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罪少女

剧情片韩国2017

主演:全余赟,徐永嬅,高媛熙,刘在明,徐现宇,李春,李泰京,全昭霓,许栋元,李瑟儿

导演:金宜奭

播放地址

 剧照

负罪少女 剧照 NO.1负罪少女 剧照 NO.2负罪少女 剧照 NO.3负罪少女 剧照 NO.4负罪少女 剧照 NO.5负罪少女 剧照 NO.6负罪少女 剧照 NO.13负罪少女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4-06-18 19:23

详细剧情

  高校女生庆敏死去,好友迎熙是最后一个陪在她身旁的人。事件发生后,警探、师长、同学、死者父母,所有人都围绕在迎熙身旁,希望问出一点蛛丝马迹。谜团始终无法釐清,累积在当事人周遭的压力氛围却已经逐渐脱离掌控,真相揭晓前,接二连三的悲剧性衝击将接连爆发!  韩国新锐导演金宜奭首部剧情长片,以灰暗沉重的电影调性,对比女高中生灿烂明亮的校园生活,实则潜藏崩坏危机。官僚粉饰太平、舆论盲目猎巫,作品锐利透视悲剧底下的複杂结构。深层黑暗的尽头,扩散著密不透光的绝望。新人演员全汝彬演技出色、爆发力十足。

 长篇影评

 1 ) 《负罪少女》:当浓墨般的流言,淹没生命之时

今年的新浪潮奖,选择了韩国导演Kim Uiseok的处女作《负罪少女》,主要在于它有新鲜的东西。这个新鲜,是相对于其他几部竞赛片而言的,它们之中也有好看的,却较少能让人看得兴奋激动。

《负罪少女》拍摄了各方社会压力之下,少女身上层层叠加的“莫须有”的负罪之感,捕捉得很顺畅成功。从这一点上说,它胜过了同是韩国影片、涉及相似题材却局面过小的《幸存的孩子》,以及同样展现黑暗阴郁氛围、但又情感太单调的《外婆》。再者,它在背光摄影的运用以及音乐声效的设计上,综合呈现出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形之下《西小河的夏天》《在码头》《最后的诗句》就见绌了。

《负罪少女》剧照,主演全汝彬为剧中角色涂指甲

本片主演全汝彬获得了最佳年度女演员奖,她去年参演的《圣诞快乐,莫先生》也入围了新浪潮奖,并获得了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NETPAC Award)。89年出生的她,近两年才开始演艺生涯。本次在片中作为主角,饰演女子高中的一名学生Yeong-hui(简称Y),不仅外形令人信服,而且稍大一点的年纪让她在表演上很沉稳,非常抓人。不论从人物的站位上、摄影的焦点上、故事的核心推动上,她都是贯穿全片的关键存在。

所谓祸从口出,特别是在中学时,校园里常有不实的流言蜚语,用重庆话说叫做“放言子”。“谁和谁在一起了”还算正常的,“谁又吸粉了,谁在厕所被揍了”就会有人来敲教室门,“谁要是喜欢我,就死给我看啊”这下真出人命就说不清了。女生Y就因这句不是从她口中说出的话,而成了负罪之人。这种负罪感是如何形成的,得先来看看各角色的设置。

《负罪少女》剧照,Y接受警察的质询

流言三刀

Y是最后一个见到自杀女生A的人,她无疑成为了被质询的对象,质询者分别有班主任、警察与A的神经质母亲、女校同学们。出于校方维护面子的压力,班主任为了找一个与学校无关的借口,只好将她自杀的矛头指向同学间的不合。从而,那一句流言便是成了Y负罪的致命伤,虽然班主任也不知道后来会对Y带来那么严重的后果,就像传出那句话的人一样不知道言语的力量。

所以,是最初校方的判断成了捅向Y的第一刀。接着是警察的质询,从人物站位上可以看到Y被包围呈弱势,而且画外一旁还有A的母亲坐阵。本可以一对一地谈话,却用这么大的架势,毫无疑问Y受到了第二刀。这里有个细节,就是老师递水给校长喝,希望能听到他的指示;母亲买水分发给现场调查的警察,希望能尽快破案,急求一个交代是一个现象。A生前,班主任很关心、母亲却不够关心她,也能说明家庭对她造成的影响。

