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时刻

剧情片美国2021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亚历山德拉·希普,罗宾·德·齐泽斯,凡妮莎·哈金斯,约书亚·亨利,乔纳森·马克·谢尔曼,MJ·罗德里格斯,朱迪斯·赖特,布莱德利·惠特福德,林-曼努尔·米兰达,芮妮·戈兹贝里,菲莉帕·苏,克里斯·杰克逊,劳拉·本纳蒂,达尼埃尔·费兰,乌特卡什·安邦德卡尔,Robyn Goodman,朱迪·库恩,丹尼·伯斯坦,理查德·坎德,Tariq Trotter,乔安娜·阿德勒,克里斯·沙利文,罗杰·巴特,乔尔·格雷,诺亚·罗宾斯,Gizel Jimenez,Ben Ross,Micaela Diam

导演:林-曼努尔·米兰达

 剧照

倒数时刻 剧照 NO.1倒数时刻 剧照 NO.2倒数时刻 剧照 NO.3倒数时刻 剧照 NO.4倒数时刻 剧照 NO.5倒数时刻 剧照 NO.6倒数时刻 剧照 NO.13倒数时刻 剧照 NO.14倒数时刻 剧照 NO.15倒数时刻 剧照 NO.16倒数时刻 剧照 NO.17倒数时刻 剧照 NO.18倒数时刻 剧照 NO.19倒数时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5 20:01

详细剧情

  设定在1990年,主角为加菲饰演的Jon,一个年轻、雄心勃勃的音乐剧作曲家。他在纽约一边当侍者,一边写一部叫《Superbia》的音乐剧,希望能平步青云,开启事业。但他从女友Susan那里感受到了压力,对方已经厌倦了任男友的职业前途牵制自己的人生;同时,Jon的室友Michael也放弃了创作梦想,做了一份高收入的广告业工作。快30岁的Jon非常焦虑:自己的梦想是否值得继续拼搏?

 长篇影评

 1 ) 年度影帝?那必须是安德鲁·加菲尔德啦

许多人都有着伟大的梦想。

说不定动不动就要拯救世界。

但要如何跨过“现实”这道关卡,是困扰无数人的命题。

影史上不乏伟大的励志电影,去鼓励世人勇敢前进。

2021年的《倒数时刻》,暂且还不能说是影史伟大之列,但至少是今年最为瞩目的一部励志片。

同时是毫无悬念的年度最佳歌舞片,兼音乐传记片,还可以说是,《爱乐之城》之后的最佳歌舞电影。

有趣的是,《倒数时刻》男主角安德鲁·加菲尔德和《爱乐之城》女主角艾玛·斯通曾因《超凡蜘蛛侠》成为金童玉女,两人都因为蜘蛛侠而赚足人气,

结果两人分开之后都拍了一部好评如潮的歌舞片代表作,艾玛·斯通得以加冕奥斯卡影后,加菲这次影帝提名呼声是非常大。

与许多最后主人公战胜重重考验实现梦想不同,《倒数时刻》的故事带有更为强烈的悲壮感。

因为主人公乔纳森·拉森,他对抗现实的方式是,“同归于尽”

乔纳森·拉森,这是一个在百老汇,在音乐剧世界举足轻重的名字。

粗浅一点理解,他就是音乐剧里的梵高。

因为两位艺术天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还没有大红大紫的时候,人却先英年早逝。

作为一部传记片,是不应该怕被剧透的。

值得被拍成传记的人物,肯定有观众对于他们的人生剧情了然于心。

而这部分观众十有八九也是电影的主要受众群。

《倒数时刻》首先在故事素材的选取,以及叙事模式上,就别出心裁。

《波西米亚狂想曲》拍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就用了他最为特别的一首歌,故事也横跨他从默默无闻到成名再到巅峰。

《倒数时刻》却完全不同。

故事只聚焦在乔纳森·拉森即将年满30岁的这段时期。

这是他人生中最为撕裂的一段时期。

但竟然完全没有提到他赖以成名的代表作,音乐剧《吉屋出租》

这是一部好比文学界里的《百年孤独》,电影界里的《四百击》,开创了一种全新风格流派的里程碑式作品。

《倒数时刻》的导演林-曼努尔·米兰达,正是因为《吉屋出租》,被颠覆了对音乐剧的认知。

所以他的电影处女作,就拍乔纳森·拉森。

然而拍乔纳森·拉森,不提《吉屋出租》

这不就和拍梵高不提《星空》一样么。

不离谱?

