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

爱情片内地2019

主演:易烊千玺  周冬雨  

导演:曾国祥

 剧照

少年的你 剧照 NO.1少年的你 剧照 NO.2少年的你 剧照 NO.3少年的你 剧照 NO.4少年的你 剧照 NO.5少年的你 剧照 NO.6少年的你 剧照 NO.13少年的你 剧照 NO.14少年的你 剧照 NO.15少年的你 剧照 NO.16少年的你 剧照 NO.17少年的你 剧照 NO.18少年的你 剧照 NO.19少年的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4 00:06

详细剧情

陈念(周冬雨饰)是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同校女生胡晓蝶(张艺凡饰)的跳楼自杀让她的生活陷入了困顿之中。胡晓蝶死后,陈念遭到了以魏莱(周也饰)为首的三人组的霸凌,魏莱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乖巧的优等生,实际上却心思毒辣,胡晓蝶的死和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次偶然中,陈念邂逅了名为小北(易烊千玺饰)的小混混,随着时间的推移,心心相惜的两人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小北答应陈念在暗中保护她免受魏莱的欺凌,没想到这一决定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负责调查胡晓蝶死因的警官郑易(尹昉饰)隐隐察觉到校园里的古怪气氛,可他的调查却屡屡遭到校方的阻挠。

 长篇影评

 1 ) 影像,影像,伟大的影像

不出意外,这就是我的年度华语最佳了,无懈可击那种。

这绝对是一部命运多舛的电影:原著被爆抄袭东野圭吾,被迫退出柏林电影节,上映前又火速撤档,在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修改、审查和妥协后,又在前几天草草定档10月25日。电影市场如此动荡的一年,这片也只是一个稍显可惜的牺牲品罢了。光就自我审查开始,这部电影,就注定是一部“残缺品”,就算舞姿多么优美,镣铐依旧存在。这就是我战战兢兢地走进电影院的原因,一想到我没法看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这就会让我极其纠结。但《少年的你》非常特殊,我看得见它的妥协,它的殷勤,它的讨好,它的“支离破碎”。但在这些不完整背后,我却依旧看见了主创团队想要表达的东西,他们的坚持,以及那种埋藏于影像之间,永不消散的生命力。


一开场,是属于周冬雨的个人秀。英语课上的playground被翻译成乐园,在“曾经拥有”与“曾经失去”的两种语法间,陈念看到了自己的缩影,也看见了过去,在连续两个极具张力的面部特写后,影片正式开始。这个开场的设计已经足够出彩,但全亏周冬雨,因为她在这短短几十秒的表演,我已经完全被带入了电影,然后在接下来的134分钟里,再也没有脱离出来过。

既然讲到了周冬雨,那肯定也要讲易烊千玺。当然,在讲这两人的表演之前,还得讲讲本片一个极其突出的影像特点——大量使用面部特写。从本质来讲,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粗暴的去拉进观众与角色的手法,演员与摄像机的距离,就代表观众与这个角色内心之间的距离。这是对角色长相、神态、表情和心理变化的赤裸裸的直观展现,不带任何掩饰。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对这两位新生代演员表演实力的挑战,实在是太大了....

本片的面部特写甚至都将下部与额头排挤出画框外,只留下最细微的面部表情

但另一方面,抛去影像运动啊场面调度什么的漂亮话,导演曾国祥所要做的,就是把全片最好看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观众(《小丑》也差不多是这个道理)。那么,这两人完成的到底如何呢?

大量特写聚焦于演员的面部表情,是一种极其冒险的做法

先说周冬雨吧。怎么说呢,如果当时本片在去柏林参展的路上不出意外的话,如果本片可以进主竞赛单元的话,那么咏梅的柏林影后很可能就真的不保了。周冬雨真的不负众望,让我非常讶异的一点就是,片中陈念这个角色和她平时生活中的性格几乎是完全相反的,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周冬雨很难去依靠单纯的“体验”去领悟这个角色,而是要靠自我揣摩,推测,以及片中彻底的自我重造。

在如此考验面前,周冬雨做到了,她完全变成了陈念这个角色。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她在片中所表现的“高级哭戏”。由于角色特质,周冬雨在片中有十几场重要的哭戏,每一场哭戏,其背后所承载的环境,心境都不同,那种细微的情绪承接,她真的演出来了。这其中最深刻的一场哭戏大概还是陈念被人用排球砸的那场,当周冬雨在荧幕上竭尽全力去压制那种从咽喉里涌现的痛苦时,我完全被折服了。

那,易烊千玺的表现又如何呢?这么说吧,在这之后,他可以被称作是一个演员了,一个优秀的演员。真的很难去描述到底是周冬雨给我的惊喜最多,还是易烊千玺给我的惊喜更大。与周冬雨老练的经验不同的是,易烊千玺这一次的表演基本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无论是两者性格经历的贴合,还是演员年龄与阅历的恰到好处,这些都组成了易烊千玺的表演,这些东西,是随着演员所共同成长的。这一次,易烊千玺向观众证明,他有着一张非常高级的“电影脸”

至于角色,有一个点我要说一下:在面对外界的各种暴力时,陈念和小北身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措施。一个是隐忍的哭泣,另一个是毫不屈服的暴力。在这两个截然相反的部分上,共同代表着他们对于成人世界那种幼稚的试探与反抗。而这种特性也成为了角色心理外在表现的最大化,所以周冬雨与易烊千玺是真的值得所有赞赏,他们真的让这种特性成为角色情感表达的重要部分,而非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噱头。

真的,怎么赞赏都不为过。尤其是在影片最后两场极其重要的对手戏,只要稍微错那么一点,整部电影的情绪就真的整个垮掉。但他们做到了,他们撑起了整部电影,让每一场对手戏都如此惊艳,甚至那些极度失真的台词也被他们的表演所掩盖。我在座位上的所有叹息、哀伤与战栗,全是属于他们的。


但若是只有表演,是没法撑起本片“华语年度最佳”的资格的。那么,接下来我要着重去表扬曾国祥,和他背后那个用尽心思的电影团队了。

影像,其实说到底,还是影像意识。我在今年华语电影里,从来没有见过影像意识如此强烈的电影(哪怕让娄烨来可能都不占上风)。手持摄影的晃动,惊悚类型的融合调度,极度压抑的建筑空间,高度浓缩的蒙太奇片段,还有那种无懈可击的影像叙事意识。早些年还在拍二流烂俗喜剧,近些年拿出了一部较为不错的《七月与安生》,结果今年就拍出了一部在10s华语影史留名的《少年的你》。曾国祥的成绩,我想也只能用开挂来解释了