《负罪少女》剧照,Y被同学群殴后

再来是不明真相的同学们,在厕所指责殴打Y,给了第三刀。其实A和Y一样都是孤僻的人,可能也都曾遭到过其他群体的欺负。但此时这个群体不问流言来源,而急于向她问责,大有为自己的罪行开脱之意。于是,那空穴而来的风,对Y的身心都造成了实质的伤害。昨天还与A开心分别的她,开始陷入深深的自责。

负罪感守恒

这三刀之间交叠着Y的好友Z,她也给了Y的自责以最重的一击。Z把流言传给了警察,同时又向Y隐瞒了当天A意欲自杀的计划。这一出戏,引出了A、Y、Z三人之间的同性之情与争斗。女校的大背景、A那神经质的单身母亲、及以为自己得不到的Y,种种因素在揭开人际关系的同时,也揭开了A的求死心路。那是一种认为自己对不起一切的负罪感,因为周遭的各方都在对她有所要求。

然而,这个负罪感并没有随着她的死去而消失,它转移到了Y身上——仿佛有种定律,叫做负罪感守恒。人既然是社会关系的总和,A的死就必须要有个理由,给校方、警方、母亲、同学一个交代。不幸的Y,成了这个交代。

《负罪少女》剧照,Y摸着A的脸

承受不了如此重压,Y只能选择以同样的方式解脱,只不过被救了回来。奇怪的是,死过一次的她,与同学们的关系就好了起来。不需要相处理解,而只要用死这种行为就能化开人与人之间的坚冰吗?具有仪式感的低沉脉动声效,不时又有较亮的声色迸发,都在暗示Y的心境越发地极端了。她觉得自己必须死,因为她爱A;她觉得又不应该只由自己负责,因为A有这样的性格都拜她母亲所赐。于是,影片在末尾处又发起了一场向流言的反击,她要将这负罪之感转移到A的母亲身上。

浓墨与光明

在几场背光的摄影中,Y与同学们站在一起,后景是看似触手可得的光明,而前景是她们暗成一团团的浓墨。此处的她是一种无助,被包裹在不理解中,感觉到无法挣脱的可怕。类似的处理也用在A与Y分离的那个地下通道里,只不过这时的她们像要融为一体,又像是共同从这个世界上被剪去了。从她们在化妆品店相视的眼神,到一起在酒吧听现场时,浓墨的意象淹没了A抹去了背景,在这类似的手法中既呈现出相惜的美好,又蕴藏着相离的苦痛。

《负罪少女》剧照,A与Y在地下通道里最后一次分离

好玩的是,负罪少女的确是Y,不过这罪行却在观众的观看中转向了同学、A母、警察、校方。Y在感情中是一个主动的人,面对问责她从被动地承受到为了A而主动地回击,也顺理。只是,片中几乎没有什么自然好风景,大都调过色,透出一种将现实变了形的心绪。这是一条无奈至极的漫漫长路——想辩解又无人愿听、不想死又不得不如此、不敢信人又需要接受帮助的。它是彩色的,也是黑白的。

据悉,导演曾在罗泓轸的《哭声》导演组里工作过,不知他是原本就如此阴郁,还是受《哭声》影响。Y伤害自己身体的场景,又刺眼得像是金基德拍的,片中的光明都是伴随的明显黑暗的光明。尤其是她在自杀被救后失声,回到教室用手语告诉全班她要死在大家的面前,同学们看不懂还在礼貌性地鼓掌。那一刻,台下光明的同学们,反倒比浓墨更深沉得可怕。

 2 ) 死亡原因还重要吗?

敢于正面直击人类最敏感细胞的还属韩国电影。真实到令人毛骨悚然,头皮发麻。

但把这部电影看做是一个自杀和校园暴力的警示教育片还远远不够不够,他仅仅是在戏剧性展现现实生活的极端性一面从而让你感到这社会的悲凉,太真实,太天真。

现实社会让我们开始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性格,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实的一面是什么。

前两天刚看了《阳光普照》里的大儿子,一个对人很好温柔体贴的大儿子就这样自杀, 什么也没有留下,那他又是什么心情,又是在什么压抑或许情形下才自杀的。

庆熙那?为什么自杀?因为爱情?因为家庭?因为女二背叛?因为她也是校园暴力?

