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2021

剧情片美国2021

主演:Lorenzo Antonio,Logan Shroyer

导演:Brian Torres

播放地址

 剧照

复活2021 剧照 NO.1复活2021 剧照 NO.2复活2021 剧照 NO.3复活2021 剧照 NO.4复活2021 剧照 NO.5复活2021 剧照 NO.6复活2021 剧照 NO.13复活2021 剧照 NO.14复活2021 剧照 NO.15复活2021 剧照 NO.16复活2021 剧照 NO.17复活2021 剧照 NO.18复活2021 剧照 NO.19复活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19:22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自己动手写了个黑客帝国5的剧本

既然黑客帝国4看过的都说剧本不给力,那么不如自己来写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跟老友记一起头脑风暴就是爽歪歪!真正的知己好友就是不仅能马上发现原本自以为不错的剧本里存在什么不足,还能更上一层楼想到你想不到的地方。

原文如下:

以前剧情曾经说过在Neo之前已经有很多个The One,一直在跟机器帝国抗争,那么我的主角就是第一个觉醒的The One,我们可以称呼他做The First One,他是第一个成功从虚拟回到现实的人类,也是Zion的最初创建者,他领导了人类与机器人的第一次战争并取得胜利。他一直在思考人类的未来去向以及人与机器的关系,但是他深知人类寿命太短,不足以找到答案,而且现实太过荒芜也缺少他需要的信息。于是他秘密打造了一个生命维持系统,然后重新返回了虚拟世界。领导者消失的人类社会很快被机器人打败,但是建筑师发现了少数人类觉醒有利于虚拟世界的运转,于是开始人为诱导The One诞生,从此进入无限轮回,直至Neo的出现。时间线来到电影4结束之后,长久以来消失无踪,人类和机器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的The First One找到了Neo,解释了他的过去并说出了他最终找到的答案。人类和机器人的斗争来源于能源不足,而能源不足的原因是核战争遮蔽天空隔绝了太阳光,失去了太阳这个最大的能量来源,所以地球的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所以The First One认为只要清除覆盖地球的核尘埃,让太阳光重新照射下来,恢复地球生态系统和能量供给,机器就没有必要继续囚禁人类作为电池,人类和机器的战争就能结束。The First One找到Neo是希望合作完成这个清除核尘埃的装置,Neo欣然答应。中间是一段搜集装置核心部件的任务,可以穿插各种观众喜闻乐见的动作戏码。总之最后任务完成,装置随时准备待发。但是此时The First One告诉Neo一个残酷真相,现在的人类和机器都已经适应了没有太阳的黑暗世界,当太阳重新照射下来,人类和机器可能都无法承受强烈的紫外线,绝大多数都会死亡,但是适者生存,总有幸存者能够适应存活下来重新构建文明,那将会是人类与机器和谐共存、不再有战争的新文明形态。Neo一时无法接受,与The First One打了起来,但不敌The First One。The First One没有下杀手,因为知道真相担心机器人也会被消灭的机器帝国倾巢而出,正在攻击过来。The First One留下Neo保护装置,将地球命运的选择权交给了Neo,然后一个人单挑所有机器人。最终Neo的决定是……?留个悬念给你们自己思考,如果是你会决定怎么做呢?

以下是我跟老友记的聊天记录:

 2 ) 十八载落花花住,廿二年犹梦梦出,《黑客帝国4》积善余庆之作

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提议M-理论作为“物理学终极理论”的设想,“M”的含义包括多个以“M”为起始的词汇,例如魔术、神秘、膜、矩阵(Matrix)等。我们甚至可以猜测《黑客帝国》(《The Matrix》)的标题灵感也源于此。古今中外,科学、哲学对终极的解释众说纷纭,至今未有统一定论。但是,终极理论的其中一个解释也可以到《黑客帝国》 中去寻找。

为了安抚激愤的网友,我还得多说几句话。有的观众更看重剧情,因此对《黑客帝国4》的定位勉强合格,不得不承认,《黑客帝国4》故事情节确实有些散漫。但我更看重这部影片的哲学境界,而《黑客帝国2、3》哲学水平降低才是真令我失望。但《黑客帝国4》远在《黑客帝国1》基础上又提升了哲学境界,因而我也摒弃了以往对该续作目光短浅的隐忧。以我仅有的粗鄙智识看,该系列的哲学水平排名是《黑客帝国4》高于《黑客帝国1》高于《黑客帝国2、3》。但给出排名未免也是一种刻意分别,不过,为了方便传达理念我大概还是要列出这个排名。

我从未在同一部学术著作看到过以下所有内容,然而电影《黑客帝国4》让我见识到了。如果只为炒作过去,那完全不必续作。《黑客帝国4》是要颠覆一切传统认知,也颠覆人们对电影的定位,向我们展示一个无所不包的神奇叙事。

不必用前三部的观感再去裁定《黑客帝国4》,如同不能以今日之梦去做昨日之梦,《黑客帝国4》既致力于消解一切现有概念,创作者也不会在意观众具体相状的意见。

拉娜·沃卓斯基续作《黑客帝国》必定顶着巨大压力。但无论怎样,都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编剧别出心裁地,既然不能解决问题那不如解构问题。《黑客帝国4》借制作游戏之名指出这些年来,观众在《黑客帝国》看到的更多是暴力、性感,甚至有人声称《黑客帝国》意味着混乱,却忽略了这部影片带给人的哲学思考。在“shā神基努57岁能不能胜任打戏?”“如何带领人类反抗机器?”的喧嚣声中,人们却忽略了第三部结局尼奥带给人类和机器社会的是和平。在《黑客帝国4》尼奥刚醒来时,就被告知他过去的壮举“改变了一切”。在过去的60年里,尼奥引领了人机之间权利与权力的对话。正因如此,第四部动作场景也仅限于小范围打斗,不再有大规模战争及激烈的反抗。《黑客帝国4》最后的计划中,有人质疑:“穿过整个胎儿区、发电厂,爬上上千哨兵守卫的两公里高的塔,这是最简单的第一部分?”莎蒂反驳:“当然,因为我们要做的只是说服别人。”由于《黑客帝国》系列动作场景过于突出,往往使人忽略了影片最温情、关怀的一面,最具深邃哲思的另一层面。《黑客帝国4》设定锡安世界已历60载,实则反映的就是影片之外人类社会这60年来的过往。

《黑客帝国》系列的剧情细节很多,自上映时日起,许多才智卓绝的前辈已经给出过解析。我也无力解析更多细节,我只提及一个还未在别人的影评中见到的。作为一名生物学者,我认为锡安前五次被毁灭所映射的分别是: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晚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白垩纪末期的五次生物灭绝事件。但这也可能仅仅是我自己的牵强附会。

但为了方便阐明一些问题,我再稍微举个例子。比如《黑客帝国1》影片开始不久,在尼奥工作的公司主管办公室里有人擦玻璃擦出一堆泡沫,场景的突然转变,在梦境里嵌套梦境,以及尼奥刚从矩阵苏醒时,看到柱子上亮闪闪的生物电。在这里映射《金刚经》结尾四句偈言:......(如果愿意,请自行补全)

不仅如此,1999年的《黑客帝国1》通篇借台词复述[b] 经,若有兴趣可自行发掘,我就不再一一举例。

2003年连续两部的《黑客帝国2》、《黑客帝国3》虽说丰富甚至理清了《黑客帝国》系列的设定,但是人物的台词更强调“选择”,也就是因果业力,这依然是在有为法世间法里面打转转。

但比起《黑客帝国1》用台词、画面内涵[bu]经,《黑客帝国4》却已做到了不执着于有相的声音、视觉,不再做经文的复读机,而是在在处处,无相不执着。《黑客帝国4》也推翻了《黑客帝国2、3》强调的“选择”(因果业力)。《黑客帝国4》声称“这种选择是一种幻觉”,18年前耳提面命的所谓因果,也不过是一场电影缔造的幻因幻果。再比如《黑客帝国4》尼奥从矩阵醒来,是通过了一面远比他身体小的镜子,这意味着不执着于大、小的概念,所谓大小,电影镜头的视角而已。

《黑客帝国4》又在戏内说戏外,自嘲了创作组对续集的拍摄,也反讽了那些不看好续集的喧嚣。就像当我观看一部关于宇宙终结的科普纪录片时,却因网友的搞笑弹幕哭笑不得,这让人们对终极问题的探索不再那么严肃。

《黑客帝国4》境界之高,真可谓犹在梦境却已出离梦境,安住矩阵而又不住矩阵。

关于红、蓝隐喻的探讨,在播出之前既已升温。但就像以红、绿、蓝命名的夸克并不具备真实色彩那样,矩阵的代码也是不具颜色的,只为向观众展示暂以颜色区分。

构筑于二值大厦的《黑客帝国4》致力于解构一切二元对立论,纠结于红、蓝划分又有多少意义呢?解构二元之说由来不久,这股新兴于西方世界的“声名狼藉”、却又声名远播,以致于洄游到第三世界的后现代浪潮却无端契合了千年以来默默无闻、深藏不露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任何的二元划分都是刻板偏见,消解一切二元对立,不执着于有相的二进制编码,就是入不二法门(我用后现代话风进行的概括转述,手动滑稽保命×3)。

