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记录片美国2022

主演:伊隆·马斯克

导演:金国威,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

播放地址

 剧照

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2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3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4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5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6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3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4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5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6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7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8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9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0:32

详细剧情

奥斯卡获奖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和金国威(《徒手攀岩》《泰国洞穴救援》)首次将镜头对准天空,讲述了 SpaceX 鼓舞人心的崛起历程,以及埃隆·马斯克 20 年来为重振美国太空旅行野心所做的努力。这是自 2011 年航天飞机退役以来首次在美国本土执行载人任务,这是一次难得的机 会,带领观众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功臣工程师和宇航员。《回到太空》记录了 NASA 资深人员鲍勃·本肯、道格·赫尔利和其家人在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将带领观众前往国际空间站进行激动人心的旅程,并探访马斯克和 SpaceX 团队的任务控制中心,见证其如何以“海面溅落”的方式将太空人送回地球。

 长篇影评

 1 ) 偶像马斯克

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就像游戏,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触发事件新的科技会诞生,指引人类文明进入下一个阶段。很荣幸,在有生之年见到了这载入历史的一刻。而马斯克就类似与GM,来执行这个操作,而且是让我们能够接受的程度进行的。

如果说,这个世界不是虚拟的,那好吧,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就一句话,马斯克就是神!

但是,马斯克自己都说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可能性是百分之99.9999999999999999999…

 2 ) 马斯克

《回到太空》更像是一个宣传马斯克和美国合作的纪录片,深度讲的东西几乎没有。前几日对马斯克有过个人揣度的小文,现在更觉得他确实是某未知文明把他的脑部限制调高或是松开了一些,让他在人类科技领域达到目前的极致。但为什么会由他来开启人类科技进步,原因是什么?是引领我们跨入科技新纪元?还是到一定时候又他来有效掌控人类?一切未到节点是未知的。但可以确定,他肯定不是外星人,他最多是个傀儡载体,来具橡一个任务而已。他没法和特斯拉相提并论,他是在已知领域尽可能走到人类极致,不能像特斯拉那样,开创任何事物由无到的质的变化。如果他能有效使用周边能源使用,比如太阳能有效的采取和储存,地球上反重力的有效使用和推广,太空穿梭能量的使用等等。SO: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去火星?是地球在地球上太拥挤、能源不够用?那去火星真的能好好平安无事的生存吗?生存的各种风险远比地球低吗?PS:我倒假想而且真的有可能,在东方,有人悄然在修炼意识,来链接高能,改编他自己,甚至得大道者会引领部分人类走向真正的文明……

 3 ) 马斯克年度公关又成功了

看完觉得应该是年度最佳。

生而为人渺小又伟大。

浩瀚星河中的沧海一粟,却又一次次在外太空创造着奇迹。

马斯克和Space X的确是企业家精神的鲜活载体,内心要多强大才能背负无数个陨落的火箭,只为下一次可能会被命运眷顾的成功。在极度垄断官僚的美国航天系统实现商业化运营、让每一个火箭可回收,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18年的努力成型。

当“龙”飞船终于载着两名宇航员划破天际,宇航员Bob儿子的恐龙玩具也一路跟随,漂浮在太空舱的每个角落。科技和人性的光辉相互交织,人类群星闪耀的又一瞬间。

到了外太空,人类的成就不分国籍,不分种族,我们都只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人类。在愈演愈烈的俄乌战争和四分五裂的世界局势里,如果所有决策者能放眼外空,从穹顶之上遥望那个没有分国界线的地球,是不是就能减少一些无谓的纷争和伤害?

