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乡民谣

剧情片美国2013

主演:奥斯卡·伊萨克,凯瑞·穆里根,约翰·古德曼,加内特·赫德兰,F·默里·亚伯拉罕,贾斯汀·汀布莱克,斯塔克·桑德斯,亚当·德赖弗,伊桑·菲利普斯,罗宾·巴特利特,马克斯·凯塞拉,亚历克斯·卡普夫斯基,海伦·洪,杰克·奥康耐,里卡多·科德罗,伊恩·布莱克曼,苏珊·布洛马特,詹姆斯·科尔比,麦克·休斯顿,杰克·莱恩,丹尼尔·埃维里奇,吉纳维芙亚当斯,斯坦·卡普,罗丝玛丽·霍华德,乔治·凯特,比尔·韦登,马库斯·蒙福

导演:伊桑·科恩,乔尔·科恩

 剧照

醉乡民谣 剧照 NO.1醉乡民谣 剧照 NO.2醉乡民谣 剧照 NO.3醉乡民谣 剧照 NO.4醉乡民谣 剧照 NO.5醉乡民谣 剧照 NO.6醉乡民谣 剧照 NO.13醉乡民谣 剧照 NO.14醉乡民谣 剧照 NO.15醉乡民谣 剧照 NO.16醉乡民谣 剧照 NO.17醉乡民谣 剧照 NO.18醉乡民谣 剧照 NO.19醉乡民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35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美国,勒维恩(奥斯卡·伊萨克 Oscar Isaac 饰)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谣歌手,生活困顿的他无家可归亦没有固定的工作,每晚得靠朋友们的救济才得以寻得安身之处。可是,尽管陷入了窘境,但固执的勒维恩却不愿意了顺应大众的喜好而做出无奈的改变,也正因为此,他和交往多年的好友简(凯瑞·穆丽根 Carey Mulligan 饰)和吉姆(贾斯汀·丁伯莱克 Justin Timberlake 饰)之间的关系也跌落到了冰点,更让勒维恩感到烦心的是,简的腹中竟然怀上了自己的孩子。  之后,勒维恩前往芝加哥企图找到一份工作,却在面试之后惨遭拒绝,之后,一无所获的他回到了格林尼治村,继续回到曾经兼职的小酒馆打工。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音乐,熟悉的氛围,勒维恩经历了许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长篇影评

 1 ) 有人永远错过火车

关于纽约格林威治村六十年代除了迪伦以外为大众遗忘的小音乐人,去年有一部纪录片问世,片名就叫《格林威治村》,首映来的都是一朵朵银发,女导演上台来辛苦谈,说缺钱差点要不拍了,好巧不巧有一天走在切尔西,地上飘来一张迪伦旧唱片封面,深以为是天意安排。本来纪录片就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女导演的心路和她片中那些遗珠倒是相当契合,都处在最多“几近成名”的半红不紫的状态。

而科恩兄弟显然和他们写的那一群卢瑟大相径庭。他们“出名趁早”,红遍大西洋两岸,主流cult界通吃。因此有影评人说科恩兄弟提醒我们人是那么自私渺小百无一用,不过拆穿这一系列人性弱点的艺术品,像音乐电影诗歌倒是可以臻于完美。

电影用了Dane Van Ronk的音乐,封面《inside Dane Van Rock》上的那只猫,不过整个故事和他没有关系。这一点Dane的遗孀也为之背书。凯瑞·穆里根的老公Marcus Mumford唱了卢恩的前搭档马丁的部分,她也一展歌喉。和贾斯汀唱了hedy west的五百英里,重演的不是hedy没心没肺的轻快原版,而是Mary paul and peter的慢板抒情风。

拉丁裔美男奥斯卡·伊萨克扮威尔士血统的男主角。尽管胡子拉杂,劈头盖脸就被爵士痴肥瘾君子戳穿“你叫pablo?”算是开了casting director一个玩笑。科恩兄弟的御用John Goodman凭这少数几场车内戏足以得个男配了。

卢恩这个“人畜勿近”的零余人渣(穆里根演的被他搞大肚子的Jean说他是“点石成金的迈达斯国王的蠢弟弟”,说经他手碰过都变成屎,tvb里常说的“不死也没用”)只会给人给猫惹麻烦,几分钟之内就耗尽好心人的耐心。连忽然义气上头想在言语上保护自杀的前搭档,最后也只会像阿Q一样欺软怕硬。

只有谈起吉他唱起歌才会散放出光晕。一首讲鲱鱼的小调唱哭了他爹,最后最憎他的jean也希望能在气灯咖啡馆唱歌给大家听,间接劝他别放弃,没有音乐的他什么也不是。

但是芝加哥的经纪人告诉他他的歌不会卖。“他在大家都想听恶魔之声的年代还在发出天使的歌声”。卢恩也知道的,娱乐业不论天资讲的是时势潮流。

《唐顿庄园》的编剧在解释为什么总不让二小姐得遇良人的时候说“有些人永远错过火车。”

卢恩在后巷被寻仇的时候,年轻的“恶魔之声”迪伦悄悄登场。用更粗糙的嗓音唱出他这一代的心曲,和前一代一样,也是唱告别告别,我要上路,去各种有名字没名字的远方,心爱的人儿留在身后。

