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

喜剧片大陆2021

主演:章宇  马丽  张志勇  徐刚  郭月  张迅  袁利国  薛宝鹤  

导演:耿军

 剧照

东北虎 剧照 NO.1东北虎 剧照 NO.2东北虎 剧照 NO.3东北虎 剧照 NO.4东北虎 剧照 NO.5东北虎 剧照 NO.6东北虎 剧照 NO.13东北虎 剧照 NO.14东北虎 剧照 NO.15东北虎 剧照 NO.16东北虎 剧照 NO.17东北虎 剧照 NO.18东北虎 剧照 NO.19东北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0:35

详细剧情

  美玲(马丽 饰)即将临盆,她的丈夫徐东(章宇 饰)只好将家中心爱的狗托朋友寄养到别处。马千里(张志勇 饰)是债务缠身的建筑商,他在穷途末路之际,偶然接收了徐东的宠物。不幸的是,这只狗的死亡让两个站在人生岔路口的失意者狭路相逢,满腔怒火的徐东在复仇的道路上屡战屡败,但却发现了马千里不为人知的一面。与此同时,美玲也意外的发现了徐东的秘密……  不易熄灭的仇恨之火被点燃,熄灭仇恨的灭火器迟迟没有打开。东北虎在动物园里晒着太阳发呆,它似乎已经习惯了每天被饲养员扔下食物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东北虎》:萧条语境下贩卖的廉价诗歌

我对演员章宇的印象还停留在《大象席地而坐》的混混于城上,阴郁、沉默,靠在窗口吞云吐雾。河北井陉和黑龙江鹤岗并无不同,都是落寞的工业城市,寒冷,有灰蒙蒙的天和脏兮兮的路面,许多拧巴的人活在这里,为了生计奔走,也彼此伤害,但总会在煤炭缝隙里蹦出几个执念,比如写诗,比如报复。

《东北虎》讲了一些七零八落的事情,出轨、报复、追债还有诗歌和东北虎。电影发生在鹤岗,现在的网红城市。关于鹤岗,互联网上一直有两个,一个是房价过低,随意躺平的小串之都,一个是资源枯竭,财政破产的落魄小城。《东北虎》中的鹤岗,落在现实上,不动声色,普通且日常。这里的人可以藏住情人,藏住钱财,甚至人心,但萧条藏不住,因为印在每个人的脸上。章宇饰演的徐东,每天愁眉苦脸,打两份工,一个在矿场一个在学校,连和情人偷情的时候都心不在焉,苦于年老色衰,经济衰败,当然也是鹤岗居民对这个城市的阐释

章宇的表演事实上是《大象席地而坐》于城之后的延续,情感的连接点在于愤怒和无奈,而于城和徐东的共同点,并非偶然巧合,而是一种普遍,这是被现实挤压、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但也因为太过于典型,使得徐东只是成了一种符号。马丽饰演的妻子美玲,也是一种符号式的人,但这种符号常常存在于失意中年男人的想象中,逼走心爱之物、对婚外情严防死守,调查出轨不择手段。尽管典型的塑造可以造就部分观众的响应,但也剥夺了电影人物的其余空间,使已经过时的刻板印象重复循环,令人反感。

《东北虎》是碎片式的,更像是萧条时代拼贴起来的系列海报,海报并不让人深思,只能宣传苦情。导演耿军的问题在于,他就像自己在电影中被提及的被圈养的东北虎一样,投喂19年,没有同伴,发不出吼叫。《东北虎》的围栏是导演自己赋予自己的,电影中不管是徐东、美玲还是马千里,都是被投喂的老虎,沿着导演设定好的路径僵硬的行走,环境当然被放在首位,迎合了文艺片评判者的既有目光,穷山恶水出刁民。

当然,电影中也有很可爱的地方。

电影中最意思的片段是,精神病诗人、徐东和马千里在饭馆里吃饭,四周嘈杂,此前马千里吃了徐东寄养狗,但此时他们此时同病相怜,一个想卖市集、一个三角债缠身,一个丧失爱犬,都是苦闷之人,既愤怒又无办法。诗人和徐东不约而同的在酒过三巡中捏住马千里的脸。相比导演重点刻画的情节,捏脸这个动作更真实,更有所谓的人文精神。捏脸是一种试探,排除伤害的可能,《东北虎》里徐东活的胆战心惊,是那个环境下内心的外化,试探是在萧条背景下人的本能,本质上是试错成本的陡增,徐东不敢在派出所前报复马千里、马千里面对欠债大哥也横不起来,妻子美玲寻找小三也没多少气势,就连精神病诗人,自印诗集也就寥寥几册。

连精神病诗人都瞻前顾后的环境,注定死气沉沉,但导演又颇有趣味,于是他想借助黑色幽默消解一切,公园市场甩卖市集,二十五元一册,书店买不到的本地诗集。妻子坚持和丈夫的情人合影,一瓶酒谁也别喝。最后汇合到在荒野燃烧狗皮、火光冲天,这是全片最激烈的镜头,徐东烧掉了最后的报复心,他忽然意识到,在这个世界,谁都活的不容易,于是他选择惩罚自己,选择成为一个真正的懦夫,但在电影里,谁不是懦夫?

