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陆,8月31日

剧情片其它2011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玛琳·克雷平,Aksel Thanke,汉斯·奥拉夫·布雷内,英格丽德·奥拉瓦,Øystein Røger,贝特·莫斯特拉姆,Kjærsti Odden Skjeldal,Petter Width Kristiansen,Emil Lund,Johanne Kjellevik Ledang,雷娜特·赖因斯夫,Andreas Braaten,Anders Borchgrevink,Lennart Anker,艾瑟琳·斯黛洛,埃斯基尔·沃格特

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7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8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9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31 15:03

详细剧情

  安德斯(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Anders Danielsen Lie 饰)即将从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计划,戒毒所在乡下,所以安德斯已经被憋坏了。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从戒毒所里出来,来到城市里,为一份新工作面试。但是安德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工厂面试,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闲地到处乱逛。他贪婪地盯着大街上的人,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 人了。  时间渐渐地流逝,进入到了午夜,八月也即将过去。那些往昔如影随形的记忆再一次侵袭上安德斯的心头,让他既痛苦又无奈。可能,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奥斯陆的八月的结束,新的生活也会随之前来。  本片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

 长篇影评

 1 )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

世界上有無數苦難會從四面八方找上門來,讓人疲於奔命。世界上也有一種憂傷是從心裡長出來,它不會要你一滴血或一塊肉,卻讓你再也想不起來為什麼人會渴望看到陽光。

片中昂納許拜訪了一些老友,他和他們的對話,尤其是和那個喜歡引用普魯斯特的傢伙,每一句都像細針刺在我的心上。我為昂納許感到難過,更為他的普魯斯特朋友感到悲傷。

回想昂納許沒入水中的畫面,我感覺到他的孤獨、迷茫、憂鬱、虛無,我覺到,彷彿這些抽象又講不清的東西是一顆一顆滴水的冰塊碰觸在我最敏感的指尖。我可以理解這樣的靈魂為何選擇沉沒,但找不到藉口拉他上來。

人為什麼要活下去?我有我的答案,而昂納許的答案,卻是我一生中巨大的難題。

 2 ) 《奥斯陆,8月31日 》:影像的魅力和哀伤的沉沦

关于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城市,可以用既陌生又熟悉来形容,陌生的是,城市中每天都有无数的你不认识的人涌来,熟悉的是,那些走过无数次的街道,那些品味过无数次的美食。“奥斯陆,8月31日”一开始,就用快速切换的镜头将回忆放置在我们的眼前,当然,这并没有什么过分特殊的场景,有的,也只是奥斯陆这座小城平淡的一天。导演约阿希姆·提尔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将主人公和具体的时间告诉我们,而是通过旁白和零碎的记忆来铺陈一个即将会发生的故事。影片的开头很巧妙,当你不知道这些快速闪回的片段想要表达什么的时候,整个故事从一栋大楼瞬间的崩毁开始了。当然,没有人会在意这些变化,因为每座城市都处于变化之中,同样,也不会有人留意8月31日的奥斯陆会发生什么。

《奥斯陆,8月31日》这部电影对我而言,命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一个处于边缘社会的人想要重新回归的故事。导演从安德斯离开戒毒所开始讲述,在一天之内,安德斯的整个生活。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长期脱离了正常生活的人的艰难。正是因为这种艰难,才让电影显现出毫不做作的真实。影片中强调了两种关系,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得不说的就是导演对镜头的驾驭能力。影片中用了大量的中景和近景镜头来表达人物之间,身份,地位,关系之间的强弱变化,尽管这种镜头语言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和整部影片契合的非常完美。导演用非常简单的镜头和故事讲述了一个无解的问题。其中,安德斯的选择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整部影片想让我们知道,安德斯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与其说,导演讲述的是一个伪君子的故事,不如说导演讲述的是一个城市的悲凉和人性的冷漠。

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影片中的主角安德斯看似处于一个没有选择权利的空间中,其实不然,很多时候,他完全有机会做出改变现状的决定,但是,个体生命存在的高傲和尊严让他对选择有所保留,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做出最终决定的原因。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时候说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非常简单直接的阐明了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行为以及他做出的决定和即将产生的行为都和社会有着直接的关系。影片中的主人公安德斯一直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寻求一个稳定的基点,但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社会的构成很复杂,从安德斯进入戒毒所的那一刻起,他在社会中的身份以及关系都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是非常微妙的,当安德斯从戒毒所出来以后,他试图寻找之前的和谐,但是,微妙的变化让他所寻找的和谐不复存在,原因自然也很简单,因为他脱离了之前的和谐关系,在另一个封闭的社会中构建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关系网以及生活网。

