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离别

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艾萨·亚森  凯丽比努尔·热合米图力  艾力乃孜·热合米图力  穆萨·亚森  亚森·卡斯木  乌古来木·苏吾尔  塔杰古丽·海麦尔  热合米图力·克然木  克然木·喀斯木  

导演:王丽娜

 剧照

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2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3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4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5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6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3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4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5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6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7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8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9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2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地大物博风景壮丽的新疆,艾萨是一个从小到大都在这里长大的土生土长的新疆男孩。艾萨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之中,母亲的患病让家里的经济条件雪上加霜,母亲的病不仅让她丧失了语言功能,还常常会离家出走不见踪迹,因此艾萨必须在上学之余格外小心的看护随时都会发生状况的母亲,因为艾萨深深的爱着自己的母亲,所以这点苦他从来都不放在心上。  凯丽比努尔是艾萨虽好的朋友,艾萨遇到了什么烦心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和她倾诉,两人还共同养育着一只小羊。人生海海,每一步都是两人相互扶持着走过,一路上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长篇影评

 1 ) 胡萝卜嗯额咀嚼肌

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

 2 ) 孩子不都是神兽……

和电影院的离别终于画上了句号,而等在未来的,是无数次走进影院的重逢。

在许多迟到已久的新老电影中,一部罕见的新疆儿童题材电影成了复工后首部定档的影片。

时隔半年,这部片子也成了半年后我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片子,

简单的故事,细腻的情感,优美的配乐,如诗如画的影像,却始终泛着淡淡的哀伤

长大就要学会说再见,离别就是人生必经的课程,而这堂课绝不会仅上一次。

但每一次,都是当时当下的第一次,都带着那一次的刻骨铭心。

艾萨是个善良、懂事、努力的小男孩,

作为一个农牧民家庭的小儿子,他不仅要帮着父亲干农活(料理玉米地、棉花地)、照看牲畜(喂家禽、放羊),还要照顾生病的妈妈。

妈妈年轻时得过脑膜炎,疾病不仅让她又聋又哑,还影响了智力。

一眼照顾不到可能就走丢了。

他每天喂妈妈吃饭,给妈妈洗脸梳头。

跟艾萨在一起,妈妈才更像是个孩子。

艾萨照顾妈妈的时光,已经超过妈妈照顾艾萨的时光,但艾萨却从不叫苦叫累。

小伙伴凯丽姐弟要把两人联合饲养的小羊带走。

“明明说好的,你养三天,我养三天”,对小羊恋恋不舍的艾萨纠结半晌,

最后决定把妈妈锁在家里,把凯丽姐弟和小羊送到她家就马上回来。

就这么短短的一功夫,妈妈还是走丢了

心急的哥哥一时口快,“我马上就走了,你到底什么时候能长大啊!?

是呀,哥哥就要去外面的城市上学了,以后落在他肩上的担子也一定会变得更重了。

小小的年纪却饱尝了太多童年本不该承受的辛酸。

虽然在生活的磨砺下被赋予了和年纪不相称的坚韧,可他终究还只是个孩子,

也想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渴望能和妈妈交流,听到她的鼓励。

“多希望妈妈能对我说一句‘孩子,我回来了…… ”

找到妈妈的艾萨边哭边说,我的心也跟着被狠狠地拧了一下。

生活的重担已经快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了,为了家里生计,父亲只能把妈妈送到县城里的养老院去。

这是他思前想后两个月,在宗族耆老的支持下最终做出的无奈决定。

艾萨不想离开妈妈,“我不去上学了,让我留在家里照顾妈妈,别把她送走”

在他的世界里,团团圆圆才是家。

哪怕是一天三顿的硬馕泡开水,只要能跟爸爸妈妈和哥哥一起吃,那就甘之如饴。

但这一切无济于事,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最好办法,学不能不上,外出求学的哥哥一样肩负着家里的期盼,而以后的艾萨也会走上同样的道路。

