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

剧情片法国2016

主演:沙哈布·侯赛尼,塔兰涅·阿里多斯蒂,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剧照

推销员 剧照 NO.1推销员 剧照 NO.2推销员 剧照 NO.3推销员 剧照 NO.4推销员 剧照 NO.5推销员 剧照 NO.6推销员 剧照 NO.13推销员 剧照 NO.14推销员 剧照 NO.15推销员 剧照 NO.16推销员 剧照 NO.17推销员 剧照 NO.18推销员 剧照 NO.19推销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7 15:04

详细剧情

尹麦德是学校里教授文学的老师,同时,他和妻子蕾娜一起在剧团里表演话剧,夫妻两人感情十分深厚某日,两人所住的房子成为了危楼,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无奈之下,尹麦德和蕾娜只得临时找了另一个住所,匆匆入住。某日,蕾娜提前回到家中,不想遭到了陌生男子的袭击晕倒在浴室之中,愤怒的尹麦德根据罪犯遗漏的车钥匙找到了一辆小货车,一路尾随至面包店。最终,尹麦德找到了罪魁祸首,却发现这个本性并不邪恶的老头,当时亦只是一念之差走错了路,并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了愧疚。尹麦德要求对方在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面前坦白罪行,没想到却酿成了所有人都无法承受的惨痛后果

 长篇影评

 1 ) 弱者≠正义

看完我想起了Legal high 的中文译名“胜者即是正义”,大抵我的思想较为偏激,即使最后老人心脏病发作生死未卜,我依然认为伊玛德并没有做错什么。

男主伊玛德乍一看觉得是一个有男子气概但又不失风度的人,而情节后续发展表明人无完人,在同事、邻居重重的洗脑提示下,他决定势必要找到凶手。不是说不应该找到凶手,而是出发点应该是为了妻子拉娜,而不是仅仅因为他人的非议。而对于后面他对于老人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言语上的冒犯也没有武力上的威逼,除了最后那突然的一拳,我在屏幕前也被吓了一跳,何况是那么一个患有心脏病的老者。

《推销员》的名字我一直没有get到与故事主线有什么关系,不如可以叫做“妻子的秘密”三俗一点的名字?年纪大ok,有心脏病ok,可是这样就算是弱者了吗?弱者犯错就值得原谅吗?那是不是说弱者杀了人都可以归作过失杀人呢?

老人到底进没进洗手间后来他自己承认了“我没忍住”呵,多么现实,就冲着这句话,我直接忽略了他的其他特征,不过是一个管不住下半身的男人罢了,无关乎年纪长幼?拥有着35年的妻子,大抵是真的有些感情,还会觉得羞耻。在我看来老人并不值得可怜,如果没有他出来ZJ这一举动,后面他的遭遇根本不会有机会发生,纯属自作自受,还是应了老话“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综上,你弱你有理?NO,永远不要以弱者为借口为自己辩白,那会使得本就不高明的举动更加的可笑,可笑的无与伦比。

 2 ) 男权社会下的悲剧

《推销员》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对曾经幸福的夫妇因旧居快要倒塌搬到话剧团朋友介绍的公寓。一次排练后妻子早回家洗澡时被闯入者猥亵,丈夫根据线索展开调查,最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到底是谁过不去

