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

剧情片英国2021

主演:凯瑞·穆里根  拉尔夫·费因斯  莉莉·詹姆斯  强尼·弗林  本·卓别林  肯·斯托特  莫妮卡·杜兰  阿舍尔·阿里  乔·赫斯特  伊莲恩·戴维斯  詹姆斯·德莱顿  埃利·皮尔西  杰克·班尼特  Chris Wilson  Grant Crookes  Jane Fowler  

导演:西蒙·斯通

 剧照

发掘 剧照 NO.1发掘 剧照 NO.2发掘 剧照 NO.3发掘 剧照 NO.4发掘 剧照 NO.5发掘 剧照 NO.6发掘 剧照 NO.13发掘 剧照 NO.14发掘 剧照 NO.15发掘 剧照 NO.16发掘 剧照 NO.17发掘 剧照 NO.18发掘 剧照 NO.19发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15:01

详细剧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时,一个富有的寡妇雇用了一名业余考古学家在她的庄园内挖掘墓冢。当他们做出历史性发现时,英国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将遥相呼应。

 长篇影评

 1 ) 唯有时间才具意义

时间的隐喻,也是人之注定的失败。在浩瀚宇宙中,我们短短的生命转瞬即逝,甚至微小到足以忽略,我们的肉身行将消失,我们留给世界的是什么呢,或许一片破碎的玻璃碎片.......若干年后,被另一个同样短暂存在的人发现,并吸引他由此阅读时间的隐喻和启示。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聪明的犹太人,视考古学家为最尊贵的人才。

对于活在每个片刻的人类来说,过去比将来更有意义。

 2 ) 《发掘》:时间的隐喻

“时间的呈现”作为艺术主题是古老而又不断吸引人前去尝试的。得益于蒙太奇这一伟大发明,电影在探讨时间及其对应的人与物上走得比大多媒介都要远。

《发掘》拥有马力克式的、古典又带有匠气的视听风格,而其故事所传达的信息则是丰富又复杂的。这段精巧的故事里最无法忽略、也是最能展现创作者野心的元素,便是独立存在又影响着方方面面的时间——姑且不说台词中无处不在对于时间的探讨、作为主题的考古与时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叙事中的声音:如果你听得足够仔细,在鸟鸣和其他自然之声外,强调时间的钟表声在故事中似乎无处不在,几乎伴随着Edith和Basil的每一次对话。

作为文本的《发掘》有着各种视域下的迷人的复杂性,但以时间的切片观察《发掘》,电影则呈现出一种微妙的精炼。

断层

在处理情绪极为温吞与圆润的《发掘》中,最无悬念的感情矢量当属青年学者Peggy与Rory的相恋。

这似乎是一场必然的“出轨”。Peggy甫一出场便是以新生代的形象示人,她是女性,是带着知识、无尽活力的女性,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柔弱高贵女子形象有着天壤之别。而Peggy所面对男性角色则带有无比厚重的旧日色彩,考古专家渊博、高贵却也傲慢,对论文的语焉不详和直言体重是Peggy被需要的唯一原因直接打击与摧毁着新一代。

远处的拥吻、没有得到的双人床,无疑都是Peggy性渴望的明示。恰恰在婚姻中,Peggy的丈夫无心回应这一份年轻的性渴望,他斯文、体面,将眼前的考古工作看得比妻子重要很多,最致命的是他的陈旧——和大多数男性一致,Peggy的丈夫也代表着昔日高贵有序的旧时代。

而年轻的Rory则完全相反,他虽然也来自于旧时的贵族阶层,却尚未染上陈旧的习气,锐气而勇敢,愿意弄脏双手也愿意随时挺身而出。最重要的是他那特殊的身份,即将成为一名空军的他将响应着“新时代的号召”,投入到这场不可避免的世界大战之中。这样的身份赋予了他不同于其余所有男性角色的性魅力,一种属于崭新时代的魅力,虽然在当时没有人能断言新的时代更好还是更坏。

这一场恋情便是鲜明的隐喻,如同Peggy选择了Rory,英国与更多国家一样,不管是主动或被动,选择了一场全新的、没人知道后果的、必然改变旧日世界的战争。

于是《发掘》可以说是以考古为题的二战前的《昨日的世界》,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群人做着与战争无关、与文明密切相关的事,接下来面临的却是一场几近摧毁文明的战争,时间在这里出现了断层。