在《黑客帝国》前三部中,尼奥是个有着自我怀疑也被人怀疑的所谓救世主,主角团的战斗更是一波三折。而阔别18年再现的《黑客帝国4》,昔日的救世主尼奥被当成心理疾病患者治疗,在不知情的情形下被迫服用蓝色药丸,直到一抹貌似墨菲斯的身影重新找到他并通知他“该起飞了”。时隔约二十年,《黑客帝国4》更倾向于信任而非怀疑,尤其是身为男性的尼奥对身为女性的崔妮蒂能力的信任。拉娜·沃卓斯基曾披露之所以续作《黑客帝国4》,是希望借此走出近些年她所经历的痛苦过往,可见这些情节的设定与姐妹俩的现实经历也是不无联系的。

2003年《黑客帝国2、3》掺杂了过多商业化的摔车、砸楼、机甲特效反而像是对剧情注水,但这也不完全归咎于沃卓斯基姐妹的责任。众所周知,米粒尖虚有其表的[m、z]并不保障人们的权利。上世纪末沃卓斯基姐妹的作品尚未进入更多人视野,但随着二人名气渐涨,则需要顾及电影出资方的利益。沃卓斯基姐妹后续创作的原旨很可能被要求作出改造。比如必须减少对亚洲文化的崇尚,增添拉丁文化的威势力如法兰西人的形象,以及植入米粒尖鼓吹的虚假[m、z]如锡安议会等等。或许史密斯那句“我们之所以在这里不是因为我们自甶,而是因为我们不自甶”也算是沃卓斯基姐妹的反讽之语了。

但《黑客帝国4》的反讽却是更勇敢、张扬的。这表明了拉娜·沃卓斯基已从不愉快的过往走出,也不再向资本势力和商业市场低头。影片处处大胆讥讽了[z、b、z、y]、后殖民[z、y]、后[f、x、s、z、y]等霸权行为。影片还传达了一个理念,时代变了,权力的手段也改头换面:过去诉诸战争,监狱与惩罚,一言不合就开打;现在诉诸“理性”,“治疗”,利用精神分析学攻心。影片设定锡安世界经历了60年也是不无原因的,因为《黑客帝国4》就是要以虚构影片给予现实世界启示。

呼应《黑客帝国1》开篇尼奥以主体身份看到玻璃窗上的泡沫,居于客体位次又兼为《黑客帝国4》主角之一的八哥,在镜面上擦出泡沫的一刹那,她看见了尼奥,感觉出了什么,打开了她的心灵,因而发觉了周围世界的不真实性。近二十年《黑客帝国》系列的转变,由主体叙事转换为去中心化叙事,由一元、二元论演变为多元论,以回顾历史迎接新的时代。

《黑客帝国4》也挣脱了前三部对善恶、人机的二元划分,以往尼奥与史密斯的二元关系也被解构。新史密斯指出安德森([jes]的自称)与史密斯(大众的姓氏)共同点远比想象地还多。他们不过都是在矩阵世界充当一个必要角色的应化示现而已。

《黑客帝国4》复出旧演员的形象,却是居于末次的。梅罗文加遗老式微,反映了矩阵规则下的因果业报。然而,不住于善、不善的尼奥、新史密斯却未受影响。大概是因梅罗文加入戏太深,而善良的尼奥和看似不善的史密斯都已出离于虚构的代码。晚年的奈奥比因驻于过去的战争,也像往日的锡安议会那样,充当了保守派分子。而新角色八哥和长大后的莎蒂造型、行为恰恰是更标新立异,超越于时代的,她们悄然成为了新一代领导者。

沃卓斯基姐妹又热衷于文字游戏,《黑客帝国》几乎每一个人名都会暗含寓意。比如,“尼奥(Neo)”是将“一”的三个字母调换顺序,“崔妮蒂(Trinity)”又指“三位一体”,“安德森(Anderson)”是指人之子、是[jes]的自称,“蒂芙尼(Tiffany)”寓意为神的示现,这也暗含了男女主之间的默契。“托马斯”呼应前三部的怀疑论主题,而在第四部史密斯(大众的姓氏)对尼奥的称呼是汤姆(大众的名字,也是托马斯的简称),用以彰显二者的共同之处。再比如,“梅罗文加”取自法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又与矩阵的前五次[g、m]相呼应。“八哥(Bugs)”的意思既是虫子,用以代称网络爬虫,同时又是计算机故障。“莎蒂(Sati)”可能是指这个词的另一层寓意“真实的人”。浅层次来看,热衷于文字游戏是在着相。但实则也未必是,因为如果执着于不玩文字游戏就是刻意去除相。而真正达到不取于相的境界,会顺其自然地玩文字游戏,不执着于刻意去除相,也不执着于有相、无相的二元对立。

多数解析者提出《黑客帝国》中“锡安”也是虚拟世界,我也不得不打碎一部分人的幻想,认可锡安世界的虚妄设定。如果作为硬科幻,那就本不该出现将人体用作电池这一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的设定,况且锡安人仅仅依赖地热能喝得上白米粥也是不现实的。若仅视作文艺作品,影片也用许多信息揭示了这个设定。比如《黑客帝国2》一个情节,一名孤儿托人示给尼奥一只满是折痕的汤勺,提醒尼奥异能在锡安照样适用。这指的是第一部出现的小男孩,他已有能力穿梭两个世界,并且脑袋上没有插口,在锡安也没有亲属关系,所以自称孤儿。还有《黑客帝国4》指出莎蒂的父亲运用“异常”设计了尼奥的复活舱,莎蒂作为“异常”的继承者,也有能力具象化出现在复活舱的周围。这些角色的境界甚至可能比主角还高,只不过电影更方便展现英雄抗争的故事,而忽略了那些隐士的生活。

“锡安”一词原义是指:升到天上去的国,一心一意住于正道之中的上帝的子民。可见电影《黑客帝国》中“锡安”的寓意也近于“极乐世界”。但所谓的“极乐世界”,在那里有形形色色的低熵树列、有用于播音的幻化鸟鸣......这诸多有相的物质存在,距离离一切相的彼岸,还不知远到哪里去了。就像电影《黑客帝国》的“锡安”有被机器欺骗的虚假自甶、有米立尖鼓吹的虚假[m、z]那样,追求“往生极乐”的“有为泡影”,还不如认认真真去建设[s、h、z、y]社会。在《无量寿经·第二十二》中有:在任一时间区间往生极乐净土的生命,一定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按我自己话风给出的现代文翻译)。这也旁证了所谓的极乐净土与[bu]教追求的最终目标(无上正等正觉)并非同一性质。还有人会因此认定“往生极乐”是抵达彼岸的一份保险。但若按[bu]教世界观,另有一个基础的共识是,一切众生都将抵达彼岸。由此可知,往生极乐世界只是证得无上正觉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而实际上,那个有相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极乐世界”,就如同《法华经·化城喻品》在一条险难恶道的中途,有个智慧的导师为了缓解众人疲惫,变幻出的幻城(按我自己话风进行的概括转述)。倘若人们沉溺在中途的幻城,与抵达真正的终点显然是背道而驰的。然而,善良的尼奥在自己洞觉这一切虚妄之后,却不忍心将真相告知信仰正岌岌可危的锡安人,甚至都不忍心任由虚幻的矩阵遭受毁灭。

但是,近二十年来,影迷、诠释者们对锡安过多的真假之辩,不免落入无休止的二元争端。关于电影《黑客帝国》之外的真实,《黑客帝国4》已给出最佳诠释,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在《黑客帝国4》尼奥以“[chr]复活”/ “[bo-s]应化”的“二象性”归来,从挡子弹升级到了掰导弹,但其实早在第一部时,先知那里的小男孩就已经教尼奥用心使汤勺弯曲。《楞严经·卷二》有言:“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若按[bu]教哲学体系,一个人只要发觉汤勺不存在,万物仅仅因被心感知而存在,强大的内心就有能力扭转周围的环境,同于如来。这里的“如来”也并非表特指,而是指“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境界。所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我用空间概念做个类比,我们三维生物可以到达二维平面的任一地点,因而我们可以想见,假如有四维(这里指的是空间维数)生物,那么它也可以在我们的世界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在另一个地点。或许尼奥超越速度、时间(因为仅作为譬喻,未必是恰当的,所以这里还是用了“时间”)的异能也是这一部分的呈现。若按电影《黑客帝国》系列的世界观,尼奥只是矩阵中数据误差的集合体,实则在矩阵生活的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潜力,比如《黑客帝国1》中在先知那里的孩子们。尼奥直到《黑客帝国4》才学会掰导弹也还不算晚,毕竟矩阵中绝大多数人都没学会呢。在《黑客帝国1》的开篇我们知道,尼奥只是一名信息行业的普通职员,他开局就面临着被解雇、被抓捕的风险,他甚至没有能力按照墨菲斯的指示爬窗逃跑。当时的尼奥根本不可能想象在某一天,人们寄希望于他去拯救世界。在《黑客帝国2》,先知提醒尼奥“认识你自己”,尼奥作为“救世主”,却也告知被他救过一命的人“是你救了你自己”。《黑客帝国4》一反前三部的设定,指出救世主并不唯一。影片结尾崔妮蒂获得的能力,也已证明了在矩阵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有同救世主一样,用心使幻境扭转的能力。

最后,为使这篇影评所涉及内容更加详实、完备,我还要加上我最擅长的性别议题批判。

尽管随意切换性别的这姐妹俩在性别议题上已经远超了大多数美国电影,但对女性意识的表达,依然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沃卓斯基姐妹有时会在影片中插入少许带有女性意识的台词,比如在《黑客帝国1》当尼奥以为崔妮蒂是男性时,崔妮蒂反驳:“男性会这样以为。”在《黑客帝国4》崔妮蒂也有一句反思女性处境的台词:“家庭真的是女人想要的吗?你怎么知道你想要,还是成长环境要求你想要?”但总的来说,《黑客帝国》系列对女性角色包括女主角的塑造却是较为客体化的。女主崔妮蒂看似自甶发展的恋情,实则只是赠予救世主的一件“战利品”,缺乏属于她自己的主体性。还有,尽管崔妮蒂的动作场景振奋人心,但突显其女性曲线的着装设定,与男性角色更突显力量的动作、着装对比,还是带有了性别刻板印象以及男性凝视下的固化审美。另外,尼布加尼撒号船员只有两名女性,女性只作为个例存在。部分男性船员也有女性cp却生活在锡安后方,这依然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续作《黑客帝国4》似乎反映了女性获得解放更难,而且难在家庭的束缚。崔妮蒂从家庭出走,虽说算得上对传统的反抗,但女人因爱情挣脱家庭,真的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解放吗?矩阵、锡安同为虚幻,同样在矩阵的婚姻、在锡安的爱情也实为虚构的代码,弃前者而从后者,“三”、“一”又真的做到了永离于虚妄吗?

