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看

战争片其它1985

主演: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奥尔加·米罗诺娃,柳博米拉斯·劳恰维丘斯,佛拉德斯·巴格多纳斯,Jüri Lumiste,维克托·洛伦茨,Kazimir Rabetsky,Evgeniy Tilicheev,亚历山大·别尔达,G. Velts,V. Vasilyev,Igor Gnevashev,Vasiliy Domrachyov,G. Yelkin,Evgeniy Kryzhanovskiy,彼得·梅尔库里耶夫,阿纳托利·斯利夫尼科夫

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

 剧照

自己去看 剧照 NO.1自己去看 剧照 NO.2自己去看 剧照 NO.3自己去看 剧照 NO.4自己去看 剧照 NO.5自己去看 剧照 NO.6自己去看 剧照 NO.13自己去看 剧照 NO.14自己去看 剧照 NO.15自己去看 剧照 NO.16自己去看 剧照 NO.17自己去看 剧照 NO.18自己去看 剧照 NO.19自己去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32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占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场面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胆小和心软者慎看。

 长篇影评

 1 ) 安魂曲里的射击

简单说两句。

一刷《自己去看》 的时候觉得片子就用圣女贞德蒙难记的方式讲了一个单纯的反法西斯故事,周末大银幕重刷的时候发现影片的另一些细节。

圣子弗廖拉蒙难记

在这个故事里,弗廖拉本就是个被red government 粗暴地征召又转而抛弃的“孤儿”,甚至他能出现在反法西斯的合照里也只是因为身上那件漂亮的外套(而不是所谓爱国的热情或战斗的勇气)。电影偏后段,当弗廖拉在浓雾中被救起的时候,老伯给他重新“安置”了家庭,有爷爷、妈妈和数不清的兄弟姐妹,独缺一个父亲。而在弗廖拉问起的时候,老伯直截了当地说了“没有父亲”。如果有印象的话,电影开头弗廖拉的原生家庭里也是没有父亲的。那么这里反复强调的缺失的父权指的是什么?

故事开头的大合照

陷在囹圄的纳粹军官,面对白俄的枪口脱口而出的不是雅利安人最喜欢的血统论,而是直指对方的红色瘟疫的不可控制。而影片也始终在强调这是一个发生在白俄罗斯的故事,而压根没有提苏联的任何话。

始终在强调白俄罗斯的抗争和损失

联系这一切,见证一切的弗廖拉最后在莫扎特的安魂曲里疯狂射击的,真的仅仅是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政权吗?

