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事改编

悬疑片法国,波兰,比利时2017

主演:艾玛纽尔·塞尼耶,伊娃·格林,文森特·佩雷斯,多米尼克·皮侬,卡米尔·查莫,布里吉特·罗安,荷赛·达阳,诺埃米·洛夫斯基,伊丽莎白·坎,达米安·勃纳尔,莎迪娅·本太耶布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真事改编 剧照 NO.1真事改编 剧照 NO.2真事改编 剧照 NO.3真事改编 剧照 NO.4真事改编 剧照 NO.5真事改编 剧照 NO.6真事改编 剧照 NO.13真事改编 剧照 NO.14真事改编 剧照 NO.15真事改编 剧照 NO.16真事改编 剧照 NO.17真事改编 剧照 NO.18真事改编 剧照 NO.19真事改编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22:44

详细剧情

德芙妮(艾玛纽尔·塞尼耶 Emmanuelle Seigner 饰)刚刚出版了她的处女作,没想到一夜爆红,采访签售接踵而至。在成名的喜悦渐渐冷却之后,德芙妮开始筹备起下一部作品来,可让她感到窒息的是,灵感似乎已经抛弃了她,空白的文档前,她迟迟无法打出第一个单词。弗朗西斯(文森特·佩雷斯 Vincent Perez 饰)是一名节目主持人,两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也成为了德芙妮的另一个压力来源。  在德芙妮最苦闷的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名为爱丽(爱娃·格林 Eva Green 饰)的神秘女子出现在了她的生活里。爱丽自称是一名传记影子作家,因为家里出事了,所以希望能够借住在德芙妮家中。爱丽的出现成为了德芙妮的救命稻草,这个奇妙的女人不但在事业上,也在生活里成为了德芙妮坚强的后盾。

 长篇影评

 1 ) 这一切是精神分裂吗?

看完之后最大的疑问:关于老鼠的那场戏无疑是一个重头戏,如果Ella真的和戴芬是同一个人,为什么Ella这么怕老鼠而戴芬不怕呢?我们都知道恐惧肯定是源于某段记忆而产生的,没有道理因为Ella是戴芬的一个分身就多了这段记忆(看的时候还以为会因为这个老鼠引出什么惊天大秘密呢……)

那么在我看来,影片里关于精神分裂的细节展示的太少了,被挖掘出来的那些没有人见过Ella啊,Ella没有代替戴芬去演讲啊,其实换一个角度想也说得通:如果Ella就是想取代戴芬,那她怎么会过多地用自己的身份去接触戴芬的身边人呢?这不是明摆地告诉大家,对,我是Ella,我控制了戴芬吗?代替演讲本身就是Ella的一个幌子,就是为了告诉戴芬:我们可以互换身份。当然从精神分裂的角度回到结尾再看,确实增色不少,大有戏中戏的感觉,可是无奈让人觉得虎头蛇尾。如果我们从正常的叙事角度来梳理这个故事,也完全说得通:Ella 想要取代戴芬,于是不停地侵入她的生活,甚至在着装各方面都越来越像戴芬。戴芬发现以后,反过来想要挖掘Ella的故事来成书,结果也导致了自己过度沉入Ella的生活,慢慢地代入了她的各种习惯。至于最后《真事改编》这本书,谁知道到底是戴芬写的关于Ella的书,还是整个影片都在叙述的这整个故事呢?

反正我是为了Eva看的,看完除了希望Eva能够尝试一些不同类型的角色,更感概了一千次:罗曼波兰斯基老爷子加油啊…………

 2 ) 自己拉片用

主人公 女作家 需求,写出小说

困难 写不出小说 精神不好 焦虑 骚扰信件

伙伴 男朋友 老出差

反派 Elle 虚拟伙伴?或者真实存在 逼女作家写自己生活经历里的小说

承担了女主做影子写手(不愿意承担的过去)

但是她腿瘸了怎么开车呢?

