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欧美剧美国2020

主演:约翰·威尔逊,Cynthia Larson,Ron Low,凯尔·麦克拉克伦,Gabrielle Merken,Niko Nelson,Yanjaa Wintersoul

导演:约翰·威尔逊

播放地址

 剧照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2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3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4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5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6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3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4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5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6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7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8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9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19:20

详细剧情

  一个焦虑的纽约客,在处理个人问题的同时,试图提出日常生活的建议。

 长篇影评

 1 ) 看到了人类社会的荒诞性和“丰富多彩”吧!

琐碎的日常与其思考表现出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滑稽,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世界中,各种思想和追求层出不穷,彼此仇视,斗争,面对社会映射出的恐惧,对生命本能无理智的贪婪寻求庇护。奇怪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人总是那么出乎预料,社会冲突,个人冲突,内在冲突因不同主体延展出不同的效果,意识到作为人所追求的东西是否又能符合想象的到达呢?可能生命是暗淡无光的(为了不被充满美好希望的人所指摘,所以我姑且冠以“多数”——每个人也因自己固有思想受到挑战而与其争执以不至于崩塌——发觉的好无意义),能做的也仅仅是活着(大部分时间来说),只是活着的方式的差异,个人能做的也是按照自己的希望,动机等,以个人为核心而前进。也许这也是人群虽带有社会性,但却与彼此相隔无数条鸿沟的缘由吧!

 2 ) 一个充满“废话”的纪录片

看完莫名想到莫妮卡说的那句,“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It ' s sucks . You ' re gonna love it .”

感觉作者完全沉浸式地参与着自己的生活,完全真诚而细腻的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他的镜头下,无厘头的场景、稀奇古怪的人都那么可爱。只能感叹,有趣的生活是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的一﹣如果身边多几个这样的朋友,一定会很快乐吧!如果没有,那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虽说是纪录片,但好像没什么逻辑,更像是 vlog ,碎碎念的分享。想起最近看到,说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在交流中,没有太强目的性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亲近。所以,我们每天都在找"幸福"。幸福是什么呢?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吧。

 3 ) 如何创造有趣的作品

我在想如何快速介绍这部剧的奇妙之处,想到了这组镜头。一组常见建筑,外加一点想象力所构成的画面。本剧的每篇皆是由一条条几秒的短视频拼接而成,再由威尔逊磕磕绊绊的配音,共同完成一段这个男人对纽约这座城市思考的叙事。他的思考包括如何闲谈,如何搭建脚手架,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家具遮盖,如何账务分摊以及如何烹饪完美的意大利烩饭。

但是你可能会问,这些问题又有什么可聊的呢?事实上威尔逊在每篇中都没有对问题给出明确答案,有的只是不断探寻的过程以及非常私人化的感悟,比如在如何账务分摊中,他为了找到最公平吃饭分账的地方,先找到了一家卖裁判用品的店铺,然后询问了前来购买物品的一位裁判,得知他们近期有一场裁判聚会后参与了进去,最后发现就连裁判的聚会都混乱不堪,最后失望而归。又比如说在烹饪意大利烩饭这集中为了找到正宗意大利烩饭的做法,在街上寻找挂有意大利国旗的院子,找到后直接走进去询问主人是否会做意大利烩饭。 我想这是这部剧有意思的第一点,打破固定思维,进行尝试,我们有太多的不成文的规矩,忌讳,行事准则,这些东西一方面引导我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又束缚了我们的行为,而威尔逊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做就是了,没什么大不了。

第二点我想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威尔逊对生活的解构,你时常能看到这样的

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画面

这种画面的总会让人会心一笑,用一种完全日常的画面表达与日常完全不同的含义,用日常物品表达情绪,将脚手架赋予新的含义,鼻屎也会是很好的有机产品。面对重复的日常,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总能找出新的乐趣。我在惊叹于威尔逊如此有趣的剪辑的同时也感叹他的素材之多,这似乎暗含了想要做出好的作品的关键。