 4 ) 太空业一瞥

重回太空 我看到的是另一种生态,不同于我们是为集体争光、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纪律严明、兢兢业业、重任在肩。他们更像是一群人很喜欢这个东西,想做出很炫酷的东西,或者做出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理解并且顺从自己的人性,可以看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家庭仍是最重要的部分,虽然事业是举世瞩目的。而且个人和集体取得了一个平衡。而他们共同为这个集体做出自己认为好的事情,集体是保护他的,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战战兢兢,要被它管理的。 而重回太空这个过程,他们不是完成了就志得意满,一劳永逸,而是一条星辰大海的路,像路飞一样完成一次冒险后,后面还有更多挑战在后面。喜欢这个事,持续去做这个事,而非完成了,赚钱了,庆功了。他们享受整个过程。而这是20年,看到他们戴的口罩,有时候也会取下来。其中一个重要人物是马如龙在业余火箭爱好者活动上认识的,我觉得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让这些爱好者发挥,而非隔绝在外。这就是创新的土壤吧。他们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目标,更多是自己喜欢,并且认可这件事,而非外界给他们冠以的高帽。发射厅内,可以看到各种人,有长发的、大胡子、牛仔裤,也有spacex官方T恤,但没有那种严明的服装要求。这么多人可以参与这个过程。升空的宇航员孩子被家庭很重视,而非觉得他们这么小不懂事,或小家不重要,报效集体最重要。 所谓技术上的触动并不多。更多的是我看到这个社会的生态

 5 ) Godspeed to the Crazy Ones

一首孤勇者送给 Elon Musk 和他的 SpaceX 团队!从一开始不被理解,遭受老辈航天英雄的抨击,到接连 3 次发射失败陷入破产和崩溃的边缘,最后顶住压力,在 Falcon 9 摘得「快速、完全、可复用火箭」的圣杯,开创了商业航天的新纪元,

几处细节令人动容:

1)EM 在哽咽中坚毅的眼神,感慨 Sometimes the people that you looked up to can let you down.

2)首次成功发射的指挥室, EM 紧张得连吐 F 话

3)一群最倚赖科学的航天人,面对未知的太空,在发射前也会各种迷信

4)其中一名宇航员带着孩子的恐龙玩具进入太空,商业航天带着更多人情味朝平民化的方向奋进

5)宇航员置身太空,感受着脚下的地球,会更容易意识到它是一个整体(entity),人类充满了脆弱和渺小。这样直观的冲击会无比震撼,再冷酷的人都会为之动情。

全片最深刻的一个反思出现在结尾:科技是否会随时间而不断进步?EM 认为这不是必然的。埃及人已经忘了如何建造金字塔,人类也有半个世纪无法登月。太空之旅无比困难和凶险,it takes determination, endeavor and sometimes failure.

Godspeed to the crazy ones!

 6 ) A giant leap for mankind

2019年艾美奖纪录片导演托德道格拉斯米勒联合美国太空总署和国家档案馆联合拍摄了纪录片《Apollo 11》,2019年正是阿波罗登月整整50年,而2022年又恰恰是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的50周年,因此,这部《回到太空》更是让人感慨良多。

2022年发生太多事,一方面是马斯克雄心勃勃殖民火星的太空计划继续推进,体型惊人的重型星舰第一次实现了地面点火并将在近期首飞;另一方面是NASA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实现了第一次实验发射;于此同时,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也完成了首个空间站的构建。在人类的太空探索历史上,2022注定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50年前是人类太空梦想的终结,50年后的return to space恰恰又是一次重新开始。

心潮澎湃之际,脑中回想的依然是阿波罗登月那段模糊的黑白影像中,尼尔阿姆斯特朗缓缓走下登月舱的舷梯,仿佛是有感而发,说出那句举世闻名的话:A small step for man,a giant leap for mankind。面对浩渺的黑暗,看见蓝色的地球从地平线缓缓升起,那么小,那么脆弱的一个小小的蓝点,却是庇护我们所有人的独一无二的家园。

期待人类能在本世纪的太空探索中取得更大突破!感激每一个在太空探索中做出牺牲的宇航员与科技人员!

