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麻堂会

剧情片香港2021

主演:易思成,关南,邱志敏,薛旭春,顾桃,徐刚

导演:邱炯炯

 剧照

椒麻堂会 剧照 NO.1椒麻堂会 剧照 NO.2椒麻堂会 剧照 NO.3椒麻堂会 剧照 NO.4椒麻堂会 剧照 NO.5椒麻堂会 剧照 NO.6椒麻堂会 剧照 NO.13椒麻堂会 剧照 NO.14椒麻堂会 剧照 NO.15椒麻堂会 剧照 NO.16椒麻堂会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4-06-18 06:21

详细剧情

  演员过日子,举手投足就是一幕幕川剧,癫狂、苦涩、地道,烟火气刺鼻。百年的生活史,大大小小,就这样在舞台上下踉跄展开。

 长篇影评

 1 ) “我父阆中归了天”

椒麻堂会

如梦似幻的舞台化间离观影体验

用川剧小丑(导演祖父)的荒诞喜剧一生

消解了宏大叙事的苍凉和严肃

历朝阀国共三代 横跨阴阳二界

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命运里

在各路丑角神仙插科打诨的对抗中

彰显了小人物尊严

最动人的是川剧戏班里

鲜活悠闲市井氛围的再现

与对川剧的刻板叙事无关的

刻在基因里的热辣与清澈

同充满呼吸感演员的自由表演

和横移画卷般的人物群像志

一并将站稳的尊严端到眼前

这是与北方苍凉质朴截然不同的气质

与霸王别姬并不相似的是

面对时代悲剧没有沉沦

男主面对新时代靡靡宣讲

师言萦绕神游天外

女主面对批斗丈夫的任务

戏台上假戏真演大方抱怨

一路耍到阴间

这贯穿家族三代的悲喜剧

宿命轮回式的弑父成长

当那些悲剧成为模糊的背景版

祖父归天 女儿惨死 叛父革命

痛苦叙事都被悉数跳过

化解在“我父阆中归了天”的调侃中

如同这片土地不断轮换弑父的命运

在经历死-生轮回中 也算保有希望

这是属于不自由环境下(指经费)的自由电影

独立制片带来自由个体化的表达

舞台化间离带来自由进出的观影关系

演员的高自由度的表演余韵无穷

面对斯坦尼斯拉夫大师

众人依旧可以蹲在茅房自如探讨

我们又何以在对知识作

怎样故作高深的诠释姿态呢

 2 ) 比较《椒麻堂会》与《霸王别姬》:可以但没必要

〇、写在前面

《椒麻堂会》是独特的、罕见的、万里挑一的文艺片。我毫不吝啬对这部电影视觉效果及舞美设计的喜爱、对邱炯炯导演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艺术功底的敬佩。本篇影评将省略上述溢美之词,着重讨论《椒麻堂会》与《霸王别姬》看似千丝万缕实则风牛马不相及的关联。

笔者强烈反对将两部影片进行简单比较的行为。换言之,能看懂两部影片的观众都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二者为数不多的关联只有:都基于同一段历史、都以戏剧为素材、都从个人的角度介入历史。除此之外,两者是两条平行赛道上的产物。用“新旧””互补“之词轻描淡写进行类比的行为是对两者都不负责的、过于基于表面的、堪比“卡梅隆比伍迪艾伦有灵气”的恼人叙述。

真正的喜爱是对优点的不吝赞美和对缺点的坦然承认——甚至在一部文艺片中缺乏人物塑造和波澜起伏的剧情可能并非缺点。

一、情节主旨

《霸王别姬》是有着标准电影的起承转合的。它着眼于个人创伤,用跌宕起伏的情节反复让“生、死、爱”的宏大主题像一团浓墨一样连续不断地在观众脑中绽放,并随着拥有极致美感的悲凉结局画上句号。它是刺激的、不知收敛的、大开大合的。抛开陈凯歌导演在电影中展现的拍摄手法,李碧华创作的剧本的可读性本身就是它的一大亮点。

而邱炯炯导演并非志在剧情。《椒麻堂会》并非要叙述新颖的迥异的故事,它想讲述的正如它的英文译名A new old play一样:太阳底下无新事。它在讲一个四川的普通人,讲一个丑角演员,在众所周知的历史的周而复始的作用下是如何生活的。“讲一个大家都类似的故事,然后用轻盈的方式重新整合。”

