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 第二季

综艺大陆2018

主演:董卿  姚明  贾平凹  袁泉  许鞍华  胡歌  李彦宏  罗大佑  谭元元  王石  王洛勇  孟非  刘烨  潘建伟  薛其坤  宗庆后  徐卓  双雪涛  崔之久  果爸  徐国义  矣晓沅  阿乙  

导演:董卿  刘欣  

 剧照

朗读者 第二季 剧照 NO.1朗读者 第二季 剧照 NO.2朗读者 第二季 剧照 NO.3朗读者 第二季 剧照 NO.4朗读者 第二季 剧照 NO.5朗读者 第二季 剧照 NO.6朗读者 第二季 剧照 NO.13朗读者 第二季 剧照 NO.14朗读者 第二季 剧照 NO.15朗读者 第二季 剧照 NO.16朗读者 第二季 剧照 NO.17朗读者 第二季 剧照 NO.18朗读者 第二季 剧照 NO.19朗读者 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19:52

详细剧情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是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电视经验的一次全情绽放,她不仅担纲节目的主持工作,还以制作人和总导演的身份转型大型电视节目的幕后制作,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主持人的另一面。董卿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来自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的国家顶级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最终节目将会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朗读者》包括:《朗读者》第一季和《朗读者》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阅读的力量

上周看完《故乡》,今天看完《初心》。上周在余秋雨写给喜马拉雅母亲的日记里沉沦,哭泣。今天在贾平凹写给秦岭的《山本》里热泪盈眶。

尤其喜欢《初心》最后由贾平凹和他的朋友们分别朗读几本书的形式。前几年看过一部电影,几个好友相约每个月由一个人主讲简奥斯汀的一本书。四个月后,每个人的人生都向好地改变。或许,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2 ) 胡歌的出现,只是《朗读者》在嘉宾阵容上极度“珍稀”的一个缩影

文|珞思(珞思影视研究组)

台湾资深制作人方儒曾在一档节目中爆料:“胡歌很低调,就算给他一亿人民币,他也不可能上一天的真人秀。”这些年来,胡歌不仅在影视作品上低产质优,粉丝也的确没有在任何一档综艺中见过他的正式加盟。

不过,第二季《朗读者》第三期,胡歌破例了。自去年宣布暂别演艺圈出国深造之后,他将“复出”首秀献给了这档由董卿担纲制作人、总导演和主持人的现象级文化节目。并且时隔十二年重谈2006年的那段“不堪承受之重”,借莎翁名篇扣问生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此献给所有在迷雾中砥砺前行的人们。

胡歌的出现,只是《朗读者》在嘉宾阵容上极度“珍稀”的一个缩影。这方群贤毕至的舞台不仅集结了一群远离综艺、工于作品的文艺界人士,更让众多来自文学界、科学界、体育界、教育界等各大领域站在“金字塔尖”的大家集群,有了和大众精神对话的窗口,这是很多年来都未有过的荧屏景观。

文化的孤独和娱乐的狂欢之间,似乎总存在着一种内生性的矛盾,但是《朗读者》是“偏执”的,它不断为文化综艺拓展外延、深化内涵,试图带领观众走出娱乐喧哗的信息茧房,见识何谓真正的星光灿烂。

这里没有堆砌的浮华和浅薄的流量,其珍贵和稀缺之处,更在于精神世界的辽阔之至、厚重空前。

“超级IP效应”持续发力

节目云集站在中国各大领域“金字塔尖”的无价面孔

注意力经济时代,董卿个人知性、博学、亲和的公众形象,使其早已成为文化节目领域的超级IP和流量入口,也使得《朗读者》从出生开始就注定“星光灿烂”。这份先发优势,令受众更容易接受她对文化节目的设置议程,从而成功激发大众对朗读、对文学的兴趣。

在这档以“文学之美”为根基的节目中,顶级作家群体因节目集结发声,是在任何一档综艺都不曾有过的先例,而这也印证了《朗读者》在文学领域的卓越地位。

历数从第一季至今伴随节目台前幕后的文学大家,几乎囊括了中国最为权威的两大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明星面孔”,以及迈出国门、拥有海外影响力的中国作家,比如荣膺世界科幻协会“雨果奖”的刘慈欣和斩获英国“笔会奖”的阿乙。