近几年兴起的“东北文艺复兴”其实传达了一个讯息,苦楚不是片面的,也不仅仅在东北地区存在,我们普遍生活在一个保守且压抑的密封罐子里,每个人都活的纠结、抑郁。《东北虎》整体是廉价的,人物是扭曲的,但情绪和萧条是真实的,《东北虎》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对于观众来说,谁也无法忽视这种萧条下的悲寂。

再廉价的诗歌也是诗歌,对电影的批评不意味着不存在现实中的鹤岗,如今电影中所表现景象,已经成为一个所指,可以暗含许多东西。在萧条的语境下我们沉迷假象,贩卖诗歌。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是东北虎,圈养等于保护,很难出走,只能接受喂养,发不出一点声音。

作者| 北海的梵高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 末见

 2 ) 冻柿子、汽水、榴莲、炸带鱼、狗肉锅和奶油蛋糕

其实是7分的片子,目前评分太低了,给4星拉一手。

叙事弱化版的《钢的琴》,主题内核依然是“关于东北老工业地区衰落的种种伤逝”。据说导演2012年就已经写完剧本了,但一直找不到投资。十年间,银幕上关于东北文艺复兴的皑皑白雪和满目破败已屡见不鲜。

剪辑太过拖沓,节奏有点奇怪——有些地方可以剪却没剪,有些地方不该切反而切了。全片如果整体剪掉20-30分钟或许会好很多。

镜头设计很有风格,对话段落全是以单人镜头或者视点(POV)镜头切入,双人对话有时不给关系镜头,多人对话的关系镜头也很少。通过镜头不断模糊主观和客观的边界,有些地方营造出“伪第四堵墙”的感觉,算是小设计。

风格和意象方面,影片呈现出一种古怪的幽默感,对白诗意中略带尴尬:“他是个诗人”,“里面还有三桶”,“他的愤怒是真的”等等,对话节奏异常迟缓,显然是非写实的。影片用“19岁的东北虎”,“32岁的熊”等意象进行指涉隐喻,同时台词中也大量充斥着“经济衰败”、“经济活动”之类的调侃。

比较耐人寻味的片中的饮食,每组人物关系和状态都有相对应的一种食品或饮料——片头第一个镜头章宇自己吸的冻柿子、小三跟张宇见面时喝的汽水、章宇回家给老婆带的榴莲、张宇跟兄弟一起时自己吃的烤地瓜、马千里跟讨债公司会面时吃的狗肉锅、马千里吃小二送的炸带鱼、马丽逼宫时两人吃的奶油蛋糕、原配跟小三第一次见面时喝的白酒,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每种饮食都暗示着某种的关系和状态发展,饮食男女,烟火扑鼻。

本质是个小众文艺片,登录大众院线口碑反应也在意料之中。

 3 ) 经历过一切之后还能复原么?

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史记·韩长儒列传》

东北的衰落是一点一滴的,像黑暗幽深的溶洞中钟乳石上面的水滴,一点一滴砸在每一个东北人的手上心上脸上。啪嗒啪嗒,一下一下像秒针一样,然而终究是还没有停止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对于共和国来说一只忠犬的命运只能为想往南方的男主人的新儿子做出默默的牺牲,连一声哀嚎都没有。它走后的世界只有一地狗血。

表面是这是一部黑色幽默的电影,但其实它是非常沉重的。它刻意用碎片化停顿化的略带诗意的画面和人物语言来消解和隐藏其中的沉重。就像困在笼中的老虎,被人用保护的名义囚禁。它是文艺的,是诗意的。最明显的例子在于亲戚要账的两段情节,真正要钱是不会如此克制和文明的,毕竟这是情感直接丰沛的东北小城。影片在结尾特意在补充建筑商被法律制裁。然而真的有用么。“我们都被假象骗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下鹤岗的房价,哪里有钱会拿出来呢?有的地方房价在涨,有的地方则不然。很多时候,你自以为乘上开往春天的地铁。你没赶上列车,车上的人看着你笑,你自己也笑。过去的辉煌对于现在的现实来说是回忆性质的假象,但它也还有诗意的明天要讲。明天怎么样,没人知道。

非常喜欢影片里所有人都慢悠悠的讲话,有独特的段落感和幽默感,看过之后常让人反复咀嚼。其中的趣味和荒诞的情节搭配相得益彰。这是我喜欢的幽默,希望我也能有这种幽默。然而,对我个人而言,本片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本片叙事节奏平缓,且为单一时间线叙事,对于作为主要角色的过往并未过多提及和补充,所以在我个人看来一些个人的行为和动机让人困惑,比如徐刚的出轨隐晦不清,和妻子的情感同样让人难以捉摸。影片对于场景、情节的构建确有独到之处,但是对于主要人物的塑造还是有些片面。

 4 ) 去NM的东北韩寒,听说过考里斯马基没?

