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记录片大陆2015

主演:内详

导演:郭柯

 剧照

二十二 剧照 NO.1二十二 剧照 NO.2二十二 剧照 NO.3二十二 剧照 NO.4二十二 剧照 NO.5二十二 剧照 NO.6二十二 剧照 NO.13二十二 剧照 NO.14二十二 剧照 NO.15二十二 剧照 NO.16二十二 剧照 NO.17二十二 剧照 NO.18二十二 剧照 NO.19二十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0:32

详细剧情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间,至少20万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慰安妇”。在影片2014年开拍之时,中国内地仅剩22位“慰安妇”幸存者。当光阴慢慢划过,时间抚平伤口,这些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的老人们,如今又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悲喜忧乐?

 长篇影评

 1 ) 不止是女性应该看的故事

前天晚上看的《二十二》

当天看的时候影厅内绝大部分是女性 可我觉得这部片子男性也应该好好看看 看的时候小伙伴问:慰安妇里为什么还会有日本女性? 我回答:你以为那个时候没有中国士兵强暴中国妇女的事情吗? 两人沉默。 想到前段时间南京站猥亵女童事件的一句微博评论: “家长们往往教育女儿懂得自我保护,却忘记了教育儿子不要去伤害女性。” 从《三十二》到《二十二》到“九” 最后归零

 2 ) 希望更多人关注这个不被日本政府承认的话题!

受题材限制,“慰安妇”记录电影《二十二》在2014年完成制作后,后期发行宣传都因经费问题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导演受到2016年韩国黑马电影《鬼乡》(与《二十二》为同类题材)运作模式的启发,在网上两次发起众筹,最终筹得经费于7月7、8、9日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获得提前点映的机会。 电影的名字是以幸存者的人数来命名的,2012年导演曾拍过一部《三十二》,2014年完成《二十二》的拍摄,截至今年电影上映,影片中的幸存人数仅为10人。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催人泪下的配乐,仅仅通过二十几位老人及其身边人讲述她们那段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和生活现状就构成了电影的全部内容。以拍摄手法和表现形式来说,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这段历史和人群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其实该不该把这样的题材搬上大荧幕,该不该揭开历史的疮疤,一直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争议。我认为『了解才能被正视』,对历史正确的解读和宣扬是应该被接受的。武汉场我们也有幸跟影片中一位湖北孝感的老人的家人一起观看。 影片正式上映时间为2017年8月14日。受商业电影的夹击,电影最终能获得怎样排片也是未知,希望看过影片或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积极在微博、豆瓣、知乎、朋友圈等平台转发宣传。谢谢🙏🏻

 3 ) 那些梦想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为何成了世界的噩梦

今天是815光复日,订了中午的票去看《二十二》。

慰安妇是个非常沉痛的话题,就像奥斯维辛一样,但它却鲜明地在讲述着两个主题:战争的恐怖,人性的欺他。

那些来自日本农村、年纪轻轻就走上了战场的日本兵,在中国人眼里是可怕的,然而,对于这些年轻人的日本人来说,每天面对鲜血与死亡的战争生活,对于他们自己仍旧是可怕的,他们也每日生活在恐惧之中。

前阵子翻看英文小说《通往北方的小路》,作者写那个扣押着盟军战俘,命令他们在缅甸丛林里修铁路的日军军官,每天噩梦连连,他产生幻觉,觉得东南亚丛林里的各种虫子在撕咬他,这就是战争与死亡恐惧,对他的折磨。

在战争中,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都在经历着煎熬。

所以曾作为纳粹士兵的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曾在前线上写信给家人,请求寄点麻黄碱来,用药物的刺激来支撑自己,在残酷的战场上活下去。

慰安所的存在,就是日军上层给普通士兵们发放的人肉麻黄碱,抚慰和释放这些年轻人的恐惧,好让他们继续当炮灰,而代价就是中国与朝鲜女人的噩梦人生。

既然彼此都这么煎熬,为什么还要发起战争呢?