 2 ) 漫长的告别

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告别的电影。 勒维恩说,“如果一首歌既不是新歌也不会过时,那它就是民谣”。没错,电影里的所有歌曲,除了那首令人忍俊不禁的《拜托啦,肯尼迪先生》是设定在60年代初之外,其他歌似乎不论放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是令人醉心的富有诗意的小品。整张原声带先于电影很久就发行了,单独听也绝对是非常上乘的民谣唱片。 虽然故事只是发生在三五天的时间里,但发生的各种破事真是把整个100分钟塞得满满当当,难怪勒维恩要说感觉已经过去好久了。科恩兄弟的这部剧作是很打破常规的,编剧老师一定会跳出来说,你们这个人物怎么从头到尾都没变,这怎么行?!我仿佛看见兄弟俩挥挥手,说,噢是这样么?于是故意还拍了“一模一样”(镜头方面略有不同,台词一样)的头尾两段,让本就困顿的主人公更加陷入停滞不前的这一段人生。大家都说这部电影是科恩兄弟目前为止最“温柔”的一部,所以这一头一尾相对有点突然的暴力外加雪夜开车的类似幻觉,是导演的“签名”。 相比其歌词的细腻,勒维恩在生活中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粗人。隔三差五在上西区哥大教授朋友家借宿,夫妇俩把他当艺术家看待,不仅提供沙发,还有可口的晚宴——到头来,勒维恩不仅在饭桌上发火,还把人猫弄丢了。而在格林威治村,同是民谣歌手但显然混得好很多的吉姆和珍小两口也是长期的沙发提供者,结果勒维恩爱上了珍(?),还弄到她怀孕得偷偷堕胎。当然勒维恩显然这事儿做了不止这一回,自己还有个从没见过面的两岁孩子,他开车经过那小镇,也只是犹豫了半秒。最后总归家人是归宿,勒维恩的姐姐住在皇后区,总是收留他,结果勒维恩觉得“你们这些娱乐业以外的人都只是在‘刷存在感’”。 但他真的是个烂人吗?他有什么选择呢? 放在普通人,你和我身上,遇见这些糟烂事总会喷出句“去你的吧,老子不干了”然后甩袖子走人。而勒维恩连说声再见潇洒离去的权利都没有,好不容易真的觉得累了,想放弃民谣至少是一阵子,出海去换个生活方式,结果海员证竟然丢了。几天下来,想来个了结的事一件都没做成,真是场漫长的告别。 勒维恩在片子里说了唯一一句“我爱你”就是给珍的。他对珍的感情,我想并不是一夜不小心大肚那么简单。但两个人对艺术和生活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追求,注定无法在一起生活,更何况珍已经和吉姆在一起,事业稳定。勒维恩或许本来想,我就默默地在她身边注视她,也是不错;结果发现,连自己一向鄙视的腹黑又功利的咖啡馆老板都上过珍,难怪大大咧咧的勒维恩一下就情绪失控。 卢瑟的旅行通常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真是直接让我想到去年我非常喜欢的另一部电影《弗兰西斯·哈》。弗兰收到张新的信用卡于是冲动之下飞去巴黎过周末,没想到倒时差加安眠药让她整个睡过去了一半,友人电话也从来打不通,只能看了部《穿靴子的猫》之后悻悻地回到纽约,欠下一屁股债。勒维恩搭便车去芝加哥结果路上司机竟然被警察抓走,好不容易到了之后深情来了一曲结果演出行老板只有一句“你这挣不了钱”。 音乐搭档麦克的自杀是勒维恩另一件放不下也不愿触及的事。那首和他合唱的《如果我有翅膀》就成了情绪激发的关键,第一次是勒维恩在教授家找到唱片,开始放这首歌的时候,镜头里的他抱着不小心溜出来的猫乘着快车地铁飞速穿过上西区和中城,来到他的家——格林威治村。60年代是民谣歌手风起云涌的年代,那时的歌曲不仅是音乐的成就更是历史的见证,时间的故事在歌词中讲述,可以说很多歌手都是诗人。但也是这种背景下,太多的人想在歌坛跃跃欲试,而十个里面或许就有九个像勒维恩这样,有才华,但不顶尖;有抱负,但不坚定。所以生活就像冬天的寒风,狠狠地给他们扇着耳光,麦克或许就是无力承受梦想被蹂躏的痛苦,一跃跳下了华盛顿桥。而就自杀这件事,竟然还遭人吐槽。(John Goodman真是太坏了。)到了第二次,是勒维恩第一次情绪爆发,在教授家餐桌上。餐桌众人坚持要他来一曲娱乐娱乐大家,而唱着这首歌的勒维恩终于是忍受不了了——自己事业不顺,搭档自杀,结果其他人还不尊重自己的职业,把他的歌当餐桌娱乐节目。