还真不。

原因是,这并不是一部很纯粹的传记片。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音乐剧改编电影才对。

嗯,就像《猫》一样,

剧情的内容和乔纳森·拉森的同名音乐剧一样,讲述的是乔纳森在即将30岁之际,和女友苏珊、好友迈克尔之间的故事。

电影的叙事很特别地,先用乔纳森·拉森自己出演的一场音乐剧,来引出主线剧情。

音乐剧的内容正是讲述故事本身,所以这样的带入非常流畅自然。

林-曼努尔·米兰达是做舞台剧的。

江湖人称“林漫威”的他,代表作就是去年带火Disney+的《汉密尔顿》

首次执导电影,他扬长避短,有音乐剧的部分,他可以拍得更轻松一些。

如果全部是电影,作品的缺陷可能就会被放大出来。

不得不承认,电影的镜头语言是稍显青涩,放到颁奖季作品里面是要被比下去的,这会让《倒数时刻》冲击最佳影片变得困难。

《爱乐之城》那种华丽长镜头,《倒数时刻》没有,甚至整体歌舞的观赏性要逊色许多。

《倒数时刻》真正出彩的地方,是故事。

林漫威拍出了乔纳森·拉森的那段时期到底是有多煎熬,他用更直接的音乐和舞蹈取代了镜头语言的表达,别开生面地赢取观众的共鸣。

如果是同样处在为梦想奋斗期间的观众,那很容易能够感同身受。

这使得安德鲁·加菲尔德的表演变得尤为重要。

毕竟这是电影。

乔纳森·拉森的内心世界怎么个挣扎,怎么个撕裂,怎么个痛苦,怎么个无奈,是要演员给表达出来的。

加菲没浪费他近年在独立制作里面的磨砺,他一方面演出了乔纳森的那种创作生命力,那种艺术家气质的骨气,令到观众可以信服这个角色,为什么可以放弃正经工作,用长达八年时间去写一部作品;

另一方面,对于乔纳森对于爱情和友情的纠结,事业上的阻碍,没有用力过猛,而是用更为真实自然地感觉呈现,快有点方法派的感觉了。

特别是和女友重逢,笑中带泪的那场戏,真的非常戳心。

《血战钢锯岭》都可以拿到奥斯卡影帝提名,这次自信点,去冲击影帝就没错的。

如果综合一点,加上其他电影戏内戏外的表现。

今年的年度影帝必须就是加菲。

当然林漫威对整部电影的情绪节奏把控也尤为重要。

很珍贵的是,他没有依赖廉价的煽情,去表达这场为梦想而战的生命战争的悲剧性。

现实中,乔纳森·拉森在自己的成名作《吉屋出租》首演之前,因为大动脉瘤破裂去世,享年仅35岁。

他没能等来自己的成名。

这是多么遗憾,多么伤感的一件事。

随随便便就能让粉丝们潸然泪下。

《倒数时刻》没放催泪弹,而是选择一笔带过乔纳森最后的人生经历,首先是要抓住“音乐剧改编”这一要点。

最后回到这场音乐剧的开场,与开头呼应了起来,形成一个闭环。

为什么要是闭环呢。

不妨这样理解。

这是在暗示乔纳森对梦想的追逐,没有终点。

这也是其次要这么收尾的原因,突显出了乔纳森永不放弃梦想的决心。

很可能在《吉屋出租》首演之前,乔纳森的心态就像是那首歌唱的一样。

“我的余生,都要这么度过。”

