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战争片大陆2011

主演:赵文瑄,成龙,李冰冰,胡歌,孙淳,姜武,陈冲,余少群,宁静,房祖名,杜宇航,梅婷,陶泽如,邢佳栋

导演:张黎,成龙

 剧照

辛亥革命 剧照 NO.1辛亥革命 剧照 NO.2辛亥革命 剧照 NO.3辛亥革命 剧照 NO.4辛亥革命 剧照 NO.5辛亥革命 剧照 NO.6辛亥革命 剧照 NO.13辛亥革命 剧照 NO.14辛亥革命 剧照 NO.15辛亥革命 剧照 NO.16辛亥革命 剧照 NO.17辛亥革命 剧照 NO.18辛亥革命 剧照 NO.19辛亥革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2 04:14

详细剧情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赵文瑄 饰)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期间,黄兴(成龙 饰)、黎元洪(姜武 饰)、隆裕太后(陈冲 饰)、袁世凯(孙淳 饰)、汪精卫(余少群 饰)、宋教仁(邢桂栋 饰)、秋瑾(宁静 饰)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长篇影评

 1 ) 革命是什么?

导演试图想讲明白这么一个问题:什么是革命?革命是什么?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问题。
革命者的初衷都是简单的,是为了全天下的孩子被世界温柔对待,是为了主宰自己的命运,是为了唤起民众崛起。
革命不是流血。革命不是牺牲。革命不是为了革谁的命。

有人说此部片子里的人不够血肉丰满。
我以为2个小时的时间就算再天才也无法完美诠释概括那一段最激荡的风云变幻。
一个不激进的革命者孙文,一个忠诚的信仰者黄克强。还有革命的投机份子北洋军阀派,以及那些如今已经面目模糊的年轻革命者。

一个人的革命是简单的,许许多多人的革命因人性变得复杂扭曲。

在那个英雄与枭雄并立的年代,在那个诡计与阴谋较力的年代,为了维护保存革命的果实,孙文选择了妥协与退让。
在革命后期,他一直都在妥协。他和袁世凯妥协,他和俄共妥协,他和内部异见者妥协。
他是懦弱吗?他不是。因孙文在,革命才可得至少早十年喷薄而出。
革命不是几个人操起枪杆就能成事,革命不是一腔热血撒地就能成功。
因他,各方力量才可统一到革命大格局中来。因他不在,各方瞬间分崩离析。

中国人不是没有觉悟,只是私心太重。人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即便是在那国将不国的时候。
中国人太聪明,聪明的人太多,他们不相信会亡国,他们不相信自己生活的最悲惨,他们不相信几千年的皇帝时代可能结束。

是以,一个无私的,一个不相信那些的人,他心中的大义就是革命。

在影片最后的字幕打出了一句话:虽然XXXX,但是它没有彻底推翻XXXX。

果然是站在说话不腰疼。以他一生之力,可以做到那些。试问几人敢说在当时当刻,自己可以做到比他还要多。

试问如今之天下,又彻底推翻了XXX了么。

革命是什么?革命是以无私之心,护天下之有私。
从此,君王再没有理由说:普天之下皆王土。
你以为你如今凭什么有权利护得住那么多私心。

可悲的是,好多人看笑话一般看这部电影。你又何德何能?

 2 ) 《辛亥革命》:华彩者,孙淳也!