从众怕被打,在比你稍稍强硬的人面前撒谎去欺负其他的人,最后又走到一起,我是黑人问号,虽然也知道或许是?我难道是有哪里错过了没看到什么关键信息???

看完一脸疑惑 不是我想要的现实题材的剧

 3 ) 写太长的短评

连着两天看抑郁女同真的有伤到,看完磕了会儿CP缓一缓。

对比之下显得Bad Behaviour里Jo的郁郁寡欢很娇气,住有地下室的大house和住地下室的人烦恼是不一样的。压抑还是得看亚洲女同,爱意都要在冥河边上表达给对方。和BH不一样,负罪少女的痛苦和同性情愫关系不大。庆敏还是迎熙都是孤独而敏感的,虽然家境截然不同,但她们在脆弱的青春期不约而同地感知到生命可憎的一面,因此产生了共鸣。花季少女尚未步入社会已经在体会看不到头的绝望,这和生命的流逝本身一样令人痛惜。我想,寻找庆敏死亡的“真相”注定无疾而终,不是谁做了什么,谁没做什么,而是the way it is。很多人的一生就像在隧道里行走,摸黑循着点点光班前进。旁边的伙伴其实看不清你,你也顾不上关心他。运气不好遇见莽徒,把你撞到在地还要踩两脚。这种孤独既然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能真正挽救承受不了的人吗?要是对活着没有留恋,多活几十年又有什么意义。结尾迎熙的回头真的令人心碎,想起《我爱你,却不能拯救你》,独立个体之间难以真正相互理解,迎熙和庆敏遇到了能理解自己的她,或许有过一线生机,却还是错过。不得不说全余赟的演技很好,演出来迎熙的易碎、深沉和疏离真到我以为是她本人的气质,结果真人好开朗。

 4 ) 坐着鼓掌的罪人

这分明是一个恐怖片。

每场戏、每个人、每个眼神都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寒意。第一场戏就拔刀刺向了观众,但无人知晓,直到电影结束才开始剧痛。我看完愣了半天,心脏咚咚跳。当我试图寻找原因,却发现无人有罪,每个人都可以冠以无辜的辩词。但分明“死去”了两个少女,无声无息,像一场被大雪覆盖的屠杀。

影片的调性和今年获青龙奖最佳剧本的《蜂鸟》很像,同样是聚焦少女成长,夹杂难以言说的同性情愫,生命的无常与陡然的失去,但《负罪少女》要阴郁得多,它的绝望弥漫始终,一路奔向死亡,像电影里那条黑暗潮湿的漫长隧道,背后有光,却无法回头。

庆敏和迎熙的隧道之吻

“庆敏之死”的真相并不复杂,但导演选择了一种相对冒险的讲述方式,他退到了每个角色的身后,尊重他们的自私与逃避,真相就在各种否认辩解中被咀嚼撕碎了。这个过程极其挑战耐心和共情能力,一不留神就成了某一立场的帮凶(不过这也算是缺点之一,叙事太过零散,基本都交给了台词。许多情绪过度更依赖于演员的表演,幸好每位演员都在线)。为了便于分析,会先通过片中的零碎线索整合出“庆敏死亡时间线”,再解析。

01. 时间线梳理

(可能有误读,欢迎讨论指正) 【事发前一年】迎熙、庆敏、韩瑟是同班同学,本来玩得很好,但在某件事之后就不好了。庆敏被孤立,迎熙和韩瑟玩在了一起。(迎熙原话:“到去年为止还算很好,但在那以后,就不是很好了。”具体是哪件事未明确指出。)

【事发当天晚上八九点,口红商店】迎熙和韩瑟在去口红店偷化妆品,因为晚上要去酒吧看公演,在商店遇到了许久未见的庆敏。为了甩掉庆敏(或者为了能顺利偷出化妆品而转移店员视线),迎熙诬陷庆敏偷东西,趁店员盘查庆敏,迎熙和韩瑟溜走。(其实在商店遇到庆敏并非巧合,而是庆敏在死前特意找迎熙诀别。从后面的信息来看,庆敏谋划这场自杀花了很长时间,只是这时的自杀计划是:今天见迎熙最后一面,跟她告白,明天就吃安眠药自杀。)

