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1987

剧情片大陆1987

主演:刘晓庆,姜文,郑在石,张光北,徐松子,祝士彬,刘利年

导演:谢晋

播放地址

 剧照

芙蓉镇1987 剧照 NO.1芙蓉镇1987 剧照 NO.2芙蓉镇1987 剧照 NO.3芙蓉镇1987 剧照 NO.4芙蓉镇1987 剧照 NO.5芙蓉镇1987 剧照 NO.6芙蓉镇1987 剧照 NO.13芙蓉镇1987 剧照 NO.14芙蓉镇1987 剧照 NO.15芙蓉镇1987 剧照 NO.16芙蓉镇1987 剧照 NO.17芙蓉镇1987 剧照 NO.18芙蓉镇1987 剧照 NO.19芙蓉镇198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4 18:50

详细剧情

  本片分上下两集,讲述了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芙蓉镇上,人称“芙蓉姐”的漂亮女人胡玉音(刘晓庆)在“四清运动”及“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1963年,凭着热情周到的服务,胡玉音与丈夫桂桂(刘利年)经营的米豆腐摊子前渐渐成为早市上最热闹的一道风景,加上夫妻俩省吃俭用,手中积攒了一 笔数目可观的财富。镇党支书也是胡玉音干哥的黎满庚(张光北)、粮站主任谷燕山(郑在石)及乡邻们都为他们高兴。当他们盖好新房准备日子更上一层楼时,迎上“四清运动”,一直嫉妒胡玉音的原国营饮食店经理、今县商业局科长李国香(徐松子)与二流子王秋赦(祝士彬)联手,趁机将她定性为“反革命五类分子”中的“富农婆”,将之派去与原县文化馆馆长、今被人称作“秦癫子”的“右派”秦书田(姜文)一起清扫大街,桂桂身亡。运动中黎满庚昧着良心将胡玉音背叛,谷燕山则一直以老革命军人的标准诚实做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世道的荒谬从不停调换角色的李国香与王秋赦两人身上便可窥见。一起扫街时,胡玉音将自己的悲惨遭遇归罪于秦书田,后者曾在她与桂桂成亲之时唱了后被认为反革命的贺喜歌、在她新房子建成之时写了后被认为反革命的贺喜联。对于胡玉音的怨恨,秦书田并不多做辩解,相反时常暗中将她帮助。慢慢地,两人生出感情,计划着成为一家人好好生活,但前路充满血风腥雨。而在他们最艰难时,谷燕山从没忘伸手一帮。

 长篇影评

 1 ) 刘晓庆的确不简单

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妻。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一次打牌的时候听我姐说的,被骂的我很晕,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完这个片子很high的短信我姐我已然知道对白的出处,只收到2个字:后生。

1987年凭这部片子拿下金鸡百花双料影后,刘晓庆,厉害,我刮目相看。

另外徐松子演的公社革委会主任李国香给我印象很深,非常出彩,丝毫不让刘晓庆,面目可憎到了极点,赞。但是只在1988年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得了“捷克戏剧家协会评委奖”,影片在该电影节上获水晶球奖,国内似乎没拿什么奖,亏了。

国内87年的金鸡奖最佳女配角给了徐宁,片子里演黎满庚的泼辣老婆,演的也很好,但是肯定没有徐松子出彩啊。

姜文拿了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谢晋说了,拍这部片子就是要告诉我们,文革已经过去,但是我们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要忘记,苦难深重的中国人,何时才再也不受那种罪?

