天真、一些幼稚、一些孩子气、一些理想主义。历史反复地证明,机关算尽,也不过是两败俱伤罢了。直到这里,我才由衷地庆幸,此时与虫族见面的,是个孩子,而不是个大人。
在陌生星球狂舞的沙暴中,恒星的光芒穿透阴霾,一个年轻的孩子与一个濒死的虫后,凭一己之力,为互相不信任、不理解而饱受战火的两个种族达成了和解契约。想必小读者、小观众们看到这里,也该受到鼓舞吧。
时势造英雄,安德无疑是上个世纪塑造出的最特别、最吸引人的英雄之一。他最后选择进入光速飞船,在相对的永恒中永远地飘泊下去,承担起本不属于自己的对两个种族的历史责任,坦然接受命运的诅咒,该需要怎样的勇气呢?他孑然一身地来,又孑然一身地去,唯独留给世人一个难以企及的萧索背影。

 5 ) 安德的缺陷(写得有些急,只能写成12345了)

1、原著的科幻内核是“战斗模拟室”,包括安德训练的场所和最后的指挥场所。这是小说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景。“战斗模拟室”是一个有些老旧的科幻内核,即使在1985年的美国也是这样。好在原著并不是一部靠技术细节取胜的硬科幻,而是一部软科幻作品。卡德也不是靠“战斗模拟室”这个概念获得双奖的。小说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主角安德在一个构筑的社会中的社会化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安德的人性挣扎和成长;二是关于智慧种族间冲突中反应的道德问题,或说“超道德”问题。这两个重点有机地结合在安德的成长过程中,他逐渐面对这些问题,并最终建立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这些都在安德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中有体现,也成为小说中费笔墨最多的地方。所以,改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文学语言有效地转变为电影语言。

2、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两处关键位置的突兀。首先,安德重伤邦苏后,他极为悔恨,退出太空舰队,回到地球。格拉夫领着安德的姐姐劝说安德回归。一个热情的拥抱后,安德留下一行眼泪,重返太空。电影进行到这里,差不多是中段的位置。按照好莱坞的套路,这里是主角经历重大挫折的阶段,此后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原来的轨迹,主角卷土重来。可是在电影中,安德并没有卷土重来之感,似乎也不能算经历重大挫折。而没有挫折就没有转折,也难以体现剧本的层级和丰富。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是电影主创删减了很多安德的内心独白和相关描写,而又没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在影片的前半段中,那些安德独白仅仅成为一个剧作意义上的“阐释段落”,起到解释剧情的作用,而对安德内心活动塑造的帮助很小。另,影片删减了几个重要的环节的戏份——安德对彼得的复杂感情,以及对姐姐的爱。这里多说一句,原著中只是很简单的交代了安德对姐姐的感情,并有一些姐姐出场的段落,已经足够清楚明白;而电影用安德发给姐姐的电子邮件来串起他和姐姐的感情,起到的情感效果却不大。这就是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区别。然后说彼得,彼得的作用不仅是构建安德的仇恨,更重要的其实是构建安德的柔软。电影删去了柔软这部分,从一开场就着力于安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难怪电影中安德痛打邦苏后出现愧疚感时显得不那么自然、姐姐一个拥抱的力量就使安德重返太空显得有些生硬。原著中安德多次的自问、反问般的思考在电影中不见踪影,这样,安德的成长就显出一种“跳跃式”的怪诞。

3、第二处关键位置的突兀是临近结尾的高潮,安德有些”背叛“的意味,他独自完成和虫族的交流。基于上面说的理由,由于电影的前期铺垫没有做好,安德此刻的行为有一丝脱离人类之感。小说做的更好,是因为卡德的描写使安德成为一个英雄,一个使者,他的”反人类“情感正是他身上最具人味的部分。电影就差了几个档次,安德变得有些符号化,成为了类似《阿凡达》中美军司令的人——可人家卡梅隆聪明啊,电影的主角就TM是外星人,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站在”相反视角“表现人性的基调,美军司令便只是一个反派丑角形象,无可厚非;再者人家是配角——而安德是主角啊,主角不能这样处理啊。没有大量的内心戏份,主角的行为就没有说服力啊。阿凡达里有多少主角逐渐爱上纳美世界的细节啊,可《安德的游戏》电影只有一个小游戏体现啊。水平比卡梅隆差不止一点点啊。

4、上面说的主要是戏份问题,其实改编过程中还有其他的问题。小说中的战斗模拟室根本不算个事,只是一个外壳,一个形式,但变成影像就会遇到挑战,作为一部大制作商业片,不得不大力展现战斗模拟室的外观,同时还得让1985年的旧内核变成2014年的新玩意。而这点似乎真的挺难。观众早已见怪不怪了,对于这类技术细节实在有些疲劳。