试想他30岁之前,受到了如此大的挫折,又一直为梦想,坚持奋斗到35岁,却一直没能实现爆发,可能他已经是认命了。

但认命不等于放弃。

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是悲伤的。

可谁又没有遗憾。

乔纳森用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力,无惧地去对抗现实,他的人生就已经值得了。

就算他后来也没有大红大紫,那又如何了。

想起另一部电影,《荒野生存》,也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

主人公最后失败了,他的故事仍旧值得被讲述。

不用管他的行为是否愚蠢,能看到他敢于追逐自己想要的梦,感知到那份勇气,电影就不会白看。

《倒数时刻》同样展现出这种为梦想不惜一切的感染力,里面还多了很多人性化的挣扎。

也许多数人还是会像好友迈克尔一样,败给了现实,选择乖乖赚多点钱就算。

但若能有少数人能得到一份鼓励,那这样的电影就永远不会失去意义。

年度影帝?那必须是安德鲁·加菲尔德

 2 ) 足以让人彻夜难眠的视听效果

五星给Jonathan,给Rent,给LMM的热情,给无与伦比的Sunday,给桑德海姆的爱,给百老汇客串卡司的诚意。 最后的呈现效果,两星。 全篇如同堆砌两小时长的短视频?预告片?MV?主角的一呼一吸都放大成极致亢奋的情感呈现给观众,单独拿出来看都算亮点,结果当然是全篇的高潮一波接一波,真正的高潮反而显得无力,从头到尾都热泪盈眶,只会让一切感情显得廉价。四处安插的脱口秀独白和演唱,让人怀疑自己是在看周年纪念演唱会,对比原来本分的线性叙事,你当是在改编Company吗?情绪渲染套路单一扁平,观众半小时就能看穿公式,接下来便是漫长的审美疲劳,还有碎片化的“评委”特写提醒您:看到这里该作泪目状了。原作中小打小闹的笑点作为主要的情感调剂和缓冲,都被自信地删掉,更是不留片刻的空白给观众思考、喘气。后半小时收住了,情感高潮自然而然也能来。本就是小格局小视角的故事,撑不起两小时的情感解构,没必要强行烘托成什么emo界英雄史诗。 电影的优势在于细节捕捉和场景调度,最后氛围感却甚至不如原作的三人小舞台,更别提快把幼稚童真演出癫狂感的演员。避重就轻的人物刻画,就差把主角是天才这件事写到脸上了,被忽视的配角命运,对比主角可有可无的奢侈烦恼,让人觉得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身边人个个是被自己才华震撼到怀孕的反应,这样的三十岁到底有什么可担忧的?你对观众来个耸肩,我还能勉强解读为黑色喜剧。硬是把一个独一无二的可爱灵魂,修饰成了烂大街的偶像讴歌。 Sugar不喜欢可以删干净(谢天谢地我还能在片尾听完Green green dress),十几秒的痕迹,更像是可有可无的尴尬细节。 故事本身当然是值得回味的,影片把全部的味道用力拧出来并大力发散,使得本体迅速干瘪,显得空洞低级。这种降级式处理,值得业界研究。 我觉得我是爱这些元素的,没有男主情绪特写的幻灯片场景,我还是哭了,但我不愿参与到这场观众的鼓励表演中来。这个作品,需要太多人和背景来配合展示,即使给高分,荣誉也不属于作品本身。Lmm要不去做做心理咨询吧,能感受到你不由自主地混乱宣泄,而非有序的陈列,这样不好。你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却抽不出一分一秒去冷静沉淀。 影片最超脱的一点:把我的五味杂陈观感,融入成片中几句精炼的台词“太多细节反而让我们分心对人物难以产生共鸣”“我们不如省略歌曲,观众就能在半小时内离开”,力透纸背,一口气穿破第五面墙了好吗?如果这份自嘲是创作本意,那不拿奥奖说不过去了吧! 看似在讲Jonathan,其实是在讲LMM,这次不但配角,连主角都开始沦为导演自我感动的工具。若想借Jonathan表达自己,大可另起炉灶自由发挥,为什么要移花接木借花献佛?掀开缅怀的遮羞布,是赤裸裸的消费。

 3 ) TTB电影版,一块缺失已久的拼图

我看过外百老汇的TTB,在剧院看过国版TTB三遍,但我一直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没告知详情的缺少部分。那就是傲慢。音乐剧里对傲慢真就一带而过,仿佛时速300公里每小时的跑车极速而过。而我终于在林聚聚的电影版里找到了这个MISSING PART。

为什么要强调傲慢,实际上这是TTB里最内核的东西: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勇气。傲慢是TTB的剧中剧,但它想要表达的根本不是什么科幻题材,而是乔纳森试图告知观众自己在艺术追求过程中的内驱力。借用狄更斯在远大前程的一句名言,我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的彻底。那是一种尽量忽视现实的阻力,全身心投入目标的马力,也是所有艺术家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我本人作为一位艺术专业从业者对此深有感触,这也是我一直特别喜欢乔纳森拉尔森的原因之一。这种近乎病态的追求,在外人看来似乎就是一种傲慢。艺术家就是那种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疯子。乔纳森的朋友迈克一直在内心深处抱有这样的看法,虽然他一直支持乔纳森,但他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傲慢里的核点是come to your senses这首歌。而我最惊喜的是,林聚聚居然把Susan引入到了CTYS这首歌里。在音乐剧里,Susan对现实的关注一直让乔纳森感到头疼,而Karessa对乔纳森的艺术赞赏又过度溢出,本质上这对矛盾在电影里没有展现出来,而且CTYS本就属于Karessa的独唱。但通过在CTYS里引入Susan,既完美解决了三角关系的矛盾,又升华了傲慢的含义。 这是我观看多个版本TTB里头一次见到。这个切入点特别妙,它不仅使傲慢在TTB里成为了中心点,更让这首歌成为了乔纳森对自我的审视。有那么一刻,我觉得林聚聚是想让观众感觉乔纳森动摇了,当观众觉得乔纳森真的在反省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是不是过头了时,CTYS这首歌在观众的掌声中戛然而止。这是一个骗局,乔纳森不是那种轻易放弃自身追求的人,CTYS所代表的含义或许是乔纳森希望自己从过去失败作品、失败生活中走出来,也或是期盼自己能在下一段艺术旅程中有所收获,我更倾向后者。

另外一部分,电影通过乔纳森记录灵感碎片的方式,逐步完善了LTW这首歌的创作过程。这首歌对我个人而言意味太多了,每当面临重要抉择,需要鼓起勇气时,我都会听它。我相信林聚聚也想传达这种观点,通过讲述乔纳森拉尔森的故事,传达什么是勇气,什么是信念。如果CTYS是傲慢的核点,LTW则是TTB以及整个乔纳森拉尔森人生的核动力。这首歌不仅代表了乔纳森自己的生活,也包含了90年代整个美国社会的现实,那是一种对病痛的恐惧与无助以及对战争阴影的挥之不去。所以我们能从这首歌中体会到小我到大我,自下至上的普遍的迷茫。但我们也能从中听到乔纳森的巨大鼓舞,why do we follow leader who never lead? cages or wings which do you prefer? 你能感受到词句中想要挣脱现实束缚的信念,更能感受到不甘于平凡的倔强。

