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捕手

剧情片英国2016

主演:科林·费尔斯  裘德·洛  妮可·基德曼  劳拉·琳妮  盖·皮尔斯  多米尼克·韦斯特  凡妮莎·柯比  克里·约翰逊  

导演:迈克尔·格兰达吉

 剧照

天才捕手 剧照 NO.1天才捕手 剧照 NO.2天才捕手 剧照 NO.3天才捕手 剧照 NO.4天才捕手 剧照 NO.5天才捕手 剧照 NO.6天才捕手 剧照 NO.13天才捕手 剧照 NO.14天才捕手 剧照 NO.15天才捕手 剧照 NO.16天才捕手 剧照 NO.17天才捕手 剧照 NO.18天才捕手 剧照 NO.19天才捕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5:50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末,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托马斯(裘德·洛 Jude Law 饰)来到了世界文化的中心纽约,他的兜里揣着他撰写的自传体小说,这本小说被一位名叫麦克斯(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饰)的编辑相中了,要知道,麦克斯可是曾经挖掘出菲兹杰拉德、海明威等大文豪的伯乐。  在对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之后,文本最终顺利出版,被取名《天使,望故乡》,小说一经出版,瞬间就点燃了文学界的热情,托马斯也一跃成为了圈内炙手可热的新星。之后,托马斯开始和麦克斯合作打造下一部作品,在此过程中,两人越发亲密的关系让托马斯的女友艾琳(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心中亮起了警灯。

 长篇影评

 1 ) 诗意·失意人生

说实话, 对《天才捕手》这样的片子能够引进还是有些意外的,因为它实在不太有卖相——前两年我非常喜欢的传记片《极速风流》国内票房也不好。以国内院线电影风格、类型之贫乏,实在需要更多这样的影片才好。

作为一个中文系出身的人,我对影片充满好奇与期待。虽然对美国当代文学很感兴趣,但不幸一直没有读过托马斯·沃尔夫和他的名作《天使,望故乡》。影片一下拉近了我和这位文学天才的距离,让我脑海中建立起一个活生生地作家形象(尽管电影未必全是真实的),这是阅读不容易做到的。读了那么多年村上春树,我都想象不出此君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会是什么样子呢。电影的好处就在于此。

影片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也很有趣:两位男主角科林·费尔斯和裘德·洛都是英伦戏骨,女主角妮可尔·基德曼和男配角盖伊·皮尔斯来自澳大利亚,只有劳拉·琳妮是地道的美国人。由此,这部描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文学巨匠及图书编辑的电影,却带上了一种莫名的英国味道,甚至影片中的纽约在低色调低饱和的复古镜头风格下都恍如伦敦。整部影片都在微昏的出版社办公室、充满蒸汽的火车站以及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传统的美式家庭中展开: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是二十年代纽约的街道,天上下着雨,地下无数人在雨中簇拥着来来往往。而在这些人当中,站着一位未来的天才:当代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托马斯·沃尔夫。

托马斯·沃尔夫绝对是位天才,在二三十年代经济萧条的时代,他却写出了充满激情和迷茫,极具个性的文字。连写出《喧哗与骚动》的威廉·福克纳对其都敬佩有加。类似描写科学、艺术天才的传记电影,我们会联想到《美丽心灵》或《莫扎特传》。但细加琢磨就会发现,这些电影都无法回答一个观众可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天才是如何成为天才的?电影只能帮助我们理解,天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他们的生活、梦想、恐惧、欲望又是什么。《天才捕手》的视角倒是稍有不同,它描述的是,天才是如何被发现并被打磨发光的。

影片通过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与沃尔夫之间的友情来贯穿整个故事,这个角度的有趣之处在于,某种程度上,这两个人都徘徊在失意与诗意两种生活状态之间!科林·费尔斯饰演的珀金斯平常是个无趣的男人,他虽然爱他的妻子和五个可爱的女儿,但她们却不是他的生活重心。他不参加家庭远行出游,也不支持妻子的戏剧事业,还一心想要一个儿子……他的生命其实已经奉献给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以及沃尔夫这样一些后世赫赫有名的作家,特别是他们构造的文学世界。这是一个无力创造世界,却能帮助你完善一个世界的伯乐。他的梦想和欲望——流芳后世(他对儿子的强烈期盼就是这种梦想的隐喻),以及他对自己职责、位置毫不逾矩的瑾守(听到沃尔夫前言中把新书献给自己时的淡然)构成了极有魅力的人格。科林·费尔斯的表演举重若轻,尺寸拿捏已入化境,真是淡而有味。

