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十二年

剧情片美国2013

主演:切瓦特·埃加福,迈克尔·法斯宾德,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拜伦·巴特,保罗·达诺,保罗·吉亚玛提,露皮塔·尼永奥,莎拉·保罗森,布拉德·皮特,阿尔法·伍达德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

 剧照

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2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3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4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5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6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3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4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5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6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7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8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9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0:47

详细剧情

  Solomon Northup(切瓦特·埃加福特 Chiwetel Ejiofor 饰)本来是一个自由人,以演奏小提琴为生,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生活其乐融融。不料他却被两个白人以为马戏团表演伴奏所骗,去了华盛顿,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黑奴。起初他被卖给了Ford先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在庄园里当奴隶。不久又被卖给了素有“黑奴终结者”之称的Epps先生(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他在种植园里日复一日地采摘棉花,也目睹了许多黑奴的悲剧。12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放弃重回自由人的希望,直到遇到了一个思想进步的人士——木匠Bass先生(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Solomon是否能结束他身为奴隶的命运?  本片根据Solomon Northup的真人真事改编。

 长篇影评

 1 ) 《为奴十二年》:尚未升华的晋级

(芷宁写于2014年1月8日)
虽然各大媒体对影片《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的赞誉有点过,但该片的确是过去的2013年中整体成色上乘的一部影片。
作为视觉艺术家出身的电影人,本片导演史蒂夫·麦昆对色彩对构图对明暗光线的运用,均在本片中达到了一种至美的境界,他的影像仿佛一种细腻的描述性的文字,克制内敛的笔触暗含着静谧而震撼的力量,而他更是大胆地运用了大量长镜头,对同一画面的长时间聚焦也起到了推进角色和渲染情绪的作用。如男主角被监工吊起来的场景,一切仿佛静止,就连那长达三分钟的时间也仿佛静止一般,只有那竭力踮起来的不断左右点地的双脚、背景里间或走过的黑奴以及那个好心来喂水的黑人女孩,在提醒人们,这里有个活生生的人,于是,这组画面不断积蓄着澎湃激荡的情绪,仿佛将一根弦崩到了极限,却在末了发现,一切还能继续。
配合充满质感的画面,影片还有效的运用了穿插的歌谣来渲染彼时黑奴的境况和心中的苦楚,棉田里的劳动应和,以及在累死同伴葬礼上的吟唱,将疲惫认命的苍凉和无以附加的悲恸推向了高潮。而饰演监工的保罗·达诺在片中有段调侃污蔑逃跑黑奴的歌曲,在演唱时,穿插着黑奴们的各种劳作场景,即调节了节奏,又增加了多元的表现手法,还让观众感到两种对立的情绪正在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被催生着。
影片虽讲述了一个受过教育的自由黑人被贩卖为奴十二年的苦难历程,但在叙事时间上却没有刻意的界线划分,这种弱化处理仿佛延展了奴役的漫长感,就好像岁月一样会一直进行下去。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存在着两个时空故事的穿插,现实和回忆交相呼应,场景和情绪转换的自然而流畅,情境烘托与故事发展相得益彰。而本片更让主人公以亲历者的视角观察着那个黑人处境悲惨的年代,等同他的视角,观众看到了形形色色的黑奴,也看到各种做派的奴隶主们。
不同于“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相对良善型奴隶主,主人公所罗门的第二任主人是一个从内心到行为都极端扭曲和异化的奴隶主。不得不说导演的御用迈克尔·法斯宾德这次遇到了一个可塑性极强的角色,而他也将这个行为残暴跋扈又内心复杂的角色演绎得尽兴。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该片强大的演出阵容,就连导演自己也感叹:“幸运的是,我的手上有一大群非常具有实力和才华的演员,他们实现了我对电影的构想,并且要比我所想象的还要精彩和真实。”
回想史蒂夫·麦昆以前的作品,如《耻辱》、《饥饿》等都格局不大,而这次的《为奴十二年》让麦昆完成了一次个人从影史上的完美升级,他的调度和掌控依旧有着前作的影子,对人性的拿捏和塑造亦然,但他此次做得更洗练也更为广角,将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辗转表现得即苍茫奔涌,又细腻动人。只是受原著所限,影片的主题缺乏升华的空间,对此,Slant Magazine的评价显得很客观——“麦昆客观的叙事方式并不能成为我们所指责的对象,而应该说,原著小说就是先天不足的,距离伟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这个角度考量,影片的配乐似乎显得趋于气势恢宏大气磅礴了。
“我不想只是生存,我想要活着。”即使在遭遇不公的待遇时,主人公所罗门·诺瑟普依旧有着这样的信念。在恢复自由身后,他于1853年出版了自传体小说《为奴十二年》,其后八年,标志着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爆发。
(杂志约稿)