姜文在里面说了两句话我印象很深,一句是被捕入狱前对怀了他孩子的刘晓庆:活下去,像畜生一样的活下去!(老实说这个场面很有些熟悉,只是上来抓人的既不是日本鬼子和伪军,也不是什么国民党反动派,而是我们的人民警察……)

另一句是姜文出狱以后在渡船上碰见老冤家徐松子,面对这个整了他半辈子的孤家寡人,他说:别在做跟老百姓过不去的事了,他们活着也容易,也不容易……

这场斗争就这样以姜文和胡玉音的全家团圆而胜利结束,但是胜利的太晚了,也太苦了。

 2 ) 我看了中国最好的电影

——这部电影叫《芙蓉镇》。谢晋导演辞世,得以在影院看这部电影,感慨很多。新一代的影迷,对中国电影总是抱怨多多,且相对更关注第五、六代导演的作品,对于很多前辈导演,抱持着一种主观设定的距离感:一提到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便斥之以思想单一、形式僵化的现实主义,实际上看的很少。或者说,片段的耳濡目染、指标性的所谓“党片”看的是不少的,而深入关照者,其实寥寥。

甚至在想写一下《芙蓉镇》时,也只能就文本说文本,无法从更多的层面去探究它的存在意义。谁让即便是谢晋,我看过的作品也屈指可数,而这部《芙蓉镇》更是首度观摩。所以参照的标准,不期然地设定到第五代导演上。涉及文革题材的电影作品,张艺谋的《活着》、田壮壮的《蓝风筝》、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其中的翘楚,它们各有特色,一同撑起了第五代导演的成熟之旗。

然而看过谢晋的《芙蓉镇》后,我对这类题材电影的认识有了转变。与那些让第五代导演成名立万的文革电影不同,它以亲历者的反思姿态直面历史,即便是出品时间更早,其思想上的韧度却更加尖锐和犀利。第五代的这几部作品,拍摄时间较晚,都带有某种跳脱的态度,更希望站在历史的外围,去冷眼旁观那段苦难史,一方面这样的视角更宏大,更容易达到史诗的效果;另一方面也相对安全,更接近普世价值,即便是禁映,也不会影响它们的影史地位。

谢晋没有选择这样的保守之路,虽然第五代的这几部作品同样值得尊敬。在我看来,芙蓉镇上的风云变换,是被严丝合缝地记录而非再现在镜头前。它没有那几部作品中铺天盖地的对文革场景的营造,像是文攻武斗、游街批判、集会造反等很容易引人兴奋的描写几近于无,但电影却以朴实逼真的生活事件、对接严谨的影像结构将政治运动的诡谲、世事人心的叵测,表现得惊心动魄。而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其关键就在于谢晋对于政治、历史,乃至我们这个民族的无畏的反思和直面。

谢晋甚至不想依靠悲天悯人的人性论,来为自己的作品作结。我的理解是,他是亲历者,也是受害者,他不能忘记,也不能原谅。但是他必须接受。看似在电影结束时,他原谅或接纳了所有的人和事,但他并非就此心安理得,他依然用谷燕山酒醉后“完了,没完,完了,没完”的责问、用最后一个镜头中王疯子远去时满嘴的“运动了、运动了”来提醒我们,故事结束了,生活还在继续。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先是冒出了如标题所示的想法,然后又想到一个词,大象无形。除了思想禁锢,中国电影常被诟病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形式过于单调、中正,深怕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窠臼。《芙蓉镇》在电影语言上看似中正,却因思想上的成就,将内容以相当妥帖的形式表现出来,中正中有尖锐的意向。比如几段意识流就安排得恰到好处,更不用说谢晋一贯拿手的影像处理了。谢晋的电影语言并非为了炫技,而是化入现实的基调,看时有崭新的气象,却难得润物细无声。

看完电影出来时,我听到一对恋人在背后说话,那个女的说了一句我深以为是。她说:“怪不得刘晓庆那时能那么红。”我之于刘晓庆的印象,掺杂现实中的负面印象不说,单就演员而言,一直都是爽朗中略带张扬的模样。但在《芙蓉镇》中,刘晓庆的表演完美无缺。胡玉音看似坚硬的性格中蕴藉了如此的柔弱,在现实的步步紧逼下,她的怯弱的抵抗,或如姜文所饰的秦书田所说的“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是感动全篇的力量。谢晋一直有演员伯乐的美誉,在本片中再一次被印证。