要从这场战争的起因说起。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自爆南满铁路奉天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民所为,遂炮轰北大营,第二天占领奉天。这就是918事变,也叫奉天事变,是日军侵华的开始。

但事变发生时,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竟然并不知情(这点有争议),是几位好战的少壮派军官发起了事变,连当时的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都毫不知情,无法劝阻,本庄繁也好,日本军部也好,政府也好,都是事变发生后被动地接受了这个事情,并希望于和平解决,但少壮派不断在关东军、军部、政府中横冲直撞,贼挡杀贼,佛挡杀佛,连财政大臣和首相犬养毅都被军人暗杀。

也就是此时,对华侵略才成为了主流思维,因为好战的少壮派军人用蛮横和暗杀,控制了政府的意见。

而这些少壮派军官,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们留学欧美多国,会多种语言,有人甚至独自穿行莫斯科到远东,只为了绘制地图,他们一心想要改变中国,改变日本,改变全世界。

中国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退位时,少壮派军官之一的石原莞尔正在朝鲜驻守,他带着手下士兵,跑去首尔附近的山上,放声欢呼,因为他们觉得,落后的封建制度在中国结束了,中国将和日本一起进入新时代了,进入他们所认为的新时代了。

他们对世界有个非常偏执的认识,科学的,现代的,民主的,开放的,强大的,落后的,封建的,腐朽的,劣等的,他们希望依照他们的世界观改造日本,改造中国,乃至全世界,当发现张作霖作为封建军阀代表不接受他们那一套时,他们先是除掉了张,进而发起了奉天事变。

正是这些偏执的、希望以自己的价值观改造世界的少壮派,把日本、中国、朝鲜,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都拖进了恐怖的战争岁月,也就出现了无数个像《二十二》中提及的慰安妇的噩梦人生。然后一旦走在了战争的高速公路上,就没了回头路,只好顶着噩梦,一路走下去,直到失败。

有时候想想,想要改变世界,或许不是一件坏事,但最好是你自己去改变,不要拖上别人,因为即便是改坏了,顶多是你自己倒霉。

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改变世界这种事,必然就是需要世界都参与,最后也就是一起遭殃。

所以如果说《二十二》和战争对我有什么启示,就是要远离那些总憋着一股蛮力要改变世界的人,尤其是那些总想拉着别人参与到他的改造世界宏伟计划中的人,都要敬而远之,因为他们从来都赔付不起他们给这个世界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PS:把慰安妇简单看作中日民族仇恨历史,太狭隘了,因为慰安妇受害者中不只有中国女性,还有日本本国的女性,还有朝鲜女性,东南亚国家女性,这是战争罪恶的历史,是女性被男性践踏的历史,同时,无论是慰安所里的女人,还是走进慰安所的年轻日军士兵战争炮灰,也是每个男人女人作为个体,被国家机器绑架迫害和践踏的历史。

 4 ) 让我进电影院的是她们的仇恨,让我哭着出来的是她们的温柔

看完《二十二》,影片结尾,有一位老人的话是:谢谢你们。

我感到挺惭愧的。我认为自己平时在好好工作、努力生活,但这一刻,我觉得自己有罪。

对这群人经历的苦难,我曾视而不见。我不是第一次听说“慰安妇”了,但我从来没有好好看过她们的生活,看她们如何度过劫难后的漫长岁月。

而且,她们正在迅速地离开这个世界,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也许是出于相似的感受,同场的观众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在电影落幕后就离场。

正片加上字幕,总共99分钟。最后4分钟是满屏滚动的名字,32099个。他们是为这部电影众筹了发行资金的人。这本来是挺无聊的画面。

但大家看完了所有名字,听完片尾曲,没有人说话。灯亮了,好些人还在位子上发怔。

因为残忍,一些人曾回避这个群体。更多人选择忽视。

于是,电影结束,很多人都产生了和我一样的愧疚感。愧疚感源于忽视,源于看见了,却什么都做不了。

以下有电影内外的一些经历过那场劫难,幸存下来的老人故事。随着时间,她们在一个接一个离开。面对这些一天天消失的名字,现在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知道她们,是看见。

是让更多人知道和看见。

没想到日本人老了,连胡子也没了

王玉开 (1920—2013)93岁 海南

第一个故事,我想说说王玉开。

她晚年一个人生活,住在山上。

日本鬼子来扫荡那天,她正和丈夫在家做饭。在厨房,她被三、四个日本士兵围住,轮奸。丈夫被绑着手脚,吊在门口,目睹妻子被侮辱。

之后,王玉开经常被日本士兵拉到据点。

一位日本志愿者米田麻衣,后来见过王玉开。她给老人看了日本军人老了的照片。本来以为老人会咒骂,结果王玉开只是笑着说:“没想到日本人老了,连胡子也没了。”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韦绍兰 (1920—)97岁 广西