此外应当清醒认识到的是《椒麻堂会》的文艺片属性。邱导很反对宣传话语,画家出身的他坚持保持艺术的纯洁性。在《深焦》对谈中,他坦然表示他最为看重的就是艺术语言,自己完全没有试图将其树立到某种思想层面上的高度。“这不是艺术作品能去承载和完成的事情。一旦把它和思想联系起来,很容易被联想成宣传片。”

甚至在笔者心目中,这部电影所带有的纪念意味更重。“像幽默的爷爷给你讲了他小时候的故事,半真半假,带着他的记忆美化。”再加之剧组的大部分人手都是剧团里的长辈,拍摄过程看起来更像是其乐融融的大家族重聚。在此背景下,把一个着眼于鲜有人涉足的川剧背景的、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故事记录下来本身就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之事,哪怕它的剧情如流水,也是在记忆中平缓流淌的河。

二、人物塑造

《霸王别姬》诚然也是在谈论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个体,但不能忽略的是它作为剧情片突出的人物塑造。从“不疯魔不成活”的极度理想主义的程蝶衣、到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菊仙、到从意气风发的“真霸王”到向世俗低头的段小楼,到每个人少年和成年的性格变化,一直并不太注重人物形象塑造的陈凯歌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创作历史的变法。他们的性格过于鲜明、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可以说是时代的映像,但很难说是时代中寻常人的缩影。

不同的是,邱导在访谈中多次提及”庸常个体“的表述。可以说对比霸王别姬,他塑造的小人物简直是庸碌而毫无特色的。甚至作为一部群丑片,在整部电影中横向比较,也很难感受到邱福身上的丑角特点和其他人物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导演的叙述里,“邱福是小丑的悲剧内核,其他人是小丑的其他面向。” 换言之,每一个配角身上的小丑性格都是在不断地为主角的性格作补充,从而浑然一体地服从于这部电影的七寸:丑角精神。

导演不仅想展现他们在四川人和丑角演员双重基底下的、面对时代洪流的苦中作乐的、混不吝的洒脱感,更想展示出这一表面的诙谐与丑角演员在台下的苍白无力感交织的小丑内核——正如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一样,小丑的内核也是苍凉的。两种相反且对等的、一内一外的性格表现会使得主角性格杂糅、缺乏张力和鲜明特点。

但这就是文艺片中时代下的普通人,他们不必个性鲜明。

三、导演态度

在《深焦》播客与邱炯炯导演的对谈中,主持人与邱导用“值得谅解”来点评将《霸王别姬》与《椒麻堂会》相提并论的做法。但主持人尖锐评论道,“只要你是一个有经验的观众——甚至不用是创作者,不是不打比方就活不了的人,你会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东西。”

在影片的叙事方面,邱炯炯导演也直言,他希望能通过“间离效果”,让观众不只是沉浸在个体里共情,而是可以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以旁观者的视角、感受到旁观这一体验的存在。这也是与霸王别姬这种具有极强情感共鸣的影片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不是简单的一句“霸王别姬旧了”就可以定义的。

抛开影片本身,两位导演经验形成的年份不同,也是导致他们对人物和时代的理解不同的原因之一。陈凯歌是一个经历了动荡年代的人,他更倾向于作为一个目击者来直视那个时代;而邱炯炯作为一个倾听者,他选择用旁观的视角展示那个出现在他的父辈和祖辈身上的时代。

“陈凯歌是经历了洪水的人,而邱炯炯给我们展现的是洪水退去后墙角干涸的影子。”

(附上本文大部分讨论基于的访谈链接:

深焦 Deepfocus Radio:从《椒麻堂会》到《椒麻神游记》,邱炯炯和他的椒麻宇宙

很好的播客,推荐关注。也推荐在北京的朋友们去798支持邱导的画展,一直到今年7月底~

//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2cbd8fd3aa76bb8bc39e74e?s=eyJ1IjogIjYxYTg5MjU1ZTBmNWU3MjNiYjMwYTgxNCJ9

 3 ) 你一定会喜欢桐花凤或者关南

等了一年多,有幸看到了这两年的高分华语电影《椒麻堂会》,远远高出期待。当然,邱炯炯导演的作品几乎没让人失望过,即使从纪录片转身剧情片,那份凌厉饱满的川人的劲道还在燃烧。他的片子在国内(甚至国外)是没有参照体系的,谁也模仿不了。如果非要找参照物,那要回到默片时代、景片时代。将近横跨60年的家族掌故、佚事,四两拨千斤,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毫无阻碍,想象力、执行力惊人,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三个小时,写实与魔幻融会贯通,全然通电了,可以这么自由交叉,暗通款曲,相当出彩。