安德斯在影片中的身份和当下社会有着非常好的呼应,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发生了冲突之后,这个时候,自以为的正确的价值观会发生裂变,这种裂变的直接后果就是进入一个命运的死循环。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影片中还阐述了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导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对话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了安德斯和周围的人的关系的变化,这种讲述的方式非常的高明。男主角安德斯的出场非常的特殊,邂逅一场死亡,然而并没能如愿。一个人自杀的原因不仅仅只有一个,而是多个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个人之间的关系。导演约阿希姆·提尔用非常细腻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安德斯的遭遇以及和他人关键的转变,整个过程也让我们明白了安德斯内心的挣扎。

安德斯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重新构建新的关系,重新面对新的工作等等,这些细节都表明了安德斯对生的执着。影片中的小高潮发生在安德斯和编辑之间的矛盾,也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让安德斯明白了自己的禁区和别人的底线。当然,安德斯是一个非常聪明,敏感的男人,他意识到弥漫开来的尴尬气氛,所以,他只能选择一走了之。这场戏代表了安德斯对世俗的妥协,尽管他对这份工作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热情,但是,他还是尽力去迎合。

整部电影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在这短短的一天中,安德斯走完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安排虽然有些急促,但是,浓浓的宿命感还是让人为安德斯感到惋惜。他清醒的看见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看见了这个世界是如何的以他不喜欢的方式运转,虚伪,妥协,麻木,庸碌,无奈等等,其实每个人都对生活有所不满,但是,每个人依然按照原本的轨迹过着自己的生活。或许,因为安德斯没办法把自己的灵魂交付给一个嘈杂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在腐败的哀伤中沉沦。

“我想结婚,生小孩,旅行世界,买房,享受浪漫的假期,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写一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系。我想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的晚餐,感觉非常的成功。洗冰水浴,跟海豚一起有用,办一个很特别的生日派对。活到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惧,整天躺着看云。拥有一栋装扮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马拉松,读一本很棒的书,一辈子都记得书里的话。画出惊人的画,表现出真实的感受,墙壁挂满画和深得我心的字句。拥有我喜欢的节目的一集,专注某个重要的议题,让大家愿意听过说话,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个浪漫独特的求婚。睡在广阔的天空下,去爬山,演出一部电影或在某个国家剧院演出,中大乐透,每天过着有用的日子和被人爱着。”

