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死

战争片美国1975

主演:伍迪·艾伦,黛安·基顿,

导演:伍迪·艾伦,

播放地址

 剧照

爱与死 剧照 NO.1爱与死 剧照 NO.2爱与死 剧照 NO.3爱与死 剧照 NO.4爱与死 剧照 NO.5爱与死 剧照 NO.6爱与死 剧照 NO.13爱与死 剧照 NO.14爱与死 剧照 NO.15爱与死 剧照 NO.16爱与死 剧照 NO.17爱与死 剧照 NO.18爱与死 剧照 NO.19爱与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23:35

详细剧情

鲍里斯成长于一个人丁兴旺的俄罗斯大家庭里,在诸多的兄弟之中,要数他的身板和胆识最为渺小在鲍里斯的眼中,表姐索嘉一直都是缪斯般的存在。可是,索嘉宁愿嫁一个渔夫,也不愿选择鲍里斯。令鲍里斯深受打击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一件,战争开始了,为了效忠国家,鲍里斯被迫拿起长枪走上了战场。一次偶然中,鲍里斯成为了战斗英雄,荣归故里的他几经波折,居然赢得了此时已成为寡妇的索嘉的芳心,两人组成了人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好景不长,战火再次袭来,拿破仑攻占了莫斯科,鲍里斯必须重回战场。无法忍受离别之苦的索嘉决定一劳永逸——刺杀拿破仑。于是,一对傻头傻脑的夫妻带上他们的猎枪,就这样出发了

 长篇影评

 1 ) 他什么都没说,他什么都说了

这大概是我看了这么多老头子片子笑的次数最多的一次了,三分钟一小梗,五分钟一大梗,无法更欢乐了。

伍迪艾伦把自己这样一个懦弱纽约知识分子放回了沙俄时代,对自己和时代进行了无情的解构和嘲讽。片中充满了无数的致敬和戏谑。让我想想,伯格曼和他的与死神共舞,爱森斯坦和他的感觉蒙太奇,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战舰波将金号,还有卓别林和他的降格滑稽戏。作为老头子的第四部片子,这实际上可以算他在《安妮霍尔》之前的真正电影生涯起点。

对于一个不爱伍迪艾伦的观众来说,电影里的台词大概会让人想把电脑屏幕敲碎,反之则会依然在这些唠唠叨叨中看出些什么来。黛安基顿是个有意思的角色,他一直说他多么想找一个完整的人,找一个真正的心灵伴侣,但伍迪艾伦真正开始和他探讨道德或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时,他却宁愿去选择一个鲱鱼商,宁愿去选择一个只会元音与辅音的生肉爱好者。

众所周知伍迪艾伦是个犹太人和上帝怀疑者,这贯穿了他的电影生涯,他这部片中他依旧否定着上帝,唯一相信时,是丘比特说他会在死刑前被赦免,也许是对生的渴望和死亡的恐惧让他冲昏了头脑,他在那一刻无法停止的赞美着上帝。当然,上帝好像骗了他。有比死亡更糟糕的东西,比如,跟保险推销员过一夜,哈哈哈哈哈哈哈,这句真的笑死我了。

黛安基顿在片尾说的关于爱与遭罪的话也有些意思,“ 爱是遭罪 不爱是遭罪 遭罪是遭罪 去幸福就是去爱 要幸福于是就要遭罪 可是一遭罪又觉得不幸福 因此,要想不幸福就必须去爱,或因爱而遭罪,或因太多的幸福而遭罪 ”。小老头在七十年代就参透了爱情,“没有爱的性是完全的空泛”“肉体和精神当然是分开的”。

想到最后,我大概需要去补补伯格曼了。

 2 ) 【To Love Is To Suffer】--by Woody Allen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avoid suffering,
one must not love .

But then one suffers from not loving,
therefore to love is to suffer,
not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suffer is to suffer.

To be happy is to love,
to be happy then is to suffer,
but then suffering makes one unhappy,.

Therefore,to be unhappy one must love,
or love to suffer
or suffer from to much happiness.