先说几句张黎。
如果要在中国的电视剧导演中找到一个我最喜欢甚至是唯一喜欢的,那无疑就是张黎。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拍出了《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这样让我百看不厌的作品,纵然之后他的“招安”之作《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看得我数度热血沸腾。张黎为中国的电视剧树立了一个其他电视剧导演难以企及的高度,就是因为他,使我觉得中国荧屏上的连续剧尽皆糟粕。
这是我期待《辛亥革命》的理由之一。
接着就说说孙淳。
《走向共和》之前,中国荧屏(荧幕)之上没有袁世凯,《走向共和》之后,中国荧屏(荧幕)之上只有一个袁世凯,那就是孙淳的袁世凯。《走向共和》若无孙淳的袁世凯,魅力立减三分,也因为《走向共和》,孙淳也成了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日后我之所以观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为张黎,二为孙淳。
这就是我期待《辛亥革命》的理由之二。
仅此两点,没有之三。
可以说,若没有此二人,一部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影片是不一定会有让我掏钱的理由。今年辛亥百年,其敏感不亚于60大庆和90寿庆,因此可以想象的是,《辛亥革命》的过审必然艰辛,更何况,这部影片的导演还是个有案底的。鉴于当下中国,有着在荧幕上美化历史的传统,在看到《辛亥革命》之前,我很担心,这会成为又一部大型献礼片。适逢之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坊间传闻,说导演版《辛亥革命》和公映版《辛亥革命》几乎是两部电影,一贯善于恶意揣测有关部门的我,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逐渐对这部影片所承载的历史元素失去了兴趣。而当看到电影成品之时,我不由得不相信那所谓的坊间传闻,也不得不继续怀着恶意揣测有关部门。
尽管我喜欢张黎,但我仍然觉得,在电影院里看到的这部《辛亥革命》实在难堪佳作。
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里,这部电影几乎一步一个脚印,印证着我对剧情的猜想。《辛亥革命》在以幻灯片的形式,快速地将我们庙堂愿意告诉我们的“辛亥”,也是我们熟悉的“辛亥”一一展现。因此,我们在胶片中,理所当然地看到了毫无私心的孙文、野心膨胀的袁世凯、英勇的烈士、狡猾的洋人以及无能的朝廷众官——这些一部以庙堂意愿的主旋律方式来表现“辛亥革命”电影的元素,一个都没少,而且都在恰当的时刻用恰当地出现。可以说,除了黎元洪被强拉下水的那个桥段让我颇有点意外之外,其他和历史有关的桥段,大多都在我的意料之内——平淡而无惊喜。
所以在我看来,《辛亥革命》的剧情是平庸的——这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革命电影所应该有的剧本。倘若你希望在《辛亥革命》中感受到如《走向共和》般的思考,那无疑是失望的,从目前的电影来看,或许同样有思考,只是已经被剪刀剪得支离破碎。因此我宁可相信,《辛亥革命》中的所谓思考,是庙堂的思考,而不是张黎的思考。
缺乏足够尖锐的视角,让《辛亥革命》这部用正序讲述故事的影片就像一个流水账。正如我前文所说那样,这部影片的情节递进方式是幻灯片式的。诚然,这段庞大的历史确实无法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说清楚,更何况,战争戏以及情感戏这两大卖点又占据了一定的片长,留给“历史”的胶片并不长,因此涉及到孙文、黄兴、袁世凯等主角的剧情是边删边说,和主人公无关但可能有用的剧情则能不说就不说。这直接后果就是,影片中各段剧情的衔接方式居然采用了我最不喜欢字幕介绍方式,相同的手法曾在《山楂树之恋》和《建国大业》中出现,而《辛亥革命》比前二者显得负责任的地方在于,张黎还是为字幕所介绍的剧情配备了几个简单的镜头。而在片末,更是出现了我所预料的字幕,这和内地版《走向共和》的末集片尾的滚动字幕,一样让人觉得如此地格格不入——正可谓,片头字幕抖一抖抖出了电影,片中字幕走一走走出了剧情,片尾字幕吼一吼吼出了关键。
如果说《辛亥革命》算是《走向共和》的电影版,那无疑也是阉割阉割再阉割后的。如果看过《走向共和》,那看完《辛亥革命》之后难免会开始怀念,因为前者中的角色都是人,而在《辛亥革命》中又逐渐变成了神。影片的末尾,同完整版《走向共和》一样,用一段孙文的演讲来结束影片,只是这段长长的台词,却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震撼。
高大全的主角,选择性跳跃的剧情,让这部其片长本无力承载这段历史的影片,竟让我觉得有点漫长,而促使我看下去的,正是演员的精彩表演。而同影片中革命方那充满主旋律气场的表演相比,袁世凯以及清廷官僚这些所谓反面角色的戏,成了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当孙淳扮演的袁世凯出场之后,《辛亥革命》就几乎成了戏骨们的狂欢。张黎的《辛亥革命》多少让我有点失望,而孙淳则完全达出了我的预期,遗憾影片并没有给袁世凯这个枭雄更多的片长以及更多的刻画,我明白,这是庙堂使然,审核使然。尽管束缚重重,孙淳依然是《辛亥革命》中最具光彩的一个演员,孙淳的袁世凯所迸发出的气场,是无论往赵文瑄和成龙身上打上多少的灯光,给了他们多少极具气势的姿势和镜头都无法达到的。有意思的是,这部革命党尽皆挺胸昂首的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孙淳跪在殿内的戏,他和陈冲的对戏,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反复观摩的桥段。确实如有人所说那样,《辛亥革命》只要看孙淳的表演,就值回票价,而对我而言,则更为极端——《辛亥革命》中只有孙淳,倘若无他,此片充其量只是平庸之作。
本文最后纠正一个网络上一个流传并不太广的揣测。预告片中有个成龙抱着马克辛冲锋的镜头,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质疑,说《辛亥革命》乱来,把马克辛当冲锋枪了。在此我要为张黎说句公道话,《辛亥革命》的“硬件”还是相当过硬的,摄影师出身的张黎是不会在大胶片上留下任何破坏美感的瑕疵,因此《辛亥革命》的服装道具布景等元素不可谓不精致,而战争场面更是达到了国产电影的一流水准,因此他不会在马克辛这样著名的重机枪身上犯下低级错误。看过电影的都知道,此处成龙抱着马克辛冲锋不假,但他没把这样的重机枪当冲锋枪用,而是抱着他冲到下一个战壕,然后重新架起扫射,片中还特意点到了马克辛发热量大的特点,解决的方法就是对着枪管撒尿。

