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哪吒

剧情片大陆2014

主演:李嘉琪,李浩菲,陈瑾,辛鹏,李欢,张铮

导演:李霄峰

 剧照

少女哪吒 剧照 NO.1少女哪吒 剧照 NO.2少女哪吒 剧照 NO.3少女哪吒 剧照 NO.4少女哪吒 剧照 NO.5少女哪吒 剧照 NO.6少女哪吒 剧照 NO.13少女哪吒 剧照 NO.14少女哪吒 剧照 NO.15少女哪吒 剧照 NO.16少女哪吒 剧照 NO.17少女哪吒 剧照 NO.18少女哪吒 剧照 NO.19少女哪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5:49

详细剧情

  李小路(李浩菲 饰)是班里新来的转学生,其貌不扬的她个性也内向温吞,却意外的和优等生王晓冰(李嘉琪 饰)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李小路喜爱文学,两人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尽情吸收着养分。  之后,李小路再度转学,来到了英才中学,遇见了英俊帅气了男生徐杰(辛鹏 饰),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而被寄予厚望的王晓冰却在考试中失利,使一直带她十分严苛的母亲(陈瑾  饰)大失所望,与此同时,王晓冰还遇见了李教官(李欢 饰)。李小路和王晓冰两个女孩,在此踏上了不同的道路,她们之间的友情,亦在考验和磨难之中产生了裂痕。高考结束后,王晓冰忽然找到了李小路,两个女孩尽释前嫌,度过了美好的一天,然而,让李小路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然成为了诀别。

 长篇影评

 1 ) 堕落凡间的莲花童子

文/梦见乌鸦

这部电影很难评价,因为电影拍得挺奇怪,用句俗话来说就是“不走寻常路”。在如今青春片的潮流之下,该片算是应了景,但《少女哪吒》却没有按照青春片那种常规到狗血的路数来拍,电影更像是一部文艺片,可以说《少女哪吒》是一部颇具文艺气质的青春片,也可以说电影是一部讲述青春故事的文艺片。但同为青春文艺类型,《少女哪吒》和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却不同,青春不仅仅是残酷和缅怀,更多的还是在于出去青春期这个在少年与成年交界口之处的特殊年华,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受。

电影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两个少女之间友情的故事,故事其实挺简单,但更多的是诗意化、意象化的情感表达,说实话看得时候很累。我没有看过绿妖的原著小说,但我觉得原著也是这种偏文艺的气质。而在本片这个意象化的气质之下,撑起电影的就是两个女孩,李小路与王晓冰。两位少女的友情基础并非像很多故事那样充满着戏剧性,且她们最初看上去都像来自不同世界的人,一个是叛逆少女,一个是乖乖学生,但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的其实在于“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青春期的叛逆,两个人秘密的分享,各自对三毛的热爱,共同奔跑,以及那匹象征着自由、桀骜不驯的白马。电影的故事不温不火,但细节出众。电影的后半段,两个人的成长轨迹错开后,李小路甚至无法作为王晓冰的生活旁观者,而王晓冰也不再需要李小路的陪伴,她像哪吒一样孑然一人,选择独自走入生活的洪流。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少女哪吒》这部电影包括导演自己都说不属于市场电影类型,大量的长镜头、文艺气质颇重的台词,电影需要适当的解读。近期在重读儿时的童话故事《小王子》,里面有一句经典语录我觉得放在这里觉得特别合适:“我就在繁星中的一颗上生活。我会站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微笑。当你在夜间仰望天际时,就仿佛每一颗星星都在笑……你——只有你——才能拥有会笑的星星……”

《少女哪吒》的主题其实就是在刻画这么一个故事,别看被支离破碎的符号化和情节隐喻掩盖了电影的主题,但核心内容还是不变。就像日本电影《娜娜,世界上另一个我》那样,但《少女哪吒》却不像后者那样直截了当的描述友情和各自的生活,而是用意象化的表达方式来阐述主题,在电影的结尾,王晓冰问人口普查员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了,当得知世界上有50亿, 再多人的也不要紧,因为在我的星球上只有我一个人,满天的繁星中,那颗会笑的星星就是就是你,你和我之间的故事在50亿人中毫不起眼,但关键在于这个堕落凡间的少女,失去了血肉之躯,一定会在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可以让你化身莲花童子的人。

终究而言,《少女哪吒》别看文艺气质颇重,而且片中角色这样那样与世界格格不入,但核心内容依然是残酷青春那一套。电影通过大量的符号化内容,展现的是90年代青少年的生活现状和内心世界。现实与理想的割裂、学业的压力、家庭的希冀等等带来的困境,加之后半段两个人的各自发展,不被人理解的痛苦……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大事往往被成人世界的目光当中无病呻吟而置之不理。或许在成年人看来,“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子们根本没有什么“痛苦”可言。正是在这样的漠不关心当中,影片当中两位少女的生活轨迹发生变化之后,终于找到了宣泄的方式和出口,平时采用了各种方式来隐藏伤口,来伪装成另一副面孔的这些年轻人,电影的结尾最终也卸下了对这个世界的防备。

