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魔鬼共骑

剧情片美国1999

主演:托比·马奎尔,斯基特·乌尔里奇,珠儿,杰弗里·怀特,乔纳森·莱斯·梅耶斯,吉姆·卡维泽,唐·山克斯,西蒙·贝克,马克·鲁弗洛,马修·法伯,汤姆·盖里,乔纳森·布兰戴斯,西利亚·维斯顿,里克·埃弗里尔,巴克·贝克,斯蒂芬·梅尔勒,扎克·格雷尼尔,玛格·马丁戴尔,汤姆·威尔金森,詹姆斯·乌尔班尼亚克,大卫·里斯·斯内尔,约翰·阿勒斯

导演:李安

播放地址

 剧照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2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3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4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5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6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3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4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5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6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7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8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9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0:48

详细剧情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Jake Roedel(托比·马奎尔 Tobey Maguire 饰)是南方一个德国人的儿子,和他支持北方的父亲不同,他支持的是南方。他和好友Jack Bull Chiles(斯基特·乌尔里奇 Skeet Ulrich 饰)一起加入了南方的游击部队。他们又结识了George Clyde和George的之前的黑奴Daniel Holt(杰弗里·怀特 Jeffrey Wright 饰)。四人都在John Black的部队下效力。驻扎在山上的时候,村里的寡妇Sue Lee Shelley(珠儿 Jewel Kilcher 饰)和Jack Bull相爱了,在后来的战争中,Jack战死,而Jake则与部队里的一个叫Pitt(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饰)的人产生了矛盾,Pitt更是开枪打伤了Jake和Holt。后来,Jake又娶了Sue,在他们去往另一个城市的路上,Jake和Holt又与Pitt相遇了......

 长篇影评

 1 ) 以河为界的正义

《与魔鬼共骑》算是李安仅次于《绿巨人》的遭遇票房惨败的电影。在此之前,他的“父亲三部曲”,在国内外或提名或得奖,使其声名鹊起,两部外语片《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也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李安之所以想拍这样一部电影,也许跟他自身的文化境遇有关系。他曾经在访谈中自嘲说因为自己总是扮演弱势群体的角色(国民党的败兵、外省人、华裔美国人),所以他天生对“失败者”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而南北战争——这个美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这一场对当今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起到了决定性影响的战争,远非是一句“解放黑奴”的口号可以概括的。这其中人性的复杂,情与义的抉择,是与非,对与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 历史总是有胜利者书写的。在美国“主旋律”的南北战争片里,南北战争永远是一副黑白分明的姿态:白的是北边、胜利者、穿蓝制服,黑的是南边、战败者、穿灰制服。北方就是进步、前卫的象征,南方就是顽固、保守的代表。但是,人真的可以简单被化为泾渭分明的两派么?难道北军在所谓的“正义征服”的幌子下就可以诛杀本是同胞的俘虏?而南方的奴隶主难道就无人具有前瞻性,预见这个新世界正在到来吗? Jack和Holt,一个德裔,一个黑人,处在南北夹缝之中,为两方所不容。为了追随主人,他们加入南方游击队,为了复仇,也为了捍卫传统而战。然而在队伍中处境尴尬的他们经常被人找麻烦,没有人会认真叫他们的名字,他们永远只是Dutchy和Nigger。 这场内战也是人们“内心的战争”。片中南北军冲突的第一幕,当南军射杀了与北军做生意的男主人时,Jack对Pitt说:“我们杀了她丈夫,应该把店铺留给她。”但Pitt还是无情地一把火烧光了整个店面。个人的仇恨,却造成无辜百姓的死亡,这不是Jack想看到的,更不是他打仗的目的所在。在劳城屠杀前游击队首领那场煽动性的演讲中,人群中敷衍应声的杰克已经看透了战争的残酷本质,无论谁输谁赢,胜利,不过是除了失败之外的最大悲剧。 帕斯卡曾经在《思想录》里感叹过“以河为界的荒诞正义”——杀死同岸的人是凶手,但如果被杀死的人来自对岸,杀人者变成了奋勇杀敌的大英雄。而在Jack和Holt拔枪保护居民的那一瞬间,他们在思想上跨过了这条仇恨泛滥的河流,也看破了那些被一己私利冲昏头脑,把滥杀无辜当作快感的南方人。 片中最令人动容的场景就是Jack给Holt读信的场景,Holt说,“我们也有可能喜欢读信的人,在平时他也许做人很不错。”但是战争把人们人为地对立了起来,逼迫他们做所谓“立场正确”的选择,战争泯灭了人性,把人变成杀人机器,被报复的快感所驾驭,丧失了人性。 片中多数描写的是南方游击队打仗时的凶狠残忍,然而那些开明善良,却惨死于北军屠刀下的南方人,他们的生命难道就轻如鸿毛死不足惜?他们的血和泪,又该由谁买单? 难道人类社会要取得进步,就必须在所谓正义、文明、解放等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以意义驱逐人性,抹灭人基本的生存和选择的权利,脚踏在鲜血和尸体上,建立起一个新世界么?Jack最后没有朝Pitt开枪,证明他已经从是非恩怨中解脱了,正如他自己说的,“这没有什么对错,就是这么回事。”当Holt骑着马在晨光中远去,战争的恩怨纷扰在此终结,每个人都应该在战争中看清人性,看清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奋斗。这种绝望之后的希望,才更弥足珍贵吧。