 3 ) 耐力!耐力!张黎去练叉腰肌!

这部片子有一个很好的开头,至少让我浮想联翩。路人夹道,却皆尽茫然,无人知道这个女子姓名籍贯政治面貌。秋瑾对这个世界最后一瞥,唯一动容的,只是一个埋头吃奶的婴儿罢了。引刀一快,从不是难事,更不用说这位弃夫抛父东渡日本,倭刀手枪从不离手的鉴湖侠女。关键在于,这一刀,是否能斩出希望;这一屏幕的赤子之血,会不会化作下一代中国人的春泥。面对行刑官,她只说,安得广厦,哺乳天下。可她还有好多话没说。
不知道张黎有没有让秋瑾明白,正如《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一再暗示的那样,她所追求的事业,并非革几次命就大功告成,并非几代人之内就可以解决,甚至并非是一两个王朝所能承载之重。那个婴儿仅仅是一个最不靠谱的希望。如果他家境富裕,20岁以后可能会考个公务员,从此蝇营狗苟。如果家境贫寒,则可能浑浑噩噩,来不及被人唤醒,就在不到20岁的年纪变成了军阀混战的炮灰。如果他侥幸未死,并且有幸开化,对不起,还有北伐,还有中原大战,还有剿匪,还有用人肉扛过来的淞沪长沙。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和前浪都死在沙滩上。电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林觉民一帮孩子在沙滩上嬉戏。后来他们都成了烈士。林觉民这一代没有完成革命,那他的后代呢?他的堂侄女林徽因,建国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你懂的。李鸿章说过,黄仁宇也说过,当前中国所经历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依然身处这一变局之中。

开头的几分钟一过,后面的剧情就无可救药的迅速滑向平庸和幼稚,几乎可以称为一部准主旋律电影。说平庸,生搬硬套的武戏和感情戏相当令人作呕。难到商业片就一定要靠哗众取宠来获得认同?胖胖的黄兴摇身一变辗转腾挪飞檐走壁,革命党唯一知兵的将领硬生生的成了保镖。保镖也就罢了,你丫还和星矢有一拼,大炮都轰不死,爆破弹近距离爆炸衣服都不破,从头到尾就断了根手指,还是自己切的,我了个去。(其实我在成龙影城看的电影,而且他们家团购真便宜,就不说这是成龙大叔的错吧……)感情戏,我就没明白李冰冰是干嘛滴,莫名其妙的哭,莫名其妙的笑,一会扮护士一会扮人妻,还不知所云的臭骂成龙一通。说幼稚,朱尔典和袁世凯虽然是跨国好基友,但他俩的对话也绝不可能如此一丝不挂。朱说:“我的目的就是给英国在华利益找个代理人。”袁说:“那你可找对人了。”……你当人人都学过中国近代史纲啊!还有林觉民就义前受审那段,张铭岐可真是一个作风民主、爱民护民的好官啊,居然1对1审犯人,旁边连个衙役都没得,而且还让嫌犯站起来,而且在嫌犯咄咄逼人嚣张气焰下依然和颜悦色循序善诱,甚至不惜违抗上谕法外开恩,这是什么精神!我好不容易去次电影院,本以为可以像《让子弹飞》那般频频被台词戳到G点,或者会和《走向共和》那样被详实又韵味无穷的叙事、爱恨交织有血有肉的人物刻画所倾倒,没想到看的睡意盎然。我真想问问,张黎,你招安了?