安魂曲里的射击

 2 ) 观苏联电影《自己去看》有感

① 终于让自己沉淀下来,耐着性子把晾了N久的苏联电影《自己去看》(Come and See,1985)看完了。结果发现,其实也没有意想中的那么压抑无比嘛…… ② 《自己去看》是一部独特视角的反战电影,和美帝的主流反战电影完全不是一路。究其原因,我以为,美帝在历次对外战争中,其普通民众基本没有过切肤之痛,所以反战电影的视角大都锁定在最底层士兵的身上,例如《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中的一战德军士兵、《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1957)中的一战法军士兵,以及《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和《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中的越战美军士兵等。然而,类似二战东线战场上那样残酷无情的总体战,恐怕只有苏联人民和中国人民才最深有体会……所以,我们才得以看到了《自己去看》;所以,我们才得以看到了《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2000)…… ③ 从拍摄手法来看,姜文的《鬼子来了》拍得相对“实”一些,而克里莫夫的《自己去看》则拍得相对“虚”一些(非贬义词)。今天的我们,已经很清楚当年招核的日本蝗军、德三的国防军和党卫军对普通民众所犯下的累累罪行,如果在电影中只是简单直白地把那些暴行呈现出来,似乎并不是最震撼人心的解剖方式。所以,《鬼子来了》先花了大段笔墨,以中国平民的仁慈善良做铺垫,直至最后,才显露出日本鬼子的邪恶残暴;而《自己去看》则始终聚焦于一个白俄罗斯男孩,从眼眸清澈到皱容扭曲,从轻盈活泼到枯槁沉重,从天真无邪到恐惧愤怒,最残酷的蜕变莫过于此! ④ 忍不住要剧透的是,《自己去看》的前两个小时的冗长铺垫,似乎都是为了衬托倒数十分钟左右的那段魔幻高潮。伴随着精神已经处于近乎病态中的男孩扣动的一声声愤怒枪响,水中的希魔画像开始蒙太奇一般倒播着纳粹历史影像,一直闪回到了希魔幼童时和母亲的合影,男孩却突然愣住,下不了手再开一枪……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比起昆汀的《无耻混蛋》里的希魔竟被干掉,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⑤ 针对高潮部分,再妄自解读一下:我以为,一则说明经历非人磨难的男主角心中到底还存有一丝光明;二则暗示着历史的车轮,并非单由哪一个人能推动(是被压制已久的德国人民选择了希特勒,就算没有了他,也还会有别的极右分子顶上)。 ⑥ 对本片不满意的一个地方是,当游击队逮住了几个肆意烧杀的德国人和二鬼子时,苏联人一开始表示出极大的愤怒,最后,却只是选择了机枪扫射完事。如此克制,怎么看都不像是毛熊的行事风格? ⑦ 本片的镜头很有画质感,音乐也搭配得不错。IMDB打分8.2分,豆瓣打分8.4分。我个人打分:8.5分。对于能忍受慢节奏的文艺骚年,推荐一看。 ⑧ 接下来,准备把塔可夫斯基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伊万的童年》(Ivan's Childhood,1962)翻出来看看,也是类似的题材。

 3 ) 20200305

一個蘇聯戰爭片,好像這就已經能大概概括這個片子了。但又不是,這裡面沒有哭喊的年輕士兵,也沒有平凡人的壯舉,整個片子相機一直跟隨著一個想要加入游擊隊的白俄小孩兒。

從他為了加入游擊隊去挖戰壕裡的屍體身上的槍開始,一種無可奈何的絕望蔓延整個影片。這些絕望在初期並不那麼明顯,是厚厚的沙土,痛心疾首的母親,遍體鱗傷又毫不在意的游擊隊員。漸漸地所有短暫的喘息都飛快地被從天而降的災難打破,我們開始看見森林裡的砲火,被集體射殺地村民,成群的在孤島上避難的人。這一切的絕望似乎都沒有過程,只有結果,我們看見的只有在大火過後全身燒傷的奄奄一息的人民。

而影片的後三分之一開始,我們開始切身經歷一場浩劫。我們被趕出自己的家,被槍指著站在廣場上;又被推搡著進入一個狹小的穀倉,然後在恐懼中被燒死。又一次的,我們看不見哭喊的人們,雖然能聽見震耳的哭喊和尖叫。我們只看見無數燃燒的房屋,把婦女舉上卡車的軍人和滾滾的濃煙。所有的殘酷都沒有具象,看的人卻不敢呼吸,這大概是這個片子可怕的一點吧。

短短數天的時間,我們的主人公在炮火和塵土中急速地變老,影片最後的弗廖拉憤怒地朝著泥水中的希特勒畫像射擊,滿臉佈滿了皺紋。像影片的題目寫的,觀眾只有come and see才能知道。我甚至覺得這個三個小時充滿史詩感的長片並不想強烈地說些什麼,導演只是找了一雙最純真的眼睛帶我們去看這些殘酷。然後我們跟隨這雙眼睛感受失去和痛苦,感受絕望和憤怒;在影片結束之時跟著這雙眼睛變老。

一個學電影的不會寫影評太可笑了,可我確實覺得我的文字過於淺薄和無知,不該也不能概括或者評論導演的煞費苦心。也許在其他主題的片子裡我能說的多一些吧,這種民族性的苦難實在力量太大了。

