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

喜剧片台湾1992

主演:林青霞,李立群,金士杰,丁乃筝,顾宝明,焦阳

导演:赖声川

播放地址

 剧照

暗恋桃花源 剧照 NO.1暗恋桃花源 剧照 NO.2暗恋桃花源 剧照 NO.3暗恋桃花源 剧照 NO.4暗恋桃花源 剧照 NO.5暗恋桃花源 剧照 NO.6暗恋桃花源 剧照 NO.13暗恋桃花源 剧照 NO.14暗恋桃花源 剧照 NO.15暗恋桃花源 剧照 NO.16暗恋桃花源 剧照 NO.17暗恋桃花源 剧照 NO.18暗恋桃花源 剧照 NO.19暗恋桃花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19:28

详细剧情

  某剧场这晚迎来现代爱情悲剧《暗恋》和古装爱情喜剧《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因为都与之签定了当晚的彩排合约、又都是演出在即,双方发生争执只为独占唯一的舞台,结果谁都不愿相让只能间隔着排戏。  现代悲剧里,江滨柳(金士杰)和云之凡(林青霞)在上海战乱时生出爱情,无奈一别竟是杳无音信大半生,江滨柳几十年来不间断的寻找云之凡从来无果,耄耋之年身患重病的他拿看似美满的家庭事业比对永藏在心间的对云之凡的单纯爱恋,只觉空落。古装喜剧中,武陵渔夫老陶(李立群)被妻子春花(丁乃筝)戴绿帽,每日受尽她及其情人袁老板(顾宝明)的欺辱,某日借口外出打鱼实为想自杀之时,误入桃花仙境,而春花与袁老板结为夫妻后,过的却是比原来更不堪的日子。  一悲一喜两戏同台排练,摩擦和尴尬自是难免,却也意外成就了舞台奇观,这戏里出错或可有可无的幕布、道具,一场戏排练完毕留在台上的残迹,竟成那戏天然的一部分。而将两出戏连在一起的,尚有一个找寻某个男人的神情恍惚女子。

 长篇影评

 1 ) 挺幸福的一件事儿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舞台剧,就是话剧吧,网上评论管这个叫舞台剧,我也不知道舞台剧和话剧有什么区别。
 
前几天是在豆瓣上看了和菜头关于这部剧的评论,就下载了。本来就是想扫几眼,以后有空儿再看,结果扫几眼扫几眼的就从头到尾给“扫”完了。

《暗恋桃花源》里面有两个剧本。战乱时期一对恋人被拆散,相约再见,没想到这一分就是几十年,再也没有相遇。几十年来男的对女的念念不忘,最后临死前登寻人启事,非要见她一面......这个是“暗恋”。
 
老陶的老婆和袁老板勾搭上了,老陶愤然寻死,没想到误进桃花源,从此和那里的人过着和平安稳的日子。可是老陶最终还是想念老婆,离开桃花源要去接她,然而这一离开就再也回不去了......这个是“桃花源”。
 
然而有意思的是,“暗恋”和“桃花源”不过是戏中戏,其实这个话剧演的是一帮演员在演“暗恋”和“桃花源”,时不时地导演还跑出来说你这演的不对你那演的不好什么的。
 
更好玩儿的是,“暗恋”和“桃花源”分属两个剧组,却被人分到了一个地方排练,结果两个剧组的人互相抢地方,“暗恋”的话剧刚演一半儿,“桃花源”剧组就把道具搬出来了,老陶刚进桃花源,暗恋剧组导演跑出来了,好不热闹。
 
(分手的情节)
女(坐在秋千上):这么大的一个上海,两个人要碰到还真不容易。 要是我们在上海也不认识的话,不知道会怎么样。
男(站在旁边):不会。 我们在上海一定会认识的。
女:你这么肯定?
男:当然。 我。。。我没有办法想象,我们如果在上海不认识的话,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空虚啊。

这种对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也许类似的话在言情小说都出现了N次了,然而在话剧里出现却听得很自然。不知道是和演员水平有关,还是因为话剧有回音,是这种现场气氛造成的?

(挣场地的情节)
哎哎哎这位大哥这位大哥,我们大概有什么误会了,但是还请你们让开。(台下笑)
同样一句笑话,不同的人说绝对效果不同,这个演员就这么一句话也能逗得台下观众乐,我看到这儿也忍不住乐了。演员的魅力啊。
 
(医院)
七十多岁的江滨柳在幻觉中看到了几十年前的女友云之凡,寻她而去,看到了两人分手处的秋千,云之凡坐在秋千上说着分手时的话,分手时的一幕竟然重演,时空转到了从前。然而剧台的另半边是现实生活中的医院,江滨柳的老伴在给小护士讲着往事,有些沧桑有些辛酸,幻像中的云之凡的声音和现实中老伴的声音同时出现重叠在一起,仿佛两个世界也重叠在一切,在配上哀伤的背景音乐,当时看到这里激动不已,觉得演的太好了,编剧编得太好了,没想到煽情还能这么煽,高,实在是太高了,这帮人都怎么琢磨出来呀,以后自己要使做游戏拍电影一定要加这么一段儿......
 
两个小时的话剧,没怎么感觉到时间就舒舒服服地看完了。看评论好多人都说两个剧本放在一起有什么内涵,我什么内涵也没看出来,看不出内涵也喜欢看,看着舒服、开心。
 
看完之后觉得剧场的那些观众特别幸福,周六周日去剧院看这么一场有意思的话剧,多惬意的一件事。

 2 ) 一种追寻,两种对比,三台戏,四种情节,五个意象,六位人物,七个主题

一种追寻:
《暗恋桃花源》是借由两个剧组《暗恋》和《桃花源》在公演前一天抢夺彩排剧场而展开剧情的。《暗恋》是一个等待与追寻的故事;《桃花源》是一个错过与追寻的故事。

《暗恋》中的江滨柳和云之凡终其一生都在追寻与错过。他们彼此错过,也同时错过了身边人。江滨柳一直都在不停的寻找年轻时的爱情,寻找心中的云之凡,导演在寻找自己年轻时的回忆;《桃花源》则以渔夫老陶(桃)、春花(花),袁(源)老板之间错综的三角关系映射了现实和桃花源的巨大落差。春花和袁老板寻找机会在一起,老陶去寻找大鱼,没想到找到了桃花源;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白衣女人寻找刘子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寻找的东西。追寻幸福的桃花源剧组,追寻理想(圣洁的山茶花)的暗恋剧组,和追寻真爱的疯女人…最后大家都没有找到,但仍在追寻中失落,在失落中寻觅。

其实《桃花源》也有可能就是《暗恋》的另一结局,袁老板和春花未尝不可能是江滨柳和云之凡,他们看似如愿以偿的最终生活和想象的美好相去甚远,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一样都是一瓶打不开的酒。只有在他们生活之外的才是他们向往的桃花源。《暗恋桃花源》在我看来,最终想要表现的还是生活中的一种状态,一种不断追寻的状态。