【车站】庆敏赶到车站,当着韩瑟的面向迎熙表白,迎熙不信,开玩笑说“如果是真的就用自杀来证明”。(电影这场戏不仅用了一个隔着马路远景,还用呼啸的车流遮盖了对话,但从后续情节来看,告白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车站告白

【酒吧公演】迎熙和韩瑟邀请庆敏参加去晚上11点左右的公演(迎熙和韩瑟换上了提前准备好的衣服,庆敏因为是临时过来所以只脱了校服外套)。中间迎熙离开了一下,一直暗恋迎熙的韩瑟对庆敏说:“别想再用那些谎言来收买迎熙的心,明明不敢死。”庆敏说:“明天看着吧!看了就知道是真是假了。”(也就是说韩瑟此刻就已经知道庆敏想自杀。)

【公交车】三人坐车回家,中间迎熙提出想下车走走,庆敏也想透透新鲜空气,两人下车,韩瑟赌气没有下车。

【隧道】庆敏亲吻了迎熙。并告诉她自己计划自杀的事——她一粒一粒偷拿妈妈的安眠药,攒了一堆,打算第二天自杀,“就算死了也不会有人在意,母亲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所以从来不顾他人感受。”“死亡一点都不可怕,有朝一日这些事都会结束,不觉得很庆幸吗?” 因为自杀这件事对早已绝望的迎熙来说并不可怕,她深深理解庆敏的想法,再加上刚刚告白时自己说的玩笑,迎熙并未完全当真,于是采取了一个错误的安慰方法——她也说了自己的自杀计划:要在20岁之前从这座桥上跳下去,并告诉庆敏,吃药死的概率很低,还是不要试了。 两人告别,半个小时后迎熙走出了隧道。 两个小时后,庆敏跳河自杀。

【凌晨】放心不下的迎熙给韩瑟打电话,说了庆敏第二天要自杀的事。韩瑟隐瞒了酒吧中自己也怂恿过她自杀,两人还是没有当真。

【第二日】庆敏失踪,警方开始调查。

02. 洞:失语的少女

“洞”的意象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每次都伴随着死亡和之后大片的沉默——隧道(庆敏之死)、喉咙(迎熙自杀)、气球上的洞(迎熙彻底心死)。

庆敏失踪了,惊慌失措的老师同学们才逐渐记起这个透明的少女——家境好、成绩好,但不合群、听奇怪的音乐、没朋友,听上去像是模糊毕业合照中某个难辨五官的同学。直到隧道的监控视频曝光,她的失踪才有了具体的指向——迎熙。

电影开始,迎熙一直在痛经,这让我想起《情书》里面一直重感冒的藤井树。主人公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极其不舒适的状态中,身体的疼痛加之沉重的心理负担让这个人始终是一个刺猬般的防御状态,当然,这也是她的常态。和庆敏不同,迎熙家境不好、成绩不好、和脾气暴躁的父亲住在地下室里,没什么要好的朋友,早就计划好20岁之前跳河自杀。所以无论发生什么都是一副听之任之的表情,她不喜欢解释,被怀疑撒谎来大姨妈,直接展示鲜血给校医看,被打得满脸伤痕也只是低头不想让父亲看见。所以当庆敏来向她告白时,她才会下意识地说:真的么?听起来很廉价呀,敢不敢证明一下?