开场女学生跳楼的设计就已经提醒了主创团队的野心所在:先是通过英语听力隔绝外界声音,然后只通过视觉传递信息。在陈念下楼查看那一段简直是标准的惊悚片调度模式,俯拍与仰拍的切换,加深个体与群体的对抗,人物与建筑的关系暗喻,快速切换的聊天信息(我竟然看到了德尼罗的微信头像),通过手机这个媒介所放大的面部特写,照片在我们眼前飞速闪过,而这时,“少年的你”片名出现。可以说,这是我今年在电影院所看到过最具力量的电影开场了。

除去我在开头所讲过的面部特写手法,本片在建筑空间的关系展现也是相当值得一提。曾国祥在这一点上充分暴露出了HK出身的特质(我怀疑取景重庆也是这个原因,两地的城市建筑风格太像了),那些城市间的楼房,封闭的教学楼,垂直延伸的台阶,景深对比的高架桥,这些建筑元素共同构建出影片压抑逼仄的情感氛围,也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陈念与小北在这个社会共同的处境。而灯光则再度加强了这类元素的运用:陈念与小北对手戏时的霓虹光线,座位上红墨水的冷光特写,加强景深的空间光效,以及最后押运车上柔光的流动。也许是今年华语电影圈最棒的光线处理。

然后是剪辑,同样,年度华语最佳剪辑,没谁了。尤其以蒙太奇叙事为例,最能体现剪辑的功底:第一场蒙太奇关于陈念和小北的生活对切,考试与麻将,庄严宣誓与地下斗殴,这是一种极其优秀的内核影像表达,极度失衡的社会,就这么藏于技巧之下(在这之后也多次用到本手法,比如拆高考试卷后立马剪挖掘机那里)。而后在高考结束之后那场交代人物状态的蒙太奇也是极尽老辣的技法表达。至于审讯室的那场交叉剪辑,可以算作年度华语电影高光时刻,真正的“影像——表演”至高荣光。

摄影,主要以手持为主,可以说深得娄烨精髓,精确的用那种晃动去捕捉到人物最为真实的状态所在。当然本片的手持还是要比娄烨的要温和许多的。音效,极其出彩,声音作为情感传递媒介在本片的价值被最大化,表扬黄铮(好像这人还是《金陵十三钗》的音效设计师)。至于配乐,这么说吧,优秀的配乐永远不会喧宾夺主,自然而然地流露感情,只消片刻,就将观众彻底拉入电影的氛围中。

曾国祥,周冬雨,易烊千玺,许月珍,贝尔,余静萍,黄铮,还有在幕后工作的众多人员,他们各自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到了肉眼可见的最好,而后又共同让电影变得如此优秀且完整,哪怕是在其删改后。那些妥协,那些无奈,那些倔强,还有他们所要喊叫的,爆发的,都留在了他们的电影里。那些珍贵的部分到最后,都凝结成了蓬勃的生命力。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礼赞。

争论会过去,而影像将永恒。


PS:“感谢伟大的恩主@ 姜汁芬达 @ 丧面人

//movie.douban.com/review/10598819/

PPS:反正本片的争论都这样了,那我就再填一把火。

《少年的你》这部电影,也许真的可以称得上马丁斯科塞斯口中的“cinema”。

 2 ) 致陈念,致周冬雨

《少年的你》,一部出乎我意料的电影。

可以明显地看到,曾国祥在这部作品中对前作《七月与安生》的继承与改变——仍旧是大段的手持、人物大特写,仍旧是在层次复杂的大胆反转中揭示人物最深的情感。但不一样的是,《少年的你》将一切都处理得更为极致,无论是前半部中的校园问题,亦或是后半部中与成人世界对抗的纠葛,都共同构成了一幅生猛的社会面貌。《七月与安生》中的“走出去”,与《少年的你》中的“走出去”,已然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之前在看预告的时候就已有心理铺垫,应该会有大量怼脸的人物近景和特写镜头。但没有想到,这种拍法在成片中几乎被贯穿到底。无论是题材,还是拍摄手法,这都是一次疯狂的赌博——在摄影机前与银幕凝视的两位演员,他们的表现成为了电影成败的关键。

曾国祥赌赢了。周冬雨和易烊千玺演得过于出色,经得起聚焦,双双供出了极度锋利、痛彻心扉的表演。这两张脸演绎出了复杂的情感层次,极富洞穿力,令人不自觉地就代入到他们黯然的生活中,想起自己人生的细碎过往,宛如一次对青春档案的再度“调档”。

18岁的陈念,是备战高考的高三优等生。还有60天就要高考,努力复习、考上好大学是她唯一的念头。同班同学胡小蝶不堪重负坠楼,从而将她裹挟入一个更复杂的境遇之中。曾国祥和他一贯的编剧团队再次书写了一个够厚重的成长情感故事,它既是刺痛人心的,也有着较为丰富深刻的社会性。

很难数清楚,这是周冬雨第几次表演少女。不过,陈念这个陷入绝望与无助中的乖女孩,在我眼中是她表现最好的一次,甚至要胜过《七月与安生》中性格更加外放的安生、《后来的我们》中跨度长达十年的方小晓。

陈念和周冬雨之前的银幕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生是她把自己演到最好,同时也是她之前许多角色的固定方向,鲜活、开朗;方小晓的形象介于安生与陈念之间,那次出演强调的是同一角色在两个时空中的差异感;而陈念不一样,她的阴郁、沉默、外弱内刚,如角落里的“壁花”,更为“边缘化”,也更难诠释。

而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由于悲惨的身世,从小就要学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人物的“外壳”势必要比实际年龄大一点。小北相对陈念而言更为定型,情感外露得更少、更内敛。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物在戏的空间上是受到压制的,相反,易烊千玺的表演在限制之下仍旧显得非常锐利,在演法上和周冬雨有差异。两者的对戏,有些遇强则强、互相抬戏的意味,一如当年的《七月与安生》。

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对陈念的背影跟拍,她一步一顿不平衡地走着,微微低头,仿佛时刻在躲避猎捕的“猎物”。这是小北的尾随视角,也是陈念被折磨到对这个世界都已漠然的心理外化。

也正是这种即便有所防备,却依然无力招架的脆弱,让她在胡小蝶死后成为了“THE NEXT”。校园暴力并没有因为如此惨烈的事件发生而终止,而是汇聚成一系列猝不及防的新的悲剧,被用排球疯狂砸、还击后被推下楼梯,直到发生在校外、渐趋严重的人身羞辱……这些不过只是电影中的冰山一角。没有任何对青春期的美好幻想,只有一次又一次血淋淋的伤痕,逼到你必须直视

