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浩劫

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马克·沃尔伯格,迪伦·奥布莱恩,约翰·马尔科维奇,库尔特·拉塞尔,吉娜·罗德里格兹,凯特·哈德森,J·D·埃弗摩尔,乔·克里斯特,约翰·阿米乔,布拉德·利兰,道格拉斯·M·格里芬,克里斯·阿斯沃思

导演:彼得·博格

 剧照

深海浩劫 剧照 NO.1深海浩劫 剧照 NO.2深海浩劫 剧照 NO.3深海浩劫 剧照 NO.4深海浩劫 剧照 NO.5深海浩劫 剧照 NO.6深海浩劫 剧照 NO.13深海浩劫 剧照 NO.14深海浩劫 剧照 NO.15深海浩劫 剧照 NO.16深海浩劫 剧照 NO.17深海浩劫 剧照 NO.18深海浩劫 剧照 NO.19深海浩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5 00:01

详细剧情

  麦克(马克·沃尔伯格 Mark Wahlberg 饰)是位于墨西哥湾的石油钻塔深水地平线号上的安全维修人员,在和妻子弗里西亚(凯特·哈德森 Kate Hudson 饰)告别之后,麦克将再度面对长达21天的连续作业。麦克的工作经验非常的丰富,在他任职期间,钻塔上没有发生过任何的生产事故,他因此深受上司和同事们的信赖。  项目负责人唐纳德(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希望能够加快开采的进程,但麦克表示这将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唐纳德并没有听取麦克的警告,而是一意孤行,导致钻塔中发声了剧烈的爆炸。霎时间,火海淹没了工人们,126名钻井工人被困在死亡的边缘线上。

 长篇影评

 1 ) 深海浩劫:大庇天下主旋律俱欢颜

主旋律有主旋律的拍法,美国主旋律有美国主旋律的拍法。但归根结底,美国主旋律也是主旋律。
《深海浩劫》是今年下半年短短几个月里的两部彼得·伯格执导电影之一,也是2013年以来又一部彼得·博格/马克·沃尔伯格主旋律——《孤独的幸存者》《深海浩劫》、即将开画的《爱国者之日》以及未来的诸多筹备ing,这个最佳拍档的组合形式很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继续保持下去。
如果描绘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爱国者之日》能有《深海浩劫》一样靠谱,我们很可能会在年末颁奖季见到几个Berg上台拿奖。这么高质高量的组合表现,至于是两个Berg中的哪一个能拿奖,倒不是那么要紧了。
聚焦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漏油事件,彼得·博格在《深海浩劫》中终于找回了灾难片大导的昔日风采,在提供震撼的视觉冲击的同时,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角色,并在这些角色之间以情感为基底建立有力的联系。约翰·马尔科维奇,马克·沃尔伯格,库尔特·拉塞尔,吉娜·罗德里格斯和凯特·哈德森的表演诚然参差不齐,但是在紧凑的剪辑下,演技上的不足并没有显得格格不入。
综上所述,我们依然能在《深海浩劫》中得到很好的视觉刺激和感染力充沛的各色人物。在这部电影中,彼得·伯格始终将视觉体验作为最终目标,虽然前半部分的铺垫有些乏味和套路,后半部分的大场面又稍嫌密集。但和彼得·伯格的上一部电影《孤独的幸存者》类似,这种伪纪录式电影和《萨利机长》这种传统的人物传记在叙事方法上有着显著差别,以着力刻画人物群像的目的,去着力构成那些牵扯进事故的各个家庭——家庭观念是整个美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小成本电影来说,得家庭者得天下,是一句非常值得斟酌的创作指南。
然而在这一指引下,《深海浩劫》的创作实际上出现了严重的避重就轻,将整个集团规模的逐利和轻视风险转为了个人滥用职权,并且以个人英雄主义的角度消弭了其批判态度,仅停止在美国精神的再一次展现上。
毕竟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不是天灾,而是彻彻底底的人祸。如果连人祸都是打折的话,整部电影的立足点就很值得商榷了。

 

