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1998)

大陆剧大陆1998

主演:李雪健,宁晓志,周野芒,臧金生

导演:张绍林

 剧照

水浒传(1998) 剧照 NO.1水浒传(1998) 剧照 NO.2水浒传(1998) 剧照 NO.3水浒传(1998) 剧照 NO.4水浒传(1998) 剧照 NO.5水浒传(1998) 剧照 NO.6水浒传(1998) 剧照 NO.13水浒传(1998) 剧照 NO.14水浒传(1998) 剧照 NO.15水浒传(1998) 剧照 NO.16水浒传(1998) 剧照 NO.17水浒传(1998) 剧照 NO.18水浒传(1998) 剧照 NO.19水浒传(199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1 00:05

详细剧情

北宋仁宗年间,某年京师瘟疫盛行,军民伤损甚多。天子钦点洪太尉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张天师驱邪除祟。洪太尉寻天师不见,却因固执走了上清宫中镇压的一百单八个魔头。\r\n转眼数十年过去,正是哲宗在位之时。破落户高俅(魏宗万饰)凭借一身的奇技淫巧深得端王欢心,随即平步青云。待端王继位为徽宗,高俅更到了不可一世的地步。君臣二人一心玩乐,荒废朝纲,致使举国上下怨声载道,强梁四起。以及时雨宋江(李雪健饰)为首的一八零八位好汉相继登上梁山,一众好汉闹江州、三打祝家庄、战青州……搅得大宋江山沸沸扬扬……\r\n本片根据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改编。

 长篇影评

 1 ) 分数太低,至少9分以上

关于央视水浒的拍摄思路问题之前在几处论坛都留过言,整理起来再顺便添点新内容:

1. 央视水浒对于许多角色的树立是前后有逻辑、互相有关联的。例如原著林冲武气远胜文气,而央水几乎塑造成了儒雅温润的文士形象,央水林冲因而颇受诟病,然而,首先这个形象是由宝剑记、野猪林、夜奔等戏曲文化传承来的符号化“俊扮”,而且最关键的是借此避免重复——与以粗、勇、莽、豪闻名的李逵、鲁达、阮三雄、武松、杨志等不类,否则人物有气质雷同之嫌。央水的晁盖也与原著多有不同,导演实际想把他明显区分于精诈谄媚的宋江,突显他的“义”,甚至是有些看似无甚头脑的粗勇(曾头市因为负气出击而中箭身亡)。央水改编晁盖对于“撞筹”的举棋不定,倒更显三阮“天不怕地不怕”的粗犷形象,在剧中的改编即他们反说晁盖,也并非全无道理。

2. 关于李逵与原著中并没有的人物庞秋霞的改编,之前在豆瓣看了一位网友写的“李逵的爱情”剧评,觉得写得很好。李逵虽是草莽,但也是凡人。这段爱情故事的结局催生的是水浒结尾他的哀大莫过于心死,心死莫过于一“怒”——庞秋霞死于兄弟之手,数秒的沉默之后他大开杀戒,苍凉世道,生不如死,且死只是最终归宿。这种心死之感,倒解释了为何一直莽撞的李逵在宋江说与他毒酒在此之后,淡定地一饮而尽,闭门、拉帘、回身、卧于宋江身旁与其一同赴死,一系列动作的逻辑性之强,令人怀疑这究竟是不是李逵。增加这不多的情感戏,我倒觉得逻辑上让李逵之死更有说服力。

3. 如细细分析品味,可以发现几大主演与原著所绘的气质均有出入,但是观众并不觉得这些细节变动有唐突之感。与此相比,新版水浒(2011年版)令我最无法忍受的就是胡乱添加原著没有的人物和情节,一整个夹杂了说岳、残水浒、荡寇志的大杂烩,甚至将原著一环套一环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的主导线索完全打乱,宋押司开篇就出现,高俅则“难产”迟迟不见,几位”流氓”合计着要打劫官府大批银两——这“始自上乱”的主旨已经变成了土匪当道、朝廷不得不镇压。符不符合原著和改编成不成功是两个问题,新旧水浒在符合原著上半斤八两,但央水好歹改编基本是成功的。

4. 关于央视水浒只在原著内部敲打缝补的分析:水浒本身就是民间传说集合的产物,版本很多,且并非独立创作,一些人物情节亦靠着人民大众口口相传,施、罗的原著也有不乏前后矛盾、空间地理表述错乱等的问题,精华颇多,糟粕不少,不乏血腥暴力或是怪力乱神的荒谬桥段,洪太尉误走妖魔、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如此种种,亦不乏大同小异读来味同嚼蜡的好汉群像,亦包括后人续作狗尾续貂的征辽和破田虎王庆等段落。央视的编剧杨争光、冉平都是非常优秀的编剧,他们对原著的理解想必并不会偏离太远。既是为了拍摄电视剧,营造冲突、塑造角色,增强戏剧推动,难免要进行改编,只要合情合理,不伤及原著筋骨,也是无可厚非。有一些剧情的改编,并非出于编剧的无知,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举一改编例证,如林冲之死一节,实际上原著的续文并不出色,不仅缺乏戏剧性,对林冲性格的拿捏也不够有说服力,倒是田连元(央视水浒顾问)的改编更有悲剧性、讽刺性。此外,除了剧情不论,央视水浒的精华并不在于凑不凑齐108将,而在于将几个主要人物的喜怒哀惧琢磨透彻,造型表现到位,内心情感挖掘到位,几个主角形象丰满立体了,水浒的拍摄便成功了一半,宁缺毋滥便是此理。毕竟,民间口口相传的就是那些最经典的故事及最熟悉的英雄好汉,鲁、武、宋、林、卢十回,如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人肉包子铺;怒杀阎婆惜、浔阳楼吟反诗;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燕青石秀劫法场、兵打北京城,等等。水浒精髓正在于此,刻画除宋江之外的几个主要人物特别是被逼上梁山的人物。官逼民反,乱自上作,主旨点睛。

5. 从编剧、导演、选角、镜头语言,到服饰、布景、配乐等,央视水浒皆是精华。读了张绍林导演艺术研究的著作,才能体会他的执着认真,人物角色选择上极为较真。片尾曲中人物图谱,是在拍摄前数年就已请了戴敦邦精心绘制,戴老查询众多古籍文献资料,一丝细节都不放过,演员便依照绘画来选,从形到神一一具备。化妆班子也是一换再换,力求扮相达到百分之百的贴近人物。演员班子里也有一群话剧戏骨,李雪健、魏宗万、周野芒、宁晓志、王卫国等等,从主角至配角,不下十位梅花奖得主(按:获奖时间包含水浒拍摄前后)。老一辈踏实,单纯,真正为了艺术奉献自我。当然了,央水里也有许多我个人不认可的地方,一些次级配角塑造有欠如公孙胜、关胜、柴进等等,以及越往后期故事越仓促,这些确实是央水的遗憾。 鲁版水浒个人认为和央水在某些地方可以一较高下,只是欠在服装布景不甚考究,某些时候演得近似舞台剧,话剧感比较强,但演技派成群,配乐也很有山东、河南地方民间音乐气息。央视版欠在情节不全(经费有限不得已),有些配角因为人员不够有重复出镜,因为演员招募是一个大问题(当年演员匮乏,上戏、中戏,包括人艺的学员班,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位,几乎都出现在了水浒的演员表里),此外还有编剧改编众口难调的问题等等,但是它拍摄在另三大名著之后,吸收精华弥补不足,武戏高出三国,文戏不输红楼。央视纪录片中华武功在提及中国冷兵器巅峰时期的宋朝时,央视水浒居然多次出镜。作为记录片出现电视剧的镜头竟然毫不违和,足见央版的严谨考究。全剧“黑色电影”的拍摄思路之大胆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明暗对比,倾斜构图,阳光照射下颗粒感的尘土飘散在空中四处飞扬,如此种种,都更突显水浒故事的绝望压抑和强烈的宿命感。论及影视艺术价值,央视版水浒可以算是经典。

6. 关于音乐,值得说的就更是太多了,细细分析起来足可以写上一篇万余字的大论文,在此仅稍作分析。

赵季平先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影视配乐作曲家。曾读过些赵老师访谈,青年时代他在陕西下乡数年,深入乡间学习民间音乐,写出的练笔作品据他言需以车来拉。他笔下那些带有民族或地域风格的旋律,实际无法说清究竟来自哪些民间小调或山歌,因为已完全活用并转换为了自己的音乐语汇。赵季平对中西音乐元素运用地得心应手,且元素间转换行云流水。私以为,三版水浒(鲁、央、新)配乐风格分别为:“中学为体”、“西为中用”、“不中不西”。最高水准的是第二种,亦是最难的,单一风格最是简单,中西元素的有机融合则考验水平。稍作解释:鲁版的配乐秉承“拿来主义”,几乎都是民间小调直接运用,例如任同祥编曲的一枝花,原曲牌其实已有百年历史。而新水浒的配乐风格简言之:大杂烩,各段配乐之间几无任何关联,风格乱七八糟——管弦乐作品、民族器乐作品(而且运用的是毫无山东、河南地方音乐特色的乐器)、流行风格作品、古风作品,以及以上几种的互相交杂。不得不说,作为一部整体的电视剧配乐,缺乏统一主题与风格混乱是最忌讳之处。而赵季平的配乐则可被当做一部组曲来看待,王进打高俅、武松杀嫂里都有那段经典的唢呐主题旋律,该主题不仅反复再现,且在其他配乐中有数次变奏成分,说明作曲家思路始终贯穿如一。《好汉歌》借鉴了河南民间小调《王大娘钉缸》,很多现当代作曲家在创作民族风味的作品时,下乡采风收集民间音乐素材化用进作品是常有的事情,这不能作为该作并非“原创”因而不是好作品的指责理由,况且《好汉歌》除了旋律和音型相似以外,配器是全新的,尤其是鬼才作曲家赵季平在高潮段落选择加入高亢的唢呐重叠主题,让这件带着粗粝土腥气质常人看来只适合红白喜事的乐器焕发了真正的光彩,其配器审美精彩至极,令《好汉歌》可以说既保留了《王大娘钉缸》原来的河南乡土地方气息,旋律朗朗上口,又充满了西方音乐平衡和谐的美感,结构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水浒》与央视《三国》片头片尾曲创作思路相同——一首选用通俗唱法,一首选用民族/美声唱法,接地气的同时力求提升其艺术性内涵。《天时地利人和》的旋法安排也明显参考了山东/河南方言的声调特点,如“旧日宫墙”、“一说再说”等等。个人最佩服赵季平的地方在于他可将中西元素游刃有余地融合为一,且无丝毫违和感。例如《兄弟情谊》里,前景中均是民族乐器(筝、坠胡、笙、笛),而背景衬托居然是西方管弦乐队里的弦乐队,但相互交融、水乳一体;再例如《军威浩壮》里,配器风格略近似西方现代作曲家如肖斯塔科维奇、普洛克菲耶夫等人的交响、管弦或钢琴作品,钢琴被当做打击乐在演奏固定低音,此种天才的吸收和创造能力何止在赵季平写作的年代,今日听来依然新鲜。随着年龄增进,聆听的音乐作品越发多样,常常惊喜地在赵季平配乐中反复发现许多细小的民间地方音乐的旋法精髓,颇有门道。寥寥数音,滋味却淋漓尽致。如在听刘明源的《河南小曲》时发现,其中一句尾音旋法,虽仅有数音,却明显与《兄弟情谊》一句坠胡旋律具有一模一样的尾音形态,河南、山东的地方性民间音乐风味便靠这短短一个尾音的旋法效果。如此种种,愈是琢磨,愈是有趣,愈是惊叹,这套配乐当属百听不厌的精品。

