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纽约

爱情片大陆2016

主演:阮经天  杜鹃  苗侨伟  叶童  彼得·格林纳  袁文康  黄龄  是安  邵汶  杨旭文  马歌  欧阳靖  

导演:罗冬

 剧照

纽约纽约 剧照 NO.1纽约纽约 剧照 NO.2纽约纽约 剧照 NO.3纽约纽约 剧照 NO.4纽约纽约 剧照 NO.5纽约纽约 剧照 NO.6纽约纽约 剧照 NO.13纽约纽约 剧照 NO.14纽约纽约 剧照 NO.15纽约纽约 剧照 NO.16纽约纽约 剧照 NO.17纽约纽约 剧照 NO.18纽约纽约 剧照 NO.19纽约纽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5 02:48

详细剧情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许多人都为出国狂热。路途(阮经天 饰)是最年轻的五星级酒店领班,处事精明、为人仗义,无论是手下阿坤(杨旭文 饰)等一众小弟,还是打算开娱乐城的金小姐(叶童 饰),都对路途很是信任。从美国归来的精英商人米先生(苗侨伟 饰)更是看中他,邀请他担任纽约新酒店的负责人。为了去纽约,许多人怀着不同目的来接近路途,其中也包括令路途着迷的女孩阿鹃(杜鹃 饰)。纽约梦能否如愿以偿?路途和阿鹃的爱情又将何去何从?一段在欲望都市中关于选择的爱欲纠缠,就此展开……

 长篇影评

 1 ) New York, New York, and all things about it

电影不再多说,从当代的视角看这是一个bizarre story,中间相对论的片段也让人瞬间出戏。本文主要说一说主题曲。

主题曲 Theme from New York, New York 或者简称 New York, New York,知名度远远高于电影本身,被视为旧时代纽约的象征和anthem (新时代的anthem是empire state of mind🙂?)。很多人(包括我)也是通过这首歌了解到这部电影的。

本曲的诞生要感谢德尼罗:电影的作曲家John Kander和词作者Fred Ebb将第一版的电影曲目拿给斯科塞斯,德尼罗和明奈利(Minnelli,怪异的翻译🌚) 播放。斯科塞斯和明奈利对曲目很满意,而德尼罗坐在远处的沙发上向老马招手比划,after they took one of their famous Italian walks and De Niro gestured a lot,老马回来不好意思地询问两位创作者,因为And the world goes 'round太出色,德尼罗认为纽约,纽约作为主题曲应该至少比它更强,能不能重新写一首主题曲。Kander和Ebb怒气冲冲地离开,highly insulted, “Some ACTOR is going to tell us how to write a song?”,回到工作室,在45分钟之内写成了这首歌,才有了我们今天听到的纽约,纽约。

本曲的走红要感谢辛纳屈(Frank Sinatra,更怪异的翻译🌚)。随着老马电影的失败,明奈利版本的主题曲并没有能在当年奥斯卡获得提名。辛纳屈的妻子一再建议辛纳屈录制此歌,然而最初却被作为明奈利母亲Judy Garland好友的辛纳屈拒绝,“Nah that's Liza's song. She does it great. I’d never take that away from her”. 然而在妻子一再坚持下,“I mean, those lyrics- ‘king of the hill’? That’s the story of your life!”,辛纳屈于电影结束放映,明奈利版本退下流行榜单的时候开始在演唱会上演唱此曲,从此这首歌开始一炮走红,最后取代了 My way成为了辛纳屈每场演唱会的压轴(压台🙂)。辛纳屈版的歌词与明奈利版有所不同,结尾处的 “come on, come through”被改为 “It's up to you”,rallentando处的排比加入了“A-number-one”。作曲者Kander说 "He didn't intentionally change the lyrics. What he did is making mistakes, and the mistakes became part of the song". 而原词作者Ebb则描述 ”A-number-one“这句歌词 "I don't even like it".

