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粤语

香港剧香港2021

主演:王丹妮,古天乐,林家栋,杨千嬅,廖子妤,刘俊谦,杨祐宁,邵仲衡,陈家乐,杨诗敏,黄进,蒋志光,李子雄,李敏,陈柏宇,胡子彤,白只

导演:梁乐民

播放地址

 剧照

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2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3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4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5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6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3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4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5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6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7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8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9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19:40

详细剧情

  电影讲述了梅艳芳一生的传奇经历。梅艳芳(王丹妮 饰)年仅4岁半便和姐姐梅爱芳一起登台卖唱,养家糊口。19岁参加华星唱片举办的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获得冠军,从此同舞台结下不解之缘,凭借敬业的精神和过人的才华,慢慢成长为一代巨星,获封“百变天后”。2003年,一首《夕阳之歌》和一件定制的婚纱,她选择把自己嫁给了舞台。风华绝代尤可见,世间再无梅艳芳。

 长篇影评

 1 ) 质问电影《梅艳芳》,张国荣的人血馒头好吃吗?

(本篇只为了澄清张国荣在电影中的不实情节,不涉及梅艳芳本人的利益,仅讨伐电影主创团队。)

我绝对不相信此电影没有拿“张国荣”作为营销噱头,捆绑吸血,证据如下:

①预告片AI换脸张国荣,欺骗观众。(我自己本人就是被预告骗去看了点映的受害者)电影实际成品货不对板。

②电影内容误区之一:1983年梅艳芳鼓励指点张国荣面对嘘声???

事实:张国荣在1983年凭借《风继续吹》事业已有很大的起色,1984年更是凭借《Monica》爆红。张国荣的确经历过被吹嘘的阶段,但是发生在1980年,那时候梅艳芳根本没有出道。发生在电影的桥段完全是为了衬托梅艳芳的仗义凭空捏造。而实际上张国荣是什么性格?自信到嚣张的人,就算遇到嘘声都会认为是观众不懂欣赏的人,就这还需要指导?

③电影内容误区之二:电影《胭脂扣》是因为梅艳芳的争取使得张国荣戏份增加???

事实:导演关锦鹏曾回忆过一段关于《胭脂扣》选角的往事。当时不同的电影公司是有「门第之见」的,演员们很难跨公司去拍片。影片的出品方是「嘉禾电影」,而张国荣是「新艺城」公司的。为了能够与张国荣跨公司合作,身为嘉禾艺人的梅艳芳便主动找到导演关锦鹏:「我去给新艺城拍一部电影,换张国荣来演十二少好不好」。这样一「换」,才促成了梅艳芳与张国荣的经典合作。

而张国荣本人,亲口在综艺《今夜不设防》中提出,关于十二少的戏份,是因为导演关锦鹏看了毛片后很喜欢这个角色,所以添加戏份。

④用张国荣的葬礼做宣传,在各大平台大肆宣扬张国荣葬礼拍摄花絮。

事实:实际上张国荣的葬礼根本不设观遗容仪式,有专业的保安团队,只有亲人,唐先生,几个至交好友才能看到遗体。其他人和任何媒体包括梅根本就没有机会看到遗体。制作方还把这作为营销噱头,张扮演者躺进去让梅尽情痛苦十分敬业这种事情还被当成制作方营销的热点。

……

这部电影真的狡猾,明明主角是梅艳芳,但是张国荣在这部电影却有如此高的存在感,而且电影里面但凡张国荣出现的场景竟然可以没有一次是符合事实的,任由主创为了衬托梅艳芳而凭空杜撰。反而梅艳芳实际更亲密的好友谭咏麟,曾志伟,成龙等却只以秒为单位出现在影片。欺负人死不能为自己辩解?怕活人还在,自由杜撰会摊上官司?

电影还严重美化渣男近藤真彦,你问问中森明菜的粉丝愿不愿意?

写这个帖子对梅艳芳本人没有任何关系。我自己很欣赏舞台皇后梅艳芳,但是《梅艳芳》这部电影的主创如此下作,我不希望自己的偶像成了别人的嫁衣。他在这部电影就是妥妥的工具人,被捏造,被矮化,成为了衬托别人的绿叶。

张国荣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不希望被无良资本利用和消费。

 2 ) 拍梅艳芳的传记,注定吃力不讨好

2002年,Kim Robinson为梅艳芳设计了犹如冠冕的白金莫西干发型,配合Dior的高级订制服装

电影《梅艳芳》上映,口碑分化。

有人泪洒影院,也有人认为偶像被消费了。

有人嫌它事无巨细报流水账,也有人怪它语焉不详。

有人说,扮演梅艳芳的王丹妮可能很努力,但没有一点刚毅和侠气,像个亦步亦趋的小学生。也有人说,梅姐那些经典的舞台行头,电影没有如实重现造型,材质还透着一种廉价感。

拍梅艳芳的传记,很可能注定吃力不讨好。要重现巨星风华本已很难,更何况这位巨星身后,有一座城、一个时代为她背书。

01 反叛

「驯服不到的黑夜豹妹」

八十年代香港,梅艳芳横空出世。众所周知,她的形象参考了麦当娜的部分元素。流行文化学者吴俊雄指出:

这种女性形象向旧时代说再见。跟陈宝珠、萧芳芳不同,梅艳芳较主动吸收一些西方的想法,并融入本地。

「他将身体紧紧贴我/还从眉心开始轻轻亲我/耳边的呼吸熨热我的一切/令人忘记理智放了在何」。年轻女孩自述性欲的文本出现在彼时香港,足够离经叛道。《坏女孩》一出街,公众惊喜地发现,原来粤语流行歌的世界里,女歌手除了端庄娴静大气,除了郎情妾意伤春悲秋国仇家恨,竟也能以如此颠覆的面目出现。这个由梅艳芳代言的「坏女孩」,她对身体自主,对爱情自主,对欲望自主。她坦诚面对欲望的过程,即是探寻女性主体性的一小步。

民族音乐学家J. Lawrence Witzleben的见解带来了更深层的启示。他提到《坏女孩》歌词中那句「Why, why, tell me why」包含了巧妙的双关,因为Why的发音听起来很像粤语的「坏」。高明的粤语歌词作者总是善于通过文字游戏,赋予歌词隐藏的趣味和含义。林振强笔下这个原本被目为「乖乖」的女孩,虽然也对自己不再矜持而感到懊恼,甚至照搬世俗标准骂自己变得太「坏」。但旁人无视她内心的纠缠,只因她直面欲望就直接冠以「坏」的判词。她当然不甘,不服。于是原本单向度的歌词,便可解读出复调的叙事:旁人每批评这女孩一句「坏」,她就铿锵地回击一句「Why」!

电影《梅艳芳》里林家栋所饰的华星总经理说,「快歌不是要唱兴奋,而是要唱反叛」,《坏女孩》即是这样的反叛者。尽管它仍具几分生涩、犹疑和自嘲,不过由此带来的正面反响令黎小田、林振强这些幕后操盘手决定,继续剑走偏锋,将梅艳芳打造成一个挑战传统性别观的女性形象。

一年后的《妖女》较《坏女孩》更进一步:「众称你做bad boy/但命运令你随夜幕遇着这妖女/今晚的你当心/你心窝给我弄醉」,成为在情爱关系中牢据主动地位,连坏男孩都可轻松收服的「妖女」。

1989年的《淑女》招致后世一些批评,如:

面对男性肉欲的挑逗和引诱,淑女搬出一大堆男权社会加诸女性身上以压制女性的道德枷锁来说服自己紧守贞操。女性的地位至此陷入最低点。

但细味歌词,其实不难读出反讽意味,「淑女岂会贪新鲜/淑女寻梦都要脸」是戏谑地照读社会规范,「撕我忧郁的盖掩/想要撕去这晚/像要将我心里所有黑暗燃点」才是这淑女的真实心态。

同专辑的《黑夜的豹》自傲地高唱「驯服不到的黑夜豹妹/唇上载满着狂野暧昧/擒住你/然后使身心崩溃/遗留一串追悔」,将男性视作玩物,是对《妖女》的承续;1991年《梦姬》「区区匹夫/怎可挡这梦姬/无谓孤单/投降吧俊男」亦是如此。

在事业全盛期,梅艳芳还有《冰山大火》(「跳跳跳跳热到要跳舞/我被他的眼光擦到著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叫火烛车火速的到步」)、《Crazy Love》(「Hold me 再来吧/Baby 做我爱奴吧」)、《征服他》「征服他/汗滴中造梦乡」等快歌,大胆歌唱女性情欲及主体性。这些歌词也细致刻画女主的外表、装扮、动作与神情,如「那黑色紧窄裤/压紧你思绪和血管」、「黑衣黑如黑寡妇」、「叉腰侧望」、「披起午夜孤身上路/穿梭夜店探讨」,令此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更为鲜活。

02 暧昧

「假如我是男人」

除了展现冷艳、妖冶、神秘,梅艳芳有时亦是中性的,雌雄同体的。《川岛芳子》中,她出演喜爱扮男装的女主角,到了《钟无艳》则索性诠释男性角色齐宣王——不过这位齐宣王又不时扮女装,由此令梅艳芳所代表的性别身份更加扑朔迷离。

她的男装扮相极受欢迎,配合性格中自带的义气、侠气、霸气,足令众生颠倒。与此恰成映照的是,她的粉丝(中文词「粉丝」用来表示 fans 似乎最早出现于2003年,即梅艳芳去世那年,此处为便于行文而借用)中男性相对较少。

对梅艳芳作过深入研究的学者李展鹏指出,「虽然她大唱情欲歌曲,有过性感造型,但却从不是男性的性幻想对象。」高颧,厚唇,三白眼,梅艳芳的外表与东方父权文化对女性的审美标准相去甚远。她的性感深具侵略性,绝不将身体当作顺从、取悦父权文化的工具,反而翻身抬头,高据上位。这一切,当然令普通直男深感不安,敬谢不敏。