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没一个多余的。主演都是熟悉的人,易思成老师第二次主演电影,肢体松弛,忘记了镜头存在,有骨有血,出场就入戏了;顾桃导演的驼儿,一言不发却阅尽人间疾苦;90后新锐薛旭春一人客串几个角色,一人多面,衔接了很多关键戏……。这部电影分量太沉,光有年轻人是压不住的,导演的父亲以及里面一群川剧师傅就是定海神针,神采卓然,声惊四筵,太迷人了,举手投足都是人间情义,目之所及都是生而为人的不卑不亢,他们才是历史烟云中的主角。尤其唐明皇李隆基这个角色用得太妙了,陀儿背着他寻找安稳之处时,神的肉身隐去,神性衍生出了人性!

要重点介绍的是桐花凤的扮演者关南,认识十多年,她终于登上大银幕,有代表作了,第一次出演就这么自在流利,有认真与用功,也有浑然一体的天资。二十多岁,我们三五人在屋顶天台,在咖啡馆,在酒吧,在客厅,曾数次彻夜交谈,聊艺术,聊电影,聊人生,直到酒喝光,烟抽尽,怀中的猫咪睡去,天边亮起鱼肚白,都不困不倦。她从来不是矫揉造作的那类人,更不是遇事就退缩的人,相反仗义、豪情、硬朗,讲义气,在人群中很有号召力。她有刁钻的审美,能发现别人没留意的细节,对很多作品、人事私下里她有完全自洽的毒舌评价,相当抽筋剥皮,且不留情面,有趣又幽默。难怪鲁迅也是天秤座。

桐花凤这个角色完全是为关南定制的,抽烟的神采,走路的样子,说话的节奏,跟现实中几乎一样,这个不走寻常路的川剧团的师姐,有担当,不怕事,比很多男人活得有勇气,跟她的人生经历还蛮接近。烟馆一场绮靡虚弱的戏居然是喝醉后拍的,难怪这么迷离动人;饥饿时代为给孩子补充蛋白质,到处去抓蛆,烤干研成粉末冲兑成“奶水”,给孩子服用;养子被生母带走,自己怏怏地坐在床榻上,抱着长条形的南瓜习惯性地当成了孩子……这些细节看得人眼眶一热。

我习惯性地称关南为关爷或南哥,不是调侃,是佩服这个看似南方女孩相貌却是地地道道北方姑娘的飒姐。有段时间跟着她混,去了很多大开眼界的地方,看见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人,也结交很多朋友。关爷,南哥,叫顺口了,有时在公共场合也这么脱口而出,有时在一些活动上这么一喊,她旁边的人会有些诧异地看过来,她就一次次解释说,在飞鱼眼中,我是没有性别的人啦!

如果你们有机会认识关南,一定要找她提笔签字,她从小跟父亲练书法,有灵性,长大后贪玩放弃了,却留下来骨和气,她的字和她的人一样飒,真是字如其人。十年前我就找她签过字了,现在看都顺眼舒服。好吧,要听八卦私聊,总之期待关南被更多导演慧眼识珠,有更多作品慢慢出来。

 4 ) 华语年度最佳!这部电影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俄国著名哲学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在他的经典论著《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说过“美即是生活”,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便在不同时期反映着不同的现实,记录着不同时代的影子。

在国内,就有这么一类电影,他们致力于展现中国的过往和当下。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到如今的新生代,不同的时代在电影胶片上留下五彩斑斓的印记。

然而,从张艺谋的《红高粱》开始,对这类影片的批评声就没有断过。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将其称之为“原始情调”,解读为电影作者利用中国地域特征向西方谄媚的工具。

我们固然无法回避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但这终究是属于自由表达的一部分,它所传递的终究是创作者们眼中的世界。由此看来,真正关键的问题其实在于,电影与创作者的关系是什么?电影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每一代电影人,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不同的表达形式。第五代导演在他们的青年时代经历过刻骨铭心的记忆,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大开大合,有着强烈的时代厚重感。到第六代导演就变了,他们变得更为个体化,历史则在他们的眼中被消解。

