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对点

爱情片中国香港2014

主演:陈豪  蒙亭宜  林子聪  邵仲衡  张雪芹  邵音音  

导演:黄浩然

播放地址

 剧照

点对点 剧照 NO.1点对点 剧照 NO.2点对点 剧照 NO.3点对点 剧照 NO.4点对点 剧照 NO.5点对点 剧照 NO.6点对点 剧照 NO.13点对点 剧照 NO.14点对点 剧照 NO.15点对点 剧照 NO.16点对点 剧照 NO.17点对点 剧照 NO.18点对点 剧照 NO.19点对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1 05:03

详细剧情

从多伦多回流的雪聪(陈豪饰),多年来在香港不同的角落画下神秘图案,一直都未被任何人发现。直到最近,从长春南下当普通话老师的小雪(蒙亭宜饰)偶然之下发现并成功破解,连起所有这些没有数字的点点图,一幅又一幅与从前的香港息息相关的图案、回忆活现於这个繁忙的城市。但究竟是谁留下这些图案?又会是谁把它连起呢?二人决定要在这个开埠170多年兼住了700多万人的城市,展开一场猜情寻游戏……

 长篇影评

 1 ) 写意的城市历史与情怀

看完《点对点》令人觉得十分舒服,难得香港电影还能看到这种清新且有城市感的小品,就像它在里面提到慢活主义一样,新导演黄浩然(不是TVB艺人演而优则导)以一种慢活姿态讲了一个我城故事,用男女主角的城市点对点游戏带出一代人的记忆。没有近年一些讲述情怀的港片里常有的滥情和呻吟,也没有对捍卫本土价值的用力表达,《点对点》放慢节奏,是以写意的方式描绘出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情怀。

“不正常”人才会发现香港

要通过男女主角交往的主线去描绘香港,这对主角首先得是有点“不正常”的人,是与香港本身的节奏有点格格不入的人,所以我们看到片中男女主角就是这样不正常的人。黄雪聪(陈豪)是海归,他对香港的记忆只有11年的童年记忆,因为他后来随父母移民加拿大,直到现在回流香港从事设计工作;曹小雪(蒙亭宜)是内地来香港教普通话的年轻老师,她对香港的认识几乎为零。奉行慢活的雪聪对儿时香港怀有感情,他喜欢拿着相机到处拍摄香港的旧风物,小雪对香港充满好奇,坐着地铁行走香港各处去了解这座城市,就在这个过程中,她无意发现了在地铁站的点点图,而且每一个站都有,于是她尝试探索,最后发现了这些点点图的秘密。

他们两人所做的事在他们周围的人看来都相当不正常,小雪初次发现点点图把肥文(林子聪)叫来,肥文不以为然,认为这些点可能是时间久远慢慢留下的,还告诫小雪不要乱涂乱画,在香港这是犯法的。另一边雪聪入职新公司的港女同事想追求雪聪,两人虽然做设计却没有一个话题共鸣,同样对这些点点图看法,雪聪觉得这些涂鸦是艺术,但港女却觉得犯法就是犯法。

用地铁游戏串起香港旧风物

影片对香港的旧风物和历史全部融入在雪聪与小雪这场城市游戏,就连他们玩的这场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童年记忆。雪聪儿时十分喜欢在《儿童乐园》杂志上的点对点游戏,就是按着给出的数字点,一点一点连起来形成图案,所以他才想出在地铁站留下这些点点图,而小雪发现这些点点图继而勾起她的回忆,虽然老家在长春,但原来亲戚在香港曾带过《儿童乐园》回来,所以她也记得这个游戏(此处个人觉得稍显牵强)。

两人的游戏进行了三个回合,随着这些点对点图案的解开也打开一幅幅地区画面,几乎每一个地铁站的图案都代表了一个地区曾经的标签。黄浩然把雪聪的点对点图设地铁站真是太好了,这部电影也名副其实是一部“地铁电影”。地铁79年通车见证香港腾飞的标志,曾经一句“搭地下铁路,话咁快就到”的广告语告诉大家地铁让香港提速,几十年来它的线路把港岛、九龙、新界、大屿山连接在一起,所以小雪凭着雪聪这些点点图再加上自己的资料搜集也就了解了香港的地区历史。