 2 ) 凝视之后

刚看完《为奴十二载》从电影院里出来,我就相信它会拿下二零一四年的奥斯卡大奖。它攥住了一个政治正确的题材,场面调度、摄影用光、布景和配乐方面也都绝对一流,但这些都不是我对它的信心的来源。

用电影谈论美国的奴隶制,其实已经形成了某些模式。一提及黑人的这段惨痛历史,一连串关键词就会自动跳出来:残酷、非人道、历史污点……当代人用这些词的时候,其实都只是基于想象,毕竟对能走进电影院的人来说,没人会有过类似的真正感受。另外一套常见的谈论方式着眼于经济研究或者社会分析,进而辩驳奴隶制其存在和消亡的历史合理性。这种说法与其说是在讨论奴隶制,不如说对规律本身更感兴趣。虽然没有规定应该如何去回顾这段历史,但除此之外的各种说法无非就是这两种方式的混杂:诉诸于感性的善良,或者理性的清晰。有时候哭诉得多一些,有时候怒吼得多一些,伤感的宿命感,崇高的历史感,都可以在里面找到。

这两种角度都无法真正进入它们所谈论的对象。关注如果基于痛苦,那么意识只能集中在一个伤痛的点,它或许能展现生存的一个侧面,却无法投射整个全景的图案。关注如果基于规律,它把握的其实是事实的抽象,使用的是另一套感官,和实实在在的生存体会没有关系。所以如果要重新进入奴隶制这个对象,需要另一种表达,这种表达不至于靠得太近转得太快以至于让人眩晕,又不至于离得太远望向天边结果连温度都感觉不到。

《为奴十二载》找到了这个点,它从头至尾只做了一件事情——凝视。


古典的戏剧告诉我们,环境变化,事情出现,人去应对,然后故事产生,情节不断向前。传统的描写奴隶制的表达方式也就围绕着这个模式,用故事的转折去推动电影的进程,以此带出来悲惨、痛苦和挣扎,刺激人心。这种表现方式谈不上不对,却无法达到对奴隶制本质进行表现的要求。

和其它很多电影里的邪恶不同的是,奴隶制并非生发于个体的恶念;作为一种制度,它在人类历史上长期真实地存在过。在被搬到伦理价值尺规上进行批判之前,它就已经在那儿放了不知道多少世纪。对这种超越了普通宏观定义的邪恶进行批判,倘若试图以小见大,往往流于以偏概全。原因非常简单:一种基本制度贯穿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奴隶制实质上渗透到了从经济分配到意识形态的社会的每一个细节,它就是“全部”。如果对“全部”“全面开炮”,那等于在价值战争里面开启无差别的核战争,你的对手会自动变成“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而你的下场最终一定是被无情的历史逻辑活活碾死。当然,你也可以反复不断地从各个角度来堆砌各个侧面,用数伤痕条数来证明病入膏肓。但这种处理致力于详实却局限于篇幅,你无法证明你覆盖了邪恶的每个部分,逻辑上总会留下“事情只是个别现象”的空子可钻;当你意图感动他人的时候,你必须自证不偏不倚,而这几乎是逻辑悖论式的不可能任务;更麻烦的是,你可能会遇到《飘》这样的依着伤痕画纹身的对手,你跟它说善恶,它和你谈美学,直到一方累趴下。