钩子 签售 美女Elle

欢庆会 遇见Elle 被倾诉能力打动

关键事件:丈夫要出差 女左键面临写作的焦虑(做梦梦到妈妈 扔笔记本电脑 逃避)以及信件骚扰 Elle援助了她

纠葛1 谈论女作家生活 跟着上地铁 本子消失 写不下去 ELLe住在对面

Elle生日 没人来 感情上升 女作家给大纲

母亲艺术馆 照片 做梦扔电脑

纠葛2 Elle遇见麻烦,借录音笔。谈论大纲 Elle告诉她要写自己的生活

女作家推特出现危机,Elle帮助解决,并回邮件。女吃药

Elle没地方住,住在女作家家里,(Elle砸榨汁机),代替女作家出席小学生的演讲会

中间反转点 丈夫:是不是被控制 遇见熟人:“你告诉我不要联系我”

然后和elle发生争执。“不要干扰我的生活,写作。

早上和解 朋友对女作家说:“你发邮件不要联系我。” 回家争吵

”Elle 倒马卡龙,搬走。

纠葛3 摔下台阶,骨折,Elle帮助。说带女作家去他男朋友家。在车上,Elle开始袒露心扉,女作家决定以Elle为故事主人公写小说。 并且遇见小学图书管理员“你没有参加我们的讲演会。”

纠葛4 与Elle共住。一开始和平,用电话录音记录思路。老鼠,Elle看到笔记本。 Elle买了老鼠药,毒老鼠,做龙虾。女作家食物中毒。

危机-高潮 食物中毒,呕吐。Elle接电话,听了女作家手机录音(梦)。醒来手机消失,本子上的页面被撕掉。来找女作家的‘男朋友’没听到呼救。女作家决定逃亡,失败,摔到沟里。

结尾 8 被发现尸体,吃老鼠药。“Elle没和我打电话,是雷蒙打了。” “Elle写的这本书”(女作者入戏了?) 签售会上,"请签名Elle”

视觉上好像没有什么印象 特写 阴雨居多

 3 ) 感知~~结尾

爱这个故事的读者 都如此的 虔诚和善 而这是一个惊人战栗不已的 真实故事 …… … 难道是 故事治愈了这些人么 …… 人性之复杂 想象之天马 名字que是 真实的故事 …… 波兰斯基 这人世间 最后的绝唱 他要说啥呢 这位能引起国际大风暴的 特别的 老男人 他是在忏悔 还是在赎罪 还是在 告诫…

 4 ) 疯狂的书迷与恐惧的作家:《危情十日》与《真事改编》

因为几十年前的一宗强奸案,罗曼·波兰斯基最近又成了威尼斯电影节上的“焦点人物”(凭借《我控诉》入围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主席卢奎西亚·马尔特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呛他:“我无法把人和作品分开,他出现在威尼斯电影节,对我来说,很不适。我代表着很多女人,我不愿(为了他)起立鼓掌。”

罗曼·波兰斯基的一生充满了磨难与争议,而惊悚与恐惧一直是他的许多作品的主题,他对阴暗面的种种呈现,来自于他生命的体验,也来自于他内心深处的阴暗角落。

2017年在戛纳亮相的《真事改编》是罗曼·波兰斯基在《我控诉》之前的一部惊悚片,讲述了一个读者“入侵”作者的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故事。

当德尔菲娜(影片中的作家,也是本片的原著作者和编剧)和埃勒(影片中的神秘女子)在酒会上相遇,我便想到了同样关于疯狂的书迷与恐惧的作家之间的关系的经典之作《危情十日》(1990)。果不其然,几次交往后,和埃勒一起坐地铁后,德尔菲娜的创作笔记本“神秘”丢失了——“入侵”真正开始了。

相对来说,《危情十日》的“入侵”要简单粗暴得多——一场早已预知的大雪和一场精心设计的车祸。

“入侵”方式的不同,也拉开了两部影片的“距离”——《危情十日》是偏写实的,人性的偏执与邪恶显而易见,而《真事改编》是偏“精神分析”的,所谓“神秘女子”很可能来自作家的臆想。