不但直男不买账,据说她粉丝中男同志的比例也明显少于其他成为gay icon的华语diva们。此事当然未经科学论证,不过有一点可以从歌迷见面会、演唱会等旧日影像中确定,即她的粉丝绝大多数是女性。许多女粉丝以她为榜样,盼望成为她这样的大女人,愿在挤逼的父权社会中,变得如这位偶像般强悍、坚定、潇洒。

同时,亦不能忽视一些女粉丝其实是将梅艳芳视为爱与欲的投射对象。反过来,她自己有意往此方向开拓空间。林夕为她作词的《似是故人来》传唱度很高,其实是隐秘地写了一对女同志的爱情故事。李展鹏也发现:

梅艳芳很早就把女同志意识带进表演中。1991年的《梦姬》MV中,她一身黑色性感神秘打扮坐在大床上,面前是一个背对着镜头的长发半裸女郎,她一边唱歌,一边轻拥着这裸女。

事实上直到2002年的极梦幻演唱会,演唱《假如我是男人》时,女装的梅艳芳仍临时邀请一名女性观众上台,将惊讶且羞怯的对方拥入怀内,耳鬓厮磨,眉目传情。

《假如我是男人》同样为林振强填词,虽然只是借假设来诠释「男人应该体贴疼爱女人」的老生常谈,毕竟也比千禧一代了无新意的模仿作《如果我是男生》(丁小芹演唱)领先了许多年。而梅艳芳的现场演绎又突破了词作框架,赋予歌曲更深刻的文化与性别意涵。

八十年代的许多香港明星都曾在拓宽传统性别观念之路上披荆斩棘。2017年西九龙办「暧昧:香港流行文化中的性别演绎」展,馆外独以梅艳芳和张国荣的形象作成巨幅招贴,便是对二人在此事上重要贡献的特殊褒赞。

03 保守

女人如花花似梦

出位的梅艳芳在八十年代大受欢迎,是因她应和了社会和文化需求。那时一切较少限制,破旧立新是大势所趋。李展鹏对此的分析十分精到:

在当时香港,女性走进职场开始独立,社会上亦有不少为女性争取各种权益的声音,同时,歌影视作品中较传统的女性形象——例如忍气吞声的贤妻良母或是斯文大方的女歌星——的受欢迎程度下降,观众转而寻找他们更能认同、更能反映社会趋势的女星去追捧……梅艳芳是绝佳的器皿及晴雨表,因为她的形象正正反映了香港当时的社会文化。

不过,与资深歌迷的认知相对的是,如今普罗大众印象中的梅艳芳代表作,绝非什么《坏女孩》或者《妖女》,而是《胭脂扣》之类。在内地,甚至是国语歌《女人花》、《一生爱你千百回》。

这些K歌金曲某种程度上接续了徐小凤、张德兰等歌后的传统,甚至从粤剧、诗词中提取元素,或者古典优雅,或者幽怨自怜,或者甜蜜柔媚。总之无论词或曲,都显露出音乐和性别观上相对的保守主义倾向。

香港作家Christopher Lai(黎伟麟)指出,「在性和经济上独立自主的港女,虽然身处华人世界中最西化的香港社会,但仍然必须面对保守的父权性别意识。」上述那些作品大概便反映出现代港女在父权社会下的婚恋焦虑。

即使梅艳芳本人有时也无法摆脱无形的桎梏。她羡慕山口百惠相夫教子,为了以后能生儿育女、当一个「完整的女人」,明知患病仍拒绝摘除子宫。

电影《梅艳芳》深知主流市场的口味,于是在程式化地重现她星途的重要节点之外,落力渲染了她情史中的两段。一个强势又风光的女人,恨嫁却嫁不掉——有什么比这更能吸引普通观众的目光和泪水?

04 百变

颠倒众生 吹灰不费

《梅艳芳》以那段世人熟知的故事作结尾:第一男配角、古天乐所饰的造型师刘培基应梅艳芳之请,特别设计一款绝美婚纱,令她得以在离世前四十多天的演唱会上,向万众宣称「嫁给舞台」,并留下绝唱《夕阳之歌》。一声「拜拜」,潇洒落幕(现实中还返场唱了一首安可曲《珍惜再会时》)。

不过,《夕阳之歌》侧重于自道身世,苍凉、悲壮。虽亦关涉情爱,却无忸怩的儿女态。舞台造型与歌曲间呈现如此错位与张力,也是梅艳芳百变的文化形象之一斑。

华星唱片为她打造的坏女孩、tomboy、恨嫁女,都不足以概括她的风格。刘培基等造型师为她设计的形象光怪陆离,至今也走在时尚尖端。梅艳芳是第一个被冠以「百变」称号的女明星。反过来,很可能正是她的出现,才令汉语词汇「百变」从此成为常用词。

「香港的流行音乐就像它所处的社会一样,」Witzleben评价道,「是一种独特的、往往令人迷惑的中国元素、其他亚洲元素和西方元素的混合。」八十年代的粤语流行音乐很多都翻唱自海外作品,梅艳芳就有不少作品是麦当娜、山口百惠、中森明菜等人的金曲重新填词编曲后,以自身风格重新演绎的翻版。这种多元、杂糅、重构的流行文化,正是过去的香港如此迷人的魅力所在。在此种文化滋养的社会中,梅艳芳那辈港星方能以「百变」行世。