更何况触到麦克这根敏感神经(谁知道他怎么选了这首来唱),自然是受不了了。而最后一次,是勒维恩折腾一大圈之后最终不得不回到煤气灯咖啡馆,常规曲目之后(从这之前一些其实就跟开头一模一样了),加上了单人版的这一首。勒维恩比影片中其他任何歌都要唱得用力,唱得动情,不知道是不是这一曲结束之后,他可以放下对珍的感情,放下对麦克心中的阴霾呢。 而更甚,这首歌也可以是他对民谣音乐的告别——或许这之后,勒维恩会补办海员证,出海远行,不再回到咖啡馆和格林威治村。当也有可能的是,勒维恩会继续有一阵没一阵地写下去、唱下去,几年、十几年之后,变成不朽的传奇。电影到这里,完全地留白了,给观众自己引申的空间。 如果从音乐行业延伸开,到电影业,相信对这个行业体制的不满和讽刺,才是科恩兄弟真正想说的。纽约电影节上,兄弟俩提到,自己现在能想拍何种题材的片子都有人支持,感到非常幸运。的确,他们是美国独立电影的旗帜人物,拿下过金棕榈、奥斯卡,也有票房过亿的电影,可以说已是行业的佼佼者,自然各种资源信手拈来,不愁投资——而这是多少挣扎中的独立电影人想都不敢想的。他们之中不乏才华横溢年轻有冲劲的创作者,却被现在电影行业这种名人至上金钱第一的规则紧紧压住,很可能最终就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业。 而同时,他们对60年代那个新人辈出瞬息万变又才气四溢的格林威治村充满向往,影片中干净迷蒙的街道,简单却温馨的几间公寓,清贫却善良单纯的人们,都是他们对当时那小小的一片街坊的憧憬和想象。(Adam Driver说他家是个垃圾窟结果进去一看,好得很嘛。)华盛顿广场还是那个华盛顿广场,而现在的它已经被星巴克和麦当劳包围,烟雾缭绕的煤气灯咖啡馆或许早已消失在几十年时间的洪流里,但那些歌,那些人,我们可以用电影留下来。 最后是鲍勃迪伦的Farewell,那一天他从煤气灯下走出来,成为时代的声音。 无需多言,their music speaks. Oh it’s fare thee well my darlin’ true(就此作别了,亲爱的) I’m leavin’ in the first hour of the morn(天一亮,我就要出发) I’m bound off for the bay of Mexico(朝着墨西哥去) Or maybe the coast of Californ(或者加州的海岸) So it’s fare thee well my own true love(所以就此作别了,我最亲爱的) We’ll meet another day, another time(我们会在以后的某一天某一时重逢) It ain’t the leavin’(这不是永别) That’s a-grievin’ me(虽悲伤如我) But my true love who’s bound to stay behind(但我的爱人会在原地等待) Oh the weather is against me and the wind blows hard(连天气都与我作对,狂风呼啸) And the rain she’s a-turnin’ into hail(雨水肆虐不留情面) I still might strike it lucky on a highway goin’ west(我或许还能幸运地搭上高速路西去的车辆) Though I’m travelin’ on a path beaten trail(虽然现在我在破败的小道前行) So it’s fare thee well my own true love(所以就此作别了,我最亲爱的) We’ll meet another day, another time(我们会在以后的某一天某一时重逢) It ain’t the leavin’(这不是永别) That’s a-grievin’ me(虽悲伤如我) But my true love who’s bound to stay behind(但我的爱人会在原地等待) (另外,标题借用奥特曼的电影啦,其实两部片倒是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

