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十

记录片大陆2018

主演:唐尚珺

导演:何汉立

播放地址

 剧照

高十 剧照 NO.1高十 剧照 NO.2
更新时间:2024-06-22 20:14

详细剧情

  他读了十年高中,瞒着家人参加了七次高考,是什么让唐尚珺义无反顾走上漫长的高考“独木桥”?跟踪拍摄3年,本片为您讲述一位农村青年百折不挠的求学故事。

 长篇影评

 1 ) 导演很努力,但是主人公的三观我不能苟同

导演是我同学,说实话,导演更让我感觉到正能量。自己一个人拍摄编辑,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自己出资制作这个,真的是很不容易……

我自己也是在农村出来的人,也接触过很多贫困的家庭,可以说身边比主人公更加困难的家庭不要太多,相比之下,主人公高十的做法真的是病态的偏执。

如果说是为了就读好大学光宗耀祖,那他不是没有机会,反而是多次考出高分获得各种重点大学的通知书,然而他没有去;如果说是为了心中的梦想清华北大,那么他真的实力还不足,但是他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这点,难道高考七年都没有达到目的,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这不是科研,不是发明,而只是考试,他死死的钻在这个牛角尖里出不去……如果说他为了奖补,减少家里负担,那真的是更加难以理解,他读个大学期间可以打工,就凭他考上的大学学历,早一年毕业,他一年的收入也不可能低于他这么多年消耗时间得到的钱。

所以我分析他是有偏执的人,可能是有什么人,或者什么言论刺激了他未成熟的心,极大可能是“补习这么多年还不是差不多”诸如此类的讥笑,他受不了,他想证明自己罢了,并深深陷入其中。

我现在觉得他真的不需要什么物质资助,是他自己耽误了自己,自己让自己陷入困境,他要改变未来,必须跨过自己那关。

 2 ) 最高赞影评直接复制粘贴抄袭,被人揭穿删评+拉黑

最高赞影评原文出处

如何评价纪录片《高十》中男主为了考上中科大而不断复读? - 知乎 //www.zhihu.com/question/300460672/answer/587030242

直接复制粘贴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建议这位豆瓣网友直接改名叫 爱抄袭的小姐姐

 3 ) 短短30分钟,这部敏感又尖锐的国产片,看得我泪流满面

一年一度的高考,明天就要到来了。

有人说,高考是普通阶层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也有人把高考比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在中国,它对每个学生乃至家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关于高考的新闻和故事,每年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有这样一部纪录片,就拍摄了一个离奇又震撼的高考故事。

片中的主角从2009年至今,参加了12次高考,仍然没考上心仪的大学,至今仍然奋斗在高考的路上。

他为何会做出这样义无反顾的选择?背后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它——

从海报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制作十分粗糙的纪录片,这体现在片中的方方面面:

有宛如央视法制节目一般的片头。

有价值五毛的字幕特效。

以及各种新手级别的取景构图、配乐剪辑等等。

在豆瓣上,这部纪录片也只有6.6分,仅仅700人看过。

即便如此,我依旧认为它是一部值得观看的高考纪录片。

因为在高考体制本身之外,它还反映了阶层固化、唯读书论、寒门学子等诸多敏感而尖锐的社会问题。

短短半个小时的影片,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子扎进每个观众的心脏,悲怆且压抑。

片中的主角叫唐尚珺,出身于广西防城港市的一个农村家庭。

而拍摄此片的导演叫何汉立,是唐尚珺曾经的一个同学。

他历时3年,跟踪拍摄唐尚珺及其家人,最终创作出了这部纪录片。

把时间回溯到12年前的2009年,那是唐尚珺参加高考的第一年。

由于基础薄弱,成绩较差,他的分数连三本线都没上。

随后,父亲把唐尚珺送到一所技工学校,希望他能学一门手艺来养活自己。

没曾想,唐尚珺却不甘心止步于此,他瞒着家人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从技工学校偷偷退学,并用父母给的读技校的学费,回到钦州的高中复读。

复读是一条无比艰辛的道路,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压力。

对于唐尚珺而言,这条路则走得更加艰辛,因为他一复读就是多年:

2010年,复读的第一年,他的成绩刚超过三本线几十分,唐尚珺并不满意。

2011年,成绩过了二本线,但选不了好学校。

2012年,本来可以选好点的二本,他的但志愿又没填好。

2013年,他终于过了一本线,报了北京那边的大学,可惜最终没被录取。

2014年,是唐尚珺复读的第5年。

但算下来,这也该是他假装从技校读完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

他向家里人谎称,自己在南宁的一家电脑厂就职,不辛苦但挣得也不多。

一个谎言撒下去,就需要无数个谎言来圆。

这一年的春节,唐尚珺按照已经参加工作的派头,买了一些年货带回家。

在超市给的塑料袋上,印着该超市位于钦州的地址,唐尚珺特意把它们都换成了黑色塑料袋防止露馅。

唐尚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父母均已是六十多岁的高龄,三个姐姐都已嫁人了,哥哥也成家了。

在年夜饭的餐桌上,他无疑又成为了全家人的焦点。

三堂哥对他抱怨,说打他的电话总是没人接,唐尚珺只好谎称误以为是骚扰电话。

母亲对他唠叨,想让他尽快娶媳妇成家,唐尚珺也只能安抚母亲让她不要操心。

一边要回应父母家人的期盼,一边还要努力圆自己的谎言,唐尚珺度过了尴尬又羞愧的一个春节。

在临行前,他帮父母收甘蔗、干农活,把一年最重的活干得差不多了,这才稍微减轻了自己的负罪感。

春节转瞬即逝,到了正月初七,唐尚珺向父母表示要回南宁上班了。

但实际上,他又回到学校,开启了新一轮备战高考的征程。

从2014年到2015年,唐尚珺又接连参加了两次高考,但成绩都不符合自己的心意。

他最终的目标,是考上梦想中的中国科技大学

于是在2016年,距第一次高考七年之后,唐尚珺又通过复读参加了高考。

七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唐尚珺之前的同学,都纷纷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而25岁的他还执着地留在校园里,为自己的大学梦全力奔赴。

经过一年的充分准备,加上以往多年的积淀,这一年唐尚珺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最终,它以六百多分的成绩,被中国政法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录取。

对于应届生而言,这无疑是一所梦寐以求的好大学。

但对于努力了多年的唐尚珺来说,他仍然执着于自己中国科技大学的梦想,这样的结果让他不甚满意。

他又萌生出复读重考的准备,但语文老师对他进行了劝导,为他指点迷津。

最终,唐尚珺接受了这个结果,并带着录取通知书回到了老家。

瞒了家里人多年,唐尚珺终于要向家里人坦白了,他的内心十分忐忑。

但家人的反应,却让心中有愧的唐尚珺始料未及:

母亲得知真相后,对他并无怪罪,只是心疼儿子默默隐忍了这么多年。

父亲也不怪他,反而为他考上了名牌大学而骄傲。

事情发展到这里,可能大家都会以为这是一个天道酬勤、阖家团圆的大结局。

没曾想,唐尚珺家中又突生变故。

原来在一年前,唐尚珺的父亲就因肿瘤住院,检查结果已是肺癌晚期。

由于癌细胞转移,他的嘴角开始出现溃烂出血等症状,医院表示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

唐尚珺的父母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不识字,也没有踏出外面半步。

唐尚珺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然后带上老爸老妈一起去游玩。

如今大学梦已实现,他也终于能着手带父母游玩的梦想:

几天的时间里,唐尚珺带着父母看天安门、爬长城、吃烤鸭、逛故宫,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旅行时光。

时间来到2016年的9月4日,唐尚珺办完助学贷款,入学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

他一边学习一边在餐厅兼职赚钱,希望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10月16日,唐尚珺的父亲在医院进行全身化疗,生命垂危。

而这部纪录片也在此落下了帷幕。

纪录片虽已落下句点,但纪录片外的生活还在继续。

唐尚珺的人生,在此之后又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反转。

他在中国政法大学入学后不久,又回到了广西的某所高中复读。

原因在于,这所高中有2万元的奖金,而这笔钱能够给父亲治病。

遗憾的是,虽然唐尚珺退了学、拿到了这笔钱,但父亲仍然在一年后因病去世了。

在这样的境况之下,唐尚珺又开始了漫长的复读的生涯,从2017年直到今天。

明天,唐尚珺又将坐在2021年的高考场上,参加他的第12次高考。

在此也真诚祝愿,他能在这次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

这些年来,唐尚珺的故事被曝光后,引发了无数的讨论。

有的人佩服他十年如一日执着梦想、努力拼搏的毅力,但也有人质疑他参加高考的动机不纯。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名叫吴善柳的人。

吴善柳曾经是唐尚珺某一届复读班的同学,他也是一个复读了多年的人。

多年来,吴善柳通过复读陆续考上了同济、北大等名校,但他无一例外都放弃了入学。

最终,吴善柳在2014年以32岁的高龄夺取了钦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结束了自己的复读生涯。

