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喜剧片法国1962

主演:科琳娜·马尔尚,安托万·布尔塞耶,多米妮克·达夫雷,多萝泰·布兰克,米歇尔·勒格朗,约瑟·路易斯·德·维拉龙卡,卢瓦·帕扬,Renée Duchateau,吕西安娜·马尔尚,塞吉·科波尔,让-吕克·戈达尔,安娜·卡里娜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剧照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2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3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4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5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6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3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4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5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6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7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8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9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0:47

详细剧情

  巴黎,下午五至七时。美丽的女歌手克莱奥(柯琳妮·玛钱德 Corinne Marchand饰)正游荡在巴黎街头。她一袭黑衣,摘掉假发,面无声色地穿越着内心中的恐惧与焦灼。一切都由一份体检报告引发,她担心自己会如占卜的人所言,患上胃癌。忐忑不安的克莱奥游走在巴黎街头、咖啡厅、或是家里,遇到了各类形形色色的男人,她的情人或是朋友,对他们诉说她生命中的每一个段落,但似乎没人真正理解她。直到最后,她遇见了即将远赴阿尔及利亚战场的年轻士兵。在与他的交谈下,克莱奥开始重新看到了世界,坦然地面对现实。  由法国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执导的成名作《五至七时的奇奥》,是新浪潮电影中一部举足轻重的作品。本片入围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长篇影评

 1 ) 花絮

看花絮才知道,原来萨杜尔(就是写那本又臭又长的世界电影史的那位)在看了《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之后给瓦尔达写了封信,他说他看电影哭了很多次,——因为克莱奥与士兵最后去那医院的花园正是他的伤心地,他曾经与自己的妻子坐在那个长椅上等待诊断书,最后,他们等来的是噩耗。

年老的瓦尔达在纪录片中又回到了那张椅子上,又读了一遍萨杜尔的来信,——没想到老头这么伤感呢。

这就是电影可以带给我们的。

 2 ) 【洛阳电影资料馆•第二十四期】2011.3.6日“趁生命气息逗留”

【洛阳电影资料馆•第二十四期】2011.3.6日“趁生命气息逗留”
    ——三月放映主题“摄影机前后的女性”之阿涅丝•瓦尔达


映前:简介阿涅丝•瓦尔达

“走上导演之路的阿涅丝•瓦尔达”

阿涅丝•瓦尔达1928年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940年为了躲避战祸到了法国,在巴黎念书,21岁便成为一名摄影师,并前往古巴、西班牙等地从事纪实摄影。(可能是受战争的影响以及纪实摄影师的从业身份,她的作品往往有着一定的政治倾向,比如今天这部影片中对阿尔及利亚战事的关注,以及之后的《向古巴人致意》、《远离越南》等在政治上直接表态的作品。当然,在我看来瓦尔达作品中的政治倾向并不形成她电影的魅力,只是她作为电影人一种社会意识的表达。)

1954年,在没有就读电影学校或学习电影制作,甚至连导演工作证都没有的情况下,瓦尔达自编自导了第一部长片《短角情事》,开始成为导演。这部早于“新浪潮”五年的作品(法国电影新浪潮1959—1964年),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及低成本的制片方式,成为日后新浪潮几个主要导演的楷模。(影片的剪接师是后来拍《广岛之恋》的阿伦•雷奈。)这部电影也被称作“法国新浪潮的第一部影片”,瓦尔达也开始被称作“新浪潮之母”,当时她只有26岁。

“瓦尔达与法国电影新浪潮”

瓦尔达曾在访谈中说:“毫无疑问,在1954年,现代电影的大门由我敞开,

把电影带向新的类型。在这新式电影类型里面,我肯定是仅有的女性。某种程度上我成了楷模,全部男性和一个女性!”可以说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其实还有杜拉斯)。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其中“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斯、罗伯—格里耶等,戏剧家阿伦•雷奈等。

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

从以上划分来看,摄影师出身的瓦尔达确实很难归类,因为她的风格也兼具两者的特点,但更多的是将其归类为“左岸派”。

“瓦尔达电影的女权主义思想和精神感染力”