 7 ) 火箭和我——不是影评的影评

片子其实早就看完了,有感而发把以前一篇没写完的随笔改一改就当影评了吧,其实和片子没多大关系。

说起与SpaceX结缘,还是在2019年的某一天。那时候的我忽然迷上了火箭发射的视频,于是在B站闲逛的时候,我一眼就盯上了当时如日中天的SpaceX,那时猎鹰重型的热度达到了航天届的顶峰,好像所有的人都在谈论SpaceX与马斯克。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猎鹰重型的发射:两发助推器的回收就好像从宇宙降临的礼物赠送给人类,以庆祝人类新的太空探索时代到来。我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世界上现有的科技,但主推降落时不稳定的直播画质、箭身上烧黑的色块、以及马斯克以及全体SpaceX员工在指挥室的欢呼,这些不完美的小细节和研发者对于这一成功的激动,提醒着我这一起都是真切的科研成果,并不是科幻电影的特效制作。 从那时起,这位和我父母差不多大的中年人——马斯克,以及这家年轻火箭公司——SpaceX,就吸引着我燃起了这个对航天和火箭的“小爱好” 之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去看一些有关航空航天的视频和文字:火箭发射锦集、每月发射报告、航天科普......还有很多很多,在这期间不断地自行百度和维基查找那些不懂的名词解释,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去了解这些知识,尽管我知道它们对我的应试毫无帮助,而且我并不能记住和理解那些复杂晦涩的参数和资料,因为我仅仅是一个成绩很拉跨高中文科生。 那一年年末,长征五号遥三发射成功,我国的重型航天任务便从2020年开始激增。那一年起,全球航天最闪亮的两颗星无疑是SpaceX和中国航天。有很多场发射都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印象:高考出分那天中午发射天问一号、半夜四点爬起来看发射嫦娥五号、中国空间站的飞速组装,当然还有影片中的龙飞船发射,简洁到极致的内舱和宇航服展示着世界上最新一代的载人飞船研制者spacex的高技术力与美学考量。 其实至今我也说不上来为什么会对航空航天有这样“叶公好龙”一样的兴趣,我尝试着去解读自己:或许是人类基因中对太空的向往?或许是对终极科技机械的崇拜?或许只是纯粹的无聊,搞不明白……不过看着火箭升空喷吐的尾焰拉出一串漂亮的马赫环,一级一级解体的推进器,以及点火那一刹那的轰鸣和入轨时人们的欢呼,不知为什么都让处在学习焦虑和生活迷茫下的我感到一些治愈,对于成人世界不习惯和逃避的我,也许有一天也会像小王子那样“回到太空”吧。

 短评

扎克伯格想把人们拉进元宇宙,马斯克想把人们拉进真宇宙。我想在太空里感受自己的渺小,不想在虚拟世界里沉溺于自身的“伟大”。

6分钟前
  • 鹅岭懒人
  • 推荐

敢想,敢干,敢失败,必成功。

8分钟前
  • Novichok
  • 力荐

这对夫妻档拍片真稳,编排素材的能力很强,看他们的纪录片都像在看剧情片,观赏性非常高。

13分钟前
  • Mr. Lei
  • 推荐

像是看了两小时 porn

14分钟前
  • Crepuscule
  • 力荐

只有太空。安慰了我的政治抑郁

18分钟前
  • 撒野
  • 力荐

不能接受任何失败的NASA在纸上解决所有问题,SpaceX则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然后从那里迭代。这也是两种体系的碰撞,僵化的庞然大物与充满活力,敢于试错的年轻个体。

22分钟前
  • 差不多查理
  • 推荐

这他妈得值一百个星!这么牛逼的电影一分十秒的主题曲,牛逼! 这才是人应该干的事情啊! 这导演真是个狠人,拍的都是狠人!徒手攀岩拍出了人的体能极限,回到太空则见证了人的智力极限!