面对这样直白的爱意,她并非真的不屑。两人曾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像两块飘荡的浮萍被撞开。再次相遇,她们像分享一首歌曲一样分享自杀的计划,她们彼此发现,像是密林中闪过同类的眼睛,是让对方在孤独的人生中发现志同道合的人。这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理解——我理解你,因此我不知道该怎么否定我也认同的事。

于是庆敏再也没有走出那个漫长幽深的隧道洞口,她成了一个缺席的死者,放弃了解释的权利。但庆敏的死抽醒了迎熙,她流着泪反复说着“是我想先去死的。之前我就说了想从河上跳下去,结果她抢先了。”

庆敏替自己死了,她成了“未亡人”,被迫见证了平行世界中自己死后的景象——幡然醒悟的家长、由爱生恨的朋友、互相推诿的老师同学、高高在上的警察,这无疑比死更令人绝望,所以她也选择了更痛苦的赴死,却没有成功,只是失去了声音,脖子上多出了一个洞。

丧失声音不仅仅是对说出真相权利的粗暴掠夺,更是感情与言语的双重封闭。随着遗书的出现,一切都真相大白。但用死换来的话语权,又有什么意义呢?从那以后,迎熙始终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样看待周遭的一切:刻意讨好的同学、心怀愧疚的父亲、过度关心的老师,虽然“朋友比之前还多了”,但迎熙知道,现在的自己像极了那只有洞的气球——先贴上胶布,再扎,气球慢慢瘪下去,直到消失,再也不会惊动任何人。

气球上的洞

“正如你们所愿,我要把属于我的死亡彻底完成,想在你们面前,最潇洒地死掉。”这是迎熙返校时在讲台上打的一段手语,不明就里的同学老师以为是迎熙的感激之语,所以纷纷鼓起了掌。

03.无尖之刃:这群坐着鼓掌的罪人

“湖底捞尸”一场戏很震撼,一个实心钢柱上缠着铁丝,沉入湖中慢慢移动,若有尸体,倒刺会勾住头发或衣物。

倒刺

庆敏的死就是这根缠满倒刺的柱子,家庭、学校、社会像一层密不透风的绿色浮萍,轻轻搅动,就充满裂缝。

有人受伤,就一定有施暴者,有人死去,就一定有凶手。面对监控的证据、韩瑟的指认,迎熙成了这场凌迟里面的替罪羊。在最重头的“教室审问”戏中,迎熙被安排在了教室中间,警察、班主任、庆敏妈妈、韩瑟、摄像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包围圈。玩笑是真的,亲吻是真的,理解是真的,自杀也是真的,可我明明什么都没做,为什么“现在就像是说我杀了庆敏一样”?

究竟是谁杀了庆敏,电影里的答案是“自杀”。为了增加共情力度,导演采用了非常现实主义的拍摄方法,极少的配乐,简单的场景切换,长时间的注视。在所有人审视打量迎熙的时候,他们反而成了被观众打量的主体。于是,站在死亡阴影下的群像白描,所有人都像小丑一样毫发毕现。

校长和班主任所代表的维稳派从始至终没有关心过庆敏为什么死,而是一直在担心“不要再闹大了”,他们试图从死者身上原因——听90年代北欧音乐、不爱说话、喜欢同性、不正常——怪不得会去自杀。他们把孤独偷换成孤僻,把内向解读为抑郁,他们恍然大悟,互相安抚,并告诫活着的学生,六个月之后就不会有人记得,赶紧多背几道题。

作为事件中心的另一个少女,韩瑟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明明也很喜欢喜欢迎熙,却没有告白的勇气,看到有别人可以为了迎熙去死,她向所有人隐瞒了真相,并率先把矛头对准了迎熙。这是嫉妒失控后衍生出的残忍与暴力。当她发现事态已无可挽回,她终于选择坦白,迎熙再次接纳了她,让她充当自己的声音。但也仅此而已,我认为,迎熙始终没有原谅过她。

那群被正义感裹挟的同班女生,她们的世界里非黑即白,做事不计代价,连乞求原谅都要用暴力相抵(被找出来扇巴掌的女生、故意诬陷老师而自毁容貌的女生),可以预见,悲剧将像细胞一样迅速繁殖,生生不息。

最后就是如阴影般笼罩始终的母亲。她是个控制狂、工作狂,每晚要靠安眠药入睡,与女儿并不亲密。在女儿死后辞去了部长的职务,迅速脱水成一个双眼红肿的母亲。她的拳头始终捏着,不断折磨迎熙、折磨学校、折磨警察,就是想寻找一个出口,一个足矣抵消她因忽视女儿而产生的罪恶感的出口。

可是,庆敏的死就在这样的推诿中变得无色无味,内疚在不断转移的过程中被稀释了,最终变成了那把无论多用力也刺不穿心脏的牛排刀。于是,罪恶感还是虚焦了,导演给每个人为自己辩解的权利,打破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模式,把一个探讨的口径留给观众:如果生命不能承受的重荷并非来自一个具体的矛盾,而是独自面对痛苦时周遭的一切如常,那么谁该背负这个有罪的指责?