电视台报道吴善柳的新闻

唐尚珺的复读经历和吴善柳十分相似,所以有人怀疑他们是同一类人:利用高考来谋利。

因为在复读期间,学校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不收取学费,每个月还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如果考上了名牌大学,学校和地方上还会给予巨额的奖金。

到底真相如何,只有当事人最有发言权,大家的猜测也仅仅是猜测而已。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哪怕通过年复一年的高考能获得再多的钱,但实际上却丢失了最宝贵的一件东西:时间。

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一种资源,一直沉湎和执着于过去的人,永远不会获得活在当下和探索未来的乐趣。

人生从来不只一种选择,不断向前看才能获得更多答案。

看完这部纪录片,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和我一样,深感压抑而窒息。

唐尚珺艰难的处境,以及他始终坚持复读和高考的选择,让人可悲、可怜又可惜。

但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并非唐尚珺年度一年和高考战斗的艰苦岁月,而是他春节回到老家的一个生活片段。

这天,他来到集市上买年货,遇到了曾经的小学同学黄小谊。

黄小谊从小就成绩不好,高考之后读了专科,学了点技术。

随后,他去到广州,辗转在眼镜厂、电子厂等工厂打工。

工作四五年后,黄小谊就迫于家里和年龄的压力,回家相亲,随后就结婚生子了。

如今,他在当地的集市上过着一边摆摊做生意,一边照顾孩子的生活。

黄小谊是大多数出身农村,学习成绩不好且能力普通的人的一个缩影。

唐尚珺之所以把高考当做救命稻草,正是想通过这块重要的跳板,改变这种无能为力的命运。

他在年夜饭喝醉之后,对着镜头说出了这些年来,一直压抑在心里的一段话:

农村这个圈子,很多人都讨厌在这里呆着

但是很多人挣扎了一辈子都挣扎不出这个圈

唐尚珺的高考故事,至今仍然在上演,而他也因此沦为了成了大多数人的笑谈。

笑他是高考制度下的困兽,笑他是现代版范进。

但实际上,人生就是不断从一个圈子走到另一个圈子的过程。

人人都笑困在农村、困在高考这个圈子里的唐尚珺:爬不上去,却又跳不出来。

但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走出农村、经历高考之后,已然活成了另一个圈子里的唐尚珺。

*本文作者:阿怪

 4 )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唐尚珺活脱脱就是个书呆子,读书读傻了。 没有什么高谈阔论,这是我心里一早就涌现出来的感想。 我们一直都在被灌输这样的观念:读书时成功的最佳途径。 我不是在否定这个观念,这个观念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人们看待这个观念的方式。 很难想象,一个具有健全心智的成年人会做出复读十年的愚蠢行为,考上中国政法大学却不去上。 此外再插一句题外话,唐尚珺考取的专业是管理类,这又是一个天坑专业,需要学生读硕读博。这一顿操作下来,大半截人生都过去了,有什么意思呢? 有人说,唐尚珺是一个很自私的人。 我却不以为然,自私意味着利己,但他的行为对他自己也没有好处哇。 所以说,他连一个自私的人都算不上。 他最多只能算一个愚蠢的人。 自己家什么家庭条件不清楚,还抱着清北这样的学校死磕不放,这种行为与叛逆期的孩子大手大脚花钱有什么区别,别什么事披着考学的外皮就都可以被原谅理解。 最后只能说这样的纪录片真的毫无营养可言,如果实在有的话,只能是告诫作用,告诫在这之后的学子:选择比盲目的努力更重要。

 5 ) 能理解,非清北不去;不接受,父母在盼望。

2019.10.4夜于b站看完,谈点感想:

纪录片本身相当平凡甚至劣质,粗糙的镜头,剪辑,后期让人想到逐梦演艺圈,两星顶天了,直接进入内容。

在有些方面我能理解唐尚珺。复读一方面是把人逼疯,一方面是把人的欲望往高处使劲儿拔,内卷化严重的社会,本科只有上清北才有一点阶级上升的希望,这很现实。

然而,他一点也不在乎亲情。看到他病危的父亲,白发苍苍的母亲,我真的觉得他就是个自私而虚伪的人。我也好大喜功,我也喜欢牌面,多想让父母走出去能告诉别人,我儿子清华的,但如果这种牌面和希冀要靠亲情的割裂,靠时间的浪费,靠自己的煎熬,还大概率得不到,我觉得纯乎智障。

另,我很讨厌复读生这个群体,他们害得我今年从更好的学校落到厦大,所以我不想再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给后来者一个机会,不要把应届生都堵死了,今年复读的人更多了,我真的服了。别和我扯什么资源多少,一切复读和移民都是在破坏原有秩序。

