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纽约

剧情片香港1989

主演:张艾嘉  张曼玉  斯琴高娃  柯一正  顾美华  

导演:关锦鹏

 剧照

人在纽约 剧照 NO.1人在纽约 剧照 NO.2人在纽约 剧照 NO.3人在纽约 剧照 NO.4人在纽约 剧照 NO.5人在纽约 剧照 NO.6人在纽约 剧照 NO.13人在纽约 剧照 NO.14人在纽约 剧照 NO.15人在纽约 剧照 NO.16人在纽约 剧照 NO.17人在纽约 剧照 NO.18人在纽约 剧照 NO.19人在纽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0:47

详细剧情

  来自两岸三地的三位中国女人,大陆女子赵虹(斯琴高娃 饰)、台湾女子黄雄屏(张艾嘉 饰)以及香港女人李凤娇(张曼玉 饰)因缘际会在他乡异地美国纽约相遇相知,很快成为了朋友。然而不同的出身背景以及思想观念让三人矛盾尽现。与美籍华人刚刚结婚的赵虹,对移民生活抱着无限憧憬与向往;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黄雄屏,早已深受美式思想影响,醉心于舞台艺术,一心想跻身美国舞台,被美国人接受;而个性独立的香港移民李凤娇,则相信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下去,更要找到自己在美国的位置与价值。她们在异乡交流自己的感情与看法,却又不得不面对各自的问题。  由关锦鹏执导,张艾嘉、张曼玉、斯琴高娃三大影后联袂主演的影片《人在纽约》,荣获第26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原著剧本在内的八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异国他乡的朋友

这部电影拍得很含蓄,要慢慢的体会其中的深意
人在异国他乡总会有莫名情绪
一是自身,二是社会的影响
   在接受外国文化时是一种突破自我的蜕变,而骨子里的那种自我的形态在挣扎,似乎述说着原本的自己。
   有一场戏,三个人喝多了,在大街上high起来,情绪逐渐高涨,高潮的欢乐引发悲凉的情绪,张艾嘉眯着眼睛,昂着头,酝酿着饱满的情感唱起了家乡的歌谣,其他两个女人也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也哼唱起来。起初我以为她们在合唱,慢慢看下去,才发现每个人在唱各自的各心灵之曲,这是一种心灵的合唱,内心中回荡起点点家乡的记忆。
   有研究说人在六岁以前的味觉是最持久的,在成长品尝各种美味后,心头依然仍绕着孩提时暧昧不明的味道,就像家乡,外面怎么也找不到。
   
   人在异国的单薄,加之后面的个人情感的纠杂,让剧情推向了高潮。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也有各自的无奈,更有各自的骄傲,就像那场纽约的第一场雪时,我看到了三个女人愤然的砸掉酒杯,就如昨日的不愉快,而留下的酒瓶似乎象征的她们不屈服的斗志正在燃起。
   三个女人中我喜欢品味张艾嘉的角色,她带有一种文艺青年的调调,让我难以亲身体会,她蹲在书架的地板上看书的情节让我猛然想起我大学时候的好朋友,高傲的气质中隐藏着一丝无奈。
  张曼玉的故事我没有明白,她到底是同性恋呢还是想摆脱同性恋的身份呢,我只觉得她身上有一种不满足的无限精力,喜欢将自己处于忙碌和挑战中,她活的很累,但谁又能说她活的不充实呢,忙忙碌碌中我看到她似乎在寻找什么,是能让她征服的事还是那个完全自己?我不知道。
  斯琴高娃极力想融入丈夫的世界,忽然发现,丈夫的观念跟自己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即使长着一样的香蕉肤色的脸孔。我觉得她可能有两个结局,一是离婚,回家照顾母亲,相依为命那么多年的亲情能让她抛弃一切,我相信她眼神中传达的倔强能让她支撑起一切。二是她终于说服丈夫,接妈妈来纽约,但也要克服很多障碍。
  不管怎么样,在那个年代像这三个女人的无畏的精神是很可贵的,而今女性又更多的自我意识,更高的眼界,相信我们会比她们更坚强,勇敢。


   晚上,打开所有的窗,接接外面世界的地气,一切顺畅起来!
   

