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福客栈

剧情片美国1958

主演:英格丽·褒曼  罗伯特·多纳特  库尔德·于尔根斯  

导演:马克·罗布森

播放地址

 剧照

六福客栈 剧照 NO.1六福客栈 剧照 NO.2六福客栈 剧照 NO.3六福客栈 剧照 NO.4六福客栈 剧照 NO.5六福客栈 剧照 NO.6六福客栈 剧照 NO.13六福客栈 剧照 NO.14六福客栈 剧照 NO.15六福客栈 剧照 NO.16六福客栈 剧照 NO.17六福客栈 剧照 NO.18六福客栈 剧照 NO.19六福客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0:46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格拉迪(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 饰)是一名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在排除了千难万险之后,她终于得到了参加传教团的资格,千里迢迢的来到中国传教。格拉迪的大本营是六福客栈,此时正值战争时期,物资极度紧缺,处处危机四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格拉迪依然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中国传教期间,格拉迪邂逅了名为林(尤尔根斯·库尔特 Curd Jürgens 饰)的国民党情报官,两人在乱世之中坠入了情网,林觉得此地太危险不宜久留,一直都在劝说格拉迪返回英国,被后者拒绝了。格拉迪接手了50名孤儿,她决定护送这些孩子们前往西安。

 长篇影评

 1 ) 华人演员大多是祥和、平和的表情

你有做二等女仆的经验吗?

我感受到了上帝要我去中国。

第六种幸福是什么?

喜欢听故事的中国人。

只有一位真神就是造化。

如果上帝需要我留在中国,那我就留下。

推广禁止裹足。

感化手拿斧子乱砍人的狱中暴徒。

给山贼处理伤口,要求他们8周不抢不杀。

计划好的生活是封闭的生活,或许它可以被忍耐,但是不能用来生活。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

不管你什么打算,我爱你。只要我活着,我会一直爱你。

救苦救难的普通人。

我的戒律就是,要爱集体中的每一个人。

这些华人演员大多信主,所以都是祥和、平和的表情,没有猥琐和狡诈,没有忧虑。

 2 ) 从“八福”到“六福”,上帝爱中国

无意地将《六福客栈》放在了派克的《天国的钥匙》之前观摩,跑上来的第一个震惊就是褒曼的演技。这部电影完成于1958年,与《真假公主》相隔不远,43岁的褒曼令我重新开始认识她;片中她饰演志愿来到中国山西阳城的英国女宣教士葛拉蒂丝·艾伟德,洗净铅华,表演真挚朴实,从举手投足间透出的浓浓的中国味,可以看出她曾经很认真、很仔细地揣摩过这个角色。

葛拉蒂丝·艾伟德(Gladys Aylward)是一个真实的人物,1902年出生于英国,早年听到神的呼召立志来中国传福音,却因女仆出身被认为不够资格,但倔强的她仍通过辛苦攒钱买到了去中国的火车票,经过一段艰难的旅程后,于1930年来到中国山西一个偏远落后的地区——阳城,并与在此地待了二十多年的老宣教士劳森太太一起开了一家“六福客栈”(真实的名字叫“八福客栈”,自然就是指登山宝训中的“八福”,电影里改成“六福”,是指着中国的“五福”说的,意思是除了今生的五福,你的第六福在哪里。颇有意味的名字),为投栈的赶骡人传讲福音,好让他们通过骡队往来,将福音传出去。劳森太太在一次意外中不幸去世后,艾伟德一肩挑起了福音事工和民风改良的重任,包括解放妇女的小脚,教孩子们念书和认识上帝,护幼扶老,甚至整改监狱秩序,靠着从上帝而来的博大的爱。几年过去了,她不仅得到了全阳城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也令县长钦佩和赞赏,并得到了一个可爱的中文名字“珍爱”(真实情况是叫“艾伟德”)。

不久抗战全面爆发,阳城也不能幸免,珍爱带领100个战争孤儿翻山越岭徒步赶去西安的“儿童之家”;虽然影片结束于珍爱与孩子们唱着歌走进西安城的欢欣场面,但先前当他们终于看到奔流的黄河时的激动之情更使我动容。