在男权制、 [z、b] 制的双重压迫下,沃卓斯基姐妹这几年的[tr-g]历程遭受了本不该有的指责与谩骂。据说1999年时《黑客帝国》在当初没敢呈现的设定是关于[tr-g]的隐喻,若按原计划的设定,在矩阵醒来的人会在锡安世界成为一名异性。如果电影真的去呈现了对性别意义的消解,显然是更大胆的、最具颠覆性的。

如果以此作为《黑客帝国》系列的哲学解析,那么以上所涉及内容的确还不够广泛。《黑客帝国》可算得上一部复合流派的影片,有时还用同一个情节进行双关。比如,仅仅是虚拟现实的故事背景设定就已经一语三关,甚至多至四、五种含义。因此,不同的解析者对《黑客帝国》总会解析出ta愿意解析的那类哲学。我自知才疏学浅,也只能解析这比较片面的一小部分。再比如,由于主角们的职业,《黑客帝国》肯定更倾向于计算机领域,计算机行业的诠释者们就足够发挥特长解析出更多内容,那些方向也不是我一名自然科学学者有能力去解析的。

这篇影评我从《黑客帝国4》上映之前就在写有关前三部的内容,上映之后又赶着补上对第四部的评论。《黑客帝国》所涉及哲学议题本就相互叠加,因此我并未采用分条目、类别的阐述方式。但为使阅读尽可能通畅,我也已对段落顺序稍作调整,却还是未免行文结构混乱。

虽然还有许多可解析的,但又完全没有必要,我也只能适可而止了。长篇累牍,却还是留下这过分赘余的言语。(本文略删改,加了点字母读者自行猜想吧。)

最后的最后,是语文不好的我,瞎写的两句诗(压中华新韵):十八载落花花住,廿二年犹梦梦出。(好像用重复字也不好,不会写,捂脸 w(゚Д゚)w )

月无阴晴圆缺,因为月球恒常是近似球体。 不必嫉妒西方人拍的电影好, 电影《黑客帝国》讲的是东方人曾经遗失的心,我们本应该感到惭愧。

 3 ) 初心已逝,18年后拉娜选择了蓝色。

多年前我就很纳闷后脑勺插线登录玩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的电影为啥非要译作黑客帝国...1-3还不如改个救世主尼奥,而至于这割情怀草的4,看完后我愿称其为...穿越网线的爱恋。 没有了八爷和虎哥,动作戏便没有了灵魂。尼奥几场打戏给我留下唯一的印象就是只会一招排山倒海。你说像郭靖吧,虽然只会亢龙有悔但人家知道跑,尼奥这货的唯一一招还有着巨长的前摇--打斗开始一直挨揍到快挂了才摇得出来。 剧情巨简单无比。一句话概括就是尼奥小两口又沉迷于线上无法自拔了然后线下清醒的先救了尼奥又和尼奥一起救了崔妮蒂。没了。没了?确实没了,好像没了。是不是机器和人类一直僵持着就还能拍56789呢?第3部好歹结尾算是主线交代清楚了,你这整个最后两个人恢复记忆逃出生天后下线给Boss道个谢就没了?这可真是狗尾续貂啊我擦... 基努老了。老得你看他的脸时不再被英俊吸引而忽略其他细节,参差不齐的下牙第一次在他的脸上显得格格不入。整部片的尼奥让人失望而唏嘘,就算是为了剧情,也没有必要在造型已经刻意颓废到极致的前提下,把20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救世主塑造得无比...怂。对,就是怂。走到哪都是肉眼可见的慌乱,紧张,双手无处安放,哪怕是恢复记忆了下线后来到新城市也没有多大改变,仅有的几场打架就是挨打五分钟给个排山倒海,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我想不通跟陈虎学了那么多年武术的基努是怎么接受这样的动作戏的,就算没有陈虎和八爷做武指,你自己整两下也能似模似样,可是最后呈现出的,给我的感觉是敷衍。 一部没有共情点,没有记忆点,没有爆点,单薄,苍白的打着科幻名拍爱情片的续作,我宁愿它从未出现在我的世界里。 真心的,如果您对这个系列有期望,有艺术上的要求,建议两三周后省几十块,不值得。

 4 ) 《黑客帝国4》真拍砸了吗?我们有一些不同意见

剧透预警

本文部分整理自铥铥科幻电波Vol.171

2000年是个神奇的年份。

那个最好的时代诞生了3部幻想里程碑:《哈利·波特》《指环王》《22世纪杀人网络》。

也就是《黑客帝国》。

在铥铥科幻电波Vol.59&61,我们曾说,《黑客帝国》是一次“阿宅的完全胜利”。

当年,沃卓斯基姐妹用极度中二的意象、高度前瞻的思考和绝对先锋的视听语言,完美融合商业性与私人性、大众文化与亚文化、先锋与通俗,制造了一场掀翻所有人想象的赛博暴雨。

20年后,《黑客帝国4》迎来了史上最汹涌的差评。观众认为它“差到可以载入邪典历史”“一次成功的怀旧,没有新东西”“是对当今以IP为主导商业片风潮的一个巨大中指”。

某种程度上,它面临着类似《指环王》重映(或整个赛博朋克类型)的困境:

审美和技术巨变,当初的命题褪去神话色彩,显得不合时宜,设定‍也难以继续,故事还要怎么讲下去?

《黑客帝国4》真的拍砸了吗?我们有一些不同看法。

01

沃卓斯基没有放弃

整个2021年,如果要评选年度最赤诚创作者,一个是庵野秀明,另一个就是沃卓斯基姐妹。

痞子用滚烫真心道出再见,而沃卓斯基姐妹拍着良心讲述了某种相信:

相信这糟糕的世界上,还有东西值得坚持。

它不像《不要抬头》般吞下红药丸,对现实竖起中指彻底躺平,也不像《头号玩家》般给你蓝药丸,为阿宅构建一座大型童年回忆游乐园。

我们在《黑客4》中收获的感动,是创作者的自觉和底线:沃卓斯基没有放弃。

《黑客帝国》老三部曲如此完整、先锋而迷人,因为导演已经将自己对哲学、信息技术、御宅文化等一切中二元素的热爱推到了极致。

她们认为“叙事”的意义,就是创作者向全世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把后续交给观众。“这些透过我(们)说出来的故事,已经不属于我(们)。”

沃卓斯基不想制作续集,制片方不同意,只好在电影里喊话——

抱着什么样的期待和理解进入这部电影很关键。

乍一看,《黑客4》仿佛“Matirx主题乐园粉丝深度游”,情怀糊脸,想要的新东西却没有,预期的落空让很多人失望,创作者在片中表现出的愤怒和不甘,也让观众感到冒犯。

但《黑客4》没有止步于愤怒。

面对糟糕的环境,它咒骂了所有人,但又小心翼翼地守护了某种东西。

这部糟糕时代的英雄电影,用创作者最后一丝坚持问了一个问题:

你还相信吗?相信爱与英雄梦想吗?

02

爱与英雄梦想,你是否相信?