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固然不存在断层的概念,但对于《发掘》中的人们来说,他们亲眼见证着从一个时代过渡到另一个时代的断层之中。

错位

大多数悲剧属性来自于时间的错位。

女主角Edith便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色彩的角色。回顾她之前的人生:照顾病中的父亲以至数年没有和相爱的人走进婚姻、婚后丈夫的离世,都是来源于时间错位的悲剧,而她之后人生同样如此:决定将萨顿胡遗迹作为“礼物”赠送给公众的她并没有亲眼见到它面世的那一天。

具象的时间错位的悲剧是Edith本身,更为抽象的、关乎时间的错位的悲剧则是《发掘》的故事本身。如同前文所说,众人所面临的是一个断层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巨变的、处于未知的十字路口的时代,考古这一行为本身便带有一种不合时宜的色彩。虽然萨顿胡遗迹有着文化史上更为深远与有力的意义,创作者也无意将故事处理成钱穆作《国史大纲》一般,更是凸显了考古这一行为本身与所处时代的错位性。

“文明余辉”是一种超越了具体时代、带有悲壮与戏剧色彩的形象审美,像极了马克思评论消亡帝国时所形容的“诗人的幻想无法媲美的离奇悲剧”。具体到《发掘》中,征服者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遗迹是这样一种审美对象,参与萨顿胡遗迹发掘的所有人与这场发掘本身更是一个鲜明典型的文明余辉式的审美对象。在时间的错位中,进行着不合时宜甚至是徒劳的发掘工作,赋予了故事厚重又令人唏嘘的色彩。

于是《发掘》中的声画不同步可以理解为时间错位在影像创作当中的投射。应当注意三场非常明显而又重要的声画不同步段落:第一场是因男主Basil爽约晚餐而落寞的Edith的画面配上Basil夫妇的交谈,这一场戏复现了Edith作为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角色命运之中所注定的孤单;第二场戏则是躺在床上的Edith与出走后又归来的Basil同考古专家的交谈,将Basil排斥在外的谈话更指向悲剧角色Edith对于自己的兴趣、丈夫的遗志乃至于整个人生以及时代的无力控制。

第三次重要的声画不同步却无关Edith,当即将奔赴前线的Rory在在田野中与恋人相拥时,Robert向母亲询问舅舅能否平安归来。Rory的后续电影并未明确交代,但凭借这场安排观众已大致窥见Rory未来命运如何。Rory所代表的新的未来也已暗中揭示。

永生

Time lost its meaning

Basil与Edith的对话中提到,图坦卡蒙陵墓的挖掘中,那个沾染油漆的指印让时间失去了其意义。对于时间意义的思索,贯穿于《发掘》的整个故事之中。过去、现在与未来同时存在于发掘萨顿胡遗迹的过程之中。

Basil意外被土掩埋除了为人物关系赋予新的动因外,更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一个意象。得救后的Basil被问道被掩埋的一瞬间看到了什么?Basil回答看到了自己的祖父,那个教会自己技能的祖先。这一回答指向了发掘这一行为的意义:发掘古物使得人类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回应祖先的呼喊,发掘,使得现在和过去得以建立起联系。

在《发掘》这一段无线回望向过去的故事里,仍是有属于“未来”的隐喻所存在的:那就是女主角的儿子Robert。

在电影开始不久,来到发掘现场的Robert自顾自玩起了时间旅行的角色扮演游戏:飞机、25世纪,作为整个故事里最年轻的角色,代表着比战争更遥远的未来的Robert承担起了对未来美好想象的责任。而他嘴中的时间旅行同样值得注意:从概念上来说时间旅行本身既包含着“用空间隐喻时间”这一坚实嵌入我们语言的逻辑的。而关于时间的《发掘》中,空间的存在同样特别,Edith前往伦敦检查是电影中唯一一次强烈的空间转换,在同一时间下,田园的宁静便成为了无处不在的备战气氛。时间、空间、过去、现在、未来在《发掘》中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未来当然并不总是乐观,Robert在电影中的情绪崩溃源于目睹母亲的病况,切实的死亡威胁让Robert感觉到无助,于是有了Basil告诉Robert“我们终将失败”的对话。

电影结尾,躺在草地上的Robert同母亲谈起时间旅行,萨顿胡遗迹这一次作为意象出现。“五百年一眨眼便过去”,在《发掘》的故事里,人类终究没能对抗时间,但“从人类在洞壁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便一直存在,我们不曾真的死去”,借助考古发掘这一行为,创作者在这样一个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故事里,将最后一分善意,留给了永生的人类本身。

