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华

剧情片中国大陆,法国2017

主演:文淇,周美君,史可,耿乐,刘威葳,彭静,王栎鑫,李梦男,蒋欣悦,陈竹昇

导演:文晏

 剧照

嘉年华 剧照 NO.1嘉年华 剧照 NO.2嘉年华 剧照 NO.3嘉年华 剧照 NO.4嘉年华 剧照 NO.5嘉年华 剧照 NO.6嘉年华 剧照 NO.13嘉年华 剧照 NO.14嘉年华 剧照 NO.15嘉年华 剧照 NO.16嘉年华 剧照 NO.17嘉年华 剧照 NO.18嘉年华 剧照 NO.19嘉年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5 16:15

详细剧情

小米(文淇 饰)在位于风景区的一间酒店里打工。一天,正值小米当班,一个男人带着两个看上去还是小学生的女孩子来开房,虽然心中所有顾虑,但小米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替他们开了两间房。之后,在监控录像里,小米看到男人在半推半就之下进入了两个女孩的房间,心中隐隐觉得不安的小米将这一幕用手机录了下来。   两个女孩一个叫孟小文(周美君 饰),一个叫张新新(蒋欣悦 饰),那个男人是他们的“干爹”。东窗事发之后,小文的母亲报警并找到了律师郝洁(史可 饰),希望法律能够还他们一个公道。然而事与愿违,证据的缺乏让嫌疑人迟迟不能定罪,而最最关键的证据,正掌握在小米的手中。

 长篇影评

 1 ) 当这个世界的恶意碾过女孩们的身体

1

性侵了两个女孩的男人并未在这个电影中正面出现。他的社会身份在这个电影中是最高的,商会会长,甚至是其中一个女孩的爸爸的领导。他的变态而隐密的性癖好是这个电影中发生的所有事件的开端——恋童癖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但同样在任何时代,权力与金钱都能折算成性特权,或者为某个变态的癖好打开通道。

这个通道通向施害者的快感,同时通向受害者的伤痛。而这个伤痛往往还被掩盖,被遮蔽,它们成为受害者的耻辱,成为不可言说的污点。就像自然界中那些受伤的幼兽一样,她们面临着更艰难的成长。有多少人愿意正视这样的罪行与这样的阴影?如果那些不幸的人缄口不言,如果那些幸运的人视而不见,人性的深渊在日常生活中骤然形成巨大的塌陷,吞噬掉还未开放的花朵。而乌云从未消散,幸运与不幸之间并无真正的距离,当不幸的消息暗暗扩散,那些黑色的雨落在某个女孩子的身上,落在所有人的心里。所有的人都将陷于恐惧,都将蒙受羞辱。

因此,《嘉年华》首先是一种承担。面对这个问题,说出这件事情。同时它又以一种坚定的态度,避免了这个题材的奇观性与窥视性,导演不是用一个私写作的视角,而是用一个带着新闻性、公共性的观察视角来描述这个事件,客观、节制,但这个视角里有一个成年女性(不只年龄,更是心理)对孩子的体察与照拂,她不那么追求表面上的感情的力量,而显示出一种有力量的感情。

女孩们成为猎物,成为受害者,被讯问,被检查……然而有谁真正关心她们的身体与痛楚呢?在“被性侵”这个巨大的黑色标签之外?电影里,小文再次去体检时,在一个淡绿帘子的病房里,穿一件淡绿的体检病服,她干净得像春天里刚长出的一片叶子。然后导演给出了两次脚的特写:检查时,她的两个脚趾别在一起;和检查后,她坐在小床边,双脚无力垂下,细瘦的看着就还在长身体的踝骨。这无声的一幕让人心痛。

而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保护?父母之爱总是有的,真不爱孩子的父母不多,但真正的关切与照拂也并不多。或者陷于自己的性格缺陷不能自拔的,或者已被这世界的潜规则驯化得面目可憎的,他们并不比一个陌生人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多少。 《嘉年华》 里注视着孩子们的目光,宁静与包容的注视, 是这个电影给这个世界——发生这样的事情的世界的,真正的回击。并且用耿乐演的小文爸爸这个角色,给出了救赎的可能,这件事情,最终的结局并不完全在于罪犯被惩罚,更在于父母与孩子真正的亲密关系,真正的一起成长。

2

从女童性侵案切入的《嘉年华》,同时展开的是当代的社会生态。一个不在旅游旺季的海边小城,浮华与萧条同在,欲望膨胀得太大,罪行并不只一桩——然后总有一重又一重的掩盖真相的力量,维持着歌舞升平的表相。

