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冬眠 剧照 NO.1冬眠 剧照 NO.2冬眠 剧照 NO.3冬眠 剧照 NO.4冬眠 剧照 NO.5冬眠 剧照 NO.6冬眠 剧照 NO.13冬眠 剧照 NO.14冬眠 剧照 NO.15冬眠 剧照 NO.16冬眠 剧照 NO.17冬眠 剧照 NO.18冬眠 剧照 NO.19冬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0:46

详细剧情

  远离伊斯坦布尔的安纳托利亚,业已退休的戏剧演员艾登(Haluk Bilginer 饰)以专栏作家的身份展开了新的人生。他故作关心地日复一日撰写宗教类的文章,沉浸陶醉在自我所营造的看似深刻的思考世界里无法自拔。艾登用退休金经营一家旅馆,名下还有多处正在出租的房产,在与普通民众的接触过程中让他看起来多了一份虚伪和冰冷。妹妹尼卡(Demet Akbag 饰)早年离婚,经常蜷缩在艾登的书房内针对写作而争论,甚至彼此嘲讽攻讦。他的妻子尼哈尔(Melisa Sözen 饰)年轻独立,热衷各种公益事业。聚少离多且人生态度迥异的老夫少妻渐行渐远,感情出现裂痕……  本片荣获2014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长篇影评

 1 ) 我们在这儿生活着,如冬眠一般


人们厌烦了寂静,就希望来一场暴风雨;厌烦了规规矩矩气度庄严地坐着,就希望闹出点乱子来。——契诃夫


196分钟。
第一,我进场前真的没看时长,出来看表才被吓了一跳。第二,居然全程没舍得出去尿尿也居然一秒钟都没睡着。
后来看采访,锡兰说,当初定片名时,所有人都反对Winter Sleep,理由很简单:你原本就是个大闷片导演,这片儿已经那么长了,再把片名加进个sleep,你这是好死不死地要闹哪样!

锡兰坚持用了《冬眠》这个名字,他说他爱冒冒险。
伟大或天才之人是不是都爱走极端?
真是很难判断,是更喜欢之前那个惜字如金死不吭声的锡兰(其实,据说锡兰另有一部充斥着大量对话的作品,即他的处女作),还是现在这个叨逼叨到十几分钟停都不带停的锡兰。
当然也不是真的从头说到尾。
在各位角色都不说话的时候,是纯粹的静谧。
于是乎当然又看到那熟悉又遥远得如在世界尽头般的美得像画般的安纳托利亚高原。

能在电影院里看一场锡兰,也算梦想成真、死可瞑目的体验。
有谁能不爱上锡兰?
不过很惭愧,没有全部看过,但2002年的《远方》、2008年的《三只猴子》和2011年的《小亚细亚往事》,已经足够让我伏地叩拜。
俗气地说吧,入行20年,8部电影,62项大奖加身,第一部短片就获金棕榈提名,从第三部长片起,每部作品都入选各大影节影展(尤其戛纳)且从不走空。
这次,在第五次进入主竞赛单元之后,《冬眠》拿下了久违的金棕榈。

首富与穷人,老夫与少妻,石屋与旅客,骏马与野兔,白雪与煤炉。
能发生什么故事?
尊严与贫瘠,教育与人格,财富与施舍,权力与宽容,美丽与自由。
又该成就怎样的因果?
还有,自负与怀疑,爱情与仇恨,孤独与满足,固执与误会。

《冬眠》满得再不可能装下一丁点儿,却不溢。
甚至让你都不觉得它那么满。

满,多半是借由对话来表达。
无比多无比多的对话。男主角只要有机会就说,主动说,要么寒暄几句,要么滔滔不绝。他和手下管家聊,和家庭旅馆的客人聊,和妹妹聊,和老婆聊,和佃户聊,和哥们儿聊。
聊哲学聊文学聊电影聊戏剧聊人性聊莎翁聊宗教聊道德聊爱情聊账单聊政治聊读者来信聊慈善工程聊俄国文豪聊自己正要动笔的巨著。
而且聊得不像人说的话——我的意思是,不像我们这个年代日常说的话。
他聊得像在演古典舞台剧,像在读莎士比亚的语句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