像陈念这样的女生,自己其实并不愿去引发关注,但仍然成为了丑闻与伤害的中心。即使她足够善良、足够勇敢,与小北的初遇便已说明了这一点。但人们对她的遭遇,习惯了视若罔闻、大事化小,或不予她尊重,或轻轻拂去一切,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只要一件不合常规的事发生,人们往往不会质问是谁在出错,只会把矛头指向制造了“麻烦”的受害者,以“一个巴掌拍不响”之类的理由搪塞。而那些真正不懂得分寸的恶人,却逃脱了惩戒。《少年的你》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凛冽地展开,哪怕是炎炎夏日,也始终包裹在萧瑟和冷峻之中,只是偶尔有几丝残存的温暖底色。

陈念并不单纯,她聪明得令人心疼。她不是以往同题材影视作品中,那类“全然单纯”的被动女主,而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在电影的前半部中,她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这样保护,因为之前的隐忍与懦弱,也因母亲的欠债自责。而电影的后半部更是对这个人物做了几次惊人的反转,从而逼她要面对人性的最终抉择(在此就不再过多剧透)。

周冬雨素颜的脸,从头至尾被“毁”得这么惨,流下那么多的眼泪,叫人不忍心直视。无论是被折磨后留下各种伤痕,还是被迫只能剪成寸头,都如此写实地出现在银幕上,直觉的观感就是生理上的疼。在那么多场戏里,她的孤独、绝望都随着眼泪满溢出来,是悲伤到了不得不哭泣的地步。

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她听到小北身世时的那滴默然的泪痕。这也是《少年的你》里最打动我的,就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不言自明,他们共同构筑了对抗世界的同盟。无需语言,就能懂对方心里在想什么,就能为对方感同身受,即使自己已经蒙受了极大的不幸,仍旧不失去共情的能力。

这是只能属于少年的爱,他们在彼此身上都看到了对方的影子。和当年的《七月与安生》一脉相承,两部电影都是关于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交叠与轮转,只是《少年的你》来得更猛烈、更决绝。

想要完成陈念这个角色,不是只靠方法派技巧或简单地体验生活,就可以达到所谓的“正确表演”。恰恰相反,她需要来自于直觉,需要带着对人物下意识的摸索与发问,而这往往是不可控的。周冬雨在短短几个月的影片时空中,就演出了陈念各种复杂的情感流动,使得整个人物始终处在破碎与不确定的转变之中。

“演得难受”,是周冬雨在许多关于《少年的你》的采访中反复提到的话,“我与陈念完全不像,也找不着人物支点,也没能提前体验生活。前半个月我就觉得我要得抑郁症,真的太难受了。”

周冬雨的难受,也许恰恰是她这次演陈念演得如此铭心刻骨的原因。她的不确定、茫然、纠结,直到最终审讯室里的爆发,每一步都踩得人心碎。通过她,我们投射的是自己,看到的是自己。而这份表演,毫无疑问构成了影片真挚、动容的原因之一。

《少年的你》是一部需要被我们、被社会关注的电影。我认为去年对《我不是药神》的评价,可以原封不动地搬到此处——它的出现,不仅是一次敢于发声,更是对我们身边每个普通人的理解与关怀。希望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我们社会不同的角落。

 3 ) 《少年的你》:有多美丽,也可能有多邪恶

10月22日下午,电影《少年的你》片方突然宣布定档10月25日全国公映。这一定档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预售票房势如破竹。此时距离影片原定的6月27日上映日期已经过去了近4个月。

《少年的你》海报

两年前,曾国祥的导演处女作《七月与安生》一鸣惊人;两年后由原班团队再度打造的《少年的你》,是流量巨擘易烊千玺的银幕首秀,万众瞩目。固然当时的撤档令人感到遗憾,此次的突然定档也让它拥有了极高的爆发力,映前7小时37分,预售总票房已破亿元,市场前景可观。

残酷青春与现实基因

《少年的你》是一部残酷青春题材的电影,涉及了敏感的校园欺凌议题,因此整个定档过程一波三折。

《少年的你》海报

我们总习惯于讴歌青春,提及青春,联想到的都是美好、清纯、明丽、白衣飘飘等形容词。但青春不总是如此。米兰·昆德拉就曾说,“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筒靴和化妆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说着他们记熟的话,说他们狂热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话。”写过不少残酷青春小说的中国作家金仁顺也如是谈到她对青春的理解,“我看不出青春有多少美妙之处,相反,青春期就像莽林一样,埋伏着陷阱和危机,充满了暴力和死亡。一步行差踏错,一生满盘皆输。”

青春的确如同莽林,它是少年与成人的过渡地带,是孩童化与社会化的交叉口,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顺利穿过莽林走向大道,也有一部分人会迷失其中或坠入泥淖。这是青春残酷的一面。残酷青春电影,主要是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处于青春阶段少男少女们的呐喊、彷徨、迷惘、痛苦、无措、慌乱,甚至也包括暴力、犯罪和死亡。

“残酷青春”是华语青春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脉络。从台湾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1983),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到中国大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贾樟柯的《站台》(2000),王小帅的《扁担·姑娘》(1998)、《十七岁的单车》(2001)、《青红》(2005)……这些大导演不约而同关注青少年的生存状态,以他们的残酷成长反映转折时代的阵痛,将社会、国家、时代紧密融入青春故事的讲述。

当然,随着时代变化与社会进步,讲述青春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2013年赵薇执导的《致青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青春依旧残酷,但青春抛开了社会、时代、历史等重大议题的负荷,将关注点聚焦于青春内部的龃龉与裂变,凸显了青春的主体性。之后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秘果》等,都是这一路数。

短时间内大量同质化的作品扎推,这一类残酷青春电影也渐渐显露其它的问题。除了套路化、狗血化(比如大多有堕胎、车祸情节)外,它的残酷更近乎“为赋新词强说愁”。残酷与社会、时代无关,也因为离奇无法投射到普通观众身上,不具有现实意义和普世意义。如今,这种架空、狗血的青春故事已不受市场欢迎。

另外一种既突出青春主体性,同时也注入现实基因的残酷青春叙事,成为新的创作趋向。它们虽没有杨德昌、侯孝贤的电影有那么强烈的历史感,却也以相对轻盈的方式扎根现实的土壤。比如去年上映的曹保平的《狗十三》《悲伤逆流成河》,今年3月上映的《过春天》,残酷青春与现实困境相互交缠、难解难分。