2018年10月

 2 ) 观《水浒传》杂记

水浒因为新近到处在播新版的,本着新版肯定没老版好看的观念,我又从网上下了老版(98央视版)的看了一遍,一连三四天,废寝虽倒没有,但吃饭是经常错过了钟点。我感觉我确实是被老版所传达的意旨给迷住了,最妙是跟着剧情的发展,一起悲一起喜,一起落泪,一起喝酒,当然,因为本人不胜酒力,只是在吃饭的时候自饮自酌,饭量一向是大的。

李雪健的宋江简直是一绝,有人说他那张脸一看就是一张招安脸,这评语准极。梁山好汉到最后因为宋江的坚持,即所谓要寻一个青史留名的事做,不能一辈子当草莽英豪,也就是要招安。这是宋江的悲剧,也是梁山好汉们的悲剧。英雄本就因是末路才被逼走上梁山,以反抗体制起家,最后又要回归体制,对体制报过分的幻想。在宋江的乌托邦里,朝廷跟官府是不同的,皇上是英明的,只是底下一干人等弄权,才使得天下这样大乱起来。殊不知,之所以有这些小人当道,正是因为朝廷的昏庸无能,徽宗自然是艺术家,但生错了时代,做错了事业。浪漫者统治的天下往往是悲惨的。本来反对招安的人是占多数的,按照民主原则,宋江的招安怕是难有实现的可能。但瞧来瞧去,终于晓悟,好汉独个是好汉,但入了梁山一伙,有了公明哥哥,一切便要听大哥的安排调遣,你说归说,不愿意归不愿意,但是你还真不能把大哥怎么样,毕竟大哥是大家口头选举出来的,是大家的意见,民众意愿被集中给一个人代表了,那么这个时候,大哥的话就是我们的话,大哥的意思就是俺们的意思,不能违抗,只能遵从,此所谓民主集中制在那个时候的体现吧。权利一旦被弄权者操控便会有种种的不如意,单个的人从此又要受各种鸟气,做各种鸟事,见各种鸟人。还好,在宋江的“虚伪奸猾”里有李逵的憨直利落,为这闷骚减了一份可恶。

李雪健的宋江在不得志的时候还是有许多的可爱之处的,浔阳楼上自饮自话,酒酣题诗,便很见这旧时文人的颠傻可爱。不疯魔不成活,略带神经质的表演,对于那样时候的宋江,真真贴切至极,壁上题字,顺势挥毫,则简直如宋江在世,活泼生动得不得了。“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何其慷慨,何其任气。但是,这样的气质,这样的品性,在随后的时光里便慢慢褪去,转而呈现给我们的是那种近乎谄媚的愚忠,在所有好汉里面,只有宋江见了朝廷里面来的大官会五体投地,唯唯诺诺,及至见到当今圣上,则更是无法形容地卑下。宋江虽是不得志,但毕竟还是做过小官,家族虽不十分显赫,但也有好声名,在官场虽然不十分得意,但也得人疼爱,要不是出了误杀人命这样的事情,说不定以后青云直上,慢慢做大也是有的,当然,宋押司为政当是清官这点似乎不会有人反对,但,身在官场,真的能够清得起来?宋押司到处为人打点,如此通情达理之人,难道不会有灰色收入?黄泥岗智得生辰纲之后,赤发鬼刘唐带来晁盖书信并一百两黄金,嘴上说劫得不义之财,但到手却也不怎么想到劫富济贫上的事情,这自然是强盗常有的逻辑,宋江便得了这钱财,如何清白得了呢?

在这一版里,黑旋风李逵并没有表现出鲁迅所说的不分青红皂白,抡起斧子乱砍的现象,江州劫法场时也只是说,你黑爷爷来啦,快让开!而已。不但如此,还给他安排了一段凄美爱情。与燕青一起去打擂台,得遇江南方腊手下庞家妹子,于是一见钟情,彼此对眼了。及至到了后来,招安后的梁山军被朝廷派去征讨方腊,以期以毒攻毒,杭州城久困不下,守城的正是庞家兄妹,起先李逵与燕青一起去想说服他们投降,遭到拒绝,上面又催逼赶快攻城,于是一场恶战,庞家兄妹双双殒命,眼瞧见自己的心上人在自己面前惨死,何其悲壮无奈。有人说,他后来陪宋江一起喝毒药其实是生命绝望后的选择。老母因为自己的疏忽被老虎吃掉,上不能尽孝;好不容易遇上一个对眼的好姑娘,可是竟然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死在自己面前,生不如死;兄弟在一起虽然有几天快活日子,但经讨方腊一役,死的死,散的散,留下几个当些芝麻大的小官,还要各奔东西,远不似昔日梁山泊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样的快活逍遥。生活还有没什么盼头呢?所以干脆死了干净。

这里面的女人,从潘金莲、阎惜娇一直到后来的潘巧云,虽各有各的可恨可鄙之处,但同时也见他们的可怜可惜。金莲好好一良家妇女,被人惩罚嫁作武大郎当妻子,此花不应头上带。初来阳谷县,每日早起晚睡,足不出户,一个家给料理得很成样子。武松这时候来了,初见时那一怔,惊为天人。前不久听三毛说书《武松·潘金莲·孙二娘》,说武松对于嫂嫂潘金莲不是不喜欢,而是不能喜欢,心中因为有芥蒂,存有人伦,因而对于嫂嫂的撩拨引诱,不能答应。下雪的当下里,火盆,酒食的温暖氛围。你来我往,喝酒调情。无比香艳。武松便是动心了,只是不能够有非分的举动。不耐烦要待到九分的时候才去泼了酒,说出决绝的的话来。这一段在三毛的描述里实在是有趣的很。自然,后来潘金莲因为撩拨叔叔不成,变成破罐子破摔,干脆偷起汉子来了。与西门大官人的风流快活才真衬出武大郎果然是不解风情的三寸丁谷树皮。当然,最后潘金莲与西门庆做出杀人害理的事情,于法于理都是不能容的。武松先想官了,但不能够。最后演出杀嫂挖心的事情来。实在是可叹可惜。在上面提到的三个人里,潘金莲跟阎惜娇是有了归宿而要偷人的,其实,婚姻都有些变态,不是自己的意愿,金莲是因不服从主家的纠缠被有意嫁作这样的人家,实在可怜。阎惜娇是茶楼里死了亲爹,宋押司可怜赏棺材。经由阎婆子赖着那么一说,纳了做外房,其实算是卖身葬父。明着背着地偷人,唉,其实也不算偷人吧,宋江于她,不过一提供衣食用度的摆设,文远果然是知音的,会诗能文,琵琶也弹的好,描画阎惜娇与张文远幽媾那一段,便很有意思。至于阎婆惜为何在拿着宋江私通梁山贼寇的证据之后,要在宋江索讨之时说出那样的条件,即,要想我还给你,除非你陪老娘睡一晚,如此的霸道,如此地理直气壮,其实是她很自信宋江不可能要她,如此正是苛求的好时机,宋江已然允诺,并已写好休书,愿意将房子物件都给他们,以成人之美。只是到了紧要关头,索要百两黄金而不得,才枉送了性命,弄得个人为财死,实在是有些不值。潘巧云是先死了丈夫,再嫁的杨雄,但杨雄是个只会使枪弄棒的武夫,根本不懂女人心怀。用她临死时自己的话说是,嫁于你两年,还不如与师兄(和尚)睡那两夜快活。可以想见,夫妻生活之悲惨。

 3 ) [转贴] 央视98版《水浒传》好在哪里?

央视98版《水浒传》好在哪里?
——超出“投降”与“招安”的视界

原作者:市隐侠兽
 
十年前,小说《水浒传》是少年的我一部“圣经”,是四大名著当时给我印象最好的一部;十年后,央视43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我平淡的生活中滴进一滴烈酒,使我找回成年时不再有的豪迈和天真,认可它是四大名著改编最好的一部。
电视剧并非尽美,人人自有解释它的权利;但是,水浒专家站出来了,俨然替我们大众立言,左一个“予以封杀”,右一个“谬种流传”,言辞的激切、上线的高度之高,纵令对艺术最木讷、对政治最感冒的戈培尔、日丹诺夫,亦有所不及!实则这种大批判的调门,并无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作品,那种截断众流的霸道,适以堵塞了大众自由思想的空间和多元表达的渠道,对学术界、创作界乃至整个社会走向宽容和进步,只会起到反面的作用。

请问:真理真在少数精英、专家一边吗?水浒专家、学术权威就一定最有发言权吗?你是学者你就比普通公众更正确、更有发言权吗?你的观点就一定代表全体或大多数观众的意见吗?便真有缺陷、真有“错误”的作品就必须予以封杀吗?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现在哪里?改革开放的清平盛世、朗朗乾坤又与政治运动的“战火纷飞、帽子乱盖”有何区别?试问你封杀的是贻害社会的谬种,还是大众解释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的天然权利?
你可以说一部作品不好,但请你拿出细致做学问的功夫;你应允许我说它多好,便请你看我指出:电视剧《水浒传》好在哪里。
 
