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金奇缘

爱情片美国2018

主演:吴恬敏,亨利·戈尔丁,杨紫琼,嘉玛·陈,奥卡菲娜,卢燕,岑勇康,郑肯,水野索诺娅,吴育刚,欧阳万成,钱信伊,瑞米·许,尼科·桑托斯,陆思敬,苏慧敏,方展发,谢宛谕,维多利亚·洛克,许优美,郑花如,许静雯,卡尔文·王,陈琼华,刘佳镁,陈美廪,内万·科伊特,阿曼达·埃文斯,彼得·霍奇森,安德斯·塔格,丹尼尔·詹金斯,彼得·卡罗尔,黛博拉·杨,查尔斯·格朗斯,杰西卡·加莱蒂,斯威华特,罗尼·纪,李文全,罗杰·谢克,李志坚,李君文,拉塞尔·黄,马尔库斯·莫,杰瑞卡·黎,乔·翁,陈胤希,德尔菲诺润二,比阿特丽斯·契

导演:朱浩伟

播放地址

 剧照

摘金奇缘 剧照 NO.1摘金奇缘 剧照 NO.2摘金奇缘 剧照 NO.3摘金奇缘 剧照 NO.4摘金奇缘 剧照 NO.5摘金奇缘 剧照 NO.6摘金奇缘 剧照 NO.13摘金奇缘 剧照 NO.14摘金奇缘 剧照 NO.15摘金奇缘 剧照 NO.16摘金奇缘 剧照 NO.17摘金奇缘 剧照 NO.18摘金奇缘 剧照 NO.19摘金奇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8 05:02

详细剧情

  《摘金奇缘》改编自新加坡作家关凯文畅销全球的小说《疯狂的亚洲富豪》,讲述了美国出生的华裔经济学教授朱瑞秋(吴恬敏 饰)与男友杨尼克(亨利·戈尔丁 饰)一起参加他的好友婚礼时,竟惊讶地发现男友原来是亚洲“钻石王老五”。惊魂未定的瑞秋不仅要面临尼克身边前赴后继的美女攻势,还要直面男友背后错综复杂的豪门恩怨,更有杨紫琼饰演的高傲富家婆婆进行百般阻挠。当朱瑞秋误入名车、派对、珠宝、豪宅萦绕的纸醉金迷的亚洲富豪世界,爱情突现阶级鸿沟,作为现代版“高知灰姑娘”,她能否打好这场爱情保卫战?

 长篇影评

 1 ) 母国的想象、父亲的缺失与无法遮掩的文化自卑

当本土的电影人开始试着用好莱坞一套融合中国元素的时候,徐克、乌尔善等人假借西方的“东方主义”创造出的是中不中洋却不洋的二不像。但是当来自西方的亚裔,他们成长在西方,开始照着镜子审视自己的亚洲面孔时,他们创造了一种“左宗棠鸡”式的中洋奇景。

当我喝遍了英国各地的“酸辣汤”之后,我尤其并不想批评后者。我体会到了一种奇怪的体验,纵然我口中多般留恋英国的好,我明白那始终是别人的国家,我仍然需要喝一碗酸辣汤,而不是英式早餐茶。我的国家一团混乱,我还是留恋它亲切的脸。它的不堪,需要我去建设,而不是丢弃。

“左宗棠鸡”式的《摘金奇缘》比那些本土电影人对西方的模仿显得更真诚,它本身是亚裔族群对“母国”的想象,正如《黑豹》中的瓦坎达也并非是真正的非洲一样。它充斥的花瓶、屏风、刺绣、麻将,在亚裔眼中是最能代表东方的符号。母亲对女儿说道:“不,虽然你也讲中文,但你和他们不一样。”这句话也道出《摘金奇缘》能在美国打动那么多亚裔,然而在中国却无法让观众动情的原因。它看似在讲关于亚洲的故事,但它镜头里那群华人所面对的身心困境(种族上的被歧视,心理上对母国的想象和留恋),是本土中国人所不能理解的。

《摘金奇缘》几乎处处充斥着亚裔对他们身在的西方社会进行表白的心思。它不断地强调,亚裔自己和西方其它族裔虽然在思维上存在不同,但大体也并没什么两样。当西方人歧视亚裔像chink一样手无缚鸡之力,tiny的生殖器代表着性无能,creepy的微笑猥琐又色情,weird且羞涩的性格爱算计、吝啬和不怀好意,《摘金奇缘》便把浓重的笔墨放在试图纠正这种歧视观念上——

它把镜头对准了男性角色裸露的身体,带挑逗意味的腰背,宽阔的胸肌,表现亚裔男性像白人一般的健壮;男主角像白人一样善于调情和具备性交情趣;人们像白人一样聚集开趴体;女主角并不像亚洲人一样笑不露齿、两眼眯成一条缝,她自信、善良,敢于在公开场合大笑……等等诸如元素不断反复强调,似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这背后,亚裔创作者的创作动机显得一片赤诚,他们并不掩饰地道出自身长久以来深深自卑的东西。

《摘金奇缘》在模式上仍不外乎是一部“灰姑娘”童话故事的衍生物。只是在这个套路里,创作者抓住了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某些症结。这个故事有一个和《红楼梦》相似的人物构架,一个贾母一般的老太,守持家规族范的“王夫人”,以及众多各色兄妹、表兄妹,甚至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秦钟蒋玉菡等隐藏的断袖情意一般,家族对一位“同志”成员是冷漠包容的。只是,《红楼梦》的大厦最终还是倾倒了,而《摘金奇缘》却让爱情取得了胜利,西方价值观占据上风。

难能可贵的是,《摘金奇缘》几乎无意识地指出了亚裔“自卑”的根源。这是它注定会成为研究亚裔心理和认知行为的重要影像资料的原因。在这个大家族里,如贾家一样,最高的掌权者是辈分最大的女性,奶奶熬到丈夫和儿子都相继“消失”,并掌握家族的权力。《摘金奇缘》比《红楼梦》更极致,它的男性掌权人几乎一个也没有。

