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1987

剧情片美国1987

主演:查理·辛  迈克尔·道格拉斯  达丽尔·汉纳  塔马拉·图尼  约翰·C·麦金雷  詹姆斯·斯派德  马丁·辛  

导演:奥利佛·斯通

播放地址

 剧照

华尔街1987 剧照 NO.1华尔街1987 剧照 NO.2华尔街1987 剧照 NO.3华尔街1987 剧照 NO.4华尔街1987 剧照 NO.5华尔街1987 剧照 NO.6华尔街1987 剧照 NO.13华尔街1987 剧照 NO.14华尔街1987 剧照 NO.15华尔街1987 剧照 NO.16华尔街1987 剧照 NO.17华尔街1987 剧照 NO.18华尔街1987 剧照 NO.19华尔街198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19:29

详细剧情

  美国华尔街股市大亨戈登·盖柯(迈克尔·道格拉斯 Michael Douglas 饰)在金融界叱咤风云,人人敬畏。在随时随地上演的金融大战中,他总能百战百胜。初出茅庐的纽约大学毕业生巴德·福克斯(查理·辛 Charlie Sheen 饰)野心勃勃,却空有满腔热血而投报无门。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盖柯,用一个股市内幕情报帮其赚了笔大钱而受到重用,成为盖柯的合伙人之一。在对金钱、美女、上流社会的渴求下,巴德开始利用身边所有的人来刺探一切有利的商业情报,为自己获利。直到在一场收购他父亲所工作的蓝星航空公司的过程中,贪得无厌的盖柯出尔反尔想要解散并卖掉它,这让尚有良知的巴德幡然醒悟。他利用盖柯教会他的一切股市战术,狠狠地反击了大亨盖柯,帮助父亲拯救了蓝星航空。然而,因为违法操控股票内线交易,巴德不得不面临着冰冷的铁窗……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巴德成不了盖葛?——《华尔街》

这算是部故事模式很“经典”的电影了吧,当然也有人说它“老套”。只是无论何种故事模式,最重要的是讲出一个好故事,而我觉得《华尔街》做到了这一点。
 
故事背景是1985年的美国,那时候日本经济正蓬勃发展到一个顶端,影片开头中也有提到“日经指数昨天上涨了90点”,老业务员卢在一旁抱怨着:“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任凭尼克松放弃了金本位”。而距离1987年的美国熊市还远,这正是股市带给人们种种美好梦想的好时候。
影片中的主人公巴德,一个刚从纽约大学毕业还需要偿还助学贷款的股票经纪人,尽管满腔理想努力工作,却仍然入不敷出,生活窘迫,挣扎在华尔街的最底层。——即使到今天,很多人都依然可以从巴德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具有了某种对时代的超越性,是“经典”作品的特征之一。)巴德的父亲也不过是航空公司的一个维修工人,清贫而耿直,他不明白儿子为什么愿意累死累活地去做业务员,而且收入的大半要交付给那些莫名其妙的西装行头等等上的开销。而巴德则告诉父亲:“有朝一日你会以我为荣。”
盖葛,在股票市场上翻云覆雨,叱咤风云的金融大亨,毫不掩饰自己的贪婪,言谈举止充满着咄咄逼人、自信飞扬的个性,似乎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午饭?哦别开玩笑了,软脚虾才吃午饭。”他信任金钱和机器,却根本不信任人。“外面的世界是场肉搏战。如果你需要朋友,就养一条狗。”
勤奋而聪明的巴德有一天通过巧妙的方式终于得以和这个大客户见面,并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巴德对盖葛的生活表达出了憧憬,而盖葛也似乎给予了巴德超出他人的欣赏,他告诉他:“那些常春藤大学毕业的学生们看到我都得打躬作揖。”“外面的人买股票都是靠猜的,可我不会乱枪打鸟,我只做有把握的事。”“我69年就入行了,那些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多得像狗屎,可是这一行需要穷苦的聪明人,要够饥渴,还要冷血。”最后,就像如今不时发生的事情一样,盖葛成功地模糊了巴德的道德界限,巴德开始通过各种非法或者打擦边球的手段,一边协助盖葛,一边为自己创造了之前默默无闻得辛勤工作时难以企望的财富。他还在一场上流社会的宴会上邂逅了性感优雅的黛玲,一个具有敏感的艺术嗅觉的女室内设计师。盖葛察觉他的行动以后告诉他:“让我透露给你一点情报,她现在约会的人是个欧洲人,活像《潇洒》杂志上的男模,有钱人一个,不过那个人无聊至极。”后来巴德果然赢得了黛玲的心,他买了带着天台的大房子——可以看到整个曼哈顿,供黛玲按她的喜好任意装修,这间房子也成为他们同居的爱巢。一切都在盖葛的许诺下实现了。他回到父亲的身边,骄傲地还给父亲当初向他借的钱——带着丰厚的“利息”,“给自己买一身好一点的保龄球服”,他拍拍他父亲的肩膀说。
盖葛的人生哲学可称得上是现在畅销的那些成功学书籍里的理论的祖师爷:“做不成真正的玩家,你就只能当个无名小卒。”和目前盛传的“屈居第二和默默无闻毫无区别。”之间何其一脉相承。“我不管过程,只问结果。”——巴德也成为了这种信仰的新的宣传者:“证管会总是在找麻烦,盖葛也总是被他们调查,但他们从未抓到证据。嗨,我们是刀枪不入的~”
直到有一天,巴德发现盖葛在许诺帮助父亲工作的航空公司起死回生,并低价购进了大量公司股票之后,竟然打算在升值后恶性地全部抛出为自己谋取利益,并罔顾所有航空公司的工人将处于何种处境。于是他闯进盖葛的办公室,问“你究竟要赚多少钱才够?”盖葛却还是告诉他:“这不是够不够的问题,这是场零和游戏,非赢即输。”换作过去,巴德会特别欣赏这样的回答以及盖葛特有的那种骄横与危机感相互掺杂的神情,但这次他没有。即使他回到家里后,黛玲告诉他:如果他和盖葛作对,她也将不再支持他。巴德还是没有改变主意。他找到了盖葛的对手,同他合作,最后不仅成功挽救了航空公司,而且让盖葛痛受损失。不过他也遭到了盖葛的报复,第二天警察就找到了他,要对他过去的非法行为进行调查。
故事的末尾,巴德对盖葛说:“我想我终于了解到,自己只是福巴德,无论我多么想成为戈登盖葛,我永远只会是福巴德。”
 
