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

剧情片中国大陆,意大利1999

主演:李冰冰,李野萍,梁松,刘琳,李芸

导演:张元

播放地址

 剧照

过年回家 剧照 NO.1过年回家 剧照 NO.2过年回家 剧照 NO.3过年回家 剧照 NO.4过年回家 剧照 NO.5过年回家 剧照 NO.6过年回家 剧照 NO.13过年回家 剧照 NO.14过年回家 剧照 NO.15过年回家 剧照 NO.16过年回家 剧照 NO.17过年回家 剧照 NO.18过年回家 剧照 NO.19过年回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23:01

详细剧情

上世纪80年代,某工厂技术员于正高(梁松 饰)和女工陶爱荣(李野萍 饰)各自带着女儿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于正高的女儿于小琴(李涓 饰)偷钱,引起了夫妻二人的争吵,最终小琴栽赃陶爱荣的女儿陶兰(刘琳 饰)。陶兰愤怒之下,失手杀死小琴,自己也锒铛入狱。转眼17年过去,表现良好的陶兰获准回家过年,但是外面这个变化巨大的世界还会接受她吗?   本片荣获1999年吉耶国际青年人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奖;2000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女演员(李冰冰 & 刘琳)和最佳亚洲导演奖;1999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OCIC特别奖、Pasinetti特别奖、Sergio Trasatti奖。

 长篇影评

 1 ) 时光匆匆把人抛

《过年回家》据说是张元重新上岸后的第一部电影,据说在国际上颇受好评拿奖无数,据说也因此捧红了李冰冰。今天抽出时间欣赏了一番,让自己慢慢陷入98年那种迟钝生涩的感觉中,也就能够忘记生活中的种种阻碍。

据说余华是这个片子的编剧,我就有点儿担心片子又陷入所谓生活的真实或质感中去,让人在看了一半后就忍不住掐掉。不过还好,片子的节奏很慢,明显不是余华的路数。虽然缺乏情节和张力,但勉强看的下去。既然谈不上有什么情节和结构,当然不需要要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总体来说,这个片子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问题,是一个矛盾。

在1981年的一个家庭里面,夫妻双方各自带着自己的女儿不和谐的生活在一起。此时,这种不和谐源于夫妻二人性格不合,并且两人在生活中各自偏袒自家闺女。这是最根本的一个矛盾,它所带来的不和谐让两个孩子都希望能离开这个家庭。接下来,矛盾爆发,女人的女儿杀掉了男人的女儿,被关进了女子监狱。于是女人的女儿与男人间的矛盾取代了或者说掩盖了第一个矛盾,发展成为一个更大的矛盾。

一晃十七年过去了,女人的女儿在刑满释放前一年得到了回家过年的机会,女监管教负责把她送到家里。女人的女儿和男人女人的重逢彻底暴露了第二个矛盾,并在最终达成了和解。

然而,和解和原谅只是这片子的浅层主题,第二个矛盾的最终解决也并不是因为女监管教的居中劝说。之所以达成和解,却是因为又出现了第三个矛盾:十七年过去后,女儿与现实生活脱节所产生的矛盾。如同第二个矛盾取代了第一个矛盾,第三个矛盾也基本取代了第二个矛盾。

从1981至1998,中国社会的变化天翻地覆,女囚从牢狱中走出的那一刻其实已经被生活抛弃了。她买不上票、挤不上车、过不了马路,如果没有管教的帮助,根本回不了家。她说要回到监狱里去,并不单单是无法面对自己的继父,更因为生性活泼的自己其实已经很难在新时代里面继续活泼的生活下去了。回到家中,即使母亲如此详尽的告诉她怎样使用热水器,告诉她放出水之后要站远一点等冷水先放出来,她还是直接站到了冷水的下面。

同样,跟不上生活的问题不单单是体现在女儿身上,她的母亲和继父同样因为没有走出第二个矛盾而被生活抛下。父亲这么多年想的都是要在她回来前搬出去,母亲只是在她永远呆在监狱里好还是回来好两者间徘徊。二者身体在监狱外面,心却同样的被关了起来。只有当女儿回来,他们才幡然醒悟自己的处境,认识到第三段矛盾,从而使第二段矛盾得到了解决。这种以毒攻毒之法,当然很有效,否则两人早就因为第一段矛盾而离婚了,所以我相信三者最终能挣脱过去的心魔而重新接受彼此。

但当他们面临第三层矛盾时又何以自处呢?