还有一点有关本专业的唠叨,电影里有个场景。刺客在开会时妄图刺杀革命党人。被抓住后,黄兴去审他,就问了一句话,刺客慷慨激昂的说了一通伦理纲常,黄兴满脸不屑的听完,冷冷的丢下一句:“别审了,这个人和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世界。”然后就潇洒的走了。这句话居然引出满场欢笑……革命党人可是要建立民主共和,建立法制的啊。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没有用任何法律,没有经任何程序,怎么能定罪?怎么能下令“别审了”?就算是大总统也没有这个权利。不清楚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事,这种混账话怎么能出自革命党之口?又怎么能在百年后的今天激起笑声一片?实在不解。

 4 ) 连刷《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后,我梳理了一些史实

在这个漫长的假期,我一共刷了四部同一题材的电影:《辛亥革命》、《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才发现后三部电影是不允许在豆瓣评论的,索性就都写在这里。

这四部影片都是献礼片,让我们回到了上个世纪前那一场场血腥而又振奋人心的革命中。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但四部电影却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梳理出不同的主线,呈现出革命者的不同使命:

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结束封建统治;

2、建党伟业:点起有革命信仰的星星之火;

3、建军大业:武装反抗军事独裁;

4、建国大业:建立统一的、民主的新中国。

电影中一些史实是重复的,有些演员也是多次出现。

这几部电影我都连刷了几遍,记录了一些剧情,查阅了一些资料,看一下这部电影是以什么样的视角,记录那时候发生的事情。

1、《辛亥革命》

1911年3月,一切看似准备完善的广州起义开始了。黄兴带120人的起义军到达广州城下,进行起义。与此同时,孙中山在美国等待起义的消息。

一切还算顺利,起义军很快打进了两广总督府,但张鸣岐却炸墙逃走。

起义军在追击途中遭到了强烈的攻击,义军死伤大半,黄兴受伤,逃回香港。广州起义失败。

林觉民被张鸣岐抓住,张鸣岐试图劝降,林觉民道:“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广州起义失败,潘达微冒死收取七十二烈士尸体。后经证实,实有84人牺牲。

为了镇压革命,清廷不惜以川汉铁路、粤汉铁路做压债,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借款。引起了四川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调往四川镇压。武昌的共进会、文学社响应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决定在10月于武昌起义。

10月10日,汉口俄租界的炸弹意外爆炸,起义计划泄漏,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捕。

陶启胜到新军工程第八营查看,发现有人在窃窃私语,便大声训斥。金兆龙、熊秉坤、程正瀛决定立刻起义,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念黎元洪是自己的师傅,并没有杀他。黎元洪在被逼之下当上湖北军政府都督。

孙中山得知消息后,不是立马回国,而是立刻到英国去劝四国银行团停止向清政府借款。孙中山在英国遇到了清朝驻英公使唐维雍之女唐曼柔(父女都是虚构人物),孙中山在与德、法代表讲话时,由她当翻译。

孙中山回国时,唐维雍和唐曼柔双双自杀。

没有了四国银行团的借款,就连袁世凯的新军也无力回天。在黄兴的率领下,武昌保卫战进行了四十余天,内地十八省中十六省相继独立,虽然山西、陕西、甘肃后来被清军夺回,但革命军有了半壁江山,孙文被迎回中国,就任临时大总统。

本来想做皇帝梦的袁世凯听到这消息之后大怒,这皇帝做不了了,那就做大总统了,虽然坐着硌屁股。

“那年冬天,就是当下这个时节,冷风一个劲的往人骨头缝里钻,天上还下着大雪,说起来就要过年了,可满城没有一点的喜庆的意思,还透着一个字凄凉,断头台就立在广场中间,铡刀的刀刃上,还结着血红的冰溜子,皇帝路易十六被绑着过来了。可怜啊,穿了一身单衣,冻得全身发抖。满城的百姓,都拖家带口的来看热闹。时辰一到,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把皇帝的头往铡刀下面一摁,冰渣子沾了一脸。就听着,咔嚓一声。”

袁世凯就这样像说书一下,一步步的把隆裕太后逼的喊出那一声“退位!”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此结束。

袁世凯摄取革命果实,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但共和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挽救中国当下时局,但也让日后帝国主义的力量有了打击。

