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战

海外剧英国2019

主演:埃莉诺·汤姆林森,拉菲·斯波,鲁珀特·格雷夫斯,罗伯特·卡莱尔,弗蕾娅·艾伦,乔纳森·阿里斯,哈利·米尔林,伍迪·诺曼,Philip Gascoyne,Taliyah Blair,Sam Benjamin,Craig Thomas Lambert,Keith Lomas,Juliet Roar,Georgie-May Tearle,Reid Anderson

导演:克雷格·比贝洛斯

播放地址

 剧照

世界之战 剧照 NO.1世界之战 剧照 NO.2世界之战 剧照 NO.3世界之战 剧照 NO.4世界之战 剧照 NO.5世界之战 剧照 NO.6世界之战 剧照 NO.13世界之战 剧照 NO.14世界之战 剧照 NO.15世界之战 剧照 NO.16世界之战 剧照 NO.17世界之战 剧照 NO.18世界之战 剧照 NO.19世界之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22:46

详细剧情

《世界之战 War of the Worlds》为H. G. Wells同名经典小说的剧集版,由Andrew Cochran编剧﹑Jeff Davis﹑Josh Barry与Jeff Kwatinetz当执行制片。《世界之战》已经多次以各种型式被改篇成各电影版及 一部旧剧集,其中明确地改篇而又出名的就是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同名电影。   原著中火星人因星球即将毁灭,因此侵略地球,在即将胜利时因地球上的细菌而全军覆没。

 长篇影评

 1 ) 被女孩的叫声喊到头大

这种末日题材为什么总要安排一个带病的幽闭恐惧/哮喘/自闭的女孩啊?带就算了从头喊到尾分贝巨高让人在感受害怕的同时产生累了就这样毁灭吧人类的心态。而且大姐你前期喊也就算了,你都到最后了怎么还喊啊这一路的刺激就没让你脱敏是吗?

我看电影还是很爽的但是看得也很累,因为在这个外星灾难片里多投入了一些不必要的暴躁情绪,如果在逃亡的车上这小女孩一直不停尖叫助兴我真的会一巴掌甩过去。别说我不是她爸没有亲情,换作我爸恐怕得拿胶布给她贴上。

太吵了真的太吵了,我现在脑子里还有幻听的余波。这份难受比片里血管子爬满地面的画面还要难受。导演你睡着了吗?我睡不着

 2 ) 总感觉人类一直在贬低外星人

火星人的章鱼战机不错,但是结尾有点仓促。男主全家开了挂的一个也没死,儿子一直在作死,你上战场又有什么用呢?外星人到底为什么要入侵地球啊?如果是为了资源为什么要等几百万年?养人类吸血做肥料?还不如养一堆牛羊。之前埋的东西那么强大,能控制飓风闪电,有无敌防护罩那么牛逼,怎么过了那么多年还得亲自来开呢?搞个全自动啊,还用原始的抓一个吞一个的方式。材料也太弱,几个手雷就整个爆炸了。外星人科技那么发达,在电影里总是一副动物的感觉,对什么都好奇,一点都不像军人的样子。结尾就算旁白解释是细菌感染杀了它们,可是他们也是一步步进化来的,比人类历史还悠久,就那么弱?
哪一天外星人也指挥若定列队来占领地球,拿着超强装备,军事纪律也超强,收拾人类一定妥妥的。
不过话说回来,场面特效做的还不错,节奏也可以。作为科幻大片是够格了,至少不坑爹。