人跟不上生活,是常常有的事情。其实第一份和第二份矛盾同样也是他们无法快速接受现实而带来的,理性在感性面前往往不堪一击。但第三份矛盾却不涉及感性的问题:要认真的生活,大家都知道,如同无论如何女人还是要给自己的女儿和管教做饭一般。但没有了管教,女儿还能穿过马路么?会再有管教般的角色出现帮助一家三口跟上生活吗?

生活的步伐对每个人来说可能是不同的,但他们明显落后于自身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步伐。只是认识到要加快自己的步伐就真的能做到吗?为何被生活抛弃如此容易,想要跟上生活却很难呢?这或者才是一个问题吧。

 2 ) 遗失的亲情

     该影片看似是平常百姓中的一件小事,但其实却又包含着让人不得不深思的道理。起因只是源于小小的5元钱,只是5元钱,谁又能想到,正是因为有了5元钱事件,剧中人物的命运就此改变,两个女孩,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再婚家庭,也就此发生的了改变。
     两个女孩,都是17岁的花季,命运却又如此爱捉弄人,一个永远的消逝,一个却要在监狱度过一生。因为年轻,因为冲动,毁了四个人。因为大女儿失手打死了继父的女儿,母亲目送她被警察带走,因为内心的额愧疚,曾经的跋扈再也不敢表露出来,因为心存内疚。当大女儿回家探亲时,内心又何尝不激动,不伤心,但她却不能表露出来,只能默然,抑制着内心的情感,这是一个母亲的心,也是一个妻子的心,因为自己女儿犯下的过错,她也无时无刻备受煎熬,她只能像见熟悉的陌生人一样去面见自己的女儿!
       该影片中的父亲也是一直在隐忍,当他得知自己的女儿死亡时,那种呆滞而又彷徨的眼神,仿佛瞬间没了依靠,瞬间老了十岁,内心的凄凉,尤其是自己的老婆的女儿杀死自己的女儿,那种无奈,愤恨,悲哀,只能叫他无话可说。影片结尾,其实他早已原谅的大女儿,只是不知该怎样去面对,不知该怎样去诉说这一切,他爱自己的女儿胜过一切,他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妻子为自己所牺牲的,他最后哭泣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有下辈子,我还要和你做夫妻!”多么感人,他的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也是在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伤心的日子里换回来的!
    影片主人公 陶虹,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因为做错事情,所以送进监狱,出来后,天翻地覆的一个人,什么都懵懂,什么都只带着希望但却不敢碰触,在监狱的日子深深的把她给体制化了,始终都带着一句:“是,队长”一个人即已成为习惯,就改不了,出来后,性格变了,思想变了。17岁美好的花季年龄就这样在监狱里渡过,是她的悲哀与不幸,她不想回家,也不敢回家,因为她害怕,她一样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在她的心里,还是当年那个16岁的女孩,依旧是做错是不敢回家的女孩。当队长费尽心思帮她找到家时,她踌躇不敢进去,她需要有人陪伴,需要勇气。她内心的惶恐与不安,始终环绕她周围,她想找回曾经的亲情,但她不知道是否还会有机会,还好,每个人都不想忍受时间的煎熬,不想再伪装自己的心。冰释前嫌的一幕,队长哭了,我们也哭了。

     影片中的队长也是准备回家过年,但为了帮助无人来接的陶虹回家,舍弃的自己探亲回家过年的机会,把时间用来帮陶虹找家人的事上,可以说她善良,她无私,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她也有母亲,她知道那种感觉,更何况找不到家人的是个女犯人,所以可以把她作为队长的一种责任,又可以把她看成一个代表另一个阶层的人,她同样是作为家庭的调节剂,如果没有这个人物的存在,那陶虹一家人不会释怀,或许需要跟长的时间来等待,再或许,陶虹压根就不会回家。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无论是对谁而言。亲情是永远也拉扯不掉的,无论多大的隔阂,因为是一家人,所以再阴霾的日子也会有晴朗的一天。

     队长最后哭了,是为他们一家感动而哭,也是为自己的家人而哭!

     亲情无价,即使是遗失的亲情,也是可以找回来。因为孩子总是父母一生的牵挂!