无论如何,《深海浩劫》是一部检验观众对美国主流价值观认同度的主旋律电影。
马克·沃尔伯格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演员——这个地气自然是美国地气。《深海浩劫》中的马克·沃尔伯格无疑是一个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兼具智慧、力量和冷静,是天生的领导者。片中与其搭档的库尔特·拉塞尔和约翰·马尔科维奇表现也在意料之中,除了凯特·哈德森显得有些鸡肋——毕竟美国甜妞不可能仅靠甜去甜一辈子。但简言之,主要演员们基本上很好地捕捉和还原了美国南方民众的那种精气神——即使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在充当人肉背景或者躲避钻井台的惊天大火。
说到火焰,《深海浩劫》的CGI视觉效果着实出众。精心制作的场景涉及到整个钻井平台日常运转的各个方面,从开采石油到泥浆流动再到板块破裂——听起来很无聊,但却提供了足够的代入感,足以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而大量的爆炸场面令人冷汗直冒,细节更是鲜血淋淋。
但《深海浩劫》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过于套路的情节设计。既然是真实事件,故事的结局必然是缺少悬念的,只能在情节上下猛料。然而,过于戏剧化的剧情令人感到疲倦,不停呼唤美利坚人民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值得鼓励。情节在某些时刻显得太假——用国旗灭火实在是令人无比惆怅。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在创作上的保守是在变相地掩盖事实真相,利用交响乐和特写镜头交织的老掉牙的英雄时刻来传递好莱坞的流水线情感表达,将整个事件的重心从监查和处置失当转移成了人与自然的勇敢斗争,而将漏油事故对整个墨西哥湾生态造成的巨大影响一笔带过。
作为一部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来说,这种处置方法没有什么。但终归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深海浩劫》是那种秋季档最常见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电影——和《萨利机长》相同,题材保险精神积极向上,四平八稳没什么太大毛病,也没什么太大意思。但合理地说,这种不带有任何创作者主观态度的流水线主旋律电影的质量和市场表现才是更考验电影工业发达与否的硬性指标。《深海浩劫》能提供情感刺激,有到位的CGI水准,即便面临故事的可预见性和过度戏剧化,但也从来没有达到令人反感的地步。
诚然,《深海浩劫》将主观失职轻描淡写,重心挪在了人物求生上,但这种选择作为商业电影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要能充分发挥视效的能力,能令观众关心大银幕上角色的安危,只要有着合格的表演和成熟的故事,这就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即便可能是最套路的电影之一。
但套路本身是没有罪过的,有问题的从来都是使用套路的人罢了。
 
 

 2 ) 聊聊我所知道的

为什么打五星?因为我有切身的感受。自我介绍下,我也是一名石油工人,来自海上。
影片开始介绍了几个主角的家庭,看似生硬,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他们就是普通人,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家长里短,再正常不过。永远修不好的柜子,永远修不好的车子,这样的例子太多。每次分离就是都充满了不舍,尤其是有了家庭,有了孩子。
对于外行来说,怎么形容自己的工作?我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石油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储存于地下,所以更别说介绍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太难。主人公就很聪明,易拉罐,轻而易举,简单易行。
坐着飞机去上班,看着高大上,其实就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已,和公交车没什么差别。撞上鸟,或许是一个不详的开始,或者说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
到了平台,和同事交接班,顺带拉拉家常,吹吹牛逼,讲讲在家里的趣事,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钻工说自己毕业于哪哪哪个大学,获得全额奖学金,国内差不多都是这样,全是大学生。
事故原因,事故经过都讲的还算详细,画面处理的比较震撼,不做过多评价。对我而言,这是个对外介绍的窗口,打分什么的肯定会多多少少有点片面。
最后有些人在质疑,只不过是死了几个人而已,算不上灾难片,真正重要的是后来的污染。我感觉,说出这样话的应该都是坐在办公室的官老爷。能侥幸逃出一命已经得感谢苍天了,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官老爷哪一天在遇到危险时能不能逃出生天。
这部电影是我拉着父母一起看的,我本来是想告诉他们我的工作环境并不是他们想象的多么轻松,而老爸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只不过是一个安全事故罢了,哎,我很寒心,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带他们来看这部电影的用意。发生这样的事故,美国尚且如此,我是不敢想我国会是什么样子。希望再也不会像渤2那样。
写的比较乱,想看就看吧,不看也无所谓。

 3 ) 所有海洋工程人的教学片

片子刚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就已经满怀期待了,作为一个海洋工程专业的从业人员来说,这部片子作为上平台前安全教育片一点也不为过。推荐所有在这个领域工作或者学习的人都去看看。

电影里都表现的如此震撼,何况当时亲临现场幸存下来的人。那些真正在平台上工作过的人,怕是要热泪盈眶了吧,虽然大众对三桶油都没什么好印象,但是那些海洋石油工人却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工作的。影片效果就不多说了,跟两个同事一起去看的,回来的路上,旁边沉默了半天的同事来了一句:尼玛我现在还没缓过来。我说怎么,想改行了?