还有一些想说的,我个人认为林聚聚在电影里铺了很好的一段路。他没有试图进入音乐剧改编电影的怪圈,而是运用自己作为音乐剧作人的力量,把电影改编成了音乐剧。我看了很多音乐电影,多是用夸张和戏剧化的视觉表现去扩展音乐剧被舞台限制的想象力。但林聚聚一直把重心放在TTB上,放在乔纳森自己所讲述的故事上。我i的感觉是花了两个小时看了一部新视角的TTB音乐剧。这种模式是我第一次见,也让我感觉特别新奇。我多么希望以后的音乐剧改编电影都由音乐剧作人来导。特别是看了DEH的电影版后,我已对音乐剧改编电影失去信心。

最后我不想谈论太多关于乔纳森拉尔森的生平,这些都可以百度百科。但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戏剧,尤其是RENT的成功。TTB里对RENT的提及次数不少于TTB音乐剧对观众所进行的宣传。所以我对电影里几句台词印象特别深,第一个是乔纳森说自己是音乐剧的未来、第二个是罗莎对乔纳森说下一部尝试写自己所熟知的事情。你会发现,第一,RENT的确改变了百老汇音乐剧的世界,五彩斑斓,奇异服装,各个阶层的人出现在舞台上,摇滚音乐则震醒了传统音乐沉闷的世界。它还影响了17岁的林聚聚,据他所说如果不是RENT,他不可能创作出ITH和HMT,虽然我觉得有点夸张。第二,乔纳森的确专注于写自己熟知的事情,无论是TTB还是RENT。有人觉得RENT太压抑了,不是死就是病,各种吸毒和玩命。但那就是乔纳森所经历的世界,这点在TTB中已经有所展现,也正是因为他极致的体现,才造就了RENT的不凡。

结束本文前想要说一些我对这部电影不太满意的地方。第一就是我认为电影对GREEN DRESS这首歌的处理方式太潦草了。我不能接受这么好听、这么美丽的一首歌以这种敷衍的方式得以展现!我明明在预告片里看到Susan穿着绿裙在天台跳舞的片段,林聚聚你为啥要剪掉这么重要的一段??第二就是TRP这首吵架歌!我理解林聚聚想要把现实和艺术世界隔离开的意思,一个是痛苦的争吵,一个是欢快的打情骂俏。但这样剪辑属实割裂了吵架歌,让这首歌丰富的情节被现实的争吵抢走了位置,再加上加菲和哈金斯在这段的欢快表演,让人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吵架歌之上,这本是TTB里最特别的一首歌!千万种改编方式,选择了最不合适的一种!可惜!第三就是音乐剧能让观众感受到乔纳森三十未立的焦虑,但电影版显然弱化了这个点。可以理解为电影想要展现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傲慢被放大了以后。但三十未立是乔纳森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化身,考虑到他从未到40岁而言,就更显得重要了。

还有一些预测,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冲着颁奖季去的。加菲极有可能凭借TTB获得奥斯卡影帝的提名,最终获奖我也不会感觉意外。奥斯卡最佳音乐的提名也应该拿到手了。林聚聚首导大大超出我的预期,完全感觉不出新手,而且有大胆的创新。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音乐剧版复仇者联盟了,里面出现的百老汇名人数都数不过来,太震撼了。最后,就像波西米亚狂想曲让大家更多了解皇后乐队一样,我希望TTB能让大家更多了解乔纳森拉尔森的故事。

当然了,他的故事也是每一个艺术家的故事。

如果各位认为我写的比较有趣,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球体人。不是什么商业号,也不定期更新。一旦有好电影能感触我,我一定会在上面写点东西。

 4 ) Tick, Tick…Boom!

Hi~你好呀~本周周末看了《倒数时刻》,英文原名很能体现这部电影的主题,所以直接引用过来了。

这部电影是关于乔纳森·拉森(Jonathan Larson)的音乐传记片,主要讲述即将30岁的乔纳森对音乐剧编剧梦想的追求。他看到自己的朋友从舞者转行为广告营销人员后收入增长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他面对深爱的的恋人却不得不放手让她追求自己心中所想,最后看到自己用八年时间创造的作品仅仅收获赞美却无法搬上舞台,却依然坚持音乐剧创作梦想。

故事开场便是乔纳森对于即将到来的30岁的恐慌。他一事无成,平时在餐馆打着零工糊口,空闲时间进行舞台剧创作,平时和自己的好友合租在破落的公寓里。主人公一声“what can i do?”引发共鸣。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将自己八年以来创作的音乐剧搬上舞台,在30岁之前扬名立万。

《倒数时刻》中主人公乔纳森的好友兼室友朋友放弃舞蹈的梦想,变得现实,转而去广告公司工作。当主人公看着昔日好友领着着丰厚的工资和福利、住着宽敞又明亮的公寓,心中怎么会不起波澜呢?