到21世纪,人们对时代的观察已经不再局限于宏大事件,而是在小人物们身上发现时代的细节。口述历史影像就此在国内生根,这种曾经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坊间文学,便渐渐成为投射在大银幕上的电影。它们的出现,消解了这类题材的严肃性,使其以一种亲民的姿态进入观众视野。

邱炯炯导演

来自四川乐山的艺术家邱炯炯,便长期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大酒楼》《彩排记》《姑奶奶》《萱堂闲话录》《痴》等代表不同年代、不同层次的个体经历。多视点下的故事陈述,既增强了时代的复杂性,也促进了时代与现实的联系。

2010《姑奶奶》

2015《痴》

我们从邱炯炯以往的电影作品当中,大概可以看到不同历史状态下的人物经历,并由此提炼出一种社会的特性。但归根结底,终究还是以个体为核心。

在第7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评审团特别奖的电影《椒麻堂会》,是邱炯炯导演近年来的最新作品,也是他的首部剧情长片。时代与个体的关系,在这部电影中更为凸显。

2021《椒麻堂会》

真实的历史,虚无的人生

电影学者张献民曾这样解读邱炯炯的作品:“邱炯炯大致认为他影像中之人物大于他自己,既像古希腊人在戏剧中追溯英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的辈分问题。”

我们不难看出,邱炯炯是个念旧的人。在他的电影中,那些属于旧时代或保持着旧时代风骨的人物往往呈现出无比鲜活的形象,体现在他所有作品的文本本身对角色的塑造上。

某种程度上,影片《椒麻堂会》与《姑奶奶》有一种特别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纪念平凡的个体在时代境遇中的不平凡经历,这种不平凡的呈现便造成了“大于他自己”的观感。

但邱炯炯并没有将他们作为历史人物束之高阁,接受后人顶礼膜拜。这些在镜头下拥有不平凡经历的个体,同时又是具体而鲜活的。他们具有生而为人的缺点,不存在光环二字。

躺在床上吸大烟的丘福,以及对着镜头自然而然流露出尖酸刻薄一面的碧浪达夫人,在人物脸谱的勾画上有着极其相似的笔触。他们是立体的、丰富的人。

而邱炯炯观察他们的方式,甚至超过了马哲中的“辩证”二字可以概括的领域,更接近多棱镜形状,犹如光线由侧面一点点地进入,向四周漫射开去,渐渐地铺满整个空间。

在邱炯炯的电影中,人物永远都位列第一。即使是在《椒麻堂会》这样时代信息量极大的影片中,个体人物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观看他的电影作品时,甚少见到他对自己镜头下的人物下各种定论,他们甚至不是二元的,而是包含着多个层面的多面体。

类似这样的人物构建,往往在小说中更为寻常,在电影作品中并不多见。而这正是邱炯炯的独特之处,因为他完全不依托于既有的文本,便独立地在影像化中完成了对人物的成功构建,这实属难得。

遍寻第五代、第六代,很难找到一个不依托既有小说文本就能成功塑造人物、且兼顾如此庞大的时代信息量的导演,即使是那些根据优秀文本改编的电影,说实话也未必能够做得比《椒麻堂会》更好。

影片《椒麻堂会》时间跨度长,人物林立,叙事手法和角色塑造精妙,通过个体故事带出对宏大历史的讲述,文本层面有着极强的文学性。

邱炯炯是70年代末生人,爷爷是著名的川剧演员。他的《彩排记》曾清晰地描绘了身为川剧名角的祖父邱福近半个世纪的经历。某种角度来说,《椒麻堂会》便是对《彩排记》的延伸,其中的川剧文化也带有家族史的印记。

2007《彩排记》

而另一方面,对上一代的故事,邱炯炯似乎充满迷恋。不管是《大酒楼》还是《萱堂闲话录》,那些口述的历史都成为影片中重要的时代要素。显然,《椒麻堂会》是一次对过往的打破重组,他在影片中所勾勒出的那些现实细节,基本都来源于上一辈的口耳传说。

2011《萱堂闲话录》

纵然是剧情片,但依然带有口述历史的色彩。影片中的种种细节,给人的感觉都像极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那个思潮涌动、无拘无束的年代——常见于地摊上的纪实文学。

影片《椒麻堂会》有着令人惊叹的181分钟片长。但因为对角色的塑造足够丰富,以及庞大的时代信息量的加持,观影过程丝毫不会觉得冗长,反而会令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对于不同时代发生的重要事件,《椒麻堂会》中都有相对的照应,而没有做出任何规避与妥协。与其说它传统,不如说这是导演对过去与现在始终怀有敬畏之心。尽管影片是以幽默的形式加以呈现,却由此构成对“形而上”的历史观的回应。

