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综艺中国大陆2018

主演:窦文涛,许子东,周轶君,奥尔罕·帕慕克,张守信,杨少波,吴军

导演:温姬彦,苏雷,李丹彪

 剧照

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剧照 NO.1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剧照 NO.2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剧照 NO.3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剧照 NO.4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剧照 NO.5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剧照 NO.6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剧照 NO.13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剧照 NO.14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剧照 NO.15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剧照 NO.16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剧照 NO.17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剧照 NO.18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剧照 NO.19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6 00:14

详细剧情

《锵锵行天下》是腾讯新闻出品的一档海外深度文化体验旅行脱口秀节目,窦文涛作为节目主持人,与其老友嘉宾们摒弃传统圆桌对谈的形式,以独特视角、个人化感受、多维度信息的智者对谈旅行方式,从棚内到户外,走向世界,知行合一。 窦文涛与周轶君、许子东、吴军等嘉宾将开启土耳其与希腊两个迷人国度探索之旅,过程中充斥着思维的乐趣、语言的魅力;不同观点的碰撞与灵魂的交杯,通过宏大叙事和高密度知识点的输出,拓展网友的认知未知圈。

 长篇影评

 1 ) 他依然在主持最好的文化节目

2017年9月12日,《锵锵三人行》停播。当然,它只是遭遇同样厄运的浪花中的一朵。况且,凶猛的海啸肆虐至今,时时有浪花撞碎在冰冷的峭壁上。这是传媒时代的一场灾难,是一场隐性进行的新型文字狱。

一个节目之所以能够做十九年,绝不仅仅是因为它与观众间建立的感情纽带。虽然,它与观众之间的联结强过大多数的其他节目。这就是窦文涛称粉丝为“知音”的原因,一个陈旧却更郑重的称呼。观众所付予给“锵锵”的,我想是当得起这样的称谓的。时至如今,“锵锵”绝不是一块大招牌了,它只是一块老字号,口碑的流誉,使它常青。

我绝不是一个老观众,只是一个九零后,我知道“锵锵”是在大学,很后知后觉,毕业后我才开始观看“锵锵”,一发不可收,每周更新的,加之过往的旧录像,食之不拒。

但是慕名而来的观众,或许会纳罕,这个老字号的节目的布景,太吓人,它像一档遗留在上个世纪的节目。一张桌案,铺满话题材料(多半时候仅做点缀),三人围坐,一人面前一杯茶(许老师会喝两口),背景是虚假的书柜和虚假的香港夜景。这就是定型后的“锵锵”长年不变的布景。简单得快到了简陋的地步。我思考过一番“锵锵”的布景,答案是:格局卓绝,肃然起敬。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让我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谈话的本质。说实在的,谈话是什么?谈话需要奢华的布景,层出不穷的创意吗?并不需要,“锵锵”的简朴布景,说明他们认识到了谈话的本质,并且他们充满勇气地坚持不变。简单的机位切换,不抢眼的布景,屏蔽掉眼睛的不安分,调动了听觉的功用。谈话的内容,才是核心。真是大巧若拙、重剑无锋的道理。

说“锵锵”是一档谈话节目,是就其形式而言,视频节目中未必有这个分类。你也可以说它是文化类节目。但是这个定义我总觉得很离谱,难道还有没有文化的节目?娱乐节目就不是文化节目吗?如今综艺节目似乎成为了娱乐节目的代称,我更是奇怪。就“综艺”一词而言,综合艺术,被称为“综艺”的节目,自然也是很有文化的节目。娱乐节目这个名字其实也很古怪,因为显得文化类节目就不具备娱乐功能了一样。当然,分类终归只是个说法,有多少道理那是另外一回事,我只是表述自己发觉的荒谬感。

对“锵锵”进行定位,我觉得似乎更应该说它是个社会评论类型的节目。它的着眼点,首先总是在真正的社会热点问题。按理来说,一个社会总是需要一部分这样的节目的,它属于舆论的一极,一个公众人物发声的阵地。它不应从属于任何阵营,只需畅所欲言。它集报道、评论、监督于一身。一方面它是社会问题的喇叭,是宽容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它是一股推动和引导的力量。

但是让“锵锵”长青的还不只是它的真知灼见、宽容交流、贴近现实,更在于它的灵魂人物主持人窦文涛所具备的天才与素养。四两拨千斤、春风马蹄疾,什么都不足以形容他的主持艺术。是啊,窦文涛的主持是艺术。虽然我知道,非“锵锵”观众不一定同意窦文涛的主持境界,但我觉得那是因为你看得不多,感受得不够。