 2 ) 人在异乡

三十年前的《人在纽约》,三十年后补看。

人到了异乡,才有了感同身受。

斯琴高娃的角色是嫁到纽约的大陆新娘,还带着深深的文革创伤,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一心想将相依为命的母亲也接过来,开始异乡生活。

纽约于她的父母而言,并不陌生,曾留学于此,又因此获罪,父亲更没能逃过此劫。

丈夫是个香蕉人,并无与岳母同住的认同。

而语言也解决不了的意识问题阻碍了理解力时,她和素不相识的台湾女人迅速成为了朋友。

张艾嘉的角色是个国军将官的女儿,在纽约追求自己的演艺梦想。被质问为什么亚洲女人认为自己可以饰演麦克白夫人,回答的是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吕后。

她坚强乐观,却要从一个男朋友处搬去另一个朋友处,漂泊无定。

父亲表面家国大义,背后却又有龌龊一面。

两个女人碰上中餐馆的香港女人张曼玉,年轻活力,专注赚钱,炒楼餐馆,却也掩不住爱情的迷茫,甚至连性取向也成了模糊不清。

三个女人萍水相逢,一起喝酒,微醺后唱起歌来,张艾嘉的是《绿岛小夜曲》,斯琴高娃的是《踏浪》,张曼玉的则是《祝福》。

最后的场景是在纽约的一个天台上,天上飘起了第一场雪,三个异乡人对酒当歌,不同来历,都是说不尽的惘然。

三十年前制作的影片,那时我们还在青涩的大学校园,没有看过甚至没有听过这部电影,世界局限在很小的时空,即便看了,还是会羡慕向往外面飘雪的陌生世界吧?

十年后,我们在南方见证了回归的香港,然后开始频频出国,世界新鲜诱惑,那些纽约天台上迷茫的人大约也安定下来了吧?而国内技术移民正火,更多人加入到那些已渐模糊的身影……

二十年后,我们也移民了,国内移民更多略有积蓄,稍通英文,物质生活中的窘迫过渡缓和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窗外初秋阳光灿烂,天高云淡,再看时,那些人曾经的迷惘依然还在,根的认同是永恒的主题。

很想了解那些人怎么样了?

斯琴高娃接去了母亲吗?抑或选择了回国陪伴?在日渐富强的中国,想法与做法都会有所变化。

张艾嘉找到自己的美国角色了吗?还是最终在华语圈有了更多的机会?

张曼玉赚得盆满钵满了吧?当年炒楼的人最终收益如何呢?08年的次贷危机中都安然无恙吗?

一部好影片是可以回味悠长的。

 3 ) 关锦鹏他一定是个温柔细腻的男人

       今晚看了一部讲述三个各不相同的中国女人(她们在影片中分别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在纽约的生存状态的电影,叫《人在纽约》。演员和导演都算大牌,主演包括斯琴高娃、张艾嘉及张曼玉,导演是关锦鹏。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名字都是促使我想要好好观看这部电影的原因。
    为什么我要为这篇文章取这个名字呢?因为这样一部充满了对于女性的关注与关怀,并且可以说处处从女性角度考虑问题的电影,却是出自于一位男性导演之手。如果他不是一位温柔细腻,善于体味女性情感的男性,是不会想到拍摄如此题材的电影,也不会将这部电影拍摄得如此包含深情。
    片中,斯琴高娃饰演从大陆远嫁美国的赵红。关锦鹏在处理这一角色时,一方面对于其身上中国女性特有的温柔、乖巧及纯真的个性是充满赞扬及倾慕的(赵红的丈夫在片中曾表示第一次见赵红时最吸引他的就是赵红的黑发,我认为这也表现出了关锦鹏对于中国女性身上东方美的偏爱)。另外,在处理赵红夫妻双方就赵红希望将母亲接来美国此事的态度上,关锦鹏的态度真的很令我感动,也体现出了我之前所说的从女性角度考虑问题。他“支持”赵红不接受所谓的美国国情(父母与儿女之间较为单薄的亲情),“鼓励”她坚持对于母亲的爱与牵挂,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关锦鹏对于中国人亲情观的一种认同。他并没有从一贯的男性角度出发,将结局处理为赵红最后顺从了丈夫的所谓美国观点(儿女长大后就不需要多顾忌父母了),而是和丈夫大吵一架之后夺门而出。。。。
    张艾嘉在片中饰演一位来自台湾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苦苦挣扎、坚持的舞台剧演员。她机灵可爱,富有才华,但在那个白人世界里,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姑娘想要得到一个好角色真是比登天还难,所以她只能饰演一些最为不起眼的角色(比如一匹马)。关锦鹏对于这个角色的态度是怜爱、同情而又欣赏的。心疼她为了自己的艺术梦而不得不放下尊严所要承受的委屈,也欣赏她的才华、乐观与坚强。
    张曼玉在此片中饰演一位精明能干,事业心极强的香港女人,李凤娇。她打理父亲的餐馆、做房产生意、炒股票,并且也成功地成为了一个有钱女人,但她惟独缺少爱情。她的爱情暧昧而又令人琢磨不透,她似乎爱的是女子(片中与女人的暧昧举动及李父所说的“她只爱交女朋友不爱交男朋友”都在暗示着这点),但她最后也对一个男人一见钟情(还是想要证明自己其实也是可以爱男人的?),这一角色让我不禁猜测是否是在隐射关锦鹏他自己呢?
    总之,关锦鹏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出了他对于在异乡漂泊的不同女性的关注与关爱,他对她们充满了同情与欣赏,同时也在片中淡淡地鼓舞着她们。所以我想说,关锦鹏他一定是一个温柔细腻的男人。。。。。。
    