看到他成堆的视频素材以及密密麻麻的日记本后,我似乎能理解他为什么能拍出这样的片子了。有趣的关键在于尝试新的,重复旧的。新的东西赋予你生命力,旧的东西给予你表达的工具,二者结合才能够产出有趣的东西来。这是一种经过思考后形成的乐趣,由威尔逊个人的经验产生的独特乐趣。看完会带来很多的回味与感悟。在每天充盈着吃播,美妆,正能量,刻意的搞笑的短视频中,还能看到如此平凡的,奇怪的,俗气的,悲伤的,有缺陷的,不华丽的东西,感觉真的还挺奇妙的,给了我对于生活的一种全新视角,而这种视角又是任何人都可以尝试的,毫无成本的,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4 ) 还是没明白但又好像很明白怎么做

嗨,我是Charlotte,nerd,十级社恐。

我讨厌家庭聚会,不知道迎面而来并不认识的亲戚问我房子多大的时候怎么回答。

我讨厌坐地铁,不知道在拥挤的车厢里怎么看自己的书才能保证不被边上的人偷看。

我讨厌家里乱糟糟,却宁可懒洋洋在沙发上看书把左脚的袜子丢到地上七歪八道的娃娃身上也不站起来收拾。

我最近,被老板建议去参加一个培训课程。老师说了很多管理中必要的沟通技巧。可我只觉得身心俱疲。老师说,你们要问open question,这样才能有去有回。老师让我和他做角色扮演,我只坚持了两个问题,老师就宣布我把天聊死了。课上了四次,可我依旧是社恐。别人跟我说“天气真不好”,我却因为喜欢雨天而自顾自沉默。

就像上厨艺课,老师教了好多做菜技巧;可我呢,我连厨房都不想走进去。

这周,因为在过去的周末参加了一场不被事先告知赶鸭子上架的无聊家庭聚会身心俱疲的我,无意中打开了这个剧集。啊,太适合经常在日常生活中手忙脚乱的我了,我需要一本生活指南。

六集,试图回答六个问题,“如何进行一些聊天”“如何增强你的记忆”“如何保护你的家具”“如何分摊钱款”“如何提供脚手架”“如何做意大利烩饭”。

但一季看完了,发现他也没给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他不过是一个虽然特别丧,却又努力和生活交朋友的人,所谓的生活指南,不过是带点委屈的戏谑之语。到最后,他自己也没找到答案:完美的意大利炖饭还还是没做出来,他想要送饭的房东奶奶却中风进了医院;他想知道如何做到公平,参加了一场裁判的聚会,却发现他们在宴会上拼命薅羊毛。回头看看,生活中最终的解决方案都是一开始最不想要的,一开始最笃定的永远不是最优解。

你看嘛,这片子看似轻松怪诞,但我看到好像只有我们努力地得尝所愿,就是会撞上事与愿违。家庭聚会上,我躲在一个角落里拼命吃东西,不想让大家看见我跟我说话。可最后,我去桌子上拿薯片的时候,别人还是抓着聊天。一点办法都没有。

但是,在问完十万个怎么办后依然毫无头绪,在生活面前几乎要投降的极度悲观主义者,又常常是用尽全力努力生活的人。我可太羡慕John Wilson那永远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新鲜视角的能力了。反正人类社会都这么让人绝望了,远方也好,回忆也罢,都不见得有多好,那还不如就着眼于每天犄角旮旯里的古怪荒诞和温柔伤感。我爸常说我是个想太多的人,但此刻我觉得想太多也没什么不好,毕竟还在努力琢磨的人,是依然相信明天转角有惊喜的人。

我一口气看完了一季,也没明白怎么做。但倒是明白了,寻找答案的路,比答案本身有趣得太多太多。而本来又有什么答案呢?你喜欢人群,我喜爱独处;你能保护好你的家具,我的家具上总有奇怪的污渍,又有什么区别呢?我手忙脚乱学了这么多年的怎么办,到头来来学会的,也只是用自己笨拙的处事方式,过好这一分钟。而这当下的解决方案,换了个场景又无解,我又得再次寻找答案。

