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

大陆剧中国大陆2009

主演:佟大为  刘孜  于滨  邵峰  李依晓  毛孩  矢野浩二  

导演:高希希

 剧照

狙击手 剧照 NO.1狙击手 剧照 NO.2狙击手 剧照 NO.3狙击手 剧照 NO.4狙击手 剧照 NO.5狙击手 剧照 NO.6狙击手 剧照 NO.13狙击手 剧照 NO.14狙击手 剧照 NO.15狙击手 剧照 NO.16狙击手 剧照 NO.17狙击手 剧照 NO.18狙击手 剧照 NO.19狙击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22:42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从心理学角度看《狙击手》中方胜利的必然性

堵车错过了开头,我看的时候,正是大永向班长刘文武请求下去支援的时候,正在我想着这个脸生的演员是谁,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接着一阵枪响,把我还没搞清楚状况的懵吹散了七七八八,看来这是一场激烈的战斗。

随着电影情节的展开,我越来越发现电影的战争性不光体现为你来我往的射击战,更是一场杂糅着需求和信息差的心理战。

我方和美方的作战任务贯彻电影始终,我方任务是把亮亮带回去,用连长的命令说就是“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美方的前半段任务是要活捉刘文武,后来变成截获亮亮身上的重要情报。

一般战斗都是以消灭敌方作为任务,而电影中消灭敌方不再是主要任务,而变为次要任务。“把亮亮带回去”这样的任务,这意味着我方需要存储实力,最起码不能全部牺牲,得有活人才能完成任务。

我方想要什么,一开始就暴露在了美方的视野里,这是非常不利的,这才有了5班除了大永之外的全员牺牲。所以在战争中,一旦被对方知道你想要什么是一件危险的事,这在电影中的很多场景都体现了。

1. 第一个场景就是孙喜受伤了,美军没有选择再放枪打死他,而是等待。他们等的是什么,他们等的是其他人去救孙喜。残忍的说一句,这个时候的孙喜已经变成了美军的钓饵,美军想通过他来钓五班的其他队员。

结果队员们不忍孙喜牺牲,真的去救了。此时的美军非常有耐心,等到王忠义完全暴露在他们的视野中,才射杀了他。结果就是不仅孙喜没有救回来,还搭上了一个王忠义。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有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在交战中当你暴露想要什么其实就是在向敌人暴露自己的弱点,对敌人说“来,往这里开枪”。

2. 接着五班做出了反击,刘文武抓住了美军想要急于射杀五班的企图(弱点),把连同自己的四名战士分成了三队。两名射击兵挖土,佯装有任务,作为吸引美军的诱饵,自己和大永分别找两个地方蹲守。等到美军射击诱饵的时候,他和大永就可以根据美军射击的方向,确定他们的位置,然后射杀他们。

很精彩的桥段,但仔细一想又非常的危险,所幸最终五班四名战士都安全过关,并射杀了两名美军,这展示了刘文武作为射击班长优秀的作战和布局能力。

接下来的刘文武把自己当作诱饵,多么无私坦诚。最终他利用美军想要活捉自己的企图,身上捆好手榴弹奔向了美军的阵地。

3. 最后,美军的中尉威廉利用自己在坦克车下的地形优势设置了一个身似自己的“稻草人”(诱饵),用自己的声音作为干扰,想要在大永射杀 “稻草人”的时候确定大永的位置,射杀大永。

也就是“我知道你想要什么”, 所以我假装给你“你想要的”,这样我就能利用“你想要的”来打败你。

面对作战经验丰富的美国中尉,大永在历经战友的牺牲之后,迅速的成长了起来,他用班长遗留下来的勺子做了诱饵。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大永不仅在跟威廉比眼力和命中率,更是在面对对方诱饵的干扰下,比谁更会等待,谁更有耐心。最终,大永凭借谨记班长“见火再敲,后发制人”的教诲,成为了活到最后的猎手。

过早暴露自己想要什么会让自己陷入不利位置,这一点还会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谈判中。说到谈判,不仅有正式的商务谈判,还有一些非常日常化的谈判场景,比如说菜市场的买卖、入职时谈工资或者加工资、租房的合同等等,这些都需要谈判。

谈判的前提是双方都有对方想要的东西,就是双方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这才是双方坐到谈判桌的基础。就像电影中唯一的一次谈判,促成谈判(交换)的是美军想要捉活的刘文武,而刘文武想要带走亮亮。

在谈判中,我们知道我们有对方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以及对方有多想要。

过早的暴露自己的需求,或者完全不知晓对方的需求,都会让我们在谈判中吃亏。要么要价要低了自己懊悔,要不要价要高了本来可以促成的谈判最终破裂。

所以在谈判中,我们不仅得小心的藏好自己的需求,还得不断的探知对方想要什么以及多想要,这样才能占领主动的位置。

需求的沟通更多的出现在我们和亲友的相处中,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会主动说出自己的需求。一方面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更别说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需要长时间的自我探索。

另一方面,相比于平和的方式说出自己的需求,我们更习惯用生气或者其他别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比如说你和一个好友约好了几点在哪里见,结果对方晚了半个小时。你此时很生气,对着TA一顿脾气。其实我们拨开那层生气的外衣,就会发现你不是生气,而是觉得对方不在乎的失望和伤心

深入他们的内心,我们会发现这里面可能还涉及到了权力的层面。

在双方沟通中,你说了需求,那么对方就有了是否满足你需求的决定权,相当于你把这样的决定权交给了对方。此时,我们我们不讨论此时需求的合理性。如果对方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不满足,我们则受了两重重创,一个是被拒绝,另一个是本身想要的东西没有被满足。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这样的重创。

扯远了,继续回到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我会觉得这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战争片不太一样,电影着眼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一角,讲的是很角落的故事,但是故事该有的它也都有了,很完整。

看电影的时候会觉得紧张刺激,看完之后回顾故事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密和精巧,很久没看过如此逻辑缜密洞悉敌我心理的战争片了。

我觉得还有个有趣的点是,影片中并没有吝惜塑造美军的高光时刻,美军的射击准确率也很高。我想这么塑造首先没有把观众当傻子看,因为贬低对手实质上也是在贬低自己,打败一些不厉害的美军到底有什么好厉害的呢。

其次,我觉得这也是对历史上这些神枪手的尊重,因为他们确实很厉害。电影中的原型神枪手张桃芳,32 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

真是了不起的狙击手!