《少女哪吒》其实是一部真正的青春片。

 2 ) 不是少女也不是哪吒

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听中学里最矫情的那个女同学口述了一个多小时中学生活回忆录。情节不连贯;逻辑不能自洽;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段落;充满个人情绪,父母都是不开明的,其他人都是庸俗的。

我眼中少女的特质是敏感而爱幻想,敏感来自于准确察觉家庭成员的情绪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爱幻想来自于随着成长自我的健全开始逃离生长环境。电影中王小冰父母婚姻的失败和母亲的情感生活的变化只让人看到一个冷漠的女儿,王小冰短暂的初恋更糟糕,感觉这一段并没有表达什么。

哪吒则是反叛和清算。王小冰充其量也就是翻几个白眼,最后割腕“我一条命是你们给的,你们要逼死我我就死”。而我想看的少女哪吒是尽管对父母众人庸俗不理解她,她也要挣扎地活下来,活成他们都不敢想的样子,然后带着一种“我把血肉还给你们,但你们永远不能控制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心情去死。电影中的王小冰根本就是个中二病啊,她没有像哪吒一样反叛对抗世界,她只是不断说服自己我和别人不一样而已。说实话,这种青春期困惑谁都有,但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意识到了自己只是个平凡人,最终成熟,勇于面对世界。王小冰的反叛就和我青春期见过的那些最矫情的女生一样,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又不作为,连自杀都没有新意。

电影里很多情节看得我犯尴尬恐惧症:

李小路放走白马这个情节,真的是非常的熊孩子,和现在把别人自行车锁卸了有什么区别?白马非马这个意象倒是好,看似李小路放走的是白马,实际上是王小冰内心真正的、叛逆的自我。

两个少女飞快地成为朋友。从这里我非常敏锐地察觉到导演是一个直男,电影里拍出来的交朋友的方式是男孩子的,初中的少女已经有小团体意识了,变成朋友要相互欣赏,逐渐接近,小心地试探,和其他朋友和非朋友一起试探……最后成为朋友。

王小冰的妈妈拿苹果那一段非常非常刻板,王小冰的父母的形象也非常刻板。李小路的家庭则被忽略了。我看到王小冰家是独门独院二层小楼,母亲是中学教师,父亲像是个小老板,李小路父亲就算是高级技工,两个人的家庭情况应该是王小冰好于李小路。看成绩王小冰读英语、语文好,两个人高中一个去了普高一个去了卫校也蛮难理解的。

两个女孩经常发出“咯咯咯咯咯”的笑声。很想提醒导演,只有幼儿园女生才会前言不搭后语地说两句话之后开始这么笑。

那段天仙配把我看得非常迷糊。暗示两个少女有超越友谊的关系么?电影后半段都要成王小冰独角戏了。暗示两个少女人生轨迹的对比么?选天仙配不太合适吧,后半段是独角戏啊。

几乎看不到两个少女的成长。女孩子青春期是想事情最多的年纪,从13岁到18岁思想有天翻地覆的变化。电影里完全看不到,不知道是本身就没有还是演员演技的问题,王小冰永远是两眼一翻鼻孔出气。

王小冰军训翻墙失败和教官对话那一段的台词太让人尴尬了。那种语气是小学女生对着喜欢的手工课男老师说话的语气。

王小冰蹲下然后说自己心情不好的样子和我过去的一个非常情绪化的朋友一样,我到现在还在庆幸我和那个朋友绝交了。

看得出来导演想拍王小冰和李小路疏远的过程。但是实在是太糟糕了,最终我看到的就是两个玩伴越走越远,仅此而已。

李小路见初恋男友那一段好看。那种尴尬的感觉好到位啊,尤其是男生扭头就走,走几步想让女生高兴又有点旧事重提地意思翻两个跟头,翻完之后又尴尬又后悔只好往前走。

王小冰妈妈唱戏那一段挺吓人的,讲真,我一直感觉电影最后有个闪回,说整部电影都是王小冰的回忆录,因为王小冰的父母角色实在是太刻板单薄了。

电影的色调看起来还是很舒服的,除此之外真看不出什么了。

最后,我觉得排片少真不是电影院的问题。观众看这种回忆青春的电影要么看个乐看个脸,要么真看点真情实感的回忆。这部电影显然是走青春记忆的,但大多数人留下的青春记忆都是朋友一起做过的事、闹过的笑话、闯过的祸和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情绪,不是王小冰这种一个人中二病还要朋友陪着一起心塞。

还是那句话,看这部电影就像被已经绝交了的情绪化女同学按着头喷了一个多小时心里话【。

 3 ) 两个少女相遇的非凡命运,本我与自我只差一线

      在我决定写这部电影的影评时,我想我应该已经看懂了,尽管它在拍摄技巧方面有争议,尤其跨时段的剪辑过于大胆需要观众自行补脑,无声无息地跳跃场景,能视为一种不按常理的“叛逆”。撇开短板,我还是十分钟爱这个剧本所产生的忧郁感。