不是女主过不去,而是男主过不去这个坎。这是我电影看到一半时就有的想法,而看完第二遍更加认定了这个想法。

影片开始的前10分钟不仅仅是交代了搬家原因也成功的塑造了男主事故前的形象——乐于助人,和蔼可亲,尊重女性。在房子快要倒塌时帮邻居将残疾的儿子背下楼;作为中学老师与同学们的关系十分融洽,邀请学生们去看自己出演的话剧;与学生一起坐出租车时被要求换座位,他没有生气而是站在女士的角度向学生解释这位女士可能有不好的遭遇。接着夫妻二人对于公寓前主人留下的物品的截然不同态度,也体现出男主是个善良的人,他不愿意乱动别人的物品,在下雨时还给那些物品遮好以防淋湿。然而在妻子遭遇不幸,身体受到伤害、精神承受压力时,他所处的男权社会所带给他的影响却全部显现,因为妻子对当晚情况的遮遮掩掩,邻居们看似好意却暗示女主已经被性侵的关心,以及家中发现的钱与避孕套都让他觉得自己的男性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片中有几次男主和妻子的对话是关于要不要找警察,妻子一直不主张报警,而男主一开始是希望找警察,后来说不去找警察了但是希望妻子能快点正常起来过了这个坎儿。女主开始给我的感觉是逃避这次事故的,后来想了想这也不难理解,首先女性有这样不幸的遭遇心理都会有精神负担,另外在伊朗这个男权社会,受害女性会遭受更多的道德指责。邻居也说到如果去找警察要一遍遍的解释为什么要给开门、留门,还不一定有结果。不愿意一个人在屋子里,后来去旧居洗澡等都表现了女主心结很难解开。但是因为丈夫的劝说女主一直在努力开始新生活,主动去排练话剧就是一个体现。晚上吃意面时,似乎一切都回到了过去,男主还放起了音乐,夫妻二人还有小朋友开心的交流,但是当男主得知这个好吃的意面是用伤害自己妻子的男人留下的钱买的,他马上让大家别吃了并重新定了披萨。用作为“嫖资”的钱买东西确实很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既然是他让妻子放下的,那么男主就应该承担更多,他强烈的反应让妻子愣住了——原来自己的丈夫才是那个过不去的人。我想正是从这时起两人之间的裂痕更大了。

影片快结束时,男主女主和猥亵女主的老头在旧居,女主看老头可怜和男主说如果把事情告诉老头的家人,他俩的关系就真的走到尽头了。这个时候感觉女主是放下了,但从另一方面想可能是不想让这个不幸的事让更多人知道,但是男主在老头第一次心脏病病发后没第一时间叫救护车,在之后还打了老头并把他的嫖资和避孕套还给了他,让我感觉男主心里的坎儿比女主难过去得多。

看完2遍全片其实我还是不知道妻子到底有没有被性侵,但似乎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男主觉得别人认为自己的妻子被性侵,这是十分羞耻的。于是他开始一切的转变,变得更加易怒,他要寻找出这个疑似侵害他妻子的人并报复他,从受害人变成施暴者,不仅是为了妻子,而更像是为了自己的自尊。

生命与自尊

影片后三分之一大部分都是讲男主与猥亵女主的老头之间的故事。男主发现了老头就是罪魁祸首要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家人,老头恳求男主不要这样做。根据后面他的家人来找他可以看出他的家庭关系很好,有个十分爱他的老婆,关心他的女儿女婿。我不知道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下为什么还要去找妓女寻求快乐,而且他似乎并不觉得去找妓女是件羞耻的事,羞耻的是让自己的家人知道这些。明明可以向家人坦白后离开,但是他在有心脏病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和男主争执,然后被关进小屋,差不点心脏病发作。晚上男主回来后又让老头和家人坦白,他再次拒绝。不难想象,深爱他的家人知道了这一切会怎么看他,他再也不是妻子尊敬的丈夫,女儿女婿崇拜的爸爸,他可能曾经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当这一切崩塌是多么的可怕。在这种情况下他心脏病发作了,男主并没第一时间给救护车打电话,幸运的是老头最终醒了过来。

老头家人来了后,男主因为答应了女主所以并没有当面拆穿老头的所作所为,而是又把他带到小屋里打了一巴掌作为了解,顺便把钱和避孕套一起还给了他。虽然不是当面揭穿,但这对老头依旧是很大的侮辱,老头承受不住这种对于自己自尊的折磨于是又晕倒了。而男主明知道老头身体心理都承受不住这种羞辱,却依旧打了他,完全没考虑他的生命安危,只是为了报复,为了找回自己的尊严。二人都选择了自尊,而把生命放在了次之的位置。

戏中戏的运用

第一遍看并不是很理解《推销员之死》这个话剧在其中的作用,后来发现每段都不同程度上的暗示与推动情节作用。

第一场话剧中扮演妓女的演员穿着红色的大衣将自己裹得密不透风,台词里说着自己一丝不挂,于是引来了同台演员的笑声。但是女演员却觉得自己被嘲笑是因为演了妓女这个令人不齿的职业。可以窥见伊朗的社会对于性是避讳的,甚至话剧里妓女的角色都不能有所裸露。后面话剧团的领导也和男主说现在还有三个审查没有通过。后面男主打开前任房客的衣柜时同样出现了红色大衣,在伊朗这样女性一般穿着素色衣服的国家(参见片中的女性打扮),这似乎也是一种暗示有红大衣的前任房客也是一个妓女。