《悲伤逆流成河》剧照,易遥对欺凌者与围观者的控诉。

直指校园欺凌的《少年的你》,也在这一序列中。

“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少年的你》改编自玖月晞的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陈念(周冬雨 饰)性格内向,是学校里的优等生,努力复习、考上好大学是高三的她唯一的念头,却因校园欺凌而陷入漩涡。

周冬雨饰演陈念

小北(易烊千玺 饰)是个小混混,辍学后便开始混迹街头,日子浑浑噩噩,对生活失去信心。在一场霸凌中,陈念被迫与小北亲嘴,从而相识。因为种种机缘,小北成了陈念的保护者。

易烊千玺饰演小北

陈念与小北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被迫亲吻

只是小北保护陈念的方式,除了默默守候外,也只能选择“以暴制暴”。这并没有根绝校园欺凌。在一次他人对陈念失控的欺凌后,意外的悲剧发生,两个少年的命运由此发生改变。

校园欺凌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显性问题,其指涉的是,“在校学生之间发生的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进行侮辱性身心攻击,并通过重复实施或传播,使受欺凌学生受到身心伤害的事件”。侮辱性的身心攻击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小团体的孤立和排挤)、网络欺凌、性欺凌等。

在舆论中,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常常是混淆在一起的概念,实际上它们的指涉并不同,校园暴力是犯罪行为,校园欺凌往往只是失范行为,因此它更普遍,更隐蔽,更难以被发现,危害人群也更广泛。有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一般均在80%以上,而国内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下文为了论述方便,一并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统称为校园欺凌。

青春电影一直不曾缺席这一主题的讲述,比如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曾获得戛纳金棕榈奖《大象》,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科伦拜校园事件》,松隆子主演的《告白》,韩国电影《韩公主》等等。相较之下,大陆电影这一题材比较罕见。

《少年的你》的首要意义是,它较之于之前关注校园欺凌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更进一步,更全面、更深入也更尖锐地聚焦了校园欺凌。虽然正片中少了不少预告片中曾出现的涉嫌欺凌的片段,但单单就正片而言,尺度已经有极大的突破。肢体上的殴打,语言上的侮辱,行为上的排挤,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等,均有很直接的呈现。

《少年的你》更直接地呈现了校园欺凌

少年们的恶从何而来?或者这么问,少年是如何成为欺凌者的?

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等一系列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与学校对孩子个性有最直接影响。电影中的欺凌者魏莱(周也 饰)来自一个富裕家庭,长得漂亮,成绩好,很受学生欢迎。但诸多细节也透露出,她的家庭对她要求极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以她的复读让她父亲一年都不跟她讲话。正因为她在家庭中是被压抑者/被欺凌者,在父母面前过于弱势,所以到了学校,她便成了欺凌者,在欺凌他人的快感中消弭家中高压、缺爱的不安全感。

漂亮的魏莱,是一个冷漠的欺凌者

这是欺凌者的一个普遍特征。有研究数据指出,50%的施暴者来自有虐待行为的家庭。他们本身来自于一个充斥着冷漠、欺凌甚至暴力的家庭,从小就缺失了亲情建构的安全感,这让他们焦虑、恐慌,同时也可能对他人冷漠、敌视。

如果说家庭是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道关口,那么学校是第二道,也是最重要的关口,因为学校是校园欺凌的发生地。《少年的你》对成绩压倒一切的教育体制提出隐晦的批评。电影大量桥段呈现出了高考前整个学校压抑与鸡血并存的状态,人人都是高考机器上的一个螺丝,好像只要不影响高考,其他都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在高度功利化的教育体制下,成绩是最重要的,对学生相关的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可能也没有落到实处。校园一旦失守,校园欺凌便会蔓延开来。

那么社会呢?那些口口声声说“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你为什么不报警”的人,可能也恰恰忽略了,整个社会构建的反对校园欺凌的防护网依旧存在太多漏洞,有时告诉老师或报警了,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像电影中的老师和警察都以“高考要到了”而轻松放过了那些欺凌者,这加剧了她们对陈念的欺凌。

《少年的你》在这一点的控诉上,有着极大的突破。在魏莱被害后,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带到审讯室的陈念,与女警员言语对峙,她问怀孕的女警员,“你敢让你孩子出生在这样的世界吗”(大意),让女警员哑口无言。

据导演曾国祥说,他拍《少年的你》的起因是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女生被许多人按在地上,被扒光衣服、拳打脚踢,而站在一旁的人,却无动于衷。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少年成为欺凌者,他也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因此,电影也以极大的篇幅关注了校园欺凌旁观者这一群体——他们究竟在欺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有的协助,有的附和,更多人只是事不关己的围观。包括陈念也曾是一个围观者,在同学胡小蝶因被欺凌而跳楼自杀前,她问陈念,“她们一直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胡小蝶,因不堪欺凌而跳楼自杀

陈念沉默,胡小蝶自杀,而陈念也成了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在她被欺凌后,对她有好感的男同学让她忍一忍,马上就高考了,他劝陈念“她(胡小蝶)是太懦弱,你不要被她们(欺凌者)所影响”。围观者的冷漠或许是出于自保,只是在无形中,他们也成了帮凶。

海报上“总有一个人是少年的你”看上去抒情,其实它可能是在问:在校园欺凌中,你扮演怎样的角色?

“我和你不会,但他们是少年”

曾国祥是非常细腻的导演,《少年的你》将小北与陈念这两个置身于“阴沟中”的少年,相互庇护、相互温暖、相互拯救的爱情,拍得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周冬雨爆发了超越《七月与安生》的演技,易烊千玺与角色高度贴合,两个人的许多对手戏都令人心疼。因为太少见了,这样的爱与守护太少见了——如此纯粹,如此强烈又如此无私。他们的“攻守同盟”几乎都要骗过警察了,就像女警员说的,小北不至于为了陈念而背上杀人、强奸的罪名。

但郑易(尹昉 饰)答道,“我和你不会,但他们是少年”。

警察郑易

是的,他们是少年。少年的核心特征,其实是散文家周晓枫描述的,“只有可贵的一腔蛮勇”。“没有经验,不明白后果,青春期的勇气是无知赐予的礼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很容易‘爱你爱得要死’——没有经过价值衡量的话,一句抄袭的俗套修辞,轻巧得无需对此话负责他才随意出口。对‘死’不求甚解,他没认识到人生语法上的错用。青春敢于付出代价,在于它没有付出过代价,无知加盲目,化合之物与勇气非常相似……所谓干净的青春,指的是因毫无经验而呈现的敞亮——它还没有形成立体结构,所以没有必然的自身阴影。”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被小北与陈念的爱所感动,你被少年的美丽所感动,你也得正视,少年可以有多么美丽,少年也可以有多么邪恶。这句话很煞风景,但它赤裸地真实。