影片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便清晰地表达了一种“形而上”的虚无。邱炯炯将解构历史作为聚焦个体的一种方式,时间的进程仿佛不存在了,正如电影中说的“新戏从来话旧事”。历史在影片中呈现出折叠与循环的样貌,带有吉尔·德勒兹“先验经验主义”的色彩。

然而,这种观点长期被主流价值体系所打压,哲学文化和电影创作的多样性,也因此受到不小的损害。但这反而驱使邱炯炯的作品走向更为独立的、清新超脱的境界,也决定了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是与众不同的。

明面上,我们在批判虚无主义的同时,也在批判投机的实用主义,并企图寻找出一条中间道路。但其实我们知道,一旦将某种文化理念彻底否定,取而代之的,必然是与之完全相悖的观念大行其道。从《椒麻堂会》看来,邱炯炯对此持有的态度不言而喻。电影中所呈现的那股狂热的状态,正是过往的必然结果。

而《椒麻堂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以更直接的方式触摸过往,让它在新的影像中得到传承。近二十年来,在国际电影节的舞台上,如此直观大胆的影像几乎绝迹。但哲学家罗素曾说,“人类唯一记住的历史教训,就是忘记历史教训”。

现实已经无数次证明,人类是一种擅长遗忘的生物。但过往覆辙怎能重蹈?若要永远记住,就必须不断提及。影片《椒麻堂会》做的正是这件事,这也正是我认为这部电影为什么无比重要的原因。

东西方艺术形式的交融

影片《椒麻堂会》的独特性还在于它使用语汇的独特性,接近舞台化的调度与表述更像是一种修辞方式。这种独特的修辞方式,结合了布莱希特戏剧体系与梅兰芳东方体系两者的优点,让“间离效果”带上了东方戏剧之美。

其实,布莱希特戏剧体系本身就是从东方戏剧体系中汲取精髓而来,借鉴的是东方戏曲无实景的“假定性”呈现方式,同时又结合了西方中世纪民间戏剧的艺术特征。而东方戏剧的重要特点在于,它非常“端着”,唱念做打都有固定的形式,让观众有一种“看戏”的感觉。

布莱希特发现,这种“端着”的方式,却反而能够制造出一种感觉,能够让观众们充分地抽离到戏剧之外,以冷静的心态观看他人的人生。他随之提出“陌生化效果”,也就是“间离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椒麻堂会》,也可以看作是布莱希特美学对东方戏剧体系的回归。或许,二者本质上同源。

影片《椒麻堂会》的开场第一镜,就借助各种象征化的道具将影片的舞台效果拉满,形成独特的审美趣味。随后,更是在分镜构图上充分地制造出“间离效果”。

舞台感十足的场景调度,以棚拍的方式和物理模仿的自然景观来取代大量的实景拍摄,让观众们产生一种在幕布前欣赏皮影戏的奇妙感觉。人工仿造的自然光一打,川剧演员的腔调一拿,“戏”的气质自然而然就上来了。

而大量横移的使用,更突出了这种虚拟化的舞台感。在中国的美学体系里,有一种构图被称为“散点透视”,在中国水墨画中极为常见。它的展现方式是以横轴为轴线,群像式地描绘场景特征。这种横轴的使用,让《椒麻堂会》中的群像构造产生了一种《同光十三绝》的观感,这或许又是川剧与京剧同属于东方戏剧体系的共同特征。

正如布莱希特所说,这种戏剧特征的核心便是“抽离”。在电影《椒麻堂会》中,“抽离”的使用使得观众进入一种游离在现实与戏剧之间的感觉,既不完全沉浸其中,也不完全归于现实,反而能以非常冷静的旁观者心态,不带有任何情绪地观看这部电影。

据说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由于资金和环境的限制,后来干脆连同期声都放弃了,全片的声音都是在录音棚内完成,这更造就了“抽离”的成功。

这反而更贴合电影表达效果。“先验经验主义”本身便是上帝视角的哲学,他将具体事件放在人类历史的浩瀚长河中,观看事物变化的总体过程,这便是一种冷静的视角。

影片《椒麻堂会》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跨度,呈现出了人类历史的重复性和相似性,之后又将这种沉重感变化成了“白驹过隙”的轻盈,似是一声哀婉叹息,但这声叹息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才得以被我们听见。