第二场话剧中女主在床上等丈夫回家,而现实生活中也是女主先回到了家等待丈夫。

第三场话剧中男女主在剧外不能袒露的心声在舞台上爆发,尤其是当男主看到女主缝的袜子,或许想起了他在家中发现的那双不属于自己的袜子,彻底被激怒,女主想强调自己对丈夫的爱却最终崩溃,中断演出。现实中女主还处于精神的不稳定期,男主却时时猜疑,让女主的爱显得十分无力。

第四场话剧中男主将对帮自己介绍公寓的演员的不满发泄在了舞台上,他认为博巴克与前任房客有着交易的关系,而这些让他们夫妇受到伤害。后来博巴克来拿旧房客留下的东西,但是男主与他已经再无交流。

第五场话剧中男主去世,女主用保险还清了贷款可以开始新生活。也暗示现实生活中的女主要开启新生活。

除此以外在后台化妆时,从第一次男女主两人的多次交流到最后的目光呆滞谁也没理谁,似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这对夫妻的关系接下来会走向何方。

总结

又想了一下为什么本片会叫《推销员》,除了影片中男主在话剧中演了一个推销员,可能男主的职业老师也像推销员一样,他向学生们传递一种不同于伊朗现在的文化一种男女间的尊重,这是男主自己所推崇的,但是当变故发生在他身上时,他身上所带的伊朗社会下的男权色彩吞没他的理想主义,理想的他死了。就像《推销员之死》里的推销员努力实现美国梦,最后幻想都成了泡沫,自杀而亡。

 3 ) FIFF6丨DAY8《推销员》生活难道真的只能如此无奈吗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推销员》,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推销员人生如戏的抓马评价了!

果树:

还是那个会讲故事的法哈蒂,但这次的剧作未能逃出过于戏剧的嫌疑。

我们敏熙:

生活难道真的只能如此无奈吗?这部漏洞很大。

fire_storm:

比过往好,但法哈迪的剧作已经变得如此戏剧化,格局太小戏却太多。推销员之死在片中的作用太小,缺乏与剧情的照应。

汤达人:

即使不强加我的道德观来判断,这部的戏剧性如此刻意,漏洞如此多也是够可以了。

Berger:

法哈蒂的剧本令人称赞,他的编剧能力很大程度来自训练与观察,编剧必修。

Sylvia.Y:

人性在道德面前进退两难,结果往往善有恶报。

法罗岛岛主:

同是法哈蒂的奥外作品,《一次别离》的剧情就流畅到严丝合缝,分毫不差,《推销员》相较之便显松散,唯一的优势是他跳脱出了《一次别离》中对伊朗社会的剖析,后半段对峙戏中连珠炮式的人性审判,视野从伊朗的人文、宗教一下拉升到普世性问题的高度,不留余地的将人这种生物最难以启齿的一面撕开让大家“观赏”,骤起骤落的节奏带领着观众的情绪跌宕起伏,时刻准备直面失控。

血腥爱情故事:

法哈蒂珍的很喜欢设计各种drama,但是在这部中略显刻意了一点。

我略知她一二:

陷入道德困境的男人和惨遭恐怖袭击的女人,毫无意义的精神指控和冷漠暴力促成了天理循环的残酷报应。事实与真相到底是取决于被害者还是施暴者,旁观者又在这件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我们不得而知。暴力的种子总会生根发芽,每个人的口水和眼神都是对它最好的肥料。如果我们无法逃避,就让我们接受现实,而不是用牺牲道义来促成真相。

#FIFF6#DAY8的无人知晓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影评作业

一、分幕

第一幕,片头半夜楼塌,是极为戏剧性的开场,奠定了全片基调——生活的变故就是这样突如其来,或说戏剧化,让人不及防备。之后《推销员之死》排演首次出现,既交代了男女主人公演员身份,又暗示了电影的核心冲突。激励事件为女主遇害(26分钟)。女主拒绝报警,尝试回归正常生活,本幕以女主回归舞台失败结束,幕高潮为舞台上男女主对戏(43分钟)(老师认为高潮是邻居们在医院告诉男主详情,因为这里为男主设定了欲望主题)。

第二幕(45分钟起),男主在复仇中越陷越深,他继续寻找凶手,而女主随着剧组的呼唤和照顾萨德拉状况渐好,本幕以《推销员之死》威利与博巴克的对戏,威利候场结束,幕高潮为男女主和小男孩萨德拉共进晚餐,此处亦为全剧转折点所在(67分钟)。