比两个女童大点儿的,是酒店里的小米与莉莉,一个十六岁,一个大概二十。她们身处底层,就像人行道的泥缝里开出来的小草花。沙滩上伫立着巨大的梦露的塑像,性的符号,巨大的能指,承载着所有男性的欲望,甜美,妖娆,欲拒还迎。将这个符号放大到顶天立地的同时,是对真实的身体的暴力伤害,是轻视与践踏——在底层,男性的暴力来得更恣无忌惮,而女性更无还手之力,连报案都不存在。

有些女孩就这样被损毁,就像开始时对爱情还存着浪漫幻想的莉莉,也有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生命本能寻找不被损毁的可能——小米显然比莉莉来得更理念化些,这个来路不明的,没有身份证的女孩,她为自己买一个身份证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随机与危险,在情节上有很大的推进难度,但是导演显然把自己的立场与愿望放在了她的身上。在梦露的塑像倒下时,少女砸断锁链,骑着摩托车,梦露式的白裙下,身体已逃亡于符号,奔向不可知的自由。

导演也许是打定主意不悲观的,悲观没用,而承担,找到勇气与信心,更有用些。但所有这些想法并不使这个直面当代的,尖锐地要表达性别与阶层问题的电影显得过于理念化,这个电影的质感依然很好。

电影的质感主要来自于人物。这个电影非常女性主义,但有一种对生活与人性的洞察力,不是观念出发,而是从对人的理解出发,每个女性角色,都显得那么自然贴切,不管是女童,还是少女,还是歇斯底里的母亲,还是冷静坚韧的律师,都是生活中原有的样子,这种“原有”里,是对一种复杂混合状态的还原,其实还是真正有理解,理解每一类人每一个人的困难,因此并无居高临下的对个人的道德批判,而转化为对整个生态的观察,以及希望从这种观察中找到好一点的可能性的期待。

3

写这篇文章的今天,红黄蓝幼儿园的新闻刷屏了朋友圈,心里其实是很绝望的,这个世界坏的那部分,坏到丧心病狂。

恶永远都存在,但不能让生态再恶化了。

 2 ) 大世界囚嘉年华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首发于 MOViE木卫

看完电影,心上心下个不停。白裙少女,冰川蓝机车,还有前方未尽的路,到底哪个能逃离现实到更远。我们无从知道。

海边的故事在小米的出走后,戛然而止,可又确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去上路继续。

当时我冒出来的心里想法,跟先期观影的朋友出奇一致:这是2017年,在电影院看过的华语片最佳。

《嘉年华》的成熟,不仅意味着文晏从拍摄《水印街》到这部影片的惊人提升,其镜头语言与作者诉求的统一性,暗中抛索,丝丝入扣,营造了一个真实,梦碎和绝望的东方时空。

它的成功,也不是孤立的存在。黑户少女小米,未尝不是从湖南飞来的《笨鸟》,或者是更遥远的,来自云南边陲的《米花之味》。如此跨度的联想,只为说明《嘉年华》的出现,不但是对导演艺术才华的肯定,也是写实风格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并不是孤立个样,一小版块。它们是有白纸黑字的充分根据。

再用大白话说,《嘉年华》是近十年少有的,聚焦于当代社会矛盾与性侵少女案件的电影。有人试图告诉外国观众,电影里的中国,就跟现实中的中国一模一样。我所想到的也如出一辙,电影人物所出没的空间,跟现实中生活的市镇一模一样。

片中人物包括了黑户,打工者,旅馆老板,无业人员,流氓打手,小学生,普通父母,警察,律师,医生,还有面目模糊的权势人物。之所以一一历数这些身份职业,正是因为观众在现实生活经验中,会与这些角色产生过实际接触,并进行有效观察。

《嘉年华》从一片海滩,一座海滨城市,一间根植于每个人出游印象中的民宿酒店,引出发生一个房间内的黑暗秘密。好奇,疑惑且不安地注视这一切的,除了电影院观众,除了监控摄像头,还有一个年轻女服务员的眼睛。

在文晏的构思里,片中女性角色性格多样,各具特色。也不难发现,《嘉年华》的女性卡司上,她们的长相特征,比如大眼睛。从00后强势崛起的文淇、周美君,到曾是中戏五朵金花之一的史可,都有某种相仿神似。在她们身上,埋藏了人物命运互相转换的可能性:比如长大以后的小文,变成了小米。未来的小米,也许变成了莉莉。结了婚,生儿育女,又变成了小文的妈妈。如果不是这么悲观绝望,倒还有成为一个代表正义与公信律师的可能。

片中还有一个大写的,居高临下的女性形象。《嘉年华》从海报,开头,剧中再到结尾,一再反复出现了这座巨大女性雕塑的戏份。值得一提的是,它从未在一个大全景里面出现。我们所看到的梦露,只是一小截,一部分,直到被支离,吊起,拖车拉走。