这直指华人集体“父亲”缺失的现实,甚至它借女主角母亲的往事,道出父辈的“罪恶”。在文化层面,华人族裔丢失了“父亲”已长达百年,华人家族情感一直是母性的,靠来自母亲的家常饭味道维系,是存在于麻将桌和饺子皮中的。这在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有体现,也在台湾今年的一部新片《范保德》中有体现,儿子和父亲之间深深的情感裂痕,是历史遗留的创伤,也似乎是华人群体始终未能解决的症结,“丑陋”的父亲始终是下一代最不愿意面对的一块。

亚裔对“母国”的想象,对自身“自卑”之处的真诚流露,再加上亚洲富豪新贵的噱头,让电影显得喧闹而迷乱。恐怕连《摘金奇缘》的艺术指导都没有意识到,他所布置的空间和布景中,那么多符号性的中国元素都有,但惟独缺少了书柜的影子。

这似乎也说明文化共同体的一损俱损,在同一片雾霾下,华人不管在哪里终究还是会同呼吸共命运的。

 2 ) 南洋与殖民地文化

影片名为“疯狂有钱的亚洲人”,此处的asians应该指的是南洋亚裔及他们的international peers吧。从来自新加坡的原著作者为给外国人“科普”的东亚人种阶级分层可见一斑: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印尼华人、新加坡人、香港人、马来华人、欧亚混血、纽约和洛杉矶的美籍亚裔、康涅狄格州的美籍华人、温哥华和多伦多的加籍亚裔、悉尼和墨尔本的澳籍华人、泰国人、福布斯公园(富人区)的菲律宾人、美国出生的华人、台湾人、韩国人、中国大陆人以及普通印尼人。在这排名中,人均GDP已超越西班牙、希腊,稳坐发达国家宝座的韩国只能屈居印尼、泰国和菲律宾之后,而G3中的日本则直接被忽略了,也可能作者觉得日本已经“脱亚入欧”,需剥夺其亚洲鄙视链参赛资格。

作者的评价体系是“老钱”,而印尼华人和新加坡人毫无疑问就是作者心目中根正苗红的体面老钱,接受西方精英教育,一口纯正流利的英文,与西方水乳相融的良好关系。作者在访谈中谈到亚洲有一部分人很有钱,过得很精致,比如他的祖母早在30年代便从巴黎定制鞋子。我不知道作者如此讲是想与西方刻板印象中贫穷的亚洲人/中国人区分开吗?努力想让西方知道:看,不要把我们混为一谈,有一部分亚洲人很有钱的,我们,与来自中国大陆的“暴发户”是不同的。这个亚裔鄙视链,以及电影中人物黄皮香蕉 “outside yellow, inside white" 的文化属性,让我在惊诧之后开始了思考,这一切为何如此熟悉,感觉超越了南洋的范畴?

终于我意识到,南洋文化,和拉丁美洲,甚至非洲有着令人震惊的相似之处。在阿根廷,委内瑞拉甚至曾经的民国,衣着体面、过着优雅欧式生活的老钱不在少数。阿根廷玫瑰贝隆夫人的美貌与优雅,比宋美龄之流不知高到哪里去了,遑论南洋老钱。这些地方就像欧盟天天称呼意大利希腊为peripheral countries (边缘国家)一样,这些地方是西方体系的边缘地带。西方体系的核心在欧美,再缩小范围,则在美英法德,它们是西方政治经济和科技的中心,更是文化潮流的诞生地和标准制定者。一个人的优雅程度,学识深厚,甚至美貌和酷炫与否的评价标准完全取决于西方审美。这些边缘地带准融入了西方体系,就像二流学校的经济博士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想博顶刊编辑龙颜一悦,边缘地带的人们,甚至有钱人,身处脆弱的文化潮流净逆差国,潜意识里,仍需要靠“英国的生活方式”、“地道的美式鼻音”等等流于表面的标签来培养自信,仍然诚惶诚恐的等待英美人民对自己身份品味的认同。

影片开头杨紫琼饰演的杨夫人在外国酒店遭遇歧视而又靠金钱反杀的场景,虽大快人心,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矛盾与悲哀。观念意识的传播速度会慢于经济实力的改变,这没错,你需要有钱足够久,才能让他人意识到你不是难民,但歧视就会终结吗?加重眼影营造出深眼窝就能让人觉得你长得和白种人一样,不该被嘲笑了吗?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和文化的繁盛可能才是最后的答案。于是更加佩服日韩,有着真正科技含量的跨国巨鳄,也有自己完整体系的文化产业。日漫是多少欧美人的童年,Pokémon go能点燃一夏,冰山一角之下是深厚的文化内功;韩国Kpop再脑残肤浅,能让一巴西男子试图整容整成韩国人的样子,也算绝对成功的文化输出了。出于好奇我曾拿着迪玛希的视频问一个德国妹子,你觉得他是哪里人,妹子脱口而出“韩国,只有韩国人有这么完美的长相”,让我惊叹韩国人在欧美一部分人心中的颜霸形象。我也曾在Youtube中国脑残古偶剧下看到过菲律宾人的留言:以前觉得亚洲人都长得很丑,很有自卑感,看了这部剧之后发现原来我们亚洲人也能这么好看,很开心。

亚裔可以很酷,很好看,不一定是要通过努力模仿白人的一颦一笑。这个世界有各种值得欣赏的美,黑人超模美不美,很美,你会用“外表是黑人,内心是白人”来恭维她吗?当亚裔努力与黄种人划清界限,想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内心是白的的时候,其实就已将自己摆在了劣等的位置。真正的自信来自于内心的富足,来自于整个族群的经济文化地位。打断自己文化的双腿,把自己塞进西方宏大叙事的边缘地带,真的就能为我们带来期待已久的平等地位吗?我们本来就不是劣等民族,我们有自己的审美和文化,我们只是还在发展。所幸的是,可能我们这代人就可以决定,这种殖民时代遗风能否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当亚洲文化涅槃重生,当亚裔不必像内心惶恐的孔乙己,总是小心翼翼怕闪了逼格的腰。

 3 ) 美国餐厅的麦辣鸡腿堡

【多图多废话】

Crazy Rich Asians的书很早就看过了,觉得情节和人物都有点平淡,不太能吸引我。Rom-com也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来看是两个原因,一个是觉得应该支持全华裔阵容的卡司,另外也是书里描绘的南洋old money很令人向往,想看导演怎么在视觉上展现的。