真真应验了契诃夫说的,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对,就是契诃夫。
锡兰说,契诃夫的几部短篇是这部电影的灵感和灵魂。
这剧本,他和他同样优秀的剧作家妻子一起写了六年。原本的剪辑版本足足四个半小时。
不想剧透,是觉得没办法透,也没必要。

这位读电子工程的理工男,少年时爱上了摄影,大学毕业后游了游世界,在当兵期间忽而发现自己这一生怕是要献给电影了。
他列出的最爱导演名单,小津安二郎(吼吼,不然呢!)和法国的Robert Bresson。

Winter Sleep,《冬眠》。
来自影片中妹妹的一句台词:我们在这儿生活着,如冬眠一般。

 2 ) 你和我的凝视之间 是千座安纳托利亚高原

        



        捕马者说,安纳托利亚的马,到任何地方你都会知道,这是安纳托利亚的马。

        在有些人心目中,马匹是分种族的,而人是分阶级的。对于Aydin这样的知识分子来说,这些本来无可厚非。道德,责任,理想,这些关键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合乎社会规格的标准,但他的妻子却说,去你妈逼。还有像永远行善永远对抗邪恶这种正直之辞,他妹妹却同样不尽认可。更别提那些住在破旧房子里的穷人,他们之间的差距不只是数小时的山路,更是无法消弭的天壤之别。

         Ceylan这次丝毫无心于「小镇往事」的凝视,反而倾心于喋喋不休的「论事」,让那些覆盖在<小镇>中的隐秘过往,<五月碧云天>中的细絮人生,和<远方>中的隐忍悲凉,全都显现为「人性的话语」。Ceylan一改以往寓「暧昧」于场景的做法,这次是寓「暧昧」于语言。语言是人心与大地的裂缝,深底的暗涌正在唇齿之间潜滋暗长。片中没有多少安纳托利亚漫漫大雪中的沉思,更多的是山洞里明灭交替的「人性喧嚣」,随便一次意外冲突都可以引致一场激烈的洪荒,而洪荒的交汇点正是「真理」的不可名状。Ceylan用契诃夫式的荒诞幽默,构建一则基氏式的社会剖析寓言。导演本人说这是知识分子式的自省(自嘲),即使这种自省在片中不乏有意识形态设计的痕迹,在这座看似与世绝离的幻境里,并没有削减任何社会成分中的复杂和差别,反而让冲突和碰撞更加的措手不及。

        我们所认为的「现代」,历史被某种内在的力量和必然性决定,时间是有方向的。而到当代,简单的对立消失,一切都在运动中汇合,各种历史时间被混合到当前,汇聚成「当代」。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在阐述什么是当代人的时候说:当代的人是「不合时宜」的。1874年,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他的《不合时宜的沉思》中表明这样的立场:「我试图把这个时代有权引以为傲的东西,即它的历史文化,理解为一种弊端、无能和缺陷,因为我相信,我们都在被时代的高烧所毁灭,而我们至少应该意识到这点。」尼采把自己和现时放到一种断裂和瓦解当中,那些真正的当代人,是那些既不合也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正是由于「不合时宜」,使他们比其他人更能感知和理解自身的时代。