纽约市长Ed Koch极其喜爱此歌,于1985年宣布这首歌为纽约市的官方市歌(然并卵,这种事情显然应该立法机构做),2013年在他的葬礼上再次演奏此歌。纽约洋基(Yankees)队老板Steinbrenner同样喜爱此歌,从1980年开始这首歌在每场洋基赛后播放(曾有一段时间在获胜的情况下播放辛纳屈版本,在失败的时候播放明奈利版本,不过这项惯例在Kander和Ebb的音乐管理人一次向洋基队律师提起后暂停)。

纽约人的张扬,自负和得意洋洋在这首歌和电影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传说一个外地来到纽约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纽约人的标准,就是要经历一个“-Fuck you! -No, fuck YOU!” moment.(看起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Some New Yorkers are born. Some are born. All are welcome.” 这句话写在我来读博时肯尼迪机场的廊桥上。“If I can make it here, I'll make it anywhere.” 说的是从小在河对岸眺望的意大利裔Sinatra,是带领洋基再现辉煌的克利夫兰德裔Steinbrenner,是在下城长大的Scorsese和De Niro,是密苏里犹太人Kander和曼哈顿犹太人Ebb,也是在城中追梦的每一个人。

纽约,纽约伴随纽约人度过了数次危机。此曲创作时正值70年代经济危机。当1980年春洋基队刚开始赛后播放此曲时,交通工人举行罢工。市长Koch走上布鲁克林大桥对着数千走向曼哈顿的人们说“去工作!不要让懒汉们逼迫我们投降!”(左翼狂怒🙂)。9/11之后10天,明奈利在大都会主场赛前演唱此曲,而那也是 Peace of Heat合唱团成立的时候。2020年4月16日,在新冠病毒引起的封城中,Peace of Heat合唱团组织全市人们于每天7点为医护人员鼓掌的仪式结束之后,在窗台上合唱纽约,纽约。(虽然112街的我没有听到,大概是周围住的都是学生已经撤离了🙂。)

也许最能代表这首歌精神的评论来自纽约时报:

Allison Garber, 45, of Windsor Terrace, one of the countless New Yorkers who grew up with the song showing up like a proud uncle at ballgames and public gatherings, heard a friend say it was blasting nightly at 7 p.m. from an apartment in Manhattan.

“I wanted to bring that to my neighborhood,” she said. “It’s undeniable when you hear that last bit, you really have to point out at your city.”

She found herself a little uncomfortable with the A-number-one lyrics, “not at all about community,” and cast about for a replacement. From her balcony facing Prospect Park, she tried “Heroes” by David Bowie, “Wind Beneath My Wings” by Bette Midler, and others. Below, people passed by. Only one song seemed to make them stop, so she brought it back.

“Maybe ‘New York, New York’ makes everybody feel like they’re that person?” she said. “That everyone is king of the hill, top of the heap.”

祝愿纽约,以及一万三千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come on, come through.

参考资料:

1. ‘New York, New York’. //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1137093

2. Michael Wilson. “How De Niro Gave Us Sinatra’s ‘New York, New York,’ Our 7 P.M. Anthem”. //www.nytimes.com/2020/05/01/nyregion/thank-you-coronavirus-helpers-7pm-sinatra.html

3. Joe, Nocera. “How ‘New York, New York’ Went to the Top of the Heap”. //www.nytimes.com/2015/12/12/sports/baseball/how-new-york-new-york-became-a-no-1-at-yankees-games.html

4. http://www.thefranksinatra.com/songs/new-york-new-york

5.Clyde Haberman. "NYC; A City In Search Of an Anthem". //www.nytimes.com/1998/06/09/nyregion/nyc-a-city-in-search-of-an-anthem.html

P.S.想找电影的时候发现全网无论正版盗版连个可以播放的资源都没有,简直是德尼罗听了会沉默,老马听了都会落泪。

 2 ) 《纽约,纽约》:纽约爱情故事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43741872.html

New York,New York(纽约,纽约)1977

这是一部歌舞片,看这部电影还是因为Glee。Glee演唱的歌曲中其中有一首叫做“纽约,纽约”。可是看完电影之后,发现歌曲根本就不是同一首,网上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我搞混了。原来Glee选用的是1944年的歌曲,与本片完全没有关系。不过,我也很庆幸看到这部电影,还是很好看的。