海边的梦露雕像,她云集了女性性征魅力于一身,又是吸纳了男性欲望的万千投射。好事者研究说,当梦露瞪大双眼,她有如洋娃娃般的青春少女。当她微垂眼帘,又是热情似火的性感女神。男权社会错乱的欲望倾轧,导致了《嘉年华》事件的轮番上演。正如微博热搜上的女童、留守儿童、中小学生、研究生博士……每次看到这类新闻报道,网友都会无奈感慨,她们不是最后一则。

小米的手机里,拍下了梦露的裙下风采。拍婚纱照的人们,只是把梦露当做背景。她的大红高跟鞋,飞扬起来的裙摆,肆无忌惮地面对着大海,也引来了狂蜂浪蝶的小广告。

戏中男性,唯一有正义感,秉持了正常操守的,只有看起来不像父亲的耿乐。令人觉得讽刺的是,这名父亲的婚姻家庭与工作事业都有问题,处于同样好不到哪去的境地。令部分观众觉得不够的是,他好像应该爆发得更为强烈、粗暴一些。

在耿乐身上,《嘉年华》再次压制了一点就燃的怒火。那不是电影想要的。

无人,空旷荒凉的海边游乐场,正在等着一场即将到来的盛大嘉年华。可是,在庞然大物的充气通道上,只有两个女孩避开了家长,学校与人群的嬉闹时光。她们像渺小,徒劳的钟摆一样,停留在了人生中的某个时刻。

如此情景,尚还引发不了成人世界的孤独,寂寞和感叹。306房间的秘密,只会在小文不断长大后,被扎破,并发作,足以把一个纯洁的人类摧毁。

回想这一幕,就能发现《嘉年华》的忧伤所在:她们的快乐成长,只是需要陪伴。好比回到小文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就连无聊踢树枝的场景,也快乐胜神仙。

《嘉年华》所要说的,当然也不止于这碗鸡汤。少女与金钱,啤酒,假发,口红的关系,无一例外地指向了成人(男权)世界的贪婪诱惑。面对这场上下合谋,无时不在上演的倾轧侵害。小文的悲剧,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几乎没有现身示人的刘会长,并不是一个类型片里的孱弱反派。恰好相反,他的模糊,他那无处不在的触手,GPS定位,买通警医,已经强大到了足以颠倒黑白,就地掩埋的疯狂和荒诞地步。

梦露雕像的离去,引发了一些影迷对于安哲罗普洛斯,《再见列宁》的联想追忆,更有甚者,觉得少女的机车驰骋——在速度感变化提升中感受到生命节奏变化,也会想起《南国再见,南国》和《路边野餐》。在我看来,影迷型的触类旁通疯狂联想虽然过于放飞,却更说明《嘉年华》所表现的环境时空,是一个真实,可信,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世界。《嘉年华》被与之并提,说明了水准可靠。

雕像当然也会死亡。费里尼《甜蜜的生活》的开场,就是一尊耶稣雕像,被直升机吊在天上被拉走,遍布空虚。主人公迷失了自己,失去了一颗纯真的心和对生命的开放态度。那个荒诞故事发生在罗马,费里尼却认为是一座内心之城,永恒之城。

《嘉年华》的海滨城市也是如此。同情片中的小文与小米很容易,但《嘉年华》要说的东西:爱,温暖,还有停止来自外界与亲人的二次伤害。其实更难。

 3 ) 病态社会体系中的女性处境与权利

很久没在影院看过如此平实自然并贴合现实,几乎完全削弱男性角色一贯的既定主导优势侧重于女性角色的刻画、触及敏感还能安好上映的国产电影(看得出有妥协的成分,但没多大影响),非常难得。近年来女性导演的活跃度相当高,才华尽显,佳作不断,展现出比起男性导演更为细腻沉稳的强劲实力,更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女性的立场来看待和思考问题,但在国内几乎难得冒出来一个。没抱多大期待看了《嘉年华》,超出预期的好,看到了一个仅透过女性视角用精准的镜头果敢的对准社会阴暗面并投入关切目光的女性导演,着实令人惊喜。

片中以配角出现的男性角色几乎都是以负面的形象示人,窝囊的父亲,势利的老板,只认钱的小建,知法犯法的王队,滥用职权的无耻高官…,虽没多少戏份,但从典型的中国式社会结构和形态来看,男性依旧占据着更多(高)的自主权和社会地位,无论是情感或生理(先天),抑或社会处境中的生存状况和附加定位(后天),女性都是容易受伤害的一方,但不少女性依然很传统或单纯的对男性抱有一定的幻想和依赖,这点从片中小文的母亲(把望夫不成龙的愤恨发泄给孩子)和莉莉的身上可以看到对男性期许的幻灭所受到的伤害,女性需要独立的意识显得更加强烈,同时也能了解到家庭的情况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作用。