像白纸一样纯洁的少年,可能会有着超出大人想象的纯粹与善良,也可能会有着超出大人认知的残忍(联想到刚刚发生的13岁少年杀害10岁女童)。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将儿童的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道德观真正建立起来之前,孩子们可能被绝对的自我中心意识带偏,也可能受到一个错误的道德权威代表人物影响,换句话说,此时的孩子是“无知”的。

正因为“无知”,所以少年会有一腔蛮勇,为爱无所顾忌,肆意挥洒;也正因为“无知”,所以少年没有经验,不明白后果,他们的作恶也不计代价,就像小说中写道的,“他们不像成年人伪善,所以他们看不起谁,讨厌谁,就光明正大表现出来,光明正大地欺压他,嘲笑他,孤立他,打击他”。

因此,当我们歌颂少年的美丽时,我们歌颂的很可能是因“无知”而呈现出的敞亮;当我们讶异于少年的残忍与血腥时,少年或许还觉得自己是“无辜”的,因为他们这张白纸恰好最先被涂抹了暴力的颜色——他们邪恶得不自知。

电影中的少年,也由此让观众觉得“矛盾”。高考前夕放孔明灯许愿的那一张张美好的脸,在另外一个场合,他们是校园欺凌的冷漠围观者;在陈念这里,小北是默默躲在身后的守护者,但在街头上,他又可能成为信奉暴力的小混混……我们明明白白地为小北与陈念的爱所打动,我们又切切实实地为那些欺凌者的恶所震惊。极善与极恶可能存乎一身,因为是少年的你啊。

这是保护陈念的小北,一个至真至纯的守护者

这是信奉街头暴力的小北。这两个小北,是同一个小北。

《少年的你》的意义,不仅仅是唤起公众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部社会问题电影,或许也在于它对“少年”的一次重新认识。小北与陈念的相互守护也许会引来许多抒情,但且慢抒情,少年的你,可能有一张明媚的脸,也可能有一张邪恶的脸。看清我们的少年,认识他们的“无知”,让爱与善先于恶抵达他们,才能引导他们走到正途上。

——版权属于【澎湃新闻·有戏】——

 4 ) 面容的逃亡之旅

一直很困惑圆桌讨论里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证明影片中的特写不是在强迫观众认同人物?于是尝试着回答了一下。文章的结论可能是:影片中的特写恰恰是在与人物的面容保持审慎的距离,从而试图帮助面容逃亡,并解放面容。(好像也是答得驴唇不对马嘴噢......

本文首发于风影电影头条号

相关阅读:深焦圆桌《少年的你》


1

没有人不会注意到《少年的你》中如此多的特写:主角的面容从庞杂的外部世界抽离而出,我们似乎得以用最亲近甚至理所当然的高效方式触碰人物的情绪扰动。

然而,这一目光之间的谐和假定是稳固的吗?银幕中的面容,是否就如此驯服地迎向观众?在面容与摄影机之间,是否有着更复杂的角力关系?或许那桀骜的面容并未顺从摄影机的凝视;又或许摄影机也没能如我们想象般准确地捕获面容中潜藏的宇宙。

这是一种相反的假定:面容不断逃亡,镜头精确锚定面容的目标渐次失落——最终,面容将自身放逐到自由中去——影片的力量,是否可能潜藏在这种错位而非紧密契合中?


2

影片开头,陈念在“乐园”的呢喃中出神,她的面容将我们召唤到回忆的时空中。纵观全片,完成叙述的摄影机并非唯一的镜头,形形色色的镜头已然是内在于影片的目光

回忆中的死亡事件不仅被环状的教学楼包围,更被按下快门的声音所淹没。相机不断调焦,空间中远近高低的眼睛在手机屏幕上获得等距的观测点。然而,死亡的面容恰恰在破碎与模糊中拒绝着镜头的侵扰,因而维系着其仅存的卑微尊严。

我们不禁“回想”起胡小蝶在被霸凌时的“镜头-面容”机制。她被烂泥般的纸巾抽打。在面容被污辱之后,霸凌者需要用镜头作记录以此为光荣与卑贱的证明。在照片中,镜头无声地将弱者的身份锚定、敲实,而面容是她动弹不得的全部。

与此相应,当魏莱试图拍下陈念的照片时,她不假思索地闪躲。那一死亡场景中,陈念被放大后同样被框定于这一“旁观-中心”的机器里。面对监控,小北习惯性地戴上帽子沉默避过。镜头的目光是比人的目光更冷酷、更坚硬的利刃,它将人的困窘反复涂抹,乃至滑向最终毁灭式的反抗。

另一种拍摄同样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出片名前的一段剪辑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直视镜头的人。他们多以集体照排列出现,并淹没于整齐划一的校服中——唯有陈念的大特写例外。在集体照中,一方面具体的面容面积萎缩,不再被重视;另一方面,受限于躯体的面容也不得不安身于这一制式化秩序。咔嚓的那一刻,各异的渺小面容均被铭刻进这行列方阵之中。

不论是被近距离突出,或是远距离勾勒,在高度敏感而又无孔不入的镜头下,面容似乎都逃无可逃。


3

除了主角之外,我们或许还能察觉到另一些微妙的面容处理。

魏莱冷峻的“野兽”神态已然毋庸赘言,而在那些边缘人的面容中存在着更细密的联结。不断逃债的母亲以敷着面膜的形态出场,之后她的自拍则被印到讨债的传单上,被满满粘贴于墙面留下难以消抹的痕迹。当徐淼被欺凌时,她的耻辱标记是削去眉毛。肉食者的面容大多不必外部装点;而弱者的袒露与修饰,已然关乎其生存的维系。

这也是为什么,当陈念被剪去头发时,她必须将这种带有强烈耻感的改换进行到极致。她既以这一过程反刍痛苦,又通过对小北形貌的靠近,将这种他人施加的暴力印迹幻化为自觉的身份标记——但这一标记并不固定,反而充满着反讽与叛逆的模糊意味。

一场面容的逃亡之旅由此真正开启。


4

前半段中,外部的摄影机并没能阻止故事内部镜头的霸凌,而只能投以怜悯而无奈的注视——它似乎意识到不论自己多么近距离地抚触人物,它也无法完全彻底地拥抱乃至拯救他们。而在后半段的几个重要场景中,它开始以另一种方式联结面容,帮助完成潜行的出逃。