27分钟前
  • 左右
  • 力荐

在上海疫情最严重,且解封看似遥不可及的那一刻看完了它。被各种负面消息打散的情绪平复了很多。这是一部能让人抽离当下琐碎的,纷扰的日常之事的纪录片,让人以更大局更全面的视角与心态去看待此刻,重新审视自己。 如果此刻的人生,有更大的机会窗口展开在你的面前,那就好好抓住它吧。

28分钟前
  • Jaguar@sh
  • 力荐

没有人知道这个星球上有过多少个“世界首富”,但埃隆·马斯克绝对是目前最牛逼的一个。

30分钟前
  • xTnis
  • 推荐

很意外,不是什么马斯克个人传记,小到科研人员,大到宏观宇宙,大小细节都详略得当,比洞穴和攀岩都更稳了,对史料递进式情绪做的很好,算是对于太空题材的一个简单尝试

32分钟前
  • Sanders03
  • 推荐

其实讲SpaceX发展历程的前半部,要比讲龙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后半部好看得多。和后者题材接近而且拍得更好的纪录片还有不少,可只有前者才是独一无二的。身处封控中、乱世凶年般的上海,看这样一部纪录片,也差不多应了王尔德的那句名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了吧~

34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古埃及人当年可以建造金字塔,但是他们现在忘了如何去建。运气是最好的超能力。

38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精心包装的资讯重复与狭窄的角度呈现,连同此前也同样是在Netflix登陆的《发射倒计时》,至多成为对SpaceX最好的推广总结片或是有些激荡人心的赞歌。即使可能看到属于Elon Musk有些感性的一面,抑或研究中充满温度的地方,更或是它提出的“超出国度”之外的构想,但收纳于一部足够长的纪录片还是显得薄弱。“金柴夫妻档”被给予许多允许,得以触及很多难得的材料;但从《徒手攀岩》到现在,陷于可能会削弱“羽毛”的项目并不是一个积极的讯号。

42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就挺…流水账的。上一秒还沉浸在人类大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下一秒就想起来🇨🇳因为zz原因被NASA从ISS除名。坐在DEN terminal大落地窗前,看完全片抬起头正好看到一架飞机落下,远处就是科罗拉多连绵的雪山,思绪万千。

43分钟前
  • hansglz
  • 还行

不愧是奥斯卡系的导演夫妇,对素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精准,观看期间几度哽咽,既感叹于世界航天已成过去时的黄金三十年,又对spacex等私营航天力量的崛起充满期待。奥巴马处在时代的交接点,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终点是月球或者火星不再重要,过程已足够美丽和震撼

46分钟前
  • 陈以泉
  • 力荐

还是会有激动或者感动瞬间。

5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很喜欢Elon Musk最后说的那段话:“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进步)并不是必然的,当人们认为技术会自动改进时,那他们就错了,技术不会自动改进,如果你看看像古埃及这样的伟大文明,看到他们之前能够建造金字塔,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还有罗马,他们之前建造了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沟渠,但他们忘记如何去做了。1969年,我们能够把人送上月球,然后我们忘记如何去做了,机会之窗现在敞开着,但我们不能指望它能敞开很久,我们需要趁那扇窗还开着的时候好好加以利用。” 虽然这段话是建立在技术的角度上,可却同样精准凌厉地点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运动态势,更警醒着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即重蹈覆辙的十字路口面前。人们总是理所应当地认为人类是一直向前进步的,可事实是,有时会倒退,有时会停滞,但如果不去为之奋争,便再无可能希望。

51分钟前
  • 低级趣味
  • 推荐

跟《泰国洞穴救援》同期进行吧,疫情第一年,这对导演夫妇实在太有事做了。对着两个重大事件的大量素材,做归纳整理。《回到太空》估计有从几年前就开始的跟进采访。纪录呈现方式依然纯熟而扎实,却没有《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那样性格的主角(马斯克当然不错,某种意义也是主角,但并非他上天嘛),揪心的细节也从事件性质上比不了《洞穴救援》,因此不大可能继续无敌抓人眼球。另外,可能出于乌克兰战争和全面抵制俄罗斯的时局原因,国际空间站的两位俄国宇航员只被匆匆带过。因为中国没有参与这个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美方出于政治原因反对中方资金),也就没任何对同时期天宫系列发展的对比讲述。

53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片尾曲赞

57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让我给出一个买特斯拉的理由的话,埃隆·马斯克…

1小时前
  • 可真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