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反城市

喜剧片其它2010

主演:Bengt Nilsson,Sanna Persson

导演:乌拉·西蒙森,乔安·史特贾恩·尼尔森

播放地址

 剧照

噪反城市 剧照 NO.1噪反城市 剧照 NO.2噪反城市 剧照 NO.3噪反城市 剧照 NO.4噪反城市 剧照 NO.5噪反城市 剧照 NO.6噪反城市 剧照 NO.13噪反城市 剧照 NO.14噪反城市 剧照 NO.15噪反城市 剧照 NO.16噪反城市 剧照 NO.17噪反城市 剧照 NO.18噪反城市 剧照 NO.19噪反城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23:47

详细剧情

  本片源自于瑞典导演奥拉西蒙森、乔安史特贾恩·尼尔森的成名短片《One Apartment and Six Drummers》。  出生于著名音乐世家的警官阿玛迪斯仇恨音乐,童年记忆是一长串代表荣耀的祖先名单,但他痛恨音乐,那对他是一种折磨。当一群倡导无政府主义的鼓手发动音乐快闪攻击,把整座城市当作乐器敲打,先是潜入开刀房,用仪器与人体当作打击乐器,接著在银行绞碎钞票来创作曼妙声响,公然挑战当局,阿玛迪斯的生活顿时陷入混乱。为了追捕这群音乐恐怖份子,他必须踏进花了大半辈子想要逃离的音乐世界。鼓手们准备以歌剧院做为终极目标,让城市聆听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会,而阿玛迪斯的哥哥正是该晚的指挥。此时,阿玛迪斯却发现自己爱上了这群闹事者的首领……

 长篇影评

 1 ) 《噪反城市》

其实两条线的故事单独看都不算特别有新意。一个关于从小被冷落的人不被理解的故事,一个关于一群被冷落的人寻求突破的故事。后者虽然弄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情节、情景设置,不过说实话看多了觉得也没啥特别新意。

不过通过音乐这个点,包括犯罪、职业原因,用一种相互表现上相互抵触,实则相互吸引的方式联系起来了,搭配上北欧的冷幽默,整体效果还不错。

 2 ) 幕后创作

原文载自:http://www.sweden.cn/culture/art/film/swedishfilmnow/2011swedishfilmweekinchina/soundofnoise/aboutsoundofnoise/

灵感
导演乌拉•西蒙松(Ola Simonsson)和约翰内斯•夏尔纳•尼尔松(Johannes Stjärne Nilsson)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声音世界,探索音乐和声音之间的界线。

在其短片《不速之鼓手》(2001)中,他们面临要将音乐和图像作为故事中同样重要的元素展现出来这一挑战。两位导演与他们的朋友、之前合作过的作曲家马格努斯•布耶松(Magnus Börjeson)共同联手,并把其他鼓手也带入到创作过程中。九年后的今天,这部短片每天仍然被下载几千次,单在Youtube上就播放了一千多万次。从日常生活的声音中创造音乐这一理念显然吸引了很多人,无论他们的年龄、国籍或文化背景如何。两位导演也因此掘到了创意之金。《不速之鼓手》大获成功,获得2001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并在此之后荣获三十多项国际大奖。

两位导演在之后拍摄的短片《比目鱼之路》(2005)和《女人和留声机》(2006年戛纳影评人周)中继续他们的探索,但方向有所改变:为了完全专注于声音,对话和传统音乐几乎从短片中完全消失。

在《不速之鼓手》之后,两位导演和六名鼓手经常聚在一起,根据短片的音乐创作理念一起合作完成简短的音乐表演。他们以汽车、叉车和各种家用器具为乐器的热烈演出激发了其深入探索的欲望。各种想法、场景和可能的音乐片段层出不穷,为鼓手们拍摄一部故事片的想法呼之欲出。于是,他们开始讨论将拥有无数种不同声音的大城市作为终极乐器。这将是一场潜在音乐的饕餮盛宴。

音乐
随着剧本不断发展,音乐袭击这一想法变成了真实的场景,但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根本无法知道这在音乐和视觉方面是否行得通。就像在电影中一样,鼓手们一直在寻找最佳的声音,找到后录下来,然后进行测试。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和法国音效艺术家、声波天才尼古拉斯•贝克(Nicolas Becker)录制了成百上千种声音。这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探索。最后,他们给作曲家马格努斯•布耶松一整个硬盘外加一堆唱片。马格努斯首先要做的是制作出自己喜欢的音乐:当代的,以鼓点为基础,要留出充足的空间进行实验。他的目标是制作出有感染力的甚至能跟着跳舞的音乐,但这段音乐并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属于一个城市和六名鼓手的音乐。