我猜想谢晋拍摄《芙蓉镇》时,他的身份地位已允许他做一次决然的而非保守的良心回望。这难得的回望在当时引起了怎样的波澜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它一定触动了那些经历过的人,不管是受难的,还是得宠的。在观影当中,我听到了后排一位年长阿姨的叹息和哭声,她并非为情节感动,或许是被往事触动吧。它也不是只为经历者熨伤,它同样打动了我们。它表现出的勇气和完美,让我们这些影迷相信,我们的电影同样值得尊敬,即便它现在依然孱弱,依然被紧束。

谢晋导演的辞世,却促成了我们对他的了解的开始。虽然还很幼稚,但我更愿意美好地相信,这是一次进入前的立此存照。谨以此文向谢晋导演致敬。

 3 ) 电影《芙蓉镇》的叙事缺失

电影《芙蓉镇》是以胡玉音为主线进行的线性叙事,讲述的是小人物在时代中的悲剧。这样的叙述方式和小说《芙蓉镇》是不同的,小说是以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进行展开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一条是胡玉音在芙蓉镇上的生活及其周围人物的故事,不同于电影经由回忆来补充每个人物的“前史”,小说采用的是插叙的方式,详尽地交代了每个人物得以形成的核心事件。另一条线索讲述的是几次政治运动悉数在芙蓉镇开展的过程,这条线索的隐去使得小说和电影的内核有了截然不同的意味。

小说的第二条线索以杨民高和李国香作为切入点,杨民高传达中央文件和批示,李国香到芙蓉镇进行具体的政治实践。于是,数次政治运动经由李国香和第一条线索中的胡玉音等人产生了连动。有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策略是不同的。在电影中,第一条线索的人物:胡玉音、桂桂、黎满庚、谷燕山和秦书田,在围绕着胡玉音的线性叙事中,或多或少经由回忆的形式补充了人物各自的“前史”,其中包括了桂桂与胡玉音相识婚配的过程,黎满庚与胡玉音的青梅竹马之情,谷燕山在战场上留下的难言之隐以及秦书田和胡玉音的第一次见面。一方面,这使得群像中的人们不再面目模糊,另一方面,也补足了上述人物在处理与胡玉音相关的事件中的动机,使得叙事更为流畅。但奇怪的是,小说第二条线索的人物在电影中失去了他们的“前史”,无论是吊脚楼主王秋赦,还是国营饮食店女店长李国香,他们对于胡玉音的处理方式由于“前史”的缺失而无法提供行之有效的动机。于是失去了前史的这两个人物,似乎成为了携带着电影创作者意图而来的,推动电影叙事的设置。

在小说中,李国香的“前史”叙述的是她作为一个大龄单身女青年,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她对于政治身份和性吸引力要求的对象,并在此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和性欲望,与已婚男子有染的故事。如果我们假设这段“前史”在电影中出现,观众很可能会对李国香产生一种道德判断,并且它将持续会影响观众的后续判断而扰乱主线叙事目的。大概出于这样的考虑,电影中李国香的“前史”被抹去了,于是她的身份便不再带有道德的负面印记,而是单纯以县委工作组的干部身份进入芙蓉镇开展工作。这就导致了后对于胡玉音的审查工作的动机与小说中截然不同,她不再是因情欲不满而嫉妒陷害胡玉音,而是以她政治身份所代表的权力秩序作用于胡玉音。这样的改编直接左右了电影的叙事目的,不同于小说通过李国香这条线索呈现的是上层的政策指示经由个体实践时由私欲而发生的偏差,电影将小说所观察的导致文革灾难原因的复杂性简化了,不仅是李国香“前史”的缺失,县委书记杨民高这一角色被删除也是出于这种观察下的考量。杨民高在小说中作为中央的政策和地方的实践人员的沟通者出现,在电影中这一功能被李国香这个角色所包揽。那么,如果芙蓉镇的阴影不因李国香的私欲而起,电影告诉我们的答案是否就是,可以简单地把文革在地方实践造成浩劫的原因指向文革本身呢?