        我们看到Ceylan对于自身与现时的考量,正是站在不合时宜的角度的反思。这种反思在<冬眠>一片中,我认为可看作是时间在散射中的彷徨,没有任何一种历史是合理,没有任何一种价值是真理,正如电影开始时的那片烟雾缭绕的荒芜。Aydin是过去对抗「旧世界」的知识分子,仍守着自己「与邪恶抗争」的真理,愤世嫉俗并渴望以「良心」营造和睦的新世界。他看似对所有人友好,无论是自己的妻子和朋友,还是租户和游客,都尽量友好相待,实际上却形成自己的「权力中心」。反观片中其他的主要角色,其实也不无如此。如果仅是表现善恶真理的立场或者阶级差别,甚至利益纠纷引发冲突,那么这种电影实在平庸和过时,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导演Ceylan的处理是相当「当代」的(即使有一副古典主义的外表),我们可以觉察到,所有的方向都在转变,并且我们自身不自觉也参与到这种转变中。他让所有人都在时间的流动中运动和交汇,奇妙的是,这种运动并不是公路片里人物无所适从的游动,而是设置一场万物俱寂的冬眠,让「语言」缝合一切。于是我们很直观的看到小镇中的各种历史断面,知识分子、牧师、农夫、囚犯、慈善家、骑手和无业游民,理想的、浪漫的,现实的、虚伪的,内敛的、伤痛的,张狂的、激烈的,都微妙地透过言语和言语中的空隙缝合在一起。而导演本人,并没有在某一种对象上添加批判的目光,而仅仅是表达这种暧昧的无奈的彷徨。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致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一封信中这样阐述:「我所理解的艺术家的智慧不是一种古典意义上的品质。艺术家知道,事物的意义并非其真理。了解这一点就是一种智慧,人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古怪的智慧,因为它将艺术家从集体和狂热自大的人群中拉了出来。」他认为这种艺术家的智慧,既不强加「意义」,也不消解「意义」,这一辩证法或许使他的作品难以捉摸,而艺术价值正是存在其中,即通向意义的道路永远是敞开的。这种「开放的意味」同样弥漫在Ceylan的作品里,特别是之前一系列半自传电影。而在此片中,Aydin站在大雪覆盖的铁路上,路边有一只冻死的野兽和满树的乌鸦,内心却酝酿着一场苏醒。
        
        一场酩酊大醉之后,浪游者远去,冬眠的人渐渐入睡。在卡帕多西亚大地荒乱的雪夜,Aydin解开缰绳,像解开一场执着的困境。野马嘶叫一声很快消失在崎岖的风里。
         Ceylan并没有给这盘根错节的寓言一段明确深刻的结局,而是将所有的暧昧和爱恨,交付给既存的,却居无定所的时间。或许这也表明他本人对于自身与世界的态度:

        「我知道我们无法和好如初,但日子总是要继续下去」

 3 ) 《冬眠》:每个人都是隐秘的彼世

(芷宁写于2015年1月3日)
     土耳其电影《冬眠(Kış Uykusu)》是一部十分考验观影耐力的影片,长达3小时16分钟的时长,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不过,一旦看了进去,便会发现随着对片中人物处境和心绪代入感的渗入,时间于不知不觉间流逝了,同时,还会滋生出看长篇文学作品的那种绵延悠长的韵味来。
    此番导演努里·比格·锡兰将电影和文学很好地融为一体,在画面优质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思辨式的对白,结合人物角色设定的“契诃夫小说式”,令影片散发出一股迷人的文学气息。不同于以往作品的长镜留白、“谨言慎行”,这一次,锡兰大幅度地消减了外景长镜,将绝大部分的场景都集中在室内,电影中洞穴式的酒店和居住环境,是土耳其卡帕多奇亚地区的独特地貌,这样的环境在空间上形成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封闭感,营造出了冬季的压抑和萧瑟,令片中人物的言行在这样的环境中酝酿出种种的风暴来。
    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当事件突发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试图和其他阶层达成共识,殊不知,在同阶层内的沟通都是枪林弹雨的,何况跨阶层。如,片中那场三个男人把酒夜话的戏,显得特别具有深意,刚开始,隶属于知识阶层的他们还能风趣体面地聊天,一旦往深了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遍布着丛林沟壑和险滩,且无法派生出一座桥梁来。再如,与把酒夜话的戏份在时间上并行的老板少妻去租户家送钱以表达善意的戏份,那火光中被焚烧殆尽的自以为是的善意,最终化为了女人的饮泣,仅仅有善良的出发点是不够,在人生的很多时候,所处的立场和看问题的角度是无法调和的。
    尼采曾说过:“对于每一个灵魂,任何别的灵魂都是一个隐秘的彼世。”在片中,锡兰沉静理性又文学化地剖示了这种隐秘的好似彼世般的鸿沟,同时,他也将知识阶层的内省呈现的细腻深刻,这种内省是锡兰勉力追求的,他认为:“社会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用‘人性’来解释”,而他也在不断探寻自己灵魂的阴暗面。有些观众认为此片是锡兰风格的转变,其实不然,在思维模式上,《冬眠》和他过往的作品还是一脉相承的,锡兰的文学情结也一直存在于他的作品中,只是这一次,他用15年的沉积完成了一次进化和升华。
    在片中,观众不断地看到了人物的自我折磨和相互折磨,如男主人公艾登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少妻以及离异的姐姐之间的对话,看上去是在沟通交流,实际上每次都像是不自知地藏着刀刃,即伤了自己,也伤了对方。此类的如同困惑迷局般的口舌交锋,在片中多次出现,不同人物间的对话,反应着不同观念代言人的思维动态,偶尔的幽默也像是和悲情捆绑在一起出售,颇有契诃夫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
    片中出现过几次男主人公艾登隔着窗户窥视室内的情形,就仿佛他想要了解那个隐秘的彼世,却始终因不得法而无果一般,所有为了沟通所做的努力似乎都是徒劳的,因为这些沟通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成见和社会地位上来进行的,令这个冬季显得无望而困顿。
    影片结束于雪天艾登的归家,进门后他的举动透露着一种放低身段的“讨好”,他抬头望着位于楼上窗前的妻子,从他的眼神中,观众看到了一种深情,爱一个人的确可以让另一个人卑微到尘埃里,因为这份爱,内心骄傲的艾登对和妻子的共度余生充满了渴望。
(杂志约稿)