如果说巴德真的想要成为盖葛,其实唯一没有达到的标准就是“冷血”,英文原文是“NO FEELING”,也就是说,对于这种“职业”的要求而言,巴德拥有太多的FEELING,太多的感情。
而实际上打动黛玲的,也是巴德尚未被这个职业泯灭的真情。影片中黛玲对盖葛说:“我觉得我爱上巴德了。”盖葛马上告诉她:“哦,别陷得太深,你我是一种人,以我们的才智不会去相信那个最古老的神话——爱情,那只是人们创造出来的虚幻,好让自己不去跳楼。”
盖葛告诉过巴德:“我父亲推销电子零件,每天工作得死去活来,却在49岁就心脏病发而死,还欠了一屁股的税没有缴。”他向巴德解释他眼中的世界时骄傲地说道:“我不去创造,但我能拥有,规则是我订的,朋友。”他在股东大会上的精彩演讲:“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贪婪可以厘清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贪婪就是一切形式之所在。对于生活要贪婪,对于爱情要贪婪,对于知识更要贪婪……贪婪激发了人类向上的动力。贪婪,你们记住我的话,不仅能挽救泰达纸业(公司),更能挽救机制失调的美国。”听起来多么真实、多么激动人心,即使放到今天改头换面说出去,照样能赢得一片掌声(尤其是年轻人的掌声)。
而巴德则不同,整个片子都他都无法不透出一股“憨厚”的气质,他始终是信任人的,对黛玲和盖葛都是。他的父亲和父亲的朋友们经常开玩笑地对他说:“嘿,来这里孩子,我们教你如何赚良心钱!”在巴德的父亲认为他是被盖葛利用了的时候,他对他儿子说:“你眼前看到的这个人,不是以皮夹厚薄来衡量成功。”“即使我被解雇,我人还在,只要我人在一天,我就对我所代表的工会负有责任。”巴德有一个这样的父亲,他就几乎不可能和盖葛走上同一条路。后来航空公司面临危机,巴德的父亲心脏病发,巴德来到他的病床前,说:“我从未告诉过你……爸,我爱你,我好爱你。我为我所说过的话感到抱歉。”然后泣不成声。最后他父亲也同样带着泪眼原谅了他,并且第一次对他说:“我以你为荣。”
对于巴德来说,他所能看到的世界更宽广,他可以走向盖葛所在的那个冷血贪婪却富足成功的世界,也可以回到父亲所在的清贫耿直的、有着温暖和信任的世界。但对于盖葛来说,他很可能无法去体验后者,父亲早夭以后,他就不得不去作一个“贫苦的聪明人”,饥渴又冷血,“有输有赢,但总要一直奋战下去”。他面前只有这唯一的生存之道,然后他深深扎了进去,这就成了他唯一所相信的东西,有什么比钱更好、更令人有安全感呢?
巴德成不了盖葛,其实因为是盖葛的世界所能提供的东西根本无法代替巴德的父亲给他的,他不可能放弃感情放弃信任去换取这种没有止境的金钱欲望的满足。但是对于盖葛来说,(其实是他自己觉得)他早就失去感情和信任带来的温暖了。盖葛目前的家庭看起来很完美,妻子又漂亮又得体,儿子才三岁却在智商测试中得了高分,可是在这表面之下,一个不信任感情的人如何去给予一个家庭真正的关心呢?
 
这让我想到,一些从小困苦,后来却“发奋图强”最终取得很大成就的人,实际上都可能活得非常辛苦。他们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必须成功,否则无路可走。相比之下,能够有着多元选择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我也因此想说:目前整个社会鼓吹成功的这种风气有点过于邪门了,第二名也很好,默默无闻也很好,只要自己能活得幸福快乐。(当然啦,社会体制是什么个情况对默默无闻者究竟能不能幸福快乐的影响也很大……)
难得庆幸一下:男性受成功学的逼迫程度比女性大得多。如今女人可以出门工作,也可以留在家里,但是似乎男人还是只有家外面这一条路……而如果这种“屈居第二和默默无闻毫无区别”的想法居然被大部分人认可了,除了盖葛这样的人之外,其他人还不都得被逼死么?

 2 ) 华尔街,还记得弗兰克·卡普拉吗?