小雪初来香港,对香港是以一种亲身去融入和发现香港的态度,在她和雪聪的点对点游戏过程中,有一条副线在说她走了香港很多地方,从中知道了很多香港文化和历史,还和她在内地的闺蜜分享。她走过有湾仔蓝屋、高街旧精神病院(俗称高街鬼屋)、港大、还去寻找20世纪初的维多利亚城六块界石。据黄浩然说香港八九成人都不知道这六块界石,当时维多利亚城也叫四环九约,六块界石写有城市边界和年份1903,这些界石不仅没什么香港人留意,而且有些还隐藏在垃圾桶旁边,像被人遗弃,但小雪却把他们都找出来了。小雪走到欣澳的时候刚好遇到两名香港导游为外国游客介绍该地区,她在旁边的补充让游客以为小雪是香港人,香港导游也赞小雪所知道的比很多香港人都要多。某种程度上,小雪这个角色其实挺像我自己。小雪透过点对点游戏去发现香港,我则在多年浪游拍摄港片场景也发现出不少地区历史和建筑,我走过的地方也有不少连香港人都不太知道。

人需要慢活,城市也要慢活

香港样样讲求快,讲求速度,赚得越多,欲望也跟着越多,但黄浩然却在电影中提出慢活主义。雪聪的家人和表哥屡次问为什么不买楼,雪聪说:“我们那么辛苦赚那么多钱,为什么不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呢?”此时画面上看到一栋即将落成的楼盘,名字令人发笑,因为名字叫“岸居”(谐音憨居)。这是对高楼价的讽刺,而一个人拼命赚钱却不能让生活更优质,反而辛苦地为贵价楼打工,在慢活的人看来确实有点憨居。慢活不仅是人,城市的建设也可以慢活,当市区重建局不断收楼重新规划,失去的是旧建筑,旧商铺,如果城市建设也可以慢活下来,自然也就少些旧建筑那么快就消失。

陈豪很久没有拍过电影,我也没看TVB很久,但《点对点》的陈豪却给我不错的感觉。雪聪这个角色无论从年龄还是身份,还有品味上都和陈豪十分相似。当然最有趣的还是一班导演和幕后在影片中各种客串,比如《大蓝湖》导演曾翠珊(她在雪聪家唯一对白:“电视在放我最喜欢的《大蓝湖》啊”),还有黄修平饰演导游,这部片预算有限,也全靠有一班有心的电影人去支持和帮手,新导演,还是拍文艺片真的不容易。


 2 ) 真切的现实

一部看似造作煽情的港片,为何还是赢得不少赞誉。

我想,黄浩然首部编导的《点对点》(2015),还是触及到了港人内心深处的怀旧情节。随着内地人源源不断涌向香港,弹丸之地遍地都是大嗓门的普通话,匆忙的香港人多少有些不适应。

旺角真是旺了,以至于港人都不想再去。满眼都是挑货的内地客,对于港人,多少有些审美疲劳。于是,“土豪、暴发户与蝗虫”这些不雅不敬之语,随口而出,则引发了内地与港人在网络上的更激烈交锋。越来越多的港人,自觉与不自觉地怀念起老香港的味道。说白了,就是没有内地人吵嚷的味道。

此片应运而生,可谓恰逢其时。“慢”游不一样的路。问题是,片中由蒙亭宜出演的小雪,仍是来自于长春的大陆妹,且是个东北大妞。这多少显示出某种无奈。即或一部怀旧的片子,仍脱不了内地的干系。

而通过童年的某种鲜明记忆,让从多伦多回流的老男人雪聪,跟好奇的小雪相勾连,似乎又合情合理。二人名字都带一个“雪”字,自然意味明显,又隐含着某种纯粹的向往。小雪教授普通话,雪聪得适应新变化,就要学普通话。二人有了现实中的交集。

香港所发生的事,其实没有多少人在意,何况根本不起眼的东西。如那些边边拐拐的柱子上,雪聪于七年前画下的那些以志不忘的点点图案,被小雪不经意发现之后,兴趣盎然。她要让那些点点相连。这又让二人有了暗暗交集。

