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猎手

剧情片美国2014

主演:史蒂夫·卡瑞尔,查宁·塔图姆,马克·鲁弗洛,西耶娜·米勒,瓦妮莎·雷德格雷夫

导演:贝尼特·米勒

 剧照

狐狸猎手 剧照 NO.1狐狸猎手 剧照 NO.2狐狸猎手 剧照 NO.3狐狸猎手 剧照 NO.4狐狸猎手 剧照 NO.5狐狸猎手 剧照 NO.6狐狸猎手 剧照 NO.13狐狸猎手 剧照 NO.14狐狸猎手 剧照 NO.15狐狸猎手 剧照 NO.16狐狸猎手 剧照 NO.17狐狸猎手 剧照 NO.18狐狸猎手 剧照 NO.19狐狸猎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5:45

详细剧情

  马克(查宁·塔图姆 Channing Tatum 饰)是一名职业摔跤手,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他也曾有过辉煌的胜利,然而,如今,一切光芒都已经散去,他不过只一个碌碌无为的无名小卒。马克的哥哥大卫(马克·鲁法洛 Mark Ruffalo 饰)也是一名摔跤手,兄弟两人彼此之间 关系十分要好,可是,马克明白,大卫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而自己却只有摔跤。  某日,马克意外受到了一位名为约翰(史蒂夫·卡瑞尔 Steve Carell 饰)的神秘富商的邀请,希望马克能够成为他所组建的摔跤队中的一员,在约翰的摔跤队中,马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深受约翰重用的他成为了约翰唯一的朋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大卫也加入了摔跤队后,一切都开始改变。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长篇影评

 1 ) 对人物关系的一点理解

来讲一下片中的人物关系。有剧透。
首先是杜邦母子,片中没有交待清楚为什么JOHN 的母亲会对他如此冷漠疏离和无情,以及对他的不信任,以至于要用钱来收买小时候JOHN的友情。在这种关系里,母亲越是不认可他,他就越渴望得到母亲的关注认可和支持。他利用他的财富和资源,能得到他想要得到的几乎一切东西,包括他后来对摔跤运动的支助。
舒尔茨兄弟的关系,MARK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他是跟哥哥DAVE一起长大的,DAVE对他来说亦兄亦父,DAVE是个伟大的摔跤手,MARK在哥哥的调教下,也成为一个伟大的摔跤手,但他总是感觉活在哥哥的阴影下,他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哥哥,这让他变得无论在训练上还是在情感上都依赖他哥哥(所以他知道他哥哥加入其他组织后会感到愤怒),也让他自卑。
就是在两人这样的生活成长背景影响下,两人几乎可以说一拍即合:他们各取所需,JOHN想摔跤手能为他摘得金牌,希望能获得母亲的认可,也需要和别人建立关系,需要被人需要,想被他的摔跤手们当成哥哥、父亲、导师和领队;MARK想脱离和哥哥的关系,利用JOHN提供的资源打下自己的一片天空(殊不知摆脱不了骨子里的自卑和依赖的话,这样也只是从一个囚笼来到另一个囚笼),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就。过程中JOHN带他接触到许多以前没接触过的东西,让他长见识、开眼界,在这样的关系里JOHN成为了MARK的另一个父亲和哥哥。
直到JOHN的母亲再一次打击他,认为他所为之努力的东西很LOW,根本就不认可他,随后当他发现摔跤手们不在训练营训练,而是听MARK的话在屋子里休息看纪录片,他情绪终于爆发,打了MARK一巴掌,骂他为不知感恩的猿类,还说不惜任何代价都要请到他哥哥DAVE来训练营。MARK从此崩溃,他的伯乐以这种态度这种姿势来表明他哥哥比他好,他也从此远离JOHN,变得颓废,与冠军距离越来越远。
JOHN和MARK的关系破裂,和DAVE的关系勉强维持,DAVE带着MARK要求要他留在基地就必须保证MARK的资金支持,可怜的MARK又一次活在DAVE的羽翼保护下,像个没有独立人格的小孩一样,没有尊严,受人鄙视。
DAVE有亲密的爱人和小孩,他们相亲相爱,是个牢不可破的整体,他们的家庭气氛两次和JOHN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冲突,JOHN第一次与他们相见后沉下脸离去并不全是因为他们没把他当一回事,也因为JOHN对别人家庭温暖的愤嫉。
拍纪录片成为这三人关系破裂的导火线,上面讲到DAVE有自己的家庭,给不到JOHN所需要的东西他,而真正当他是哥哥父亲的MARK又被他一手推远,加上母亲去世,感情再也没有寄托,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也崩溃,于是他就枪杀了MARK真正的如父亲般的哥哥。
总的来说就是两个感情缺失的人互相需要互相取暖,但这却不是一段平衡的关系,因为一方富甲一方,另一方只是个只会摔跤的穷小子,JOHN的喜怒不定和傲慢最终伤害了这段关系,俩人都是玻璃心,关系无法补救。
有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不代表可以买到任何东西。说到底舒尔茨兄弟对JOHN来说就像马对他母亲一样,只是一种玩物,或者一种精神寄托。
越是空虚越是需要被肯定,就越追求伟光正假大空的理想和精神。这电影是对美国梦的一个赤裸裸的讽刺。

