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2009

剧情片英国2009

主演:凯蒂·贾维斯,迈克尔·法斯宾德,凯利斯顿·韦勒英,Rebecca Griffiths,哈里·崔德威

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

播放地址

 剧照

鱼缸2009 剧照 NO.1鱼缸2009 剧照 NO.2鱼缸2009 剧照 NO.3鱼缸2009 剧照 NO.4鱼缸2009 剧照 NO.5鱼缸2009 剧照 NO.6鱼缸2009 剧照 NO.13鱼缸2009 剧照 NO.14鱼缸2009 剧照 NO.15鱼缸2009 剧照 NO.16鱼缸2009 剧照 NO.17鱼缸2009 剧照 NO.18鱼缸2009 剧照 NO.19鱼缸200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18:20

详细剧情

  15岁的米娅(凯蒂·贾维斯 Katie Jarvis 饰)性格叛逆而古怪,惹事生非的她不仅被学校开除而且连她最好的朋友都离她而去。米娅热爱跳舞,然而身边却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她那充满热情的舞步,直到一个叫康纳(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的男人出现。康纳是母亲的男朋友,在他与母亲同居的日子里,米娅被这个英俊而又友善的男人所吸引。在康纳的支持和鼓励下,米娅得到了一次舞蹈面试的机会,而且与康纳的关系也更进了一步。然而,现实世界并非想像的那样的美好……  本片由在2006年凭借《红色之路》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的英国新锐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Andrea Arnold)执导,是她的第二部电影长片。作为2009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影片,《鱼缸》在2009年英国独立电影节获得8项提名。

 长篇影评

 1 ) 生命中的英雄主义

鱼缸 ★★★★★



我小的时候喜欢做一件事情, 将买来2元一只的金鱼从鱼缸里捞出来, 任他挣扎直到奄奄一息时再将它放回鱼缸, 看它拼命的呼吸吐气泡, 游来游去享受着限制的自由, '它的生命是我赐予的', 那种不懂事的自豪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Mia, 电影中这个15岁叛逆的女孩子, 如同鱼缸里千万只金鱼一样活在自己的困境中。贫穷, 辍学, 酗酒滥情的母亲, 缺乏父爱, 恶劣的成长环境. 她的生活如此悲惨, 她身心疲惫又无比孤独, 我们可怜她但却无法拯救她. 这样的地方, 她无所依靠. 直到Connor的出现.

Connor是Mia那年轻母亲Joanne的男朋友. 他们在Mia面前开配对,喝酒,调情,母亲在男朋友面前判若两人-温柔又美丽. 从Mia的眼里,Connor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父亲的关怀, 他关心她的舞蹈鼓舞她去参加试镜, 问她身边的男生是谁,带着Mia和妹妹离开这个龌龊的地方,去乡间去公园. 他在车上放轻快地歌曲, California Dream, Mia轻声哼唱. 这样的情景是这个15岁的女孩无限渴望的--- 一个父亲一样的角色,但她却无法表达自己的快乐, 只能用吼叫和辱骂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并掩饰自己的愉悦.

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们一直在通过Mia的目光看世界, 镜头多次躲在Mia的后面, 当Mia近距离的接触Connor,她在他的肩头,她闻他的古龙水味,节奏缓慢下来,我们听得到Mia的呼吸, 人生仿佛重叠, 导演想要我们去体验她在享受的这些感觉---那种人生有了希望, 原本对生命无所渴求的Mia看到了未来和快乐. 这一个多小时的铺垫赢来了电影的最高潮, Connor夺取了Mia的童真.

说夺取也不够合理, Mia和Connor仿佛两情相悦, 但我更认为Mia这个15岁的女生并不知道她所陷入的困境. 说起来真讽刺, 看电影时的我尽然不断地回避心里对Connor的怀疑,坚决相信他真正关心这一家人并在乎Mia的幸福, 但那个晚上,那短短的五分钟, Connor,这个家庭唯一的希望,毁坏了所有像我一样的观众对他的期望. 他的嫉妒他的滥情, 他不断的谎言,他的道貌盎然,他选择逃避并在第一时间断绝一切联系. 他那一巴掌打在Mia脸上,不仅打破了Mia对他最后一点期待,也打碎了我们和这个悲惨家庭共同等待的美好结局.

导演对于Mia了解事实后的想法的表现非常模糊, 基本上寻找不到一丝线索看得出Mia的心情. Connor出现前, Mia只关注与两个事情, 练舞加上解放她无意间发现的白马. 白马在这样一个英国工业小镇的出现是突兀的, Mia和白马之间的感情和怜爱是Mia对自由渴望的释放, 她几次闯入私人住处冒着被非礼的危险试图解救他, 但白马终究不是她的, 最后白马的死,使Mia泪水绝提. 但我相信那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一路走来,她看到了希望,又陷入了绝望, 她看到生命的价值,却又被死亡嘲笑讽刺,她以为得到了爱,却发现爱过于奢侈,而谎言却廉价的随处可得. 但人生还要继续, 这15岁的孩子,一夜长大, 擦干了眼泪, 接受命运的锤炼, 继续前进.