从泰斗和大师级别的王蒙、钱谷融、余光中,到文坛大家铁凝、贾平凹、李敬泽、冯骥才、余华、梁晓声、刘震云、毕飞宇、麦家,再到代表着年轻力量的双雪涛……他们的作品在豆瓣读书上的平均分值达到8分以上,这些中国文坛的中流砥柱们在《朗读者》厚重发声,共同为大众打开了一片璀璨而广博的文化银河,耀眼而震撼。

顶级学者保驾护航,让《朗读者》的文学水准攀上了同类综艺只能仰望的一座高峰。董卿和制作团队倾尽心血,源于满怀一份迫切的使命感,“真心地感谢所有用命在写字的人,他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光,而我们要做的,无非是让这道光照耀在更多人的头上。”

《人民日报》曾如此作评《朗读者》的意义:“文化大家的作品,凝结了一生心血,感染和影响了一代人乃至几代人,有的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对这些文化大家身上的文化元素、文学艺术修炼的成果,应当有抢救的紧迫感,加以充分发掘、研究和传播,这也是在保护一个时代的文化宝藏。”

不止是文学界,第二季《朗读者》在科学领域的开拓和挖掘,也到了令人心生敬畏的地步。清华大学副校长、著名量子物理学家薛其坤,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著名物理学家潘建伟,同为中国“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得者。接下来,原北京大学校长、著名物理学家陈佳洱,著名数学家杨乐,今年3月刚刚获得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等等顶尖科学家,都将陆续和观众见面。

这些兢兢业业奋战在科研岗位推动着时代进步的国家脊梁,是综艺节目求之不得的“无价面孔”,岂不也正是无数观众的“荣幸之至”?

做一次农民吧,只管播种!

从许渊冲到薛其坤的走红,

坚定了《朗读者》啃“硬骨头”的决心

超越传统概念的嘉宾范畴,《朗读者》集结不可思议的面孔,努力跳出电视综艺的既有边界,希望和大众碰撞出同样不可思议的绚烂火花。

如果说第一季旨在带领大众亲近文学之美,第二季则在深度、广度和厚度上进一步延展,不仅分享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文学,也在试图从社会的不同切面和文学的不同领域,纳入更多震撼人心的经典文本,用多元文学世界推动我们情感世界的丰富及真挚、推动我们精神王国的强健和壮阔。

人们总在问,《朗读者》这类节目的大火,有多少会转化为对知识本身的渴求?毕飞宇寄语董卿和《朗读者》:“做一次农民吧,只管播种,收获就在大地上,你慌什么慌?话又说回来了,谁能预知收获?

有这么一个值得分享的现象:第一季《朗读者》收官之后,根据舆情热度指数计算模型得出的数据显示,关注度第一的是老艺术家斯琴高娃,她用深情的语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感动了亿万观众;排在第二位的是翻译家许渊冲,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用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思考,令广大观众深受鼓舞和感动,《朗读者》将这一居功至伟却默默耕耘的知识界人士从幕后推至前台。极高的关注度本身,反映了观众对这一群体的崇高敬意,也证明了大众并非对他们“不感兴趣”而是过去认识的机会太少。

本季节目开播之后,大众鲜有耳闻的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瞬间成了“网红院士”。节目中,他用两个“39分”的励志经历,让观众再一次相信所谓“天才”不过是比任何人都努力罢了。

更为打动人心的一幕,出现在薛其坤和清华大学物理系众院士隔空朗读《礼记·大学》,致敬中国物理学的先驱、中国物理学大师、清华大学物理系创始人叶企孙先生,勉励当代青年不忘“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的赤子初心。网友们齐呼:“太燃了!致敬清华大学物理系”“真的感动,伟大的人不能被遗忘!”