# 附:国民党建立的一些重大节点

1912年:建立

1913年:被袁世凯强制解散

1919年:孙中山建立的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

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国共合作

1925年:孙中山去世,国民党建立广州国民政府

1926年:迁都至武汉

1927年:以汪精卫为首的左派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开始争权,国共合作破碎

1928年:北伐成功

1930年:爆发中原大战,国民党内部分裂

1931年:国共在赣南进行战争

1935年:第五次“围剿”之后,共产党被迫长征至陕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

1938年:迁都重庆

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为国民政府

1945年:抗战胜利,汪伪国民政府解散

1948年:国民政府改为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任大总统

1949年:败退至台湾

2、《建党伟业》

1911年,沪军都督陈其美护送孙文先生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袁世凯逼退清廷,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在湖南服役半年没打过仗的毛泽东退伍。

1913年,在上海的国民党代总理宋教仁遇刺,引发二次革命。

1915年,袁世凯签订从《二十一条》中筛选出的《民四条约》,在日本的支持下称帝,建立中华帝国。

1916年,蔡锷和黄兴在孙中山的支持下在云南起义,发动护国运动,率护国军直冲北京,袁世凯退位,不久后病逝。

1917年,徐州军阀张勋借调停府院之争,率五千辫子军入京,拥立溥仪为帝,段祺瑞联合驻扎在天津郊马厂的李长泰、保定的曹锟、廊坊的冯玉祥组成讨逆军消灭张勋。

建立民国才六年,就出了两个皇帝,这叫革命吗?北京大学的陈独秀、李大钊深知大义,决定学习苏俄的十月革命,主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中国发生了由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也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经过学生游行和中方强烈的态度,协约国决定将山东半岛归还中国。

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一个共和,但无法挽救中国当时的社会。1921年,中国派出代表去莫斯科共产国际开会,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各方代表在上海开会,毛泽东也成为了湖南代表。

由于有特务跟踪共产国际派来的马林同志,上海的开会地被发现,陈独秀决定撤到嘉兴的渔船上建立共产党,马林因太抢眼而回了苏联,陈公博竟因为隔壁有对情侣殉情自杀吓破了胆,回了广州。

1921年6月末,共产党正式建立,定7月1日为建党节。

# 附:中国共产党重大节点

1921年:建立,以陈独秀为总书记

1924年: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7年:四一二事变,大量共产党人被杀,共产党发动八一南昌起义

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赣南发动土地革命

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开始撤退到陕北,称“长征”

1937年:七七事变,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1945年:抗战胜利,与国民党签订《双十条约》

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条约》,国共反目

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此后历史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节点

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3、《建军大业》

1927年,蒋中正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事变,没收工人纠察队枪支,肆无忌惮的杀害共产党员,引起了在武汉一方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的注意。与其同时,在北京闹游行的李大钊也被张作霖杀害。

形式逐渐对共产党不利,一些老顽固派执着于汪精卫政府(武汉国民政府)的帮助。周恩来仰慕毛泽东在中国对于农民的重视要高于工人的言论。决定和毛泽东一起建立一支共产党的队伍。

在说服贺龙后,叶挺、贺龙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军到了南昌与周恩来、朱德等人会合。

与此同时,汪精卫政府发动七一五事变,也开始杀害共产党人,宁、汉的国民政府开始合并。

经过高层会议,决定在八月一日在南昌进行起义:全体队员以脖子上系红巾、腕上带白帕为标志,口号保卫河山;叶挺部队先占领守卫少的火车站,断敌军后路;朱德请南昌大大小小的军官赴宴,以此减少敌人领导能力;贺龙部队进攻藩台衙门的第五军;叶挺占领火车站后,再率军进攻城楼。

由于内部有间谍,起义计划和标志被泄露,但国军无心作战,让第五军很难召集。占领火车站后,周恩来三枪为号,贺龙、叶挺部队相继出击,朱德在宴会上也把所有军官都抓住了。义军很快打到了城楼,第五军也正好召集起来了,国军用机枪扫射义军,义军用炸弹将机枪炸毁,进了城门,但很快又遇到了第二波机枪和敌军伪装的义军,还好粟裕问了口号,才识别真假。

南昌起义结束,义军成功控制了南昌,再后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华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日。

随后,义军撤出南昌城,争取到广州的海岸接收共产国际的援助,但在三河坝遇到国军的强烈反击,两万人的部队被打成八千人。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也发动了起义,还提出不能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帜、帽徽作战,将军名改成中国工农革命军,全体拆掉帽子上的国民党徽章。

毛泽东等人有领导了秋收起义,遭失败,撤往井冈山当“山大王”。朱德军虽然遭到潮汕、三河坝起义的失败,但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合后,势力大增,为后来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奠定基础。