导演文晏并未单一的围绕一个女性角色展开,而是通过一起极具社会性的性侵事件串联起几个不同年龄层和身处迥异生活环境中的女性角色,侧重的则是未成年人女性这一类,一旦没有了家庭的保护和安定,缺乏家人的关爱或是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恶劣家庭环境中,她们很可能会成为具有男性优势与不公待遇的社会体系中的受害者或牺牲品,片中未成年的小文和小米就是很鲜明的例子,父母分离,父亲无能,母亲无责,懵懂叛逆不懂事,身心接连受到伤害;小米离开老家到过15个地方,来到这里只因暖和,即便是乞丐在冬天留宿街头也不会被冻死,在旅店隐瞒年龄打工过活。她们做出过选择和挣扎,但换来的却只是伤痛和泪水。

现实是电影的灵感来源,前者要来得更加的荒诞和悲凉,不少局外人觉得文晏拍摄的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虚构故事,却有着一股真实和令人信服的力量。但作为当局者来看,却相当的现实和普遍,只是鲜少会搬上台面来看,无论是小演员形象老道的演绎,还是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拍摄手法,手持摄影或是特写镜头,自然而写实,节奏行云流水,没有多余的情感表达和说教成分,甚至没有利用配乐来达到渲染氛围或带动情绪的作用,带有主观倾向的意识给人一种客观影像呈现的感觉,观众的注意力会莫名的受到角色的牵引(紧随),投入其中换位思考,文晏拍得并没有很张扬或露骨,却很尖锐、内敛且直接的触及到那块常被忽视和掩盖的敏感面。

《嘉年华》会引起观众对于未成年女性问题的反思和关注,他们有着一颗在对于成人世界还未有太多了解却承受了太多伤害的脆弱心灵,变得敏感而封闭,小小年纪便要直面现实阴暗且丑陋的一面,没有社会保障和教育的引导,难以讨回公道,如何维持生计,想尽办法艰难生存,拥有超越实际年龄的成熟和城府,笑容和单纯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犀利的目光、痛苦的隐忍和忌惮的冷漠。而她们的经历和处境同时也涉及到严峻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另一名受害女孩的家人选择息事宁人(现实中太常见),自欺欺人地给孩子一个虚假的美好未来设想,这样掩盖事实的举动只会让这类事件更加猖獗,而随着孩子慢慢的懂事,内心深处永远会有个隐隐作痛无法愈合的伤口。

畏权的下级不敢吭声和反抗,要不就跟着同流合污,私下解决,暴力对待,弄虚作假,睁眼说瞎话,看到了一种手握权力、腰缠万贯即可为非作歹或任意妄为的病态社会体系,片中的成年人里愿意伸出援手并有勇气和能力帮助并捍卫她们权力的只有史可扮演的女性律师角色,但也难以解决实际根本的问题(戏外,这类事件还在持续发酵)。光看前面,小米和小文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伤痛,她们努力的想要从中摆脱出来,逃离只会打骂的母亲,耍小聪明走捷径只为生存,但回馈而来的依旧是充满荆棘的处境和自主权的缺失。全片特别惹人注意的是有很多象征性的场景、道具和细节, 来作为一种隐喻式的客观表达(给观众解读的空间),联想到了《雾中风景》中从海水中被托起的半握拳的大手。

文晏拍了一场属于女性的“嘉年华”,没有欢声和笑语,在藏污纳垢中流淌着她们的血泪、无助、孤独和痛楚。前后呼应的“梦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小米抚摸她涂了指甲油的脚、拍摄她的裙底、撕下腿上的招贴广告,小文的金色假发,首饰、衣服、化妆品、生理(性),每个女孩都会经历的成熟过程,只不过片中的两个还未成年的女孩是充满污浊和伤痛的阅历推着她们从好奇、尝试到成为。最后算是一个看似积极的开放式结局,小文跟着父亲一起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小米则做出了人生重要的选择,逃离后与被拆卸的“梦露”在公路上平行穿行的一刻,像是告别过去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和自主权、化被动为主动勇敢前行和追寻的象征。但放眼现实,悲剧却还在不断地上演。

首发 | 一个冷门的公号:yuchishangjiu,欢迎订阅。

 4 ) 谁说中国人拍不出《熔炉》和《素媛》?

