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年代

爱情片美国1993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  米歇尔·菲佛  薇诺娜·瑞德  亚历克西斯·史密斯  罗伯特·肖恩·莱纳德  理查德·E·格兰特  亚历克·马克温  杰拉丁·卓别林  玛丽·贝丝·赫特  斯图亚特·维尔森  布赖恩·戴维斯  诺曼·劳埃德  乔纳森·普雷斯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剧照

纯真年代 剧照 NO.1纯真年代 剧照 NO.2纯真年代 剧照 NO.3纯真年代 剧照 NO.4纯真年代 剧照 NO.5纯真年代 剧照 NO.6纯真年代 剧照 NO.13纯真年代 剧照 NO.14纯真年代 剧照 NO.15纯真年代 剧照 NO.16纯真年代 剧照 NO.17纯真年代 剧照 NO.18纯真年代 剧照 NO.19纯真年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5 02:47

详细剧情

  19世纪的纽约,上流阶层的人士有着一套自己的判断标准和生活规则,要求体面、得体。年轻律师纽伦(Daniel Day-Lewis 饰)也不例外,他将与门当户对的千金小姐梅(Winona Ryder 饰)订婚。然而在订婚前夕,他与梅的表姐、刚刚离婚自欧洲回到纽约的艾伦(米歇 尔·菲佛 Michelle Pfeiffer 饰)重逢,二人 一见如故,情愫顿生。然而艾伦的大胆行为和追求自我的作风是不被那个上流社会所接纳和允许的,在大家的眼中她是一个讨人厌的怪物。纽伦却意识到这种性格的可贵,并且被这种性格所折服,如果不能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如果一生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礼数为体面而活,人生将是多么的空虚和苍白。纽伦想和艾伦私奔,然而梅却怀孕了。虽然想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是却同样不想伤害他人的这对爱人,最终选择了放手。纽伦和梅结婚了,脾气和顺的梅一直处于无辜的中心。然而直到梅的死去,他们才看见了事物的另一面……

 长篇影评

 1 ) 如何理解纯真的含义

记得以前看过的一句话:单纯不是知道的少而是坚守的多。看过纯真年代的大部分人都在争论纯真的到的是Ellen还是May,Ellen在外漂泊多年,后因婚姻触礁而归国,她见识多,对物质环境多不在意,不故意划分阶级差距,原著中说她见识了夫家数不尽的奇珍异宝,有无数的画家排队想要帮她画像,她过了多年这种众星捧月的生活,但当回到纽约时,她也可以迅速习惯住在与潦倒记者,裁缝为邻的“贫民窟”,并且用婚变后的残骸把自己的小房子打扮的颇具生活气息,虽然婚变的原因是丈夫风流成性,她却比她丈夫表现的大气许多,她从未在任何人面前控诉过丈夫来博取他人的同情,她一直是向前看的,newland喜欢她简直是必然的,两人有太多太多共同点,Ellen的离经叛道,Ellen的口不择言都是newland想做却做不到的,她对上流社会的那套阶级论不屑一顾,帮女仆披上自己的斗篷去给邻居送花,在银行家的夫人名誉扫地时公开支持,Newland对Ellen已经不能用like和love来形容,应该是adore,Ellen与newland的心灵是相通的,这样相似的两个人怎么可能不互相吸引,所以评论里说Ellen蓄意勾引newland的说法不成立,而当双方都查明了彼此的情谊后,Ellen选择的是刻意保持距离,几次出逃都是为了躲避newland的疯狂追求,她并没有太过于在意世俗的看法,她与上层社会所摒弃的“粗俗之人”交朋友,公开支持快被除名的银行家夫人,这些连newland都无法想象。如果她真的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自私,以newland那样的疯狂,她只要不作回避,早就可以与newland在一起了,May根本不会享受半分婚姻的温存,而是没有尽头的煎熬,就如她在欧洲丈夫家一样,她当然是不愿意的,因为她对未来的表妹夫已经产生了“非分之想”,她愧对May,她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放弃newland,在Ellen与newland的爱情中,Ellen背负更多,她离经叛道过,她知道其中滋味,她不愿newland为了她背负这么多,也不愿意May和明戈特家族被淹没在谩骂和嘲笑中。她是不在乎所谓上层社会的看法的,但是她在乎的人却非常在乎,所以她只能妥协,独自离开舔舐伤口,说她自私,她伤害了谁?反观May,永远以单纯的形象示人,只会不轻易间将newland抓得死死地,让他永远寻不到机会逃离她的身边,婚前说要给newland一个机会(此时还不知道newland与Ellen互生情愫),让他寻求真爱,结果火速请求母亲同意将婚期提前。不经意间提起Ellen来刺探newland的心意,然后将一家人对Ellen的处理进行隐瞒,为让丈夫不再与Ellen藕断丝连就联合家族对她进行财务逼诱,强迫她回到丈夫身边。在还不确定怀孕的情况下告诉Ellen自己已经怀孕,让Ellen心怀愧疚的离开,她披着单纯的外衣,让所有人同情怜悯她,这就是所谓的纯真?相比于May,Ellen才是纯真的代表,她什么都懂,知道万事万物的底线在哪,尽量不去伤害别人。插一句那些骂渣男小三的人真的看了这部电影吗?还是颜值即是正义,话说我觉得选角非常好,菲佛大美女的气质与Ellen非常吻合,即使笑容再灿烂也像是冬日的阳光,明媚却带有一丝寒意,Ellen在经历了那么多后回到故乡,带有的笑容就应是这个样子的,若即若离,这也是她与众不同且吸引newland的一个地方,newland觉得奇怪,每次久别重逢都想不起Ellen的脸,仿佛每次她都是一副新的面孔出现在她面前,而菲佛对我来说就是这样,她好像有魔力似的可以让我不停地爱上她,Ellen和菲佛就像是融为一体的,角色,演员都是我的爱,这样的电影真的不多见