 4 ) 在这大雪纷飞的深冬失去睡眠

  
   《冬眠》最让我觉得精彩的是锡兰的自省。

    第一段砸车玻璃事件中的拉锯就已经非常成功的勾勒出人物大致轮廓了,社会地位、精英分子的矛盾性格、价值取向等等,这时候的艾登身上所表现的一些价值标杆和小心翼翼的谨慎处事风格感觉让这个人物略显滑稽,而之后与少妻、姐姐两段剖析式的对话交锋,让这个人物从外到内被掏得很彻底,在道德标准、阶层之分、善恶之辩、宗教、哲学等琐碎的诸多方面在人物的初始确立的轮廓之中大量的填充细节颜色,艾登这个人物的思想越来越立体,越来越具有纵深感,而这两次大的交锋其实也让艾登这个人物陷入很尴尬的境地,当他身上孤傲、精致、道德优越感被代表其他立场的妻子、姐姐所深剖之后,这时候的艾登,我感觉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个人,他身上的个体属性开始褪去,艾登式的思想开始表现出一种很容易让知识分子似曾相似的困境,代表的是一个非常惧怕没有存在感的社会精英阶层,在陷入尴尬的道德困境之后,努力寻求慰藉而不得。锡兰猛掐住了知识分子的七寸。

    说是锡兰掐住知识分子的七寸,或许这更应该是锡兰的一种自省吧,这些思辨是来自于锡兰本身的自我的审视。虽然长达3个小时,但电影很直接抛弃了众多无关紧要、浪费时间的细枝末节,用文学文本台词化的办法,直接深入人物的心理状态,用考究的摄影与文学性很强的电影对白,搭建起了较高的语境,并在这个高语境的平台上进行了思想的辩证,不加掩饰的用长篇大论直抒胸臆。但是这和文学文本本身还是具有不同的味道,我的眼睛忽视不了那些考究的摄影和细节,细节上的精致便是影像本身所具有的信息量,而恰当的空镜头所带来的视觉魔力更是能让电影更加悠远。《冬眠》充满着长镜头和长篇大论的谈话,放弃外景的奇观回到黯淡的室内,强迫引导观众去关注更高语境的存在,在这信息量极大的座谈之中,对白琐碎但是均具有自己的强硬立场,思辨的纯粹魅力和文学性本身的自反性,让这冗长的对话竟然引人入胜,观看这种毫不遮掩的思想撕扯,真的是一种极其非常美妙的享受。