发型师Kim Robinson回忆第一次见到梅艳芳时,惊讶于她的瘦小,与舞台上那种华丽高大的印象截然不同。乐评人黄志华早已指出,百变梅艳芳舞台上的举手投足从根本上来说都不是她自己的,而是公司与团队成员精心呵护和投入的结果。这话很可能没错,毕竟粉丝善变,艺人也要有应对策略,你善变不如我善变,最好莫过于百变。

但也应看到,「梅艳芳」作为一个文化形象,与她本人的性情、经历之间,呈现出一定的互文。那一辈港星中不少人都是如此,这即是过去媒体常说的人戏不分、人戏合一。

05 侠义

用我身作贡献 大炮冲锋车不再现

「百变」的面纱后,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梅艳芳?

九十年代以后,梅艳芳独领风骚的天后地位逐渐失落。当流行渐成经典,经典渐行渐远,仍有些芳踪侠影,长留在更广阔的空间:

她正直刚勇,面对不公义总是挺身发声。她乐善好施,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她对好友与粉丝的真情相待,令人们从未对她停止怀想,粉丝团体甚至还自制了一部电影《梅艳芳菲》,并且拍得不错。

她的遗风遗泽,至今也鼓舞许多香港人在面对困境时坚持不放弃。

时日翻飞,世事大都如梦。2002年张国荣在梅艳芳演唱会上当嘉宾时曾经感叹,离她出道、他们结缘,已经二十年。如今,很快又要一个二十年了。「俯仰流年二十春」——欧阳修讲得最好,「城郭人民,触目皆新」。假如梅艳芳没有早逝,以她的性情与地位,多活二十年将会有何际遇、作何抉择?

多情人好开脑洞,于是兵棋推演、心理分析、星座塔罗八字样样用上。其实这个假设,电影《梅艳芳》里已借张国荣之口回答了。大意是说,有些人活得久;有些人在最好的年华离开,倒也不算坏事。我想借用Christopher Lai的 一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早逝令梅艳芳变成不只是icon,更是一个legend,她的音乐、形象,永远给予我们力量。

《东方三侠》剧照

主要参考资料

《梦伴此城:梅艳芳与香港文化》,李展鹏,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

《粤语流行曲四十年》,黄志华,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李展鹏、卓男编,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

《梅艳芳:至今仍然影响香港的Fashion Icon》,Christopher Lai,《Vogue》香港版,2019

《专访Kim Robinson:直至离开世界那天,我都会记住梅艳芳》,Christopher Lai,《Vogue》香港版,2020

J. Lawrence Witzleben. 1999. Cantopop and Mandapop in Pre-Postcolonial Hong Kong: Identity Negotiation in the Performances of Anita Mui Yim-Fong

《情欲化不开——粤语流行曲的女性形象》,原作者不明,http://bbs.tianya.cn/post-music-89212-1.shtml

 3 ) 烂!ppt电影!还不如直接在影院放原版演唱会!

《梅艳芳》 谁能想到这么烂!

最大的槽点不是饰演梅艳芳的演员长得不像,她演得很努力了,好几个微表情动作都神似,看得出有在研究。

反而!张国荣的扮演者!是毁灭性的不像!!

每一个出现的场景他站在一旁都像是群演,司机或助理,他甚至都不像个大明星!

和张更是没有一丝一毫相关!!

长得完全不像,动作神情说话方式也丝毫不像!!!

这么不像了还非要中间插原片,真的服了,时时刻刻提醒我这两个演员有多不像,特别是在张国荣的真人影像对比之下,再看那个演员很难不愤怒!

除了不像,影片抛开梅艳芳本人,仅仅作为人物传记电影,也很糟糕!!

PPT拍电影法!

没有起承转合,没有主线剧情,没有情绪流淌,没有节奏起伏!甚至称之为电影我觉得都过分了,就把几个标志性年代和场景片段性重现一下,还不如去看天网节目案件重现。

你直接拿梅的真实影像再采访几个人拍部纪录片不香吗!

比起《波西米亚狂想曲》《朱迪》这类真实娱乐圈人物传记片,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歌舞天后!结果一场表演都没重现,演员不会唱歌就别演了,后面每次到重要表演场合就放原声,偷懒至极!!

绝了,哪怕你金曲连播两小时也比现在好看!