看完了发现还是整部电影还是很给我惊喜的,从最开头响起何日君再来的旋律,到中间车里放vava的歌,美漂七年的人这种时刻还是会有点想哭又想笑。除了男女主下飞机被带到夜市那一段,配上bgm让我有一瞬间恍惚,以为在看西虹市首富,其余都不算出戏,还是能隐约感觉出好莱坞的痕迹。取景也漂亮,书里花上三四页描写一个房间多么金碧辉煌,可能电影里只有一个镜头展现,但也还算是表现出了old money的气派。

故事情节基本符合原著,非常平淡,在我看来在rom-com里也只有及格水平。真正支撑这部电影的,也是真正让我觉得惊喜的是卡司里竟然有这么多熟悉面孔。

Crazy Rich Asians Cast

先说女演员吧。

女主Constance Wu在美剧Fresh Off The Boat(初来乍到)里扮演三个小孩的妈妈Jessica Huang,和韩裔演员Randall Park搭档,讲述一个台湾移民家庭95年搬到奥兰多后的故事。算是很难得的亚裔为主角的喜剧了。里面反映的很多问题也是亚裔移民真实遇到的,只能说it's funny cause it's true.

Constance Wu & Randall Park's success perm

Constance Wu饰演Rachel Chu

跟Constance Wu对戏的杨紫琼不用多说了,饰演男朋友的严要求妈妈。卧虎藏龙过了十八年还是那么美。

饰演女主的side kick,好朋友Peik Lin的Awkwafina,上一次见到还是不久之前的Ocean's Eight里像是diversity hire的小偷Constance。虽然也是喜剧,但八人(不)平分秋色,Awkwafina的角色还是无足轻重。这次几乎是个女二点五分量的角色,虽然造型有点雷人,但是真的很惊喜很好笑,百分之八十的笑点都在她角色一家人身上。

她是本片第一个让我觉得惊喜的演员。有点像看土创的时候终于被给了镜头的妹妹,让你眼前一亮,觉得“哇塞,原来这也是个宝藏女孩啊。”的感觉。

“给我一百万离开你儿子” “We do that in here.” 真的是太好笑了。

政治正确大合照(Awkwafina右一)

Awkwafina as Peik Lin

Gemma Chan在电影里饰演男主的表姐Astrid。原著中,Astrid的故事线几乎和Nick/Rachel故事线分量一样。Astrid是时尚icon,自己有设计的品牌,也是old money家庭长大。为了照顾IT行业老公的自尊心(...),买了贵的珠宝首饰都要藏起来,也从不披露自己名下的财产,换来的却是老公出轨。电影里Astrid很霸气地决定离开她老公后,说,“我不会为你觉得不像个男人而道歉,我家的钱从来都不是我们之间的问题,你的懦弱才是问题。”说完潇洒转身。她老公问,你要搬到哪里去?她说,“我名下有40几套公寓楼,去任何一套都可以啊。”

哎,有钱真好。

不过这个演员,好几个特写很眼熟,回来搜了一下,发现是神探夏洛克S1E2里面倒茶的亚洲姑娘。几年前看神夏的时候就被她惊艳过,这个片子里能看到,真的很惊喜。她也出演过Doctor Who, 可惜我没看过。

Gemma Chan as Astrid

Gemma Chan in Sherlock

她也出演过神奇动物在哪里,可惜出场太短了,二刷的我都没太注意过这个角色。

Gemma Chan in Fantastic Beasts

接下来就是饰演新娘Araminta的Sonoya Mizuno。这个电影里大秀身材(图二金色连体裤)还拥有梦幻婚礼的女同学,谁能想到会是拉拉蓝里为了配色而存在黄裙子。她还在机械姬和今年新片湮灭里出演过配角。

左一

Sonoya Mizuno as Araminta

就连饰演奶奶的Lisa Lu,也是二十五年前,上一部好莱坞全亚裔电影《喜福会》里饰演苏安梅的卢燕。不得不说这个选角用心良苦。

Lisa Lu in the Joy Luck Club

Lisa Lu in Crazy Rich Asians

再来说男演员。男主Henry Golding非常奇妙地长了一张很西方化的亚洲帅哥脸,又毫不违和地带着一股东南亚的热带气息。因为是新人,所以其实对他的作品并不熟悉。不过他也出演了很快上映的A simple favor, 还和我们Queen S Blake Lively演夫妻。真的非常期待了。

Henry Golding in Crazy Rich Asians

Henry Golding & Blake Lively

韩裔演员郑肯Ken Jeong在本片饰演Peik Lin的爸爸。这个演员应该不用多说了,出彩的作品很多,宿醉,废柴联盟,这张脸也是实在让人过目不忘。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应该都对这个面相比较熟悉。

看过Fresh Off The Boat的人应该知道,郑肯在剧里演Jessica Huang(Constance Wu饰)的小叔子。这片里直接变成了Rachel Chu大学室友的爸爸。这个年龄差本身就让人想想觉得很好笑了,而且两种设定都没有违和感。果然亚洲人年龄是无法目测的吗。

Ken Jeong & Constance Wu in Fresh Off The Boat

另外说一个比较少人知道的,郑肯还是BoJack Horseman里Dr. Hu的配音。

另外一个可能大家比较熟悉的演员就是Jimmy O. Yang. 他在美剧硅谷里出演了英文不好,处理活鱼,室内随便抽烟,抄袭其他人想法的中国程序员Jian Yang,形象一度逼近种族歧视的边缘,引起争议。不过本片里他依然饰演一个asshole,Bernard。没办法,可能人家就只是长了一张dick face。

不过这一次至少是个有钱多金,独立自主,在自己的地盘,不代表任何人形象的asshole了。也算是提高吧。

推荐大家看他的脱口秀。

Jimmy O. Yang in Silicon Valley

Jimmy O. Yang in Crazy Rich Asians

虽然这么说有点煽情了,但是这些演员,包括很多没有提到名字的配角演员,有些是移民,小时候被父母带到西方国家长大;有些是国外出生,不会说自己父母的母语;有些是混血,从小接受东西方双方的教育,但是都可能在职业生涯中或多或少因为长着亚洲脸,有着亚洲姓,而导致只能饰演不起眼的小角色。他们是无数次看剧看电影的时候角落里代表着你的种族的存在,让你一眼看到的“那个亚洲演员”,却够不上有自己的姓名。