瓦尔达的电影,尤其是这一部经常被挂上“女权主义”的标签,而且被看作在60年代末期于法国诞生的“后女权主义”思潮的先声。之前的女权主义多是强调两性对立甚至对抗,这种强调其实更是加重了对女性尊严和利益的损害。“后女权主义”,也是流传最广的女权主义认可正确的斗争方式应该是用女性的话语创建女性文化,争取和掌握女性的话语权,通过女性的话语实践成为话语和社会的主体,从精神(意识)层面而不是物质(肉体)层面来争取女性的权利。

《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阐述了女性自我意识从觉醒到斗争再到完成的过程,和这种后期才形成的女权主义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表现了瓦尔达那高度超前的女性意识。

但《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的魅力并不于此,在我看了瓦尔达只是在这部影片中从自身的女性视角表达了对人类通用的主题,即“美”是外人的观感,而“快乐”才是主体自身的心灵感受。纵观瓦尔达的电影作品,始终洋溢着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和乐观主义精神。


赏析:《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

“关于片名和‘真实电影’美学”

1961年的《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是瓦尔达最备受推崇的电影,主要表现在影片的对时间的实验性以及内涵表达的丰富性。

影片中的时间同现实中的时间是等同的,瓦尔达采用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相融合,充分展现了女主角心理变化的细腻过程,这与当时新浪潮所推崇的纪实美感相吻合,从“真实电影”的美学出发,最大程度发挥摄影机的纪录功能(但瓦尔达不是第一个拍摄这种“实时电影”的导演,1952年的著名西部片《正午》是一个先例。)

片名《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是一个法语谚语,指的是会见情人的时间(5点到7点是在工作后和回家前的一段时间)。而影片停在6:30,克莱奥和邂逅的大兵互望着沿着林荫道走下去,以光明的结尾给人无限遐想。


“女性魅力和对生命的关爱”

影片塑造了克莱奥这位讨人喜欢的魅力女性角色,有些小迷信、有些蛮横、有些反复无常的可爱,摄影师出身的瓦尔达对捕捉女性身上特别是面部的细微情绪变动尤其在行。

影片可以分两部分来看,前一部分可以说是世界对她的影响,强加在自我身上外在的习俗、社会机制;后一部分则是她对世界的感知,对纯朴、自然状态的

回归。讲述一个女人在生命的关键时刻冲破各种社会性的压抑、约束,找到本真的自我,而它批判的矛头,显然指向的是各种外在的社会机制。

“戈达尔的出演以及一些细节”

戈达尔和他御用女演员安娜的那段默剧演出,可以说是影片的神来之笔,也是点睛之笔。看懂这段默片的隐喻,也就看懂了整部影片表达的主题。(戴着墨镜——有色眼镜,象征习俗、社会机制的戈达尔认错了自己的女友,闹出悲剧,直到他抛去墨镜,才找回了爱情)。

其它细节:
前三分钟的彩色与之后的黑白世界——等待过程中人物的焦虑和绝望
两种发型——前后两部分的心理转变,外界的观感与本真的美感
街头杂耍——外在事物成为内心体现
跳切镜头——加深恐惧,对约束她生命的各种社会机制的厌恶

总之,瓦尔达的影片蕴含着对生命热情的关注,同时有着难得的实验倾向,导演生涯中对生命本身和电影本身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弥足珍贵。

活动链接:
http://www.douban.com/event/13516833/

 3 ) Sans Toi

  录影片中香颂一首,致敬
  
  (2010-10-26 10:24:05)
  转载中戏小破孩儿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angelina2jolie
  
  
  
  Toutes portes ouvertes
  
  En plein courant d’air
  
  Je suis une maison vide
  
  Sans toi, sans toi
  
  
  
  Comme une le déserte
  
  Que recouvre la mer
  
  Mes plages se devident
  
  Sans toi, sans toi
  
  
  
  Belle, en pure perte
  
  Nue au coeur de l’hiver
  
  Je suis un corps avide
  
  Sans toi, sans toi
  
  
  
  Rongée par le cafard
  
  Morte, au cercueil de verre
  
  Je me couvre de rides
  
  Sans toi, sans toi
  
  
  