第三幕(74分钟起),威利找到凶手的车,(偶然)二人对质(长达15分钟),凶手身份暴露,本幕以《推销员之死》最后一幕谢幕结束,幕高潮男主锁门,逼迫凶手露出脚上伤口(88分钟左右)。

第四幕(95分钟起),男女主及凶手家人纷纷出场,高潮为男主房间内与凶手对峙,及随后凶手再次病发,结尾二人返回舞台,幕高潮兼全剧高潮为凶手家人抵达,直至凶手二次病发。

(全片结束于117分钟)

二、人物

主要人物:男主,女主

第一幕

男主对素未谋面的前房客表现出善良,对朋友、妻子都温柔体贴,在学校也是开明且平易近人的教师形象。

女主则是对前房客表现得比较冷漠,顾家,做事干净利落的普通人妻形象。

第二幕

女主遇害后的脆弱时期,表现出倔强与独立的性格,她拒绝待在家里,寻求依靠时面对发怒的丈夫也并不畏缩,而是独自走开。

男主带领学生观看影片(赛伊迪的故事改编的电影)(52分钟)时,电影中的主角被绑缚并惨叫,与小憩中的男主相呼应,暗示男主的痛苦与矛盾。书被退还,教学理念遭到否定,刺激了男主,使其任性地要求扔书,并迁怒学生,当揭示其丧父经历时,男主的愤怒才被愧疚浇灭。

除课堂外他还将情绪带到了舞台,生活中处处可见其难以遏制的愤怒,说明了男主极易情绪化的性格。面对妻子情绪的改善,和对其行为的质疑,男主在摇摆中仍然坚持寻找凶手,这是得有多执着,多放不下。追捕凶手成为了他有些不可理喻的执念,这只能归因于男主异常执拗的性格。

但同时,男主对妻子发怒后又好言相劝,对学生发怒后又对其丧父的经历表现出愧疚,对年幼的萨德拉更是爱护有加,证明善良仍是其性格中不可动摇的部分。

正在本幕中(67分起),两人形象开始逆转。餐桌上男主完全可以隐瞒钱的来历,却将事实说出,甚至阻止二人进餐。女主的惊讶于男主过激的反应。接着两晚没睡的男主还在听电话留言,从二人的对话内容可以看出,女主开始放下,男主开始真正的复仇之路。

第三幕

女主几未出场。

男主执着,冷静,对苍老的凶手又极为残酷,为凶手留灯的细节暴露了其善良的本性。每次撒谎都信手拈来,感觉很聪明,不愧是演员。

第四幕

女主好人无疑!甚至用离婚威胁男主。与第一幕时的形象发生了巨大逆转。

男主悲剧好人无疑!虽然善良的本性在最后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压抑的愤怒化作一记道是无情却有情的耳光,但为时已晚,观众已然移情更为脆弱的凶手。同样的,其与第一幕时的形象发生了巨大逆转,男主成为了凶手。

男主复仇火焰虽在最后关头被遏制,但观众叹叹:为什么不再少一点愤怒,为什么不再多一点善良?就是这一点,造就了戏剧性。

三、主题

主线其实是个复仇的故事,男主的动力就是对女主遇害一事的愤怒和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自责,但他的愤怒对象总是飘忽不定。他对妻子生气,对博巴克生气,对前房客生气,甚至对学生生气,最后终于找到凶手,便对凶手发泄愤怒。而他复仇的手段也像是即兴的,视对方情况而定,想要毁掉对方的家庭幸福,以此来惩罚对方犯下的罪孽。他就像在第一幕中对萨娜姆愤怒后的评价一样,像个神经病,没来由地对着所有人发疯。他什么也不能挽回,对妻子受到的伤害也无能为力,他需要的其实只是情绪的宣泄。正如与缝袜子的妻子对戏时的台词所说:“我从来不能让你开心,知道为什么吗?就因为我是个推销员,我什么都不是,琳达!但我还是一直努力……你现在哭什么呢?”男主同样在责备自己,他的善良让他想要为妻子受到的伤害做出弥补,但无能为力的他还在努力做点什么,直到变成歇斯底里的复仇。

许多影评都赞同电影中道德困境的主题,甚至还延伸出了许多其他的困境。道德困境是有的,但似乎并不典型。道德困境的成立在于男主徘徊于是否要为复仇而毁灭凶手的家庭幸福,而不在于是否要拯救其心脏,蒼老凶手的死亡像是種任性,它沒有回報男主的善良。由此困境失效了,它开始显得虚无缥缈,因为时间的流逝让他最后的选择对应了不可预测的结局,从而导致这样的结论:他是善良的,只是不够及时。所以我的观点是,这部影片的主题应该归为八个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片头和片尾的舞台布景正与此主题相呼应。