 

 3 ) 最终还是没有歇斯底里地哭





以前和老爸一起看的电影《一个也不能少》,看得泪水盈盈,几乎要夺眶而下。今天看《回家过年》,我感觉眼泪是从心底里慢慢泛出,并带着刺透般的心痛。因为我所感受的不仅仅是一个杀了继父女儿女囚犯走上救赎之路的事迹,我更感受到的是人离开家后多少年后再回家而一切变得沉重压抑。
想不到该片是余华编剧,难怪影片一开头就是工人家庭的出现的刻薄和冷漠。因为五块钱,身为陶兰的姐姐在受了妹妹小琴诬陷后愤怒不已,举起木棒失手打死了妹妹。她们之间没有亲缘关系,陶兰是母亲带来的,妹妹是父亲带来的。一开始,这个家庭就面临着危机的存在。可为什么说是陶兰失手打死了小琴,而不是没有就要打死小琴呢?可想而知,花季少女,十六岁的年华,忍受不了被冤枉的委屈,只是为了惩罚“妹妹”,没想到等待她的会是这样一个结果,还没讨一个说法就要蹲监狱。
17年,从16岁到33岁,的确,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年华就消耗在监狱里面了。正常的女人,在这十七年里,应该经历了上学,恋爱,结婚,生孩子,送孩子去上学的人生阶段。但是,陶兰蹲了监狱。她没有什么犯罪动机,就是想叫住狡猾的妹妹讨个说法,可妹妹并不认账,她只好采取了极端措施。仅仅是惩罚而不是致死,但是当举起木棒的那一刻,她就站在了罪犯的圈子里,她已经迈向了人生罪恶的边缘。
李冰冰饰演的女子监狱管教队队长更像一个天使的存在,刘琳饰演的陶兰获得了回家探亲的资格,可是这次回家不言而喻必然要陷入到沉重的气氛当中,要面对一直很内疚的母亲,更要面对失去女儿而且是自己杀死的继父。李冰冰恰好充当了一个化解这种尴尬而沉重气氛的角色,一切冷冰冰的空气,她慢慢用一个介入者的身份融解。因为她代表着某种道德上的力量,最终父亲原谅了陶兰。而母亲也从一直面对丈夫的内疚情绪中慢慢解脱出来,夫妻俩那句感人肺腑的对白太美好了。
——下辈子我给你当牛做马。
——不用当牛做马,下辈子我会娶你。
他们夫妻俩的美好感情自然还需要女儿陶兰的维系,我相信陶兰出狱后他们也能面对这种重归于好的结果。影片的确不俗,看似煽情实则恰到好处。当然,也有人质疑导演最后的处理,认为张元最后向艺术妥协了,不应该把结局处理得这般温情。
我不知道女狱警的出现,帮助陶兰寻找回家之路这段剧情是余华设计,还是张元操刀。但没有关系,我认为这段剧情正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所在。我毫不客气地要指责那些质疑后半段剧情的人,正是因为你们的内心冰冷,才希望这个电影的结局冰冷。虽然我也相信生活本来也是绝望和虚无的,人心是冷漠和淡然的,但是人间自会有真情在,这之间并不矛盾,只是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左右了。
虽然看这部电影泪水在眼睛里打转,最终还是强制泪水流出,因为我不希望我还不够冷漠,为了将来能荣耀回家,我需要冷漠。
 

 4 ) 回谁的家?

张元的名字知道很久了,但他的电影从来没看过,因为他一直在拍的都是“地下电影”,我在的这个城市里,能看到这样的电影的机会并不多。昨天,终于第一次看了他的电影,而且是有幸在央视看的,《过年回家》,也算是转到地上的标志吧。

就我所看到的有限的国产影片来说,《过年回家》的确不俗,一开始就非常从容简洁,没有多余的镜头,灰暗的色调,封闭的构图,分隔的画框,节制的镜头运动和适度的距离,将一个七十年代普通的工人家庭托了出来,就像那个时代我身边的每个家庭一样。特殊家庭环境所塑造的富于心计的乖张女孩,也是那样熟悉。我一下子就感到了张元镜头的力量,他的简练、直接。这是我喜欢的风格。在接下来监狱的部分中,他直接表现的虽然不多,但那种纪录片风格的叙述,仍然是可以让人领略到一些个中气氛的。比如一墙之隔,一边是城市的公车站,一边是女囚们排队上操,整齐地喊着“认罪伏法,重新做人”。直到陶兰被奖励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我的观影过程一直充满了期待,我想,我或许会看到一个与世隔绝十七年的囚徒跨出这道高墙后,将怎样期待,怎样彷徨,怎样接续这十七年的空白人生,或者怎样心碎,怎样彻底地绝望。