生活还得继续,这已经是万般无奈中最好的选择。

离别让艾萨更快的长大了。

跟艾萨比,凯丽比努尔无疑更加快乐幸福。

她的父母种了一大片棉花地,供养她和弟弟还算充裕,

他们一家人会在棉花地里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大笑。

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曾经离婚的夫妇又重新走到一起

虽然父母还是会经常拌嘴,预感父母会再次离婚的危机意识也总在她的心理徘徊,但比起学习上的苦恼,这点问题简直不值一提

持续下滑的普通话成绩让母亲颇为头疼,只有说好普通话才能有更多的机会。

母亲曾经的儿时玩伴因为普通话优异,现在已经在大城市里当老师了,而自己却只能在地里摘棉花。

惨痛的经历让妈妈异常清醒的认识到形势的紧迫,必须把孩子送到临县的普通话学校去。

虽然小凯丽的父亲安于现状,想继续留在农村种棉花,但在妻子的坚持下,他同意举家搬到临县,在城里找份薪水更高的工作, 为小凯丽提供良好的教育。

小凯丽虽然不想走,但家长会上老师的批评和如泉涌般羞愧的泪水依旧历历在目。

沙雅到库车这60公里的路上,每一米都洒满了小凯丽对家的留恋。

而这份对家乡的记忆和思念,何尝不是导演自身经历的投射

童年的家乡在心底总是有着无法替代的位置,

骑着自行车出去,开着轿车回来。

这部影片就是导演献给故乡沙雅的一首赞诗。

艾萨和凯丽是形影不离的同学和伙伴,凯丽的小弟弟艾力乃孜更是寸步不离地跟着姐姐。

三个人一起给小羊搭房子,一起在树荫下厮打疯跑,一起爬胡杨树,一起钻稻草堆。

艾萨妈妈走失的那天,他们一起走过茫茫戈壁,趟过小河,穿过树林去寻找。

这是最单纯的友谊,最真挚的陪伴。

“能不能把艾萨带走,把我的朋友带走,把他的爸爸妈妈也一起带走”,凯丽满眼期待的乞求妈妈。

可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遇再分开。

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离别,没有一个人是不分别的。

和朋友、同学、家人、爱人,离别的路还很漫长……

胡杨树上,凯丽一边问艾萨的成绩一边将搬家的消息告诉他。

得知艾萨普通话课考了60分,凯丽失落地说,“起码及格了,我这次只考了21.5分”,明明上次还有35分呢。

艾萨只是默默的问她什么时候能回来,“我也不知道”,凯丽一改往常的闹腾劲头,说完就低下了头。

只留旁边不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的艾力大声狂吼,“考试就是靠运气”。

没有挽留和伤感的话语,“去了好好学,你一定能考第一”,艾萨只能说出鼓励和祝福。

这棵能活千年的胡杨树成了三个小小灵魂最后的避难所。

回家的小凯丽画了幅画,

在画上,三个人永远都在一起。

三个孩子,两个家庭,一年四季的悲欢离合……

融进这短短的90分之中,

短暂的相遇,却让我们走进了这边陲小镇里几个孩子的生命里。

说到儿童电影这个题材,伊朗电影就是一座无法忽视的高山。

本作开篇固定镜头慢慢的切入让人看到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的影子,而唯美壮阔的自然景色、单纯质朴的小人物和简单平实的故事,也让人自然联想到《天堂的颜色》。

同样的以小见大,同样的打动人心。

在如诗一般的镜头下,导演重新构筑着最真实的生活。

在此过程中也在不断尝试,叙事上没让观众完全依赖情节。

而是跟着时间和情感的流动细致的铺陈,这样的形式其实跟本片的完成过程有很大关系,

导演一开始只是想做一部关于家乡儿童成长的纪录片,而在摄制中萌生了创作剧情片的想法。

本片的出现可以说是意外的惊喜,但也未尝不是水到渠成。

导演王丽娜 右2

为了本片,导演前后筹备四年,在乡间进行了一年多的采风调研,重回那片生养过她的土地,用如诗般的画面表达自己的情感。

剧情片和纪录片并不是矛盾的,本片的镜头中不难看出纪录片的影子,导演也将真实的气质带入影片里。

孩子的视角,总是有着强大的代入感且极易调动情绪。

而将他们置于真实的情境下,总能迸发出惊喜的瞬间,

片中的演员都用了真实的姓名,现实生活中的小凯丽真的要搬家,而艾萨的妈妈也真的身患疾病,

他们把真实的生活带进电影,从而也把最真挚的情感和触动带给我们

一次离别、一次相遇,让我们成为彼此人生中的一部分。

 3 )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见

电影带我们领略了新疆地大物博的景观,淳朴的民风,没有明星参演,很朴实的片子,对剧情的记忆很深刻,有点纪录片的味道。维族同胞对家庭的凝聚力很高,重要的事儿,整个家族会一起讨论,这种家族力量很能感染到观众。20年7月在大光明电影院和朋友们看的,至今回忆起来还能记得一些情节。可能有些话题会涉及到敏感词,不多写了,但是看完影片也确实让我对维族同胞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比如在教育资源和人们的幸福程度上 ,他们和大部分地区是一样的。