 3 ) 《醉乡民谣》:没有一种痛苦是美丽的。

    我从影院回来,坐在沙发上脱靴子,又是大雪。我学艺术史的室友突然问了一句:“你说我如果下学期不学意大利语了会不会很无聊啊?”我想了想她上学期背单词练发音时要死要活的表情,说:“大概不会吧。”她说:“啊,人们总是在刚刚离开自虐的那段时间特别孤独。”
    《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简单看来,就是讲的一个民谣歌手(folk song singer)自虐的故事。
    其实严格意义来说,也并不是自虐,只能是主角Llewyn Davis的原型Dave Van Ronk生的早了一些,当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正比民谣的黄金时代早了那么十年。
    影片非常巧妙而讽刺的通过几乎完全真实的民谣歌手Dave Van Ronk的故事告诉观众:一个有才华的loser(失败者)也是都是loser。主角在小酒馆里的演唱并不能让听众欲罢不能;他连家都没有,提着吉他到处借睡沙发;他睡大了朋友的女朋友的肚子,为了流产费甚至去做自己很不屑的和声;他永远不被当艺术家对待,被请吃一顿饭还要“献唱”一首;他千里迢迢的搭便车去芝加哥面试,只唱完一首歌便被否定了:“你肯定不是新手,不过你就是……不够好”。这就是两个导演科恩兄弟的高明之处,其实如果换成任何其他的好莱坞导演,那么不能免俗的最后总会有一种黄金年代前夕梦想被无情的黑暗现实践踏的无奈,可是从头到尾的黑色幽默和粗口,最主要的是导演对其他小角色的选择,让人看完之后除了唏嘘,还有一种坦然:如果路就是这样走的,你还有选择么?
    《醉乡民谣》观影全程就像是真的坐在了小酒馆里顶着昏暗的灯光喝一杯加冰的纯威士忌,几乎整首的Hang me, Oh hang me演绎很考验演员的功力。即使是完全可以在三脚架上完成的对话筒的特写依旧由手持摄像机完成,很古朴笨拙的可爱,也是享受。影片一开头的歌词就已经戳中泪点:Hang me, Oh hang me, I’ll be dead and gone. (绞死我,绞死我吧,我会死去,我会离去。)
    那只来去自由,经常逃跑的棕色小花猫,眼睛瞪的圆溜溜的,那个总是穿着美国士兵制服的对音乐纯粹对朋友简单热情的小歌手,那个总是叼着烟的最后不了了之的被交警抓走的前朋克歌手现司机,那个不计前嫌总是给Llewyn Davis留沙发,却逼着他在席间像廉价艺人一样献唱的教授……科恩兄弟其实娓娓道来一个无关梦想,关乎生活的故事,细细雕刻出来的确实一个年代。最后的小酒馆里接替Llewyn Davis上台的正是鲍勃迪伦(Bob Dylan),美国数一数二知名的民谣歌手。
可是Lleywn Davis从小酒馆后门出来的时候还是被打了。跟影片一开头他被打做呼应,似乎整个故事是个插叙,但科恩兄弟向来喜欢藏深意,也许这也预示着一个轮回——就像之前说的,有才华的loser,也是个loser——多么讽刺。
    Llewyn是一个威尔士名字,这是他在搭车去芝加哥的时候在车上跟那个肥佬说的,那个只有在自己的朋克司机开车的时候才会戴着墨镜和帽子睡的像死过去一样,在Llewyn开车的时候却精神矍铄的跟他说话,似乎也是一种奇异的惜命的行为。他知道了Llewyn的身份之后用手杖戳了戳他的吉他:“A folk song singer with a cat. What are you? A queer? (一个带着一只猫的民谣歌手,你干嘛的?同性恋么?)”
    Llewyn在大雪的芝加哥蜷缩着身子走在雪地里,鞋袜尽湿,被唱片经纪人干脆简单的拒绝了之后走在寒风中,他所有的家当只有一把吉他和一个包,他还要想法子回纽约去。其实唱片经纪人还是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他的,经纪人坐下听他唱完了一首歌,说他只是不够好,也提出了可以跟其他人组乐队(其实还是做和声)的建议,但Llewyn拒绝了。他坐在一家小饭馆里喝一杯咖啡喝到被人赶出来,睡在中央车站里被警察赶出来,芝加哥即使是艺术之都,可是哪里是属于他的地方?
    如果很难想象那样的芝加哥的话,笔者摘了一段白先勇写在《寂寞的十七岁》封面上的话:
    “年底耶诞节,学校宿舍关门,我到芝加哥去过耶诞,一个人住在密西根湖边一家小旅馆里。有一天黄昏,我走到湖边,天上飘着雪,上下苍茫,湖上一片浩瀚,沿岸摩天大楼万家灯火,四周响着耶诞福音,到处都是残年急景。”
    Llewyn搭别人的车连夜开回新泽西的时候不小心在路上撞到了一只小猫,车上放着轻柔仙气的女声,他下车去检视,那女声从剧情声(diegetic sound)就这样自然的过度到了非剧情声(non-diegetic sound),小猫一瘸一拐的隐入下雪的森林里,皎洁的月光,被撞了一下居然还没有醒的车主,凛冽的天气,让这一切都好像是做梦,那只一瘸一拐的小猫就像是Llewyn:没有死,就只能继续走下去了。
    有好多“成功人士”在后来被采访的时候都会被问到一个极其没水平的问题:你觉得那个时候的苦难对你来说是不是一种财富?
    没有一种痛苦是美丽的,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丑恶扭曲的。我们没有必要坐在成功之后的台阶上去缅怀那些穷困潦倒而不得志的日子,世界上的每个人年轻时都经历过这样的日子,有的穷途末路,有的甚至想要了断了自我,能真正从自己苦难的过往中坚毅的成长出来的人也还是万分之一的。
    这也许是一种消极厌世的观念,可是毕竟如果每件事都像好莱坞描写的那样Llewyn跑去芝加哥之后就应该一曲成名,不仅一雪前耻生活富足,还提前开启了一个时代。可是生活就是生活,如果这就是生活,你还是要走下去。
    不过,如果没有经历过被痛打,被瞧不起,被不理解的生活,你还有这个自信坐下来谈论音乐这种灵魂一样的东西么?
    民谣音乐的特点就是抒情,忧伤,令人思乡,《醉乡民谣》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用胶片干干净净,没有一丝矫情的把民谣音乐从视觉上带给了观众。

 4 ) 就这样撒落一地

醉乡民谣,在三月份开始去扫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季热门电影的时候,这部电影和《她》一样,光是名字就吸引住了我。虽然说实际的英文名字 Inside Llewyn Davis,走近路易恩戴维斯普普通通。我不大清楚我们对外国电影的中文译名是怎么采用的,但根据我的经验是好电影未必有好名字,有好名字的电影往往是好电影。

剧情片中,我向来非常喜欢以人物对白为核心,小人物小故事的电影。像伍迪艾伦电影中的主人公神经质般絮絮叨叨,爱在三部曲这种几乎全是对白的小故事片子,或者是王家卫那种完全贴近小人物的个人情怀的片子,个体在这样的世界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不是成为超级英雄的那种关注,而是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人”的关注。从醉乡民谣的内容梗概里,我感觉应该是这种类型的片子。

片子讲的故事很简单,六十年代纽约格林威治村,民谣黄金时代的重要兴源地,主人公勒维恩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谣歌手,坚持追求自己的音乐梦,生活困顿四处依靠朋友的救济才得以勉强果腹,寄宿,流浪,卖唱,寻找着生活的出路,最后又重归原点。

在看片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一种心理在隐隐作祟,就是对某种结果的期望,期望到了后来主人公出人头地,上演一出丑小鸭复仇记之类的牛逼哄哄扬眉吐气的戏,就像武侠小说一样,主人公人微言轻不受武林高手待见最后扮猪吃老虎的戏码最是令人爽快。看的时候并没有察觉到自己居然有那么迫切的期望,直到片尾才发现,导演根本没有给出答案,或者说,没有给出你想要的答案,然后我整个人就像走路踩空了一样失落落地傻掉。转眼一想,才发现了
这种期望。而对于这种期望的反思,正恰恰符合了此电影的主题,不得不令人击节赞叹。