 3 ) 简单感想~

深陷于woody这种极度悲观虚无的讽刺荒诞的喜剧里

爱与死 伍迪常用的两个主题 完美的体现在这个戏剧化的故事里 Sonja在爱与不爱之间徘徊却几乎没有幸福过 村里人用舞蹈庆祝节日 Boris却与死神共舞着走向死亡 爱是遭罪不爱也是遭罪 死也不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少开支的途径

或许爱与死一样 人们最终都会因一项从未犯过的罪行而被处死 被爱折磨

伍迪用90分钟表达的对爱与死的看法 又怎能用只言片语讲清楚 不过能清楚的感受到那种空洞的空虚

伍迪和黛安的那段好棒 看到片头的Woody Allen Diane Keaton就知道不会差🌚

 4 ) 爱与死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avoid suffering,

one must not love .

But then one suffers from not loving,

therefore to love is to suffer,

not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suffer is to suffer.

To be happy is to love,

to be happy then is to suffer,

but then suffering makes one unhappy,.

Therefore,to be unhappy one must love,

or love to suffer

or suffer from to much happiness.

 5 ) 愚者致敬,智者解构

实在喜欢《爱与死》的结尾,导致我垂死床上惊坐起,一定要写点什么。

《爱与死》是伍迪·艾伦的一部早期喜剧,讲述了他饰演的鲍里斯在十九世纪初的俄国经历的一系列故事。相信喜欢伯格曼以及俄国文学与电影的朋友能从中收获巨大的乐趣。伍迪·艾伦对包括情节、人物、环境在内的所有细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可以说两分钟一小梗,五分钟一大梗,有些地方(比如蒙太奇学派的狮子)让人笑得都停不下来。但正如前面我所说的,我最喜欢的是电影的结尾。说来奇怪,许多伍迪的片子我都钟爱结尾,经典的《安妮霍尔》如此,最近的《纽约的一个雨天》也是如此,这当然是后话。

《爱与死》结尾的鲍里斯之舞

在我看来,《爱与死》的结尾是全片对两大经典解构以后的一个重构,统统放进那一场舞蹈之中,随着打出的 “The End”用真实时间呈现给观众,给出充分的时间让我去思考去回味。

其中一个再明显不过——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在影片前段就有死神的出现,并伴随我们的鲍里斯直至最后,最后的结局恰恰对应《第七封印》结尾的死神之舞,只是不见伯格曼的庄重神圣,取而代之的是鲍里斯舞姿的曼妙可爱。了解伍迪的朋友一定知道他对伯格曼有多么欣赏与崇拜,而能在片子里这么拿偶像玩一把(影片中间还有一段对死神带走一对夫妻的调侃,简直就是给《第七封印》最后马戏夫妻高深莫测的对白加上的注解),料想会是怎样的畅快。

《第七封印》结尾的死神之舞

另一个伍迪很喜欢的是作家托尔斯泰,在他的电影《丈夫、太太与情人》中,他曾形容托尔斯泰是一道大餐(可能对陀翁的描述更精彩记不清了)。而熟悉《战争与和平》的朋友不难看出这个片子从时代背景到人物姓名都来源于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但为什么说结局也和它有关呢?这就要追溯到前一场戏,那位突然出现的娜塔莎。伍迪这时候安排娜塔莎出场可不只是想点个金句或者摆个《假面》构图,更重要的是对最后舞蹈的诠释,即《战争与和平》中最精彩桥段之一的“娜塔莎之舞”。现在再回看鲍里斯的舞姿,是不是有几分俄国贵族小姐的热情奔放与高雅娇贵?很有趣的是,在原书中鲍里斯虽只算个龙套,但在开篇就和只有十三岁的娜塔莎私定了终身,这可能可以解释为啥主角不叫皮埃尔或者安德烈了吧(玩笑话)。

《战争与和平》华彩的娜塔莎之舞

搞清楚了鲍里斯舞蹈的来源,我们再结合片名来看。没错死神之舞正对应了《爱与死》的死,而娜塔莎之舞对应了《爱与死》的爱,啥叫点题,这就是最好的点题呀。但如果把伍迪·艾伦想像成一个只会追求工整的导演,那就太小看他了,这个舞蹈还能从文本引申开去。

