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尼的录像带

剧情片其它1992

主演:亚诺·弗里斯奇  安吉拉·温科勒  乌尔里希·穆埃  Ingrid Stassner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播放地址

 剧照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2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3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4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5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6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3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4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5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6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7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8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9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4

详细剧情

  本片是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冰川三部曲”之第二部。少年班尼(亚诺·弗里斯奇 Arno Frisch 饰)酷爱观看录像,就连自己房间内也有一部摄像机。一天,他邀请了在录像店外认识的陌生女孩(英格里德·史塔斯纳 Ingrid Stassner 饰)回家共同观看他拍摄的家庭录像,在共同把玩一把土制气枪时发生了意外,班尼杀死了女孩,并录下了经过。几天后,班尼向母亲(安吉拉·温科勒 Angela Winkler 饰)和父亲(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 饰)坦白自己的杀人事件,二人大吃一惊。父亲决定让母亲带班尼去埃及旅游,自己则留下处理尸体。问题是,班尼的罪行就这样消失无踪了吗?  本片获欧洲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西比奖,并被提名欧洲电影最佳影片奖。

 长篇影评

 1 ) 关于美丽的奥地利

哈内特的电影主题从来都没变过,邪恶的不只是大人。
想知道,这部片子是在奥地利还是瑞士拍的?或者德国?
哈内特的奥地利完全不是我向往的奥地利。
去除了古老王朝遗留的优雅和音乐的光环,曾经最早加入纳粹阵营的国家的终于掀开了它蒙在表面的假象么?
很喜欢奥地利也很喜欢哈内特的电影。
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奥地利?

 2 ) 模棱两可的冷暴力

从早期这部冰川三部曲的终结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往后多部经典作品中的雏形以及贯穿所有Michael Haneke电影作品中的主题。一开场的那段录像熟口熟面,跟《隐藏摄影机》的开头如出一辙;少年在家中杀害女孩的场面也不预示着《大快人心》里那场只听见声音却暴力得让人发指的杀人场景吗?男孩犯罪动机的处理不就是《白丝带》里那种毫无来由的暴力因子吗?所以说,作者导演的作品总是相似的,王家卫如此,周星驰也不例外。

Michael Haneke的所有作品中都在探讨着暴力的来源,用真实/虚拟交错的影像来营造出最大的悬疑效果,其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对媒体在某种程度上的批判。这一部最为惊讶的是我根本没预料到“暴力”的场景会如此早来临,竟在开场不到半个小时内发生!尽管一看开头的那段杀猪的录像,我就大概预测到男孩不断升级的残忍行径。

最为欣赏的是男孩和妈妈去埃及旅行的那一段,跟影片其余部分的冷静风格造成极其强烈的反差,无论是色调画面还是配乐节奏,这部分都让我思绪万千,想象空间陡然开阔。最为争议的应该说是结尾,那种模棱两可的处理手法或许会让某些人感到不爽。我主观认为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原有的力度,虽说有些暴力是毫无来由无法确认动机的,这一点我承认,但造成亲人朋友之间,乃至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无情,总是有迹可循的。可惜导演没能进一步点明,却在这个方面吝啬笔墨。现在看到的这种处理手法似乎有点力有未逮的意味。

 3 ) 是反叛,还是批判?两者皆是。

看完一下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表达那种感受。只能说哈内克太暴力了!

在看到班尼面对那种绝大多数人都会惊错、惶恐、不安现场时的那种冷静,冷静到没有一丝波澜的超然时,一度认为这孩子已经失去了在他这个年龄对这个世界抱有的希望和期盼,只是在借自己的身躯在有生之年借这个世界来完成自己仅有的好奇和爱好,在此之外的其它都是漠然置之。

待看完后,觉着他只是在纪录,只想真实的用他的镜头记录在这个世界所有表象底下每一个真实的发生。这也是他向来不喜欢、也不去看,在他看来那些带有包装外衣的电视影像。

最终他选择将那个现场说出去,也是因为这个——既然在拍摄,既然在记录真实生活里的发生,那就不应该只留下可以看见的真实而抹去或消失不能被看见的真实。只要发生过,无论是什么,就不应该将其隐藏或消失。这就是哈内克的暴力!不从众于表象,就是要对这个世界发出他的反叛和批判。