另一方面,沃尔夫则被影片塑造成了一个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性情中人,他可以对抛家弃子追随多年的情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可以对深陷痛苦中的同道菲茨杰拉德大加苛责毫无同期,他可以以每天几千字的速度疯狂写作,也可以在珀金斯说服他之后忍痛老老实实狂删心血之作……失意生活似乎正是他诗意的来源,因为支持他的是对文字的野心和传世的渴望,现实世界反倒成了一时的幻象。有段戏很有意思:当沃尔夫已经成名之后,他回到纽约,看着街上等待接济的人们,不由质疑自己写的书有何意义,对这些根本不会看他书的人是否毫无价值?这是一种太年轻,太简单,又有点单纯幼稚的想法。而这也恰恰就是沃尔夫这类作家的价值所在:尽管他们或狂妄或清高,内心里他们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文学天才。

茨威格曾经说过,那些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都是因为“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我很不喜欢有人把珀金斯与沃尔夫的友情描述成一种基情,在我看来,他们两人远不止惺惺相惜这样简单。两个人在失意与诗意的生活中相互拯救,在伟大的文字中共同寻求不朽。这也是在结尾,当沃尔夫离开之后,珀金斯第一次脱下帽子的真正涵义:斯人已逝,再没有人能够拯救他并被他拯救。那些伟大的文字和曾经伟大的生活就此结束了。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题材,但影片确实与《莫扎特传》、《美丽心灵》这样的经典还有点距离。最大的问题在于,故事情节以沃尔夫小说修改为线索,缺乏真正深入两位主角心灵的时刻,多半流于表面——比如珀金斯曾发出疑问,不知自己的修改是否真的成就杰作,还是扼杀了初版稿件的独特光芒?一个本可以深入主角内心,展现其恐惧、自信、犹疑、自省的机会被轻松放过了。对沃尔夫的刻画也是如此。我们发现,描写这些文艺天才时,一定要把作品带入其生活,而不是把生活带入其作品——就是说,借助他的生活故事来展现作品及其特质,而不是把作品当做影片的素材。这点上,《莫扎特传》就非常高明!

沃尔夫、《天使,望故乡》、美国当代文学、二三十年代的纽约故事……这些离普通中国人的距离可能都过于遥远了。君不见国产的《黄金时代》票房都不理想吗?但陌生的题材,不够刺激的类型,恰恰该是我们去看电影的理由吧。影院不仅仅是一个娱乐场所,它更是体验生活、感受世界的窗口。伟大的人物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我们不正该到优秀的电影中去寻求庇护,寻求人生失意或诗意的体验?

 2 ) 浅谈电影《天才捕手》

浅谈电影《天才捕手》

这是一部讲述天才中的天才的电影。所以他的名字叫天才们。

日子像是道灰墙,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色彩。时间左右摇摆,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律动。手机自拍里的自己好平庸,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天才。

时间一过便是15年,编剧约翰·罗根先生终于在写《雨果》,《007,天塌了》等大片的缝隙里,完成了这个剧本,找来了他那在剧院里乐不思蜀的好基友,拉来腐国的门面担当们,拍了这个“疯狂”的电影。

为什么说“疯狂”?因为天才们不疯不成魔,不成魔,怎能号令江湖!请举起不羁之剑!

于是我们看到脑袋大概有点问题的一个年轻人,在大雨里,伞也不撑,对着一个出版公司的logo,望眼欲穿。

故事就在这望眼欲穿中开始了。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我对图书编辑的概念是,和作者谈心,帮作者把住符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大方向,顺便改一下病句错字,安排书的出版和作者的巡回签售会,帮作者数一下钱,再帮作者花一下钱,如此以往,广结善缘。

看完电影后,我觉得我太肤浅了,并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我怎么能把人类文明工程师这个神圣工作想得那么仅供参考!

看看,麦克斯和他的作家们,他们美丽的脸蛋,哦不,他们充满艺术的内在!他们对于时代的呼唤!




对,你看到的是正在忧国忧民的著名编辑麦克斯·珀金斯(柯林·菲斯演)和他的帽子。相信我,这顶帽子很重要,戏份只比男主柯林·菲斯少一个镜头,并且成功得超过了男配裘德·洛!

虽然柯林老师总是被人误解是面瘫,在这部电影里,你们有99%的可能也会这样误会他。但是心细如豆腐丝的我,透过99%的表相发现了1%的本质,看到了他内心如电脑CPU一般,以超越宇宙第一速度运转脱离了地心引力,站在一个制高点,将狂放不羁爱自由的海明威的稀罕的语言,将有爬梯自隔壁来不亦乐乎的菲茨杰拉德在失去灵感后苦思冥想出来的句子,将让语速飞的托马斯(本文男主裘德洛言)赶着投胎般的喋喋不休,用爱和耐心掰开了揉碎了进行分析,然后在他们喘气的瞬间,回到地球表面,用他那性感的男中音,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得提出他的修改意见。

能征服美男的只有美男!还是一个看不见发型的美男!

怪不得托马斯会在公众场合大声说出“麦克斯,我爱你!我最爱你!”