我们都在追寻什么?梦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巨大落差,但我们不可能因为落差而放弃追寻。如同那个半疯的女子转了一圈又一圈,只为寻找那年南阳街的刘子骥;如同暗恋的导演,只为寻找云之凡给人的那种夜空里的白色山茶花的感觉;如同江滨柳,只为寻找当初上海那个扎着两个长辫子的云之凡。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不能像桃花源一般美好呢?忙忙碌碌一生,我们都在找什么?找到了吗?是我们当初要的吗?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周国正教授曾评论过这部戏描述了大陆和台湾的唏嘘惘然的“追寻”故事:大陆人的追寻,台湾人的追寻,来到台湾的大陆人的追寻。江滨柳和云之凡最终各自有了家庭,大陆和台湾从此相望。老导演心中割舍不去念念不忘的大陆怀想在年轻演员这已经无从感悟。桃花源里的那三个满场打滚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曾经的中国人,那个时候,台湾是大陆心目中的桃花源,那里落英缤纷芳草鲜美。可是,寻觅到了桃花源又怎样呢,还是想着回来,回来带上春花一起走。可是走得掉吗?走不掉。①

当希望成为现实,带上岁月的痕迹,我们总会觉得它少了理想中的鲜活。而当现实变成再也触碰不到的回忆,又会被我们想念珍藏在心一辈子。人生永远如此,站在此岸,眺望彼岸;而一旦到达,彼岸又成了此岸。我们不断的在追寻,不能停下来,也不想停下来。剧中红衣女子寻找刘子骥的穿插,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自己何尝不是在寻找呢?或许我们都像剧中人一样,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未必追寻的到。

还记得舞台一开始,江滨柳唱的那首歌么?名字就叫做《追寻》。

两种对比(古与今,悲与喜,动与静)
在一幅素描中有亮面和暗面之分,就如同《暗恋桃花源》这部戏的表现形式。

两个故事,一个是古装喜剧,一个是现代悲剧;一个是上海和台北发生的故事,一个是现实和理想的激烈碰撞;一个是用忧伤的背景音乐和浸透着凄美对白的安静故事,一个是用夸张的动作表情和诙谐幽默的台词组成的闹剧。《暗恋》的基调是冷的,在细腻、温婉、安静的回忆与独白中剖析男女主人公的过去与心境,但节奏有些松散过慢;《桃花源》则是冲突显著,无厘头外加恶搞,市井化倾向明显,但似乎疯闹得有点过头;可是,看似不可融合的两出戏剧放在同一个舞台上出演时,却有了出奇制胜的意外效果。《暗恋》的抒缓诗意平衡了《桃花源》的喧闹直白,《桃花源》的无厘头搞笑又很好地反衬出《暗恋》无奈。正像是因黑而方显白,反倒是喜的更喜,悲的更悲。绝妙的反衬相得益彰,表现方式的强烈对比配合其意义的殊途同归,足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暗恋》与其说是江滨柳之于云之凡的念念不忘,不如说是他对梦幻般美好的“桃花源”的无限向往;而《桃花源》实际上讲述的是误入其中的老陶对春花的不舍“暗恋”,但当他重回现实,才发现已然是物是人非。

《暗恋桃花源》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对戏剧的肤浅理解。原来喜剧与悲剧并不是截然对立,两者其实是殊途同归。赖声川说:“我一向认为悲剧、喜剧绝非相反词,而是一体之两面。”②当两个剧团一起排演时,竟然形成了某种默契,连台词都接上了,观众很难分清哪个是悲剧,哪个是喜剧。原来悲剧和喜剧是生活的两面,只要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悲剧和喜剧也可以互相转化,悲极而喜,喜极而悲。《暗恋》里江滨柳在经过了40年的等待后最终见到了他心心念念的云之凡,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喜呢?《桃花源》的快乐闹腾演到最后成了老陶的一声叹息,这才是悲到了极点。鲁迅先生说,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摔给人看。导演极力表现这段感情曾经带给人们多大的快乐,快乐越多,摔后的悲伤也就越大。于是在《暗恋》后有了《桃花源》,导演竭尽所能的发挥搞笑的本领,让演员可以对着一把刀,一包药,一张饼高声咒骂,不停踩踏,看上去像是歇斯底里的疯子一样。

诚如李立群所言:快乐是痛苦的缩短,痛苦是快乐的延长。而二者相得益彰,才可以在掐架和嬉笑怒骂间成为经典。③悲与喜,分离与重逢,人生总是处在这样的循环之中。

三台戏:
《暗恋》是干净的,带点理想主义又有着深深遗憾的暗恋故事。两人相爱又不能相守,都等对方等了很多年,面对现实又都不得不放弃。

《桃花源》是热闹的,一场有点粗俗但张扬的喜里面有隐忍的悲的市井闹剧。我们的桃花源到底是什么?我们一直追求的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真的懂得我们自己吗?也许就像那句台词说的,“最当初,我们什么都不是。”

两个戏,看似毫无瓜葛,实则殊途同归。 一个是离开后再也回不去了的故乡,一个是让人向往却如梦般不可得的乌托邦;一个是大时代里胸怀理想的知识青年,但他的爱情、理想和故乡一样,终究在大时代的狂风暴雨里幻灭,一个是平凡年代里的平凡渔夫,无论是跟春花过幸福的小日子,还是带春花一起去桃花源,他的愿望都幻灭了;而对于袁老板和春花,他们关于葡萄美酒和延绵子孙的理想,同样在现实里幻灭。 ④

在《暗恋桃花源》中,导演使用戏中戏的形式。在戏剧史上,“戏中戏”是种比较常见的手法,比如《哈姆雷特》中就有一场非常精彩的戏中戏,但这里的“戏中戏”又有明显的不同。莎士比亚的戏中戏并不是主要部分而是叙事结构的一部分,去掉之后不影响情节的发展。而《暗恋桃花源》却更类似于皮兰德娄、让•日奈等的戏中戏。在这里,戏中戏是全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在每次演出中不断地重新确定自己,形成自己,是一部永远不相同的戏。整个电影在一个大故事的前提之下又有两个故事的演出。大故事《暗恋桃花源》讲的是“现在”,和现实时空同步;戏中戏之一《暗恋》讲的是“过去”;戏中戏之二《桃花源》讲的是“遥远”。这种套层结构的使用很明显,就是让他们彼此折射、彼此包容与彼此说明。也就是说,两个话剧实际上起了结构上互相支撑,文本上互相解读的功能。

高潮的来临是当两场没有关联的戏的毫不相干的台词相互交迭更替,却意外互相呼应的时候:
“江滨柳:你快回去吧!
   袁老板:我不许你回去。
   江滨柳:你快点回去吧!
   袁老板:我警告你不要回去。
   江滨柳:我命令你快点回去!
   袁老板:打死我我也不会走。
   江滨柳:你混帐啊,你们都给我走啊你们!
   袁老板:我看他妈的谁敢动! ”
这是理想与现实的交替,是爱情与命运的重叠。在这繁华的世界上,尽管每个人过着各自的生活,有各自不同的关系网,但我们却会烦恼着同样的事情,在同样的感情里纠结,总结出同样的人生道理,一句话,我们终究会殊途同归。

就像剧里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结局,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桃花源,但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桃花源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它其实并不存在。暗恋中江滨柳的生活即是桃花源中的武陵,而桃花源则是江滨柳心中的云之凡。按照赖声川的说法,《桃花源》是补充说明《暗恋》的,也就是说,《桃花源》是《暗恋》的又一个结局,《桃花源》的最后,袁老板和春花陷入无奈的生活很可能就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另一结局。