班尼的原型就是哈内克,哈内克的内部就是班尼。

 4 ) COM263 Film Blog_Benny's Video

In the earl stage of Michael Haneke’s film Benny’s Video (1992), the violence in video media show a more obvious impact to human cognition and behavior comparing to the later film like Caché (2005), but still the recognizable style of Haneke as a cold silent observer to use media as a represent of violence and portrays the alienation of people caused by it. The alienation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extension of objectification and materialization, it is the production and products of human’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that becomes alien forces, which in turn rule people (Ruihua, 2010). While Georges in Caché (Haneke, 2005) lost in the threaten of video medium, Benny purely is the submissive advocate of it and then even becomes to an executor to violence. The video clip that one pig is shot to death is played multiple times with bigger and slower images enlarged by Benny each time, and the details of death is displayed more clearly.

There is one scene that he falls asleep when the TV is still playing a scene which seem at the climax of the video, which should be the one appealing scene instead. When the violence is looped and observed several times on screen, people will be gradually desensitized and numb to the repeated images, and finally be filled with them inevitably, then use action instead of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value judgment, which induce one imitation to the violence in the media world in reality (Yuan, 2017). Human are in turn controlled by the products they invented.

Benny also is a recorder himself who frequently record the normal happening around him and the video rental store is the place he frequently goes to, too. 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camera his own, the video medium successfully transforms the reality into a possessable material, which splits Benny’s presence from the ongoing reality and then reality become closely overlapped with media world. The promises of total visibility that the television and most of media forms can be the “window on world” are repeated by the television technology, as the self-avowed one would have to be understood as the executor of fate, where what appears congeals as what is (Sutherland, 2010). Under the violence of flooded significant, there are the “silent masses”. In the extent of the appearance of simulation with time, in this created hyper reality, simulation eliminates the reality through cloning the replicas of the reality (Baudrillard, 2000, as cited in Yibing, 2008, p37). On the other hand, does the media world originally constructed by human beings bring the emptiness, alienation and violence, or just bring out and reflect the real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Recently the concep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a universe is getting closer and closer. In such a relatively more thorough alienation, people can not help but make people recall the most initial form of human beings and think about how the final form of human beings will be.

Word Count: 490

Reference List:

Heiduschka, V. (Producer), & Haneke, M. (Screenwriter/ Director). (1992). Benny’s Video [Motion Picture]. Austrian: Bernard Lang etc.

Ruihua, Z. (2010). Media Survival and Human Alienation.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322(2), 29-32. Doi: CNKI: SUN: XWJZ.0.2010-2-010

Sutherland, M. (2010). On Michael Haneke. In B. Price, & J. D. Rhodes (Ed.), Death, with Television (pp167-189). ISBN: 978-0-8143-3699-1

Yibing, Z. (2008). Baudrillard studies: Simulacrum, Simulation and the Implosion in the Bourgeois World. Jiangsu: Jiangsu Social Science.

Yuan, X. (2017). Michael Haneke’s film studies: The sin that be shadowed and highlighted. Wuhan: University of Wuhan.

 5 ) 班尼的錄影帶(Benny's Video)

       《Benny’s Video》是Michael Haneke冰川三部曲的第二部, 電影貫注了偏鋒導演立在冰山雪嶺冷傲天下的視覺, 看出儼如記錄普羅生態錄像的如是我聞, 不批判, 只做現場拍攝, 觀眾自會領悟客觀, 忠實還原、不帶私人感情的記實文學。