一眼望去,轻浮、肤浅、浮夸,都不足以形容这个吊儿郎当、流里流气的主持人。他肚子里有醋,但你总觉得也就半瓶醋;他说得有几分道理,但总给人一种歪理歪说的感觉。不专业,不正经,没定性,胡说八道,天花乱坠。是这样吗?或者说:仅仅是这样吗?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你眼中的这个窦文涛确实是肤浅的,因为这只是他的表面或一个片面。其实窦文涛胡说八道的时候,那些话真的是他自己的观点吗?其实他经常是在借自己之口,发各派之声。他说不同的话的时候,他的身体往往住着不同的人格。说白了,他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公共传声筒。当嘉宾只触及问题一端的时候,他会用另一种被忽视的观点来逗问嘉宾。即便有一种观点显得非常不智,但是只要这个观点的声音很大,他就会用自己之口说出来,不惜把自己放在靶心的位置,引出嘉宾多元的观点。窦文涛是谈话节目中的一座融合、交汇的桥梁。节目主持人,很多时候不就是桥梁的作用吗?那份自我在相当程度上是要舍弃的。

可是,主持人又不仅仅只能当桥梁和传声筒,主持人也是人啊。如果从完美的传声筒的角度来说,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不就是最好的主持人吗?从完美的桥梁的角度来说,有些娱乐节目主持人的火候也相当老辣,可是我更喜欢窦文涛。因为我觉得,窦文涛舍弃了自我,却从没有把自我丢光。当嘉宾陷入偏狭的泥沼,窦文涛一定会及时将他钓出来。当议题的讨论深度还不够时,他也一定会话锋一转,使谈话更上层楼。

窦文涛作为谈话主持人的好,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至少我的言语总让我感到匮乏。我想说,一个好的谈话类主持人是一个圆滑自如的两面派,窦文涛正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两面派,甚至他还不止两面,三面。而一个出色的两面派,又绝不会在谄媚、变幻之中失去自我,这是多么难得。窦文涛曾经颇感沾沾自喜地转述过陈丹青点评其主持艺术的一段话,大意是:我看过很多人讲话,他们要么站着,要么坐着,你都不是,你是蹲着。

“蹲着”!陈丹青的眼光多么刁钻,话锋何其犀利。窦文涛说话的艺术,“蹲着”一词可说击中了其核心部分。试看主持界中,还有另外一个人是蹲着讲话的吗?梁文道也曾经评论过窦文涛的主持特点,大意是:一个场子,不论是只有三五个人,还是容纳几千人,窦文涛讲话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分别的,他始终就是那样,该怎样就怎样。

如此看来,窦文涛既是唯一蹲着的主持,又是蹲得最自尊的主持。

最后还是谈谈《锵锵三人行》结束之后的事,本意我想谈谈《锵锵行天下》这个节目,可是不料下笔跑题,但是我要说的核心没变,那就是窦文涛这位主持人的不一般。

“锵锵”结束之后,许多人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直观来说,那就好像吃了二十年最爱吃的家常菜辣椒炒肉,忽然有一天,再也吃不到了。虽然不至于像瘾君子一样有生不如死的戒断反应,但是终归,好像隐隐约约,失去了什么。好像人越来越大,回望童年和初恋的那种感觉。

“锵锵”结束后,窦文涛做了一次扑街的尝试,一档旅行和书籍结合的文化真人秀《一路书香》。我不太好意思说坏话,总觉得不够意思似的。终归这种形式显得游离而浅薄,有点扬短避长的意思,趣味得很拙劣,文艺得很别扭。但是好在还有《圆桌派》,在“锵锵”结束之前,窦文涛似乎就已经有了危机意识,和看理想以及梁文道联手,在优酷上开辟了一档新的谈话节目。这档节目和“锵锵”有不少相似而有所分别之处。谈话的从三个人变成四个人,每期的话题从更具备时效性的新闻热点上升到更高的集体意识层面。本质上来说,它还是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但是就烟火气和自如度来看,其实还是“锵锵”更擅胜场。

今年《圆桌派》新季迟迟不出,原来却是一档新的节目呼之而出了,那就是《锵锵行天下》。“锵锵”二字依然嵌在其中,除了出于广告角度的考虑,其实也暗示了某种程度的传承。一言以蔽之,这是一档移动的《锵锵三人行》。所谓移动,因为它是一档旅游类节目,而且旅游选址可见其颇有深意的考量,目前节目已经更新9期,旅游地其实才刚到达第二站希腊,在土耳其他们就待了8期之久。并非浮光掠影的风光片,并非自我陶醉的真人秀,他们力求深入到当地的文化与历史,也关注今世此地的社会问题。