《为奴十二载》选了另一条路。它放弃刻意寻找和制造对立来扩张戏剧性,它只是安静地顺着所罗门的视角去凝视奴隶制这个“全部”,把感受和领悟的责任交给了观众。这种处理加大了观众的观影负担,相较于《地心引力》动作游戏式的视效轰炸当然是冰火两重天,对于今天这群被忙碌的生活夹磨得恨不能抱着爆米花大笑或者伴着悲情音乐痛哭的受众当然成了个不大不小的挑战。以致于电影开场半个小时过后,我几乎认为它开辟了一种憋闷恐怖类型的先河。开篇的二十九记毒打的确让人坐立难安,之后的剧情却几乎直接踏上了阳光下棉花田劳作的节拍,一步步向前挪,一朵朵往下掰,蚊子嗡嗡算是唯一的背景,实在撑不下去了,倒头死掉即为解脱。

但《为奴十二载》也并非无聊到让人想睡觉。一是电影的技术能力极为漂亮,稍微有点儿技术常识的人估计都不会有太多昏昏欲睡的空间。二是之前了解史蒂夫•麦奎因根本不会就拍那种好莱坞式的所谓高潮,那么观影的时候大可任由情节拐带,一些细部肌理的处理反而更容易浮现出来。整个观影过程就像长久注视一个字以后,人会感觉中了失读症,字体好像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成了一堆笔画的拼杂重组,貌似突兀诡异却另有意味。

除却开头的毒打和最后的鞭笞,电影里面的黑奴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羞辱、折磨还是处刑,都似乎直接不加处理就交给了观众。导演就像完全不参与对残酷的创作一样,七拼八凑弄了部纪录片就交差了。虽然事件几乎都很惊悚,但角色人物却都无比真实贴切,既不典型化的脸谱,也不典型化的偶像,甚至连所谓的反角都显得无比邻家(如果我真有个庄园在他隔壁的话)。所以与其说保罗•达诺演的监工很邪恶,还不如说他就是一二逼贱货;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演的奴隶主的确很仁慈,但和心目中的救星比起来他实在纠结太多。没有哪个角色高大全,也没有哪个角色渣到完。唯一一个例外是布拉特•皮特演的加拿大人,除了胡子不很《燃情岁月》之外,其它方面都是男人中的战斗机,正义得摧枯拉朽。考虑到拍电影的钱是他出的,考虑到他其实不介意演二逼角色,更考虑到乔治•克鲁尼在《地心引力》对自己角色的美化简直到了罄竹难书不忍直视的地步,只有忍了,无视这个角色完美的不和谐。

这种白描式的处理看似没有起伏,但实际上和所罗门的心境改变互相应和。简单的归纳可以说所罗门在为奴的十二载里面一直争取保持为人的尊严,但整部电影里他的内心却在一步步地被摧垮。从一开始的置身世外的有社会地位的自由黑人,到努力开荒成为有用的黑奴为明天而生存,再到摘着棉花苟延残喘争取逃命,既而体会到自己生为黑人为奴命运这种在世不义的普遍性而高唱灵歌,直至最终目睹Patsy被毒打过后,将承载希望的小提琴砸成了碎片,所罗门的心境一直在坠落,如果没有及时被救出的话,很难说他还可以撑多久。他的这种变化的心境和他身处的不变的环境铺陈了叙事上不同图案的两层,而这不变的环境又是内心的变化的原因,这一吊诡的“静止——崩坏”关系正是本片的基本张力的所在。 所罗门这个角色是二重的,他同时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被迫强行参与),既是窗子也是镜子。通过他的凝视,奴隶制的全景透了进来,又通过对他的凝视,奴隶制的效果浮现了出来:并非通过何时何地的某个事件而生发出来了对奴隶制的反思,而是从开始就干脆放弃理解(被绑架了,还能更荒谬吗),单纯地去看会流水一般的奴隶生活是怎样地发生,以及在一种沉静的平淡下面,一个灵魂从惊恐和嘶吼、到啜泣和麻木。观众没有在模拟受苦的瞬间被引领去感悟更高的意义,而是去伴随所罗门的过程中收获了更深刻的感受——不是痛,而是闷。