是的,讲到这里,如果你没完整的看过片子的话,你可能要想歪了。但是,我要很严肃告诉你这是一部在探讨一件很严肃的男男关系的很严肃的电影。



路易斯(麦克斯的夫人)说,麦克斯一直想要个儿子,而上帝给了他4个女儿,所以,他把托马斯·沃尔夫当做了自己的儿子。

托马斯·沃尔夫说,他最后一次看见父亲,是在火车上,他的一生,似乎只是为了回到父亲身边,遇到麦克斯后,他把他当成了父亲。

“我富有天下文学奇才,想来也没什么稀罕,不过是添些砖撤掉点瓦,浑身上下,大概也就这几分真心能称上斤两,你要,就拿去吧。”

于是,一个天才,遇见了另一个天才。彼此付出,又有彼此的亏欠。

在第二本书《时间与河流》的出版过程中,托马斯感谢麦克斯对他作品的帮助,而麦克斯则担心会因为自己的修改毁了托马斯的作品。这是无解的题,却扰人的很。

导演说,他们不存在谁成就谁,他们的关系,是互相的成就。

互相的爱,就有互相的伤害。两个男人日以继夜的工作伤害到了他们身边的女人。
出来麦克斯的数量有点惊人的女儿们,全片有两个无比优秀的女人。
一个是麦克斯的妻子,一个为了家庭放弃事业的女人。温柔,贤惠,堪称时代的楷模。



一个是托马斯的情人,一个为了自我追求而抛弃家庭的女性,她的追求不仅是热爱的戏剧事业,还有托马斯。我特别喜欢这个场景,一个美丽,自信,优雅的女人,在男人中逆行而上,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太美了。



在1920年代,很多人在泥潭中挣扎,而托马斯们用自己的力量呐喊,“让过去的留在过去吧,是时候奔向新的方向。”

电影拍的很平稳,而看完后,却余温缭绕,久久不能忘怀。于是我去图书馆,借来了《天使,望故乡》,翻开第一页,它是这样开始的:

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找不到的门;话说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门。再说所有被遗忘的面孔。
赤裸地,孤独地,我们放逐出来。我们闷在娘胎里不认识母亲的面貌;从她骨肉的监狱里,我们来到人世间这个不可形容、无法胡同声息的监狱。
我们之中有谁真正知道他的弟兄?有谁探索过它父亲的内心?有谁不是一辈子被关闭在监狱里?有谁不永远是个异乡人,永远孤独?

啊!失落的荒废,失落在闷热的迷宫里,失落在星星的光辉中,在这闹人的、灰暗的煤屑地上!哑口无言得记起来,我们去追求伟大的、忘掉的语言,一条找不到的门。何处啊?何时?
哎,失落的,被风凭吊的,魂兮归来!