甚是嘲讽,一些人往往对嘲讽,贬低成功学和主流价值观,赞美那种所谓“追求自我和独立精神的品质”的话信手拈来,什么“这个电影表达了导演对当代美国主流价值观的讽刺,对于黄金时代艺术家们追求艺术,坚持追求独立精神的品质的赞美”云云轻浮之语,同时又做着自己的发财梦,成功梦。不得志者未必都是值得敬重的人,因为更多的人虽同样是因为得不到主流价值的肯定和认同,也批判也讽刺也反抗,但实际仍旧是使用他们所批判和嘲讽的主流价值的逻辑,他们的目的只是使自己得到肯定而已。即是以高尚之名,行苟且之事。

电影最出彩的地方可以说是前后呼应的对比,电影开始,男主在酒吧演唱完后出门被揍,淡出,进入回忆,典型的倒叙手法开头,很多外国电影都会用这样的开头。到了故事结尾,到了回忆的节点,电影也交代清楚了男主为何被揍的缘故----在酒吧嘲讽一位老太太的民谣表演。但在这里导演用了一个我闻所未闻的方式处理了这一结尾,在机位角度,台词,人物动作上面做出小小的变动,事件仍然是片头男主被揍一事,在细节上却展现了差异,仿若一个轮回。天呐,这寥寥几笔直接道出了男主命运的循环,整部片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事件,一个生活的小小片段,而是构成了一个生活的全景。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这个人物的一生,或者说起码是他的年轻时代,潦倒困顿,面孔苍白,病怏怏的神情,被轻视,被可怜,悲观软弱中又是狂妄蔑视和坚定。奥斯卡伊萨克的表演真棒,一看到他的神情你好像就差不多明白了他的性格。在社交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loser,没有话语权,按我们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孤僻冷漠之类,所以他要么是软弱的老好人,要么是软弱的沉默者,愤怒不会是常态,悲哀才会成为经久的态度。

而我从片子中看到的,正是无力和悲哀,对于命运和人世的无力和悲哀。不论勒维恩是怀才不遇的金子,亦或是天赋不足的loser。即使毫无天赋,令人悲哀的也是上天赐予了你对民谣坚定的热爱。
勒维恩即使到了最后从芝加哥失败归来,各方人际关系糟糕透顶的时候,也没有展现出一丝丝的愤怒,咆哮,只是坐在桌前对凯瑞穆里根说,我真的累了。这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哀。
(而那时候她对他说了全片中唯一一句温柔的话。
简直泪奔!)

人有对于他人认同的需要,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甚至是人内心非常核心和重要的心理驱动。但如果不巧的是你偏产生了一个和主流价值观念相悖的观念,你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屈从,坚持,抗拒,接纳,寻求归属,追寻自由,反思,茫然。最后将肉体与灵魂奉上,献作真理的祭品,不论化作尘埃,抑或灰烬。这是令人十分感动和敬佩的。勒维恩坚持自己对民谣的见解和品位,对于商业化的意见置若罔闻,这其中渗透着他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如他的姐姐反问他为何不去寻找一个像样的工作,比如做一个船员,他回答”like Dad?”,父权权威的倒塌或许是他对传统权威不屈从的驱动力之一。

还有一处也特有意思,勒维恩反驳穆里根的价值观念说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就是把人分为两种人的人。这里我表示是悖论啊~这不把自己搞入集合悖论的问题里去了= =。

昏暗的酒吧,民谣歌手,老派的人们谈天说地,狭小的租房,猫,手织深色毛衣,地铁里的目光,邻家女孩的长直发,潦倒的在路上,沙发客,天,多迷人,淹没在时代浪潮里是悲哀,错过的是遗憾,一切都过去了,化作迷人的光影了。

当初大概看了一下内容梗概后,我猜这可能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估摸着看完片后肯定需要看看背景资料之类的影评,但没想到的是,这其实是一部完全不需要看背景资料的人物传记片,正如电影导演科恩兄弟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的解释,本片并不是一个民谣歌手的传记片,而是一曲追忆1960年代民谣音乐黄金时代的挽歌。“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这场民谣浪潮的一份子”,导演说道,这才是影片真正的主题。

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这场民谣浪潮的一份子。 如果你还为片子的结局或是你的处境感到遗憾,读这句话,读十遍。

2014.7.23

 5 ) 《醉乡民谣》主题曲的故事|Fare Thee Song


电影《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中,有这样一首歌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在电影开始的时候,主角 Llewyn Davis 播放了一张他和已故同伴 Mike Tinkin 合作的唱片,里面响起了两把吉他、曼陀林和小提琴伴奏的这首歌。


第二次,是在主角的资助人、一个教授家的晚餐上,Llewyn Davis 又唱起了这首歌。教授的妻子刚和了两句 Mike 的声部,触到主角的爆点,使得这场聚会不欢而散。


第三次,是电影结尾主角在 Gaslight 酒吧的告别演出上:


他这样解释了什么是民谣:“如果一首歌既不够新潮,也永远不会过时,它就是一首民谣。”然后自己弹吉他自己演唱的,就是我们在广播开头听到的这首《永别之歌》(Fare Thee Song),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首起码108岁、历久弥新的民谣。

1909年,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搜集民间音乐的民族音乐学者 John Lomax(记住这位美国的王洛宾,当然他的成就要高很多很多~ 他是“美国民谣”起源的核心人物,以后我们单独讲他)来到休斯顿一个河边的筑提工地,在劳工的窝棚中,找到了一位名叫 Dink 的黑人女性。