 3 ) 萨顿胡船墓葬遗址——《发掘》背后的真实历史

这部电影改编自记者兼作家约翰·普雷斯顿 (John Preston) 的2007年小说——其姑姑玛格丽特·皮戈特 (Margaret Piggott) 参与了挖掘,即莉莉·詹姆斯(Lily James)扮演的同妻考古学家Peggy Piggott。

1937年夏天,山雨欲来的二战前夕笼罩着欧洲,居住在英格兰萨福克小镇伍德布里奇(Woodbridge)附近的富有寡妇伊迪丝·普丽特 (Edith Pretty)会见了当地一家博物馆的馆长,讨论挖掘在她庄园的另一边三块土地的问题,萨顿胡(Sutton Hoo),该名称源自古英语:“Sut”与“tun”结合的意思是“定居点”,“hoh”翻译为“形状像脚后跟骨刺”。

在Mrs. Pretty聘请自学成才的业余考古学家Basil Brown之后,挖掘在次年春天开始。

在接下来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大英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加入了Basil Brown的行列,发现了欧洲有史以来最丰富的中世纪墓葬,这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或七世纪。

这座拥有1400年历史的坟墓——据信属于一位盎格鲁撒克逊国王——包含一艘88英尺长的船的碎片(原始木结构已经退化)和一个墓室装满了数百件华丽的宝物。

今天收藏这件宝藏的大英博物馆认为这是一座“史诗级的壮观葬礼纪念碑”。

1939年7月25日,Edith Pretty在萨顿胡遗址举办了一场招待会,以庆祝挖掘工作的结束。挖掘现场旁边的土地被塑造成一个观景台。大英博物馆的菲利普斯发表了关于这艘船的简短演讲,此时处在英格兰备战状态,其演讲被一架从头顶飞过的战斗机的引擎轰鸣声淹没了。

此后不久,有关挖掘结果的消息开始出现在媒体上,部分原因是挖掘队成员泄露的信息。几天后,Sutton Hoo的文物被运往大英博物馆,经过一番法律纠纷,它们作为Pretty的礼物赠送给了大英博物馆。

公众首先在1940年的一次展览中看到了这些文物,但这个机会是短暂的,因为它们需要在战争期间被隐藏在伦敦地铁的隧道中以进行妥善保管。

1945年盟军取得胜利后,宝藏被送回大英博物馆,在那里开始保护和重建工作。

此时文物分析产生了更多问题,借助科学上的进步再次挖掘了萨顿胡墓地以好改进研究。

1983年,对该遗址的第三次挖掘发现了另一个土丘,里面有一个战士和他的马。

萨顿胡墓葬

萨顿胡墓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该遗址不仅揭示了中世纪早期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大约410年至1066年)的生活,而且还促使历史学家重新思考黑暗时代,即罗马帝国于五世纪初。与长期以来缺乏艺术或文化丰富的时期的信念相反,萨顿胡的文物反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世俗社会。

根据编剧莫伊拉·布菲尼(Moira Buffini)称,除了为了讲故事而插入的几个情节点,例如拉尔夫·费因斯(Ralph Fiennes)饰演的Basil Brown与大英博物馆考古学家查尔斯·菲利普斯的关系并不像描绘的那样有争议,这部电影主要遵循真实故事。

在1938年和1939年的几次挖掘过程中,Brown和考古团队在巨大的盎格鲁-撒克逊船的中央舱室中发现了263件物品。

随着考古学家深入挖掘,他们发现自己对宝库的规模、质量和多样性感到震惊。出土的文物包括精美的盛宴器皿、豪华的悬挂碗、来自拜占庭(Byzantium)的银器、奢华的纺织品和镶有斯里兰卡石榴石的金色礼服配饰。

坟墓的墓室里装满了武器和高品质的军事装备,里面发现的盾牌据信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外交礼物。肩扣似乎仿照罗马皇帝所穿的那些,表明盔甲的主人来自不同的文化和权力基础,用此来维护自己的权威。

这些文物还包括一个带有三重锁定机制的金腰带扣,其表面装饰有滑行的蛇的半抽象图像。

布朗发现了37枚金币,还有一个华丽的钱包袋,它悬挂在腰带上的三个铰链带上,并由金扣固定。用红色石榴石装饰的钱包盖被认为是景泰蓝(cloisonné)最好的例子之一,这是一种用金条固定宝石的风格。