什么人适合这么干?小时候多学点,早点上高三,就能多几次重来的机会,姚老师就是近十年高联,反复跳降级,终于进了省队,甚至imo金牌,而不是在别人上大学的年纪再搞这些,岁月不待人。

最后再谈谈复读。理智地说,我觉得高考虽运气占大头,但我确实高三过得太划水,仔细想想,从复旦排名掉到厦大排名,这不仅是我运气差,更是我状态差,劲和气力散了。无论如何只能接受这现实,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态度,而复读,相当于给自己一个反悔的机会,作为考试中心“成人第一课”“高中最后一课”的内容,即使允许,也不应该鼓励这种孩童式的选择。我现在做梦都想重回高三,和我女朋友一起,认真地度过每一天,而不是在迷茫中乱抓一气,那一万多条短信,想来真的难过,谁晓离人泪?

 6 ) 随感而发

有很多人从不同方面去解读这部纪录片的真实含义,但归根到底,也只是猜测而已。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读下去也都回让人信以为真,彻底展现文字的魅力。但都说人心是最难猜测的,每个人在想什么,我们在这一方面永远都只是略知皮毛。所以大家就看自己想看的那方面,别人的评论也可以去借鉴,开拓自己的思维。在我看来,我看到的,就是这人很有毅力,十年如一日,不管是为了梦想也好,名利也罢,起码他自己能为他的行为负责。

 7 ) 人生不只一种可能

无意中看到这部纪录片,还是很感动的。虽然片子稍显粗糙,但是导演在有限的条件下还是拍出了一部有意义的作品。不知道为什么有人看完之后戾气那么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和梦想,小伙子也为此付出了许多,很多人说这么做不值得说他自私,这种想法很片面狭隘。老实说如果我是他我也不会这么做,第一没他的勇气,第二觉得这么做不值。他浪费太多时间,父母一天天老去,在最后看得出他也有这种感悟,亲情最重要。看得出小伙子一心想要考上名牌大学第一是想要“光宗耀祖”其次想要出人头地。殊不知许多出生在城里的孩子,起点就比农村里孩子高,就算考上一般的大学家里找找人花花钱毕业后也能寻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人生而不同,你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一切就不要妄加菲薄。看到片尾忍不住潸然泪下,儿子终于考上政法大学,结果父亲却得了重病。虽然主人公的妈妈不识字,但是她对他儿子说的一番话却让人感动,人生而有命。他的父母是中国千千万万再普通不过的农民,简单朴实。希望他能在他父亲生病之后能懂得,坚持虽可贵,但是学会“妥协”也行能收获更多。在这祝福他!

 短评

我是挺佩服他的。我是挺支持他的。

4分钟前
  • 应小么
  • 还行

这纪录片拍得太简单了,而这个人的故事很沉重。他在大学里经历了四年后不知道会是什么感慨……顺便西南政法和吉林大学都不去吗?

5分钟前
  • 变日如水
  • 推荐

拍片和剪辑技巧确实糟糕。真实记录下主角的这几年,令人心生感慨。为什么非要不断复读?起初因为考不上三本,后来因为读不上二本的好学校,后来考上西南政法,吉林大学,都不去,最终去了中国政法。青春不过就这么点日子,这样的重复与坚持,究竟有没有意义?没人能替他作答。算起来,他今年应该也要大学毕业了吧。

9分钟前
  • 楚庄
  • 还行

人间悲剧太多,何须看

13分钟前
  • 李典
  • 还行

故事很震撼,我高中复读过一年,当时在所有高三同学面前都抬不起头。虽然剪的很平淡,但背后的故事真的是沉重且韧长的。

15分钟前
  • 砂砾
  • 推荐

现代范进

16分钟前
  • 反抢七
  • 还行

自私的神经病,丝毫不值得怜悯

18分钟前
  • 卡比受不了
  • 还行

高考题材纪录片《高十》: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5897173 —— 记得当初去北京电影学院(我最想上也是唯一报考的大学)校考时,遇到有考生说他已经反复考了五六年,而我由于第一年报名出错,才为其复读了一年……即使后来有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老师觉得我很爱电影又挺懂电影,劝我再去考北电?可我并没有太大的动力和兴趣。毕竟在北京电影学院学电影是我的心愿,而成为北电的学生并非我的梦想。