Dink 喝完他给的杜松子酒,开始一边洗衣服一边唱歌。Lomax 录下了这首歌,并称之为《丁克之歌》(Dink's Song,意为丁克唱的歌)。

1934年,这首歌被发表在 Lomax 父子出版的《美国民谣歌曲集》(American Ballads and Folk Songs)中。


如果我有像诺拉的鸽子一样的翅膀
我要飞过那条河去向我爱的那个人
再见了 亲爱的 再见了

那是一个清晨下着细雨
在我心脏周围隐隐作痛
再见了 亲爱的 再见了

想要一个高高大大的男人
他移动身体就像一门大炮
再见了 亲爱的 再见了

在一个不会太远的早上
你叫我的名字我就离去
再见了 亲爱的 再见了

由于每句歌词的结尾都 Fare thee well, O Honey, fare thee well,所以这首歌也被称为《告别之歌》或是《永别之歌》。

可惜的是,Lomax 最初的录音没有保存下来。我们能听到的最早录音,是1942年由 Josh White 伴奏、Libby Holman 演唱的,这个版本更多沾染了那个时代的爵士风味:
//v.qq.com/x/page/t13247ofrcu.html

到了五六十年代,美国民谣复兴。“民谣之父”Pete Seeger 经常演唱这首歌。虽说由一个弹着班卓琴的白人来唱也“正宗”不到哪去,但在留下的录音中,这个1957年的现场版很有意思,Pete Seeger 把 Lomax 录音的故事完完整整讲了一遍:
//v.qq.com/x/page/o13240syym5.html

其他民谣复兴运动的主将如 Bob Dylan、Joan Baez、Odetta 和 Ramblin' Jack Elliott 也都唱过这首歌,我们分别剪了一句到音频中。如果听得凌乱,可以去文末“阅读原文”的网易云中收听完整歌曲。这是 Dave Van Ronk(电影主角的原型)的“感冒版”:
//v.qq.com/x/page/i1324yx1sam.html

就是在这张专辑的唱片封套的说明文字(Liner notes)里,他说了这番话:“Probably the best piece of singing as such I've ever done on record. I had a nasty flu when we cut this one, and my voice had gone pre-laryngitic. This had the effect of opening up an octave valve I didn't even know I had. The next day I couldn't talk, let alone sing.”

在 Dink 演唱的原版歌词中,还有和“围裙”(Apron)相关的三段:

我把围裙穿得低
你就来到我门前
再见了 亲爱的 再见了

我把围裙穿得高
你却不过我的门
再见了 亲爱的 再见了

围裙穿到下巴上
路过我的门你也不会进
再见了 亲爱的 再见了

由“围裙穿得低”到“围裙穿得高”,就是怀孕到意思;而“围裙穿到下巴上”(Now my apron is up to my chin)可能是指用围裙擦眼泪。在另一首年代同样久远的民谣《粗心的爱》(Careless Love)中,也有类似的歌词:

Once I wore my apron low
I couldn't scarcely keep you from my door
Now my apron strings don't pin
You pass my door and don't come in

所以,《丁克之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爱上一个高大的男人,并怀了他的孩子。但男人不愿意对孩子负责,冷落她、对她视而不见。她为此哭泣,后悔当初没听妈妈的话。但她还是爱着这个男人,不忍和他分别,一遍一遍和他说“再见了,亲爱的,再见了”。

而在《醉乡民谣》中,为了配合电影内容,Oscar Isaac 和 Marcus Mumford 合唱的版本(就是电影中第一次出现、收在 IF WE HAD WINGS 唱片中的那首)则使用了另外两段歌词:

Bloody river was muddy and wild
血腥之河泥泞又狂野
Can't give a bloody for my unborn child
不能让我没出生的孩子遭殃
Fare thee well, my honey, fare thee well
再见,我的爱人,再见

Sure as a bird flying high above
就像鸟儿一定会在天上高飞
Life ain't worth living without the one you love
如果没有爱的人生命不值得活
Fare thee well, my honey, fare thee well
再见,我的爱人,再见

我想说的是,这就是民谣的歌词。它可以根据场景即兴增减,可以改变人称方便演唱。和 Dink 一样,每个演绎者都有他/她当下的版本。

比如接下来 Jeff Buckley 的这个摇滚现场版,电吉他即兴的加入使歌曲长达11分钟。我们能听出他对歌曲的理解——加入愤怒和嘲弄后的演绎:
http://music.163.com/#/song?id=18604726


这首 Dink 唱的歌,1909年录制、1934年出版、经过爵士年代的演绎、经过民谣运动的复兴、经过摇滚巨星的演绎,经过108年一直流传到现在,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个在河边洗衣服唱歌、悲叹爱人不在的黑人女性的心情。所以我们说它是一首“历久弥新”的民谣。


来自“美国民谣”《什么样的歌才是一首民谣?|Fare Thee Song (Dink's Song)》
我们是一个广播节目!在这里可以听到女主播的BB:

网页云音乐:美国民谣
http://music.163.com/#/dj?id=909100121

微信公众号:美国民谣(talkingfolks)
//mp.weixin.qq.com/s/AgPkAQ-ghf9lqri8suu-xw

 6 ) 歌里歌外是故事,戏里戏外是生活

早在去年这个时候,这部让人等了近一年的《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的预告片便已在网上流传开来 —— 那是60年代初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一个胡子拉茬的民谣歌手,带着一把吉他和一只猫忙碌地奔波各处 —— 后来网上查阅一番,才发现科恩兄弟这回故事主角Llewyn Davis的原型,居然是美国民谣的重要唱将范容克(Dave Van Ronk),着实被惊喜到了。

提起范容克, 估计鲍勃迪伦的死忠歌迷都知道 —— 当年迪伦刚到纽约时,亦师亦友的范容克不仅向迪伦传授了不少民谣弹唱技法,还影响了迪伦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而在迪伦当年像片中的Llewyn那样潦倒的时候,正是范容克为他让出了沙发……数十年后,在范容克病逝后不久,迪伦也出版了回忆录,里面不乏对范容克的缅怀和感恩。

Llewyn Davis这个虚构名字中的’Davis’,笔者估摸,是借用了范容克师承的黑人民谣大师 Gary Davis —— 范容克早年就唱了不少这位“牧师歌手”的作品。至于据说是个威尔士名字的’Llewyn’,难免让人想到同是源于威尔士语的名字’Dylan’ - 为这个角色取这么一个名字,也许科恩兄弟是在承认范容克在美国民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性?