 4 ) 老电影为本片提供了创作模板

说起苏联电影,首先入脑的无非是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为首的老一批先烈对电影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其次便是诗意的塔尔科夫斯基。与塔氏同时期的依莱姆·克里莫夫拍摄于85年的《自己去看》,在继承了前者诗意化的同时,在影像上也与苏联的早期电影风格一脉相承:特写与大特写的反复运用(尤为突出的是中弹倒地的奶牛充血的眼球),单一的固定镜头,声音与影像的互文,片尾蒙太奇的运用。大多数时间里,摄像机只是通过简单的平移,对轰炸过原野的荒凉和纳粹屠杀的残酷纪实般地让观众们“自己去看”。 影片最大亮点,当属片尾蒙太奇的运用。画面在少年冲希特勒画像射击与历史图像间反复切换。开枪,黑白画面猛震,历史镜头快速倒带;开枪,黑白画面猛震,历史镜头继续快速倒带;开枪,黑白画面猛震,历史镜头再次快速倒带。历史的车轮滚滚倒退,希特勒终于返回了母亲怀抱中的幼儿时期,仿佛历史可以重来。下一格镜头切到熊熊烈火中的木屋,一切都是虚幻,残酷的现实仍在继续。 几只动物在片中的穿插为沉闷的影片提色不少,也附带出许多内容: 鹤:动物的出现,自然联想到布努埃尔。与布努埃尔蛮不讲理,突兀性插入动物的画面相比,一只家园被毁的鹤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 奶牛:牛主人被迫在泥地上打滚,白色衣服上沾满黑色泥土。这一刻,人与畜的区别是如此的微小。 狐猴:纳粹军官一边下达着杀人指示,一边与丑陋如鬼魅的狐猴神态亲昵,反映出纳粹如鬼魅,平民不如兽的境况。

 5 ) 这片儿是怎么来的?

1、片名

这片子本来叫《枪毙希特勒》(片尾有枪击印着解放者希特勒的相框的镜头),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 Elem Klimov说本意是每个人心里有个希特勒,都应该正视,警惕和消灭。但是苏联广电总局之类的明确说了希特勒这个名字就不允许出现在电影名字上,于是导演的弟弟,在圣经,新约,一个什么四天使的章节里,选出来这句,自己去看。

2、难产

片子70年代末就打算动手拍了,取材于安列斯·阿达莫维奇 Ales Adamovich回忆录纪实体小说 《从火中出来》 ,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 Elem Klimov和他一见如故一拍即合,俩人认认真真在小说基础上重新写了剧本。结果又是苏联广电总局之类的看完给了11条意见,哥俩看完就懵了,这不是他们要表达的电影,那不如不拍,就此搁置。一晃7、8年,转眼到了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纪念四十周年,要献礼,头头儿们先是找到了安列斯·阿达莫维奇 Ales Adamovich,又塞给他一个听话的导演,他坚决不从,说这个片子非得依莱姆·克里莫夫 Elem Klimov来导不可,别人都没戏。当局只好同意,于是剧组时隔这么多年重新开工。

3、导演情怀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候,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 Elem Klimov8岁左右,他妈妈带着他和他一岁的弟弟,离开斯大林格勒去后方,他的爸爸留在斯大林格勒抗战。他说在路上,妈妈拿毯子盖着他,透过缝隙,他看到地狱一样斯大林格勒:德军炸毁了上游一个炼油厂,燃烧的石油顺河而下,河面上火光冲冲,河水都烧开了。。。遍地的废墟,逃难的人们。。。二战期间仅白俄罗斯就有628个村庄被烧毁(原来德军也有三光政策),他说太多的战争电影,都是描写如何打仗的,游击队电影,都是那样的,而不是描写战争是什么样的。为了让电影能上映和让更多的人看到,他已经很克制了,去掉了很多真实发生的事儿,不然这电影会更。。。即便是如此,在匈牙利和一些地方放映的时候,还是有观众叫了救护车。他特别提到了,美国观众是不看这部电影的,他们说他们有恐怖片了,可是,导演说,这不是电影,这是真实发生的。在德国上映的时候,有人看完来找导演,说他当年就在东线作战,在波兰,在白俄罗斯,电影里的事儿都是真的,他选择了遗忘,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以为都过去了。。。