电影自行添加了一段李国香与秦书田在文革结束后,一个在返乡途中,一个在迁职路上相遇的桥段,并发生了如下一段对话:

“秦书田同志,这些年你吃了不少苦吧?”

“哈哈,秦书田同志,听着,不大入耳啊。”

“你这次平反,还是我签的字啊。”

“对,正当手续嘛,少不了你这一关。”

……

“一切都过去啦,也许,我还能帮你什么忙。”

“我看,你还没成家呢吧?啊?”

“我这就到省里去结婚。”

“安安静静地成个家,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和他们过不去,他们的日子也容易,也不容易啊!”

在这段对话之前,电影中所发生的与李国香直接作用于胡玉音身上的政治运动是两次,第一次是清算胡玉音米豆腐店的经济情况,把她划入富婆阶级,没收了她新盖的楼房并派去打扫青石板街。第二次是否定胡玉音和秦书田合法的夫妻关系,以反革命罪判处秦书田有期徒刑十年,和胡玉音有期徒刑三年,并使二人分隔两地。如果说第一次政治成分清算尚且还能算做上行下达的政治任务,那么第二次对他们反革命罪行的论处在文革政策中是无法找到相对应的依据的。那么,李国香判处他们罪行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秦书田认为李国香获取了家庭身份后就不会通过政治身份将罪行加之于他和胡玉音?

电影的叙事中秦书田是知道李国香和王秋赦存在肉体关系的,当他得出李国香拥有家庭身份后便不会为难他和胡玉音合法夫妻身份这一结论时,基于的是一种由己及人的道德判断,其中所暗含的语境是对李国香自身也无法拥有合法夫妻身份的观察。但是这个观察缺失了电影细节的铺陈,也就是小说中李国香“前史”所提及的她的择偶政治标准,由于王秋赦远远无法达标,所以李国香不可能和他结为夫妻。这是电影逻辑中的空白,如果不是借鉴了小说中的“前史”,电影中的秦书田是不可能得出这个结论的。同样,这也证明了电影对于文革观察的漏洞,胡玉音得以在文革中像畜生一样活下去的理由是家庭价值的支撑,秦书田认为李国香为难他们的原因是她没有成过家、不懂老百姓的日子。家庭似乎成为了个人抵御来自外部的恐惧的有力因素,这个判断本身或许是正确的,但是家庭如何影响象征着权力秩序的人,直接作用于外部以瓦解秩序,这一点在电影的逻辑中是缺失的。

《芙蓉镇》的电影和小说都叙述了一个关于欲望与爱情的故事,但叙述方式的改变导致了电影具备了不同于小说的内核。在电影中,胡玉音在第一次政治运动中失去了丈夫桂桂而一度轻生,但在第二次运动中在孩子军军和服刑的丈夫秦书田的支撑下像畜生一样活了下来,这是个人通过家庭的力量尝试着抵抗社会暴力,这或许是电影所指示的在文革浩劫中的一条出路。另一方面,对于李国香所代表的权力秩序的想象却过于薄弱,失去了小说“前史”的李国香,她/权力秩序苛难于胡玉音和秦书田的动机对观众来说较难理解,人物逻辑的缺失暴露了电影观察文革的视角仍旧有待补充完善。

 4 ) 官场秘诀:平反是我签的字

官场秘诀:平反是我签的字

    李国香对秦书田说,平反是我签的字。十年前,也是她把秦送进了监狱。作为太子党,李国香舅舅是高官,李国香先是搞垮了国营餐馆,然后借着政治权利淫威,搞垮餐厅的竞争对手。即便被揭发是破鞋,转眼间也能官复原职,乱搞更是变本加厉。十年浩劫结束,却赴省城高就。这就是政坛常青树,不倒翁。新中国的历史大可简化一下,就是李国香这种货先把人民逼疯,经济搞瘫痪,社会搞乱,国家无路可走的时候,他们摇身一变,就成了改革先锋,国家功臣。于是你就天天听说咋中国是何等贫穷,基础差,底子薄,领导如何高瞻远瞩带领大家致富。人民的人生就是他们乱搞的试验田,但你还得感谢他。