第一站选在土耳其,因为土耳其是中西之桥梁、过渡与碰撞、杂糅。他们走到土耳其的大集市与百年地毯老店的店主交谈职业操守。他们带着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来到了现实中的帕慕克兴建的纯真博物馆。他们与帕慕克交谈,揭开帕慕克文学家之外自由主义分子和政治受害者的一面,也从而引出了土耳其的宗教和历史难题。他们试图接近当地穆斯林人的生活,让我们了解到伊斯兰人也有摇滚乐精神,让我们知道伊斯兰的女大学生和互联网时代的任何国度的年轻人没有本质的区别,她们同样开放、亲和、自信。他们还深入土耳其令人叹为观止的地下之城,让我们对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苦难和智慧抱以同等的同情和敬佩。

现在,他们来到了希腊,西方文明的摇篮,却也是如今西方文明的衰颓之地。数千年前后如此巨大的落差,这势必又是一个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的国度。在希腊的第一期就让我颇为触动的是对中东战争难民问题的反映,一个一家从土耳其流落到希腊的小伙子来到他们的旅行车上,分享了自己稀少却珍贵的经历,因为这足以对从未深入了解的人给予一定震动。

纵观窦文涛一路而来的轨迹,那张桌子没有了,其实它是变得更大了,从三人的桌子到四人的圆桌,到如今无处不桌,以世界为桌,不变的是,那些交谈的人还在,那些声音还在说,甚至我们还更接近了那些事情发生的地点,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外部世界的存在。既往不可追,何须再执念呢?只要窦文涛还在,锵锵和鸣的精神就不会消失。

剧评,水浒,诗词。欢迎关注段雪生的公众号

 2 ) 我喜欢锵锵的“说人话” 和“政治不正确”

首先,很开心看到 锵锵二字 重回人间。

还有 就是开播第一集 有我最喜欢的锵锵女嘉宾-小君君,

这两点让我还挺乐呵的。

毕竟小君君对于中东局势、文化的见解还是超过一般嘉宾的。

但是少了 渣渣辉和小君君的 插科打诨 ,以后脏活累活 涛哥估计要自己扛了。

不知道“刻薄”的 许子东老师 会不会变得“低俗”些?

也期待“湾仔之狼”能常回家看看。

看锵锵三人行 也有10来年了(起码2000期以上是有的)

我有时在想 为什么只有这个节目让我这么多年不放弃?

有两个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说人话 和 政治不正确。

国内的无论什么节目,最后总喜欢上升到一句总结似的 鸡汤收尾。

就像小时候 阅读文章 老是被要求 必须总结出个 中心思想。

(这里当然和 国情 有关)

但锵锵显然不是,调侃,不正经,打趣是她很重要的表达方式,

这好比私下里一屋子好哥们在那指点江山,胡言乱语,无论怎么争吵,

都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兄弟(基)情。

就像涛哥在节目中感慨的那样: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其次,关于政治正确,估计有些人看了早期的锵锵三人行

都会觉得涛哥也太政治不正确了!

节目中黄色笑话,低俗玩笑满天飞,年轻的窦文涛 也 乐此不彼。

但是随着近几年平权运动(女权)抬头,涛哥和嘉宾也碰壁收敛不少。

(最典型的就是马家辉和傅晓田 最后一次上节目那期)

我很喜欢涛哥关于政治正确的比喻——

“就像狗肉上不了桌面,台面上大家都得表现得政治正确,但桌面底下,也有一个真实的世界”

大体是这么个意思,而锵锵就是经常 把桌子下面 扒拉开 给你看的 节目。

这也很像中国文化的 表和里 。

表面上大家在儒家的传统氛围中 呼吁 仁义礼智信,提倡做君子。

但实际上我们知道 历代帝王统治者 真正的法宝 是 法家 那套权谋之术。

儒为表,法为里。

谁都知道 政治正确的 口号是 好的,就像我们当然希望能做个君子一样,

但实际操作中,不能拿这个 口号 压倒一切,不切实际。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历史,都会存在 面子和里子 的矛盾。

实事求是 看着简单,真操作起来 可没那么容易。

最后由衷希望 涛哥的节目 可以一直做下去!