4、关于小主演

主演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 Aleksey Kravchenko,邪门了,又是那个俗套的我们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他是陪朋友去试镜的,巴拉巴拉。。。导演特别感谢他,感谢他没有因为这部电影疯了,还要感谢他的妈妈,后来基本上是全程陪护。导演甚至做了应对措施,准备了催眠医生(精神病医生),随时准备对他进行深度修复,幸好他挺过来了。小主演说最恐怖的一场戏就是所有人在那个木屋里,那些演员都是当地白俄罗斯人,导演说这些白俄罗斯群众的记忆深处都有遗传复制一样,很多人没听家里长辈提过这些事儿,但是现场自然而然就展现出来,小主演在里面完全就崩溃了,完全被吓着了。

 6 ) “我想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自己去看》是一部苏联的反战电影,讲述了一个来自前苏联的小男孩弗洛拉.盖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入德苏战争的故事。这是导演埃利姆-克里莫夫生命中的最后一部电影,他说过,

“我想拍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我在童年时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是地狱。我想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首先,电影经常使用角色面部的特写镜头来表达他们强烈的情感。例如,当男主弗洛拉在加入部队的途中,遇到一个刚刚被苏联游击队从德军手中救出的女孩。电影对她的脸部使用了一个特写镜头:女孩疯癫地一边笑一边哭,并对弗洛拉说:“你已经死了。你听不到鸟儿的歌唱。你是聋子。你是瞎子。我想要爱。我想要孩子。” 经过战争的折磨,她已经变成了疯子。特写镜头展示了主题的强烈情感,对女孩来说,这种情感是对战争的憎恨和对爱和家庭的渴望的结合。

另外,电影的音效也是导演精心设计的。为了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导演让声音效果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详细说来,观众不仅可以听到弗洛拉听到的声音,还可以听到他想象中的声音。例如,在弗洛拉回家看望母亲和姐妹时,他的眼前只有一栋被摧毁的,空无一人的房子。他大声地说:"我们去找他们吧。 他们在另一个岛上!" 突然间,巨大的噪音像电磁波一样,在男主耳边出现,"他的全家都被杀了!",弗洛拉抱着头,极度痛苦。然而此时弗洛拉附近并没有人,这意味着那是来自他心中的声音。 这种声音效果使电影如此真实,以至于观众会觉得自己就是弗洛拉,感受他的绝望与痛苦。

最后,电影用蒙太奇作为其主要的剪辑技术来浓缩事件的内容。一个例子是电影结尾处的一个经典情节。苏联军队赢得了战争,而小男孩弗洛拉的脸经过战争的折磨后变得像老年人一样沟壑纵横。他的眼睛死死的盯着前方,展现出惊慌和恐惧。他拿着枪,向希特勒的画像射击。每一次射击,电影画面中都会闪过一段段真实的来自二战的黑白视频,但视频经过了回放处理:人们从死亡中复活;哭泣的人们开始微笑;世界回到了战争还未开始的和平年代;最后,这段蒙太奇以希特勒一岁时的一张照片结束,他坐在妈妈怀里,十分天真可爱。画面切换到电影,男主弗洛拉在哭,但他的眼睛里的泪水已经干涸。他放下了枪,没有射杀幼年的希特勒,展现出电影的和平反战主题。 蒙太奇通过希特勒的画像浓缩了弗洛拉和其他战争中的人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了大量的信息。

有些人可能会批评电影中一些 "无意义的场景",比如弗洛拉在寻找自己的村庄时,天空下起雨来,他在雨中快乐地洗澡。这场戏的电影滤镜是粉红色的,阳光倾洒在弗洛拉的身体上,十分浪漫美好。有人可能说,这与电影中大部分场景的冷色调不同,而且不符合电影的战争主题。个人认为这可能展现了弗洛拉天真本性,与对恋爱,家庭向往。

 短评

意识形态固化的太过明显,所谓「最残酷的战争真相」反而充斥着主观「咬牙切齿的仇恨」以至于最后完全失控,作为宣传电影并无不可但是在艺术呈现与审美上则反而沦入二流。

9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实际上并没有多么残酷,但影像风格真的太神了。虽然已是三十年前的片子,但我还是想说苏联电影真牛逼。影片中大量凝视摄影机的面孔,组成了最有力的宗教-历史-文明三重图征。我在里面找到了新世纪电影创作中几年未见的珍宝:想象性创造力。