在经历了《锤子镰刀都休息》的惊喜和《轻松+愉快》的失望之后,我对《东北虎》的预期在两者之间。但观感略高于预期。这还是在公司开会导致买的第一张票作废,和全程有个煞笔在后排叨叨的情况下。

比之前作,耿军减少了那些幽默笑话,而加以更多的社会关怀。摄影和美术的形式化已经做到了顶级水平,煤矿的废墟和衰败的东北老城镇,都有了独特的诗意与哀愁。中间几度让人觉得惊叹。考里斯马基本人也就几部能这样。不过阿基比较鸡贼的是,每部电影都很短,让多数观众还顶得住。

而《东北虎》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及时相比《轻松+愉快》,也变得更加缓慢而无聊,非常不友好。但剧中人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伤感没意思。又怎么才能不伤感呢?毕竟 “未来可好了,一起挺过今天,明天可有意思了 ”,真的太伤感了。我们的明天真的能有意思吗?

 5 ) 心有东北虎?

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将愤怒化为宽容?如何走出麻木迎来新生?《东北虎》也许能给你个答案。 未看片前,习惯性将片子看作是章宇和马丽饰演的一对夫妻间的对峙戏码,看完才知那只是一个引子,对峙之前的心理描摹更耐人寻味。是打破坚冰,品尝冻柿子的甘美?还是抛软桔子,肆意玩弄?这两种哪一种更有趣味? 漏斗车里的狗欢欣雀跃,以为自己又要去什么新奇地方,却没想到自己将要把这一生交代。每个角色都是如此,无常本是常态,如何应对呢?或许最接近神性的是男主那位精神病朋友:“说不出口就写在日记,形容词慎用。”太多人生况味只能品味,不能宣之于口,更不能对其下定义。 “尊重文化的地方,必有光芒。”敬畏生命的人相信人生也是光明一片。正如家中只有现。jin的小二,他像是神迹,出现在人生中最困顿的时刻,抚慰人心。“有时候坚强约等于狠”,但有些人如春风化雨,轻轻拂去你的泪。片中的角色都有自己的困局,但好在他们都还有个能说话的人,他们都比动物园里“没同伴就不叫了”的东北虎要幸运。

 6 ) 《东北虎》导演耿军:尊重文化的地方必有光芒

采访、撰文/法兰西胶片

上影节赛事过半,耿军终于来了。

新作《东北虎》,启用了职业演员章宇马丽郭月,同时,他的原生态演员,简称发小演员张志勇徐刚小二薛宝鹤袁利国也一个没跑。

对于耿军的影迷来说,这种感觉像什么呢?就像锤子镰刀不但都没有休息,还多了几挺冒蓝火的加特林,整体上是轻松+愉快+舒坦

更让大家欣慰的是,他不但旨在院线,他的原始的表达方式,也一点没变,一点没折损。

《东北虎》的观察更开阔了,不是指东北废墟景观,指的是人物内部关系的废墟与孤独,另外在影像和节奏上,耿军也更“罗伊·考里斯马基”,完全熟了。

说来也巧,第一导演这次酒店客房就在耿导隔壁,挨着很近,我们就随便在一个一同早起的晨曦,用两个小时把这部电影的小秘密聊完了。

“是愤怒的力量大,还是宽容的力量大?”怒什么呢?宽恕又从何萌生?

本文尽可能规避剧透,但仍会在细节内容上有具体的输出。

采访近9000字,建议读慢一点,读得越慢越爽,就跟耿军的电影一样。

导演耿军

01.灵感起源

第一导演:咱从头聊,《东北虎》这故事的起点是什么,灵感从哪来?

耿军:其实它的剧本在《轻松+愉快》之前就有了,2012年春节的时候,我遇到一个事儿,是什么事儿呢?

我的好朋友刚哥,就是徐刚,电影里演神经病诗人那位,他大年初三在车站那儿等长途,因为过年,车次特别少,可能一个小时才来一趟,那天雪还不小,他身上都已经落上一层了。

我说你在这儿干啥呢?他说我要去新华镇。我们鹤岗市距新华镇也就40分钟,我说你去新华有事呀?找亲戚呀?他说,不是,我养的狗让那边的人给吃了,我TM找他们去!

我说……啊?!

就和电影里的情节一样,他家的大型犬在楼里没法养,就托朋友找了一人家,想寄养在别人那,结果被吃了。

《东北虎》剧照

第一导演:这都是什么性格的人干出这样的事?

耿军:按正常的生活逻辑,没法推敲这件事儿。当时徐刚找他一次他躲,找两次躲,找三次躲,找中间人传话也不好使了。所以这电影的起点,就是我在车站碰到他满身雪,有点像林冲,就要去找吃他狗的人报仇。

他当时的情绪已经怒不可竭了,如果拿家伙去,当时就见面的话,我估计那人残了,肯定残了。刚哥他本身是体校的,学的射击,后来在中学当体育老师。

第一导演:这件事最终是怎么收场的?

耿军:就是找中间人谈价钱。

第一导演:赔点钱?

耿军:对,这件事就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一直在脑子里提醒我,就想迅速地把它写出来。

当时北京有一个剧本基金,有六万块钱,在2012年的时候六万块钱对别人怎么样我不知道,对于我来说还挺重要的。对方需要你写三十场戏,一个大纲,一个简介,我一周就写出来了,其实跟现在电影前三十场戏差不多,然后就得奖了。

之后呢,我想人家给了我基金,我得把剧本写完啊,当时章明、杜海滨都看过这前三十场戏,就写到把狗给吃了,章明就鼓励我说,赶紧写完啊,后面还想看呢。

到了年底,我第一稿就写出来了。前三十场戏至今没动过,头起得挺好的。

《东北虎》预告海报

第一导演:为什么没先开这部戏呢?