表现投降与版本问题
某些人反对电视剧最力的一点,就是说它选择版本不好,表现宋江受招安了;在梁山好汉攻打方腊的问题上,改编者站到投降主义的立场上去了。真是这样吗?表现了招安就是为投降主义唱赞歌吗?这样不是矮化宋大哥吗,不是给梁山好汉抹黑吗?好,让我们就从版本入手,看看电视剧有没有矮化宋江,有没有给梁山好汉抹黑。
所谓《水浒传》反映梁山好汉“投降”一说,是鲁迅先提出来、毛泽东后发展的;但他们非但没有因此否定100回本的价值,反而批评金圣叹篡逆古人原意,把原有的结构和思想作了腰斩。轰动一时的“批水浒”风波起因于:1975年8月14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天子伴读”芦狄记录并整理了毛泽东对他谈的古典小说看法,其中关于《水浒》的部分如下: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
“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会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金圣叹把《水浒》砍掉了二十多回。砍掉了,不真实。鲁迅非常不满意金圣叹,专写了一篇评论金圣叹的文章《谈金圣叹》。(见《南腔北调集》)”
“《水浒》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三种都要出。把鲁迅的那段评语写在前面。”
我们看看毛泽东、鲁迅怎样对待文学作品,才知道什么是权威、什么是真正搞学问,不掩过、不虚美,更不高举一家之旗帜焚毁百家之言论。毛泽东、鲁迅瞧不起金圣叹搞“学阀”、“学霸”,他们是学界、政界的当权派,却并没有下令把金圣叹腰斩的版本“予以封杀”,以免“谬种流传”;相反,倒主张几种本子“都要出”,让人们辨别比较。这种允许多种观点并立、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任其自见优劣的治学态度,才是伟人的胸怀,才是值得弘扬的学术民主精神。
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后三十回明显创作苍白乏力,不是原著的应有笔法;百二十回本,征田虎、征王庆的部分更为芜秽不堪,离真正全本原貌更远。但艺术价值最高的前七十回(还有楔子)也绝非善本,百回本既能保持一定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境界,使水浒故事有一个完整的、悲剧性的、富于启迪与教益的结局,且已广泛流行于世,金圣叹作为批评家,只要履行批评的职责也就可以了,何必画蛇添足、隔靴搔痒?其实金圣叹生 于士大夫以旅游形骸为荣的明末,是个极其偏激的才子型人物,他斩西厢、斩水浒,说穿了,是一种表演,吸引天下的注目,以贩售自己的学术观点、美学观点。阉割祖国文化遗产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正确的。何况71回本就没有招安的基因吗?
第31回明明写着:宋江对准备落草二龙山的武松说:“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
第41回明明写着:智取完无为军,李逵叫嚣要彻底革命:“好!哥哥正应着天上的言语!……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他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宋江并未附和;
第67回明明写着:卢俊义上山,李逵、武松等劝进,宋江再一次拒绝了李逵让他“将革命进行到底”、“哥哥便做皇帝”的主张,“大怒,喝骂”;
第71回也明明写着:打完东昌府,宋江向众兄弟许愿:“……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排完座次后,宋江醉作《满江红》,最后一句:“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并就李逵等人劝谏训话;“众兄弟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
原著71回这么多地方地方左一遍、右一遍的写到了受招安的必然内因,电视剧改编应该全盘抹煞吗?以71回本为底本,改编电视剧就能回避招安问题吗?以71回本为底本改编而回避招安问题,能算忠于原著吗?那不是对古典名著的篡改吗?如果写到什么、表现什么就是宣扬什么、鼓励什么,那《红楼梦》不是在鼓吹一夫多妻制、鼓吹意淫吗?莎士比亚戏剧不是在鼓吹金钱万能、享乐至上吗?《西游记》、《聊斋》也在鼓吹封建迷信、渲染黄色恐布啊!这文艺创作没法搞了!
毛泽东、鲁迅说写投降写得好,并不是说投降投得好,而是说以投降的描写作为反面教材,让人了解当奴隶的可悲下场。如果71回以后的续书作者赞成投降、赞美投降,他应该把投降后梁山好汉的境遇写得美滋滋、呱呱叫才对呀,这样才能鼓励人们向统治者投降啊!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样,“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阴风惨惨,冷冷凄凄,想投降的人早被吓死了,谁还肯投降也换个鸟尽弓藏、伙散人亡的下场?从这种凄惨描写看,续作者为统治阶级服务、高唱“请受招安”旋律不怎么成功啊!他的同情到底是在方腊、宋江一边,还是赵佶、高俅一边?电视剧里宋江一伙是什么下场?他们眼看着方腊党徒被童贯下令一串串的杀掉,脸上是什么样表情|?说改编者立场暧昧,亏他也懂艺术欣赏。
如果不写招安就是好的版本,1932年上海学者梅寄鹤发现的、1933年上海中西书局初印的澄江梅氏藏“古本”120回本《水浒传》,于1985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大规模出版发行,梁山好汉完全没有受招安,而且构思布局“以石碣始,以石碣终”,文笔文风与前71回一贯一致,现由上海图书馆收藏。水浒专家怎么不提这个本子呢?就算梅氏藏本也是假的,造伪或伪续的,其思想价值、艺术价值总比通行的受了招安的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为强,为什么不以它为蓝本重拍电视剧,而非要依据金圣叹的那个腰斩本拍一部腰斩的电视剧呢?从大众文化媒介的特点来说,梁山好汉受招安了也好,没有招安也好,读者和观众永远想看一部故事完整的《水浒传》;读了没受招安的百二十回“古本”,也不影响大家再看受了招安的百回本,了解一下梁山好汉的最终结局。试问除了招安或者覆灭,梁山的农民军还能有什么结果?电视剧改编指向招安以至覆灭的最终结局,揭示了当时历史条件下梁山农民军唯一可能的结果,既符合情理,又使观众无形中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要说电视剧描写招安、投降会引导观众误入歧途,难道从49年以来受着唯物史观教育的观众会丧失分辨力,在统治者和反抗者之间连个正确的取舍都做不出来;会动摇意志,也去向腐败的统治阶级投降,甚而帮助他们镇压起义不成?然而今天的太平世界,反动统治阶级何在、起义者何在?没有能与《水浒传》对号入座的对象,又让我们何从降起、何从帮起哪?!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虽说那辞侃得离谱,但就像理解三百年前金圣叹删书立言的表演一样,我们也很理解当今某些专家曲解妄评电视剧、打倒别人树起自己,时时处处提醒公众“我才是专家”,甚而实现另起炉灶、推销自己主笔的其他电视剧的商业意图和利益需要。
从李雪健演宋江看电视剧改编的整体把握
宋江在一百单八将里位列“天魁星”,在小说和电视剧里是结构的“纲”、全部人物中的枢纽人物,通过这个人物带出全篇主题的“文眼”。选择李雪健演宋江,既是大众视觉传媒追求明星效应的主观考虑,又是演员与角色吻合的客观要求。
宋是半吊子地主知识分子,李雪健对古代文化有一定底子,浔阳楼上的反诗就出于他的亲笔翰墨;宋江是山东人,有梁山好汉的豪气,李雪健也是山东人,主演《大侦探》等表现过落拓江湖的潇洒和粗犷;宋江是猥鄙小吏,其貌不扬,遇到包养的情妇阎婆惜移情别恋那种尴尬事和卢俊义那样出身好、相貌好、本领好各方面条件全面优越的竞争对手,常会产生一股自惭形秽的窝囊感,李雪健演过的宋大成,跟宋江大同小异;宋江是乱世枭雄,统率群豪,深谙权术,李雪健舞台和人生经验丰富,类似鲍国安之于曹操,演起宋江来驾轻就熟。有了这几端荦荦大者,演员与角色诸多方面的匹配,虽有导演、剧本、夹生白话台词等诸多限制,李雪健演宋江,依然属当仁不让之选。主角的恰当选定,已使央视版电视剧具备了成功和超于其他版本成功的基础。
李雪健为宋公明设计的将军肚、八字步,带泪眼、贱兮兮,黑铁脸、作威福,颇招来了一群无知者的诟病——这么矮化宋江,做大哥怎么能令人心服呢?恰恰的,宋江得人心就在于他有这些本事或特点。
将军肚,将帅相也;八字步,文墨相也,两者都是迥然于、高乎于梁山一众大老粗的特征;带泪眼、贱兮兮,人性化、亲和力、重人情的孟尝与伯乐相也,不见他相送武松、山冈上久久不去的孤单身影?重感情、讲义气、通人情、懂社交,善于发现、赏识和笼络人才,这是他在社会上能吃得开的资本,也是他使壮士归心的头号条件。黑铁脸、作威福,这更是镇慑群雄、驾驭部众的必要手腕。若无对李逵的又拉又吓、又骗又哄,扶植起自己的嫡系——“家生的孩儿”,建立基本队伍;若无对晁盖全心全意奉承,在他死后又如丧考妣般“哭得发昏”;没有对阮氏兄弟等桀骜不驯的石碣村山头“最早革命”的首义头领一再安抚和拉拢,没有对大英雄大豪杰、以武功论的“水浒第一好汉”卢俊义一再逊让,对李逵、武松、吴用等人递来的椅子顺水推舟,头把交椅他能坐上吗?能坐得稳吗?又安能屈一大批强悍不羁的绿林豪客一切行动听指挥呢?
李雪健的表演,张绍林的调度都很有分寸,不瘟不火,是将宋江形象具象化的极大成功。
在剧情结构上,电视剧以宋江为主线,基本展示了梁山起义从举起到壮大、到毁灭的完整过程,“前宋江时期”、“宋江期”、“宋江后期”三大块,眉目清晰;气氛酿造上,导演手法朴素,表演平实,美工和道具重考证而富于质感,传达出浓厚的宋代庶民与江湖社会生活气息。这种气氛适于表现宋代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的时代条件下,下层平民的真实生活,也适当表现出了鱼龙江湖的梁山好汉们蓬勃的朝气。这是本片总体把握上的成功。
部分普通观众批评电视剧后半部宋江没有人心,梁山群雄下场太惨,气氛太悲郁,导演对梁山太狠,这是没有看到宋江驱众兄弟入方腊战争虎口的痛苦和心疼,也没有领会导演的警世苦心。
宋江的阶级性、知识分子属性是他投降意识的根源,选择这样的领袖,注定了梁山聚义的悲剧根源。为反驳诋宋说、导演无良说,我在电视剧播完的第二天写了《看〈水浒传〉对宋江说“不”》,文中写道:
“宋大哥啊,但愿你从没有受过‘忠孝’教育,从来不幻想在天子人臣底下讨取什么功名;从来不去幻想,有了明君清官,就会天下太平。
“但愿你从没有冒众兄弟之大不韪去受招安,你知不知道啊,从古至今那些统治者都是狼子野心,你一招安就成了他们镇压异己的工具,就成了他们‘以杂牌消灭杂牌’的一招狠棋?
“你这一招安,断送了梁山的革命事业,断送了兄弟们无间的义气,断送了他们的欢乐、自由乃至生命,等于用弟兄们的血肉去填昏君庸吏的私壑;也就断送了替天行道、为民请命的资本,断送了天下百姓大旱之望云霓的期盼!
“这一招安,不光把你的魂招了去,还搭上忠肝义胆的铁牛哥、花荣哥两条性命。如今,你们回来了,在吴学究的怀抱里回来了,请你的灵魂看看,看草堂残破,看水泊干涸,看英雄基业衰败,看奸佞功成万骨枯!看看吧,你的已被招安了的心中,是否惹起一丝不安?
“哦,大伙都瞧见了,归来之魂的你,黑脸煞白,涕泪滂沱真似一阵及时雨!大家也都觉察,你的心在不安的颤抖,悲愤与悔恨汇成你泪眼的两道泉源——然而为时已晚。我们是否该就此原谅你呢?在电视里,我们看见一个又一个兄弟倒下去,你一次又一次当着兄弟们的面跪下去,证明你要报效皇国是出于一片真诚,你想成功立业也是一片真诚,而你爱护兄弟、痛惜兄弟,负愧于兄弟同样是一片真诚的!在茫茫的历史时空,个人的一点恩怨、小集体的遭遇都算不了什么,雪泥鸿爪早已消融在旧社会向新世界嬗递的阳光之下——为你这一片赤诚,原谅你。”
我还谈到改编坚持大悲剧结局的积极意义:“应当感谢小说作者,感谢电视剧的改编者,用血淋淋的故事,真实为我们展现了旧式农民造反军必然的命运;惊心动魄的杀戮与分裂,梁山兄弟的惨烈牺牲,向宋江式的落后意识、投降行径重重说了一声——‘不’,堵死了后世向一切不义政府投降的路。”电视剧原本可以不极力渲染宋江之错、梁山义军下场之惨,而改编者极力表现投降及其后果,正是为了否定投降,突出历史教训,警诫看不清操弄政治权柄的统治者面目的人。看到剧情最后宋江、李逵等魂兮归来,吴用抱骨灰瓮上吊,给人以极其窒闷不快之感,而这种窒闷不快是从排定座次的极盛之后,就由盛转衰,逐层铺垫,由接受招安到征方腊路上众兄弟相继凋零,凄惨气氛越来越浓重,观众心中的沉重郁闷也越渐加重的。观众看电视剧到最后郁闷之深、失落之甚,恰恰证明了这种气氛逐层铺垫手法的效果,也强化了电视剧的主题和创作者的意图:投降即是失败。
谁也不曾矮化宋江,电视剧只是表现了他本来的面目;谁也没有为梁山英雄抹黑,电视剧只是揭示了他们失败的必然。
说宋江残忍、说导演拙劣,说电视剧思想有害,是脱离历史条件,无视作品本体,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从王思懿演潘金莲看女性角色的改编力度
部分观众对电视剧的另一诟病焦点,是所谓为潘金莲翻案。翻案了没有啊?并没有!无论从主观意图还是客观效果看,电视剧都没有改变观众对潘金莲的评价,为她翻案既不是本剧的目的,也没有达到这种效果。既然没有,为什么有些人还这样吵吵嚷嚷呢?我看还是没有一副平和的艺术欣赏心态,凡自己没想过的问题,看上去都觉得不舒服、不适应,硬要按照自己的思维口径去削足适履、绳墨作品。
在电视剧里,潘金莲还是淫妇吗?不是了。为什么?她本来就不是!舒芜在岳麓书社出版的《红楼梦》普及本序言里说:“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三言二拍’里面那些女性,总是抢劫、欺骗、拐卖的对象;《金瓶梅》里的女性,是以受侮辱受蹂躏为乐为荣的卑贱污浊的形象;《水浒传》里的孙二娘、顾大嫂,是‘母夜叉’、‘母大虫’的形象;扈三娘是无意志,无感情,全家被梁山好汉杀了,却听凭宋江指配给她手下败将的王矮虎,从此自自然然加入了梁山一伙,好像是个机器人似的形象;潘金莲和潘巧云,则是活该在英雄好汉的刀下剖腹开膛的‘淫妇’形象。”这是中国女性的悲哀。
她们含辛茹苦把一个个吃奶的婴孩或害相思的毛头小子拉扯大,拉扯成英雄、政客、作家、艺术家……给他们精神支柱和肉体欢乐,使他们成为完整的、成功的男人。不料他们成功之后却向母亲、妻子、女儿、姐妹、情人反噬,不但不给她们艺术创作的权利,还在自己的作品中,一再把她们写成性欲亢进、人尽可夫的淫妇,总是在道德水准上低于男人,被人践踏、被人歧视,被人用最残酷的手段杀死。