于是,过往与现实,寻找与追踪,即成了本片最大的悬念。当然,点对点,两条平行线,让他们还是直接碰了面。一切似乎结束了,一切又似乎才刚刚开始。

说白了,情节只是一个幌子,核心还是集聚了港人郁积的恋旧情怀。他们明知道已回不到过去,却仍想耽迷于当年一个纯粹的香港。

其实,这是丝丝悲鸣与隐痛,渐渐放大,则近乎绝望。

好在,本片并没有死扣这些过往,只是让一个老男人与一个大陆妹相交,成为一个活力香港的新符号。这或是一种无奈,却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2015、6、16

 3 ) This is HongKong

       马家辉先生曾在《开卷八分钟》中提到了一本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香港指南》,一个香港富二代写给外来人的,里面有介绍当时香港的生活状况,饮食,交通,还有一些历史。当时是指南,工具书,可是今天看来这是历史。过去的环境,包括生活状况,经济状况,政治状况,如今再提,都是历史。一座城市的文化意蕴往往就是从它的历史过去中提炼而来的。

      而网上铺天盖地的关于游玩香港的指南书甚至APP,但搜不到这本书。《点对点》这部城市小品,通过点点图游戏。由一个回流的香港男人和一个初到香港的内地女孩的地铁站奇妙互动,将城市历史记忆一点一点连起。将那些没有顺序的点点连接起来的图案,铜锣湾站是煤气商标图,意指1972年香港大丸百货大爆炸事件,中环站是大象图案,意指旧游乐场荔园里的大象天奴,柴湾站则是一条鱼,意指柴湾过去是一个渔村…以及那些城市地界碑。我看见一座城市的丰富,生命。这些城市记忆在地铁站,角落,但随着往来人的匆忙,奔波被遗忘,被掩埋。幸运的,短期中,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香港作家黄碧云曾说,”香港体积小,发展年期短,根本未能做到生产多样化,精神生活贫困是必然的事。”这不无道理,香港是东方之珠,是亚洲四小龙,这些名号都是用商品经济拼来的。而这里的人,也都因这些名号而产生幸福感吗。没有,人们仍然感到贫乏。但人们又不得不被这些荣誉驱动,去做工,去吃饭,睡觉,努力点的是功利,干点事的是八卦,什么都不干的是浅薄。工程队很忙碌,建筑师这份工仍炙手可热。或许今天起床,早已忘记昨日城市的样子。人要根据环境改变而做出一些应对措施。对于香港人精神生活贫乏的解救,导演黄浩然明显已给出了答案------慢活主义。香港要慢活,大陆城市也要慢活。

       片中一幕,女主角走近一家书店,她捧起一本书名为《This is Hongkong》的书。把自己生活的城市当做珍宝,去了解它的文化,它的历史,感受它的活力,对我们生活的城市保持一些新鲜感,用一些新的方式。别忘了我们的城市的生命力。。

 4 ) 那天下午,邵音音在我前面的座位上,白发银光

无论是说香港本土情怀,还是说当下香港社会现实,还是说中港关系,还是最后给出的解决方式,都做得很好。有趣的故事,清晰而有条理的叙事,非常自然而不做作的表达,一群有能力有干劲而又认真的参与者。影片根据导演黄浩然(不是TVB那位)自己的真人真事为基础而扩展,无论哪方面都比叫“香港仔”那部更加香港。评分的话,9是至少的。

片尾曲的选择和翻唱都极佳,完全是电影情节的再延伸,让人不忍离座,依旧沉浸。

电影会说话,认真不认真,一看便知。

(P.S. 坐下时前面有个很高的白发造型,很阻碍看片,于是往左移了一座位。等到前面白发魔女放声大笑时,才醒悟原来就是她啊。好想找她签个名,但又不好意思。只好一会看看银幕上的她,一会看看前面的她。听着她爽朗开怀的笑声,顿觉世界其实很美好。)

 5 ) 個人电影清单#142.《点对点》

個人評分:★★★☆
陈豪扮演的一个海龟回港后在各大港铁站点墙上涂了许多由点组成的涂鸦,所有点按一定顺序连起来都是各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香港本地文化历史标志,但由于点与点之间没标明数字顺序因此从来无人破解。直到一个内地来港教普通话的女教师逐一解开了这些谜题。
其实看我这么写出来的剧情梗概应该是部挺有看头的文艺小清新爱情小品,电影也的确拍出了些“慢生活”的情调以及旧香港历史的一些情怀,可却让我有点难以融入,也许是跟电影对情怀素材的表达大多只流于表面有关吧。也或者,是因为我并非香港本土人。
但电影偏偏选了一个内地人作为女主角去折射香港历史文化,所以其实谈及情怀和文化喜好,很多时候未必与个人的出生环境与文化基础相关,更多可能也是因人而异的心态使然。
主观上对这部电影不感冒,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题材在客观上值得当下的电影文化肯定。

 6 ) 究竟从哪一点开始呢?