尽管金属物品在萨福克的酸性土壤中比织物和木材等有机物品更能保存下来,但该团队确实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文物,包括一只保存完好的黄色瓢虫。

在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特别是在中世纪早期后期,装满宝藏,精心制作的船葬墓是罕见的。

在萨顿胡发现的大量墓葬物品——以及这艘船的位置和里面的物品,这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运输——表明它曾经的居民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甚至可能是皇室成员,但个人的身份仍然是个谜。

一个经常被猜测的候选人是东英吉利国王雷德瓦尔德,他于625年左右去世。大英博物馆指出,到1939年,死者只剩下“宝藏之间的人形缺口(human-shaped gap among the treasures within)”。

萨顿胡中最具标志性的物品是装饰有战斗和舞蹈战士和凶猛生物图像的头盔,其中包括一条龙,它的翅膀形成了头饰的眉毛,尾随其身体和嘴巴。石榴石排列在眉毛上,其中之一带有金箔反射器。1970年代初,大英博物馆的保护人员精心修复了这件盔甲,发现其严重腐蚀并破碎成数百个碎片。

今天,萨顿胡的文物仍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参观者会看到1400年前埋葬在宏伟中的盎格鲁撒克逊国王的非凡宝藏。

布朗(Brown)开始在萨顿胡的沙土中筛选80多年后,他发掘的宝藏并未减少。正如他在1939年的日记中所写,“这是一生的发现(it’s the find of a lifetime)。”


Edith Pretty生平介绍://www.britishmuseum.org/about-us/british-museum-story/people-behind-collection/edith-pretty

 4 ) 电影中的史实错误

指出电影中一个史实错误: Sutton Hoo 发掘现场的摄影师是 Mercie Lack 和 Barbara Wagstaff,电影中出现的Edith Pretty的表亲Rory是虚构人物,历史上并不存在。Lack 和 Wagstaff在开掘现场拍摄了400余张照片,记录了船体的发掘过程。这也是英国考古发掘最早的彩色照片。虽然当时诸多业余摄影师都前往发掘地点拍摄,Lack 和Wagstaff的照片质量最好,尤其是照片上的记录/批注,为后来重现发掘过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记录。她们的照片后来也成为了BBC 1965年关于这个发掘的记录片(The Million Pound Grave)的主要影像材料。Mercie Lack在1944年也成为了皇家摄影学会(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的会员。这个错误太过离谱,乃至现在负责Sutton Hoo遗址的英国国民信托基金(National Trust) 专门做了网页来纠正电影中的错误叙述。

这是她们在现场的照片:

Mercie Lack在发掘现场

Barbara Wagstaff (右)在发掘现场

为什么要指出来,因为这部电影里女性再一次成为了hidden figure,隐藏人物。影片类似的还有其他问题,包括对于Margaret (Peggy) Piggott 的描述。片中为了突出来自大英博物馆的 Charles Phillips 有多讨人厌,把Piggott描写成刚毕业、单单是因为她体重轻/小巧而被找来的、没有任何挖掘经验的人。事实上,Piggott之前已经获得了剑桥大学和伦敦考古研究所(Institute of Archeology) 的学位,而且早就跟随大名鼎鼎的 Mortimer Wheeler 和 Teresa Wheeler 惠勒夫妇在罗马进行过考古发掘。在加入 Sutton Hoo的发掘之前也已经有学术论文发表,并在1937年,年仅25岁的时候,就主持了一个青铜器时代中期的墓地的发掘工作(Latch Farm, Hampshire)。 Phillips找她来,是因为她的专业素养。战后不久,1944年和1946年,三十出头的年纪,她就先后成为了伦敦文物协会(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London) 和苏格兰文物协会(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Scotland) 的会员,体现了业界对她成就和能力的认可。1994年过世后,遗产也建立了一个慈善基金,继续为艺术和志愿团体提供帮助。