后来知道某公司居然给每个员工发了两张电影票,难道打算让他们跟另一半一起去看?不是真爱就别领着去了,还是跟好基友一起去吧。。。

影片中很多形容都非常真实,地狱油井,深海怪兽,人类在这样的自然之力下,更显的十分渺小了。根据后来的采访,小马哥的真实原型确实是从10层楼的高度跳下来的。当在水中时,威廉姆斯述说他努力远离周围燃烧的石油。“我感觉如此恐怖的大面积燃烧在我周围环绕,我在想‘我被烧着了吗’?你懂的,我真的不知道。我能够告诉你的就是我当时就浮在油面上,所以我游啊游。我努力蹬腿游泳前行,我竭尽全力蹬腿游泳前行,直到我感觉不到疼痛。我什么也没听到。我在想‘我肯定被烧残了’因为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我也听不到任何声音,因为我感觉不到任何东西,我一定已经死了。”和电影中描绘的一样,威廉姆斯在爆炸中严重受伤,最终被吊到一艘船上,这艘船同样吊走了吉娜·罗德里格斯。

逃离燃烧的钻井平台后,幸存者聚集在Bankston的甲板上念主祷文,但这发生在事故第二天的早上,而不是灾难发生当天的夜晚。一位名为帕特里克·摩根助理钻员首先开口念到,“我们的父亲,”他起的头。其他人都和他一起念起主祷文,怀着对逝者的无限尊重。

 4 ) 和平时期最严重的海上漏油事故!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

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深海地平线海上钻井平台突然爆炸起火,11人死亡,数人重伤,海底大面积漏油,幸亏当时来往海岸的穿梭油轮停在岸边,否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深海地平线

美国国家海洋局估计,漏油量约为每天1000桶左右;已造成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国家海洋局称,这是“和平时期最严重的漏油事故”,此次漏油事件给沿岸渔业、野生动物、旅游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并为此“感到恐惧”。

深海地平线

2016年,根据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改编的电影《深海浩劫》上映,影片中对英国BP公司进行了严厉谴责,由于这是租用的钻井平台,为了不耽误采油工作,很多关键部位到了检修期却不停工检修,许多零件还在凑合使用,最终引发这次灾难。

事故起初,试图采用灭顶法、盖帽法堵住海下受损输油管道,但是均告失败。

深海地平线爆炸

伊朗由于在深海打减压井技术的独特优势,主动提供帮助,最终国家海洋局采用了伊朗提供的这项技术,以可靠的方式永久性封住海底漏油,可这已经距事故发生过去了整整87天!

深海地平线

2010年被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但是此次事件却成为检验海上漏油浮油清理技术的实验场,相信这也为中国东海巴拿马桑吉油轮爆炸,凝析油海面泄露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充气式防线

浮油清理:第一时间在海岸沿线设置充气式防线,中间地带采用各种方式清理浮油。一是喷洒石油分散剂,二是通过可控燃烧,三是微生物降解,四是撇油以及直接收集方式,即使这样,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中,清理的泄漏原油只约占总漏油量的75%,余下的25%以浮油、油球的方式继续存在,并随海浪冲到墨西哥湾沿岸,有些沉积在海床,等待在大自然的降解,而这个过程大约是500多年。

可控燃烧

奥巴马在墨西哥湾漏洞57天发表电视讲话,除了施压英国石油公司(BP)为此次事故承担全部费用,更重要的是反思了美国过度依赖和过度消耗的石油政策,主张大力学习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并称这将是现在和将来美国必须要做的事情。

特此声明:此文章为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作品。

 5 ) 你不知道的《深海浩劫》

1. 影片制片人联系了马克·沃尔伯格并告诉他,他们希望在影片里看到老一代和新一代影星的屏幕组合。随后沃尔伯格联系了他认识的老一代演员像Jack Nicholson。出乎意料的是,剧组希望马克·沃尔伯格充当影片里那个老一代的影星,而其他人则喜欢Dylan O Brien充当那个年轻的影星。