 2 ) 战争伦理

讲述美国内战中的一股南方游击军。not战争片,but伦理片,探讨战争伦理,质疑战争合法性。非主流的视角,不讨喜的叙事内核,却是好片。战争伦理片。
1.族群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这造成南军构成的复杂性:包括黑人和德国人等。战争不只关乎利益,理念,还有身份认同。
2.战争对家庭的肢解。同一家庭成员因理念或成长背景不同而站位不同,夹在两边处境艰难,同时遭遇双方的不认同或迫害。
3.战争造成的遗孤、寡妇,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4.战争造就二元对立,树立敌对状态仇恨心理。军队强权对敌的杀无赦的疯癫,入侵对日常居民的烧杀掳掠,对城镇的肆意破坏。
5.浑水摸鱼的强盗组织。混迹于两方之间烧杀掠夺。南军所谓维护的传统而传统已不存在,战争失败后转换方式释放恶行。
战争=bull shit。人心魔鬼,这叫与魔鬼共骑。

李安式叙事平缓,不动声色地暗涌。剧情以婚礼始以婚礼终,李安对家庭的关注,家庭是社会稳定与生命延续的象征。
伦理片,关注的不是整体人,也不是个体人,而是人际。本片不是直接弘扬正义自由主旋律,或展现战争场面与人性恐惧,而是通过人际展现两军交战间的疯癫荒谬与残酷性。
叙事视角独特刁钻:南军中的特殊边缘者。中间人的归属尴尬,及认同疏离带来的清醒。作为南军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比北军胜利者视角内容更丰满,比直接宣扬一个理念更有力道。

精彩片段:1)黑人Daniel在George被射杀后,才真正重获自由。自由不是别人能给与的,而只能是上帝赐予。2)片末战争癫狂后的结婚、归乡、寻亲,人性的觉醒、回归与成长。

 3 ) 这没什么对错,就是这么回事。

李安把战争片拍得跟文艺片似的,还带着点画面的小清新,蓝天白云、郁郁葱葱、辽阔壮丽的南方画面真不像是在看战争片。音乐也配的很到位。但是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内战总让人看得心里不舒服,还有南方人内部的斗争,难怪美国人不那么待见这部影片。罗德念那位母亲的信时很感人。影片前后有个呼应,从婚礼到婚礼。罗德跟安德森的恩怨,跟北方和南方的恩怨一样,“这没什么对错,就是这么回事。”罗德最后没有开枪,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既然没什么对错,又何必仅仅为了怒气开枪呢。现在我们直视战争,就是一种进步了。
托比·马圭尔真是李安的“至爱”,从《冰风暴》中的小男孩到《与魔鬼共骑》中的展示,这个笑容腼腆、内心柔软的孩子在后来的某一天成长为蜘蛛侠了,他的春天也就到了。一直跟罗德为敌的安德森由乔纳森·莱斯·梅耶斯饰演,这位帅哥明显阴郁很多,《赛末点》里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一味爬进上流社会的投机分子很像是他本色演出,气质太搭了。