        一個寒冷的下午, 屠宰槍震懾電視營幕, 獸的悲鳴了結豬的一生, 抖震的碩大肉體在男人強行拉扯下剩下了一灘腥紅深坑, 白雪斑斑, 上天不能下凡責罵創造兒女好吃葷腥的天生血性, 凝結的雪漫天散下, 是上帝形象化的淚, 不帶主導情感, 悲傷, 卻用不洩天機, 不露痕跡的處理手法表現家蓄的嘶鳴, 創造主是聽到的, 人類罪行滔天, 口腹之慾教雙手沾上鮮血。導演的影像忠實收錄了有點不好意思入鏡的父親、用繩拉著下手及屠殺豬的男人, 槍聲鳴響後大雪給無色營光幕灑上了片片白點。 Michael Haneke是上帝, 他悲慟人類, 特別是在辦公室身居要職的中產人士父親和屠夫無異, 他沒有扣動扳機, 但至少他是旁觀者, 廣義來說他加入了這次殺戮行動, 並沒有制止兒子拍攝, 兒子不斷的倒帶, 重覆翻看食物中彈身亡的時刻, 是兒子承接了參與其事的罪行, 不斷反正思索命是低賤, 剎那消逝, 以及潛移默化的殺人實驗心態。

        女孩子中了一槍, 慘號震懾了初次相識的男生, 不像看了多次錄影帶的麻木,孩子不是觀看錄像的觀眾, 而是親歷其境, 近在咫尺的慘叫, 他有點失了方寸, 畢竟女孩抽搐是在面前發生, 最令我驚訝的是Benny赤身露體, 指頭上蘸少女血液, 塗抹在小腹的曖昧, 殺戮的腥味不是錄影帶的遙遠, 是尚有溫度的濃厚處女香氣, 少年用極端的方式初嘗交歡的快樂, 不過相對殺人的殘留不外如是, 我看到了一個社會普遍, 但森寒的現象: 新聞報導內容是確認了的事實, 在選定頻道播放世界各地的動亂及戰爭災禍, 一家大小每天吸收血腥鎮壓的新聞頻繁, 隱約還聽到了炮擊槍聲, 當這些資訊逐漸植根人的骨肉, 人便會視殺人是平常不過的逸事 ─ ― 它每天在地球角落土壤發芽, 豐盛開花結果, 邪惡的果實麻痺人類的良知, 分不清犯罪的結果是審判, 不止是行刑的屠殺豬隻的男人, 中康之家: 掛上了Andy Warhol的Pop Art(普普藝術)作品, 揉合古典畫作, 新舊合壁, 可見父母不是擁抱舊思想的老一輩, 然而, 兒子殺了人, 開明的父母應該報警, 不是包庇縱容, 他們相信未成年的少年犯不會判罪太重, 但有案底的履歷會前途盡毀, 愛子變成把放了兩天的屍體切成碎片的善後工夫, 一家人共同背負殺人及包庇罪名; 兒子呢? 他毫無負疚, 睡得香甜, 繼續看殺人錄影帶, 活在記錄片不在其內的抽離空間。

        電影採用了首部曲《The Seventh Continent》的手部溝通, 手部交易的拍攝手法, 前作純是商業(超級市場)的缺乏客人與收銀員的報了價錢, 不會其他的互動, 衍繹了本作的錄影帶租賃店的疏離: 攝影機專注捉緊了租帶者的付款, 店員寫下出租片子名字的日常所見, 本應是可以分享電影的喜悅、悲傷, 不會傾訴, 電影文化淪為一盤不會把其發揚光大的生意經, 層次更深; 父母變形了的愛及保護, 當然不能媲美錄影帶記錄不會欺騙影像的冷靜恆常。

 6 ) 圣母的泪水,微弱的光明

人生写的第一篇影评,严重剧透。

班尼成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可以随意的使用钱,因此他拥有完成行动的各项条件。他从电视媒体,录像带,电影里观看大量的暴力。他的父亲甚至带他去农场亲眼观看一只猪被杀死的现场,他拍下那个杀害与死亡的瞬间,他的摄像机如同他冰冷的心一般漠视死亡。这一切“死亡暴力的图像”如同洒落在桌上的牛奶一般,班尼用布轻易的擦去,与他擦去女孩在地上渗出的大量血迹一样,没有一丝畏惧。