《第七封印》的文本内容相对有限,结尾那些与死神共舞的人在电影里经历了无尽的挣扎,最终跟随死神远去,这和本片里的鲍里斯非常相似,尤其行刑前突然出现的神的启示,也和伯格曼电影一贯讨论的主题相符。当然伍迪的方式是戏谑的,或者说解构的。《战争与和平》的东西就多了,我最想发散的是娜塔莎之舞桥段里的舞伴——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在原著中如果要找一个最悲剧主义、最像死神的人,必须是安德烈公爵。他对于生与死的思考,他多舛而不平的命运,甚至他在死亡面前的反应,都如死神一般冷静绝望。这里摘录一段托尔斯泰在安德烈公爵临死前的描写:

他充满了难以忍受的恐惧。这恐惧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它就站在门外。但就在他无力而笨拙地朝门口爬去的同时,那可怕的东西已经在另一边推门,想硬闯进来。一种非人的东西——死神——要破门而入了,必须把门堵住。他拼尽全力顶着门,要锁门已经不可能了,哪怕能把门堵住也好;但是他力量薄弱,行动笨拙,在那个可怕的东西的推挤下,门开了又关上。它又从那边推了一下。最后的超自然的努力终归徒劳,两扇门无声地开了。它进来了,它就是死神。于是安德烈公爵死了。
——《战争与和平》 娄自良译本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托尔斯泰的笔触,这种张力就像把死神放在我们面前一般。而我们的伍迪·艾伦,直接借用这最后一场娜塔莎之舞,自然地给他的死神贴上了安德烈公爵的标签,还有比这更简洁而有效的解构与重构吗?这也是我眼中电影结尾最妙的地方。

《爱与死》讨论的维度有很多,全片的哲学思辨也是极其精彩的,但由于我的偏好(和水平有限)就只探讨最后的结局了。我觉得伍迪·艾伦是一个很喜欢解构经典的人,他在《开罗紫玫瑰》里对布努埃尔的《泯灭天使》进行了解构,在《遭遇陌生人》里对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进行了解构,甚至在《解构爱情狂》里对自己进行了解构。

最后我也想点个题(虽然这个题目是我瞎编的)。我觉得“致敬”和“解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伍迪·艾伦也喜欢玩致敬,刚才提到的《泯灭天使》就曾出现在他《午夜巴黎》的台词对白里,但那种简单的提及与《开罗紫玫瑰》中对困在银幕里角色的演绎是决然不同的。我们也可以看伍迪自己对致敬的态度,就拿最近的《纽约的一个雨天》来说,当最后范宁问甜茶刚才那句话是莎士比亚说的吗,甜茶甚至都没有解释,直接选择留在自己的阶级里了。或许听出莎士比亚(甚至还说错)顶多是一种附庸风雅,而要能看出《遭遇陌生人》里的两对夫妻是照着麦克白夫妇来解构与重新设置的,可能才算是对无敌老头的胃口吧。

最后的最后(越写越精神了),我还想举个例子来对比致敬和解构。我很喜欢詹姆斯·乔伊斯在《都柏林人》里的最后一个短篇《死者》,也发现许多经典的电影会与这部作品有关。在我看来,安哲的《时光之尘》就是对《死者》的致敬,影片最后甚至让主角直接在雪中念出了小说结局那段雷霆万钧的描写;而罗西里尼的《游览意大利》就是对《死者》的解构,将后者夫妻间的微妙关系化用到英格丽·褒曼与丈夫的旅行之中,甚至用意大利的火山灰来比照爱尔兰的雪,实在巧妙。这可能也是安哲与罗西里尼的差距吧。

深夜胡诌,结尾跑题,如有不妥,还请原谅指正。

写于2019年12月21日凌晨

将要发布于公众号 深邃的电影

 6 ) 一些痛痒

如果明天还活着。死是崩毁,死是消失,总有一天我会远去,请给我这一天,就当我俩没有明天,你问我明天会持续多久,比永远多一天。“我知道在哲学的世界中,我会非常快乐。”同时这部影片也是一次文学性的戏仿。也可以定义为是一部存在主义的谋杀故事。