再经过1927年–1937年,1945年—1949年的革命中,新中国才能成立,我们在过着好日子时,也不要忘记革命先辈的辛苦和牺牲。

# 附:中国军队(不计清朝以前)重大节点

1895年:奕䜣、荣禄等大臣联名上书,请求建立新式军队

1900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1911年:武昌起义

1912年:清朝灭亡,全国军队进行改编

1916年:袁世凯死后,各地军阀相继独立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训练北伐军,准备北伐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将北伐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

1927年:周恩来等人发动八一南昌起义,后来的新中国将此日定为建军节

1927年:毛泽东建立中国工农革命军

1928年:北伐之后的国民革命军被改编

1931年:中国工农革命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

1935年:红军主力长征,撤至陕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红军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编第四军抗日

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军队合并成东北野战军、中华人民解放军等军队

1948年:全部军队合并为中华人民解放军

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

2017年:建军九十周年

4、《建国大业》

1945年10月10日,抗日战争结束两个月后,毛泽东与蒋中正在重庆见面,签订《双十条约》,共产党军开始撤往东北。

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开始对关内的解放区进攻,共军大多撤往陕北和东北,毛泽东先在哈尔滨设政府,随后南下。至1948年攻下整个东北、河南、大半个河北、半个山东。与此同时,蒋中正在南京当上了大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蒋介石开始对毛泽东进行轰炸,但被毛泽东躲过。

在1947年,傅作义曾向美国记者发誓:如果自己兵败,就给毛泽东牵马。1949年,保定、山东半岛的国军向南撤,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大总统,开始向毛泽东谈判。1月15日,天津失守,1月21日合肥失守。傅作义在民国政府的强烈命令和自身安危下,决定向解放军投降。1931年,傅作义率北平的军队,投降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让开国大典可以毫无阻拦的执行。

1949年9月末,北京(已经改名)、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福建、江西、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这是按现在的区划,以前的行政区划怎么样就不管了)已经被解放,解放军获得了半壁江山。经过投票,国旗、国歌都确认了。10月1日,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而在北京的傅作义也后毛主席开了句玩笑话:“我曾经说过,兵败之日要为您牵马,今天我给您开门。”

在台北的蒋介石仍妄想想挽回形势,让广州方面派飞机轰炸北京,但油量不够要在韩国附近加油再回去。美国拒绝了,众叛亲离的蒋介石决定放弃轰炸计划,开国大典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自1921年建党到1927年革命,到1935年长征,再到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到1945年发动解放战争,再到1949年建国。28年革命,终于成立了一个新中国。

#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节点

1949年:建立,毛泽东为总书记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文化大革命

1976年:毛泽东去世

1981年:女排三连冠

1997年:香港回归

1999年:澳门回归

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

2011年: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5 ) 这是一部架空剧

有人说看这部片子沉思了、反思了,我笑了,大喊“撒尿啊”一分钟变身戏班子的猴版黄兴,那个跑去四国银行会场大闹,完全给人一通羞辱,四国银行居然还就屈服了的孙文。这都是哪跟哪啊?

辛亥革命,孙文成了主角,孙文要是活过来都觉得意外。发动辛亥革命的共进会成立之时,黄兴还跑去责问焦达峰,你丫这是要另立山头啊,你怎么可以这样?焦达峰笑道:以后要是我们共进会成了,你辅佐我们,要是你们同盟会成了,我们辅佐你们。搞得黄兴没面子。共进会,作为一个本身就是对孙文私心自用不满而成立的组织,完全依靠长江流域黑道的力量壮大起来,搞出来革命,最后拍成电影居然还是孙黄主角,真是悲哀啊。是没错,共进会按道理说是挂靠同盟会的单位,也不能人家一成立,你就来责问,人家一成事,你就来摘桃吧?

张黎你敢说说武汉方面排斥黄兴么?不是人家武汉方面心眼小,心眼小就不会拉个黎元洪上位了,是黄兴实在能搅合啊,黄花岗搅合个乱七八糟,跑到武汉,一功未见,直接就成大元帅,别的事情没干,净打败仗了,败得一塌糊涂,马上主张迁往孙黄势力雄厚的南京,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想干啥,人家能不反对你么?敢说说光复会反对孙文摘桃子的事么?孙文为这事血洗光复会,咋不表现表现啦?好歹人家建党伟业还有杨梅都督派老蒋暗杀陶成章,比你可客观多了。袁世凯人家是民选的总统,怎么就窃取革命果实了?倒是孙黄,选首都的时候,楞要给人老袁添堵,非要定都南京,第一次投票,北京20票,南京才6票吧?黄兴居然威胁你们丫再投不出南京来我就带兵去帮你们投。孙要当总统的时候,玩总统制,大权独揽,乾纲独断,到了人家老袁当选,连夜改内阁制,真是刷下限啊。最最有趣的,国父您老总统已经卸任了,怎么还整天颁布法令啊??