 2 ) 遗失了的上流社会浮世绘

在被这部影片打动之前,我脑子里倒是有一些与舒缓、优雅、高贵、纯真毫无关联的东西。 对于《纯真年代》里的贵族们,无论是斯科塞斯还是伊迪斯若顿(原著作者),很显然都懒得用如同他们地位一般高贵的镜头或是语调去描述他们,通常他们的言行格调都不与他们家里四壁挂满的艺术画成正比,反而别人的私生活八卦却是他们饭桌上的主流话题。 事实上,“贵族们”总是很难受文艺作品待见,尽管出镜率高,但大体上都与正面口碑的累积无关。(狭义上的贵族与我们的时代和生活相去甚远,本人这里从广义上进行解读,或是家族大亨,或是商政界名流)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现象倒是能凸显文学和电影大众文化消费的本质。这些身体上流淌着“贵族”血液的人,过着《私人订制》里所说“宁愿撞死也不亲手开门”一般的生活,如果还有一些高尚的品格或是超凡脱俗的道德,那就很容易激起大众不满,即使真有,也不能在作品里被描绘得尽善尽美,总要加一些险恶、歹毒、保守、算计之类的元素在里头。 观众的不满倒不是简单的“红眼病”,更多的是人性潜意识里的公平诉求,也不乏诸如“宁愿一起穷死,也不愿你先富再拉我富”之类的想法,好一点的说法是佛曰:众生平等。我在这里输给你,总有赢过你的地方;另外,这些作品稍有不慎,便会被很容易的贴上物欲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标签,这关系的就不是作者的技艺问题,而是被上升到道德人品的高度了。 当然,也有一些壮士去懵头懵脑的趟这块雷区。比如说郭敬明的《小时代》,亮瞎人眼的物欲和拜金,结果被知识分子精英们批得体无完肤,导演本人更是被批得人气又上升了好几个档次,脑残粉纷纷进化为死忠粉,以至于后来郭敬明对《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说出“没人能成为我前进目标”之类的话了(原话记不清了,意思大体如此)。 非要改善这种尴尬现状的话,个人觉得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将知识分子精英纳入“贵族”社会圈。可怜的“贵族”们其实最缺的就是说话人,即最缺的是能在社会系统中拿捏话语权的意见领袖,而不是傻乎乎的伸脖子挨宰。站在传播学视角上,这可被称为传播障碍,缺的是有效的双向沟通。也正如佛说:众生平等,“贵族”们不都是三头六臂的恶棍,俗人也并非皆为混日子的五体不勤者。说白了,谁家孩子不是孩子。 再说回《纯真年代》,斯科塞斯前一部片子是《恐怖角》,第一次涉足惊悚题材,本片也是第一次以文学名著为创作蓝本。所以个人看来,导演完成本片并非出于什么急切的表达欲望,只不过是想甩掉之前街头、酒吧、混混、黑帮的风格印象而已,力图精心筹备一桌精致典雅的晚宴,彰显自己在导筒面前的自信。郭敬明拍《小时代》,大致也逃不出这个心理范围,能导能写,文能上畅销,导能上热映,确实谁又敢作他的偶像?不过这些也就俗人的瞎想,业界行话都称作“艺术追求”。 《纯真年代》的文学代入感很强,小说味很浓,给人一种阅读视听版小说的强烈错觉,例如“黑框重点提醒”,“情感宣泄时的画面定格”。但这丝毫不能抢了影片视听效果的戏,与配乐同样优雅的镜头摇位,总能让观众陶醉在这个“充满寓言”的世界。这些华丽的外围建构亦足以使本片跻身经典。 《纯真年代》实质上有一个叙事重心转移的过程。前部分着重于对贵族生活的刻画,在与我们时代和生活相去甚远的情况下,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作者对保守主义的嘲弄与批判,这些人安于现状,人伦方面性格保守,宁愿相信前辈的经验判断,也不愿加入丝毫个人的理性思考,这正是与“自由主义”最迥异的差别之一。最后这种流行的思维模式压抑人性,酿成了一桩又一桩的情感悲剧,让人在本可改善的悲惨境况下苟延残喘,这点几乎可以与封建主义相提并论。 在经过前面足够丰满的铺垫之后,后面便开始了爱情故事的构建。有人评论《纯真年代》“不用多想,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三角恋故事。”,对于这个简单,个人觉得倒是过于轻薄,事实上人类情感都是共通的,即使有什么畸形的不伦恋,在如今也早已被写烂。所以影片里的爱情故事最令人唏嘘叹惋的地方应在于时代背景和社会烙印将其置于的特殊处境,身处保守的上流社会圈,面对锐意却不敢革新的美国社会,这段三角恋,每一个涉事者的悲痛都牵扯着他们生存的宏观环境,而这远非一个人、一个家族能左右。 还有人在影片下留言:“我也想拥有一份这样的爱情”。如果这位朋友的自虐倾向还属正常值的话,第一:没人不允许你作未婚夫后又爱上另一个人;第二:你与任何人的结合都不会有太多人的持久关注;第三:在情感上战斗的,身前身后都只是你一个人。 这大概才是问题的症结。 最后,关于片名《纯真年代》,影片中解释的是梅眼中的世界,纯真美好。梅的逝去则暗喻着纯真年代的逝去,导演凭此表达对双亲健在时代的怀念。 而事实上,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纯真年代,它不但已逝,且离我们越来越远,不过能令我们释怀的是,它给我们留下的印记却不曾有丝毫消逝,即使是被动接受,就像男主角纽伦一样。

 3 ) 《纯真年代》,一篇影评

昨晚在北京电影节的大银幕上重温了《纯真年代》,一幅两个多小时的19世纪末纽约上流社会饮食男女的画卷,当字幕浮现,伴随着如诉如泣的音乐,我再次感受到当年那股想哭的冲动。这种感伤唏嘘的情绪如此强烈而久久萦绕,以致于我决定提笔写下这篇影评。

马丁“最暴力”的电影?