 3 ) 仅从技术层面浅析此片

    先说说片名——《世界大战》,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但那充其量也只是人类之间的战争,这个世界大战似乎更有寓意,外星人侵入地球妄图毁灭人类,眼看人类即将灭亡,外星人却被地球上的微生物杀死。原因是,人类是在地球上付出无数代价后才进化的能够适应地球环境。
    电影上映后有人说结局太仓促,而结局妙就妙在这里,这不是人类之间的大战,也不是人类与外星人之间的大战,而是整个宇宙中生物之间的大战,最后的胜利者是地球,是自然规律。外星人向人类发起侵略战争,其实是向地球发起战争,最后赢得胜利的是地球,与人类无关。其实在影片的开端,战争就已经开始了,地球上的微生物已经向外星人的入侵发起了反击。
    在我的印象中,斯皮尔伯格是一位把电影技术运用的很艺术的导演,这部《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有人说这部电影场面如何不大,结局如何之仓促,外星人的造型一般,剧情平庸,然而我最看中的,是本片的摄影手法。
    导演在这部片里运镜有个特点就是运用镜面反射拍摄,或者说画中画,电影中你看到的很多画面是在另一个画面中看到的,譬如从DV显示屏反映外星机器破土而出,利用房子的窗户和汽车的后挡风玻璃反映人的惊恐表情和机器的破土而出的动作,这样拍可以一个画面表现多个场景。电视机屏幕、汽车的后视镜这种利用镜面反射物体拍,简单点说就是你既能看到前面的画面,也能看到后面的画面,比如在DV显示屏你能看到后面的外星机器,在显示屏之外你也能看到前面逃跑的人群。或者汽车后视镜中,你能看到后面的人在追赶,也能看到前面的人。这种实表现手法贴近真实,在这部片里导演很喜欢用。
    还有,本片多次使用长镜头,比如开头就是以一个移动的长镜头开画,从港口城市的全景移动到男主角的工作环境,很多电影这样运用,作用就是尽快将观众引入电影中来。导演大量运用长镜头而没有使用快速剪辑(和《拯救大兵瑞恩》差不多,老斯的风格),我想该片剪辑师的工作一定很轻松了,而摄影师的工作就要辛苦多了,有很多镜头是把实景跟特效结合起来做的,所以特效也做的很精致,个人认为除了最后阿汤哥所在的小屋被外星机器踏平的那个特效觉得有点假外,其他的都还比较自然。
    在分析长镜头之前先来看一个很妙的镜头,摄像机在车内做360度旋转拍摄,不知道摄像机是在什么位置,这是在瑞秋一家人刚上车时,用另一个旋转的镜头表现车内和车外的人物,车内的空间很狭小,真不知道是怎么拍出来的,难道是小型摄像机+大广角?

以下仅对片中两个长镜头分段浅析:
有个长镜头在26'55到27'54,时长一分钟:
26'55: 一张女人的脸出现在画面
26'58: 女人的脸分裂(被杀死)
27'00: 男主角出现在人群中奔跑
27'03: 男主角和人群一起进入服装店
27'12: 一辆车被翻入店内
27'13: 主角从服装店出来(这时候有两个人影从镜头前过去,镜头大部分被遮挡,这里应该是一个转场了,后面的应该是另一个镜头,但从时间和场景的连贯性上来讲,这是一种长镜头的拼接手法)
27'15: 镜头左摇并往后退移,男主角在镜头前奔跑
27'19: 男主角回头向画面右上看,镜头往右上角摇,切入特效画面展现房子被毁
27'21: 镜头摇回,中景,男主角继续跑
27'23: 镜头往左上角摇,切入特效画面展现房子被毁
27'25: 镜头摇回,男主角回头看,画面外被毁房子右边入画
27'28: 男主角后退,贴至镜头前
27'32-35: 镜头右移,男主角躲在墙后
27'35-43: 镜头上摇再左摇,外星机器从画面中自右向左走过
27'44-48: 镜头下摇再左摇,抱女儿的父亲从画面中自右向左走过
27'48-52: 镜头前推,灾难场面和男主角各占一半画面,镜头结束。
这个镜头是实景+绿幕拍的,分两个镜头拍成(出服装店前后),后期剪成一个连贯镜头。