 4 ) 献给家乡献给情怀

《第一次离别》电影院恢复营业后看的第一场电影,很契合这大半年和情绪治疗场所的分离。整体的画风很中亚,小女孩和小男孩的对手戏总会让我想起已经故去的一位很喜欢的亚洲导演阿巴斯,想起很久很久以前看过的胡赛尼已经火热到不行的书《追风筝的人》。很多人都说电影里的第一次离别,是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其实对于艾萨一家来说是哥哥和家乡沙雅,其次小男孩和哥哥,再到到小男孩和妈妈,而对于小女孩来说才是和小男孩的第一离别。每一次的离别,小男孩都会变得愈加的沉默,沉默的背后是成长。诚如,《山河故人》所讲的,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在《第一次离别》里,有了延伸每一个人和地方都只能陪你走人生的一段路。这部处女作,情感很饱满,有孩子的天真稚气,有成年人难念的经,有家乡的反思,有《我和我的祖国》里陈凯歌片段的扶贫,只是在这不浪漫,而是一种柔韧的压力。曾经不理解为什么各个大学都在设立了新疆协作班,看了《第一次离别》之后有所理解,因为自己接触到的新疆朋友都已经是新疆天花板的一群人了,相对那些库车、喀什来说已经是新疆经济天花板的存在,建设兵团的人都值得敬佩。民族特色和整齐划一一直是长期争论的议题,这部片子亦然是恰如其分的反映了这个问题,准确的呈现了维吾尔语地区的近况。暨松太加、万玛才旦的藏语电影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后,现在又迎来了具有土地情怀的维语电影,华语电影真的在逐渐的百花齐放,也不知何时才能等来回语、壮语电影,电影学院的民族班很值得期待啊。

 5 ) 谁的离别

诗意和温暖的部分,不必多谈。

最初困扰我的,还是标题。第一次的离别?可是艾萨先后经历了与哥哥、与母亲、与凯丽、与小羊的离别,究竟哪次才是第一次呢?问过这个问题,我才醒悟,真正经历了第一次离别的并不是排在卡司表(或许也是排在观众心中)第一位的艾萨,而是女孩凯丽——她与这个小世界的离别把我带入了这个故事的隐藏面。

千年古银杏树上孩子们谈到了普通话考试,“你普通话考了几分?”“60.5分”“哇,我只考了20.5分。”凯丽为什么普通话成绩一落千丈,因为妈妈去外地采棉花几个月没回家没人监督她功课,而妈妈是片中唯一表现出对孩子成绩在意的成年人(艾萨的哥哥也在意但他自己也还是个大孩子)。而这种在意非常具体:我们不会说普通话,一辈子窝在这个地方,赚不到钱——改变不了未来。所以是她的一再劝说,促成了他们家庭最后的搬迁,去库车让凯丽上更好的学校学好普通话。

这背后可能在表述的是一种现代化等于汉化的极度无奈,维语文化明明是美丽的却似乎必然凋敝,像凯丽爸爸的情歌,动听却,“太短啦”。但这个维度的解读过于宏大,我更想去触碰的是发自于凯丽妈妈现实的劝解。她对凯丽说了一席话,长大就是接受离别的过程,妈妈也是离开了家人来了这里,你将来也要离开我们。妈妈曾经因为受不了这样看不到未来的生活而和爸爸离婚,最后却因为孩子选择回来。现在,既然无法离开他们,那么她要改变他们,带他们逃离这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毅然而然的背叛,背叛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假如生活已经是这样,为什么不呢?