迎熙梦境中,被黑色液体笼罩的庆敏脸庞

电影结尾,迎熙独自一人回家,重走了庆敏最后走过的路。镜头跟在她身后护送着走了一段,迎熙停住脚步,慢慢转头,但并未与我们对视,像是无声的告别。此时,她有两个影子。

迎熙的两个影子

之后,镜头停住了,看着迎熙被黑暗吞没。电影没有给出结局,在耳鸣般的音乐中滑完了所有的字幕,但我更倾向于,迎熙也在那个桥上自杀了。课堂上那段手语,刚刚在餐厅说过的话:“因为太理解她了,所以没能阻止她。我是唯一可以阻止她的人,我应该阻止她的,我死过一次就明白了。到了明天,人们就会问你,我为什么会死,好好回答那个理由吧。”不都是告别么?依然无人阻止。

英文片名是After My Death。

它既适用于开头,也适用于结尾。

这个故事里面没有原谅,死亡就是那个句号。我们只能注视生命的流逝却不能移开目光,谁都在河边长久地站过,她们只是跳下去的那个。世间有多少可以挽回的事,可惜生命不在其中。

幸好生命不在其中。

 5 ) 一笔带过的真相

比较容易看懂的部分,是没有共情能力的成人社会和扭曲的校园关系,对事情真相和几个角色人人物刻画其实很少。

两个小时的时长很大部分都是女主的suffering,比较浅显的能感受到各种致郁的元素,为了这个主基调,使女主的受害者形象尽量塑造的完美,电影要对冰面以下的部分朦胧化。诗意的处理电影,对于不能理清故事的观众过于冗长,其本身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即故事的另一主旨——隐瞒与逃避。

风暴下的真实故事是什么呢,两人自杀想法来源何处,三人角色是怎样的人格,三人的关系是怎么回事?

女主和闺蜜遇到了女友,女主向店员举报了女友,然后和闺蜜去了小吃街,亮了一下店里的化妆品。这里有两个推测,一是她们利用女友偷东西,二是女主想支开女友。个人感觉是两个都有的,女主在向警方坦白时说过,“明明没什么交集、却突然来向我告白”这样的话。

女主和女友以自杀建交,有何异同。女友有很明显的渴望关注的欲望、她的自杀倾向是缺乏关爱下的情绪病。女主什么情况没有提示,多半是名为青春期的病,青春期blue少女。

女友为何自杀?故事接近结尾才有比较明确的答案,闺蜜点明女友用自杀博关注、女主无法持续忍受玉玉女友的低气压出言讥讽,女友的自杀是失去支撑的坍塌、是对所爱(包括父母)忽视自己的复仇、也是面对流言蜚语的自证。

但女主并没有很强的自杀意图,她在女友自杀后承受压力下极力的想要撇清关系,在苦难结束后,闺蜜将女友的自杀矛头指向了对她们二人的复仇,两人从愧疚的心理折磨中得到解脱。

相信女友自杀的复仇推断,结合自身的经历,她就想复刻女友自杀的手段。两次佯称自杀想要复仇校园暴力的同学和女友母亲,一次被施暴者的忏悔打断,一次被求生欲更低更疯狂的女友母亲抢先。所谓负罪少女的道德优势无处可去,看来她只能自己解脱自己的罪名,将所有的过错和苦难归咎于已死之人了。

 6 ) 高配版(少年的你)?