闷,隔绝希望的窒息,才是奴隶制极致邪恶的“感受”。对于每一个奴隶而言,奴隶制并非每天重复的从天而降的恐怖,而是无时无刻面对漫无边际的绝望,抽干灵魂的每一丝活气,最后徒剩一具行尸一样的空壳。它完整而不加掩饰地占据了你的整个存在,它没有自我衰败的迹象,它看不去有什么突然崩溃的可能,它理所当然,它自信满满,它道貌岸然,它甚至温情脉脉,但当它发动起来,它的每一个心血来潮都是你无边的噩梦,因为如同木桶最短的那块板一样,它的本质决定了你的命运,上面写着——你是他的“财产”。如同那首愤懑悲怆的葬礼灵歌唱的一样,逃离只有一条路,那条路通向天堂,那儿有奔涌入海的约旦河,淘尽你的苦,让你安息在上帝的花园。


《为奴十二载》并非完美的电影,但它对一个如此熟悉的题材的把握方式不说是绝后,却几乎是空前的。它并没有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它只是凝视得特别用心,直到一切模糊之后却又重现,展开了一个新的格局。正是这点让我认为这次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它是绝对的实至名归。

 3 ) 生而自由

  看过这部片子两遍,第一次在上课的时候,带着睡意眯缝着眼睛不走心地看完了,第二次想要再看一遍的时候,才发现看电影的时候是否投入,的确对影片的感染力能有不同的理解。
  看完以后想到鲁迅的一句话: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十二年间,主人公从未有一刻停止过放弃追寻自由,他被鞭打,被吊在树上,吃尽了苦头,最终也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
  主人公所罗门被人骗去马戏团,醒来以后发现自己成为了奴隶,主人给了他一个新名字:普拉特。他也为此抗争过,他不停怒吼说:“我是自由人,我不是奴隶!”可是换来的只是不断的鞭打。他在十二年的时间里换过三次主人,有过赏识他的,也有过“黑奴终结者”。他遇到愿意帮助他的善良的人,也遇到过想要迫害和背叛他的人,但不管前路怎样,他始终坚定地继续了下去。
  卷福、香蕉姐、法鲨、布拉德皮特,虽然片子里的配角远比主角有影响力得多,但男主角的演技也不至于被压下。不管是被吊在树上用尽全身力气挣扎,在被人背叛时强掩慌张的淡定,还是在听到故人呼唤自己本名时的狂喜,都让人能切实感受到他的情绪。他电影开头就说,他要的不是生存,是生活。因此他没有像其他黑人奴隶一样放弃挣扎,也没有冒失地想要逃跑,中途他也想过趁着女主人让他去买东西逃离这个地狱,一但知道有被发现的危险,就放弃了这个举动。凭着这份勇气和谨慎,他才一直活了下去,最后也回到了自己的家。
  其实让我感慨的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帕奇。她实在受不了压迫的时候想要普拉特帮她了结生命,但遭到了拒绝。之后普拉特被迫鞭打她,飞溅的鲜血让人胆战心惊。她算是普拉特在埃德蒙手下做奴隶时最好的朋友,但普拉特得到自由要回到家乡的时候,帕奇在他身后呼唤他的名字,他给了帕奇一个拥抱,但依然离开了那里。虽然他有自己的向往和渴望,但奴隶之间自由都没有,又何谈友情?
  从影片整体来看,好像一张80分的答卷,工整,规矩,但不特别出彩。但其中厚重的背景和情感,残忍直接的画面,确实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颤。也许是阅历不够,我对于电影中南方庄园内的真实与残暴方面的描述反而没有太多的感悟,反而因为男主追求自由的执着而生出不少感慨。我们为了自由能献出什么?也许现在人人自由的年代,我们并不会有怎样深切的体悟,但毫无疑问,我们生而自由,我们生而为了自由。

 4 ) 正义是否来的太晚,又太惨烈

黑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从历史书上读过,三角洲贸易,超低存活率,没有半点人权,甚至不如牲畜。
但是当这一幕幕被专门刻画,一个个特写、沉重的镜头似乎在诉说着四个字:我要自由的时候,悲惨的故事不只是几段话几段资料,它开始从有声有色的画面里拉开序幕,沉重、压抑。