影片的最后, 仍然是黑暗和模糊不清的未来. 幻灭的目标,和那咄咄逼人的母亲, 却再也打不到这样一个强壮的女子. 她,从孩子变成成人, 从愤怒变成冷静, 那种看清人生的凄凉和勇气是她坚持下去的唯一支柱. 她最后轻快的跳舞, 没有压力也没有折磨. 人生就算有多大苦难, 也终究要去面对, 攻破.

罗曼罗兰说:生命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想后,仍然热爱生活. Mia, 15岁, 看清了一切. 并勇敢的向前走去.





包子岛 于2012年2月15日

 2 ) 《鱼缸》青春,他利用了她的悲苦

     全麦无糖面包看似粗粝,却很有嚼头,而且营养丰富,越嚼越有味儿。电影《鱼缸》似有这样的特质,粗糙晃动的镜头,无拘无束的光,纪实式的成长日记,非惊天地泣鬼神,却带出一种“稻草盖珍珠”的亮眼感受。而且故事节奏把握得精准,像一条牵引情绪的隐形线,使观众跟着女孩子疾驰不羁的脚步走完两个小时,却未觉无聊。

   故事从十五岁小姑娘Mia独自练习完街舞的喘息中开始,接着用电话留言交代Mia的友情陷入危机,然后用母女对骂的场景诠释家的概念。三张照片,童年的幸福,亲密的友情岁月,还有乖乖女的学生照,把曾经的美好轻轻地从Mia与观众的眼帘翻了过去。
 
   Mia走路的样子,像风一样扫过的步伐,为整部电影的镜头注入了青春焦躁的脉动。这能营造“访客”被邀请参与到剧中人物的人生舞台的亲近感,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幻想自己就是坐在阳台上,或跟在Mia的身后,看着Mia生活的友邻。

   满口脏话,用脑门磕破另一个女孩子的鼻子,Mia愤怒叛逆的性格被定格。两次偷白马未遂,直至白马被宰杀掉,自由与死亡紧密相连。翻钱包,偷窥,对Connor若即若离,到后来献身、报复、回归,呈现了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面对情感漩涡,复杂而又危险的心理变化。

   Mia趁母亲醉酒,无意或本能地接近母亲的男朋友,拍摄成了有美感的情感互动,对导演及观众而言,都是一种挑战。这样的处理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Connor的关怀取代了母亲的自私冷漠;Connor的鼓励给了Mia追求梦想的信心,这一切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因前面做足了情节铺垫,到后面一切可追究的原则都被羽化了。

   成长中充满阴郁的,无需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滋长在这个家庭的角落里。所以女儿可以随意地叫老妈荡妇,母亲也会一边揪着女儿,一边恶狠狠地咒骂。Mia的妹妹Tyler与朋友在房间里看着真人节目秀扯皮,抽烟喝酒,娴熟的动作,出色的表演,一个镜头强有力地展现了“家庭教育”的全貌。

   有时这不分阶级,谁都不能找借口自甘堕落,但沿袭又是复杂的现象,是循着“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物理变化,还是等待能够引起化学质变的羽翼丰满后,找到希望?的确,糟糕的环境、条件是催生悲剧的温床,而为此负责的,除了社会,还有放任自流的灵魂。所以在本片中,看不到导演对贫富两极导致的社会问题指手画脚的影子,却能听到更多来自精神世界的、不同声音的战斗。

   说实话,Mia的舞蹈跳得并不美,这也反映了现实与梦想之间存在的不完美的“美”。BobbyWomack 翻唱的《California dreaming》有沧桑不羁的味道,那是Mia身上的,也跟Connor有关。Mia在厨房第一次撞见Connor时,裸着上身的迈克尔.法斯宾德一下子把我带进了《饥饿》中惨不忍睹的画面里,演技没的说,就是感觉有点瘦,那阴影怕是根深蒂固了。

   Connor 这个人是全剧的亮点,像掷入平静湖水中的石子。内敛而又丰富的性格特征极具戏剧张力,不好定义他的好与坏。是他玩弄了Mia,还是惯有的轻佻心态演变成本能的迷恋追求?两种意图都不甚明显,安德里亚.阿诺德似乎很了解“神秘感”孵化出爱恋的过程,也深知如何左右观众的心理变化,循序渐进地完成前奏,继而表现更加残酷的现实。

   Mia从Connor身上得到的全部是有条件的施舍,为了满足欲望,获得征服的快感,Connor殷勤地周旋在母女三人中。当然,注定不是完满的结局。等到鸣金收兵时,“叔叔的年纪太大,不适合你。”一句话就能把Mia从玩家的身份推入小朋友的队列,顺带着把Mia的老妈一起踢出去,然后他继续新生活。这是中产阶级男人玩弄底层人的悲剧?钱、资产的确是好东西,然而要谈论变质的情感,一定有真正的罪魁祸首。