     艾登这个人物是锡兰对自己多方面的审视,在与姐姐与妻子的两涉及精英阶层的虚伪优越感、两性关系中的控制与不对称等等的撕扯中,艾登这个人物还是表现得蛮有层次的,从与姐姐对话到与妻子对话所选择的态度与高度,都能感受到人物有高低的落差,两次非常剧烈的交锋,像刻刀一样除去艾登身上没有存在意义的掩饰,除去圆润的东西,显现出人物的凹凸不平,让艾登这个人物更加的真实性。电影的外景很美,但是电影为了更聚焦于人物本身主要还是选择以内景为主,在很生活化很狭窄的室内场景中,朝夕相处的人物之间的却像隔了好几个星球的遥远距离,座谈的内容肃穆而又来自于不严肃的生活本身,思维之间的辩证与碰撞却永远隔着点距离,这距离之间产生的反差,便是电影的一部分纵深,引人思考。
 
    到这个时候,电影已经渐入佳境,但是电影几段点缀的配乐让我感觉还是过于大了一点,两段交锋结束之后,落寞的艾登躲到了朋友家里,而他的妻子偷偷去向租户献金,这两情节在前两段座谈的基础上,用对比更加强烈的方式使得电影所讨论的问题变得更大,妻子拜访租房所展现的阶层隔阂无疑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剧烈更现实,两个阶层已经到了无法沟通的地步;而三人醉酒讨论所涉及的话题展现出的道德困境比之前段落要更强更深,甚至这一部分知识分子本身内部都达不成统一,在这些关于宗教、道德、责任、阶层、哲学的东西开始融合在土耳其的社会图景之中开始上升,最后整个故事又落到了艾登这个孤独的个体身上。在锡兰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之后,电影也进行了更广泛的思考,在壮阔的外景中,艾登眼中的村子开始展现出全貌,并在大雪之中愈发得清晰、动人,锡兰对土耳其本土很多社会困境的关注和认清,就像这大雪纷飞天远远的一瞥,遥远而又清晰,饱含复杂的感情,而站在雪地中承载这这一切思考的艾登是显得如此落寞。这时候我方才觉得几点淡淡的音乐用得是如此之妙不可言。

    电影末尾段落,艾登对妻子的虔诚、放下骄傲的独白,又让艾登这个人回归到具体,在最最末尾没有语言的落幕中,沉静的音乐说了话,我卑微的感觉到一种高于语言的存在,我能想到最美妙又是最贫瘠的词汇只是“悲悯”而已了,这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高于电影,更高于语言。

    这是今年最好的电影了罢。

 5 ) Land of Wild Horses

(注:Cappadocia在土耳其语中意为“land of wild horses”/野马之地)

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冬日奇诡荒芜地景。自伊斯坦布尔归来管理家庭旅馆及附近地产的退休演员与专栏作家Aydin,与年轻貌美、专心慈善事业的妻子Nihal及新近离婚、思考多于行动的妹妹Necla,展开复杂关系与激烈论辩。与贫穷租户一家的矛盾穿插其间。于是,关于乡村与都市、底层劳动阶层与知识分子、伊斯兰教与世俗化、道德与伪善、知与行……层层矛盾,在土耳其导演锡兰(Nuri Bilge Ceylan)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电影《冬眠》(Winter Sleep, 196分钟,2014) 中被深入探究,动人心魄。

        锡兰静照摄影师出身,电影一贯注重影像风格(包括前作《小亚细亚往事》【2011】),此次更强调文学与戏剧性,深掘人物内心复杂性,长段极具深度与张力对白。剧作为导演与妻子Ebru历时六载完成,关于人物、情节、对白,两人分头写作,然后探讨、磨合,都有令彼此惊讶的创作瞬间。影片向契诃夫致敬,因深受其短篇小说《妻子》(1892)影响。锡兰说自己有“俄罗斯之魂”,痴迷俄国文学与电影,除了契诃夫,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塔可夫斯基。后者的《镜子》(1975),他看了不下二十遍。

        男主角“Aydin”土耳其语中意为“开明知识分子”,略有反讽意味。他自命小王国中的君主,倨傲,犬儒,自我中心,不近人情地批评一切,对身边苦难冷酷无情,但口中、笔下都在说教“诚实”、“良知”,因而有很多知识渊博、生活优裕的知识分子不自知的伪善,用Nihal的话说,总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只为显示道德优越感的人,最可怀疑(时而自恋时而自省的矛盾态度贯穿影片始终,也是编导者作为知识阶层的内省)。他有不甚成功的数十年演员生涯,大约因生活中都在表演——他也不时引用莎士比亚,命名自己的旅馆“奥赛罗”。众叛亲离的痛苦,令他内省,观照其他生命:在父母墓前垂泪,放走买来的野马,发现死去的狐狸躺在雪里,打猎打死一只灰兔……他说:自然界中都没有公平正义,何况人类社会?