      90年代的学习氛围是勤奋进取的,因为停下脚步就会被成人世界无情地谴责,唯成绩论贵贱、顺从老师都是公认的成长路线,又或者剩下傻笑……

      初中时期处于学霸队列顶点的王晓冰,已经被各种环绕和羡慕,却找不到能理解自己的朋友,她的思考范畴超出同龄,孤傲地独占前座。直到某一天,自带桌椅的李小路神采奕奕地来插班,一个不寻常、不拘束的同班同学。晓冰将自己压抑很久的思绪向对方敞开。

      王晓冰与李小路通过倾述秘密和共同阅读《三毛》牢固了友谊,这个过程激发起晓冰的“自我”认同:厌倦家庭的束缚。又当李小路对化学老师公然反抗而被迫转校,晓冰失去唯一的知心好友,发酵的“自我”到达难以想象的程度。略过一段岁月映像,原先那份信念与作风不知不觉被现实消磨,迷茫与自傲让她错失,作为观众,我是意想不到王晓冰会中考落榜进了卫校。

      王晓冰在卫校自我介绍时说道:“我今年16岁,喜欢文学和音乐,希望能在这里交到好朋友”。
      可旁听老师竟然泼冷水:“卫校是让你来学习专业技能的地方,不是让你来交朋友的”。
      王晓冰立马回应:“你们这里的专业很难学吗?老师”。
      “看每个人自己的悟性”。
      “如果你的悟性很好,那为什么还在这里教书,而不是去医院找份工作”。
      “王晓冰,这里不是普高,如果你将来想找份工作,还得看我给你打多少分,以后给我找夹着尾巴做人”。
      下面一群一声不吱像死尸一般的同班同学呆呆地坐着,也注定了晓冰在卫校生活里不会遇见第二个知心,孤独持续伴随。

      军训时英伟的教官是王晓冰理想的爱慕对象,晓冰勇于向对方表白,也看得出对方闪烁神情并没有马上拒绝。相差十岁、师生有别,受制于世俗观念,两人没有能在一起。晓冰骑着自行车狂奔追赶稍后,也慢慢冷静下来了,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条无法越过的鸿沟。她遇见的现实是如此无奈,自己只是世上50亿人口其中的沧海一粟,岂能随心逆行?

      王晓冰在社会规则和“自我”之间找不到平衡点,时而痴迷规则,时而践踏自我。可以认为她的“自我”是受到李小路的影响而唤醒的,那时的李小路还是一路相伴保持着“本我”的纯洁,只是让人内心惆怅,不知道她还能不能继续。两人分开以后,李小路过上了自己的生活,可是童年的美好与晓冰的联系仍然牵引着她。

      每一根烟代表一个愁绪或者自残念头,王晓冰把最后的秘密留给了小路:“你看见我曾经的笑容,全是伪装的”。
      “你曾经告诉过我‘放走的白马就在那里’,我望着一片空白对你笑了一笑,后来我才明白,脱缰的白马只有同样驰骋之人才能遇见”。最后那番用意唤醒了单纯的小路,转折在此分歧。

      徐杰这个原创角色设定得精妙。徐杰是被小路的“本我”所吸引,但导演给李小路和徐杰安排一场打猎戏时,徐杰是小心翼翼地上了子弹,可枪是由李小路鸣响的,小路有能力不依赖任何人。所以能理解预示着李小路与徐杰的将来没有在一起。十几年以后,喜欢习武的徐杰继续保持着“本我”形象,但是却因为这份保持而感到羞愧,此时的李小路已经彻底失去原有品质,可怜的李小路,也变得能践踏自我。
      只有王晓冰逃了出来,离开家的拘束,骑着自行车潇洒地走了。

      相比小说对王晓冰一番震撼:“绝望可以是给你看见我积极地活着的一面,然后补充一句那些全是我虚构的”。电影版剧本改编得非常优秀,李小路的结局让我意料不及;小路和晓冰两条生命线交织在一起,又错开而行,随着落幕的神配乐显得意犹未尽。很认同最佳改编剧本的殊荣。