这部电影,让一些观众多熟悉了一些人的名字,让大家多一点可能性的希望。

另外,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像是麦辣鸡腿堡。

麦辣鸡腿堡是中国麦当劳菜单里独有的商品,美国麦当劳并没有。有些人认为麦辣鸡腿堡不能代表中国,因为餐厅是美国的,品牌是美国的,连汉堡包这个概念也是美国的(虽然有人说是汉堡包起源是肉夹馍之类的,不要太在意这些细节...)一个由内到外的美国产品是不会因为贴了中文的包装就被当成是中国菜的。有些人觉得不论国籍,麦辣鸡腿堡本身就是不健康的食品,只配给一星,绝对不会去吃。而还有一些人,比如我,在美国的麦当劳里吃到“来自中国的麦辣鸡腿堡”这一口小时候熟悉的味道,就觉得值得眼泪汪汪地给五星了。

所以一个三星情节,四星演技的故事,我心甘情愿打五星。作为亚洲人,阳光终于照过来一点,与有荣焉。

 4 ) “左宗棠鸡”的味道在谁的嘴里?——《摘金奇缘》观后感

有感于最近在北美火爆的亚裔电影Crazy Rich Asians(中国大陆国内翻译为《摘金奇缘》)在国内公映遇冷,被讥笑为迎合西方人口味的“左宗棠鸡”。

“左宗棠鸡”这个“梗”据说是来自于华人为迎合洋人对中餐的想象而专门设计给洋人吃的那些“中餐”招牌菜之一。这种作为西餐“他者”所吸引洋人的“中餐”,让洋人吃得津津有味,而在华人心目中的中餐谱系里面并无地位。那么,把亚裔(北美华裔)拍摄的电影《摘金奇缘》讥讽为“左宗棠鸡”式的假中国文化式赝品,在这部分观众的脑子里面,也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如题所问——“左宗棠鸡”的味道是在谁的嘴里呢?北美华裔生活也是值得好好讲述的活生生的生活。《摘金奇缘》就是亚裔(北美华裔)来讲述自己的生活。这部电影,对北美华裔自己来说,绝不是来为他人烹饪的“左宗棠鸡”。

那么“洋人”(其实主要是指北美社会的以西方各族裔为主的非华人)从这个电影吃出了左宗棠鸡的味道了吗?个人认为应该是没有,因为他们不觉得这是关于“中国”或中国文化的故事,而是觉得这是关于(about)亚裔的故事,而且是被(by)亚裔自己讲述、为(for)亚裔而讲的故事。

到底是谁从这个电影里面“吃”出了左宗棠鸡的味道了呢?个人觉得,这部分观众,大半是生活在大中华区(大陆华人、台湾华人、新加坡华人等)的华人自己。越是以在地华人为主体的观众,越有可能吃出了左宗棠鸡的味道。

下面就要追问一下为什么“味觉”会如此不一样。——根本原因,是因为大中华区华人国族国家、地区的华人的头脑中对华夷之辨的图式,其实和一两百年之前区别不大,把人分为华和洋两种。这很符合华人为主体的人群的立场,很正常。但对于洋人和亚裔来说,则不然。所以我现在出于分析的方便起见(也就是说不去顾及北美社会人群的更多族裔、种族参数了,而且亚裔也剥离开,我们只说华裔),在华与洋这两大群体之间,需要放进去华裔。所以是三个人群:与中华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传统无关的人(简称洋人)、华裔(北美社会里面的中华后裔),和具备政治自治实体的华人政权的大中华区的公民(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

这个电影首先是北美华裔(新加坡裔为主)为自己而做,自导自演自编自看。然后才是北美洋人和主权华人政体里面华人的事儿——这两种人是从旁围观的观众。

再来说说该华裔电影与华人(生活在大中华地区的华人)的关系问题。其实大中华区里面也分为好几块儿。该电影从主创人员、故事,到言谈,刻意避开了与地广人稠的中国大陆发生紧密关系,而主要放在了新加坡。除了主创者多有来自新加坡的华裔背景之外,这可能也是出于各种原因。一则是想把故事讲得无拘无束——让故事在新加坡展开,万一造出了新加坡本地观众心中的“辱新”感受,也总没有“辱华”那么严重。毕竟,新加坡华人与北美华裔之间的历史关系,比中国大陆华人与北美华裔之间的历史要更丰富、久远,而且新加坡本地亦相当多元。二则也是因为不想把问题搞得太复杂,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中跑题。

北美华裔(具体到电影里面的女主和她妈妈),和大中华地区里面的家族、社会关系网(具体而言是新加坡南洋华人社会那个富豪一家),其实在价值观、自我认同上面,已经很不相同了。这里面可以做出好几种类比。一是类似于近现代以来美国建国前后北美移民与英国人的关系——虽然两者的骨子里面有完全相通的东西,但确实又不一样了。二是类似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学里面比如亨利·詹姆斯笔下的一个主题——天真质朴的美国人,回到老旧世故的欧洲,吃到苦头,觉得里面的水很深。

说到这个份儿上,这部电影的意义就出来了。这部电影,相当于完成了华裔在美国的身份建立大业。(不是“建国大业”,是身份建立大业,因为北美华裔,至少在这部电影里面,其本质价值观是美国人价值观,他们就是美国人,不是大中华区的中国大陆人、台湾人,或新加坡人。)这部电影比较丰满地回答了北美华裔“我是谁”。

这个“我是谁”问题,与如下的三种情形,终于区分了开来。

一、故事情节不再是白人、黑人的配角、调料(那种情况下,才是左宗棠鸡)。(其实觉得,甚至张艺谋的一系列电影,才是大中华区自己出产烹饪的左宗棠鸡。但因为大中华区的民族、国族自豪感,使得大中华区许多华人竟然吃不出他们特别过敏的左宗棠鸡味道来。)

二、《摘金奇缘》这个故事,也与过去的《喜福会》等等也有本质的不同了。那些是讲述从母国的创伤早期经历到加入美利坚之后的惊魂未定并被母国的梦魇所缠绕,总之自己的主体性还没有建构。各种身份纠结,各种自卑,并挣扎于“拼命融入主流社会”的神话中。