   Mia跑到Connor家,无意中探明真相,并掳走Connor的小女儿,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意外”,这正是整部剧的高潮,也是阿诺德在《红色之路》中探讨犯罪与救赎后,在此片中继续探讨的话题。Connor的掌印留在了Mia永远的记忆里,坏人是这样的,他永远没有错。

   影片没有对“不伦恋”进行刀光剑影地讨伐,但在全片结束时,绝对能感受到不寒而栗的惩罚。生活不会恢复原状,书写过的创伤、悔恨,一辈子要装进行囊,即使去远方,也要带着。而留下的人,也只能继续寻找着跳出鱼缸的勇气。

   为Mia设置的最后一个小高潮是令人欣慰的。Mia收到舞蹈面试的通知,拿着Connor给她的CD,走进了她曾梦想拥有的舞台。音乐响起,梦却醒了,Mia潇洒地留下了一切,割断了与Connor及小镇有关的一切。

   最后,母女三人在音乐中舞动身躯的特殊告别很新鲜,像在鱼缸中游泳的鱼,画外音是未知的美好。她们仍然有希望,明天会更好。或许,这依然是临时止痛的安定片,离开这个鱼缸,若找不到大海,会不会困入另一个鱼缸。

 3 ) 少女的白马,青春的河流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细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回头来看,米娅一开始便失去了朋友。尽管无从去分析对方是弥足珍贵还是可有可无,然而失去本身已是青春成长的一阵痛。说到这里,我们还没加入她的个人背景:单亲家庭,风骚母亲和粗野妹子,一个没有太多保障的困难户。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米娅想不成为一名太妹还真是难。她的性格在前面五分钟就基本确立了,惯使粗口,冲动易怒,直接暴力,无所事事。这样一名女孩看似建立了强大的防御机制,可以将外界对她的刺激伤害逐一反击,然而这也注定她是落单不合群的命运。

米娅回到家,镜头扫过家里的装修摆设,普通之余更见凌乱。边上人掉头一问,这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低保户也好不到哪去啊,我连忙点头道是,天下落难人都是一家。

米娅在家里也好不到哪去,三个人就像是扎堆的刺猬,同住在一个窝里,挨得太近得要保护自己又不得不刺伤对方。那些被认为是下流不堪的粗口词汇被这一家人用得生动无比,完全不用虑及母女或姐妹的对象差异。

在路上的时候,米娅看到一匹被铁链拴着的白马。老迈的白马毛色不怎么好,看上去没有太多的活力生气,然而栅栏外的米娅结结实实被打动了,她想放它走。为什么,不为什么。有人说这白马未免太虚了点吧,其实更虚的是鱼缸,从头到尾只见鱼不见缸,那鱼还被活生生的穿肚破肠。提到白马总要想起之前谢晋作品展,一到表现男女主人公坠入爱河或者时光美好之类,白马骏马就会适时出现,飞奔驰骋。那么,《鱼缸》里的白马是不是起到这一功能,被囚禁与奴役的青春正在老去,最后难逃一死?

当然,问题可能没那么复杂,白马的出现存在只为带出米娅一朋友,就那修车的傻小伙。如果她要恋上一个人,势必有个人得充当下垫底,让她在爱情失败时还有退步的余地。因为以这少女的性情描述和爱情遭遇,她成功的可能性等于零。而从剧作角度上考虑,假设只有风度男(《无耻混蛋》:最后一个混蛋是迈克尔·法斯宾德)一异性角色,整部电影就会出现天然的结构失衡。因此在与风度男交往的过程中,白马只能暂时退避。

米娅和风度男之间忽冷忽热,其实那跟见不得光没大关系,相反在一份短命的青春期爱情里,此番情况实属常见。

为了体现少女的感觉变化,《鱼缸》几次用到了听得见的呼吸喘息声,两个人肢体亲近,联系紧密。另有当面跳舞,展现自我的一面,这些都是两个人往前一步走的象征。有趣在于米娅自学街舞,可水平真不怎么样,然而风度男说她很棒一定会成功之类,事实证明这亦是谎言。

之前的配合捕鱼和脚上伤口都有弦外之音,如果从具体意象上入手,这鱼、脚和水都包含了私密的情感信息。她会在黑暗中寻找对方的身影、声音和味道,又会飞跑出去、不达目的不罢休地追赶,这些都是青春热恋的外在特征。当米娅发现了风度男的秘密,她又一次来到了青春的河流边上。还是言语发泄和恼羞成怒,然而这次没人来教她怎么做,相反她要及时出手去搭救别人。然而正如流水的不可逆,米娅还要提防被卷走。黑夜里的追逐后,她再一次气喘吁吁,惊醒梦碎。