        荒凉冬日的沉寂冷峻,一些激烈的暗流涌动,被删减的场景中,Necla说:我们住在这里,像冬眠。室外镜头多固定远景与全景,大量室内对话场景以空间暗示人物彼此的疏离:Aydin与Necla的激烈论辩,他始终背对着她;与Nihal的争吵,两人在房间两个遥远角落,虚幻的镜中影像作为媒介。片中有三次,Aydin偷偷窥探妻子的房间,内里情形被窗玻璃的反光弄得斑驳。片中多次嘲讽“肥皂剧”,而影片结尾几乎在向“肥皂剧”转向,但处理得含混暧昧,可读解为Aydin为自己心安而做的表演。锡兰将剪辑视为重要写作过程,“音桥”(以声音连结两个或许不相关的场景)被多次使用。极简的钢琴配乐,来自舒伯特第20号钢琴奏鸣曲(舒伯特也作过声乐套曲《冬之旅》【winter journey】)。

        《冬眠》探讨人的复杂性及彼此沟通的艰难。锡兰说,试图理解人的灵魂是他拍电影的动力,也是了解自己的过程。探讨情感与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也令观者有共鸣。他说:“在每种文化中都有某类人,面对生活有同样的疑问……这些人形成另一个国家。通过电影,你找到你的灵魂旅伴,他们与你是同一国的。” 台湾新浪潮导演杨德昌说过类似的话,《冬眠》中夫妻对话段落,也令人想起《恐怖分子》中类似场景。中产阶级思考者的精神困境。不无希望,但足够悲观。

 6 ) 尝试另一种读解

在谈到第三世界文学时,詹姆逊时刻提醒读者注意“民族寓言”的叙述方式。文学如此,电影也可作如是观。比方看伊朗电影,我们便会下意识地注意它在表层故事背后设置的政治隐喻。作为双重运作结构的典范,伊朗电影满足各类人群: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一个简单而感人的故事就已经足够,而对那些希望于智识上获得更多乐趣的观众来说,挖掘背后的隐喻总是让人兴奋的。这不是说故事本身并不重要,而是在我们有余力的同时对文本做出的独到见解,无非是在敞开文本潜在的可能性。基于此,下文旨在对《冬眠》做一次后殖民主义的尝试性读解。

首先,我们区分开《冬眠》中存在的二元对立:在物理空间上,是高高在上的旅馆与村庄的对立,在社会关系层面上,是作为房产拥有者的主人与租房的村民之间的对立,这是两个不同的阶层,他们间的权利对抗基于金钱。这可以看成是对帝国/殖民地的隐形表达(同样,也可以是统治者/被统治者)。前者作为殖民者占有土地(资本),后者作为被殖民者通过租用存活下去。

其次,是在殖民者层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对“邪恶”这一主题的不同看法区分成两派:一者认为对于邪恶当以感化手段使其自我完善,这是人性善的引申,代表是妹妹和妻子;另一者认为对于邪恶应当以牙还牙,通过法律惩罚处置,这是人性恶的引申,代表的是男主。前者诉诸隐形的内在力量,后者诉诸强制的暴力。这其实就是阿尔都赛对于意识形态的两种划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文化、宗教、政治等)和暴力的意识形态(军队、武力等),前者通过渗透的方式无形地让被统治者接受,后者直接以暴力的方式使人屈服。同样的,这两者也代表了殖民统治两种形式的外化:文化殖民和武力殖民。