同时,乔纳森的女友苏珊原是优秀的现代舞舞者,但经历脚腕受伤,休养半年后,失去对现代舞的热忱,希望离开竞争压力巨大的纽约。

直到在音乐创作社团获得斯蒂芬桑德海姆的认可,让男主认为自己还可以继续一段时间。

可是耗时八年的作品试演结束,仅仅受到称赞,这并不足以让该音乐剧呈现在舞台上,经纪人只能建议乔纳森继续创作继续投稿,等待被人认可。

这一切都在撼动乔纳森的坚持。

乔纳森想要放弃了,他跟自己的好友吐露自己无法在30岁成功的委屈与悲愤,但他的好友却告诉他自己身患艾滋命不久矣,而乔纳森的30岁并不是终点,乔纳森依然有时间追寻梦想。

关于“30岁”这一时间节点其实在十年前的台湾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里也有这样的刻画——林依晨饰演的程又青面对即将到来的30岁也渴望时间可以慢一点,但是依然不得不在30岁生日这一天应对糟心的工作和没有男友的自己。

对于30岁的恐惧真的是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国籍。虽然俗语有云“三十而立”,但我们也总听到“中年危机”,面对中年的到来又能有谁不迷茫、不焦虑呢?

前段时间和前同事小G聊天,小G透露在深圳的无耐与迷茫,说再坚持2年,如果到那时工作依然没有起色就回家乡。这应该是无数在一线漂泊的人的心声。北漂、沪漂、深漂们住在拥挤的出租屋里,为了生活向现实低头,总觉得不能一直这样漂下去,仿佛30岁就是那个终点,30岁没法买房留下来就回家乡或去二线城市。

其实如何选择没有对错,只是希望任何人都不要给自己的30岁去设限,即使是中年人依然有追求梦想的权利,这个梦想可以是成为艺术家,也可以是面对困难的无畏,也可以是面对挫折的坚持。只是在追求的道路上会背负更多的责任,只要你的选择在和身边的人去沟通后能够获得谅解或支持,那便是可以的。

《倒数时刻》影片的最后告诉观众,乔纳森的《吉屋出租》在他35岁时登上百老汇舞台,只可惜他因大动脉瘤没有看到他最终作品的火爆。《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的程又青经历30岁后才找到热爱的工作和相互理解的男友。

人生前进的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永远会充满荆棘。向所有还在坚持的人致敬!

 5 ) 出不来的音乐

从之前没看过电影中涉及的音乐剧角度来写的一点话。

音乐电影的点是在通过音调、节奏、情感去叙述吧,如同影片中的第一位贵人所说的:不用乐队也可以。

看完电影之后,紧接着听了一遍专电影专辑,看了若干个音乐影片,尤其是come to senses。首先被Alexandra Shipp演员的真实演唱水平所震撼,深色浑厚的嗓音与当时的情感浑然一体(除了整个碧昂斯的发型打着halo的光线,吹着演唱会的风)。其次,歌曲本身在情感流露的转调,太抓人了,写什么词都知道你要讲什么。

Alexandra Shipp 演唱片段

或许真的有点残忍:你现在也想着如何把此情此景写成歌是吧?矛盾的是,这就是你认识的我,吸引你的我,沉浸在创作的我,真正的我。当时在朋友聚会上的即兴表演,就是这个纯粹的我吸引了你(哦,还有我);在舞台上表演的你,放弃原有生活的你, 专注身体表达的你吸引了我。而就是这样的我们陷入自身时,却是难以抉择。

毕竟只有一个乔纳森,你有独一无二的才华。看见你好,真好。

除了对你的祝福,我也更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只能祝愿你一切都好,再见。

八年完成自己的首部作品,周围朋友一个一个地来又一个一个地走。Is this real life? 氛围渲染饱满了,加上了鼓点和两人之间的镜头切换,奔跑的加速等等,但还是依旧想到:所以这也是要把此情此景写成歌吧。个人追求和对待身边亲人的态度,真的很矛盾很矛盾。我没法放弃你们,但更不可能放弃我想做的事。Hey, what a way to spend a day. I make a vow, right here and now. I'm gonna spend my me this way.

但从这支影片本身来看,故事较浅,音乐成分也不如与前几年的音乐电影,更多的看到的就是想要表达的要点浮于表面,浅尝辄止。在实际生活和感官体验之间有些模糊,或许也是乔纳森的作品中包含的意思吧。主角真的很棒,感觉很接近了(就我刚才补了一点记录视频来看,差一点疯狂、神情多了一丝忧虑)。

总之,谢谢带来又一篇可以反复探索的旋律和嗓音~

 6 ) 吹水 |《倒数时刻》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人物篇)

各位朋友们,看《倒数时刻》(Tick Tick…BOOM!)了吗?是不是被片中的歌曲感动的一塌糊涂?