通往成人的道路上,米娅发现了真实想法与周围世界的巨大落差,有人说这是阶级不对等的必然。她所习惯的装扮,她所喜欢的街舞,她所狂恋的男人,事实上都那么不切实际,她的勇敢和骄傲不堪一击,一败涂地,就像哭花了的眼妆。

安德里亚·阿诺德活用了手持跟拍的技术手法,米娅有着风一样的步伐和不服输的性子。一连串的压抑和痛苦过后,导演在结尾留下了属于女性人物的光辉闪亮。你可以认为这是积极向善,或许这也是迫不得已的跳出去,跳出那个看不见的鱼缸人生。【北京青年报】

  ■入评理由:2009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英国90后单亲少女的“跳出去”。

  ■片名:《鱼缸》

  ■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

  ■上映日期:2009年9月11日(英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写实风格的《成长教育》,生活化的人物气息,底层边缘的成长残酷。

 4 ) 《鱼缸》:成长中的女性意识

文/故城

我时常在焦虑,何以人要逃脱的正是其所持守的,人所留恋的正是其欲离开的?一如钱钟书笔下的《围城》,亦或是安德里亚•阿诺德的这部《鱼缸》,人和鱼都是这样生活在矛盾与悖谬之中,只是人会虚设一种困境,并让自我积极的投入其中,虽然不知道走下去的结果如何,但有新的方向和经验生成,便似获得摆脱困境的良药。然而新的方向与经验预示着一种残酷与误入歧途,像青春,在不可逆转的生命轴中,痛心疾首又默默承受。

吉登斯说,“焦虑的爆发出现在个人不能实现或被制止实现某一行为的时候”。处在优胜劣汰的现代性话语中,焦虑如影随形的存在于弱质、异质的女性身上。这种焦虑似乎是还无意识的处于青春期少女米娅身上,青春就是关乎成长和摆脱束缚的。很多时候,作为女性对自我身份的焦虑,与作为青春期少女对生活的反叛是异质同构的。


影片开始就用三组镜头交代了米娅与妹妹泰勒、与基莉父亲以及与基莉朋友的三场对话,焦虑、叛逆与狂躁成为米娅身上无法掩饰的特质。当然,你可以将之归结为迷茫、无知或空虚,但躁动往往来源于内心的需要。随后,女孩与白马的牵连成为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

白马是极具象征意味的,它是西方话语中的雄性精神,俊丽、奔腾、桀骜和可靠。它代表一个女人对男性的崇拜与渴望。它的炫目与伟岸无疑弥补了女孩心理中“父”的形象,它的奔腾姿态是超越米娅的平凡与庸常的。然而,《鱼缸》中的白马是被禁锢的,它的孱弱的与老态龙钟让束缚它的铁镣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与现代社会的理性化与主流性别意识形态实际上密切相关。

现代理性文明的化身男性并非全知全能,它的老迈与冥顽不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女性以自然的、感性的形象呈现,她的身体除了作为男性欲念的对象外,还是承载苦难的能力无限的容器,为男性提供一种想象性的抚慰。这种抚慰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反思和救赎,为日益膨胀的现代理性提供一个反思性的参照,从而拯救日益沦陷的男性文明。(影片中的康纳身为有妇之夫,为何找寻米娅的母亲偷腥,也印证了男性主体在现代性中的迷失。)马克思•舍勒强调女性作为更接近自然和大地的存在,对现代父权制资本主义社会有一种内在的拯救功能。他曾明确表示,“女性比男人更自然,更受本能和感觉左右,是阻止人类文明和文化大车,朝单纯理性‘进步’的目标奔驰的永恒制动力。”

因此,影片中女孩与白马隐含的拯救关系,并不能简单粗暴的总结为女性对男性的崇拜。米娅家庭结构的残缺,使得她解救白马更像是一种转变自身处境的途径,蕴含着一种女性主体的自我拯救。这种拯救的欲望被白马的拥有者无情的制止了,这无异于压抑了米娅作为女性对阳性主体的欲求,联系到米娅生活的单亲家庭,白马之于少女的心理投射作用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也许,从心理分析中女性的恋父情结更容易找到理解此片段的捷径,但那无疑忽视了“拯救”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觉醒的意味。


米娅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女,对自我潜意识中的某些情结并不自知。她解救白马的失败,使其女性意识觉醒的欲望被压抑了,自己不得不回到那个残缺的家庭,接受母亲的唠叨、放荡与任性,接受妹妹的粗口、冷漠与监视。但潜意识(女性意识)是生产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源泉,性别意识作为文化中最普及的形态,其运作的规律是离不开潜意识的操作的。越是打压它,它别变得越发的强烈。