漫长的审讯戏中,镜头前所未有地靠近人物,两张面容在旋律交替般的剪辑中将他们冷峻里涌动着激昂的情绪推至巅峰。言说谎言的面容如此笃信于他们的“表演”,而这种创造“谎言—拟像”的坚决生命力,恰恰是对真正遍布猥琐谎言的世界的无情批判。与其说是郑易让嫌疑人与受害者相见,不如说是爱与镜头的引力冲破了空间,让他们以一种最高强度的方式碰撞一体。

在监狱会面中,尽管隔着一道墙,摄影机却通过光影的反射将面容虚化,在驳杂的玻璃平面上创造交汇。眼神的对视亦是光与情绪的不断反射,面容也在这一过程中升腾出云雾般的柔润质感,我们看到这一短短距离中晶体般的浩渺时空。尽管都将身陷囹圄,摄影机却确证了他们心灵的连通与自由的潜能。

最终,在化为一纸档案前,两张面孔完成了最后的神交。两辆运囚车从未合为一体,但面容的超验联结却反过来凝聚了渐行渐远的封闭空间。光线从审讯室中的惨淡白光(或是某种圣光)转化为跳动的明黄光斑,而面容也仿佛在光的切分化运动中被消融其肉身属性,成为纯粹的精神粒子共振。此刻,摄影机将面容从禁锢中最大程度解放——或者说,它们成为流动的,与映现其上的光影同等质态。


5

影片最终,当小北再次面对监控时,他已无需遮蔽自身的面容。当镜头试图聚焦于他时,他已然走出视野——此刻的他拒绝了任何清晰、确凿的面容定义,因而寻获了短暂的逃逸与自主。

那么,摄影机策划的,是一场成功的逃亡吗?

在特写中,我们往往以为摄影机无往而不胜。但事实上,它恰恰是如此谨小慎微,维系着它与面容间仍不可知的空间,并利用这缝隙里的光芒,让它们逃向自由。

边缘的人物仍无法彻底挣脱束缚,但影像却能赋予它们解放的潜能。这或许是《少年的你》最动人之处。


 5 ) 这种影视作品能否少一点?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悲哀的现象,我们的现象级影视剧竟然很大一部分都是改编自抄袭作品,《甄嬛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还有本电影。

我悲哀的有两点:

其一是优秀剧本的稀缺,使得影视改编需要把目光瞄向三流抄袭小说,可笑不可笑?

其二影视团队作为文化产业的一员,却不知道尊重原创,对侵权一事失去敏感,支持抄袭作品,助纣为虐,使得原创更加艰难,从而又导致优秀作品的匮乏,恶性循环。

那么在抄袭作品基础上所做的努力和所获成就应不应该被肯定?

我认为不应该被肯定,这从头至尾就是一件错事,就像你在比赛中犯规,不管你的成绩多么优秀,都是要被划零的。如果肯定了你的成绩,就相当于支持犯规。

抄袭在文艺创作中就是犯规,并且严重亵渎了其他原创者的努力,应该被钉在文艺创作的耻辱柱上,而抄袭的衍生品,也一样是没有资格入流的。

这是原则、底线,就要无情地一刀切,没有例外。

试想,假如有人抄了我辛辛苦苦创作的东西,换汤不换药地发表出来,这时还有人付他版权费,把他的东西改编成电影,大获成功,所有的观众都在夸赞这抄了我的东西改的电影,我做何感想?我是不是会怀疑这个世界,为什么原创者应得的东西却降落在抄袭者身上?为什么没有人指责他们的不是?为什么抄得好拍得好大家就忘了抄袭这件事了?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原创?我也像他那样去抄抄不好吗?反正抄得好就没人说我,还能名利双收,多轻松。

为什么我还要原创?

为什么还要去原创?

因为我有底线,我有作为创作者的尊严。

我不愿意为了考一百分去偷看别人。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教,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同时,偷来的赃物我也不能买来己用,否则我就是帮凶。

为什么我这么愤怒?

我是如何学习前辈和同行的?我一遍遍翻阅,挑他们写得精彩的情节,做笔记,思考是为什么导致了这个情节的出众?这个人物他需要怎样的经历才能导致他如今的言行?我一遍遍地去琢磨、去学习,而现在有人,桌上摊着两三本书,大纲先是照着这本写,人设照着那本写,大纲再转成那本写,不用动脑子,如此大功告成。又有一个团队,无视它的卑劣出身,买下它的版权,以它所有的努力和汗水来为这样一本书洗白,这个团队究竟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完全可以自己重新创作一个同题材剧本,或者去买原作的版权再加以改编,为什么要对一本抄袭小说表示肯定?

整个过程最吊诡的是,影片在批判校园霸凌,影片自身却带领着观众对所有原创者实施霸凌。

它是如此可耻。

 6 ) 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

没有人会孤独,我们都是社会的一部分。
没有人有权利绝望,我们要使明天更好。
—— A Better Tomorrow

《少年的你》有许多拦路虎。

开片就是对校园霸凌的文字介绍。如此一来,令电影的方向不会偏移到青春早恋(《青春派》),也不是滑向更加危险,社会新闻化的少年犯(《少女佳禾》)。凡事有因果,少年的眼泪、校园乐土的过去式,都是起于黑暗、无来由、令人无端恐惧和难以忍受的校园霸凌。

周冬雨饰演的陈念,她作为一名好学生,卷入校园霸凌食物链的起因,也是不太寻常的。准确说,她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受害者。

她是由不敢有动作的旁观者,目视好友同学被欺负侮辱,迅速被推到了下一个受害者的位置上。当她获得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跟踪保护后,又有新的同学,成为霸凌团体的新目标。换言之,弱肉强食的霸凌食物链里,陈念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而是随机被选中的那个,是一笼子小白鼠中的一个。你,我,他,任何人都可能是,或者曾经是下一个人。

紧紧抓住这个核心,才能理解最后审讯室里,陈念反呛女警官的那番话。换言之,《少年的你》对整个校园体制和保护机制并不信任。你可以认为,这就是少年少女的青春意气,但他们也只能如此。

片中黄觉和尹昉饰演的警官,在火锅局上有番对话。

”出了事情,警察去找校长,校长去找班主任,班主任去找家长。结果呢,家长找不着了。“

爸妈不在家。最后需要承受恶果的,还是一个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少年人。

《少年的你》对充当施害者那一方的几个人,描述并没有太多。名为魏莱的女生,成绩不错人漂亮,但早早学得大人世界那一套。虚伪,冷漠,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洗礼,丧失了起码的,作为人的共情能力。