从罗曼·波兰斯基此前的经典作品看,他绝对是“精神分析”的大师级人物,他是那个能够牢牢抓住恐惧的“灵魂”的人——在当代电影史上,罗曼·波兰斯基称得上是“精神分析”的通灵者,他展现最深处的恐惧,又保留最深刻的神秘感。

从很多方面看,《真事改编》都是一部及格水准之上的作品。

正如该片的女主角(也是罗曼·波兰斯基的妻子)艾玛纽尔·塞尼耶所言,你在罗曼·波兰斯基的影片中看不到“老人电影”的痕迹(大意)。确实,很多电影导演在晚年会拍出一些“老气横秋”的作品来。罗曼·波兰斯基拍摄《真事改编》时,已经年过八旬,但这部“晚年作品”却看起来更像是很多青年导演的前两、三部电影,影片的叙事意识算是“活在当下”的。

艾玛纽尔·塞尼耶和伊娃·格林两代法国女神在一起飙戏,也可圈可点。

若单纯把影片当作一部惊悚片来看,观赏性也是不错的。

《危情十日》的好就好在它不玩花样,老老实实讲一个惊悚故事——它是好莱坞式的标准算法的惊悚片,但以书迷操纵作者为题,还是别有曲折,既有变态心理的窥探,又有夫子自道与自嘲。

此外,凯西·贝茨的表演太精彩,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实至名归。她在影片中的阴与狠,让我想起《飞跃疯人院》中的护士长。

作家往往是虚构“恐惧”的高手,但他们也总会遇到创作的瓶颈,从而陷入无边的焦虑与恐惧。《危情十日》中的作家的“恐惧”,主要来自于“读者”的胁迫,《真事改编》中的作家的“恐惧”,也部分来自于“读者”无形的干预,但更多是来自于内心的不安——甚至,那个神秘的“读者”也可能是作家因内心不安而创造出来的“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焦虑与恐惧是作家创作的重要动力。不过,焦虑与恐惧也可能强大到足以淹没或摧毁作家。当然,当作家战胜了焦虑与恐惧,他(她)又成了那个意气风发的著名作家,而曾经的“苦难”,会成为他(她)创作的重要资本。《危情十日》和《真事改编》的最后,作家都推出了备受瞩目的新书,而且,他们的新书都与那段“苦难”密切相关。作家们和他们的恐惧,是暧昧相生相杀的关系,而疯狂的书迷,会成为这种关系的催化剂。

罗曼·波兰斯基是一位很会自我引用的导演。2010年,罗曼·波兰斯基拍摄了一部名为《影子写手》的惊悚片,这部影片还为他捧回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银熊奖。在《真事改编》一片中,“疯狂的书迷”埃勒的职业正是“影子写手”。

 5 ) 《真事改编》:幻影和阴影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368.html

艾玛纽尔·塞尼耶的确老了,51岁的她似乎不仅仅是在现实中失去了充满诱惑力的新鲜面目,在罗曼·波兰斯基的这部电影里,目光也变得迟疑,表情也变得呆滞,皱纹也不断增多,就像她写作时的灵感一样,处在枯竭的困境中——但是,当艾玛纽尔·塞尼耶以这样一种“真实”的面貌出现在镜头前的时候,是不是反而变成了罗曼·波兰斯基的一种叙事隐喻?《真事改编》是一种现实主义,却也运用了改编,在既写实又虚构的双重书写中,一本书,一部电影,甚至一个女人,都成为了罗曼·波兰斯基的一个文本。

真事改编,是一个真实游戏,是电影名,也是书名,这是艾玛纽尔·塞尼耶饰演的作家德尔菲娜写作完成的最新一部小说,但是当最后出版商卡琳娜向德尔菲娜祝贺这本刺激的小说面世时,德尔菲娜却说:“这不是我写的,这是埃勒写的。”这句话将这个基于真实却带着虚构的小说本质呈现出来,而这正是破解“真实游戏”的关键线索;在之前,德尔菲娜陷入到难以自拔的困境中,她因为不小心摔下楼梯而造成了膝关节骨折,在长达四个星期的休养中,被曾是书迷又成为朋友的埃勒照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德尔菲娜处在一种恐慌中,她被孤立在那间屋子里,埃勒掺入食物中的毒药渐渐对她发生了影响,使她几乎失去了行动自由,而打算写作的新书,包括情节、人物都被埃勒控制,最后孤注一掷的德尔菲娜逃离了小屋,在大雨滂沱的夜晚掉入了泥沟里,在命悬一线中幸亏被道路施工人员发现,才被送到了医院里。