2. 为了拍摄影片中的油井Deepwater Horizon, 剧组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查尔梅特,也就是影片的主要拍摄地,搭建了一个真实的油井。剧组打造的油井被认为是最大的舞台立体布景道具。

3. Kate Hudson也就是影片中的Felicia。在Instagram上发布了一张和她继父Kurt Russell的照片,即影片中的Jimmy。她说这是她第一部和她继父有合作的电影。

4. 影片中饰演海岸警卫队中尉的角色(Graham McGinnis)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是一名海岸警卫队新奥尔良航空站的直升机救援泳者。

5. 影片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式上让观众们一一起立鼓掌。

6. 这是第二部马克·沃尔伯格与导演Peter Berg合作的电影。第一部合作的电影是Lone Survivor(2013),也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7. 影片最后的拍摄日期为2015年8月7日。

8. 这是首部马克沃尔伯格与迪伦奥布莱恩(Maze Runner移动迷宫男主)合作的电影。

9. 许多在墨西哥湾油井工作的员工拒绝把深海地平线油井泄露事件改编成电影,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对遇难者的不尊重。但是Mike Williams-深海地平线油井泄露事件的幸存者,一度支持把这个事件改编成电影,因为他觉得很有必要让别人知道他和他的员工在油井泄露事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而且电影剧组的目标也是想让影片看起来尽可能的贴近实际情况。

10. 影片刚开头可以听到一段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录音,取材自灾难发生几天后的审讯。

11. 电影里女主打电话打听深海地平线油井的情况时,电话那头说有看到火光冲天,并且有人从油井上往下跳。实际上确实是这样,深海地平线油井泄露事件中,由于事出突然,大部分人来不及疏散,部分工人被迫从75-100米高的油井上跳海逃生。

12. 影片改编自美国史上最严重的油井泄露事故,深海地平线。爆炸事故发生三周内,每天大约有21万加仑的原油流入墨西哥湾。

 6 ) 深海浩劫注定会成为一个教科书式的电影

首先说明,我是一名近海石油工程师,以下内容是我看完电影后发在朋友圈里的内容,因字数过多,只能写成影评形式,内容不多,欢迎指正。
      《深海浩劫》这部电影本身就不是普通的灾难片,没有一定的背景估计也不会看懂。所以当我看到有观众在评论里给了一星并且说“除了爆炸特效这个亮点外其余都是走马观花似的不停切换场景,之间没有关联,剧情牵强”时,我丝毫不感觉意外。确实,当刀没有划到自己身体上时,你是体会不到那种切肤之痛的。
       除去争议本身,我不得不说导演组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虽然有些纰漏,但丝毫不影响很多处对细节的刻画,这种刻画很真实,甚至真实的让人感到恐惧。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电影中大部分前期背景介绍中没有夸大的话,BP和Transocean的管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记得刚入职的时候,安环部的王经理给我们讲过,危险就像老虎,想要避开危险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关进笼子里。而平台上各式各样的仪表,烟探火探可燃气探头联动作用,再加上各级关断,很大程度上就能把危险控制住。具体的我就不说太多了,总之请大家放心,国内的平台上管理远比老外的严格,大家工作也不会太懒散,PM及时做的话会减少很多设备的损坏,出现损坏时也会及时维修,再不济会换新,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到处都是故障,连最基本的二级关断的设备都是坏的。

 短评

开场铺排太多专业技术名词略枯燥,好在后半段重头戏的连场华丽镜头(点名那个跳海跟拍长镜头)和逼真音效,造就上乘观赏性。

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当你有一个学石油的男盆友 你就会被他拉去看这种片子

10分钟前
  • 茶茶。
  • 还行

一个愚蠢的甲方为了省钱赶进度拖死一整个乙方的故事XD。虽然每一面flag都插在意料之中,但是电影节奏控制得非常漂亮,人物智商也一直在线不故意作死。深海钻井平台这个场景我印象中也不常见,它本身就给我一种人类的神迹在挑战地球的悲壮和敬畏,值得一看。

13分钟前
  • Jayond
  • 推荐

真实再现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的过程,特效营造出来的真实感令人震撼,为石油钻井平台的工人们的生死浩劫感到很揪心,安全是第一要务这是血的教训。不过影片过于主旋律,将重点突出在英雄主义救援方面,并未对这场人祸以及灾难造成的严重生态后果进行深刻反思,使得故事的深度不够,可惜。