今年过年时看《夜莺》,留下了一句话的短评:女性导演的视角更广阔,因为她们对压迫更为熟悉。 那么现在我要更进一步,女性的背叛会更彻底,因为她们本就一无所有。离开了自己原来的家庭,嫁入男方,但是自己如果成为了家庭的累赘则原来的家人也都会接受男方家庭对自己的放弃——艾萨妈妈因残被送进了养老院,只有她的姐姐和小儿子艾萨对此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却没有用。我不想苛责艾萨爸爸的这个选择,因为他的确也没有什么选择,眼看着犯病的妻子就要拖垮全家。所以凯丽妈妈在能够有所选择的时候,必然要走上去库车的路。两位主角的妈妈,形成了本片最佳互文。

背叛了此地此刻,去库车,去更广阔的远方,能不能真的改变呢?这仿佛是另一个永恒的话题,娜拉出走后会怎样?女导演那般温柔,停在了被离别的艾萨,他停在此地此刻,在草原上牧羊。每一个离开过的人,在面对新疆凌冽的风、绵延的山、广袤的草原时,都会忍不住驻足这片刻的温柔。但这种粗疏的凝视,并无法解决妈妈的难题。在判断好与不好之前,我唯有沉默支持她们的一切选择。

 6 ) 第一次离别干脆叫普通话宣传片算了

整片看完感觉是可惜,就明明其实可能更好,但是就是给人一种不上不下卡在那的感觉。看了半小时所感受到的是苦难,但又没有那么苦难。讲述离别,但离别也没有表现出什么。讲述友情,也没有感受到恋恋不舍的情感。所有都是点到为止就其实挺遗憾的。前半小时总让我会想起小鞋子,就有种小鞋子的神似感。但又没有人家构思巧妙,很多细节没有展开,一笔带过感觉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没有讲述清楚。讲离别,片中三次离别全都没有什么情感。剧本其实可以在精雕细琢一点,讲述少数民族自己的故事本身应该很有韵味很特别才对,要不然看什么呢,没有那么有看点了,就很平铺直叙的讲述了两个小朋友的离别,而且那场足球场比赛的戏不知道有什么意思,删除似乎也不影响剧情的那种。而且离别连送别都没有的离别是什么离别啊。影片景色拍的不错,很美。片尾也很美,歌曲很好听。如果在细化一下剧本再拍出来或许会更好。

 短评

主要的看点还是孩子的部分。而孩子的部分有特别闪亮的瞬间,也有并不让人满意的片段。

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3.5 用暧昧的“语”态游走于阴冷现实主义和央六主旋律之间,同时让叙事与表演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将这几种调性做出拼贴/融合/平衡感,达成在当下社会环境里“只可意会、无法明示”的一种表达,还是蛮不错。两个小演员的表演(或者谈不上表演)非常出色,对表演质素要求比较高的观众可以买票看看。

1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语言就是一种病毒,但你作为感染者并不是被动的,你主动的去感染陌生的语言,并且希望自己是病的最重的那个。

1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东京电影节看的首映,虽然画面风景得到了高度评价,但我总觉得电影前20分钟人物的动态捕捉有些奇怪,有点偏BBC自然纪录片。电影中小男孩说「如果哥哥和我都不去大学,我们的家就会完整了」首映现场可能有一半以上都是中国留学生,其实谁都想在家孝顺父母,但是我希望他能学成后去回馈乡土,而不是安于现状。

16分钟前
  • AS9462
  • 推荐

电影虽然讲的是维族小孩的故事,导演因为抓住了现实生活的真实质感,电影里的那些情节桥段也很像是广大乡村普遍发生的故事,我想在那个环境长大的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或者与自己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们的影子。真实、细腻、浪漫、温柔和些许的伤感,都是这部电影的珍贵之处。

20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推荐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他的妈妈,他的朋友,还有他的小羊呀。

25分钟前
  • 私~川流
  • 推荐

毛姆曾说“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 成年人总是想回到小时候,那时家人疼爱,伙伴常在,那时白天总过得很慢,日落之后的路灯总是把影子拉得很长……可是成年人是健忘的,他们忘记了,小时候明明也经历过大漠荒野、崩溃绝望,只是那时还以为是寻常。《第一次的离别》以三个孩子的经历唤起了观者的童年记忆,也揭开了一道道叫作“难舍”的伤疤。 非常喜欢电影里的三个孩子。当我知道电影里的大部分情节来自他们真实的经历时,真想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感谢这世界还有如此的纯粹美好,坚韧和顽强。

30分钟前
  • 🔴🟡🟢
  • 推荐

好久不见(看片尾自己名字飘过有点感动是怎么回事)