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纽约的爱情故事。1945年日本投降日,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相遇了。男人对女人死缠烂打,女人却不喜欢他。在经过歌厅试唱之后,他们才渐渐了解。可是女人第二天却离开他,去了外地巡演。男人找了好久终于找到她,同时也加入了女人的演奏团。两个人在相互理解后,结婚了。随后男人接手了演奏团,继续演出。巡演几个城市之后,女人怀孕了,她回到纽约,而演奏团在男人的带领下越来越不受欢迎。随后男人也离开演奏团回到了纽约。在纽约,女人越来越成功,两个人矛盾却越来越大,孩子也在两个人的争吵中出世。在孩子出世后,两个人分开了。几年过去,孩子长大了,两个人也都有所成就,可是再也没有回到从前。影片没有一个快乐的结局,让我有些意外。

这部电影很长,达到163分钟,将近三个小时,可是电影看起来并不沉闷。影片的前半部分风趣搞笑,有一种喜剧的感觉,观看的过程中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而后半部分音乐大部分加大,歌曲和乐曲都很好听,沉浸在音乐中也让时间过得很快。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运用音乐、歌曲、以及搞笑的对白,可以把电影拍得如此生动,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要说到本片的搞笑情节,可是数不胜数。电影的前半段我是当作喜剧片看得。女主角最开始那冷漠、面无表情的脸,与男主角那痞子式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冷若冰霜,一个热情似火,根本不大噶的两个人碰在一起能不好笑吗?其中那段出租车内外的吻戏,一会要出去,一个要拉进来,拉拉扯扯的好几回,而且两个人的嘴就是不分开,弄得女主角一会出去,一会进去,好笑死了。此外,在酒店内的大堂里,男主角装瘸子那段也很有喜感,就连女主角也能说出冷笑话“会染上病”,乐死我也。Martin Scorsese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不仅拍摄了本片这部歌舞片,还把它拍成了喜剧片,厉害!

既然是歌舞片,少不了歌曲和舞蹈。当然,本片舞蹈不多,多的是歌曲和乐器演奏。本片描述的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故事,那时候的流行音乐是爵士乐,而且萨克斯很流行,恰恰男主角是吹奏它的,所以本片的音乐基本上都是爵士乐。对于爵士乐我不熟悉、不了解,而且现在也不流行了,按照现代人的审美,我肯定不会喜欢,所以我就不多说了。不过,本片的歌曲还是很好听的,Liza Minnelli将每一首歌曲都演绎的很生动,符合剧情,符合角色的情绪。只是对于现在来说,这样小众的歌曲是不会流行起来的。

本片没有宏大的主题,没有深刻内涵,讲述是普通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如何相爱,如何产生矛盾,如何分手,如何怀念彼此等等,同时还通过影片里的音乐传递出它对音乐爱好的重要性。电影的名字叫做“纽约,纽约”,可是我却没有感觉到电影里具体涉及到哪些纽约所特有的地方。出租车?地铁?摩天大楼?这些在电影里都很少见到,难道是影片的音乐——爵士乐代表着纽约?哎,才疏学浅见识少,可能我对纽约不了解吧。

接下来,我要说说本片的演员。Liza Minnelli前几天在《歌厅》里看过她,她凭借《歌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我个人来看,她在《歌厅》里的表演并不出众,至少没有打动我。但是在本片里,Liza Minnelli的表演真的震撼到了我。她扮演的女主角,那种正统、善良、纯真、坚强的女人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我。影片前半段的表演非常考验演技,有Robert De Niro在旁边插科打诨不停地骚扰,她还可以坐怀不乱,不苟言笑,做到面无表情,实在让我佩服,而且她还将那种矜持——一种近似于冷漠的矜持,表现的很自然,太棒了。影片后半段那种被人伤害后的脆弱,以及成功之后的成熟,表现同样不凡。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她是我看到的第一位在与Robert De Niro同台演出时,没有被Robert De Niro遮盖住光芒的主角。Robert De Niro的电影看过许许多多,他同很多知名演员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但是基本上锋芒都被Robert De Niro盖过。即使如Al Pacino这样的演技派、奥斯卡影帝,在《教父2》里的表现大家也公认Robert De Niro超越Al Pacino。可是在本片里,Liza Minnelli与Robert De Niro并驾齐驱,不能说她盖过Robert De Niro,但是没有被他压制住,很完美的表现出自己的演技。简单一句话,Liza Minnelli不是盖的,奥斯卡女主角完全不是浪得虚名。当然,她的歌声在本片里也宛如天籁,这是毋庸置疑的,Robert De Niro这一点根本无法与她比。