逃离“魔窟”而被解救,这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故事,但是她被解救,男友维冈出现在面前,埃勒掺入了老鼠药的恶劣行径被发现,却并没有按照将幕后操纵者埃勒绳之以法的传统叙事手法演绎,而是镜头一转,德尔菲娜已经痊愈,新的小说已经完稿,卡琳娜向她祝贺,而德尔菲娜又解释说这本书的真实作者是埃勒,一个用非人的方式折磨自己的人非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变成了德尔菲娜口中取代自己的读者,但是埃勒却并没有出现,这样一种突兀的结构安排,就是将真实游戏这条线索凸显出来:这只不过是一个基于虚构的真实故事,而埃勒也只不过是德尔菲娜幻想出来的人物。

罗曼·波兰斯基在叙事中太急于将隐藏的线索告诉观众,造成了情节的断裂,造成了过渡的突兀,除此之外,这个带有幻想意味的故事多少还是能够解释得通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尔菲娜的经历在文本上具有了双重性,也使得埃勒这个人物具有了多元性:在电影的最表面叙事中,德尔菲娜和埃勒是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进而在不断接触中,埃勒的阴谋使之成为一个控制者,她想要代替德尔菲娜,取消她的所有主动性,这也是最后逃离和走向死亡边缘内在的逻辑线索。

这个过程大体上渗透着某种惊悚性。埃勒是在德尔菲娜的小说签名会上出现的,那时候德尔菲娜签了一天的名感觉到异常疲劳,而这种疲劳不仅是身心的,更是创作欲望上的,“我感觉自己被掏空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埃勒出现了,她在德尔菲娜面前保持着微笑,加上漂亮的相貌、年轻的激情、和对小说创作的理解,使得德尔菲娜找到了一个知音,按照她打给维冈的电话中所说,那天他们谈了一个晚上。正是从这一次见面开始,德尔菲娜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埃勒打电话邀请她喝咖啡,自己租住的公寓就在德尔菲娜的对面,随着交往的深入,埃勒开始频繁出入德尔菲娜的房间,知道德尔菲娜经常被匿名人辱骂的信所困扰,也帮她登陆脸书,还不时给那些书迷、出版商、合作者回复信件,她代替德尔菲娜去参加杜尔市高中的报告会——可以说,埃勒的行为已经超越了普通读者的做法,甚至有一种阴谋论的嫌疑:她要成为另一个德尔菲娜。

当德尔菲娜的膝关节骨折,埃勒便开始照顾她,他们搬到了维冈原先住过的地方,在这个几乎与人隔绝的地方,埃勒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她的行为也越来越离奇,她名为照顾德尔菲娜,实际上却在破坏她,她害怕老鼠,却让拄着拐杖行动不便的德尔菲娜到地下室放老鼠药,当德尔菲娜艰难地爬下楼梯,总觉得那扇地板上的门被关上,德尔菲娜也就只能陷在黑暗之中等待死亡的降临;德尔菲娜情绪低落,在一场感冒中埃勒给她的药非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让她病得更重;在那个雨夜,邻居雷蒙前来敲门想要喊救命的德尔菲娜却叫不出声,她挣扎着爬出了屋子,雨夜一个人逃离,而经过身边的那辆卡车又让她摔入了水沟里……