《鱼缸》在对女性意识的叙述中突出的特色便是设置了一个空间的隐喻。封闭的空间往往作为女人的能指符号。影片中米娅与母亲、妹妹所居住的房屋中,没有任何男性符号的存在,没有父亲也没有任何男性同胞,这是一个完全由女性符号构筑起来的封闭空间。它是未开化的,是未开垦的“处女地”(米娅的母亲并非处女之身)。“外来者”康纳对这个空间的闯入,便充满了性的象征意味。

实际上女性意识的觉醒很多时候与性意识觉醒是同步滋生的。影片中有一处细节便是米娅在家庭派对中,看到康纳被丰腴的母亲所吸引,便借着酒醉在母亲的房间内找化妆品,并试图将自己打扮的性感妖娆。这巧妙的叙事策略无非是要揭秘米娅被压抑着的,却又无法遏制的性欲望,一种女性意识的启蒙。因此,在康纳引领米娅一家去河边捕鱼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接触中,幽默稳重的父亲和善解人意的朋友形象悄然形成,康纳也在有意无意间对米娅进行精神和身体的启蒙。

一般而言,女性的身体必须风情万种,才能激发男人的欲望,而女人的心灵也必须纯朴未琢,只有这样男人对她进行的开蒙、浇灌才成为一种必然。然而,与母亲相比米娅的外在条件太过庸常,母亲身体的丰腴饱满反衬出米娅身材的干瘦匮乏。于是,跳舞本身暗含弥补自身身体先天不足的能指。正是这一动作,表示影片中米娅与康纳那夜的越轨行为并不是简单的“诱奸”,实质上,米娅是很享受这次的“诱奸”,从她此前半夜偷窥母亲与康纳的做爱开始,她便幻想自己有朝一日成为那个“她”。


在西方文明背景里的“外来者”是有其性别秩序的,代表着现在、并启示着未来,一定由男性来承担,而女性则通常作为蒙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在幽闭空间中亟待启蒙、拯救。传统的男性视角影片中,女性依仗男性的指引或救赎,得到逃脱落后的,在时间向度上属于过去的传统世界,走向文明幸福的现代生活。而《鱼缸》作为一部女性导演的作者电影,它的模式则截然不同。一旦这样的启蒙与回应、引导与跟随、施救与被救出现了故障,男性的主体身位便模糊不清了。正是在这模糊不清之中,女性自身对自我意识的觉醒完成了第二次启蒙。

影片中,当康纳对米娅完成了一夜的性启蒙教育后,他的仓皇逃离与惴惴不安并不反常。未经世事的女性往往以为性是驯服男性的法宝,并能百试不爽,她的以身相许必能换回男人的怜香惜玉。于是,女孩追到康纳的家,并试图为之疏导疑惑,“年龄不是问题”,而换回的是男人的沉默。但对于康纳而言,这次性启蒙太过于不伦,面对十五岁的米娅,一种基于原始血亲乱伦禁忌的无意识心理成为康纳难以言明的结,逃避是他唯一的出路。而更深刻的问题在于,不管是米娅还是米娅的母亲,她们都是游离于男性内心秩序外的符号,她们均是一种空间而非时间的存在,只有在那个空间她们才是实质的存在,而其他时间她们只是一种纯粹的性符号。而此时的米娅还并未能触碰到问题的本质,那次性启蒙还只停留在肉体层面,未从在灵魂深处给予其痛彻心扉的教育。

于是,当她潜入康纳家后发现事情的真相时,一次真正的成长教育才开始。就在这一刻,我们看到米娅眼神里分明是不解与愤恨,还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惊恐,似乎污浊的世界从她身体的每个毛孔进入身体,“失禁”是身体疏导污垢的唯一途径,那是不由自主的身体痉挛。造成“失禁”的关键在于父亲形象的神圣性突然倒塌了,米娅生活在父亲形象虚位以待的单亲家庭,她对父亲的印象是虚幻的完美,当康纳填补这个空缺后,那种神圣性无疑转嫁给了康纳。影片中,当米娅偷窥到母亲与康纳做爱后,她重重的摔门的举动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伊莱克拉特情结,而此刻那个“大写”的“他”突然虚化了,被抛弃的母亲却更值得被同情,对女性切身处境的感同身受让 “恋父厌母”情结发生了本质的翻转。影片的结尾米娅与母亲共同起舞的段落便是对此处的回应,生活归于平静却有了不同的韵味。

然而,期望女性自此便大彻大悟是不现实的。米娅获悉真相后的仇视与报复,与上文的“失禁”一样,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她像是被一个疯狂的意志教唆着,在拐带康纳幼女基拉过程中才能舒缓内心的伤痛。当米娅在无意间将基拉推进湖中,面对一个幼小的生命挣扎时,短暂的复仇的快感突然消失了,应运而生的是罪孽感,和那前所未有的正义与责任感。与男性面对罪孽感的逃避责任相比,米娅的这一举动是勇敢的也是有担当的,这无疑颠覆了传统男性视角中,男性作为理性主体对女性客体进行改造、拯救和解放的二元对立秩序,而更偏向一种女性自我改造、自我拯救和自我解放的女性主义意识形态。