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第五天,我看了《嘉年华》。


看完之后我很激动,激动到有些说不出话。

那是被震撼到的感觉,仿佛有无形的力量击中了我,心里也涌起了热血。


今年,这是第一部给我如此观感的电影。


或者说,《嘉年华》是我今年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出色的华语电影。

更是今年最值得大家去关注的华语电影。


我希望在它公映的时候大家都能去看看。


所以在聊这部电影前,我首先要在此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走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去关注这部电影背后的社会问题,去关注这些社会问题背后的弱势人群。


《嘉年华》是文晏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这位看上去十二分温婉的女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拍摄水准。

全片的节奏保持的极好,镜头克制而又不失感染力,诸多细节,如那座梦露的雕像,都能让人感受到文晏导演的才华。


影片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也拿到了金马奖三项重要提名,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文淇只有14岁,就凭借本片提名了金马影后。同时,她也因为在《血观音》中的出色表演提名了最佳女配角。

真是不得了。


《嘉年华》聚焦的题材,是儿童性侵。


这个题材大家并不陌生。


韩国电影《熔炉》和《素媛》,讲述的都是关于儿童性侵的故事。

这两部电影侧重点不同,但都引发了很大的反响。


尤其是《熔炉》,这部电影促成了韩国国会对于性暴力犯罪处罚方面的法律修订,因此也被称之为“改变国家的电影”。

在各大网站关于熔炉的讨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语句:


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中国人拍出来了。


中国人敢拍,也能拍好。


如果非要把《嘉年华》拿来和《熔炉》、《素媛》这样的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


当然,虽然题材相似,但这几部电影的切入点各不相同。


而《嘉年华》的一大亮点,就是对切入点的选择独到而精准。


《熔炉》讲述儿童在校园中被性侵的故事,视角来自孔侑饰演的那位善良正直的老师。《素媛》则通过被性侵儿童父母的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

这两种视角,都足够直观。直观地展现出了性侵者的禽兽不如,也直观地展现出性侵发生后维权的不易与家庭所受到的创伤。


《嘉年华》则把视角放在了旁观者和亲历者的身上。


这部电影的第一主角小米,是性侵事件的目击者。

在海边度假酒店打杂的小米,替前台值班,她看到一个成年男子带着两个小女孩到酒店开房,更目睹了这个成年男子冲进了两个小女孩的房间。


事件发生后,警方到酒店调查。小米为了自己的工作,什么都没有说。


小女孩的律师来找她问询,她更是向对方要钱才肯透露信息。


通过小米的视角,导演冷冷地带着我们看到了事件背后的社会环境,告诉我们讨回公道的背后,是如此复杂。


而这部电影的第二主角小文,则是性侵事件的亲历者。


12岁的小文有着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父母离异,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她则和母亲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她觉得母亲并不关心她,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亲情。

透过小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性侵这件事对于孩子的伤害,更是事件发生后家庭和社会对于孩子后续的影响。


这两个视角,一个疏离,一个贴近。一边是冷冷地叙述着事件背后的阴暗,一边是极具感染力地讲述着孩子自己对于事件的反应。


一冷一热,整个性侵事件的全貌就出来了。


在当天的映后交流中导演文晏也说:


“我想展现的不是性侵的暴力,而是这件事发生之后社会的反应。”


展现暴力,可以让观者愤慨。


但愤慨完了之后呢?


对于性侵这件事,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恰恰是那些性侵之外的事情。


我们不只需要知道禽兽做了什么,更需要知道当事情发生后,我们需要怎样去做。


我们需要知道这个社会究竟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文晏导演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找到了如何将这些性侵之外的事情展现出来的突破口。


在《嘉年华》里,有懵懂的孩子,有在底层挣扎的少女,有为性侵儿童维权十多年的律师,有反应不太相同的受害儿童父母,有收受贿赂不作为的警察,也有为了私利当众作假的医生。

这些人组成了这个社会。


文晏导演用自己的镜头,剥开了这个社会。


我在观影时产生了这样的疑惑:


明明是很残酷的一部电影,为什么片名要叫做《嘉年华》呢?


文晏导演说:“这个社会时如此浮躁,是如此喧嚣,就像是嘉年华。但在浮躁和喧嚣的背后,有太多东西被遮挡住了。”


她要拍的,正是嘉年华背后的事情。

我特别喜欢影片中小米这个人物。


导演用小米这个角色,不只带出了性侵背后的一系列人和事,更将我们的目光带到了整个女性群体的身上。


小米不到16岁,是黑户,在酒店打工。


为什么是黑户?因为她是三年前从老家逃出来的。


逃出来前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大概猜得到。


因为被动地卷进了这起性侵事件,小米丢掉了工作,想要继续留在那里的小米决定走向堕落,出卖肉体为生,但最终,她还是毅然离开,骑着摩托车驶向了远方。

小米骑着摩托行驶在公路上的镜头,极具力量感。


这是影片的结局,也是影片的高潮。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名篇《娜拉走后怎样》。


在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世家》中,女主角娜拉像是丈夫的傀儡,失去了灵魂,在觉悟后她最终选择离家而去。


于是,鲁迅先生发问:


娜拉走后会怎样呢?