今年,韦绍兰97岁。

《 二十二》里,她的一句话打动了很多人:“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5年前,郭柯就知道了韦绍兰。当时他拍摄了《三十二》,那一年,全国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人数是 32。

韦绍兰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30 元,她最爱吃白菜,因为白菜便宜。

但拍摄《三十二》的那个冬天,省吃俭用的韦绍兰却给了郭柯一个 100 块的红包,像家里的奶奶:“给你们妈妈买点糖吃。”

韦绍兰是 1944 年被日军掳到慰安所的,去的时候还带着女儿。3 个月后她逃回来了。丈夫说,你还晓得回来啊。她 3 个月没哭,这一刻哭了。

婆婆却说,不是她学坏,是日本人在山头拿到她的。

又过了 1 个月,韦绍兰发现自己怀孕了。想死,喝农药。被邻居救下来。还是婆婆劝她,死什么,不管是男孩、女孩,生下来。

1945 年,日本人投降的那一年,他生下了儿子罗善学。这个孩子从小被人指着说是日本人。谈过 6 个姑娘,最后终身未娶。

韦绍兰曾参加过东京“战争与女性暴力和平资料馆”的公开活动。活动上,她痛哭不止,却没有停止陈述。

从 1995 年起,中国大陆有 24 位“慰安妇”幸存者,在 4 个起诉案中控告日本政府,全部败诉。 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曾统计,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20 万以上的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

郭柯在拍摄中,对慰安妇们的苦难有想象。但有些东西还是出乎意料。

他问过韦绍兰和罗善学同一个问题,将来会怎样。

罗善学说,之后病了没有人端水,就喝农药去死。

韦绍兰却讲,“我还没有活够,这个世界红红火火的。我要留下命来看。”

郭柯不再刻意和这些老人聊那段最悲惨的往事。这些幸存者也像我们家里的长辈一样喜欢回忆,但更多是回忆小时候。

有一次,韦绍兰讲起了还是姑娘家时,她经常上山放牛,爱唱山歌。讲到这段,她笑得像小孩子一样。

那首歌是这样的: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天上下雨路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郭柯觉得这首当地山歌,就像是韦绍兰自己的生活。

这一生过后,再也不想投胎了

毛银梅 (1922-2017.1)95岁 湖北

现在住在湖北的老人毛银梅不愿意回忆慰安所的事,提到就一直哭。哭完了,又像想起什么,自顾自用日语说“欢迎光临”、“请您上楼”,说的时候她微微弯腰,脸上是类似微笑的表情。

她是朝鲜人,原名朴车顺,1943年,18岁,被骗到了中国的慰安所。她打心里感谢毛主席,所以逃出来后,给自己取了中国名字毛银梅。一起被骗来的朝鲜姑娘,两个跳江死了,一个因为怀孕被日本兵拉去打胎,一去不回。

她已经不太认识韩语了,但依然会唱韩国民歌《阿里郎》。唱歌的时候,她安静地坐在门口的木椅上。声音悠长。

她还爱摘栀子花,桶里盛水养着,一朵、一朵地分给摄制组成员。

年轻人离开的时候,她会难过的抹泪。有人来看她的时候,她开心得像小孩。

毛银梅没能在电影院里看到自己,今年1月18日,她去世了。

在过去的采访中,她曾说,这一世过后,再也不想投胎了。

她一生没法生育,养过很多野猫,五条狗

林爱兰 (1925–2015.12) 90岁 海南

关于慰安所,林爱兰不想多说。她有另一段让自己骄傲的经历:当过红色娘子军,用枪打死过日本人,得过两枚抗日奖章。

晚年她住养老院,房间的墙上挂满了刀,床上爬满蚂蚁。她说挂刀是想在小偷来的时候砍小偷。说这话时铿锵有力,但实际已经腿脚不便,走路都要倚着椅子。

在奖章不见时,她着急了,怀疑是一个村民偷的。第二天,摄制组帮老人打扫卫生找到了奖章。林爱兰不好意思地笑了,特别羞涩。

一提起母亲的死,她会忍不住哭:“他们(日本人)把我妈绑住扔河里,我想到这个就心痛。把我母亲绑住手脚扔到河里,让水冲走了。”