 4 ) 对李安的三言两语

侧重有悖于特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或被主流叙事忽略的人群,这一人群与当时的社会存有冲突,身份上的、价值观上的或者历史方向判断上的。个人与时代产生的如此冲突,使我们更为自然关注其所力图表达的更为普通、更为本质的个人的、真切的、鲜活的、微妙的、复杂的、矛盾的情感、伦理,他描绘的是人,是身处困境的、有张力的人,所谓时代背景在此皆为陪衬,这是李安电影的特点,也是其挑选剧本的一贯标准。
即使一贯如此,但在电影结果的处理上,李安却在变化。基于人生的积淀或反复的自省?
此时的李安表现的仍较为平和、温情,或者说是仍较为乐观,甚至说是更为“矫情”、不自由,包括之前的《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但,之后的《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其所制造的冲突程度、环境压迫程度却愈发强烈。能感受到他在不断的逼迫自己,把自己置身更为残酷的真实,让虚伪无所遁形。“闷骚”总要爆发,力量总需释放。
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或许还会有变化。

 5 ) 罗杰伊伯特评《与魔鬼共骑》

《与魔鬼共骑》是我记忆中第一部不做事后诸葛亮的美国南北战争电影。影片中的人物似乎很奇怪:他们不知道北方最终会赢得战争,却也不怎么在乎。有一种说法是,所有的政治都是局部的,本片则认为一些战争也是局部的。故事发生在密苏里州——唯一支持邦联政府的奴隶州,主人公是一小群游击队员,其中包括一位黑人,他们为南方而战,却各怀心思。

本片由李安执导,一位出生于台湾,并于伊利诺伊州进修的天才导演(《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他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洞悉了美国内战的本质。基于丹尼尔·伍德里尔的历史小说,《与魔鬼共骑》的故事以密苏里州西南地区为中心。当地的游击队发动了一场反抗邦联军队(也称唳鹰)的游击战。这基本上就是一场关于邻里私仇的局部战争,而与意识形态无关。

故事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四个游击队员身上:Jake Roedel(托比·马奎尔),Jack Bull Chiles(斯基特·乌尔里奇),George Clyde(唐·山克斯)以及被解放的黑奴Daniel Holt(杰弗里·怀特)。影片以一桩农场婚礼作为开始,四人皆出席。后来农场被唳鹰突袭,其主人被杀害,四人目睹了整个过程。

Roedel and Chiles想要复仇。Clyde是南方人,一直信奉南方的传统价值观,却以各种复杂的理由给了Holt自由身。Holt的动机是最令人费解的,为什么一个曾经是奴隶的黑人会为南方而战?他表示,这是出于对Clyde的个人忠诚,因为后者解放了他,并说“我每天都信任他。”也可能是因为和同伴的友谊。但是Holt对此所言甚少,只有他的眼睛,似乎对所见所闻做着无声的评价。整部影片我们都在期待,期待他能吐露内心最深处的想法。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南方也有自己的历史记录者,但是在本片之前,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内战故事:着眼于当地个人的感受,着眼于自己也说不清的个人动机,哪怕他们本质上是一群年轻人,只不过被迫拿起武器在自己的家园战斗。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仅仅是在练习自我防卫。影片显然对他们的个性更感兴趣,而不是他们的冒险活动——却也没有明确指出他们的行为动机。角色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情感,却要表现出与之相应的行为,没有什么比这更难的了。

影片显得缓慢而从容——或许太慢了些。它以神秘主角的亮相作为开始,然后让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山上的藏匿点(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如果他们把木头间的缝隙堵上,屋内可能会暖和些)。他们进行了大段的对话,却更像是说教而非日常交谈。