他的结论是:


不是回来,就是堕落。


他的理由是在那样一个社会中,女性得不到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也就得不到经济权,而她也已经适应了在家庭中的生活,所以决计在社会中生活不下去。


鲁迅先生指出要想让“娜拉”走后不回去也不堕落,需要整个社会发生改变。


他延伸到中国,说: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


这是他那个时代的现状。


如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就女性而言,人口拐卖、胁迫卖淫、性侵、家庭暴力等等问题,依然是严重的威胁。


所以在看到小米骑着摩托车驰向远方的样子,我会想问:


小米走后怎么办?


她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


她甚至不如娜拉,因为她没有“回去”这一选项。


也许她不会堕落,但她一定会在底层挣扎,因为她没受过同龄人受到的教育,她没有家庭关系的帮助,所以她的生活一定不会轻松。


影片最后那一幕,色彩明亮,却让我陷入了深思。


这也许正是导演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


《嘉年华》的故事,关注的是性侵,更是女性的生存现状。


在观影现场有人问导演文晏:


“你觉得现在女性还是弱势群体吗?”


文晏的回答似乎并不直接,我记住了其中一句话:“中国社会很复杂。”


对着,中国社会很复杂。


改变,并没有那样彻底。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独立女性在事业上出类拔萃,在各个领域闪耀着自己的风采。


但与此同时,在大山深处,在某个宾馆的某个房间,也有着一些女性正遭受着不公。


想到影片里酒店前台那句“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了”,我心里就忍不住发颤。


这些镜头的背面,才更应该被我们所关注。


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一定是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者追求的不该是女性处处凌驾于男性之上,不该是双标地去看待某些社会问题,而是应该真切地将目光投射到那些弱势群体身上。


哪里有不公,哪有就需要保护。


比如那些被性侵的儿童。

在《嘉年华》中,性侵者想要用金钱息事宁人,被性侵儿童小文的父亲问了句:


“那公道呢?”


这句话的语气并不坚决,甚至有些无力,但却让人窒息。


公道,本该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规则。


我们也许不知道究竟什么事情是对的,但我们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情一定是错误的。


比如那些性侵儿童的人,就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但事实是,有些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


公众甚至不会知道。


这时候,就需要媒体。


电影是艺术,也是媒介。


《嘉年华》这样的电影,不只是成功的艺术作品,更是一个放大镜,将那些我们看不到的社会一角放大,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问题。


正是因为这种放大,《嘉年华》才充满了力量。

这种力量的存在,也是我们热爱电影的原因之一。

 5 ) 中国女孩平安长大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在著名导演布列松的人像摄影集中,玛丽莲·梦露照片的受到了所有人的瞩目。这是你在任何其它地方都无法看到的梦露,她衣着朴素,不再是性感的代名词,目光中带着疲惫和厌倦,唇角的微笑中还有一丝难以察觉的阴霾,呈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姿态。

她是过去六十年以来最标志性的女性的象征,其代表的女性也被塑造成满足男性性幻想的存在物。虽然女权主义已经成为了某种程度的政治正确,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女性依然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被歧视、被物化的问题。

电影《嘉年华》就始于沙滩上巨型梦露雕像的裙下。12岁的女孩小文和小新被当地商会会长强暴,而15岁的女服务员小米目睹了这一切。电影并没有直接表现小女孩受到侵害的过程,而是围绕事件之后的剧情展开。《嘉年华》有勇气,有力量,也有美和暖。

片中,梦露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导演并没有过多的展现雕像的全景,而是只突出指甲油、高跟鞋等符号。它们是女孩向往的成长的标志。

虽然是一部中国底层女性的群像,但是也可以理解为《嘉年华》中的女孩是一个人,是一个女孩的成长轨迹。小米和小文渴望成长,渴望用化妆品、首饰和衣裙成为一个大女孩。因为成熟女性不仅仅意味着美,也意味着能够战胜恐惧和现实的强大。

对比女性角色,片中的男性怯弱、无措、自私自利,没有正面出现的犯人刘会长,作假证明的警察和妇产科医生,压榨员工的酒店经理,殴打女朋友的健哥,忍气吞声的女孩父亲。这并不代表本片是一部女权电影,而是导演在要求,男性应该发声。

《嘉年华》的摄影指导本诺·德福是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的御用摄影,长镜头、纪实风是它一贯坚持的美学风格。但在片中,导演刻意削弱了镜头的复杂处理,而突出事件本身的力量。对两个镜头的印象非常深刻:梦露雕像的裙下,是灰色的尖锐建筑群。还有小女孩做妇科检查时主观视角下张开的稚嫩双腿。

这样冷峻、生猛、有分量的镜头,往往很少出现在女性导演的作品中。但就是因为有这两个镜头的存在,使得一直克制内敛的叙事拥有了一个打破沉默的爆发点,带给观众的是加倍的震撼。