第二季《朗读者》以豆瓣9.3的超高评分,继续证明了它在观众心目中一如既往的白金品质。从文学大家贾平凹到顶尖科学家薛其坤,从《礼记·大学》到《卡拉马佐夫兄弟》,从关注器官捐献到演绎戏曲名篇……节目纵横古今中外,跨越不同题材,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喂饱了更多在精神世界如饥似渴的灵魂。

“为了它更好地存在,去拼一把吧!”再苦再难,董卿和团队也坚定了“啃硬骨头”的决心。

不要再抛弃真正的时代偶像了

暂别娱乐喧嚣,

能走进《朗读者》静谧深处的人是幸福的

如今的国产综艺圈,流行着这样一种烦恼:节目太多了,嘉宾不够用了。所谓的“资源短缺”和“反复消耗”,使得众多内容千篇一律,鲜有亮点。

《朗读者》的出现,为国产综艺的创作方向和实践路径提供了全新可能:是不是只能围绕着娱乐明星下功夫、做文章?是不是一定要坚持“流量为王”?创作的视野,限制了作品的想象力。

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媒体的扎堆创作,才加剧了公众的“信息茧房”效应。就如许多社会学者所忧心的那样,如果受众总是过量的接触过于刺激性的信息,我们的欲望就会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样——永远也关不上。

近年来,关于“中国科学家的地位为何不如娱乐明星”的疑问,总是不断被痛心疾首地提及。比起科学家的“关注冷遇”,更令人担忧的其实是科学精神和科学信仰的缺失。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生们十有八九都会把“成为科学家”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今年五四青年节之际的一项“00后画像报告”显示,只有4.2%的孩子憧憬从事科研,排名居首的是演员、作家、设计师之类的文艺工作。

中国新闻网评论认为:“以前科学家曾是多数孩子的偶像,而现在,偶像从精神性转向物质性,意味着今天的偶像并不完全用于信仰,而往往用于娱乐和消费。偶像的物质化转型,实际上是精神价值丧失的结果。”

与娱乐综艺不同,文化综艺有着天然的使命感。它自出生起,就被寄予了一定的关于传承和改变的希望。这种改变往往厚积薄发,会像是大海的涌动一样,表面上可能只是一个鼓动的水波,而其深处的波澜蕴含着极强大的能量,给人以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邀请到这些“珍稀”的面孔,让“时代巨人”们的精神之光照耀更多人前进的方向。《朗读者》在幕后做出巨大的努力,“这些人是无法计算所谓身价的。他们都是埋头研究、惜时如金的人,我们感谢他们切割宝贵的时间来陪伴我们,从等待到录制前后至少五六个小时,最终的呈现也就十几分钟,我们很受感动和鼓舞,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和托付”,董卿说。

因为极度稀缺,所以格外珍贵。就像观众所评价的,《朗读者》使得在娱乐文化、技术文化、商业文化面前一度被淹没的精英文化重回公众视野,让真正的“国民偶像”走向台前,让耀眼的时代光芒不再被公众遗忘,取得了文化节目的“第一定义权”。

爱之心切的观众们不遗余力地推荐它,希望《朗读者》被更多人看见和喜欢,更认为这是一档值得二刷、三刷的节目,在反复咀嚼中品尝它的丰盈、感受它的力量,通透领悟文学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

有人说,“在这个躁动的时代,能够躲进静谧深处的人是幸福的。”我们更想说,在娱乐喧哗之中,能走进《朗读者》静谧深处的人是幸福的。它呕心沥血建构的这片星空,是这般深邃又迷人。

套用大哲学家康德的一段话:“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而仰望星空,一定是人类最为优美的姿态。

 3 ) 朗读者 | 林鸣:人生,就是要不断出发

东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门,

既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

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

被英国《卫报》誉为

“新世界七大奇迹”,

——它就是港珠澳大桥!

而这一世界级项目的岛隧工程总工程师

——他叫林鸣。

在过去的10年内,

林鸣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了这座大桥上,

博弈深海,踏浪伶仃洋,

带着4000人的铁血军团,

让“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成为现实!

(一)

时间拨回到2009年,

港珠澳大桥项目刚刚成立,

在沉管隧道领域,

中国的技术还无法比肩国际水平。

当时全国江河沉管隧道总长不超过4000米,

在此基础上要建立一个长5664米的外海沉管隧道,

费用之高、难度之大、风险之大,

难以想象!