一个作者写出了一本畅销书,拥有了喜爱自己的书迷,这是一种因为小说而建立起作者-读者的正常关系,但是德尔菲娜和埃勒之间的关系却是如此不安,甚至令人恐怖,显然,埃勒的行为超出了读者的界限,她以取代的方式让德尔菲娜消失,但是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其中的惊险味道,而把整个电影叙事带入了另一种关系中:埃勒是德尔菲娜幻想出来的一个人物。埃勒出现在德尔菲娜陷入创作困境的时候,身体被掏空,实际上是创作的激情完全被泯灭了,她打开电脑根本写不出一个字,而在梦中,那台电脑被卡琳娜扔了出去,而扔出去的方向正是对面埃勒的房间。所以她在恍惚中,她在梦境中,为自己的新一轮创作寻找到了一个出口:埃勒。

埃勒告诉德尔菲娜,自己也是一个作家,但是是一个“影子写手”,就是替那些名人写自传却不署名,“影子写手”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而陷入创作枯竭困境的德尔菲娜也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影子写手,所以她需要找到新的灵感,写作新的小说。埃勒成为幻影,就是不断影响德尔菲娜,从而激发德尔菲娜的创作欲望。她们是德尔菲娜的自我和还乡,所以总是有矛盾,也有会在这种矛盾的解决中获得新的东西。德尔菲娜一直热衷于虚构式写作,这种写作远离日常生活,远离身边故事,也正是由于此,灵感容易出现枯竭,所以埃勒建议她多留心身边事,多写日常生活。那个电台女记者来对德尔菲娜进行专访,德尔菲娜那时还在谈自己的虚构写作,当他们离去之后,在房间里的埃勒就对她说:“这个女人会使你沉沦,只有我懂你。”而德尔菲娜第一次对她发火:“看看我,我是空的,可以穿透。”

自己成为一个没有激情的人,所以这种可以被穿透的空无感,正是德尔菲娜对创作的焦虑,和那些不断寄来的那些匿名信一样,德尔菲娜被自己困住了。但是埃勒提出她关注自身关注现实,的确为她打开了一扇门,德尔菲娜在公园里主动给女儿打电话,而女儿也告诉她自己实现了单飞,“这是我做过最棒的事。”她也主动给维冈打电话,告诉她自己的创作和生活,而且德尔菲娜还拿出了自己从12岁开始写的笔记和日记,希望从中发现那些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德尔菲娜和埃勒越走越近,这种渐渐合二为一的状态更像是自我和幻象的结合,

但是,这里便出现了一个更隐秘的线索,看起来,之后德尔菲娜的腿骨折,小屋里遇到的惊悚之事,是德尔菲娜进入到幻觉世界的一种超越,她一方面还是从从埃勒的故事里寻找灵感,埃勒似乎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另一方面,这些故事又带着某种虚构色彩,似乎德尔菲娜想要在超越自我中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创作的另一个高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幻象意义上的埃勒已经变成了一种阴影:她编织了阴谋,她制造了暴力,她将德尔菲娜推向了痛苦边缘,甚至以一种死亡的方式体验了最脱离现实的文本,所以,埃勒绝不仅仅是德尔菲娜虚构出来的一个自我虚像,而是她的另一个自己,也就是说,埃勒是带着德尔菲娜过去阴影的自我。

在德尔菲娜骨折之后,埃勒送她前往安心创作和休息的那个小屋,正是从那个雨夜开始,埃勒在德尔菲娜面前敞开了心扉,说起了自己经历的种种:母亲在她4岁的时候去世,生活在父亲身边的她却遭受到了暴力,她被关在黑暗的屋子里,之后家里发生了大火,纵火犯一直没有找到,而带着童年阴影的埃勒之后也是在雨天认识了自己的丈夫,结婚之后关系渐渐冷淡,后来一起去爬山,晚上住在一间小木屋里,当埃勒一个人出去看风景的时候,听到了枪声:丈夫自杀了。这是埃勒隐秘的历史,里面充满了暴力和死亡,而这段历史何尝不是德尔菲娜的亲身经历?