 2 ) 巨婴猎场

杜邦一出场,说话云山雾罩,加上木然的表情,直勾勾的眼神,活脱脱一个深井冰。可马克就是信了,回家还想说服哥哥“同去”。这成了本片所有憋屈感的源头:明摆着的非正常人类,瞪眼就能忽悠人。看来,一个离开了哥哥就只知道吃方便面拌沙司、为了20美元对小孩发表演讲的人,确实是个太容易落入陷阱的“猎物”。

而杜邦并非猎手。他蛰居在那座宏大庄园和豪门世家的历史当中,室外空旷而远离人际,出入都是私人直升机,室内则到处是祖先画像、照片和家传的陈年旧宝。这一切足以隔绝他和人世。当片尾他从那扇通往地道的小门出来时,埋伏在门边的警察、远处的警车,组成了一个狩猎的现场(构图绝了)。猎人者终于被猎,虽然猎获的只是躯壳。

有钱人也不都这么任性。所以杜邦的症结实际不是壕脾气,而是人格的发育不全。从他与运动员们相处的模式,到逼着人承认他是“导师、父亲、领袖”的行为,都很像儿童片中那种“我爸爸有钱,你们都得听我的”的校园小恶霸。这多半也是他童年时的真实状态(唯一的“朋友”是司机的儿子,无疑暗示杜邦在学校等外部环境的交际不良),而家长对此不是没有足够重视,就是一味用钱解决,结果雪上加霜。杜邦将对母亲的不满迁怒于母亲的“玩具”——马,一把年纪还拼命向老妈求认可,已经是明显的巨婴人格。现实中的一般情况是母亲年轻时大把时间花在了扮演贵妇和参加社交,忽视了亲子交流。但片中唯一一次母子间的直接对话,母亲想谈的居然是“处理玩具小火车”,表明她对儿子的“长不大”显然负有纵容和失教的责任。

另一方面,查宁·塔图姆真是捡到了宝。他演技确实单薄,但这个角色恰恰就需要一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气质。马克同样是心智不成熟的巨婴:素不相识的富翁随口一言,他就不假思索地搬进了庄园(难怪律师要调查他“大学毕没毕业”);完全被杜邦的情绪和喜怒左右,毫无周旋迂回的自觉;不懂得自我调节,挨一巴掌可以委屈一整年;缺乏起码的理智和自控,比赛失利后宁愿自暴自弃也不肯向哥哥求助……在这些幼稚行为的衬托下,他对哥哥的所谓“阴影指责”简直像个中二笑话。他的确对摔跤这项运动有热情,一看到杜邦准备的场地,马上兴奋得开始做动作(也像个孩子得到了喜欢的玩具);但他从来就无法像戴夫那样,对对手的动作和实战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没有进化成教练的智慧和才干。因此,当彻底失去哥哥之后,他的去处只能是地下格斗场。