影片有个很浪漫的名字,《嘉年华》,导演文晏解释:“我们生活在一个像是嘉年华似的时代,无比光鲜,无比喧嚣。大家没有办法停下来,没有办法去思考背后的人和故事。我恰恰想讲的是这些光鲜背后的故事。而且嘉年华字面有美好年华的意思。所以我觉得可以用这样的名字。”

沙滩、雕像、游乐场、海滨旅馆构成了嘉年华的底色,然而在影片中,唯一代表嘉年华的一场戏是两个女孩在游乐场里开心的跑叫着,但是游乐场已经破旧凋敝。

导演文晏曾担任电影《夜车》《牛郎织女》《春梦》的制片,这是她的第二部个人长片。她气质优雅迷人,和她的镜头一样灵动干净,毫不做作。历经四年的筹备和一年的剧本打磨,这并不是一次不负责任的社会新闻事件的改编,而是经过深入思考后的历时良久的有态度有技巧的创作。

以丰富的细节为支撑,导演讲当代社会性教育的匮乏,社会底层的女性,以权谋私的权力机构,还有对待这类事件的相关人的心理。如此复杂的线索和多层面思考,都在小女孩认真、稚嫩的表演之下,观影时常常会感受到震颤。

从始至终,她对两个小女孩都是采取绝对保护的态度,从未为了影片的“观众效果”进行任何敏感、可能伤害到她们的处理,这样严谨的创作,比作品本身更值得尊重。

男主演耿乐说,看完剧本,他就觉得气愤、憋屈。身为父亲,他的愤怒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更大的爆发,所有的质疑和愤恨最终都是用略带怯弱的方式表现。但就是这样的“憋”,让他感受到了压在心里的能量,想要去做些什么。

参与了几场映后活动,在现场看到不少女性观众观影后由衷的感谢这部电影。在谈性色变以及缺乏基础性教育的中国,大多数女孩在遇到类似的事件,都选择了沉默,甚至是在长大后才意识到自己被性骚扰。一部好的电影,首先扛起了它应有的责任。

影片的结尾,小米穿着白裙子骑上莉莉的电动车疾驰,再次踏上漂泊的未知。就像影片的英文名《穿白衣的天使》一样,无论她今后的遭遇如何,无论等待着她的会是什么,她永远拥有精神上的纯洁。

这份纯洁,需要整个社会的保护。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507期 文章,诚意推荐,得看!

本文原创首发于:不散微信公众号(ID:busan-movie),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6 ) 轻轻拂过,什么都不触碰

导演想说得太多,一样都没说到位。

本片在性侵儿童及相关处理(这已经够复杂的了,至少有受害者的心理干预、受害者监护人的不同选择、律师调查、警察受贿、渎职、医院做伪证这几条线可以挖掘下去)之外,还涉及到的有:教师对学生的区别对待甚至歧视、校园欺凌、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黑户、混混让女友陪老板、黑诊所堕胎这些点。

都知道金鱼是什么意思,但是,金鱼的交待呢?

请不要把无能的叙述美化成隐忍、克制。

故事之外,低分评价的主要原因就是失败的叙述。粗暴的场景切换是无力的镜头语言。

——————————————

小米为什么要拍梦露像的裙底?

安保监控按规定应保存至少 30 天,既然没有,为什么没有对这项违规的处理?

小米偷留下的假发怎么落到健哥手里的?健哥知道那是案件相关物品怎么会到处甩着玩而不是保存好以便试着谋求好处?

小文躺在梦露像下的照片谁拍的??

小文第二次被检查身体后难过得满脸泪水,给了一个开着窗户窗帘被封吹动的镜头,超过五秒,让人以为她跳楼了,结果下一个镜头她和她爸爸在打扫卫生??

第二次检查凭什么推翻第一次检查??首先这种是有记录的,其次,这种检查非常非常常规,绝对不存在上级医生纠错的余地。

旺季将要到来却拆掉梦露像?

小米怎么就落到被看管着要接客了?