只有当那个被他邀请到家里的陌生女孩,看着那个猪被射杀的瞬间而说出“下雪了”的时候,他(与观众一同)才意识到世界比他的注视要更加广大,天地因果的存在。但那一瞬并没有拨动班尼僵硬的心。而后他轻易的开枪(杀猪枪)杀死了女孩。剧本在处理那撼动人心的谋杀之后,轻快的描写班尼的行为,他没有恐惧紧张,而是先去吃了个甜点,画一会儿画,随意的翻看女孩的书包。间隙间才去处理女孩的尸体,与打扫屋子并无二别。他怕弄脏衣服,遂裸身处理完血迹,中途还跟朋友电话约着去夜店,他赤身裸体坐在镜子前打电话,他望着镜中的自己,看到身上沾到的血迹,甚至用录像记录下自己用手将血迹涂抹在身上。

而后班尼如往常一样出门,此时的观众知道班尼杀了人,而尸体还在家中。带着这个前提,观看班尼的行踪,他去寻找姐姐,是否是要寻找姐姐的帮助?而姐姐没在家,他晚上住在朋友家,欲言又止。在他的内心有一丝渴望想要坦白,但都无果而终。最终这一丝坦白表达在了他的头发上,他偶然路过理发店,进去剃光了头。此刻我们可以看出被暗藏在班尼心中的能量,那股杀了人之后在内心涌动的能量被表达出来。

之后的故事必然是父母该如何处理这件事。首先是母亲的遭遇,当班尼推门进来时,母亲正在插花,她看到班尼的光头时,惊讶的愣住了。而后是父亲一味的责骂,“你剃光头就像一个囚犯,你要做一个守规矩的典范”。。等等。盲目的道德与规矩的宣说,父亲的脑中充斥着无用的教条与管教,在这一番话中,他不曾有一刻关心儿子剃头背后的原因(剃光头这件事表达的如此强烈,确没有引起父亲的一点真正的关心)所以在厕所刷牙的班尼甚至不看父亲一眼,他满不在乎的在厕所里做自己的事,最后只对僵硬的堵在门口的父亲说了句,“我可以离开了么?” 剧本在此刻开始呈现出父亲之作风。

第二天,班尼在课堂上轻易的撒谎出卖朋友。紧接着回到家班尼将杀人的录像展示给父母。电影在此时直接呈现三个人面对谋杀录像的脸部特写。首先是母亲,她的反应来自本能与无助,惊恐的。而后是班尼自己,当画面里枪声响起的时刻,他眨了一下眼,过后他的鼻孔微微扩张,呈现出一种按耐不住的深藏的情绪涌动。唯有父亲是面无表情的,“正常的”观看,在第三声枪响杀死女孩时,他甚至都没眨一下眼。

夜晚班尼入睡后,父亲与母亲在客厅长谈商量对策。实际上仅仅是父亲在做极为理性的分析与一心要隐瞒事实并碎尸的建议。母亲的反应很有意思,她听着父亲给出的碎尸建议,竟然按耐不住的笑了。这是一种典型的笑,是对荒唐之极被揭露的时刻会发生的轻笑(这是一种人类的共性反应),她只是不断的表达自己的无能为力与对父亲的质问“你是认真的么?”。有意思的是,父亲提到“他们会认为儿子犯下这样的罪行,父亲也有责任”。这句坦白中即包含了剧作者的责问,也包含了父亲内心真正的病根:软弱与潜逃。

一个巨大的谎言即将展开,母亲带着班尼去了非洲暂时逃离,父亲要在这几天毁尸灭迹将这一切暴力与杀害雪藏。为了回到并维持表面平静的生活。对于所有剧本所指的当代“类似的范集体人群”而言这是一个无法脱掉的谎言的外衣,平静和需要维持的生活。

而后导演用大量的关系镜头拍摄 母子 在非洲。(之前的篇幅里,人物出现以单人镜头为主)来到一个落后的国家,以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游客的身份,观看(大量使用班尼的录像机素材)落后的景观:大巴车窗外到处在兴建的楼架子,贫穷的街道市场。母子住在一个高级酒店中,他们同一切旅游者一样的体验着消遣的时光,去海边游泳,逛名胜古迹,游玩娱乐设施。这期间伴随着一些旅游带来的轻快的愉悦,同时安插着几处远远的母亲与父亲的不为人知的通话。随着几天的游玩好像那桩杀人事件就这样快遥遥远去了。