Peggy Piggott 在Sutton Hoo 发掘现场

非常讽刺的是,影片一方面想要体现当时女性的恶劣职业环境,老白男学术寡头的地位,一方面却忘了如实描述这些发掘现场的女性真实的经历和贡献。明明如实描述就足以体现她们的价值和贡献,却偏要编造内容以期增加戏剧成分,本末倒置,反而抹杀了女性的贡献。Lack 和 Wagstaff 两位记录发掘过程、为后世提供珍贵资料的摄影师,完全被一个虚构的男性取代了;Piggott这位年轻有为专业出众的考古专家,被贬低成了专心感情纠纷婚姻矛盾的新婚小女人。尤其关键的是,这几位并不是隐姓埋名难以寻找的女性,博物馆的展览和早期的纪录片中都有对她们的详细描述。

评论中也已经有人指出了,Rory基本就是个多余的角色,围绕他展开的感情戏其实对主题并没有什么贡献。是,战争阴影下的爱恨别离很动人,但是电影所想强调的,是Edith Pretty支持发掘最初的动力:世界上有比当下更为重要的事,比当下生死攸关的战争都更重要的事,历史之漫长,人类需要寻找并记录自己的过往,为来世留下追寻的痕迹。

对于这点,女主 Edith Pretty病中依然要坚持发掘,依然想要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并记住这片土地曾经见证的过往(事实上发掘期间 Edith Pretty已经56岁了,并非片中Mulligan所展现的三四十岁的年龄)。一众考古工作者,一边眼看着战争阴云靠近,一边不断的和自然的力量拉锯着,就为了要把历史重现,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 表亲 Rory 这线,完全就是无用。包括最后征兵出战上前线,当地居民所有青壮都面临这个人生转折点,甚至包括考古队员,事实上在战争期间不少也都服役去了,根本不需要他来表现什么生离死别。加上这么个工具人,除了挤压关于真实历史人物的叙事空间,完全没有其他用处。

 5 ) 考古的意义

本片改编于John Preston根据真人真事的2007年同名小说

“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便一直存在,我们不曾真正死去。”

二战前夕的1939年,住在萨顿胡村富有的Pretty雇佣了业余考古学家Mr. Basil Brown在自家的庄园中挖掘几个小土丘。意外发掘出了央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的船葬墓穴,

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人通常是指公元五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之间生活在大不列颠岛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文化习俗上相近的一些民族,属于日耳曼民族的一支。

英国史学界一度认为央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人(公元5世纪-10世纪)这段时间是罗马帝国消失后没文化,没情趣的“黑暗时代”。他们这次的意外发现了属于公元六世纪,梅罗文王朝的船墓,出土无数黄金饰品,证明了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也曾拥有过光辉灿烂的文明。

“ We are all part of something continues “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美好不仅止于此, 通过考古学家的视角,向人类生生不息的文明致敬,浪漫而宏大。

时值二战爆发之际,英国上下正在战还是降,人心惶惶莫衷一是。成年人的世界充满失败和无奈,Pretty身患严重心脏病,深知自己来日无多。Mr.Brown 世代热衷于考古,从小精通技艺,却一生只是个不入流的业余挖掘专家,女二Peggy向往爱情,浪漫热情,却困在一段更爱考古的书呆子丈夫身边,男二Rory热爱生命,摄影,最终选择投身生死不明的二战。整部片子充满希望的小男孩Robert,却任然要面对即将失去唯一的至亲的悲剧。

电影娓娓道来的,一长串温吞漫长的悲剧,一如生命和泥土的底色。生命何其宝贵,我们应该如何渡过一生?那些生命历程中的失败我们该如何安放?如果生命注定消亡,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电影有两处一群人奋力救人的戏,一场是Basil被意外埋进了古墓下面,村里面的众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徒手将他挖出,另一场是一架战斗机坠毁在庄园附近的河里,正在挖掘的考古队员们,不顾危险飞奔到喘急的河水里面救人。完美回答了人类文明为什么延续至今的问题,因为我们人性中的光辉一面。生而为人的意义在于此,不是利己而是利他,为了他人和族群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利益的基因,使我们战胜了时间,延续至今。

一如Pretty,一如Basil,一如曾经深埋地下的央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他们都不曾消亡,他们依然被今天的我们谈起。

在宏伟的人类文明面前,个体的失败和荣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电影里面布朗先生受不了大英博物馆的势利眼考古学家羞辱,一气之下回到老家。 他妻子说了一段话,你还有更好的事情要做吗?你一辈子辛苦挖土就是为了付房租吗?布朗先生回答,不,我考古是因为擅长于此并且没人比我做得更好。她太太说这就对了,这是你一生的荣光时刻。当小孩大汗淋漓骑着自行车来挽留布朗先生,问他你不是答应用你的望远镜带我看宇宙的吗?你怎么能说走就走。