男主角Robert De Niro不多说了,男主角是非常适合他的角色,一个痞子式的人物,简直是量身定做。他演绎这种角色,信手拈来,不费任何力气。只是,Robert De Niro的样子太适合演混混了,看起来就不是善类,看来年轻时的他这样的角色可没少演。哦,额外说一句,没有想到他萨克斯吹得这么好,不是现练得吧?

Martin Scorsese是一位天才导演,刚才我已经说了,他拍摄出了这么一部喜剧风格的歌舞片,这是我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他能文能武,既能拍黑暗的犯罪片、黑帮片,又能拍摄轻松搞笑的歌曲片,全才!最让我惊讶的是在影片的后半段有一出时间不短的戏中戏——快乐结局,是女主角电影的再现。看来Martin Scorsese要过足拍歌舞片的瘾,拍一部不过瘾,还要拍摄一部五十年代音乐风格的歌舞片,如《雨中曲》一样。他也确实做到了,《快乐结局》像极了《雨中曲》,欢乐、欢快,还有着众多舞蹈,学得惟妙惟肖。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肯定会偷着乐,花一部电影的钱,看两部电影的风格,很超值的。有这么一出戏中戏也是片子很长的原因,如果不是这一段场景,片长会短不少。庆幸的是,Martin Scorsese拍摄的还是不错的。

总之,一部关于纽约的普通爱情故事。一座城市,一个爱情故事,俗套了点。

序列:0427

New.York.New.York.1977.720p.BluRay.x264-SiNNERS

2011-07-03

 3 ) 纽约纽约的随笔

《纽约,纽约》从意义上来讲是一部绝对的大片,制作投入900万美元,巨大的搭建布景,宏伟的全盛好莱坞式的歌舞场面。这种对大场面的控制力是斯科塞斯的专擅,但却无法将这部电影单纯的看作一部致敬式的歌舞巨片,虽然在其中渗透了浓郁的怀旧气息,但骨子里融进的还是斯科塞斯式的对情感的思考和对以往40年代电影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
整部电影全部在摄影棚内拍摄,《西区故事》的美指鲍里斯•里文设计了全套布景,忠实再现了旧好莱坞公式化的纽约场景,整洁宽大的马路,亮丽宏伟的厅堂,一派全盛时代的浮华气息。在影棚拍摄,可以对光影有比较刻意的控制,通过布景与灯光的变幻得到一些奇幻的视觉效果。斯科塞斯借鉴了以往歌舞片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如全景式的拍摄舞会场面,铁桥下处在列车影中的男女共舞,尤其体现了对文森特•明尼里的致敬,节奏明快、色彩华丽,最后部分“Happy Ending”的二十分钟歌舞,场景频繁变换,舞蹈和歌曲样式多种多样,是 对《花都舞影》的高潮戏的最好再现。避免使用主镜头,而使用连续的短镜头,以中近景变换角度连接同一场景的表现,更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增添了镜头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色彩的运用同样尽量还原特艺彩色技术的感觉,色调鲜明艳丽,积极运用大色块的强对比,尤其是歌舞场景中,布置五彩斑斓极尽绚烂。而如酒馆会谈一景中的血红色主场景与德尼罗所处的苍白色场景的对比,令人想到《穷街陋巷》中的设置。以整体风格来论,是对四五十年代米高梅经典歌舞巨片的完美复制,是斯科塞斯作为电影人向黄金时代的致敬和对孩提时代记忆的复刻。
但这部电影并不是仅仅这么简单,必须看到这是一部有别于传统歌舞片的电影。
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情节的布置上,音乐和舞蹈并不是整部电影的主题,相反只是对人物性格的一种烘托。吉米的叛逆和不羁与现代爵士乐和黑人灵歌十分契合,而弗朗辛的传统式的观念与成功是拉斯韦加斯式的吟唱的良好体现。整部电影探讨的是一种婚姻关系,是爱情中的一些真实感觉,幸福的概念无法持久,爱情不能遮盖一切。在一种传统式的美妙的邂逅开局后,斯科塞斯的态度开始走向自己的轨迹,利用婚姻与事业的种种冲突使主题偏离才子佳人、善始善终、小有波澜终成眷属的一般思路,并且最终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结局。既然谁都没有准备好,那么不需要勉强相见,用真实的感情引导了剧情与观众情绪的发展。这样的设计使绚丽的歌舞场面完全只能起到一个衬托的作用,热闹的浮华只是表象,实际男女双方各有各的追求。除了情节的布置,一些场景的布置,摄影手法也有斯科塞斯自己的创新,尤其是多角度运动摄影的采用,为他之后的一些电影拍摄铺下了基石。
整部电影的感觉很美妙,虽然略显冗长,但剧情高潮的设置比较合理,与歌舞场面的组合运用几乎没有冷场,作为捻熟的歌舞片观众,会有相当多的会心一笑之处。演员的表演比较即兴,德尼罗对情绪的控制十分出色,丽莎•明尼里传为斯科塞斯的情人,斯科塞斯拍摄此片大有向父女两人献意的味道,但她的表演确实可圈可点,虽然没有达到《舞厅》中的化境,与人物的性格还是配合得相当到位。片中的音乐无须赘言,风格多变,与主题相得益彰,明尼里亲自演唱的《New York, New York》已成经典。