 4 ) 梅艳芳:烟花璀璨,永留人心

这部电影起初是从网络看到了一些片段,觉得演员选的还可以,画面色调等也很对头。整体看过之后觉得能让我左右观影的朋友和我本人默默啜泣就算是合格的吧。有些台词很准,精确印刻在“梅艳芳”身上,其一是苏先生告诉梅艳芳“慢歌唱唏嘘,快歌唱反叛。”梅艳芳一生确实从未随波逐流一直是特立独行的,讲义气,提携后辈,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其二是“女明星卖的是性感。性感是什么?七情六欲。”我在看这部影片前从没想过性感是这样的解读,确实怪自己过于肤浅,而梅艳芳外表并不算真的出众但没人会说她不具性感,我想就是因为她“活生生”,她满含七情六欲。最后一段就有些沉重了,但过于早的离开这个世界可能也只能用“有些人你是不舍得他离开的 ,他们在最漂亮的时候离开,可能最好。”这句来安慰世人了。张国荣和她离开了,但他们永远停留在了烟花最璀璨的年华,永不褪色,永在人心。

回到影片本身,能够感觉到制作团队想要做好一部传记电影。想要这部作品讲好一代女星的亲情,友情,爱情;儿时,奋斗时,陨落时,但这太难了,都涵盖的结果就是影片宛如流水账…可能为了让观众更为贴近梅艳芳或是担心影片表现不够,电影本身还采用了穿插本人生前影像的方式,这一做法反而给主演增加了难度。会让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王丹妮饰演的梅艳芳和本人的不同。梅艳芳本人是重的,稳的,坚强的,经历变迁依旧大气沉着的,但王丹妮演的梅艳芳是扬起来的,活泼的,甚至透着“女孩”的可爱,这就有些过于轻了,在死前也没沉下去仍是浮着的,弱化了梅艳芳本人的刚与大气。这个感觉上的差异十分明显…还有忍不住想提张国荣的演绎,太减分了,实在没人能演出哥哥的风采,唯一庆幸的是影片中张国荣作为配角出现。但是总体还是及格的,因为感觉到了演员的用心,剧组的挑战,也确实赚到了我们观众的眼泪,勾起了我对梅艳芳本人的好奇,这就算一大成功。

 5 ) 就连梅艳芳也是在扮演《梅艳芳》这个角色

王丹妮,从来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

和《尚气》里的老龄新人女演员张梦儿一样,让人眼前一懵。

说实话,我对于梅艳芳的了解并不多,我也不想学习很多影评人那样煞有介事地查询很多“历史资料”来写这篇文章。(因为我很懒的......)

她的几部经典作品,正剧只看过《男人四十》,《胭脂扣》《半生缘》还没有碰。喜剧的话,撸过《审死官》《钟无艳》《东方三侠》。

对于她的音乐,我更是一无所知。(看完了电影之后,这一个星期都在听她的《梦伴》)

可能是因为单身叭,上周日去看了《梅艳芳》这部电影。观影的感觉,算是让我认识了一个梅艳芳吧。

因为不是很熟知梅艳芳的过往,甚至没有听过她的歌曲。作为“梅艳芳”的王丹妮和观众的我之间并没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社会契约

换句话说,我不会把一些新闻报道、网络文章里塑造出来的“梅艳芳”和电影中的“梅艳芳”做什么对比。

我对于这部电影仅有的期待是能让我在这个周末有点事做,认识一名风华绝代的女明星,电影确实也做到了。

王丹妮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温柔、开朗、做事认真的梅艳芳。这一切都是电影想要展现给我们的梅艳芳,王丹妮也通过她的举手投足传达出来了这一感觉。

而对于那些沉迷于“大姐大”的小伙伴们,以及那些被梅艳芳某一放大的性格所激励过的人们,他们会完全否定这部电影,甚至认为是在否定自己。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

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是个人,然后我们成为角色,(有些人)最终成为人物。(by 罗伯特·帕克,我觉得说的不准确,括号里的'有些人’是我加的)

生活中的角色是需要扮演的,不管你是家庭主妇,还是公司职员;而公众人物,则需要神话的铸造。

即使是梅艳芳也在扮演“梅艳芳”;而王丹妮试图展示的则是“梅艳芳”这个符号背后的梅艳芳,而不是被自以为是的大众剥削过度的“梅艳芳”。

看到某绿色网站上指指点点各种这个不像、那个不像的,好像这些渺小的观众是这些明星是相处已久的朋友似的,只不过是可悲的符号爱好者罢了。(哈哈,这可能是我不追星的原因叭)

人都是自私的,看电影的是,评论电影的也是。

You only see what your eyes want to see

How can life be what you want it to be?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Anyway,整部电影还是挺舒服的,里面的歌曲也很好听。刘俊谦饰演的张国荣,让我想起了莱斯利·霍华德(Leslie Howard),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And 中岛步饰演的“后藤夕辉”很有匈牙利哦,就是查了本尊,不是很像......

最后献歌一首:近藤真彦的《梦伴》真是好听啊,梅姐的也很棒。(保命要紧!)