唐绍仪说孙文是个无私的人,别说孙淳笑的快岔气了,我估计同盟会诸君听到也得笑岔气,宋教仁就说孙文刚愎自用,同盟会时期,倒孙潮一波接一波,连铁杆粉丝汪、胡都没觉得他无私,唐绍仪跑去跟他扯扯淡,跑回来就愣说孙文是个无私的人,这不是缺心眼么?南北议和正在关键时期,总统怎么确定,本来应该全国人来定,你丫一回来就在粉丝推举下当了总统,人家袁世凯当然不满。你上街买排骨,砍了半小时价,正要成交卖家忽然把排骨扔锅里自己炖了你什么心情?

张黎的主旋律玩得很隐晦,其实就是捧孙文嘛,捧到什么程度?举个以前他的电视剧做例子:走向共和里,徐锡麟跑去找孙文问计,交心,亲的跟亲父子一样。实际历史呢?徐锡麟是光复会里唯一一个拒绝加入同盟会的人,为什么?徐锡麟在被捕受刑时曾说:孙文亦不配指使我!

后来,当我看到两个人在船上玩找不着的时候,就释然了,这其实也不是架空剧,这是纯爱剧

 6 ) 只见历史不见人

        因为同属豪华明星阵容出演的现代史题材电影,人们会很自然将《辛亥革命》与《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这两部电影相并列,但由于《辛亥革命》只集中在同盟会广州起义到清帝退位这一年的时间,情节安排上要从容得多了,而且这里的明星人海战术也不像前两部一样刻意,这更像一部常规的电影了。张黎因为此前拍过电视剧《走向共和》,因此对这段历史很熟悉,也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观众最大程度地感受那份岁月激荡和壮志豪情。由于张黎是摄影师出身,《辛亥革命》在视听语言上十分考究,战争场面的摄影和声效都很出色,其中成龙的动作戏也融入得很自然,没有炫技的成分,影片对场面调度和整体节奏的掌控力都是令人满意的。从视觉的冲击力和对心灵的震撼力上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但也许是因为首次执导电影,张黎也暴露出一些创作上用力过猛或不成熟之处。
        张黎的电影电视剧风格很接近,所以看他的电视剧时感觉像电影,而看他的电影时又感觉像电视剧。张黎属于中国比较精耕细作的电视剧导演,所以他的电视剧经常会表现出电影的特征。如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董建昌接电话得知卢沟桥事变的场景,从得知事变到做出反应中间加了个黑场,表现人物的震惊和茫然,这种处理手法一般是不会出现在电视剧中的。但到了《辛亥革命》,张黎的电影却在某些方面的处理又偏电视剧化,但有些在电视剧中看上去很高端的手法用在电影中却显得很做作,隐喻蒙太奇用得太频繁太露骨,感觉是在使拙劲。如袁世凯在逼迫宣统帝退位后,走在紫禁城城中,伸开双臂做出了驭风而行的动作,这是要表现人物志得意满的心理状态,但这一举动却超出了人物的性格属性和行为方式,是强加给人物的,这让人很出戏,因为此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袁世凯,而是导演和演员的生硬发挥。孙淳本来就是张黎拍电视剧时的爱将,更曾经在《走向共和》中扮演过袁世凯,虽然心有灵犀、驾轻就熟,但也很容易不自觉地去找电视剧的感觉。
        尽管不再是PPT式的事件罗列,但《辛亥革命》还是没有解决叙事片段化的问题,于是还是用大量的字幕交代事件做过场戏,整体感觉像是一部精编后的历史情景再现剧,拍到后面还是成了一笔流水账,这是这种大事年表电影最容易犯的错误,归根结底,一方面是过于求全,另方面是没有一个可以统领全片并让观众有代入感的人物命运线索。《辛亥革命》是一部值得尊敬的电影,包括其中的仁人志士。影片主题可以概括为信仰和牺牲,包括生命的牺牲和利益的牺牲,这都是值得人们去尊重和向往的境界。但这个大主题之下却显得寸草不生,全部是扁平的高大全人物符号化地轮番上阵,相比之下倒是一些反面人物的刻画更加立体一些,如袁世凯、黎元洪、裕隆皇后等。本来黄兴和徐宗汉之间有一条相对完整的感情线,但由于内容删减的原因,表述是残缺的。所以即使是电影创作水平比较高的西方国家一般也不拍这种历史人物群像电影,就是拍的话也会埋一条小人物的线索,并适当关照平民视角来迎合观众的接受,否则就只见英雄不见人物了。 【南方都市报】