黑人诺普顿本来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男士,然而其乐融融的生活在被灌醉然后被卖掉之后变得面目全非。
酷刑加身,人贩子绝对不允许你喊出:我是自由人。
世界似乎颠倒了个,仿佛从伊甸园被流放到黑暗地狱,仿佛以为自己擦亮了阿拉丁神灯,其实却召唤出了丑恶的魔鬼,
这一切反差让人难以接受。诺普顿只是想要生活,然而如今却连生存都是苟延残喘,步履维艰,而这一切并非他做了什么错事。一切不公之事加之其身,不过因为他是个黑人。

他不断地想要反抗,虽然他从肉体到精神遭受了种种难以想象的折磨。几次三番陷入丧命的危险之中,也目睹着其它黑人的死去和种种刑罚:因为说错话被迫在嘴上戴上锋利刑具的黑人,因为想反抗被一刀捅死的黑人。然后,他用麻袋把前不久还和自己商量一起逃跑的同伴裹住,并扔进滚滚浊流的大海,看着这具尸骸得到了所谓逃离这艘船的自由。

这个有尊严的男人,在这十二年来遭受的各种非人的折磨,无法用任何言语告慰。当他被当成小丑,人家要他笑,他就得笑,人家要他舞,他就得舞,连表达愤怒的出口都没有。当他被捆住脖子吊在树枝上,费力的用脚尖点地,熬过闷热毒辣的午头,又被冷雨浇灌,几欲死去,又苦苦求生,这种痛苦无人能解。
而远处的孩子似乎完全麻木,依旧欢快地奔跑跳跃。似乎被吊在这里的什么也不是,不是人,也不是物体。
更不用说沉重的劳动,粗鄙的伙食,简陋的窝棚。农场主不把他们当人。

难道这种被禁锢的严丝合缝的生活没有一丁点出口,有的。
当他以为自己得到了一个逃跑的机会,越想越兴奋,越跑越快,似乎马上要奔向自由彼岸,似乎折磨侮辱和损害立刻都能甩掉。
却被半路遇到的行刑的场面提醒了。
自由只是一场残酷的梦,他以为自己可以走远,其实脚上的镣铐从来都没能摆脱掉,紧紧地拴着他。
那个一丁点的出口处,等着他的是未必是自由,更可能是毁灭。

年轻的帕特茜不堪忍受所有的侮辱,祈求他:杀掉我,因为你是个好人。而他又怎么忍心。可是她活着甚至不如死去。
帕特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细细的,瘦瘦的,脆弱,纤巧,本来该是花一样的少女,却被随意鞭打,毁容,她的生命里似乎已经没有任何生趣。
连去死都是种奢求。


为了自由,他从来没停止过抗争。看着他一点点地攒着写字的颜料,胆战心惊地点灯,然后把自己的处境告诉家人,每个字都是血都是期盼,他太想要自由了,自由的期冀就是他生存至今的原动力,甚至让他忘记人性的丑恶、欺瞒、利用。然后就被一个口口声声称自己是个好人、收了他辛苦攒下的所有钱财的混蛋告发。
那一幕我都替他揪心。幸好虽然恐惧,但他仍然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运用了超强的口才,才终于逃过一劫。看着他垂头丧气地把信件烧掉,对失去自由的失望甚至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

然而正义虽然来的太迟,却总算来了。这次他经过小心求证,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为他送信的人。我们该相信,信念和运气会支撑一个人走下去。
电影的故事到此结束。
真正的故事依然依然没有完结。
得到自由这种昂贵的物品,究竟要付出多少惨烈的代价。

为奴十二载之后,身体自由了,心灵会自由吗?故事的原型在重获自由后,不负诺言,大力帮助那些被卖掉的黑奴,几年后,突然失踪,尸骨无迹。

 5 ) 奴隸制度下的人性扭曲

看這部片子真是一次痛苦的體驗 從開頭情緒醞釀 到看完後在影院裡泣不成聲 以至於現在僅僅看到其他網友寫的評論 內心就會不禁一陣哀痛 可見影片本身的功力

第一場戲就很風格化 一群黑奴拿著鐮刀聽著白人老農教授如何收割莊稼 臉上悲苦 即使沒有被戴上腳鐐 卻依舊無力反抗 他們曉得 在這種殘酷的制度下 反抗毫無疑義 逃出去也無非是送死