耿军:因为这个电影吧,我写得稍微有点大,就是我自己找投资并不顺利,我就先拍了另外两个片子。一直到2018年,我谈过两拨投资,他们都希望我的动作戏外化一些,所谓的撞车大场面,打斗场面,希望这些东西在片子里占掉差不多一小时的时间,我说这个……

第一导演:这你可来不了啊。

耿军:我说这是昆汀或者罗德里格兹的电影吧,其实就是方向上不一致。2017年《轻松+愉快》之后,制片人王子剑就跟我说,咱们弄《东北虎》吧。

等到2018年4月份又进行了新的修改,接下来就特别顺利,提上日程了。

《东北虎》片场导演耿军工作照

02.职业演员的新路途

第一导演:其实《东北虎》里面有两种复仇,一个是丈夫为爱犬复仇,还有一个是妻子抓出轨,也是一种复仇。

耿军:对,他们要干这件事的内心力量是很大的。

第一导演:那妻子这条线的素材来源呢?

耿军:因为我特别注重周边的人的生活动态,当我的朋友呀、同学呀坐在一起的时候,那个家庭婚姻只要出一点问题,只是我听到的,就感到这都是世界上最惊悚的恐怖片,太TM吓人了。我越想越害怕,当女人的动力被激发起来后,那个力量是难以想象的。

第一导演:一般是男性还是女性给你讲述?

耿军:大部分都是男性在讲,这些素材只是支点,剧本里面是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构建出来的。

第一导演:为什么到了《东北虎》开始启用职业演员了呢?

耿军:我想把自己的内部稍稍放大一点,不单单是鹤岗,也要找恰当的演员,这其实是剧本里最重要的一部分。为什么呢?因为我内部的演员,他们都已经过了四十了,最小的就是1978年的,在2018年的时候都已经四十了。

但我的角色设定是三十四、五岁,晚婚第一胎,所以在这个年龄段里选演员,我们就有一个讨论,要找合适的,找我们最欣赏的演员。

我一开始没有什么设想,无论是章宇还是马丽,我都不认识他们,就看过他们的作品而已,我也知道他们是非常优秀的演员,有创造力,当剧本递过去时,一见面,这叫什么?叫一拍即合,喜结连理。

第一导演:直接就成了?就不再想别的了?

耿军:对,我第一直觉是最主要的,算计那些东西不是我的方法。

第一导演:那他们俩对你的认知是什么样呢?他们对你作品的形态有了解吗?

耿军:剧本递过去之前,有一个礼貌性的东西,是互相见见山,我把之前的片儿发过去,他们看了之后,说东北这位导演还有点意思啊,见面聊聊呗,一聊,互相就看上了。

第一导演:刚一见面,你们都会聊什么?

耿军:前半小时肯定先切磋一下人生嘛,就跟相亲一样。

第一导演:说一下我之前有多苦。

耿军:不不不,我们不聊那个,那就成催泪节目了,还是聊欢乐的事情,虽然之前没见过,但看完作品,也跟半个熟人差不多。

再接下来就是聊角色,我就想听听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完了他们也会问我一些问题,当时章宇最后就问我,你一部电影拍多长时间?我说拍五十多天,他说别人拍可能二十天就能拍完,你为什么拍五十多天?我说我呢,其实没有那么聪明,我就是用一种笨拙的方式,慢慢拍,拍太快了我不适应。

章宇一听,说,靠谱,靠谱,我其实也挺笨的,不太聪明。就这样,我觉得大家都是老实人,真的是热爱电影这个事儿,愿意往这个事儿上去努。

第一导演:章宇他不是贵州人嘛,现在演一黑龙江人,这地理上都是一个对角线,那么远,怎么破掉以前的东西。

耿军:都不需要破掉,他问我,导演,我是说东北话吗?我说东北呢,一共有三个省,黑龙江话跟普通话是差别很小的,我说我的演员也说普通话,个别名词是方言,没有任何难度,他说,那我就放心了。东北话是很难学的。

第一导演:真的吗,东北话挺好学的吧。

耿军:塑料东北话很容易,“你瞅啥?瞅你咋地!干啊?”这个好学,但都是假的,那骨髓里的东西很难学的,其实越接近普通话的地方话越难学,太近了,特别考量里边细微的差别。

第一导演:那马丽有什么顾虑吗?说实话,章宇某种程度上对于大家来说,他还是挺文艺的,《大象》啊《风平浪静》啊,但马丽不一样,她是卖座喜剧明星。

耿军:其实演员里有一个基础常识,凡是能把喜剧演好的人,只要头脑清醒,其它的戏种全都没问题。

我喜欢用她最天然那部分,那部分是最珍贵的。我尽量不干自不量力的事儿,但我会逐渐地挖掘,逐渐地提高点,再提高点,她就能跟得上来,如果你是一下上来让她去演一个那样的戏,我觉得大家都会有问题。

耿军给章宇、马丽说戏

第一导演:马丽怎么评价你之前的电影?

耿军:她说哥,你是另外一种喜剧,我说是。但她说《东北虎》这里边她的角色是一个正剧,她特别喜欢,要做不同的尝试,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有意思的。

第一导演:她是不是也演开心麻花演顶了?