我们也可看看被殖民者内部同样会形成的划分。弟弟的奴颜婢膝与哥哥的倔强不屈就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是殖民地中与帝国妥协的象征(但请注意他暗地里的嘴脸),而后者则是殖民地反抗群体的象征。整个故事的矛盾之发生是由孩子的一块石头引起的,孩子代表了被殖民者反抗殖民在行动上的象征,未来被寄托于下一代,是因为上一代作为代表的父亲已是废物(入狱、酗酒),已没有行动能力,唯有通过树立榜样(借由烧钱这一行为竖立的尊严)给后代提供精神动力。同样我们也该注意到文本对于后代反抗做出的暗示:他们此刻的力量还太过弱小,无法成功做到推翻殖民统治这一目的,这以孩子晕厥象征出来。

再来谈殖民者方面,我们将看到他们所使用的两者奴化方式均将遭受挫败。对于妻子而言,教育是关键,她筹集基金休憩小学,去看望晕厥的孩子,最关键的是去送钱,企图通过善心来感化“邪恶”。但是她失败了,烧钱这一行为就是对文化殖民的彻底否定,这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对于赞同法律压制“邪恶”的丈夫而言,同样得到否定。在紧接着烧钱这一段落之后就是他与教师的一席酒后对谈,教师通过引用莎剧对白否定了法律与武力进行殖民统治的可能性。至此,两种统治方式均告失败。在最后,男主意识到当初女孩信中的请求,他大概会促成此事的成功,这是殖民者在反抗压力下对被殖民者的妥协,希望通过善行可以稍稍平息他们的愤怒,延缓统治,但我们很清楚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殖民必将被解放。

当然,这只是去看的一种方式,其实我更倾向于帝国/统治这一隐喻设置,但从后殖民入手也无不可。同样,也可从女性主义对夫妻和兄妹之间的二元对立进行读解,也会是很有趣的,尤其是妹妹对于她酗酒的丈夫,是对“邪恶”感化论的另一种表述。

 短评

这是一部悲观主义深入骨髓的影片,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不可消弭,亲爱的你我之间却横着不可穿透的壁垒,每一次试图沟通最终都变成互相伤害。唯有冬眠,也许可以还世界清静,或者,各行其是,不再用语言,而仅仅听随心灵的交流。话唠成片,却精彩纷呈,阶级性、人性,透过蛋疼的聊天或争吵呈现出来。

10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我们疲于奔命,做出好似大有可为的假象,每天早上我都有绝妙的想法,整天却都在无所事事”听到这句的莫名的绝望。

13分钟前
  • 坍塌
  • 推荐

“你的问题就是,过得太舒服了。你不知道感恩。”从吟游诗人到悬疑作者,这一次,三小时的众生浮世绘,锡兰不留情面的揭露着人性的伪善,再一点点熬出彻骨的寒意。情感的远近亲疏,阶级的不可逾越;高高在上的人慈悲为怀,捉襟见肘的人恨意丛生。嫌弃是常态,沟通亦无解。

1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会是今年的金棕榈吗???

18分钟前
  • 马太
  • 力荐

摄影没的说,仍然从头到尾华丽得把人震晕。我更觉得有意思的是一些很有人生智慧的台词,比如“想要得到某人的同情,应在自己没犯错误的时候对他诚恳道歉”等等。结尾15分钟算是把之前大段话痨对白提升了一个档次。超过2个半小时的不完美电影都不能上5星。

21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落水驯马还在苟活,中枪野兔仍在残喘。穷人徒步千里道歉,富人驱车万里送钱。送来怜悯只能烧掉,跪下尊严只好晕厥。看似慷慨,却故意把玻璃价格报给对方;乐于捐助,却从未把旅馆床位让给灾民。名为俘虏,却有控制爱人的霸权;自称帝王,却是困在故乡的囚徒。自我麻痹的情感怪兽,自我感动的道德圣人。

2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像巴别塔,是无解的。不仅仅是当地贫富差距造就的阶级矛盾,同一个家庭中两个人都互为炼狱... 看完《冬眠》,等字幕出现的时候我才发觉电影本身比这个题目和里面描绘的天气都要更让人冰冷彻骨,三个多小时如果能被其中大段的争论对话吸进去,其实不会觉得长