“我们创作里最关键的元素,就是自我定位与转变,而在其下支撑所有创意的基础元素,就是爱。”——莉莉·沃卓斯基

萦绕《黑客帝国》系列的两大关键词,是“爱”与“中二”。理解本片的关键,就是厘清这两个关键词如何与前作互文。

1、爱,支撑自我定位&转变的基础元素

《黑客4》诞生于拉娜·沃卓斯基某天半夜醒来、思念去世父母的巨大悲痛。

“我的大脑开始构思一个能够抚慰人心的故事。在这之后的一个晚上,两个已经死去的角色——尼奥和崔妮蒂,在我的睡梦中重生了。”

献给母亲和父亲:爱是万物的起源

“爱”是《黑客帝国》始终如一的主题。虽然整个系列爱情戏不多,Neo和Trinity看似并无太多火花,对“爱”的执着探讨却一直潜伏在水面之下。尼奥和崔妮蒂的爱情在老三部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事件发展,改变最后‍‍后的结局。

而《黑客4》再次表达了一种相信:

相信“爱”可以穿越时间、生死、自我怀疑和糟糕的世界,穿越制片方对创作者的逼迫,成为无法磨灭的存在。

为此,导演在设定、叙事、结构、视听语言等层面使用了各种方法,这里举出三种——

第一,“握手”意象。

Matrix的架构师(本作中的蓝眼镜心理咨询师)洗脑尼奥的说辞是:用指尖触碰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结果,崔妮蒂和尼奥正是通过握手才激活了对世界真实性的怀疑。‍

影片每次重点呈现他们联系,不是用“亲吻”或“拥抱”,而是用《创造亚当》般指涉人神相连的“触碰手指”。

对“触碰”的强调贯穿全片

第二,前作中两个AI相爱诞生的后代——黄衣小女孩萨蒂,长大了。

机器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人性、诞生的具有灵魂的爱之结晶,可以稳固地存在,并左右故事走向。在第四部里,萨蒂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关键时刻帮尼奥‍救出了崔妮蒂。

第三,身份对调。

《黑客帝国》三部曲是一个古典的英雄成长故事:男孩受到感召,踏上了‍拯救世界的道路,并经历了自我的重生。‍‍在这种传统的男性英雄叙事里,崔妮蒂打破了某种常规。

她以冷峻的中性气质展现了性别的流动性,在尼奥怀疑自我的时候,用一个反向的‍‍童话故事里的吻——一名女孩亲吻男孩,让他复活——告诉他,我爱你,我相信你。他们的感情没有炽热的山盟海誓,但有始终如一的坚定。

在剧作结构上,崔妮蒂的结局必然是死路一条,献祭自己的生命来唤醒英雄,完成自我成长,拯救世界。 第四部中,崔妮蒂终于觉醒了。作为一个女性英雄,脱离叙事套路,在过去男性英雄应该觉醒的时刻承担了最重要的 magic moment。

她不再拥有至美的硬朗线条,‍不再骑着摩托车穿着紧身衣打打杀杀;‍她结了婚,有一个看起来挺普通的老公,有两个缠着她的孩子,还有了一个完全不相称的新名字——蒂芙尼。

彩蛋:老公是《疾速追杀》导演

尼奥则成了胡子拉碴的落魄中年,眼睛失去光芒,因为所有人都告诉他:你疯了。你设计了一款名叫Matrix的游戏,崔妮蒂只是游戏里的幻想角色。尼奥不再相信世界、相信自己,是崔妮蒂改变了一切。

这个笑容令人心碎

《黑客4》的第一个magic moment,就是尼奥和崔妮蒂的咖啡馆见面。他们曾经为彼此牺牲,‍现在又‍忘了对方是谁,‍不断否认自己,怀疑世界,‍却一见如故。

仅仅坐在那里便是无条件的信任,这就是“爱”的完美诠释。

再看亿遍QAQ

这次,是崔妮蒂主动握住尼奥的手,开口说第一句话,当救世主不再拯救世界,只想拯救爱人,又是崔妮蒂带他飞翔——她不再是辅助角色,而是事件的核心。

经历了身份、事业和情感的重大变化,沃卓斯基相信“爱”永远值得被表达和赞颂。电影中‍几乎每个情节都像漫不经心的恶搞,唯有在表达两人感情时,你会感到导演在用力。‍这种magic moment构建在前三部对爱情始终的坚信之上。

至此,《黑客帝国》水面之下的冰山主体再次浮现:不管技术怎样发展,‍世界怎样虚幻,‍我们能够守护的最真实的东西,就是“爱”。

2、中二,完成自我定位&转变的外在表达

这里说的中二,是说整部电影英雄叙事背后的导演意图:我们就是喜欢宅文化。

《黑客帝国》,史上最成功的阿宅商业电影,沃卓斯基毫不掩饰私人趣味,完美融合了港片(中国功夫)、美漫(超人)和日漫的中二精髓。在角色、意象、元素上明显指涉西方神话哲学,像EVA一样玩宗教梗,像《攻壳》一样掉书袋,最后,把这些最古老的元素跟最新的计算机概念结合起来。

尼奥,被选中的弥赛亚,黑超+立领大衣,徒手挡子弹,可以飞檐走壁,会中国功夫......上升路径取决于“是否相信自己拥有以上开挂般的中二能力”。

重返Matrix 60年后,尼奥飞不起来了。

他猛戳镜子,只碰到一块固体;桌子上的TGA奖杯、Trinity手办,是向现实妥协的证据;他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像孩子一样委屈。

基努·里维斯那张随时跳戏到John Wick和强尼银手的脸,完美诠释了中年英雄的痛苦:

当一切神圣使命褪去光环,英雄如何自处?

多年的自我催眠、否定、无力、不甘,在“我可以”和“我不行”之间反复横跳、心力交瘁的疲惫,冲出屏幕直插心脏。这也是《黑客帝国》中闪现的福柯理论:当你怀疑世界的时候,其实是怀疑自己。而对英雄来说,怀疑自我最为致命。Matrix强制尼奥活着,但让他再也不相信自己,朋友、同事、医生......无数NPC诱导他完成自我规训,通过定义“你疯了”“我确实疯了”把他隔绝。

《黑客4》呈现的中年英雄心境真实到扎心,就像每一个大喊“我还相信光”的中老年阿宅,拼尽全力抵抗庸常。

沃卓斯基没有放弃每一个宅梗和比喻:

片头数字雨干脆变成了日文,大方承认“我们就是喜欢日漫”。

离开虚拟世界的途径升级了,不是打电话,而是通过“windows”。

沿用老三部符号体系,兔子、猫咪、水流,舰长第一次认出偶像救世主,就是在擦玻璃——第一部中尼奥/Thomas Anderson被老板训斥后隔着玻璃擦掉水流的动作。

跟前三部相比,本作的尼奥只会发射龟派气功。

他不相信自己能飞,是崔妮蒂飞起来拽住了他,傻乎乎荡在半空还互相提问:“是你在飞吗?‍”‍“好像是。”

《黑客4》的中二全方位从里到外,笨拙、愚蠢、傻到爆炸,却打破第四堵墙,让主角、创作者和观众“三位一体”(trinity)般重叠。

面对糟糕的现实,很多人会放弃,沃卓斯基仍在任性坚持。她们骗过了所有人:别信,这就是个烂片。然后才袒露真心——

记得吗,中年救世主蹲在马桶上,看到厕所墙上一句话:

It is so much simpler to‍‍ bury reality than it is to dispose of dreams. 埋葬现实比摆脱梦想更容易。

沃卓斯基选择了更难的路,‍拒绝被磨平,浑身长满了刺,跳起来讽刺所有人。痞子说,阿宅回到现实吧,而沃卓斯基说:你为什么不再相信另一个世界,不再相信新的可能性?

20之后应该有这样的中年英雄电影,告诉我们:无论世界怎样,你都要相信。

03

《黑客帝国4》的时代性

尽管导演完成了一次声嘶力竭的呐喊,我们还是难免失落:这个时代,《黑客帝国》的续作注定只能是大型行为艺术,从此跌下神坛吗?

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说,“伟大的民族在三种手稿中写下他们的自传,这就是行为之书、语言之书和艺术之书。如果不读其他两本书的话,其中任何一本都无法读懂,但三本书之中只有最后一本是值得信赖的。”意思是,艺术是时代的反映,而且几乎是最没有办法‍‍撒谎的那一种。

为什么《黑客帝国》难以复制它在1999年的成功,必须理解时代的巨变。

一是技术的变迁。

2000~2020,这20年,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信息技术爆炸期。

当年还在拨号上网,如今已经讨论元宇宙。《‍黑客帝国》的前传故事在03年动画版The Animatrix里交待得很清楚:最初,人类跟机器人爆发了战争。人类切断了机器人的能源——太阳,机器人就建造了矩阵,把人类圈养起来做电池。

当年,这个构想很了不起,是因为它把“人机关系”放在最极端的对立情况下,进行了一场思想实验。“20年前,我们期望互联网对人类是一场革命,对真实与虚假,对机械与肉体之间,对肉身和精神,希望它开天辟地,摧枯拉朽”。

20年后再一看,这种设定已经无法成立。我们几乎已经身处Matrix,每个人都用全部生命盯着屏幕,用观看时长和转评赞来为网络世界贡献一点点微弱的‍电量。

所以第四部做出了一个重大调整:人和机器不再二元对立。

尼奥醒来时感叹,折腾这么多年,还是回到了原点,船长说,不,我们没有停滞。在尼奥沉睡的几十年间,人类可以控制机械生物,和它们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系。同时,虚拟世界可以向现实世界投影了。

一种是“粒子型法典”,帮程序以实体形式进入现实世界,操作机械甚至参与战斗。

握手/触碰的意象不断出现

一种是“转基因”草莓,人类种出了草莓等自然作物,不用再吃恶心的合成食物,但草莓的基因序列却来自Matrix数据库,回应了第一部经典的“吃牛排”桥段——我知道牛排是假的,但Matrix告诉我的大脑,牛排好吃。草莓接替牛排,在第四部中继续探讨“存在的本质”、搅动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如何证明草莓的味道不是假的?尼奥真的回到现实了吗?

二是创作环境的变迁。

99年,《黑客帝国》引发的狂潮不只有观影热潮,‍还有全世界哲学家和哲学爱好者的疯狂讨论。当时,沃卓斯基思考世界真实性的理论武器是鲍德里亚、康德等,她们借由先哲抛出严肃思考:我们的生活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东西?