5、总的说来,《安德的游戏》有两大缺陷,一是戏份轻重缓急的分配问题,涉及到剧作;二是影像如何凸显小说的精华,这很大程度上是调度问题。电影做得还算及格,有不少漂亮的安德面部特写,巴特菲尔德的面部”微相学“表演也十分出色,但摄影风格很成问题,均衡构图实在是多了点,而且导演没有充分利用画外空间——傻了吧,那场午餐时间学员纷纷离开伯纳德投靠安德的调度挺失败的,一看就有些糙。个人认为电影应该摈弃过于静止的机位,多一些手持或是摇镜头,否则太死板了。再看看那场黑人中士登场的段落,毫无新意——不过话说回来,有《全金属外壳》开场戏的珠玉在前,也难为加文胡德了。

6、说到这里,结论似乎很明显,原著好像更适合走文艺科幻片路线。。。。。。

 6 ) 只剩下打飞机了

说实话,这电影几乎丢掉了原作绝大部分的闪光点和需要重点表现的矛盾,深刻度连原作十分之一都没有。

原作的安德维京虽然也是个孩子,但他全方位的胜过大人,他不仅仅是反应迅速,他的每个迅速反应后面有着深思熟虑和足够的道德反思;他不仅仅是靠“能力”赢得指挥官地位,而且他能够靠种种令人钦佩的品质赢得他人忠诚的追随——这种追随不是跟着一个游戏玩得好的聪明孩子,而是你知道如果要托付自己的性命,没有任何人比这个人从能力和人性上更值得信赖。他根本用不着去问中士别人会不会追随自己。他唯一操心的问题只有自己能不能打败虫族。

而他和虫族之间的交流也远远不只有那两幕,安德和自己哥哥姐姐的关系也更加复杂,他并不是想打败彼得,他是希望自己的哥哥喜欢自己,他的内心渴望的是爱,胜利只是他不得不追求的使命,虫族理解这一点,她追求与他沟通的渴望远远比电影中强烈。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但这部电影全方位的削减了原作每一个场景在所有向量上的深度,只剩下一些漂亮的视觉效果和好听却放错位置的台词充斥其间。

于是聪明孩子打别人,聪明孩子赢游戏,聪明孩子精神崩溃大吼大叫,聪明孩子忽然来了道德压力开始忏悔,聪明孩子成了舰队司令开始赎罪。

如果用拳法来比喻,电影里的这一整套组合拳,每一招原作都包含五十年的内功,五分钟的蓄力,到电影里直接五秒钟就打出去了,不用说内功远远没有到位,连招都没搓出来,只有浮夸的空架子,而恰恰能穿透岩石的内功才是卡德大师原作的真正精髓,却被这部电影硬生生全都拍成了蜻蜓点水。

而且在好几个关键点上,电影甚至完全走到了小说的反面,比如安德大大优于其他指挥官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他充分向手下的小队长授权,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临机应变能力,让飞龙战队的总体作战模式达到孙子所说“无形故不可胜”的境界。而原作中他在作战里面的挫折不是由于干涉队友太多,而是因为他信任队友太多,给了他们太重的任务,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他们没能跟上安德的需要。

电影居然还要等到安德都进入实战了,再让安德犯一个低端指挥官最基本的错误,再由格拉夫来教安德这条原作中安德首创的战术思路,简直荒谬绝伦,原作里如果安德就这水平格拉夫根本不会选中他。

实际上是到了那个所谓的“模拟战场”上以后,所有的大人已经没有任何指挥艺术能教安德的了,他们能做的就只有把自己的压力再发泄给安德,让他感觉到不对劲,压力更大,担子更沉。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赢得了胜利,不是靠抖聪明,而是靠长期与虫族殊死搏杀获得的经验,靠对人性和虫族思维模式最深邃的洞察,在决战中做出平时绝不可能做出的决策,反转了绝望的局面。

所有这些关键点,电影全都没有表现到位。只剩下打飞机了。

 短评

作为改编电影,其实可以给到4星半的。咱们这疙瘩的《三体》就别按照这个水准去幻想了,能在最近5年里把《超新星纪元》按照这个故事的水准给拍出来就很牛逼了。

7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烧了大把的美钞,片子的工业属性很棒,观赏性上还是很不错的,制作的每一关都很优秀,只可惜遇上了一个平庸的导演,他还是一个平庸的编剧,毫无个人特色,就一毫无辨识度的好莱坞工业流水线上的监工,折腾了一出没有冲突、不见策略、不高智商的流水账。阿沙·巴特菲尔德,记住你的名字。★★★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两个字:太短。原作的容量,分成三部绝对不成问题,按霍比特人的标准可以拍六部,再不济也上下部吧,两个小时实在太短了,所有剧情设定人物都点到为止,仓促不过瘾,战斗室设计得那么帅!多拍几场战斗嘛!IMAX《战斗室的故事》我绝对掏钱去看。改编算及格,选角到位,本可以更好,可惜。