这个剧中,还运用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布莱希特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也是一种新的戏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比方说,首先是现实与戏剧的间离,剧中人与现实中找人的路人甲的间离;两场话剧之间的间离;时间的间离;时代观念的间离。通过这种现实与舞台、戏剧与戏剧之间的交错来完成对人性、心灵的思考。

赖声川说:“《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在于它满足了台湾人民潜意识的某种愿望:台湾实在太乱了,这出戏便是在混沌与干扰当中,钻出一个秩序来。让完全不和谐的东西放到一起,看久了,也就和谐了。”

《暗恋》是时代的悲剧,《桃花源》是人的悲剧,它们挤在一起的大故事像是一场闹剧,但是这场戏中戏却能让人欢笑,让人难过,让人期待,让人回味。现代人一定程度上也都在过着“很乱”的生活,所有的人都多少过着有些纠结的日子。《暗恋桃花源》某种角度折射出这个速食加拜金主义时代主义的情绪,一种终归面对现实的无奈。

四种情节(云江,春陶,导演,神秘女人):
故事是从《暗恋》开始的,时局依旧动荡的上海街头,一对恋人——江滨柳与云之凡依依惜别。谁知正当台上演员将离愁别绪渲染到极致的时候,戏中导演的出现让这一切戛然而止。观众意外,然后恍悟:哦,原来这不是在讲述《暗恋》的故事,而是如何拍《暗恋》的故事。过了一会儿,另一重意外接踵而至,《桃花源》剧组的人出现,然后上演闹剧《桃花源》,观众便一点点地忘掉《暗恋》的悲情与凄美,转而融入《桃花源》的搞笑与戏谑。《桃花源》里的老陶执意想念现实中的妻子,而《暗恋》里的江滨柳却在幻想记忆里的恋人。可以说《桃花源》的整个情节设计就是理想对现实的打岔;《暗恋》则正好相反,江滨柳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却要在现实中苦熬。⑤此后两出戏便交替上演,观众便在两部戏中进进出出,体会着每一部分结束时的惆怅与新一部分开始时的新奇。除了这两个话剧外,里面还隐含着不少其它故事:一个女人在不停寻找一个叫刘子冀的男人;《暗恋》的导演其实是在导自己的故事等等。

在《暗恋桃花源》中还有一个在舞台上不断奔跑,不断寻找刘子骥的神秘女子,她与两个剧组都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人知道她来自何方,又将去往何处,她游离于整个故事之外,只是固执地寻找着她的刘子骥。她四处寻找,甚至荒谬到翻找石头道具,但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对刘子骥的寻找是超越了外貌甚至形体的,仅仅浓缩到一个名字或者说爱的回忆。后来重翻《桃花源记》时,忽然读到“南阳刘子骥”慕名寻找桃花源,“未果,寻病终”的句子,才发现原来这痴痴寻找刘子骥的女人便是贯穿全篇的线索,是电影故事的魂!自始至终,她都没有身份,游离于每一场剧的边缘。为什么她没有身份?因为,她就是所有人。所有人的寻找,所有人的哀伤,所有人的结局,全部都浓缩在了她的身上。她带来喜剧效果,也带来一种思考:老陶想要回去找春花,江滨柳要去找年轻时的恋人,她也在找刘子骥。我们都在寻找吗?我们在寻找什么?在现实里寻找虚幻?还是在虚幻中寻找现实?

刘子骥,谐音留自己,在现实的舞台上寻找真正的自己!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刘子骥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而舞台上所有人也都找不到去他们理想中的“桃花源”的路了。当大家面对这个再也回不去过去了的悲剧时,她出现了,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不能不认你自己!这分明是在对在场的每一个观众的呐喊!人们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自己就是刘子骥,就是那个曾经向往和追寻梦中的桃花源的人。然而,在现实社会的消磨中,人们早以忘却了自己也曾有过对心中桃花源的向往,以致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不要忘了,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份,自己应该怎样去生活。当一个梦想破灭的时候,也许,这样一句话,短短的一句找回自我的话,就足以把大家都点醒。

编导通过这一巧妙的编排,在刹那间将戏剧与现实,舞台与社会,故事与生活沟通了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时空交错,更深层的戏中戏模式。当神秘女子说完那句话后,他们才恍然明白,自己原来也是这个故事中的一部分。可以说,这种时空交错和戏中戏模式的运用达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度。

五个意象:
1. 秋千
《暗恋桃花源》的第一幕在舒缓的节奏中淡淡展开——身穿白色旗袍的云之凡坐在秋千上,缓缓说着全剧第一句台词:“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
 
 秋千是古典世界里的一个传说,荡秋千的总是年轻女孩——羞涩的,好奇的,有着青春情怀和浪漫爱情遐想的。秋千是古典浪漫主义重要的文化符号。四十年代的上海,本就是古典世界的尾巴。江滨柳在病房中无助地看着想象中的云之凡和她的秋千,而现实中的云之凡早已年华老去,这是不是代表着古典时代的爱情终成梦幻泡影,逐渐远去,后现代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2. 井
井是一个幽深而神秘的符号,像桃花源的入口,通向未知的所在。它是一个通道,也是一个纽带。在本剧的高潮部分,即两部戏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为了两个剧团现实场地的分隔物——而这种分隔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井”也由分隔物变成了联系物——联系着戏剧和现实,古典和现代,悲剧和喜剧,《暗恋》和《桃花源》。

3. 幕布
桃树逃出来。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如果水井是入口,通向桃花源,通向理想化的戏剧;那么“桃树逃出来”的幕布便是出口。通向真实可触却又毫无道理可言的现实世界。

在《暗恋》中,色彩暗淡沉重,给人凝重又真实的感觉。在《桃花源》中,色彩顿时转为明快夸张,而《桃花源》的布景则采用传统的山水画,这样的设计充分运用了中国文化传统符号,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意识,也是台湾外省移民心中的家园形象。

但当观众发现这样和谐的布景上有一块完全的空白的时候,文化上的断裂感就以直观的形式出现了。这个裂痕也就是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对比和呼应,这种呼应不但是台湾和大陆关系的隐喻,也是凝滞而沉重的历史和虚幻的未来给观众的隐喻,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使《暗恋桃花源》获得了更深远的意义。

4. 落英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一幅理想世界的图景,若缺失了那无数随风飘落的花瓣,会缺少多少感染力!

剧终时那个象征全剧“魂”的陌生女人,一边高喊着刘子骥这个代表着“寻找自己”的名字,一边洒下漫天的花瓣,发出了绝望而永恒的呐喊。舞台上一半是缤纷桃花,一半是白色符纸。女人缓缓捡起一叠符纸,抬手一扬,符纸飞扬。没有哪一样事物像落花一样,既现实又梦幻,既绽放又凋零,既欢乐又哀伤,原来,这根本是一场祭奠,给家园、给爱情、给希望,给落英缤纷“桃花源”的祭奠。

5.桃花源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处“桃花源”。

对于江滨柳,他的“桃花源”是云之凡;对于老陶,他的“桃花源”是春花;对于与老袁偷情的春花,她的“桃花源”是老袁;对于老袁,他的“桃花源”是那份偷来的情趣;对于那位疯女子,她的“桃花源”是刘子骥;当老年江滨柳独自坐在轮椅上,他伸手想抓住的白色山茶花何尝不是他的“桃花源”呢?
 