不过,你是不是隐隐感觉里面每个老爷爷都像是有背景的男孩子,每个老奶奶都像是有故事的女同学,可就是不知道他们是谁?

没关系,我来一一告诉你,顺便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high点。放心,都是精选过的,太难的知识点一概没有。

对了,如果想知道“你不知道的事”,可以直接拉到最后欣赏彩蛋。


主创篇

《天使在美国》里的加菲尔德

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

片中饰演Jonathan Larson

蜘蛛侠本侠就不多讲了。2018年加菲尔德主演了百老汇复排版的《天使在美国》(Angels in America),并因此被林漫威看上,邀请其出演这部《倒数时刻》。

其实,加菲尔德2012年就出现过在百老汇舞台上,参演了由已故奥斯卡影帝菲利普·霍夫曼(Philip Hoffman)领衔主演的《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复排版。

巧了,加菲尔德这唯二的百老汇经历我都现场看过。

林-曼努尔·米兰达 (Lin-Manuel Miranda)

本片导演

目前百老汇最火的音乐剧创作人,花名“林漫威”“林聚聚”,神剧《汉密尔顿》(Hamilton)的作者。除此之外,上半年上映的电影《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就改编自他的百老汇同名作品。迪士尼动画《海洋奇缘》(Moana)里的音乐也都是他写的。

林漫威因为太火,就不展开讲了。如果有想深入了解的朋友,改天单写一篇来科普。

林漫威本人在片中也露了个脸,客串Moondance餐厅的厨师。

瓦妮莎·哈金斯 (Vanessa Hudgens)

片中饰演 Karessa

凭借《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唱出名气的哈金斯在2019年时曾参与了福克斯电视网制作的特别版《Rent: Live》,饰演剧中的角色Maureen.

罗宾·德·热苏斯(Robin de Jesus)

片中饰演 Michael

罗宾·德·热苏斯这位波多黎各裔小哥在米兰达的百老汇首秀《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中饰演了最初版的Sonny,早年也在巡演版的《Rent》中做过B角。

顺带说一句,Michael 这个角色的原型叫做Matt O’Grady,是Larson的密友。O’Grady在现实生活中一直活到了现在。

本·列维·罗斯(Ben Levi Ross)

片中饰演Freddy

这位1998年出生的小哥曾在这几年的百老汇神剧《致埃文·汉森》(Dear Evan Hansen,简称DEH)的巡演版中饰演埃文·汉森。

再顺带说一句,DEH的导演Michael Greif就是当年《Rent》的导演。

MJ·罗德里格斯(MJ Rodriguez)

片中饰演Carolyn

这位变性女演员在2011年外百老汇复排版的《Rent》中饰演了剧中角色Angel。


客串篇

可能除了林漫威之外,目前在百老汇圈子里也很难有人能聚得齐这么庞大的客串阵容了。我捡一些重点来说。

史蒂芬·桑德海姆 (Stephen Sondheim)

前几天刚刚过世的大师,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音乐剧作者。影片中额桑德海姆是由演员布拉德利·怀特福德(Bradley Whitford)饰演的。唯一由桑德海姆亲自完成的电话答录机里的留言。

对于著作等身的桑德海姆,几句话也是讲不清的。如果有想深入了解的朋友,改天单写一篇来科普。

“Sunday Brunch”

这一场中,林漫威几乎请到了能请到的所有人,进而造就了这场让音乐剧迷们集体颅内高潮的大群戏。我们还是挑重要的说:

蕾内·艾丽斯·格德斯博里(Renée Elise Goldsberry)和菲利普·苏(Phillipa Soo):《汉密尔顿》中的斯凯勒姐妹的扮演者。其中格德斯博里更是出演过百老汇版《Rent》里的Mimi。影片中她俩服装的颜色跟《汉密尔顿》中各自服装的颜色是一样的。

霍华德·麦吉林(Howard McGilln):其实认不出这位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最有名的形象都是藏在面具后面的。是的,这位就是《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本影。

乔尔·格雷(Joel Grey):出演音乐剧和电影版《歌厅》(Cabaret),并拿下托尼奖和奥斯卡最佳男配。同时也是音乐剧《女巫前传》(Wicked)里面的男巫。

安德烈·德·希尔兹(André De Shields):百老汇老戏骨,2019年凭借大热神剧《冥界》(Hadestown)拿下托尼奖。

奇塔·里维拉(Chita Rivera):百老汇著名diva,1957年原版《西区故事》音乐剧中Anita的扮演者,《芝加哥》中Velma Kelly扮演者,托尼奖终身成就奖解锁达成。

这三人组,Adam Pascal, Daphne Rubin-Vega, Wilson Jermaine Heredia, 在原版《Rent》中分别饰演了Roger, Mimi,Angel。

布莱恩·斯托克斯·米切尔(Brian Stokes Mitchell):这位大佬,见彩蛋

ASCAP Reading Group

影片中Jonathan定期参与的音乐剧工作坊里的人们。普通观众看到是一群目光冷冷的群众,而我看到的,那就是一群行走的普利策和托尼奖啊。挑几个最有名的:

奎亚拉·阿里格里亚·休德斯(Quiara Alegria Huedes):《身在高地》的编剧,并凭借《一勺水》(Water by the Spoonful)于2012年拿下普利策奖。

汤姆·吉特(Tom Kitt):2010年凭音乐剧《近乎正常》(Next to Normal) 荣膺普利策奖。这部音乐剧的中文版已经被引进到了国内。

斯蒂文·莱文森(Steven Levenson):前面提到的神剧DEH的编剧,2017年托尼奖得主。

珍妮·特苏里(Jeanine Tesori):音乐剧作曲家,代表作《悲喜交家》(Fun Home),号称美国音乐剧史上最高产最重要的女性作家。现在在百老汇上演的《Caroline, or Change》也是她的作品。

史蒂芬·施瓦茨(Stephen Schwartz):这位大佬请见彩蛋。


其它

路易斯·A·米兰达 (Luis A. Miranda): 林漫威的父亲,老米兰达。说起来这位,也是位传奇。除了培养出林漫威这个好儿子之外,18岁孤身从波多黎各来到纽约,在NYU拿到了法学博士学位,进入咨询行业。现在在经营自己的咨询公司,为政府提供智库服务,也借着儿子的东风在百老汇进行了一些投资。

Julie Larson:Jonathon Larson的姐姐,她旁边是他们的父亲。

Julie Larson也出现在了影片结尾。同一镜头中最远端是斯科特·施瓦茨(Scott Schwartz),2001年外百老汇版《倒数时刻》的导演。


彩蛋

既然今天大家都在疯狂吃瓜,那我也蹭个热点,给大家的瓜皮上抹点番茄酱。

还记得这位名叫史蒂芬·施瓦茨的大佬吗?他不光是01年外百老汇版《倒数时刻》导演斯科特·施瓦茨的父亲,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曲大佬,代表作包括《女巫前传》《福音》(Godspell),以及一部叫做《丕平正传》(Pippin)的作品。

请记住这部作品。

还记得这位叫做布莱恩·斯托克斯·米切尔的大佬吗?他在2000年凭借自己在《吻我,凯特》(Kiss Me, Kate)中的表演拿下了托尼奖最佳男主角。

也请记住这部作品。

因为这两部作品的名字,将出现在以下这个视频的8分30秒和10分11妙处。以下为视频地址:

//www.bilibili.com/video/BV1cv411676a?from=search&seid=3835728580506878259&spm_id_from=333.337.0.0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如果接下来几天有时间的话再写写其它彩蛋。

(完)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看戏不嫌事大”(@BigRaising),了解关于看戏这件小事的种种大道理。

 短评

关于舞台的能量,神圣的高不可攀的,和亲密的触手可及的。不再无缝切换于情绪饱满的演唱与黯淡困厄的日常,用无处不在的舞台盛放演员的光芒,像保护荒岛上的火苗一般珍视着他们的当众孤独。这让那些强行点题拔高的段落都不那么惹人厌了,用可复制的无瑕的爱填充命运的裂痕,有时是鸡贼,有时是天真。

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最泪目的那一段台词:Jonathan的音乐剧演出之后,没有业内人士愿意投资,Jonathan问经纪人,“我该怎么做?” 经纪人回复说,“你开始写下一部剧,写完了就再写一部。剧作家的生涯就是,连续不断的写作。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回应。” 作为半个同行,简直太有共鸣了,无数次撞墙,无数次自我怀疑,依然还要忍受痛苦坚持写下去,因为放弃自己的天赋才是最大的悲剧。

8分钟前
  • 明镜非镜
  • 力荐

石头姐有爱乐之城,加菲有了倒数时刻,我磕到了

13分钟前
  • 尘飞扬
  • 推荐

怎么每首歌都这么口水

15分钟前
  • 葉誌晸
  • 还行

用剧作者自己的音乐剧来拍音乐剧传记片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Jonathan的天赋是无可比拟的,他的悲剧为Rent更是蒙上一丝传奇色彩。加菲的表演有功无过,尽管唱功跟专业歌手比还是差了点。影片里能看到不少之后Rent的影子,比如What You Own,La Vie Bohème等等。对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的致敬也很妙,还有很多惊喜客串(林漫威,Hadestown里饰演Hermes的André De Shields,Hamilton饰演大姐二姐的Renée Elise Goldsberry和Phillipa Soo,还有Helen Mirren)。整体而言十分动人,旁边的观众几度都要落泪了。

20分钟前
  • Rocrw
  • 推荐

不只是关于百老汇,也是关于格林威治村,以及两者的互哺关系。吞噬生活的艺术创作过程注定是孤独的。从《傲慢》到《倒数时刻》再到《吉屋出租》,乔纳森·拉森倒在了功成名就的前夜,而林聚聚在这部传记音乐片中有着太多自我投射,反而让我出戏了。Anyway我还是要给加菲打call,哪怕你已不再是少年...