    谷燕山作为建国元老,流血伤身,失却欲望的男人成了影片中唯一的正面形象干部。若不是不能,谁能保证他不会是和李国香搞在一起,或者霸占胡玉音呢。干哥哥先是抛弃初恋保党籍,被王秋赦夺权后死心塌地当秘书,出卖昔日恋人以保政治职位,这是中国大多数官员的生存法则,不干净的底子,终生夹着尾巴做人,当然无论如何变革的社会,他们都有一席之地。王秋赦是真正赶上了,任何时代底层人都有向上爬的梦,搞运动就是他的天赐良机,在破坏社会结构中搞到女人,享受美食,夺得短暂的权力,但没得“舅舅”,他注定是难以长久的,所以最后以疯癫收场,但依然天太呼唤运动。官场是个隐秘的东西,芙蓉镇的普通老百姓就是被看不见的政治如“文件”“通知”反复愚弄的。

民营经济的兴起与原罪

    建国后大锅饭对生产力的摧残恐不亚于战争,工商业,手工业的“改造”彻底造就了贫乏的城镇生活。没有胡玉音们起早摸黑的米豆腐,你就得天天忍受国营餐厅的苍蝇。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民营经济在政治权利的压榨下的生存之路,从米豆腐店可见一斑。尽管我们可说胡玉音以勤劳起家,年赚6600,与省委书记相当收入,买地盖新房子是自力更生的代表。但从影片来看,与这权力的照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粮站主任对其倾心支持,镇书记是初恋情人,遭到竞争对手打压也有政治背书。在影片的结尾,平反的胡玉音米豆腐点再度开张,初恋情人恢复了管制,清新的政治环境下,胡玉音们率先开始了第一桶金的积累。米豆腐店在新一轮的改革中优先发展起来了。

胡玉音的成长史

    芙蓉镇电影以微观视野胡玉音近二十年的遭遇窥视社会政治的变化,是深刻的,也是小清新的美好。影片的胡玉音是勤劳善良美丽的模板,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变故中隐忍而饱含希望地生存。在推磨豆腐,扫街跳舞,2个人筹办婚礼等清洁中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生意中善于多方兼顾,对供应商,前男友,外来劳改者,本土乡邻都善于取巧。在困难时期,依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爱情充满期待,为故事的温暖结局发挥统摄作用。青年的刘晓庆将胡玉音的单纯,美丽诠释的淋漓尽致,婴儿肥的面庞加上丰腴的身材惹镇上男人怜的同时,也遭女人们恨。秦书田作为胡后期勇敢生活的动力,在影片中的表现犹如王二般的玩世不恭,导演也借秦之口完成了说教的煽情。