12分钟前
  • 王写写
  • 力荐

惨目忍睹!男孩对法西斯控诉那段蒙太奇处理的妙极了!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Come and See"语出圣经启示录,意为让人睁眼看看末日图景。

16分钟前
  • Vini_Kazma
  • 力荐

死亡诗篇末日景,流弹如花灼人心;纳粹狂魔无尸骨,尤是春归梦里人。这是地狱,请自己去看。

2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1.影史最残酷剧情片之一,仅次于[刀的哲学],亦与同年另一最黑暗纪录片[浩劫]构成互文。2.比之[伊万童年]柔暖的诗意梦境,本片阴冷到底,毫无希望,一如皱纹满面的衰朽孩童。3.片名出自[启示录]第4封印。4.他们在上面喝酒,把酒瓶留给我们。5.粘稠沼泽,垂死马眼中的照明弹。6.枪击希特勒倒退时间。(9.5/10)

2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很久没有在资料馆看到这么烂穿地心的电影了 所以有点生气 导演为了泄愤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电影里纳粹那种仿佛喝多了的癫狂和放纵根本不像德国人 倒是很像俄罗斯人 这种不顾事实的疯狂抹黑的逻辑大概就是用自己最差的样子来想象敌人的样子 只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和虚伪 反而丧失了直指人心的控诉力量 一味的苦大仇深和自虐 一味雷同的怼脸大特写让人想起琼瑶剧的马景涛咆哮式表演 同样廉价的煽情 毫无必要的对于女演员的身体消费也很低级 最后击垮我的是片尾莫扎特的安魂曲居然改用苏联式崇高唱腔 这实在是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修复版非常精美 色彩感人 摄影有炫技但缺乏神来之笔 @中国电影资料馆

28分钟前
  • ricecream
  • 很差

影史上最残酷的电影,自己去看。可惜我一直不欣赏电影创作者带着情绪拍电影,抛开这些政治意识形态,战争中的人性刻画依旧震撼人心。★★★★

2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不是冷门佳作,是冷门神作。沟通受难心灵与黑暗历史的音效和影像模糊了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界限,如排山倒海般征服力的强大视听彻底把人拖入另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时空,所有描写战争残酷的文字在它面前都沦落为一种粉饰。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过一部像这样“黑幕后顿觉自己轻如鸿毛”的电影了。→20.12.4 时隔三年,资料馆重温。一次确证。告别表象权威吧。

32分钟前
  • Ocap
  • 力荐

「直線的迷宮」,焦點愈是清晰,視點便愈是模糊。收尾剪接著實張揚過火,但在這個嶙峋男孩「盯」著你我告解整整兩個小時後,實在難言一絲一毫苛責苛刻……

34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丑恶的战争,各种惨不忍睹……经典但异常残酷的电影

36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孩子是问题的根源,这话再追一步,人都是从孩子长成的。战争一次次重来,浩劫不断反复,人间即炼狱,因为人类就是问题本身。

40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勉强及格。后面的近一小时终于进入正题,大场面控制的好,一群人欢天喜地杀人的劲头好看,摄影也渲染到位,但全片并没有什么血腥跟裸露场景,比《26个画面的占领》都差很多。前一个半小时人物处于近似着魔状态,剧情过于反复,在情绪和事件的推动上代价大但效果一般。全片诸多大特写冲着镜头或第一人称视角,倒是点题。类似现代启示录

4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资料馆|结尾历史影像倒流的蒙太奇试图回到罪恶的原点:面对母亲怀中仍是婴儿的希特勒,我们要不要开枪;拿枪的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希特勒;最后一幕穿越开头那片树林,是重演这场战争的开始,还是另一场战争已经到来。