  Et si tu viens trop tard
  
  On m’ aura mise en terre
  
  Seule, laide et livide
  
  Sans toi, sans toi, Sans toi

 4 ) 现实主义遇到法式浪漫

影片的技法在某些时候似乎是具有误导性的:Cleo在街上徘徊,随机地走进不同的店里,抑或是过马路时避开来往的汽车,这些情景无法不让人联想起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巴赞甚至特意提及过《偷自行车的人》中男孩过马路的镜头),而正是在这场影响至今的电影运动中,现实暧昧性的意义被发掘,长镜头内时间流逝的价值被歌颂,电影开始获得自己的本体论地位。

然而,正如新浪潮的所有作品一样,在巴赞的旗帜下,法国人沿袭了意大利人的拍摄哲学,却创造出了与新现实主义相离甚远的美学,在他们的眼里,电影不必“触及”现实以获取力量及合法性,电影“即是”现实。

这就是为什么瓦尔达不惮于在这部从标题起就意指“真实”(5至7时,电影时间与现实时间与的等速流逝)的电影中夹杂各种各样的“私货”。例如,在咖啡馆中,Cleo意兴阑珊地旁听邻桌谈话时,内容却魔幻般地影射到她与(当时还未露面的)情人的关系;而那个在结尾出现的“聒噪的男性”甚至在影片开始就被塔罗牌所预言。事实上,电影中暗藏的“机巧”如此之多,以至于观者会持续地被这种影射与互文所愉悦(参看各种内容分析式影评)。这种剧情的设计感如若放在德西卡的电影中,一定会是灾难性的,它只会让父子俩的寻车之旅变成烂俗的狗血剧。但看看这部电影!在新浪潮的镜头下,电影的真实终于可以逃脱内容的现实性的藩篱,确立自身的价值。

值得花时间具体分析一下这种化学变化的产生过程。新现实主义情节的“标准”产生过程:就像寻找自行车的父子俩可能被大雨淋到,也可能没有;Cleo可能听到了咖啡馆中的谈话,可能碰到了那个聒噪但充满魅力的男人,也可能没有,这是电影的真实性得以确立的基石。可电影的真实性可以不指向其内容的“真实”,而这被影片中未加包装的隐喻,时常出现的跳接,以及无处不在的摄影机的“存在感”(想想路人对镜头的盯视,尽管它们可以被赋予“符合常理”的意义:Cleo的心理主观镜头。这又是一处“设计”!)所证明,即整部电影的故事不是“真实事件改编”,更绝不会发生于摄影机外的真实世界,Cleo存在,且“仅”存在于电影的5至7时。我们一切的感动与体验都完全地,毫无折扣地来源于电影,来源于摄影机后面导演的真诚、细腻、坦率的表达。在这个意义上,瓦尔达与雷乃达到了高度的相近,《广岛之恋》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都展现了一个迷人的时空,与好莱坞不同,它们延展,但迷人之处在于,它们的延展并不指向所谓的现实世界。

《Cleo的5至7时》并不是新浪潮的异类,雷乃、戈达尔、特吕弗,一代人都以这种方式实践着他们的理想。我们每每被这种坦率、任性甚至略显粗暴的表达所感动时,电影便以其本身的存在被世人所尊敬。法国人也许永远拍不出“反映现实”的作品,永远不会有德西卡,不会有小津、侯孝贤,但他们似乎并不需要:他们有电影。

 5 ) 我的听觉语言观赏欲被极大的满足。

对观影又有了新的感受,看完我觉得我晕车了……

90分钟的时间里,我在前半部分逐步进入女主的人生,我仿佛看到了她的全部。为什么人会结果主义导向?因为有了结果我仿佛可以看到你的过去全部,我看到了现在的克莱奥,我仿佛知道了她的一生。她是个歌手,有些家喻户晓;她有个情人,但二人彼此隔膜,忙碌使她们时常分离,也不知为何二人并未掏心掏肺;她笃信占卜,一个常年服侍她的女仆比她更加迷信;她感知到自身生命力的消亡,陷入黑暗倒计时中恐慌不能自拔……