 4 )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相爱

我不想从你那儿获得
证明你存在的虚荣
我知道:
时光有自己的名姓,
你有你的姓名

不要为我显示奇迹
让你的诚律合乎情理
让它们一代一代更加明晰

                  -----里尔克



    在后半夜的昏昏沉沉中看完《纽约,纽约》,折服于罗伯特德尼罗非凡的个人魅力,他在片中的每一个小动作、无赖似的调笑都透出一种流线型的自然,仿佛他想顺手拈来的一切,都是于他的存在而纷至沓来。

    也包括爱情,轻松偶然到无任何预见的开始,即使经历悲欢离合,我也相信JIMMY和PEGGY是一直相爱的,他们的感情自始至终是倔强的、自由的,就像贯穿全片的爵士音乐,但和背叛、刻意的伤害无关。
    
    当JIMMY为PEGGY谱出一首首“老歌”,当PEGGY将对JIMMY的爱写成一段段词;当PEGGY一次次瞪着惊讶的大眼睛看着JIMMY,当JIMMY坐在刚刚生产完的PEGGY的病榻前,将头埋入她的怀中;当他们相爱,但又不知所措的分开。他们都是做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去爱对方的,无法改变的自由不羁和纯洁无暇的含情脉脉,将爱情稍纵即逝的属性悄悄淡化,变成一生的守望、欣赏,和祝福。

 5 ) 视听效果很好

上面的g9421说完了我想以及还没想到的话,所以没啥好补充了。只能说同样喜爱音乐的斯科塞斯比起文德斯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究竟是什么呢?他也说自己在里面尝试了一些新的拍摄技巧和学习当时50、60年代好莱坞的经验,并且想表现出同样具有创意和强硬性格的两个人相爱却无法相处的主题——这真是一个流畅的故事,但文德斯的电影几乎没有情节,这从两人在《蓝调之旅》所选择的音乐人也能窥其一斑吧。
不过这电影场景真是很好看,完全回复美国那个年代的氛围。灯光也打得很好,导演对现场的把握游刃有余,并且据说还有即兴表演。
说点题外话:
片名让我联想到陆川正在筹备的《南京!南京!》,我先不比较其中的构思和导演的其他,光是名字相信已分高低。感叹号与句号,谁更有信心呢?