最长的长镜头是在开车一段,很妙,让你几乎感觉不到是一个长镜头,因为它用了360度全角度完全没有死角。虽然至今我还不知道是怎么拍出来的,说说我的猜测:
开车一段,也是全片最经典的长镜头在32'04-34'33,时长两分半(只分析镜头的运动,不讨论演员的方位)
大量的车停在路上,一辆车从左侧入画
32'03:本镜头开始是从主车后部,低机位向左做旋转移动并紧跟主车快速往前推,通过前景三辆车(此长镜头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跟随主车行驶方向快速移动,后不累述)
32'06:镜头右旋转。通过前景又三辆车,其中32'09处通过第三辆车时镜头被该车挡住且此时正好穿过天桥,镜头全黑,我猜这应该是个转场,该实拍镜头结束(也可能和后面确实是连贯的)
32'11:镜头转到主车右侧,继续右转至车前方,画面表现三人在车中讨论。
32'22:镜头继续右转至主车左侧,后拉至中景,通过一辆车,再前推至主车左侧前车窗,男主角叫女儿安静
32'31:镜头右移至主车左侧中车窗,儿子安抚女儿
32'35:镜头保持右旋转,从左侧后车窗进入车内(后车窗是开的),儿子教女儿如何放松。32'43镜头再从主车右侧后车窗移出车外,这个镜头怎么做到的,很让人费解。猜测一:摄影师从车左侧将镜头伸进车内时,从车的右侧有另一个人将镜头接过来,整个过程保持平稳移动。但主车是在快速移动的,这样难度太大了。猜测二:当镜头摇进车内时,车后部门打开(是那种向上翻折的门),另一摄影师进入车后部,从车左侧接手摄像机,完成从车内穿过的镜头,再从右侧把摄像机交给车右侧外的摄影师。整个动作也可以通过摇臂完成,不过难度就大很多了。
32'44:镜头摇出后,继续右移,近景表现儿子安抚女儿及儿子和男主角的讨论
33'12:镜头后拉至中景,通过前景三辆车
33'16:镜头快速右旋转至主车左侧,通过前景四辆车
33'21-34'19:镜头前推并左旋转至车前,且左右小幅度移动,近景表现父子对话及三人对话
34'20,镜头后拉右移,左摇并上升到车后上方,拉为全景,表现主车在路上继续行驶,镜头结束。
    网上有人讨论说这个镜头可能不是在行驶的车上拍的,是车停在绿幕前拍摄,后期特效做的。确实有这个可能,但我认为还是实拍的,只是在场面调度上,难度很大。在近景拍摄时,主车周围可能就围了几辆摄像车过来(配合摄像机在车内外的移动),而当镜头拉到中景或全景时,摄像车又跑到画面外去了,而且整个镜头中主车的速度并不算很快,只是导演时不时的安排几个穿过几辆车的场景和使用低机位,给人感觉是车开的很快,且整个场景中的其他车都是不动的,主车的行驶路线是设计好的,多跑几趟很容易熟悉走位(权且就当是走位吧),通过车窗外的场景和几个中景镜头看的出行驶路线也比较宽,其中几个好像是檫车而过的动作其实是摄像机的长焦段拍前景的车给人的错觉,据说导演在拍这场高速公路上的戏的时候用了16部摄像机,16部啊,不可能只是拍几个全景表现路上车多人多吧,肯定是用在这个长镜头上了。
    有人说这部片不如《独立日》好看,《世界大战》和《独立日》之间可是隔了个911事件,老美的世界主人的优越感没了,更多的是危机与恐慌,不喜欢《世界大战》的人肯定是看过《独立日》并且很推崇该片。还有在网上看很多人在讨论片中哪个镜头最恐怖,虽有人提到外星人很多攻击的镜头恐怖,但说到最多的还是抢车一段,抢车一段很真实的表现了人物心理,那种绝望中的最原始的野蛮人性。
    总之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有些细节也处理的很到位,只不过老斯对这部电影的貌似期望值太高了(当年可是叫嚣着要打破泰坦尼克号的票房记录啊)其实票房也不错了,全球5亿多(不过成本也高达2亿多了),续集是没指望了,就看他接下来要有什么新的动作了。

-----------------------------------------------
补充:后经制作特辑证实,开车一段长镜头是绿幕拍摄后期拼接而成。

 4 ) 老斯这回文艺了一把

今天去东方广场看的《世界之战》英文版.对它的恶评有早就所耳闻,不过总是不相信斯皮尔博格会搞出如评论所说般糟烂的电影来,于是携大白猪恭恭敬敬地到影院观赏。看后果然不一般,着实值得。撇开栩栩如生地刻画步入中年危机的阿汤叔而终于不让他扮演拯救世界的英雄让我心中大快以外,长篇大段对人类铺天盖地的绝望和恐怖的真实甚至纪实的表现让这部科幻电影不同以往有了文艺气质,老斯在表现外星人从地下冒出的时候用了手提摄影机,现常感超强,人类的无助和自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绝对与众不同的严肃甚至有点愤怒。