考古的意义不是为了挖掘出属于任何人的珍宝,而是探索生命的足迹,这件事情本身就妙不可言,让一切都充满了生趣和意义。

小男孩Robert对于母亲病重即将逝去悲痛不已,并且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充满挫败感。Basil劝解小男孩 "We all fail everyday.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just can't succeed at.” 我们每个人都在失败,死亡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失败,但是生命却没有因死亡而消失。我想这是导演最想要传达的故事眼。

最终,男孩鼓起勇气战胜了对于死亡的恐惧。独自带着母亲,躺在古船上,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平静但勇敢的面对死亡。从地球迈向宇宙,战胜时间。

电影里面微弱的感情线,在兵荒马乱之间,显得尤其的无足轻重,但是完成度依然很高。布朗先生和Pretty太太两个考古边缘人的互相欣赏和彼此扶持,还没有走到单独共进晚餐就以布朗太太的突然造访,戛然而止。 而深知感情机会转瞬即逝的Pretty,告诉摇摆不定的Peggy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 Peggy也最终选择了结束短暂而尴尬的婚姻。成功的抓住了爱情,成就了电影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好的电影,无限贴进我们生活,让普通人类感同身受,但总是不忘留给我们一丝希望。貌似漫不经心,却是一如所有菜肴里面那点不可或缺的盐。

 6 ) 英国的精神

《The dig》是一个在巴塞尔出生,墨尔本剑桥长大的八零后导演的作品,这一点从导演的运镜就能感受到。他镜头下的旷野,农舍,大宅,天空和枯草,非常墨尔本,我看了几个镜头就喜欢上了。不知道他拍的雨,是不是很英国。这两个主演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拉夫费因斯,嘉丽穆里根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二战前夕,一个年轻的有钱寡妇伊迪丝买下了一大片土地和庄园,只为发掘庄园里的几个古墓。她请来当地最好的挖掘人布朗先生。布朗先生也对这片古墓非常感兴趣,几经波折,他们挖到了一艘古船--当然船舰早已化成灰,只是土壤颜色深一些而已。根据家传经验,布朗先生描摹出古船的形状。他们都很振奋,伊迪斯从小就喜欢考古,布朗先生也是,伊迪斯因为是女性,不能受正规的教育而布朗先生则属于江湖一派,并没上过大学考古系,但凭着真正的热爱,他们干的不赖。

这时大英博物馆知道了,拍了专业的考古队,(强行)接管了发掘工作,因为文物属于国家财产,即便在私人土地上私人也不能处置,布朗先生负气退出,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加入了考古队,考古队完整发掘了这个古墓,把英国的文化历史向前推了几百年。其实伊迪斯一直身体抱恙,患有先天心脏病。终于在大战的前夕,他们完成了挖掘,伊迪斯也同意把文物捐赠给大英博物馆(但她强调布朗先生功不可没),后来文物在大战中保存下来没被德国炸毁,伊迪斯病逝三年后,这批文物在大英博物馆展出,供世人参观。

这只是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却把英国人的精神,英国文化表达的淋漓尽致,过去,现在,未来,凝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村。英国文化里比较典型的特征是绅士精神,在个人生活方面表现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尽量保持体面,家国情怀之下表现为责任感和牺牲精神。这个小故事像一滴水,映照出在朝在野的这种绅士精神,小到一开篇布朗先生的三件套,大到伊迪斯表弟被征召去做空军送死。布朗先生的工作是挖墓,去到这个小乡村要坐一段儿摆渡,再在粗粝的乡间路上骑上一段儿自行车,但他穿的一丝不苟,摆渡船上扶着自行车梁渡河的镜头由远及近。后面和伊迪斯谈工钱那种不卑不亢,被大英博物馆接管自己的成果后那种隐忍不发的愤怒与惋惜,都令人印象深刻。

当他们高谈阔论,说布朗先生没文凭时,伊迪斯直接对大英博物馆派来的挖掘队的头说,你们这么说未免太Snobbish 了吧。这句直截了当的话让一帮“专家“哑口无言。最后她在捐赠仪式上在一众媒体前赞扬布朗先生的功劳。对此布朗先生是心怀感激的,他走过去道谢,两人眼神交汇中那种信任和理解尽在不言中--没有过多的煽情,含蓄而深沉的心照不宣,正是英国文化的本质。