电影多少总有虚构和润饰的成分,但将艾伟德的故事拍出来已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据说当年上映后反响强烈,很多年轻传道人立志去到最艰苦的地方为主事奉。我知道实际情况一定比电影中艰难得多,若不是生命与主紧紧相连,又岂能做到十分之一?影片大部分改编自讲述艾伟德事迹的一本书“The Small Woman”,而她本人身高只有1.50米左右,的确是名副其实的Small Woman,但褒曼却是1.83米的大个子,这样的反差挺有些意思,或许是具象化艾伟德的高尚灵魂吧。

褒曼从意大利重回好莱坞后,演技和风格都有了质的飞跃,1949年之前的表演,多少有点花瓶的味道,尤其与她的瑞典老乡嘉宝相比。当年她被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吸引,正是惊诧于新现实主义电影精神与装腔作势的好莱坞的强烈对比,因此她的飞跃也与罗大导演多年的熏陶有关。在《六福客栈》中,我们看不见华服美妆的外表,却深深看到了珍爱宽阔仁爱的心,和顽强坚韧的勇气。

片中描述福音事工的笔墨不多,主要侧重于珍爱做的实事。当林南上校质疑她的福音事工时,珍爱用了“小孩子拾贝壳”的经典比喻来回答;而当县长宣布自己成为基督徒,正是比宣教式的表述更有力的见证。褒曼在片中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即使县长送给她的唯一的新衣——大红缎子长袍,也古古怪怪的不太适合她(头上还戴了一朵大红花,汗),但就是令人不得不喜爱她。就像县长说的,在这个人们心里充满恐惧的世界里,他喜欢看到勇气,哪怕是在一个粗鲁、易怒的女人身上。褒曼的演技炉火纯青,而且以她的名气和资历,能这样为艺术甘于朴素,也确属可贵。她的人品曾为很多合作者称道,我也再次开始审视。曾看到一个网友说更喜欢中年的褒曼,还有另一个网友写她:“早年娟美,我很喜欢她在瑞典的那段。青中年一般,老年更是风华绝代”,很有感触,自然我要将“青中年一般”改成“青年一般,中年渐佳”:)不由联想要是嘉宝没有息影,会否也有中年的精彩。

可惜这样的人和故事在目前国内的公共领域难以传扬,当年就更不可能。有资料说原本电影公司想到台湾拍摄外景,结果因为政治等问题而中途解约,后来褒曼70年代去台湾访问时,艾伟德本人已经去世;不然这就是中美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合作了。可见褒曼很受艾伟德精神的感动,也很喜爱自己的这个角色;尽管历来水分十足的奥斯卡连提名也没有给她。

五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虽然仍有些怪怪的,但比起三四十年代已进步了很多。珍爱对那群中国孩子的关爱最是打动我的心,毕竟褒曼已是4个孩子的母亲了,那种天然的母性光辉,那手势和神态,都是不带刻意的。印象最深就是珍爱收养小女婴“六便士”的时候,林南上校问她知不知道这婴儿的出身背景,珍爱说,有什么好知道的,孩子脏了,就给他们洗澡,饿了,就给他们喂饭。如此不就是神教导我们“小孩子样式”的爱么?

最后用网友的一句话结束全文:“上帝会赐福阳城这个地方,因为有上帝的爱才有艾伟德的故事。岂止阳城,连中国也蒙了大恩啊!”