可是今天,“如何证明世界是假的”成为网络段子,关于存在的思考被网络大众娱乐文化消解,一如《黑客4》中,尼奥为了人类解放付出的一切被“廉价化”“娱乐化”,‍‍变成了一款电子游戏。每个人都可以振振有词地解读它、‍评价它,每个人都对造物主指手画脚:你可以这么改,下一部这么搞。如果艺术也是“创造新世界”,那么创造出来的世界到底属于谁?‍尼奥在游戏公司会议上感到的困惑,是他作为救世主的痛苦,也是沃卓斯基作为导演‍‍的痛苦。

《看电影》主编阿郎说,观众对《黑客帝国》对前几部的印象会变成一种期待,强加到这部电影之上。当初那种对人类未来走向的思考和视觉语言的震撼,现在会减弱,造成期待度和可看性很低。但是它好在一点,就是仍然紧扣着网络和人类的关系,在思考:网络到底是一种解放,还是一种退步。

《黑客4》没有放弃对网络的思考。

用第四部对《黑客帝国》系列进行解构,对信息技术的20年‍变迁给出新的回应,就是沃卓斯基姐妹的答卷。

这不是一部创造新世界的电影,而是一部让新世界中的人们思考自己存在的电影。它真正触动了我们的少年之心:你是否相信你坚持和热爱的东西是有意义的。同时,它也是一声给创作者和每个人的警钟:网络时代,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值得被留下?你是否只想看大数据投喂的猫咪视频?

Wake up。

这正是赛博朋克从诞生之初的问题,《黑客帝国》灵感源头之一、95版《攻壳机动队》里素子的最后一句话:网络如此宽广,我要到哪里去?

它不再只是一句孤高追问,而应该是每个人正在面对的,平凡的终极命题。

💊

本文部分整理自铥铥科幻电波《黑客帝国》特辑

 5 ) 从革新者到二手货

完全不同意【导演拍了个烂片讽刺WB】这种挽尊说法。笑死了。WB损失了一毛钱吗?被骗进影院的观众最惨吧。

这个影评没有剧情复述和彩蛋解析。它不配的。打到三星就因为它是纯纯的 mediocre。


这就是是星战7。不具备第一部的革命性和影响力,倒也没有烂到地心,但它可能比烂片还糟——它是一部轻浮的、网飞大数据片质感的、动作场景还不如 MCU 的平庸电影,让进入影院打算接受头脑更新和洗眼睛的观众,再也不想看任何续集。

通过每分钟一次、甚至给你自动加上原片对比的怀旧桥段、看似自嘲实则懒得再写一个深刻剧本的偷懒磨时间手段、表面媚粉实则辱粉的破罐子破摔态度,本片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把救世主拖进平庸泥潭,这种平庸是三部曲所反抗的一切。

它唯一比星战7优越的地方在于没有 Reylo 这种让人脚趾抠地的 CP,Neo 和 Trinity 的爱情故事在 20 年后依旧让我们直呼好配。但也就这样了。如果你想看他们的爱情,来看。在其他方面,这部重启没有传达出任何革新的、引人深思的信息。它不值得你记笔记,不值得你去看一小时讲解视频和 2000 个彩蛋分析。它不配。

太长不看版(没错做了个视频,配画面更好讲一些):

//www.bilibili.com/video/BV1am4y197HF

马上置顶


我们之所以说三部曲是革命性的,因为它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呈现了最古老的本体论哲学问题及其衍生——世界是真的吗?选择是幻觉吗?人类是否具有自由意志? 它把哲学讨论经由炫酷的画面风格和超前的技术概念传递,以高雅又深思的姿态嵌入流行文化。

表面上看,三部曲其实挺传统。角色成长主线是英雄之旅(Hero’sJourney),剧情主线是人机对抗(Man VS Machine),灵感来自诸多赛博朋克和幻想作品,包括《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电子世界争霸战》(1982)、《攻壳机动队》(1989)等。缸中之脑(Brains in a Vat)的设定也不算新,是“笛卡尔恶魔”的现代解读:强大的恶魔制造了关于外部世界的幻象,让人错误地相信虚拟现实。

我应该想到,天空、空气、土地、颜色、形状、声音和所有外部事物都只是梦的幻象,恶魔用它来困住我的判断,我应该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手或眼睛,或身体、血液和感官,但却错误地相信我拥有这一切。——勒内·笛卡尔

在这个宇宙里,机器/机械之神(Deus Ex Machina)是“恶魔”。它拥有至高权力、掌控全局,像所有权力高位者一样,为下位者提供虚假的选项、制造自由意志幻觉、从外部赋以他们存在的虚假意义,以便更彻底地实施奴役,让他们心甘情愿沉浸在虚拟的感官刺激中做优秀电池人(细究起来并不符合能量守恒)。

要脱离这种困境,Neo 需要进行一场存在主义哲学家之旅。他必须意识到“外界/虚拟现实/机器赋予的意义”并不存在,他得自己创造目的和意义。这是人和程序的本质区别——程序需要外部设定目标,人类则需自己做出决定。

与冰冷、纯粹理性的机器相比,来自梦境、直觉和情感的非理性信息让 Neo 意识到事情不对劲。他吃下红药丸、瓦解虚拟现实,再重新学习、重构现实、发现个体主动性,逐渐成为尼采笔下的超人(Übermensch),即具备创造性和自主性、能够打破既有规则之人。

这是一个范式转移:上帝/机械之神不再提供价值,先知不能直接告诉 Neo 他存在的目的,他只有通过认识自己、有意识地做出决定、用行动去体现价值。

Neo 可以是任何人,三部曲是对观众的直接喊话。它不是发现救世主的故事,而是主角选择成为救世主、相信个体意志的故事。即便在后两部似乎有反转,锡安的诞生和救世主的出现都在矩阵的计划之内,有种宿命论的味道,但主角的一切决定仍由他自己做出,他在每一个路口选择了需要血泪抗争的艰难路径,最终逼得矩阵暂时妥协。

和当年的《搏击俱乐部》、前年的《楚门的世界》(1998)一起,Matrix 在世纪之交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对技术的恐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自己能否认知真相、脱离控制、找回自由意志的拷问。它督促观众去思考科技的副作用、去阅读《仿像与拟真》,重新审视熟知的世界、辨别操控者、评估真正的人生价值。另外,辅以震撼业界的子弹时间和中式动作指导,三部曲还把警醒世人的信息包装成了视觉糖果、娱乐性十足的商业大片。

轻度剧透预警👇

在意识到三部曲有多重要后,再来看 22 年后的重启。你会意识到它变成了春晚小品。它曾经是流行文化先锋,制造话题引领潮流,是后续作品的灵感之源,就像石头丢入水中、被涟漪波及的鱼这才开始思考水的存在。然而如今,它不再引经据典、不再提出新问题,相反,它像你的中老年亲戚,从网络流行元素中挑选似乎所有人都在谈论的段子,让自己仍然显得时代相关。这显示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可悲(没有说中老年亲戚不好的意思)。

第一部带来的概念震撼没有了。当我们看到 Neo 被安排成为游戏设计师、桌上摆着 TGA 奖杯,当我们发现担当本片打手的是机器水军(Bots),而片尾则安排设计师们谈论 Cat-trix、猫猫矩阵统治世界,这些浮浅的想象、类比和调侃显然更适合出现在网飞大电影里。从超前时代到追赶时代,不得不说很可怜。

曾经的严肃社论变成了轻浮的自我引用和自我评论。无数人在三部曲启发下深入思考的问题,在片中以短小浅的台词呈现。这不是自嘲,而是一种偷懒式的剧本写作——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再表现 Matrix 的深刻主题或是想出新的方向,所以借由“角色评论”和“角色讨论新点子”这样的情节耍小聪明,“我知道你们想说什么,我比你们先说了”。它好像点到了人们曾探讨的所有主题,却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说;好像在讽刺华纳拍了续集,但这种我骂我自己玩多了显得很没劲。

华纳和迪士尼学习了很多。没学一点好的。

像星战7一样自我抄袭,电影把粉丝喜闻乐见的怀旧片段重演一遍,甚至给它找了一些设定上的理由。救世主的二次觉醒几乎完全复刻前作,除了船名变成了记忆之神。和原初的潜意识梦醒、主动追寻白兔、打破和重构现实相比,这次重复过程没有任何新的成分、没有给 Neo 增添任何新的角色发展,它只是一次机械重制(remake),一场三流同人式演绎,比粉丝自制还不如。

我还没见过这么失败的 remake。怎么会画面、特效和动作指导比 20 年前还退步呢?这是时下流行的 demake 吧?