2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时间不值钱吗

26分钟前
  • 自由呼吸
  • 还行

最新消息是唐尚珺又复读了,明年是第十五次高考了吧。从纪录片中也没有看到新闻之外的东西,多少有点失望。我和大家一样,是真不理解这个人,吉大都不上,心里到底在想什么。高考压力那么大,多少人一年都累坏了,他能年复一年的坚持十多年也是nb,上大学轻松了生活也能好一点了,为什么就不上呢?第一次考到600+那年就应该上啊,那时候还不到30岁,真是不理解,人大咋就那么吸引他呢?跟拍三年为什么就剪出30分钟啊?300分钟都应该绰绰有余吧。也不知道导演在干什么。7分。

27分钟前
  • 木木三又二
  • 还行

电视专题片的拍法,可惜了这个题材。影片中的结局并非最终结局。唐同学今年第十五次参加高考了,考上了上海交大护理系,是否报到就读,仍然是悬案。作为前小镇做题家,我觉得没有什么比复读更浪费青春了,当年我的成绩虽然是比较拔尖了,但我还是填了六个志愿,任何一个上了我都不会复读,幸运的是,我考上了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尽管后来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

28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看之前就知道这个人故事,那时候是带着不解和评判来看他。看了电影之后,觉得这个人其实是非常理智的,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旁人不需要替他决定什么,他也不需要。有时会觉得他有点自私,但同时他的确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扛着巨大的压力。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我就连再来一次的勇气也没有,又有什么资格说人家呢。他的父母、哥哥看起来都很和善,给他足够的理解,这也许是导演的温柔、也或许这正是唐眼中的世界:并不介意其他人的挤兑、戏谑,也看不到。这是一种很好的能力。

30分钟前
  • 片山 墟
  • 推荐

感觉是病,没治的那种

34分钟前
  • .
  • 还行

成片很粗糙,三星给的很规矩了。主人公已经26岁的人了,但是很不稳重,走一步算一步,如果他复读只为了考个好学校,我觉得早点读大学塑造更良好的品性重要的多。

37分钟前
  • 为什么是周一
  • 还行

跟拍三年就剪成了稀里糊涂的三十分钟,也是可以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时间久,学渣成智叟。努力并非没有进步,只是这代价,并不是谁都可以承受。不得不说,这哥们挺牛逼的,虽千万人吾往矣!

42分钟前
  • 阿孝咕
  • 较差

很好的题材,但没拍出内核一个西西弗斯式的人物,不去探究他的内心世界,却把镜头都给了意义不大的东西

43分钟前
  • 豆瓣首席江湖骗子
  • 还行

跟人物没关系,人物争议这么多是纪录片把人物模糊了,根本看不懂导演想表达什么,琐碎的流水账,观众就只能自行脑补。人物不够立体全都浮于表面,看见采访导演说:人物是因为家人,父母才选择读书,我并没有感觉到,一直就是看他在复读,复读,踌躇,家庭贫困但是钱从哪里来?看不懂,有高尚也可以有自私,有拼搏也可以有犹豫,跟拍三年,剪辑30分钟,全浪费在说家人如何老去,他还在读书,给人感觉这就是一个自私的人啊,没有人物的光芒,一个好人物被导演耽误了。

45分钟前
  • 木兮
  • 还行

他不是在复读,他已经是在逃避了。没有自己的目标,复读有意义?离个题:听到高考新闻感触有点多,上高中以前对这种新闻很有兴趣,高中以后觉得无所谓,现在听到就想躲开。还有他们提及的文理不分科,不再“一考定终身”,也是我经历的(17年高考),这特么是人生给我下的绊子啊,害我也去读了个高四。

48分钟前
  • 三月对我笑
  • 还行

以前爱奇艺上看的。主人公当初向往更好的学校选择了从大专退学复读,结果一复读就是10年。本片讲述的就是从14-17年他的复读历程。知乎上看到的后续:在本片完结的2017年,主人公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原本以为这是终结。殊不知因为父亲患癌,为了凑钱他头也不回的再去复读。只因为高分复读有奖金。后来父亲去世,处在自责当中的他继续靠复读麻痹自己。2018年考上厦大没去,今年再次参加了高考。其实我完全能理解这种因为生在农村,没有享受好的教育资源。为了弥补后天遗憾去复读的故事,可是接二连三的这样,把自己的青春搭进去真是得不偿失。遇到挫折还得想办法往前走,不能总原地踏步不是吗?话说回来,不知有多少农村的孩子,没有好的教育资源,甚至连高中都考不上,连为自己改变命运的觉悟都没有。

51分钟前
  • ☘️ Romia
  • 推荐

亮点是有个好结果。

55分钟前
  • 次非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