巨婴只能猎获巨婴,因为大部分成人都会看出他是怎样的怪物。但有钱的巨婴,比拿着毒药的孩子还糟糕。他可以花50万美元收买整个摔跤协会,还打着爱国的旗号(最讽刺的是,从一开始就被杜邦要求“为国争光”的马克,最后是在地下搏击场遇到了来自苏联的对手)。对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来说,在无需工作谋生的情况下,自由地追求个人爱好无可厚非。但杜邦只是巨婴。他根本无法认真地从事某种事业和研究,更无法获得真正的专业成就,只满足于花钱作弊这种小孩子把戏。贝尼特·米勒展示的是最真实、纯粹的“穷得只剩下钱”。值得玩味的是,他没有让杜邦用钱买来婚姻或性爱(不知现实情况如何)——因为那太成人了。

然而巨婴能买到武器,并猎杀他不喜欢的人——杜邦的怒意甚至上升不到“得不到你就毁了你”的层次。他目睹马克离开时的失落,更像是“你怎么就不跟我玩了”的委屈。而他对戴夫,却真真切切地有着“凭啥大家都跟你玩”的幼儿园怨念。于是,盘旋了120分钟的不祥终于变成了荒诞的悲剧。

老话说救救孩子,但谁能救得了这些巨婴呢?

 3 ) Foxcatcher:有钱就任性的代价(8.5/10)

对摔跤这个奥运会项目基本一无所知,偶尔在奥运会上看到也是立马换台。没想到这部关于摔跤运动的电影拍得如此精致,伤感和深刻。《狐狸猎手》完全不像一般的体育电影一样简单和励志,而是借摔跤这个体育项目讲述了三个男人的孤独和苦闷,那是一种任何金钱,荣誉和地位都无法弥补的苦闷。

电影最后一幕,哥哥倒在血泊之中,亿万富豪被带上了警车,曾经是奥运摔跤金牌得主的弟弟最后只能参加低级的打斗联赛。漫天大雪中,喧嚣和灯光下,三个人的眼神都让人不忍直视。曾经在一起奋斗,为了美国奥运代表团的荣誉而拼尽全力,但在最后只能接受这样的结局。每个人的眼神或有不同,或惊诧,或傲慢,或绝望,但共同的是,三个人的眼神中都有着无比荒凉的孤寂。

电影并没有具体解释造成三个男人最后悲剧命运的原因,也许本身就没有任何原因,世界就是这样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和性格本身决定了悲剧的发生不可避免。电影不紧不慢地交待环境,铺陈背景,自始至终营造着压抑的气氛。摄影基本使用蓝灰格调(没有浪漫的气氛,只有现实的粗粝),音乐压制着情感的迸发(就算拿了世界锦标赛金牌也只是用了现场声,没有任何激昂音乐背景)。很多镜头就如纪录片一般地不动声色,不加修饰(比如开场哥哥和弟弟摔跤训练的长镜头,又如哥哥在摄像机镜头前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演戏声称亿万富豪是自己的导师),但又有些镜头在用光和取角度上精心雕琢(比如亿万富豪很多个侧面特写,雕像般的精致),这些都显示了导演对电影气氛和表达情绪的丰富变化和良好控制。在舒缓的节奏中,却处处隐藏着爆发的危机。

导演Bennett Miller在之前的体育电影《Moneyball》中就已经显示出了出色的叙事能力和气氛营造功力。Moneyball中Brad Pitt饰演的棒球经理人坚持己见用心良苦却不为人理解,而《狐狸猎手》中光亮的奥运台下面也尽是酸楚和挣扎。史蒂夫·卡瑞尔,查宁·塔图姆和马克·鲁弗洛的表演都可圈可点,敬业非凡(据说他们练了很长时间的摔跤),特别是Carell,几乎是举手投足间,每一句台词中,都显示出一个亿万富豪的傲慢和空虚。他每时每刻都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他的巨大家族财富既可以让他随心所欲,却又让他背负了巨大的负担。他说, I only have one friend in my childhood, and later I know my mother pays him to be my friend.