关于那个骂声一片的结尾,仔细想想,除了让前一部分营造的恐怖绝望还有期待帅哥只身拯救地球的惯性被硬性中断,观者及其不爽以外,结尾深刻。世界与世界的争斗,而非人类与另外一个世界的争战,这一点从英文片名就可以看出来,所以人类可以无能为力。也许原著作者在19世纪末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摈弃了人类日益膨胀的自大,因此结尾兀地冒出外星人到地球水土不服被细菌击拜的时候,暗自佩服。我们的世界并非唯有人类主宰,人类太自大太自私,所以如此快地陷入绝望,无论是细菌还是一首流行歌击拜外星人拯救地球的结尾,黑色,幽默,人类应该反思。

关于演员,阿汤哥,前阵子这部片子公映前,我是每天兴致勃勃上网看完人米国民帅哥是如何一步步沦为跳梁小丑的。一把年纪了搞激情求婚,电视节目上窜下跳,媒体娱乐之余当然也把动机归给宣传这部新片了。既然阿汤哥为了它能这么舍得折腾,那我当然要领情去影院看看,服了老斯了,找阿汤哥来演这部片子,这个年轻时带领世界影迷只身打败外星人拯救人类的英雄,也有中年啊,所以,不怎么样的工作,离婚,叛逆的孩子,实实在在的中年危机。当外星人来了,孩子他爸不再挺身而出,智勇双全,而是安全第一保护孩子,东躲西藏,甚至为了自保杀死打算反抗外星人的同类,这才是真实的人性。绝望的时候,人性便暴露无遗,抢车那一段及其经典。所以,我们期待半天,阿汤也没有当上英雄,不过确实做了回称职的老爸。呀,期待现时中的阿汤哥也不在自大自我欣赏,就做个谨小慎微负责任的阿汤叔也没什么不好。

关于原著作者威尔斯,崇拜的科幻作家就是他了。老斯这次被骂弱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忠实原著,高科技的观众对句中外星人犯的种种低级错误嘲笑不已,不过威尔斯这个19世纪末的作家,他的科幻作品带有强烈的人文倾向,就像玛丽雪莱笔下的《弗兰肯斯坦》,现在依旧动人的原因是对人性和科技的思考,而不是跟上了四个现代化速度的科技进步。而且威尔斯这部小说也是主要表现人类在面对外星进攻的无能,这个找来原著看看就理解老斯了。至于故事中的隐喻,这个费脑子,还是让别人去想吧。

关于西方科幻故事的传统,在 北大科学传播中心 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摘过来
 我们已经知道,科幻不是一种时尚,一种流行文化,它是一种现代科技社会的深厚传统。那么,它又是怎样一个传统呢?让我们溯历史而上,看一看科幻的源头吧。

蒸汽机催生了一个工业时代,也催生了科幻这个文学新品种。现代科幻的历史正萌芽于十九世纪初。当时,从欧洲到北美,一系列作家创作了有科幻色彩的小说。后来,世界科幻界公推玛丽•雪莱(Mary Wollstonecraft)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为开山之作。围绕着这部小说,有两点需要大家注意。其一,作者是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如果她生活在今年的中国,这样一位女作者可能会去创作校园文学、言情小说,甚至去搞“身体写作”,而不会去写一部科技含量十足的作品。《弗兰表斯坦》绝不仅仅只有象征意义,“Frankenstein”这个词在西方已经成了专有名词,形容那些因为不负责任而释放出“魔鬼力量”,并被反嗜的人。而笔者收集到的本书最新电影改编版,拍摄于九十年代。作品的生命力可见一斑。

其二,它形成于一个独特的氛围:一群年轻的英国文人:拜伦、雪莱等人,受当时工业革命的巨大冲击,对科技进步产生了无限憧憬。两个诗人甚至亲自去作科学实验,试图发现宇宙奥秘。作为雪莱的情人,玛丽深受影响,而流诸于笔端。这是科技与人文精神的极好结合。与冷淡、怀疑甚至敌视科技进步的人文学者相比,科幻作家从一开始就很另类。

第一个让世界读者真正知道什么叫科幻的作家,当然非凡尔纳莫属。有趣的是,笔者不知从多少篇介绍他的文章里看到这样的误报:凡尔纳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错,他不仅不是职业科学家,甚至没有受过任何系统的科学教育。他是一个典型的文学青年。他的志向是当剧作家,他早期最重要的文学活动是拜大仲马为师学习写作。