“桃花源”不仅仅是某个人,也可能是我们执着的某种情绪、某种状态、某种目标。我们要寻找的“桃花源”,我们执着的“桃花源”,我们迷恋或暗恋的“桃花源”, 我们的笑与泪,我们的爱与恨,我们的执着与洒脱,都与 “桃花源”有关。也许永远都在远处,到达不了。

话剧里,江滨柳时隔40年再次见到云之凡,彼此已经是有了子孙的老人,相聚却不能再相恋,江滨柳的“桃花源”到达不了;春花得偿所愿嫁给她以为的“桃花源”老袁,可两人婚后不如意的生活打碎了幻想,她一样到达不了她的“桃花源”;老陶意外到达真正的桃花源,在那里得到快乐,想回去接春花,可是回来时却找不到路,他也到达不了他的“桃花源”。

“桃花源”,你我心中向往并苦苦追寻的东西。它是生活的目标,而不是目的;是旅途的景点,而不是终点。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到达不了,但是,重要的不是它的形态,也不是它能否被人到达,而是它是每个人的理想王国,寄情言志之所在,一千名观众就会有一千个桃花源。

六位人物:
云之凡:白云落凡间
帷幕一开,就听到江滨柳用男性磁性嗓音唱着“你是晴空的流云,你是子夜的流星”这首歌。仿佛是预示了他们之间如同流星般的爱情,云之凡,那朵掉入凡间的云彩,美丽犹如精灵,但是他们只拥有相遇的刹那,却不能够拥有永恒的幸福。

“云之凡是一朵白色的山茶花,一朵在夜空中开放的,最美丽最动人的白色山茶花。”这是导演心里的云之凡,也是江滨柳心中最为美好之所在。

山茶花的花语是“理想的爱和谦让”。它总是在晚秋天气稍凉时,静静地开在庭院之中。山茶不是整个花朵掉落下来,而是花瓣一片片地慢慢凋谢,直到生命结束。那么小心翼翼的凋谢方式,不就和人们追求理想中伴侣的态度一样吗?所以渐渐地山茶花就成为对心中爱慕女性表答心意的代言人了。而剧中云之凡的命运也正如这白色山茶花一样,没有轰轰烈烈,只有折磨一生的痛苦相思,就像花瓣一片片凋零般得慢慢老去。

流云降凡间,终究是会化作水雾,烟消云散的。遗落的水汽,是留在情人眼里那晶莹的泪。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感叹那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江滨柳:浦江柳依依
今昔何夕,杨柳依依。

江滨柳与云之凡那短暂的一季相恋就是发生在黄浦江边,江,就是黄浦江。江滨,就是“连水里面的灯都停止了”的浪漫的外滩。

导演说,江斌柳是时代的孤儿,是世纪的孤儿。他作为现代陶渊明式的知识分子,空有一番报复,却无处施展,心里有个永远不能忘记的女子,最终却错过了彼此。40年后,当他终于见到心中的她时,那一句:“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顿时使人潸然泪下,他执着地用了一生来苦苦等待着云之凡的回答。

他泡的那一壶茶,其实是在怀念,怀念他错过的那个洁白如山茶花般的女子,怀念他错过的那些曾经的抱负和梦想,怀念他错过的那些终难忘却的回忆。

春花:春花灿烂时
正如“暗恋”与“桃花源”这一今一古、一悲一喜的相互对照一样,白色纯洁的山茶花相对的应该是红色活泼的桃花吧?春花,那个风骚又市侩的女子,但却真实得让人心疼,仿佛她就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一个简单的小女人。对于老陶,她是恨铁不成钢的。对于袁老板,她也是忧喜参半,爱恨交加的。她渴望简单美好的生活却不甘心贫贱,她想要有个美丽的家和爱她的丈夫。

没有哪个女人不想追求完美的爱情和婚姻,所以哪怕会被扣上不守妇道的大帽子,她也只要追求她理想中的生活,只是不管是老陶还是袁老板都终究没能给她这样的生活。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暗恋》里的悲剧,是以战乱纷飞的大时代为背景的。《暗恋》的悲可以归因于时代,《桃花源》的悲却要归因于“人”本身。我们总是想要太多的“如果”,结果有些东西因此永远地失去了。

想当初,春花和袁老板偷偷摸摸地在家里幻想着美好的桃花源,千方百计地“整”走了老陶。而最后却亲眼见证自己的悲剧。

云之凡和春花,一个是遗失了爱情,一个是在爱情里遗失。

老陶:执着陶然人
武陵人老陶是个心有执着的老实人,起初他的执着只想让妻子为他生个孩子,然而当他发现妻子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之后,他独自划船到上游,执着于那条“大鱼”,再然后又在桃花源,巧遇了和春花、袁老板颇相似的白衣男子和白衣女子。这是个多么可笑的巧合。但是仔细想想,这又不是个巧合,无论这对白衣男女到底长相如何,老陶看见的终究是春花和袁老板的脸孔,因为在他心里,这是个永远都无法愈合的伤!经过桃源生活的洗礼,老陶心性变得豁达,原谅了妻子和袁老板,他终究难忘武陵,就算那里有背叛他的女人,他还是想带她一起来这个天堂,甚至当看见他们生活的那么落魄,那么凄惨,他也心软了,愿意带着袁老板这个伤害过他的人一并去那个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此时他的执着发生了变化,就是想将他们一同接到桃花源安享天年。 

袁老板:原来不是你
“争取时间了啊,武陵三角来了。”袁老板一语道破天机,这一句双关语不仅向观众说出这一幕的名字,同时也是在暗示下面一段理不清、剪不断的三角关系。

戏里,袁老板是个渺小到近乎可悲的角色。他心里憧憬着和自己相爱的女子,去开创另一片天地,谁知道自己却是个眼高手低、缺乏勇气的人;戏外,他想热热闹闹搞一场戏剧,却遇到了顺子和小谢这样的助手。他们根本无法了解他心里的想法,完全是鸡同鸭讲嘛,他气得骂人,可是心里却只能无奈。

他和春花的感情也不是一开始想象中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是一个近观之后了然无趣以至于生厌的过程,借酒消愁,借赌发泄,谁知道却越发落寞。对于春花来说,他也不是属于她的Mr.Right,有道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原来不是你!

神秘女子:寻找“留自己”?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最后交待。

“我要找刘子骥!”她询问每一个经过她身边的人,却又不知道哪个才是自己要找的人。所有面孔一瞬间变得似曾相识。她惶惑而又执著地探寻着,每一个人都是如此陌生与熟悉。

在话剧的末尾,她站在空空如也的舞台。这里刚刚还有人大笑有人悲泣,转眼间风吹云散。她旋转着,张开双臂,向天空中撒去一把黄纸,她在祭奠谁?“寻病终” 的刘子骥?自己找不到的爱情?抑或是剧中每一段不完满的感情?她游走在《暗恋》与《桃花源》的舞台中,也在现实与虚幻中穿梭。