 4 ) 一种声音

大抵是为了念旧,夜里翻出关锦鹏的《人在纽约》,只能在夜里看的电影,1988年纽约的冬天尽剩了黑夜。李凤娇,黄雄屏,赵红,或是张曼玉,张艾嘉,斯琴高娃,最动人的是三个女人街头宿醉的一场戏,李凤娇的唇冻得乌青,我忘记她唱的歌,六十年代粤语长片的小调,最末一个张开嘴,没有醉所以不去大声唱,手指是红的,眼眶也是红的。李凤娇的故事是三个女人里最含糊的一个,各处语焉不详,李凤娇也就跟着剧本一道影影绰绰起来,爱的那个是男人还是女人?爱情的触媒便是楼梯间轻佻的眼神,发乎情止乎礼,男子敞门的一刻,我们一道知晓,这只是文艺腔式的心契。电影结束我开始想念她,此去经年,李凤娇是否断了要爱的念想,街头举着高跟鞋追打洋贼的荒腔走板的年月里,有多少感情是她忘记表达的?

黄雄屏的故事展现的是脆弱的平衡,这种平衡构架在凸显在她身上的一连串矛盾之中,华人女子舞台上演绎麦克白夫人给美国导演看,从开始便是一个不平等的对话,西方人认定是自己屈尊端坐台下看作茧自缚式的僵硬演出,东方女子却非取悦的面孔,心底还暗存汉代的故事-她在台北念的是历史。黄雄屏的故事是对非ABC却常年居留美国的华人的一次写照,是文化语境下略显尴尬的处境,一面讲流利的英文,一面临摹宋徽宗的字帖,于是他们不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黄雄屏的另一个矛盾则是私密不可言说的,她有一个至少看上去慈爱的父亲,然而当她觉察父亲龌龊的一面,反抗是隐忍而决绝的。整部电影里最精彩的一幕便是她和寄居父亲家的大陆女作家在厨房里的一场对话,腕上的两处伤痕,两个女人之间心领神会的眼神,和触目惊心的三个字:我愿意。中国式的含蓄在这场戏里有如水银泻地,流淌暗处的痛快。三个女人里李凤娇是女儿,赵红是妻子,而这场戏过后,黄雄屏便什么也不是了,而文本之外,她的形象是最丰满的。

 赵红并不是角色,而是一种模板,是一群人的故事,个中无悲情,却处处酝酿苍凉,离开了家,便像蒲公英一样处处无家处处家。她学一点英文,只关乎风情,或是口音是否sexy,听不懂隐喻,别人说一个flying angel,她急忙向窗外看。合法的妻子却更像寄人篱下,只有看见地下室里工作的华人纺织女工的时候,她才若有所思地多看上两眼,就连这个影子,都渐渐模糊了。如果这个故事或有续集,她的结局也将是戏剧式的惨淡。

 尾声是三个女人在天台喝完酒留下的瓶子的空镜头,天亮了,人醒了,生活就得继续下去,一点希望是,黑夜不会总徘徊于此。关锦鹏发出的这个声音有些喑哑,有些粗砺,却是真实而有力的。