 6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进影院之前我没想过这部电影这么好哭。甚至之前看有营销号说女主王丹妮身上有梅艳芳的影子,我还挺不屑的,觉得吹得太过了。但看电影的时候,真的被惊艳到了:王丹妮从长相到身材、神态、声音、动作等等,竟能还原得如此到位。而且导演也尽力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港风情调:街角简陋的夜宵摊、霓虹闪烁的荔园,鱼目混珠的夜总会等等。还有对梅姐从拿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冠军的黄金战袍,到最后一场告别演唱会上的婚纱,也都做了细致的还原。这是对梅姐最好的致敬,也是给每一位歌迷和观众最惊喜的礼物。

电影剧照

梅艳芳告别演唱会

当然影片也有被诟病的地方:比如并没有刻画梅姐的吸血鬼妈妈和哥哥,美化了她与近藤真彦的爱情等等。缺失这些重要信息,会使得人物性格的建构缺乏一定可信度,挖掘也因此显得不够深入。可能确实不够全面,但我觉得瑕不掩瑜吧,至少我作为一名观众来说,只要能再看到梅姐的芳华绝代,就很值了。

影片的结构有点像《波西米亚狂想曲》,而梅姐的人生轨迹和龅牙叔也确有相似之处:都因为绝症离开了这个世界,也都在告别前举办了一场令人难忘的演唱会。两部电影都是以演唱会的经典场面作为结束。

即便是告别,留给大众的都是最好的一面。

今后人们无数次无数次想起梅姐,最先想起的都是那洁白的婚纱,以及婚纱下那坚强的、瘦小的、病重的躯壳,还有她给歌迷加油打气说的话。

梅姐在告别演唱会上说:

“女孩子的梦想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庭,拥有爱自己的丈夫,有一个陪伴终老的伴侣。但是我什么也没有,扑来扑去都落空。以下的时间,我将会演唱整个演唱会中最后的一首歌,这首歌包含了很多意思,有很多自己的心声,但,我想对大家说,夕阳虽然很美丽,但眨眨眼便会变成过去,所以我们要把握每分每秒。我希望告诉你们:夕阳无限好,但是,只是近黄昏。”

其实,谁又能不带遗憾的离开这世界呢?《一代宗师》里的宫二也是要强了一辈子,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戏的话,她唱了一辈子的《杨门女将》,绝不允许自己有唱错的时候。记得她被马三一掌打中了要害,那一口血也不能吐在马三面前,而是要等回了家再吐。即便是这么要强的人,临终了了,她也会说:“唱腻了《杨门女将》,就换《游园惊梦》唱唱。”“想想,说人生无悔,都是赌气的话,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啊。”

人这一生很短,世界又如此丰富,想做的事太多,我们又看不到未来的样子。有时候一次犹豫,一次选择,就会让我们的人生错过很多精彩。有时候自己很想得到一些东西,但越想得到的就越抓不住。有时候真希望人生能再来一次,总觉得再来一次,做另一个选择,或许就会更好一样。我们都像飞蛾扑来扑去,扑到最后都是空。

影片里,梅姐在泰国的时候,看着那小女孩唱《Que Sera Sera》,她想起了自己从小就和姐姐为生活疲于奔命,穿梭于各个舞台,拿着几十块演出费还要给妈妈的生活。那会儿的梅姐,可曾想过自己长大了会变成全港最闪耀的明星?当她拿下选秀冠军的时候,又哪会料到人生之后会经历的坎坷?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I asked my mother what I will be,will I be pretty,will I be rich,here is what she said to me:‘Que sera sera,whatever will be,will be,the future is not ours to see,Que sera sera……’”

(“当我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问我的母亲,我长大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我会变成一个有钱人吗,还是一个漂亮的姑娘?我母亲告诉我:随他去吧,你只管慢慢长大就好。未来我们无从预料,所以,随他去吧……”)

我们每个人都像漂流的船,说不清最后的目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有时候过得很顺,高兴一阵,继续往前冲;遇到礁石了,不得已停下来,回望走过的路,反思、成长,感伤、懊恼。等到事情变顺了,又继续往前冲。每个人都很孤独,直到最后上岸。有人可能说不想再来一次了,有人可能不舍得走,也有人会像梅姐一样,穿上漂亮的婚纱,满面春光、声音洪亮地说一声:“拜拜!”

梅姐与张国荣都是在2003年去世的。那年非典,人们戴上了口罩,许多场所陆续关闭,每天电视里播放的最重要的新闻就是最新的死亡人数。冰冷在人群中蔓延,而还有个很重要的事是,两颗巨星相继陨落了。

张国荣先梅姐几个月走的,俩人生前是非常好的朋友,尤其是2002年俩人在演唱会上,在没有彩排的情况下合作的那曲《芳华绝代》,至今看来仍是经典。

梅姐在演唱会上说张国荣是自己唯一的好友,张国荣赶紧说,梅姐在圈里有好多朋友的。确实,梅姐在圈中出了名的仗义、豪气,像个大姐一样,也经常提携后辈。但她骨子里应该还是个孤独的人吧。记得电影里有一幕,一帮人在打麻将,一位小妹叫他们小声点,说梅姐在睡觉。那人说没事,他说他们安静了梅姐反而会醒。他们为了试验,真的安静了下来,梅姐也真的醒了过来。

因为孤独,所以总希望自己身边热热闹闹的。因为想要热闹,所以就努力对人很好,有时候对人太好了,就忘了对自己好点。

所以,当张国荣走了,曾和她一起登台演出、相依为命的姐姐也走了,身边的人像落叶一样一片片飘零,而她自己,就要成为下一片落叶了的时候,真的很难想像,这时候的梅姐,心里在想些什么。