 4 ) 言过其实的少女哪吒

在持续了近乎一个月左右的看电视剧——讨论——策划——出差——做落地活动的工作进程后,终于有机会在周末走进久违的电影院,真是满心感动,就好像得到自我救赎一样。
连续看了两部片子,一部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部是《少女哪吒》,两部片子都是口碑听起来不错然而票房和排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那种。特别是《少女哪吒》,导演不但为排片发了公开信,还提到了各地有众筹包场以挺票房的悲惨故事。
我是个愿意支持弱势群体的人,脑子一发热就也在朋友圈力挺并转发了支持《少女哪吒》的文章,而且本来看了简介并不是很想去看,后来侠义的同情心爆棚,于是也一起订了一张票。
事实证明,以后如果自己没看的片子千万不要乱推荐,弱势有时并不代表好看。
由于《大圣归来》和《少女哪吒》之间几乎是无缝衔接,而《大圣归来》又特别好看,导致我进到《少女哪吒》的放映厅里时错过了开头,所以我一直在质疑王晓冰是失踪了还是死了,回来后看到豆瓣上介绍的我错过的开头,才大概明白了事情的惨烈,也许导演是想表明只有死才能重生。但是像我这样的处女座的考据派看完原著后,觉得他这个处理的手法未必是最好,或许像小说里一样失踪和在另一个地方的重生才更有力量,因为活着其实是一件比死要困难万分的事情。
看电影时,有两处槽点一直不能理解,一是两个女孩动不动就相对傻笑,是想表现青春的单纯和天真么?而我看着怎么就觉得那么二呢?
还有就是用黑胶唱片碎片割腕自杀未遂的王晓冰,在家里接待了做人口普查的兼职学生,导演安排她问世界上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显而易见是刻意的,但是感觉十分多余。
整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散乱而破碎,毫无逻辑可言,少女王晓冰和少女李小璐的两段感情,处理得生涩而又不自然,在看了原著后,稍微理解了那么一点儿,但是还是对电影里的处理不满意。
感觉被导演的公开信打动到念兹在兹地带着大的希望去看,但实际上却又没有那么好,江边黑夜中发光的灯塔、路边不知是梦是真的白马、两段求而不得的爱情,感觉就是一个字“乱”。直到片尾出字幕,看到了某部雷剧的编剧赫然在列,我不禁笑了,原来是有这货在掺乎,我不知道导演请他的真实用意,但是我很想说,有这厮在导演你这片豆瓣给你6.3分算是高了,下次换个人合作吧,你自己不也是写小说的么?何必假手于他人?
PS:结尾八卦乱入一下,影片中扮演教官的青年演员真是不错,查了一下资料,又是军艺的,最近军艺还真是厚积薄发,帅哥人才层出不穷啊。

 5 ) 少女哪吒为何而死?

电影第一个镜头:绞干的毛巾从身体肩膀开始擦起,一路经过平坦白嫩的肚脐和小腹。当墨绿色的抽屉重重被拉上时,观众才警醒过来,噢,这是太平间。电影还未开始,导演就告诉你少女哪吒已死。结合起观影活动结束后导演对这组镜头的构想加上自己再反复琢磨,这个开场着实玄妙。导演说,在拍太平间的戏时他运用了暖光,因为王晓冰这样一个人物,你让她的心死了和让她的肉体死了是没有区别的,所以他追求达到的效果是可以清楚观察到她身上的汗毛,观众在看这具身体时不会意识到这是尸体,而像是看着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推进了生命最后的归宿。这是需要整部电影看完后反刍时才会得到的讯息。

清冷寂寞的90年代中国小县城里,一段压抑的青春正在从觉醒走到死亡。白驹过隙,带走一条少女的命。虽然电影宣传主题是两个少女两个世界,但王晓冰的世界显然着墨多于李小路的世界,两个少女角色之间的故事分配是有明显轻重的。乍一开始更惹眼的那个是转学而来显得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李小路,犟头倔脑地拖着一张属于自己的小桌子跑到新学校去插班;在看见男同学欺负女同学时愤怒地拿书本砸向对方,又用同样的一招伺候了恶意调侃自己的老师;在全员批评大会上被宣布退学。而那边厢的王晓冰则是学校阶级里的上层,坐在教室最前方独占鳌头的优等生,还有个当老师的妈妈一路呵护。这个阶段的王晓冰和李小路实际是相互欣赏的,拥有明媚双眼的县城白富美王晓冰认可了这个号称自己“放了一匹白马”的少女,在这个颇有性格的,敢于抵抗成年人话语权的少女被学校无情流放抛弃时,她乐呵呵地离开队伍跟着李小路走了。我总以为,李小路才是哪吒。

原著作者绿妖曾经自我揶揄自己的标签是“县城青年”,那王晓冰这个县城中产阶级家庭出来的白嫩少女应该就是作者一种非常私人化,罗曼蒂克化的投射。这个角色在不缺乏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愁思百结,她所遭遇到的个人难题都是精神层面上的:父母离婚带来的家庭上的不幸福,好学生帽子带来的自我嫌弃,试图摆脱乖女儿的叛逆倾向却又不够勇敢独立;对真心朋友的诉求与高标准;闺蜜友谊的转移;早恋的阻碍;追寻新事物填补生活空白的失败。这个人物真实,却又不真实,可以在听到父亲背叛的消息时冷静老练地撕一半全家福还给爸爸;可以在看见惺惺作态的语文老师和妈妈处对象时微笑无视。这么酷最后又对生活了无生趣的一个姑娘,更像是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西方式浪漫悲剧少女,而不是戳心戳肺着实被生活现实虐得半死,从此不见人间的白毛女。