我体验不到有钱人的这种悲伤,但我想,还是比穷人开心多了吧。影片开始,弟弟只能天天吃方便面度日,偶然去中小学讲讲自己的昔日奥运辉煌拿个20块劳务费什么的,哥哥也是在日渐衰败的学校摔跤队混日子。直到两人被亿万富豪雇佣,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但在影片最后,哥哥和弟弟坚持了自尊,结果又如何呢?哥哥命丧黄泉,弟弟虎落平阳。可惜,穷人除了自尊之外,几乎什么也没了,如果坚持了自尊,可能失去的是一切。。。

《狐狸猎手》用不动声色的笔调讲述了一个特殊的悲剧,但这种悲剧的构成元素又可能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这正是电影的深刻之处。

 4 ) 猿类和它的饲主

一部从剧本到导演、演绎都完美契合、毫无差池的作品。这个故事在不动声色间,做到了层层铺垫、滴水不漏,人物关系的建立、嫌隙、崩溃,流露得波澜不惊而又触目惊心。惊心到哪种程度呢,我在看了原型故事和大量幕后介绍之后,仍然被诸多镜头和整体氛围吓得不轻。
最让我胆寒的,即是它反映了一种类似于猿类和主人的角色关系,一种献媚和被讨好、被动和控制、反扑和被袭击的关系。
这种关系反映于Mark和John du Pont以及John du Pont和他的母亲之间,又突出反映于两组镜头:
染了头发也染上毒瘾的Mark彻底沦为John du Pont的私人收藏品,他半夜趴在地上陪他训练,甚至于给他刮胡子,蹲在他面前问他还好吗。查宁塔图姆贡献了一次非常有特色的表演,很有原始感的肢体动作里,无处不显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特别是他蹲在John du Pont面前,假意进攻一下又拍打Du Pont的膝盖的动作,活脱脱一只猩猩。
而John du Pont在母亲来训练场地旁观时,为了表现自己的教练地位,装模作样地指导队员,甚至拿出杀手锏,趴在地上让队员扳开他。这组动作于观众看来是尴尬的,因为都知道John du Pont是个没有真本事的假招子,他的这些动作在观众眼里和杂耍无异;而在他母亲眼里,痴迷这些“恶心”的运动的儿子也和小丑无异。
John du Pont用欲望、野心、认可来饲养Mark,而John du Pont要在母亲那里百般表现寻求承认,他有着畸形的自卑和满足感,一方面因母亲而内心脆弱,一方面又用手上的权力吸引更多的“收藏品”。
但是Mark还跟别人串通伪造John du Pont的摔跤胜利,表明Mark对John du Pont的外强中干也是多少清楚的,这从John du Pont给了他一巴掌之后,他备受屈辱又立马翻脸的状态也可以看出。
“你有什么资格侮辱我?你有什么本事侮辱我?”一开始的导师和学徒的状态早已被肆流的私欲淹没,面具被撕破,礼物和奖品也一起消失,他剃掉金发,如同撕掉Du Pont烙在他身上的所属标记,猿类立刻攻击主人。
这是John du Pont并没有估算到的,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这些运动员当成人看待,只是他的玩物、金牌奖章,随时能陪他进行摔跤游戏的宠物。而他没有摔跤上的真本事,就永远赢得不了这些运动员长久而真正的尊重。
所以Dave才如此勉强地挤出唯一一句赞美。Dave非常清醒,他出于真心帮助弟弟,把摔跤当成职业,把和John du Pont的合作当做生意,他还有美满的家庭。这一切都让John du Pont无法收买他。意识到诱惑无用,John du Pont又一次试图摆出尊贵者的架势,讲几句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唬人话,可话还没出口他已经吓退场,面前这个人完全不似Mark一样心智不全,称呼他John而不是Du Pont先生。
John du Pont濒临崩溃到能听见嘎吱声的心理在观看录像带时到达临界点,他一个人对着镜头夸夸其谈,好似对着母亲不断重复自己的丰功伟绩。在他的认识里,要么是人们臣服于他脚前,要么是他母亲,鄙夷地不拿正眼看他。
“你有什么问题吗?”开枪时这一句暴露了他的失衡,这个不尊重他、拒绝他抛出来的绳子,胆敢直视而非仰视,胆敢不蹲在他面前示好的人,只有狠狠打上几枪才能泄愤。
史蒂夫卡瑞尔饰演的这个阴鸷变态的有钱怪物,以整部电影之灵魂的地位,成为一半惊悚的来源。而米勒的构想里,一个纨绔子带着一帮摔跤运动员征战奥运会,那是一个疯狂的情形。他的构想十足十地呈现了,这个疯狂、怪诞而诡异的画面里,被挥舞的鞭子驱赶的一群群猩猩,绕着杜邦家族的野地,和那名贵的马群一起来回奔跑。