从日军那里逃脱后,林爱兰再也没有嫁人。她一生没法生育,养过很多野猫,五条狗。

她在2015年年底去世。

是日本人抓你去的,不是你自己要去的,日子该怎么过怎么过

李爱连 (1928—)89岁 山西

家在太行山的李爱连是在新婚之后被抓到慰安所的。丈夫是游击队员,也被日本人被抓了,别人劝她改嫁,她不听。

老了之后,李爱连还是爱笑,看见孩子、野猫都会笑。

但想到已经过世的丈夫,她会忍不住流泪。从慰安所回来后,她被人非议。丈夫却说,是日本人抓你去的,不是你自己要去的。日子该怎么过怎么过。

在一个下雨天,李爱连终于愿意直接讲述那段往事。日本人曾饿了她三天三夜,最后扔给她一堆大葱,她连吃了8根,吃得胃火辣辣地痛。落下了胃病。

最后,郭柯却没有把这段回忆剪到成片里。

她喜欢坐在家门口晒太阳,让暖暖的阳光照到脸上

王志凤 (1928—)89岁 海南

王志凤笑时一双眼睛眯起来,能看得出年轻时她的美貌。小儿子曾不止一次问她:爸爸条件这么差,你为什么要嫁?她说:被糟蹋过的女人,没有大户人家瞧得起。

16岁时,她外出捣米,碰上了日本兵,被抓了慰安所,白天挖战壕,夜里做慰安妇。虐待和殴打下,她很快染病、身体溃烂。父亲的兄弟们凑钱把她赎了出来。

从1939年到1945年,占领海南岛的6年里,日军设立70 多个慰安所,有慰安妇数千人,她们大多病死、自尽、被杀,战争结束时,仅剩不到 100 人。王志凤是幸存者之一。

因为那场劫难,她右腿腓骨上至今还有一道十几厘米长、两指宽的白色伤疤,夜里经常痛。

图片来源:成都商报

她恐惧出门,在生产队干集体活时,只要天稍擦黑,她就要等别人同路才敢回家。即便出门,也不敢和别人说话。

小儿子放弃了在外打工的机会,专门回家照顾她。

王志凤现在喜欢坐在家门口晒太阳,让暖暖的阳光照在她脸上。

她五官端正、鼻梁挺直,可以看出年轻时很美

何玉珍 ( 1921—2014.11) 93岁

网上有一张照片,是2014年12月2日,韦绍兰望着何玉珍的遗像。

当年,她们一起被日本人抓走。40多天后,何玉珍趁着鬼子睡熟逃走。战争中,何玉珍的丈夫被征兵后一去未回,母亲哭瞎了眼,弟弟精神失常上吊自杀。

这一生唯一的安慰,就是改嫁后丈夫对她不错,抱回来的儿子也孝顺——大部分慰安妇因为身体遭受严重伤害,终生无法生育。

曾走访慰安妇的作家段瑞秋第一次见到何玉珍时,她看到:“她五官端正、鼻梁挺直,可以看出年轻时的美丽。但深陷的眼窝里,眼光疲倦,已有老年痴呆的症状。”

她美,这让人更难过。2014年年底,何玉珍去世。空荡荡的屋子里,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孤零零的遗像。

影片公映的前一天,海南的黄有良老人去世,她是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郭柯拍摄过的22个老人,现在减少到了8位。

这是“最残酷的倒数”。

《二十二》的开头是追悼会,结尾是葬礼。她们一一离开,镜头里只留下白雪覆盖的空空的大地。

那个白茫茫的镜头,给人深深地无力感。她们一天天离开,我们不知道能做什么。

但因为人们的这种愧疚感,变化似乎也真的在发生。

大概一年多以前,上海“海乃家”慰安所遗址面临拆迁,附近的中学生接受采访时还说:不是很光彩,还是不要特别了解比较好。

但今天,《二十二》上映的第一天,我朋友中午买票时发现,附近晚上有场次的影院都满座了。

导演郭柯告诉我,他本来对这部电影没有任何预期:“谁都不敢想,这些宣传是钱做不到的。”

紧迫感在我们之间蔓延,再不去看就来不及了。“遗忘历史就等于背叛。”

虽然“看见”只是第一步,感到惭愧只是第一步,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二十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回望的视角,不是悲愤和仇恨。而是克制着去看,是深情地凝望。

有些人希望她们被遗忘,那些不道歉的人。

连我们也差点忘掉她们。

赶在所有名字消失之前,你看见了吗?