但是,我还是觉得,只要还能问怎么做,就还没到对生活彻底投降的时候。——最后,那个中风的奶奶治愈回家了,他端了一碗不完美的炖饭给她。我真想尝尝。

 5 ) 个人观影指南

ep1 How to make small talk 闲聊指南

在MTV的现场,因为背对着人群,所以每一个镜头都拍到了他,除了歌手的脸就是他的脸。

念白说道“生活中会有负面情绪,你需要筛选出来,然后扔掉”,对应着铲起猫砂冲马桶的画面。

ep2 How to put up scaffoldding 脚手架搭建指南

给脚手架小哥按工种命名的时候特别好笑,“roll-dog”负责开车带人在不同地点转移,被字幕组称为“好机友”哈哈。

纽约市民找到了脚手架的使用方法:客厅、卧室、洗手间、健身馆、棋牌室、办公室。

随处可见的脚手架,本应是保障行人不受到飞来横祸。但实际上,随着脚手架越装越多,对脚手架的日常护理和检查,也在额外支出这个城市的财政;否则,脚手架就变成了飞来横祸本身。应该把脚手架往更好的更艺术的方向改进吗?抑或是,跳出脚手架这个框架,找到更适合保护这个城市和市民的方法。

ep3 How to improve your memory 记忆力提升指南

念白说道“我的记忆力不好,这让我很没有安全感”,画面是一个路人的头,白色长发却顶部秃秃。

马上接“所以我在记录”,一整个柜子的录像带。还有五个黄色的笔记本,翻开,一个个小方格里面藏密密麻麻的小字,很仔细地凑近才能看清今天发生了什么。但事实上,认真读完反倒会让自己陷入自我怀疑,真的有发生过这些事吗?

用记忆宫殿法来记忆购物清单,每一件商品都对应着离谱却有共同点的街边物品。

到了商店,自然而然开启了「曼德拉效应」的篇幅,从商店男子的介绍,以为要进入思考了,结果转头竟然错入了电影片场,感觉很戏谑。参加讨论会,内容推到这里感觉开始要往诸如平行宇宙之类深奥的地方走了,落到了自己拿贴纸去改变现实中可能被记错的商品名。

「如果你今天过得不好,没关系,明天的记忆会美化今天。」

ep4 How to cover your furniture 家具覆盖指南

养猫了会发现,如果没有给猫咪足够的磨爪子工具,它就会盯上家具,尤其是沙发这种毛茸茸的、巨大的。但没想到NYC竟然是用塑料透明罩来裹家具,虽然能看到内馅儿,但使用体验一下子下降了。对比起来,本土群众用五花八门的针织物覆盖家具就显得「温暖」很多,何况还是手工的。

很有趣的是,卖塑料罩的店家,自己家里不用。

人用塑料罩防止小动物或者汤洒等意外,而城市则有自己的办法来防止人这个意外。椅子隔板越做越高,为了防止流浪汉躺平睡个好觉。酒店外的直角弯围栏,为了防止人因为抄近路而踏入自己的私有土地。相当尖锐的自制障碍物,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仿佛它想告诉你什么,噢,原来是FxxK YOU(画面)

甚至,由这个「覆盖与保护」的主题,找到了一个试图让包皮重新生长出来的公益组织。

ep5 How to split the check 账单分摊指南

聚餐分钱是个问题,尤其当那个点了四罐啤酒的酒鬼要求AA酒钱时。

那位坐在餐厅里的男士,把鸭舌帽推到头颅,一手托着腮,满脸分不清愁还是倦,观察同伴在分账单。这一段画面真的太写实了,和念白陈述的账单苦恼完全一致。

去裁判聚餐的时候,我竟然也怀有一丝期待这会是完全公平的聚餐。事实上裁判遇到钱也变回普通人,锱铢必较,打包汽水填补餐费。

ep6 How to cooke the perfect risotto 完美意大利烩饭烹饪指南

本以为是给房东太太报恩,期间展露了炸厨房的技艺。结果放置在新冠的背景下,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宝贵联系。这不是意大利烩饭烹饪指南,是完美邻里关系升温指南。

以上是观影后印象比较深的一些桥段,很日常,但却在精巧的叙事和不可多得的画面中突出了荒诞和戏谑,几近还原了日常生活的模样。

John Wilson属实是鬼才呐。

 6 ) John Wilson的精致小甜点 ——从一部纪实喜剧中看到的现代记录方式

城市交响曲这种自《持摄影机的人》开始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纪录片类型,是通过一座城市的地理景观和城市面貌,给观众心里产生对这个地方风土人情的感观与态度。