 3 ) 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北美新片《天才捕手》漫谈

“There could be nothing so important as a book can be.”——美国出版史上的传奇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 <图片1> 这部《Genius》中文译名《天才捕手》,先不说有些雷同《心灵捕手》的感觉,影片海报的无论是柏林影展版、法国版还是美国版,无一例外的是出版界的巨匠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与上个世纪早期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两人并肩走在曼哈顿破旧的大街上,抑或是两人的关系映射,执着的托马斯·沃尔夫,以及双目直视他的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英文片名:《Genius》,在我看来,是两位的一个统称,没有偏重。这部影片虽然侧重讲述了编辑的传记故事,但是其实,故事涵盖了数个文学天才一起共事的关系,其中还包括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以及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图片2> 即便这部电影的评分偏低,在年初的柏林电影节也没有引起热点性的话题,但是依然有发行商买来了北美的发行权,并且在暑期前进行了小范围的上映。相信拥有文字情结的人,都会想去影院感受一下这段传奇般的人物故事。影片结束后,更是有很多观众迟迟不愿离开座位,似乎在等待着一些真人历史照片出现在滚动字幕的间隙。这个有着棕色系海报的影片,故事是丰满的,结局是沉重的,影片用104分钟掏空了每个观众的心。当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再无第二位托马斯·沃尔夫,也不再见麦克斯威尔·柏金斯那样的伟大编辑。我们只剩下了他们留下的最宝贵的《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等著作。 到底是无数知名作者,造就了神话一样的编辑,还是慧眼的编辑一手发掘了这些文坛巨匠。麦克斯威尔·柏金斯给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不断告诉人们:“作品是属于作者的。”,“编辑没有创造任何事物。”。柏金斯倾其一生,对于作者的职业生涯,给予最真诚的支持和鼓励,作为图书编辑、心理分析、恋爱建议、婚姻顾问、职业管理、财务借贷等等。他堪称是作者的“忠实伴侣”,从不会情绪化的对待他们,而是不断的去解决那些,妨碍作者创作的,生活中的一切麻烦事。影片的开篇,在柏金斯看到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前,他还在帮助妻子病倒、陷入财务危机的菲茨杰拉德解决收入问题。在完成了一天的批阅之后,他疲倦的拿起了同事丢给他的,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的初稿。结果,一头读进去,就没有停下来。从最后一班火车回家,到第二天早班火车返回办公室,麦克斯威尔·柏金斯知道,他又遇到了一位“天才作者”。 <图片3> 英国导演:迈克尔·格兰达吉是知名的话剧导演,他做过演员,但是他说这个故事使得他想要拿起导筒。于是他联手两度奥斯最佳编剧提名作者:约翰·洛根(《角斗士》、《飞行家》编剧),拍摄了这部《Genius》。影片的制作被评价为中规中矩,更多的焦点围绕在三位主要演员身上:妮可·基德曼、 科林·费尔斯、以及裘德·洛 。真人传记固然难不倒几位大牌演员,这也都不是他们第一次出演真人传记影片,《王国的演讲》《摩洛哥王妃》在前,裘德·洛更是在1997年的《王尔德》里饰演过一次英国作家,这次与妮可·基德曼在2003年的《冷山》之后再度合作,更是令影片中,很多激情戏的部分,颇有看头。 <图片4> 科林·费尔斯饰演的这位,传说中,从不脱下自己的帽子的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会令你分分钟入戏。你会一下就被这个在几尺见方的办公室里,背后罗列着一本本不朽著作的编辑,每日在这里不厌其烦的一句一句批阅文本的编辑,肃然起敬。这位编辑的沉稳和电影开篇的基调一致,缓慢的列车载着柏金斯回家,而他开始了与托马斯·沃尔夫文字的第一次“相遇”。而影片用车窗外的空景,结合托马斯·沃尔夫文字的力量,以旁白的声音贯穿柏金斯的阅读过程,也让观众体会到了这位作家的深沉气魄,同时感受到了编辑柏金斯那颗,同样被震撼的心。 随着托马斯·沃尔夫第一次走进柏金斯的办公室,故事开始了一段,不羁天才与卓越编辑的友谊与交锋。他们的友谊建立在相互的认同与赏识,他们的交锋针对于作品的删减与修改。影片大量的通过两人的对手戏,表现他们在办公室、酒馆、车站,不断的修改调整每一个段落,从繁复的形容词语,到一句简单的表达。什么是最佳的“度”由编辑来建议,而最终要表达什么,依然遵循作者的初衷,这个劝服与拿捏的过程,极其微妙,既不能否定作者的创作,也不能过多影响作者的表达。 <图片5> 沃尔夫与柏金斯两个人对于第二部作品《时间与河流》的修改,长达9个月,两个人吃住一起,办公一起,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各自的家庭生活。而影片的第二个层面,即是展现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相悖的处事态度。沃尔夫与妻子的激情婚姻(妮可·基德曼饰演),以及成名后的婚姻危机,都彰显了沃尔夫冲动、自顾自的行为态度。而柏金斯在保证作品顺利出版的情况下,还要不断的安抚被沃尔夫抛下的、处在崩溃边缘的妻子,哪怕是被她的自杀或枪口威胁。柏金斯看到的只有悲痛,当他彻底对沃尔夫的行为失望后,告诉他生活不仅仅是自己,还要替别人着想时,固执的沃尔夫选择了离开。 <图片6> 再伟大的编辑,始终也只是那个距离天才最近,但是却可以随时被另一家出版社替代的编辑人员而已。两个人如父子般的关系,就此割断。剧情转入了低靡期两个人,沃尔夫拜访了菲茨杰拉德,而柏金斯拜访了海明威,作为影片尾声之前的一段铺垫。约翰·洛根的编剧,并没有结构上的惊喜,而是靠着戏剧性的桥段,例如两人在黑人爵士酒馆里的买醉、在办公室内的争吵,以及晚餐后的推心置腹等等,逐渐交代两人从亲密到疏远的关系。而关于柏金斯的个人家庭生活,也本片的主线之一,妻子的包容和五位女儿的贴心,着实是柏金斯的精神支柱。可惜过少的家庭线,却要交代过重的情感,令人难免觉得生硬,不够巧妙,不过故事依然连贯顺畅,结尾也算收的老练沉稳。 <图片7> 对于并不太熟悉这段编辑与作者关系的观众来说,结尾更像是一场飞来横祸的急刹车。当托马斯·沃尔夫为自己行为开始后悔时,他却一病不起,醒来之后,颤颤巍巍的向医护人员要来纸笔,开始书写一封开头为Dear Max的书信。这个室内的镜头是日光下拍摄的,温柔的光线穿透白色的窗帘洒在病房里,托马斯颤抖的笔尖,令人落泪。联想起他日夜书写手稿,像着魔一样,描绘他内心中的美国图景。如果没有柏金斯的节制,他可能无法找到那个,能同他一起,并肩俯瞰曼哈顿的人。 <图片8> 柏金斯恪守一生的职业操守,对于作者们的帮助,对于文坛难以估量的贡献,让他的职业生涯变成了出版界的传奇。你可能会说,好作者都让他给碰上了,而反过来想,他才是真正配得上每一位大作家的最佳编辑。在近乎绝望的葬礼过后,收到托马斯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封手书的柏金斯,看到了医院的地址与托马斯的笔迹,他起身关上了办公室的门,回到了座位上,第一次在影片中,摘下了那顶,在家中吃晚饭都不曾脱下的帽子,缓慢地拆开了信封,开始阅读。 影片描绘的这一段,堪比父子情的关系,编辑柏金斯倾其所有地付出,只希望作者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而那一部部作品的意义,就是他曾写给托马斯的那句话:“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他说:“编辑并没有让一本书变得更好,也许只是让它们看起来不同罢了。”。于是,《Trimalchio in West Egg》换名为《了不起的盖茨比》,《O Lost》改名为《天使,望故乡》,永久的留驻在了美国现代文学史上。麦克斯威尔·柏金斯同样是一位天才—— 一位善于发掘天才的天才。这部影片可能不够完美,但是它依然使得我们,距离那些想象中的天才们,又更近了一步。 <图片9> 2016年7月1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4 ) 一条河流的突然消逝