 3 ) 六福客栈影评分析

六福临门是一部1958年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女人踏上前往中国的旅程,成为一群孩子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一路上,她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和障碍,但她坚定不移的精神和同情心帮助她克服了这一切。

影片以中国郁郁葱葱的异国风光的壮丽景色开场,为即将展开的史诗般的旅程奠定基础。这部影片的摄影技术确实非常宏伟,捕捉到了中国自然奇观的美丽和威严。在整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连绵的山丘、高耸的山峰和充满活力的村庄的迷人镜头,所有这些都将观众带入另一个世界。

影片的配乐也值得一提,其音乐完美地捕捉了每个场景的情绪和基调。从强调安静的沉思时刻的温和旋律,到伴随胜利时刻的激昂进行曲,本片的音乐是讲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片的主角是一位内心充满爱和同情的女性。她被强烈的使命感所驱使,她坚定不移的精神和决心激励着她周围的每一个人。尽管面临歧视和困难,她仍然坚持自己的使命,从未失去希望。通过她的旅程,她向我们展示了同情心、勇气和人类精神的力量。

这部影片探讨了几个重要的主题,包括教育和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在整个故事中,主角与她负责照顾的孩子们形成了有意义的关系,她与他们的互动有助于弥合文化鸿沟,促进不同民族和社区之间的更大理解。

影片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宽恕的力量。尽管她面临着无数的挑战,但主角从未忘记她的目标,仍然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改变世界。这对我们所有人都是一个重要的教训,提醒我们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和人类精神的力量。

这部影片还涉及宗教宽容和多样性价值的主题。在整个故事中,主角能够将来自不同背景和信仰的人聚集在一起,她所传递的团结和理解的信息为我们所有人树立了强有力的榜样。

总之,《六福临门》是一部永恒的电影,以其鼓舞人心的故事和令人难忘的表演继续吸引着观众。凭借其强大的信息、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和令人难忘的配乐,这部电影是任何喜欢普通人做不平凡事的鼓舞人心的故事的人的必看之作。无论你是在寻找一部振奋精神的电影,还是仅仅寻找一个可以逃避的伟大故事,这部电影都一定会实现。

 4 ) 我考證過的背景資料

我這個電影迷小時候就聽過關於《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這部禁片的故事,我隱約記得這是 20 世紀福斯公司想來台灣取景的電影,在 1950 年代被蔣政府認定劇本辱華,即使由我喜歡的 Ingrid Bergman (1915~1982) 主演 ....................

http://miklosrozsa.blogspot.tw/2012/04/1958.html

 5 ) 《六福客栈》给我的启示

曾在报上看到有关外交部解密文件的报道,其中有一文件是关于抵制电影《六福客栈》的,认为这是部辱华电影,因此要求驻外机构组织华侨不要参与出演。据报道,这项工作做得很好,不少接到电影邀约的华侨纷纷拒绝。不过这部电影却也终于拍成,饰演主角是大名鼎鼎的英格丽.褒曼。

  不久前,我看了这部电影。说实话,在我仅有的电影常识中,根本就不知道这部电影,如果让我挑选好莱坞电影,我怎么也不会去选之部电影,之所以会去看完全是因为那篇报道。但是我被这部电影感动了!

  这部电影描述的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英国的女佣,自愿到中国当传教士,当然从身份到资历她都是不够格的,但她通过努力,一边学习一边筹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北方一个贫穷小镇开始了传教生涯。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占当地,她带领几十名因贫困战争失去父母的孩子逃离该地,爬山涉水,历经艰辛辗转到后方。这本来应该是一个传颂的故事,就像当年宣传的白求恩,柯棣华,现在歌颂的拉贝一样,但是这个故事却湮没了多年。

  是的,这是一部西方视角的影片,在影片中几位主要华人基本上是清末民初的打扮,那位县长长袍马褂,瓜皮帽山羊胡子,而且形象都显得很委琐,那位厨师缩头缩脑,像个油滑之徒,尽管影片中也表现了他们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表现最好的一个男主角却不是个真正华人,而是个混血儿。而女主人公则有教主的感觉,不仅自己能干,办起客栈,还是县长的重要倚仗,她解决县里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她出面,监狱的暴动也能平息,最主要的是她的爱心,收养孩子,保护孩子,特别在跋涉路途中省下食物给孩子吃,虽然中间也表现了国人为了孩子不被日军发现,把敌人引跑,最后牺牲了自己生命的镜头。最后的镜头是,当筋疲力尽的孩子簇拥着她到达我方城市时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完成了她的形象塑造。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影片受抵制的全部原因,还有是她的身份,一个传教士,尽管她深爱着中国,49年后她到了台湾并长眠在那里。