但Llewyn Davis并不完全就是范容克。虽然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范容克还是比那个仿佛眼前都是环路和死胡同的Llewyn Davis幸运多了 —— 虽然现实中的范容克也曾为了生活而当过海员,但他并没有遇上演唱事业刚刚起步,伙伴就自杀这样的倒霉事;他的唱片《Inside Dave Von Ronk》在出版后也得到了不少赞誉,而不像电影里Llewyn那张专辑一样遭遇无人问津的冷落 —— Llewyn Davis的故事,更多是反映了当年一个成功的鲍勃迪伦背后,那无数个像他那样怀着梦想和才华,却得不到成功机遇的民歌手。

故事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民谣的“复兴年代”—— 那会麦卡锡时代刚结束,老民歌手开始重新活跃,新的民歌手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但这跟迪伦和琼贝兹成名后的“黄金年代”还不是一回事。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民谣还只是乡下人的音乐 —— 甚至说不上是音乐,就像在去芝加哥的车上那个老爵士乐手那样,他在听说Llewyn唱的是民谣之后,嗤之以鼻说:“哼,民谣?!我还以为你是个音乐人呢…”

和不少遭遇冷眼的年轻歌手一样,Llewyn很不服气地拿起吉他,弹唱了一首指法复杂的《Green, Green Rocky Road》,没想到不管他怎么起劲,老爵士乐手仍是熟睡不起,年轻的诗人也只顾自己开车,眼前只有那一道两边绿幽幽,仿佛没有尽头的乡间路……

说到这场戏,不得不提科恩兄弟在这部电影里两个让人击节的设计:一是片中的音乐几乎都是在场景里的 —— 观众听到的,也正是片里人物正在听到的音乐 —— 这使音乐响起时,观众仿佛也被“邀请”到了故事里;二是因为传统民歌往往有很强的叙事成分,歌里的故事和歌外Llewyn的遭遇总能呼应到一起,使这部剧情似乎很松散的电影,有了平行叙事的意趣。

当Llewyn千里迢迢地赶到芝加哥,见到了业界大亨Bud Grossman时,他唱了《The Death of Queen Jane》这首古老的歌谣 —— 歌谣讲的是英王亨利八世的王后珍妮在诞下一位男婴,即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后,因难产而死的真实故事 —— 唱这样“没有商业价值”的一首歌,只能说明当时Llewyn心里惦记着的,并不是要平步青云,而是那个也许已经生下了自己孩子的前女伴。

这位Bud Grossman的原型,正是后来迪伦的经纪人Albert Grossman,这位仁兄还挖掘了夫妻档Ian & Sylvia —— 或许正是片中Jim & Jean的原型。就像片子里提到的一样,Albert Grossman也邀请范容克加入他正在组建的一个民歌三重唱(日后相当成功的Peter, Paul and Mary),但被不愿妥协自己音乐的范容克所拒绝。

正如范容克那样,Llewyn用的是传统、质朴的方式去演绎那些老民歌 —— 他们的弹唱方式植根于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保留了劳动人民的粗旷,以及那股历史的沉淀,容不得半点矫情的修饰 —— 可在节奏日渐变快的现代都市里,这样的音乐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 —— 听众们更青睐Jim & Jean,还有那位小兵哥Troy唱的那种经过精心打磨,朗朗上口的“新民歌”。找不到听众的Llewyn,甚至在探望已经失去交流能力父亲的时,也要带上吉他,演唱一曲渔家歌谣《Shoals of Herring》—— 只是父亲已经无法给他赞许,而Llewyn也注定只能继续在音乐的道路上独自前行。

回到民谣小酒馆的舞台上,他唱起一首充满自嘲意味的《Hang Me, Oh Hang Me》 ,这歌讲述了一个云游四方的人,在穷困潦倒之际沦为强盗,最终不幸被捕,处以绞刑 —— 歌词唱道“被吊死我也不怕,只叹长眠不起太无趣,我可是个走遍天下的人啊” —— 四处奔波并没有为Llewyn找到命运的转机,可他所畏惧的,是没有音乐的生活,会变得像父亲那样麻木般的“存在”。

正如《Hang Me》一样,即使是生活再痛苦难堪,民歌唱出来时永远是坚忍、乐观的。Llewyn最后在片中独自唱起了曾经和同伴一起合唱的《Fare Thee Well》—— 也许这是他最后一次向自杀了的同伴作告别,又或是他在向那些不堪的往事说再见,不管怎样,我们听到了他坚强的心声 —— 片尾,在挨了几拳后,他还忍痛朝打了他的人半开玩笑地说了句“再见”,这让我们相信,他会继续走下去,唱下去。而更让大家感到欣慰的,是科恩兄弟这样坚持自己风格多年的电影人,能为所有坚持自我却未能得到喝彩的艺术家,作出这样一部真挚感人的电影。