 3 ) 《奥斯陆,八月未央》:死去是一种孤独的艺术

(芷宁写于2012年6月2日)
    约阿希姆·提尔执导的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和他的上一部作品《重奏(Reprise)》在风格上有不少一脉相承的地方,仿佛都是他个人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的细腻再现,宛如纤细敏感的心情笔记,又仿若迷惘中的人的踯躅与探路,只是《奥斯陆,八月未央》让孤寂和绝望来得更冷寂一些。
    影片改编自法国小说《内心之火》,导演提尔似乎受法国影人的影响颇深,在胶片流转间总流动着法国电影的味道,例如侯麦早期对法国巴黎街头的拍摄方式就被提尔引入到了这部挪威语影片中,用于再现奥斯陆的街景,因而对该片也产生了这样的评价,“虽然也是讲述一夜间的故事,虽然也是话唠级的电影,但是这部影片和《日出之前》还是很不一样的。从质感和主题上来说,它更接近于法国电影”。
    看过《重奏》的观众还会发现,此片仿佛《重奏》的续篇,就像一个年轻的文化人在两个不同时段的历程,提尔曾表示,影片主人公和他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此看来,似乎可以把这两部影片当做提尔的内心写照,是外化了的不同时期的他的内心波动,提尔用他简单却哀愁的光影技法,在主角安德斯的游历中,在短短的一天中,寻找岌岌可危的存在感和生命的意义,在境况和心情不断被拖拽至承受底线的同时,也将安德斯的情绪和周遭的氛围营造地细致入微又冷白自然。
    影片将故事背景圈定在一个清寂的城市内,在北欧恬淡安闲的天空下,以缓慢移动的镜头,沉静地叙述着一座城市的美丽与寂寥,一个人的孤独与无望。虽然剧情略显薄弱,但其中的心理描写细腻而丰富,手法克制简约,不少细节充满亮点。从中不难看出导演想展示奥斯陆这个城市性格的意图,好莱坞报道也认为:“这部影片的拍摄非常细致入微,所有的细节都展示出了奥斯陆这座城市的特色和性格。”同时,本片出色的声效设计凸显了人物的困境和奥斯陆的独特,对叙事起到了晕染与包容的作用。
    该片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欧洲的现实社会,在物质和精神均丰沛的成长、生存条件下,一个敏感而脆弱的年轻文化人的迷失很具代表性。跟随着他游历的脚步,观众品到了一种无法消弭的孤寂和无助,年轻的涉毒者在返回正常生活的第一天里,找不到任何可以与社会与常人交接的点,被放逐的孤立感无助感便悄然而至且不断发酵,仿佛从来都没舍他而去一般,而他却也只能默默舔舐着内心的失落与痛苦,昔日的沉迷毒品,今日的孤独无依,其中的迷离与缺失如出一辙。
    虽然整部影片并没有过度渲染灰暗的色彩,却始终弥漫着阴郁消沉的气息,似乎究其所有也找不到存在的希望和生命的意义。伊始,影片便将一场自杀戏呈现得平静熟稔,仿佛安德斯走到水里的所作所为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其中所渗透出来的滞闷感和焦虑感却十分真切,宛若阴郁也是常态一般。
安德斯这一天的游历,并没有成为他重返社会生活的契机,反而令他坚定了自杀的信念。安德斯的绝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对重返常人生活所抱有的愿望,作为一个有过特别经历的人,他的愿望在现实中便趋于无望,他必须承受无法沟通的现状,话不投机的杂志主编、见不到面的亲人、不接电话的女友等境况都让安德斯的回归逐渐演变成了最后的挣扎。
    饰演安德斯的男星也叫安德斯,从小习琴的安德斯·丹尼尔森·李有种独特的文艺气质,十分适合诠释迷离中的文艺分子,在《重奏》中他便饰演过精神失常的文学青年。除却片头自杀戏的出挑,聚会上偷窃被发觉的刹那则更能体现安德斯的失措与迷乱。独坐咖啡馆听取周围人的谈话时,安德斯的表情令人难忘,周围的喧闹反衬了孤寂者的艳羡、寂寥与无奈,李和这个角色的契合度,让人感叹提尔的慧眼。
    临近结尾时,安德斯拒绝和女孩一起跃入游泳池嬉戏,他那澄明的眼神似乎宣告着他的决定。约翰·斯坦贝克曾说过:“悲伤的心灵能让人很快的死去,远比细菌快得多。”悲伤而文艺的安德斯注定要选择一个极致的消逝方式,手臂上针头的特写,表现的是一种无望的决绝与孤寂,也是一种令人心痛的妥协与屈服。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7581245_d.html

 4 ) 《奥斯陆,8月31日》

不同人物的画外音配以虚实相交的画面还是很有感觉的,虽然不是北欧电影一贯的季节性背景,但街道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还是赋予了很强的地域感。

其实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和角色定位,剧本已经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主人公与周遭各个类型人物的接触都充分展现了丰富的人情,同时结尾也给予了某种社会反思。

 5 ) 活着是种无法无法解释的状态

     人们总是带着那么多的向往和失望生存者,当看到荡漾的水纹填满了镜头,一种令人窒息的向往填满了心情。水,上上下下的沉浮着的液体,晶亮亮的貌似透明的东西。为什么要活着呢?
     八月的天气,热热的,就要蜕变的夏天,人们或者幸福的笑着或者说着自己的苦难,可是幸福又是什么呢?“幸福的人都是白痴”,因为幸福停滞了担忧,幸福凸显了不幸的苍白,幸福让生活变得充满向往却教会人绝望,总是那么多的小瑕疵,总是要离开的人和总要说再见的岁月。当一切都失去了颜色,心上留下个大大的黑洞的时候,曾经那么美丽的幸福,却失去了冲击力,不再晴朗。
    那些嘈杂着的说着话的人们,没完没了的愿望让人听着有些反感,看到人生是钟摆,陷入无聊的空虚之中,满足了又能怎样。曾经幸福的理由被剥夺,别人说过普通人的生活会让幸福来临,可一切看上去为什么还是那么平淡而不起眼。当你对着那些已经过上了平淡生活甚至已经有些成功迹象的人们说“你已经很幸福了”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若有所思的点头微笑,这不是幸福的标志,很明显,那些细小却繁多的瑕疵令幸福褪色了。
所以,不如在平静还没选择你的时候就把自己枪毙掉吧。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不断地询问着为什么活着的话会得到无数个会随着时间变迁的答案,为了爱情,为了亲人,或者仅仅是因为惧怕死亡,对死亡的渴望还没有战胜对痛苦的排斥。什么都给不了你答案,书本或者是电影,街上的行人,活的很快乐的人说不出答案,红灯绿酒也给不了你答案,那些匆忙的人走过匆忙的街道,他们匆忙地忘记了活着的原因。
     后来你看到活着并不是一个结果,活着只是一种无法解释的状态,人类完全有能力结束这种状态,在你被动地活着之后可以用自己的力量选择死去,屏蔽掉生命带来的一切,对幸福的向往,摆脱忙碌,摆脱必须承担的责任,摆脱那些说着他们需要你的人们。只是在这之前又必须要摆脱渴望和恐惧。
    