如果从家庭情节剧的角度来看这部商战经典的话,巴德一开始在寻求盖葛这样的精神父亲,一个在纽约华尔街翻云覆雨的金融大鳄,而他的亲身父亲则是蓝领工人。最终巴德却握着亲生父亲的手说你才是我认识的最正直的人,虽然盖葛也表示看着巴德就像看到过去的自己。对于美国精神来说,这其实正是对东部父亲与南部父亲的选择。

巴德的亲生父亲虽然也生活在纽约,但他的行事做派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南方人,而且他也更愿意生活在纽约的皇后区而不是曼哈顿。在影片最后他拍拍巴德的手说,孩子你还是去做一些“能创造”的工作吧。影片中盖葛的死对头,一个同样炒股的英国绅士,之所以在影片最后可以在导演安排下全身而退,也是因为他毕竟是投资实业的,他控股钢铁企业和蓝星航空都不是为了转手赚一笔,而是真心想把企业搞活(虽然在盖葛的指责下也许他的行事没他自己说的那么漂亮)。

我总觉得奥利弗·斯通有点当代的弗兰克·卡普拉的意思,他们都热衷于拍摄跟政治经济寡头有关的电影。但斯通显然早已没有卡普拉轻松幽默的态度。我常常在想,要是卡普拉生活在今天,他还能拍出像《浮生若梦》、《斯密斯先生上华盛顿》、《It's a Wonderful Life》这样单纯、正直、激动人心的电影吗?

美国早已不是弗兰克·卡普拉曾经所迷恋的那个国度了,那个靠着自己的双手,在西部荒原上从无到有、一点一滴开拓出伟大的物质文明的传奇国度早已一去不复返。本质上我挺支持美国人民攻占华尔街的,作为老百姓的确不太懂得金融家除了把别人生产的财富颠来倒去折腾一番后化为乌有之外,到底在“创造”些什么?

卡普拉毕生的伟大电影,都是在善意地嘲笑东部的政治家和金融寡头们,然后用来自南方的小伙子的精神气质来感化他们一下,把他们唤回正途,唤回到美国原本的立国精神之中。这种如此天真又如此正直的气质,除了在卡普拉的电影中,就只剩下好莱坞的西部片能看见了(可惜未必每一个中国观众都喜欢看西部片)。

今天华尔街上的金融家们不会像《浮生若梦》里的那个大富翁那样了。我始终忘不了《浮生若梦》最后,这个有钱的老头和那栋怪宅子里的老爹一起坐下,两人吹起了口风琴。老爹说,千万别等到快死的时候才后悔。《华尔街》的最后,蓝领父亲也对巴德说,做些让自己不枉此生的事情吧。可是今天华尔街上的金融家们不会这样说话了。巴德问盖葛,你要赚多少才够?问题其实不在于钱,他们要满足的只是自己的贪婪,贪婪才是一切。

奥利弗·斯通的电影里,来自南部的小伙子也不再是美国精神的化身了。他们对于自己更正直的蓝领父亲的价值观充满了怀疑,而迷恋着东部的、金融寡头的新父亲的价值观。这是一个不事创造的世界,只剩下金钱数字的游戏,在数字闪烁变化下,无数工厂和实业倒闭、被拆卖,而只是富裕了他们个人。

斯蒂文·泽里安在2006年拍摄的《国王班底》,也让我不由想到弗兰克·卡普拉的《斯密斯先生上华盛顿》,但在《国王班底》中的南方小镇青年,在插足政治后只能让自己也陷入黑暗的深渊不能自拔,最后被杀害。他拯救不了任何人,再也不会有任何北方的政客会被斯密斯先生宣读几句美国宪法就羞愧得泣不成声。

好莱坞电影里,连克里斯托弗·里夫扮演的超人,都得是南方农场主养大的孩子。在《超人4》里,当北方的政客问他是否愿意把他父亲的农场卖给地产商开超市时,超人回答说自己只想把农场卖给愿意经营农场的人。

美国的南部精神正在受到东部金融和政治家的侵蚀,但正如弗兰克·卡普拉指出的那样,南部精神才是美国立国精神的根本。如果卡普拉还活着,他一定会参与到占领华尔街的运动中去,也许他真的会像《浮生若梦》里那个怪老头那样,给这些金融家们吹一段口风琴,教教他们什么才是生活的真谛。

 3 ) 华尔街,没有新鲜事

如果对金融和华尔街有些了解,这部片子看起来会轻松许多。以前更多的是在书上看到这样的情景,从电影里看到却是头一回。

影片在故事情节上并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这是老套的华尔街故事。如果稍微对华尔街的历史有一些了解,你会发现和华尔街的更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比较起来,这根本不值得一提。金融投机、一夜暴富、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等,华尔街从来就是一个有序与混乱交杂的场所,一个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前沿,一个梦想追逐与现实回归的舞台,一个备受尊崇而又备受争议的结合体。