电影的宝贵之处在于情绪饱满,但少女的羁绊在电影中体现得不够彻底。最能体现李小路“爱意”的一个镜头是当王晓冰高声朗读获奖作文,感叹自己对家乡河堤与果园的赞美之情并永远都不会离开家乡时带到的李小路专心凝视的表情,她明显为自己能参与到班花文艺创作,跃入她心窗,成为她心事的一部分而隐隐骄傲。然而当剧情走向中段时,两个少女的世界开始没有交汇。王晓冰突然就成了卫校学生而不是去更灿烂的天地,电影里没有详细交代,就如导演所说剧本里有的一些戏份为了留给观众瞎想的空间他最后都没有拍。或许是王晓冰耍了一次任性逆着母亲的意愿不去考高中,又或许是恰巧就考砸了。而李小路则上了高中和同班男生一起读起了曾经和晓冰一起读过的三毛,曾经的依附与仰视感消散。一个微妙的原因就让两人各自走远了。一直到电影结束,李小路都更像是王晓冰生命的一个参与者,她的任务就是放了那匹白马,在开头结尾代观众凭吊一段青春,一条生命的人物道具。

看完电影,王晓冰骑车自行车消失在一束光芒中,电影戛然而止字幕开始滚动,一下子无语哽咽。这不是一部在主题,立意,表达上尽善尽美的片子,甚至有许多剧情设置上的瑕疵。但女主角李嘉琪灵气逼人,眼神的表达清晰准确,将敏感少女演得极为到位。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美术指导精良,从家具茶壶到少女的棉麻裙衫,把90年代还原得很好。如果说这部电影最大的缺点,还是“情绪浓于意义”。电影里堆砌了90年代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灵疼痛(不局限于县城):家庭矛盾,别扭的闺蜜友谊,自我意愿的被打压。但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少女哪吒必须死?

哪吒因为跳出家门外在别人地盘大闹东海,顶撞权威,不守社会的游戏规则被推到一命抵一命的台阶上而死,他的“一个做事一人当”后的自刎规避了家族受难的风险,也制造了舆论。那少女哪吒又是为何而死?哪吒做了的,又为何而做的原因,王晓冰恐怕是一样都没做到,她更多像是无可奈何回到月亮上去的温柔的,不够坚强面对俗世的辉夜姬。李霄峰导演说他喜欢哪吒这个意像。但哪吒是个太过复杂的神话人物,他在《哪吒闹海》里是个十足叛逆最后还要报仇雪恨的社会规则对立面,但在《大闹天宫》里对抗孙悟空的戏码时,他又成了被天庭招安派出压制新刺头的秩序管理者,站在了权威话语权的一方。王晓冰到底有没有上升到“哪吒”的高度?电影没给出一个她必须死的答案。成年后去大城市发展荣归故里的李小路倒是又可能成为后面那个哪吒。

王晓冰这角色更多让我想到《裂痕》里EVA GREEN,在闭塞简单的环境中妖媚迷人,而唯一一次试图走出环境,割裂家庭属性,为自己创造新的社会属性时,失败了。能把角色演得讨喜的,演员想必也是个人精。