看到影片的第一幕 我就想起少年的你 ,看到后面 果然,少年的你真的是借鉴了(负罪少年)和(嫌疑人✘的献身:)。

这部电影,看似讲校园欺凌,实则讲社会欺凌。家庭教育

女主角的压力来自家长,警察,死者老妈,同学只占了很小的部分 。死者老妈死缠烂打,给了主角很大的压力。

当然最大的压力确实是主角的内疚,影片后面说了,主角是唯一可以阻止死者自杀的人。

还讲家庭教育,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死者的老妈对主角死缠烂打,一定要找出凶手,感觉很无理取闹。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原来死者老妈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才是害死女儿的罪魁祸首。

正因为老妈对死者缺乏关心,死者才自杀,死者死前说了一句,`我死了也不会有人关心`,可见一斑。

当然死者自杀的一部分原因是女主不喜欢她。

关于三角恋,同性恋的问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部电影还是比较正能量,积极向上,欺负女主的同学,最后帮助了女主。

可以说这部电影,很好看,你可以理解成,高配版少年的你,但是我想说的是,少年的你也并不差 ,只是很这个剧情很像,少年的你有加入了嫌疑人x,所以有点四不像。

 短评

少年的你比这部差了两条街。

2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聚焦少女危机,校园霸凌和同性恋话题,牵扯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生猛凶狠的韩影风格,用力极猛,全汝彬展现和《浪漫体质》里截然不同的表演,相当惊艳。然而此片和金智英同样问题:行为动机不可理解。前因后果几乎不交代,一切都是Why?只专注于生猛的行为本身,所以看完除了感叹演技,就没有其他了。

4分钟前
  • 倒带
  • 还行

把一部社会伦理题材处女作操作得如此类型娴熟...当然是用力过猛,但也可以说,导演前途无量

7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8.1/10 看完只想问一句女主哪里找来的,炸天的演技简直让观众看的欲罢不能。这个角色可说是被她演活了,不给奖都说不过去。故事方面则是越到后期越垮,整了一个半开放式结局,然而为了交代清楚剩下的一半拖拉了半天,而为了造开放的那一半又拍了很多无用的小细节。现实意义和部分场景拍的是挺用心的,可惜后半段太垮了。

9分钟前
  • Seok97
  • 推荐

确实太致郁了 迎熙喝农药自杀那段我的胃都搅在一起 太难过太难受太揪心了 明明是三个人的故事 两个计划自杀的人 最后却只留下自己一个人成为了似乎千夫所指万众苛责的罪人 周围只有粉饰太平的教师校长 咄咄逼人的警察 纠缠不休的家长 指鹿为马的同学 更有一群冷眼旁观置身世外的群众 说到底 他们只关心自杀者的自杀该归咎于谁 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没人在乎自杀者生前真正的想法 没人认同理解自杀是他们万般挣扎和艰难之后的无奈选择 这个社会不缺乏自杀倾向者 缺少的是能真正理解他们的人 所以怪罪一个恰恰是能理解他们 也同样有自杀想法的人为什么不阻止 让认同一件事情的人阻止做同样的事 不荒谬么?

13分钟前
  • 绿波依旧东流
  • 力荐

暴力霸凌与道德捆绑,一次死亡引发的人生海啸。一边是永不谅解,一边是共同赴死,后效果非常强烈。影片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只说死亡带来的影响,却不说为何死亡。寥寥插叙,只提到我会证明给你看我是真的会去死。而选择死的背后被冲动和证明所包裹,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影片已经有所铺垫,那些边缘个体不随大流的爱好行为,向往死亡的孤寂,其实都是,只是导演没有往此处挖掘更多。

16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冰冷 压抑 残酷 窒息

17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家人即地狱,同学皆祸害。青春是带血的,而校园暴力是带血的卫生巾。爱会发出声音,而窒息的爱是喉咙上穿个洞发出声音。拍的是一场催人泪下的哭丧表演,而拍法是一场拖拖沓沓的寻尸作业

2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喝农药真是亚洲通性

24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这什么鬼字幕,太TM坑人了,导演是个新人,竟然有点大师风范,有点金基德那个意思,这个电影大家还是别看了,太丧,这种电影就留给影评人自嗨吧