接下来,剧情和概念成了最次要的东西。一而再再而三的经典场景重现、经典人物 say hi,仍然是星战续集式讨巧又错误的媚粉。一个个序列生硬衔接,只是为了激起一些情怀共鸣,这又是一种机器逻辑,目的只在于从最肤浅的感官层次上激起观众反应(response),就像我们当年看到 Rey 跑向千年隼时全影院都在鼓掌“哇千年隼!”一样,这里省略了很多为什么、怎么会、何必呢的问题,它们全淹没在了被精心控制的情绪反射中。

老人物、新角色、甚至是新锡安 Io (与机器之城 01 相对)的引入,有必要吗?简直比 2000 年的游戏过场动画还平板。奈奥比支线更是俗之又俗,2021 年了为什么还有这种刀子嘴豆腐心将领最终默许反叛小孩实现个人英雄主义的桥段?史密斯和墨菲斯都换了脸,为什么不干脆将之设定为新角色?毕竟这两个换脸角色已经和之前的版本几乎毫无关联。

看完电影你不会在乎除了 Neo 和 Trinity 之外的任何人,因为他们都是次要工具人。第一部塑造性格各异船员的那种诚挚不见了,现在这波船员身上只是挂满了标签,你是迷弟,你是赛博人,你是女同性恋,本系列出柜的第一个“酷儿”角色,就像迪士尼电影第八个第一个出柜的角色一样。

老实说,我们对于男女主角的感情也仅仅来自三部曲,以及对演员本身的喜爱。毕竟本作的角色弧光约等于零——不但是救世主毫无进步,他甚至只有第 100 次使用原力停子弹这一招了,Trinity 也错失了被好好塑造的绝佳机会。

很多观众表示本片是女权宣言,他们对此感到不满意。我一点都不同意这种判断。我认为二十年过去了,沃卓斯基还是不会写女角色。

20 年前的 Trinity 虽然是个比当今女超英更时髦、更强大的英雄,但她的角色本质仍是“爱上救世主”,最后为爱牺牲。我们不知道她如何觉醒、不知道她的人生经历、以及心里除了爱情还在想什么。他们本来在重启中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去展现她的二次觉醒。Trinity 现在被机器赋予的虚假婚姻生活绑定了,她要如何逃离呢?

很遗憾,我们只看到 Neo 的主动努力。Trinity 仍然是一个被动的角色。她最后推翻决定的时刻非常突然也毫无说服力。为什么?电影除了两小段对话外,从头到尾没有从 Trinity 的视角展现她的不安、怀疑、挣扎、抗争和夺回意识,它把 Neo 的醒来详细展现了二遍,却完全忽视女主视角。所以观众只是跟随救世主完成了又一场英雄救美。这让分析师通篇强调的 Trinity 作为救世主灵魂伴侣的重要性、她的起飞和最后对分析师的教训显得格外装模作样。

(说真的,你要是这部拍成 Trinity 视角的觉醒夺好啊!)

没有过程、铺垫和任何角色塑造,最终直接导向女主崛起,让女主去承担说教意味严重的段落。这种写法是“展示,不要告诉(Show, don't tell)”的反面典型,它没有取悦到任何一个观众,包括女权主义者。

对于反派的塑造同样让人失望。当我们回看重装上阵,仍然会为架构师的独白深深吸引。这样一个精于算计、全局在握的主控程序,以上帝一贯的白人长者形象出现,非常符合机械之神的设定,他在片尾被预言家质疑会不会说谎时,反问“你以为我是人类吗”,机器的优越感尽数体现。

与之相比,矩阵 7.0 的分析师被塑造成了一个小丑,一个 “Bigot”,毫无节操,用婚姻和孩子绑定女主、要求 Neo 管好自己的女人。

优秀的作品用强大的反派衬托主角的伟大,主创带着爱意去描写反派,让他们看起来骨血丰满、魅力十足、与主角平等;差劲的作品把反派写得人人喊打,把一切可憎的标签朝 ta 身上扔,可是这无法体现主角的优秀,因为连普通观众都能处于高地!

史密斯在三部曲里还被观众怀疑是真正的 1(The One/救世主),然而在这部同样被降格成了道具人,他的存在只是服务于粉丝、服务于主角逃生,甚至还上演了最后一秒降神(Deus Ex Machina!)拯救主角。老实说,他可能是来炒 CP 的。

对了,本片确实有一条信息是沃卓斯基想额外强调的,那就是“非二元”。三部曲呈现了一个非 0 即 1 的二元世界,人 VS 机器,情感 VS 理性,无知的愉悦 VS 真相的残酷,红 VS 蓝,我们VS 他们。Neo 面临的所有选项也都是二元选项,吃不吃红药丸?救不救墨菲斯?锡安还是爱人?不过在重启里,导演致力于打破二元界限——Neo 的游戏《二元》(Binary)无限延期,人与机器实现了合作,史密斯甚至和主角策略性结盟。不过这也不值得记笔记,无非是沃卓斯基姐妹支持 trans ideology 罢了,开心就好。

更尴尬的是,星战7至少还具备一些大片的娱乐性。本作通过廉价的色调、Emo 青少年般的配角造型、难看的动作戏,真实体现了流媒体电影的水平,而大段解说(Exposition)被随意安插在台词中一股脑倒出,刻意让人费解从而忽略它的浅薄。

要知道,第一部的解说完美融合进画面和动作场景,是“如何插入解说”的教科书般指导——展示,不要告诉,这个最基础的叙事准则,重启完全将它抛在脑后。

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无非是现实里电影公司想卖蓝药丸而已,他们让引领革命的作品成为自身讽刺的对象,让它满足于做纯粹的娱乐消费品,如同矩阵把 Neo 的痛苦记忆包装成游戏兜售。它把 Matrix 降格到了《头号玩家》的层次——头号玩家里可能有百来个 IP 可供二手传播,这里只有它自己。

当然不止是电影公司,电影已经死了,我们游戏业如日中天。虚幻引擎 5 的技术展示带来了新片不具备的震撼,当我们在 PS5 上运行《黑客帝国:觉醒》时,很难不为真正的次世代画面震惊,它确实模糊了真假边界,人类没有比这一刻更接近矩阵。作为玩家,我们对次世代游戏的未来感到期待,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一切都很讽刺:

他们竟然让两名救世主为模糊真假的技术站街。虽然他们有意识地说出了“是营销人员让我们这么干的”、“远离营销”(顺带控诉 CDPR),但他们确实在帮忙兜售蓝药丸!好比本该控诉无良资本家的 2077 自己变成了反派,本该为原力带来平衡的阿纳金将其置于黑暗。

我不是路德主义者,不是想说,抵制 Epic!抵制虚幻 5!抵制矩阵!相反,我们建议所有人去欣赏一下这个 demo,它比新电影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某种程度上继承了三部曲的内涵——

矩阵已经到来,它将把我们带向哪儿?数字身份可以精确逼近肉身个体,这意味着什么?当科技塑造的现实感觉起来越来越真,“真实”的定义是否改变了?如果你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更多快乐,真实与否很重要吗? 你可以通过回看三部曲做出自己的决定。

时至今日,它们也没有过时。无论是充斥眼界的消费品、社媒上吸走我们注意力的琐碎八卦,还是豆瓣提供的隐私条款更新其实并不具备选项,你都能在各处找到矩阵的对应。我们早已身处一场战争。


ps. 如果沃卓斯基对这个系列失去了兴趣,把它开放给其他各领域的创作者,就像星战传奇宇宙一样,可能是维持系列新鲜感的最好方法。

pps. 从爱丽丝到多萝西到 Rapunzel,这系列真的致力于泥塑基努。基努带货好厉害,但不要碰赛博朋克了,谢谢。

ppps. 有人被 PUA 了吧,就这还能挽尊说导演通篇骂街骂投资人实属勇敢。大笑了家人们,WB赔钱了吗就是说?

 6 ) 《黑客帝国4》的崩塌,是科幻作品在技术爆炸时代面临的普遍困局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时隔18年之后居然还能等来《黑客帝国》的续集。不过这一次,《黑客帝国》注定无法续写曾经的辉煌。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以下简称《矩阵重启》)已经在国内院线上映一周,作为大IP的续集,电影票房非常不理想,北美上映首日票房收入仅640万美元,而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内地上映第一天票房仅为333万。相比于前三部电影累计斩获的16亿美元票房,这次可以说输得彻底。

不仅如此,电影口碑甚至比票房的滑坡更严重。截至发稿,豆瓣评分只有5.7分,离前三部的9.1分、8.6分和8.8分相距甚远。国外观众也不买账,IMDb评分只有5.7分。甚至导演拉娜·沃卓斯基都借电影中的角色之口,说出拍摄这部续集的部分原因是在华纳要求之下的无奈之举。

票房稀烂、影迷吐槽、甚至连导演都在自嘲,《黑客帝国》的“重启”为什么无法复制曾经的成功?本文作者认为,《黑客帝国》系列曾经是超越时代、预示未来的先锋,而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与时代同行的镜像。《矩阵重启》遇冷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人工智能、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爆炸式涌现的当下,传统科幻题材的想象力似乎有些跟不上现实了。科幻作品该如何寻觅自身的价值呢?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海报。

撰文 | 刘亚光

01

难以超越的前作与注定遇冷的续集

估计很少有人不会承认,谈起科幻电影,《黑客帝国》是一座绕不开的丰碑。赡养人类的机器摇篮、闪动着绿光的数字流瀑、穿着黑色皮衣的特工、凝固的时间与滑翔的子弹……这部由沃卓斯基姐妹(当时是兄弟)于1999年推出的作品引爆了无数为人所熟知的文化符号,也几乎界定了一种电影的类型。该系列三部曲全球票房超过了16亿美元,它的影响力也超越了时间,纵观《黑镜》、《西部世界》等现在最流行的科幻剧集,《黑客帝国》所开创的很多设定,也成为新一代科幻导演们思考的背景和出发点。