 3 ) 《锵锵三人行》回不来了,幸好我们还有窦文涛

上周日,《锵锵三人行》停播一年之后,终于换了一种方式回来了。

新节目叫《锵锵行天下》,每周日在凤凰卫视和腾讯新闻播出。

顾名思义,锵锵是要走出去了,而且还不只是走中国,而是行天下

第一季节目12集,走的路线,就是从土耳其到希腊

看这节目海报,可以知道,第一季的嘉宾,包括许子东、周轶君、吴军

需要跑到国外的较大制作的节目,应该是一次拍完一季,所以第一季的嘉宾估计就是这三位了。

其实,2012年,锵锵14年庆的时候,就做过一个《锵锵台湾行》的系列,窦文涛和梁文道一起去拜访台湾的名人,例如蔡明亮、舒国治、林怀民、杨照等。

那几期节目,我都非常喜欢,现在回味来看,还是质量很高,尤其是去牯岭街、在稻田、在海边那几集,都很有感觉。

说回《锵锵行天下》,有了腾讯的合作,节目的经费显然充足很多了。

有网友评论说:《锵锵行天下》一集,应该就要花光原来锵锵一年的经费了吧。

节目第一集,不论是画面,还是配乐,似乎也在打造一种阔气的大片感。

但是,窦文涛一开口,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第一集节目,他们来到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佩拉宫酒店,这是当年给东方快车的富贵乘客们建的第一座豪华酒店。

这个酒店也是当时东西方间谍们交换情报的地方。

说到间谍,这三位还顺道黑了道长一把。

许老师说:男间谍,适合找文道来演,那三件套穿起来……

窦文涛补刀:文道,矮点儿。哈哈哈哈……

这个酒店,还是很多著名作家住过的地方,比如说海明威。

还有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娜,她那本有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在这个酒店房间里写的。

于是,他们就到了阿加莎住过的房间

进了房间,咱们的“情色小主播”开始发挥本性了,邀请周轶君一起躺到了床上,接下来就:

他们就躺在床上聊了起来。话题就是和阿加莎小说的主题——间谍有关 。

这部分,其实聊得还挺有意思的,讲到了间谍的身份认同困境,就是做间谍久了,很容易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哪一头的了。

但是聊着聊着,画风又开始变了:

最后,他们来到当年东方快车的终点站餐厅:

坐下来聊天,这是涛哥和嘉宾最熟悉的方式,话题也从间谍小说聊到了东方、西方。

这部分也是观众最熟悉的方式,大家看重的是他们聊什么、怎么聊,而不是在哪聊

在豆瓣评分里,点赞最高的一条网友评论是:

“窦文涛最适合的还是坐下来,招呼朋友胡侃。其中‘坐下来’很重要,其他状态下他的活泼有点滑稽。

行天下,就要走走停停,我喜欢‘停’的部分。”

其实,节目换新形式是好事,也是现在无法避免的事,但是观众难免会有不习惯。

节目的主持和嘉宾,我觉得其实也还在适应过程中。

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不需要任何表演,只是纯粹坐下来好好聊天的节目,到一个边走边说的节目。

别看只是形式上的一点变化,但是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的《锵锵三人行》,主持和嘉宾几乎是感觉不到镜头存在的,他们就是看着对方聊天。

因为这种镜头的存在感极弱,所以给了嘉宾一种就像在生活中聊天的情境:

他们不需要在意镜头在哪,需要配合什么动作,或者怎么表达更有趣,只要说自己想说的就行了。

但是当主持和嘉宾发现他们必须配合摄像机,在镜头前走动、说话的时候,那个感觉就变了。

在第一集中,他们其实还是尽量的不去在意镜头,像平常一样说话、聊天。

但是有了这个“表现得像平常一样”的心理,其实就已经有了表演的成分了。

感觉不到镜头存在尽量不去感觉到镜头的存在,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状态。

所以才会让观众觉得“窦文涛的活泼有点滑稽”。

这样的节目形式,其实更像是真人秀,而不是谈话节目了,自然也对节目的主持、嘉宾,还有拍摄、后期团队都有了更高、也与原来锵锵不一样的要求。

这让我想起看过一点点的韩国真人秀节目《懂也没用的神秘杂学辞典》

这是一档韩国蛮小众的真人秀节目,几个作家、教授,还都是一帮男人,在一起聊天。

也是走到哪儿聊到哪儿,不管是坐大巴、坐高铁,还是在哪里吃饭、走路,都在聊一些 “没用的杂学”。

这节目就有点像《锵锵行天下》的感觉,同样都是几个人,边走边聊,聊的都是一些有的没的,没有特定主题,想到哪儿聊到儿。

但是韩国这个节目的优势是,韩国这些嘉宾,似乎天生就有一种综艺感,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作家、学者,都有很好的“镜头感”:

既不在意镜头存在,又能在镜头前表现出彩;聊的是一些随兴所至的话题,但时不时又能抛出一些综艺梗

这其实是需要镜头训练的,作为原来习惯了在摄影棚里坐着聊天的嘉宾,很难一下达到这样的要求。

(还有节目的拍摄团队、后期团队,也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

即使是中国的明星,参加真人秀时,也很难达到韩国明星那样好的镜头感,更不用说要让中国的教授、作家、学者、记者,达到这样的要求,有多难了。

但是,话说回来,节目又似乎不得不改,原来的锵锵是不可能回来了,像一个老观众说的那样:

“属于锵锵三人行的那个时代,那个针砭时弊、恣意汪洋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

所以,节目要改,是无奈。

拜这个伟大的时代所赐,观众想看到原来锵锵的那种针砭时弊、恣意汪洋的节目,是不可能了。

不论聊什么,都得收着,想着镜头的存在,更要想着镜头后面那双审查的眼睛的存在。

带着镣铐跳舞,还想跳得好看,这又难上加难了。

所以,锵锵的老粉丝们还是很知足,第一期节目上线,就给出了9.3的高分。

因为大家也都知道锵锵三人行不会回来了,但幸好我们还有窦文涛。

我们还能看着他,在这么难的处境下,还会不会激发出更多的潜能,给我们更多惊喜。

喜欢我写的文章,关注我的公众号:小田和她的男朋友。

 4 ) Hello World

我从大学教师岗位离职的第二天,无意看到许子东老师微博转发了一条节目预告。不知道有多少人当时跟我一样,再次看到锵锵二字的时候,恍如隔世一般激动得呼吸都有点不畅,各种情绪交错聚集,这体验十分复杂难以言喻。


记得frozenmoon有一篇文章写美剧就是爸爸,我有类似的情节。由于家庭的原因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父亲这个角色,所以年少的我为了不成为异类,开始模仿身边所有我认为不错的男人,希望通过不同元素的拼凑,填补父亲教育角色的缺失。这样奇怪的学习模式让我养成了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思维习惯,也真的帮助我更像一个普通的孩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表面的模仿已经不能再满足我的需求,我逐渐发现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才是影响一个人最根本的基础。所以后来我大量的看美剧英剧,看情节故事更看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他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儿时没有爸爸在身边的我,给自己找了很多像爸爸一样的学习参考。现在想来,那是我最初对价值观上产生模糊的认知。

留学期间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迷上了海外学子都喜欢的一档节目:锵锵三人行。记得窦文涛曾经调侃自己,在国内的影响远不如在国外,留学生都认识他。各位客座嘉宾也都有类似感受。

这个结果有他必然的原因。锵锵我最早看到并不是在国外,而是早年间在家里收看凤凰卫视。当时年幼,只觉得三个人就光坐着聊天就能扯半小时,大人的世界真是无聊。上了大学也偶尔看锵锵,逐渐能听懂一些有趣的观点,但总感觉这几位聊的有点不接地气。节目关心的是一些似乎和我们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问题。一个简单的事情非要颠来倒去聊出不同视角,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意味。


等我意识到能懂锵锵,是研究生阶段在外留学的时候。有人说,你都没见过世界,谈什么世界观,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直到我出国留学,走出了从小长大的生活圈,看到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同对人生对职业的观点选择,我才意识到,这个世界是真正意义上多种多样的,很多事情从根上来说就是大相径庭的,甚至是没有可比性的。胡适曾说自己年纪越大就越是宽容,我这样理解:一个人的见识,经验越丰富,这个人就越少有偏见。锵锵节目里我特别喜欢的王蒙老先生就是个这样的例子,不管说到什么样的新鲜话题,老爷子都能理解。他能站在一个见证过历史,学识渊博的老学者的角度谈,也能换位到当代年轻人在这个激变时代的独特角度上谈。在这样的年龄,有这样开放性的思维能力令我佩服。

锵锵在我看来,就是提供一个习得世界性的,辩证性的,公平性视野的平台。眼界要广,眼光要毒。看问题听问题都不能只有一面,嘉宾们各怀本事,有在各个领域工作的经验,不同的经验碰撞在一起,碰出的火花就是我们对世界不同的解读。所以到那时我终于明白并非锵锵嘉宾们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走远了见多了深知这社会的复杂多样,什么情况都得纳入考量。批评是最简单的,剖开表象找到问题的症结却不那么容易。