 5 ) 《人在纽约》:图解的天空

    翻出《人在纽约》,已经记不得什么时候看过了。张曼玉、斯琴高娃、张艾嘉三个影后扎堆飙戏,似乎很有看到。
高娃一出场,似乎要肿得要出水,演一嫁入美国的上海姑娘,新婚、婚妙、蛋糕、老男人,老男人玩着美式幽默,高娃一脸大陆的茫然,结合的一刻很切题,美国“香蕉”拥抱大陆。高娃代表的是大陆的青苹果,在大陆受过文革的伤,从美国回去报效祖国的父亲死于文革,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她养大,她要把母亲接过来,但“香蕉”丈夫闪烁其词,为什么孩子要和父母住在一起呢,摆在她面前的是伦理最明晰的鸿沟。
张艾嘉戏入得好,虽然饰演一个找不着戏演的艺术家,找戏的时候,老美问一句:为何你们中国人、日本人、亚洲人都觉得自己能演麦可白夫人呢?显然,关锦鹏在故意找AMERICAN和ASIA的距离。张艾嘉回答得有意思,我们的祖先里有吕后(雉)。显然,她身上有“传统”的,她“代言”的较早到美国捞世界的台湾官僚“二代”,接近美国社会,但入不了主流。而其父亲,还在美国做着拯救大陆的梦呢,岂不知长年的妄想患上了迫害症,表面上却是一幅慈善家的姿态。
1989年的张曼玉,当然还是那幅未彻底脱离港姐第三名的样子,她代表的从CHINATOWN杀入曼哈顿中城、说广东话的香港人,她要完成对同性恋的排拒,这是美国文化的表相,她是和表相捉对厮杀的人。
而如上三个人物的聚合,就构成了中国人在纽约的图景?确实说明,关锦鹏在20年前的思索有点概念化,这是什么呢?是在纽约摆一小剧场,还是拍一场电影?由头和意念是有了,唯独缺乏生活的汤汤水水和真实,就才是电影最地道的所在。
关上电视想想,关锦鹏确实一直挺概念的,是一个抽象主义者,后面的《有时跳舞》、《长恨歌》不都是如此吗?好在《阮玲玉》和《蓝宇》不同,前者的原因是有个阮玲玉在那个“把”着,后者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不说也“门清”。
遗憾的三影后的遇合,多年以后,三位大姐各自在家把《人在纽约》放进影碟机,或许会想,自己怎么曾经就被弄成一个符号了呢?

 6 ) 写于异国他乡,祝我们好运

人在异国看这部电影感触非常深,虽然前面的平行叙事略感粗糙,但是那个时代的故事太强大,而且关导实在是太会拍女人,所以可以忽略不计。以前在家一直觉得自己非常西化而格格不入,现在出来发现就算我以前再怎么不了解我们的文化,我还是带着东亚习惯的中国人,我在这里也没有办法完全融入进去,两个地方都有能取能舍的地方。国际生的各种就业歧视就不用说了,所以台湾女人最能和我共鸣。麦克白夫人试镜用现在的视角看实在是太讽刺,即使现在影视上有了representation,但是谁能说在其他行业这些情况不存在呢。以前的政治环境我只能雾里看花,很多东西也没学过,但是我能体会到那会中国女人内敛且苦大仇深的情感。香港女人精明迷信风水广东地区也多有见,对性向的探讨也很有意思,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那会两岸三地的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我是没体验过那个时代,即使多灾多难但是大家都很团结,这大概就是为什么那个年代在我心里镀了层金吧。现在早就大有不同,每个人都在不同的tribe里面。但是其实在这里呆久了就会发现这些其实不重要,因为我们之间有太多的相同点。我曾经也是很容易激动的一个人,但我现在学着少受外界影响,很多事情要自己去判断才知道是对还是错。

忘不了三个人喝醉酒在街上唱自己家乡的歌,在天台上打碎杯子迎接今年的第一场大雪。我不知道她们未来会怎么样,那段日子在纽约一定是不好生存的。但是我祝她们好运,我也祝现在的我好运。

 短评

高娃老师虎妞式娇憨,不会切和美国的新婚蛋糕,嘴唇切切倒有一大盘子。张曼玉脸从前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为玉,半透明轻青的玉。张艾嘉沙沙地炒菜,流丽的热闹满溢到街上去。1989年历史天空下,大陆香港台湾在纽约街头醉成一团各怀心事唱着荒腔走板的歌,把纽约拍成一座悲情城市,悲哀却不沮丧

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 离她们所演绎的时代,已此去经年。欲言又止对这部电影来说,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只需要记得她们欢畅地笑过。在真实或虚构的世界,从前和现在,她们缓步前行,纵使他年人落花流水地老去,也请记得,她们阔气地将酒敬给了大雪,而不是自己。 ”

6分钟前
  • 夏小昭
  • 推荐

其实我觉得,关锦鹏的《人在纽约》可与严浩的《似水流年》、许鞍华的《客途秋恨》构成“乡愁三部曲”。

10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电影里无时无刻不弥漫着政治二字,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唱歌哭泣恋爱性向……全在体现政治。也或者这就是1989年的样子……

13分钟前
  • 卡帕
  • 还行

两岸三地,三个女人,不同背景,人海缘聚。剧情冲突一贯的不明显,散而乱,意有所指,却又言而未尽,或者是点到为止了,暗涌深沉的女性心理,关导真是比女人更懂女人!7.7