然而20年后,矩阵的重启却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2021年12月22日,该系列的第四部《黑客帝国:矩阵重启》首映,第一周仅仅收获12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远低预期。尽管有不少影评媒体认为,疫情影响了人们线下进入电影院的热情,但即使结合线上流媒体的观看数据,对比《沙丘》等同类型电影的表现,《黑客帝国》续作的表现疲软也一目了然。在今年1月14日该片登陆中国大陆后,豆瓣等网站上的评分同样持续走低。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豆瓣评分截图。

或许是华纳先行放出的纪录片太过惊艳,导致观众们的实际观影体验出现了较大的落差。其实从很多客观条件来看,《矩阵重启》的遇冷本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完结于2002年的黑客帝国三部曲,可以说用史诗级的篇幅书写了一个过于完整又极度开放的故事。

第一部的开始,尚未成为救世主尼奥的打工仔托马斯·安德森跟随“小白兔”前往“兔子洞”,向它发出邀请的是著名思想家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这似乎就已预示着电影将开启一系列对哲学问题的深入探讨。尼奥面对红蓝药丸的抉择,回应了有关真实/虚拟边界的经典争论;机器城中饲养人类的培养皿,用具象的形式演绎了哲学家普特南有关“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跟随“先知”的墨菲斯则是人类种种信仰的化身,观众在他一次次的坚信与幻灭中拷问自由意志的存在……借用哲学家齐泽克的评论,《黑客帝国》就是一个对哲学家们的“罗夏墨迹实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佛教,不论你是哪种“主义”的偏好者,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一条追问的路径。

《黑客帝国》(1999)中的红蓝药丸。

这种多线程探讨深入议题的剧本,无疑需要借助三部曲的体量来完成,从这个角度看,作为续作的《矩阵重启》被许多人诟病的思想内核单薄,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用线上娱乐网站Screenrant的一篇影评的话来说,本想看看重启后的矩阵如何能带来更多关于自由意志问题的新见解,没想到看到最后,却发现这是一部爱情片——考虑到仅仅只有一部电影的时间,而前作又已经打好了如此多的深井,《矩阵重启》的发挥空间自然是相当有限的。

抛开这些深入的哲学探讨,《黑客帝国》系列令粉丝们叫绝的还有当初充满先锋色彩的特效与动作设计。不过,同样是“徒手挡子弹”的情节,20年前尼奥的初次演绎引来了观众们的一片惊呼,而如今同样的桥段则遭到许多“纯粹为了炫技”的质疑。这其中或许有观众审美疲劳的因素,但毋宁说,这种质疑也是《矩阵重启》遇冷的一个缩影:它不再是那个超越时代、引领潮流的先锋,而成为了一种与时代同行的镜像。

《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2003)剧照。

02

从引领潮流的先锋,到时代的镜像

《矩阵重启》的很多情节,都会让观众误以为在看一部都市剧而非科幻剧。在与机器世界达成合作并牺牲了自己之后60年,尼奥被重新接回矩阵,他新的身份是一款名为“黑客帝国”的同名游戏的开发者。而搭档崔尼蒂则换了名字,成为一名时刻需要盯着孩子,为家庭费心的母亲。从飞檐走壁的黑衣侠客,到坐在格子间,一脸倦容地改bug的程序员,和同时忙于家庭与工作的母亲,1999年的理想仿佛跌落到2022年的现实,你我在其中能看到自己真切的倒影,但难以寻回那种凝视未来的震惊感。而导演在电影中安排的许多“自我调侃”的情节,打破了“第四面墙”,同时也进一步制造了跳脱感,让人失去面对一部科幻作品时的敬畏。

其实,单就“再现现实”这个角度,《矩阵重启》不无引人深思的新创意和亮点。《黑客帝国》一类的赛博朋克式故事,往往着力于讨论未来世界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什么区分了人和机器?什么构成人的主体性之所在?这些都是创作者致力于挖掘、也难以回避的问题。沃卓斯基姐妹的剧本尽管构思天马行空,但给出的答案其实依旧是“爱”:第一部结尾,崔尼蒂的爱救回了尼奥的性命,并激活了救世主的源代码;第二部《重装上阵》中,尼奥偏离了前五代救世主“命定”的选择,在返回锡安与保护崔尼蒂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而这个偏离,恰恰也成为先知迭代更新下一个新矩阵的关键;史密斯在成为威胁矩阵的病毒后,大肆扩张自身,口中念叨着“我,我,我”,这种消灭他者的宣言,更是让他在哲学的意义上彻底站在了拥有爱情的尼奥的反面。在一个一切都被因果律“决定”的世界,“爱”驱动着人的自由选择,也让人依旧在机器统治的世界里保留着独特而坚挺的姿态。

《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2003)剧照。

在《矩阵重启》中,“爱”依旧是核心的命题,只不过,它不再意味着一种纯粹的解放,同时也蕴藏着奴役的风险。取代了“建筑师”的“心理分析师”找到了一种能够继续让尼奥帮助矩阵世界运行,但又避免其觉醒的方法:利用他和崔尼蒂之间的爱。只要他们处在一个合适的距离,两人靠近时会产生能量,同时这种距离的接触,也不会让他们彻底寻回过去的记忆。

在一个人们被数字科技包围的时代,这早已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警示。罗兰·拉斯特就在《情感经济》一书中,明确表示人工智能的到来,会让人类社会走出体力经济时代,进入“情感经济”时代,情感成为了人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许多左翼理论家近些年也提出了“情感劳动”、“数字情感劳动”等概念。人类学家项飚也在前不久的腾讯“科技向善”会议上提出了极富想象力的“社会型市场”一词,在他看来,当前社会的一大特征即是人与人之间各种连接形式,都逐步被转化为市场盈利的来源。可以说,《矩阵重启》的这一设定从根本上挑战了前三部中作为“解放之源”的爱情,并让我们以更复杂的态度看待它。令人隐忧的是,爱情这种复杂的属性,可能恰恰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

《情感经济:人工智能、颠覆性变革与人类未来》,[美]罗兰·T.拉斯特、黄明蕙 著,彭相珍 译,中译出版社2022年1月版

沃卓斯基姐妹做出的类似突破,还体现在《矩阵重启》的结尾。众所周知的是,即使黑客帝国前作三部曲花了很大的篇幅刻画尼奥等人的选择与反抗,但直至最后,他们无法逃避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这些选择同样也是设定好的。救世主是为系统升级而准备的,引导其解放的先知,只不过是机器系统用来唤醒尼奥的交互设计师。解放者们的大本营锡安,也极有可能只是一个进阶版的矩阵(尽管关于这点有许多的争议)。不过归根到底,三部曲中的人类都怀有热爱自由、渴望摆脱奴役的天性——他们等待被解放,这是沃卓斯基姐妹在彼时的电影中所选择和秉持的立场。

在第四部中,这种立场改弦易辙。借设计师与尼奥和崔尼蒂的对话,导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拥有不同底层逻辑的矩阵世界,在社交媒体、娱乐科技的麻痹下,人们并不再认为注定携带着痛苦和烦恼的自由是一件比享乐更优的事情。这或许也是电影与现实对应的最严丝合缝的一处情节。《连线》杂志的影评称《矩阵重启》是一部拍给成年人(Grown-up)的电影,当老一批的观众们长大,如今的他们,如心理分析师所说,已经“不再爱谈论悲伤和失去”。现实中的观众们,真的还会认为真实和虚拟,做“哲人”还是“快乐猪”,是一个需要做出选择的问题吗?

NBC的一篇影评认为,与前作的悲壮基调相比,《矩阵重启》的结尾无疑是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的,尼奥和崔尼蒂试图用自己的行动,重新塑造矩阵中人们的观念,“给这片天空重新涂抹彩虹”。然而对于这些悬而未决的疑问,这种结尾是尴尬而唐突的。可以说《矩阵重启》遭遇的这些尴尬,连同电影本身,一同都成为了时代的反映而非预言。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截图。

03

技术爆炸的时代,《黑客帝国》式故事还有什么吸引力?

当然,关于《矩阵重启》遭遇的滑铁卢,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自然不得不提,那就是尽管华纳始终极力推动这部堪称“摇钱树”的作品拍续集,但作为主创灵魂人物的沃卓斯基姐妹却并非发自内心地支持。播客极客银河指南的主持人大卫·巴尔·科特利(David Barr Kirtley)甚至将这些来自外界的有关继续拍续集的压力,比作电影里受程序控制攻击尼奥的“群蜂”。电影毫无保留地用尼奥和游戏公司上司的对话调侃了这一无奈,一些影评也认为,华纳的压力使得许多影史经典相继烂尾,才是《矩阵重启》反映的最大的现实。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截图。

在接受多个媒体的采访中,拉娜·沃卓斯基都提到,最终选择继续拍《矩阵重启》更多是出于很个人的理由——因为失去父母亲的伤痛。“我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悲伤,某个夜晚,我突然想到我还有Neo和Trinity,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黑客帝国》之后,从《云图》到《超感猎杀》,沃卓斯基姐妹其实并未放弃对想象力边界的探索,新的《黑客帝国》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批判的锋芒,但它也并不代表着导演放弃了对现实持续深入的思考,而或许成为一种更加珍贵的私人表达。

不过,《黑客帝国》遇冷的背后确实也有一个更大的不容回避的问题:在一个技术爆炸的年代,人们对眼花缭乱的新科技不再拥有震惊感,科幻作品的井喷也让观众们想象力接受的阈值水涨船高,《黑客帝国》式的故事,还继续拥有令人惊艳的吸引力吗?疫情之后,越来越复杂而难以预测的世界,也为作者们提出了更大的创作难题:面对比科幻更科幻的现实,科幻作品该如何寻觅自身的价值?