”我们只是玩玩的,大家就这么过去了,可以嘛。“

她最后的求情,不只是两面三刀,而是暴露了许多校园霸凌中的常见病症,许多人并不知道要承担后果,没有对于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残酷,更是一无所知。另外一个女生,在家长上学校求情时,被父亲拳脚相加。显然,暴力只会滋生暴力。

师长在《少年的你》,是半缺席的存在。鼓励陈念做得对的班主任,辞职了。看起来比陈念深陷更大麻烦的母亲,躲藏得无影踪,甚至需要女儿的鼓励。警察呢,要管更大的事。只有捋清这条线,你才能接受陈念会一头倒向校园外,小混混出身的小北那边。

我对《少年的你》印象最深的,是声音的设计处理。

多年后的陈念,站在辅导班的讲台上,解析 was 和 used to be,反复让学生诵读”那曾经是一片乐园“。一遍又一遍,过去时,过去式,带来了过去的校园回忆。

这种声音,慢慢变成被放大的,霸凌群体的语言辱骂。陈念无疑是敏感的。作为失声,没有站出来的旁观者,她摘下英语听力的耳机。被自杀事件震动,第一个走上前去。

从这时开始,无论走进校园,还是回到家门,陈念开始被各种恐怖的声音所袭击,任何风吹草动,交头接耳,催债拍门,屋顶落雨,都会变成可怕的存在。包括手机来电的铃声,在陈念一次被袭击,不得不躲进路边垃圾箱的过程中,也充当了相当紧张的惊险元素。

然后是来自密布在全片,周冬雨和易烊千玺的特写镜头。特写镜头,以最后隔着拘留所玻璃的对视,两张脸的镜像叠合为最。一般说来,观众容易认为,这是心心相印、你我心知的意思。但在剧情逻辑上,它传达的意思,不仅仅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也是曾国祥在《七月与安生》的电影母题)。少年与少女,他们两个人其实是”共犯“。一方充当了另一方的影子,一方愿意为另一方信守诺言、背负责任。

周冬雨在电影里,是青春不适合粉黛,毛孔雀斑毕现的高中生形象。她瘦弱的外形,似乎承受着不应有的大山重负——尤其是高考后被警察苦口婆心一番劝言带骗之后的背影。

与她对手的易烊千玺,是潮流发型,喜欢打架斗殴泡网吧,文身抽烟的不良少年形象。两个人在共处一室的对话,”不是没有想过“之类,来得特别好笑,也算是片中为数不多的轻松时刻。毕竟在其余地方,电影都压抑得让人不太舒服。

抛开霸凌现象不提,《少年的你》似乎也有意把高考,设置为通关游戏的大BOSS,似乎只要跟这个不可名状之人生大事件对峙过后,少年就能成为大人。可是,除了考试,除了飘渺的远方的北京的大学的梦想,没有人真的会告诉少年人,怎么样,才是一个正常的大人。

青春校园时代,你不许这个,不许那个。只要把成绩考好了,那么,你就是对的,就是好学生。

可没有人告诉你,少年的你,如何孤身试险,释放爱情,更不要说,怎么去面对无来由的霸凌。

到头来,许多人变成了有罪的受害者。一定是你做错了什么,才会遭致这样的结果。

在霸凌事件的主线以外,《少年的你》时不时切入热血激昂,不负青春的高三时刻。口号、合影、漫天纸屑,你会联想到毛坦厂,黄冈试卷或者衡水中学。在那组快速切换的高考答题卡试卷上,涂满着ABCD、之乎者也、sin,cos,tan的答案。机器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答案。分数告诉你,谁是好学生。可是,真正的人生答案,对的,或者错的,却要每个人往水里跳。闭着眼睛,往下跳。

陈念是中国青春片里,少有的,考如此高分(注:甚至比我高考分数600分还高!),命运却落得如此悲怆暗淡的主人公。好学生如此,那些成绩一般的呢(魏莱对小蝶的形容词),还有成绩差的——大概只能作为背景板出现的人呢。不敢想象。

绝大多数人,是横下一条心,就像那个似乎对陈念有点意思的斯文眼镜男生。忍一忍就过去了,过了高考,什么都会好了。高考大过天,其他不过浮云。

电影赋予一个未受过良好教育,却努力去保护他人,信守诺言的少年以正直形象(两个人的第二场戏,就是还钱+修手机)。他出现在城市的灰色地带,在警察的盘问和监控摄像头下出没,在底层的江湖生活。

《少年的你》,是暗色系的青春片,它不能代表整个青春的光谱。可是,透过陈念这样的好学生,穿过小北这样的小混混,它们这道棱镜,也是这个时代不可被忽视的存在。太多未成年人的社会新闻,还有把刀口对准了校园,戾气不断的成年人,似乎都缺失了人生的重要一课: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写给二十年后的自己,老师可以押中这样的高考作文题。可是,你又如何猜中二十年后的结局。

我对《少年的你》有小小不满,是主人公的眼泪,还是多了那么一点点。抱歉,电影的几场落泪戏印象深刻。我不是说拍得不好,或者电影要煽情。

我是想说,你们已经比多数人要坚强和勇敢。眼泪,还是留给观众吧。

 短评

恶意就是这样的,无端的针对一个人,即使别人没有做错什么。

5分钟前
  • 郑二千啊啊
  • 力荐

主题浮于表面…表达做作且矫情…警察局的戏份是把观众当傻逼吗…为什么要大早上来看一部青春伤痛文学式的狗血电影啊…四字dd演的倒还行

7分钟前
  • Ziggy
  • 较差

故事的层次感做的非常好,几股力道最终指向残酷绝望且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主题,还有一些不便明说的细节,还挺直白生猛的。片子越往后导演的水平也越强,第三幕走向男孩女孩内心戏之后,无言的高潮像是被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附体一般,导演的视听语言做的非常优秀。在这部电影里,一切都是加分项,这很少见,在内地的审查大环境下,还能做出这样的电影,这个创作团队也很少见!走出电影院之后,觉得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遇到这样的电影,你去看就行!