16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两岸三地、国族认同、两性政治……概念太多符号太多干货太少。感觉肿胀,并不哀愁。

18分钟前
  • 57
  • 还行

张曼玉、张艾嘉、斯琴高娃,在这部电影里都美极了,不只是说外表,还有由内而外的成熟美,用“风情万种”形容不为过。三个演员,代表着香港、台湾、大陆,每一个人牵扯着故土的历史,又是在1989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三十年后回头看,三地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所憧憬的和担忧的,有的发生了,有的翻转了,有的不可言说了。三个女人喝醉走在纽约街头各自唱着故土的歌,站在高楼上迎着纽约的风雨干杯,真是动人至极。关锦鹏作为同志导演的那一份细腻、柔情和理解,是很多男性导演所没有的。

21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大陆的隐忍,香港的精明,台湾的不羁,三个女主角代表了三地不同的华人文化,唱歌那一段特别有意思,三个女人在深夜的纽约街头同时唱着三首不同的中文歌。每个人都在这里寻找自己的文化认同感,这里是纽约。总的来说还是都市题材为主,主题的深度不是很强,悲情城市输的有点冤。

24分钟前
  • 似零
  • 推荐

台湾女人的媚功,香港女人的精明,大陆女人的天真隐忍;台湾人精于传统文化,香港人只顾发财,大陆人苦难深重;三类人物塑造得有些典型僵化。“顺便”写到HK同志,顺便讽刺了一下海外MIN运人士。全片在路边唱歌处到达高潮,雪夜楼顶醉酒砸杯则显出幻想破灭破釜沉舟的勇气。张艾嘉年轻时候可真好看

25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前半段太疲软了,对三人的各自交代好似流水账,虽然斯琴高娃的表演没啥问题,但还是感觉在张曼玉和张艾嘉中间显得格格不入,外表太老气横秋了一点,而这又与角色本身的初来乍到天真烂漫不太契合。关锦鹏还是胜在对女性细腻情感的刻画上,当然几位主角的表演也增色不少。张艾嘉≥张曼玉>斯琴高娃。

26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无论你是哪里人,如何融入新的文化习惯始终是第一大问题。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关锦鹏真是最懂女人的华人导演。三个女人,三种心酸。隐约明白为啥这片击败“悲情城市”了。

3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张艾嘉是退居台湾的高干家庭的有教养自立女,但自立不易,想成为美国人而融不进;张曼玉是香港移居纽约的中产家庭的爱打拼同性恋,但爱情不易,亦中亦西好纠结;斯琴高娃是文革受害的高知家庭的没文化大陆新娘,但亲情不易,不想做美国人却回不去。非常符号化的跨文化电影,冷色调。【香港电影资料馆】

33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将近20年前的电影,却如昨日。阿城的中文还是不错的。

36分钟前
  • 安獭獭
  • 力荐

阿关拍女人没得说,拿捏得非常到位,当然也得益于邱戴安平和钟阿城的好本子,还有黄仲标的摄影。三位女主的表演都有亮点,高娃老师的床戏,张艾嘉的舞台表演,不过突破最大确实还属张曼玉,也在《阮玲玉》之前就凭本片摆脱了“花瓶”的形象,拿下金马影后也算鼓励。尽管如此,《悲情城市》还是有点冤。

37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台湾女人的媚功,香港女人的精明,大陆女人的天真隐忍。台湾人精于传统文化,香港人只顾发财,大陆人苦难深重。

42分钟前
  • 皮皮
  • 还行

关锦鹏的镜头永远都对准女人,永远都那么慢那么长,看的人那么累。人在异乡谁不寂寞不惆怅呢,最后三个女人的问题也依旧没有答案,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问题都很难得到答案。斯琴高娃的表演有点游离,水土不服,还是张曼玉和张艾嘉的自然。

47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在深夜的纽约街头高歌,在雪花飞舞的天台举杯,当代中国所有的悲壮,这一刻全都凝结在三个女人的笑与泪当中。一直想要这样一部戏,原来关锦鹏早在1989年就拍了,很想看一部三十年后2019年版的人在纽约,中港台三位当红女星来演,李安来导(想多了

51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香港人在纽约开湖南园煮北京鸭

55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6/10。作为背景存在的男性形象单薄,充满了刻板的批判,丈夫排斥大陆观念对妻子母女相依所受苦的特殊年代并不了解,老父亲满口救国、礼仪道教、接受京剧等一切文化传统却有虐待癖,两者均是虚伪的代表。关锦鹏描绘身处婚姻困境或独立女性给予更多内心孤寂的关照,共享洋酒倒手上的结尾抒发了胸中郁闷。

5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