 6 ) 随便扯几句

最近刚去ACMI看了老马的影展,看着看着突然发觉最爱的西科塞斯电影除了出租车司机,应该就是这部了。
粗看一下本片最热的影评和其他影评,感觉和我本人看完此片感受还是有些不同,就想写几句,电影看了也好些年了,可能有些细节回忆不准的地方,不过好些片段感觉和放电影似的,还是能在脑中滚动播放,感觉人脑还是挺奇妙哒。不过,这可能也证明了我对这部爱情电影的喜欢吧。同时,作为一个戈尔达的迷妹,我还记得从前迷弟Qton和我说过戈尔达看完也特别喜欢,可能是想起卡里娜和他自个儿了吧,哈哈哈。

电影开头,可以看出女主和男主的性格是很不一样,女主独立、有主见;男主感性,会撩妹,性子有点急(不过刚当完兵,大家也理解)。在一次次被女主无情拒绝之后,男主凭借着他的死皮赖脸的招数,无伤大雅的玩笑和抖机灵的功夫可能打动了女主,后来两个人结合啦!巴拉巴拉巴拉,中间情节略....接着我们跳到第一次出现摩擦的地方,为啥会出现矛盾呢?这其实是个中西方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许知乎上就有,问“女方比男方的挣得多且有地位,男方会不会介意?” 先不鸟知乎答友的答案,来看我们的男主人公,他明显是介意的,特别是工作还是靠老婆顺来的,可他也只能是不舒服往肚里咽。。。随后电影也运用了一系列蒙太奇的手法表明两人的感情经历了买房,生儿子,带孩子,搞事业等发生了诸多矛盾,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

如果电影只是这样,可能随着整体的基调是部略搞笑带着真实生活影子的平凡电影,对我来说本片感觉最妙的是结尾。在结尾处,女主走上舞台照例妩媚又风光的演着一出完美的show后,走向此时应该有十来岁的儿子身边,看到昔日老公也站一旁,此时的德尼罗也不是一个小小萨克斯演奏者了,好像算是个不错的酒吧经营者了。刚才在前妻还在舞台表演的时候,他就问儿砸,“你说,你像你妈还是像我?”
儿砸回答:“像你”。
爸:“哦,为啥?”
儿:“我不想像个娘们”。
说完,德尼罗笑了,怀着爱意摸了摸儿子的头,这时我多半猜他内心觉得“哈哈,果然遗传的还是我的基因。”
话题回到女主走到儿子身边,她看着男主,感觉当时气氛烘托的挺暧昧,果然男主也主动问了“一会儿有空么,一起出去喝一杯?” 女主也是一口答应。
接着印象没错的话,下个镜头闪到女主急急忙忙的穿了外套,跑到电梯口按电梯,电梯却迟迟不来,感觉有时候可能就是命运或一刹那的感觉,女主想了想又折回去了。
接着镜头又一转,在楼下,拿着雨伞撑着地在玩德尼罗或许在下面等了也有一会儿了,会意的笑了一下,然后癫着他的伞消失在屏幕中。。。。。。影片终!

可能他们觉得这次约会太幼稚,可能他们觉得这次是一次冲动,也很可能他们之后还会有约会,这总之是个开放性结局,但对一部爱情电影来说,这却是个非常规结尾。记得应该是在《逍遥骑士与愤怒的公牛》的书里还有这么段八卦:制片方看完毛片,催人叫来老马,让他一定搞个皆大欢喜的大结局,不然此片回不了本。但老马在他的坚持之下,没鸟制片方,最后也确实导致本片的票房惨败,不过貌似有不少名导表示了对此片的喜爱,包括之前提到的戈达尔。




我是八卦分割线
--------------------------------------------
关于戈达尔为啥喜欢本片呢,最为一个迷妹,我还想YY一下。1963年老戈也拍了部人生当中著名的作品《蔑视》,同样也是个悲情故事,当时他和卡里娜也在闹矛盾,后来媒体八卦的解读此片是戈达尔献给妻子的一份情书,最后两个人也是没走到一起。80年代的某档法国节目还把两个人请到一起,最后也是以卡里娜落泪仓皇逃出镜头结束。感觉也是两个在事业上互相有成就的人,也是相爱的人,也是有过矛盾的人,可能确实是那句老话相爱也不一定要在一起,有时,经历过也是种体验吧。

 短评

马丁这部平庸之作,两半小时毫无节奏感,传记式的素材他真不拿手。马丁烂片还有纽约黑帮和无间风云

7分钟前
  • 徐嘻
  • 较差

看到三分之二了,才发觉女主角是Liza Minnelli,天生一副好嗓子啊!表演非常的舞台剧化,张力十足,只是不喜欢后面很长一段的Liza的电影部分,也不算是不喜欢,只是觉得很多余,像在凑时间一样。悲喜交加的一部好电影啊...一定要去找原声带来听!!!!!