电影创作者常常会疑惑,什么样的形式才是最好的形式?答案其实早已不言而喻,与表达内容最贴近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形式。《椒麻堂会》的形式与表达激发出默契的火花,但整体上形式服务于表达,而不仅仅是讲一个好看的故事。

影片《椒麻堂会》是值得被记住的。因为相较于那些虚假的现实主义,真实的虚无更值得被珍惜。因为根植于极端土壤的现实主义往往都带有一定的虚伪性,他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呈现出的结果经常是选择性的真实。

但真实的虚无,则更接近现实。他们并没有无视时代长河中的种种事实,反而让他们变化成其他形态得以被记住。而使用虚拟态的艺术表达形式,恰恰是艺术家们自在表达的权利所在。艺术应该更自由。

作者| 致远君;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5 ) 艺术为人民服务

#三刷 #TGC 04/12/2022

三刷达成,不能再看了,剧情上没有更新的感受了,细节上这次注意到给男主祭酒烧钱的时候,祠堂下的小辈儿拿着刘师长的小板凳出现,依然体现人物的一次次轮回。新中国成立后墙上的作画,之前也没注意到,这次发现是随着中国一起长大的,意义颇深。结尾人员表上注意到了片名字体设计和书法都出自导演的父亲邱志敏,真的是艺术世家。之前二刷有个点忘记了说,一个是老丘改造时砌的“向右倾斜的墙面”,后被砸掉了。还有…唯物主义财神和相信科学的牛头都够我笑一壶了!

继续吐槽…屏摄的太多了,坐第一排同排就有两人。

#二刷 #TGC 19/11/2022

二刷更关注细节,感触最深的是很多人物先出现在阴阳界中,再出现在回忆中,再搭配上牛头马面在回忆中大量的出现,让整部影片带有浓浓的宿命感,其实这也很符合导演在Q&A环节所回答的问题,影片对费里尼的作品进行了致敬,还有对很多默片时期的电影致敬,扔砖致敬的卓别林还挺有意思。

之前也没有注意到驼子和刘师长的死亡,照相之后马市长就接管了新又新,而刘师长应该就已经死亡了,随之一起走的还有驼儿,以喊驼子来打麻将开始,到最后在麻将桌上将他喊醒,整场戏拍的非常美,超现实感很足。

其实在一刷时候就有一个疑问,关于“吃人”的画面展现,视觉冲击感很强,这也引出了这次Q&A也非常想问个问题,但是还是苦于没有机会,希望下次有机会吧,标记一下问题:“整部电影在视觉上对于暴力和死亡都采用了非常戏谑和荒谬的处理手法,但是吃南瓜那里展现的残酷还是非常赤裸的,非常想知道这么处理的原因” 。

非常感谢伦敦场的组织者帮我问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得到导演的正面回答。

再感谢杭州场的小伙伴帮助我再次问了一下这个问题。

导演答:影片也只是在口述中阐述了吃人的清洁,南瓜被吃本身与吃人无关,而更多的是想表达大家对于这件事的和解。

#一刷 #OLWE #LEAFF 22/10/2022

影片整体表现非常不错,以小人物视角带大家走过那些时代,带有强烈的《霸王别姬》《活着》和《香蕉天堂》的那种大时代感。

影片风格上非常独特,可以说结合了舞台剧与电影,大量的舞台剧布景让我想起了木下惠介版的《楢山节考》,而且布景非常用心,一直存在的那墙上的破洞也一次次的陪着观众一起欣赏洞内的风景。浓雾一次次出现不光用于烘托阴间气氛,还在很多时候被作为过渡专场,还有水流般的布料,童趣的设计,唯美中透露出那种戏谑和荒诞。

叙事上以男主死亡为开始,牛头马面出场就基本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死亡轮回之意明显,而且牛马记得次出现也都一次次的把死亡表现的更加平淡且戏谑,男主的宿命感就不说了,各个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鲜活的,感觉这种解构还是非常有趣的。整体以倒叙形式回忆男主的一生,中途会在不同时期利用定场诗的形式转场效果非常好,而且各个把握得也很“巧妙”。而且四川的方言可以用于避免母语羞耻,让台词听起来更舒适。