如果情况属实,生活中本来如此,蹈袭不蹈袭原著也没什么,文艺作品中女性以什么面貌出现,总要以生活真实为依据。《水浒传》原著能说是真实的吗?真实生活中几曾有那么多的淫妇呢?一部“水浒”简直是一部淫妇手册: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白秀娥、卢俊义的太太贾氏、被利用来陷害武松的玉兰。无疑哪里都有堕落的女性和女性的堕落,但《水浒传》这么频繁密集的写,且吝于塑造哪怕一个可爱的女性形象——作为正面形象的林冲夫人,也丝毫不见可爱,只能说明作者对女性怀有很深的偏见。原作者目的很明显,女性人物是淫妇是节妇,他完全不感兴趣,借女性的道德缺陷衬托、树立男性英雄的高大形象,才是他的唯一兴趣。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我们还用得着重复古人的偏见和谬误吗?还用得着把一盆盆脏水泼向我们的人类姐妹吗?
潘金莲不再是淫妇,那是什么?普通具有正常生理心理需要一妇女。
没有理由认为女性的生理欲求是比男性更亢进的,《水浒传》原著也绝非《危险关系》式的泛性心理探索作品;以潘金莲这个具体人物而论,《水浒传》小说文本中的潘金莲,也与《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迥非一人,不可以《金》的淫妇潘金莲来等同《水》的家庭主妇潘金莲。在《聊斋志异》、《再生缘》、《红楼梦》之前,中国的文艺作品普遍忽视女性的个性描写。《三言》、《两拍》和《水浒传》、《金瓶梅》、《肉蒲团》等,虽然描写了很多女性,却并没能很好的表现出她们的个性,甚至连她们的外貌到底什么样我们都不能确定——当然也不乏少数例外,如杜十娘、杜丽娘。在男性沙文主义作者眼中,女人只有贤、淫等等抽象属性,具体性质只有面目肌肤之美,或丰满或苗条反正以能激起男人性欲为唯一特质。除非你承认这是生活的实态,不然我们非纠正它不可。
在遇到西门庆以前,《水浒传》原著所描写的潘金莲基本是个本分的家庭妇女。勾引并不是什么不可原宥的罪恶,我们男人也常常酒后失德。原作者大概并不想否认潘氏是个普通的、称职的家庭主妇,是武植劳动的好帮手,是撑起这个家业的半边天。电视剧里对潘氏的劳动技能和任劳任怨有较好的表现,那些揉面、烧炉、炊饼的镜头,不能当闲笔看待,对揭示潘金莲这个人物的本质、她的生活环境、她的思维和行为轨迹,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王思懿从一个台湾的都会小姐躬身为古代山东小镇上的劳动妇女,显然下了很大苦功,电视剧也因此丰富了原本很浓郁的生活气息。
但原著为什么将潘金莲描绘得使人认定她是淫妇、是天生坏女人呢?是作者出于偏见,进行了掩盖、歪曲和误导,把潘金莲身上固有的普通女人的良好品质给埋没掉了,许多本该表现的原著没有表现,潘金莲本来具备的读者没有看到。这就是我们感到书中潘金莲太坏,又坏得不合理的由来。
电视剧的好处是对原著埋没的东西重新挖掘。于是我们便看到了王思懿如何和面,如何照料武大,如何慎重自持,如何每天按时早早收起象征已婚女人与外界隔绝的窗罩……这样一个女人上了花花公子和多嘴虔婆的当,走上杀害丈夫的不可饶恕的道路,就令人同情了。
潘金莲为什么会变坏?原著语焉不详。原著中她并不是一贯的坏女人。仅从字面上也不足以得到潘金莲天生就淫荡、邪恶的印象。但是原著毕竟没有交代这种转折,雪窗戏叔也不足以作为转折的全部理由,那么日后的投入西门庆怀抱、积极执行杀夫罪行,可信度就明显不足 。这说明作者出于对女性的厌恶,不肯在合理化上动脑筋,没有设计一个潘金莲转变的合理情由。这种合理性的欠缺,在纯白描的古典小说里如果说还不算太扎眼,放到现代视听一体化的电视传媒里就完全无法让观众信服了。要改编成电视剧,就必须给潘金莲还有许许多多淫妇坏女人为什么做坏事,安排一个合情合理的因由,内在和外在的因由。好在电视剧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个理由。
导演安排王思懿几次洗澡,从中透露了潘金莲转变的微妙轨迹。第一次,尚未与武松相遇,对影自怜,不甘心绿鬓红颜任其衰老,青春就此埋没,对美有所自信,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动作情态是一种自信的舒缓;第二次,欲逗引武松,女为悦己者容,欣然洁浴理妆,全身散发青春活力和生命光彩,神态动作轻松愉悦、充满希望;第三次,戏叔计划失败,内心极度失落和空虚,“多情总被无情恼”,致使金身空对镜。洗澡的情态是懊恼的,动作是粗糙的甚至带着些暴戾。原先的理智防线开始崩解,下文遇到西门庆的引诱后,遂决定破罐子破摔。这样我们便看出来了,是有着正常生理和心理要求的潘金莲,追求与武松肉体与心灵的一并结合而不可得,本性中旧式女性较为软弱的一面暴露了出来,退而求其次,横下心只去顺应西门大官人的肉体诱惑了。
我们赞同一种观点,即:潘金莲的每一次洗浴,都是对自身命运的一次审视;每一次出浴之后,她的命运都向着悲剧的注定结局迈近了一步。那些把导演和演员的精心看做贩卖女性胴体的肤浅之见,只能证明他们自己没有欣赏正经艺术的磊落心态,不具备现代公民的文化素质;证明他们是以一副多么阴暗的心理注视着大众传媒,注视着他人。
王思懿塑造的潘金莲在电视剧里只是一个较突出的女性角色例子,其他的堕落女性,如阎氏、贾氏、玉兰,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苦衷,她们为什么堕落、为什么作恶或附恶,都有了合理的动因,因而出现了一幅相当生动的坏女人图,丰富了古典名著的人物画廊。电视剧改编之功实不可没,对女性人物——无论反面还是正面的,如《黄飞鸿4王者之风》红灯照大姐王菁华所演的林冲夫人,呈现了远超原著的生动可爱——的成功还原,是央视版《水浒传》改编的突出成就之一。
从丁海峰演武松看水浒英雄的改编力度
《水浒传》小说以写人物扬名千古,央视98版《水浒传》电视剧也必将以写人流芳百世。
给写尽天下英雄的古典名著里的英雄定型,并不容易。电视剧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力,使一大批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露面之余,更见神采。仅以武松为例,适以见电视改编的成功。
原著写武松逼上梁山的经过很动人,是《水浒传》原著前半部最出彩的部分;但这过程中,武松的心理转变不太容易让一般水平的读者看清。武松是怎样走上不归路的,具有相当大的典型意义。电视剧浓墨重彩,使原著未曾直白显露的微言大义处一一浮现,使水浒真正的第一条好汉武松——相对于有武无骨的卢俊义——的形象挺现。
武松的生命,血溅鸳鸯楼是一个根本的转折。在此之前,武松尽管多历乖舛,对生活、对社会仍抱有不灭的幻想。他是直肠人,人家对他客气,他就以为真的有人识英雄重英雄,咱家遇上了明主;玉兰许配给他后,姿色又不差,又温良能干,对她、对他都不失为一个好归宿,大英雄就此满足了(这涉及《水浒传》小说与电视剧文本差异的问题,即原著中武松会不会安于这种领导安排的家庭生活,从生活常理推测,答案是会,道理同上——与潘金莲非天生淫邪一样,武松非生来冷酷拒绝女色,此乃常理),大有从此知恩图报、为人鹰犬,日后男耕女织、寄人檐下、终其天年之势。他是伟丈夫,信守非义不为、非分不取,嫂子想联络他,他不肯,以其非义——有乖伦常故也;主子配婚给他,他心满意足,以其合于义、分内属于他是也。试看,玉兰为他洗衣物,他微醺似的一旁打起了醉棍——是醉棍,为什么不是打虎棍?这是导演的高明处。这是丁海峰扮演的武松心醉神怡的外现。失手打翻衣架,他慌乱不堪,憨态可掬,自少女玉兰的眼中看来,英雄显出了童真、孩子气的一面。顺便说到,这位玉兰的扮演者王茜并非新手,而是“老”演员了,但此前哪一部作品也没有在本剧中的少女清新之感。这一情节既是武松性格、情境的准确揭示,也是对英雄形象的丰富。
整部江湖战场、杀伐声不绝的《水浒传》,忽而出现这么田园诗般的场景,不是有点不伦不类吗?细看一看,林冲夫妻、卢俊义夫妻、燕青与李师师、李逵与庞春燕(这个女性在任何一版《水浒传》小说中均不见,与李逵的关系也涉及一个是否合理、李逵是否会存在这种男女之情的问题,这也要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是电视剧文本不同于小说,二是应用生活常理,有儿女之情的李逵更加人性化,更符合现代观念,这样的李逵更适于在电视剧中表现),鱼水相谐,合于天伦人伦,英雄也要有女人才能完整。然而,专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一再的打散鸳鸯,打散英雄人物过普通幸福生活的梦想。英雄美人不成眷属,欲望梦想的不得实现,其存在与社会的不相调和,正是人间悲剧的典型体现。田园诗式的虚假浪漫背后却是极尽人性卑鄙的大阴谋!玉兰何其有幸,生逢武松;玉兰何其不幸,生为人奴!无论英雄还是婢女,在那样一个社会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是电视剧《水浒传》为我们展示的又一个教训。
顺带一提,武松被栽赃陷害的阴谋,与金庸《连城诀》狄云被陷害的手法如出一辙,连金银器皿、侍妾——婢女设套的招数都完全一样,这既说明了金庸的桥段从何而来,也印证了金庸在《连城诀》后记中所说主奴社会主子对奴隶栽赃手法的普遍性、雷同性。
识破这个阴谋之后,武松变了,变得对现世完全失望,变得对人心全无信任,变得不分善恶良贱杀起人来毫不手软,变成了梁山泊第一等杀人不眨眼的狠辣强盗!鸳鸯楼上血腥的一幕,标志着武松的这种转变。我们看他在此之前,报兄仇也好,打蒋门神也好,都是小心谨慎,得调查重证据,分步骤分对象,进行个别的有力打击,给人以“做事把细”的印象;即使自幼抚育他的亲兄血仇,也没有让他失去理智。可是飞云浦开始,他杀红了眼,不分有辜无辜,都是一刀剁去?最后,他提着带血的屠刀逼近了玉兰,一个他喜欢过的女人,至少是他接受的也接受他的女人,实际上也是一个和他一样命苦的人——她珠泪涟涟,引颈就戮。在如血的跳动的烛焰中,武松也终于挥起了屠刀!这一刀,包含着对世事的失望,对心爱的不舍,更意味着与自己过去的一刀两断、彻底决裂!从此,武松不再有爱,不再有希望,世上不再有热血武二郎,只有心如铁石的虎面武行者。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强贼,排除了人性情愫和怜悯,近乎疯狂的杀人——不管是为了“替天行道”,还是扫除一切挡路者,是什么因素导致他落入如此境地?是阴谋导致的对人性和普通人生活目标的绝望。
武松披上僧侣的袈裟,是一个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是他由热血男儿转为铁血豪杰的信号,是他斩断社会秩序的羁绊、尽情放任自由天性的信号。此后的武松把生命投入豪杰事业,而不是小家庭的温馨;对自己的命运只有悲愤,对社会只有反抗,成了彻底的反社会者。了解武松的转变,可以了解梁山好汉为什么都有反社会、反秩序、反正统的倾向。日后,武松万分不情愿的去讨伐方腊,在农民军残酷的自相残杀中,被砍掉一条胳膊,其宿命的悲剧又加深一层。这时,他的不受羁勒的个性,与宿命抗争的天性,长期积郁的悲愤集中爆发了出来,而且是最强烈的一次。奋不顾身的死缠生擒方腊,并非主动的邀功或是什么积极表现,而完全是受束缚的英雄,“熊虎穷途”,在被逼到无可再退时爆发出的对自己命运的剧烈反抗,也替整个梁山义军在万不情愿情况下做了统治者的刽子手发出了一声吼叫。
征方腊事毕,梁山疲敝之旅夜宿钱江,那狂涌不息的潮声,梁山幸存者肃穆的倾听,象征着梁山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流逝,是武松自己的,也是梁山集体的命运的总结。
“水浒”的人物画廊是丰富多彩的。正面有鲁智深抗拒酒瘾的天真、跟曾对他使坏的僧众惜别的憨厚;有燕青的风流俊爽,才智和心机;也有李逵那令人同情的、心上人在各为其主的对阵中死于己手之下的爱情,完全合情合理,为人物增色——如果李逵一直是不分青红皂白往人群里乱杀乱砍的魔星,或是把白白胖胖的小衙内一斧劈成两半的地狱使者形象,而不是赵小锐所演绎的憨厚猛仔,根本不可能指望现代观众会喜欢他。反面如林连昆所演蔡京的老奸巨猾,雷恪生所演宦官童贯的凶残阴毒,特别是早年高俅应皇帝之召即将发迹时,临别在小兄弟脸上那一抹,流氓的真情流露;叛友者陆迁临死前良知的一闪现,拓宽了反面人物的心理世界,尤可贵的是提供了坏人为什么作恶的行为动因。女性人物有很多也表现出了令人难忘的个性,如前已提及王菁华所演林冲夫人的突出个性就是明媚爽朗,原著所未表现的倾城可爱在电视剧中得到了表现;梁丽所演孙二娘风骚、泼辣、豪爽,活脱一个江湖大姐大的风采;郑爽饰演的扈三娘,扮相英姿飒爽至为鲜明,而与王英战场上的夫妻相惜之情至死愈明,已远远不是原著中一张纸板的形象。
结语
电视剧《水浒传》在叙事塑人的同时传达出微言大义,足以证明本剧不止于一部给人看过便忘的文化快餐,而略具艺术大制作的气度格局。这主要在于浓重而深刻的展现了悲剧结局,营造了英雄末路、无力回天的悲凉气氛,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历史和人生、文学与电影、娱乐与思想的统一。
我在看完电视剧的第二天,这样评价电视剧的意义:
“一部《水浒传》,有审思历史的沉重太息,有直面人生抉择的艰难困惑,生活的矛盾于艺术欣赏中获得纾解和升华,宣泄过后,不再给人带来困扰——或许这是小说和电视剧有益今天生活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来看,央视版《水浒传》仍不愧为少年人的一部圣经。它不是天使,但也不像某些人描绘的那样魔鬼。
导演手法的平实,使得有些场面过于沉闷,整部电视剧风格凝重有余,鲜活不足,不合梁山好汉的朝气,于观众欣赏也有妨碍。但这属于小毛病。我觉得它最大的迹近根本的失误,是将原著前七十回仅仅表现到三打祝家庄,再往后跟官军的对抗就是三败高太尉了。实际百回本排座次以后都不是最初写定者写的,此其一;三打祝家庄把梁山义军的行动局限在打家劫舍,而梁山真正使宋王朝伤筋动骨的是他们的打州掠府。打打土豪劣绅,显不出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显不出梁山聚义的浩瀚气势,也不足说明梁山军事力量对宋政权威胁的严重程度,宋王朝为什么不得不招安他们。此其二;前七十回真正高潮出现在卢俊义上山前后,大破拐子马、两打东平府,梁山好汉纵横千里,“数万官军无敢抗者”,呼延灼、徐宁、张清、董平等名将都是这个时候上山的,武打和战斗的场面在全书中最为热闹和精彩,理应成为电视剧的高潮才对。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理由把这一段删去,弄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43集,凑成50集不更好吗?也正因篇幅和描写笔墨之故,可能也有剧组演员人才匮乏的原因,事实上本剧表现的梁山好汉,不要说108人,连48人都不到;到排座次时,坐在聚义厅里的头领不上50位,至于一人一面进行个性展现的,更是不超过二、三十位。小时候看书最大的快乐是看一条条好汉绰号是什么,各有什么本领、使何种兵器和暗器,吴军师费了多少计算才把他们弄上山来,而到了央视这版电视剧中,大部分好汉均无交代,这份背绰号、数兵器、算来历的快感是完全得不到了。
所谓少不看“水浒”者,是观赏者本身的问题,不是小说或电视剧诲盗。说一本小说、一部电视剧、一首流行歌曲会影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这也太小看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了吧,也太小看接受现代科学文化教育的观众了吧,也太唯恐天下不乱了吧!
 