 6 ) 坏掉的琴键

周末和Echo去电影院,一番排除法之后,就只剩下这部我俩谁都没听说过的片子和某喜剧片campaign。看了看预告片,阴暗的色调和一脸忧郁的北欧小帅哥,依然不知道这部电影打算讲什么。Anyway,抱着可能会睡着的觉悟,还是果断挑战了这部看起来很文艺实际上也很憋闷的文艺片。

片头是一段一段不同口吻的关于oslo的叙述,各式各样温暖的生活的痕迹,画面却突然断裂在建筑物忽然轰然倒塌的声音中,像是预见着某种终结般的开始。奥斯陆,八月的最后一天。整部片子,讲述的也就是八月三十一日到来之前的这一天。短暂,却又沉重得像永远无法逃脱的日常。

画面通常是沉寂的。对白很少。有明亮刺眼的日光,永远偏爱黑色外套的主人公,和时而震耳欲聋,时而静得让人心疼的背景。这片子拥有着一切致人忧郁的要素:自杀未遂,吸毒,偏见,抑郁,名存实亡的友人,游离的家人,只剩一个名字的无法挽回的恋人,言谈之间笑容的停滞和微妙的气氛。

主人公聪明,俊秀,接受过良好教育,很容易招人喜欢,可是他却一眼看不到任何未来。他在一开始便下决心自杀,没有成功;在往日友人的劝慰鼓励下决定好好面试并联络被抛在一边的恋人,试图开始新的生活,没有成功;当他愤怒地把简历摔进垃圾桶,坐在咖啡馆里游离在外似的看着他人的生活,他人的幸福,我突然有些理解所谓"happy people are all morons“的心情。咖啡馆里那个女孩儿带着甜美的憧憬一字一句地述说着自己的梦想,一桩桩,一件件,"...and be loved",在下午的空气中是这样的温暖。也许我的人生也还是可以有梦想的吧,他想着,一面在餐厅里等待姐姐,等待那一丝亲人的温暖。他等来的只有猜忌的责备,和冷漠的不信任。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这片子恐怕不会是happy ending了。他一次次地经历幻灭与痛苦,余下的,恐怕只有愈加麻木的心,和更深更深的放纵自流。

躺在公园的草地上,睁眼醒来,暮色四垂,四周空寂无人,曾今热闹环绕的人群仿佛如同不真切的幻影。在party上的格格不入,带着怀念气息的叙旧,偷窃,再次购买毒品,夜场里的狂欢,片子的节奏也在加速地腐坏。深夜无人的街头,自行车在二氧化碳的烟雾里穿行,带一丝绝望与放纵意味的笑颜,笑着,笑着,笑容不断扩大,最终捂住眼睛让泪水渗出指缝。在晨曦里跳入即将消失的游泳池,看着明亮的初升日光,镜头晃动着穿过甜美安静的树丛,这最后一日的挣扎,终止于侧卧在床的一个恍若垂死的姿势。

八月三十一日已然来到。逝去的恋人终究无法挽回,而一同逝去的,还有即将被卖掉的家,以及重新开始的希望与可能。Anders说Thomas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想毁掉自己,那么这个社会应该允许他这么做。然而Anders渴望着关心,渴望着有人能对他付出爱,渴望着并企图艰难地说服自己还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然而他仍然把所有事情搞得一团糟,这一次,他是被动的毁灭自己,被毁灭的人生让他无法在相信任何变好的可能。他说,会好的,当然都会好的,except that it's impossible.