第二場戲 一個黑人女奴無法壓抑內心慾望的釋放 強迫男主角在周圍黑壓壓一大片黑奴熟睡之時幫助自己達到高潮 然後低聲抽泣著轉回身去 於是 再也沒有比一個在陰濕環境下無法放聲大哭還要壓抑的場景了

男主角想到了他遠方的妻子 想到他們當初在枕邊四目凝望時的美好畫面 彷彿就在昨天 彷彿又隔了那麼遠

然後故事娓娓道來 為奴12載

男主角本是北方的自由人 但卻被奴隸主販賣到了南方 在此過程中 我他見證了無數骯臟的罪惡 他對人販子的指證換來的不過是無情的鞭打 黑人婦女為了和子女團聚 不得不忍受奴隸販子對其猥褻 有人在衝突中被動了刀子 其他人將其屍體投入水中 說 這對他是解脫 因為當一個人沒有尊嚴的活著的時候 他還真不如一死了之

一點不錯 隨後男主角的日子已經不能用痛苦來概括了 如果說日間農活帶來的體力損耗在隔夜修憩後即可恢復 那麼心中對這個世界美好的憧憬漸漸被殘酷的噬去 又怎是能用絕望二字形容的了的啊

片中出現了最為反諷的一個場景 一個奴隸監工唱著黑奴好黑奴妙黑奴跑著去上吊的惡俗小調 伴著黑奴辛苦耕作 無疑對他們的精神都是一種徹底的扭曲

所以絕大多數人選擇了逃避 他們開始割棄對別人痛苦的憐憫 只有這樣 苟延殘喘在這世上 才稍稍平靜一些

於是我們看到 當男主角被繩段吊起 只能通過腳尖點地來延續自己僅有的生命之時 其他黑奴不過正在度過他們正常的一天

然而人格真正被扭曲的並不只是黑奴們 奴隸主由於制度賦予他們的施虐角色 也使得他們中的相當多數放棄了對人類的憐憫 他們沉浸在黑奴耕作帶來的喜悅中 他們沉浸在鞭笞黑奴帶來的快感中 他們需要這種通過權威帶來的存在感 但他們早已人獸不如

法叔的角色是一個讓人愛恨交加的bastard 他無法自持的強大佔有慾 也漸漸將他的內心蠶食 他愛他的女奴Patsey 但同時 他羞愧與這段畸形的關係中 Patsey也無法愛上一個隨時可能會暴打自己的人 那不是一種正常的愛 她的需求很簡單 甚至一點都不需要被愛 她只盼望著自由的生活 哪怕只是像白人小女孩一樣玩過家家 或是悠閒的喝一個下午茶 所以她只把法叔與她的苟合當成為了生存而必須做的事 她只能默默忍受 包括法叔夫人因妒忌而向她襲來的種種惡意

所以矛盾終於爆發 法叔再也無法忍受Patsey不能在心靈上真正歸屬于自己而將其狠痛鞭打 掉落的在地上肥皂就像黑暗中的舞者中最後一幕掉落在觀眾眼前的眼鏡一樣 將每個人心中的幻像撕碎

最終 男主角證明了自己的身份 離開了奴隸農莊 但是隨著Patsey在馬車後的倒下 我們知道 這是多麼無奈的一個結尾 有多少黑奴的命運並不曾改變 他們依舊耕作 依舊挨著鞭打 依舊像孤魂一樣存在與這世上 找不到任何意義

影片借助男主角的視角記錄著一百多年前在美國南方的真實生活 對奴隸制度的控訴不著痕跡 卻十分有力

 6 ) Twelve Years A Slave

Twelve Years A Slave 为奴十二载

有些电影可以kill time, 两个小时在嬉笑怒骂里一晃而过,爆米花冰汽水,又消磨半天光阴。有的电影却是度秒如年,让你如坐针毡,有些时刻不得不闭眼、吸气,妄图抽离自己。Twelve Years A Slave 绝对属于后者。