他们的藏匿点处在一户密苏里人家的土地上,后者支持的是邦联政府。不久,Chiles爱上了村里的寡妇Sue Lee(珠儿)。出于影片艺术性的考量,故事没有拘于传统的爱情片套路,而是安排绝望的Chiles和Sue Lee逃离不堪忍受的局面。影片颇有一些残酷的段落,诸如累累的伤口,截肢以及绝望的武装袭击……

参与本片的演职人员是第一流的。Frederick Elmes(摄影师,代表作有《冰风暴》)的镜头擅于表现寒冷和潮湿。演员们很好的融入于他们的角色之中——没有暴露作为一个现代人的全知神态。杰弗里·怀特(《轻狂岁月》主演)饰演的黑奴别有一番魅力,他始终守口如瓶,从不标榜自己。珠儿值得夸赞,很简单,因为她那令人信服而不做作的表演方式。在此,她是一位真正的演员,而不是一个尝试新爱好的流行歌手。乌尔里奇也很好,尽管托比·马奎尔的音调——紧张,内向,克制——开始让我有点烦了,尤其是在随后的那部《苹果酒屋法则》里,我觉得是时候让他去演一个哑巴少年了(不是我想看到它,而是为了清除蜘蛛网)。

看得出来,李安和他的老搭档詹姆斯·夏慕斯试图寻找某种严肃的东西。《与魔鬼共骑》没有获得传统电影奖项的认可,没有简化复杂的局面,也没有向商业妥协。但遗憾的是,它并不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它是一场漫长的煎熬,除非你能发现它暗藏的玄机。它是那种能在历史课上激起有益讨论的电影,但是对普通的电影观众而言,它是沉闷而冷峻的。

原文:

"Ride With the Devil" is the first Civil War film I can recall that is not told with the benefit of hindsight. It's about characters who don't know the North will win--and sometimes don't much seem to care. It's said that all politics are local; this movie argues that some wars are local, too. In Missouri, the only slave-holding state that sided with the Union, it tells the story of a small group of guerrillas with such complex personal motives that it even includes a black man who fights for the South.

The film has been made by Ang Lee, the gifted Taiwan-born, Illinois-educated director ("Sense And Sensibility," "The Ice Storm") who is able to see the Civil War from the outside. Based on a historical novel by Daniel Woodrell, the story of "Ride With the Devil" centers on southwestern Missouri, where the Missouri Irregulars, known as Bushwhackers, waged a hit-and-run fight against the Union troops, called Jayhawkers. This is basically a local war among neighbors with personal animosities and little interest in the war's ideological underpinnings.

We follow four Bushwhackers in particular: Jake Roedel (Tobey Maguire), Jack Bull Chiles (Skeet Ulrich), George Clyde (Simon Baker-Denny) and the freed black slave Daniel Holt (Jeffrey Wright). The film opens with a farm wedding they attend; later they see the farm burned and its owners murdered in a Jayhawker raid.

Roedel and Chiles want revenge. Clyde, a Southerner, believes in Dixie values and traditions, but is complex enough to have freed Holt, once his slave. Holt's motives are the most impenetrable. Why would a former slave fight for the South? He indicates it is out of personal loyalty to Clyde, who freed him and says he "trusts him with my life every day." Also perhaps because of a bond with his comrades. But Holt says little and his eyes often make a silent commentary on what he sees and hears; we wait through the film for a revelation of his deepest feelings.

History, it is said, is written by the victors. The Southern side has had its share of historians, too, but before this movie I had not seen a Civil War story about characters whose feelings are local and personal, whose motives were unclear even to themselves, who were essentially young men with guns forced to fight by the time and place they lived in. To some degree, they are only practicing self-defense. The movie is more interested in their personalities than their adventures--but not so interested that it makes their motives very clear. There is nothing quite so baffling as a character who acts from psychological reasons but possesses little insight into those buried feelings.

The movie is slow and deliberate--too slow. It begins with the enigma of heroes whose cause we do not share, and then has them spend much of their time hunched inside a hideout they have built into a hillside (where it never occurs to them that if they'd fill the chinks between the logs it might be warmer inside). They have long conversations, delivered in language that seems more suited to sermons and editorials than to everyday speech.