当回顾自己这部关于19世纪末文雅的痴男怨女的浪漫电影时,马丁斯科塞斯说,“这是我拍过的‘最暴力’的电影”。考虑到马丁曾拍出震惊世界的《出租车司机》和影史最好的强盗片之一的《好家伙》,而发行于1994年的《纯真年代》却让他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拿到了“PG”分级,“最暴力”的形容似乎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如果从影片风格和视听语言的层面来看,从某种程度上,你能明白导演说的“暴力”指涉的是什么。马丁斯科塞斯一直在我心里地位珍贵,他当年的《意大利电影之旅》、《美国电影之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从电影史、电影语言的进化、西方文化艺术传统以及影迷的爱与趣味(不可或缺的)这几个角度,全方位给予我难忘的电影启蒙。马丁不仅仅是一个导演,他也是个电影研究专家,对电影语言有着深刻认识的他对于电影视听风格的设计也是高度自觉的。纵然在如《赌城风云》、《好家伙》、《愤怒的公牛》,马丁向我们展现了很多令人惊叹的长镜头运动、高速摄影和高超的蒙太奇剪辑,但论电影语言的夸张与极致,在马丁的作品序列里可能真的要数《纯真年代》。

从精心拍摄的影片开场字幕片段(这一段不是马丁本人拍摄,而是特意请来了这方面的拍摄专家),蕾丝花纹格的滤镜下,一朵朵缓慢绽放的花朵,配以感伤而庄重的古典交响乐,如此巧妙地勾起观众的怀旧情绪,就可以看出影片的一切如影片内所表现的那个社会一样,都是如此讲究形式与细节。到了正片里,除了满到几乎要溢出屏幕之外的美术服装细节之外,那些宴会上流畅灵活的镜头运动,突然插入的高速大特写,戏剧性的布光(对跳动的火焰光效的制造令人赞叹),特别是几乎已被抛弃很久的各种光学手段的有技巧剪辑:连续地淡入淡出,多重曝光、划出以及突然的变焦和圆形遮罩,更不要说各种巧妙插入的拨动观众心弦的背景音乐。自从好莱坞电影进入七、八十年代,经受了“新现实主义”、“新浪潮运动”的影响和电影技术手段的发展,越来越追求更自然、更不干扰观众的的极致视听体验以来,这是一部鲜有的重拾这些好莱坞经典时期的视听风格的主流电影。这些技巧单看在现代电影的语境之下难免过时而做作,因为这些技巧是为了给影片里的人物情感和高潮片段打上“着重号”,仿佛导演时刻跳出来,敲黑板划重点:注意啦!这里男主角爱上了女主角,看!他们四目相对!不仅如此,马丁还在寻回传统的同时大胆打破常规,剧中人物有时毫无征兆地直视观众,无情地打破窥视的幻象。

因此,马丁说,这部电影是他“最暴力”的作品,创作者在把观众裹挟进电影中痴男怨女纠结的情感世界的同时又“粗鲁”地用某种间离效果把观众拉出来,这种“暴力”的视听结构与整部电影里所表达的故事和主题高度匹配,以致于超越了大众文化商品的矫揉造作,而形成了一种风格和形式,如果用画作流派来类比的话,《纯真年代》就是一部以巴洛克风格创作出来的十九世纪后半期纽约上流社会浮世绘。当男主角亚契在卢浮宫里盯着那幅巨大的鲁本斯画作的时候,你知道马丁对这样的类比是会认同的。

巴洛克大师鲁本斯的画作《升天的亨利四世和玛丽德美第奇摄政》

“情节剧”,风格即是一切

为什么在谈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首先谈到的是它的风格和形式,而不谈电影的叙事内容。一来是影片的风格和形式本身就十分突出,无法绕过,二则是这种强烈的外在形式恰恰说明了这部影片的实质。就像《洛城机密》之于黑色电影,《与狼共舞》之于西部片,《纯真年代》是一部马丁重拾经典好莱坞情节剧电影范式且大胆变奏之作。

情节剧,是理解本片的另一把关键钥匙。

情节剧的英文是melodrama,‘melo’ for melody,合起来就是指伴有音乐演奏的戏剧。最早是指在维多利亚时期(十九世纪中后期)在英国社会发展出的一种通俗的戏剧形式,特点是夸张狗血的剧情,刻板化的人物以及渲染人物行动和情绪的现场音乐伴奏或歌唱。这种戏剧形式应该是由意大利传统歌剧和法国感伤喜剧影响而发展出来。在这种戏剧中,主宰整个舞台的是剧中人物强烈的情绪流动,而音乐作为情绪渲染的利器是情节剧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当时重要的流行文化,原小说里对流行的情节剧和当时观看情节剧的文化风俗都有所表现。电影里也亦如是。开场即是在旧歌剧院上演的歌剧《浮士德》中爱情的片段,这里的歌剧《浮士德》是经过通俗化改良的,原小说不无讽刺地描述道:“德国的文本,法国的歌剧唱腔,由瑞典人来表演,翻译成意大利文然后专供说英语的观众。”因此可以推测电影里的《浮士德》是一出情节剧化的歌剧。而在电影三分之一处,大家聚在一起看的就是当时很流行的情节剧剧目《肖兰》(《The Shaughraun》),也正是在此剧强烈的情感感召下,男女主人公第一次借着讨论剧情来互诉衷肠。