在最开始的时候,

林鸣一直希望能够与国际上最一流的、

有过外海沉管安装经验的公司

合作完成沉管隧道的建设。

林鸣团队请了荷兰公司来合作,

把15亿的天价讨价还价到3亿后,

对方却给他唱了首祈祷歌然后拂袖而去。

就这样,

深埋沉管这个难题,

历史性地摆到了中国工程师的面前。

但林鸣没有绕开,他坚信:

只有走自我研发之路,

才能掌握核心技术,

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

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

林鸣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需要将33节,每节重达8万吨

长达180米,宽约38米,高11.4米

的钢筋混凝土管,

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

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

这一项施工的技术难度,

堪比“海底穿针”。

这33节沉管,从E1到E33,

每一节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林鸣眼里,

它们就像他的每一个孩子。

第一个孩子——E1安装的时候,

媒体给它起了一个很浪漫的名字,

叫“深海初吻”,

但是整个过程一点都不浪漫:

林鸣和他的团队,

在海上连续奋战了整整96个小时,

5天4夜没合上眼,

终于,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

这一举动,

填补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技术的空白!

在林鸣看来,

命运最曲折的当属第十五个“孩子”—E15,

由于回淤出现异常情况,

不得不两次被拖回工厂。

第三次浮运之后,

才成功下水。

E15三次沉放的背后,

是林鸣带领着中国工程师们157天不舍昼夜的坚守。

但如今谈到它们,

林鸣却显得云淡风轻:

这样的困难都能克服,

我们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还有什么难题不能克服呢?”

(二)

建设港珠澳大桥期间,

中国工程师们发明了1000多项专利技术,

将国外同行们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作为总工程师,

林鸣带领团队攻破无数难关,

一起熬过无数个夜,

但他也有熬不住的时候。

在筹备第八个“孩子”

——E8沉管安装的关键时刻,

林鸣出现了鼻腔大出血,

情况十分危险。

工程建设就像走钢丝,

每一步都是第一步。

这句话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林鸣心中,

也成为他坚定的信条。

于是在做了两次全麻手术后,

他立马又投入安装工作,

医生只好跟着上船。

10年来,

几乎每到关键和危险的时刻,

林鸣都会像“钉子”一样,

几小时、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地“钉”在工地。

但海底隧道建设中的辛苦,

这位“不听话”的病人谈得很少,

只有外在的变化暴露了一切:

他瘦了整整40斤。

700多年前,

过伶仃洋时文天祥感慨万千: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英雄虽然落魄,

依旧慷慨激昂。

如今伶仃洋上依旧烟波浩渺,

但一条跨海巨龙已横空出世,

背后是无数像林鸣这样的超级英雄的辛苦付出!

因为这群可爱的建桥人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才有了许多“第一次”:

外海大型深水沉管隧道施工在中国是第一次,

大型钢圆筒成岛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

重达8万吨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法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

……

(三)

2017年5月2日晚,

伶仃洋上海风劲爽、烟花绽放,

安装船上一片欢呼,

叫声、掌声和泪水交织成一片。

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

中国媒体,乃至世界各大媒体,

都在为这项超级工程的完美落幕欢呼不已,

而林鸣,却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偏差测量结果。

16公分的偏差,

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

中国的设计师、工程师、

外籍专家包括瑞士、荷兰的顾问……

大多数人也认为滴水不漏,没问题

再者,茫茫大海,暗流汹涌,

把一个已经固定在深海基槽内、

重达6000多吨的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对接,

一旦出现差错,

后果不堪设想。

“算了吧。”

“还是算了吧!”

几乎所有人都想说服林鸣罢手。

千钧压顶,该何去何从?

突然,林鸣内心有一个声音响起:

如果不调整的话,

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

一个永远的偏差。”

很快,林鸣做出了决策——返工重来

外方的工程师有些都已经买了机票准备回家,

也被他“抓”了回来。

林鸣后来形容这一切像是西天取经:

这就是最后给你一个考验。

但他经受住了这场考验:

天道酬勤,

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

偏差从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

几十倍的差距!