Their hideout is on the land of a Missouri family who supports the Confederacy, and soon Chiles is falling in love with Sue Lee (Jewel), a war widow. To give the film credit, it doesn't degenerate into a conventional romance, but plays both Chiles and Sue Lee as desperate in their own ways for an escape from an intolerable situation. There are also grim passages involving wounds, amputations and desperate armed raids.

The technical and acting credits are first rate. Frederick Elmes, who also shot "The Ice Storm," has an uncanny ability to evoke cold and damp. The actors do a good job of being contained by their characters--by not letting modern insights peek through. Jeffrey Wright, who starred in "Basquiat," is especially intriguing as the freed slave, who keeps his own counsel throughout the movie without sending out signals about what he's doing. Jewel deserves praise for, quite simply, performing her character in a convincing and unmannered way. She is an actress here, not a pop star trying out a new hobby. Ulrich is good, too, although Tobey Maguire's tone--tight, inward, controlled--is beginning to wear on me after this and "The Cider House Rules." It's time for him to make a dumb teenage comedy (not because I want to see it, but more to clear the cobwebs).

Watching the film, I could see that Ang Lee and his frequent collaborator, screenwriter James Schamus, were in search of something serious. "Ride With the Devil" does not have conventional rewards or payoffs, does not simplify a complex situation, doesn't punch up the action or the romance simply to entertain. But it is, sad to say, not a very entertaining movie; it's a long slog unless you're fascinated by the undercurrents. It's a film that would inspire useful discussion in a history class, but for ordinary moviegoers, it's slow and forbidding.

微信公众号:肃评

 6 ) 与魔鬼共骑

       我想说,我没看懂吧。李安的电影向来如此吧。我看电影的时候十分投入,可是总抓不住重点。但是,电影的许多情节能够多日在我脑海中出现,让我去思索。人们说,这是李安电影的风格吧,同时他的想法也在电影中有表述出来,只不过需要品味。
    看到苏莉的时候,我想起了《燃情岁月》里的女主角。她们让我很自然地想从道德上批评她们。在我当时看《燃情岁月》时,会觉得这个女性为何对爱情如此地不忠呢?甚至是觉得她不守“妇道”。呵呵,中国的女人们都被这几千年的封建道德洗脑成什么样子了。我这个自认为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也给自己深深地绑上了所谓的道德的枷锁。
    今天看这部影片时,又看到一位勇敢为自己追求幸福的女性时,我突然意识到,她是美国人;甚至我这时才想起她也是个人,她有追求爱的权力。不当当只有男人有追求爱的权力,女人也有。我们中国的女性受到的性别歧视应该是甚于其他的国家,这个社会让一个女孩从小就接受压抑人性的教育。至今为止,中国的性别歧视问题还是普通相当严重。女性应该觉醒。

 短评

李安总是扮演着解构主流叙事和美国神话的吐槽者角色。本片聚焦两个“站错队”的“南方人”,消解了南北战争题材固有的话语以及二元对立逻辑。本片资料可参看李安自述以及柯伟妮的分析。音乐和摄影都不错,剧作着实有些绕且有些冗,很多地方让人想起泰伦斯·马利克。CC148分钟加长版。李安计划达成。

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很喜欢。只是托比马奎尔的气质细腻大于冷静,使得整个片子偏软。但问题不太大,李安拍战争本就不是那种硬核白左直男风。我个人理解此片用西方的语言讲了一个东方道理:父母子女是债,夫妻是缘,其他都是劫。另:李安拍兄弟情总有种暧昧基情,也可以算缘的一种吧……

8分钟前
  • 泠风
  • 推荐

喜欢,非常美。托比念信真是太陶醉了。内涵很丰富。严重被低估,力荐。(2009-06-12 艺术影院 “泡过水”的胶片)