电影顺便讲了几段爱情,伊迪斯的丈夫已经故去,他们的爱情是在她去丈夫墓地以及她和布朗先生的闲谈中表达的,我们可以感受她对他的爱,他对她的包容理解与支持(在女性尚不能正常受教育的年代),也表现在他们共同的孩子身上。布朗先生这对儿老夫妻更多的是相敬如宾,她每天都写封信给他而他一直没时间拆信看。她说你不在身边的日子,我就读你写的书。他说:啊,那书不好读啊。重点着墨了伊迪斯表弟Rory 和考古队唯一的女学者Peggy之间的爱情,新婚的Peggy渐渐发现丈夫是同性恋者,而且他的恋人也在同一个考古队。Rory从旁拍摄发掘工作对热情纯真的Peggy渐生爱意,但他知道自己已经被征召入伍加入空军,极有可能战死沙场,她们之间的爱意深沉但发乎情止乎礼。直到Peggy向丈夫挑明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她说,我见识过你的快乐,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同性恋是犯罪的年代,她没有直言,但也没有选择继续做同妻。

这部电影是一个关于选择的电影,伊迪斯选择了布朗先生主持挖掘,最终选择把文物捐给大英博物馆而不是本地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参观),Rory明知应征是死仍然吻别刚结识的恋人去了沙场。布朗先生知道自己没有学历没有地位,在这场挖掘中,自己肯定淹没不足道,仍然因为热爱选择协助挖掘,将自己的发现拱手让人。这些选择都有挣扎,这挣扎的过程就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所在。数十年后真相终于大白天下,布朗先生得到承认,这批文物讲述着英国人的选择,大英帝国绵延的文明史。在英国的考古史上这也许只是件轶事,只是一群普通人的选择,没什么轰轰烈烈,但正是这一件件的小事,一个个普通人,铸就了人类最辉煌的文明,以前英国人笑美国人暴发户,没风度没历史没文化,我总是不太理解,最近这些年,慢慢理解了。

 短评

少见的一部关于发掘考古文物的英国故事电影,不错。考古细节展现得清晰,但又没有被事件掩盖人物刻画,几个人物的情感描述与考古细节结合,还引申出历史与个人、生命与时间长河等哲理思索。可看。

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如果一千年只是一瞬间,如果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那天上的人看地上的人,只是几个片段地上的人看地下的人,只是一地碎片我们何以证明我们曾存在?是壁画、是残垣,是文字、是竹简,是杀戮、是尸骨,是铁铜金银、是口口相传……越来越懂得“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内涵:宁可短如蜉蝣之一瞬,务必死如夏花之灿烂

1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穆里根和费因斯都是那种极其迷人的演员,时光爬上脸,就让其自然成为心智与品质的印证,每次看来,都如此赏心悦目。傲慢与霸权是这些简单故事最大的反派,脚踏实地的人总被投机者以各种名义觊觎成果,大概也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污秽。抛开这些,纯粹的炽热与专业永远迷人,Basil及Edith、Robert等人心中那点光,叫宇宙也变成他们背靠土地的广大乐园。发掘是在尘土之下探寻时间与人的痕迹,于是很浪漫的一个道理,是生命纵然短促,但轨迹与记忆使人有了某种意义上无限延绵的“不死之身”。Peggy一角是这个道理的工具,更可惜的是,整部电影也很容易沦为她的工具,砍掉这条线,《发掘》多隽永多深沉啊。三星半。

1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这部助力童姥拿下影后吧,球球了。

14分钟前
  • 路人甲先生
  • 还行

竟然拍出了一丢丢史诗的宏大感。主题是时间与传承,考古发掘承古传今,每个个体的命运在历史长河中那么渺小,却又在时代背景下那么鲜活,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书写着自己的情感与传记,这种冲突而和谐的平衡真的是充满吸引力。另外画面色调和缓慢的配乐真的相当英伦了,蛮喜欢。

15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前面部分其实还好,无论是对于发掘本身,还是其背后隐含的意义都有较为真诚的表达。但当Lily James出现的那一刻,一切都开始乱了起来……

16分钟前
  • HarperYug
  • 还行

很迷人。有三重时间:一重是挖掘的二战,一重是古船坟墓的古代,一重是导演的现代。二战回望古代,现代回望二战,再借以二战回望古代。这重重回望的过程中,时间之河流淌,带走年轻的生命,留下古船的痕迹。电影里他们都纷纷望向星空,那更是一个永恒的所在,但在地面上的悲喜一样是值得发掘的。