凡尔纳最终没有成为“小仲马第二”,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职业科幻作家,当人们回顾他一生时,忽视这一点其实最不应该。试想,今天一个毕业于大学文学系(不管是哪国的文学系)的知识分子,会向当年的凡尔纳那样讴歌科学吗?恐怕很难,如果他们不用各种“后现代”词汇去怦击科学,已经是谢天谢地了。科幻是一个什么样的传统?是一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奇葩。在大师级作家那里,这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

接下来的宗师就是《世界之战》的作者,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Wells)一个只读到初中,凭自学掌握渊博知识的英国青年。同样,也是一个热爱科学讴歌科学的时代青年。一个十四岁就出来当学徒的小伙子,不仅自学科学知识,编写过再版达十几次的生物学教材,还亲自听过赫胥黎的授课。威尔斯对科学不仅仅是懂,而且是深爱。

《世界之战》的主题是从科学的角度,嘲笑宗教蒙昧主义。这是威尔斯在许多作品里一惯坚持的主题:在《摩诺博士岛》中,宗教被比喻成滑稽的“刑罚痛苦屋”,教士被比喻成喜欢讲“大思想”的兽人。在《神食》中,不劳上帝大驾,人就可以创造新人。而在世界之战中,作者讽刺了“上帝造人”的宗教理论。当时,天文学家已经在猜测宇宙中可能存在着其它的生命,甚至有智慧生命。而如果太空里真存在着远比人类更智慧的生命,它是上帝造的吗?它不是上帝造的吗?这个问题对于生活在世俗氛围的当代中国观众来说毫无意义。而在当时,上帝用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并赋予其特权,那是不可更改的教义。智慧高超的外星人,对这一教义所起到的作用是颠簸性的。(这个主题体现在哪里?呵呵,读一下威尔斯的原著吧。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呢。)

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到了美国,一个科技水平冠绝全球的国家里,人们对科技进步有着近乎信仰般的虔诚。这片沃土最终让科幻从弱小的,零散的种子变成了一片参天大树。1926年,那里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份专业科幻小说杂志——《惊异故事》。在这本杂志的第一期上,老板根斯巴克将这个已经存在了近百年,但还没有统一名称的文学品种定名为“Scientfiction”。后来演化为“Science fiction”,也就是现在的“科幻小说”。

在美国,科幻不仅有了“名”,而且有了“实”,有了一大批系统创作科幻的作家,而不是象欧洲国家那样,只是有个别作家偶尔作一下尝试。科幻的银河在几年之内就涌现在天际: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坎贝尔、西马克、莱斯特•德尔•雷伊、范•沃格特、西奥多•斯特金、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谢克利……这些名字里的大部分,中国读者很有可能没见过,但由他们原著改编的科幻片,一个碟迷肯定会碰到过不少。

这些前辈聚在一起,开创了美国科幻,也是世界科幻的黄金时代。佳作倍出,题材花样翻新。而给这个潮流奠定其色泽的,仍然是对科技进步的渴望。可以说,没有科学精神,也就没有了科幻。

所以,我想,这是一部为数不多的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片子。外加原著小说也值得一看。

 5 ) 别把世界之战当科幻片看

世界之战误导了很多人,严格地说,这部片子应该算是灾难片而非科幻战争片,这是它与天煞最大的不同。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以后都说不好看,更有很多怀疑斯皮尔博格的论调。但是依我看来,斯导的功力依旧。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灾难降临时人们的疑惑,惊恐,无措。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的灾难片中所没有的或者很少有的对人性的刻画。帅哥汤在片中所扮演的父亲角色是很成功的,他从最开始看到三脚怪物时的惊惶,到认清局势后的坚定,到保护自己两个孩子的执着,真正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非英雄形象,而非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大全的斗士。一个平民的形象更能带给人们真实的感觉,让人感觉这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也更能表现出人们在遭遇灾难时的心理的变化。这就是斯导的高明之处,那些想看一场轰轰烈烈地球人VS外星人的对战的人当然要失望了。

影片有很多镜头都带给人以震撼:

 1.帅哥汤扮演的父亲在和儿子玩棒球的时候发狠砸坏玻璃窗。
 2.帅哥汤在看到三脚怪物后灰头土脸回到家照镜子的画面。
 3.渡口争抢车的一段镜头。
 4.把女儿眼镜蒙上后帅哥汤进入小房间角斗。
 5.帅哥汤在小山上看到整个世界陷入一片血红的画面。
 6.在波士顿三脚怪物轰然倒下的镜头。