耿军:倒也不是,开心麻花每一个也不一样的吧。

第一导演:你看,马丽在《我和我的家乡》也演一个大肚子,也去侦破她的丈夫,只是不是出轨,形态上是接近的,有没有跟她去讨论这个事儿?

耿军:真没讨论过,你说的是《神笔马亮》嘛,那是在《东北虎》之后拍的,你是做专业电影评论的,会想出来很多有意思的解读,但我就一点没往那儿想,那片我也看了,彭大魔和闫非他们我也认识。

第一导演:你也认识他们?

耿军:认识,他们拍完《夏洛特烦恼》之后,就把我和我的编剧老师刘兵请过去想一起弄点东西,剧作层面的合作。聊过几次,因为时间的问题,还有他们做的那个阶段我觉得我和刘老师进不去,就没合作成。那俩哥们儿真的太TM认真了,真的,非常较劲。

《东北虎》预告海报

03.景观尚未用完

第一导演:咱再说回来,2018年,演员都定下来了。

耿军:对,2018年初秋,到11月末就准备开了,12月20日正式开拍的。

第一导演:其实我想问一个事,《东北虎》这个戏,和你以往电影比,它对外部景观的凝视偏于简单的,这次你更主的是深入到角色关系上来。

耿军:对。

第一导演:东北的景观有没有拍到头?

耿军:不,没拍到头,我自己是一个善于四处游走的人,一周里有两三天,当日会步行五个小时,溜达,他们说开车,我说别开车了,开车啥也看不着。

所以我这双脚,还是双脚吗?是探路仪呀。别看我们那地儿不大,但是很多区,很多地儿,我都没去过。

我走的时候在想什么呢?在想我都用到了什么,还没用什么,完了剩下这没用的部分,怎么能促成一个影像内部的整体关系。

写剧本这件事,不是屁股的事儿,它对我来说是脚后跟和前脚掌的事儿,你得走,把这两个部位给走热了,激活了,眼前景色不停地变换,那才能有好的构思。

导演耿军工作照

第一导演:那你在做《东北虎》的时候,能意识到这次要深入到人物关系里去吗。

耿军:当然,变化就是我的追求。虽然一直在同一个城市拍,但电影是一个局部,我不是在航拍这个城市,你知道我们鹤岗是有时代广场的吗,我们鹤岗还有两家影院,其中一家叫戛纳影城,它们都会在我以后的电影里出现的。

第一导演:怎么想到用敲冻梨、冻柿子作为开场,是想一上来暗示即将打破家庭内部的稳定吗?

耿军:你看,你这种解读,就是电影另外一半属于观众的的最大的乐趣。

这个开场是我当时写剧本第一稿的时候就是第一个镜头,首先我喜欢吃冻柿子和冻梨,我也喜欢上面结的那层冰碎了的那一下,很脆的声音,我喜欢那个声儿,喜欢那个色儿,感觉特别好,又温暖又熟悉,它只是我自己内心的一个东西。

第一导演:早就想拍这个镜头了,一直不知道放哪儿,对吧?

耿军:机会终于来了,不能错过。

04.精神索引

第一导演:咱们片名叫《东北虎》,其实老虎是一条当地新闻,说动物园东北虎又过生日了。

耿军:老虎是一个角色,有三场戏在表达它。第一个是新闻里,第二个是主角在动物园,第三个是主角结局时的一段念白,“我19岁那年得了一场重感冒”,记得吗?

第一导演:这也没有东北虎呀。

耿军:东北虎也是19岁呀,虎和人,在这里一个映衬。

第一导演:啊,没错没错,是这样的。

耿军:没事儿,这是条暗线。东北虎嘛,我每回回东北,或者是去其它地儿的动物园,只要有东北虎,我就会去看一会儿,我记忆最深的是2012年夏天,我到上海做放映交流活动,带着一台摄影机就到了上海动物园,在那儿拍了45分钟,拍了一堂课的东北虎,观察它的表情,把镜头推近了看。人们围着它看,它也偶尔看一看人。

这段素材一直都在,我觉得它的遭遇,也是人的遭遇,因为东北虎特别稀少,它曾经那么凶猛,但是我们社会上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有一个,你也很珍贵的,你可能内心也有凶猛的那一部分,这是我要表达的,在这个点上,《东北虎》这个片名是最重要的。

第一导演:烧狗皮那场戏,让我想到《轻松+愉快》烧尸体,是一个大悲剧。

耿军:是一种送别,送别就有悲伤成份在,但温暖的成份也在,那种孤独感无法互相倾诉,它特别扎我。

《轻松+愉快》剧照

第一导演:东北的孤独感,衰败感,一直在牵引着你创作。

耿军: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概括东北,每次被概括的时候,我觉得都是一个局部,那种概括无法抵达这儿的实情,真正的面貌。

所以呢,就是那些概括对于我来说不会产生任何作用,我只能用电影的形式来表达我的认识,表达这帮人,我对人更感兴趣,我对地域概括没有那么大的兴趣。那些词太冰冷了,但冬天冒着哈气的人,才是鲜活的。

第一导演:你怎么看你的电影人物一直在处于彼此互害、内耗的关系?