我一直记着他最后弹琴的那个片段。从一开始便发现了某个坏掉的不再发声的琴键,他一面磕磕碰碰的弹,我却一面担忧着这个坏掉的琴键会在何时终止掉整个乐章。坏掉的琴键,犹如简历上被抹去的那几年,空白横亘,阻断的却是全部未来的可能。

在最后,我甚至都在想,干脆让他shoot himself up吧,这样崩坏的过程至少能有一个结局。然而,像是传来一声轻轻的嘲弄,这崩坏的生活,怎么可能就这样轻松地结束,或者说,连结束都无力做到。周而复始的空镜头,坏掉的琴键,这崩坏的循环乐章仍在继续,仿佛无止无境的囚笼。

不知为何,对着一片寂静中升起的片尾字幕,坐在椅子上,却久久不愿起身。眼前总是晃动过那无声的琴键,坏掉了的,却一声声像是震动在心房。

 7 ) 台词

抱着一定是又闷又晦涩的文艺片的毫无期待的心态看的,结果还有些小小惊喜,对白依旧少,多数是主角独白,但写得都算精彩。演员都不会着力过猛,这也大概是我觉得看的不心烦的原因。我看完其实没有过分压抑的感觉,情节很简单干净,整部片对我的情感辐射是并无太大起伏的就好像看了部简单朴实的小短片。

摘一段喜欢的台词:

"I want to marry, have kids.
Travel the world. Buy a house.
Have a romantic holidays.
Eat only ice cream for a day.
Live abroad.
Reach and maintain my ideal weight.
Write a great novel.
Stay in touch with old friends.
I want to plant a tree.
Make a delicious dinner from scratch.
Feel completely successful.
Go ice bathing, swim with dolphins.
Have a birthday party, a proper one.
Live to be a hundred.
Stay married until I die.
Send an exciting message in a bottle and get an equally interesting reply.
Overcome all my fears and phobias.
Lie watching the clouds all day.
Have an old house full of knickknacks.
Run a full marathon.
Read a book that’s so great I’ll remember quotes from it all my life.
Paint stunning pictures that show how I really feel.
Cover a wall with paintings and words close to my heart.
Own all the seasons of my favourite shows.
Attract attention to an important issue, make people listen to me.
Go skydiving, skinny-dipping, fly a helicopter.
Have a good job I look forward to every day.
I want a romantic, unique proposal.
Sleep beneath open skies.
Hike on Besseggen, act in a film or play at the National Theatre.
Win a fortune in the lottery.
Make useful everyday items.
And be loved."

- Oslo, August 31st (2011)

 短评

以一种无比温柔的方式描述生活的窒息,所有人都试图尝试理解,但最终都和你保持距离,划清界线。男主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自尊,反叛,脆弱,和疏离,当这些杂糅在一起时,很难再用具体语言描述,但它却无比贴近我们每个人在命运面前的卑微与执着。电影的“社会指向”相当明确,但它的内核是极其私人化的。与很多好莱坞电影通过个体情绪服务“中心思想”的方式不同甚至相反,本片调动起一切外部因素,初衷只是为了让我们哪怕再靠近一点人物的思绪轨迹和内心。如何让社会进步或许本是个伪命题,人文关怀才是这个冰冷的八月所最需要的。

6分钟前
  • 北回归线
  • 推荐

燈蛾撲火?!

9分钟前
  • 北极光
  • 还行

普鲁斯特曾经说过,通过看女人的胴体来理解欲望,就像小孩通过拆解钟表来理解时间。但是,如果只是没有可供理解的欲望呢?如果没有寄托前行,在任何人眼里,你都将只是个瘾君子。你自己也只好认为自己是那样子。色调明亮鲜活的绝望中寻找希望,延续了导演处女作Reprise的风格。

1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从过往中寻找喜悦,可惜这一切都失败了。故事的格局很好,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将主人公的过往描述得清晰而生动。一个个人物从另一个侧面凸显男主角的身世行为心路。情绪在渐渐推进的剧情里越发饱满,只是节奏用力很平均,最后的爆发点哑了。

15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战胜不了的始终是心魔,不仅仅对毒品。男主骨子里透着强烈的孤独感