 2 ) 把历史故事拍的过假便是对观众的愚弄!

战争片的一个默契在于,大家都认为这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故事的展现。所以大家拿着电影票入场后都会默认下面看到的故事都是真的,或者真实故事改编。把真实的故事搬上银幕当然是允许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目的自然是为了突出个别人物突显某个主题,当然喽,战争片最主要的内核自然是反战。当你为了突出人物和主题,去设置某个情节或者夸大某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这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在哪里呢?这个度便在于一切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应该使得情节和人物违背逻辑常识和自然规律。否则,这和“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有何区别?难道区别只在于抗日神剧雷了观众一百步而你只把我们雷了五十步?

关于电影本身在情节设置和人物技能开挂方面的槽点,来袋瓜子我能吐槽两小时。当电影情节不合理人物技能吊炸天的时候,观众自然会觉得这电影很假。当发觉历史故事是假的时候,你如何能让观众在一个假的故事当中留下真情的泪水呢!?你想突出的主题和内核又如何能够立得住呢!?

剧本不行便强行煽情,强行歌颂祖国和志愿军的伟大牺牲。这不尴尬吗?表达爱国情怀的方式,难道一定要通过说出来喊出来唱出来才可以吗?说出来喊出来唱出来便一定是真情流露吗?我认为一个理想的情感的表达方式正如海子的诗描绘的爱情“我们坐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那样,明明无一是爱,却无一不是爱。人非草木,谁能无情,你带着观众回到历史现场去看看我军的艰苦奋斗和壮烈牺牲,谁能不为之动容,感恩志愿军和伟大祖国呢!?这不好吗?