1998年7月13日作,7月17日打印;
2008年3月30日晚据十年前打印稿重新打字录入,略作修订。

 4 ) 被经典包裹的烂剧

对原著解读有误,人物理解存在巨大的偏差,完全背离了原著的主旨和核心风貌,大量删减情节和人物,甚至删除了很多影响主线的战役,而且写死了很多原著中本没有死的人,而且莫名其妙的出现多名好汉合成一个人的形象,甚至让天杀星有了爱情线。

最最最严重的为了抹黑宋江不惜洗白方腊这个无论是在政史记载还是小说里都无恶不做的家伙,否定了原著里忠君爱国的内核以及普世价值观。

总之除了可怜的经典滤镜,一无是处,我说的!

 5 ) 央视版《水浒传》有多好?它诱惑金庸1元钱卖出《笑傲江湖》版权

央视版《水浒传》上映于1998年,当年引发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一首《好汉歌》响彻神州大地,令人热血澎湃的唢呐声魔性洗脑,英雄好汉的形象传唱四方。

这部剧播出22年了,仍旧是很多观众心中的经典,一刷再刷都不厌。 它的质量有多优秀呢,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也认可了该剧。

金庸看过央视版《水浒传》后,对内地翻拍名著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颇为满意。1999年,金庸以1元钱的价格把《笑傲江湖》的版权卖给了央视,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拍成名著的水准。

1元钱,相当于免费了,金庸当时已经成名,有钱人不稀罕钱,他在乎的是作品是否能被拍好。 尽管央视版《笑傲江湖》播出时骂声一片,后来成为了豆瓣高分经典,也不算辜负了金庸的期待。

言归正传。 央视版《水浒传》到底好在哪里呢?

神似形不似,“魔改”剧情成经典

央视版《水浒传》豆瓣评分8.8,老版四大名著中,《红楼梦》豆瓣9.7,《三国演义》豆瓣9.4,西游记豆瓣9.6,相较另外三部名著改编剧,《水浒传》的评分不在一个水准上,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剧情“魔改”,大量的情节删减,人物命运更改,让原著粉不满意。

多年的思考消化,雪狮子认为,编剧、导演改得好!很多网友不理解,所以打了低分。

施耐庵所著《水浒传》,目前普遍发行的版本有100回本和120回本,区别在于,100回本里梁山好汉招安之后有征辽、征方腊的情节,而120回本在100回本的基础上新增了征田虎、征王庆。

央视版《水浒传》连征辽也删掉了,直接跳到了征方腊,主线情节可谓大刀阔斧改编。

央视不可能差钱,没钱拍就不拍了。素材的选择和主题有关,《水浒传》原著的主题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电视剧沿袭了这一主题,并且还揭露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走向失败的实质原因,而征辽和主题关联不大,删掉是合理的。

为什么要招安?

很多原著粉意难平,想不明白为什么宋江主张招安。按照小说里写的,梁山泊有十万之众,相当于一个王国的规模,完全有推翻朝廷的实力,为什么要投降?就算不推翻朝廷,就在梁山泊上待着,等到治世来了,再出去做良民也行啊。

原著没讲清楚的,央视版《水浒传》通过李雪健演的奴性宋江体现出来了。

看过这部剧的观众,应该不会忘记宋江清奇的跪姿,五体投地,屁股翘起,看得人想一脚踹过去。

此处的厌恶只针对角色不针对演员,李雪健老师曾经也困扰过,演了这个角色害怕回老家挨揍,被老乡骂把梁山好汉带沟里。

宋江的跪姿是奴性入骨的体现。提到朝廷,宋江总是一脸憧憬和向往,他始终觉得朝廷是正统,自己是贼寇,朝廷是对的。

宋江为宋徽宗说好话,天子贤明,只是受奸臣蒙蔽。

天子若贤明,怎会被奸臣蒙蔽?根本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君臣蛇鼠一窝,沆瀣一气。

宋江的局限性也是作者施耐庵的局限性,施耐庵骨子里也有不可磨灭的朝廷正统观念,如果现代人写这个故事,完全可以把方腊团伙作为主角,他们前期也会有聚义故事,他们会遇到前来剿灭贼寇的反派宋江,方腊不接受招安妥协,最终寡不敌众被宋江一伙消灭,这叫悲壮;如宋江一般招安,战死的枉死,活着的憋屈死。显然,有反抗精神的人肯定选择悲壮。

央视版《水浒传》的剧情和原著出入很大,例如:原著中花荣最后和吴用自尽在宋江坟前,而剧中花荣和宋江喝毒酒而亡;原著中林冲是在征方腊后,途中病逝,而央视版中林冲是因宋江放了高俅而气死;原著中打杭州时张顺是潜水到涌金门时被方天定放箭杀了,而央视版中则是给方腊送书信在涌金门上被乱箭射死;原著中阮小二兵败自刎而死,阮小五被人杀死,剧中二人被竹签扎死。

剧中多位好汉被编剧写死,太过惨烈,不再赘述。

电视剧还虚构了一些情节,四大奸臣让宋江和方腊以所谓“以贼灭贼”的方法自相残杀。梁山好汉的悲剧不仅是宋江的奴性思想,黑暗的时代也是客观原因。

种种改编,使得央视版《水浒传》成为一部现代重新创作的《水浒传》,情节简洁精彩,紧扣主题,合理的虚构,深化主题,堪称“神似形不似”。

而2011版《水浒传》,虽然主支线情节更为完整,但是剧本主题浅,大众娱乐尚可,论深度相较央视版差很远。

人物塑造高度还原

央视版《水浒传》的选角高度还原原著,很多角色就像从书里走出来似的,有了新版,也无法超越。

列几个经典。

及时雨宋江

李雪健版宋江气得湖南的一位观众砸电视,央视得知,送了他一台更大的电视。

尽管2011版张涵予演的宋江人设稍微讨喜一点,但是更还原的还是李雪健塑造的奴才气宋江。 值得一提的是,宋江题反诗的情节,李雪健老师没用替身,喝醉的李雪健龙飞凤舞写下诗句,为观众贡献了精彩的文戏。

行者武松

武松是丁海峰入圈的第一个角色,丁海峰曾经坦言当年演技稚嫩,他是演这个角色吗?不对,他就是武松!