中国工程师们依靠自己的力量,

攻克全新的建设难题,

已经不仅仅是创造新纪录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国家及行业科技创新的实践,

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智慧和实力!

正如林鸣所言:

“我觉得是一种精神,

包涵我们的自信,

包涵我们的智慧。

(四)

众所周知,

中国是著名的桥梁古国,

中国的桥梁建筑也在世界上位于前列。

桥梁代表的不仅仅是两岸的交通距离,

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再现。

港珠澳大桥的出现,

让中国从一个沉管隧道的小国,

变成了世界沉管隧道领军国家之一!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工程,

而伟大的工程也没有辜负

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如林鸣在朗读者的舞台上

所读的《我喜欢出发》:

人能走多远?

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

人能攀多高?

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什么才是响亮的“中国名片”?

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这话不要问别人而要我们自己来定义!

 4 ) 在1㎡的朗读亭,听到英雄的城市心底花开的声音

文|宝华(珞思影视研究组)

夜幕降临,武汉的江边霓虹闪耀。

江为琴、楼为幕、光为弦。在长江两岸的城市画卷上,滚动飞出“朗读亭来武汉了”几个醒目的大字。在笔者的记忆中,这是武汉第一次在灯光秀中,向一档节目致以隆重的欢迎仪式——因为这次,她迎来了一位最棒的倾听者。

挺过病毒侵袭的春天,蹚过大雨滂沱的夏天,这座英雄的城市积攒了满腹的心事、满腔的情感,以及满心的祈愿。金秋时节,静好已取代焦灼,在心情平复之后,她需要一次尽情的倾诉,把心底的万千沟壑,毫无保留地说与全世界。

董卿带着朗读亭来了。这场如约而至、有缘相逢的朗读之旅,来得刚刚好。

从10月16日-10月1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综艺频道和央视创造联合打造,董卿担纲制作人、总导演和主持人的《朗读者》第三季,在北京、武汉、厦门三城同步开展“一平方米”朗读亭慢直播活动。武汉这一站,无疑是最牵动人心的。

连续三天,无论刮风下雨,不分白天黑夜,200多位武汉朗读者依次走进位于汉口江滩三阳广场的朗读亭,赶赴这场重要的约会。

穿“阅”人海

读武汉的烟火气,见重生的精气神

“2020年中国人心中最难忘的一座城,一定是武汉”,董卿说,她想带大家阅读疫情之后的武汉,把这座英雄的城市强大的生命力和生活的新常态,朗读给大家听。

诚如所有人所期待的那样,江边的朗读亭,用1㎡的小小天地,承载起了这座城无数人内心的澎湃汹涌,也让那些一路关爱武汉、好奇武汉甚至是向往武汉的人们,听到了英雄的城市心底花开的声音。

武汉市001号朗读者程琳,是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者张定宇的妻子。回忆起与丈夫相守的33年,她说,乐观向上、热爱阅读的丈夫,给了自己最美的爱情和最大的守护。

席慕蓉的《点着灯的家》,是她最想对丈夫说出的心声:“其实我们所求何其卑微,人生一世,辗转天涯,想保有的,不过就是像这样一小间的点着灯的房子,一小间的点着灯的家。”

“76天,我伴着你的心跳入眠,76天,我数着你的呼吸惊醒,我不要回忆你的过去,我要融入你的现在和未来”……基层公务员罗颂华为武汉写下原创诗歌《76天的等待》,这段文字记录了她从感染新冠肺炎到治疗康复的经历,她在朗读亭,把它献给全体康复者。

方舱医院中,一个女孩带着口罩复习高考资料的照片曾刷屏社交网络。照片的主人公黄玉婷,在朗读亭中读汪国真的《让我怎样感谢你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她将这首诗,送给鼓励自己不被病毒打倒、沉着应战高考的民警潘童。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护士段凝、刘磊,是该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他们曾在武汉抗疫一线并肩战斗55天,并为战胜疫情推延了婚期。此次重新回到武汉,他们在朗读亭里共读《恋恋笔记本》,还将在武汉拍摄婚纱照,以纪念彼此生命中的那段重要时光。