当我顺着电影了解其中的作家与编辑时,忽觉悲凉。并非是天才作家早逝引发的感慨,而是因编辑这个角色而起。编辑们付出心血,辅助作者完成一本书,最后推向大众,经由时间的检验,历练成一部传世著作,但大家所记住的,往往是作者,以及延伸出的日常琐事,而编辑这个角色会被作品的光辉隐藏掉,最终无人记得。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背后,定有无数个闪光的灵魂,作家的构思与表达外,定有无数人的支持,也包括他的编辑,在背后,掌握着一条河流的走向。会有担心,自己的这种把控,是否会失去河流的风貌?抑或是,大家会更喜欢原来的文本,一个天才的喋喋不休或是一个疯子的天马行空。但对于那些狂妄的、年轻的河流而言,这样一个人是需要的。

麦克斯的书房有一整墙的书,其中大多是他编辑过的,这是他的积累所成,见证了他的生命价值,但他真正生命的价值是给予一条河流金色的光。
这条河流名为托马斯·沃尔夫,美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小说家,第二部作品《时间与河流》。他的人生亦如河流,没有遇见麦克斯之前,他无意义地写着理想的文字,安静的、低调的流淌着,但也平凡着,无人赏识。

当他遇见麦克斯后,河流有了新的走向。
关于父亲的情节,电影中出现了两次,这成为了解读两人关系的关键。
第一次,沃尔夫疯狂的女友艾琳与麦克斯夫人简短的对话中,得知麦克斯的家庭中一直缺少一个儿子的角色,这是他生命里的遗憾,另一处细节是,狂傲的天才作家,伤害他人后,在熟悉的办公室,对着窗,伤心说着当年父亲离去的场景,“列车缓缓开启,他的身影,却变得越来越小,直到他完全消失。那列火车带领我走向自己的未来,翻过千山,走过万水,始终不变的是,河流不停息的流淌”。这两个无意识的情节,不知是否是冥冥中的安排,父与子的遗憾隐隐约约成为两人情感的暗线。
在第二部作品大获全胜,沃尔夫游历欧洲归来后,他们回到了沃尔夫初次闯荡这城市的那栋楼顶,如往昔般看着这城市的黄昏。他轻轻靠在麦克斯身边,如孩子一样。这两人关系,我想不仅仅是知己,或是工作关系,反而如父如子。
他是一条河流,自由流淌,展现一派波澜壮阔时,会有一双目光,如父亲一样慈爱,看着你去往更远方,但他也知道,你某些行为就像泛滥的洪水,会带给人伤害,他宽宥你的,也引导你。年轻的文字总有不可节制的表达欲望,所言所写都认为是重要的存在。他教他删减,呈现直击要害的文字,给予他一种老练,这种气质来自一个编辑的积累,是经过岁月洗练才有的,而年轻的河流此刻不会是懂的。电影或许不只是为了沃尔夫立传,而是对两者关系进行了新的探讨。

回到河流本身。对于结尾,纵然悲伤,但我依然偏爱,如神赐一样,他让整个故事不落俗套。若按照约定的情节发展,大约是浪子回头,通过种种努力,重新赢取爱人的心,重新创作,前途一派光明。但这条河流消失了,突然消失了,他留下的作品,成为了永远定格,仅仅四部作品,天才之名就此盖棺定论。最后的生命画面中,他经历了所有人的离开,行走在海边,他用力跺了跺脚,一如他内心的念头,他想要重新振奋,开始新的征程,但命运却在他意欲回头那一刻,突然发力,因病晕倒,斜躺在沙滩的一边,命运如此宽广。那留白的沙滩似乎就是他尚未触及到的,想要踏足的远方,只是他已无力踏足。

电影不能算作一部好电影,有着很奇怪的叙事节奏,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描述前两部作品如何走向成功,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才出现高潮与冲突,最终以死结尾。那个写《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家菲茨·杰拉德,三两次的出现感觉都是废笔,不知是否他的文思枯竭与源源不断的天才写作者用来作比,还是另有意图,这我猜不到。

 5 ) 对不起,我没有成为更好的人

一直想探求编辑与作家之间的世界,我还挺喜欢粉色软体海洋生物那段的,一边摇头一边心想:如果是我就highlight出来了!