 ……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对遭遇灾难后人性善恶变化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分别表现出了几种不同的心理,仅从这一点来说,几乎已经可以决定整部影片的优劣。此外,灾难场面的表现以及优秀的音效也是出彩之处。虽然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疏漏,但考虑到剧本基于n年前的小说,也可以谅解了。至于结局,真的太简单了一点,造成了整体上的不平衡。希望会出一个完美的加长版或者导演版。

 6 ) 我眼中的世界之战

http://blog.donews.com/dereck/archive/2005/08/24/523291.aspx

斯皮尔伯格和汤姆·克鲁斯的世界之战在中国开始上映了。很多影评给这个片子的评价无外乎什么虎头蛇尾,血腥恐怖等等。我甚至差点因为这些影评而没有去看这部影片。还好实验室在三个星期前的周六学术讨论会上观摩了这部片子,我才“不得不”看了这部影片。尽管老师依旧带着不屑的态度,同学们也都发表了很多批评。我的第一感觉却是“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如果因为那些影评就错过了这个片子那就太可惜了。

我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就是,可以和去年的机械公敌并谈,都是比较有深刻意义的科幻影片。如果带着一定的兴趣去品味,而不是用一个挑毛病的态度,自然可以看出影片的有趣之处。本来已经看过这么长时间了,不想写评论了。但是今天看到电视上面的介绍的时候有再次听到了虎头蛇尾结尾糊涂的评价。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媒体的影评家基本上在互相抄袭而已……

为何“蛇尾”

如果您是一个细心的人,一定会注意到这样一段情节。年幼的女儿瑞秋在手上扎到一个刺以后,坚持不让父亲替他处理。最初一看只是以为这段是为了体现身为父亲的杰伊对生活的不负责任使得父女关系的隔阂,以及小瑞秋的坚强和自立。不过看到影片的最后,外星人被“稀里糊涂”的打败以后,突然意识到这一端情节的重要。这一个小小的细节段落竟然点出了整部影片最重要的主旨。

重新看的时候请记住瑞秋和杰伊的一段对话:
J- 会感染的
R- 不会的
J- 会感染的
R- 就是不会的
J- 等它差不多了,我的身体就会把它挤出来。
R- 挤出来?
J- 我喜欢这样,杂志上面说的。

外星入侵者就好比是那个刺,刺入了地球这个环境之中。当然会痛,也会有些炎症,但是我们的身体会把这刺“挤”出来。外星人的失败正是因为这个道理。从刚刚开头就开始铺垫这个结尾,为何还有这么多人惊呼影片结束的突兀呢?

咋就叫“世界之战”

很多我认识的人甚至对片名置疑,“咋就叫世界之战呢?”好像和他们想象的差距很远。没有世界范围的战争,没有想象中的各国人民和部队的表示。顶多说了两句日本人打下来两个云云。

我们要注意到,片中的世界已经超越了我们大家常规意义上的世界。这是一个尺度问题,换一个尺度去衡量和思考。这个世界并不是人类的世界,在地球之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广义的世界意义下,正是全“世界”所有的物种联合起来对抗入侵者,才最后打败了外星人。

这个世界大战从规模上,从意义上都比一、二次世界大战要大的多了。

不是“渺小”而"是伟大"

很多人看了片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类太渺小了。是啊,自以为骄傲的人类,在外星人面前暴露了多少脆弱和丑陋。像蚂蚁一样轻而易举的被杀掉玩弄。

可记得片尾的那句话吗?