由于男性在父权制历史中一直掌握书写权,于是女性导演往往通过重新定位视觉空间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关系,从而达到探究性别权力的目的。福柯认为,躯体的代码中其实隐藏着深重的性别意识形态。“看”与“被看”决定了人物控制与被控制、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隐含深重的等级关系和性别意识形态。

影片伊始,通过米娅的视野我们看到一扇窗户,这是她观看世界的鱼缸。鱼不只是被放置在鱼缸中被观赏的玩物,它也会透过透明的玻璃观察玩赏自己的人。《鱼缸》中康纳、男孩与米娅的关系,其实是一条隐藏的三角恋关系。大多数情况康纳是米娅私人空间的闯入者,米娅的私人空间被外来者干扰,她不由自主的将眼光对准这个闯入者。因此,康纳的身体是被米娅观看的,在被膜拜中成为一种偶像和象征。而男孩与米娅两人的活动场所大多数是在男孩的处所,米娅是空间的造访者,她的身体是被男孩观看的。影片中男孩的姓名一直未知,足可见米娅的视野中是没有留给男孩太多的位置。

同为男人,康纳占据性别等级关系的优越地位,而男孩则相对劣势,这其中的性别权力更多的与那暧昧而骚动的身体挂钩。性的能力成为青春期少女获得心理认同的基本要素,被观看者暴露的性能力实质上被赋予了某种控制/牵引的权力。影片中,米娅看到母亲与康纳的肉体交欢,康纳所表现出的强烈进攻欲、征服欲(母亲只是这样行为的接纳者、鼓励者),让米娅完全被折服,康纳获得了米娅心理的某些曾经由乌托邦占据的位置(“父”的权力?)。而反观米娅与男孩,主导两人关系的是米娅,而男孩只是一个观察者、跟随者。当男孩带她来到陌生的放置废弃汽车的场所,米娅感到不适,并询唤离开那里,在短暂失去主导权后,米娅很快又重新掌控权力。

实际上,《鱼缸》中直到两场追逐戏之后,寄居在米娅大脑的女性意识形态才开始苏醒。之前她脑海中的乌托邦仍然使她遵从于男性秩序,崇拜男性的性别权力。但在这之后,女性意识逐渐占据上风,为影片的结尾埋下了温暖的伏笔。

追逐与被追逐,可以看做是一种形式的观看与被观看。米娅草原上追逐基拉的场景,米娅的视野里是基拉,弱质的女性个体;而夜晚康纳追逐米娅的场景,米娅是被追逐者,她的视野里是漆黑的黑夜,而背后有一个恶狠狠的、复仇心理膨胀的康纳,她是那个弱质的女性个体。两场追逐以基拉的落水和她挨了一个重重耳光而结束,让她看清楚了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弱势和从属地位,并且感受到这种地位是社会无意识的必然结果,自己已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此刻她也许看到了自己与母亲将会有同样的命运)。

于是,当她走进成人俱乐部表演准备已久的舞蹈时,当舞蹈老师让她将头发放下,说这样能更有女人味点时,她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做那条鱼缸里的金鱼,她走下舞台,毅然离去,这是彻底宣告女性意识觉醒的一幕。因为在此刻,米娅已走出女性自我认同的无序阶段,她清醒的意识到捆绑自身的那个鱼缸是社会的父权宗法文化秩序。任何的调整都是一种讨好,都是一种乞求。自此,影片中有的是谅解、惜别和成长,温暖的,让人宽慰的,无以复加。


10/03/17 1:55
9月下 《看电影》

 5 ) 成长教育

《鱼缸》是典型的慢热片,除非对高频率的粗口情有独钟。见识到居住环境的脏乱差以及bitch妈咪之后,对于片中15岁的单亲问题少女Mia来说,失足已经不是悬念。尽管这场失足也经过了漫长的,看似温情脉脉的铺垫——先是妈咪的男友Conner在Mia酒醉之后抱她回屋,之后又驾车自助游,下水共同捕鱼,Conner称赞Mia的舞蹈,还借给她DV用来录制提供给舞者招聘初选的小样。作为把妹业界高手的Conner,潘驴邓小闲五毒俱全,不但将Mia的bitch妈咪搞得七荤八素魂飞魄散,在表面成熟内心青涩的Mia看来更是“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女之心”——温柔地给Mia的玉足换个创可贴啦、暧昧地说Mia笑起来很好看啦、借DV教学之际抱Mia在床上打屁屁啦——怪蜀黍的功力刚发了三成,这位问题少女的心思就自行活络了。

    必须承认,失足终于来到的那一刻场景十分唯美,少女天然的美好,是再粗俗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无法消磨的。Mia为Conner表演起她将要参加面试的舞步,配乐是Conner最爱的《califonia dreamin'》,昏黄的街灯从窗外透入漆黑的客厅,在这光线下舞蹈的少女轮廓明晰,甚至连她皮肤上的细小茸毛,以及她的呼吸都可以感觉得到。舞毕情正浓,Conner毫不费力地就得到了Mia。