很难想象得到这种初期偏向实验性的影像风格,在多少年之后被使用在了一部如此接地气却也不乏幽默的剧集里。相比使用先锋性的影像使观众产生联想,导演约翰.威尔森选择了更直接的旁白方式,以每集二十多分钟短剧告诉我们——现在,美国,城市中的人们在如何生活。

这部纪实喜剧集被我称之为一个视频剪辑博主的极致追求。这种把生活中习以为常一直忽略的“小惊喜”式的素材夹杂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极度的舒适感。

要知道这些来自日常不经意的小瞬间们,很可能并非全部来自与HBO合作拍摄的规划之下。至少这种记录的方式应该多半源自John Wilson作为一个观察者和影像记录者的自觉。

我也称《How to with John Wilson》为生活观察类的小短片,剪辑素材就来自魔幻又真实的生活累积,就是一个人,在一处,待一段时间得出的观察剪辑小文章。

这并非是绝对的技术或专业影视制作上的优势就可以完成的。看似朴素,却从内容上做到别出心裁。

导演奇特的个人日常积累与痴迷记录的习惯也是让我们多少有些惊讶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再采用有趣的剪辑方式作为加成,就产生了我们看到的具有一些最具原初灵感创意的一段段短剧。

即使以这部剧集的拍摄为由,有围绕一些问题展开的“专题拍摄”,但素材库的累积是导演本人在纽约和美国各州走走晃晃所拍摄观察得来的。多数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多少会想要看一些没事闲晃的状态下的“另一种可能”。

在我的认识当中,旁白可能从来都不是一种多么高明的方法。但是当连导演的那些配音连叙述时的停顿和语气都变成了一种表演时,不得不承认这种恰到好处是令人舒适的聪明之处。

再者,一部纪实剧集做到在每一集中有不同的问题与喜剧效果表现方式的同时保持较为统一的主题表达。这是高于以往导演制作每个单独的vlog小视频之处,也是能够称之为一部影视作品的框架基础。

开篇定调便很自然地选择了全剧集都在使用的small talk,把作者与观众也放置在了一个安全而友好的距离上。少冒犯而多理解的温和表达,一些因成习惯所以熟悉而又出人意料的细小观察角度,让这部剧集没有成为又一部打着另类旗号,实则还是一碗老式心灵鸡汤的cliché。

我们使用影像以及其他各种形式进行记录的初衷总与想要留存的记忆有关,但记录与记忆又从来是不尽相同的。正如那些为了保护建筑反而让它们失去原有美观的脚手架,那些为了保护家具不被弄脏而永久不被摘掉的塑料膜,那些为了记得所做的记录却永远不会回看的录像和日记——这些记录保存方式千奇百怪,确实经得起岁月流失,但我们唯一珍惜的仍然是随时间而变化着的记忆。

如果将旁白去掉只留下影像空放,我认为多数镜头都可以作为一部电影中的空境留白或转场,是可以做为那些灵光一现的华彩部分而存在的。然而,这些片段被集锦式的排列在这部剧集当中,变成了是一部包袱密集且气口均匀的秀。

观看过程中我在想,现代人可能回不去那种放下手中镜头和屏幕的阻隔而选择去与别人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了。后一种方式不再为我们最习惯的方式,由此与真人交流在我们看来变得无比尴尬和困难重重,即使内心从来并不希望如此。

我们会更加期盼一种无交流但有共鸣的获得方式——寻找一些抽象奇怪的共同点,比如剧中提到的曼德拉效应集体失忆小组。

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一直存在,围绕着我们,只不过在我们没有了太多沉重的思考之后,愈发突显了出来。而《How to with John Wilson》也给出了对于这种现象的解决方式,即得过且过,实在是适合有一定自我调侃兴致的观众来接受。

这部剧集给我极度舒适的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源于这种表达风格的统一以及素材内容编排的和谐程度很高——感觉像在看一场纪实向的脱口秀,可能是影视博主这种职业出现之前,导演所没有(或是不屑)尝试的一种东西。

毕竟,抖包袱一样的方式和节奏也很难让人有一种深刻感。甜点终究只是甜点,我此次的赞叹也只能出自肠胃而不是后脑勺。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设备普及以及拍摄成本无限降低,谁还不能有个几十分钟的vlog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呢。但是如果要把这种现代技术进步带来的方便转化成能和风格沾上边的、有所表达的艺术作品仍然需要一些影像化规格的要求,这可能也是我们在区分《How to with John Wilson》不能将其划为纯正的纪录类型的电影。

然而,这种差距究竟有多么遥不可及呢?