本片改编自伊迪丝沃顿的同名小说《纯真年代》,小说于1920年赢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小说类奖项。伊迪丝沃顿也是第一位获颁普利策奖的女性,她自己就成长于小说所描述的时代和环境,19世纪中后期的纽约上流社会。对原小说的改编十分忠实,美术场景和服化道的细节就不细说了,大段的旁白和很多人物台词是直接引自小说。但马丁最精准的地方是还原了小说的情感内核,并采用情节剧类型的方式予以改编。

情节剧类型电影的诞生要追溯到好莱坞的默片时期,这是电影这种大众媒介对当时的流行文化情节剧戏剧的融合与借鉴。在好莱坞电影的源头处,一种是卓别林、巴顿等更偏杂耍和动作性的闹剧片,另一种是格里菲斯式的更借鉴戏剧、追求叙事性和人物内心情感的正剧和悲剧,如他的《残花泪》、《世界的核心》等一系列的影片,“建立了情节剧的风格、基调和主旨”,“通常来说,‘情节剧’用来描述一个正直的人(通常是女性)或一对男女为压抑的和不公平的社会环境所牺牲“(这不就是《纯真年代》的剧情描述吗?),而好莱坞对背景音乐的使用则为默片引入戏剧表达时提供了听觉上的维度和情绪上的强化。从此,情节剧电影一直是好莱坞推出女明星,吸引女性观众的重要类型。

进入1940年代,德国的流亡电影大师马克思奥菲尔斯主导了好莱坞情节剧电影的创作风格,他的3部影片《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被捕》、《鲁莽时刻》里”流畅的摄影技巧和精致的场景把他的角色们封闭在一个爱情为压抑社会的物质虚饰所吞噬和淹没的世界中“。(当然我认为奥菲尔斯最好的几部作品依然是他在欧洲的创作,如《欢愉》)。与此同时,在英国的大卫里恩也贡献出了影史上最为重要的情节剧电影之一《相见恨晚》,该片对后世影响颇大,直接启发了比利怀尔德创作了喜剧变奏版的《公寓春光》,而观看《纯真年代》,你也会发现其对《相见恨晚》如何展现和放大男女主人公内心情绪波动的构图、布光等手法多有借鉴。

当然,经典好莱坞时期的情节剧电影在1950年代后,在原本是柏林的戏剧舞台导演的道格拉斯瑟克的一系列特艺彩和高雅女明星主演的票房大片上真正迎来这个类型的黄金时刻。瑟克对于情节剧电影的形式以及其与美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层联系有着一针见血的认识,“慢慢地情节剧的观念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这是一种我在美国电影里发现的完美形式。它们是天真幼稚的,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反讽,吸引瑟克投入到情节剧电影创作中的,不是情节剧本身狗血的你侬我侬的故事,而是情节剧作为载体可供风格和形式发挥的空间。作为风格大师的瑟克的每部情节剧电影都是用他的视听“管弦乐队”—固定的摄影师、布景师和美术指导、音乐指导、服装设计赋予影片独特而强烈的风格,艳丽的色彩,非自然主义的打光,突然插入的跌宕的音乐,瑟克甚至有意地给影片带来一种塑料般不真实的华丽风格,反而对观众产生一种间离效果,让观众不是一味的沉浸在爱情故事的感伤中,而是对这背后的人为的社会环境也有所感知。对于瑟克来说“情节剧时不仅仅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而且还讲述一个制约爱情的社会环境。这个爱情事件剧所深入的社会结构如同爱情本身一样重要。”

道格拉斯瑟克的《深锁春光一院愁》

啰嗦了一大圈好莱坞情节剧电影,回头看马丁的《纯真年代》,才会发现他作为一个导演是如此精准而富有创造性地掌握了情节剧的种种构成因素。影片的故事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男女主人公爱而不得的压抑的三角恋故事,这种已婚男心猿意马的故事每天在社交媒体上也不知道要看多少个。但马丁和他的视听“交响乐团”一起,用非凡的视听风格将这段爱情的发生、发展、绵延的过程,以及个中的压抑、痛苦、感伤、幻想等种种恋爱中的情感都细腻而真实地传递出来,主导影片推进的并不是剧情走向而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走向,这可以说情节剧的某种极致了。当然,影片的三位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米雪菲弗、薇诺娜赖德也贡献了相当精彩的表演,这三位演员都是导演选角时的第一考虑人选。无论外形、气质还是表演上,都做到了对人物的精准刻画与还原。

同时,影片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镜头对于片中人物的饮食起居、服饰用品,居住环境和交通工具不遗余力的捕捉和呈现。影片在人物的交谈中,和旁白叙述中,常常插入大量的特写镜头,如宴会上的每一道菜肴、精美的摆盘、各式各样的鲜花,壁炉的火焰,点燃的雪茄乃至剪雪茄的精美器具。这样如博物馆般的展示在影片的前半段特别频繁,一开始我甚至有些疑惑,这是否在干扰叙事。可当你不知不觉被这些细节裹挟进去后,你发现这些当时纽约上流社会的饮食男女之事的种种细节都是叙事的一部分。它们构成男女主人公存在的物质世界,也是施加于男女主人公这样自然流露情感的人身上无声的“暴力”,这样不公开展露甚至没有具体施害者的暴力甚至残忍过黑手党世界的真刀真枪,我想这也是马丁说《纯真年代》暴力的原因。 这些细节是影片文本的重要组成,不沉浸在这样的世界里,作为当代人的我们很难感受到男女主人工在当时所承受到的来自家族、社会,特别是那个那个小圈子上流社会的压力,也才能体会到男女主人公所受到的压抑,性压抑,爱的压抑甚至自由哭泣的压抑。正是在这样的压抑和禁锢之下,方突显出自由爱情的宝贵。