——————————————

本区的几家影院每天就一、两场。开场前一小时四十分钟买的票,之前选座看到卖出一张,不过看的时候只有我。啊那个没来看的人可以说是逃过一小难了。

这片子实际上可以说是烂了,多给一星为题材。

 短评

年度最佳华语电影,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熔炉》,而且艺术水准绝对比后者高。女导演要第三方视角拍未成年人性侵丑闻,既保证了艺术性和个人表达,又保证了它的观赏性,镜头里不见残酷,但一线善意更加凸显了现实的黑暗,最后的结尾算得上神来之笔了,情感冲击力让人看完之后陷入久久的沉默。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B】最后电视里传来“和谐之声”,而我后排的一个女人泣不成声,她老公在一旁怎么安慰也不好,字幕放完,影院工作人员催促他们才慢慢站起。我才看到,她怀孕了。顿时脚下踩了空,我不知道可以说什么来安慰她,因为我全都不相信。

12分钟前
  • 坂口健大郎
  • 力荐

补看平遥节“费穆奖”的最佳影片获得者,确实不虚其名,是本届我看到的最佳国产电影。女导演掌控剧情、人物准确,节奏恰当,手法简洁,内容丰富,扎实。缺点在于主角的精神、人性方面还欠更丰富、深层的开掘,使作品的格局没有得到可能的提升。

1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扔裙子那段太难受了。小时候每次穿新衣服去上学都充满了羞耻感,学校默认好孩子不该穿得花枝招展。初中有次在衣服外面套了件小坎肩,收作业的时候听见班主任小声但坚决地说“请你回去把衣服换掉”;高中在商场遇见班主任,我妈打招呼说带我来买靴子,班主任说学校不让穿靴子,我在旁边早就急哭了。

15分钟前
  • 竹官碧
  • 推荐

建设乐园的简便方法是,不用给小女孩小男孩上性教育课,教会他们沉默就可以了。

1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救救孩子!其实,电影讲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小文长大后变成小米,小米在长大一点变成前台莉莉,莉莉再变成小文的妈妈...虽有遗憾,但切合中国当代语境现实,整体后劲和力量都非常足!#不仅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也是近10年最棒的中国电影#

21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父母之罪,在于生而不养,养而无教。权富之罪,在于狂恶无边,只手遮天。民众之罪,在于自私狭隘,宥于偏见。

26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一部非常女性视角的影片,实际上涵盖了多年龄层与职业的女性遭遇,而男性角色大多数施暴者或是懦弱的,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几场戏的暗喻非常有趣,尤其结尾公路一场,配合难得的音乐。在当下内地,这个影片无论是选材还是视角,都是少见的,也是难得的。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在小鲜肉阴气弥漫,华语电影普遍不举的境况下,文晏以其对病态社会的深切关照及融汇中西的电影语言,贡献了一部极具担当的青春电影。这种担当不仅仅只是传统的鞭笞和批判,更为难得的是出逃与觉醒。此外电影也恰好映照了当下女性无任在意识还是行动上都远胜于男性的现实。

31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污损了的就拆除,损坏了的就补上。倒下的梦露巨像从公路上轰然经过,愿一身洁白的你永远不被黑色的潮水追上。

3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我们不但拍出了超过熔炉的电影,还上演了超过熔炉的惨剧。

38分钟前
  • 雾淡乡
  • 力荐

说是中国版《熔炉》当然是过誉了,但在现下如此多社会事件面前,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远远高于艺术价值。大红太阳高高挂,在审查的笼子里,国产电影就像永远飞不起来的鸟。我想编剧曾经考虑过一个结局,那就是在政治正确的新闻背景音里,嫖客脱下了小米白色的衣裳。也许只有这样,电影才更有力量。

43分钟前
  • 苏打拌饭
  • 推荐

现实让剧情片变成了纪录片。

46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嘉年华与红黄蓝

49分钟前
  • 不夜铖
  • 力荐

电影聚焦着赤裸裸的痛点,却又无处呐喊,无处宣泄,或许这就是现实。2017媲美《相爱相亲》的华语佳作,就像耿乐说的,这样的电影能公映已经很欣慰了…

5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少女性侵案,同情很容易,手撕罪犯也不难,但除此以外呢?片中两位母亲的做法,恐怕正好解释了悲剧不是随机并无意发生的。相比不可饶恕的恶,不自知其过的罪更是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乌云,与当下时愈发强大的男权功守道不谋而合。精准的镜头,几乎没有废戏,视点交还予女孩的处理方法真心很棒。

5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儿童性侵题材难得被处理地如此克制,全部情绪被堆在胸口。摄像机紧紧对准女孩视角,男性几乎完全处于反面。导演构建建筑与影像的关系也颇具功力,大喇叭呐喊那场戏可以算全片的高光时刻。梦露像终将坍塌,世界不过是一场肮脏的嘉年华。

5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男人搞出的事情,全部交给女人自己去处理:这就是我们的社会。

1小时前
  • 把噗
  • 推荐

可能我是最不喜欢这个片子的中国观众,感觉剧情牵强,演员表演浮于表面。结局总算给了点希望。小米和小文的演员长同一种类型的脸,我敢说外国观众绝对脸盲。开始我都以为小米是长大后的小文。

1小时前
  • momo
  • 还行

最正面的男性形象也是一个无能父亲,最负面的女性形象只是一个无能母亲。

1小时前
  • 黑狗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