将剪辑运用的炉火纯青并利用生活当中的拍摄影像制作的成熟电影可能早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并没有成为什么主流受欢迎的固定型态,也许剧集或者电视短片的方式比起传统电影对其的要求更为适合。

之前一直对视频博主多少有着刻板印象,一味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或奇特或优越的生活剪辑进去展示给别人看(实际上如果是有本人出镜讲解那种的话我还是仍然还是认为如此)。

但我现在觉得正是因为这种形式的简便开放,如果在内容上稍加心思,就会给人意想不到的小惊喜。

也许直接采用旁白与vlog这种形式是可以自洽的,难以想象我们把《持摄像机的人》里面加入旁白,但是在如此多的生活化小场景的镜头切换当中,如果将故事性弱化,还有点想象不出使用略带诙谐的讲述配音之外能带出这些小情绪的替代方法。就连马丁.斯科塞斯在《Fran: pretend it’s a city》里面没有做到不落窠臼,还是采用了对话访谈的形式,就算Fran的回答是多么的幽默。

对于电影的爱让我强烈的对这种过于现代化的方式十分抵触,但是也是这份爱让我冷静下来之后思考电影的未来会不会有与短视频、vlog等形式的交汇衍生,这又将是一种怎样的观看体验。

如果真如科尔托夫的理论所强调的,导演要通过摄影机的镜头,即为“电影眼睛”,就是要将不断从各处搜集来的画面以创意的概念连接起来、呈献给观众欣赏;由此摄影机也可以被拟人化,其人类化的行为即是通过剪辑完成的。

依照这么说,本剧集玩出来的花样仍然属于电影的广义范畴之内。这也正如科尔托夫强调的另外一点——电影不应该是精英阶层的艺术作品,而应该是一项能够愉悦人心且有意思的工作、技艺或者说媒介。[1]

与其看其他人怎样精致的生活后再刺激我们自己去努力赚钱再拼命消费,其实我更觉得还有人愿意把那些不花太多钱,但是花了心思的东西拍出来更有意义一点。甚至我认为滨口龙介在他的部分电影当中追求的那种生活中的魔性戏剧时刻正是John Wilson花两年多时间积累的那些妙不可言的真实素材。

可能生活写实的一面即是如此,没有那么多激情昂扬、戏剧化的时刻,多数平静寂寞自找乐子,或者说更多时候,是在苦中作乐也要自我低嗨一下。

《How to with John Wilson》这部剧集通过每个记录下来的事都在告诉我们

——能够支撑每个普通人更好的活下去的其实是我们内在共有的一种心情和想法,而非外在的物质或环境,虽然我们非常想用这些去掩盖或占用自己的脑袋从而不用去想、不用思考。

不知道导演需要多久积累到这些素材,也不知又需要经过多久的沉淀来促成这种主题的叙述方式,但看完剧集,我可能不会认为观看的过程是在浪费时间。

我只知道这种想法经常出现在刷完无数个短视频之后,却不会出现在完整的看完一部好电影的时候。

记录与记忆从来不是一回事,可能正向我们对纪录片/纪实题材的要求从来不仅仅是记录而已。有价值和意义的也从来不是那些记录本身,而是存在在我们回忆当中的那些感受与难忘,这可能就是每个人脑中属于自己的蒙太奇。

可能,我们应该放下手中的摄影机或者寻找一刻不停地娱乐刺激的电子产品们,出去走走晃晃,看看身边的人和事了。

[1] 引自《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插图修订第8版,第十一章,491页.

 短评

请认准「英美剧漫游指南」的翻译,不认准也没办法,因为只有我们翻译了😂。这是英美剧漫游指南的首次翻译,完全出自对本剧的喜爱,NEW字幕组网站有全6集,B站有其中4集(某2集不给过我们又不想打码)(update:弯弯字幕组也翻译啦!)