 3 ) 转载最客观的影评

为什么说张艺谋的《狙击手》是一部彻底的烂片  知名作家编剧 作家,编剧,导演,制片人。 我认为,张艺谋监制、张艺谋女儿导演的电影《狙击手》可以说是中国史上最烂的战争片之一。理由何在?咱摆事实,讲道理。简单说,就是故事随心所欲、胡编乱造、缺乏基本逻辑与基本军事常识;美军又蠢又傻又猪,就一配合咱们各种秀的道具;我军又智又勇,在道具的全力配合下玩各种秀。具体如下: 一,故事一开始的设定就很扯蛋,完全站不住。美军打死了我军的一个走在路上的侦察兵亮亮,以为是个担架兵;美军的王牌狙击手中尉约翰见亮亮与我军王牌狙击手刘文武的合影照,为了与刘文武对决,就将亮亮当着诱饵,扔在一个阵地前,等着刘文武带人来抢亮亮的遗体。故事由此开始。这其实是个关于营救的故事。这个设定就有点扯了。一个担架兵,一不是我方军长,二不是军长的亲戚或朋友,约翰就认定了我军会来抢遗体?那时被打死及被俘的志愿军多了去了,每天都在死人,每一具遗体志愿军都会抢回去吗?我就看过堆积如山的志愿军的遗体被美军围观的照片,咋这个美军王牌狙击手就这自以为是,偏要认定志愿军会来抢一具担架员的遗体呢?再说,就算我军要抢亮亮的遗体,也未必安排刘文武去抢啊。就因为他们是朋友?亮亮的朋友多了去了呢。除了朋友,还有战友亲戚上级,为什么就一定会派刘文武来抢?至于刘文武自已去抢遗体,那更不可能了。即便是在美军里,也有个组织性纪律性吧,怎么可能由着你想干哈就干哈?何况特讲组织性纪律性最忌讳个人主义的咱们的军队里。这种设定是不是太随心所欲了?而志愿军方面也扯,侦察连的士兵被打死了,不派侦察连去抢遗休,却派狙击连去抢,莫非上级未卜先知,知道美国狙击手要前来与他们对决于是要安排一场冬奥会射击比赛?并且,既然是侦察员,身上肯定有情报,无论是死是活,都理应侦察连派人去抢遗体,即便抢不回来,也可能会在他身上找到相应的情报,所谓专业人做专业事,就是这个理。可是,咱却派了狙击班去,就因为里面一个队员是亮亮的朋友?去掩护侦察连也行啊,为什么要替代侦察连去抢?培养一个狙击手很容易吗? 二,狙击对狙击的做法侮辱智商。我军狙击班到了“遗体”所在地点,果然遭到了埋伏于此的美军王牌狙击手的伏击,一场较量正式开始。美军王牌狙击手老大、约翰的想法是想与我军狙击班长刘文武较量,并打死他(后来他的想法又成了活捉刘文武。张导的很多想法与目标都是随时随地临时冒出来的)。此刻双方都在把对方往死里打,以射死对方为荣。这场狙击战又太扯了。要消灭我军狙击手,美军有一百种更轻松实用的办法,比如一架飞机过来扔一个燃烧弹或炸弹,或者定点发一排炮弹就可全解决了。犯得着派一群狙击手在这里玩游戏?当然,你可以说这个约翰很自负,他就要自个儿消灭我军王牌狙击手,当英雄。我觉得这个想法也太白痴了,且不符合美国的英雄主义文化。明明可以一炮消灭敌人,你却浪费时间玩狙击的游戏,还让自已的弟兄无谓送死,这算不了英雄。在大炮与飞机都消灭不了对方时,你这个狙击手出场,一枪干掉对方,拯救了大多数人的生命,那才叫英雄。看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影片,大多是完成了别人做不到的事,并且大多以拯救他人的生命为荣。这个美军约翰既懂美国文化,也不会如此白痴。这种白痴情节,感觉这就象抗日神剧里的情节一样,明明日军包围你了,机枪突突突就可以消灭你,但偏要上来拼刀,结果被你的大刀砍死,机枪也被你夺走了,这日军真是蠢到家了。并且,就算约翰个人喜欢这样的对决,他的上司也不会允许啊!你还可以说,美国俄罗斯合拍电影《兵临城下》(又名《决战中的较量》)也是狙击手对决,没有派大炮来轰啊。可你忘记了,人家那是犬牙交错、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巷战混战,狙击手又都隐蔽不露,没办法用炮火轰啊,只能暗对暗,狙击对狙击,刺客对刺客,王牌对王牌。你这都在明处,一个班的狙击手就在山坡上待着呢,对这样摆在明处又远离主力并且被发现了的敌人,财大气粗把人力看得比钢铁炮弹宝贵且火力占绝对优势的美军大可很轻松地直接一顿炮弹搞定。但导演却让敌我双方的狙击手在这里搞射击比赛,这不是有病?放在《兵临城下》,德军绝对一阵炮火解决掉了。总之,导演的意图是想讲一个狙击手对决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可以有,但不是这样讲的!本故事的设定太蠢也太没有逻辑性了,甚至违反了军事常识与历史真实! 三,打了几个回合后,为了剧情的需要,导演又让侦察员亮亮活了。活了的亮亮在被打了一针强心针后,把救他的朝鲜小孩叫到身边躺下,偷偷给了他一颗藏有情报的糖果。后来又蘸着血在布上写了“看糖果”几个字,举起来展示给我方战友们看。天啊,一个受了重伤的人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居然没有死去且不说,还能写字并且举起手来。这不是人,是神!就是一个正常人在雪地里躺一夜也会冻僵吧!强心针不能解决冻僵冻死的问题吧?君不见,《长津湖》第一部里,志愿军一个整连活活冻成了冰雕连?同样是志愿军,失了血受了重伤的亮亮同志咋就这厉害呢?后面还有更神的。亮亮一直就没有死,最后是很清醒地捡起地上的注射器给自已打进空气打死的。我服了。 四,美军王牌狙击手时而王牌时而连普通士兵不如。志愿军损失了几个人,于是导演让志愿军发狂了,雪地里翻滚突击,打了十好几个滚,并且象周润发那样把枪很酷地摆在几处,然后取不同的枪射击。要命的是,能够射断绳子并且在志愿军一露头就能将其爆头的美军王牌狙击手此时却失去了水准,硬是眼睁睁看着三个志愿军全身暴露在雪地上或在雪地上翻滚却就是打不中,反而其中一个王牌狙击手被滚动的志愿军狙击手一枪爆头。这美军水准变化也太大了,这情节设计也太随心所欲了,感觉他们就是配合咱志愿军表演的道具。想一想《兵临城下》,那苏军战士纵身一跳,一秒钟,就被德军王牌狙击手干掉了,这才叫狙击手啊。 五,较量了半天,双方都有损失,戏得往下演。导演于是让美军想出了一个点子:交换!