10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也许是李安电影被关注最少的一部 却是一部被忽略的佳作 明写美国内战 暗写一个男孩的成长 画面已有后来《卧虎藏龙》《断臂山》的感觉 可能反类型是它票房失利的一个原因—--北军要解放黑人,但南方却有黑人因为个人原因要抵抗他的解放者,历史是这么复杂,但是之前没有好莱坞电影这么拍过

14分钟前
  • lockinpocket
  • 推荐

看过一个采访,李安说南北战争可真的不是以往那些片子阐述的简单原因,仅仅是解放黑奴,他就拍了这个片子。看后你会发现,人家要问你这个片子讲啥的,你还真不能像我们小时候读课文,老师提问你中心思想那样,就把问题给回答了。世界本来就异常复杂,导演不过是抛砖引玉,你独立思考了,导演就成功了。

15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给李安的电影打分是最让我纠结的事情之一;李安老师非常非常地细腻,也非常非常地温吞水……

19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文武双全的李安,看他的电影总让人感叹:悲悯心是多么重要的品质!

23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推荐

李安在挑战美国内战的南北立场二元论,选择中间地带的人物试图通过小局部展现整个战争的风貌和内在,应该说还是很有想法的。电影偏于冗长的故事和缓慢的节奏确实体现李安的特点,但在这样一部电影里却无法做到更有效地吸引观众。其实人的内心才是真正的魔鬼,我们一直与它共骑。

28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妈妈,很抱歉从去年霜降起一直没能与你联系。别担心,我们都很好!希望爸爸的脚尽快康复起来,这是最大的心愿!每当夜晚临睡前,我和哥哥们躺在铺上望着繁星总是能回想起曾经美好的时光,想起你们、玛格丽特、那片肥沃的土壤、新建的教堂和那个一直喜欢我的女孩……往事如断指,一去不复返——您的儿子

33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李安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就是:不要打,人家怕,来啪啪。

3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It ain't right, it ain't wrong. It's just what it is. 罪恶的制度不除,善良白人施舍的自由仍然是黑人的枷锁。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不过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造出来忽悠followers 的东西罢了。后劲十足。李安说这是他最被低估的作品,深以为然。亦是他所有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

41分钟前
  • 十二点半的猫
  • 力荐

李安赴好莱坞有个很明显的劣势:不像吴宇森自带类型因子,可以无缝对接。他拍饮食男女,不拍喋血双雄。喋血可变脸,饮食怎么办?这也是直入类型之后,与魔鬼同行和绿巨人没成功的原因之一。后来李安学聪明了,用争议题材,审查尺度与前沿技术带起商业炒作……

45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all the beautiful boys……李安呀李安 真是不说您什么了

49分钟前
  • Vincent
  • 推荐

似乎没有值得称赞的,主题弱,故事一般,不过颇具大导风范。

5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内战(而不是以往的单方面讲述北方佬的模式)。那些不完全属于哪一边却被迫卷入战争的人,遭到忽视却绝不缺乏应该被讲述的故事,就像这部电影本身的遭遇一样。乍看人物纷繁无高潮,实则感情细腻,讲述一个青年的身心成长历程。战争中的人是没有选择且渺小的

5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最后黑奴向断背山骑去。

56分钟前
  • 坍塌
  • 还行

D+ / 呼之欲出(但始终出不来)的史诗气质。又或许李安细腻的情感刻画从来就不是史诗化的,又或许是拖沓的剧本和缺乏力道的表演让人完全无法投入。镜头调度还是很见功力。终于补完了安叔的长片,拖到最后几部才意识到他最大的优缺点都是对“人”的理解太深。这部几乎就是这个缺点的最大化。

5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真想李安拍一部《冷山》出来看看啊。

60分钟前
  • 貓頭一
  • 力荐

拍的不差,大概是故事本身的问题吧,再加上南北战争我一向没那么感冒。我第一次感到托比有演技是在那部《兄弟》里,他第一次不再是乖乖仔的形象。P.S.小乔扮相好丑。

1小时前
  • 盲忙
  • 还行

景色和人物情感是李安的风格 环境对人物的压迫贯穿始终,杰克放下枪的一刻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1小时前
  • 天行者爱grogu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