德尔菲娜保留着12岁开始的日记,15年的记忆被她封存起来,它们被写在文本里,藏在衣柜里,这也是德尔菲娜的隐秘故事;德尔菲娜从不向现在的男友维冈说起自己的过去,儿子和女儿在别处,她也很少联系,亲情似乎是缺失的,而这种缺失很可能是童年暴力、丈夫自杀造成的阴影;也正由于此,德尔菲娜的创作总是绕开现实,绕开身边人,虚构的方式就是为自己找到一个避风港,但是虚构又让她面临创作枯竭,当面对空白的稿纸,当噩梦中失去写作的动力,这种痛苦也是无人能够体验。所以德尔菲娜要创造出另一个幻想中的自己,以掩盖另一个带有阴影的自己,以此来寻找新的灵感。

所以德尔菲娜即从阴影中的埃勒那里获得了她的故事:她让埃勒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种种遭遇,又将这一切变成了幻影,就像埃勒说起那个叫“琪琪”的女孩,“她是我幻想出来的人物。”正是这个幻想中的琪琪,使她找到了朋友,代替她成为纵火犯,同样,埃勒也成为德尔菲娜的琪琪,她讲述的一切故事都和自己无关;但是她又要成为自己,所以制造了骨折的事故,所以被关在房间里,所以体验了痛苦,遭遇了恐惧,完成了逃离,最后跌下泥沟却并没有死去——活着才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创作。

起先德尔菲娜以埃勒为原型的小说就取名“埃勒,“ELLE”在法语中就是“她”的意思,她是谁?是有着自我阴影的埃勒,是有着自我幻觉的埃勒,是在身边发生故事的埃勒,是自己虚构出来的埃勒,而所有这一切都让德尔菲娜脱胎换骨,成为新的自己,所以当她最后告诉卡琳娜:“这是埃勒写的。”埃勒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德尔菲娜:她的书再次畅销,她再次为读者签名——而在签名时,埃勒的幻影再一次出现,他似乎就是以这种若隐若现的方式让德尔菲娜看见不一样的自己,看见既在文本里之内又在现实中的自己。

从作者和读者构筑的第一层关系,到自我和幻象之间构筑的第二重关系,再到现实和虚构构筑第三重关系,“真事改编”既跨越了文本和文本之间的界限,又在现实和虚构之间搭建了舞台,这无疑显示了罗曼·波兰斯基对于电影的驾驭能力,但是在这三重关系的组织中,最大的破绽依然是那个找到线索的进口:德尔菲娜一下子告别了痛苦生活,埃勒一下子从生活中消失,新的著名一下子成为畅销书,“真事改编”的文本,很浅显地告诉观众:这就是一个关于自我的文本游戏而已。

 6 ) 邪魅艾拉的几种特征

这是我第一次看波兰斯基的电影,惊艳。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特效的惊悚片,却让人看的脊背发凉,着实了不起。电影流畅、平滑、一气呵成,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深得我心,以后要继续跟进。

第一次看精神分裂的题材,是一部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里面特别讲到,精神分裂患者创造出来的幻象,必然有与现实中格格不入的地方,找到这个地方,是患者康复的第一步。剧中张宰烈所发现的格格不入,正是韩江宇一直保持的赤脚。所以,在电影中看到艾拉趴在沙发上但她的鞋子一点泥尘都不沾的时候,我背脊上飕飕的凉意就上来了:艾拉正是戴芬创造出来的幻觉!到了后来,艾拉和戴芬的发型、装束、打扮更加趋于一致,也就更加印证了这一点。看到结局,果不其然。

具体的剧情很清楚了,这里谈一谈对艾拉的认识和喜欢,想用几个关键词来说。

邪魅

看到有朋友说,只看Eva的颜值这电影就值五星,觉得不能更同意。艾拉在签售会上出现的第一幕,就被她完美的脸庞吸引了。这是一种宁静如水的美,波澜不惊,深远沉静,如深潭一般。然而在她的音容笑貌之下,又能明显感觉到一种邪恶的气息。你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你不知道她所表现出来的快乐、悲伤、关切、洒脱是不是发自内心,真正在她脑海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风景。她的美,是暗黑的、恶魔的、带着血腥的,又隐藏在一副天使的面庞之下。之前看过的《罪恶之城2》中,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我更喜欢波导刻画的她,同赤裸裸的邪恶相比,潜于九渊、引而不发的邪恶才更有味道,同躯体的美之间的张力才更足,给观众揣摩的空间也更大。