用亮亮来交换我军王牌狙击手、班长刘文武。理由是,美军约翰想要活的刘文武。我又服了。现在才想起要活的了?刚开始咋没想到呢?不都在往死里打吗?你就断定刘文武还活着而不是死的志愿军中的一个?并且,打了半天,你原来是想活捉对方。张导的想法随时在剧中改变的。要命的是,狙击手都想去活捉对方,还叫狙击手吗?活捉对方不是你狙击手的任务,一枪干掉对方,才是你狙击手的任务对不?你有见过空中的歼敌机飞行员想通过活捉敌机飞行员来证明自已的成就感的吗?这不仅不合逻辑,也不合军事常识啊!并且,狙击对狙击,永远不可能有活着的,你在想活捉对方的时候,只一秒钟,对方就可能会干掉你。《兵临城下》最后的决战,苏联狙击手拿枪对着了德军狙击手,他敢说要活捉对方吗?没有。稍一分神,对方就会一枪干掉他了,于是,在对方正打主意之时,他果断开了枪。这就是狙击手的职业素养及敬业精神。对比之下,这个美国王牌狙击手是不是太天真太不敬业了?我不相信有这么“傻白甜”的王牌狙击手。如果有,那美国人也太善良太可爱了,可是,脑残们又天天骂美国人心很恶毒,这显然又自相矛盾了。 六,好吧,那就抓活的吧。可是,美军又凭什么相信一个敌方王牌狙击手会用生命来交换一个垂垂将死的担架员呢?同样,在志愿军这边,刘文武又凭什么相信美军就要抓活的而不会将他连同亮亮一起打死呢?这种交换显得太侥幸太随意了,是不是? 七,好吧,那就交换吧。可是,在离美军还有二三十步时,美军的大部队过来了。赶来的美军上尉令人开枪打死了背着亮亮的我方战士,于是,刘文武愤怒了,拉着了藏着的手榴弹朝美军阵地及王牌飞行员们冲去。而美军王牌狙击手吓得魂飞魄散,四散逃开,扒倒在地。这也太扯了吧。别说他们是牛逼哄哄的王牌狙击手,就是普通的美军士兵,也不致于让刘文武就这么冲过来啊。如果刘文武就在身边,倒可以四散躲一下,因为打倒了他,手榴弹还是会在身边爆炸。可是,人家隔那远你躲个什么?还眼睁睁看着人家背着手榴弹跑向你。你就是白痴也会先开枪放倒他啊。何况你是王牌狙击手啊!好象也开了枪,但远距离一枪爆头的水准居然没有把近距离的刘文武打倒。这情节真的太无语太弱智了。 八,好吧,美军大部队来了,带来了一个消息:那个亮亮不是担架员,而是我军一名侦察员,身上可能有关于美军的情报。美军上尉要求把亮亮活捉过来。这我又不理解了。活捉过来有什么意义呢?他身上的情报又不是志愿军的情报?而是美军自已的情报啊。不让他把情报泄漏出去不就行了,为什么要抓活的呢?直接打死不就行了?再说这样子也确活不长了吧。这种设定是不是太随心所欲了?是不是太牵强了?明显的为做戏而做戏,就象一个演员,为表演而表演。 九,好吧,那就活捉吧。此时,要把亮亮活捉,有一百种办法。我这种不懂军事的人也想得出:在王牌狙击手的掩护下,一个冲锋,直接把人带了过来;或者派队伍搜山,既把亮亮活捉过来,也可把剩下的我军狙击手活捉或打死;或者,先消灭了我军狙击手,再把亮亮抬过来;或者,放几个烟幕弹,我军狙击手看不见时,把人抢过来。但美军却采取了一种最可笑最愚蠢的办法,那就是派四名士兵扛着担架过去抬亮亮。结果,亮亮自杀了,四名美军士兵也成了活靶子。这尼妈有这么蠢的指挥官吗?估计与咱们脑残们有一比。 十,好吧,就算咱剩下的最后一名狙击手(好象叫大勇,此处简称“幽灵”吧)干掉了四名美军,可是,四次枪响之时,这对面的美军却象死了一样,没一点反应,这太不正常了。火力压制与掩护呢?稍懂军事的人都懂火力掩护或火力反击啊。在第一声枪响时就该掩护及反击。一二百多号轻重武器一起打过去,让“幽灵”无法开第二枪,甚至中枪,这不是常识么?不是正常的战争电影中常有的情节么?可为什么都呆若木鸡,没有反应呢?好吧,就算这批美军都是白痴,可是那个王牌狙击手约翰呢?睡着了吗?四次枪响,四个火花,他都没反应。按剧情看,他是看见对方枪头火花就会一枪爆头、对方一露头就会丢命的王牌狙击手啊。响了四枪,倒了四个人,冒了四次火花,他居然没反应,你不觉得奇怪吗?不奇怪,因为他是道具,配合演戏的道具。 十一,好吧,四名倒地的美军士兵惹火了带队的美军上尉,于是命令迫击炮覆盖轰击我方阵地(装备精亮的美军此刻摆开的却是一堆老式的八二迫击炮,这种细节的吐糟咱就不吐了)。哎,此时轰击让人感觉象是大炮打蚊子了。早这样干了,何至于死那么多人?可笑的是,一排轰击后,神勇的我军“幽灵”居然飞一样跳出了轰击圈,这得有多快的速度啊。正常情况,不是都卧倒在地的么?要人跑得比炮弹还快的话,那黄公略、左权等被飞机及炮弹炸死的革命先烈就不会牺牲了。 十二,好吧,就算他是飞人,炮弹飞来之时他早已跳出三山之外了,可是,更神的是他居然绕到了美军阵地后面,在炮火未歇之时从背后一枪把那个上尉指挥官给毙了。不是说美军指挥官就不能被打死,而是说,目测他与美军阵地相距一千米,一千米加后方五百米,约一千五百米的直径。一千五百米的直径的一个圆转半圈,得多少米?我数学忘了,估计起码也得四五公里吧?四五公里一刹那就飞到了,何况还是山路,还要翻山越岭,这本事神行太保戴宗也比不上。 十三,好吧,就算打死了美军上尉,可是,就没有美军发现吗?就不会追赶吗?一二百个美军就让他象幽灵一样跑掉了吗?这美军都是白痴与木头吗?那个约翰王牌狙击手就不会追赶吗?据我所知,苏联英雄卓娅烧了德军的马料场后,没跑多远,就被德军抓住了,几个游击队员一起都被抓了。咱志愿军果然就是志愿军,比苏联英雄牛逼多了。而美军比德军显然也差远了。 十四,好吧,幽灵狙击手出现了并且打死了美军指挥官,可笑的是,雄心勃勃要与我军王牌狙击手较量的美军王牌狙击手约翰竟然放弃了与我军“幽灵”狙击手的较量了;居然要了一辆坦克,带着朝鲜小孩回去邀功请赏去了。莫非他是我军卧底?这段时间我在玩手机,没有细看,好象他与部下有一段对白,解释为为什么要用坦克带着小孩回总部。其实这都不重要。反正张导的故事是随心所欲的。坦克就坦克吧。只是我不明白,堂堂的狙击手为何不搞狙击较量了?又为什么要把一小孩带走邀功?就算亮亮把情报给了这小孩,那也是关于美军的情报啊,又不是我方的情报,搞得好象抓了我方的高官要员可以从中弄清我方的情报一样。再说,一个将死之人给一个小孩能有什么样的情报呢?身上一搜不就有了?搜不出,一枪打死了小孩也就OK了。