所谓爱情,不过是一种幻想性~关系

影片的结尾处,亚契拒绝了儿子让他上楼的请求。跨越重洋和岁月,当他终于来到昔日魂牵梦萦的爱人的窗下,他却止步不前,而是闭上眼睛,沉浸在幻想之中。

如果当时在海边,当帆船经过灯塔时,她回了头,一切又会如何?

《纯真年代》结尾处幅奥伦斯基夫人海边回眸的画面,说是最好的电影结局之一也不为过。这一结尾画面的运作机制犹如梦境和电影,都是虚幻的欲望的满足,因为它缝合了整部电影积蓄起来的情感力量,让观众和男主人公一起,在幻想中达到了短暂的满足,那一瞬间,蔓延整部电影的压抑、欲望、激情、悔恨和痛苦都得到了释放。然后,幻象消失,重回现实的男主人公选择转身离去,不去与真实的奥伦斯基夫人相见。因为他已经在他的幻想之中赋予这段情感最美好的结局,这个幻想也许在他整个一生中都在不断重复,而转身离去的他也知道,他的余生也将怀抱这个美好的幻象活下去。在这个时刻,哪怕再对男主人公的出轨心怀不满的观众也会体味到他的怅然若失和伤感,因为我们共同品尝这一美好的幻象时刻,也共同感受到了跌落回现实的苦涩与失落。看似满足而从未被满足的欲望,最难将歇。

其实,如果当时她回了头,一切不会怎样。他们依然逃脱不了那个社会加在他们身上的情感和道德枷锁。所有人都深知,爱情最美好的时刻,是它仍在幻想界的时候。很难说,亚契对奥伦斯基夫人的一往深情,很多不是来自他自身的想象和解读,在影片里也有不少亚契的幻象段落。在幻想里,爱情和欲望才会如此诱人,在幻想里,亚契和奥伦斯基夫人才会找到逃离这个“三百六十五天风血刀剑严相逼”的现实世界。一旦这样的幻想要落到实处,要真真切切的在一起,他俩也逃无可逃,只能面对丑陋的现实。所以奥伦斯基夫人才会哭着对亚契说,“我只有放弃你才能去爱你”。这也是为什么亚契最后不愿意上楼的原因,他怀抱这份幻想太久太久,他早已没有勇气再次踏入实在界,作为一个old fashioned man,他宁愿选择再次逃避到自己的幻想中,维持住了这份幻想,也就永远维持住了他俩美好的爱情。

情节剧里永恒的伤感基调正是来源于处于想象界的恋人遭遇了实在界后的产生的失落与挫败。所以,爱不爱,在不在一起,都不是电影里最重要的事情,制造出那份幻想的美好以及幻想撞击现实后的失落,才是最关键的。就像电影中那幅伴随着感伤的女声吟唱男士们纷纷在大风中按住自己的呢帽的画面,传递出一种介于真实和幻想之间的气质,将感伤的种子悄悄埋入观众的心中。

彩蛋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看完一部电影后,啰嗦了这么多。如果你还看到了这里,我将奉上彩蛋几枚,没错,马丁的19世纪情节剧电影就不能埋彩蛋吗?

1,发现这位婚纱照摄影师是谁了么,正是爱出镜的导演本人。

2,影片结尾处,导演打出了献给他的父亲Charles Scorsese,他在这部电影完成前去世。而导演的父亲Charles Scorsese和母亲Catherine Scorsese在亚契去接奥伦斯基夫人的火车站场景中作为群演留下了身影。

3,影片那些优雅睿智的旁白贡献者是奥斯卡影后乔安娜伍德沃德,也是保罗纽曼的妻子,人们一直对《纯真年代》三大主演赞不绝口,殊不知还有一位幕后boss。据IMDB的说法,电影里有一处挂了乔安娜伍德沃德的画像,然而写到这里精疲力竭的我已经不想去找了。贴一张她和保罗纽曼的剧照吧。

 4 ) 去它的纯真

今天真是火大了。一大早上了豆瓣,没事看了下这几天看过电影的影评。等我看完纯真年代的全部17条评论,我真是忍无可忍了。

评论很多都说Ellen如何纯真,真实又脆弱,狂汗哪。丫刚认识男主角的时候那种眼神和口吻,哪个未婚妻受得了,大家都是女人,装无辜蒙谁呢,坐在火炉边假假低头垂泣让傻小子手足无措心生无限同情这招用的可溜呢。俺不是卫道士,只要你有这个实力,女人主动不是罪,用点小手段大家心知肚明,可那是人家的未婚夫(那个时代订婚比俺们结婚还郑重),这个人家还是你的小表妹...不要以为没有床戏就是纯洁爱情,May清澈眼神映衬下,这俩不折不扣就是那什么什么