此外,第一次课堂对白中,通过男主,电影创作者就首次表达了虚构情节人物与现实人物关联密切的观点。

其次,同学们鲜少提到的《推销员之死》的插入,作为戏中戏,这部剧的出现正体现了本片对现实的讽刺,以及”戏如人生”的主题。此外其作用多变,包括暗示主角的情绪,象征现实中的人物关系,为后文伏笔,情节过渡,推动剧情的发展笔等。

以下重点分析该剧目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现。

第一幕(9分钟起)是整部影片的缩影。浴室里的邻居女人被推销员的儿子发现,作为全片故事的伏笔,暗示房屋前主人与凶手的关系,以及凶手与家人的关系。此外,推销员(威利·艾马德),推销员之子,妓女三位扮演者的象征意义入手,我们可以读出更多信息。首先,编剧让男主所扮演的角色处于凶手的尴尬境遇中,这一身份调换与男主之后对凶手的残忍惩罚形成了强烈对比,是对生活之戏剧性和人性之复杂的巨大讽刺。其次,用推销员儿子的扮演者的嗤笑来结束这一幕的排演,也表明了创作者对全片所持的态度:戏如人生,非一笑不能置之。这一笑,笑的是所执的荒唐,也是电影创作者的自嘲。最后,妓女扮演者( 萨娜姆)的愤怒,可谓生活与舞台的混淆。推销员之子的扮演者解释了嗤笑的原因,显然并非有意而为,而妓女扮演者对自身遭遇的态度及其对该角色身份的敏感才真正导致其迁怒于人。我们来看台词:

-“就因为我演了一个妓女,他就觉得他能为所欲为了。”

-“这有什么关系。”

-“那为什么你没有笑其他人?”

-“我没有笑你,我在笑你的衣服。”

-“行了,你闭嘴吧!”

推销员儿子扮演者又指出“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就说这是他爸爸的事”。全剧萨娜姆都带着儿子(萨德拉)来剧场,而其丈夫一直没有出现,可以推断其复杂的感情遭遇。甚至可以猜测出,她是认可自己与妓女身份的共同之处的:无依无靠,值得同情。这是做戏的人本身与角色的胶着,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的也许正是他们自己。

本幕以轻松愉快的手风琴演奏,加上工作人员闲谈的场景结尾,暗示着所有人对她的痛苦都只能作为旁观者,无能为力,甚至一笑而过,而生活终将继续。随后便顺滑的切入男主的新家。

最后一幕(94分钟),音乐起,推销员已入殓,推销员之妻独白。(学生在场,角色转换为观众,仿佛在说:观人如观戏,做人亦如做戏)剧目内容是推销员为家人而骗保自杀,映射现实:妻子已走出阴影,男主却还没有,暗示其要付出代价——背负道德的十字架。红色人脸,钟声,象征对男主复仇之火的最终审判,暗示了悲剧结尾。剧终,鲜红的色调下,灯光师将推子推起,钟声,掌声,灯光,充斥舞台,混淆了舞台与现实,讽刺现实的主题再次出现。男主谢幕时跑步离场,因为他的故事还没有落下帷幕。

剧场中常用的镜头角度是从灯光调控室到舞台,玻璃上总有一个模糊的红色人脸,到第五幕,人脸最为清晰。此人脸颇似导演的象征,他是人物的创造者,无论舞台还是现实生活都由他掌控,他冷眼审视自己的造物,看着他们喝彩,看着他们无法自拔。

四、美学分析

首先是影片色调。影片的现实生活部分基本是惨淡的白色,舞台部分则是极鲜艳的红色,营造出的鲜明对比区分了两个表现场景。反观“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主题,颇有种讽刺意味。

音效上,影片的音乐全部用在了舞台,甚至也以环境声的形式出现的,一架手风琴,一只长笛,一个木箱鼓,一个歌手,非常现实主义。另外笔者对第一幕中女主遇害前开门处的声音设计印象尤深:随着琥珀色的玻璃门缓缓打开,一阵阴风飒飒而来,让人不禁悚然。