于是45分钟时间里,我看清了一个如同被圈养高阁的金丝雀(这种形象意指导演通过服化道全面加强了),自怨自艾,充满无助彷徨焦虑。

直到演唱完毕,换上全黑衣服的她,才突如其来的鲜活了。

她离开了她的职业(即男性审视带来的社会地位,他者赋予的价值象征)、她的女仆(也就是错误的迷信力量)和她一身金丝雀般的装备,试图在临死前叛逆的、自反的活一会儿。

于是,抱着将死之人的信念,女主成为了上帝之眼,灵魂上浮,怜悯苍生。

她先是遇到了不介意展现自身生理特征、将释放自己宣扬自己的身体视为自豪的女友。女友带着她徘徊,曾经被他人掌控的交通工具——taxi,换成了自驾(虽然女友才学车不久,但已经是女性意识崛起的萌芽)。下了车后,克莱奥发生了转变,她自主选择了乘坐taxi,这已经是独立的选择而非不得已的决定。她来到公园,一路下沉,下沉,曾经那些束缚她的、恐吓她的、吹捧她的都不见了,她走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踌躇之际,她遇到了军人。

或许转折发生在克莱奥观赏完一部早期活动电影放映机的电影后,她释然,她心理上决定接受自己的死亡但好像又不想这么快迎接审判(这里是否表达了导演本人对电影艺术的敬仰与喜爱)。

总之,整部电影所容纳的内容太广泛了,对白、音乐、音效一起来,画面反而成为了伴奏,为声音的韵律而服务。我醉了。

以及,老话说得好,人不能有太多镜子,越照越丑或越不幸……

 6 ) 镜头叙事

这部电影应该是讲述一个女人的步伐,有一点的女权色彩,但是很淡。作为新浪潮的代表作,这部电影还是包含了哲学的存在主义。

这部文艺片最大的特点应该还是它的纪时,电影的一个小时半的时长也是电影故事中的一个半小时的时长。以一种更直观和更好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方式来构建电影。至于五到七时的标题,那克莱奥的两个小时为什么电影只有一个半小时,还有半个小时呢?我觉得应该是剩下的半个小时克莱奥去谈恋爱了……

正如其他文艺片一样,这部片子也是用了大量的长镜头,也有许多的主观镜头,大多数用镜头来表现情节的发展,如其中有一段:先是一个钟的镜头表示情节在家,再是克莱奥刚刚离开的情人笑嘻嘻的镜头,切到女仆(或者是助理)笑嘻嘻的镜头,最后再来一个克莱奥假发的镜头,大概四五秒左右。

而这几个镜头就表现了情人和女仆趁着克莱奥不在家偷情,一个非常高级的处理,用了镜头来表现情节发展,而不是像其他电影的对话或者一个长镜头那样来处理。

还有一个巧妙的处理,是开头塔罗牌的彩色色调,到后来的黑白色调。正常人应该都会将虚幻的事物处理成黑白色调,而将现实处理成彩色色调,而阿涅斯·瓦尔达则运用反讽的方法将其对调,让观众的感触很深。

男主和女主也是同一境遇的两种不同的人,男主是一个即将去伊比利亚的士兵,而在电影中的车上广播也说了伊比利亚战争的激烈,男主和女主一样都即将迎接死亡,但是男主的过好现在的生活不去忧虑未来和女主正好相反。也正是他们俩能相爱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男主的高超撩妹技术。