17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路人女孩向朋友历数自己的愿望:结婚、生小孩、环游世界、买房子、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维持理想体重、写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络、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晚餐、洗冷水澡、跟海豚一起游泳、办特别的生日派对、活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恐惧、整天躺着看云、有栋装满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全马、读一本很棒的书一辈子记得书里的话、画表达真实感受的画、墙上挂满画和深爱的句子、拥有喜欢的节目的每一集、专注某个重要议题让大家愿意听我讲话、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有一份每天都期待的工作、有浪漫特别的求婚、演出一部电影、或在国家剧院演出、中乐透彩、每天都过着有意义的日子、被人爱着…我听着这些,跟男主一样难过。

20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长时间的戒毒后准备重新过回正常人的生活,才恍然发现周围的世界都变了,自己已经毁了本该大好的青春。导演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很重,尤其侯麦,一个大龄青年在24小时之内寻找生命的意义,影片以台词为主,剧情很弱,心理描写异常细腻,了解奥斯陆的人应该更有感触。★★★★

2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你能看到导演的用意和摄影的用心 cast也不错的 可惜剪辑也粗糙了点

27分钟前
  • Fran
  • 还行

空旷暗示人所处的精神状态?

32分钟前
  • [Deleted]
  • 还行

我今年看过最爱的外语片. Cinéma vérité的终结者. 我看着电影, 感觉自己就跟着安德斯一起不停地游走奥斯陆. 最后跪坐在他床前看他结束8月31号这天. 太深刻的真实了. 太真挚的拍摄.这是我一直以来认为好电影的模板. 小故事, 大感悟.

37分钟前
  • 包子岛
  • 力荐

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当你站在奥斯陆的斜街或是弯道上瞥见「云层深处的黑暗」抑或「淹没心底的景观」时,你或许会和我一样,想到一首名叫《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歌。提尔这部讲述旧爱重逢的作品无疑是《重奏》的变奏:他之所以将「中年迷茫」与「年少轻狂」混剪到一起正是为了强调二者的同步性。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危中有机,机中有危。而「转机」正诞生于昨日与今日分手的那一刻:对明天好奇的人向前迈进,沉迷于过去的人向下滑落。男主是一个游荡在《奥斯陆,8月31日》里的浪子,当他「蓦然回首」时发现,未来已犹不可追,唯有记忆触手可及,而等待他的也必是《本命年》式的结局——在双簧戏台,疯狂的人民广场,用一张假钞,换一把假刀,保卫他的生活,直到大厦崩塌。

41分钟前
  • Muto
  • 力荐

受不了词语匮乏的写作。快乐的人全是智障。在嘈杂的派对里与面目模糊的人接吻,做爱,记不得任何人是谁,也无所谓是谁,只有一副空心的躯干从肉体深入世界的下水道。耳边年轻女子对生命的一切期待,与自己已无半点关系。社会应该允许一个人毁掉自己。爱你的人再也不接电话。曾经的爱人,女人,为三十岁悲伤,男人永恒地与二十出头乳头粉嫩的女孩在一起妄想永葆青春。活着,忍受世界无尽的空虚。

42分钟前
  • 0000
  • 还行

还不如说是北欧片本身的气质吸引了我。

46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现在社会有太多吸毒的人,只要染上毒品可以说这一生就毁了,不管之后怎樣努力振作仍是挫折,死亡不是唯一的選擇,但这样的人生,死亡卻是唯一想要的選擇。“远离毒品,珍惜生命”

48分钟前
  • 爱情海
  • 推荐

真悲剧青年的一生,今天在学校旁边的电影院看的,学生票4镑7,挪威语,英文字幕,觉得这孩子悲催到极限了,再看看自己又算了什么

52分钟前
  • 大赤赤赤赤赤兔
  • 推荐

镜头里的风光格外的漂亮寂静,男孩在人群之中寻找生活的出路。朋友,情人,家人,所有人都希望你做自己的决定过自己的生活,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是真正的绝望只有自己了解,回归毒品给予自己死的赞歌。可是影片好慢而且都是话唠,让人有点不耐烦了。

57分钟前
  • Morgan
  • 还行

生活就是这样 别人总说一切都会好起来 可是有多绝望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59分钟前
  • RITA
  • 推荐

LOSER的一天

1小时前
  • 青貓
  • 还行

可怜的男主。。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

真要講絕對的優雅,這部可以排到不知到哪裡去。

1小时前
  • Amushi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