耿军:那这里马千里这个人物就非常重要,他是代表什么呢?在我身边,有人的资产是正数的,你有二十万存款,耿军我可能有三十万存款,他(指身边坐着的宣传人员)可能有一百万存款,这都正数。还有的人,就是他长得像有一百万,但却是负数的,就是我欠了一百万,我欠了五十万,我欠了二十万,我欠了三万,欠了两万,欠了五千块钱,马千里是什么?马千里的波折比我们这两种都大,他以前是正数,现在是负数,他是负数的时候,他那帮亲属也跟着一起变成负数了,所以这个东西是一个互动,他那帮亲属之前是挣到过钱的,之前也是正数,这是我要找的戏剧冲突的重要的点。这种关系能延伸出什么其它东西,要看每个人怎么解读,但我不去把它做概括,概括不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是提出问题展现戏剧矛盾,把人物做好。

第一导演:电影里依然有很多你以往的怪诞场景,比方说那个小二,在一个巷子里卖梯子,马丽挺着大肚子过来,寻思这人干嘛呢,他在那吆喝,登得高望得远,你说在一个巷子里有什么登高望远的。

耿军:有很多东西,就比如说剧本某一个情节,某一句台词,其实是不可言说的,我要把它充分地阐释注释,我觉得那我是无礼的,这是交给观众的东西。

对,我觉得不可言说那个其实是创作里特别隐性的秘密,可能多年之后我知道我那个秘密是什么,但是我这个秘密到现在我不去强调。

第一导演:但你心里清楚,是吗?

耿军:我心里清楚。

第一导演:还有精神病卖诗歌也是这样。

耿军:这个人物有原型的,我的一个发小,他叫张稀稀,原先在学校教美术的,在校期间得了病,《劳动法》有保护,每个月会拿工资的,现在好像是不到四千块钱一个月,在我们那小城市够用了。我之前有个纪录片叫《诗与病的旅程》拍的就是他。

我们会开玩笑,说鹤岗这拨里边有两个最有才华的人,第一个是张稀稀,第二是耿军。我就特别认同,张稀稀是第一。

张稀稀是接近三十的时候得了精神疾病,之后他还在继续写诗,但他写的诗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他还有微博的,写的非常好,非常好。我很敬仰他。

第一导演:他能跟大家做正常交流?

耿军:正常交流,没有任何伤害性,他唯一的伤害性就是这个(导演此时做了一个电影里掐脸的动作)。这个也不是攻击,这是试探你会不会打我,我胆小,想试探一下,有点像神父摸着孩子的脑袋,就是那种感觉。

我特别喜欢去找他,因为没有人去找他,谁会去找一个精神病呢,但我会,每次去他家,他就问我喝美年达还是喝优乐美奶茶呀,我们东北的冬天阳台就是冰箱,他买了很多饮料放在阳台冻成冰。我说来个优乐美吧,暖一下子,我们还像小时候一样,他也从来没有冒犯过我。

我觉得吧,他真的脱离了我们的生活秩序,我觉得他比我们高太多了,那个东西我也无法琢磨,但我内心是这样认为的。

写这个角色,我是想让这个城市的文化层次更立体一点,有这样的一个人在,他有一句特别关键的台词,就是“尊重文化的地方必有光芒”,特别关键。

第一导演:因为咱们这个时代,文化是最垫底的。

耿军:对,让这个环境能更尊重文化,这也是我的一个期待。

第一导演:我记得这个角色是找过包贝尔来演?

耿军:是,但后来我选择让张稀稀本人来演,可是,他在剧组里大块儿的时间待不住。

第一导演:他反而不能按照那种工作方式来进行。

耿军:对,比如说剧组一上午的拍摄,可能他有一场戏要拍十遍二十遍,这件事他待不住,我试了,不行。他自己跟我说,其实挺愿意拍的,但就是待不住啊,看着剧组那么多人,都很陌生,他也有点害怕。那我就尊重他的主观,换徐刚来饰演这个角色,因为徐刚跟他关系也特别近,他们毕竟原来是同事。

第一导演:原来是这样一个过程,明白了。另外电影还有一个主题,就是债务,咱们现在无处不在的债务。

耿军:对,我是一个很少去找朋友借钱的人,我没有外债,比如说,我跟你法兰西胶片借一百块钱,我如果说这周还你,我必须得还你,我不还你我睡不着觉。

导演耿军

第一导演:从小就这样?

耿军:从小就这样。

第一导演:这是一个怎样的心理?

耿军:就变态嘛。啊我想起来一故事,太TM吓人,我们家里啊,我父母是养鸡卖鸡蛋,家前边走路五分钟是一煤矿,那些年里,那帮煤矿工人来自全国各地,河南的,四川的,吉林的,辽宁的,黑龙江其它县市的,都来这儿打工。挣到钱往家里寄,或者在这儿干一年走人,想干的话明年再来,就这个群体特别大,所以来我们家买鸡蛋的很多是矿工,时间长了就会变成熟人,再时间长一点,就会赊账。十斤鸡蛋,在那个年代几十块钱,但他们会赊账,赊到过年的时候,矿上不景气没发工资,他就还不上了。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天,就快过年了,年前清账是那时候的江湖道义,没有欠条的。我记得那人姓李,是一个吉林人,他带着他女儿到我们家跪下,给我爸磕头。大年二十八,给我爸吓坏了,我爸也没遇到过这事,哐哐磕俩头,说耿哥!账没还上!我给你磕俩头!我不好意思了!脸放不下!还有两天过年了!我不来磕头不行!