总之,不让美军的情报泄露到志愿军那边,不就行了?很简单的事情,咋就搞得这复杂这磨叽呢?搞得一个牛逼哄哄的王牌狙击手都放弃了狙击手的荣誉与职责,赶紧带着一个小孩脱离战场去邀功请赏去了,好象抓着了我军军长一样,这不是随心所欲地编戏吗?实在想不明白,美军这么蠢,这么傻白甜,咋当上了世界老大的。 十五,话说这约翰开着坦克,与一名部下往前走时,果不其然,遇见了咱们的“幽灵”狙击手。这约翰一时也忘记了自已狙击手的特长,在坦克里抓着机关枪就打了起来。尼马的,不需要你做狙击手时,你偏要装逼玩狙击;需要你做狙击手一对一较量时,你又开起坦克打起机关枪,我也是服了你。当然,不怪他,都是导演的安排。 十六,对了,这抓着小孩当人质,然后遇见敌方,展开最后的决战,都是好莱坞电影中的老套路。老谋子果然是大家,懂得兼收并蓄,在打美国鬼子电影里直接借鉴美国的电影技巧。并且,全剧中有没有模仿《兵临城下》的痕迹?相信眼尖的观众看得出。这点比一味骂米国的脑残们强。 十七,坐在坦克里用机关枪仍没有打赢“幽灵”,坦克也报废了,部下也被打死了,于是,约翰跳下坦克,又以狙击手的身份开始了最后的对决。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被一枪爆头,只是这头爆得有点冤。具体经过是这样的:我军“幽灵”躲在一块大岩石后面,约翰躲在坦克下面,双方对峙。“幽灵”机智地用脚挑起一面镜子伸出去,诱惑约翰。约翰说“小样的”,一枪打飞镜子,但跟着,就被“幽灵”一枪爆头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伸镜子的细节前面出现过多次,约翰都打飞了几次,屡见不鲜了,不至于说“小样的”。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老牌狙击手,此前也打飞过几次镜子,绝对应知此时对方放镜子的目的就是诱使自已先开火暴露位置,可居然还中了招。老牌狙击手,一对一对决,有什么理由此时先开火去打一个镜子暴露自已?就是新手也不会这样蠢。二是“幽灵”见对方开了枪后,立马将对方爆了头,这也不合理。他是坐在地上把镜子绑在脚上用脚伸出去的。镜子被打飞后,他要朝对方开枪,这必须有个调整姿式的行为,要站起来,或蹲起来,至少要脚归位,否则,就是神人,枪也会打不准甚至根本就拿不稳,这个过程至少得四五秒钟,如何能做到迅速开枪?还有,就算能迅速开枪,对方岂能没有准备?而你又可能不露出头去开枪?对方没有理由在打飞镜子后就高枕无忧,任你在几秒钟后露头干掉他?绝对的在等你一露头就给你一枪。或者暴露了火力后,早就转移了位置。一般情况,一对一对决时,拿镜子来看,是很蠢的做法,没用的做法;而敌方也不会轻易开火暴露自已位置,多是有人在一边配合才会开火。总之,王牌约翰死得太假。当然,这又是导演的安排。 十八,约翰死了,小孩得救了,“幽灵”从小孩头发中找出糖果,坼开糖果,找出里面用纸制成的小粒糖果。那就是我军弄清的美军的情报,是美军即将发动大型攻击的情报。我又服了。一个外围的以侦察地形为要务的侦察连的侦察员,又不是潜伏在敌人心脏的谍报员,如何就能弄到如此机密的美军高层的情报?估计张导下一部是反美谍战剧了,讲我侦察员如何打入敌军内部弄绝密情报了。并且,一个以侦察地形为要务的侦察员(不是谍报人员),有什么理由在战事匆匆之时,把情报弄得如此精致,做成糖果。这得花多大时间与精力啊。又有这必要吗?莫非他知道这后面会发生如此纠结的故事,先要把道具做好? 十九,在他们对决的时候,大队美军呢?没有听见枪声?也不返回?就看着他们打? 二十,最后的结尾又拖又无趣。我军的大部队来了,前来接应“幽灵”。幽灵发表了演讲,怀念了牺牲的战友。接应的连长张译对牺牲的战友一一点了名,大部队中有战士一一回答,以表明他们依然活着。前后很煽情地拖了十来分钟。这样的处理真的很无趣也很弱智。感觉现在的主旋律都进入到了赤裸裸地喊口号,赤裸裸比高调的时代,就象当年八个样板戏的时代一样。可人家八个样板戏在喊口号时多少有点艺术,那就是京剧艺术,而咱们这只剩下喊口号,赤裸裸地宣传了。这不叫艺术!半个世纪前南斯拉夫的经典电影《桥》,炸桥队员们胜利完成任务后,剩下的人用复杂的眼光看一眼被炸掉的桥,就在《啊朋友再见》的音乐中平静而从容离去。没有伤感,没有煽情,没有政治口号,没有对牺牲的战友一个个怀念与点名,没有继承遗志之类的宣誓,就那么从容,那么自然,象完成第一千零一次任务一样。就是那首歌,也是那么优美实在,没有一句政治标语词,没有一句表决心的词,很平常,就象朋友间的离别。这才是一种见惯了死亡与牺牲的自然反应,也是一种很艺术化的很平实的表现手法。但你敢说那些牺牲的炸桥队员的故事没有打动你吗?你心中没有对他们怀想不已吗?你没有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看并且可歌可泣吗?你没有被这首歌打动及感动吗?反正我看完后,内心里是震撼不已,回味不已的,那首歌也几乎让人泪奔!这才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不是赤裸裸的直白的喊口号,就象诗歌一样,喊口号与啊字多的决不是诗歌,故意煽情不叫艺术,喊政治口号,做政治表演更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电影艺术是靠好的有着艺术真实的故事及人物形象打动人的,而不是靠口号与宣传鼓动打动人的。 好了,以上仅是就全剧大的方面,如故事设定、故事发展,逻辑常识方面的不足发表意见,至于演员表演(特别是反派表演)、诸多细节对白的惨不忍睹与失误,就不说了,再写一万字也说不完。比如,莫明其妙应时应景出现的朝鲜小孩;比如美军的火力居然只是老式的八二迫击炮;飞机也舍不得出动;比如在敌方阵地前莫明出现了一个掩体,供我方玩狙击游戏;比如交换时,我军的战士居然躲在刘文武身后;比如约翰等美军狙击手表演的呆板;比如一些对白的无趣……太多了,就不一一指出了。总之,此片确实是一部没有水准的应爱国主义之景的烂片