如今,18年过去了,人们再一次戴起了口罩,冰冷再一次在人群中蔓延,好像当年以为已经远去了的东西又回来了——可是逝去的人却不会再回来。

影片一开始,就是几个人模仿披头士乐队的表演——也是从披头士开始,这世界似乎进入了一个偶像的时代。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偶像诞生,他们好像永远都能在舞台上活力四射似的,然而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普通人就会有年轻,有衰老,有死亡。于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不得不告别他们。

后来,约翰·列侬被人一枪崩了脑袋,科特·柯本一枪崩了自己的脑袋。龅牙叔走了,迈克尔·杰克逊走了,惠特尼·休斯顿走了,玛利亚·凯利再无当年风光了。邓丽君走了,翁美玲开煤气自杀了,张国荣跳楼了,梅艳芳因为宫颈癌走了,张曼玉息影了,再出圈靠的竟是几年前在草莓音乐节上跑调的演出。

日子平淡无奇地流逝着,可一回头,才发现这世界早已沧海桑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实我们失去的又何止是梅艳芳、张国荣这些巨星,我们失去的是一个时代,一个耀眼的时代。属于他们的时代过去了,我们人生的黄金时代,逝去了也不会再来了。


个人公众号:Imagine Heaven。

 短评

一边吐槽流水账一边哭的稀里哗啦,我不太能够分清究竟是电影的原因还是梅艳芳的原因……

6分钟前
  • 文白
  • 还行

慢歌唱的是唏嘘,快歌唱的是反叛。

9分钟前
  • windywinky
  • 推荐

超出预期的一次完成。立项时深知有些东西不可能(还)有机会拍,有些东西暂时不能拍;于是“曲线救片”,转而聚焦她生命中几个最重要的时刻- -对舞台的钟情、最重要的电影还有决意奉献与给予;虽有遗憾,但也算讨巧。猎奇的传闻、秘辛、分歧先抛低一边,却将所有心力放在“香港的女儿”与“演艺圈大姐大”之上;那一幕幕由各种大牌撑起的cameo,还有数个台词里面闪现的名字;大家挂住她不仅仅因为她,也因为那背后美好而又黄金的年代,和超出作品之外的人性光彩。王丹妮证明是惊喜,因为在外形完全吃亏下,却下苦功抓了神韵,态度难得;廖子妤和刘俊谦的诠释,和千FA的“华星人演华星人”一样让人津津乐道。【看的时候觉得差一首《梦伴》,全场大合唱竟然了了心愿;眼泪夺眶而出,圆满】

14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很纠结,一方面觉得它没有深入去探究梅艳芳的内心世界,只是浮于表面的描写,另外一方面又被梅艳芳的真实经历所打动,观影时有时感动有时疑惑。王丹妮的表演是及格的,很多造型和神态都很像梅姐,尤其是最后穿婚纱的部分,演唱部分也不错。但是她身高实在是和阿梅差别太大了,又总是穿高跟,日本酒店的大门都快装不下了......并且可能是因为演员本身比较年轻,没有演出梅姐稍年长时的状态,稍年长时的表情和语气和刚出道时基本没有差别,让人有些出戏。

16分钟前
  • 留下来
  • 还行

拍得很是平庸,Leslie随便找个人乱演一下,又拿最惨痛一幕暴击我们。但梅艳芳已经蛮惨了,又不忍心看她比电影里更惨的人生。八了那个日本男朋友,我去,原来是百度词条“渣男”举例代表,电影也太美化了,梅艳芳死前还去见面也是真的。掌掴事件这种出几条人命的事,啥都不敢写,导致分手戏也毫无道理。无良梅妈也没出过场。这种传记片,还是等所有人都去世了再拍吧

21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加一星给情怀、Mui姐和Leslie。粉丝向电影,身边不少落泪。传记片很容易拍成流水账或者MV,所以这部也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演唱会部分剪辑有些乱,不如波西米亚那样的长镜头来得好。看哭了两次,一次是哥哥离世,一次是最后的夕阳之歌。

22分钟前
  • 胖彼得与狼
  • 推荐

过程中真是各种泪目,结束更是一个爆哭。当然,倒也不是影片有多好,只不过由之想起了曾经的梅艳芳,以及那个满是回忆的童年。影片本身真的太普通了,如此的浮皮潦草,毫无重心,好像一个大型人物流水账,你哪怕就拍那场谢幕的演唱会,应该也会更精彩一些吧。现在的感觉基本就是什么都想拍一点,却又什么都不能拍太深。连众多角色的名字也只能用英文名代替。除了去世的张国荣可以用全名,也是太刻意了一些。以及,我也觉得这片稍微有点消费张国荣了,为什么会在梅艳芳的电影里,拿那么多时间讲张国荣的去世和葬礼,也有些太明显了。感人的部分,其实都是属于梅艳芳的部分,终究,是部有些可惜的电影。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好像什么都讲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隔太近的人物传记好难拍…

27分钟前
  • Dr.Duo
  • 还行

编年体传记片,经典场面一一复刻,也插入了必要的纪录片段,不违和。演员神似,虽然比较大只,但更凸显女主角地位,也不是不可。张国荣的演员,一开始觉得不像,但越往后看越觉得动态像,很不错啦。从2003年张国荣去世那里开始哭哭哭。我觉得这个票房好的话,一定会接着拍Leslie的。看的粤语版,超让我意外惊喜的是还有狄龙一个镜头。女人如花花似梦,夕阳之歌,永远的Anita,芳华绝代!!