12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推荐

等你沉迷于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之后,你会发现所有其他演员都不值一提

17分钟前
  • 涅槃
  • 推荐

纽约,纽约,道尽马丁对这座永恒之城的无限爱意。歌舞并非述说类型,富丽怀旧的布景用色为从事音乐的主人公生成丝滑反类型舞台,璀璨表演和现实人生互为阐释的绝妙调度以元电影模糊幻梦与真实,演绎与往事虚实边界的手法将好莱坞与百老汇式的浪漫神话逆反到底,借Liza Minnelli的歌喉向星光灿烂的旧日传统致意。童话叙事里,完美结局专属明星,离别的恋人必须匹配倒流原点或重新开始的环形路线,但我们不是电影中的人物,故事至此分为歧路,两处对称镜像从热恋企盼到沉默重逢恍如隔世。我不会称它为女性电影,导演用垂怜姿态让渡女性造梦的权利,但弧光在降格俯就与女神仰视的骤然转变间锐利失真。De Niro塑造极端男性形象,暴力边缘的躁动无时无刻不触犯周身方寸,伤害尺幅对亲密关系中的爱人尤甚,于是她转身离去,世界照常运转。

18分钟前
  • 嵇澹
  • 力荐

这片给世界贡献了一个伟大的标题

20分钟前
  • lakeblur
  • 还行

也算是《愤怒的公牛》姐妹篇吧,相同故事的不同变奏,而且《爱乐之城》应该是在这里偷师改编的小清新版吧,只不过3年后“公牛”太过耀眼,遮盖了这部电影的些许光芒,不过从时代性上说,本部二战后女性地位发展,男权受到挑战的描绘也胜过了“公牛”。

22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我要给爱乐之城改成三星了,果然在马丁斯科塞斯面前,只是雕虫小技。陷入德尼罗的演技不可自拔,简直快被他气死了。有一些很牛逼的镜头,比如最后一个镜子。没想到电影如此现实,细腻,沉痛。如何定义吉米呢,道德审判的话,他是渣男,但是又很真实。结尾妙极了

25分钟前
  • EE
  • 推荐

斯科塞斯宛如多南附体一般,创造了一部只关于韵律与节奏的实验影片,人物与故事都被卷入即兴爵士般无尽的狂躁演出中,不论是长达20分钟的开场派对,还是属于丽莎·明奈利的惊天长镜头,都是只是属于节拍与大小调的魔力绵延。

30分钟前
  • TWY
  • 力荐

吉米和弗朗辛不可妥协、相互“藐视”的仕途断送了经典文本必然和解的信仰,但《纽约,纽约》可以不需要这样快乐的结局,嫉妒、争吵、斗殴,分手照样也有爱的闪光(再次反证了我对《婚姻故事》厌之入骨)。这样,影片本身对于传统好莱坞歌舞片的颠覆就传达出老马“改良主义”的野心,没有任何一个干净的解决,没有《一个明星的诞生(1954)》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结构与制衡,而最后一组放手离开的镜头又将浪漫的神话彻底逐出,但仍然感动。

33分钟前
  • ZzzBeatris
  • 推荐

其实最后看着像致敬女主他爹的那段歌舞片还真不差,但是放在全片里看人物成长和剧情就变得蛮狗血,还不如说喜欢的genre不一样最终分手呢。德尼罗真的好帅,但是音乐人这个属性,好像是演技补不全的,尤其是对面的是个真歌手。桥段都好漂亮,可惜两位主角没那么来电。

34分钟前
  • \t^h/
  • 还行

老马拍片一点都不实在,拍什么都像夜总会~丽莎·明奈利的跳舞动作都让我想起SNL某集克里斯汀·韦格的模仿秀

39分钟前
  • 张小强
  • 还行

毫无疑问是马丁最被低估的杰作。这部电影的所有元素都堪称完美,布景的搭设、爵士乐的演绎都极为考究。前半段,德尼罗用演技征服了丽莎·明奈利,但后半段丽莎用完美的歌技回应了德哥:你表演确实无可挑剔,但你却不会唱歌跳舞。