无论是高大威猛、英俊潇洒的外形,还是英气逼人、一身正气的气质,丁海峰与武松完美契合。

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大闹飞云浦、单臂擒方腊,武松的打戏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豹子头林冲

周野芒演的林冲是很多观众心中的白月光,长相英俊,武艺高强,自带儒雅气质,堪称“梁山泊第一美男”。

花和尚鲁智深 臧金生演的鲁智深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体形、气质都完美贴合原著。

臧金生原本的体重只有170斤,为了塑造好形象,他每天吃20个鸡蛋,两个月时间内增重到260斤。因此得了甲状腺肿瘤,进医院开了刀,差点丢了小命。

黑旋风李逵

皮肤黝黑,粗犷可爱,忠诚率真,赵小锐成功演活李逵。

当时李逵的体重也不够,赵小锐和鲁智深的饰演者臧金生一起增肥,哥俩你追我赶,终于达到导演的要求。

潘金莲

出演过潘金莲的女演员有很多,认可度最高的还是王思懿的这版。

王思懿诠释了一个立体的潘金莲,出身穷苦文化层次低,长相美丽却嫁给了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她想反抗不公的命运,脑子里格局小,采取了极端方式,可怜又可恨。

2011版《水浒传》,甘婷婷饰演的潘金莲也很美,但是她演不出王思懿眼角眉梢的媚态,赴死的决绝。

一丈青扈三娘

郑爽演的扈三娘武艺高强、英姿飒爽、美艳动人,可惜鲜花插在牛粪上,在宋江的安排下嫁给了矮脚虎王英。

扈三娘说不愿嫁给手下败将,她是被林冲捉来的,言下之意喜欢林冲,林冲咋不出来说句话。如果林冲和扈三娘在一起了,他就不会想着报仇的事,也就不会因报不成仇气死,没准会像燕青、李师师一样私奔,成幸福眷侣。

李师师

何晴,唯一演遍四大名著的女演员,美貌自不用多说,李师师在世也不过如此。和以往的花魁形象不同的是,何晴演的李师师雍容华贵,完全没有风尘气息,倒像是天妃,不愧是迷倒天子的女人。

李师师和燕青的唯美爱情故事为这部男人的戏增添了一缕柔情。

母夜叉孙二娘

梁丽演的孙二娘丰腴性感,彪悍风情的黑店老板娘形象难以超越。

剧中优秀饰演者不可胜数,不再一一列举。

制作精良,传世经典

央视版《水浒传》拍摄耗时将近4年,精心打磨的经典绝非现在的快餐电视剧可比。该剧导演张绍林曾说:“一切为了不挨骂,我们绝不凑合!”

该剧中的男演员在开拍前三个月都要集训健身,剧组专门制备了健身器材和健身房,让演员们增块头、练肌肉 。

为了保证整体风格的统一,张导对演员的妆容要求很高,他发现扈三娘的眼睛看起来很怪,问了化妆师知道,演员用了睫毛膏,张导让她立刻卸掉睫毛膏,坚守朴实的风格。

很多观众被央视版《水浒传》的打戏惊艳到,这版《水浒传》能成为传世经典,武术指导袁和平功不可没。

制片主任张纪中“三顾茅庐”请到“华人第一武指”袁和平,袁八爷为该剧设计了精彩绝伦的武打动作,经典片段很多观众刷了N遍。

剧中的武打戏,一个动作经常要拍上几十遍。演员都是亲自上阵,除非是特别危险的动作才用替身。为了拍摄好武松景阳冈打虎这场戏,丁海峰、赵小锐不惜和真老虎演对手戏。剧组为两位演员各投保十万元开拍打虎戏。

该剧的摄像也很有审美价值,上两张截图。 夕阳西下,波浪滔滔,人立小舟,剪影悠悠。

燕青在目睹兄弟好汉一个个惨死,枯坐弄箫,凄凉悲伤,宛若油画。

该剧在演员、制作、化妆、道具、摄像等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尽善尽美。央视版《水浒传》成为二十年的经典,并不是观众先入为主,而是真的优秀。

 6 ) 是谁把英雄的故事一说再说

正如儒家所说“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男人对于事业的雄心堪比女人对于爱情的执着。《水浒》中的万丈豪情有时也会使我感慨,恨自己咋不是个男的。也许世间最为纯粹的感情都是相通的,所以不要以为林妹妹总是弱不禁风,她刚毅决绝起来,也可以焚稿断痴情。泪尽,焚身以火!

发现“四大名著”,我只写了《水浒》这一篇剧评。《红楼》、《三国》是真写不出来,只有三个字:好!好!好!想起宝玉怀念黛玉,当年晴雯死了尚能写《芙蓉诔》,如今林妹妹死了,却一个字写不出。现在自己也遁入红尘了,是不是玉也浊了,遗失了?反倒喜欢上了这真实版《清明上河图》里飞扬的尘土。休要伤春悲秋,难道下次该写猴哥了吗?

这版《水浒传》只完整地看过一遍,就在首播的那年,可是印象却特别深刻。作为女性读者是排斥看原著的,是李雪健的宋江让我对这个人物和小说有了新的认知。

还是觉得,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视剧的布景和服装。无处不在的尘埃,土气而亲切。真的是无处不在的尘埃,大多数白天的戏都在阳光普照的晴天,即便是关着门,从缝隙漏下的光线里都满是纷纷飞舞的尘土。好汉们一抖手,一踢腿就形成一团团的尘云。他们原本来自于闹事街巷,水里趟土里滚,这才是最真实的写照。那时候的大街确实如此,只有迎接大人物到来的时候才会“清尘洒道”。感觉在那样的环境下过一天,怎么也得吃个二两土。如果你曾在偏远的山村里呆过就应该知道,下雨天是用不着穿好鞋的,因为那无异于自毁。你只能和当地人一样穿一种胶质的套靴,防泥防滑。不管是多么洁癖的人,十天半月之后,你看起来也就和当地人差不多了。那时候并没有深层清洁保湿美白隔离防紫外线的洗面奶,所以但凡被称作美人的就是真正的美人了。从此以后,那样的粗布衣服,那种从衣服纹理间透出的,仿佛经过岁月洗礼而显得黯淡陈旧的质感与光泽,我在别的电视剧里就再也没有看到过。人们习惯于追求精致与完美,却忽略了真实与贴切。

我唯一一个演遍四大名著的美人

四大名著里,《水浒传》是最有群众基础的一部,因为它的背景更贴近大众生活。像西方崇拜超人一样,每当我们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待遇或者面对无力阻挡的灾祸时,就会期待那么一群侠肝义胆行走江湖的好汉出现。大概在每个男孩子的童年记忆中,都有过类似这样的憧憬。许多个午后或者黄昏,当我们独自静静地坐在家门口发呆时,总会想象着巷子里走过几个握刀把剑的人,他们大步朝你走来,拍拍你的肩膀说:“嘿!兄弟,咱们上梁山!”羡慕他们的仗义疏财,大气阔绰。单人就要整桌的酒席,烧鸡肥羊鲜鱼,只管拣最好的上。随便就是二斤酱牛肉一坛好酒,整锭的银子不用找。赵季平的那段经典配乐,随着英雄们的揭竿而起扬善惩恶,高亢的唢呐声声直听得人热血上涌。“侠”的概念,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

只是我想说的重点不在这里,如果这部电视剧仅仅是描写“爷爷生在天地间,不羡神仙不做官;英雄不会读诗书,只在梁山泊里住”的豪迈和洒脱,显然还是浅薄了些。我想说的是一个更为悲切的话题,所谓“愚忠”。

押司哪里去?哥哥,你扛把大刀做甚,会耍吗?兄弟有所不知,不会耍也吓唬吓唬人,嘿嘿!

当年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的李白,之后被驱逐出长安,乾元二年(759年)蒙大赦重获自由。那个曾经多么狂放不羁的诗仙啊,不过因为看到了一线生机,却写下了“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样于瞬间“满血复活”的诗句,来表达他迫切希望回归到政治中心的愿望。还有那个被朝廷赐予了“新建伯”的空头名号却冷落数十年的王阳明,只有每逢起叛乱之时,才会被再次想起。而他也从来不辞,拖着病躯四处征讨,最终离世于归乡途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愚忠”吧。类似于儒家说教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然而我却不想把它称为“愚忠”,因为我觉得,那都是“赤子之心”。

而宋江这个形象,显然没有前两者那样“高大上”。每当看着李雪健矮小黑挫的身影移着细细索索的步子走来走去有些滑稽的样子,倒让我想起一个备受丈夫冷落的弃妇来。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到底是一种牺牲还是懦弱?反正也是根深蒂固了,就像这个已经被扭曲了的宋江的形象。

扎心了,老铁。。。

当宋江的脸上终于被刺上金印的那一刻,从雪健老师的眼角渗下一滴眼泪。他本可以不必自首,梁山已派人寻了他多次。为了尽孝道,他一辞再辞。也不仅于此,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抱着那一丝希望,所谓他期盼的朝廷大赦天下。他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当真要被烙上这囚犯的印记时,他的内心是何等地屈辱与不甘。如果不是对宋江的理解到了神形合一的地步,雪健老师的那滴眼泪怎会来得如此恰如其分。在这个动辄以颜值、场面、特效充斥霸屏的今天,显得这一幕又是多么惊世憾俗的珍稀!不只是演技上的珍稀,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珍稀。

他的灵魂深处总隐含着某种深切的自卑感,上梁山之前是因为壮志难酬,上梁山之后是因为到底名不正言不顺。“敢笑黄巢不丈夫”正应了那句“酒壮怂人胆”,而谁想到这首醉酒诗竟荒诞地成就了他“终有一日,教天下人都识得我宋江”的宏愿。如果放在今天,宋江才不会因为恶意炒作而上位感到半点羞耻。可他偏是有自尊的,哪怕作为一个贼。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敌手的羞辱,被称为天生的贼骨头,或是当面耻笑他脸上的两行金印。那是他的底线,只要有人敢触及,他就会盛怒之下令左右速速推出斩首,好像可以借此挽回自己一点点的颜面。其实人生走到这一步,他什么也不缺,只是非要寻找一种归属感。可是他并不知道正确的寻找方式,因为他不能超越所处的时代和阶级本身。

店家,我艾特你了,帮忙点赞转个朋友圈啊!