31分钟前
  • 香水瓶
  • 力荐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也撑把伞,梅艳芳小时候吃过太多苦,所以更懂如何为善。现在太多明星拿慈善公益做人设,反倒丢失了一颗真心。突然想到一直在建小学的古天乐,现在的他,有几分当年梅艳芳的影子。

34分钟前
  • 可能是对的
  • 力荐

原来快歌是唱反叛,慢歌是唱唏嘘

39分钟前
  • f
  • 推荐

最多科普片,梅姐的粉絲不會滿意

44分钟前
  • 舟一五
  • 还行

对事件的高度尊重与还原,资料影像和现场拍摄竟然高度重合,路演场,梅艳芳扮演者王丹妮为此接受了一个人的训练营,没想到里边有几首也是王丹妮自己唱的。张国荣出场的一瞬间全场唏嘘,两个人互相不想让对方担心结果都在最漂亮的时候走掉。色调看出来有特意致敬上世纪的香港,霓虹的色调。

49分钟前
  • 罗夏
  • 推荐

还不如重映梅艳芳的告别演唱会。

5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为什么不是关锦鹏来拍……这个导演拍得太新太商业了,而且哥哥的演员是什么鬼!为什么会那么猥琐!一点都没有哥哥的忧郁和温润如玉的气质,不说他是张国荣我真看不出来。。但是女主挺好的,抓到了梅姐的倔强和落寞。就是中年后很拉垮,不如后半段让袁泉来演。虽然我这不满那不满,但梅姐真的很值得爱值得记住。

55分钟前
  • 狐狸甜筒
  • 推荐

这种比较近的传记电影是免不了有些流水账,毕竟有些人和事不能全拍出来,可以理解。电影没有胡乱夸大编排,给了梅姐充分的尊重,但是情节不够细腻生命力不足略显平淡。主演能抓住几分梅艳芳的神韵和性格特质,表现挺不错的,就是后面年龄感和阅历没有体现。很喜欢早期舞厅的那场戏,有原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张的选角则不太像,可能因为是配角。电影的高光在穿插的梅艳芳真人影像,尤其是末尾的婚纱舞台非常感人,敢拼敢闯不屈服于命运的梅艳芳,香港的女儿。电影可能不太能让梅姐的忠实粉满意,但是能让不太熟悉梅艳芳的年轻观众看到她的一生,进而去了解她真正的生平,这是它的意义。总体上是一部合格的电影。

58分钟前
  • 皮卡丘
  • 推荐

相信自己,你的所有情绪或感动都来自阿梅本人。

59分钟前
  • 西北
  • 还行

10/31 上海环球AMG/// 7分,我哭了,很多人都哭了,别和我讲电影技法,我喜欢就行。

1小时前
  • Mallory
  • 推荐

传记片很难拍,电影切入的角度看出了创作者的善意,没有刻意强化其他角色负面的标签,强行制造太多冲突,可能有人觉得平淡,但我反而觉得看到了很多美好。梅艳芳的仗义、对朋友的豁达、对社会的无私,都源于她的个人成长经历,从小她跟着姐姐在歌厅驻唱,比同龄孩子早熟,也更坚强能吃苦。她从成名后,一直有人在帮助她,支持她,她知道感恩、知道回报,就像她对刘培基说的:“我四岁出来赚钱,长得没有足够美,如果没有你们支持我,我也不会这么成功。” 变幻动荡中的香港正需要这份有香港印记,永不过时的信念与善念,一起度过难关。

1小时前
  • Ian
  • 力荐

若以張曼玉在《阮玲玉》裡的神級演出為標準,王丹妮其實並不差,有兩幕我甚至覺得演員已經超越單純「似唔似被扮演者」的階段:第一是舞廳首次和哥哥一同登台獻唱;第二是梅姐最後一場演唱會裡的那段獨白。王丹妮在那兩場戲裡是沒有「消失」的:前者是王丹妮作為新人出道的心境,如果是她,面對和梅姐同樣的情況會怎麼做?而後者則是作為扮演者的王丹妮從未遇過的狀況,那時候,出現在她臉上的是一場「戰爭」,一場故意要被識穿的虛假表演,沒怎麼改變的容顏所帶出的間離效果正正告訴我們,梅艷芳是不可能被原樣複製的,王丹妮必須重新掌握這副身軀的主動權,對抗依附於身上的亡魂。導演既不相信電影,又不相信演員,所以只能不斷以穿插歷史影像和流水賬的方式來製造催淚時刻,觀眾會被感動完全是因為那是看似轉瞬即逝,實則深深銘刻於腦海的回憶片段。

1小时前
  • Landy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