因为上帝在这个星球创造的最小的生物感染了它们...
因为无数人类的死亡换来的人性和在这个星球生物圈生存的权利...
而这个权利帮助我们对抗一切挑战因为我们或生或死都有意义...(没有枉死,也没有白活)

人类和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都是经过不断的竞争和演化得到的结果,在地球这个环境之中,这些物种包括人类,必然是及其优秀的。外星人以为可以轻易的消灭我们,结果却被整个生物界和环境一起击溃了。

在地球这个环境下,所有的生命个体都是渺小的。但是整个生物种群都是伟大的。他们历经磨难,在大自然的苛刻选择之下存活了下来,而且不断的进化。我们凭什么小看自己。

当然人类在影片中确实看着没起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不过就好像二战中的中国一样,因为装备和经济的落后我们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对日战绩。但是我们很好的消磨了敌人的力量,拖住了敌人的脚步,分散了敌人的注意。使得日本人无法抽身去估计对美的作战。影片中,外星人也是先把目光对准了人类,在他们意味消灭人类就可以取得控制权的时候,他被其他力量击垮了。

“系统”和“平衡”

整个地球村就好似一个系统,在系统的内部维系着动态的平衡。外星人是系统外来入侵者。对于他们只有两条路,通过动态平衡融入系统,或者被系统的平衡意愿赶走或者消灭。这个理论上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进化论和随机试错

整部影片都反映出了“随机试错”的观点,随机试错是学术界对进化论学派理论的一种描述。进化论认为,进化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只有试对了,才能进一步。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化学过程,是物质分子随机的偶然碰撞的结果。

前面也说到了整个地球上的物种都是在这个环境中不断的进化来的,他们也有互相的影响,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在试错的过程中,随机的找到正确的方向。虽然这个过程细化来看是随机的,但是宏观和长远来看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外星人在不同于地球的环境中试错进化,他们对于地球的环境是陌生的。他们并没有经过地球大环境的考验和限制,所以他们尽管文明程度很高,在地球上他们却是一个错误,只能走向死亡。

倒是也看出了不光是生物进化,科技发展也是一个随机试错的过程。我们在影片结束后的讨论中注意到一个细节,外星人的探头是靠可见光传感的,他们甚至得开着灯。有同学说为啥不用红外线传感器,哈,我们不妨想象,如果人们不是在可见光传感遇到不能解决得问题的话,能不能想到用红外线传感?试出错来,才能改变方向寻找其他的突破口。

这又反映出来两个问题,什么样的情况下判断这是错误,应该改变突破方向;改变突破方向以后,如果再次试错是否还要试着在出过错的方向上再次试错。个人认为一切都是随机的……扯远了,跑题ing

人性的探讨

影片更是反映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死亡威胁时的不同表现,大相径庭。热血青年们要去投身战斗,成熟男人要尽力照顾家人;脆弱的人的慌乱,以及坚强的人也有的歇斯底里;大众的无序,军人的纪律严明和大无畏精神。等等等等,我想有很多东西值得去思考。真要提到人性问题,我涉世太浅就不好做评论了。

自然和物种多样

片中很明白的表达了这个概念,生物多样性的必要和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生物物种单一,比如地球上只有人类,那么外星人来了,基本上就完蛋了,而多样性使得整个生物圈的承受能力比较强。就算人类本身也要维持多样性,我老师提出一个观点,觉得很有意义。克隆人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不够多样性,一旦有一种疾病,那么全体基本上都会感染,而不同基因的人对病的抵抗能力都不一样,多种基因的族群中应该会有存活者。

保护自然,保护物种多样性确实不仅仅是发发善心,着实是因为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

这部影片的看点除了大牌明星,大场面,血腥杀戮,背后的东西更值得思考和挖掘。

先写这些了,我想还有一些东西没有挖掘出来,另外看过很长时间了,也不太记得清了。如果写的不对的话,还请诸位多多包涵,欢迎讨论问题。

 短评

前半段的写实风深得我心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汤姆•克鲁斯

12分钟前
  • Ridden
  • 还行

灾难片都烦死了而且这个结局怎么这么傻逼......想减肥的可以看这个......

17分钟前
  • 兎 熊 菫✨
  • 较差

时隔五年二刷,三改五星,商业神作。什么是人物?什么是奇观?什么叫一二三幕?何为大片之“大”?甚至怎么用特效?斯皮尔伯格导演技法生涯最佳发挥,够好莱坞自己再学一百年。专注个人逃生,主角几近“无作为”,去宏观视角、反高潮、反英雄等等方面相对当时此等量级制作其实相当大胆,如今看来要易接受得多。被极端外力放大的人性优弱点效应是本片专注刻画的真正奇观,而所谓的“虎头蛇尾”其实有着相当合理的内在自然观支撑。

19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好大一颗雷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故事不太行,虽然带着一些暗黑味道,汤姆·克鲁斯这个角色不讨喜,这家人也不讨喜,每一次达科塔·范宁杀猪般叫声一来,耳朵都快炸了,每次看见这个傻哥哥要去跟外星人PK,就神烦。结尾,人类居然莫名其妙就胜利了,也是醉了的。

2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美国人民是有多爱凑热闹,害怕了就跑两步然后还留在原地瞅!