在非洲待得最后几天里,忽然有一天,如前几天一样母子同躺在一张床上,儿子在轻松的看着电视里的歌舞节目。忽然间在这表面的平静里,母亲按耐不住内心的涌动,留下眼泪。

此刻是电影最为触动人心的时刻,因为这一切的谎言里终于流露出了真情。只有母亲伤痛欲绝的眼泪才在男孩心中浇灌了良田,唯有此刻是整个电影救赎的刹那。男孩在一生的骗局中,在父亲的谎言,上层阶级的富裕物质条件里,在电视媒体泛滥而轻易呈现的暴力中,终于遇见了柔软的真心颤动的时刻。此刻麻木与欺骗的外衣终于被撕开一道裂缝。悲伤,恐惧,懊悔,一切善的根性在母亲绝望的嚎啕大哭中赤裸的呈现出来。

有意思的一条暗线是光明与黑暗,当母子第一次睡在非洲酒店的床上时,儿子因为房间里光太亮而睡不着。母亲说要不要把窗帘拉上,儿子说不用。此刻的光,使班尼无法在黑暗中(他的房间里无时无刻不拉着窗帘漆黑一片)入睡的光,如同他几次看到家里墙上的那张小小的圣母相。是圣母(他的母亲)带来的光,是悲伤的眼泪中闪耀的同情与真心涌动的光。

电影在这一点光之后便迎来了光明,班尼回到家中打开自己房间,窗帘都被拉开了,房间中呈现出完全的明亮,班尼自己也没再关上窗帘。

此后迎来了电影最为关键的第二处对谈,当父亲处理完一切,来到班尼的床前,问他:我就是想知道一件事。

父亲:“为什么?”。

班尼:“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想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这一句台词涵盖了整个故事所有的质问:一个少年,在一个麻木(父亲的一味教条而无真心交流)与谎言(父亲的谎言),纵容(父亲给予的所有物质财富,一个少年的经济自由),充斥无足轻重的影像暴力的环境中放肆的长大后,所给出的一个杀人动机的答案,仅仅是轻轻的一句:“我只想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这里面包含了未成年的单纯成长与整个社会家庭教育的失语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随后电影进一步的将那被所有人认为的与自己无关的影像暴力附加在主角自己身上。

班尼用录像机记录了父亲当晚的罪证并交给警察。在最后一个画面中,观众从电视机里看到班尼一家在警察局被带走的画面。那些媒体里要遥不可及的暴力,那些好像只在屏幕里发生的暴力,与自己无关紧要的暴力,终于落在了自己的身上。自己也最终成为了影像中的那一场暴力。

当然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部弑父的电影。

2021/3/2

上海

 短评

8.0/7.2 片中人物突发的暴力,突发的情绪,简直令人来不及做出相应反应.

6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评分:B 哈内克恐怕是在世导演中气质最接近哲学家的,从职业生涯初期开始,他冷峻克制的镜头语言,就不停在挖掘恶及伦理秩序的冲突。放弃庸俗人道主义的立场,而是朝人性深处去窥视。这使得他注定比同时代其他导演站在更好的视点上。

11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哈内克是变态,鉴定完毕。

15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还行

不咆哮的野兽。

17分钟前
  • 麦兜
  • 推荐

传媒中的暴力本质与人类心底的毁灭欲连同性欲的满足,哈内克所探讨的内容与柯南伯格的《录像带谋杀案》近似,同样涉及‘暴力“然而与柯南伯格的极端血腥大相径庭,利用画外空间和监视器内的镜面镜头对画面造成大量的留白,类似加缪《局外人》的人物形象,”门框“象征着封闭、压迫

22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家庭关系的梳理、时常观看的B级电影、不见阳光的房间、父母夜晚的声音、爷爷的葬礼、杀猪的录像、姐姐的欢乐与自己的孤寂,共同构造了班尼的变态!