    高手的原则一向是雁过留精不留声,因此Conner不但完事后连句安抚都木有,翌日清晨更是跑路完事。Mia的成长教育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从居住环境来看,Conner显然比M要优越的多,潜入Conner家中后,Mia更是从那个曾经记录过她舞姿的DV中发现了Conner的妻女,这个家连空气中都漂浮着“和谐”二字,对于父爱母爱都缺失的Mia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刺痛,她似乎觉得在儿童房的地毯上撒尿,就能对Conner的慈父形象进行亵渎与毁坏。她将Conner的小女儿拐走一天,还差点将她淹死,同一个男人,带给两个女孩的却是如此迥然不同的命运,当她们一前一后行走在天低云重的田野中,富于娱乐精神如我都难免唏嘘。

    Mia自己也只是孩子而已,夜里她将Conner的女儿送回去,被他捉到狠狠抽了一耳光。夜幕下少女孤独地坐在草地上,目睹着那个她以为能得到爱的男人的背影渐行渐远,一天的奔波让她的身体疲惫至极,一记耳光让她的心也难免如此。

    自封的爱情已逝,支持Mia人生的舞蹈还要继续,面试还是要参加。Mia擅长且热爱街舞,当她匆匆赶到面试地点,看到的却是一群衣着暴露的面试者,以及台上正在进行的火辣钢管舞。轮到她时,她将头发披散下来,眼神却已经暗淡,califonia dreamin'响起,她呆立了几秒,就在这歌声中头也不回地离开。

    有这样一匹活了16年的老白马,就像是Mia烂糟人生中的圣物,因为去看望它,M还曾与它的主人起过争执。被连续刺痛的Mia转身寻找她的圣物时,得到的却是主人这样的回答:

    “它病了,我把它打死了。它16岁了,太老了。”

    这恰是在形容Mia,还不到16岁的生命,却已经生病、衰败、死亡。

    Mia决定离去,到威尔士寻找自己的人生。影片末尾,她与她的bitch妈咪,还有整天粗口,势必步她后尘的小妹妹Taylor相对共舞,还是在那个改变了太多的客厅里,只是这一次充满阳光。当小太妹Taylor抱着姐姐说:“bitch,我恨你,要给我发信息哦!”的时候,一切似乎还有希望。

    《鱼缸》下载好有半年多时间,每次都因为过不了慢热的坎儿,拖拖拉拉始终看不完。却不曾想前面的温吞,是为了铺垫后面的发力。相似的少女失足题材难免让我想起去年的年度大热——《成长教育》。与《鱼缸》克制的叙事,隐忍的力道相比,《成长教育》恰似一出矫揉造作的滑稽戏,剧情苍白,价值观单一保守,如果说《成长教育》想要表达的是“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样的宏大叙事,那么《鱼缸》所叙述的这简朴而不露声色的残酷与温暖才算是青春本质,所谓的“成长教育”,外人参不透,从来都只能是自教而已。

 6 ) 细节到位的好电影

首先我很想吐槽为什么这么多人非抓着女主跳舞难看这点不放,还觉得自己抓到槽点了,实在迷惑。

不难看出这是导演故意这么处理的。后边女主去参加跳舞面试发现原来是脱衣艳舞面试,一切就不难解释了:明明女主舞跳的就不好,但“面试官”还专门发语音留言过来说她跳的很好想要她面试,这不摆明了就是另有所图了么?女主觉得高兴只是当时还太天真不明白,毕竟这是她在这shithole里唯一的兴趣与热情了。加上博得她好感的Connor又夸她跳舞好(为进一步博取她好感),她自然会有自信,而不是纯粹的自我感觉良好,也不是导演眼瞎让女主跳着不好看的舞还安排角色真心夸她…长点脑子!

入正题。随便说几个细节:

1.女主初见时偷了点钱,Connor不可能不知道但是没有计较。(也可能知道,但无所谓)也很大方的给Mia妹妹钱,说明他不在乎小钱。能不在乎小钱,其经济实力已和Mia一家有所区别了。

2.女主问Connor要钱他都给了,还借到了DV。女主连打车费都问家里人都要不到。

3.经济实力的差距表明Connor只是想玩弄贫民窟女人和女孩,贪恋姿色。Mia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Connor家我就知道了,家离得远在外偷腥不易被家里人发现,也不易被Mia一家发现。

根据Connor的房子所在社区和工作来看,其实已经能算个小康准中产家庭了。有房有车,工作稳定,凭什么看上贫民窟的女人和女孩呢?只是为了满足欲望,获取肉体罢了。毕竟一点小钱对他来说不算什么牺牲。