25分钟前
  • 阿基米德
  • 推荐

7.5分,略被低估,主要是后面boss痿的很突然,观众莫名其妙,形成一种虎头蛇尾的印象。未日感塑造的很强烈,总体没什么严重的问题,斯皮尔伯格毕竟是名导,但想看到更进一少的东西却是没有了。小女孩人设很不讨喜,不过我认为因为不喜欢一个人物后给电影打低分是不明智的做法。

30分钟前
  • 初音喜气洋洋
  • 推荐

重刷了4K蓝光,HDR10的配置很出色,虽然外星人被打败的原因有点扯淡,但编剧也自圆其说了。不用这么无厘头的解决方案,人类这么可能打得过这群三角外星人?不愧是老斯,如今看还是有很多亮点,后半段的惊悚效果更是老斯的招牌技法,为后人所效仿的次数数不清了,他自己还这么拍,宗师示范的恐怖感太够味了!2020.05.22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故事一般,煽情性情节也不过尔尔,最主要的是对外来生物的描述和对战程度没有那么令人震憾。这种场景在威尔史密斯的《独立日》似曾相似。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些拥有高科技的外星生物被打败的方式实在雷人:那些动辄触角抓人如反掌之易的家伙们怎么这么轻易就被打败了…7.4

38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侵略者本体出现之前拍得多好看啊,顶级类型片的手法,有些地方就像是《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合体,虽然之后由于命题展开略显力不从心,但这种写实化处理至少比美国总统御驾亲征什么强得多;摩根·弗里曼最后的总结陈词不禁让我为外星人没有率先攻打中国这块百毒不侵的土地感到庆幸。

4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那丫头一直鬼叫鬼叫个啥!!

47分钟前
  • 把渣害
  • 还行

那俩小孩是傻逼吗

49分钟前
  • 悅小舞°
  • 还行

斯导最被低估的一部科幻经典。1.感谢[电影手册]重发掘,选入2000s十年十佳之一。2.末日恐慌,压抑惊骇氛围贯穿全片,代入感甩[独立日]之流十条街。3.避开所有俗套:写实主义,反英雄,个人逃亡旅程取代全知视角,反高潮,最终决战缺席(忠于原著),无军政首脑电视广播标志建筑等。4.血海红藻。(9.0/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大家真苛刻哈😅。分真的低了,真的。这是部好片。各方面来说都相当有意思。尤其是三角外星机甲屠戮人类的场面真的相当压迫和震撼,就光视效这方面就不该这么低的分。唯一的缺点就是结局仓促和不讨喜的人设。

55分钟前
  • Ω
  • 力荐

不太明白这个故事的价值:主角没有成长,外星人莫名其妙就被寄生虫搞死了,可能怕观众没看懂(确实没看懂),结尾还有强行点出外星人挂掉的原因,整个叙事,笨拙到像是斯皮尔伯格找了美国张家佳拍,然后不得已为了卖片只好署了自己的名字。

57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较差

号称老斯“最黑暗科幻片”,故事性强,就是剧情设置上有些虎头蛇尾。2005年北美票房亚军的头衔也凑合说的去~

5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When it's ready,my body will just push it out."大敌当前,万物生灵同仇敌忾。被唾弃的老鼠、鸟群屡次救人类于水火,最渺小的生物完成了最伟大的反击,结尾微生物幻化宇宙群星的镜头全片第N+1次泪目,差点五星。第一场入侵人山人海,调度却乱中有序,群演走位毫无差错,老斯功力够诺兰练很久啊。

1小时前
  • 字母君
  • 推荐

请问外星人吃了地沟油了?

1小时前
  • 还行

后半部分过于仓促突兀,很多线索没展开,结局也收的太快。前半部分还是商业娱乐片的路数,后面就想往家庭亲情文艺路线上奔了,结果哪里都不讨好。不过写实主义的处理方法非常喜欢,设置上也隐藏了不少深层含义,可惜啊再用把力就成超级经典了。

1小时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