40分钟前
  • 我是古巴
  • 力荐

被感动了。斯科塞斯的舞台毫无疑问是在皇后区的靡靡之音中,老马丁的调度在镜头间、舞厅里来回摇摆的就像称赞大苹果的脉脉率真耳语。当然相对地片子不能称之为整体,不动声色地叙事时痞气飞扬,自然凭借德尼罗显露出街头趣味,唱跳歌舞则特别精彩坦率,尤其从明奈利录制唱片推轨长镜的爆强单曲SOLO,到成名那段戏中戏,简直是鲍勃·福斯显灵,恰似这部遗憾爱情故事是对大乐队时代的一次浪漫、怀念、又心碎的颂扬,结尾像是明奈利唱的遗憾,他们没有成为彼此的一部分,也更像辛纳屈唱的预言,他们都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正如这部电影和《New York,New York》成为纽约的一部分。

44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推荐

Everything about this movie is just fantastic!

47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萨克斯风手爱上夜总会小歌手,一见钟情决定合作路演但诸多不和只能大吵伤心莫名分手。多年后歌手成了大明星,乐手也有了自己的小酒馆,两人在功成名就后的派对相视一笑,眼神里有生活的苦涩--不是La La Land。哎,两个人并不来电,德尼罗的角色还异常暴躁烦破表。只能听Liza唱歌了

50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2个小时40分钟!!终于终于看完了<New York,New York>,呼....最后,也终于终于听到了等了一个晚上的那一首<New york,new york>,这种心情..真的..太难以明状了.熟悉的旋律和歌词..激动ing!说是Martin Scorsese导演,Robert De Niro主演,片子我没细致看,画面色彩很饱满,妆容和音乐都够浓重,歌舞稍嫌拖沓,不大气,最出彩的段落是两人争吵白热化,那种感情因为生活琐事而产生分歧的过程..怕ing

55分钟前
  • 大v
  • 还行

竟然也是一部女性电影,这要是说达米恩·沙泽勒没借鉴(不是致敬)《纽约纽约》我是真不信……《Audition》一整首和女主的成名曲调度都一样……更不要说人物走向、结局……影片开头开头都有像《我是古巴》的地方。如果说《爱乐之城》致敬了很多音乐电影,那之于马丁和《纽约纽约》来说,那沙泽勒基本可以算搞了一把搬运吧。然后,演混蛋,大概没人能比得过德尼罗了,我是真的佩服他怎么演出这股劲的……最后,丽莎·明奈利真是把石头姐碾压的渣都不剩,《爱乐之城》的爱情则更具现代性。

60分钟前
  • 海棠无香
  • 推荐

马丁和伍迪对纽约的情感溢于言表,《纽约,纽约》定性为歌舞片,更多的原因是搭建的老式场景(致敬?),没有歌唱的剧情对白,确实有别于我们对《雨中曲》《红磨坊》等等新老歌舞电影的印象。马丁的缺失又唯美爱情观,在《纽约,纽约》和《纯真年代》甚有代表性,相爱和能否相依是两回事,《纽约,纽约》中,当丽莎在舞台剧中修改了自己和吉米的前尘往事,修改了《纽约,纽约》的歌词,就说明了即便牵挂,再续前缘也不是正确的选择。个人很疑惑,吉米的不羁的无赖形象,怎么会有女爱得人死心塌地?

1小时前
  • christann
  • 推荐

要是先看了这部 拉拉链大概只能给两星了 老马竟然还拍过这个类型的…德尼罗竟然还拍过这个类型的!Liza Minnelli太可爱了嗓音也非常牛逼就是对嘴型略面瘫 德尼罗也是帅得发癫 从未想过New York New York这首歌也可以是伤感的 新家第一部电影 是个好开头

1小时前
  • 抖啊抖
  • 推荐

折服于罗伯特德尼罗非凡的个人魅力,他在片中的每一个小动作、无赖似的调笑都透出一种流线型的自然,仿佛他想顺手拈来的一切,都是于他的存在而纷至沓来。若让一个男人疯狂,给他一个技高一筹的妻子;欲让一个女人痛苦,给她一个冷落自己的丈夫。请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相爱。

1小时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