现实生活部分的拍摄则大多使用了手持摄像,营造出一种暗藏危机般的真实感。

本剧总的来说在结构上中规中矩,节奏拿捏恰到好处,人物心理也挖掘地非常充分,无处不在的细节让影片显得非常精致。不同之处在于影片情节与戏剧的穿插,以及最初便给观众留下了两个自始至终都未揭示的谜题,包括女主浴室受伤过程,以及房屋前主人身份。观众抱着对这两个问题的期待,满足于导演一点一点挤出的蛛丝马迹,最终来到片尾。而观众总是在尚未来得及责怪真相怎么还没出现之前就被新的情节所吸引。这一设置保持了全片的神秘感,引发了观众持久的观影兴趣。尽管最终两个谜团仍然没有揭开,影片的重点早已转移开来,谜团完成了使命而变得不再重要。

复仇和道德困境从来是小说和戏剧的宠儿,本篇使用了这两个经典的描绘人性的主题,加上两个神秘事件做调味,又将颇具冲击力和表现力的戏剧舞台搬上荧幕,为主人公的悲剧复仇故事增添了一件华丽的经典艺术外衣。

 5 ) 选择不原谅

撇开在伊朗社会,一个女性的尊严可能无足轻重这个可能性不谈,这个事件最大的巧合就在于施害者同时也是个弱者。天性中的同情心让我们原谅弱者的过错时内心会有一种满足感,而错把这种满足感当成救赎,让我们有机会在心里暗暗地当一把假想上帝。尽管电影最终没有以一种很清晰的方式展示出来,但是我们可以猜想到当弱者的过错超过我们的接受范围时,这种无原则的宽容并不能解决心里的芥蒂,在一种息事宁人的表象下,很可能恨意会发酵,如果不能被从一种正义的渠道发泄出来,它很可能会以一种扭曲的方式爆发出来。 复仇让人成为了野兽,无原则的原谅可能让人成为弗兰肯斯坦。 复仇是种明码标价的剧毒,是个大门敞开的地狱,像把明晃晃的匕首,避之不及,只有你主动选择它时,它的痛与恶才能开始施展威力;但是还有一种布置成天堂模样的地狱,不是那种会让你一脚踩空的陷阱,却让你缓慢沉沦,就像是用湿毛巾捂住了你的神经,知觉还在,却无处潜逃。 对痛苦不要选择遗忘,对折磨不要选择原谅,对超出自己道德韧性之过错不要选择宽容。

 6 ) 宽容的本质与价值

宽容的本质与价值

显然,《推销员》(فروشنده 2016)这部电影是讲“宽容”这个主题的。“宽容”是当今世界普受关注的伦理问题之一,因而本片备受国际电影节的青睐是情理之中的事。“宽容”是个复杂的理论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如何解读,我想有两项内容都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它本质,二是它的价值。前者关乎宽容行为的主体和动机,即宽容问题实质上是社会的不宽容,其背后的根本动因是不安全社会环境及其造成的心理恐惧;后者是表明践行这一伦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那么,上述二个方面内容在本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宽容的本质。男主角伊玛德是个中学教师,本是个心地善良之人。当大楼要倒塌时,他关照哭泣的小孩和卧病在床的病人;看到前任租客是个带着孩子的单亲母亲时,他便动了恻隐之心,在是否要清空前租客占用的房间问题上,他态度明显不比妻子强硬,在晚上下雨时,他还主动照顾那些被清出的东西。他也是个大度、能站在别人角度替别人着想之人。当他被拼车的女乘客侮慢时,他不仅不以为意,还为这位侮慢之人的不当行为找寻正当的理由。他并不是那种道德感非常强的人,他的道德底线是显然高于那个图书管理员的,否则他也不会将别人认为不适合孩子看的书捐给学校图书馆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妻子拉娜被歹徒袭击又不打算报警后,他应当会遵从妻子的意愿的,但为什么结果变成了他强烈要求妻子和他一起去报警呢?原因在于他受到了他人的影响。一次是他到车库挪歹徒车时,碰到一位女邻居,强烈建议他报警;一次是他打扫楼道时,另一位女邻居再次要求他报警。于是他在妻子意愿和邻居态度之间变得极度烦躁,他感到不对歹徒做点什么都无法跟邻居们交待。此外,他朋友们对事件的态度也他决定采取报复行动的重要因素。显然他的不宽容态度并非来自他本性,而是社会不宽容的结果。