“俄罗斯文学、瑞典电影、法国电影、卡夫卡和存在主义哲学家,一切让我们振奋的东西都派上了用场。”——伍迪艾伦。

萨特这样概括存在主义:存在——爱与性。可是性和爱不同,爱需要很深,性只要几寸。加缪和萨特一样用小说表达思想。萨特称之为恶心,帮助人们把握生活感受,获得自由。加缪生逢殖民地和战争。面对死亡,加缪无动于衷,称之为荒诞。伍迪艾伦的每部影片都高扬着严肃的生命哲学。这部吸引我的是他无与伦比的戏虐,那样严肃的荒诞,永远的悲剧意识和无厘头,爱,战争和死如此相联系,及其中死神的处理。

纽约,巴黎,迷离曲折流动着沉醉的生命之歌,重新将哲学从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萨特)。伍迪艾伦的影片总是用幽默喜剧诠释,真实世界必须用理智才能看到。这是他早期最疯狂的喜剧,反复三回,实在有趣。

如果明天还活着。

... ...

事实是,我(鲍里斯)今天已经死去了。我怎么也弄不明白,我是如何陷入这一困境的。简直荒谬至极。我现在有强烈的渴望,渴望再活一回。他回想起了所有的美好,这些美好如同通风口给他透着气。A boy.such happy memories at our summer house.尼古拉依大伯和他奇妙的笑声、爷爷奶奶结婚已经有50年了但对彼此的感觉仍然像他们第一次见面那么深。他爱他的傻瓜父亲。那个终日想要在手掌大的土地上造房子。妈妈薄饼卷的味道。老格雷戈和他儿子小格雷戈,小格雷戈的年龄比老格雷戈还要大。谁能弄明白呢?世界本来就是毫无逻辑的。当然,还有他的两个哥哥。

存在是个动词,人存在着。

第一次死亡体验,家里的农工在暴风雨被雷劈死。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怪异又鲜活的梦。他知道,做过那个梦之后,他将不会成长为一个普通的人。

行为都有缘由,宇宙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缘由。It follows God created the universe,therefore He exists.在现实生活中他思考,思考自己和宇宙的关系,思考基督,那一天,他遇上了死神。“我们死后会怎么样?...我们会有来生吗?”我看到这里,我脑海中出现了这句话,信仰也何尝不算是一种精神分裂。

他(鲍里斯)长大成人,他遇见了他这辈子见过最美的女人(索尼娅)。他们交换立场和价值。索尼娅对鲍里斯说:“我们必须相信上帝。”

索:如果不存在上帝,那么,这样一来,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你不去杀人呢?

what prevents you from murdering somebody?

Boris:“杀人是不道德的。”

Murder’s immoral.

索:道不道德是很主观的。

Immorality is subjective.

Boris:是的,可主观性有其客观的一面。

Yes,but subjectivity is objective.

索:从理性的感知体系看没有客观性。

Not in a rational scheme of perception.

B:感知本身是非理性的,它意味着迫在眉睫的事。

Perception is irrational.It implies imminence.

索:但是对任何系统的判断,或现象之间先验的关系,存在于任何理性的、或形而上学的、或至少是认识论上的,对一个抽象的经验主义的概念——诸如存在、或将要存在、或将要在事物内部发生、或与事物本身相联系——的矛盾之中。

But judgement of any system of phenomena exists in any rational,metaphysical or epistemological contradiction to an abstracted empirical concept such as being,or to be,or to occur in the thing itself,or of the thing itself.

但是伍迪艾伦不相信上帝。鲍里斯在片中说:“拜托了,请出现一个奇迹。”即人类获得拯救的唯一途径是靠种种无法言传的神秘力量介入我们的生活。

鲍里斯爱索尼娅。

索尼娅却爱他的哥哥伊万。

我们该下楼了。拿破仑侵占了奥地利。明天就要出征(1812年俄法战争 19世纪的俄国状况将作家推入了一个他们被迫去面对人生终极问题的境地 俄国小说骨子里是彻底的形而上学和哲学),伊万(鲍里斯的哥哥,索尼娅的心上人)在分离的最后一天宣布娶安娜为妻。

索尼娅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它当着伊万的面宣布嫁给鲱鱼商人。索尼娅很美,她嫁给了鲱鱼商人后有许多人向她示爱,他们说她是这个世界上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女人。

索尼娅一开始是拒绝:这是不道德的。“道德观包含了本体的属性相互联系的对偶性之中。”

她人尽可夫。鲱鱼商人天真的为了维护她的名誉意外自杀。当爱情和死亡摆在一起,背叛出现➡️索尼娅的丈夫死去后,“哦,生活还要继续。我们去吃饭吧。”