影片的主人公巴德是一位典型的在华尔街追逐梦想的经纪人。依靠内幕消息获得大基金经理盖葛的信任,从而给他带来不菲的佣金收入;同时通过依靠掌握的内幕信息为自己进行交易牟利。盖葛是典型的唯利是图的华尔街大鳄,利用自己作为经纪公司大客户的地位,迫使经纪人为其铤而走险——查探内幕消息。看到盖葛家的极度的奢华,你会感概盖葛积累的财富之巨。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蓝星航空的收购战上。巴德怀着“美好”的愿望,希望盖葛能够介入蓝星航空,因为他认为公司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通过削减开支、增设航线等可以让蓝星航空实现盈利,这样一来,大家都可以很好的大赚一笔。但是盖葛心里盘算却是另外一回事,当时由于连年亏损,蓝星航空的股价持续走低,甚至于低于清算价格——公司在基金账户上的退休金资产就达几千万,是一笔巨大的隐形资产。盖葛看中的正是这一点,他假惺惺的接管了蓝星航空,但随即作出了清算蓝星航空的决定——将蓝星航空的资产拍卖,盖葛将从中大赚一笔。如果是这样,蓝星航空的员工将会全部被解雇,当然也包括他的父亲。

盖葛的阴谋唤醒了巴德良知的一面。他和公司的管理层和工会协商,决定进行反击。他们秘密访问了另一个愿意将蓝星航空纳入其下继续经营下去的投资家,并私底下达成一致。第二天,巴德散布蓝星航空股价将大涨的消息。人们纷纷买进,蓝星航空的股价一路走高。由于盖葛认为清算的消息将使蓝星航空的股价涨到30美元,盖葛不断加仓,平均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工会负责人闯入盖葛办公室,戳穿盖葛清算的阴谋,并表示明确的反对。没有工会的支持,盖葛的如意算盘落空,盖葛开始被迫卖出蓝星航空的股票。此时,巴德在市场上已经号召大家卖出蓝星航空,蓝星航空的股价一路狂泻,而神秘的投资家开始逐渐入场。盖葛在当日收市时以最低价16.5美元将股票全部脱手,以大败收场。

巴德的父亲属于完全不同的世界,他是蓝星航空工会的代表,始终站在工人利益的这一面,对盖葛这种投资大鳄的鬼把戏也是看得一清二楚。

逐利和贪婪是华尔街大鳄的本性。在巴德得知盖葛要肢解蓝星航空的消息后,冲到盖葛办公室,此时两人的一番对话则套出了贪婪大鳄的本性:

“你要赚多少才够,戈登(盖葛)?”
“这个国家最富有的1%的人拥有这个国家一半的财富——5万亿。1/3的人来自于勤奋工作,2/3的人来自于遗产继承,寡妇和子女在巨额利滚利之下过着舒适奢华的生活。而我是做什么的呢,炒房地产,投机股票——胡说八道,90%的美国大众不负债就已经很搞笑了。我没有创造,但是我拥有。规则是我订的,朋友。”

我没有创造,但是我拥有。我喜欢这句话,不是因为它字面上表现出来的不劳而获的狂妄,而是它深刻的反映了华尔街的本质。如果你想了解华尔街的历史,看看《伟大的博弈》这本书再好不过了。华尔街,没有新鲜事,多年前发生的事情总是一幕一幕的上演。

 4 ) 《是敦刻尔克?还是诺曼底?》

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华尔街(Wall Street)》是1987年12月11日首映的,没有两三天,全美票房便超过了四百万美元,接着连续十周热映,上映影院数字一直在700家到1000家之间徘徊,仅仅十周时间,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华尔街(Wall Street)》,累计票房超过了四千三百万美元。

有人说,《华尔街(Wall Street)》的票房好,是因为,就在那一部电影的首映日前不久,1987年10月19曰,美国的华尔街刚刚遭遇了一场滑铁卢,那的确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色星期一,据历史记录所载,那一日里: 「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了508.32点,跌幅达22.6%,创下自1941年以来单日跌幅最高纪录。6.5小时之内,纽约股指损失5000亿美元,其价值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 一直说票房与经济的关系是成反比的,因为,无所事事的人们,闲下来的时间需要消磨掉、打发掉,花掉几块钱,即使祗有一两个小时,哪怕能摆脱掉一点点心思,那象影子一样萦绕着的恐慌与郁闷,也是好的,心頭要思忖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明天可能的失业啦,后天要付的房贷啦…… 可是,当时观看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那部电影《华尔街(Wall Street)》的观众,心里可不仅仅是这么想的,他们是想去看看自己财产被窃全过程记录的,看看那一个年轻的证卷公司交易员,如何成为一个从事股票内幕交易的庄家操盘手,如何成为一个兼并收购的金融大鳄,从囊中羞涩要向同事与父亲借钱,到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美元购置豪宅名画,一直到最后总算天良复萌、侠义了一回,可是,难道不明白吗?污点证人并不见得是一条好出路呀……散场了,出了影院的观众,总算明白了,自己的奶酪是如何没有的了,可是,为了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那部电影,兜里的钱银却又少了一点了,明天早晨,那片面包上的奶酪,又要切得透薄一点了。

电影《华尔街(Wall Street)》的时代,已经是电脑时代了,银幕上,您经常可以看到电脑屏幕里的数码闪烁,1978年是Intel CPU 8086的年代,1982年是Intel CPU 80286的年代,而那一部电影的背景年代是1986年了,1986年,应该已经是Intel CPU 80386的年代了,那么,今天又是Intel CPU的什么年代呢?今天的Intel CPU,已经让每一个人拥有了,当年那一部电影《华尔街(Wall Street)》里,金融大鳄所拥有的数据处理设备了,可是,您怎么又输了呢?您怎么又去看电影了呢? 哦,有那么一句老话的,痴心不改,对嚒?