 4 ) 中规中矩的《狙击手》,是张艺谋又一部合格但不好看的电影

2014年,伊斯特伍德执导了《美国狙击手》,第一次看不是很满意,电影标尺一如既往是西方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厌恶,场面其实也就那样,不过那段沙尘暴里撤退的桥段看得我心里一阵阵发毛,男主角的每一步奔跑都是和死神的竞速,这种场景,中国导演没人拍得出来。后来奥斯卡大赏,《美国狙击手》有六项提名,但是只拿了一个最佳音效剪辑的奖项。原因在于那年的《鸟人》实在是太强了:一座美国电影史上并不出名的巅峰!

美国狙击手

2022年,张艺谋执导的《狙击手》上映,我在电影院第一遍看完,肯定说不上满意,苦思冥想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回家后把《美国狙击手》拿出来又看了一遍,突然发现伊斯特伍德和他的《美国狙击手》不是一般的好,同时也发现了中美电影一个最本质的区别:美国电影是围绕人物的塑造去讲述故事,中国电影是讲故事的时候顺便去塑造人物!

中国狙击手

感情的辅助线要不要穿插在战争电影之中?

第一次看《长津湖》,开局的十五分钟很令人惊艳,其内容是伍千里回家探亲,这在中国的战争电影里太少见了。通过那一段描述,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英雄和普通人一样,也有爹娘和兄弟姐妹,也有回家之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打算,也有对于兄长牺牲无尽的遗憾……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英雄的底色!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战鼓敲响,我们的战士们离开温暖的家庭、毅然决然地奔赴战场就更让人肃然起敬了!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绕不开额坎

在《金刚川》中,导演一样细腻地表达了刘浩和女报务员之间呼之欲出的情愫,但在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家的位置是必须排在国之后的,所以这些小情小爱在国家大义面前一样是不能过度表达的,至多只能是血色中一抹亮色而已!

《金刚川》中一闪而过的感情线

中国战争电影的天花板毫无疑问是2007年的《集结号》!和我们以往熟悉的充满枪林弹雨的战争片不同,影片中的主角谷子地既可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也可以在和平年代为了战友的名声不懈奔走,这其中贯穿始终的是谷子地对于战友们的深厚情谊。当观众看完全剧,丝毫不会觉得谷子地的坚持是矫情的,反而他的遭遇赢得了很大范围内的共情!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充满反思的战争电影,仅仅也就是昙花一现……

集结号是国产战争电影的天花板

相比国内战争电影,欧美战争电影中对于感情线的描述更为直接更为深刻,这种描述首先在电影的节奏上做到了一张一弛,紧张刺激、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和模糊又温暖的家庭回忆交替出现在荧幕上,让观众自然而然产生了厌战的感受,继而升华了主题。2001年上映的《兵临城下》是我印象中较早以狙击手作为主要人物拍摄的战争电影。这部电影对于神枪手瓦西里和女青年坦妮娅之间的战时爱情做了毫无顾忌的描述,而这种爱情的描述丝毫没有影响瓦西里的英雄人物塑造,反而让他更加鲜活立体。也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当战争阶段性结束后瓦西里和坦妮娅在战地医院重逢,那温馨与残酷并存的画面才会让更多的观众痛恨战争和渴望和平!

最后重逢的一幕

《美国狙击手》继承了《兵临城下》一样的价值观,剧中的感情主线就是男主角和妻子的相识相爱,两个人相处或通话的片段占了整部电影的约四分之一,成为这部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男主角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因此留下的战后创伤是逐渐累积的,整部电影从医学角度来看其实就是男主角的患病史,观众通过导演的镜头可以感受到那种紧张压抑的战争环境下,男主角不得不日复一日杀人的痛苦,而与之相对,回归家庭的舒适感就更加吸引人了!

重逢始终是美国战争片的高潮部分

单纯就中外战争电影的立场来说,无所谓对与错,国情不同目的不同观众不同,以人为主还是以战为主其实都没有问题,但是就电影艺术来说,以战为主的国产战争电影短板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剧中人物的扁平化:因为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战争场面的描绘中去了,对于人物的刻画就很难做到完整了。此时很多人可能会质疑:什么叫人物扁平化?和战争有关系吗?我在这里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扁平化的人物,是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

在老电影《红日》中,杨在葆饰演的连长石根生就是一个塑造得很有味道的人物。比如下面这个镜头,发生在团部组织的总结会后,在会议上,有战士们对于石根生在战斗中的鲁莽指挥提出了意见,石根生非常后悔自责,一个人生闷气。但是当他看见自己的战友伤愈回归之后,他马上又像孩子一样快乐地去拥抱战友。而剧中人物的塑造就是在这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中完成了!