 5 ) 你,也是人!——观影《芙蓉镇》

    看毕《芙蓉镇》,才发现中国原来也有真正打动人的优秀电影。已经习惯了受狂轰滥炸式的舆论宣传所鼓动然后去看某部新发行的电影,但是看毕总是充满了对中国电影的失望。这次,没有广告宣传和网络上密集的影评所造成的预断,只是在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和这部二十多年前的老电影不期而遇。看的时候完全沉浸在电影之中,看毕充满了恋恋不舍。那一刻明白了什么叫电影世界,人在那个世界里可以忘却现实种种可以留恋着不想出来。
看了《芙蓉镇》,“中国五六十年代”这样的字眼于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标签,而成了一段可触可感的记忆。那些生动的浑然天成的影像带给我一种历史的似曾相识感,仿佛自己就刚从那段哀怨愁闷的历史中走出来,蓦然回首,倍感凄凉。这或许就是优秀电影的魅力吧——实现超时空的记忆。
一部中国八十年代的黑白影片,一段距今三四十年的“运动”历史,一群生活在中国南部小镇的人们,这些或许和我的生活已然离的太遥远,显得太陌生,然而谢晋导演的这部电影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有火炉的冬夜舒缓的叙述着一段既美丽又哀怨的往事。显得那么亲切,那么质朴,勾起了我听故事的强烈愿望。
是什么让《芙蓉镇》具有这样动人的魅力,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编剧,美术,音乐,摄影,剪辑这些电影的技术活我并不懂得如何去评价,电影是一个整体,非得去分拆着说,未必恰当也不全面,这些电影元素的完美结合的例子电影中比比皆是。然而,我还是自认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去打量这部优秀电影,以期为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找到一份理由(或许喜爱某个电影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这个视角便是“人”——电影中反复加以隐喻和暗示的。
从“人”的视角去解读这部电影的话,这部电影讲的便是人做不成人,人努力去做人并最终做成了人的故事。
“这怎么说呢?有时候是鬼,有时候是人。”从主人公秦书田的这句台词开始,电影就一直在借秦书田之口反复强调在那个“运动”不断的年代人做不成人的荒谬感和悲凉感。电影中的秦书田是一个被打成“右派”的文化工作者,被当作是阶级敌人被隔离在大众之外,除了在镇中扫大街以作为劳动改造外,对“上级”也是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看上去毫无做人的尊严,也没有了正常人的生活,被人们视作“鬼”。 “你,也是人”这是秦对着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假左派”以及以前他的“上级”领导——“四清运动”中工作组组长李国香一字一顿说出来的。当时,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不是很明白,但后来联系到整个电影,才发现在那个时代强调“人”是“人”这一似乎不言而喻的事实的重要性,因为人有时候做不了“人”了还不自知。当李在历史的玩笑下而和她以前痛批的“五类分子”和“富农婆”站在一起时,还是急于和他们划清界线,当秦送给她竹帚时,她咬牙切齿的说:“你!反动右派!”在这个时候,她依然不把别人当人,不把别人当人也就是意味着自己拒绝做人,一心仍只想在各类“运动”中占据优势山头,拥有不把别人当人的特权,享受不把别人当人的快感。
“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部电影用十分美丽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告诉了我们。那些原本美丽单纯的爱情,那些原本和谐有趣的人际关系,那些原本各得其所的幸福生活,所有这些原本便是人所应该有的。但是各类“运动”以其狂暴的力量粉碎了这一切,硬生生的让人做不了“人”。美丽单纯的爱情变成了为保持某种私利而放弃的砝码,有趣和谐的人际关系变成了揭发和举报,各得其所的幸福生活变成了人亡财空。在那个时代里,有被人称作“鬼”的人,有把人称作“鬼”的人,单单少见了真正的人。
然而,电影不是令人绝望的。人性的倔强和柔韧在历史的夹缝里挣扎着生长。正如秦书田听着谷书记雪夜里的呼喊而像先知一样说出了四个字:“人心不死!”。电影中的谷主任不把人当“鬼”,一视同仁,不昧良心去害人,因此做成了人。黎支书迫不得已对自己的干妹胡玉英落井下石,内心充满了愤懑和忏悔,“心没有全黑”。被当作“鬼”的秦书田乐观豁达,热爱生活,不计私仇。正是这些不死的人心为电影增添了人性的光亮,带给了历史新的希望,“天亮了,鬼就不敢出来了”。在这里,电影给了历史一笔辛辣的反讽:自认为是人的早变成了鬼,而被当作“鬼”的反而是真正的人。
电影的片尾是给人希望和欣慰的,被人称作“鬼”的人和称别人为“鬼”的人都重新做回了人,重新过回了人的生活,但正像秦书田对着大喊“运动”的癫子所说的“要不防着点,他兴许说的有道理”,历史给人的教训是惨痛的,人要随时提防着变成“非人”而不自知。
“你,也是人!”“天亮了,鬼就不敢出来了。”“人心不死!”电影这位讲故事的老人时而不紧不慢亦喜亦忧的讲着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时而道出一两句警世的旁白。那些故事中的喜怒哀乐,那些美丑善恶都已经随风而逝,但是那一两句旁白却显得那么沉重,久久回响而不散去。
《芙蓉镇》作为一部反思历史伤痛的电影,没有惯见的暴烈,愤怒,摒弃了对那个时代概念化的叙述,回到了人性这一恒久的母题。亦喜亦忧更符合生活的常态,笑中带泪更能触动人心,这种毫不做作,哀而不怒的风格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观影感受,让我记住了这部用优秀二字不足以概括的电影。