经历战疫的洗礼之后,一群年轻的学生集体选择投身医学,用行动彰显青春的担当。“武汉学霸班”的4名同学来到朗读亭,朗读泰戈尔的《梦想》:“我相信朝着梦想,大步向前。我们可以改变世界,我们可以实现梦想。”

朗读者罗丹是一名奔波于武汉抗疫一线的公安干警,更是一位为大家舍小家,与儿子分隔百余天的伟大母亲,她用自己亲手写下的信诉说对儿子的爱,并让他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牢记英雄的武汉精神。

疫情期间,许多从外地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员却没能看上一眼黄鹤楼,就匆匆离开了。黄鹤楼志愿者讲解员胡昇为他们献上一段讲解词《千古明楼,万世情缘》,以此献给最美逆行者。我不知道你,但我谢谢你。

从孩子到老者,从土生土长的市民,到停靠于此的过客,从冲在最一线的战士,到以家为堡垒的百姓,甚至是从武汉到千里之外的北京、厦门……许多张深情而坚定的面孔,都在朗读亭里把滚烫的文字读给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民。

走过困境、隔离和摧折,迎来希望、拥抱和挺立。纵然那场劫难留下的伤痕还没有痊愈,泪水也尚未干透,但他们共同诠释的浴火重生之貌,足以深深感染每一个通过在线直播“阅读武汉”的人。

交付“深”心

因为董卿,武汉人在朗读亭全情释放

疫情期间,一位年轻人在武汉的方舱医院里专心读书的情景,令很多人心生敬畏。此情此景,正应了英国作家毛姆所说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看到这张照片,董卿知道,没有什么比现在更需要《朗读者》。

那段慢下来的生活,促使人们去思考、沉淀和升华,有文学作伴的人往往是强大的,因为他们善于对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懂得如何在恐慌、阴霾和伤痛中,重拾从容、阳光和希望。

在阔别观众约两年的日子里,《朗读者》虽和大家久未谋面,但是它早已润物无声地教会了大家,如何从文学的殿堂里感受生命的炙热和情感的丰盛,如何用精神的火把在现实中取暖。

作为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以“情”载”,以“文”传“情”。过去两季,董卿是朗读者们的“领读者”——她用独特的个人魅力,让节目成为了大众心中的能量补给站。

不少观众在“闭关”的时间里,反复回看《朗读者》,重温那些关于陪伴、选择、眼泪、勇气、等待、生命、想念、城市和故乡的故事,也因为终于理解了蕴含其中的深邃和厚重,而一次次看到泪流满面,内心觉得很温暖,也充满了力量。

国庆、中秋前夕,董卿和武汉来了一场为时三天的亲密“约会”,她在武汉的街头行走和对话,零距离感受英雄城市的呼吸、脉搏和心跳。

因为董卿,“英雄”卸下铠甲,交付“深”心,袒露出最柔软的那一面。

武汉,有一个人民英雄张定宇,也有个寻常百姓张定宇。在接受董卿面对面的采访时,“铁人院长”全然敞开心扉。

疫情期间,妻子程琳被感染隔离,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张定宇无法经常和她见面,这大概是夫妻俩在心理上最漫长的一次分别吧,张定宇内心愧疚没能照顾好妻子,内心一直默念:“我非常爱你,不能没有你”。

对这个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的汉子来说,他曾把宝贵的时间争分夺秒地献给抗疫,但面对董卿,他只想尽情释放自己的儿女情长。

他带来了1997年做援外医生时,和妻子分别两年间书写的120多封信件。

他讲述了信件背后的故事,还朗读了其中几段,谨以信中的话献给挚爱的妻子,读着读着,他泣不成声:“你不能让我这样读信,哎呦,我的老天……”坐在对面的董卿,早已湿润了眼眶。

如果没有那场疫情,武汉医生彭银华应该和妻子钟欣举办完延迟两年多的婚礼,幸福成为一个新手奶爸……如今,看不见的硝烟已经远去,城市在复苏中朝气蓬勃,但对钟欣而言,那个熟悉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来到武汉的董卿,专程去看望了钟欣母女。