杨在葆在红日中的表演

这种前后富有冲突的戏剧安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也许他脾气急躁,但是对于客观的批评完全接受,也乐于反思;他对战友和自己的信仰无比忠诚和热爱,对于敌人毫不容情……所以一个优秀演员出演的优秀电影角色,一定是难以替代的,因为留给观众的人物是多面的、精致的、可信的。而人物的扁平化,就是剥夺了这份细致,使每个角色不再独一无二,另外找一个演员来替代也变得未尝不可,而容易被替代的角色说明观众心中并不认可的观影体验,准确地说这不是演员或导演的失败,而是整部电影的失败!

出色的形象刻画

《狙击手》在人物塑造上的苍白是出乎我意料的,几乎扁平化到了极致。相比张艺谋在上一部作品《悬崖之上》中对于人物的刻画,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悬崖之上》中张艺谋成功地将每个主要人物塑造得各不相同又真实可信(刘浩存除外),所有观众都震撼于那些角色在生死之间的选择,尤其是张译饰演的张宪臣,虽然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是人物的高度牢牢站在全片的首位。老实说,我以前印象中革命者的那些坚韧不屈的形象,只有看到张宪臣已经被虐待成血肉模糊、却仍旧选择牺牲自己保全战友的那一刻(关键整个过程毫不做作,且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托孤周乙),才第一次觉得有了内心升华的感觉。

张宪臣是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荧幕形象

故而,相比《悬崖之上》中各色人物层峦叠嶂般的复杂,《狙击手》中的人物几乎都是一马平川的简单。而一旦人物失去深度,这次战场上狙击手之间的对抗就变得简单粗暴起来,唯一的意外就是作为美军诱饵的我方情报员身上的情报,这在电影后半程成为了故事推进的主要动力,而这种略显复杂的动机现在看起来是对于人物不真实的一种补强,却明显用力过猛,其结果是没有符合普通观众的预期,甚至造成部分观众观影的一种障碍。

有轻有重才是电影的合理逻辑

说了半天,回到我们的主题。首先,《狙击手》是一部合格的作品,无论是官方和民间都有肯定的声音,拍摄上也有新意。但是仅仅就电影艺术来说,我觉得至多也就是个中等水平的作品,如果这部电影在10年前公映,我可能会给出75分,但是今时今日,我至多只能给出65分的评价。其原因在于我也成长了,我的所见所闻让我对于战争有了新的看法,我始终尊崇那些为国家抛洒热血的英雄,如果有机会,我自己也愿意去为国牺牲,但同时我也发自内心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因为我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

令人激动的主题

言尽于此,豆瓣给了三颗星,不能再多了!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因为版权问题需要删除原图,请第一时间通过私信联系本人,我也将尽力配合一切维护原作者版权的行动!

 5 ) 张艺谋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有内味儿了!

人间岁月山水长 ,是热血让青春闪光。

天涯滚烫,落日金黄,孩子的牵挂,永远是家乡。

这是最近我看到的最生动、最完整、最清新、最纯粹的爱国题材影片,它诚意满满,尊重生命、尊重英雄;它让每个小人物都鲜活起来,同时也包含了无数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精神所在。伴随着狙击五班战士唯一一张合影的定格,那一张张笑脸背后的故事又再一次翻腾起来,米老二、小徐、胖墩、陈大永、刘文武……多想在听一听你们爽朗的答道声,看一看青年人的朝气与豪迈,另辟蹊径的张艺谋,这次将一步“险棋”走活了!一群青年演员撑起了一部国产战争大片,逗趣的四川话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当年有135万川军入朝鲜,让我们了解到“冷枪冷炮”运动,那种静待时机,上手绝杀的感觉,太酷了!但战争也是残酷的,川军归来之时只有15万,很多人留在了那里,留在了那个冬天。记得电影里开始还在讨论家书里提到老家房子漏水的事,但最后胖墩他就再也没法归家了,儿子的名字也还没说完……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

狙击五班的故事很感人,小小年纪踏上背井离乡的路,到遥远的地方去打仗,说他们是穿着军装的孩子也不为过,但是在他们穿上军装后,他们肩上所抗的责任促使他们成长,变成无所畏惧的狙击手,他们与敌人实力悬殊,但又要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机警反应来克服这些问题,全队只有一个望远镜,狙击全靠机瞄,这是电影里的故事,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电影里我方的战术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对敌人方向、位置判断的交代也很细致,如果军迷来看,势必会被“直击爽点”!

年轻人,总要回答,这年华为什么无价。

九十多分钟的时间,我们看到了好多抗美援朝战士的一生,他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们的生命却是璀璨的,为了祖国的荣耀,为了守护和平,他们将热血抛洒在异国大地上。张艺谋将战争与青春做了完美的融合,让观看的人了解到,战场上除了激情与热血,还有希望和青春。希望在这个假期里大家能选择这部电影,也希望万家灯火能迎先辈回家!

 6 ) 在这样就要拍成抗美神剧了

总结一下:

1、讨厌电影阻击手,长津湖和水门桥原因,看不出任何战术安排,猛打猛冲,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感觉。

2、内行看门道,接触的美军没有那么蠢。尤其诟病吴京最后炸桥的那一段。

3、片名的错误,在对越南反击战之前我军是没有“狙击手”这个称谓的,只有“特等手”。

4、虽然细节还有待推敲。但是,那个是军事专业范畴,普通人不易看懂。这片子,基本合格。美军狙击手的狡诈,武器的精良。才能衬托出我军“特等射手”们,在装备全面落后的情况下,拥有何等的勇气和智慧!才能在整个“冷枪”战斗中,打得美军不敢露头!