4分钟前
  • 陆小鸟
  • 力荐

John Wilson拍得太好了,是21世纪的浪荡子,影像时代的漫步者。

5分钟前
  • fushia
  • 力荐

纽约漫游者,或是影像单口喜剧表演艺术家。因为絮语的体裁,所以作品和作者是高度同一的,Wilson很难在镜头前伪装出一个人设,而观众爱死了他的那些奇特的联想和微妙的尴尬——我们知道,他是谦逊的,善于在无聊日常里发现有趣细节的,因而可以信任的。每个主题下盛放的是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成年人的生活困惑,而他有刨根问底的精力和深入思考的毅力,于是每次升华都是那么自然,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全新角度。笑足了五集,然而在季终猝不及防地大哭了一场——新冠入侵、被迫隔离,时刻陷入失去的恐惧之中,所爱之人离我们愈发遥远。愿你我都能更勇敢,愿善良的房东太太永远健康。

7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神一般的影像表达形式 so much more than vlog 会讲故事的人太牛逼了

9分钟前
  • Jus
  • 力荐

最搞笑的剧本来自于真实,比如《波拉特》;最高级的幽默莫过于讽刺,比如《pretend it’s a city》。本片两个都做到了极致。一本正经搞笑,搞笑中透着些许丧,丧中又带着某种哲理,配上nerdy宅男画完音,直戳心灵。最后半集首尾呼应加升华,从五星提到了六星。Thank god,这种片子真是可遇不可求。

14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力荐

🧡💛💚💙可能就是我一直最想拍的那种美妙狗屁吧💙💚💛🧡

16分钟前
  • crankyanny
  • 力荐

作者对生活的解析如同他对素材的捕捉利用一样敏锐

17分钟前
  • 睿蕊
  • 推荐

看到他写得满满的日记本就懂了为什么他能拍出这部片,有趣的生活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

20分钟前
  • Aviana
  • 力荐

爱到跳楼,辞典型纪录片,整合素材的能力简直是未来机器人水平。生活没有剧本却如此情景喜剧!socially awkward nerd的遛弯总结,虽然你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纯粹主义者了但你依然能感受到这份纯粹快乐!最后一段call back太强,像是揉面团一样拉长成六个三十分钟的深情凝视,爵士乐一样零碎的漫步迎来舒缓的收尾更爱纽约一点,我紧握他手说:you are so my SOULMATE,hiya NYC,empire state of mind

23分钟前
  • 根斯巴克连续体
  • 力荐

约翰·威尔逊总是有他独特的视角和幽默感,而且又很巧妙地呈现出来。而在开心了五集半之后,最后却突然滑向伤感。

2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Nerdy weirdo白男的旁观视角纪录喜剧片和写给纽约的情书。每一句话都能有一个对应的片段这是有多少素材啊…回味无穷,有跟High Maintenance一样的energy,两位主创估计能做好朋友吧。(看出他跟我住的地方在同一neighborhood,不知道能不能撞见呢

30分钟前
  • 倪克斯
  • 力荐

应该是自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最佳范例吧

32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爆尬之中又有一丝寂寞,平中见奇,发人深思……满满的Nathan For You之geek感,还以为是Nathan Fielder恶作剧伪造了一个身份在说话,一查原来真有John Wilson此人。

33分钟前
  • ハヴィエ
  • 推荐

孤獨的人觀察力最強,而且關注點會比較奇怪,可能看似無聊沈悶,但是能自嗨。

34分钟前
  • *
  • 还行

表面看似很丧,但实际上充满了奇怪的正能量?

37分钟前
  • 小虎队解密卡
  • 力荐

看完好想自己拍。p.s.放到上海或者广州能拍出来,北京永远不可能。

38分钟前
  • 康堤
  • 力荐

目瞪口呆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tv show

42分钟前
  • oo!oo
  • 力荐

把月曜、发国新浪潮和一个nerd放锅里煮,会获得本剧。嫉妒到不想给五星

46分钟前
  • 🍞
  • 力荐

Joe Pera + Nathan Fielder 2020 年的写实主义经典

51分钟前
  • Jin
  • 力荐

怎么办从看到纽约人对街头遛猪见怪不怪那刻开始憧憬了,感觉是很适合怪人生活的地方。

54分钟前
  • 羊皮糖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