不知从哪本书里读到,电影之所以比生活容易,是因为在电影的框架里,时间被高度压缩,于是生活的困苦便可以在蒙太奇中化为无形,消解流逝。那么《为奴十二载》名副其实,是要你在两个小时里,尽可能久的停留在生活真实的痛苦里,煎熬、等待、消磨意志、被恐惧和绝望一点点吞噬。

固定镜头,长镜头,特写………风景壮美如诗如画的土地上,雕塑一样默然的黑奴群像,长久望向镜头的Solomon绝望的面孔,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的女奴后背,甚至是残酷诡异的民谣小曲,这些画面和声音漫长、冷静、克制地让人发指。前因后果被一笔带过,这十二年似乎没有快进键,没有黑场,就是这样留下十足的空间去描绘,一天又一天,去尽可能还原生活本身的无望。缓慢的消耗感像镣铐一样把人心紧紧拴住,无处遁形。

很多人都赞许Fassbender的演技。确实他把病态暴戾的奴隶主Edwin内心的挣扎表现得很完美,表演有疾风骤雨的力度。于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矛盾集中爆发的鞭刑,反而是Solomon的几次特写。在近八成的时间里只能默默无语的Chiwetel Ejiofor,通过眼神和表情里细腻的内容,把我拉进无底的深渊里。那场墓地悲歌的戏,看他从忍耐到释放,似乎能感受到灵魂里最后一点坚强的崩坏,总之是彻底被感染与折服了。

电影公映以后,几乎这学期每一门课上都被作为讨论的材料,Trauma & Creativity 尤其是频繁提及。于是就算大Due纷纷临近也约上朋友去了影院。这周纽约天气阴郁,出了地铁就下起雨来,更是寒气逼人。偌大的Bow Tie Chelsea Cinemas 放映厅里只有7,8个观众。2个小时捱下来,只觉得胸口闷得不行,和同行的波兰朋友竟一时相对无言,她告诉我散场后还是在Restroom里忍不住哭了一下。于是我们一致决定在雨夜里多走几个街区,只因为迫切地需要冷冽新鲜的空气清走心中的沉闷。

一杯暖咖啡,又聊了很多。

 短评

大熱片果然是有理由的,看完哭的稀裡嘩啦的。男主那種眼神痛苦定格真的好戳心,看來小金人是無疑了吧。還有就是卷福、法叔和皮帥的出場真的是不知道說啥好。但整體劇情發展太正了,完全是雲淡風輕地講了個故事,沒有太多驚喜。雖然這樣,故事感人還是够了的,那首黑人靈歌現在一聽到還是很戳

10分钟前
  • 推荐

如果还把视线停留在肤色之争上,例如同情黑人什么,看这部电影就白瞎了,其实是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的关系阐述。绝大多数时候,主人公是一种无助亦无能的状态,听上去是不是很熟悉——就是麦奎因作品主人公常见的状态,人生就是一座巨大的牢笼

1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当Solomon拿起皮鞭抽打Patsey时,腾起的血雾确实有些触目惊心,它呈现视觉上的恐怖。这部控诉类的电影比预想平淡很多,并没有太多触动的地方。不过片中探讨的很多问题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人的兽性。黑人在压迫下对同胞的冷漠。获得自由的Solomon只能默默离去,而其他人则将继续受苦。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豆瓣平分如此之低,怀疑我们看得是否是一部片子?

24分钟前
  • Peter的小煎锅
  • 力荐

麦奎因太爱法鲨,白皮肤当不了主角,就把比主角还要出彩的角色给了法鲨,这就是真爱,雷弗恩和维伦纽瓦都学着点吧。

2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不管所谓"主流"评论界这次如何溢美之词泛滥;我从客观~高于历史`纯粹美学观赏角度-觉得此片非常一般.除去摄影配乐等细节流畅外,实则就一部非常平庸的影片。连叙述都并不紧凑/颇为涣散..导演的功力尚未到火候~掌控力平庸。看到最后根本就没怎么真正从人性角度_来释怀or上升(发泄)·自由感~精神/内力?空