看锵锵时间长了,会有养成一种理性的视角。事件发生第一时间是求证多方听取意见,而不是急着站队下结论。因为凡事必有因,过度的解读只是情绪的发泄,是思维的懒惰,并非事实的依据。然而在我回国工作的这些年,我还是遗憾的发现受大环境的影响,身边理性的人十分有限。而这些人却还在用这种不良的思维习惯影响着年轻人。

举个例子,学生学习不好,我们却不问学生自己的爱好志向,不考察老师上课水平如何、课程安排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宿舍安排情况等作用因素,首先就给孩子贴个标签,这不是我理解的高等教育。这事其实我从小没少见过。我只是难过当自己经过多年学习终于成为教育者一方时,二十年前的价值判断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更让我不忍心看到的是,很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终于也继承了这种简单的二分法三观。我认为偏见即懒惰,懒得去了解,懒得去求证,懒得去思考,懒得去接纳,而这种懒惰是会传染的。

很多时候我会推荐我的学生们去看锵锵,去用有效的方式看看墙外的世界。这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一辈子都看不完,你们那么年轻,应该有更广的视野和更智慧的思考方式,逐步建立理性全面的评价体系,塑造自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然而当我发现锵锵停播的时候,我有种失去自己人生导师的无助感。没有了锵锵,少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我会不会变傻、变蠢、变坏?

离开锵锵的日子,我逐渐发现我的担心多余了。锵锵带给我的,不会随着他的离开而消失,那些让我看到世界不同立面的能力深深的刻印在了我的思维模式中,锵锵终究内化成了我的一部分。

后来有了圆桌派,一千零一夜,局部这样的节目真的好棒,甚至可以说开辟了国内脱口秀的新纪元。我喜欢的老师们,不光有勇气有观点,也有智慧有谋略。当然还是会遗憾,三人行终究是离开了我们。


时间过去这么久,当我再次看到以锵锵命名的节目时,这种惊讶惊喜的感觉让我高兴的忍不住发了一年多没用过的朋友圈,来不及去屏蔽谁,管他呢!这就是我最爱的节目最爱的主持人。节目的内容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能在漫漫长夜工作之余听到他们的声音,已经足矣。

如果说之前的锵锵三人行是让我从思维上了解世界,这次的锵锵行天下就是让思维在现实空间得以延伸得以验证。与几位老友去到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去到的远方,走一走瞧一瞧听一听聊一聊。真好。

而我本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很巧合的就在节目开播两天前跟体制彻底脱离了。很多同事不明白这个决定的必然性,一份三观不合的工作当然不会长久。“还是很有风险的,当个老师多稳定”,我想是他们对稳定有了偏见,如果为了这份所谓的稳定牺牲家人的生活质量,放弃自己对职业的憧憬和坚守,苦熬多年碌碌无为只为一个虚名和相对轻松的晚年,这不是我要的稳定,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依然是一种懒惰和不负责。

近些年为了能离开这份食之无味弃之看似可惜的工作,我除了教书各方面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也终于在几天前正式放弃安稳投身于浪潮,心中只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像他们一样,锵锵行天下。

世界 你好!

 5 ) 单方面将自己定义为锵锵行天下的编外人员

回望来时路 ,几度夕阳红 。第一季至此观看结束。 跟随节目走过土耳其、希腊。第一感受是,世界果真无限宽广,也体会到人何其渺小,神的传说,战争与当下民众的生活交叠上映,又不免感慨人又是何其伟大。之所以有几千年的文化,几千年的历史,都离不开每一个“当下的”人。其次重燃了对于旅行和知识的渴望,节目组在土耳其之旅是从两个作家的书为“向导”而进行的,恰巧我都有或读过两位作家的书,当看到采访奥尔罕•帕慕克时,也是第一次看一个作家的采访,对于手中的书有了更深的感悟。我想一个好的节目该是如此,能够让观众至少有一点反思或对于“人生”心怀悸动。感谢⭐️⭐️⭐️⭐️⭐️颗星的节目,一定要一直做下去。 PS:还有最大的感受是自己文化语言的匮乏,当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被几位老师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说出来的时候,只能说,对对对,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感受。再者听到几位老师的谈话交流,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文化人的美好或许就是这样,有态度的人生和思维。所以再次告诫自己,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既然暂时不能行万里路,那就先读万卷书吧。