  我对电影中某些表现是不满的,原因上面说了,用西方视角反映中国,因为文化不同,中国很多东西无法真实展现,对华人的认识他们也只停留在清末民初时,所以才会如此描写。但是我被电影表现出来的爱心所感动,一位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让中国的孩子逃脱日军的魔爪,她能不顾危险保护他们抵达到安全区,这一切都是缘于爱心。首先是爱中国,从她不愿离开中国就可以证明,其次才能爱上中国的孩子。在这一点上她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是一颗母亲般的心。在影片最后,她和孩子们受到欢迎时,我的眼泪也止不住了。这是整部电影中我唯一的一次感动,但是没有前面的铺垫,情绪的积累,是无法达到这个效果的,可见编导的功力。我曾说过,作为一个人物片,片断总为主题服务,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有强烈的倾向性,如此强的理念传播是很难打动观众的。但是这部影片却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它的政治理念成功地包裹在人性里面了。

  像电影中主人公这样的人还有许多,如司徒雷登等,如果能客观地记载报道传播,实在是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好材料,让西方更好地认识中国,也让国人更好地了解历史。

2009-06-06

 6 ) 格拉蒂丝·艾伟德的传奇故事

上帝来过阳城——1939年英国女传教士带领百名孤儿出太行记

关于格拉蒂丝·艾伟德的传奇故事,说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撕毁英国护照,志愿当中国人的女传教士艾伟德,经过重重困难,来到山西晋城的阳城县,开了家“八福客栈”(电影改名为六福客栈),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收养了一百多名孤儿,后来为了躲避战争,又翻山越岭带领这一百多名孤儿从阳城逃难至陜西西安,途中饱受饥饿、疾病和各种危难,却坚持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动人事迹。

格拉蒂丝·艾伟德的传奇故事后来被英国记者写了书,书名为《小妇人》,还改变成了广播剧,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又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六福客栈》,使艾伟德在中国阳城的故事广为传播。

格拉蒂丝从晋城下车后,辗转两天才来到阳城,人地生疏,加上自己又是个单薄的外国女子,她被当地人称作“洋鬼子”,她投靠的罗森传教士到中国已经五十年了,“原本浓重的苏格兰口音,加上不自觉搀杂的中国话”,使格拉蒂丝几乎无法听懂她在说什么,也难怪,变异的英语加上怪异的阳城话,她能听明白才怪,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格拉蒂丝立足了,她把罗森遗留的房子改造成了客栈,而且把投宿的粗野的过路骡夫(相当于今天省际公路上的货车司机)竟驯化的彬彬有礼,“他们不再聚赌喧闹,不用脏话吓斥骡子前进,也不唱那些淫秽的地方小调,而是哼着诗歌。”

这样稀奇的事情连当时阳城的县长也注意到了,亲自来拜访了格拉蒂丝,还请她帮助政府推行“天足运动”,即说服当地的女子放弃缠足,可想而知这是一件多么滑稽又为难的事情,但格拉蒂丝却坚持着去做了,只是她得答应县长,“只能讲圣经故事,不能传教”,县长是儒家文化里走出的传统官员,一时无法接受基督文化,是不会让这个奇怪的“洋鬼子”讲经布道的,然而没过多久,格拉蒂丝把县长的信仰也改变了,事情的起因在于,有一天,阳城的监狱发生暴动,一个犯人发疯似的砍死了几个同犯,谁也不能降伏,县长请来格拉蒂丝,没想到她用几句话就说服犯人放下了凶器,乖乖接受了管教,这让县长更加尊崇,经过一次长谈,阳城的县长也入了基督。

格拉蒂丝在阳城收养孤儿的善举,起先是有一天,格拉蒂丝在路边看到一个妇人在路边出售自己的孩子,于心不忍的她掏出仅有的九毛钱买下了这个孩子,到后来,日军的飞机轰炸了阳城,也炸塌了她的八福客栈,格拉蒂丝在瓦砾中爬了起来,重整家园,把客栈改成救护站,收留了因轰炸留下的40多名孤儿。