    点是什么?是一个个年份?是一个个地铁站?一座座建筑?一方方界碑?一件件事情?还是一个个人?答案当然都是的,然而每一个人为分割的点连结的方式几千万种,就好象每天擦身而过的人一样,我们从什么地方开始相连,又如何连接一致呢?导演最值得鼓掌的地方是用了这么一个很有诗意也很有创意的符号,而且用很散文化的节奏与拍摄手法来呈现。
    回倒电影首先人物就是有趣的“点”。两个看似毫不相干,背景很不一样的人物很有代表性。一个来自大陆的高级知识分子,不知为什么离开大陆,来到香港,一个土生香港人,70年代移民外国,现在重返。另外,其它角色也好像不同的点,代表不同的连结方式。于是,导演借两个高等知识分子角色的游戏俯瞰芸芸众生,带有几分讥讽,几分怜悯。
    年代,是这部片的重“点”,作为怀旧的基调。70年代不断出现在影片中。的确,7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段,那是香港麦理浩做总督,香港快速起飞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暧昧的年代。正如吕大乐在《似曾相识的70年代》一书中指出:"在未有一次系统检验之前,麦理浩时代已经被捧为一段‘黄金时代’,差不多理所当然的事为昔日美好时光。到了今天,这个神话还在流传。”电影也充满了对那个年代的缅怀。当然即便不加甄别就拿来做一面镜像这也没有什么可以否定的,毕竟怀旧是一种对现实的反动而已。那么现实究竟有多差,这方面电影实在没有给出多少好的评价。但看电影的时候,作为外人的我总想要问:香港变得现在如此这般难堪,70年代难道不是其中一块基石吗。
    在处理年代的点上影片不太冷静,而且对现实又有太多的政治情绪。这几乎成为了影片最大的看点和弱点。保卫天星码头,高铁工地,维园,元朗菜园村,机场填海等等不断闪现的政治符号如芒在背。而“警察”形象所代表的香港政府却好像监视器一样无所不在,与市民为难。然而,真的有必要如此生硬地说教吗?当然,我相信导演是想借一部电影表现某些价值,但是一部电影如果容纳态度东西,作为观众的我就很难把他们连成图案了。
    看到这里,好似只有批判的样子,其实这部电影真的不算差,而且很有赤子的热忱,我甚至感觉到想冲出藩篱的那股劲头。香港是一个城,它的确是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点连成,他变成现在这样单一,像牢笼一样圈着这么多的人,我相信很多人都如电影那样厌倦了这样的浅薄生活,但正如里面“表哥”所说的,我攒多几年钱就移民加拿大,这好像成为人们摆脱这个城市的唯一选择。导演想说不,他要用人物说:生活其实有蛮多选择,香港不单单是工具理性,金钱至上的。影片给出了一个美好的结尾,一道最靠近城市美丽的相遇和日落。每一个点都是一个界碑,他们围成不同的一个城。但我不得不煞风景般说,电影一直选择耶稣基督般自我牺牲来回避现实生活。
     

 短评

坐港铁好贵的呀。

6分钟前
  • 荒林
  • 还行

近年来东方最好的城市电影,是真的把城市做主角,城市中人是他脉络中的点,自我流动构成不同的图案,让城市更耐看耐琢磨,而不是把城市当作巴洛克式画中黯淡的背景,人物光鲜,却看不清楚城市的面目。张柏芝《不一样的我》响起时突然shock到了,回归20周年的香港,愿你的海阔天高超过想像,更加闪亮。