鲍里斯非常有趣,他是一个懦弱的男人,正如他所说,杀人是不道德的。尽管如此,他被迫出征,和队伍格格不入。他在出征前想去圣彼得堡见一个人(索尼娅)。他遇到了亚历山德罗夫纳伯爵夫人,激发了他的性欲。他向索尼娅还是示爱失败:我们的人数远不敌法国人,我们能活着回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明天可能将要死去。

然而在战争中,他躲进大炮里,幸存下来投降并成了法国人的英雄。

他成了英雄,在晚会上又遇到了那位伯爵夫人。那一晚之后,伯爵夫人的未婚夫知道了这件事(枪法精湛的杀手),要和他决斗。他又去找了索尼娅,因为明天很有可能被杀死。

“万一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现在就想说我爱你。如果我明天活着回来,你愿意嫁给我吗。”

索尼娅:“答应他的一切要求,让他度过幸福的一夜。呃... ...他枪法很准,对吗。”

死和性的区别是,你可以一个人去死而且还没人笑话你。爱是答案。可是当你在等答案的时候,性会提出几个很好的问题。

鲍里斯无论如何都不开枪,侥幸活下来。

他们结婚了。他们晚上一起演奏,随着时间的流逝,鲍里斯终于赢得了她的芳心。

伍迪艾伦总是用魔幻现实主义化解生活困境。鲍里斯和索尼娅在一起的日子快乐,幸福,喧闹。正在他幸福的巅峰,他突然的,无缘无故的,被一种自杀的冲动所牢牢控制。

“也许,是你的灵魂生了毛病。”

一个幸福的人,鲍里斯有美丽的妻子,安定的生活,他是生活的主人,可他突然面对可能会死的可能性,就好像叔本华一直传达的思想,无意义,解决办法就是:零等于零。

鲍里斯:“快瞧!死神在那里。”

当鲍里斯尝试用麻绳吊死他自己时,他的求生欲出现了,求生欲来源于爱(索尼娅)。正是那一刻他决定活下去,并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但是他太多愁善感了。

当索尼娅爱上鲍里斯,决定安定生子之时。战争又起,索尼娅既相信上帝存在,又决定去杀人。索尼娅决定刺杀拿破仑。“为人类的目的服务,暴力就是正当的。”

鲍里斯:“你难道不知道谋杀是一种道德上的专横,它超越了任何意义上的内在的普适的自由意志。”道德成了他行动的负担。他无法考虑自我的自我,正如他劝戒索尼娅之意,由自己而生的罪过使人精神崩溃。正如《罪与罚》中情节所述,拉斯克利尼科夫杀人是由于不安全感和虚弱所致非力量过剩使然,他杀人是因为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鲍里斯面对索尼娅谋杀拿破仑的提议时,他的内心活动是这样的,拿破仑是个伟大的人,而我又算什么,哦,拿破仑,拿破仑一周大概有一万多法郎吧,还不包括小费、加班费。

三天后,他们做了拿破仑的哥哥替身,作为贵族动身去莫斯科。我提心吊胆的注视着他的行动。

索尼娅勾引了拿破仑替身。当鲍里斯做决定的时候... ...

(一)苏格拉底是男人

(二)所有男人都会死

(三)所有男人都是苏格拉底

那么... ...所有男人都是同性恋

哦... ...我不是同性恋

在鲍里斯做决定时,替身意外被杀,鲍里斯意外地进入了法国的牢房,等待被处死。

作为贵族替身的鲍里斯在监狱里遇到贵族的旧亲,他和鲍里斯的傻父亲一样,告诉他,这巴掌大的土地上建了房子,你看,你没有浪费你的生命。

此时死神来了,对他说,拿破仑会在最后行刑的一刻赦免你。谁坚持真理,谁就会住在上帝的房子里。他欣喜若狂,他等待死神的实现他的诺言,等待拿破仑的赦免。这一幕便好似陀思妥耶夫斯基当年在行刑前一刻得到赦免,最后一秒实在是惊心动魄,不同于自杀,这是实实在在对死亡的恐惧,但最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被枪毙了。

但是,鲍里斯还是死去了。

鲍里斯死去了。索尼娅问鲍里斯死去的感觉,糟透了。

生活还是得继续。

夜幕... ...?