回到阳城,格拉蒂丝决定离开这里,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后方城市西安,当她要把带一百个孤儿去西安的想法告诉县长时,县长无比惊讶,觉得这简直在做一件傻事,但格拉蒂丝坚持,这一百个都是神赐给她的孩子,一个也不能丢下。县长苦劝无效,只好多为她预备一些粮食,并派了两个已信了基督的士兵跟她一起上路。

就这样,在1939年,格拉蒂丝带领一百名孤儿上路了,从山西阳城到陕西西安,历经了半个多月的磨难,终于到了西安,她把这些孩子全部交给了宋美龄办的孤儿院。

1941年,大病一场的格拉蒂丝出院,随后在1944年和1945年,去了兰州和成都救助麻风病人,1949年回到英国家乡,英国广播公司的Alan Burgess将她的经历写成《小妇人》(The Small Woman)一书。期间她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六福客栈》,伊莉莎白女王,还邀格拉蒂丝去白金汗宫面谈,格拉蒂丝后来辗转到了香港,1953年她决定重新回到中国,但被拒绝入境,只好通过关系来到台湾,她在台湾开办的的孤儿院却被合伙人所骗,但格拉蒂丝并没有绝望。1970年元旦,格拉蒂丝患上了感冒,却仍然出席妇女祷告会,回孤儿院后就倒在床上。医生诊断是流行性感冒转为肺炎。两天后,格拉蒂丝逝世,按照她的遗愿,她的头的方向朝着中国大陆,朝着她曾经的阳城。

 短评

英格丽褒曼啊!还有神奇的老太太!!看到一半就实在忍不住推荐给主内兄弟姐妹!!!

5分钟前
  • 最后一代
  • 力荐

原來Gladys Aylward葬在淡水美國基督教効力會基督書院,應去瞻仰。

10分钟前
  • Février
  • 还行

太过失实,在19世纪4了30年代的中国,山西省一个偏远的阳城县城,大到县老爷,小到村民,土匪,在押犯人,各个都是一口流利的英语(ー_ー)!!简直比列车上的老毛子还跳戏,对当年天津火车站的想象也挺西方,依托真人真事的西方上帝视角下的落后中国意淫。ps:感谢悬吧猪栏字幕组

13分钟前
  • 云图
  • 还行

伟大的小妇人!有了信仰,人们就不仅仅为了眼前的小事儿而活。

16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very moving story,the extraordinary woman,who changed the old China.

18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

外国人拍中国总是带有很多臆想成分,何况这还是抗日时期的故事。抛开诸多不切实际的细节,褒曼塑造的拯救中国儿童的英雄人物还是挺成功的~

21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褒曼很强大。比较介意的是欠缺本土特色的配乐(高潮期间的交响真让人窒息)和对语言的处理。当所有本地人角色都在说英语时,已经无法区分女主角是在说中文还是真的所有中国人都被异化了。故事其实已经很平衡了,安排个混血比较狡猾。

22分钟前
  • Nightwing
  • 还行

去第三世界国家找落差什么的!居高临下的视角看的人很不舒服!

23分钟前
  • 花二刀
  • 较差

7/10。影片的拍摄意图与当时的女权浪潮有关,英国没有给予一个女性受教育的权力,只能提供女仆的工作,甚至需要偷书了解中国,中国这样封闭、落后的东方则赋予了西方女性英雄般的转变:既是学汉语讲圣经故事的传道人,检查妇女放足的专员,也是战争中的保护者,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社会空间,结尾忍饥受饿地带领孤儿浩浩荡荡进入西安,军民夹道欢迎,等候约定的爵士认同了女人的力量。好莱坞对艾韦德形象的重塑高尚又真切,她盲目的热情没有带给人压迫感或精神病的印象,对其罗曼史进行了极大的扩展,深受混血身份困扰的林和资格被否认的艾韦德达成了灵魂之交,穿越俄国、去安全区的艰难险阻被好莱坞的造梦机器如奇迹般化解,只剩下列车上查护照的士兵、敌机和小部队的侦察提供适度的意外困难,拉骡队进栈、说服暴动囚犯和治疗土匪等经历安排颇感混乱。