newland也不是什么好鸟。电影开头就有一段旁白,说他之所以和may订婚是因为他认为娶一个这样在上流社会眼里认为最完美的妻子可以使自己不偏离社会的主流规范(大意如此)。可见newland其实并不是个多么纯真、多么至情至性的人啊!他并不真正厌恶俗世,对主流社会的名利之类还是追求的。到后来真的结了婚,又发现自己忍受不了和自己不爱的妻子一起的生活,于是又开始谋划着怎样和婚外情人来个惊世骇俗、“纯真"爱情至上的弃家大逃亡了。真是绝顶自私的男人,符合社会法则的规矩生活也要试验一下,婚外的激情浪漫也不能放弃,却全然忘了婚姻是意味着责任的在宗教和法律面前的承诺!一个女人一生的幸福都变成了他为满足自己私欲的试验品和牺牲品!而这个男人,享受了一辈子有能干的贤妻扶持着的美满家庭和人生,到了晚年还可以回忆回忆年轻时的一段不寻常的美妙情事、在精神享受一下得不到的爱情带来的淡淡忧愁残缺美感......却还以现实社会法则不能违背的借口当自己的挡箭牌假装无奈!我靠!

最可气的是N多评论说may阴险。她不过就是在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做母亲的时候告诉了第三者自己要做母亲了啊,不然老公就被人拐跑了啊。那个时代丈夫和名声都是对女人重要的不得了的东西。难道男人出轨女人就非要任之由之,末了临终前还要托孤一样把丈夫托付给丈夫的情人,自己的表姐?再说了,她所作的一切也并不都只是为了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may是真真切切地爱着newland啊

newland和ellen如果真的相爱那么你们就努力争取在一起啊,既然你们承受不了来自社会和自己内心的巨大压力,那么你们就什么都不要做,即使情难自禁做了,那么你们就不要让may知道。两个人假仁假义的好像成全了may,却不知道早已明白事实真相的may承受着多么巨大的痛苦。明明自己是无辜的,还得对伤害了自己的两个人心怀恩。。。

anyway,平心静气的说,这部电影还是很美的。我承认那个夕阳西下独帆过尽的场景无限伤感,险些要上了马丁.斯科塞斯的鬼当。电影这个东西,杀人放火的罪行都可以拍得荡气回肠,更何况是这种所谓的惆怅的爱情呢
  

 5 ) 纯真年代

《纯真年代》是一部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米歇尔·菲佛、薇诺娜·赖德等人主演的爱情文艺片。该片于1993年9月22日在法国上映 影片改编自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1921年出版的的同名小说,剧情主要描述发生于1870年代纽约上流社会的三角恋情

纯真年代”并不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的赞美,影片结尾多组回忆主人公一生的横移镜头中,作为旁白的原著小说是这样形容梅的:世界在她的岁月中粉碎瓦解,然后形成一个新的世界,但她对此却是一无所知的。纯真无邪的她,对周遭的变动视而不见……她死时仍觉得这世界是一片乐土。充满爱与和谐,就像她的家庭一样。电影中,“纯真”是对虚伪的道德不假思索的顺从,也是艾迪丝华顿对自己也身为一员的,规范、传统、永远代表上流社会最美一面的贵族社会厌恶又无奈的讽刺。

 6 ) 纯真年代:我把情节给了谁,结局给了谁

看了一位品位高雅的小资女写的令人心动的影评,我才去下了《纯真年代》来看,只因实在爱慕这位小资女的美貌和腔调。

事实证明,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村姑要赶上小资女的品位,任重而道远。

《纯》的质感和它的名字一样,装得很厉害。虽然片中豪华的长镜头和特殊的光影效果,也偶尔让村姑我怦然心动,但这种好感大约来自村姑喝过几口劣质咖啡,而终因常年粗茶淡饭的缘故,村姑最终不能把它列为喜爱的影片。

《纯》的画面极尽奢华之能事,伴着故作深沉的画外音(朗读原著里的句子),不像一部电影,倒像介绍小说的电视片。应该说导演领会到了小说家的妙处,但对运用镜头和演员表达这些妙处时感到无能为力,就使用了画外音此等下策。电视剧《围城》也有这种好笑的方法——因为钱锺书文字的独特趣味性不可描画。这是艺术之间不能顺畅转化的一种现实,有阐述者才华有限的关系,也有一种艺术本身的不可替代性。用最灵活上乘的语言文字描绘一场音乐会,和去现场聆听这场音乐会之间绝对不是相等的。钱锺书的刻薄,张爱玲的悲凉,沈从文的悲悯,都离剧本很远,如果要拍片子,编剧要做的实在是比原著作者更为强大,否则只能失败。

言归正传,整个《纯》没有情节高潮,没有情感跌宕,没有床戏,没有脍炙人口的经典对白,实属闷骚片中的闷骚片,闷骚之极品,其中“骚”的成分实在不够精彩,“闷”却闷得价真货实——看了一半撂下了,过了半天,实在无聊,才捡起来。

1870年的纽约,人们穿戴整齐,虚伪到了极点,因为那时离1970年代肆无忌惮的乱伦、性乱还有100年之久。虽然一样也有好色的男人、空虚的太太,但是只能做不能承认,绯闻很多,但要用优雅的语言来传播。

情节烂俗,属于那种最普通的三角恋:男猪脚与他未婚妻(二号女猪脚)的表姐(一号女猪脚)相爱了,但因为世俗的缘故,男猪脚和二号女猪脚过了一辈子(看上去还很恩爱的婚姻),与一号女猪脚擦肩而过,彼此成为对方生命中的过客(实足知音体哦~)。

这场爱情的战争中,据说三个人都是痛苦的。但我并不同情男猪脚。

一号女猪脚——爱伦的夫家在欧洲,是个名门望族,她的丈夫是爵士,大家叫她爵士夫人。爵士搞婚外恋,按照当时的游戏规则,爵士夫人应当像没事人一样继续过下去。但爱伦竟然要求离婚。离婚在当时是一件合理但不合情,有理论没实践,法律允许但道德不允许的事。但这个女人不遵从规则,她为了她的心和她自己的原则,对丈夫的背叛提出严重控诉。