宋江入狱后,黄文炳先后有过两次探监。同样是探监,意义却大不相同。第一次,黄文炳是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去“感谢”宋江的成全,小人得志之丑态尽显。这时候,黄文炳还认同宋江和他原本是同一类人,都是历经了数十年的籍籍无名苦等干熬,心里都有满腹的牢骚,闲时手痒也想写上两句,可是他黄文炳忍住了。他比宋江能熬,所以他出头了。宋江只是安静地听着,冷眼瞧着,最后一声不吭背过脸去。他没有什么想说的,对于官场的尔虞我诈,你踏着我的尸骨往上爬,这类的事他已经看到麻木。他的无声表明了他的失落和懊悔,甚至他对黄文炳怀着不能言说的嫉妒:我怎么就没能忍住?记得此前他在狱中黯然神伤的时候,铁牛宽慰他说,哥哥,这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宋江茫然问道,铁牛兄弟,你告诉我宋江,在这世上要怎么做事才能不后悔呢?然而李逵是个呆萌的宝宝,不适合与他讨论这么深奥的人生哲学命题。

第二次探监是在假信被识破,黄文炳得知宋江真的私通梁山,这一次他是来羞辱宋江的。宋江的反应比前一次激烈,他啐了黄文炳一口唾沫,大骂他无耻小人。因为这一次他被黄文炳推到了对立面,成为了“贼寇”,他感到失去了尊严。他的心里在说,就算有一天我宋江真的上了梁山,也是被你们这些奸臣小人逼迫的,我恨不得千刀万剐了你!

直到真正上梁山的那一刻,众人的喜悦衬托了宋江的孤独。在梁山泊的一片水草之中,应着此情此景,阮氏兄弟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歌:英雄不会读诗书,只在梁山泊里住。晁盖是满面春风地看着宋江,兄弟,哥哥我终于把你请上山了!李逵满眼就像发现了新大陆,终于在血雨腥风之后到达了他心中的“西天圣地”。而宋江只是怅然若失地站在船头。他的内心还在挣扎,他试图为自己的落草为寇找到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那就是:替天行道。

我们这些人,哪个生来就是强盗?无非是奸臣当道,残害忠良,我们才被逼上梁山,不得不反。我等都是有志之士,只是报国无门。又有哪个生来愿作草寇?脸上带着两行金印,一生被世人耻笑。我等兄弟在此共聚大义,并非只为打家劫舍,杀人放火,贪图一时的快活。各路义士相聚这梁山,为的就是除暴安良,辅国安民,匡扶正义,替天行道!

他说,终有一日,朝廷会体察我等的一片忠心。这话听起来就像王菲那首经典的《红豆》一样天真: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只是他这么做也并非想要一个理想的结局,或许从他决定离开梁山的那一刻起,早就料到了结局。可是他必须这么做,必须去追寻那条不可能有出路的出路,用他的话说,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给众家弟兄一个交代。而他那群兄弟也和他一样天真,他们虽不认可“招安”,却也无怨无悔地跟从。可以想见铁牛是这样说的:“只要跟哥哥在一起就痛快,管它前面是条什么鸟路,俺铁牛背着哥哥两把板斧杀将过去便是!”

宋江以为的忠君爱国,并不只是忠于那个形式上的大宋朝廷,更是忠于他心中至高的信仰。梁山众弟兄对宋江的誓死追随,也不只是因为宋江是他们带头大哥,而是在他们的人生价值观里“义”是他们心中的“天”。曾记得初上梁山时,宋江问铁牛后不后悔。最终朝廷赐下毒酒,花荣愿替宋江去死,宋江同样问他后不后悔。人生在世,于回首时能坦然地说自己无怨无悔的人终是不多的,因为要做到太不容易。也许身为女人,我们不太能理解这样的感情,但是有句话你一定熟悉:我爱你,但已与你无关。

觉得这个招式像京剧舞台上武生上台的那一亮相!只是长得挫点。

“我没有错,我问心无愧。只要我坐着这头把交椅,我就要为梁山谋一条出路。事在人为,我就不信会报国无门。”鲁智深武松遗弃了他们的时代,选择做隐士,而宋江把自己奉献给了他的时代。我还是喜欢后者,喜欢那颗不管我处的这个时代有多么的不好,我依然感恩于他的赤子之心!纵然前面有千难万险,纵然你们都说那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但是这条路我宋江还没有走过。人生只活一回,不走这一遭,我枉活一世!那种明知天命不可违,却仍然向死而生的坚毅决心,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萧索决绝,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迟暮。

“寥花芦叶装点成今日山青水碧,一腔忠烈撼天地终得金鸡消息。”那天也是这样下着雨,也有轰隆隆的雷声。你把酒敬给了浔阳江,说只有这淘淘东去的江水懂我宋江的心。他不是诗人,也算不上文采风流,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夙愿,就常有万千思绪,像是去到了梦中。那天在浔阳楼提完诗,他畅快淋漓地在雨中奔跑跳跃,像个得到了糖葫芦的孩子。而今天心愿得偿,他却只是一个人孤独地坐下来,闭上了眼睛。不敢相信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那么今后要怎样走下去呢?原来长路漫漫,我又将重新来过。

高俅走了,林冲死了,终于“招安”了。宋江还是坚持着他的信仰,不论付出多么惨痛的代价,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众兄弟质疑朝廷招安的诚意,宋江说,不管朝廷有多少诚意,我们先要拿出我们的诚意。这种农民领袖的憨厚与朴实通过雪健老师的气质演绎出来就格外的合适而精准。

我觉得整个剧情的转折点在“林冲之死”。较原著是将这个时间提前了,然而却强化了矛盾性,将艺术的渲染一步步推向高峰。林冲死在了征方腊之前,是对悲剧结局的一个巨大隐寓。当时宋江的反应是完全瘫软了,是被众人搀扶着架起来行走的。他的泣涕已经使自己几乎发不出声,只有那双颤巍巍的手一直在神经质般的重复着作揖的动作。关于这一幕,我印象特别深。与其说,他是在哭林冲,不如说,他更像是在哭自己,哭梁山的命运:“我已历经万千磨难,我到底要怎样做,我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热爱这个腐坏到千疮百孔的时代?谁,到底有谁能告诉我?!”

突然觉得这于无意中想到的诘问似乎很熟悉,那是断粮于陈蔡的孔子。弟子们在绝望的时刻也产生了这样的悲愤之情,是我们做得还不够好吗?是我们的主张错了吗?为什么上天要这样对待我们?而孔子最欣赏的是颜回的回答,他所说的大概意思是:“如果我们的主张是正确、理想的,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最大的忠诚,如果这样仍然不能被所处的时代所接纳,那么,应该感到耻辱的不是我们,而是这个时代。”原来一个人,一群人,哪怕是多么的渺小而脆弱,却仍然是真的可以凌驾于所处的时代之上的。

于是我们回首再来看宋江。随着每一声炮响,宋江从插满利箭的张顺身上就拔下一根来。有的射得太深,射进了骨头里,他就咬咬牙往外登。又一个兄弟离开了,他的心里满是铭心刻骨的仇恨。当他眼看着自己的兄弟们一个个悲壮地倒下而无能为力,当他不得不以这样最残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对待自己最亲的人,他是在以这样一种绝望的仪式来向世人昭示着“忠义”的不死,于是他终于在两军对垒的阵前发出了斯巴达般的怒吼!

以我往常的习惯,不会贴一张不美的图片上来的。可能因为,它是另类的美。姑且这样吧。

这样的故事,请允许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再看第二遍。我宁可相信他们永远是那群行走于天地之间,“风风火火闯九洲”的仗义男儿,而当他们“走马扬鞭翻山过河”一步步走向最后的征途时,我们就真的再也看不见他们了。征方腊之后的一段戏令我记忆犹为深刻,生死大战刚刚结束,劫后余生的众人都还惊魂未定。忽听得外面有惊天的嘶吼,喊杀声震天。宋江以为方腊又来犯,帅头领们匆匆冲出门来。只见外面洪水滔天,巨浪裹挟着红色的血水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似那些屈死的冤魂不甘地愤怒地咆哮着,直看得众人瞠目结舌。这一幕是全剧最后的高潮,如此的惨烈,又如此的气势磅礴。令我感慨的是,98版《水浒》在立意上是超越原著的,一个最大的原因在于李雪健塑造的宋江,他不再被单纯定义成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更是悲剧的英雄,这最后的宏大场景将全剧推向了一种毁灭式的升华。

故事就说到这里,下面我还是想为98版宋江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形象做一些有限的辩解,这又让我想起那句不知道是谁说过的名言: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必然是一位历史巨人。

首先讲一讲,宋江到底是不是个为了自己的前途出卖梁山的虚伪小人。如果是这样,故事在“劫生辰纲”时就已结束。宋江完全可以把晁盖一干人等计诱绑送官府,借此平步青云,又何必费以后诸多的周折。他要的是“忠义”两全,而绝不是以众兄弟作为代价去换取自己的前程。如果他是个伪君子,那这不仅是宋江本人的耻辱,更是梁山一百单八将的集体耻辱,因为选一个这样的小人当带头大哥,他们都瞎啊!论资历智慧,宋江不如先于他上山的吴用;论形象名望,宋江不如晚于自己入伙的卢俊义。那为什么他能坐上梁山头把交椅?因为精神上,他是“忠义”的楷模,才能上他具备卓越的组织能力、号召能力、领导能力。同时,文人的知识背景使得他思想境界更高,能看到更深远的发展问题。而宋江的悲剧恰恰在于他过于纯粹的“忠义”与那个道德混沌奸臣弄权黑白颠倒的时代格格不入。因为只有大奸大恶到极致的人,才能爬上蔡京、高俅那样的显赫高位。

再者,能不能不“招安”。有人一定会说,是宋江主张“招安”害得众弟兄最后惨死离散。可是世上走哪一条路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而宋江偏偏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选择了“忠义两全”这条最窄的路。如果不“招安”,那么至少也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继续留在梁山,最多是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二是反朝廷,或是被剿,或是凭借强大的声势和号召力最终将大宋朝廷“取而代之”,这也是最理想的状态了。不过即便如此,又能怎样?靠他们这群人的力量能挽救宋末风雨飘摇的残破局面吗?或者他们最终又将被另外的势力所覆灭?不管是哪一种结果,他们的人设也只能与古往今来的众多“游侠义士”一样,我们不会对他们留下多深刻的印象。而我们为什么对他们有这样难以割舍的情怀,因为这正是悲剧的魅力所在。如果前半部不写尽梁山英雄云集之盛,就体现不出后半部“诏安”、征讨的屈辱和惨烈。正如《红楼》的前后八十回,前面极力描绘了贾府登峰造极的全景面貌,才能映衬后面抄家的“呼喇喇似大厦倾”。悲剧无非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而我们为什么要看悲剧?因为这样的手法,更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善与恶,感受到“真善美”的可贵和珍稀,那是我们值得用生命珍护的精神和信仰。

其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宋江这个人物。其实《水浒》有好,《红楼》、《三国》也罢,归根结底都是在讲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不管我们选择了怎样的道路,都是在这万丈红尘中历劫。《红楼梦》之所以高妙,是因为它用最浪漫优美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人生哲学,这三重境界是每个中国人成长的必由之路。而曹雪芹最终并没有说,我们到底应该走哪条路。在他眼里,众生皆赤子,都有权利探寻属于自己的道路。他笔下的人物如此鲜活而层次丰富,正是由于他对人性的包容和宽怀,哪怕是最无耻卑微的小人,也有他人性中温情脆弱的一面。

“历史不是成功学”,我们也不应该以成王败寇的结局对历史人物妄下定论。记得一个朋友曾这样评价《史记》:看《史记》,自然能看见司马迁对于古今人物的褒贬,看到这些人的品格与意志怎样雕塑了自己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看见他们最强烈的愿望与不能揣测的命运碰撞时,照亮的意志。但最迷人的,是讲“人”,讲一个值得尊重,值得交付的人该有的样子。

是的,我们看历史,听故事,最生动的无非是看人、听情,用其中生发的力量来鼓舞激励自身。我以为《水浒》的宋江,《三国》的诸葛,本质上都是同一类人,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与承诺,走上了一条逆天而行的道路。记得父亲曾问我,为何这样倔强,到底像谁?一时间,我无从回答。现在想来,或许我正是像他们的吧。虽然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却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过最普通的生活。

老头开讲!