第一导演:是在你家门口还是进家门了?

耿军:进家门,哐哐磕,他跟我爸的年龄差不多,当时也给我吓坏了,我受不了这礼,我爸也受不了这礼。这件事,可能在潜意识里对我产生了影响,就不敢欠债。

第一导演:所以你打小就不会让自己处在这种被动的财务状态里?

耿军:对,我要是借钱了,我必须得还,想什么办法也得还,不然心里过不去。所以我的消费意识特别落后,本来我应该贷款在北京买房子,到现在没干这件事儿。

第一导演:你肯定也没信用卡。

耿军:对,没信用卡,也没支付宝,我只有微信付账。

其实就是我还是要脸的人,我们从小那个环境里,比如说你骂我是XX,我觉得没问题,但你说我太不要脸,这我受不了。我挺要脸儿的,虽然有的时候面对尴尬也硬着头皮,但是我也是在要脸的基础上,如果你让我过不去,我转身我就走了,我抱歉了,你放心,这是最后一次不要脸,就没有第二次了,可能是这样的。

05.终极表达

第一导演:我记得以前你说过,每次拍戏拍了几天后就开始着急冒火,嘴起大泡什么的,这次还有这种焦虑吗?

耿军:逃避不开,因为每次拍都是又兴奋又有压力,我也不能在剧组表现出来我紧张。

我其实会给大家先开个会,有很多不认识的人第一次加入我的剧组,我要总结一下,我说拍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让大家回答。有演员说他认为重要的是把戏演好,我说那你要这么聊天的话,那我最重要的事是把导演的事儿做好了。我说不是的,最重要的事,是安全。

这么多年,我真的每天提心吊胆,当然这是制片的工作,但我作为导演也会担心,就是不行,每一个点都会在脑子里转,转完了之后我才能再平静,再自如。当我嘴起大泡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我靠,小样儿,是不是也有压力了?对,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常态。

第一导演:你希望《东北虎》出来之后,跟观众产生哪种交流?

耿军:两句话,是愤怒的力量大,还是宽容的力量大。

我会总去想这件事儿,但现在我也不能有清楚的答案,当那个风筝出现了,我觉得观众能接收到我的倾向。

第一导演:风筝那个场景,真实是在什么地儿呀?不是一个那么多人聚集的地儿吧?

耿军:对,在妇产医院旁边的楼的一个广场上。

第一导演:我突然想问一个问题,去年疫情最极端的时刻,那种情绪,你现在还清晰吗?

耿军:清晰啊。当时是恐惧,不知道这件事会怎么样,我想写剧本但根本写不下去,每天那些新闻给过来就是都让你恐惧而无助。我当时还买了很多文学类的书,还有小说,想通过阅读来让自己平静下来。

第一导演:《东北虎》这是拍完了,但那种情绪,会进入到你之后的创作吗?

耿军:还没有这样的想法,真要拍的话,只能拍自己爸妈,因为你见不到其他人,邻居都关着门。当时可能最荒谬的事儿就是劝父母戴口罩,他们不爱戴,觉得憋得慌,就产生一点习惯上的分歧。

第一导演:所以那时候你极端愤怒过吗?

耿军:就是你想愤怒还是想宽容你都没有目标呀,可能悲伤情绪更大吧,真的太悲伤了。这可能是我活到四十来岁就经历的最大的一件事儿吧,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在北京,那时候没有这么恐惧,我骑着自行车还去平乐园那个市场去买DVD,电视里放新版的《射雕英雄传》,周迅和李亚鹏演的,萝卜涨价到18块钱一斤,那时候我也记忆深刻,但没有这回恐惧。

第一导演:现在你平常还去电影院看电影吗,那家戛纳影城。

耿军:经常呀,我也是观众,有感兴趣的片子就会去看,《速度与激情》我觉得也挺过瘾。

第一导演:当时疫情时期,电影院开不了,你急躁吗?

耿军:那时候也想加入,一起呼吁。但我从没想过是抓紧转行做豆腐呢,还是卖鸡蛋灌饼,我觉得电影还是缺不了的,大家需要电影。

第一导演:有人把你的片子剪成“3分钟说电影”你也愿意吗?

耿军:之前就有人弄过,还挺有意思的,朋友也问过我,如果用我的素材火了,有什么想法?我说我祝福他,那是他能力,我拍电影我没拍火,他用这玩意儿给弄火了。

第一导演:不觉得自己的表达被冒犯吗?

耿军:没事儿,我连快手和抖音都没有,我就不太关注这个东西,再说他又没有用全部,就用一片段,对于我来说如果不是用来盈利,就没事儿。要是八月十五呀,过年呀,他给我寄点东西,我觉得就跟他扯平了,要不他欠我一人情,仅此而已,对,没什么,哈哈。

第一导演:你现在还会怀念南京独立影像展那时候的氛围吗?