当然,从影片当中我们也看到,并不是所有邻居都赞成报警的,比如其中一位要求报警的女邻居的丈夫就赞成拉娜不报警的做法,这又如何解释呢?其实这只是表明男女对解决同样问题的态度稍有不同而已。这位不主张报警的男邻居只是不想让公权力介入而导致事件复杂化且造成当事人二次伤害而已,但他是主张私力救济的。所以,我们仍可以说,不宽容的态度是普遍的,但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女性安全感弱于男性是他们解决问题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基于安全问题的担忧、消除潜在威胁所带来的恐惧可能是造成社会不宽容的心理根源。

宽容与痛苦总量的减少。对于受到袭击的女主拉娜来说,她遭受痛苦是肯定的,也只有她才最有资格谈宽容问题,她丈夫的痛苦是间接的,更多是社会的态度给他造成的耻辱感。整体来看,她主张宽容不主张报复的态度是对的,因为不宽容带来的只是痛苦量的增加,不仅对她自己,也对丈夫、歹徒一家人而言。事情发生后,她不报警虽可免受二次心理伤害,但心理阴影是存在的,比如不敢独自上厕所独自呆在家里,所以她首先想要的是重新租房子离开这个伤心地,然而,她丈夫为了抓歹徒对她的这一意愿并不作出积极反应,所以,她谴责丈夫“不干正事”。在她这里,当务之急的“正事”是消除心理恐惧,而不是不放手已无可改变之事。丈夫的不宽容不仅没减少她的痛苦,也使他自己终日痛苦不堪。她知道丈夫的痛苦还在于邻居知道整个事情的经过,这就很难让她有隐私可言,所以,逃离是保护隐私的最好办法。丈夫誓要找到歹徒,这让他心情不佳,不仅开车差点出事,他也迁怒到别人,影响到演出的正常进行。就算房东巴巴克跟前任租客关系暧昧,那也不是你无端指责的理由。当她丈夫找到肇事者,他想报复,但被她阻止,这使无辜之人免受了不必要的伤害。虽然她丈夫仍要惩罚肇事者,但一巴掌的结果也并没有让他余气尽消,反而更增加了他的痛苦吧,不知道这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但至少可表明,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虽然,宽容侵害者,有基于宗教信仰的因素,但阻止更多人知道此事是保护隐私的必要措施,显然,她的行为宽容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

宽容与心之自由。除了减少痛苦外,宽容价值还在于“心之自由”。报复之心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它不可能带来心之自由。正如在剧中剧中,拉娜所说的: “我们不再欠别人任何东西,我们终于自由了”,减少“亏欠感”是使我们获得心之自由的重要途径。然而,伊玛德最后对肇事者的那一巴掌,不仅没有让他释然,反而使肇事者心脏病复发,无论肇事者最终是否死亡,他们都会感到有愧于他的家人,所以,拉娜非常无奈,她只能通过剧中剧来告白:“我已不再哭泣,你为何还要那样做?”(文/石板栽花 2017年2月18日星期六)

Ps.感谢@塔拉Tala翻译的本片中文字幕!

 短评

三星半。比《过往》好很多,但是不如《一次别离》。影片明显想做出一次别离的道德困境,但是剧情多少有些刻意了,仍是一部很纠结的电影,可看性还是不错的。只不过跟一次别离比会有些失望。

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法哈蒂的编剧能力真是没得说,永远都是从生活中就近取材,然后抽丝剥茧的还原真相。舞台剧«推销员之死»和现实恰好构成对照,讲述追求完美带来的过犹不及。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依然是法哈蒂擅长营造的道德困境故事,叙事扎实,节奏沉稳。比较遗憾的是,对推销员之死的戏剧运用,并未与剧情紧密结合,情绪渲染的不够自然。不过仍有不少细节值得回味~

9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难免会陷在一次别离的深刻印象中把之后的作品都拿来比较,但法哈蒂真的是剧作大师,台词看似絮叨却句句有力,只不过这次跟《推销员》戏剧本身联系需要推敲。最成功的在于:就算拍的是一桩完全可以用暴力和惊悚展示的事件,最终效果也是年轻中产阶级的焦虑和挣扎。值得细品,两位演员非常好

1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对法哈蒂雕琢故事的能力毋需多言,这部虽然略显刻意,但依旧是通过点滴的积累达到最后的迸发,不声不响间还进行了一次文本实验;但我看他的作品越多,他的两个技巧就震撼我越大:一是利用玻璃门、窗的构图,二是精心设定的环境音。

1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并没觉得涉及什么困境,很多处理都太过于明显了。最后给老头的那一拳其实挺败笔的。倒是妻子受伤后,一直想弄清到底是谁发现了自己更有趣。伊朗社会,一个正在洗澡的女人倒在浴室,被男人发现和被女人发现,这创伤比她头上的创伤可能还更重要。