可是自打陶兰的脚落在了十七年不曾踩过的地上,特别是当那个漂亮的女警察出现,主动提出送她回家后,后面的故事忽然全都变味了。这个一脸稚气和正气的漂亮女警察还有一颗更善良的心,她的善意关怀、先人后己和在大街上“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一番说教,让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关于爱心和奉献的电影。应该说,张元的镜头仍然很有表现力,余华设计的细节也是非常的感人甚至煽情,但正因为这样的力量和感情,我的观看才变得越来越难受:他们为什么就不能看到陶兰的痛处呢?上公共车时,陶兰竟然因为不敢挤人而始终上不了车,下车后站在马路中央,身前身后是飞驰的车流,背景是时髦内衣的巨幅广告牌,陶兰的无助和失措,让我多么心焦和难过,不自禁地担心着她将在新的家里、新的世界如何自处、如何生活。可是这些镜头很快便被煽情的小伎俩代替了:女警察给妈妈打电话,要把年夜无私地奉献给一个找家的犯人(是“学员”而非“犯人”);在小吃摊上,女警察说她也有父母、妹妹,她和父亲的感情也有不谐,这和陶兰多么相像呀,可是她的叙述让我们和陶兰知道,亲情原本是多么温暖感人;还有那个开三轮车给丈母娘送年货的好心小伙,他本不为丈母娘所容的婚姻已慢慢地被认可、接纳了。这样,当终于回到了陶兰的家,虽然气氛异常压抑,几个演员内敛而有张力的出色表演会搞得我鼻子不由得有些发酸,但我知道,这必将是个关于亲情、爱和宽恕的电影了,陶兰一定会找到家的,用不着我瞎操心,只要和电视机前的人一起等着被煽就行了。

但我这颗固执的木头脑袋仍禁不住要问自己:在我的周围,这个人们看到的冷漠多于爱情的世界上,这样的爱、奉献、宽恕真的就那么容易吗?因为张元告诉我们的并不是有血缘关系的父女间的小芥蒂,并不是平常日子的女警察的一段轻松家访。在我的生活中,故事会这么简单?陶兰真的能回家吗?她真能接续上这十七年的空白人生吗?我忘不了马路中央陶兰张惶的脸。我宁愿相信陶兰并没有回家,她不过回的是张元的家;甚至我还希望,那也不是张元真正要回的,那不是他的本意,只不过是他的妥协——可是有一富典型艺术家相的张元应该知道,艺术决不是妥协的产物,妥协是政客的游戏,而如果要讨好的话,那他真的就沦为可怜的戏子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

看完电影,郁闷睡去,一夜无话,城市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早晨在雪中去上班,看见铁路售票厅里熙熙攘攘,挤满了等着买票的人,又到回家过年的时候了。有家可回真是一种幸福。我知道,他们中的许多人和我一样,其实并没有这种欣喜,仅仅离家数年,物异人非,家乡早已只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而在这个落脚的城市,却始终得不到他者和自己的认同,直把他乡作故乡,末了,到底是一个无根的漂泊者。年关的时候,只是远望着城市的烟火,独对自己的寂寞。