然而,影片还需要古典谱曲。法国作曲家弗雷德•阿弗热(Fred Avril)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美妙的弦乐,为电影添加了新的音乐维度。作为一位以声音设计为主导的概念性作曲家,他利用了前期制作中录制的无穷声音库。

制作
一开始,两位导演与法国制作人吉姆•毕尔芒(Jim Birmant)见面。毕尔芒从最初就相信这部电影在艺术和商业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电影:一部瑞典音乐警匪片。于是,毕尔芒携手瑞典联合制片人奥利维尔•盖尔毕容(Olivier Guerpillon),开始拍摄。

无论在剧本中,还是在现实拍摄中,这都是一部十分复杂的电影,制作预算低,却有雄心大志。导演和制作人之前关于制作电影的所有知识都经过了重新考量。

《噪反城市》在2008年夏末完成,历时10周。影片的大部分场景在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拍摄。尼古拉斯•贝克在拍摄的同时录制声音并制作音效。几周后,编辑斯蒂芬•森德鲁夫(Stefan Sundlöf)参与进来,开始了影片的编辑工作。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座大城市,时间和地点不明。故事中的世界与我们的现实世界非常像,但却有那么一点点古怪。与导演长期合作的艺术家兼美工设计西西莉亚•斯泰纳(Cecilia Sterner)创造了一个扭曲的多元文化环境。摄影师夏洛塔•滕罗特(Charlotta Tengroth)之前就与两位导演合作过几部短片,这次自影片创作初期起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几名鼓手和导演一起反复彩排并修改最后四场音乐袭击。由于其复杂性,它们的拍摄时间要比一般场景多一倍,经常需要使用双片摄影机。

后期制作也需要巨大的创造力和才智。2010年冬末,Europasound工作室才华横溢的音效设计师们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城市音乐。新兴的视觉特效公司Filmgate也施展其魔力,穿梭时间制作了电影的视觉特效。

 3 ) 不要拿音乐来装模作样

音乐无论以何种形式,都可以成为不同人手中的珍藏品,在不同人的手中,它就会被赋予不同的功能性。不过也许在谈论这一点本身的同时,音乐对于我得意义就丧失了一半。这种感觉也是一点点再消磨的,不知不觉,自己降低了音乐在自己生命中的存在感。那本来心爱的电吉他也像被孩童珍爱的玩具置放在某个昏暗的角落,也许是等待被唤醒,再或者是就这么一味沉睡下去。
现在才发现,原来音乐的形式一直被自己用来标榜自己的一种手段,也许把它作为自己的文化标签,摇滚就是酷,爵士就典雅,流行就是媚俗。对音乐的态度就好像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一样,对待音乐用各种条条框框束缚起来,就好像是自己本身对生活狭隘的认知。
很多时候,也许真正需要去倾听的是生活本身的节奏。

 4 ) 傻逼在上税、牛逼忙犯罪

      我24岁的时候到单位上班。每听到老头老太讲那些龟毛的琐碎事,心里就尼玛果断地怒火中烧。每到那时,我的兜里应该有一个邪恶的MP3,里面装满是NIRVANA、ALICE IN CHAINS、SLIPKNOT、污秽摇篮,甚至还有JOHN ZORN、灰野敬二、等等的疯狂叫嚣。那时我就在想,假如我能接通一个空气中的频道。把这些倒霉的声音放给全世界人共享,那地球一定会被玩的HIGH翻上天。
    
    到我年纪大了,我渐渐意识到。自己所相信的那种赋予能量的音乐,并不能影响到任何其他人。伟大的传播业,甚至能把一班以烧音响为趣味的疯子,请到中山堂办成一出像模像样的声音艺术展。所有的抵抗主义叫嚣者,最终还是会友好地加入市场经济大潮的阵营当中。然后再调剂上比起过往更甚之4、5倍的矫情,和这个下贱的时代一起吹牛皮。

    对于一个仅仅认识中国字的人而言,《噪音》也是可以完全不需要中文字幕。张扬的音乐狂徒,干的都是高保真、立体化的犯罪场面。再搭上这种天真烂漫的妄想症剧情,我敢保证这是听不懂瑞典语且英文也基本烂的你,第一部在无中文提示下,看的最顺溜的一部电影。

 5 ) 聽覺的反動!

和柯波拉的 "鬥魚(Rumblefish)" 及徐四金的 "香水(Perfume)" 並駕齊驅, 三者同為打破感官認知的傑作!

柯波拉的 "鬥魚" 是 "視覺" 的突破, 利用 "黑白" 與 "彩色" 的影像反差來暗喻 "希望"、"理想"、"是非" 與 "幻滅" ...

徐四金的 "香水" 是 "嗅覺" 的反思, 利用 "氣味" 暗喻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繫, 葛奴乙追尋香水的過程更像是他在追求親情及愛情下天涯海角的孤獨、旅程、及流浪 ...