23分钟前
  • 雕刻时光
  • 推荐

靠,哈内克真是太变态了,前半小时的折磨感真是比隐藏摄像机更厉害。。论折磨观众无人出其右。。当然后半段有点跟不上的样子。。呃,原来这就是趣味游戏里面的变态少年之一啊,演变态有一手。。。

2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C+ / 录像带本应是媒介伦理探讨的中心,但这一元素又总是游离在表面,因而态度也显得有些暧昧不明。没有《趣味游戏》般的压迫感,更没有将对媒介与人性的质问由表及里地撕开。不同介质的变换建构了错落重叠的叙述者,教堂管风琴段落极佳。这几天觉得哈内克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安东尼奥尼。

3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一口气看完压抑得有点想吐,自毁倾向又要爆发....................

32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或许是部传播学电影。媒介(摄像机)首先作为界面,被用来拓展电影表现形式,是一种媒介自反;作为“窗口”的媒介展示超真实的世界,人被暴露在拟像化的现实之中,对暴力习以为常,而媒介展示的暴力对人的消解又与现代人的冷漠无情自私等绞缠在一起,互为因果。暴力养成于此,后根植于人。

34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窃听风暴的爹,铁皮鼓的妈,生了个老无所依的儿子。录像部分很好。偷拍戏可以有很多的启发。想起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秃先生。

37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还行

哈内克在拍冰川三部曲的时候,肯定内心在高呼,中产阶级去死吧!!!!

39分钟前
  • 喜上眉梢邪王子
  • 推荐

哈内克早期的[班尼录影带]极好地反映了他的冰冷风格和后期的主题,例如暴力的毫无来由和父辈对子辈罪行的遮掩。然而它最好的地方在于对影像与真实之间吊诡关系的反思:一方面影像的"假"让人与现实混淆,并促成了暴力的产生;另一方面影像却无比真实地记录了罪行。唯一不成功地是片子里浓浓的劝世意味。

44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t682766d2 终于续期了,胡锐!!!

48分钟前
  • 李和百万幽魂
  • 还行

如果说《隐藏的摄影机》的暴力是“看不见”但无处不在的,那么,《班尼的录像带》的暴力就是“看得见”而且随时会发生的。哈内克以冷酷的方式审视着这个世界:暴力,就是这个世界的潜意识。

51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冰川三部曲之二 哈内克对犯罪语境中家庭伦理关系可能性进行探讨 班尼行为的奠基 在起首杀猪及美式恐怖片录影带中已给出暗示 片末的父子对话也印证这点:杀人纯粹出于好奇 在此人与猪之间并无区别 用前三分之一来压抑 到录像带里三枪响过 再到家庭讨论尸体处理 直到最终逆转 情感起伏如脱缰野马 不错看

5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主题先行,意识形态大过叙事内涵。我依然觉得这种题材并不适合用电影,这种无法确保观众注意/关注某些重要信息的表现方式来承载。

58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镜头用意有的地方过于明显而显得愚蠢

1小时前
  • hitlike
  • 还行

7/10。如[伊甸湖][男孩不哭][晨曦中的女孩]告诉我们庇护罪行的平庸之恶远比极端之恶危害性更严重,侧旁敲击的信息处理不带主观。哈内克师承布列松的真传:主人公日志式的叙事方式,离开情节的视点与画外音铺陈(录像中气枪杀人),景框静止,演员无表情,暴力无动机,冷白色的置景构图投射内心的压抑。

1小时前
  • 火娃
  • 还行

可以和《录影带谋杀案》与《死亡论文》一并看作“暴力影像三部曲”了。哈内克塑造的班尼这个角色没有有一丝一毫的情感,似乎将杀人看作了游戏(此后的[趣味游戏]也是其变奏)。无处不在的录像带和电视广播媒介(贯穿“冰川三部曲”始终),各种“框中框”(画框中的播放屏幕)与镜面反照。吊诡的是,录像带既诱发了冷漠与暴力,同时又记录并促成了对暴力的惩罚。中产阶级的优越感、隔膜感与无视他者痛苦的心理亦由母子二人游览埃及时所拍摄的录像彰显出来。哈内克对画外空间的运用功力炉火纯青,特别是对杀人场景的呈现方式——通过画面中的录像监视器呈现,而受害者却始终在画中画的画外,那一声声的凄厉惨叫更能震动观者。杀猪(让我想及[老无所依])的录像段落在片头与片中均有倒放或慢动作,凸显了操控/游戏心态,及逝去生命的无可挽回。(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