三、也不是从属于北美的政治正确多元化,在里面跑跑龙套。

上面三个方向的故事(自甘做亚洲特色的异域族裔配料、被母国梦魇所折磨的惊魂未定零余者、政治正确多元化族裔的亚裔展示),都不是《摘金奇缘》的故事。过去很多演员,比如刘玉玲、陈冲,甚至这个电影里面演准婆婆的杨紫琼,都没有在年轻的时候赶上北美华裔主体性得到充分确立的这个火候,演的都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故事。

这回是由北美华裔讲述北美华裔是谁。这个火候,应该说在目前这个历史阶段是到了。这部小说原作和电影最大的优点在于在身份讲述上不矫情,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北美亚裔(女主)的真实,后期移民到北美(男主)的真实,以及新加坡本土亚裔的真实,不自卑不纠结,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在这部小说和电影里,各种背景的人的自我身份(self-identity)都特别得到凸显,非常明显,冲突也不容忽略,不存在谁压倒了谁。故事里面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互相尊重彼此的self-identity。

事实上,北美票房认可的就是这一点——身份(self-identity)确立。而我们这边票房遇冷,就是不认可这一点。其实事情是很复杂的,我这么说也仍然很粗糙,也会招来异议,不仅来自大中华区域的华人,也来自于北美华裔自身。华裔内部,由于其祖先、父母,或自身来自大中华区域的不同地方,以及移民北美的代际、年代、经历上的差异,所以在感受和身份认同上也很复杂。对于我说的这些,很多人也未必认同,特别是对新移民来说。大中华区域很多华人对这部电影的“左宗棠鸡”式的烦感,也完全可以理解,实属正常。这就如同当初历史上的英国人搞不懂美国人,美国建国前后北美殖民地的很多人也相互不理解一样。

既然这个故事是北美华裔以独立姿态来进行自我表述,那么里面的人物形象就要足够清晰。你看女主的身材、做派,完全不是亚洲本土花瓶那一套,还矮了一头到半头。她的体形没有她在新加坡碰到的待价而沽的名媛交际花那样好,似乎也不太如亚洲的华人那样平常看重美白保养,是没有经过美白的北美亚裔脸,很真实。要想讲好这样一个故事,对文化底蕴的把握也需要足够深,辨别力要足够敏感。它做到了。你可以想象,剧组也特别默契。可能你一句我一句地共振出鲜活的真实感,因为大家都有或多或少与大中华区域家人、家族、社会的关系的切身感受,不足为外人道也。整个制作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于是也就“道”出来了。

这部影片在某种意义上如同《傲慢与偏见》,是在微妙的地方体现出北美华裔与大中华区域的本土华人在价值上的差异,或者说异与同的两个方面。这种刻画,不是摆在了外在的表面,而是在内心深处。——电影里面,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社交,但脑子里面却并不一样,已经不是高度重合的一类人了。婚恋问题是最能体现上述微妙的地方,不仅有男女婚恋双方在认知、价值、情感、背景等各方面的微妙,也牵涉到家族、社会、生意圈、名利场的各种展现。而在体现差异的同时又体现出相同、相似性,这就更带劲、不容易了。这个电影让我看到了这一点。你看,北美华裔来到新加坡华人圈子,很舒服地就能够迅速融入,如同回老家一切似曾相识一般。而且,抛开大中华区域各个自治国家或实体地区的政体、社会状况的表面差异,我觉得实际上的本质共性被这个电影抓到了,其实就是《红楼梦》里面那些参数——大家生活在以家族关系为纽带、链条的圈子中,个人的发展,生意、生计的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基于血缘、姻亲的远近关系和基于此而扩展开去的相似秩序上面。每个人有自己的位置,在待人接物上面丝毫不能忘记自己是谁。关系网是需要终生参与维护的,须臾无法脱身,自古而然,直到永远。

而且我感觉,当我们把华裔华人放在一起来看的时候,则让我觉得人种学意义上的华人华裔,与“洋人”在认知、情感表述、沟通方式、人生追求诸方面,确实不同。这也使得这部纯粹的北美华裔电影与主流美国电影在画风上截然不同。不论华裔还是华人,大家基本上就是求得过日子,虽然比洋人更爱奢华、享受,更加鲜衣怒马,更“酷”,但不是特别具备攻击性、神经质、独立性。当然这又是一个更大的讨论题目。我不想陷入各种二元对立的言不及义里面去。

至于整个电影完全是在说英语,我觉得也并不是有意要招惹观众发出“左宗棠鸡”之叹。这里面有生活习惯上的原因,也有上下文语境的原因。而且也不用担心北美华裔一旦习惯了说英语,各种的文化基因(北美华裔必然有强烈的华人文化基因)就会消失或“不纯”了。纯还是不纯,正宗还是不正宗,也许不是个真正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我总是从人类多少千年的文化经验里面去想事情。比如犹太人,严格说来即便是在旧约时代也很难说谁是“纯粹”、正宗的犹太人。新约时代,从犹太人故土到地中海东岸,撒布着各种复杂情况之下说亚兰语和希腊语的犹太人。文化基因的强烈设定,其长久的或隐或显的作用,完全超越患得患失的人种学焦虑之上。纯粹性是不存在的。我又想到了拉丁语、罗马时代和中世纪各个蛮族,还有基督教,都在迁徙和跨越中得到壮大,其烙印永远不会磨灭……人向来需要在多方的环境之下来多方界定自己。华夷之辨是一种二元对立。现在出现了“第三种人”,北美华裔,则至少能够让我们有了一个更多的参数来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我们就会更爱自己的可爱之处,也更能够发现自己的本质性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我们是谁。比如我们爱买iPhone和各种电子设备,喜欢鲜衣怒马和奢侈品,在古代爱穿丝绸现在穿法国名牌,吃娃娃鱼,讲排场好面子重关系而不尊重隐私和独立意志,但我们不是发明AI、iPhone和原子弹的,不会咄咄逼人地去干涉和改变全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结构,威胁到全人类的生产、再生产、吃饭过日子的方法。我们也嫌贫爱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特别会在资本主义体系里面做生意和钻空子,但我们不太可能出于某种在吃饭过日子、嫌贫爱富甚至谋财害命之外的信念而去一心一意搞恐怖主义、冷静地以折磨人为“志业”,或设计出科学高效的奥斯维辛……

所以,我很爱我们自身,但没有“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虽然我的思路也很混乱。当然,我这篇文章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盘左宗棠鸡,预期也可能会收到“太平洋又没有加盖,你怎么不游过去啊”之类的评论。对此,我也完全理解,毫无不满和怨言。各种尺子本来就各有各的道理。求知与求真,本来就不该有品评别人或党同伐异的附加功能。

再补记:这篇文章的一个缩写版本,发表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报纸和网页(http://www.zaobao.com/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81224-918240)2018.12.24:

 5 ) “It was about HER, not about her finding love."