(因为先看了第二季再看的第一季,那就期待第三季吧,感谢创维,好眼光~)

再见土耳其💕
再见希腊💕

 6 ) 浮云游子意

看行天下第十期,寻觅圣托里尼岛,大约明白了窦文涛的真心追求。

之前看过几部讲希腊文明的纪录片,已经了解过节目里所述的这些地方,但并不想关联东方,怕有自恋的嫌疑,但看节目如此用心良苦,意味深长,不禁有些感动。

不同地域的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洞悉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只是语言词汇不同,哲理是相同的,因为自然是同一个自然,宇宙是同一个宇宙。人也是同为之“人”。

节目中讲到如今是一个被催(bi)赶(po)的时代,是一个低头的时代,但曾经人们在阶层的稳定里是可以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如鞭策之马奔驰不已只会增加焦虑和没有安全感。而手机和网络所造成的低头和封闭使人们不再仰望星空,从而体察不到人的心灵,“人”的属性减弱了。

前面写了一个长长的草履虫的理想和忧伤,主要是说尊严这回事。而节目中说“高贵的庄严和静穆的伟大”,这和自己一直在安利的儒家不是同样的归途吗。

节目中虽然在讲希腊早期的文明,但却口不离孔子。我觉得这除了说明世间哲学的殊途同归之外,也在说明东方人也自在自己的古老文明之中,为此需要去追认。

节目中讲了儒家的中庸,这是一种清明的理性,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平衡。而自己之前在草履虫的理想和忧伤中最后提到的理想,便是说要做清醒,明智的人,有教养及有尊严的人。而希腊城绑的完美建筑,和古希腊后所不及完美雕塑中所体现的理性和美的结合,黄金比例和肌肉线条完美呈现,不也是中庸思想的体现吗,只是所用词汇不同。

节目中也讲了孔子思想里的精神自由和个人自由。谁说东方的文明里没有自由呢。这些在自己之前的不懈唠叨中都说过了。

而节目也讲了直觉的价值。直觉虽然是一种在不完全了解之时的先验洞悉,但恰因如此,它是灵性的,是诚实的,大多时候也是准确的。

许多人到了希腊都有种回到家乡的感觉,明明是空间的不同,怎会有如此的感觉,那大约就是因为哲学的相通吧。

行天下的希腊之旅,何尝不是去他乡遇见自己呢。为此窦文涛说,“海外有仙山”。他们也谈了很多中国的文化及先哲,孔子,老子。但就像自己所想的一样,并不敢轻易联想东方,最后杨老师说,“其实不敢想,我们是带着孔子的鲁国来的”。

这一期的最后字幕这样写到,

“遗憾是未来的思念,

落日故人情”。

遗憾,是对古代文明的深情。

而故人,是孔子,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先哲。

而重要的是它的前半句,“浮云游子意”,这便是节目的追求了吧。

当他们站在被火山灰埋藏后挖掘出来的阿科罗提利古城壁画前时,看着画上柔和的绘画线条想到的却是中国的《诗经》。这大约也是一种感觉的相通吧。也的确,那些壁画的线条有些像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描线”法。

其实在以前的多期节目中也早已发现,窦文涛几乎每一期节目的落脚点都是不显山露水的落在中华文明上(这一点并非尽与他的嘉宾一致)。但中华文明的有些内容并不代表就是眼下的时代精神。于是,就有挽歌的意味。

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一个热爱文化的人,终究是绕不开中华文明的,即使曾经远离,最后总会回归。就像上期讲的奥德赛一样,这是西方文学的一个根本,即是终有一趟远程而长久的旅程,但这是为了最后的回归。

 短评

快笑死了,窦文涛是来自河北的间谍,在苏格兰场变成了胖约翰,最后还自己换成杰克了,在阿婆曾经的客房床上,大喊着:“one night love”,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8分钟前
  • 家猫
  • 推荐

你相信他们的审美,所以跟着他们走就好。

13分钟前
  • suelence
  • 力荐

文涛这个lsp真的十不离九逃不过黄色

14分钟前
  • Sicesco
  • 力荐

除了那段床戏,其他都很好

19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推荐

【中老年有文化版花儿与少年】最吸引我的还是后半段他们坐在餐桌上聊的那二十多分钟

24分钟前
  • 麦芽芽糖
  • 力荐

让人说话,天塌不了!!!