 6 ) [芙蓉镇]:运动了!运动了!玩你呢

一直对姜文的电影了解不多,除了广泛熟知的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几乎没有看过他的其他作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受人推荐,看了这部电影,感慨良多。

电影摄制于1986年,正是思考反省的年代,很多针砭时弊的作品,电影芙蓉镇也是所属,不过却有其独特之处,没有强用力的地方,没有血腥批斗的场面。因为影片中秦书田的一句“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不免会和另一部反映文革题材的《活着》做比较。据传闻电影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164分钟版本和目前看到的129分钟的版本,据传闻大概删掉了李香国开头找茬和她倚靠叔叔的关系成为了芙蓉镇的代理人的一段戏。如果属实,那么这也许就能解释了为什么文革结束了,她还能继续担任领导拍拍屁股走人的原因了。

回顾两部80年代的电影庐山恋与芙蓉镇,都出自八十年代,都反映了文革这段不幸的历史。从思想性、艺术性和影响力来看,《庐山恋》远远赶不上《芙蓉镇》。

为什么芙蓉镇可以更具有批判性?通过各种佳片总结,不难发现,一部优秀的作品永远不会把自己个人的感情代入到角色身上,优秀的作品往往是一个冷冰冰的上帝视角,让你看完感觉到一种无能为力的蹂躏感却又无可奈何。这就是大时代下的老百姓的悲哀感。电影结局也并没有因为胡育英的悲惨遭遇告诉观众终于冲破黑暗归于平淡,而是用王秋赫的几句疯言疯语运动了运动了和李香国保住了自己的政治体制官职作为结局。这样比一部分电影坏人终遭惩罚更有震撼力。

所以,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芙蓉镇都应该修建一座电影院,轮番播放电影《芙蓉镇》,让芙蓉镇有名有实,名副其实,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惠己利人,何乐不为?

 短评

原来姜文从来没有年轻过!

5分钟前
  • 大崎娜娜忘记了
  • 推荐

目前看过的最佳大陆电影(与[霸王别姬]并列)。①不仅直面历史批判极左思潮与政治运动,还上升至人性探讨;②意识流手法(如醉酒战场幻梦)和对性心理隐晦而高妙的描写;③演员表演登峰造极,尤其刘晓庆;④扫帚华尔兹,翻跟头与白对联;⑤珠玉台词:完了-没完,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运动了-,世道不变。(9.5/10)

1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谢晋凭借这一部电影就可以跻身世界一流导演的行列了~

14分钟前
  • junepig
  • 力荐

到如今看,依旧是一部牛逼闪闪的片子!刘晓庆美的不成活,男女间的情爱也自然真实不装逼。最后送给大家那句话:要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别人践踏你,你不能也作贱自己。

17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你说要文斗,我偏要武斗,你说矛头对准特权阶层,我偏要对准黎民百姓,你说要理性对待知识分子,我偏要阶级斗争迫害到底。这段历史,太多空白期,从教科书知道只言片语,就以为是他一人的错。世道如此,不癫的癫了,癫了的不癫

18分钟前
  • 琬琰
  • 力荐

美好的人性,来源于美好的制度

21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代入感好强,这片子像一个巨大的黑洞。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和胡玉音的苦情戏相比,“恶之女干部”李国香更引人注目,本以为她结尾也会遭到惩罚,结果却看到她继续平步青云,和自己迫害过的人谈笑风生,真是(真实得)可怕。