"噪反城市" 是 "聽覺" 的回歸與再發現, 看懂 "反諷" 是全片的一大樂趣, 如果對主角出身音樂世家卻是一個音盲還嫌不夠諷刺的話, 他的名字叫做 Amadeus (莫扎特的大名) 無疑太逗, 究竟男主角是音盲? 還是莫扎特是音盲? 送給老弟的教科書將了那些學院派和象牙塔的傢伙一軍! 女主角對男主角一個無聲的問候 "你還好嗎?" 勝過千言萬語! 電子音樂要上到電線電纜上演奏! 是要坐在音樂廳裡享受古典的旋律, 還是要隨時隨地聆聽與享受各式各樣的聲音 (或是某些人所謂的噪音) 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但是懂得容忍及接納不同的聲音應是全片最大的收穫! 是的, 我也許不欣賞你的看法或觀點, 但我尊重你發言的權利, 就如同這個影評及回應一樣 ...

 6 ) 平静的心无处有躁动

心是净土,身处闹市也不染尘嚣,有的人天生好静多美妙的旋律进入他耳也只是一堆垃圾。反感躁动不安,其实是自己将自己推进一个杂乱的空间。真正优美的音乐是最安静的,即使你远在千里之外,也会因他的一个节拍一个和旋而神魂颠倒,进入忘我的世界,平静的心无处有躁动。

 短评

简单有趣 但随着剧情推移乐章演奏新鲜感减少趣味性也就降低 好在片子时间不长~

4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挺有意思

7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节奏感很好,喜欢架子鼓的韵律

8分钟前
  • 麦子
  • 还行

奇妙的打击乐

10分钟前
  • 麻木斯基
  • 推荐

该死的海顿!我们非得降低身段搞bossa nova吗?除了过瘾只有过瘾!

12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没点犯罪想法的人不是人

17分钟前
  • 常乐
  • 推荐

这就是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和框框里的音乐,发自内心的音乐,有灵性的音乐。ps看到独自打鼓然后被赶出乐团时的那场景,笑死我了。。。

2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四星半 果然瑞典语比丹麦语好听许多== 最后那首讨生活的bossa nova好圆满

24分钟前
  • DK请召唤我吧
  • 推荐

@MOMA with np。爽!

25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充满坏音乐的城市需要被忽略的日常噪音拯救?它不是在教你什么才算好音乐,古典乐已经经典得无法移动,谁都对其无伤大雅。乐盲警察也没能迸发音乐天赋,他只是逃脱了音乐的干扰。这帮音乐Geek是在对抗权威与泛滥,这台时时刻刻掌控规范的现代社会软体系统。前提你要对这里播放的音乐有感觉。

28分钟前
  • 畸小山
  • 力荐

给鼓手和音乐人的大飞片

30分钟前
  • Spring Xu
  • 还行

第二章像paper planes的mv

34分钟前
  • 大楼东
  • 推荐

好棒。就是一场装在警匪斗智类型片壳子里的实验音乐秀。@MOMA with DTM

39分钟前
  • NullPointer
  • 力荐

熊孩子们太会玩儿了。音乐世家里的音盲警察、定音鼓:问候你妈,海顿!、“警察!交出你们的乐器!”、搏击俱乐部式大音希声结局(略虎头蛇尾)。

41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实验噪音音乐家绝地大反攻携手天才音盲警察对抗学院派音乐人最重大获全胜之后隐匿江湖。

46分钟前
  • 喃 大 丢.ai
  • 推荐

一部很有趣,很别致的电影,之前从没看过这种类型的电影。男主角是音盲,出生在音乐世家却对音乐无感;女主角是个特立独行的音乐玩家;俩人最后心有灵犀。电影结尾男主角对音乐可以心安理得地充耳不闻;女主角为讨生活,和搭档们去某个度假胜地唱巴萨诺瓦。最后那首歌是真好听,音乐有时也不全是噪音。

48分钟前
  • V
  • 推荐

真心沒有很喜歡這部電影。笑點並無很多,鏡頭普通,音樂普通,敘事平板,演員表演做作(尤其女主)。現在大概是反政府的片子,不論甚么題材都會受到歡迎,但這真有那么好嗎?反倒唯獨閃光點僅是部份創意了。對比下Fighting club or其他類型片,這片一下就失光彩。

52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这是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这片拍音乐时候的节奏感真好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1,虽然笑点不突出,剧情也狗血,但光创意就值5星了。2,最爱第三段,让高雅吃翔去吧。

56分钟前
  • Trouble
  • 力荐

有創意,的確稱得上音樂恐怖份子。更妙的是最後居然是藉著不想聽音樂的男主角一舉完成了兩者各自所需的訴求。莫名的清新與浪漫阿~最後片尾的Electric Love - Resort真好聽:)

59分钟前
  • 裘笛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