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这一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的屡屡得主,现在,似乎也不再那么风光了,因为,他的那一部电影—《华尔街(Wall Street)》,如今,人人在编导,人人在演绎,故事何其多,您不信嚒?等着读明日新闻啦……

祗是,明天的新闻报道,是敦刻尔克?还是诺曼底?那可是谁也说不准的事情了。

 5 ) 《华尔街》,人性的舞台

用两个晚上,看完了迈克尔道格拉斯主演的电影《华尔街》。 这是一部经典的商战电影。道格拉斯主演的金融大亨盖葛在股票市场上翻云覆雨,叱咤风云,毫不掩饰自己的贪婪,言谈举止充满着咄咄逼人、自信飞扬的个性,似乎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很显然,这种性格的人要么令人讨厌得彻底,要么令人着迷得崇拜。 影片里的巴德(查利希恩饰),一个刚从纽约大学毕业还需要偿还助学贷款的股票经纪人,尽管满腔理想努力工作,却仍然入不敷出,生活窘迫,挣扎在华尔街的最底层——每个人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靠机敏接近了股市大亨盖葛,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巴德开始利用自己的父亲、同学、同事以及一切可能的机会刺探消息,将情报提供给盖葛进行股票内线交易。于是金钱,豪宅和美女,一切都滚滚而来。而在收购巴德父亲工作的蓝星航空公司的过程中,贪婪的盖葛利用了巴德,违背当初的诺言准备解散并卖掉航空公司,这与良知正义尚存的巴德发生了冲突。于是巴德反戈一击,挽救了蓝星航空,但最终也因为从事违法的股票内线交易而入狱。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极度迷恋关于华尔街的一切,书柜里摆着尽是《伟大的博奕》,《对冲基金风云录》,《一个华尔街瘾君子的自白》之类的书籍。在我们大众的心目中,华尔街是一个集中着长春藤名校毕业的精英们才能工作的地方,这些人智商奇高,个性鲜明,精力十足,每天工作至少12个小时,即使资历最浅的人也拿着6万以上的美金,呼吸的空气都弥漫着金钱和财富的味道。在这种着迷的情绪下,我对所有关于商战、财经、股票的书籍趋之若骛,并自以为看完了所有面世的和在网上流行的商战小说,但显然仅仅看文字的描写是不够的,因为还有电影《华尔街》。顺便说一句,大陆的财经和商战小说仅仅处于启蒙阶段,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到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至少是之一)是丁力,有望成为中国的阿瑟黑利。而对那种工作经验比兔子尾巴还短,还没有经历过完整的一轮牛市和熊市,却也能编造出基金经理资本剑客之类小说的人感到钦佩无比,也总算了解了图书行业为什么不景气的原因。 关于为何迷恋华尔街的问题,我想拿破仑的话或许是一种答案。拿破仑说过,男人的事业只存在于两个地方:马背上和女人的肚皮上。和平时代已经没有了战争,无法骑上马背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但在股票市场、金融市场上可以找到这样的感觉。通过电脑、网络和终端,你可以在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成为一个将军,一个统帅,调遣着所有的货币和千军万马作战,可以叱咤风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尘埃落定后,你会是嬴家,还是输家?一切就会自然见分晓。这是一场零和游戏,有人赚得盆满钵满,就一定有人倾家荡产,所谓一将功成万古枯,用在金融市场上也许再恰当不过了。对于这个行业的男人来说,K线图比女人的S形身材更好看,更有趣,用影片中道格拉斯的台词就是,赚钱的成就感“比性爱还棒”。 电影《华尔街》中,贪婪,金钱和人性的冲突时刻存在,而实际上,这种冲突也弥漫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你或许像狗一样地努力工作,空有满腔抱负和理想,但却仅仅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居无定所,为一日三餐奔波,看不到希望和梦想。而身边存在着不如你的人,却能身居高位,香车豪宅,享受人生。这个时候,你是否会动摇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存原则?就像影片中盖葛教导巴德说,“卖命工作?我打赌你熬夜分析那些你要我买的烂股票,对吧?你又得到了什么好处?我父亲推销电子零件,每天工作得死去活来,却在49岁就心脏病发而死,还欠了一屁股的税没缴。”恰好昨晚在有线电视台重温了刘德华主演的《雷洛传》,雷洛刚出道时也想当一个正直有为的好警察,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走向和别人一样的道路,而且比别人更黑更贪。 关于贪婪。某些时候这个词语并非贬义词。