离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她回到纽约娘家的时候,纽约交际圈对她进行相当刻薄的刻薄。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她竟然没有对自己的离婚要求感到羞耻和痛苦,她那么泰然自若。她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她因为衣服不好看就拒绝参加party,聚会迟到亦不惭愧,她语言活泼,肢体灵动,她不端庄,她有想法,她有主张。

而二号女猪脚——梅是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她聪明,纯洁,是“最端庄的姑娘”。她与男猪脚门当户对。男猪脚叫纽伦,出身好,以品貌杰出著称,还是个律师。在他们订婚后,爱伦出现了,纽伦对她一见倾心。梅是人中之凤,然而吸引纽伦这种男人的,也许是一种与正统有偏离的倾斜度。——我想起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树长得挺直,比如高中语文课本里赞美的白杨,而在一些怀旧或思乡的小美文里经常提到一种“歪脖子榕树”或“歪脖子酸枣树”,这不是说作者的家乡或者旧事里真的就长着这么一颗树,而是“歪脖子”本身带着一种情绪或者说情调。一棵歪脖子树下的发生的故事,与一颗挺拔的大树下发生的,应该是两种风格吧。

“歪脖子”风情吸引了这个贪得无厌的男人。是的,我不同情他。这个闷骚的男人,表面是最规范的绅士名流,但骨子里却鄙视这一切。他享受因遵从规范而得到的认同和名誉,同时渴望灵魂的自由和纯真。他的未婚妻的端庄和无可挑剔,能让他获得尊重,他不敢亦不愿舍弃。然而她的端庄所带来的副作用——那种凝固的美(有别于爱伦的流动的美),毫无新意的言辞,完美无缺的修养,适应社会要求的做作,并不能让他感到快乐。在他爱上爱伦的最初,他仍然爱着梅,而且怕自己变心太厉害而急着结婚了。后来因为他得到了梅,而没得到爱伦,所以他渐渐不再爱梅,并且为了自己的变心,他找到了借口。他对自己说:如果她的冷静、可爱不过是一块落在虚无面前的大幕,那幕后是些什么呢?我从来没拉开过那块大幕。于是他合情合理地不再爱她。

当然,梅这种纯洁女孩的内心绝对不是像她看上去的那样。她有自己的一套计谋,如何攻守,失去什么,得到什么,在乎什么,忍受什么,她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在感情的战争中,她明察秋毫,无声无息却最为勇猛。但是她亦没什么好指责的,你可以像我一样不喜欢她,但她的确是贤妻良母,她最有利于维持家庭的稳定,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谢芳老师在大学操场上里对我说:“成长就是一种屈服。”(不知道为什么我记得是在操场上。)纽伦婚后看着她,心说:“对一个丝毫不认为自己不自由的妻子来说,去解放她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梅是那种一早学会屈服的聪明女孩。她为规范而生。

而一号女猪脚的退让则不能定义为屈服。她不是简单屈服的人,从她的离婚可以看出来。她反对不合理的规范,但是她绝对不是一个轻薄女子。她并不风流。她只是较为真实。她只是——不装。她善良,她不忍自己的私欲导致表妹的痛苦,所以她选择放弃。她的私欲控制得十分适宜,十分凄美。她说,因为他的人品,她爱上他,所以她是不可能让他改变的。一旦他变成一个随心所欲的放荡男子,他对她的吸引力将变得很有限。这是一段先验的悲剧感情。

如果纽伦和爱伦私奔了,他们的爱情也未见得天长地久,因为没有得到,这段情成了纽伦最美好也是最感伤的东西,他一生为之叹息,为之纠结,“她在他的记忆中,是最让他痛心入骨的幽灵”。而他与梅的恩爱婚姻和贾宝玉薛宝钗是一样的: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他在花店订花时,给梅订的是百合花,也给爱伦订了花,是黄玫瑰。白色百合花的花语相对比较单一:纯洁和高贵,一如人们眼中的梅;而黄玫瑰的花语较复杂,预示一种有故事的感情:珍重祝福、嫉妒失恋、试着去爱、再见、拒绝的爱,为爱道歉……

而且一个男人在花店同时为两个女人订花的这个情节,很有力地提示观众:白玫瑰与红玫瑰,永远是全人类的故事,是全男性人类的终身情结。而且一般的男人都会选择白玫瑰,让红玫瑰成为心口上的永远的一颗朱砂痣。不过自从王菲满不在乎地浅唱低吟道:我把风情给了你,日子给了他;我把思念给了你,时间给了他;我把照片给了你,日历给了他;我把烟花给了你,节日给了他;我把烛光给了你,晚餐给了他;我把情节给了你,结局给了他;我把水晶鞋给了你,十二点给了他;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我把眼泪给了你……女人终于在YY中获得了片刻虚幻的胜利感!耶!

 短评

那是一个男人都是戴礼帽的绅士而女人都是穿长裙的淑女的年代,那是一个行事讲究体面传统即使发乎情也得止乎礼不逾矩的年代,而现在是一个想打出“纯真”输入法最先跳出的却是“车震”的年代。

4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生活就象被强奸,当你无力反抗的时候,只能默默承受

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摄影与戏服美轮美奂,油画般古典安静的氛围之下是汹涌澎湃的渴望和冰冷彻骨的残酷。为原著和老马丁所折服!