他们都是孤独的,一个怀才不遇的作家,一个埋首工作的编辑,两个被丈夫冷落的妻子,有趣的是这两个女人还都有着对各自事业的抱负心,不同于普通的家庭主妇,她们还渴望得到丈夫对自己追求的认同,但渐渐地他们却成了最亲密的陌生人。就像有一天你爱的人对你说,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你感到你们的心灵不再彼此靠近。然后另一个人出现了,他们一拍即合,你看到他身上焕发出从未有过的激情,他那些原本只有你知道的闪光点被放大了,大到你已经无法守住,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渐行渐远。

《天才捕手》这个译名令我一度以为指的是Max,正如影片开头极其温柔地刻画了他是怎样在案头,在树林中,在车厢内,在衣帽间,在书桌上,在每天的工作时间以及回家路上阅读Tom长长的文稿。Tom的文字伴随着周遭的嘈杂却让Max内心荡漾起平静的旋律。他发现了他,并且认同他,欣赏他,日复一日陪伴他审改不计其数的稿件,承受他与才华并驰的疯狂。他恪守身为编辑的高尚情操,在作品成功后甘当绿叶,将世人的赞美归功于Tom。正是Tom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一位捕手的职责所在,不仅如此,也是Tom让他感受到生活之美,爵士版的《阿夫顿河静静流》别有风味,与Tom的久别重逢更令他不惜破窗入室,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废墟之上美利坚的夕阳温暖人心。即便在Tom离开后,他依然愿意将他的书念给女儿听。这里有一个插曲,当Max看到Tom因醉心工作而让妻子承受痛苦时,他看到了自己,随即醒悟到一直以来忽视的家庭,正是这一点改变反映了他和Tom在人格上的不同,Max冷静包容,而Tom一路燃烧自己,火焰不可避免地波及他人。电影的原名叫Genius,天才,既是指Max,亦是指Tom,现在回想天才捕手这个译名感觉有些道理,相比Tom显然Max的人物层次更丰富一些。

影片还有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彩蛋,如菲茨杰拉德和妻子泽尔达,海明威,以及相应的名著,时代气息扑面而来。Tom还吐槽幸亏托尔斯泰没遇到Max,不然他的作品将变成《War and Nothing》。

这是一个天才与天才相遇并成为心灵之友的故事,伟大的作品因此诞生,这样的事也许一辈子也遇不到一次。艾琳说她在万念俱灰时遇到了Tom,“My heart was touched”,我想一个孤独的灵魂在遇到真正的高山流水时的触动不会亚于这份喜悦。事关心灵,谁不是自私的。临终之际Tom向护士索要了一支铅笔,我以为他要继续顽固地写作,或是突然有灵感想给书取个新名字,但终于,他不再是为了自己,他拼尽全力只为告诉Max他让他失望了,他遇到了人生知己,获得了那么多帮助,却没有成为一个更好的人。Max在发现这封信时特意起身关了门,摘下帽子,屏息凝神才拆开信,自始至终他都如此重视着Tom。