29分钟前
  • 天工轩666
  • 力荐

迫不及待在看过第二集就给出评价,因为我忽然想明白一个道理。很多人在对比锵锵和圆桌派的时候,一个不看好圆桌派的重要理由,是因为圆桌不会紧跟热点事件,尤其是徘徊在禁忌边缘的话题。但我今天在看节目时才突然意识到,锵锵给予我的最大意义,是分析每个事件的思维逻辑,是现实生活背后的一套价值观,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哪怕不能再谈实事,哪怕需要走出去,谈远古历史,谈异乡文化,谈天下事,思维逻辑和观念都是带着所谓 锵锵 味道的。那么无论是圆桌,书香,还是行天下,都配得上和锵锵一样的分数。

30分钟前
  • Nanso4
  • 力荐

貌似很严肃的人文节目,但其实超级搞笑的,有时候又能感动的看哭了。现在真的没什么可以看的节目了。除了这个。

33分钟前
  • AQA
  • 力荐

悄悄地你走了。如今悄悄地回来。

34分钟前
  • 散打冠军
  • 力荐

我对窦文涛就是无限宽容

37分钟前
  • 康堤
  • 推荐

窦文涛许子东周轶君,就他们仨随便聊都能看下去,挺有趣的。

42分钟前
  • 慕詩
  • 推荐

看了周轶君,才知道一个女人有才华,有独立的思想,有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气有多重要,当她在采访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的下车说:我来交涉交涉,用阿拉伯语和叙利亚难民交谈时,就已经完全被她折服。再好看的脸,再精致的妆也不能换来这样的格局。好好学外语,多读点书,我应该还有救

46分钟前
  • 红豆糊
  • 力荐

比《一路书香》好在了嘉宾上,涛哥的节目不需要纯粹的花瓶,周轶君就很合适,当然换成竹幼婷李艾我也很喜欢。另外,你应该从未在一个旅行节目中看到嘉宾总是坐着的,应验了当初我对《一路书香》的评价:坐下来就是“锵锵”!

50分钟前
  • 马扎罗
  • 力荐

中老年版的《花儿与少年》。窦文涛51岁,许子东64岁,连从前被窦戏称“小君君”的周轶君也年近50了。三个中年人在路上边走边聊,没有争执、没有撕逼,怎么看好像都不是一档好看的综艺节目的“标配”。但幸好,这过程中充斥着思维的乐趣、语言的魅力,那些唯有历经过世事的中年人才能说出的道理由他们倾吐给观众,才格外让人信服。《锵锵行天下》所输出的观点大多是“无用”的,但就是这种“无用”才丰盈了我们的人生,拓展了我们的思想边际。

51分钟前
  • Leon·Yang
  • 推荐

看到最后一期的美好夕阳,看到在博物馆里像小孩子一样的文涛,有些泪目,这两三个月一直在追,土耳其的部分和我的上个月的行程几乎是重合的,最爱的是与帕慕克对话还有希腊难民这两期,整体来说土耳其比希腊讲得好,选土耳其希腊这两个国家很棒,本来在历史就一直是相爱相杀两个国家,选取的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的这些环爱琴海城邦也是古希腊文明最辉煌的东西,可惜的是很多东西浅尝辄止,在历史和建筑学上都没讲太深,不喜欢太多感性的形容词,讲希腊的有些地方有小错误,后面没了许老师也缺乏了升华。像土耳其与希腊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如果在从土耳其到希腊那集讲一讲多好。晓说最近也在讲希腊了,不得不说,晓说的能量密度还是要大很多。

54分钟前
  • 张大水
  • 力荐

One night love

58分钟前
  • swensun
  • 力荐

锵锵!!!!怎么会按一季算呢?!可不可以永远都不要停~~即使不是时事评论,看到他们在路上,身体上、思想上,就很开心了~

60分钟前
  • darkerthanwhite
  • 力荐

"锵锵三人行"五个字,在微博上已经发不出来了。终归是要共同面对这个时代,能说人话已经不容易了。

1小时前
  • DreamReaver
  • 力荐

我觉得我这辈子是离不开文涛了

1小时前
  • 顾难
  • 力荐

纪念土耳其之旅一周年。前三集里面真的是传神的捕捉到了伊斯坦布尔的神韵,从阿婆到东方快车,从纯真博物馆到帕慕克,街道的猫,友好的土耳其人民,「胆战心惊」的冰淇淋,也都是这个国家留给我的美好记忆。一边是talk show,一边是走走停停,希望节目可以做久一点。

1小时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