2002.1.17

 5 ) 过年回家

17年沧海桑田,命运如轮盘般飞速转动,高墙外的世界日新月异。世上已悠悠千年,可是除了山中仙洞外,千年如一日的还有俗世牢监。对于陶兰而言,除了自己从一个明眸少女变为一个沉默妇人之外,生活的一切都不曾变过,17年的光阴如水般在一二一的列队声中静静淌过。17年后的春节,陶兰获准在过年时回家。此时的她,是迷茫,是欣喜,抑或是感伤呢?我不知道,只是我想她心中应该还有对家的希望吧,因为当她在车站看到无人来接自己时,脸上分明流露出失望。她犹豫了。继女打死亲女的父亲不想让她回去,亲女打死继女的母亲不敢让她回去,她回家做什么呢?   可是恰巧遇上的预警队长李冰冰不知道这些。让你回家你就得回家,不然政府对你的教育改造不就白费了。于是这个有些憨有些直的女孩把陶兰一步步拖向了回家的路。老房子拆了,咱找;公车上人多,咱挤——过年了就得回家呀。远处的鞭炮声一阵阵模糊,一阵阵清晰,咚咚咚,啪啪啪,映照着陶兰此刻的心情伴随着她们一路回家。可是真到了家门口,陶兰甚至连敲门的勇气也没有。   故事到这里进入了高潮——无声的高潮。这曾经是一个唇枪舌剑、生气勃勃的家庭,可是现在,父亲老态龙钟、神情漠然,母亲手足颤抖着作这做那,回家的女儿更是一言不发。只好狱警开口,好歹化解了尴尬。煮饭烧菜、张罗洗澡,似曾相识的家居琐事一点点溶解了坚冰,最终母亲拉女儿跪在了父亲的面前。   最终他们用17年的时间走过了一条救赎与宽恕的路,离家又回家。家是什么,是城市的万千灯火中属于我的那一扇窗户,是一个不管离开多久终究都会回去的地方。

 6 ) 回家确认

家不是建立在土地之上,而是建立在女性之上——虽说这是句墨西哥谚语,但在日本似乎也有类似的说法,好像是小津导演说的吧,如果母亲带着儿子过日子这仍然是一个家,但反过来父亲带着女儿则不算。在《过年回家》中,这种说法好像得到了印证,父亲和女儿都对自己是否是家庭中真正的一员有所怀疑,没文化的母亲倒是最坚定的一个。

什么是家?在我看来,这与血缘、处所、甚至物种都无关,只是单纯地源于共同认知。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父亲从卧室走到客厅的这几步路和女儿从监狱到客厅的几十公里一样漫长。或者说,父亲十七年来受着不亚于高墙内生活的煎熬。因为在原本二对二的均势被打破之后,失去亲生女儿的父亲在母女的跪求下倒更像一个外人。从父亲开门时木然的表情看得出来,这十七年来对这两个老人而言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只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家”。

母亲的地位是尴尬的,面对即将刑满释放的女儿感情本已足够复杂,而任何一点对女儿的亲密又会伤害老伴。这个心结需要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自己来解开,于是他们分别为了“家”做出了妥协,父亲终于接受了女儿的道歉,女儿也表明心迹将继父的地位确认,两人这才算双双走完“回家”的路。

这部电影原本是打算当作贺岁片来看的,没想到一点都不喜庆,甫一看完我还觉得这就是一个回家的故事,和过年没多大关系,过年只是给女儿的回家找个理由罢了。但细想下来,全国都有过年回家的习惯,倒给了感情不轻易外露的中华儿女一个以行动表达家庭认同感的机会,便觉得本作的设定很棒——在过年的时候回家确认家庭认同感,才是特定的对家的确认。

话说那时候的张元即使拍故事片也有纪录片的味道,让观众觉得仿佛一切都是眼前的真实一般。个人唯一不喜欢的一个地方就是女儿最后承认五块钱是自己偷的,在一部纪实风格的影片中这么安排似乎过分强调文本上的戏剧性了,稍嫌做作。当然不是在说张元借这个情节向老大哥认错,和那个没有关系。

 短评

五元钱毁灭的家庭,可以窥见不少当时的社会问题。十七年后,年华老去,李冰冰的好心狱警充当破冰桥梁。但陶兰一句话还是冷到骨子里。于她是赎罪也是苦,于他是释然又是炼狱。除夕爆竹声响,旁观者悄然离去。有家回是幸福的事,快过年吧。

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真的很一般了,估计是监狱那套骗了威尼斯的分。

9分钟前
  • swan
  • 还行

独特的故事,却又非常合理,似乎真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切入点也很好,节奏不温不火,在讲述对一个特殊个体的关怀的同时,反映城市的变迁与给集体人群的影响。很喜欢张元在生猛之外的沉稳,编剧余华也是我喜欢的。现在的主流城市题材影片总是拘泥于白领爱情,看不到这样的片子不要总怪审查制度。

12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后来我明白,有家可归,有亲人可等待,有一碗亲人做的热腾腾的食物入腹,才是活在人世间的意义。

17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好片子 岁月的感觉 现在有几个导演能拍出这个感觉? 都他妈的知道赚钱~~~