那一刻Max潸然泪下。

是啊,我们都希望成为更好的人。

 6 ) 史上首位被称之为“作家编辑”的人

影片的中文翻译远远没有英文来得准确和有深意,虽然 Maxwell 不如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这些作家一样有着小说载体的作品留存世上,但作为这些“天才”作家背后的推手,谁又能说他不是有着另一种天分的天才呢? 现在我们耳熟能详海明威的《当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托马斯《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漂流》,这些响当当的影响了整个 20 世纪的美国小说家都不是今天我们的重点,今天的主角是将他们一手挖掘出来的编辑 Maxwell Perkins。 1884 年生的 Maxwell 在非常年青时就显示出卓越和超前的作家挖掘机才能,毕业后在《纽约时报》做过短暂的记者之后,加入了 Charles Scribner's Son 出版社。就是在这里,他成功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由贫困书生推成当红炸子鸡,不仅仅是文学界和美国,而是世界范围内的声名享誉。 当时的出版社通常只出版成名作家的作品,但 Maxwell 看到即将到来的新一代文学风潮,他排除众难,致力于发挖掘有潜力的新作家作品,菲茨杰拉德的成功是他卓越远见的首个实证。 当菲茨杰拉德拿着 The Romantic Egotist 《自大狂的罗曼蒂克》(日后改名为 This Side of Paradise《天堂的这一边》出版)出现在 Maxwell 眼前,后者新知道美国新文艺浪潮已经到来。《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是让菲茨杰拉德成为媒体追捧的焦点,但他和妻子泽尔达(这个女人不得了)的肆意挥霍和酗酒不断地破坏着他和 Maxwell 的关系,但即使如此,Maxwell 作为朋友仍然一直陪伴和支持着菲茨杰拉德到最后。 亚马逊在年初也专门制作了关于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的传记题材剧集《缘起泽尔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第一季 10 集已全部放出。 菲茨杰拉德的成功也并未为 Maxwell 扫除多少的障碍,尤其是落到海明威身上。虽然与菲茨杰拉德互为好友,海明威的文风可和大走文艺青年风的前者大不相同,常常在作品飙粗口,当时 Maxwell 为了出版《太阳照常升起》顶住了公司内容保守派相当大的压力。看惯了传统文学风格作品的读者,读《太阳照常升起》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原版小说),当你看到 Brett 说 you know it makes one feel rather good deciding not to be a bitch 时会让你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一直到海明威的第二本书《永别了,武器》出版并登上了畅销书榜首,才算是封了出版社的反对之声,也进一步巩固了 Maxwell 在作家挖掘机不可撼动的地位。 但 Maxwell 作为历史第一位被称为“作家编辑”之人,潜力作家的挖掘只是第一步,将未经打磨的文字编辑成阅读性极高的作品才是他真正担得起这个头衔的真正原因。严谨的文字控制能力和结构感是 Maxwell 可以将一部部经典作品送上畅销榜的真正原因,而这个能力非常明显地体现他和托马斯的合作上。 托马斯在遣词造句上缺乏必要的自制力,不像菲茨杰拉德那般惜字如金也不如海明威那样直白,对自己的文字过分依恋,第一本书《天使望故乡》出版前 Maxwell 就已经让他砍掉了将近 9 万字。后来的《时间与漂流》的编辑工作更是长达 2 年之久,而且在编辑期间托马斯还不断地写入新的内容。 在工作过程中,Maxwell 也不断地拷问着自己,自己对作家这些文字所做的修改和意见,究竟是让作品变成更伟大的作品,还仅仅只是让它变得与众不同(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态)而已?但事实证明,Maxwell 是对的。 也正正是 Maxwell 这超比寻常的编辑才能,让后来成名的托马斯越来越介意媒体中流传的“《天使望故乡》和《时间与漂流》的成功大部分要归功于 Maxwell”,争吵也越来越多。 但 Maxwell 让人敬佩的一点是,他不仅仅有着卓越的眼光和编辑才能,更是一个非常体贴和礼貌的绅士,但凡和他合作的作家,他都处之与诚,即使是在菲茨杰拉德凄凉的后期生涯,Maxwell 也一直保持着这个落魄作家的支持和帮助,托马斯在临死前也终于看清这一点了。 也正因为 Maxwell Perkins 卓越的编辑能力,“作家编辑“这个名词才真真正正成为业界的一个称号。 影片在细节上刻画了一个非常立体的 Maxwell,除了将不少的时间分配在他和女儿们的互动上,其中一个细节也非常触动人。当Nicole Kidman 扮演的 Aline 在出版社电梯口失魂落魄地等待着不会尾随出来的托马斯时,Maxwell 骤然意识到工作的执迷正在破坏着自己的家庭,而他看到过太多的所谓大文豪最终惨淡的孤独收场,从而将生活重心慢慢移往自己的妻子和五个女儿身上。 相比之他所合作过的处于镁光灯下的“天才”小说家们,Maxwell 获得了另外一种意义的成功。


如果你愿意

欢迎移步到公众号 DramaMatters

在这里,我们分享更多关于电影的细节分享和私密感受

 短评

打四星自知不客观,只因片头时光与河流般的音乐里传来《天使望故乡》经典开场,忆起沃尔夫生平苦痛、英年早逝,两周前读完《天才的编辑》时的眼泪又全数归来。其实剧情重点不对,珀金斯当了37年编辑,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作家也是他挖掘,是“我们共同的家长”,一生几乎是大半部美国现代文学史,影片却只着眼于沃尔夫,其他全是浮光掠影,还花费过多笔墨描绘沃尔夫和他伯乐各自家庭不睦,要么影片直接改名为《沃尔夫和编辑》,不然真是说不过去。结尾更是草率,书中沃尔夫的死极为感人肺腑,珀金斯是沃尔夫的荣誉抬棺人,也是他的遗嘱执行人,整理好遗作,却只能拱手交由其他出版社出版,短短三个月头发都白了。不过幸好影片对珀金斯作为一名心甘情愿的匿名者身后人的精神没有省略,科林叔红着眼睛对裘花说起为何编辑要隐名埋姓一段很戳人