 6 ) 想当哪吒的少女

北京的《少女哪吒》排片量很少,但在提前买票的时候竟然发现几家影院都没有余票。而最终在王府井的影院里坐下的时候身边观众并不算少。想到最近时常看到各种影评让大家去看一看这部电影,便觉得挺有趣,所以在说这个电影之前,应该先谈谈两个问题。 【艺术电影的市场意义】 戴锦华在前阵子的一次采访里谈到艺术电影,她说:艺术电影的意义在于拓宽“电影”的范围,为“电影”找到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方向。她还说,如果十部艺术电影中有九部是烂片,一部是好的,那就谢天谢地了,艺术贡献不可估量。 事实上,我们看独立影展,看各种独立电影艺术电影,就会发现这个9:1的情况也是极好的了。现实可能是20:1、90:1。许多人煞有介事的希望艺术电影上院线,如果有一天,这些电影可以大大方方出现在电影院里,那么这些“9”“20”“90”里的烂片凭什么能把观众留在电影院。如何保证艺术影院的维持,谁能保证市场没有选择的艺术电影在若干年以后真的会刮起一阵艺术旋风。 所以,其实所谓艺术电影的市场是没有意义的。既没有资格要求市场,也没有人有资格来评断艺术。它们跟影院的关系不大。 而之所以《少女哪吒》上映是件好事,是因为它扩展了影院对“电影”的容量,从而保留了艺术电影出现在影院的可能性。虽然,偏艺术的电影从没有在电影院绝迹。 而且,严格来说,《少女哪吒》能不能称为艺术电影也是个问题。艺术电影应该有导演独立的思考和情怀,有新意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而《少女哪吒》并没有这些东西。 于是产生了第二个问题:【导演的宽容】 《少女哪吒》的上映以及周边评价很有意思。我们对待形形色色的电影和导演,到底有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呢?而一个统一的衡量艺术的标准有可能存在吗? 在《少女哪吒》和《道士下山》之间很明显可以看到这个评价体系的分裂。一方面,面对完成度很高的陈凯歌,大部分观众是买账不叫好的;另一方面,面对这样一部称不上优秀的艺术电影,大部分观众是叫好不买账的。 艺术电影的导演似乎因为艺术电影在国内的种种困境而变得遗世独立起来,变得更令人尊敬起来。大部分的评论也就对他们充满同情,充满钦佩,又不无惋惜的表达一下对“艺术电影”的遗憾。这本质上是在彰显自己不凡的“艺术品味”,而没有把这样的电影放在与所有的电影一样的坐标系中去讨论。 也就是说,市场对艺术电影很严苛,而主流的评论却对艺术电影包括他的导演很宽容。仿佛这是因为前一种“严苛”而与之俱来的特权,或者说补偿。 这是很不专业的,也是不公正的。 反观我自己,我觉得《道》是陈凯歌导演的,所以它的差很难原谅,很悲哀。而《少女哪吒》差,因为是导演的处女作,反而觉得还是可以原谅的。 这应该也是不公平。但说起来,《道士下山》尽管特技场面都不错,但还是有一段尴尬的不想看下去。而《少女哪吒》处处都没有比《道士》更好,却没有这种尴尬的不想看下去的感觉。 【“艺术病”】 说回到电影本身,我是从第十二分钟开始看起,不知道错过了什么。电影的两位女主在那时已经不是正常人了,她们只喜欢看着对方傻笑。王晓冰不正常的比较严重,高高兴兴踏春,看到小河,忽然就沉河了。 其实电影有很多类似的“艺术病”,比如王晓冰和教官的情愫。这其实不难理解,但缺乏必要场面。王晓冰几次沉河,徐杰与小路后来的情感,晓冰与父母的关系等等都充满了导演的“不解释”。这种故作姿态的“不解释”本可以建立在导演影片的逻辑之上,但影片本身并没有这个强大的内在的逻辑。而现在充斥着许多自称独立艺术的电影都充满了这种“不解释”,仿佛看不懂是因为自己傻逼。其实不然。 与这种“不解释”捆绑在一起的往往是另一种艺术病——符号的堆砌。 以两个少女的关系为例: 晓冰与小路的初遇我错过了,不谈;她们因为三毛而成为朋友,三毛成为一个时代性和具体年龄层的符号并且反复在影片中出现;她们关系进程用黄梅戏来代替,黄梅戏成为代替人物情感关系表达的符号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她们的关系中自然出现了男孩徐杰,而且是个军官,禁忌的象征不言自明;电影最后跟所有的青春少女电影一样,出现了白马。 这是电影中最重要的人物关系转变时的处理,无一例外,都是既有符号的堆砌。在无数个青春少女电影中出现了无数次。 在人物状态方面,更是符号的堆砌。两个女孩漫步河堤,河堤在少女这里也许象征着蓬勃的欲望和危险,所以两位在河边并没有任何故事,只是不断的跳河跳河跳河。也就是直接迈入“危险”,揭示符号的意义。十分做作生硬。 而两人关系的密切具化在行动上有两点体现,一是傻笑,代表她们在一起很快乐;一是《天仙配》,代表她们关系的非同寻常和心理状态。这两个符号生硬直白的让人不敢相信。前后并没有相关的故事连接,只是一次次符号的重复来表明两人的关系。 宏观的来看两位青春萌动的女孩之间的关系,在无数电影中都有拍到,一定是互相吸引——疑似女同——为男孩分开——潦草收场这四个阶段。