很多影评说《华尔街》是为人类的贪婪欲望辩护的一部电影,但在我看来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导演只是塑造了一个极有个性和魅力的贪婪大亨,最终的结局很明显是要面临法律的制裁。人本贪婪,每个人奋斗的过程就是一部满足个人贪婪的历史。盖葛在股东大会上的精彩演讲,或许就是影评人所说的为贪婪辩护吧。“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贪婪可以厘清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贪婪就是一切形式之所在。对于生活要贪婪,对于爱情,对于知识……贪婪激发了人类向上的动力。贪婪,你们记住我的话,不仅能挽救泰达纸业(公司),更能挽救机制失调的美国。”影片里的很多台词被道格拉斯饰演的盖葛用一种张扬自信的语言表达出来,举手投足极富魅力,张弛间尽显道格拉斯的表演功力,我想这就是他凭借此片获得87年奥斯卡影帝的原因吧。 关于成功。我想现在大多数中国人衡量成功的标准,显然是用一个人的财富、地位和权力来作为评价的尺度,这和影片里的盖葛一样,与巴德也一样,当然直到最后他幡然醒悟。巴德和他的父亲对此曾有过激烈的交锋,巴德认为他的父亲不支持他并购蓝星航空公司,是嫉妒他的儿子比他成功的事实,是缺乏胆量放手一搏。而巴德的父亲说“你看到的这个人,从不以皮夹厚薄来衡量成功”。好莱坞的影片中,常常让你无形之中就接受到他们灌输的主旋律,基督徒的精神,那就是对妻子、家庭忠诚,正直刚正,平凡而努力地工作,用男人的身躯给家庭撑起一片绿荫,让妻子儿女们生活幸福。这就是他们眼中的成功和伟大,所有的美国影片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共同点,并让观众深有共鸣。反观中国的电影,只能无言以对,在“洗脑”和价值观输出方面,中国电影的进步空间不是一般的大。影片中巴德的父亲这个角色,给人印象深刻,话语不多,更多的是通过眼神和肢体动作来表演,将一个平凡、正直、具有深沉父爱的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他的扮演者马丁希恩,实际上也是饰演巴德的演员,查利希恩的父亲。 其实我一向对“人性本善”的观点持怀疑态度。人也是动物,我们并不比这个星球上其他动物来得高尚和纯洁。甚至恰恰相反,人类学会了披着文明的外衣,来隐藏自己作为动物的劣根性,显得更虚伪更狡诈。很烦某些影评,动不动就把人的贪婪性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国家的人难道更崇高更高尚?这与政治体制无关,只是人的本性。东方社会似乎普遍相信“人性本善”,所以几千年来一直是以人治为中心,将国家和社会的昌盛公平建立在出现“圣人、清官、明君”的身上。西方社会则认为“人性本恶”,人总是有缺点和易犯错误,所以设计出了一整套的监管、法律、分权、制衡制度。其实,归根结底,天底下的人性都是相通的,与属于什么社会体制毫无关系。 影片的结尾,仍然是好莱坞主旋律的模式,正义良知战胜了贪婪欲望,巴德戴罪立功录下了与盖葛的谈话,并交给了监管局。而实际上,我很难相信仅仅凭借短暂的录音就能将盖葛定罪,因为导演在之前埋下了伏笔: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律师让巴德签署了文件,授权给巴德处理盖葛的帐户,全权处理每一笔交易,股票的买卖在法律上与盖葛完全无关。巴德与盖葛相比,就是绵羊和豺狼的区别,而用盖葛的话语,“绵羊就是要被宰的”。 影片中的台词。道格拉斯饰演的盖葛在影片中经常教导巴德,自信、贪婪、赤裸而直白的语言,令人印象深刻。 “外面的人买股票是猜的,我可不会乱枪打鸟,我只做最有把握的事。” “你(巴德)没有我想象中聪明,你有没有想过为何基金管理人,打不过史坦普500股价指数,因为他们是绵羊,绵羊就是要被宰的。” “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多数比狗屎还不如。(股票买卖)这一行需要穷苦的聪明人,要够饥渴,还要冷血,有输有嬴,但要一直奋战下去。若你需要朋友,就养条狗吧。外面的世界是场近身战。” “醒醒吧,朋友,你若不是局内人,那你就是出局了。” “我不是指年薪40万、在华尔街讨生活的老古板,坐坐头等舱、生活舒适就算了。我说的可是大笔的现金,有钱到可以自己买飞机,有钱到不会浪费时间,我说的不是五千万就是一亿。做不成真正的玩家,就只能当无名小卒。” “美国企业的法则似乎变成了,不适者生存。而我的看法是,你要不就做对,要不就是被消灭。” “(赚钱)这不是够不够的问题,这是场零和游戏,非输即嬴。金钱本身并没有输嬴,只是转手了而已,就像变戏法一样。“ “我不去创造,但我能拥有。规则就是我制订的,朋友!” 人类贪婪的欲望与道德法律的交锋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贪婪是魔鬼,是洪水猛兽,会吞噬我们的灵魂,撕碎我们的心灵和肉体。可我们也必须保持必要的贪婪,对知识,对生活,这也是我们奋斗前进的动力。就像恩格斯所说的,人类的贪婪、欲望和永不满足,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杠杆。可在两者之间究竟保持什么样的平衡,什么的尺度,可能只有每个人自己才能解答了。 或许我们只能用康德的话聊以自慰: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otianbugu