10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Newland——男主的名字代表的就是纽约,这块新大陆上带着伦敦旧式的规则和新式的反叛。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婚外真爱,仅仅是因偷不得而念念一生。May是个典型好妻子,发现丈夫的异心也仍能温婉聪慧地给他选择机会。丹尼尔太适合这种多情又优柔的角色,而且正是因为这部戏导致他与阿佳妮情断。

14分钟前
  • 仲曰
  • 推荐

又是这种红玫瑰与白玫瑰亘古不变的讨论话题,不过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罢了。从May的立场来看,男主和表姐实在有渣男贱女的嫌疑,婚前的自由抉择空间给了,婚后又温柔大度勤劳持家,男主倒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我呵呵了。若想责任欲望兼得又没这个能力,总得付出代价吧是不。ps.年轻时的薇诺娜真绝色。

17分钟前
  • 张苑希
  • 推荐

人生就是这样,你会背负着无法向人说起的秘密终老,并且永远抓不住你最想要的东西,却无法有怨言。好难过

20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恬静浮华下暗涌的渴望和彻骨的残忍,笑着杀人从来不见血。片尾终获自由之身,来到爱人楼下却又静静走开,这份感情已被时间神化至不真实,竟无须用重逢去证明。终明了阿佳妮为何会爱DDL,MP一如既往大女人,可爱可敬

25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女人分很多种,像May 那样的,会很幸福

29分钟前
  • 亲爱的我呀
  • 力荐

迷人的镜头语言。男主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兼假道学,光说不练的典范,他根本没有爱过他的妻子,他甚至希望她去死。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平静度过一生。马丁的厉害之处就是把你吸入人类心灵这个公共厕所,且你走进去了还意识不到这是公共厕所,因为你也是个公共厕所,你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32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男人们的一个永恒问题:老婆和情人,你更爱哪个。慢,推进都是小说读旁白,时间跳跃有点意思。古典,主人公的行事原则包括那些世人看法,都跟那个时代有着脱离不开的联系。

3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有Winona Ryder这样的白玫瑰,还要Michelle Pfeiffer这样的红玫瑰作甚!

38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每当忆起她,他总感觉虚幻宁静,宛如画中的仕女,象征他所错失的一切。”马丁纯情起来配上眼花缭乱的视听语言真是不得了。

40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马丁·斯科塞斯也拍古代…好吧是近代爱情片儿啊。还是上流社会题材。可以说剧情毫无新意甚至老掉牙,但是主演们都TMD太帅太美了,无论是丹尼尔·戴·刘易斯还是薇诺娜·瑞德,都很有气质。所以整体观感很好。摄影和服装布景细腻精致很好看。旁白略啰嗦可以删去。结局太仓促,铺垫2小时结果虎头蛇尾略坑

4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看似多情的少妇也曾专情,看似纯情的少女也最无情。一间书房如同囚笼,困住男人的自由。炉火旁没有出口的话,终于把爱火熄灭。他习得全部礼数,却愿跪在她脚边亲吻。她忤逆任何礼数,却能放手成全别人的幸福。可这个故事哪有人会幸福,堂皇之下百花皆枯。那天我迷信,灯塔旁的你没有回头,便辜负一生。

4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15.9.20 尤其喜欢最后在楼下的一段,所谓“很久以后想到你还是会记忆一阵汹涌”的感觉能被影像化成这样,无敌了。私以为本片代表了马丁心里最柔情最雅致最温和的部分,就像《巴里·林登》之于库布里克。看到片尾那行字更是一阵唏嘘,老马他爹有老马这样懂他的孩子,太幸运。

4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破配音,使劲模仿。很讨厌Michelle Pfeiffer的嘴唇很讨厌!且丑。音乐不错,片中器皿美。

53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每當憶及她,他縂感到虛幻寧靜,宛如畫中的仕女,她象徵他所錯失的一切。

5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1.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老马丁首次让角色向社会屈服。2.不动声色后的暗潮汹涌,冠冕堂皇中的冷酷残忍,虚伪矫饰下的隐忍激情。3.服装与布景美若油画,摄影机近乎一刻不停地轻缓运动。4.复古的圈入式强调,及模拟歌剧院望远镜视角的摄影。5.帆船驶过夕阳下的灯塔,徒留我在记忆中勾勒你的倩影。(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很喜欢这个故事,但是老马处理有两点比较遗憾:1.相较于古典场面调度,摄影机运动和剪辑都过于现代,影片整体节奏可以更慢、更稳;2.MAY复杂性完全被两位主角戏份作空,成为一个仅有叙事功能的局外人。但事实上,这个人物其中的“纯真”和隐忍,如若构成三角对戏,整个电影深度会上一个档次。

1小时前
  • Peter Cat
  • 推荐

居然有人说梅有心计……?请问一下你的表姐跟你老公暧昧你心里不急吗???你会两手一摊,好,你们是真爱,我离婚成全你们???有意思。“我在信里看出你有些忧郁……”“但你来了就不一样了。”这种语言挑逗大家看不出来?就算是年轻时的朋友,也不会在表妹和表妹夫结婚之前单约自己的表妹夫吧???“他会给他的情人送黄玫瑰吗?”这句不是勾引是什么?谁是谁的情人?还有第一天收到信故意第三天回的欲擒故纵……丈夫出轨是有错在先,但自己跟众多男人闹绯闻就是正确的???还有纽伦,既然不爱梅想带着艾伦离开,还要跟梅doi生孩子?艾伦结婚前干嘛去了?无语太无语了……只能说女人才能看到女人的小心思,我和妈妈都这么认为……那些感叹真爱的,祝你们也拥有这样的表姐。

1小时前
  • 蓝莓波子汽水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