神秘女子寻找的刘子骥,是一位潜藏在每一个人心中的“自己”!是每一个人生命里都会寻找的知音,只是区别在于,我们可能不知道自己在苦苦追求着而已。

七个主题:
一.爱情
在那个大时代里,生命都渺小得可怕,爱情的悲欢离合又算得了什么?就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女人说的“战争之后,世界变得如此动荡,以至于我对你的爱变得那么卑微,卑微到我羞于提起。” ⑥那个时代有太多的云之凡和江滨柳了。犹记得一句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云之凡:要是我们在上海也不认识的话,不知道会怎么样。
江滨柳:不会,我们在上海一定会认识的。
云之凡:你这么肯定?
江滨柳:当然。我没法想象,要是我们在上海不认识的话,那生活会是多么空虚啊!……好,就算我们在上海不认识,那么我们隔了十年,我们在、在汉口也会认识的……
云之凡:……在汉口……
江滨柳:就算我们在汉口也不认识,那么隔了三十、四十、五十、甚至六十年,我们在海外也会认识的。我们一定会认识的。
云之凡:可是那样子的话,我们都老了……那还有什么意思啊。
江滨柳:老了,也很美啊。
四十年后,他仍然记得她,尽管自己的妻子待他体贴入微,照料周详,可这些也没有动摇他的执着;他带着她送的围巾,朦胧睡梦中,仿佛又回到上海的那个平静的月夜,他忘不了的是一个名字“云之凡”。

这些年,你想过我吗?
我写了好多信去上海。后来,我哥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
云之凡慢步移到门口回头望,江滨柳向她伸出手臂,云之凡终于走过来握住他的手。四只苍老的手,隔了近半个世纪之后,再次握在一起。

林清玄在其散文里提到:“在广大的时空中,在不可思议的因缘里,与有缘的人相会,都是一生一会的。如果有了最深刻的珍惜,纵使会者必离,当门相送,也可以稍减遗憾的。” 剧里所讲述的爱情让人动容,一段段的相遇与离别。厮守与错过。面对与逃离。在最美好的韶华里遇见,却注定错肩。在最沧桑的年月里重逢,却物换星移。也只能叹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遥远而美丽的“桃花源”是人们永恒的追求,而酸涩而甜蜜的“暗恋”则是人们永恒的情感。

二. 悲喜
一开始以为《暗恋》是悲剧,《桃花源》是喜剧。然而当我们继续往下看时,才发现,原来他们是悲中带喜,喜中带悲,就如同人生,不过就是一出悲喜剧罢了。

记得管理员来锁门时,《桃花源》剧组说,再让我们排一下最后一出戏吧,戏中,老陶回到原来的家,想带春花去没有烦恼的桃花源。却看到了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苦恼的袁老板和妻子春花。原来他们过得并不幸福美满。爱情和生活始终是有差别的,费尽心机在一起,却不一定幸福。离开的老陶看到这样的情景,无奈却又哭笑不得。我们也哭笑不得吧!我们像春花和袁老板一样,不知道结局的时候,费尽心机去争取,拿到手后,发现也许根本不适合自己。人生就是这么悲哀。这悲剧就是喜剧,喜剧也是悲剧。

《暗恋》剧组的最后十分钟是云之凡的到来。江滨柳老泪纵横的说“你有没有想我”时,云之凡克制的说,我给你写了很多信…我先生人真的很好…相爱却无法相聚,明明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这才是人生感情中最悲哀的吧!

毕业之后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我们可能会为此苦恼、烦闷,可是,当你站在另外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你所谓的悲剧不过是喜剧而已。

赖声川说:“《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在于它满足了台湾人民潜意识的某种愿望:台湾实在太乱了,这出戏便是在混乱与干扰当中,钻出一个秩序来。让完全不和谐的东西放到一起,看久了,也就和谐了。”神秘女子对刘子骥的无望寻找可以说是全剧点晴之笔,在当时混乱的时代下,每个人的寻找都是悲剧的影子。

三.沟通
暗恋桃花源真的很成功。关键是他在探寻两代人对话的途径及他们共同的东西在同一舞台上成功地衔接下了很大的功夫,间接地传达了两代人对话的意识。

赖声川在这部话剧中,一个大剧本套两个子剧本,而在每个子剧本里又分戏里戏外两个故事。在暗恋子剧中,可以说是老年人的爱情追忆版本,讲的是男主人公如何寻找因战乱而分手长达四十余年的恋人的故事。而在戏外,是导演与演员就如何演好戏而沟通的故事。两代人刻意地通过“父权式”(导演对演员指令式语言)对话的结果只能两代人隔阂更深,互不理解。

而桃花源子剧则是中年人的反思版本。讲的是“桃花源记”的戏说版:戏外是讲导演与剧务和演员沟通的故事。这个沟通又可以看作是中年人与青年人的沟通。在袁老板的多次“我是在问你...”的语态下,更多的是以“征询式”的方式进行,但仍没有很好的效果,凸显了两代人的“代沟”。

这两出子剧本共同的东西都是寻找与沟通,所以尽管剧本的内容和形式是风马牛不相及,但通过一场争场地的误会再加上一场同台彩排而仍能巧妙地融合。

四.得与失
世间男女的缘分有三种:

相亲是第一种,肌肤相亲,比如桃花源里的春花不满丈夫的无能,出墙选择了许诺她浪漫温情生活的袁老板,见了就想,想了就做,当激情的潮水退去,生活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烦扰时,大吵大闹便开始了…

相爱是第二种,比如江滨柳和云之凡,江滨柳因为错失几十年的黄浦江畔的爱情而恋恋不忘,其实,得到又如何呢?“那么大的上海我们都能遇见,小小的台北却把人难住了”,一声叹息,说不尽其中凄凉滋味。

相依是第三种,像江太太那样,眼看着丈夫一次次陷入回忆而不能寻问,这其中不是没有委屈,每次回头,都能看见她默默追随的眼睛,她得到了江滨柳40年在身边的陪伴,但是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他的心。

这个故事的隐喻意义在于永远不要过于执着,生活在别处的人总是痛苦的,而换一种选择,依然未必会快乐。“得与失”,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其中的平衡。

五. 错过
暗恋的最后一幕上,一地的桃花与纸钱形成了视觉上的对比,背景上的桃花源同医院重叠,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还记得那个很二百五的顺子给桃花源的背景弄了一块留白,还整了一个桃树的道具放在一边,美其名曰:逃出来的树。当时都快笑岔气了。老陶在桃花源生活幸福美满,却放不下春花,终于回去后奈何物是人非,而他也回不去桃花源了。老陶就是那颗桃树,活得好好的,愣是“逃”出去找自己的“刘子骥”,留白为梦想,“逃树”为现实,他只能在梦想与现实中不断流连,不断错过。

老陶想回到桃花源,但是却再也找不到来路了,他错过了;江滨柳想找到那份美好的感情,但是已经时过境迁,他也错过了;而那个一直在寻找的女人最后发出的呼喊:“刘子骥,你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你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连说三句,然后开始撒花,用花朵来祭奠最终的结果,她还是错过了。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忘记过去;也许有一天我们会错失彼此。但是别担心,说不定,这一次的错过就是为了下一次的相逢呢?如同云之凡之于江滨柳,老陶之于春花……

六. 人生
如同光明的背后总是深沉无声的悲哀一样,《桃花源》笑声的背后,是人生的失意与无奈。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如果在《桃花源》活不下去,你可跳到《暗恋》中去搅局;同样,如果不想继续《暗恋》,你也可跑到《桃花源》里去横挑鼻子竖瞪眼。

什么才是最好的时光。怎样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如何才是最适合的人生。是云之凡由于“再等就老了”的放弃么?还是江滨柳40年如一日的等待?是春花选择了袁老板而气走了老陶?是老陶放弃了桃花源回来找春花?