2017年,《自然》(Nature)杂志就曾邀请多位科幻作者讨论过这一话题。美国作家金·史丹利·罗宾逊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科幻作品能描绘的时间跨度很广,其中一类被他称作“近未来科幻”(Near-future science fiction)。这些作品往往有着与现实主义作品相似的构架,人物身处的社会关系,行事逻辑都和我们目前经历的世界类似,但是处于一个高技术的环境之中。这样的作品帮助我们在一个思想的实验室中,探讨当下面临的困境。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则认为,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科幻小说的功能不再是帮助我们想象或是预测未来,但却可以帮助我们留存人文主义的精神。因为“科幻作品往往都以构建人文主义叙事为核心”,即便大数据时代各类监控技术的细节或许已经偏离奥威尔当年的设想,但温斯顿等人反抗的勇气,依旧是代代相传的财富。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截图。

法国小说家阿利特·博达尔则分享了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观点:身处技术爆炸的时代,技术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其实科幻作品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似乎我们也并无必要刻意去强调它的边界和特殊性。而借助科幻作品,非科学专业人士获得了参与科学事业、理解科学的特殊途径。其实在《黑客帝国》中,这种人与技术交融的图景已经反复被提及。《重装上阵》中锡安的议员就曾问尼奥:机器一定是敌人吗?到了《矩阵重启》,在新一代的锡安城艾欧,智能生命成为了人类的帮手。时至今日,《黑客帝国》式的故事或许的确不再是一种对未来的“想象”,而成为一种视角,用以看待行进中的现实,用以重新理解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刘亚光;编辑:李永博;校对:杨许丽。封面题图来自电影《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剧照。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短评

黑客帝国三部曲外传之寻找崔妮蒂。 讲述了一个深陷迷途的男青年,沉迷游戏世界不能自拔,然后在外接干预之下,清醒过来。但是为了挽救自己那个还沉溺在游戏的女友,毅然返回游戏中,和管理员做出艰苦斗争之后,成功把自己和女友都升成了神级装备,逼的管理员不得不向氪金大佬妥协,最终成功救回女友的故事。

4分钟前
  • W.史密斯
  • 较差

先不提meta策略的有效性(《双峰:回归》曾经给我们作了榜样),失败之处在于它本应该是关于空间的电影,但却变成了心理现实主义电影(甚至连反派人物都从“建筑师”变成了“心理咨询师”);诚然,在《矩阵革命》的结尾,尼奥和史密斯在雨夜中毫无意义但又无比炫酷地打了十分钟的架后,沃卓斯基对于设计动作不再感兴趣,任凭其沦为好莱坞程式化的“无影像”,连续性的武打节奏变成了高速剪辑的碎片、飞溅的爆炸物和人体形状的残块,正如某角色所言,它失去了曾经的“优雅”,Matrix变得张牙舞爪,直白到吓人地展示其武装暴力与愚民策略的恐怖;因此,即便当沃卓斯基将主题切回到尼奥和崔妮蒂的爱时,这些连带的拖泥带水之物让捕捉这些情感变得不大可能(而这点在前作里就做得更好)。

5分钟前
  • TWY
  • 还行

黑客帝国剧组23年再聚首一起重温经典片段

10分钟前
  • 舞当派
  • 较差

这三颗星分别给黑客帝国 1、2、3 。拉娜和莉莉都不再是沃卓斯基兄弟了。

13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看前特地又看了遍前三部,事实证明是对的。岁月的痕迹真的一目了然地残酷,这艘舰上的男女新兵的戏份尴尬地像硬塞进来的关系户,后半部分突然涌出一堆熟面孔以为自己在看Sense 8呢……不得不说乔纳森是真的帅!

17分钟前
  • 小林竹道
  • 还行

电影已经死了,游戏也过时了,我们需要更多 cat videos。

19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还行

我终于知道莉莉为啥不想执导了。这啥玩应?WHAT A MESS(捂脸)。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狗尾续貂,哦不说狗尾都是侮辱狗。开头还好,越到后越支离破碎,感觉是拍着拍着不想拍了。各种尬炒冷饭,镜头晃瞎眼,动作戏一塌糊涂。剧情上也毫无深度可言,就完完全全爆米花化了,WTF. 多一颗星给我家基努里维斯。

20分钟前
  • Nyctophilia
  • 较差

难得日本早于其他的确先上映了。非常失望。大量的情怀和闪回。整个调性和前三部曲相差巨大,显得过于玩闹了,而剧情一会又想深刻一会又很娱乐,显得非常割裂。叙事上非常meta,不同层级里的“角色“,一会儿在聊现实,一会儿在聊真实,一会儿在聊matrix里的游戏,一会儿在聊这个电影本身。然而大量意义不大的对白显得神棍又拖沓。此外,通过角色之口对影片中的对本影片隐(明)喻的游戏进行吐槽,对各种桥段吐槽,并不会让这些很烂的表现获得免于被喷豁免权。打斗戏和飙车戏都非常拉胯,属于可以直接跳过的内容。以及整个crew的扮相也太讨好了...当然等字幕出来还得再看一遍.//预告片还是很对味儿的 过去二十年了 不仅电影工业有了翻天覆地的革新 在生命科学计算机技术上我们都有了各种各样新的突破 在这样的新时代下黑客帝国如何展现其世界观魅力有待考察

21分钟前
  • Stan 少想多做
  • 还行

人过中年只能靠气功了

23分钟前
  • RITA
  • 还行

真正意义上的reboot,开始但不止于戏仿自己,也没有简单的重复或全盘否定,而是通过当今的视角再去批判性地重构(并突破binary)。尼尔和崔妮蒂的连结在新世界里被利用并沦为情感劳工(literally),但沃卓斯基还是执拗地去强调左翼式的爱与团结的必要性。这条脉络更多是延续了她们在《超感猎杀》里的思想(通过卡司也能一窥一二)。面对系统性的trolling,唯一的抵抗只有坚守阵地,而重启的黑客帝国无疑是让这些被认为“土”的事情重新变“酷”的一种尝试。

24分钟前
  • Methy
  • 力荐

黑客帝国三部曲系列加一个动画版已经完美闭环。如果你想看第四部,可以试试再看一遍三部曲,总是有新东西会触动到你!

29分钟前
  • Neo
  • 还行

这不就是第一部的中年疲惫版翻拍,基努的动作戏还是一如既往的笨重啊,基督味倒是越来越浓了

32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回事,恶评显品味?画质拉满,音效拉满,情怀拉满,成功延续矩阵传说,有什么该得打低分?

33分钟前
  • 潇湘水云
  • 力荐

没想到还有段《釜山行》...最后简直就是二进制版僵尸世界大战...

35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较差

矩阵重启没再请香港武术指导绝对是个错误

40分钟前
  • 如意萬重
  • 还行

3.5是懷舊+自嘲+少許新意的續集,沒有妹妹莉莉參與,拉娜還是丟出不少我覺得有趣的東西,符合當今世代的探討,也充滿對好萊塢電影工業的自我揶揄,淡化了哲學探討,強化了自我嘲諷,相隔多年再次回歸母體,一切都似曾相識,一切也都有了不少變化。4與1有不少互文與角色性別置換的轉變,1是崔尼蒂解放尼歐,4是尼歐解放崔尼蒂,軟性重啟的續集內核仍然是個愛情故事,機器人與母體永遠都無法拆散尼歐與崔妮蒂的連結,相隔多年再看到這一對破鏡重圓,穿著招牌皮衣,就是味道對了,但是沒八爺回歸參與的動作設計,場面只能用一團糟來形容,單純拉娜自己搞,就是混亂中又努力找回過去的動作感,看完只能說還是讓給專業的來吧,好壞參半的續集,劇情還不錯,但是動作戲稀巴爛,無法完全喜歡這部,但也挺開心看到母體重啟,潔西卡亨維克真的好正我超愛

43分钟前
  • Puff
  • 还行

非常怪异的电影,难以用好或坏描述。像侵入他人梦境目睹一些谲诡,过后了无痕迹,只留下一些让人胸闷的feeling。

44分钟前
  • nacchan
  • 还行

华纳:你拍也好不拍也罢,这个项目一定要上马。沃卓斯基:ojbk。

45分钟前
  • To-Mars
  • 还行

死后我来到天堂门口,看门的天使翻着我的生平,说:“让我看看,坏事,坏事,大坏事,说老实话你应该在地狱被烧红的铁签子穿过屁股。”天使又翻了一页:“这里,你曾经劝一位想看黑客帝国4的朋友千万别看,说有这钱不如去吃麦当劳。一位圣徒,请进。”

46分钟前
  • 拧发条鸟
  • 较差

拉娜·沃卓斯基疾呼:「电影已死!叙事已死!」官方吐槽,最为致命,一部讨论自由意志的电影,被多数人记住的只有Bullet Time。更讽刺的是,创作者也被挟入loop之中,沦为重复自己炮制续集的工具。「以前的艺术、电影、书都要更好,那时候还有所谓原创。」不难解释莉莉的缺席,所幸拉娜用部分的创作自由,打破第四面墙,让女性觉醒,完成那身份转变的飞翔。

51分钟前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