30分钟前
  • Evangeline8
  • 还行

抛开烂番茄的好评,抛开各电影节的盛誉,客观来讲,没有看到电影的闪光点。作为华人,本就对美国史黑奴史不甚了解,很难有共鸣;再安插到这么一部节奏缓慢步调松散的片子里,就更难有代入感可言。个人觉得,用“饥饿”与“羞耻”的手法讲故事实在太不聪明,唯一有印象的只有法鲨的演技。

35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全球我第一个说

36分钟前
  • 白目兄
  • 力荐

因为有法鲨在,总是难以严肃的对待这片子,总觉得这是部喜剧,这个男配实在太出彩了。只可惜“高贵冷艳鲨”不跑颁奖季的公关活动,可能要可惜了。剧本过分的工整,价值观过分的正确,一个有观影经验的影迷估计可以预料一切,除了那些过分直接的暴力和奴隶制下会扭曲到何种程度的人性。★★★★

3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高大上的展露出美国奴隶制的残酷,黑奴没有人的权利,奴隶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主人,以此唤起观众的同情。麦奎因驾驭这种历史剧太中规中矩,主旋律精神、颠沛流离的“散”都和《战马》如出一辙,并且急于将血迹斑斑和泪水哗哗洒向观众。不可否认,它的工整和政治正确绝对是奥斯卡的那杯茶。

4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太揪心。这为奴十二载的处境,就喻示于所罗门抻长脖子吊在树上,拼命在湿滑泥地中踮起双脚的那个长镜头里。看时好恨没有Christoph叔来把法鲨一枪爆头啊!我得去重温<姜戈>和<林肯>,一搞心理重建,二来再次感受一个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白人,如何可以超越自身的种族、出身和阶级去思考、去行动。

4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挺好看的电影啊,对本片最莫名其妙的指责就是摆出一副不屑状“哼,政治正确性”,神经病,黑奴题材就政治正确性?就以此被阴阳怪气的指责?这类题材不能拍还是怎么着。

49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长出一点点的中长镜用得很精彩,让种种情绪悬而不落。奥德赛一样的屈辱之旅,内容中正无偏差,力度属于绵里藏针型。配乐有时喧宾夺主。

5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用变换空间角度和时间长度这些看似最简单的手法将观众拉进画面里是麦奎因的拿手绝活,他每个镜头的动或不动总是有着表达意义和最直接的冲击力。此人掩盖在冷静之下的坦率与热血也在这个关于生存的史诗故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沉默的悲悯和无力的抗争随时间而积累,获救一刻远远不是人间悲剧的终结。

58分钟前
  • BLTEmpanada
  • 力荐

看来种族问题是美国人永恒的痛了。本片无疑将成为2014奥斯卡热门,男主的演艺完全足矣角逐最佳男主了,而法斯宾德当是最佳男配的有力争夺者。其实我承认我是来看卷福、小法还有皮特的,节操充满了我的小宇宙。7.9

5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他足够克制不讨好,却用最俭省的镜头传达出最深层的情绪;时而仁慈时而残忍,不留任何余地,你只能承受。这明明只是Solomon的故事,却为什么每个角色都活得如此真实。观影两小时,强迫我对自由、种族和其对美国的影响做出比此前二十二年还要多的思考。没有不感冒的题材,只有不够好的作品。

1小时前
  • Line
  • 推荐

男主被吊在树上那个长镜头看得我快窒息了……

1小时前
  • 远子
  • 推荐

男被骗,女被奸,日摘棉,又挨鞭。当牛做马十二年,逃出生天。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还行

麦昆在好莱坞下延续了自己的风格,用一个人在极端状况下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的直接展示(同时尽量简化台词)对观众进行最本能的冲击。视觉方面非常好,每个镜头都有其意义。巧妙的是还淡化了“十二年”这个概念,强调一种状态的延续性,连长镜头都成了这种延续性和推进节奏的工具,后半段令人窒息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鞭笞那场戏可以在影史上留名吗?坐我右边的一位满手臂纹身的白人青年在完场灯亮的那一刻满脸是泪,很震撼。另外如果这部电影能赢下小金人的话,连续两年奥斯卡的主题就都是“加拿大拯救男主角”了啊。

1小时前
  • 猪大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