27分钟前
  • 那些鱼怎么办
  • 还行

关于隐瞒与逃避的故事,却讲得锋利直白。丝毫不觉得破碎拖沓或是用力过猛,只会看到疏密有致的群像和渔网般铺开的诘问。太优秀了,让人完全想不到会是男性导演的作品。同样是用鲜血,其他作品也许是杀与被杀,用爱情则是互相救赎互相成全的少年人感情,但这部是自我献祭,是在黑暗的隧洞里无言的亲吻。救赎不被容忍,更不可能实现,孤单的少女们只能独自、分别完成过渡仪式。与之相对的成年人即便承受着折磨,也是不见血的,连刺向心脏的刀都疲软无力——这个世界不允许死亡,不接纳弱者。每个人都没那么坏,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行着小恶,却在事态面前失措,大呼着“当初没有想到”。真相之残酷,无人在意,却都在对谎言指手画脚。承载真相的人,终被黑暗吞噬。

31分钟前
  • 山不走空
  • 力荐

太致郁了!虽然在说女学生的情感遭遇,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父母的缺位,家庭缺乏关爱,同学之间的冷漠与讥讽……等等,都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有一个好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太重要了,除了学校,家庭更重要。全汝彬的表演确实不错,有潜力。

34分钟前
  • Hangain
  • 推荐

心心念念了很久的片子终于出了资源,果然没让人失望。从昨天开始写的影评不知又要拖多久,因为太压抑了,连看第二遍都要使劲鼓起勇气。

37分钟前
  • 萨罗迈拉
  • 推荐

我喜欢的调调。拖沓仍然是硬伤。和自杀少女母亲的谈话可以提前很多进行。处女作拍到这样挺不错。中国的很多所谓好电影,并不是真的拍的多好,只是胜在题材。因为题材的限制,所以一旦出现一个限制里的题材,就是震惊就是震撼就是好。那不是真的好,是我们见过的好太少。(字幕太差了)

41分钟前
  • 易远
  • 推荐

2.14 怎么说呢,看完竟然没有悲愤,只剩下一团乱麻,这是导演试图传达并保持的情绪。只有一个人能看清所有。真相之残酷,无人在意,却都在对谎言指手画脚。承载真相的人,终被黑暗吞噬。

42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海报就够催情的,剧情一丧到底。情绪性大于故事性,女主的负罪感和同学对她的霸凌,与自杀女孩的情感关联,构建得并不好,所以情感表达很大程度上依赖了角色对内心痛苦感受的表演,即能理解人物为什么会是那种状态,但故事并没有深入展开。为什么自杀,是自杀者留给生者的问题,每个与其关联的人(包括其父母),都不愿/不敢成为这个问题指涉的对象。

46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电影营造的写实凝重氛围水平极高,女生们和学校社会的关注脱节,女生们心理情绪甚至包括同性恋、多角恋问题未得缓释,自杀、校暴、嫁祸等越界行为屡禁不止,各种丑闻到来只有官方的和稀泥回复,片子里病态的生态关系展示的比较深刻。

47分钟前
  • 麦子
  • 推荐

太tmd丧了!!!

48分钟前
  • 水水
  • 推荐

应该是2020目前最喜欢的一部韩影,听了波米推荐看的。很意外的是,细节的把控(如换卫生巾的场面)和反父权的气质如此到位,居然是男性导演的作品。苦痛青春的质询对象:父亲的缺位、作为父权代理人的母亲的冷漠、学校与社会(其他学生家长)的沆瀣一气,规训之下同龄人的自保、甚至是自相残杀。同样是用鲜血,其他作品也许是杀与被杀,用爱情则是互相救赎互相成全的少年人感情,但这部是自我献祭,是在黑暗的隧洞里无言的亲吻,救赎不被容忍,更不可能实现,孤单的少女只能独自、分别完成过渡仪式。与此相对的成年人的虚伪,连刺向心脏的刀都疲软无力——这个世界不允许死亡,不接纳弱者,于是人群中喧哗无比,总需要下一个猎巫的对象。喝汽油自杀的那段极度震悚、心碎,也许是这十年最有力的一个场景。

50分钟前
  • 無機酸
  • 力荐

20_42。导演处女作。全汝彬确实是演得好,值得提名也值得获奖。一少女自杀后揭发的问题,母女间的矛盾,同学间争风相对,对爱情的向往,老师和警察之间的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代沟,电影要讲的很多,大概也是有几段是写得很清楚了,相当致郁

55分钟前
  • nikki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