31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3.5;由大量纪实素材累积的剧情片,甚是罕见的维语电影,尤其是放置于华语儿童片范围里就显得更为稀缺,三个孩子的表现灵动感人,表现力和感染力皆可圈可点。儿童视角,美妙的大远景与逆光,加上片名的联想,很难不想及伊朗片,但胡杨木造就的地缘风貌又另具别样之美。两条线的缝合还稍有隔阂(两个家庭的对比可谓高度浓缩当地状况),可能多少被纪实的素材所束缚,大量材料呈现的四季时序可见创作者的耐心记录;主题「离别」表现为孩子们面对人生初次分别的心绪状态,也是一种被动拔离故土的乡愁,虽有为贴合主题强行拔高与点题之嫌,但细品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微妙影响,现今也是难以诉诸影像。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很棒了,姿态很低,想讲的点也点到为止,政治意味恰到好处。演员们都在演自己,就像是在讲人生。摄影也很不错。

3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一部比较真诚的电影,景美,情也朴实。在四季变换中,和哥哥、妈妈、伙伴,以及羊一一分别,“每个人都要习惯分别”,因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和周围告别的过程。

40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很质朴的一部维族儿童片,可能有点类似真实电影?能明显看出片中的兄弟、父母都是真实的亲人关系,没准故事也是非虚构的,还没来得及跟导演交流一下。开始以为以小男孩为主角,后来镜头又转向小女孩家,视角略有游移感,还好最后各自落在成长中不得不学会离别这个点上,也算圆上了。片中有几处自然场景很美。侧面反映出维族自觉汉化的进程,如小女孩妈妈说的那样,学好汉语才能有更好的出路,教室的板报、升旗仪式上的宣誓也体现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多文化交融的状态。维族小女孩真的好好看,机灵活泼,表演也最放得开,部分非职业演员在镜头下多少还是有点拘谨。本片入围了东京和柏林

4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另外一种宝贵的品质是纯真。只是在今天的语境里面,只谈论纯真显得很不足够。在这部很容易让人产生“外国片”错觉的电影里,有太多难以展开以及不能展开的问题。

46分钟前
  • 57
  • 还行

「上了大学就能当干部了」类似台词,无论作为命题作文,当下写照还是童年耳语,它都见证了新疆的学习故事。阿克苏的维吾尔小朋友又找妈妈又找小羊,他们的童年,坐落在3000年的胡杨树上,谁才是这片土地的最后见证呢。汉语考20分的小姑娘,因为迟到哇哇大哭,又被送去库车学汉语。只因为,那里被描述为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4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课本里的诗人九月九日遍插茱萸,胡杨上的孩子日日夜夜学习汉语。学不好汉语就要远走他乡,忽然懂得了诗人的伤心。夺走生命很痛苦,可它是古尔邦节的祭品。恨自己不是医生,不能医好妈妈的听力。如果火车不走铁轨,挖土机把家拉走,是不是便不用告别母亲哥哥朋友小羊。如果长大了,是不是就能学会告别。

5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趁着在东京电影展放映的最后一次机会观赏了影片,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导演,听她说电影没有明确的答案,是给予观众想象空间的作品。电影中涉及到很多主题,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其实和很多地区的情况是相通的,但又放在了新疆这片美丽的草原以及中国的大背景下,又凸显了自己的特色。城市化,老龄化,加上复杂的历史背景让我对这个地区非常跟兴趣,期待导演的第二部力作!

58分钟前
  • 雪里拾多德
  • 力荐

在柏林看这么场接近“外语片”的中国电影有着和影片主人公共通的某种悲伤与滑稽感。语言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在此转变为最核心的政治。主创很巧妙地找到了这个故事在国内外语境下的平衡点,感动之外,又不免联想到其背后的触目惊心,而这并不仅仅只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旁观的我们也一样。

59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討巧,以及選擇性失明。三顆星全給孩子們。

1小时前
  • 無邊無際
  • 还行

中国地域的一种截面,无论是学普通话还是喊口号,过于真实。中间小段落的组合有种慌乱感,摸不着调,大人的部分过多,这一点设计失败了,看得人昏昏欲睡。不过竟然在三个小孩身上看到了很浓的孤独感,大概是导演自身的投射,那是永远回不去的故乡。片尾曲是我这一年听到过最好的国产电影原声。

1小时前
  • 判官
  • 还行

4.5 这个地方的影像有多匮乏,这部电影出现的意义就有多重大。男孩别离母亲,女孩别离家乡,小羊别离主人,一次三种,殊途同归。一面是柔软美好的田园,一面是严肃苦涩的校园,两个空间的强烈对比摆在那里,就算什么都不说,意味也是自然浮现出来。成长、认同、现代化…导演也是在刀尖上跳舞的选手,既尖锐又足够优雅。 2020.7.25 天津“消失的一日”,with my love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