在女儿的小床前,钟欣朗读了对女儿的期待:“和你一样,我也不懂未来还有什么,我好想替你阻挡风雨和迷惑,让你的天空只看见彩虹,直到有一天你也变成我。”

武汉有个叫“小石榴”的宝宝,出生前,爸妈都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刚出生,他就不得不和爸妈暂时分开。幸运的是,“小石榴”得到了很多人的关爱,他带着希望出生,又在全国“云亲友”的关注下成长。

小石榴和爸妈一起来到朗读亭,他的父母用《人间四月天》表达对无数“云哥哥姐姐”“云叔叔阿姨”们的感谢。

董卿现场连线,她拿着小玩偶,对“小石榴”读出最美的祝福《世界为谁存在》:“世界为谁存在?狮子宝宝问爸爸。呃,看看你的四周,爸爸回答,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绿油油的草原,让你跑跳奔放,每一只斑马、羚羊与大象,帮助你成长茁壮,每一块耸立平滑的岩石,让你享受阳光。你应该相信,世界为你存在!”

从10月16日-10月18日,有关武汉朗读亭、武汉朗读者的相关报道,媒体总点击量3040万,微博总阅读量约1.2亿。

过往节目中,朗读亭的呈现篇幅极为有限。董卿说:“我经常一个人面对上万个小时这些朗读者的素材,一个人流泪,一个人笑出声音”。今年的朗读亭,让《朗读者》第三季未开播自澎湃,就像节目生出了更加有力的双脚、耳朵和翅膀,它扎根在广袤的大地,聆听着生命的交响,而后把那些认真努力生活着的人们的故事播撒四方,浸润更多的心田。

“读”出底色

武汉人心底绽放的那朵花,有梅的风骨

星光微聚,江河纵横,如今亮起万家灯火的武汉,比从前更坚定、更璀璨。

除了朗读亭,三天里,央视《朗读者》节目在每天早晨用一个半小时对武汉的景观进行慢直播:第一天直播武大校园学生晨读,第二天直播市民在黄鹤楼公园晨练,第三天直播户部巷过早的街景,把武汉热气腾腾的生活场面呈现给全国观众。

犹记去年10月18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燃情启幕,面对全球媒体的聚光灯,日新月异的武汉,自信迎来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闪耀舞台。回首这整整一年,武汉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当复苏之后的江城重新迎来四面八方的人潮时,很多人在想——这座以樱花为新晋标签的超级网红城市,这座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城市,如今最希望向外界展示的城市名片到底是什么呢?

“朗读亭”出现地实在是恰逢其时。它为武汉打造了一次深情的告白仪式,告白城市,告白生命,告白生活,告白未来。

笔者不禁想起《朗读者》中分享过的迟子建的《泥泞》:“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很多人都向往武汉的樱花,爱它的浪漫而热烈。作为一个在武汉学习、工作、生活过20年的新武汉人,笔者曾在珞珈山下感受过四度花开花谢,直到今年,才真正领悟到武汉的市花为何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梅。

傲霜斗雪、凌寒绽开的风骨,曾支撑人们走过那段最难熬的日子,“朗读亭”在武汉读到了这份精神底色:一个不惧酷暑难耐的城市,也是无畏严寒肆虐的。

“东湖讲解哥”魏汉奎穿着军运会火炬手服装,在朗读亭用自创文章《东湖》带游客欣赏东湖的美。又一个冬天转眼将至,亲爱的你们,不妨去东湖梅园,不妨在武汉街头,感受一番那沁人的暗香。

 5 ) 朗读者的初心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初生牛犊到稍涉人世,董老师将朗读者比喻为自己的孩子,而做为观众的我们更是这个孩子的见证人。阅读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读不是,现在的人们已经少有时间和精力会去停下来任务的将书本上的文字朗读出来,而朗读者要做的就是唤醒我们读书的意识。第一季的问世,激发了多少人回归书本的欲望,第二季卷土重来,文化底蕴更增,涉及书本更深,面向群体更广,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坚守朗读者节目的初心和目标,坚守董老师的一个梦和一份执着。