视觉上,大量的使用侧跟镜头,让舞台剧效果达到一种空间上的扩展,深焦镜头的使用也带来了很大的信息量,变焦镜头对于角色的塑造也起到了很大帮助。还有几次推焦,虽然使用不多,但每次都很惊艳。构图还是非常棒的,不论是室内的对称构图,还是前景遮挡时的空间把握,都挺美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驼子看照相机的视角,去除了环境音后带来的紧张感还是非常爽的。

听觉上,可以说是传统和现代的一次次交融,出现了川剧的配乐到后期钢琴,手风琴的转变。

不喜欢的点就在于后期的配音了,很多时候口型对不上还是有些难受。

当然,要说影片的核心嘛,那当然还是,“艺术为人民服务”了。

最后确实需要吐槽一下候场时间,1个半小时,整整1个半小时,早知道去隔壁看场电影再过来了。而且场内还有屏摄的,请大家文明观影。

 6 ) 名为《椒麻堂会》,实为浮世万千

《椒麻堂会》(9/10) 上周有幸在杭州看的点映,时至今日仍然回味无穷——在《霸王别姬》与《活着》之后,我们终于在银幕上再次看见描绘小人物与大历史的杰作。借用一句影迷的话,“电影”又活过来了。不仅是座无虚席的影院活过来了,在这片土地上隐匿已久的创造力、对“美”与“真”的追求似乎也活过来了。 邱炯炯导演将手工布景、川剧元素与他的写实而魔幻的画作融为一体,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独属于自己的影像美学。在剧场式的逼仄空间中,他借助简洁的摄影机运动和介于布莱希特与梅兰芳之间的表演风格,实现了一种“间离”与“沉浸”的平衡,让人在观影(或者说是观剧)过程中能够清醒意识到环境的荒诞与诙谐,但又始终维系着与角色的共情。 在惊艳的视觉风格之下,本片的文本同样卓越。影片以川剧丑角“丘福新”(原型为导演的祖父)视点展现了民国到文革六十余年的历史,对于不同时代的态度相当纯粹,既无政治谄媚也无苦难消费,无愧于“小丑精神”的自谓。在一百八十分钟的时间里,镜头跟随“丘小丑”游转在生死两界与往昔现实之间,将亦真亦幻的世界与悲欢喜乐的个体共同绘制在一幅长篇画卷中。这画卷名为《椒麻堂会》,而实为“浮世万千”。

 短评

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灵气有余,但导演很明显还不足以把控时间线如此之长的叙事。沉浸于自我表达,填的太满,会把电影变成形式大于内容的流水账。只有画面是不够的。3.5

10分钟前
  • lemoxa
  • 还行

能在影院看到这样的华语片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SGIFF

13分钟前
  • 三七
  • 力荐

伶人泛舟遙啊遙,遙過軍閥割據時,遙到蔣公掌權年代後,為溫飽,為屋頂,彷似在這個地方生命都只輪迴到兩件事上徘徊,再問不到究竟,只有苦,沒有悲。真正的悲劇是在自覺,意識下看到命運和絕望。又為何在這地方,大歷史下的伶人藝術生命都只求生存,而沒有藝術追求,一門手藝任由掌權者擺佈。這場百人大戲佈局了追求的正常生活仍在遠方,它還沒有向人們招手。新又新,只是重複又重複的命運,確實看著有種似層相識的感覺,也不是第一次看過類似的故事,比如我就想到張藝謀拍的《活著》,但邱炯炯甚至比張藝謀更接近余華原著表達方式,相似得要問,為何還要老調重彈(那英文戲名,new old play),是大歷史下的小人物們故事總是相近,還是有重說一段老話的必要。《椒麻堂會》重要,是2018年後的中國電影環境裡難得地出現了一部具地方色彩和作家主義作品。

17分钟前
  • 何阿嵐
  • 力荐

新戏从来演旧事周而复始话沧桑离合悲欢忘川渡生死不外两茫茫里面这几句印象深刻。

21分钟前
  • 月亮出來了
  • 推荐

这片土地上能拍的很多,能上映的很少。

23分钟前
  • Lenu
  • 力荐

完全放弃景深的舞台剧呈现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但前景遮挡(?)的布置又成功拉出了纵深。其实好几个孩子的镜头似乎是回到电影场景给出了正反打,而不是像全篇这样保持观看的距离,但正是这种戏谑又苦中作乐的距离反叫其所书写的更加震撼人心。去成为眼睛,去成为摄影机。