当所有的女孩关系都如此的时候,再拍这样的电影,我们需要看到两位独特的少女,或者两位平常的少女如何走向“独特”的。而不是毫无新意的重复这四个阶段,用符号堆出一个所谓的故事。 少女间的情愫应该是最私密最单纯的,它应该拥有很多很多独特的私密的细节,而绝不只是一本三毛,一阵傻笑。电影的主要人物关系需要有血有肉,而不是一堆不痛不痒的“标准公式”。事实证明,导演对两位人物和这样的少女间的情感是完全不了解,而且把握不了的。 白马就不吐槽了,无数匹被囚的白马和被解放的白马奔跑在无数部电影中的少女春梦里。 【哪吒与少女】 晚上跟同学吃饭,谈到哪吒,这是中国文化里一个很典型的形象。她代表了一种很单纯的“恶”与“暴力”。按照我们传统的儒家来看,她不孝不仁不义。所以她是作为对传统文化的一个彻底的“反叛”的形象而出现。而这个形象因为“莲藕”的身体而得到了更加纯洁如神一般的礼遇。 在《西游》里的哪吒已经拿到了天庭的编制,是体制内的一员了。所以我们看哪吒,看的并不是苏伟的勇气,敢作敢当,这些词他是没有的。我们看的是一个人如何驯服或被驯服自己与生俱来的“恶”,从而变成社会编码的一部分的。 所以“哪吒”遇到少女,这本身挺让人期待的。但片中两位少女却没有这种“单纯的恶”的精神。 晓冰并不是“哪吒”,充其量只是想逃离她周围的世界。所以她把河堤作为她的秘密的新世界的具体形式,把小路当做她新世界的精神内容。认识教官后,她把“当兵”看作是逃离身边世界的一条光明大道。在这条叛逆、逃离之路的高潮段落中,导演的真实水平就显示出来了—— 晓冰遭到家里人的会审,割腕。这场戏是事件高潮,用意很明显,要解决主线晓冰的矛盾。晓冰在失态的大叫后(这不符合此前人物一贯的行为准则和个性)毅然割腕。在晓冰踏入房间两句话后,乱套了。所有的人物开始互相批评,所有的线索被一起强行揪起来,然而却并没有揉到一起。而且明显把这场戏的主要矛盾搁置了,带跑偏了。 小路更像哪吒。小路前半段没有晓冰那样激烈,但却是很纯粹的做了些“恶事”,或者说“侠事”。而后也一样长大成人,被“社会’招安。 很奇妙,反而是着墨不多的人物印象都很完整,像父亲的小三,爱作诗的老师等等。 也许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独特的,私密的,所以我们能很轻易的记起只见过几面的小学同学的家长而记不起自己小学的日常。因为对自己太熟悉而回忆起来却是面目全非。我们尽管没有跟着杰克逊的音乐起舞但看《老男孩》的时候却可以与它共鸣,我们想到的是我们曾经也做过这样疯狂的蠢事。可见,故事的“符号”并不是某一件大家都会做的事,而是一种大家都曾体验过或听说过的真切感受。白马、傻笑、三毛作为符号本无可厚非,但支撑这些符号并且能够让它们发挥作用的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傻傻的故事情节。 再来说电影被称赞最多的配乐与摄影。 配乐除了三段直白烂俗的黄梅戏选段外,最吸引人的当属晓冰骑着自行车在黑夜里,一束追光照亮她。这一段落应该是晓冰死后的臆想的场景,配乐确实棒。 摄影要分两部分来说。灯光,跟电影中很多场景的思路一样,呈现的非常戏剧化。单纯的来看摄影,构图和调度并没有很厉害,最后的那场家庭会审的戏剧感特强,它不属于电影。许多细节上,比如镜头的变焦、构图的局限等等都跟电影情节没有太多联系,显得突兀而尴尬。 这就很像是一个默默学了很多摄影技巧而终于拿到相机的孩子欣喜的想证明自己,而故意炫耀一下自己的能力。他可能并不知道,电影摄影重点并不是美跟这种业余的靠变焦和画幅带来的“电影感”,而是调度灯光和色彩。 【杂记】 前阵子在电影资料馆参加一个活动,中外几位理论家讲“迷影文化”,有人提到说中国当年的迷影人也终于开始拍自己的作品,并且要上映了。说的就是李霄峰的《少女哪吒》。 现在看来,《少女哪吒》确实像一部“迷影的电影”。电影中的符号、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许多场景、镜头的拍摄方式和许多故事细节的处理都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而这些似曾相识的东西组合在一起的电影却并不高明,很青涩。 回家的路上想到另一部显得青涩的电影《撒玛利亚女孩》,忽然觉出差别。《撒》的青涩是一个导演的未成熟,《少》的青涩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兴奋的试探。这两者有质的区别。 之前还在点映阶段在朋友圈看到一段《少女哪吒》小视频,拍的正是一束追光赶着骑着单车的晓冰,觉得美好极了,有情怀极了。 其实电影中不乏这样的片段,单剪出来看都挺好。但放到电影中反而没有一个点能把这种情怀煽到对的位置上去。也是个遗憾。 所以,如果硬要说它是部艺术电影,那么它并没有什么新意,并没有什么情怀,并没有任何值得拿出来说一说的东西。那么还是不要说它是部艺术电影了。