 5 ) 狐狸猎手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狐狸猎手》讲述了一个令人扼腕的的悲剧故事:杜邦集团继承人约翰·杜邦希望奥运金牌获得者马克·舒尔茨帮助杜邦地产组建一个团队参加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马克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希望借此走出德高望重的兄长戴夫的阴影。

在杜邦集团的光环下,马克越来越依赖他的“恩人”。起初一切顺利,然而杜邦善变的性情,错误的引导渐渐开始影响马克的训练。不久,杜邦的怪异和残忍就削弱了马克本已摇摇欲坠的自尊。同时,杜邦也将兴趣转移到了戴夫身上。在他的离间之下,三人终于走向了悲剧的深渊。[1]马克最终离开了自己一度认为是“导师”和“父亲”的杜邦。而八年后的某个冬天,杜邦当着戴夫妻子和杜邦保镖的面,开枪射击戴夫,三颗子弹结束了这位前奥运和世界冠军的生命。 杜邦随后被捕,后来被判三级谋杀,死于狱中,他终年72岁

《狐狸捕手》是一部意蕴丰厚的电影,超越了体育传记片的范畴。这或许会是米勒最好的点,也是最好的关于美国人、美国人生活和美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影片。米勒在片中显示的娴熟、自信、游刃有余,令人敬佩。尽管主角是哀伤而动人的查宁·塔图姆

 6 ) 少即是多

在剧本写作里,对话可以算是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部分。与其让男主对女主说“我爱你”,不如来行动证明。毕竟电影是视觉艺术,需要“show instead of tell”.

电影先由一组真实的历史档案镜头开启,再进入男主Mark(Channing Tatum)的世界,期间没有任何说教,甚至连背景音乐都没有,只是客观的呈现。你不需要对话就能知道Mark是个闷闷不乐的人。开头Mark和Dave(Mark Ruffalo)一起训练的镜头里同样是很少的对话,只有哥哥Dave用轻轻的声音安慰他。这段训练镜头也是很好的把俩人的关系表现了出来,同时也算是留下了疑问:Mark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为什么是这样的性格?只有到了影片中间位置我们才知道他父母在他2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从小和哥哥相依为命。这种先呈现再找原因的方式是很值得称赞的,因为很多时候剧本沉不下心,恨不得一开始就告诉你为什么。

影片整体的气氛显得阴沉,冷峻,客观。这和镜头,声音与剪辑的运用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全片基本上除了几个tracking shot, 永远都是稳稳的镜头,甚至一点镜头推进和运动也没有,压抑感顿时就出来了,好像把活力也抽离出去。对比下”Birdman”,镜头永远在动,因此就显得很不安分。导演的这种选择从拍摄角度也是省时省力,你不用纠结该不该用滑轨还是摇臂,直接用三脚架设置好镜头,开拍就行,把精力放在了演员的表演身上,而不是用花哨的镜头语言来抢戏,这是何等的自信,对导演和演员又是何等的考验。事实上大部分功夫都花费在拍摄前,据说两位主演为本片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摔跤训练,当最后一天训练结束的时候,Channing和Mark直接俩人抱着哭,足可以瞥见他们对本片的牺牲。导演的各种选择也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本片三位主要角色的表演也是真实可信,为人物关系增添很多维度,这都和导演重视表演有关系。