文/刘于思

按:为《大众电影》所供的影评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短评

民谣一分钱也不care。片子看得堵人心口。那双跳过雪后,湿叽叽的鞋子,妈的真像穿上也受罪,脱下又太冷的,尴尬得要死的人生。

3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这个精致小品,不是奥斯卡的喜好,却是影迷心中的佳酿,散淡平和的情绪和失败民谣歌手刚刚合适。即便这样,科恩兄弟还没放弃一贯的黑色标签,往返芝加哥在路上这一段真有神秘主义气息,雪夜开车就是一首诗的质感,灵魂出窍一般的意境,而那神出鬼没名叫“尤利西斯”的猫就是歌者的灵魂。

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一曲失败者之歌。整部片子形成一个失败者的轮回,从头到尾,仍在原地。并不励志,也不会有什么太深的东西。这大致是说,在那个时代,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怀揣有梦想,并为梦想奋斗过,可惜,最终他们失败了。很舒服的音乐,又间有科恩兄弟的冷幽默(可补入很多男主的内心吐槽)。很舒服的电影。

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主角的命运各种失控,其实有点【冰血暴】的意思,但碍于是部关于loser的民谣小清新,这些恶趣味的东西顶多让人觉得是命运的玩笑,也凸显了坚持梦想这一路上现实的残酷和生活压力。出入意料的各种小黑色的转折,但留白式的处理也没改变主角之后的动作,反而开放式的处理相当的欧式文艺片。★★★★

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科恩兄弟已把整个电影拍成了民谣,那种年代的香醇,过目即醉,无可救药。

11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如果一首歌不像是新的,也永远不会变老,那就是民谣。

16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力荐

歌好听,中二病部分自行跳过,酒吧老板的名言“有人来听歌是想睡jean,有人来听歌是想睡jim”简直可以裱起来送给婷婷君,嘻嘻。

19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非常独特的“拍了等于没拍”的,无法定位的电影,神秘的环状结构很科恩,其余彻底颠覆。有后劲,有诗,难以描述。

21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Bob Dylan时代的前夜,有一个唱民谣的loser抱着一只叫尤利西斯的猫,从纽约到芝加哥,东奔西走,碌碌无为。科恩兄弟在遍地励志的好莱坞讲一个loser的故事,不是说多可悲,而是说既便是loser,也有人这样可爱可恨有情怀地活着 #年度最好听电影 “余音绕梁”#

23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打光实在太过温柔。给所有曾经或正在被生活击倒的人。生活是个泥潭,我们都身陷其中,没有光辉高潮和灿烂结局,转了一圈什么都没有改变。地铁一站一站行进也是流浪,真高兴纽约还是那个纽约。

24分钟前
  • Line
  • 力荐

生活一团糟 犹如那看起来无尽的寒冬之旅 但当他一开口 天都亮起来了

28分钟前
  • 飘飘然
  • 推荐

科恩兄弟用一个有才华的loser永远是个loser的故事让我回到了此前一直纠结的选择之中,他没有用坚持梦想做自己的烂俗蒙蔽你,也没有用认清现实的故作成熟打压你,只是用一首首溢满人心的民谣,一个个猫眼里快速掠过的站名,让主人公回到原点带着同样态度唱同一首歌,讲同一个笑话,告诉你选择没有对错。

29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看完赶紧拍拍衣服,免得沾上一身穷气

3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深夜有人在街上大笑,纽约的确是个可怕的地方,你在好几英里外都听得见笑声,你会觉得那么孤独,那么沮丧。他妈的金钱。他妈的爱情。到头来它们总会让你难过的要命。——塞林格

38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猫像是Llewy自己的生活轮回,带回的猫和Llewyn一样寄人篱下;跑丢又追回的猫却不是原本那只——为交堕胎费放弃版税,结果一事无成;撞伤野猫——先后被两个老板婉拒;跑丢的那只自行回家——轮回。猫叫尤利西斯——希腊神话中漂泊多年的尤利西斯,与Llewy划等。

4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撸了几十遍预告,听了两个月原声,换剧照当桌面,心里早就对电影有个自己的大致形象,醉乡民谣四个美好的字眼,和真正看到的这部片子如何都不重要了。

4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没有在深夜后巷被人狂揍,不足以谈音乐、文艺跟梦想啊。在一个谁都可以尽情挤兑、开涮甚至直接否认文艺青年的时代,看这样一部的电影,真是对大家都好啊……

49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我想变成一只猫,和这个loser歌手结伴同行,一起缅怀一个逝去的民谣时代——哪怕最后走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温柔而又冷冽的科恩兄弟,将音乐路上的苦趣一点点抖落出来,那种感觉就像行走在雪开始融化的都市,泥泞中传来乍暖还寒的气息。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柔光把电影里的每个人都照得好美,Llewyn放弃了三只猫,两个孩子,一个女人,甚至连最后的梦想都要放弃,这样的loser最后在循环往复中原步踏地,却依然为他的坚持心酸难过,谁都有失意的时候不是吗?音乐很美很享受,电影总觉得还少了点触动,四星吧。

5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开场即抓住人,一秒之内沉醉于那些音乐,美到想哭,给前半小时5星。后面的剧情没有提升乃至一路下滑不痛不痒,好听的歌少了,最抢镜配角的那只猫也不见了,又只能给3星。综合一下,加上之前歌曲印象分太深,还有年度最佳开场,以及《Five Hundred Miles》,4星差不多都是音乐的作用。

5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