5、最后击毙美军“王牌狙击手”的战斗,细节还可以更好,专业处理得有点草率。但是,瑕不掩瑜,这部“狙击手”在专业军人眼中,碾压“长”和“水”。

我可以接受美军的大意,但绝对不是蠢。如果美国人是“蠢”输了战争,那我们的战士……是什么?这种片子以后少拍,要不又要成抗美神剧了。

 短评

这样小视角多好,不用喊口号,不用打鸡血。伟大的牺牲不会矫情。

5分钟前
  • daangel
  • 力荐

看来军事法庭对美国大兵阴影太大了。。。

6分钟前
  • Jude
  • 推荐

影片本身水准可以,想去电影院的完全可以看看,值回票价完全没问题。不过还是要说一下,有些人一口一个“把美国人当弱智”这种言论的,可以自个查查张桃芳的事迹,自己的主页拿《现代启示录》当十佳却容不下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战争片,真是搞笑到家了。

7分钟前
  • 雨吁
  • 推荐

娄烨离不开雨我知道 国师现在咋也离不开雪了

12分钟前
  • 檴諣、
  • 还行

《狙击手》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克制。克制住了战争题材的宏大叙事结构,克制住了多线群像的野心,克制住了煽情的冲动。转而将视线聚焦于一场狙击战,去繁从简,干净利落。没有刻意贬低和矮化对手,战争是没有选择,但尊敬可以是互相的。虽然有一些镜头自己不是很喜欢(比如采访结束突然转向张译那个镜头的速度过快、子弹特效过多且失真等等),但瑕不掩瑜。克制之间情绪感染力极强,靠一个眼神、对周遭的描述带出的情感,这样的视听逻辑非常喜欢。

14分钟前
  • 亦琤
  • 推荐

国师这部新片其实挺普通的,但是放在国师身上显得很有意思,因为我们会发现,相对已前些年的那些大片的繁复,这两年的片子一直都在做减法,剧情上,摄影上,讲故事上,都在越来越内敛。相对于早期的大师气象,越来越像匠人了,在不同类型的影片中做尝试,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经验。

17分钟前
  • 思郁
  • 推荐

起码把美军当成真正的人来写,把朝鲜的寓意化作孩童的善意,就已经胜过其他了

21分钟前
  • blahblah
  • 推荐

没有一处动容 以前是抗日神片 现在是抗美神片

22分钟前
  • 天在下雨哗啦啦
  • 较差

坦克开始有点手撕鬼子那劲儿了

27分钟前
  • 搜狗输入法
  • 还行

全是子弹时间,不知道的以为我在看赤井秀一

32分钟前
  • K!ki
  • 还行

孩子糖,笔画太多了

35分钟前
  • king
  • 还行

建议所有执着于拍3个小时的导演们都学学怎么在96分钟里讲完这么完整的故事的 人物群像拍的好好 被惊艳到了

40分钟前
  • 电影院芯宝
  • 力荐

这是我看过的主旋律电影里,最像电影而不是献礼片的,展现了一部电影的本质还是“讲好一个故事”。

44分钟前
  • 大末纸
  • 推荐

张艺谋太可怕了,到了这个年纪,保持这样的创作力,还能一直去繁从简,还能保持自己的态度。

47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短小精悍的电影,舞台剧风格的设定,受限空间回合制的故事,若干个短剧用亮亮的身份这个麦高芬串起来,用近景正反打撑住一部电影时长的紧张感,难度较高。背景同样是冰天雪地,肃杀感和节奏把控的难度比《悬崖之上》要高得多。最好的部分是剪辑,节奏把控提升了整体观感。中方故事重点是班长的领袖气质传承和战友情,美方个性表达也没太丑化。

52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这不是战争片,是煽情片,就不能煽的含蓄点嘛。

57分钟前
  • 皆是虚妄
  • 较差

当大部分战争片以充斥视觉垃圾为荣时,老谋子选择化繁为简,这是他的勇气。越是简洁越考验功力,老谋子向其他战争片示范了什么是张力。放一堆烟花并不吓人,打火机对着引火线要点燃的瞬间才最让人紧张。用最简单的剧作——一场狙击战,刻画出最细腻的人物心理与状态。把每个人物放大,这一场战争,对于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高光时刻。当镜头怼到演员面前,表演就会变得严格,影片节奏好,演员也演得好,特别是章宇,情感拿捏、性格把握都很到位。春节到处都很吵,一部能让人看进去的电影真的很难得

59分钟前
  • 土豆牌
  • 力荐

——两个狙击手合而为一,五班精神永不死去。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因集体而长存。当主旋律片终于学会调整焦距,讲好一个故事,收敛多线叙事、囊括群像的野心,不走廉价煽情的捷径,大故事里真实的“人”的形象才终于能放大、立稳。

1小时前
  • 扎小丸子⁸.
  • 推荐

如果子弹那个特效少一点就好了,我方拿人头每次都出现那个特效有一点点尴尬

1小时前
  • 推荐

跟《悬崖之上》同是置身冰天雪地,打趣说前作是剧本杀,这部就是密室逃脱版真人CS。个人更爱这部,稳、准、狠。不复杂不“烧脑”,没有人海也没有大排场,甚至只有山坡的唯一场景,双方阵营都不过十人,“势均力敌”地斗智斗勇,就把故事讲得扣人心弦。张艺谋难得做一个纯男性群戏,演员都不错,特别是章宇真好!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信念感。他最终投向他始终望向的对面山坡顶上的灿烂阳光贡献了全片的最高光时刻。班长总跟大永说「不许哭」,可张艺谋总有让人哭的能力,这次甚至是使用配乐到毫不收敛的地步,他精准拿捏此类型影片的情绪套路,达成一次蛮精致的小试牛刀。Ps:片尾韩红《回家》的歌声里画面中复刻了「一条大河波浪宽……」

1小时前
  • La~jum~b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