体贴

作为一个幻觉,拥有这一特质让我没有料到,不过细想也合理。戴芬独自一人那么长时间,缺乏照顾是肯定的,潜意识里必然会设计出这样的性格。戴芬第一次去艾拉家里,就看到满满一桌子的美味菜肴,全部都是艾拉自己做的。后来去了野外的别墅就更不用说,戴芬摔伤了腿,几乎每顿饭都是艾拉做的【艾拉抓着两只龙虾让戴芬看的样子真的很可爱,戴芬看到龙虾吓得蜷缩起来的样子和艾拉看到老鼠尖叫情节也是一种对应和隐喻】。从情商来看,艾拉更是完美,能全心全意地倾听戴芬的心事,能完全理解她心中所想,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就更不用说了。

强控

可能因为戴芬一直感到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控制,所以艾拉身上也具有强控的人格,想把戴芬的生活完全掌握自己手里。只要想一想戴芬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艾拉在玻璃门后面的表情,就能体会到她的心境了。后来她彻底垄断了戴芬的邮件、电话以及和外界沟通的一切手段。她果断、阴狠、决绝,正和戴芬善良、怯懦、犹疑的性格相反。逝去的母亲、坎坷的经历、渐行渐远的孩子,这些都让戴芬觉得有心无力,在潜意识里,她把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根源归咎于自己的性格,认为只要不是这种性格一切就会变得不同,这也是导致艾拉应运而生的重要原因。虽然艾拉掌控了她的一切,戴芬却几乎很少提出抗议,正是因为她在内心深处认同这种做法,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摆脱生活的困境。

奇诡

这主要是从艾拉的经历上来说的。幻想中的朋友,自杀的前夫,逝去的母亲,与众不同的工作……艾拉的过去一点点地揭开,一个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让戴芬着迷,她觉得总算找到了写作的灵感之源。在度假的小屋里,戴芬瘸着打着石膏的腿,悄悄记录着艾拉的一切。艾拉这个人敏锐吗?很敏锐。危险吗?很危险。戴芬都知道。她眼见艾拉砸碎了没法正常运转的榨汁机,也清楚艾拉控制不了她是什么表情,更何况吃的、喝的、用的东西里面很明显已经有毒了。但她还是要记录、要写作,为了自己的书她什么也不怕了。然而,艾拉还是发现了,看了戴芬的笔记,听了戴芬手机里的录音。解救戴芬的邻居曾是那么的近,她却无力呼唤他,房间里仍然只有艾拉和她,而气急败坏的艾拉,已经开始硬灌她毒药了!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戴芬终于拄着拐棍,一瘸一拐离开了别墅,在村口的路边,艾拉的车把她扫进了沟里,戴芬活着。

在戴芬的潜意识里,她是希望自己死掉,还是期待着一个自己揭穿艾拉阴谋、最终获得救赎的结局?不得而知。但从电影的结尾来看,我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她的装束也变成了和艾拉一样,暗示戴芬的内心深处的渴望正是打败艾拉、成为艾拉。说到结局,我的期待是艾拉作为签售人出现在签售会,象征着邪恶的全面胜利;然而出现的还是戴芬,不得不说有一点小失落。不过再想想,戴芬活了下来,本就意味着至少戴芬没有输,她在向艾拉的方向靠近,但没有完全成为艾拉,斗争没有终止,相爱相杀还在继续。

 短评

对于阿萨亚斯+波兰斯基这个组合来说简直是灾难般的失败,大失所望。

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两星半。以签售会的明亮色调开头,以为又会是近几年特盛行的作家生活流,没想到还是玩了把惊悚,虽是双女主的设置无奈伊娃·格林太抢风头,中间几段转折也挺突兀的,整体还是比较失望,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思;不论跟波兰斯基之前作品比还是以他这现役影坛前五的硬实力来看,这部都是难以及格的。

6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影子写手版的《危情十日》。控制与反杀的互相侵入的设定有意思。但是铺垫部分过长,加上Eva自带邪气,Emanuelle演技也掉线,反倒显得女主蠢得可笑。到别墅之后的故事重头却展开得仓促。