影片中镜子也是一个重要元素,镜子多次出现,镜子破碎也是女主从被观察者从观察者的转变,当然从她丢掉假发,丢掉墨镜也一步步的体现出来。

从最开始的路人都会看她,到后来的路人不看她也体现着身份的转变。

最后,新浪潮的代表作,《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也是一部对镜头叙事的代表作。

 短评

#重看#想不到这么一部泛着轻快幽默,散发轻盈气息的影片,其实关乎死亡侵袭的恐惧与焦虑。现时真实时间与电影内置时间同步,代入角色感受分分秒秒的折磨,时间汩汩流淌在影像中。结构相当工整,以脱假发为分水岭,意味她自此褪去外在的浮华虚荣,开始自省内敛;从高傲的受宠玩偶到留意周遭普通面孔,众声喧哗的言语化作无数宇宙碎片,一切仍在既定轨道上运行,唯有自己失落在难以启齿的黑洞,这种混乱失序与大量运动镜头结合,极其美妙。印象深刻:1、插播数次阿尔及利亚之战;2、小奶猫抢戏(瓦尔达真是猫控啊!)3、插入短片《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可爱。4、充满各种死亡征兆的暗示,镜子的分裂。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前半部分“美丽”的女歌手不论是形象还是内心都是别人所想的她别人塑造的她虽然光鲜但却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虚荣的驱壳,影片的后半部分从拽掉假发开始她才成为了有血有肉的真自己,怀疑得了“绝症”成为了一个女人的自我破茧而出的契机。。。PS其实真正的绝症是那个“假我”

10分钟前
  • 秦诺诺
  • 推荐

很难想象瓦尔达如此严肃地探讨了生与死的问题,科琳娜·马尔尚简直像是安东尼奥尼的莫妮卡·维蒂,只是她并不那样无所事事,而是如此焦躁不安。女主角观看着路人,路人的私语时常清晰可辨,那些在电影里往往一闪而过的存在,被瓦尔达的摄影机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主体地位(拿过相机的人,一定会了解那种警惕的凝视;镜头就是权力的化身),这就是她作为导演的权力,也是她作为人的关怀:对主角,对路人,对生命,对一切……她从未改变。

1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6月21日看發生在6月21日的電影成就達成。我只是路過來給你一個吻👌🏻 on a tout le temps 👌🏻

18分钟前
  • AngelaWood
  • 还行

“只要美丽还在,我就还活着” 星期二不能碰新东西、车牌不吉利、破碎的镜子,哈哈,这么迷信的巴黎人…令人陶醉的摄影,不忍心走神一秒。与观影同步的17:00-19:00时间轴,90分钟的观赏,30分钟的遐想。“亲吻还是想念,亲吻不够就会想念”、“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都随时奉陪,我总是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人人都宠我,但没有人爱我”、“我的身体让我快乐,而不是骄傲” 爱能让人消除恐惧。游走巴黎街头,上车下车,驻足停留,眼神对视,相互倾诉…最后20分钟就是《爱在日落黄昏时》啊:你的火车快赶不上了,“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2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瓦尔达足够细腻,她精准的刻画出一个悲伤、恐惧、濒临崩溃的女人是如何认识自我的。她频繁使用跳切来展现奇奥的变化——从明星到一个“赤裸的人”。电影到6点30分戛然而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人知道,就像那彩色占卜镜头中测试的未来不过是对生命的亵渎,那90分钟的“真实时间”才是生活的真相。

25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他害怕战争,而她害怕癌症。在他面前她不再是个惹人怜爱的洋娃娃,而是她自己。这是瓦尔达的女性主义观点,也是一个女性自我寻找与完善的过程。且不说电影时间与真实时间的完整对应,电影里的空间分割也令人惊叹:克莱奥在帽店的玻璃橱窗与镜子间穿行的流动影像暗喻克莱奥的复杂心境。

30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DVD时代没有看过的電影,现在成了电影经典,不看感觉不好意思和别人对话。电影是流动画面,从下午五点到晚上七点而且拍摄也是按照这个时间拍摄,从电影画面里面的路人眼光看,这部电影几乎就是半纪录片创作,长镜头,片中片,各种各样的调度,当然是导演的成名作也是著名的電影代表作,看过而已!