17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值得一看的,尤其喜欢英国那种调调的人,单是看风景和衣服也都值回票价了。

21分钟前
  • 和菜头
  • 推荐

netflix 多个月来最动人的一部

23分钟前
  • changanxiyu
  • 力荐

在伦敦人们在广场雕像的周围小心翼翼一层层堆叠起抵御空袭的沙袋,在乡下布朗先生一铲铲用挖出的土小心翼翼将发掘的船墓重新掩埋于大地,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保存和传承,使将来的世代理解我们的来处。从原始人在洞穴里留下手印的瞬间起始,我们就作为永恒的一部分而活着,我们是与时间抗争的蜉蝣,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用微薄易朽的血肉之躯一点点串连起文明的珠链,就像那艘在地底下度过一千四百年已然腐朽却在土层里留下完整的形骸痕迹的木船,而时间、灾难抑或战争都在这种强韧与执着的联系里失去了它阻隔与摧毁的力量。

28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1.二战即将来临的大背景下,影片有条不紊地用小刷子发掘了许多小人物的动人感情,用它在尘世与虚无之间划清了一条界限。2.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失去与渴望,爱与隔阂,以及深刻地讨论了关于生与死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还借一个普通挖掘工作,回答了一个关于永恒与不永恒的问题。而且,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我很想说,它很迷人。3.文明留下的痕迹不会消逝,没有什么东西能永远深藏地底。4.摄影好看。

33分钟前
  • 晚安Glück
  • 推荐

画面还停留在上一个场景中延续,下一个场景的声音就跃入画面,就像不可阻挡的时代车轮滚滚而至,而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寻觅文明的痕迹,也在感受生命的慰藉,温柔、沉静、有力量。

35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lily james的演技永远没有长进原地踏步,其余阵容强大,整体观感尚可

38分钟前
  • Wanda
  • 推荐

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的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所以我们并不会真正的死去。英伦乡村,略带些忧伤。大段落叠加呈现的对白,处理的非常秒。单看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传记事件,但主题却摆出了非常大的格局。生命、邂逅、错过、名分、永生、未来,非常喜欢。

39分钟前
  • 看电影逃避现实
  • 力荐

挖掘着历史的未知,等待着战争的未知,焦灼感。看着看着就怎么又有llj怎么哪儿都有llj这女的什么来头你们不烦吗?

40分钟前
  • Mumu
  • 还行

life is very fleeting, it has moments you should seize,举重若轻,时间,生命,战争,爱情,一切都有尽头,just seize the day,什么才是真正的珍宝,原著作者是片中考古学家Peggy Preston的侄子,他竟然还写过A Very English Scandal,

43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推荐

当人类在洞壁上留下手印,当工匠在土墩里埋入葬船,当战士驾驶残损的飞机坠毁在河川,当妇人坐在墓坑边被记录进底片,他们就在历史上存在着,不会真正死去。即便肉身衰朽,世如焚炉,男孩带着女王驶向猎户腰带,挖掘专家坚持发掘前人的宝物,男人勇敢入伍加入战斗,他们都听得到随历史共鸣的夜莺之声。

4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前半段无趣的差点弃了,后半段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还有点意思。

50分钟前
  • 淼大壮
  • 还行

典型的英式影片,基调温和内敛,叙事形散而神不散,大战前夜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沉重不安、对浩瀚历史的敬畏、对乡土的热爱与坚守,对生命逝去的惆怅交织其中,配乐优美,全片充满一种浩大磅礴的力量,秀丽的风景与真挚含蓄的情感交织,大疫年尚可使观者心情平静,幸甚至哉。

52分钟前
  • Simplicio
  • 力荐

梁思成在1937年和林徽因发现佛光寺,捷报和卢沟桥事变发表在同一天的报纸上,把日本学者“中国没有唐代建筑”的论断证伪。请中国电影人依照此片翻拍,拍成音画不同步的散文诗,时间线稍稍错乱的意识流,拍出梁思成的执着与宽容,拍出林徽因奔放不羁的婚外情,拍出白驹过隙,拍出生命的脆弱与不朽,映衬着国仇家恨前夜,佛光真容宝殿散发的大唐荣华……提前谢过各位导演啦!

54分钟前
  • 金泽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