 短评

一部由当年公开对媒体说中国人就是需要被管的戏子来投资导演和演绎的电影,是对当年的革命人士对民主的莫大讽刺。

9分钟前
  • 懒猫
  • 还行

有刺客,黄兴一秒变成龙……

13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谈不上精彩,但也值得一看。赵蜀黍有点面瘫,发挥不佳。陈冲和孙淳演技超霸气,演技高手果然一直在朝廷!

18分钟前
  • 让十三灰
  • 推荐

张黎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尊重史料,当然21年之前的历史也不必有什么隐晦。所以你看到了一个不太懂政治的苏文,一个半吊子军事家的黄兴,一个聪明绝顶的袁世凯和一个深知内情却无力改变的隆裕太后。

22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几千年来,每次彻底的变法都需要流血!

25分钟前
  • 深情的艾老师
  • 推荐

可叹国父之理想,至今不但未实现,还被沦落为立牌坊的工具。

28分钟前
  • 巴喆
  • 较差

从《建国大业》开始,中国开创了一种拍历史片的新方法:无需连续的剧情,只用大段的文字注释和事件片段就能堆砌出一部所谓“宏大叙事”的片子。

30分钟前
  • 安东
  • 较差

100个青年死了72个,就想推翻清朝,如果清朝不是摇摇欲坠加上北方军阀的算计。根本不可能革命成功。中国的革命,只有青年有热血。问题真的愿意以命相争的,还真不多。我很佩服这些人。比后来的革命者更纯粹。坚持民主的意味更浓烈。后来,在复杂苛刻没饭吃的环境中。很多所谓的“革命”已经变成一种

33分钟前
  • 水墨画眉
  • 推荐

一百年前,这群优雅高贵的年轻人,他们过着的是富二代、官二代的好日子,有知书达理的美女老婆。然而,他们缺愿意冒血肉横飞之险,慷慨赴死,为的只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文忠先生说,鄙俗的现在的我们,真正有这样前辈吗?我们的血管里,真正还留着这样悲壮凛然的血液吗?

37分钟前
  • meromer
  • 力荐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后,一百年过去了,那些“同志们”还在努力⋯⋯

39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看的时候很激动,为了那股子情怀,里面的每个主演都很不错,一开始不知道里面有胡歌,不过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那个白衣青年满身血痕撑着木椅说出的那句“大清取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的是全片非常大的亮点,各人觉得称为最大亮点也不为过!

42分钟前
  • 默默的蘑菇
  • 推荐

这才是所有中国人、华人应该铭记的伟大革命。

44分钟前
  • lc回憶
  • 力荐

“没什么可审的了,他没跟我们活在一个世界里” ——黄兴(成龙),这句很不一般

45分钟前
  • 王敖
  • 还行

几次想在电影院里振臂高呼发动起义

48分钟前
  • 鸟三
  • 还行

看完这部电影 略有震撼 这里的演员演技在线 更让我看到清王朝的腐败与不堪 看到革命所必须 看到那些臣子的愚忠 我们能够生活在现在这样的年代 一定要感谢这些为革命不屈的先辈👍

52分钟前
  • 不将就。
  • 还行

张黎不容易,主旋律能拍成这样不错了。

55分钟前
  • sophycai
  • 推荐

导演拍摄还挺用心挺文艺的 孙淳姜武和陈冲确实不错 其实林觉民这线挺好 小人物之前的欢乐 中途的无畏 等来的幸福 只是胡同学无畏的表情怎么有点痞样 | 二刷星光四人一起看的

58分钟前
  • 匹咔咘
  • 推荐

李冰冰真美!(片子就那样,大家都懂得)战地护士们真美!!!个人觉得这部片子女人比男人抢戏,隆裕入木三分了

59分钟前
  • 饭饭、龙
  • 还行

还是袁大总统的戏最好啊哈哈哈哈

1小时前
  • 老晃
  • 还行

主旋律拍的再好也有喷子

1小时前
  • 月迷风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