48分钟前
  • 笑忘录在别处
  • 还行

纳粹被展现为狂欢节般的享乐主义,苏军的形象与其说是保护者不如说是侵犯本国民众人权的另一种侵略者 ,只是在一种更大的对外的集体恨意下不得不凝聚起来,这便是家国情义的真相。主人公面对来自成年人世界的一个个玩笑,例如他和格拉沙对视时两人同步破涕为笑,他以为可以与她相互理解,却被她当做司令的一个镜像去发泄苦闷,在她的爱的呼唤中反而凸显了差异的不可弥合性和极端环境下精神的歇斯底里性。以不同的地点和同行者为区隔的叙事结构不可谓不均衡,但堪称偏执的视听手法将影片抛入了对立面,正如人脸特写和主观视角长镜头之间的主客互搏。缺乏前史铺垫的面庞和戏剧化的表情的长时间强制性在场带来一种陌生化的奇观式惊骇,人被战争同化,这是对于地狱的反馈,同时也是来自地狱的凝视。似乎有使用三次裂焦滤镜。动物相关的隐喻都堪称点睛之笔。

53分钟前
  • c. velasquez
  • 还行

4.5;风格极为独特的战争片,被震到几乎无法动弹。大量直视镜头+各种特写+主观视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去看」;战争究竟离地狱有多近,自己去看!前半段一直笼罩于某种怪异而荒诞的氛围中,从参军开始便被卷入一种无法自保、无法摆脱的漩涡;爆炸后耳鸣的音效与喘气极具压迫性,运镜与氛围营造很有超验感与前瞻意义。沼泽中的艰难行进与登岛之后选择性失明,死神附身的希特勒骷髅架,濒死的牛眼望向荒唐人间,均处理得极富隐喻,视觉冲击力满格。结尾堪称绝妙,射出的怒火致使时间倒流,然而若真的一切可重来,难道世界会有所改变吗?孩子的脸从此苍老,树林中镜头一转,俨然冬夏又一春,这世上的杀戮并未停止。

5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為了补標再看电影🎦』之前看过清晰度忘了,今高清画质再看,没有直面战争的大场面,通过普通人的眼光体验战争的残酷,俄罗斯🇷🇺文学的厚重感在电影里表现强烈。没有战争的生活真的太完美了,但是近现代战争一直陪伴着我们,虽然我们没有亲历战争,但是世界一直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下,很多人还生活在战争的你死我活的日常中珍惜没有枪林弹雨的日子。

1小时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1. 德国鬼子进村了,进到了白俄罗斯的村庄,烧杀抢掠。2. 小男孩的脸部化妆,瞬间老去了,艺术表达能力非常强。3. 最后他拿着枪,烂水坑的希特勒画像射击时后用了《意志的胜利》里面的影像,回放的效果,以及最后有一张希特勒儿时跟母亲的合照,而小男孩儿并没有向婴幼儿希特勒画像射击,意义就出来了

1小时前
  • Sabrina
  • 力荐

最后那段枪击希特勒的蒙太奇真是神爆了,神来之镜!神来之镜!只有电影能做到,只有电影能做到!怪不得被周传基拿来批综合论!

1小时前
  • 我读书少♂
  • 力荐

百闻一见系列,简单粗暴的记述了小游击队员从渴望武装到目睹大屠杀全过程的心路变化,粗暴到小男娃的身心反应几乎是直接靠化妆变化来表现的,片子极端反法,没其他态度,就像是刻意举着身着纳粹军装的泥巴假人招摇过市一样,一心只为引起群众目光与唾弃,最后把希特勒“打回娘胎”的处理倒是荒诞到有趣

1小时前
  • 阿奇波尔德
  • 还行

影片中途很多人走了,有人睡着了,打呼噜响彻天际。散场后,坐在前排后半段一直在玩手机的姑娘终于抬起头,给这部片子下了一个“贩卖苦痛”的结论,跟同伴哈哈笑了。那一瞬间觉得果然现在人们还是吃的太饱了,作为人类是不是应该有点基础的同理心和尊重,没有任何一段历史该被这么评价。诚然这部片子在节奏上有问题,观感可能比较不适,但是就算是“贩卖”,相信导演和摄制组乃至整段二战史里的人民,也没有期望你用这80块钱的电影票为此买单。还真的是,屠刀没有落到你的头上。

1小时前
  • 二二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