24分钟前
  • 吃查3000
  • 力荐

三个钟头过去了,旧时代也就过去了;年轻导演青胜蓝,中国电影新又新噻。

27分钟前
  • DR邬梦雨
  • 推荐

"新戏从来话旧事”,一句话非但不指向新生,反而给大陆电影下了死刑判决,仿佛第五代的阴霾还不够窒息,第五代的叛变不够近在眼前,仿佛重写历史仍然是唯一的出路,而我们的观众又究竟要沉迷于陈旧的集体叙事,沉迷于咀嚼和反刍一成不变的窝囊到几时?导演的风格无疑是成熟且自洽的,但或许正是因为太自洽了,他和自己的世界一样一劳永逸地活在了阴间,不需要质疑自己在说什么,拍到了什么,他的人物又意味着什么:场面调度成了唯一的内容,但可供调度的素材又是几乎不存在的,因为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人的游戏。 A New Old Play演的究竟是什么戏?一个中国文人一脉相承的春秋大梦:想用一个集体叙事盖过另一个,最终发现无非还是同一个。

32分钟前
  • 白斬糖
  • 还行

绝对五星,名副其实的华语年度最佳!荒诞的艺术,光怪陆离的社会变迁,《霸王别姬》的隔空对唱,模糊舞台和荧幕的扑面而来的丁达尔效应,极具个人色彩和地方特色的空灵的戏梦版的表达,文革时期向右野蛮生长的水泥砖墙,屎里找蛆的桥段。细节和记忆点很多,非常大胆,导演也极具野心。在釜山电影节看的,179分钟,中途走了几个韩国人,亮灯后也有几个韩国人昏睡在座位上,只有我和个位数的同胞在诺大的影厅里鼓掌到人潮散去

36分钟前
  • 【已被注销】
  • 力荐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里说过:“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40分钟前
  • DMartini
  • 力荐

“韦斯安德森式霸王别姬”。作为四川人完全无法理性评价的一部电影,充满鬼气,看完手脚发凉。

43分钟前
  • 拧发条鸟
  • 推荐

下沉年代,喝下孟婆汤之前——肉体与魂魄一俱消失,记忆彻底蒸发尽遭遗忘,来自冥河忘川畔阴曹地府中途,主人公的一次次回眸,精神顿首。这部电影,是破译时代密电码的通天塔图书馆——而非单一实体书的密码本。旧时代成长的川剧名丑,努力唱新戏,交错于大烟梦与批斗喷蛆大会,被豢养、阉割、毒打,啼笑皆非。不插电、艺术家手工做派的摄影棚,时刻笼罩着掩盖真相与欺骗自我的团团迷雾,同一套班底不断串场,永世轮回,台词风味绝伦,素人演员朋友们实力镇场,小演员尤其机灵出彩。卸下所有、轻装上路当然是个选择,但那并不意味着今生没有虚度。《椒麻堂会》的巴蜀,是你看完电影,才惊愕察觉其存在的昨日世界。舞台还在,但很寂寞。人间犹存,却很荒凉。

4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2021洛迦诺主竞赛-评委会特别奖+青年评审团二等奖。邱炯炯电影第二阶段开山作。「霸王别姬」做到的,「椒麻堂会」大部分做到了;「霸王别姬」没做到的,「椒麻堂会」做了很多。#年度十佳Mark#

5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老又老,新又新。

54分钟前
  • 原节子
  • 推荐

年度华语第一,不过分吧。

5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看完这部影片会短暂失语,兴奋与惆怅同时涌现,你固有的审美秩序似乎变得失灵。只想说,我想再看一遍。

1小时前
  • 装蛋的
  • 力荐

在这样的年代仍饱含着对过往两朝历史洪流中人民日常生活细节的追溯,且以极为稀缺独特的艺术工作坊式的方法完成。历史大舞台下的他方唱罢尔登场,民间传说中的阴阳神鬼孟婆,以及随波逐流于期间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堪称精妙的历史群像画卷。而献世诸多霸占着的主旋律票房大户们在如此影像映照之下就更显其小丑之态,当下这样的年代是配不上这样的电影的。

1小时前
  • 水怪
  • 力荐

非常幸运能在大银幕看到这部片子/当中国近代史的洪流穿过邱福的身体 溅出的是一代艺术家的绝唱

1小时前
  • PzJ
  • 力荐

从《痴》《姑奶奶》到《椒麻堂会》,一路证明,邱炯炯是天才。

1小时前
  • 抛开书本
  • 推荐

没想到看到了目前今年华语最佳,心满意足了~

1小时前
  • 天马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