题图来源于正版图片素材网站:图虫创意

要看见,要温柔,要记得。

 5 ) 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

印象最深的是当阿婆看到日本救助员给她看的军官老了以后的合照后,本以为她会痛骂他们。可是她却笑了,感叹那些伤害过她们军官变老的样子。 即使有些伤痛难以释怀,即使日本政府始终欠她们一句道歉,但她们的内心依旧存有人性的善良。 之前在微博看看到有人说一个街头采访,好像是问中学生对慰安妇的看法,然后有个男生讲这种问题少儿不宜还是什么的,当时看了觉得很寒心,别人一辈子的伤痛苦难在他们眼里是色情的难以启齿的。这些老人 她们的上半生是被日本鬼子毁的,她们的下半生是被同胞毁的 日本欠她们一句道歉 我们国人同样也欠她们一句道歉

 6 ) 二十二,如今仅剩八位

二十二,是时至2014年,中国仅存的慰安妇数量。曾经日军侵华时,二十万的慰安妇,如今几乎归于尘土。她们苍老,虚弱。或忘记了过去,或忍气吞声,或带着憎恨过完了一生。她说,她不能逃,被逼着睡,逃就被打死,不睡嘴上就被套上刑具,到处是被强奸的哭喊。她说,她假意同意嫁给日本人,其实背地偷了敌人的子弹出来,组织抗日行动,最后他死了也弄残了自己。她说,她谁也没说,丈夫没嫌弃自己,也不告诉子女,怕被曝光后,村里的人指指点点……纪录片的过程中,不断有老人去世,有的2016,有的2017。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记录,如今还剩几人?我们,是带着同情心的消费者,我们感谢导演记录了这群老人的故事,提醒我们战争曾经这样残忍。然而也心寒的是,这群老人述说了如此屈辱的过去,她们的生活却被打乱,乡亲们的指指点点,陌生访客的叨扰,以及她们依然在破败的屋子里,苟延残喘地活着。我憎恨侵华战争,可也不得不厌恶群众腐朽的风气,谈性色变,被轮奸了就是脏了,我们不感恩那些老人的勇敢,只是同情地说着可怜,落泪,却很少有人接受她们,让她们带着偏见,残疾死去。在海南慰安妇志愿者中有一个日本留学生,她说,她以为这些老奶奶都是憎恨日本人的,没想到有一位在看到日本军官的照片时还能开玩笑地说原来日本人老了就没有胡子了。这一刻我看到了这些奶奶们的伟大,以及狭隘民族主义偏见的愚蠢。那些叫嚣着爱国,日本狗的人和在中国努力挽救帮助的日本人,孰轻孰重。最后在银屏上看到了众筹所有人的名字,也包括我的。感恩,希望更多人去影院观看支持,思考和重生。

 短评

没资金,采访人数少,资料缺乏,能拍已经是勇气。这种题材,还想组织得多丰富多显眼?打分低的是多专业呀!!!一堆评分低的说些白痴都知道问题。还有一个说没准备好!准备好,老人都走了吧!无论如何,伤疤都在哪里,不是谁去揭不揭的问题。不然老人跟他们说谢谢,不跟你们这帮脑子进过期豆瓣的人说

8分钟前
  • 清鬼吟
  • 力荐

哭成傻逼 你们来看阿婆 阿婆就很高兴了 突然好希望 人生是有轮回的 突然好希望他们下辈子能像我一样 是被爸爸当公主宠大的 然后旅游路过日本 也能露出愉快的笑容 好心疼那个70岁因为日本身份不能结婚 还被弟弟所讨厌的爷爷 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无能为力发泄在别人身上 哎

11分钟前
  • SUNTORYYYYYYYY
  • 推荐

可能成为这些老人最后的影像了。不谈技术,这部纪录片本身的意义值得五星。

13分钟前
  • 草乙
  • 力荐

关于应不应该拍这个问题,没有记录,最后真的会变成从未发生过。记住并不是为了带着恨,只是有一些东西不应该被遗忘。

14分钟前
  • 尸口
  • 推荐

对她们的正确称呼是<二战期间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

17分钟前
  • DONT_BOTHER
  • 推荐

她们越笑我越难过 她们不是慰安妇 是被称之为慰安妇的受害者

19分钟前
  • 力荐

不论收获的情感类别是感动,悲伤,愤怒或兼而有之,将镜头对着这些从人间地狱中走出、压根不愿再回首残酷往事的性犯罪受害者的身体与面容拍摄,价值与意义是零。那些温情伪诗意日常的下雨镜头真是看了让人想吐。