 6 ) 金融百科全书---本片中的细节考据

华尔街这部电影实在精彩,剧情和人物都很饱满。单纯作为一部剧情片来看,属于质量上乘。更为难得的是片中细节严谨,一招一式有板有眼,金融的行家里手来看挑不出任何毛病。
一处一处往下看:


本片一开始,先给了个交易所的特写,同时打出了时间:1985年。交易所里面无数的大头电脑,显示绿字的行情。下面的柜台,有柜员在填写单据。场内的空地,一些人围在一起窃窃私语,显然是讨论股市的消息,该买进卖出什么。镜头相当简洁,不过几秒钟,不过已经把那个年代美国最主要的金融枢纽勾勒出来。
首先这个场所应当是纽交所,美国主要的股票交易市场中,只有纽交所有实体的交易场地,其他如NASDAQ依靠电脑联网,形成虚拟市场。原因也很简单,纽交所成立时间是美国若干个交易所中最早的:1817年。最开始就是证券交易商坐在一起交易,这个传统保留了下来。

主人公到公司上班,公司屏幕上滚动显示绿色的公司股票简称和价格。若注意的话会发现价格很有特点,都是以1/8、5/8、1/2等结尾,如38 1/2,这个细节非常到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价格,是因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要求,股票报价的最小单位是1/8美元及其整数倍。

主人公的职位很快也显示出来,一个奋斗中的小交易员。他所处的这一层是交易员的楼层,有很多典型的特征,所有的人都在忙着接一部或同时接几部电话,同时相互嚷嚷或者以手势比价,询问同事特定股票的卖价或买价,扩音大喇叭通报一些重要信息,整个场面在外人看来无比混乱但是自有其秩序。主人公之所以算小交易员,是还没有固定客户,完全翻电话黄页一个个做电话推销,以及每天不间断骚扰那个著名的Gekko。

主人公度过了糟糕的一天,去见父亲。在小酒馆里面父亲抱怨他入错行当,居然当了个销售员(salesman),主人公年轻气盛,很敏感地回应说我不是一个销售员,我是账户执行官(account executive),而且很快就要去投行部门了。按照之前主人公的工作环境来看,其从事的是交易员的工作(trader),在华尔街,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交易员还是被人看不起的工作。因为工作内容相对简单,而且长期是一些文化素质很低的人,比如爱尔兰移民干,交易员的刻板形象可以说是红鼻子、身材矮小、酗酒、嗓门粗大,形成了独特而粗俗的交易员文化。交易员通常会占据一个或数个楼层,有开放的办公空间,本片开始对交易员楼层就与很形象的刻画。交易员真正变成受人羡慕的职业是80年代中后期,随着债券和衍生品的崛起,交易员的工资迅速迈入百万级别,大量哈佛沃顿的高材生选择从事这一行。而投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华尔街投行给人的普遍印象是金融精英,拿着高薪,西装革履地穿梭于世界各地,专车、五星级酒店,和各界大佬谈笑风生。这样的情况下,混得不如意的主人公难免要把自己和销售员撇清界限,最后还要无中生有的强调自己正要步入投行。

垃圾债券(junk bond),有一个更文雅的名字:高收益债。这个品种是美国著名的证券奇才米尔肯无中生有发明出来成为一个主流的债券品种。其流行于80年代,主要的用途之一是杠杆收购(leverage buyout),通过发行垃圾债券,收购人可以用很少的自有资金完成对大型公司收购,如KKR收购著名的奥利奥生产厂商纳贝斯克,收购总额接近300亿美元,但是KKR实际出资仅20亿美元,其余资金均为投行提供过桥贷款或者发行垃圾债券筹集。总之,80年代是垃圾债券大行其道的黄金年代,在Bud初次与Gekko见面的时候,Gekko知道Bud在Jackson Stein这家券商工作,说你们的垃圾债券部门不错。这句话结合前面Gekko的那一通电话,实际已经暗示了Gekko做的事情。

Gekko从事的正是80年代最火热的职业,PE。PE全称 private equity,通过从非公开渠道募集资金,再进行投资。80年代美国的PE几乎和杠杆收购是同义词,这个时期的PE界各路风流人物,如KKR,黑石全部都在大肆借债收购公司,而且收购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利润之高也让人咋舌,往往从十几倍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Gekko见到Bud的时候那通电话正是要对Teldar Paper进行收购。

片中还涉及了至少两次收购,其一是Whiteman对Anacott Steel的收购,由于Bud知道了Whiteman前去和Anacott的管理层见面谈条件,Gekko入场抬高了股价,最后狠狠宰了Whiteman一刀;其二是Bud促使下Gekko对Bluestar的收购,由于发现Gekko背信弃义,Bud在良知之下,帮助Whiteman取得了Bluestar的控制权。

整部华尔街荡气回肠,几乎就是八十年代华尔街金融的浮世绘,深刻解释了什么叫资本主义,金钱和人性的复杂关系。片中最精彩的地方是Gekko在Teldar Paper股东会上的发言,他说:I am not a destroyer of companies,I am a liberator of them!The point is that greed is good,greed is right, greed works.Greed clarifies, cuts through and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evolution spirit. And greed will not only save Teldar paper but that other malfuntioning corporation called the USA.
这段话道格拉斯演绎得堪称完美,毫不掩饰并且正义化了自我的贪婪。这种坦荡可以称作是一种信仰,也是Gekko的行为逻辑。因为贪婪,他可以苦心经营,让Teldar起死回生,也是因为贪婪,他可以肢解Bluestar。在Gekko的心中并无对错和道德,或者说没有世俗的对错和道德。他利用商业法则和金融规则,满足了内心无底的欲望。在现实中,由于PE大鳄们利用游戏规则的肆意妄为,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只有资本主义而没有道德,只谋求私利而让大量的勤劳工人失业,是不是应当受到制裁?

Bud问Gekko:how much is enough?

能够问出这句话,Bud就还是Bud,不会变成他曾经崇敬的Gekko。

 短评

观影:《华尔街》如同预料中的那么好,金钱永不眠无法超越自然也在预料之中。开端部极其顺溜,逐场拉过一遍之后发现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有明确的指向性,这就是交待的魅力。巴德和黛拉的感情线能看出剪了大量戏份,游走和摇摆不定变成了蜻蜓点水。道格拉斯的几段台词SOLO居功至伟,但换了帕西诺岂不完美?