最后,想说说李雪健老师。他让我感受到演员这个职业是如此神圣,可以通过角色、作品给予我们如此深刻的影响,甚至塑造一个人的灵魂。然而他又是如此亲切,好像他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看到雪健老师的宋江憨厚朴实的样子,我常常想到我的爷爷。和雪健老师饰演的众多基层干部形象一样,我爷爷也是建国初期国有单位的基层工作者。记得父亲说,那时候上山下乡,干部子弟要带头,他对爷爷也是诸多的抱怨。小时候每次回老家过年,爷爷都会把他珍藏许久的好东西拿出来。有一年,我得到的是几个硕大的外皮已经干涩发皱的桔子。当时年纪小,还颇为嫌弃,现在才知道,原来爷爷对于我们的思念是从秋天一直延续到了冬天。他们总是那样,用看来不太贴切地形式表达着对我们最深沉的爱。

大概在15年的时候,我听到雪健老师在《开讲啦》的演讲。当时很意外,因为印象中他是不善言辞的。而在娱乐圈,不善言辞对一个演员来说,甚至可能成为一种致命的硬伤。那时他说起自己的电影《杨善洲》,当时是和《变型金刚》同档上映的。各自的票房明眼人就不用我多说了。老爷子很谦虚,他说,人家的片子那么多人看肯定有人家的好处,于是我就真的跑去看了一场。看完之后,也是真的觉得好。但是有一点我始终没想明白,为什么一群机器人的电影尚且有这么多人爱看,而真正讲述人间真情的片子反倒没人看了呢?老爷子虽然憨实,但是对于自己的作品,他还是那么的自信。

记得一个女大学生站起来说了一番话,表达了她对老爷子的爱戴和景仰。当时老爷子身体不太好,是在舞台上搬了把椅子坐着讲话的。等女大学生说完,老爷子不声不响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朝着女大学生的方向鞠了一躬,然后显得有些拘谨地说:“谢谢,谢谢你!我今后一定好好演戏,绝不给您丢脸。”漫说他已经有这样的年纪和资历,就算是一个才崭露头角的新人,谁曾有过这般的憨实与真诚?而他这样说不是因为不善言辞,也并没有因为向一个小辈鞠躬敬称“您”而有失身份。对观众,他总是常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他是一位真正的赤子。

再看今天的李雪健老师,比二十年前的宋江消瘦苍老了许多。他已经历过许多的病痛和磨难,我们却依然能在舞台上听到他乐观开朗的谈笑风声,看到他永远像孩子一样率真的笑容。想起那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就又到了另一重境界。“是谁把英雄的故事一说再说”,细品彭丽媛这首片尾曲的歌词,时代需要英雄,而那些默默无闻把英雄的故事不懈传扬的人们同样值得我们崇敬!

其实有时候,我也常常产生一种无力感。感觉人们说话越来越听不懂了,不知道该怎么说话才好了。人总是越长大越难懂,我倒是希望自己一直“愚蠢”下去。因为我始终相信,不管多少年过去,不管这个世界变化成什么样子,那些值得一说再说的故事,永远是因为人间真情!

 7 ) 杨争光编剧讲《水浒传》这样的小说,列入文学经典,有凑数之嫌

1.整体评价《水浒传》

“《水浒传》这样的小说,列入文学经典,有凑数之嫌,

从结构、人物到语言,经过多人之手,依然近于一部虎头蛇尾的著作,70回之后不忍卒读”

1.整体评价《水浒传》

“但愿我没有触怒《水浒》粉,也许我是错的。

因为有这样的偏见,也慑于名著改编多陷阱,我两次拒绝了邀请。

制作人却很固执,决意要我参加。”

“个人并不喜欢《水浒传》,它没有普世价值。”

2.对小说中人物的评价

“我并没有把他们当英雄看,很多时候甚至觉得这是一群乌合之众。比如宋江,说起来都是‘及时雨’ ,是仗义疏财,但你看看他做的都是些什么事!

不过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尊重读者既定的认可度,所以在电视剧中,我们不叫英雄,叫好汉。”

2.对小说中人物的评价

“其实很多地方都对原著做了改编,比如林冲之死。但是观众看不出来。”

“九纹龙史进的个人戏份被删掉,这段剧情缺乏力量,对全局没有统摄作用。

对整部作品具备统摄作用的人物只有宋江。”

3.如何阅读原著与改编剧本

“在改编《水浒传》之前,我没有完整地读过它。完整认真地阅读是在接受改编之后。完整认真地阅读,依然没能让我改变看法。

中国文学史留给我们丰厚的遗产,主要是文质皆备的文章与诗赋,尤其是诗词。······

留给我们的叙事文学却苍白又寒酸,一部《史记》,一部《红楼梦》,竟相隔几百年。分别在两头,耀眼而孤独。”

3.如何阅读原著与改编剧本

“阅读、分析、梳理,不为自己的喜好左右,确定了改编原则,专门组成了一个编剧组,我担任组长。

二稿过后只有我一人了。我没写过这么长的东西。

我和冉平完成了剧本改编。”

4.对98版电视剧《水浒传》剧本的自我评价

“一年多的辛苦没有打水漂。那时候的影视行业没有现在这么浮躁,从导演到每一个部门,都很敬业,只为作品。

又经过一年多两年,文字成了影像,播出后反响空前,竟成了几十年间的电视剧经典。说经典,也是和我们自己比,放在世界电视剧的格局可以忽略不计。在我们几十年的电视剧作品中,它堪称上品。”

4.对98版电视剧《水浒传》剧本的自我评价

“《水浒传》的改编不仅完善了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轨迹,还纠正了原著中宋明礼教过重的色彩,使电视剧《水浒传》既忠实原著的精神、又符合时代审美,鲜活而又具有艺术张力。”

“电视剧《水浒传》的可贵之处是尊重了改编者的意志,也对原著中滥用暴力的问题有所反思。”

4.对98版电视剧《水浒传》剧本的自我评价

“小说《水浒传》的主题 ‘忠义’ ···电视剧《水浒传》对原著的改编,通过对每个事实、每个事件之间的调整,突出了’ 忠义’ 主题,丰富了人物性格,同时,也使每个人的命运更具说服力”

5.从水浒传引出对中国叙事文学的认知

“中国传统的叙事文学乏善可陈”

“你看《静静的顿河》里的格里高利,仗打胜了,面对敌人的尸体,心生悲悯。你看《三国演义》,外面血流成河,诸葛亮还在摇着扇子喝小酒。这是在显示所谓的智慧,但这 ‘智慧’是在拿人命作代价啊。”

《水浒传》中的暴力,《西游记》中孙悟空的 “无法无天”,都需要重新认识并反思。

5.从水浒传引出对中国叙事文学的认知

“文学作品中的这种表现,显然和漫长的历史所造的社会心理结构有关。

市井、市侩,最多给失败者洒一点同情的眼泪,对成功者则很宽容,只要你成功了,你做的恶也可以忽略不计,至于弱者,没人瞧得起弱者。

这样的社会心理结构,桎梏了人们的独立思考,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

5.从水浒传引出对中国叙事文学的认知

“相比之下,西方叙述文学的繁荣,亦和奇传统有关,并和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纷繁的思想资源密不可分。”

 短评

爷爷生在天地间,不怕朝廷不怕官,梁山泊里住一世啊,好酒好肉赛神仙。看了《新水浒传》之后我才意识到,这部《水浒传》已经是无法超越的经典了

7分钟前
  • 摩尔乌鸦
  • 力荐

最好的宋江

10分钟前
  • 面源斯坦
  • 力荐

看时杀了宋江的心都有了~~

14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丁海峰版的武松很赞啊,看了叫人怦然心动~~~

18分钟前
  • 饶舌的哑巴
  • 还行

四大名著中最好的改编,思想性而言,远远超过原著。最后一集几乎无情节推进,全在写景抒情,但不觉得冗长,因为前面的积攒的悲剧气场太强大了,这是一种奢侈的玩法。

19分钟前
  • 碎岁
  • 推荐

五星+

22分钟前
  • scholarschwein
  • 力荐

因为这部电视剧,有段时间特别讨厌李雪健,可能李雪健把宋江的优柔寡断、首鼠两端刻画的太到位了。喜欢武松、鲁智深这样嫉恶如仇的绿林好汉。因为结局太悲伤,一直没敢看。音乐非常赞~

27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大河向东流哇,天天的星星参北斗!

30分钟前
  • 卜扎
  • 还行

这布景,这演技,仿若回到了大宋,此等绝世好剧竟不如琅琊榜、甄嬛传之流,也不如权游,罗马之辈,评者真乃瞎了狗眼,乱放狗屁。

35分钟前
  • 步惊云
  • 力荐

经典!制片、编剧、主题歌、武指、演员都很满意。跟他太有缘了,因为此剧看了原著,因为此剧过了面试,因此此剧考了制片专业,最有意思的是因为此剧,冒着被初中班主任批的风险,在班级后面的黑板报上开了个专题,第一次把班里同学对此剧的看法公开记录下,大概相当于现在的BBS了吧!

37分钟前
  • 剧透凉凉
  • 力荐

四大最喜欢的一部 也是央视改编我觉得最好的一部 各方面都到位 特别是看到新版操行之后再一比堪称完美 好多人说李雪健演得不好 我看李雪健就是一张招安脸 不能再适合了 浓眉大眼的张涵予可不行 赵季平的配乐更是锦上添花 有时间一定再翻出来看一遍

41分钟前
  • Eve.W
  • 力荐

我的巅峰时期可以准确背诵一至一百零八的名号,如今老矣。

44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李雪健老师的演技冒话港。

46分钟前
  • RoRo
  • 力荐

武松说:我又不白吃你的,惹的我性起,把你这鸟店给翻过来。。阮小七说:爷爷生在天地间,杀贼杀官把命玩

47分钟前
  • kaien_hsu
  • 力荐

那时候多迷燕青阿

51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最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54分钟前
  • Mustakrakish
  • 力荐

就是不喜欢李雪健

59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小时候光顾着看武打,后来欣赏它的音乐,最近又看,都是命运的无奈和唏嘘。第7集《风雪山神庙》,林冲的独角戏精妙绝伦。林冲任职草料场之前,在酒馆吃酒和小二有段对话。小二已知陆谦的阴谋,但又不敢吐露实情,只是叮嘱林冲好生留神。这时,饱受人间炎凉的林冲稍顿了顿神,说:小二,你真是好人啊。

1小时前
  • 格里克斯
  • 力荐

印象中老妈喜欢看“潘金莲”那几集……我自己好些天走不出故事结局的惨烈~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李雪健把宋江演活了!!!

1小时前
  • sad clow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