//ew.com/movies/2018/08/15/crazy-rich-asians-mid-credits-scene-harry-shum-jr-gemma-chan/

本来与丈夫对峙之后,在婚礼上的Astrid遇到了love interest(就是post credit scene和她看对眼儿的glee小哥)还共舞了一曲,但是为了情节完整性也为了让故事聚焦在男女主身上,导演删掉了电影进行到一半时的这段已拍好的戏。他在接受entertainment weekly的采访时解释自己剪辑动机的这段话可能就是这部影片成功并且让人动容的因素之一, he said and i quoted here:

“What we put in the movie was great — they actually dance together — and it was so awesome, and Harry’s so charming and so lovable. But the problem was, it made Astrid feel like she was leaving Michael for Charlie, and we didn’t have enough room to expand on the idea. We just had to stay focused. Ultimately it’s about her independence, so that scene was in there all the way until the very end. When we took it out, Astrid’s journey became stronger. It was about her, not about her finding love.”

他说,归根结底来讲, 她的故事只有关她自己的独立,这是她为自己争取来的自我,与找到真爱毫无关系。

影片多段对话都是站在一个亚洲思维的立场上讨伐美国人的自私,好听一些解释来是因为美国的individualistic culture.

和一起去看的好朋友讨论起时,我说现在我们这一代人其实也越来越individualistic,她说到新加坡old money families are old fashioned是因为他们在离开的同时就已经与时代文化发展脱节如同在美国的Chinatown里的人。

所以单纯用collectivism来概括文化还是欠缺考虑有待商榷的。

心理上的很多的很大的压力和焦虑实际还是来自这两种相互冲突的文化模式同时internalize并最终共同成为行为驱动力的相悖。在每个难两全的决定面前,我们内心思维逻辑都在自我拉扯地做内部斗争。又怎么可能不矛盾,不困扰。

看到一半心里就在想,杨紫琼最终说不定是真正帮助他俩在一起的人呢。看似是坏人的那个其实是最容易攻陷的堡垒。

因为杨紫琼从rachel身上看到的其实是过去的自己啊。

我觉得她是嫉妒的,剑桥学生,未来律师,她可能没有万贯家财但也绝对拥有值得骄傲令人羡艳的头脑。她从来都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抱负自己的passion自己的独立人格。她也曾想义无反顾地去追逐属于自己的独立人生。可是在遇到她丈夫她的真爱之后,她选择了牺牲自我来成为这个家族的一部分--她无法再继续经营自己的人生而只能转而去经营和维系这个古老而巨大的家族的繁荣昌盛。

她没有机会经历的那另外一种人生正是rachel已得到的正在进行时的生活,她怎么能不眼红不在婆婆对自己横眉冷眼每句话的潜台词都是you're not enough的同时对自己做出的人生决定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后悔呢。更何况,她连自己选择的爱情与真爱都似乎被rachel牢牢攥在手心---雪上加霜。

她对rachel的拒绝恐吓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移情。

但好在,rachel的退步和礼让使她发现自己其实是欣赏这个女孩子的,明明王牌在握却在关键时退出,只因为她爱的人面对的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if he chooses me, he would lose his family; and if he chooses his family, he might spend the rest of his life resenting you.

真的非常喜欢这个片子的原因是因为strong female leads简直太出色了。Astrid和Rachel都做出了让人拍手叫好的抉择。

在一部all asian cast的好莱坞式浪漫喜剧里看到拥有独立人格和思考能力的女性角色,还真的是让人希望满满又暖心。

 6 ) 口音,阶级;华人,亚裔

这部电影在许多细节上给了我复杂的感受,虽然剧情本身并没有可以深挖的部分——原书本来就是一个浅薄的故事。看得出来,导演在选景用人上花了许多心思。

这部全亚裔的英文电影,阶级感首先体现在口音上。导演很细心: 代表老钱的超级坡富豪,一水的英国腔。要知道,这个家庭的老太太,在众星拱月如太后一般出场之后,可是操着一口雍容的京腔——另一个帝国口音的余晖。我还未看原著,不知道这是否是导演有意安排。但是口音所流露的东西太丰富了,就像演员杨紫琼——以及她所饰演的杨夫人——几乎完美掩盖了的马来西亚式英文口音;男主角纯正的伦敦口音对应他的成长背景,女主角母亲努力掩饰的新加坡口音(因为她饰演大陆移民)。而作为本剧的真正背景,剧中集中出现Singlish的地方却屈指可数:大部分是小富豪高家女主人(代表了坡岛世俗符号——auntie)在饭桌上的对话,基本是为了激发笑点。Singlish口音确实独特,说句极为不合适的话,在正统英语口音的映衬下(又是一句不合适的话),因为太过平民而显得局促,只能谐用。Singlish本身是对高高在上的正统英语的消解,无论是从口音还是语法上。殖民地人民千奇百怪的英语口音,比如印度英语,菲律宾英语,甚至港式英语,许多时候像低等生物一样被嘲笑。但在我看来,只有Singlish,因为极度的民族融合与文化碰撞,在异度空间进化出了自有的词汇、语法、发音。这首先是草根的方言,因此电影里的超级富豪们也率先抛弃了它。

杨夫人与丈夫相识于剑桥,在教育,智力,财富,口音上,都不逊于真正的英国上层---这差不多是上几代英属殖民地华人最高的追求与象征。当然,比肩绝对不够,超越才能产生权力的转移。被私人酒店的服务员羞辱后,杨夫人一个电话,让英国老爵士亲自下楼宣布"新主的诞生", 并且明确了财富在地位崛起中的首要位置。电影的主旨再清楚不过了: 无产者与有产者,乃至生产关系的操控者,隔着无数道鸿沟。傲慢无礼的酒店员工也好,知性美丽的大学教授也好,无论人种、品德,在老钱的眼中都一样低下。这就是杨夫人冷冷说出’自己人‘时的含义。