耿军:之前的那些影展我都特别怀念,我跟那些创作者现在还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偶尔会问候一下。

那些影展都特别可爱,它能提供那样一个舞台,能让每年的作者在那儿展示,作者跟作者之间互相交流。

特自由,那时可真是个特别好的一个氛围。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欢迎关注。

 短评

众所周知,东北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冬风萧索,形容时间停滞,形容猛虎入笼,形容望穿尽头。

2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东北乱炖都能成罗伊安德森式冷幽默了?国内圈子真是自己瞎嗨,影迷也跟着被忽悠吧

4分钟前
  • 沙坪坝金毛强
  • 较差

男的不要老觉得自己是东北虎,你就是个失败的,中年的,男的。

8分钟前
  • 阿暖
  • 较差

大金链子缠砖头,大水萝卜砸脑袋,诗人浓度过高的鹤岗,万物被抽空了生命只配做意象。纵使东北大地自带幽默感,也请不要再拿宛如批发来的冷幽默桥段攒剧本了。

12分钟前
  • 内有恶犬
  • 还行

注意:(一)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在试听手段上是极简,但同时是极精确的,画面内包含了非常充沛的信息量,所以那些停顿是有意义的,有力量的。同时,他非常可贵的一点在于,对地域性的环境和人的敏锐捕捉,以及【不猎奇】的诚实展现。(二)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镜头之笃定令人叹服,角色和行为也极具力度。本片有导演一贯的风格,但过于泛滥,由此在视听上常常出现偏差(为了“抛梗”而故意偏离视点,恶趣味的比重甚至超过了趣味)。如果导演未来仍痴迷于一些视听上的小花招,是难以大进步的。

17分钟前
  • 草堂主
  • 还行

无聊而拖沓,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耳光@英皇

21分钟前
  • 小牛魔王
  • 较差

一个老婆孕期出轨,一个欠钱不还,整得俩人好像还挺委屈,节奏又慢,还有那些(自以为的)笑点……谈不上故弄玄虚,但就是让人看得烦躁。

22分钟前
  • seagreen
  • 还行

我给你带了炸带鱼,风筝,和五百块钱。真浪漫和伤感。

23分钟前
  • 绿小野马
  • 推荐

当男性创作者坦诚面对自己“一起挺过今天”的现实和“永远嬉戏”的幻想。形式和讽刺总是容易,难的是保有感情、压住感情。章宇骑摩托车朝着山锥子开和烧狗皮,马丽满大街找人和吃蛋糕,都是在冰雪里开火,面无表情地痛彻心扉。

24分钟前
  • bloom
  • 力荐

“我年老色衰,经济衰败,只剩一个看似稳定的家庭。”中年男人像圈养的东北虎,电影是想谈这个主题,却在太多的地方点到为止了,代入感稍纵即逝,感觉像一块肉质不好的牛排还要做成一成熟。

27分钟前
  • Pruuwo
  • 还行

碎片式,标签式,期待太高,以至于落差太大

31分钟前
  • 糊乱的张贴
  • 较差

老实讲,看到一半生出两个疑惑,一个是这片到底是不是导演拍的,怎么这么多配乐,跟新导演们似的,一共118分钟,配乐铺了110分钟,这还是往少了说,干脆铺满得了;二是,很神奇看到一半想到了蓝色列车,都很不节制,质感又没有前者那么足,最后终于在片尾解开了疑惑,果然是同一个美术指导,又把东北整成北欧冷酷仙境了。

33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还行

影节见面场,及格线附近。没怎么看过导演先前的作品,单论这一部片子的话节奏略感稀碎,拼贴感强又导致啥都没往下挖。虽然极力克制自己和《大象席地而坐》横向对比的冲动,但未免叙事和剧作上还是差了很多味道。马丽很惊艳,这类片子可能更适合她吧(除去东北的标签以外)。章宇正常发挥,他说看完本就决定演和提到大象就鞠躬的时候隐约感觉他还是走不出满洲里,演员戏里戏外的创伤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35分钟前
  • 偶像派诗人
  • 还行

东北,19岁的老虎和32岁的熊,一种精神状态。影像的割裂和凝滞倒也适合这份困顿。

38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名词和动词最好用,形容词慎用。”这也是一部用名词和动词写形容词的电影。

43分钟前
  • 柯诺
  • 还行

太,难看,了。我们,东北人,说话,真不,那样。

46分钟前
  • 无往不胜的小鱼
  • 较差

表达没出来,净是抖机灵和自作聪明,愿称之为鹤岗韩寒。

50分钟前
  • Lobgran
  • 还行

东北虎在动物园反思人生意义

5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荒诞与荒诞之间隔着许多支离破碎,音乐铺陈使节奏极其混乱,只有马丽勉强撑住了,章宇细节够了有星星点点的灵动但整体就少了谋划,遗憾。

58分钟前
  • 严老师
  • 较差

#SIFF 24th#@SFC上海影城首映见面会场。很失望。话剧式的腔调,独角戏般的角色,塞满的音乐,最后都被构筑成萧条的东北。文人没有幽默的自嘲,撑不起来的角色,都像雪一样零散开,压在观众心里,盖成一片疑问。过于追求某些东西,最后反倒显得矫揉造作。马丽戏份少到不如空镜,章宇突破性不大,但我还是喜欢他的演绎。

1小时前
  • 拉扎斯菲尔峰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