 6 ) 每期感悟

喉咙痛流鼻涕的情况下看的第二季第一集,朗读依旧,初心不改,我没有初心,我只想幸福,沉浸于一件事物中,忘记时间,忘记烦恼,今天第一次知道贾平凹读wa 2022.12.25,第二期,想念,这期赚足了眼泪好吧 2022.12.26,第三期,生命,这期没什么感觉,可能是经历的还不够多吧 2022.12.27,第四期,纪念日,好喜欢画家朱德庸的温柔童趣的生活 2023.1.1,等待,新年的第一天,是朗读者陪我度过的,看了这么多期朗读者,最喜欢阿来这段,杨惠姗和张毅真的好伟大,现在,我的修行应该就是读书,丰富自己的心灵和感情,2023加油! 2022.1.2,路,这期好有深度,好喜欢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送你一颗子弹里的)和《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慢慢来,多读书多经历,好好学习,丰富自己的心灵和感情,加油!不要想那么多,现在很简单,就是坚持学习,看书和运动(跑步)

 短评

站了董卿陈数CP,风情有双。惠英红读得好,加入了人生况味和动情的表演。

7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看了老胡来的那一期,慢慢的心酸与感动

10分钟前
  • 伽蓝mio
  • 力荐

并不是每次一更新就迫不及待要去追的综艺 但是是缓存下来会看完的好节目

14分钟前
  • 夢裡花落
  • 推荐

“时隔一年你们过得怎么样是否别来无恙”

15分钟前
  • lxy爱吃肉
  • 力荐

海报可以啊,背景音乐尬爆

16分钟前
  • 真的好严格™
  • 推荐

开头的片子就已经打动我了。朗读依旧,初心不改

21分钟前
  • 宋ruby
  • 力荐

胡歌

26分钟前
  • 弗溪
  • 力荐

换个视角看世界 天地大了 心胸必定宽广 演员胡歌 未来可期

30分钟前
  • Gabe
  • 力荐

20180519 胡歌All in Emporio Armani2018春夏成衣系列(波纹提花双排扣夹克+白色V领衬衫+黑色长裤) || 朗读《哈姆雷特》,谨以此篇献给在迷雾中砥砺前进的朋友们:“你这一生的迷,必须要用其他的迷才能解开,就像有的梦,要穿过其他的梦才能醒来。你必须一个个走过,才能走出这场连环梦。”

33分钟前
  • sereneloafer
  • 推荐

董卿的样子更美丽,有种与众不同的韵味

35分钟前
  • 甜甜圈的马甲rX7
  • 力荐

这一季看了很久,不知道为啥看着看着就感觉看不太进去,不如第一季更能让我共情和印象深刻。总的来说,对我而言收获不大,不打算刷第三季了。

39分钟前
  • 关山。
  • 推荐

访谈比朗读时间还多,而且董卿的访谈只是重复事实,质量要看被访谈人,没有陈晓楠那种深度,可以引导他们。

43分钟前
  • 推荐

令人肃然起敬啊。

47分钟前
  • 娓娓
  • 推荐

因为胡歌来看的,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么一个好节目。

50分钟前
  • 张艺谋
  • 力荐

为我老胡打五星,真的不容易!熬过黑夜的花才能更开的鲜艳!董卿是真的有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绝配!

53分钟前
  • 孤辰
  • 力荐

大制作,很精良,内容更丰富

55分钟前
  • SomonSomonRQ68
  • 力荐

这节目牛就牛在什么人物都可以请来,最精彩的还是那段访谈,大爱董卿的分寸感

56分钟前
  • 鑫弦
  • 推荐

哈姆雷特啊~献给每一个在迷雾中砥砺前行的你❤️

1小时前
  • Bleu
  • 力荐

文化气息很浓厚,很能打动人。

1小时前
  • Savior_
  • 推荐

看了胡歌这期朗读者,胡歌好帅,声音好迷人,喜欢他对哈姆雷特的演绎。央视打光效果很好,舞美好赞。如梦之梦的台词和光影效果很惊艳。董卿很有气质,那个小哥哥很勇敢,王石很洒脱,热爱生活,那位老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坚持很幸福啊,那位作家很坚强很执着,每位嘉宾都很好。

1小时前
  • 花间一壶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