全片除了个别片段基本没有任何音乐,只有环境本身的ambience,压抑空虚感也因此更进一步。就算是有音乐,也是简单缓慢的钢琴曲,没有花哨的管弦乐来煽情或抢戏。环境自己的声效就有足够的力量。结合剪辑,更是有独特的效果。经常是从一个很吵的场景瞬间切到一个很静的场景,对比和压抑就又出来了。再加上很多场景都没有对话,更是加强了观众对人物的关心。比如Mark比赛失利后在自己酒店房间里自暴自弃那一段,一句话都没有,但你的心是和他一起痛的。

导演最重要的职责可以说是确定影片基调和导演员。不动的镜头,极少的音乐,很少的对话,利索的剪辑,都是导演刻意的选择。本片的主线就是三人复杂的关系,当电影制作技法被淡化后,观众才会真正的把精力放在人物和故事上,但是没有好演员来撑场一切都白搭。本片的三位主演可以说是都献出了出色的表演。

Steve Carell饰演的化学产业大亨John du Pont是一个性格古怪,虚荣并不切实际的人。他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真学实干,却又要假装成高超的教练,把自己抬到一个不可能的高度,假借着爱国主义情怀为所欲为。在他眼里,吸毒和喝酒都是消遣,没有任何区别,人也是可以被买到的。而Dave又恰恰是个不能被金钱收买的人,拍纪录片的时候连撒谎都不行,因为他很清楚John一点真才实学都没有。某种意义上这也是John在母亲去世后情绪崩溃的一个导火索。Steve Carell据说每天特效化妆都要花费2个小时,把这个角色演得不寒而栗。也正如导演所说,“史蒂夫是个喜剧演员,但我相信所有喜剧演员内心都是黑暗的。”

片子在07年的时候就开始筹备,那时候导演就已经相中Channing Tatum,可他还是个没名气的演员。前半段的他的比重比较多,当John扇了他一巴掌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怎么会堕落的这种地步,怎么会如此的被他掌控,哥哥Dave来之后自己又该怎样面对他。这些心理感受没有通过任何对话来揭示,但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导演很尊重观众的智商,也很信任演员的表演,从最后结果来看还是很令人满意的。最开头的时候,Mark在和孩子们演说自己赢得奥运金牌的经历,而孩子代表了体育的纯洁。而到影片的结尾,Mark完全堕入了黑暗,体育也不再纯净,这可能才是影片的中心观点。没有任何的说教,只是微妙的让观众去体会,这才是好的电影。

我对Mark Ruffalo就不太感冒,觉得演什么戏都是一个样子,可能和他声线有关,所有电影里说台词的方式都一样,因此觉得单调。他曾在Stella Adler (一个方法派泰斗) Studio里学习过,所以可能就被大家认为是个“方法派”吧,我就有点不屑一顾,觉得演的太平淡,就算你学了方法派又能证明什么?不过不能否认他对本片的付出,可以坚持那么久的摔跤训练就是一种专业的态度。演技这个东西向来是各花入各眼,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是如果你能有职业的态度,愿意为了一个人物而费尽心血,这也是值得敬佩的。就怕有些人没有天分还不刻苦,把演戏当玩乐一样(完全没有在讽刺国内某些演员)。

——————————————“彩蛋”分界线———————————————————

知道这是个长文,因此还是要犒赏下坚持读完的各位。

我参与的是学校组织的提前观影,后面有个和两位编剧的Q&A,在此记录一些,希望有所启发。

关于剧本创作:

剧本07年就开始创作,由Max写的第一版,然后由于08年美国编剧大罢工搁浅。导演另外找到了Dan(“Capote”里和导演合作过的编剧),然后就形成了现在的最终版。

—剧本和拍摄一直在变。演员很重要。经常有时候在片场,导演觉得演员演出了他想要的,后面的几场戏基本就可以不要了,因为对话不如演员表演更令人信服。有时候我也会根据演员的气场和化学反应改写某场景或者加戏。

—首先这是个体育片,因此就有一个体育竞赛的角度。男性关系,比赛,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但同时这又是个很奇怪的电影,某种意义上它是一部不是体育片的体育片,而且也算不上是传记片,我也很喜欢这种挑战,因为你没有必要为了某种类型片的要求去妥协。中心故事是关于这三个人的关系,互相推进对方,却又互相限制对方,我们总是把重心放在人物上。

—剧本是一个压缩时间的活。其实在Mark离开Foxcatcher到Dave被杀害离了有8年时间,但是在剧本里我们就简化了,感觉好像发生的很快,其实离了很久。

—因为话题在公共领域,我们不需要花版权费,而Du Pont家族也没有找我们的麻烦,他们会说John是个怪胎,代表不了我们家族,把自己撇了一身轻,所以干脆就让我们拍了。想想《公民凯恩》,当年明明是虚构人物,反而是现实里被影射的那位大发脾气,影片差点都没法上映,和Orson Wells比我们还算是比较幸运的。

关于投资:

—他们总是想读点东西,这便是为什么立项目的时候好歹要有个剧本,所以他们总是催我

—中途有投资商退出,有一段时间这变成了一个孤儿项目

关于表演:

—一个影片98%都是选角这句话真的很对。

—两位主演都没有用替身,所有摔跤镜头都是真实的。你应该去youtube上查查真人的资料再和他们对比一下就知道演员演的有多好了。

—Bennet(本片导演)有一种独特和演员建立信任的方式。他知道每一场戏的作用,非常具体,也非常用心,很懂得如何和演员沟通。

—有了好的表演就真的不用我们费心去写对话,观众也更舒服。


——————————————————结束———————————————————

 短评

悬而未明,一切都暗涌在影像中。阴郁却充满张力。我想,杜邦是爱马克的吧。

7分钟前
  • 黑.华兹华斯
  • 还行

难看的肝颤,如果不是steve carell演有可能还行

11分钟前
  • koroki
  • 很差

冷冰冰的破梦电影,没有重要的女性角色,但还不难看。杜邦一出场,直勾勾地盯着马克的表情很有印象,后来才感觉到,那更像是儿童想要占有玩具的外在表露。可是,这种爹不疼娘不爱的人物设定(不管是真实的传记人物还是虚构的电影角色),真的看太多了。孤家寡人,黑路一条。

1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对美式热血开出的一记冷枪。故事讲述得克制冷静,被真人真事绑住手脚后Miller反而把导演调度发挥至最佳。有钱所以任性,但最终还是性格决定了命运!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都说米勒多会拍传记,其实更准确的话,他擅长挖掘故事难被人看到的一面。这次的真实故事改编,其实多诡异的两个人,剧情也可以说是闷。但人与人的关系,他说得比谁都透:看似天差地别的两人,好像找到彼此的共通。而以为这些共通会产生的火花,却因为两人终究不一样,变成血色弥漫至最深处

2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米勒对节奏的把握和沉稳的摄影风格几乎给人以芬奇电影的错觉了,对体育题材的把握他真是一等一的好手,这种缓慢、冷静、不知不觉中的冷峻高潮构建十分迷人。电影的节奏把握和其中人物杜邦的最后高潮出击都遵循了片中谈到的左手拳突袭制胜法,但比一般靠情节推进的电影更厉害的是它走心理推进,大赞。

2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摒弃了美学和剧作上哗众取宠托大想象,观察家米勒从一个最美国梦式的题材(运动励志)出发,用最平实和传统电影语言,却做到了对“美国性”最深刻拆解。最后枪声不仅是美国梦的幻灭,也是虚无主义对现代性个体吞噬。