9分钟前
  • 轻风羽
  • 推荐

拼文艺片 香港差台湾好多

10分钟前
  • 真天真
  • 还行

相比大陆爱情片,除了基本的生活化台词、可信性格,还加入了且不论深刻或生硬与否的观点。Round1让我眼前一亮,虽然剪辑还有待加强,但是镜头基本合格,可惜Round1之后愈来愈脱离生活台词也渐渐生硬,尤其是女主角,毁了她出现的每一分钟。

11分钟前
  • ANT1FLAG
  • 还行

1.片头的冷遇和片尾的早班火车唱的真难听,浪费了两首好歌。2.文艺小清新这种模型香港导演还是差了点,男女主角不靠谱。3.都说这两年香港电影没有港味,这次有港味了,而且不搞阶级斗争,也不搞居高临下

15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小小的切入点拍到了香港的慢生活和情怀,已是相当不错的想法。不过这些演员总差点什么。

18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沉下心来看也觉得烂,破坏公物真的要被拉出去打好不好。女主演的啥玩意儿……

22分钟前
  • Ongong
  • 较差

香港本土情懷加分,女主我覺得陳法拉演就更好了。下次去要尋找維多利亞城的界石。

26分钟前
  • 马田史高西斯
  • 推荐

看mo说普通话,看mo在香港大学,看mo的黑白剧照,看mo说“钱赚来不易,该用在自己喜欢的事上” 。(豆瓣“看电影”提醒我看的第一部)

27分钟前
  • 蓝格子
  • 推荐

其实气质不错的片子,对香港本土的怀旧处理,以及慢爱情的调子不错。但剧本太差了,两个人物从塑造到台词到表演都恨游离。然后味道慢慢的偏向的装逼文艺清新婊。

28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较差

我个人非常非常中意呢部戏!!!

31分钟前
  • 青山戚戚蛙
  • 力荐

看来看去香港导演的水准在华语电影圈内依旧是拔尖的。整个片子借鉴了《西雅图夜未眠》男女主角因缘际会相见欢的叙事框架,在保证叙事完整性的前提下巧妙嵌入了有关城市历史的思考。男主角的社运背景为影片多添了一层沧桑凝重的气氛。年度华语佳片。3.5

32分钟前
  • LOOK
  • 推荐

感情分除了打给熟悉的街道风景,还打给刻意表现的男女主与周遭人群和社会规范格格不入的性格。不过不同意陈豪所说,坚尼地城固然睇日落好美,但也不是獨一無二的風景與市井同在的地方,北角都喺喔。剧情或表演生硬其实都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戳中了点也可以飙泪。BTW 怎么区分艺术电影和独立电影?

36分钟前
  • snowark
  • 推荐

有意思,香港啊适应这样呀

41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推荐

表面上是文艺腔很重的邂逅故事,实际上是创作者写给香港的一封情书,当镜头流连于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时,势必会引起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共鸣,而一些逝去的景象也勾连起了一段段旧的回忆。影片好的地方是通过男女主角两个视角来完成对香港的情怀表达,遗憾的是不够生活化,女主表现过于生硬。

46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原來這level的劇本就可拿到金馬創投的錢

47分钟前
  • 尋找答案的人
  • 还行

写给70s的香港这座城市的情书,慢爱情。

4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拍与演都生硬,台词有语病,镜头死板,女主推理的镜头像网剧神秘剧场。这些都放大了情节的漏洞。归来赤子与外来信女都有很强的想象性。对港女似乎很有偏见,大概是抱怨的投射,令大陆女成了另一种可能的代表,恰如我辈对港片的想象。迅速发展的城市,总有“拆迁”发展便利与空间被外来力量侵入威胁的矛盾,女主外来者的身份要靠她对历史遗迹的搜寻而正名。令我唏嘘的是七年前的龙标版未删掉反蝗的电话,还提到胡椒喷雾点解要怕警察。那一年我也是第一次去香港

52分钟前
  • 山下猫
  • 较差

难得Mo哥都会拍电影……呃,其实更像一出香港旅游宣传片揾日我都去影低那六块方界碑先,虽然不知是否像传闻一样集齐就有好事发生,但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好事,因为阿Y早就讲过:要拍照的事可不少,当然他也讲过:筑得起,人应该接受都有日倒下

54分钟前
  • 靳巧
  • 力荐

对香港的爱已经溢出来了…

58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