16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推荐

看过原著给4星;没看过的直接看片子会睡着。。。

17分钟前
  • Fan
  • 推荐

久违的IMAX2D最佳观影体验,史诗般的庄严贯穿始终,缺憾是进展太快,成长粗线条。前面通过培训勾勒出安德的内心骚动;后面与外星人的互动突出道德两难—赢得胜利不重要,重要的是胜利的方式(这个点在与同学对峙时就已经埋有伏笔)。女生是阳光小美女和大地惊雷啊,发育的太好,完全没认出来…

2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昔日被开除暴力少年拯救全人类,知情人爆料竟是多年沉迷游戏练思维!——独家人物专访《少年安德变形记》

26分钟前
  • 妖蛾子
  • 还行

看这个电影之前还是先去读下原著吧,不然前半段影片根本没讲清楚。 原著前大部分都是精英和超人哲学,到了最后才有令人震撼的转折,而影片的转折暴露得太快,前面安德的智慧和天才刻画地只不过是小儿科一般,和美国小朋友过家家一样。

27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四星的原著一般只能改编成三星的电影。没有自己的风格是致命伤。删减太多情绪铺垫根本不到位,场面倒是有但浮于表面,而且小孩主角的年龄虽然已经改的变大很多但还是诸多受限,原著对文明人性的思考电影根本没有表达好无法引起共鸣。哈波其实挺让人怀念的。

29分钟前
  • Hawl
  • 还行

和刘慈欣、姚海军、小姬、夏笳、吴岩 等一起看的,一致认为是非常好的科幻电影!出色的改编。近两年除了《地心引力》没有哪部科幻片明显能胜过此片!完全不理解为何口碑一般。影片有故事有场面有人物有深度,结尾部分极大提升了主题。四星半。强推!影片前半部分有很浓的《全金属外壳》的影子。

31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

毕业即失业的节奏好赞。#这回我是在吐槽#

36分钟前
  • 科学的京兆眉妩
  • 力荐

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这就是个周末档的午后儿童片,简单流水帐的剧情,缺乏内心戏的面瘫主角和配角,比比划划的表演,昏昏欲睡的特效。无重点,无层次,无人物,毫无吸引力。

41分钟前
  • 艾小柯
  • 较差

我只觉得我看的不是安德的游戏而是安德的同人。本也不期望电影能遵循原著的细节,毕竟改编太困难了。但是我认为这个改编在表达上完全选错了方向,没有表现安德的思考的话,就不是这部作品了。更不要提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剧情上的很多地方应该完全无法理解。有若干段我简直觉得要转爱情戏了

43分钟前
  • CNBorn
  • 较差

没看过原著,电影本身比较热血,主题是理性版的《星河战队》,模式则是少年版《星际争霸》,特效场面相当宏伟花哨但缺乏质感。片中团队作战,让我想起以前跟弟兄们通宵联网的场面,节奏太像了,喜欢打游戏的肯定喜欢这片

44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相当平庸的改编,仅是把原作的故事以非常流水账的方式走马观花般呈现。男主角的性格也毫不突出,你甚至看不出他有什么真正的过人之处。原作的战斗室对战呈现多场有趣的策略,这里也基本是小孩子过家家了。仍是一次取舍不当的改编。勉强及格。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没看过原著,作为非科幻迷我觉得这片子已经拍得很不错了,ender的扮演者也演得不错,很是惊讶Hailee这姑娘竟然是96年的!还有Abigail Breslin这个阳光小美女已经长这么大了!科幻片还是只有美国人能拍,其他国家都hold不住。戏里面很喜欢ender和姐姐在湖上的那段戏。

53分钟前
  • 柳媚花娇
  • 推荐

为了imax而来。放映机出问题,还来了个中场休息。强大的小说党面前片子拍的一般。东拼西凑的情节跳跃好大。怎么就连升三级还换了导师。少年版Gravity,少年养成游戏,少年星际争霸。最后一次集体训练排得不错。阳光小美女超过大地惊雷女。配乐也算契合流畅。少年你慢些走,我们观众有点跟不上。7.3

57分钟前
  • LoVe
  • 还行

看过原著的一定喜欢这片,没看过的可能当儿童片了。。。可惜删了好多原著情节,而且Ender成长也太快了,不过当零重力战斗室出现的时候,我还是感动的鼻子一酸,尿了出来。。。

1小时前
  • 山头那颗葱
  • 推荐

不怎么算是儿童片吧。没看原著,电影还好吧,有流水账嫌疑,我觉得可以拍到更好吧,分上下两集,上集结束可以拿模拟仓枪战为结束点。三星半,能看。

1小时前
  • 宅拾叁
  • 推荐

据说原著小说相当牛逼。没看过原著,真的很难get他们在干嘛…导演把一个和指环王一样设定庞大的故事拍成两小时的儿童片了= =不过因为演员和特效的关系,当成爆米花片看还是相当爽的。【我Asa出落得好帅了啊尼玛超越年龄的演技每个眼神都在讲故事啊好莱坞未来十年的帅哥就看你了T T

1小时前
  • 小小鱼
  • 推荐

就是几个游戏打的特别牛的孩子组成一个战队击败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1小时前
  • 点不着的烟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