23分钟前
  • LOOK
  • 很差

这部电影所承载的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24分钟前
  • ashen one
  • 力荐

我个人很欣赏导演的镜头语言,不掺杂过多的个人见解,没有试图把国家的灾难强加给个人进行“升华”,也没有过多感情的宣泄,零碎化、生活化的呈现,描述的近乎是二十二个普通老人的晚景。这也就够了。

29分钟前
  • 大脸猫
  • 力荐

同意“抢救式记录”的说法,初衷值得肯定,但这种题材光以情动人还远远不够。动不动就以各种漂亮(却做作)的空镜串场,开始还是因受触动而落泪,中段起基本都是因为哈欠了。“去苦难”适得其反,内容单薄隔靴搔痒,素材组接无力,没空镜就成了个短片访谈录。“唯美”的制作思路其实更接近剧情片,然而呈现出的效果却更像一场以慰安妇老人为主题的摄影展。同样是拍采访,得学学人家王兵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33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题材很好,但是这部纪录片几乎没有成形的故事,以大量空镜头表现情绪,对内容进行碎片化的罗列,而挖掘不深,镜头语言上的调度目的太过于显著。虽然知道拍摄很难,但是纪录片毕竟不是写调查报告,必须作为一个成熟影像展现给观众。

36分钟前
  • 撒马尔罕守门员
  • 还行

我不认为影片的哪一帧是浪费的。愤怒是一个点动的情绪,没有人能持续愤怒70年,最终一切的情绪都要归于生活,归于平淡的一分一秒。被迫成为“慰安妇”,愤怒过后沉淀下来的是什么。我很欣赏郭柯的镜头语言,因为那才是生活。太多的事都太难,而她们很美。《阿里郎》很美,知足很美,友好很美。谢谢。

39分钟前
  • 绿子
  • 力荐

《二十二》比《三十二》更为平淡 但又觉得原本就应该是这样这两部片子的意义在于让人们“不终日怨恨,但一刻不忘”她说:“之前记者来了好几次,都没跟他们说这个”她说:“谢谢你们”这两句就是对郭柯导演团队的认可将她们带进公众视线让人们了解并正视这个群体谢谢你们

44分钟前
  • 俟河之清
  • 力荐

我们从不缺乏对英雄的崇拜,可很少有人佩服平凡人承受苦难的那种了不起。

49分钟前
  • momo
  • 力荐

那些说导演不行故事没讲好给低分的人是有多懂?这电影不是让你看技术,也不是在给你讲故事,这是赤裸裸的历史。这历史只陈述就足够震撼和深刻,还给你来个铺垫高潮跌宕起伏是怎么着?历史的伤痛和这部电影记录的那群人的伤痛你够什么资格给评分,这时候就别摆什么高姿态了,装给谁看。

50分钟前
  • 在你身体里冲刺
  • 力荐

一生的苦难都过来了,到最后也只有一座卑微的坟头。2017观影最佳。

5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今天只剩下8位了。如果说吴京的电影代表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和群体效应的民族主义膨胀感,这部大概是个人和群体的耻辱记忆。如果说吴京宣传他是卖掉房产才拍成电影,这部是靠32099名观众的众筹。这部电影不需要任何煽情,不沉重不悲痛,展现的是老人们最后的生活。她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小众的人。

57分钟前
  • 千寻|Scorpio
  • 推荐

存在价值远大于自身内容价值的片子

1小时前
  • 懒猫戏花枝
  • 推荐

但愿至少有一位可以见证到官方的道歉…

1小时前
  • 回K-pax了!
  • 力荐

被将近结束时的一段话打中,大意就是,早知帮她们跟日本政府打官司不会有结果,就不去打扰她们了。其实,不管是去打扰她们,还是不去打扰她们,我都能理解。只是记得尊重她们,尊重她们的疼痛。她们不是被八卦的对象,也不是国家间唇枪舌战的武器。

1小时前
  • 陆壹肆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