2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部不是院线片实在太遗憾了…从电影的导演Lin和DEH的剧作,到主角Larson和桑爷, 你能感受到里里外外都是他们对theater,对musical足以献身般的热爱。感性的人来拍电影写剧本就是这样,对情绪的感知力让他们能够准确地捕捉到那些贴近所有人生活的的喜怒哀乐,并加倍地呈现出来,堆叠直到高潮。tick tick boom里也有很多rent的影子,充满着对抗糟糕生活的,那种激动人心的生命力,看完也会明白为什么seasons of love这样的歌能被Larson写出来。其实电影本质是一个关于写作的故事,遭受瓶颈和拒绝,迷茫焦虑,和爱人朋友的冲突,遇到职业生涯的贵人都围绕着创作展开。太多让人能够共情的地方,一切都被很美妙地演绎了出来。近期最爱。

25分钟前
  • 中二的辛度瑞拉
  • 力荐

【6分】我理解林曼威的热情,但我感受不到。打动我的是真实的Jonathan本人,而非电影里呈现出来的角色。明明是很好的素材,但讲述的角度和方式都太一般了。作为音乐电影,音乐不出彩真的是致命问题,全片听下来,居然只有Bohemia一曲足够优秀。旋律和剧情的割裂感太强了,无法带动情绪。冗余的信息太多,真的没必要每隔20分钟就强调一次running out of time,台词多且尴尬,总感觉不像在看电影,像在看一个神经质的林曼威本人碎碎念。传记电影的通病依旧适用:配角们真的都是“配合”的存在,但在本片中,蜻蜓点水般的人物刻画甚至不能起到起码的突出主角作用。能感觉到加菲有在很努力地突破自己,但最终的表演效果也就是无功无过。真要和La La Land对比,那绝对是被吊打的程度。

26分钟前
  • JiYang🌈
  • 还行

看完之后完全理解了LMM为啥不拍自己写的剧却要来拍这个传记作品了,这是知音的灵魂碰撞,也是艺术家前后辈间的传承。Respect.

30分钟前
  • 冉羽曼
  • 力荐

形式大于内容,本就复杂的叙事结构因为歌舞加入更乱了,两段叙事时空的交错,两种表现形式的混合,不断造成的断层以至于很难融于故事当中。而且除去结尾几首歌,大部分歌曲也没什么亮点。加菲的表演状态则更像是在出演舞台剧,脱离了传记片的真实感,可矛盾的是,剧中剧结构却又允许了这种表演形式。当然,电影是最容易表现这一复杂剧本的方式,但最适合它的舞台,其实还是剧院。

35分钟前
  • 万塑王
  • 还行

全片唯一高潮似乎就是桑德海姆的“到场“,音乐剧电影拍成剧情和歌曲完全不相融,精心设计出的歌词与画面的“同步”无法带来任何情感上的共鸣。不触及90年代真实的政治氛围、不展现舞台艺术在LGBT文化运动中的先锋性质,就永远无法正确地驱魔,没有记忆何来克服,只有浮于表面的致敬。

37分钟前
  • Gymnopedie
  • 还行

一位音乐剧天才通过光影拥抱了另一位音乐剧天才

38分钟前
  • Olive
  • 推荐

3.5 标准冲奥系音乐片。泳池里的五线谱令我眼前一亮。为一展歌喉的帅气加菲奶一个来年的影帝提名。

40分钟前
  • MinamiFans
  • 推荐

In my potion of view, this is the best film of 2021. If you're nearly thirty and still in a hard time chasing your dream. This film could give you some inspiration.

42分钟前
  • Enrika
  • 力荐

作为处女作无可指摘,太厉害了!就是今年的爱乐之城,叙事节奏出色,每首歌的创作灵感正是乔纳森自己的生活点滴,从传记电影到自传音乐剧再到他的生活,环环相嵌,有感动有遗憾,不落俗的励志片,音乐、转场设计、镜头想象力都好,加菲的表演也很棒

46分钟前
  • 理易封
  • 推荐

歌舞都很好很精美但美中不足不够打动人心,从电影角度来看人物塑造不够立体。但歌舞片就是要有歌舞片的样子,有加菲又唱又跳还要什么自行车。

5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其实最主要就是歌不太行,出现的所有的歌曲,洗脑程度和感染力传递性比《爱乐之城》《汉密尔顿》以及那些许许多多游客愿意花50刀的经典音乐剧差得远,差得远。故事线也比较老套,有感受到热情,但是方方面面都…cliche

54分钟前
  • 失业煤球
  • 还行

观影门槛比爱乐之城甚至是直白讽刺的芝加哥要高,很挑观众,对林聚聚没有丝毫了解的可能会看得一头雾水,可以想象评价的两级分化。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加菲拥抱女友时手指轻敲女友的后背,不要爱上艺术家,他会汲取你生命的能量和养分豢养他的作品。

58分钟前
  • ୧⍤⃝🐷
  • 推荐

应该是一生中看过的最“难看”的歌舞片之一了吧

6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创作者狙击向故事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