26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英格丽.褒曼老了點比年輕時更有氣質。初進王鎮時被人高喊“洋鬼子”追趕的樣子太搞笑。喜歡女主樂觀勇敢,為了達成目標永不放棄的性格。不喜歡上校,凶巴巴的。可憐現實是葛拉蒂是終身未嫁,而且解放后想重新進入中國而被某party拒絕。

30分钟前
  • 小黄兔
  • 推荐

本来不抱太大期望,看完发现简直太棒了!唯一的缺点就是服装混乱失真,但是在那个年代,在制片方做出努力想要实地拍摄未果,在中国尚对外界封闭的时代,还能照顾到不少细节,真的相当棒了!县长决志那段褒曼的感情表演得太真实了!整个片子其实挺去宗教化的,凸显的是人而不是神。但是看的过程中依然为这个神迹哭得不行了,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啊,一百个孩子,一个不少,从阳城到西安,穿过日军封锁,缺衣少吃,怎么做到的啊!!!

33分钟前
  • 狼PP
  • 推荐

此片的定义不是一部传教电影,是一部传记故事。虽然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有些别扭,但是英格丽褒曼的演技实在太棒了,完全弥补电影的不足。是她把艾伟德演活了。感谢主,片中她将100多儿童救出杨城,事实中一定比电影更加艰难,经历得困难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正是让我看到神的带领,能有真实的奇迹。

37分钟前
  • etfhs
  • 力荐

如果我说:不远万里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你一定会想到白求恩,但是有一个一米50的小女人......1970年1月3日艾薇德长眠主怀。葬于台北淡水基督学院内,碑文蒋介石手书“弘道遗爱”。她的头对着中国大陆山西阳城。仅仅悼念她是不够的,我们今天最大的罪恶是对她的遗忘。

38分钟前
  • seattle
  • 力荐

那个年代的外国人拍这样背景的传教士电影,除了村民的发音问题,布景和道具都很贴切,比现在一切手撕鬼子的雷剧好太多。

40分钟前
  • 请叫我腹黑
  • 推荐

2021年圣诞月,陆陆续续看完。感动于那个年代的虔诚和信念。

43分钟前
  • ✟卡淡
  • 力荐

来自英国的传教士格拉蒂丝艾伟德女士,在山西阳城即将被日军屠城前夕,带领近百名孤儿几经辗转,跋山涉水,行程超过一千里,最终安全抵达陕西扶风,没有丢下一个孩子,我们国家的历史课本里却连她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她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则动人的事迹被好莱坞改编成本片“六福客栈”,从史实角度我们自当向艾伟德女士致敬,而从电影角度上是完全不及格的片子,西方视角居高临下,异国恋情与身份认同困境等枝枝蔓蔓的叙事线与表意都影响了作为人物传记电影的严肃感与统一性,失实的背景信息与滑稽可笑的自以为是也很难使中国人入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那些宗教性意味浓厚的戏份,是真实发生过的。

45分钟前
  • Mamacita117
  • 较差

为了信仰 女神来到中国 取名仁爱

50分钟前
  • 豆腐脑敢死队
  • 还行

往大了说,堪称中国版的特蕾莎嬷嬷,往小了说,是宗教信仰的普世价值。这样的人和事值得像拉贝,辛德勒,何凤山一样大书特书,而不是由于种种原因藏在历史的角落。正如:我不敢肯定天堂什么样,但我知道,当我们死后,上帝会审判我们。他不会问,“在你一生中做了多少好事?”相反,他会问,“在你所做的事里,倾注了多少爱?”

5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出太行、翻王屋、渡黄河~从阳城到西安的27天480公里徒步之旅~

56分钟前
  • weiwang
  • 力荐

褒曼讲中文真是太萌啦。

59分钟前
  • 鱼是鱼的鱼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