但是现在是中午。

麦子麦子。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avoid suffering,

one must not love .

But then one suffers from not loving,

therefore to love is to suffer,

not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suffer is to suffer.

To be happy is to love,

to be happy then is to suffer,

but then suffering makes one unhappy,.

Therefore,to be unhappy one must love,

or love to suffer

or suffer from to much happiness.

爱就是遭罪。为了避免遭罪,就不要去爱。

但是这样一来又会因为没有爱而遭罪。

因此爱是遭罪,不爱也是遭罪,遭罪就是遭罪。

要幸福就要去爱,要幸福于是就要遭罪,

可是一遭罪又不觉得幸福。

因此,要想不幸福就必须去爱,

或因爱而遭罪,

或因太多的幸福而遭罪……

爱情徒劳,可爱的是,鲍里斯死去后和死神跳起了舞,他对我们说。

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他自己何尝也力不从心。

“我只知道人类可以被分为两大块:心灵和肉体。心灵拥抱所有高尚的志趣,譬如诗歌和哲学。而肉体获得所有的乐趣。重要的是,我认为不要让痛苦失望。关键是。死亡不是终结。死亡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可以削减你的开支。

至于说到爱...

呵... ...没什么好说的了。”

 短评

开头居然不是温莎字体,Woody Allen的历史穿越古装片。Diane Keaton的表演真是棒级了,乐坏我了,Woody挑逗女人时的小贱样猥琐至极。俩人真是绝配,无数冷不丁的高笑点中夹杂着令人捧腹的狂笑点。比起Mia Farrow,Keaton简直魅力增色太多,更灵动、聪明、有趣。到处穿插着睿智的哲学思考与文字游戏。

7分钟前
  • 米格鲁猎兔泡茶
  • 力荐

8/10。上帝许若死缓只延期一小时。男主欣赏歌剧和伯爵夫人调情、决斗前求婚的独白用特写表现,全景对比军营里走错正步、弄歪刀枪、钻进炮筒等洋相,突显人物滑稽样貌。搞笑的是战场上有啦啦队和卖零食,夫妻生活穷得糕点吃雪做的。戏仿[战舰波将金号]中眼镜男、石狮子蒙太奇和[假面]女人的脸交替出现。

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电影在欢乐和深刻之间来回转换

12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好景不长,战火再次袭来,拿破仑攻占了莫斯科,鲍里斯必须重回战场。无法忍受离别之苦的索嘉决定一劳永逸——刺杀拿破仑。于是,一对傻头傻脑的夫妻带上他们的猎枪,就这样出发了

1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7.7 无敌老头的沙俄情结,在荒谬戏谑的神经喜剧框架中通过台词点触到爱情与死亡的哲学,从而在一片混沌之中激烈地输出自己的观点,塞满了知识分子的消遣和自嘲。

19分钟前
  • KID Y
  • 推荐

看过老头42部,原来还有这部!又一个蠢蛋+倒霉蛋的欢乐神经病,他摇摇晃晃决斗哆哆嗦嗦谋杀,他和最佳拍档掉书袋打嘴仗、和死神共舞,他戏谑老陀戏仿老伯(不愧脑残粉),他把爱或不爱的痛苦与欢乐解构得如此迂回折磨,他把生或死去调侃得如此轻松幽默,这就是骄傲的伍迪老头。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哇真的是一如既往的黑色幽默,喜欢伍迪艾伦的电影,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演员他都很棒

22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同时戏谑俄国文豪和伯格曼

26分钟前
  • 𝐓
  • 力荐

冷战年代的“俄国故事”,变焦镜头,后现代的荒诞,却有向苏联蒙太奇学派致敬的剪辑(战场上的羊群),伍迪艾伦首次在欧洲获奖。可以看做是他早期疯狂喜剧的最后一部(之后便是《安妮霍尔》了)。其间他与戴安娜基顿的斗嘴戏的台词已然登峰造极了。

2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战舰假面封印等致敬流早有豆论。只在无厘头的渊源上小作猜测:决斗时对空鸣枪导致双臂染红,疑似凌凌漆袁咏仪的遭遇――转射枪加吊灯;行刺途中插入一段对口,点秋香之杀人灭口居家旅行必备……另外一小段原声比较耳熟,英片马嘴的主题音乐。查了下,普罗科菲耶夫基杰中尉组曲之三基杰的婚礼。三星半。