不可多得的女性视角好电影。诚然Connor是个渣男,但影片前半部分Mia凝视Connor的视角还是相当精彩的。法鲨金棕色的卷发和诱人的身材,帅气的脸庞和胡茬也确实和Mia她们家以及所在社区、街区的逼仄和脏乱,破败,萧条的景象的格格不入。

即便最后所有的幻想破灭,但Mia一定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我们也许很多人都是这么学会的。

 短评

没有任何做作,直接而忠实的记录那些瞬间让影片显得张力十足。Andrea Arnold在影片情感变化的处理上已然令人折服,对这部没有强大情感依托便会变成垃圾的电影所展现出的掌控力更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至于Fassbender,或许还是更适合他一人独挑大梁的电影,如<Hunger>

6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1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擅长游泳,一辈子游不出个鱼缸,却时时都看得到鱼缸外面那个世界....引用这位豆友评论刀子:一部可以回味的影片。继承了红色之路的手提摄影和冷静克制,不循俗套地讲了一个俗套故事,人物状态真实可信。剧情结构尤其出彩,貌似松散实则紧密,情节推动有如一股潜流,势不可挡。

12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当我正在为Michael Fassbinder那句"Is his cock this big?"而鼻血横流时, 故事就峰回路转了. 这部电影就如纪录片一样自然流畅. 《An Education》和它比简直就烂死了.

15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乍看下写了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其实是人一生的缩影,禁锢而没有希望,碌碌无为而有无能为力,人生在痛苦和孤单中成长,英国片子固有的气质

20分钟前
  • popgrey
  • 力荐

啊天……作得很小心但也是无比作好吗……故事是这样——一出场操遍全世界然后突然想放走一匹白马,写实就写实还老想搞点矫情的符号,其营造温馨的逻辑是这样——我家就这个德行我就要操遍全世界就得拐小孩尽管如此全世界还必须得原谅我因为是世界错了不是我错。看看摄影就好。

22分钟前
  • Superhat
  • 较差

我只能说我已经厌倦了这种反叛题材电影的固有模式,并且被这部片的评分之高吓坏了。另外,尽管全片的着重点不在女主角的舞步上,我仍是要说:她。跳舞。太。难。看。了。看这部片看影评就好了。影评比电影好看太多。

25分钟前
  • A-sun*
  • 还行

7/10。早熟少女的街头冒险,大叔恋向同龄恋的过渡,亲人情谊互解,都是叛逆青春的常见套路。用马、鱼等动物符号表情达意有点突兀容易出戏,比《红色之路》好的地方就是在把妹妹投入涛江一刹那终于有了爆发。阿诺德对室内光线的斑斓布置也满漂亮,不过看完《呼啸山庄》对她期待太高,其余两部接连失望。

2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SIFF#米娅对白马抚摸解放和拥有的欲望,同时重合在对康纳的性欲,父爱渴求和自我解放之中,最后当所有的现实从情绪剥离之后,她选择离开。本片的隐喻太过明显,几乎到了讨好观众的地步:主人公的身份爱好,白马的意义,高龄男主的作用,两次入河,色情表演,跟着同龄人离开……镜头光线不错,线收的全

31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确实会想起《成长教育》,不过这个更写实,也更残酷。很多细节处理颇见功力。多少感觉有点肯·洛奇灵魂附体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从音乐、摄影到表演几近完美。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安德里亚·阿诺德第2作,获戛纳评审团奖。躁动而叛逆的青春,少女酸楚的成人式拍得克制而诗意。手持跟拍、虚焦移焦、剧情内配乐等手法运用得也很娴熟。但整体有主题先行的刻意感,尤其是一些隐喻符号的植入(如未能放生16岁死亡的白马)及略显脸谱化的角色塑造。诱奸戏布光极佳,想及基式。(7.5/10)

4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满嘴Bitch的小女孩令人印象深刻·····情感刻画的很细腻,未成年少女和中年大叔身处同一屋檐下,暗流涌动。真实而不做作,平淡但不沉闷,如果说《成长教育》纯粹只是养眼,那么《鱼缸》可谓养心之作,青少年成长的阵痛期!

47分钟前
  • 大米
  • 推荐

难道不停拍女主角走路就可以把狗血剧升华成文艺片么

5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如果没有那个小女儿满嘴BITCH的嚷嚷,估计拿不到评委会大奖

55分钟前
  • 点点
  • 推荐

人生这部书里,青春是最惊心动魄的一章;这是我第二次在电影里看到女人撒尿的镜头。

6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又是英文字幕,又不同步!实在没看明白到底要讲什么

1小时前
  • 麦田
  • 较差

和这一比skins就是充满童话色彩的美好故事

1小时前
  • bayer04
  • 推荐

难道做小三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么????这女孩跳舞一点都不好看啊~~~

1小时前
  • Lavender
  • 还行

骑着白马来的不都是王子,梦想也不见得非要实现,不过这都让生活更有意义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