16分钟前
  • 小波尔卡
  • 推荐

喷涌的可乐罐、撞机的空中鸟、迷信的紫领带,灾难的谶语仿若征兆。震天的火光中跪下祈祷上帝,不能拯救负罪的灵魂;一声声无人应答的点名,无法告慰悲痛的亲人。把工期换算成金钱,把人祸置换成天灾,片尾的十一张照片成为法庭实录的墓志铭。冗长的铺垫和专业术语令爆炸姗姗来迟,脚底的玻璃钻心的疼。

2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三星半。铺垫了一个小时,好在最后半小时实在是紧张+催泪。人在危难关头还能想着阻止事态更加严重这就是职业道德吧,致敬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们。片尾出现的那些照片视频还有去世的人的名字实在是太催泪,他们曾经鲜活地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商人永远是无利不起早,Fuck!

23分钟前
  • what'swilliam
  • 还行

视觉震撼之余不禁想到对生态的破坏有多么严重,天津的灾难亦是如此,这些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24分钟前
  • 月下独酌
  • 还行

I like Peter Berg...a lot

2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讲述美国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细节尤其丰满;就是星条旗飘得太多,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主旋律电影,看美国人把圣经当红宝书念我想😄。BTW井爆的那个场面应该是我今年看过最震撼的视效了,真特么壮观!!!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不知所云又无从挑剔

33分钟前
  • Choux
  • 还行

真实事件改编,故事谈不上跌宕但很揪心,前期铺垫相对冗长,但最紧张的是测试负压+井喷前夕那段,叙事张力强大,后半部场面戏绝对赞,通篇重工业质感是我喜欢的地方。彼得·博格把这个很平常的人祸事件拍得很带感。PS,如果不懂油井术语不清楚灾难如何发生,开场可乐喷发那段一定不要错过。

35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电影还不错,结尾还看哭了...说一下事后影响:英国石油以208亿美元与美国政府和解,这刷新美国司法当局有史以来最大的和解金额,可为此付出的代价是6104只鸟类,609只海龟,100只海豚在内的哺乳动物全部死亡,甚至绝种...

37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非常到位的灾难片。第一幕各种技术细节铺陈看似冗长,但对于后来灾难的发生是必不可少的。彼得·伯格果然适合这种类型的片。至于有人说影片忽略了爆炸带来的生态灾难,难道这些现场的油井工人就不该被关心吗?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马厩失火不问马而问人

3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不错的灾难片,Peter Berg对音效和形似音效的配乐的使用非常有见解和天赋,上部作品《孤独的幸存》印象就特深刻。

4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甩的一手好锅!责任全在BP!Transocean英勇的美国员工一个个都是模范英雄!开场的家庭场景真是直男癌大发作,然后大规模的爆炸与CGI火焰果然还是得爆炸贝才能驾驭得住啊,再然后死了11个人跟随后的生态灾难尺度比算得上什么,这Lone Survivor的导演真会把real disaster塑造成主旋律的弘扬。。。

47分钟前
  • Rilkelee
  • 较差

76/100 有人嘲笑狮门1亿美元预算打水漂,人家花这么多钱就是为了拍一部严谨的写实的电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曾经的过错,11个事故中遇难的人在片尾给了专门的时间悼念,我就问天津大爆炸什么时候也拍一个出来,有这一半的水平我就算你满分。

52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典型的灾难题材类型片,但贵在不滥情不升华不概括中心思想,石油工人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一五一十心平气和把故事说清楚已属难能可贵。特效好牛逼,特效好牛逼,特效好牛逼!#声效摄影基本无可挑剔#,遗憾的是#天朝估计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有这种电影#

53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比利.林恩之外,在十一月想看一些大场面美国片,这部可以尝一尝,纪实题材,写实主义,灾难片中算拍得不错的,观众想看的都有了,三星半推荐。

5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灾难片和动作片的规格,这片子的野心除了1比1的搭建油井的模型,连事件逃生的戏剧时间上也和真实的时间同步,营救人员到达事发地点的时间是35分钟,片中的火海逃生戏也是35分钟左右,可见彼得·伯格的野心,虽然难免还是会主旋律,但他的节奏一旦抓住你,就不会让你神经放松一秒钟警惕。

5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钻井石油工人。日本电影总是说,你可以从零做起,你会做得很好。米国电影总是说,你以为你做得很好了,但总要出一次灾难,收获血的教训。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