18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有些失望。极度戏剧性的情节,行云流水似的讲述和演员精湛的演绎,显示了著名的伊朗电影人的一贯功力。但在深陷“道德困惑”的焦虑里,并没有清晰地、有感染力地表达好作者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指向或质疑,使作品缺乏了审美的力量。用那么多篇幅添加的戏中戏,也没有帮上忙,实为可惜。

2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老头这角色如果稍微增添一点人性恶的元素,善恶之辩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简单明确化

27分钟前
  • LOOK
  • 还行

为了制造道德上的两难,法哈蒂这次的故事还是太戏剧性了,不过从叙事方面来看还是很具功力的,舞台上的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式梦想的破灭,台下的夫妻生活剥去表面的和平确是千疮百孔的问题,男主对老者的每次施压都像站在制高点在做审判一般,维护的是他作为丈夫的所谓自尊,伤的确是妻子那无人问津的心。

32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小男孩来家里那一段轻微的松懈释怀太棒了,可惜生活远没有这么单纯和容易。

34分钟前
  • ShuuHaku
  • 推荐

比起道德困境的探讨,我更关注丈夫对妻子所受伤害的冷漠。妻子的难搞显然是创伤后综合征所致,丈夫却只责令妻子马上忘记此事,要求提得很轻易,全不顾身心遭创的妻子处在怎样的痛苦漩涡之中,仅是等待一份耐心的陪伴和抚慰。丈夫更介意自己在事件中名誉的损失,是这点受害者情绪,支持着他追查的动机。

38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依旧重复《一次别离》式的道德困境,但无疑逊色一筹。相比戏中戏的《推销员》,台版《新居风暴》的翻译更贴切主题。真相揭露之时,犯罪者谎话连篇百般遮掩,狗血的苦肉计苦情戏轮番上演,使得随后女主的宽恕显得可笑愚善。而后的“恶有恶报”式“天谴”也更显刻意。三星半。

41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一貫的Farhadi——嚴謹、結實、滴水不漏。探討黑與白之間,我們存活其中的,所有東西都可以再商榷、再深化,如濃霧般教人喘不過氣來的深灰。西化的伊朗知識份子同樣受傳統約束折磨,舞台上的房子、倒塌中的舊房子、危機四伏的新居,皆是虛幻。人慢慢變成牛,夫妻卻一夜變老。

45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比《过往》好,互文方面反倒没有任何惊喜,丈夫对妻子所受伤害的冷漠才是我care的点,另外,那扇缓缓开着的门,太会讲故事了,比国内小花旦们的演技都强....

5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在一个“羞耻文化”浸透的国家里,两个家庭因一次意外入室猥亵案被逼入死角。妻子身心受创却自然而然地自责,丈夫因邻居的议论而失去分寸。最后的报复,就是让对方亦受辱。“人是怎么变成野兽的?”“逐渐地”法哈蒂标志性的生活语言和细节。但是《推销员之死》的花招用得不好,施害者的形象太薄

52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矛盾设置得用力过猛,伏笔又太刻意,每出来一个看似无关的细节后面必定用得到。一次别离像是不经意间把观众带到一个道德上的两难困境,而本片是刻意营造出这样一个境地。

53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3.5;在波澜不惊的日常琐事中挖掘富有戏剧性的题材,是导演一贯作风,相比以往,此番格局更小,剧本更见精巧,设计性颇强;危楼喻岌岌可危的婚姻,三幕剧在文本内容上与影片关系不大,但掐准了微妙转折点;当蔑视浮现的瞬间,我们之间土崩瓦解。

5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推销员》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受川普之前推行的移民政策不能入境美国,影片女主角塔兰涅·阿里多斯蒂此前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将不会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以示抗议。因此导演和主演均未到场领奖,导演的声明称:我的缺席是对于我祖国和其它6个被禁止入境国家的侮辱。

60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缓慢打开的那扇门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不少细节时刻提醒着:这是一部只能出现在伊朗的电影。即便社会法则、道德困境、两性关系与戏中戏的互文设定有刻意之处,还是不得不喟叹剧本打磨之精准,从第一分钟起几无一丝闲笔。虽注定比不上《一次别离》,毋庸置疑仍是去年最强大又最稳当的几个剧本、表演之一,法哈蒂导演生涯中的上作。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