在电影里,杨夫人面对女主Rachel,毫不犹豫地否定美国与美国人,认为美国价值观鼓吹追求个人理想而罔顾家族利益,与她这样的家庭格格不入。事实上,这个否定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是秉承经济与口音上英国上层的身份,否定一个美国人;还是以南洋富裕华人的身份,否定一个穷苦大陆移民后代? 或者兼而有之?第二个否定并不彰显,也许是导演有意为之——为了不引发世界华人内部的鄙视链。又或者因为,原作系列的第二部,正是《中国富豪女友》。在操控者的世界里,老钱新贵的故事永远在轮番上演,也同样无论人种、品德。杨夫人所骄傲的‘传统’,也并不仅仅是华人传统,而是老钱们守卫秩序时自然而然的姿态。

片名是《Crazy Rich Asians》,而亚裔不需要自称亚裔,只有当我们面对他体,才需要指称自身。所以这部影片当然是拍给非亚裔们看的——通俗一点,主要是拍给欧美白人看的。白人们分不清亚裔内部的广谱差别,所以给了我们统称。那么原作者Kevin Kwan是新加坡华人,这个故事的大部分角色,也都是各式各样的华人,他难道不知道亚裔不仅仅指华人,也指为数众多的菲律宾人、印尼人、印度人与日本人?换句话说,他为何将这样一个华人家庭指称为Asian,而不是Chinese?

除了相当多的国际人口,新加坡有百分之七十的华人,百分之二十的马来人与百分之十的印度裔。这是区域内被穆斯林包围的唯一一个华人为主的国家,也时时刻刻思索着自己的定位。鉴于Chinese一词在国籍与族群上的双重指向性,为了不引起敏感的种族与国际纷争,多年来政府对内强调‘One People, One Nation, One Singapore’,试图仿照美国这个最成功的移民国家,塑造出‘新加坡人’的意识身份,甚至不惜重金挖掘本地文化、创造本土符号。对外,新加坡的野心是做亚洲代言人。国立大学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大学’,任何新办的研究机构目标是首先要‘引领亚洲’,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下属机构包括‘国际亚洲研究院’...新加坡确实比任何一个亚洲城市都要国际化,堪称亚洲人大熔炉。这样一个人种与文化处处杂糅的地方(先毋论这些移植文化的深浅),英语是一根悬梁,一个锚针。英语教育推行多年,即便不会将人种与母国文化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至少是靠阻隔保持了安全距离,况且又在每个人的身上加绘了一层‘先进语言文化’的艳色。对内对外,Chineseness都被刻意调淡——除非有些时候需要强调多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有意识被塑造出的漫延的亚洲形象,这是一个尚未被完全定形的概念,是敏锐意识到自身与观者(白人)不同之后,因为缺乏对自身精确的描述分类(抑或本身就是杂烩),又不愿意显得迷惘,而抓住的一把概括的大伞。毕竟,没有人希望成为飘蓬。在母国血统文化与强势的英语文化之间,要么选择一个,要么跳脱出来,说自己是那独特的第三个。

在南洋,每一个说英语的华人,其身份都是重置的。不要忘了,今天的普通话在上世纪才被确立。就语言而言,方言,英语,与所在国的官方语言首先便三分了天下。血统上,与马来人结合而产生的土生华人族群(peranakan)为数众多。宗教上,更有南洋地区的华人基督教传统,在这繁杂的图景上再添一笔。所以到底什么是Chineseness?这是一代目们才会考虑的事。对二代目三代目们,身份认同的基础首先是家族。大环境下常常不方便也不乐意强调华人认同,只能笼统地冠之以亚洲人认同。

所以片子里没有也不需要出现Chinatown。假设这部剧叫做Crazy Rich Indians,片子里也绝对不会出现小印度。这些民族风情浓重,母国人员众多的景点,正是因为太清晰太民族,而显得与‘亚洲化’的模糊面孔相悖。出镜的选择里,Bukit Basoh路边那一排修缮完好,精美优雅的店屋,是近年来是‘亚洲化’的代表符号之一。这些店屋大多建于上世纪初,建筑风格混杂,常常是马来的门楼与电扇,土生华人的瓷砖装饰,配西式立柱和中式牌匾。由于距离市中心近,许多房子都被买下来作为酒吧和餐馆,重新装修过后很是绚丽。所以Asianness到底是什么?从店屋的隐喻来看,是铺面而来的、已经作为嵌合体,又灵活融入本土的异国面目。

杨夫人和Rachel的冲突发生在欧式风格的豪宅,那里是杨夫人的主场。但在结尾,导演特意将两人的较量安排在槟城的张弼士故居,这是早期南洋华人富豪的代表建筑,同样风格杂糅,但精美大气且传统中国元素更多。杨夫人穿过写有‘居仁由义’的牌匾(不知道在怡保出生的杨紫琼能不能理解这句孟子里的话语),来到中庭里Rachel设下的麻将桌——这是多么美妙的比喻,麻将桌上无大人,每个人都享用平等的运气,以智慧和胆识搏斗。华人的家事,最后依然以华人的方式谈判、较量、和解。这应该是全片里,少有的只强调Asian,不强调Rich的部分。

 短评

喜剧拍好不容易,朱浩伟这个片子就是证明。情节不可信,剪辑不连贯,very loud,所有的服装装饰道具台词都俗不可耐,太符合外国人对中国新贵的印象。除了奥卡菲娜值得推荐之外,一无是处。根本不能和Joy Luck Club相提并论。

4分钟前
  • 五月
  • 还行

更像是1918年的北京上海有钱大家族(金粉世家了),想了半天男主长得像谁,名字到了嘴边就是出不来,搜了好久“香港演员 浓眉”当然毫无成果,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意识到是吕良伟啦!