2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一人一世界,他人即地狱,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在接近“冬眠”的空间内封闭,因此即使在谈论了这么多或深或浅的人生道理后,人生仍然是并永远是绝望的,这就是本质;我就是来看光线和构图的,室内打光华丽如油画,锡兰纯粹炫技,砍掉一半台词给四星。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摄影真不错,土耳其乡村挺有格调的,但是这悠闲度假的节奏让作为影迷的我都会睡着

31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无论是身在农村的知识分子叨逼叨想回到首都,还是那种冷静的讽刺背后所有的彷徨和悲哀,甚至是下雪喝酒打猎的日常生活都让我联想到契诃夫。唯一不好的是结尾太仓促廉价,简直要让人以为影片的主题是夫妻关系,其实导演的视野远甚于此。

32分钟前
  • 时间是食肉的
  • 力荐

电影里聚集了公知、圣母、文青、小民、刁民、和稀泥的,一个小社会里每个人又各成一个封闭的小王国自说自话互相攻讦。兄妹吵架和夫妻闹嘴那几段台词太带感,让人想冲进去跟他们撕逼……色彩的冷暖却凑正人的聚散,即使无法沟通也要做伴,唉。PS:我能看得这么明白,它自然就不如小亚西亚了

37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花了三个半小时证明一个理论:“人和人沟通的实际效果,其中逻辑内容只起到百分之三十作用,其余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情感”。但话痨片一向不是我的菜。近年相对比较失望的一部金棕榈。PS:“你不能因为你善良,慷慨,就用你的这些优点去鄙夷别人”这一句最戳中。

41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赌今年的金棕榈非冬眠莫属,赞我的我都关注!

42分钟前
  • Se7en丶小七
  • 力荐

没有预想的那么沉闷,台词还是有很多内容的,再加上锡兰一贯出色的摄影。选景就独特,外景看来很奇观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3小时16分钟搁在卡帕多西亚外星球般地貌中,以锡兰电影少见的大量对白,揪扯出人类沟通越深距离越远的困境。戏中的一切人物都没做错任何事,甚至都是自我世界里的老好人,却总在相悖的思维志趣和行为逻辑背后,酝酿并爆发着激烈且不可谅解的矛盾。很多时候谦虚和退让之德,只会让争吵中的对方视为挑事

50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3个多小时,越看越深刻。爱,与占有。爱的厮守,与年华的消耗。阶级间的理想主义,与阶级对立的不可弥合。人生的美好,与归路的孤独。所有这些,使得影片在看似依旧平稳的画面中,泛起惊涛骇浪。《冬眠》是一部静静流淌的电影作品,流过你每一寸肌肤,带着酸楚,带着悲凉,带着对人生无所谓的希望。

55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每天,我抱着无数幻想醒来,却只在街上徘徊了一天。”雪夜放走的马,雪原猎杀的兔,女式拖鞋,孩童眩晕。在事业和婚姻瓶颈,面对一系列无可避免的阶级矛盾、姑媳矛盾……远方的伊斯坦布尔正如契诃夫笔下的莫斯科;孤独者,在哪里都是异国

5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1.不同阶级、不同身份分列不同立场,谁也不能理解谁,谁也无法说服谁,“面对”成了阐述,而非交流;2.尊严是穷人仅有的骄傲,骄傲是富人不愿舍弃的尊严;3.人与人之间是一场冬眠,安静地沉睡在冰冷之中。

5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这片子在剧作结构上是一个三幕话剧式的,分别是各自一个小时左右,从展示角色的生活状态和为矛盾冲突积蓄力量,到矛盾爆发,到最后的出口,它的对白更多时候是在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演员也在用最细小微妙的表演来展示内心和言语的矛盾,它呈现的重点是戏剧反差,引人思考,而不是戏剧冲突。★★★★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锡兰想告诉人们,在文明世界的角落,慈善和贫穷、弱者和强者、丈夫和妻子之间已经慢慢转化为静止的对立——就像无比肃穆的自然景观,只能目睹它的存在而无法做出任何改变,任何弥合对立的尝试都只会让双方漂移得更远。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