人生之事,不可不认真,也不可太认真。该较真时较真,一如戏中人;该迷糊时迷糊,一如戏外人。

老陶与江滨柳的执着代表着每个人对人生的追求。梦想也好,人生的追求也好,总之它都是人耗尽自己毕生精力所在。人生如梦,梦如人生。老陶与江滨柳只不过用他们的人生为我们编织了一场感动人心的梦。人生,不能没有意义,也不能满是意义。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段永远也实现不了的爱情“暗恋”,和一个永远也到不了的地方“桃花源”,所谓人生,也不过就是如此。

七. 记忆与遗忘
“每个男人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⑦
 
《暗恋》的滨柳和之凡因为战争不能厮守,抱憾终生;《桃花源》的春花和袁老板赶走了老陶,如愿以偿生活在一起后,却过得更加糟糕。滨柳娶到了红玫瑰,“床前明月光”的白玫瑰让他念念不忘;春花得到了白玫瑰,他便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

其实,即使两朵玫瑰都得到了又能怎样呢?遗憾太多,是因为人心不足!我相信,久而久之,得到的两朵玫瑰必将都要变成那蚊子血与饭粒子。再旖旎的感情也敌不过时间二字,生活总是平淡的,而平淡才是真实。

无论是“暗恋”,还是“桃花源”,都反复出现着遗忘和记忆。从上海到台北,江滨柳的“暗恋”持续了快半个世纪,他记忆的还是心中的那朵“山茶花”,永远不曾遗忘。从武陵到世外桃源,老陶在空间和时间的改变下,暂时遗忘了痛苦的现实,但却终究在记忆的驱动下回到尘世,继续在无可奈何的现实中接受无情的打击。

在时间的热闹舞台上,人们忙着生或忙着死,忙着开心忙着愤怒,以至于不会去顾及时间的到来。永远不要相信未来一定会好起来,时间终将改变一切,只要相信,现在的你就是最好的,不要预知将来也不要沉湎过去,任何环境都可以看作是“桃花源”。

 3 ) 有话就对树洞说

“导演,这不是你要的意境么?”
“我、我想要什么意境?!”
“就是一棵桃树逃出来的意境啊……”

    离上次看《暗恋桃花源》已经隔了四个月了。但总是想起这个段子。而且仿佛能看见一座冰山突然裂开了一个大口子,轰隆隆地大笑着沉入大海的景象。最后,没有冰山漂浮的海面,陷入长时间的沉默。美学课的老师说,这叫审美回味。
    “这个东西乱有趣的”说起来好像是台湾腔。用来形容这部电影就乱贴切的。两个风格迥异的剧组在一个排练舞台上掐上了。现代悲剧《暗恋》里,行将就木的老人死抱着对旧爱的回忆,隽永得一塌糊涂。古装喜剧《桃花源》把一出婚外恋讲得囧囧有神。愁苦的导演,窜来窜去的台词,状况不断的剧务顺子,还有一个寻找“刘子骥”的疯女人……观众跟着乱成一锅粥的剧组一会儿笑得前仰后合,一会儿哭红眼圈儿。它的“乱有趣”显然不是《洛基恐怖秀》那样的恶趣味的狂欢。它经营出闹剧的形式,还能沉住气,打定主意不多解释一句。正如那棵莫名其妙“逃”出来的桃树。大摇大摆杵在台上,分明满腹牢骚,同时又欲辨已忘言似的。可谓“人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桃树成功地将自己伪装成了一个冷笑话,其实是点了题:沟通是不可能的事情。
你会和这棵桃树沟通么?你和其他人难道就是真的在沟通了么?想来,都只是自顾自地说话罢了。
    《桃花源》的导演与剧务顺子鸡同鸭讲。《暗恋》的导演被自己头脑中“山茶花”般的女主角迷住了,却不能让演员明白究竟怎样才能演出一朵“山茶花”的感觉,即使她是正值青春年华的林青霞。而《暗恋》中的主人公江滨柳,在常年精神出轨中,一遍又一遍地梦回旧上海外滩,和记忆里永远完美的恋人云之凡你侬我侬。暂且不说他那操碎了心的发妻,光是最后当他和韶华不再的云之凡见面后,几经挣扎终于嚅嗫着问出的话,就足以让人鼻子一酸:
    “之凡……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这是任何一出八点档剧情里都会有的狗血台词。可仍旧令我我玩儿命挠墙——为的是多年来江滨柳的不释怀终于在这一瞬间显现了贫瘠空旷的本质。原来不是柏拉图式的爱情,而是一个男人用了大半生跟自己调情。因为求之不得,所以寤寐思服。寻人启事,哀愁的老歌,没有寄出的信件……到头来与她没有了关系。那是他的树洞,就像梁朝伟对肥皂说话,金城武和罐头聊天一样。从“就算我们在不这里认识也会在另一个地方认识”自信地开始,以令他万分恐惧的巨大的问号结尾。
    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这一切究竟值不值得?
    经年的暗恋至此,已经演不下去了。
    精神抖擞的《桃花源》则将语言消化不良的症状夸张地表现了出来。奸情败露后,老陶、春花、袁老板倒是勇气可嘉地摆出“打开天窗说亮话”的阵势,毕竟说到底不就是男女之间那点破事儿么。不过又颇有喜感地将对话内容用“我那个”“你那个”“那个那个那个”“那什么了”做了马赛克处理。直到谈崩也没“那个那个”出哪个来。故事最大的吊诡,是宿命般进了桃花源,接受了改造,学会了“放轻松”的老陶,怀着解救世人之伟大梦想归来以后的遭遇。他甚至做出了最大的让步:愿意带情敌袁老板一同前往桃花源。然而,已经没有人能够明白他在说什么了。在饼不是饼,刀不是刀,尿布不是尿布,无法出逃的死局里,春花和袁老板依然熟练地运用马赛克激烈争执,互相声讨。而老陶,只剩下转身离去时,那一嗓子悲戚的渔歌:
    “嘿————”
不管是柴米油盐,还是凤凰涅槃,一讲出来就拧巴了。
疯女人将一切怪罪到“刘子骥”身上。她控诉:“刘子骥,你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你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她疯狂地叫喊:“刘子骥--刘子骥--刘子骥--啊--啊-----”直到这个名字变成了喉咙里的干涸的尾音,直到灯光都黯淡了下去,直到帷幕落了下来。
    刘子骥,何许人也?
《桃花源记》文末:“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也许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树洞吧。

 4 ) 深情不无用,唯有人自知

想不到,想不到啊,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一个小小的台北把我们难倒了。

——《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的线索是追寻,而每一种追寻中的元素,少不了的是“痴”

暗恋中的寻人启事,漂洋过海寄出而没有回音的信,在轮椅上伸出手触碰的对于过去回忆的追寻。挂在脖子上的围巾,承载在岁月的痕迹,对于初恋美好的内心追寻。

“这些年,你有想过我吗”

是对于多年的痴讨个答案的追寻。

听着许我望向你,思绪飘忽,一眨眼,还没来得及想念,我们就老了。连这份爱都变得锈迹斑斑了。和妻子相处并未让时间浇灌出爱情的花朵。一切只是责任使然。可是这份痴,念念不忘,心心念念。又如何忘记呢。

“我们就算在上海不认识,也会在汉口认识的”

“我会写信给你,写好多好多信”