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脸上那么脏,可是她干净;身上都是伤,但是他不疼。想变聪明,押得中人生;想变强大,足够保护她。选择相信我,从阴沟里爬出,想活命就闭嘴。跟在你身后,不能同路不能并肩,自己学着长大。只有你赢我才没输,你在乐园我才在天堂。陈念欠小北的不是钱不是饭,是高考结束那天,牵着手迈过十八岁的盛夏。

1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扣分点:1.抄袭小说改编的抄袭剧2.不管考没考上985,努力学习过的普通人都不该被这样嘲讽,高高在上的太子爷怎么会纡尊降贵来演普通人,看到他脸我就出戏

14分钟前
  • 无辜吃瓜群众
  • 很差

比较触动我的是易烊千玺的演技,这绝对是一个“剧抛脸”,完全没有《长安十二时辰》中腹黑小狐狸李泌的影子,在这里是一个叛逆变拗高冷,但是却一心一意对念念好的男孩子,他的眼神让我看见了一种执着的爱,而不是一种甜甜的喜欢,这很重要,因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两个孤独的人相互依托,共同成长的故事,眼神应该是一种超脱于喜欢之外的感觉,四字弟弟把这种感觉演了出来,可塑性很强。且小北是一个层次性很强的角色,外冷内热,通过叛逆的外壳来保护自己内心的柔软,千玺有把握住这种感觉,没有一味地耍酷。

15分钟前
  • 捶捶666
  • 力荐

面对坠楼,他们忙着拍照发微信,只有她为她盖上衣服。面对欺凌,他们假装没看见,只有她选择报警。因为盖衣服,她成了下一个被欺凌的人;因为报警,她遭到疯狂报复。袖手旁观的人平安无事,制止恶行却受到牵连。被欺凌了没人管,欺凌你的人死了马上就管了。受到伤害无法得到保护,犯了罪绝不让你少判一天。当初不重视你的遭遇;如今却想尽快结案,让你接受法律制裁。人人都说可以帮你,其实没有人能帮你。受过教育不一定就品质高尚;没上过学也可以善良正直。家境富裕的好学生其实是校园霸凌的始作俑者;你眼中的小混混却真正付出行动保护弱者。你只看到他打架,却没看到他是为被欺凌的人挺身而出。你不会无私奉献,我也不会,但是他会。为了帮助她实现梦想,他甘愿献出一切。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

1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也只有少年才能说出“你守护世界,我守护你”的誓言了。《白夜行》的剧本植入中国高考和校园霸凌的语境,曾国祥对东野圭吾成功实现了拿来主义。为过审改结局,幸好观众都不是傻子…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个人很喜欢这种真实风格的电影,社会上的阴暗面太多了,应该让他们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下。

25分钟前
  • Sprout.Lau
  • 力荐

这个题材,做成这样,真的很不容易了。尤其是,影片在影像上非常有特点,大量的特写镜头、跟拍、手持,以及碎片式剪辑,营造出强烈的恐慌与不安感。这种情绪,其实就是角色在片中的情绪,它以影像的方式,最直接延伸给观众。易烊千玺和周冬雨的表现都很不错,起码,他们都经住了大银幕特写的考验,而且,又都有各自的变化。导演其实很多小野心,比如可以看看他是怎么处理校园空间和调度的。“只有你赢,我才不算输”,很伤感,也很中二。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 你在我后面干嘛?”、还有那个披床单吓司机…哈哈哈,周冬雨真是百搭啊,而且对方都会被衬搭的很好看。易烊千玺表现竟超出预期。“我喜欢一个人,就想给她最好的结局。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电影透露的少年气,意外惊喜。你有多被这个世界欺负,就有多少人想保护你。最后的警局审讯戏成为情绪的一个制高点,被拯救者的、无辜的与负重的…包裹出电影的温暖与厚度,身边观众哭倒一片。经历过少年,20年后更懂纯粹的青春。“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能仰望星空”

3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一上来差点没听懂was和used to be到底有什么区别

37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This movie is so intense!主创很走心!校园欺凌真的很可怕!受害者一辈子都有阴影!而有些学校和老师真的态度漠然不负责任(亲身感受不喜勿喷)更纵容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39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修改的部分应该不多,估计就是删除了跳楼尸体和一些霸凌的正面镜头?本来以为会是比较虚化背景的文艺青春片,没想到高考元素竟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简直有点《毛坦厂中学高考杀人事件》的意思了,Good Choice!易烊千玺戏份不算特别多,但也没太掉链子,当然其实还是周冬雨主场,这么看来一个周冬雨吊打八个马思纯也没问题啊……我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国内第一代养成系偶像终于愿意长大了,能演吻戏了,能抽烟了,最重要的是能开黄腔了!我们老姐姐等这一天等了多久啊……

4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1.和《嘉年华》一样,题材价值大于电影本体价值,在当前环境下拓展了国内院线的题材可能性。在被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展现的凌厉和残忍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所以很理解有些地方表达上的处理方式。2.“残酷青春”是个差不多20多年前的概念,这个电影重新启用了一次,说实话,这种青春期和杀戮,死亡,悲情之类的东西搅在一起的故事非常可疑,以一种看似底层残酷物语的形态实际上讲述一个很矫情的戏剧性设定。真实的校园霸凌有更真实,粗粝的处理方式,但会损害商业度,也可能无法面世,总之,这个题材在这里被打磨得更光滑了一点,可惜。3.易烊千玺的表现真是不错,不知道这是技术使然还是感觉使然,如果是技术,确实值得期待,需要其他反差角色验证。4.电影节奏有问题,前三分之一很迟缓,男女主角关系的进展又缺乏理由。

43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虽然但是 高三不收手机吗

48分钟前
  • beki
  • 还行

这部电影真的太有心了,身在绝处的时候突然在眼前出现了一道光,小北和陈念是彼此生命中的那道光,小北不想让陈念在泥泞里,努力把她推向美好的未来的这个设定真的太戳我了,救赎向真的很感动。而两位主演也诠释的很好,所有情绪都很到位,周冬雨一如既往的好,四字弟弟是第一次登上大荧幕,也很让我敬佩,导演真的很有心,谢谢有这么好的电影出现,祝票房大卖。

49分钟前
  • 你是猪
  • 力荐

看了电影首映 两位主演演得很出彩 各种情绪和无助感体现很到位 让我很有共情 四字弟弟的表演很惊喜 和小黄鸭搭档没有输 曾国祥导演的叙事能力还是很赞 五分!!

51分钟前
  • cookie
  • 力荐

剧情假,男主演技尴尬。如果是张一山就完美了。

56分钟前
  • 湘军
  • 很差

路人,只看过小说,才去看的电影啊。完全就是我心里的小北和陈念啊。超级好看的,想象不出来竟然是四字,竟然这么厉害。

1小时前
  • 没有人比我更可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