11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波兰斯基版危情十日不是作家和书迷的你死我活,而是虚构作家和传记作家(前者的另一个人格?)的相爱相杀。虽然遍布老梗,且伊娃格林长得又更像兰普林了一点,但我想说其实写作有时真的会要命,作家自己写到脑爆炸,被偷去故事的身边人气到心脏爆炸。

14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豆瓣第2800部】【台北金馬影展展映】整體完成度不錯,但以波蘭斯基的標準看還是有點平庸了。女主設定有點傻,開始以為還是引狼入室、取而代之的套路。中途一度反而不轉,增加大量驚悚元素。最終結尾方才揭示真相,戛然而止。不過也不是什麼新鮮東西。伊娃·格林演蛇蠍女人駕輕就熟。三星半

19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老派而保守的《真事改编》最终完成于一场无甚新意的心理虚构,但也绝非类似《登堂入室》和《游泳池》一类的作品。它分析的是作者与写手之间的关系,即Word与Work的区别。因此在作者与自己的这场对话里读者从未存在,然而这才符合波兰斯基想要表达的核心:我们都是生活在这种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误解中。

22分钟前
  • Muto
  • 推荐

eva green穿着套头衫居家买菜做饭的造型非常性感啊,然而求求她不要再接这种蛇蝎角色了....剧本毫无想象力,阿萨亚斯和波兰斯基写出那么蠢那么扁平的女主也是有鬼;从穿裘皮的维纳斯到这部,失望。

23分钟前
  • KLEIO
  • 较差

能拿上三星完全是因为她梦中的Eva穿了我们David Bowie的Blackstar T恤。

24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意外的好看,再暗黑点直接就是9号秘事。悬疑片最高境界。

27分钟前
  • Spring Cool
  • 力荐

精分版的「危情十日」啊……猛一看简直是欧容拍的。细节比较足,节奏把控也挺好,但还是问题还是做得太实了……而且对社交网络根本……不理解……

3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不完全四星。可以理解成私生饭、事业粉对女作家的精神控制,也可以理解成欧容《泳池情杀案》式的女作家创作臆想。觉得伊娃格林演的ELLE有点败笔,从一开始就把「我要精神控制你」「我要害你」写在脸上,让惊悚感掉了一个台阶。

32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波蘭斯基才拍這樣也太無聊了吧。Emmanuelle Seigner演技不怎麼在線,Eva Green繼續重複她一條路快走到黑的蛇蠍美女角色.......

36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我是亲眼看着艾玛纽尔·塞尼耶如何在波兰斯基的电影里变老的。

41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一句话剧透:片中的ELLE是女作家幻想出来的人,根本不存在。PS:片中的雪铁龙C3真好看,特别是那个侧面的Airbump,真漂亮。

42分钟前
  • 申由己
  • 推荐

顺风顺水的畅销书作家在自己苦恼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谈的来的闺蜜,她想借此逃避生活却发现这原来可能是一个惊天阴谋……波兰斯基的电影应该是值得第一时间抢先观赏的尤其还有两个女性的明星飙戏让故事更加扑朔迷离,趁着热乎我再投屏一次,把没明白的剧情重新看看

44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力荐

故事整体意思不大,而且各方面气质怪怪的,两头不沾似的。不知道是不是要怪阿萨亚斯。感觉像是几个人没事拍着玩捣鼓出来的...

46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绿姐烟一点,我就打五分

48分钟前
  • 豆瓣逼王真多
  • 力荐

非竞赛展映,虽然贴身见到波兰斯基本人很兴奋,虽然他是我最爱的导演之一,但还是不喜欢这部新片。艾玛和伊娃这俩长相已经自带傻大姐和狐狸精标签,人物形象并未因大量细枝末节的剧情而变得立体,反而像是非同一IQ级别的无聊缠斗。仅有的那点惊悚感对于波兰斯基的以往水平来说,也显得太敷衍了。

4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应该让阿莫多瓦来拍。

53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危情十日式的故事,伊娃格林太亮眼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