你 都忘了吗?你没有的。我相信的。

只是我们啊,都等不起了。

再等就老了。

而桃花源,则是对爱人死心塌地的追寻。打不开的酒瓶盖,不会悔改的妻子,改变不了的事实那么多,可即使生活破碎,内心的爱尚未殆尽。一面是为了逃离爱与现实的不平衡来到桃花源,一面却又嚷着为爱可以去死。这爱之深于恨,不是痴吗。成为仙人幸福生活也对妻子念念不挂。因为这个地方,真的是太美好了。毅然离开,想要团聚,即使面前的已是破碎重组的家庭。这不是对于终极幸福的追寻吗。

最后一条情感追寻的主线,是那个口口声声要找刘子骥的女人。刘子骥出现在桃花源记的末尾,“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如此看似莫名其妙的设定连接上了暗恋与桃花源的关系,穿插出现中,配上女人的痴,疯,在剧组舞台徘徊旋转着,一直找寻着。颇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是痴的具象,是追寻,是每个人内心的映射。

暗恋桃花源,是痴情的追寻,是不论相见与否都无法放下的执念。是期盼有回应却更希望对方幸福的矛盾。

深情不无用,唯有人自知。

 5 ) 左分右分我分不开

昨天既然说到了校园话剧,索性就把话题继续一下。我在武汉高校剧社呆了近三年,由于舞台设施、演技质量和普通话水准限制,《雷雨》《茶馆》这类老字号的话剧还真很少有人演,反倒不知所云的先锋剧更受到演员和观众的热烈推崇,大约因为这种形式夸张的戏,可以分散观众对内容苛求的注意力吧。基本上只要有剧社敢演《恋爱的犀牛》和《暗恋桃花源》(这两部可算是先锋剧里面货真价实形神兼备的好戏了),就会座无虚席场场爆满。虽然我觉得大部分观众都是别的学校剧社社员“慕名”过去观摩的,但也足以体现了这两部戏在高校剧社中的神圣地位。
跑题归来。说说赖声川这部在“内地各高校和戏剧社自行排演的版本总计已超过千余场”的、“以压倒一切的势头在中国受到最热情的礼遇”的、被称为“可能是中国当代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舞台剧”的《暗恋桃花源》。

————————进入剧情简介的分割线————————————

《暗恋》讲述二战结束后一对恋人江滨柳、云之凡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江滨柳去了台湾,两人就此断了联系。年老的江滨柳临死前在台北医院里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情怀重现心头。
《桃花源》讲述渔人老陶的老婆春花与袁老板偷情,他激怒之下出走,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的老婆和奸夫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老陶总是想回家。等回了家,发现春花和袁老板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他失望之余想再返桃花源,却已找不到来时路。
《暗恋》是导演根据自身经历改编,他不停地抱怨演员表现不出他需要的状态;《桃花源》的道具也错误不断,导演屡屡抓狂;更要命的是两个剧团挤在了一个舞台上,从最开始的抢舞台,到共享舞台,两出戏微妙地交迭在一起。

————————以上简介改编自该剧在汉演出时《A城》的介绍—————————
————————进入正题的分界线——————————————————

一、暗恋
在台湾电影版和舞台版中,金仕杰饰演的江滨柳穿的是西装,云之凡说“天真的变凉了”的时候,他脱下西装给她披上。而大陆版里,黄磊出演的江滨柳则穿了长袍,大约这算是导演为黄磊量身定做的改动吧。在他出演过的影视作品里,长袍加围巾是他最常见,也最有味道的形象。当云之凡说天凉了的时候,他走上前,轻轻抱住她,那样地轻暖,真是看到我整个人都酥了。

病房里,上海分别那夜的云之凡出现在江滨柳的幻觉里,说着动听的话儿;江太太对护士小姐絮絮叨叨地说着,江先生是个好人,但过了这么多年她和家人依然未曾融入过他的世界。矛盾的情感在我的胸腔里冲撞——我们是该哀叹一段未完成的爱恋,还是该同情一个不被爱的女人?一个人不圆满,所有人都残缺。

当年在上海,云之凡问江滨柳,老了再相见又有什么意思呢?他深情地望着她说,老了,也一样美啊!而最后在台北的医院,白发苍苍的云之凡和江滨柳终于相见,要说的却早已不是美与不美了。
“偌大的上海,我们都能遇上;小小的台北,却把我们难倒了”。
整部戏要说的,其实就这一句。

这些年,你想过我吗?
我写了好多信去上海。后来,我哥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

云之凡慢步移到门口回头望,江滨柳向她伸出手臂,云之凡终于走过来握住他的手。四只苍老的手,隔了近半个世纪之后,再次握在一起。电影版里,能清晰地看到两人无名指上各自的婚戒。

以上这一段,催泪效果非常好,百试不爽。台湾版和电影版在我电脑里,被我看了无数次,想哭但是哭不出来就拿出来轰炸一番绝对有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大陆版,我就看了这唯一一次现场,还发生了雷劈事件。黄磊伸出手臂,和正要离开的孙莉深情相望,我酝酿着眼泪正准备泄洪,此时,对,就是此时,貌似是几个欲先退场的女观众开始用武汉话大呼小叫,这河蟹的声音响彻天际直冲云霄,效果自然到我以为是大陆版新增的先锋桥段。黄磊真是敬业啊,居然没回头望向观众席看看发生了些什么。
然后,黄磊和孙莉在台上定格了半天——真的是好半天,才继续演。我的泪,最终没能克服地心引力,在悬空片刻之后,还是掉下来。


二、桃花源

单单说它是喜剧,我觉得实在是太不能说明它的内涵了。下面我们用初中语文常见的问答题来解析这一部分。
问:《桃花源》这个故事的说明了什么?(多选题)
答:备选答案如下:
  A.通过老陶的出走,深刻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主要是夫妻生活的不满)。
  B.“桃花源的生活”教育我们,自己的幸福要自己去找。
  C.“老陶妻子和袁老板不幸福的生活”教育我们,出轨的刺激是一时,生存的乏味是永恒。
  D.“老陶回不去桃花源”教育我们,要放下过去的包袱,及时行乐是王道。
    补充:所谓理想生活,就是任你怎么使劲儿也拔不出的酒瓶塞儿。

别笑话老陶窝囊,谁没被面子这层塑料布裹严实过?一边窒息着还要一边笑着装孙子,跟大爷们说我氧气还够用您先呼吸着。
别讽刺春花和袁老板偷情,谁没这山望着那山高过?总以为换一个人换一个地方换一种生活就能过的快乐,换过之后才发现只不过是在重蹈覆辙。
别贪羡桃花源的幸福生活,老陶是多亏后来丢了浮标找不到来时路。他若真是回去了也一定会厌倦,桃花源终将变成另一个武陵。
留点找寻的念想吧,否则就没有走下去的理由了。

三、剧场

混乱的剧场是一个意象,指向我们的生活;寻找刘子骥的疯女人也是个意象,指向我们自己。主题来了——这就决定了这部戏先锋意义之所在。我不会用深奥、专业的词汇点评,我只能凭我在高校剧社混出的经验来大声歌唱——没有疯子和诗人的话剧,是先锋不起来的!
回想一下大学里面听过的看过的所谓先锋话剧,关键词大致如下:
诗人,疯子,疯人院,医生,灯塔,风筝,诗集,自杀,血液,梦境,上帝,魔鬼,天使,灵魂,影子... ...
呃,这些矫情的词语,虽然现在想想会起鸡皮疙瘩,但是我依然怀念在樱顶破旧的舞台上曲终人散我独留的黯淡时光。