8分钟前
  • 屁股翘
  • 推荐

1.金融商战片经典,由奥利佛·斯通为纪念前一年逝世的父亲——一位华尔街股票经纪人而拍,流畅性与专业性兼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2.对局外人来说,最大看点是演员,迈克尔·道格拉斯癫狂演绎令其斩获小金人,马丁·辛与查理·辛的父子档表演也无可挑剔,华丽演员阵容还包括达丽尔·汉纳、肖恩·杨(一直坚持要前者的角色) 与詹姆斯·斯派德。3.节奏一张一弛,观感极佳:紧张激烈的交易时刻多用快速剪辑、高速运镜,还有密集的分屏;以情感欢爱作为调剂;大量远景空镜作为转场,既是缓冲器,又使影片与主角成为纽约金融界的提喻,呈露出逐利资本的众生相。4.双重反讽的结局:挽救父业-锒铛入狱,失去大佬靠山-赢得良知新生。5.金句迭出。| 贪婪是好的、对的、有用的,贪婪激发了人类向上的动力 | 钱最大的魅力就是让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8.5/10)

1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他利用盖柯教会他的一切股市战术,狠狠地反击了大亨盖柯,帮助父亲拯救了蓝星航空。然而,因为违法操控股票内线交易,巴德不得不面临着冰冷的铁窗……

1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男主角一开始在寻求盖葛这样的精神父亲,一个在纽约华尔街翻云覆雨的金融大鳄,而他的亲身父亲则是一个住在皇后区的蓝领工人。最终男主角却握着亲身父亲的手说你才是我认识的最正直的人,虽然盖葛表示看着男主角就像看到过去的自己。对于美国精神来说,这其实正是东部父亲与南部父亲的选择。

21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故事虽然简单又俗套,但不得不承认拍的非常精彩好看。4星半。

25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79/100。剧本后半部分糟糕到几乎要浪费掉道格拉斯的演技:想讲的道理太深刻,讲述的方式却又过于肤浅。“钱最大的魅力在于让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Charlie Sheen牛逼之处在于他几乎输掉了本片中所有的对手戏。如今很难再听到的80年代电影配乐,经典。

30分钟前
  • 猪大腿
  • 推荐

看过帕西诺,道格拉斯的拽又算老几?

32分钟前
  • 天地心任徜徉@做无知的有识之士
  • 还行

道格拉斯那段演讲哦,足够让你讨厌他并且还保持敬畏,所谓邪恶的气场正是如此。查理·西恩就是个少不更事的奶油小男生。想想还挺像都市版野战排的

3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这个世界1%最富的人占了世界50%的财富,1/3靠努力工作,2/3靠继承。不懂金融知识,也无财产继承,我注定穷一辈子了。‘赚了大财之后才知道过去有多穷’‘富过而穷的人,比穷一辈子还可怜’

38分钟前
  • 八部半
  • 推荐

资本家的嘴脸就是这样,金钱面前贪婪无度,自私自利,却能成为很多人的成功学偶像。只是人往深渊里看,看不到倒影,透支了自己的道德底线,就会被深渊吞噬。

39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要么是局内人.要么出局

41分钟前
  • Vince♫
  • 力荐

镜头一如既往的牛X!道格拉斯演得真有气场,把价值观的扭曲与资本的贪婪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惜的是华尔街如今距离Gekko只有更近而非更远。美国制造业的整体式微,贫富分化的逐年加剧只能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在价值观的演变中实在不容乐观。

4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我想我终于了解到自己只是福巴德,不管我多想成为戈登盖葛,我只是福巴德。”小人物追寻自己的大梦想,到头来却被梦想所淹没,迷失了自己。成功本身即带有浓重的个性色彩,人生并不只是粘贴复制那么简单。 PS .为道格拉斯,五星

44分钟前
  • 春晓房
  • 力荐

道格拉斯太帅了~~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很经典的商战电影,整部片子渐入佳境。

4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经典商战电影。Greed is good, greed works~“各位女士先生,重点就在于… 贪婪,抱歉我找不到更好的字 贪婪是好的 贪婪是对的 贪婪是有用的 贪婪可以厘清一切 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 贪婪就是一切形式之所在 对于生活要贪婪 对于爱情,对于知识 贪婪

51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看到了那么年轻苗条的"Allan Shore”

56分钟前
  • 胖纸史蒂文森
  • 力荐

人往深渊里看,他看不到倒影,人在此刻才能了解自己,而这也使他能离开深渊。

60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2010年最后一部电影,在华尔街看完《华尔街》。

1小时前
  • Bill
  • 推荐

这个游戏就是这样的:你要么抛弃良知,要么出局;但如果你是圈子里的人,钱、妞、地位、名望,神马都有。直到今天这个游戏仍然在现实中继续;同样的游戏也存在于中国的某些队伍,期待某天能看到一部电影叫做”体制内“,我会为题材打五星。

1小时前
  • 张姓美少年
  • 力荐

这片子是所谓学经济的不能不看的,所以看了,冲这评价先给五星。结尾有些失望,到头来竟回了主旋律,虽是众望所归,不免牵强。记得刚跨入金融的门槛,第一堂课,老师走进来,环顾全班,恰到好处地微笑,这样开场,"welcome to capital macket."人面临权衡选择,为得到某样东西而放弃的是机会成本。天上

1小时前
  • 韩晓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