25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米豆腐西施,蛾眉曾有人妒。“我是秦书田,外号秦癫子,专业是扫大街。”得知有了孩子后兴奋地在凌晨的石板街上翻跟头。大字报、挂破鞋、白对联。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跟他们过不去。”革命如同醉酒,有人精神亢奋,有人昏头晕脑,总归都不清醒。何必,何苦。

28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活着》《霸王别姬》《芙蓉镇》讲述的都是中国同一段沉痛的史诗。《活着》戏谑荒诞,《霸王别姬》撕心裂肺,《芙蓉镇》直接将人间描述成无间地狱。人像牲口一样活,革命小将们做着布朗运动一样无秩序且永不停歇的勾当。这风云间打倒了多少胡玉音般的劳动人民?斗垮了多少秦书田般的知识分子?抛弃了多少谷燕山般的战争英雄?沉默了多少黎满庚般的普通军人?处决了多少黎桂桂般的有妇之夫?却又得势了多少王秋赦般的狗腿奴才与李国香般的地头蛇?在呓语中的“运动,运动”警醒着我们那个时代并未离去。无间地狱之所以无间,是因为时无间,空无间,受者无间。难定你是你来负我是我的道。

33分钟前
  • RIPPER
  • 力荐

相比胡玉音与秦书田,女干部李国香才是政治运动中最大的牺牲品,她一片真心又红又专,已丧失人性。变成了专政机器。折射出政治斗争的可怕。徐松子演活了这位招人恨的样板戏主角一般的女干部形象。电影一些段落的处理显得刻意拖沓。我在睡梦中居然续写了故事,还是很震撼的。远比当今电影有深度。四星半

38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重看胶片版真是牛逼!竟然是2.35:1的超宽银幕版本……先前没注意的许多细节毫发毕现,这部片子真勇猛!

4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这部电影公映于1986年,很难得地反映了极左时期中国底层社会人民的众生相。这种电影也只有1980年代中期领导人比较宽松开明的年代才能拍出来并上映。。。真是难得。1990年代同样题材的《活着》《蓝风筝》都被禁了。

45分钟前
  • Elact
  • 力荐

活下去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50分钟前
  • 洛野
  • 力荐

艺谋和第6代的反思是流于愤怒诅咒的“倒霉蛋”似叙述,谢晋×阿城突出的是历史背后所坚持的“牲口一样活下去”的韧劲人格和冷静的明鉴,格局高下分明。有人在私欲中跟着党,有人在不公中喘着气,有人在现实里低着头,约莫是不分时代的 @2017-02-09 23:01:26

54分钟前
  • 老咪
  • 力荐

房子可以还,1500块可以还,甚至男人也可以还,时间呢,你拿什么还!?

57分钟前
  • 心生
  • 力荐

我极少会因为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不爽而发火,深刻的政治电影却有这个魅力;我也极少会因为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不快而落泪,细腻的爱情电影却有这个魔力。而《芙蓉镇》则罕见地让好久好久没有实践过这两种行为的我,火并幸福着。2008年10月26日,【电博】谢晋影展第二次看。

1小时前
  • 私享史
  • 推荐

你们人类总说,活比死更难,为什么个个还总是求生怕死呢。《芙蓉镇》告诉我,因为一死,我就是鬼了,而活着,哪怕像牲口哪怕再难捱,我总归是个人。

1小时前
  • 不良生
  • 力荐

片尾一幕。“运动咯!运动咯!”疯了的王秋赦敲锣大喊,引发众人连连嘲笑。谷燕山故意逗他:“运动咯?”王秋赦连忙附和着,“是该运动了,该运动了!晚饭后集合!” 秦书田(姜文)神色凝重且严峻:“世道不变,要是不防着点,他说的兴许是道理。”原本嬉笑成一团的众人,脸刷的一下变得惊慌失措和失去了血色。34年过去了,我也觉得好恐怖。

1小时前
  • 一二三四卌
  • 力荐

“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跟他们过不去。”

1小时前
  • 战国客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