19分钟前
  • 骑士
  • 还行

故事不複雜,矛盾衝突很清晰,雖然色調偏冷,但是故事其實很溫暖。同樣的故事如果放在好萊塢,肯定會加進更多矛盾衝突,公路片的元素會加強,李冰冰的角色會有更多的著色,但是現在這樣的簡化處理將情感推向了極致。

21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还是有点主旋律的嫌疑,但是对于这些简单扼要的结构和没什么想法的拍摄手法一直推崇。影片主旨其实想说得很多,但是剧本对于剧情的取舍和导演对于节奏的有效控制度多使影片更有效的将情感表达推向全新的高度。

22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剧本、镜头、思维都透出老派的气息。剧中氛围是封建主义的封闭。令人不爽,没看出什么出彩的地方。

27分钟前
  • 尧耳
  • 较差

3634 关于亲情,关于忏悔与宽恕,女刑犯的沉重现实。(原来在家看过一点)

31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推荐

一个特别简单的甚至不具有阐释空间的家庭悲剧,却被导演拍出了当事人在那个年月的一种生活常态。出事之前那个重组家庭充满冲突的狭小空间;出事之后监狱对女主角思想和行为的控制(是,队长!);以及时间对所有人的奴役,原谅或者赎罪都不是你所选择的,而是把时间“熬”过去的一种结果。

33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资料馆2015.1.28.7pm 强制国家机器(狱警)的在场使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家庭)裂缝的修复成为可能。但不喜欢其中的历史观,失手打死小晴固然是错,但偷五块钱的事绝不该认。编剧想在这里上演退一步的戏码,死者的唯一污点消失、生者可以互相谅解,但这种说辞埋下了某种问题。

36分钟前
  • xīn
  • 推荐

为了五块钱付出了一条生命和17年的代价的故事,只能说还行吧,不深刻,有点做作的结束了,原来后面又被阉割了,这得算李冰冰演的好的一回了。

37分钟前
  • 喜喜
  • 还行

旁边同事哭了个稀里哗啦,我倒被最后结尾的仓促弄得有些不知所措。全程都在意料范围之内,过于接近真实,连说话的腔调都似曾相识,甚至感觉真实得有些索然寡味……那句“是我偷的”实在是太厉害了。

4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表面上是犯罪与宽恕的故事,内核却是中国人对命运和家庭的解读。两个成天斗嘴的人凑合到一起去达成表面上的圆满,可这样的家庭却不能给任何人带来幸福;犯罪、亏欠、内疚等最终平息了战火,男女之间生出来的却是负疚与磨难产生的“苦情感”。最终与其说是宽恕,不如说是对“家”的执着追求。中国式情感

41分钟前
  • 嗜热链球菌
  • 力荐

这尼玛就一主旋律啊!马克·穆勒制片,裴开瑞字幕翻译……李冰冰还不错(虽然搁这部戏里漂亮得有点过分了),不过编剧能不那么矫情么……音乐可着劲儿学普莱施纳,呵呵呵。

44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坐牢17年的女囚在女警照顾下回家过年,很新闻联播的故事嘛。题材一般,拍得也中规中矩,台词比较书面刻板。结尾也显得做作不自然。PS1.赵丽蓉老师以特殊的方式在片中出现……PS2.有时候看老片才能想起来,李冰冰是1973年出生的……PSP.一个木棍轻敲后脑勺就能把人打死……

47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勾起我童年的回忆 多好的电影啊 多真实的电影啊 中国社会家庭就是这样

52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力荐

张元不装逼的时候才华还是有的,余华朱文编剧,赵季平配乐,几位演员都不错,结尾催泪,这是个中国式救赎故事,也是个中国式家庭悲剧。

54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影片开头丈夫骑着自行车,妻子笑盈盈地坐在后座,手中拿着刚买的菜,完全一副恩爱夫妻的模样。哪知一进厨房两人便换了副面孔,吵起嘴来。重组家庭的矛盾真面目显现出来,两个人护在各自女儿的身前,据守着自己的“阵营”。悲剧发生的导火索是五块钱失窃事件。前一晚小琴睡前洗脚为何临时起意拿走桌上的五块钱片中并没有交代,有意思的是她隐约听到了父母房中的呻吟声,不知是不是父母的深情缠绵催生出了她心中的破坏欲望。

55分钟前
  • muran
  • 还行

没有多少朱文的影子。其实很主旋律,但是起码是老老实实讲一个故事,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

56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