 短评

我知道青春期总有这种矫情做作的女生,却偏偏也是少女群体真实的一部分。对本该厌烦这类角色的我来说,少女哪吒舒缓的节奏和特别的氛围,让这种矫情都可以得到暂时原谅。

5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我是女生,你不懂女生

7分钟前
  • 秦婉
  • 较差

第一幕偷吃小灶那一场太灵了,第三幕全家人撕逼那一场也非常有戏。摄影很棒,是很多主演的处女作,表演也算灵。大概有那么三分之一的观感特别好,是正确青春疼痛题材的拍法。随后就是又落入模仿第六代导演的残次品那个范畴里。中国电影人最喜欢的意识流,这又和含蓄无关。

11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还行

电影里的故事总是这样讲的,一个乖女孩,一个叛逆女孩,她们成为朋友,当叛逆女孩逐渐被磨掉棱角走向正轨后,原来的乖女孩却再也无法全身而退,只能支离破碎~

12分钟前
  • 式微
  • 推荐

写剧本的时候,导演想:就这么拍,肯定很装逼;拍的时候,导演想:卡,光这几个镜头回头一调色,一配乐,肯定特别卵;剪的时候发现:不对呀,我那扯蛋、串故事的绳子哪去了。剪完了:算了,就这样吧,挺文艺的,反正没堕胎。

15分钟前
  • 走象
  • 还行

#HKIFF#映后导演说得很好,外冷内热,直率但难接近,这种性格或多或少也意味着悲情。少女成长故事作得简洁却不乏味道,从中可以寻找到属于我们青春的归属感,你的读书时代亦或是你的同窗密友仿佛都触而可及了,也许这才可被称作“致青春”吧。想找绿妖的小说来读了。

16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鏡頭感還可以。主要劇本實在蒼白無力。另外,電影公關宣傳做得實在差,最不耐煩這股沒有排場就叫囂要拯救中國電影圈貶低其他電影的窮酸勁。

19分钟前
  • Santé
  • 还行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本来我以为自己是一枚本质的作逼少女直到我认识了一个朋友她和爸爸撕和妈妈撕和老师撕还和男朋友撕跳河没死割腕没死最后不知道怎么还是死了我才醒悟自己作得很不够只能事普通少女”的故事。导演说他也不是很清楚自己拍了写什么。击掌。诚实。#香港国际电影节#

22分钟前
  • 爬行隧道
  • 较差

艺术片导演的处女作往往都是“处心积虑”的。这部青春片里我们看不到轰轰烈烈,看不到劈腿,看不到堕胎,有的只是八十年代的朦胧与克制,整部电影的空气中都弥漫着简单与真挚的味道。摄影构图十分工整,能看出导演的用心。少女春风十里,哪吒遗世独立,小小时代的尽头,尽是花开花谢的离愁。

27分钟前
  • kzkr
  • 推荐

青春片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女孩子成长期间细微幽密的不可为外人知的小心思,描摹得很细腻,晓冰整个青春给观众的不安定感是这部影片的情绪所在,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她才是少女哪吒。

30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老师对学生说:“把头发扎起来,不要披着,披着太好看了,影响我们班男生学习。” 女儿对老爸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中国学校和家庭哪有这么作的父女关系和师生关系…教官还好就不说了。影院看如坐针毡,桂纶镁与徐娇一对少女欲说还羞、浅尝而止、比比谁更作的百合故事。

34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导演觉得自己比观众聪明,观众又觉得自己比导演聪明,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觉得自己更聪明。其实拍电影呢,不是比谁聪明,而是比谁诚实,就像我,就诚实地说:我觉得这个导演,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37分钟前
  • Neil
  • 较差

每个人都有一段觉得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青春

42分钟前
  • 低空飞行
  • 推荐

真没想到会这么……差。创作者对于青春期女生的相处方式可能真的不太了解,能看出男性想象的角度和痕迹。少女哪吒的行为动作都很”重“,但是支持动作的动机却给得很”轻“,甚至莫名其妙,所以基本无法感同身受。另外,配乐极佳,海报不错。

44分钟前
  • 宋倩文
  • 较差

不怎么能理解。感觉人物太作了,都不正常。

48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还行

这可以说是一部文学电影,有很多空白和隐喻,需要我们自己填补和理解,我觉得这是它好看的地方。我很喜欢《少女哪吒》这个名字,少女之间朦胧又至真的情愫,清冷的人世,女主角如哪吒一般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怨恨和决裂,都很动人。演员真好看啊。

51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今晚观影会上,本片导演提到了他这代人熟悉的三毛和顾城,而我则不禁想起了ROBERT BLY的两行诗:在这旷野里,要是有一匹烈马向我飞奔 / 我没有在孤寂中度过的日子都白废了~~~

53分钟前
  • Tyger Tyger
  • 还行

表现主义神秘主义等等,北漂文艺青年回首小镇往事集大成者,重要的其实是这种目光,无所谓青春。当年天仙配,而今女驸马,盒子里的烟头黑暗迷人,又背叛又向往,又难回首又魂之所系,基本就是这种心态。豆瓣热门日记体当代青年叙事。拍得当然生涩,但也努力、漂亮,好看,值得大加鼓励。

54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服装、道具比其他青春片相对更贴近80后,但情节处理晦涩生硬了一些,群戏偶尔像在演舞台剧。“人跟人只要一分开,就不完美,一不完美,就只好随它去了。”

57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豆瓣装逼犯越来越多了,写些无凭无据的差评,惹人生气还不让踩。知乎都可以踩好么?豆瓣PM的解释是啥????

60分钟前
  • 一纽宾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