8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果真美国小时代,剧情脚趾都能想得到,连人物都是完全照搬美式爱情轻喜的,加上一些特有的什么“全亚洲都是我们家的”玛丽苏式意淫。都说ABC是香蕉人,这部亚洲首富应该是香蕉电影吧。影片口口声声说我们亚洲人跟你们美国人整天谈梦想不一样,结果难道不是被美国人的“梦想”洗脑了嘛?要透过皮肤颜色看本质啊,美国的少数族裔群体还有好长的路要走,这部电影,不够造成什么积极影响。还是比较喜欢看小偷家族那种Crazy Poor Asians

10分钟前
  • 米粒
  • 较差

本来小说就很烂,电影拍出来更烂。种族歧视?并没有,只不过是民主党在试探亚裔愿不愿意当左派的吉祥物而已,或者愿不愿意被利用当枪使,full Asian cast 所以必须支持?凭什么。NYT说什么你都信NYT是你妈啊。这部电影不就是在说你看我们多元吧,虽然跟真正的亚洲人没关系,但你敢不支持吗?我敢,fuck you,libertard

13分钟前
  • 111
  • 很差

Banana....专给ABC看的童话故事 难得全亚洲人Cast

18分钟前
  • 贝阿朵莉切
  • 推荐

8012年了还在拍灰姑娘的故事……琼瑶70年代三厅电影随便找一部重新英语配音的感觉。但主流院线+全亚裔阵容真的不容易。我,一个bored broke Asian. 杨紫琼好美。

20分钟前
  • 铎奇
  • 还行

“流星花园”的故事穿上了好莱坞的衣裳,再搭配上文化差异的看点,就让这部电影瞬间蹭上了时下政治热潮的列车,并一路高歌向前,看得老外和国外长大的华裔都乐到不行。中国人很可能不待见吧?其实索性当作爱情喜剧来看,那些该有的笑点泪点都有,别太认真,真的。

22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核心还是一个套路的爱情故事,真爱打破一切壁垒,幸福大团圆,类似的剧情可以套用在各种场景,且已经套用在太多场景。只不过这次的全亚班,才让影片更有话题性。影片好在娱乐性应用合理,适当的炫富,有趣的配角,和一些文化差异梗。但也仅限于此吧,常规好莱坞娱乐片。而且有些设定其实还是挺刻板的。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电影非常热闹笑点不断,背景音乐全部是华语曾经流行曲,仿佛置身于大华超市。这个电影其实不是讲亚裔的故事,而是讲有钱人的故事,我们都误会了

24分钟前
  • 阳聪嘻嘻
  • 推荐

虽说片中的角色说自己是中国人,但里面的中国元素都是猎奇式的存在,老外眼里的所谓中国,就像演员们的长相一样,看着是东方面孔,但跟东方已经没有关系了,骨子里是彻彻底底的白人思维,中国元素就像他们说的汉语口音一样尬。疯狂的亚洲富豪家族不过就是一个戏剧噱头,最后讲的还是女性要独立,勇敢追求真爱的西方主流价值观,完完全全的白人思维,不过是换了一个亚洲的故事背景板,讲的还是灰姑娘的故事,这跟中国人有半毛钱关系吗?

2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白人电影只需要讲好一个故事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为何要苛求这部片去represent亚洲文化的所有复杂性?男女主确实是路人般的感情线 以及为了迎合美国观众而去exoticize&caricature亚洲文化 但是 《喜福会》后25年来第一部全亚洲卡司的major studio电影 很多insider梗只有亚洲人才能理解(我还向同事解释了麻将那一幕的隐喻)能看到自己人出现在大银幕上 以及制作方对多元尽量的表现 和strong female leads 真的很激动人心 真的很重要 pet peeve可以暂时停一停 先来celebrate 支持票房吧 才有机会看到更多亚洲故事

34分钟前
  • Jus
  • 推荐

what a 烂片,从第一幕到最后一直有种说不出的刻意违和和闹心感,如果不是别人买票我绝对不会去看的。老实港除了硬加的元素以外,not really Asian,虽然Asian本身也是个复杂的话题,如同其他任何race/identity

38分钟前
  • 惑星統合機関
  • 还行

打麻将只聊天不好好打牌是对牌友的不尊重....感谢这部电影,这是近年来第一部完全亚裔阵容的好莱坞电影(上一部是 喜福会 The Joy Luck Club,1993)。电影用一个更西化的背景(新加坡)希望改变对亚洲人(尤其中国人)刻板印象(不够有魅力),从这个角度它是成功的。虽然没有陷入到(中国电影常犯的这样错误)流水展示纸醉金迷生活,但本质上还是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导向,潜意识中还是有亚洲人“不懂拒绝”的设置,对于海外华人的文化传承上看,早年所保留的传统已经和目前的习惯有所不同,这大概也会是是否对电影认同的一种困扰吧(本片美国上映期间将有英语发音汉语字幕场,欢迎中国人来影院看.....)

42分钟前
  • [Deleted]
  • 较差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bunch of whites pretending to be Asian...

47分钟前
  • ハヴィエ
  • 力荐

俞秀莲你怎么能这么轻易就放弃!怎么不和她斗到底!中国观众不需要好莱坞大团圆!好好学学隔壁的宫斗!

49分钟前
  • Scarlett
  • 还行

就是打阶级差的准灰姑娘故事,常见的爱情类型片套路而已,加一些东南亚风的配色撞文化style,以及糟糕的选Chinese歌套路,闽南话、粤语、京腔的短句乱入。没啥好看的,但也不用上升到乳化(裔)的漫天批评吧?!真要觉得自己是代表才OK么?也大可不必罢。

53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crazy stereotypical 核心价值观脆弱,对亚裔 二代移民 亚洲文化 和 美国文化的理解都浮于表面。故事单薄,镜头平淡无奇,过多“好看”的美食画面填塞。形式上的黄皮肤黑头发,难以掩盖其取悦白人的本质。

57分钟前
  • J
  • 很差

对这种左宗棠鸡式亚裔片还是接受无能...美国人你们开心就好🙄

58分钟前
  • yvetterowe
  • 还行

郭敬明看后扼腕叹息,我的《小时代》应该晚拍几年,并主要在北美公映...

1小时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好莱坞版小时代。结尾毁全片,难道不应该拍两人得到杨紫琼默许后,回到纽约过舒心的中产小日子么?一下子被豪门接纳,紧接着就是纸醉金迷大爬梯,女主被富人们diss了那么久,转眼就无缝融入还无比享受,excuse me?

1小时前
  • Double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