24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贝内特·米勒三部剧情长片均改编自真实事件,而每次他都能选取一个出人意料的视角进行切入,从而产生极为不同凡响的效果:这种去戏剧化,靠人物情绪推进影片发展的手法太需要功力了,最后标榜着让美国再度腾飞的富翁却以孤家寡人之势枪杀了家庭美满工作出色的美国梦代表,残酷又讽刺。

2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Miller最好的作品。时间会证明它的价值。请给Steve Carell一座小金人。【奥斯卡后:拿到了乐高小金人TAT

27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贝尼特·米勒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东西,甚至比上一部《点球成金》走得更远,即便这是一部体育题材,却与热血毫无关系。他用他的方式去讲他的故事,并将很多情绪藏于影片背后,以人物关系驱动影片。三个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出色,史蒂夫·卡瑞尔则奉献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表演,不仅是形象上的变化。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三星半入;镜头四平八稳,剧情推进缓慢无声,气氛诡异阴沉,三位男主的表演均有力而不过猛;整个事件的进展,虽不详述前因后果,但从一鳞半爪中可以得知些许端倪,悲剧的发生可溯源而上;史蒂夫·卡瑞尔面无表情的阴郁,一开始就让人不寒而栗,美国梦的幻灭。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又一部试图用影像探寻的影片。很阴郁,但又以克制(简化台词甚至是冲突)的方式,带出影像下的暗潮。很多时候都不敢认史蒂夫·卡瑞尔了。影片弱化处理了同志因素,但同时又留下了些线索或暗示。其实它也不着意于透析人物动机。片中拍摄的那部杜邦纪录片,实在是黑。

38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故事告诉我们寄人篱下难免要被吃点豆腐

42分钟前
  • Clairvoyant
  • 还行

演正剧的史蒂夫·卡瑞尔,是个大惊喜

44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没看过这么恐怖的传记体育片,像库布里克拍的。演的最好的我反而觉得是绿巨人,被迫对着摄影机说“杜邦先生是我的导师”那场戏,是一切恐怖的顶点。

46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7.5。我只能说史蒂夫卡瑞尔演得好到让我恨死他。我叔太可怜了,玩胡渣的时候好像一只萌熊。对摔跤手的模仿很到位。这不是励志故事。这是个心理畸形孤独症变态患者养了一群运动员的故事。最可怕的就是那种无声的情绪培养。有的情景蛮好玩。你看到的不是真实的。

47分钟前
  • LoVe
  • 推荐

7/10。与《末代独裁》对照观看,同样以旁人姿态解剖一个支配欲过剩的强者,由崇拜急转直下为憎恶的关系发展都一样。米勒导演技巧高超在捕捉人的心理活动,像那些古怪的标本、没有阳光的室内拍摄、母亲葬后摆脱束缚的放马戏,又轻又重的悲伤情绪发酵凝聚,再到最终爆发。然而影片依然比想像中闷骚绝伦。

5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贝内特·米勒导演至今为止的每部片子都有一个可以堪称神奇的切入点,剧本改编的视角总是那么聪明且独特,这次他又选择了一个看似可以置身事外的第三当事人,退了这一步却把两位事件当事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矛盾冲突刻画的更加耐人寻味,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深入了人物和阶级之间的差异性。★★★★

5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这片子并没有提供什么深层次的人物解读啊?事件的发生更多是表面上的展示,没有提供任何内部逻辑。而且Carell的表演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他总仰着头是怕假鼻子掉下来吗。不知所云的片子

60分钟前
  • 五乔
  • 还行

父权的缺失,母亲与兄长承担了父亲的角色,约翰和马克各自试图以证明及超越的方式弑父。母亲的离世使得约翰失去弑杀的对象,迪夫的回归割裂了马约两人的盟友关系,约翰最终通过到杀掉迪夫来完成父权的自我转移,马克因此也得以独立。

1小时前
  • 刘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