7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感觉没有创作或者编辑经历的观众很难会产生共鸣。

11分钟前
  • 水木丁
  • 推荐

大家都在說演員,那我就說兩句導演,給寫長影評的人一點信息。此人是個巨牛的戲劇導演,也許可以解釋片中的戲劇性。他也是基佬,解釋了倆男主的「友誼」⋯⋯這是他的電影處女作。

12分钟前
  • 陈凭轩
  • 还行

开头脸叔家里坐着一桌女娃就有点微妙,所以碰到裘叔之后内心那种激情我居然很是理解,太太也很了解脸叔想要个儿子,只可惜妮可在drama的世界里YY成了基情,和裘叔在舞台的那场争论也印证了这很drama的官方吐槽咩?最后只想说:sometimes people just go away

14分钟前
  • 蓓壳
  • 推荐

我也一直在confuse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人生 是纠葛的情感和不堪一击的才华 还是每天吃饭的时间都要蘸的那碗辣椒酱

17分钟前
  • 靴靴宝贝
  • 力荐

好看,尼克尔基德曼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

21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推荐

编辑才会懂奥义

22分钟前
  • 我是卢俊
  • 力荐

为什么要扯上基情呢?这种同性之间的惺惺相惜,伯乐千里马的父子感觉多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26分钟前
  • 是菜菜啊
  • 推荐

3 规规矩矩的制作,规规矩矩的剧本,规规矩矩的表演,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也没什么可表扬的。

27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影院就三个人,可偏偏我旁边坐着一个,字幕一上灯一开,坐前面那个人就打着哈欠出去了,我旁边那人本来是想等字幕结束的吧,但一旁的我哭得只好背对着他,太尴尬了,他也逃走了…几个主演都牛逼至极,就不多赞了…至于片子就更不多提了,看结尾就知道,一切都恰到好处,但就是喜欢啊……(我正躲在厕所

31分钟前
  • 没有
  • 力荐

科林·费尔斯的脸上明明没有太多波澜,却把最细微的情绪都表达出来了。真是高手。想起讲诗人兰波的《心之全蚀》,都是关于虐人的爱,以及被囚禁于俗世的天才。

33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好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呐。喜欢旧时代,畅销书是文学,一个月可以卖一万本。答应自己一天写500字做得到么?裘花演技真的太浮夸了。《Swing Gently》是爸爸很喜欢的歌,一听到我就哭成狗了。一边看片尾一边用胳膊抹眼泪,还好穿的是长袖。@太古UA

36分钟前
  • FloatingBoat
  • 推荐

所以这片是讲科林·费斯与妮可·基德曼争风吃醋争夺裘·德洛却因科林费斯心念老情人盖·皮尔斯而使裘德洛心生哀怨离家出走,结果反而在盖·皮尔斯的劝说下裘·德洛回心转意不料无福消受美人恩英年早逝而使科林·费斯悲痛欲绝脱下了全片一直未摘的帽子终于让人一睹盛世美颜全貌的故事?

40分钟前
  • 洛风城
  • 还行

电影真不适合呈现这种文学编辑和作家之间的对话,两个人在酒吧里讨论删改稿子的过程真实做作又无聊。明明不具备表演性的东西,非搞得特别戏剧化,所以只能靠夸张的语气和动作。

44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渣男作家的一生,为啥好几个段落有《爱乐之城》的感觉…

4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电影这东西真的是没有标准的,影评扑街,可同行的同学到片尾时居然落泪,我自己是觉得脸脸简直可爱到爆,演技值得拿奖,可又看到有人说,片中所有人每一个演得好的。所以啊,看电影呢,就是我开心就好,你们随意。

49分钟前
  • 2505
  • 推荐

关于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从成名到英年早逝的传记处女作,作品得益于风格相异的两名男主角的工作与私人关系,但科林•费尔斯精准而内敛的表演方式比裘德•洛令人疲倦的过度外放的演绎更让人印象深刻。但在叙事和美学上都过于传统的该片内容则因对文学天才的刻板诠释以及对配角的扁平刻画而乏善

52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这片子是不是跑偏了?到底是写Perkins呢还是Wolfe呢还是他们俩的情谊呢?不过我还挺喜欢,虽说故事立意不明,但镜头语言还是非常出色。演员太好了科林叔那几滴眼泪真是往人心坎儿上面砸,本来是个稳重内敛的角色,但是动情之处也会跺脚起舞砸玻璃,为了这种科林叔最擅长且我最深爱的闷骚极品角色给五星

53分钟前
  • 巨米雨
  • 力荐

看到结尾colin叔的泪水真的我也哭了

55分钟前
  • eita
  • 力荐

白瞎了这么牛的卡司,全是英伦戏骨,结果依然力量不够,都是导演的问题。有几场戏剧冲突还是不错的,可惜有佳句无佳章。不过,那些美丽的布景,细腻的文字,以及几位英伦情人的表演,都还是值得称赞的。这种全明星的复古电影,估计不多了呢。

5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