一句话总结我看《暗恋桃花源》的心情。
时光轰然远去,我无能为力。

 6 ) 刘子骥 • 南阳街 • 酸拉面

暗恋是一个动词。桃花源是一个名词。

寻找是一个动词。刘子骥是一个名词。

所有动词都是姿态。所有名词都是符号。

《暗恋》是历史。《桃花源》是寓言。

争场地的剧组是现实。陌生女子是隐喻。

是的。隐喻。不是穿堂风,串场人物或闹场分子。她是灵魂。她是咒语。她是终极密码。

《暗恋桃花源》讲述的不是三个爱情故事,而是两个事件:场地事件和陌生女人事件。是两个事件的平行而非三个故事的并列。

这个语焉不详的神秘人物,在结构上,有着与《暗恋》+《桃花源》同样级别的地位。没有她,《暗恋桃花源》,便只是《暗恋》+《桃花源》。

没有她,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一个,跳出故事的视角?《暗恋》和《桃花源》是入口,陌生女子是出口。通向现实,通向更符号化的世界。

或许本没有两个指向。现实或符号,它们属于同一个世界。

这个女子,是所有人的姿态。刘子骥,是所有人的寻觅。

云之凡是江滨柳的刘子骥。

江滨柳是云之凡的刘子骥。

江滨柳的心是江太太的刘子骥。

桃花源是老陶的刘子骥。

左手葡萄右手美酒嘴里含着凤梨的孩子们是袁老板和春花的刘子骥。

刘子骥是南阳街。刘子骥是酸拉面。刘子骥是暗恋。刘子骥是桃花源。刘子骥是每一个寻觅的眼神。刘子骥是每一片洒下的花瓣。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刘子骥。我们每一个人都注定得不到的刘子骥。

春花嫁给袁老板,他们的理想消失了。

江滨柳若娶了云之凡,故事也不过是一段生活。

老陶的桃花源是一个梦,醒了便抓不住。

江太太最亲近的守候也终究挽不回江滨柳对那个符号的苦苦守望。

就中更有痴儿女。守望的人是会变成石头的,只要有焦点,他们会一直保持着那个姿势。

而我们,可以那么轻易找到一个焦点。

轻易到,只需要一碗酸拉面。

刘子骥是一个符号。南阳街是一个标牌。只有酸拉面是真的。

寻觅和守望成为常态,而占有的最高表现形态是毁灭。我们寻觅和守望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我们毁掉那些能够触摸到的东西。

酸拉面是所有真实的触感和占有。酸拉面是刘子骥留给当下生活的唯一证据。酸拉面是云之凡的照片,酸拉面是江太太的相亲。

因为那碗酸拉面,我们的寻觅和坚守,看起来才不至于无谓到滑稽。

总有一天,我们累了,故事完了,戏散场了,桃花源回不去了,刘子骥找不到了,南阳街拆迁了——世界空了,却还有一碗酸拉面。

生活,总会收留我们。

老板,来碗酸拉面。

 短评

3.5星强,形式上很特别,处理上戏剧腔和电影语言的结合还可以更柔和。苦情戏好催泪,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很容易联想起龙应台大江大河里写的一些故事。有机会去看舞台剧。

5分钟前
  • Frederic
  • 推荐

个个演技派,一条主线,两个故事,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寻找,或是一个人、一份情,或是一个出口、一份解药!太过巧妙的结构,交杂的故事让整个故事更加搞笑也更有深度,完美!

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86年戏剧处于戒严与解严的交界,一个故事是为纯洁感情走进强权政治与文化桎梏的台湾,另一个故事是为躲避肮脏的家庭走进世外桃源,嘲弄政治谎言与理想泡沫。电影版将文字/剧场/镜头三种语言编织到一起,是戏剧行为向电影行为的成功过渡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人生就是或哭或笑,互不相干。不过,相对电影版,我更喜欢话剧版。★★★★

13分钟前
  • Q。
  • 推荐

寻找,两个荒诞的故事,画面不停的在现代和古代转换。人人都在寻找爱,话剧一样的台词,关键在于意义。寻找和爱的意义。人人心中有一座桃花源。也许自己内心中最真实和纯净的部分。我一直相信人人都有最柔软的部分,只是不轻易向外人泄露的。我也想去桃花源,找寻自己的内心。与刘子骥的回忆是神秘女子的桃花源,与春花的回忆是老陶的桃花源,与老陶的回忆是春花的桃花源,与云之凡的回忆是江滨柳的桃花源。戏剧散场,人生散场,不过是烟花一梦,刘子骥不过是梦里见到的那个人。

16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力荐

同台的悲喜剧。悲伤爱情的桃花源,但桃花源在何处?

18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喜与悲,等待或追寻,事过境迁,成追忆~

21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暗恋不填山河苦,世间更无桃花源。

24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桃花源在寻找生活,台北在等待爱情。理想碰上现实,仅存美好念想永藏心底,再也回不去。曾经与现在,梦想与现实,人生永远如此,站在此岸,眺望彼岸,而一旦落地,再回头惘然如梦,怅然若失,最后在剧院等待戈多(刘子骥)。8.2

2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小小一个台北,却把我们难倒了”电影版竟丝毫也不出戏,就像在舞台现场,周星驰的悲喜风格都有这里面搞笑部分的影子。古典含蓄的爱情,忘了归路的桃花源,每个人都在寻找答案。“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竟然青春是如此短暂,暗恋才如此绵长。等待催人老,许我向你看

3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几位话剧演员演的极好,可以打满分。可这是电影,你把话剧拍成电影是什么意思,金士杰李立群顾宝明不是梅兰芳金少山李少春,有必要复刻成胶片吗?

35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老陶离开桃花源,江滨柳失去了云之凡,一场大梦,谁也找不到刘子骥。

39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3分钟前
  • 北时一
  • 推荐

这一场你不好好演,下一场,你老了,就没有回忆啦!【好想看厉害的现场版TAT

48分钟前
  • dn‘
  • 力荐

能在如此吵吵闹闹的喜剧中表演出来的悲剧最后还能令我掉泪,剧本很强大!林青霞虽然很有文艺女神的风范可惜若是再年轻一些就更符合云之凡扎两个辫子的造型了。不过为数不多的现代装很不错。电影中的《许我向你看》的旋律歌词怀旧缠绵。

50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原本不搭界的两部话剧,再加上寻找刘子骥的陌生女,串成一个无懈可击的完美叙事,连相互的台词都水乳交融,不愧是舞台剧的翘楚之作。“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一句听到泪崩。

53分钟前
  • 廢匪肥·老🐰
  • 力荐

隔了好多年再看,到第6分钟江滨柳说“老了,也很美啊”,大哭不止。 1992年,距离林青霞息影还有两年,她的最后一个清纯角色。

54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许你向我看,愿你经年之后,还记得我曾是你生命的出口,有一处乌托邦无悲无喜地守候在岁月尽头。梦中相见,生命尽头,你曾想过我,青葱岁月化作苍苍白发,南山落满了桃花。

55分钟前
  • 路人Eita
  • 力荐

这是电影版的暗恋桃花源,别把话剧版拿过来说

56分钟前
  • 这位公子请留步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