2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爱是遭罪,不爱也是遭罪,遭罪就是遭罪。”//七八十年代的伍迪艾伦也太好笑了 简直是个行走的吐槽机 从东到西自南向北把欧洲大陆玩了个遍//当说话者的表情一本正经地足够让人信服时不管他们说什么听的人都会相信的//其实也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关于爱与死的讨论 毕竟上帝是个混蛋 死亡也不会糟过和保险推销员待上整晚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 如果做爱次数降到每八个月一次以下的话 就应该检查下是哪里出问题了(。

34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7.8/10。①拿破仑侵略俄国期间贵族家庭的男主和他表姐复杂的恋情故事。②笑点不断,喜欢直视摄影机说出内心独白、持枪决斗、敲脑袋的默剧、暗杀拿破仑现场这几段。③笑点塞得太满导致情绪过载(同质于《鸭羹》但严重得多),扣2分。④把黑色幽默拍成了玩闹/无厘头喜剧,气质有一定的错位,扣0.2。

37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伍迪艾伦早期喜剧的收尾作,虽然说是有个过渡作用,但其实真的还是超级超级超级搞笑啊!每一句台词都是吐槽,和戴安基顿吵架吵得真是让人瞠目,哈哈哈。伯格曼、爱森斯坦、历史以及各种俄国文学被玩于股掌之间。。。

3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A-】怎么说呢,你永远无法拒绝这个小老头。一边是精打细算的高级文人资本主义性爱笑话,一边又是混杂着文学、影像、歌剧的戏谑与致敬,外加“爱与死”的极尽哲思。用最黑色淫荡的欢笑去高度概括人间世最为深刻的道理,这应该就是我爱伍迪艾伦的全部理由了。最后与死神共舞的那一段彻底把电影拉到了一个全新的审视高度,喜爱程度再加一星。

44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女主角说:爱就是遭罪,为了避免遭罪,就不要去爱,但是这样一来又会因为没有爱而遭罪,因此,爱是遭罪,不爱也是遭罪,遭罪就是遭罪。为了幸福就要去爱,要幸福于是就要遭罪,可是一遭罪又不觉得幸福。因此,要想不幸福就必须去爱,或因爱遭罪,或因太多的幸福遭罪。这概括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45分钟前
  • 麻木斯基
  • 力荐

直到最后一刻,鲍里斯还认为自己会得到赦免,英勇地走上刑场。索嘉在和女友谈论爱情的时候,见到鲍里斯跟着死神走过原野,两个人沿着湖边的树林越舞越远。

48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伍迪艾伦将他擅长的风格化模仿几乎运用到信手拈来的地步。在《爱与死》中,它几乎将包括老塔与爱森斯坦在内的一系列苏联形式主义进行了致敬。它虽然包含宏大场面以及招牌式的黑色幽默,却是以此为表象提出一个宏大哲学命题:在生活中诸多不能忍受之轻面前,死亡已不值一提

52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90#。伍迪艾伦的‘’填字游戏‘’,‘’我”的《死屋手记》:在“我”迎接《罪与罚》的结局时,父亲来看我,他说博比克从《卡拉马佐夫兄弟》之一那儿听说,那个邻居家的男孩杀了两个女人,“我”认为他一定是被《群魔》缠身了。父亲说他本来就是个《流氓》(A Raw Youth)‘’我”认为他是个《白痴》,他表现的像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而且我听说他是个《赌徒》。当‘’我‘’死去,跟随《第七封印》中的死神离开,妻子的《假面》在屋中凝望着我。

57分钟前
  • Kriky
  • 力荐

看到一个评论说伍迪艾伦多次强调《安妮·霍尔》才是自己电影生涯的真正起点,宽容点看其实这部和此前四部相比,已经开始脱胎换骨,首先极富哲学思辩的台词使影片开始脱离单纯的好玩而变得深刻起来,其次在深刻和有趣之间来回穿梭,如履平地,体现出了极好的掌控力。

60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喜欢这种脑洞大开和无厘头

1小时前
  • fox的summe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