31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彩色塔罗牌开场如同一个被仪式性赋予的人物身份,以及预叙,我们随后与Cleo共同投入黑白的世界中,一切命运似乎都已决定,一切都是病态而残缺的,自由意志不再可能。Cleo所畏惧的,恰好是组成《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这部影片的重要元素:时间绵延,而这正是一部“实时电影”。随后她逃了出去,逃出了“众人之妻”的异化状态,逃出了空旷的房间,街道是其焦虑的外化,一方面是Cleo对于绵延的逃逸(雕塑是永恒的此在,而电影则是永恒此在的回归),另一方面,则是不祥征兆的闯入。与此同时,瓦尔达给出了一条存在主义式“拯救”的道路,从“未来的时间”转向“余剩的此在”。

34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现在想想,电影真特么有意思,无论是因为早期的胶卷时长原因,还是因为经济账或观影效果的原因,最常见的90分钟,既能描绘一个人事无巨细的一生,又能表现一群人惊鸿一瞥的一刻。它何止延长了我三倍的生命,更拓宽了我生命的深度。怪不得老有人说我跟谈过十几个甚或几十个女朋友一样,在电影里,那才是阅女无数。

3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很喜欢本片的摄影,稳重而生动、有重点。瓦尔达34岁时拍出的代表作。从细腻的女性视角出发,达到一种普遍人性的释放。巴黎街头的一切人和景在等待诊断结果的女主人公眼里都有了象征意义,但最后观众跟她一起意识到,自由来自象征符号褪去后的生活的真实。片中片「在桥上」也是一则隽永的哲理小品。

39分钟前
  • 沁云
  • 力荐

记得第一次遇到这部电影,还是在某大学入学考试的名词解释题上。结果没有答出来,后来面试也没通过。过去至现在的荒也君,看完后认真复习了下自己。

44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很多人说瓦尔达是“女版戈达尔”,要我看比戈达尔细腻多了。尔达已抵达,达尔未达尔。

49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瓦尔达第一部女性主义/剧情长片,客观现实与抽象意识,人生与艺术,公众与个人,客体与主体,对立暧昧及二元化。片头塔罗牌之后全部为黑白,两小时流逝的时间内巴黎街头林林总总的人群风物,被癌症恐慌占据的畸变视角。“电影书写” 结构细节,身影常出现在镜子里

5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没想到是这样中产的Cleo。不过也恰如其分,中产才拥有钟表和“时刻”。所以最后士兵人为将“七点”提前,是一种来自无产的反叛。多余的半个小时,是给爱情的吧。

55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1.不仅电影与真实时间同步,还再现了死亡恐惧与寻求真我的心理时间。2.快切的主观镜头-街边行人+相关人物,咖啡馆顾客描摹,橱窗/镜中叠影。3.高达与卡里娜的无声短片,摆脱墨镜与脱去假发,戴不合时宜的黑帽,人体模特的隐喻异曲同工。4.与临行士兵(另一"将死之人")的邂逅让克莱尔袒露自我。(9.0/10)

6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浮华的女歌手因为可能的癌症消息而濒临崩溃,而爱情让这煎熬的两小时柳暗花明。瓦尔达奶奶的新浪潮代表作,在看似不可能的人物身上呈现女性主义,模仿人眼的记录式镜头含蓄而细腻。戈达尔客串的片中片太有趣了~!(今年最后一部电影,2017年ciao)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一个半小时。故事时间和影片时间等长。其实可以更先锋一点,全片黑白混用,凡克莱奥的主观镜头皆用黑白,其余则用彩色,镜头调度上也多做一些分立(所谓不分享画面空间)。瓦尔达的片子真是好,结构精巧,叙事流畅,情感充沛。本片音乐有结构性的作用,主观镜和移动镜头也颇赞。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无论装逼与否,新浪潮代表作总能让我不自觉的进行一些行为模仿,譬如一进博物馆就玩笑说看谁跑得快,一到中东国家的宾馆洗手间就装作自己被拷打,一上欧洲城市的街头就旋转着做卖报态,当然是体现某种共同信息趣味的人来疯。看完此片后的次日,我也在下午5点到7点留意了自身。克莱奥怎么能做这么多事!

1小时前
  • seamouse
  • 推荐

女人拒绝丑陋,害怕平淡,恐惧死亡。她歇斯底里,然后恋物;她卖弄风情,但难掩骚动;她自恋自赏,因此更加自卑。她若即若离,却只愿独善其身;她欲拒还迎,最终选择了释然。“我以为人人都在看着我,我眼里只有自己,这让我疲惫不堪。”

1小时前
  • 杂技演员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