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

恐怖片美国2010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米拉·库尼斯,文森特·卡索,芭芭拉·赫希,薇诺娜·瑞德,本杰明·米派德,克塞尼亚·索罗,克里斯汀娜·安娜波,詹妮特·蒙哥马利,塞巴斯蒂安·斯坦,托比·海明威,塞尔吉奥·托拉多,马克·马戈利斯,蒂娜·斯隆,亚伯拉罕·阿罗诺夫斯基,夏洛特·阿罗诺夫斯基,玛西娅·让·库尔茨,肖恩·奥哈根,克里斯托弗·加廷,黛博拉·奥夫纳,斯坦利·B·赫尔曼,库尔特·弗勒曼,帕特里克·赫辛格,莎拉·海伊

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黑天鹅 剧照 NO.1黑天鹅 剧照 NO.2黑天鹅 剧照 NO.3黑天鹅 剧照 NO.4黑天鹅 剧照 NO.5黑天鹅 剧照 NO.6黑天鹅 剧照 NO.13黑天鹅 剧照 NO.14黑天鹅 剧照 NO.15黑天鹅 剧照 NO.16黑天鹅 剧照 NO.17黑天鹅 剧照 NO.18黑天鹅 剧照 NO.19黑天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10:01

详细剧情

纽约剧团要重排《天鹅湖》,因前领舞Beth(薇诺娜•赖德 Winona Ryder 饰)离去,总监Thomas(文森特•卡索尔 Vincent Cassel. 饰)决定海选新领舞,且要求领舞要分饰黑天鹅与白天鹅。Nina(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饰)自幼练习芭蕾舞,在母亲的细心关照下,技艺出众。这次,她希望可以脱颖而出。然而,在竞争中,她发现心机颇重的Lily(米拉•库妮丝 Mila Kunis 饰)是自己的强劲对手。在选拔中,她的白天鹅表演的无可挑剔,但是黑天鹅不及Lily。她感到身心俱疲,回家还发现了背部的红斑与脚伤。她一个人找到总监,希望争取一下。总监趁机亲吻她,却被她强硬拒绝。结果,总监居然选了她。队友怀疑她靠色相上位。在酒会上,Beth甚至当众发泄。这种压力外加伤病,一直影响着她的发挥。总监启发她要释放激情,表现出黑天鹅的诱惑。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中,她似乎也滑向了黑天鹅的角色……

 长篇影评

 1 ) 嫉妒的原罪

《圣经》说人人都带着七种原罪(Original Sin)降生于世,升入天堂的前提,就是通过一生的忏悔行善,清涤七大罪:骄傲(arrogant)、愤怒(indignation)、不贞(disloyalty)、贪食(greediness)、懒惰(laziness)、贪婪(rapaciousness)、嫉妒(envy)。

在创世纪篇,便有了对嫉妒的记载。

4:1 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就是得的意思),便说,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
 
4:2 又生了该隐的兄弟亚伯。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
 
4:3 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
 
4:4 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
 
4:5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
 
4:6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
 
4:7 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4:8 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黑天鹅不是一个有着美好结局的童话。

白天鹅本是美丽的少女,不幸被诅咒化成白天鹅,需要真爱解除诅咒。可心爱的男人被同胞妹妹黑天鹅勾引。于是只得选择自杀。

嫉妒的隐喻,不言自明。王子只有一个。你能得到,我为何不能。

高薪职位只有一个,获奖名额只有一个,第一名只有一个,得到上帝宠爱的,只是少数。争夺的道路是条独木桥,想要挤过去吗?拿出实力来。

nina有着过人的舞蹈天赋。天鹅皇后的位置,是她的梦想。付出了刻苦的训练和汗水。却被告知,仍需释放情感。

什么情感?嫉妒。

因嫉妒,黑天鹅释放出了魅惑,释放出了野性,释放出了全部潜力,释放出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处处和白天鹅形成强烈对比,看那,我有的,你没有。王子是我的,不是你的。

nina胆小,怯懦,压抑。身着素雅的白衣,淡色围巾,总是欲言又止的神色。而她幻想中的自己却是一袭黑衣,眼神凌厉,笑容自信,步履轻盈坚定。

这种幻想给了她一些勇气,她主动去要求天鹅皇后的位置。怪蜀黍问,你为何从不释放情感。nina说,我刻苦训练,只想做到完美。

可自从人类吃到了智慧果实,就永远不会得到完美了,因为他们太聪明,总是能发现不完美的存在,所以永远不会被满足。

nina所追求的完美很简单,循规蹈矩,付出就会有回报,因为我训练得比别人刻苦,所以这个位置就是我的。

就像她的处世态度,独善其身,没有多余的交往,拒绝发胖的食物。一心练舞。

这本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偏安一隅,获得自己内心的完美。但nina没有,因为她的态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一种刻意的压抑。她只是担心和别人交往,惧怕接触外界,在孤独封闭的内心里,她又渴求着外界的丰富多彩。

这给了她一种负罪感,她用抓背惩罚自己,掩埋欲望。

可扮演黑天鹅需要的不只是舞姿,更需要情感。需要的是一颗因嫉妒而变得不完美的心。有时候不完美比完美会更有冲击力,更值得艺术的歌颂。

她咬了怪蜀黍一口,拒绝了他的潜规则。黑天鹅的性格中必定有着刚硬的成分。性格太软弱的嫉妒,只会落得自怨自艾。而不是奋起争夺。怪蜀黍发现了nina的潜力。

于是歪打正着,nina如愿以偿得到了梦中的位置。

一任群芳妒。nina怕了,她是得到王子的那只白天鹅,时刻担心着王子被黑天鹅夺走。

她追求的完美,亦有人际关系的完美,她避免太多的交往,就是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会带来不可避免的麻烦。简言之就是,我不犯人,你们也不要来犯我。还是对人际关系的恐惧。

宣布她当选的时候,从来只有新人笑,旧人哭,可她表情却如此不自然,似乎亏欠了BETH和其他落选的人什么,好像这个职位不是通过正当手段得来一样。实际上她只是不想太过张扬,引起别人的嫉妒。

这一刻nina还是那个怯懦的小女孩。她不知道,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取悦所有人,社会和竞争往往就是如此残酷。就像她看到的那座雕像,一个断臂的天使。其实是臂膀变成了翅膀。得到翅膀,就要付出胳膊的代价。

黑天鹅跳的不好,怪叔叔大发雷霆,nina说对不起,可黑天鹅不需要说对不起。在黑天鹅眼睛里,王子本来就是我的,抢来不会有任何负罪感,就如同这个社会上的正当竞争一般。我抢得的,就是我的。我只想把王子保存得更久更久,让所有人都抢不走。

看上去她似乎永远不会变成黑天鹅了。可是lily的出现,让她感到了危机。

Lily性感,外向,魅惑,大胆。和她形成强烈的对比。久练不成的自卑,角色被替代的恐惧,让nina产生了更多幻觉。她脾气变得暴躁,敏感,多疑。

她试图用轻柔的音乐让自己入睡,却变得更加烦躁。按照少女摆设的房间,不再适合她,她将所有象征童年的玩具熊丢进了垃圾桶。世界不再美好,她蜕变成了大人。

这一刻 她终于开始向黑天鹅转变。有了一付大人理所当然的硬心肠。刺死了抢夺自己角色LILY,就像刺死了那个天真纯洁,理想主义,小心怯懦的自己。

黑天鹅终于破茧而出。手臂化为魅惑的翅膀。

这个世界不再完美,那又如何,只要能留下我的身影,让人们看到我的舞姿,即使沾了肮脏的鲜血又怎样,美就是美。我就是嫉妒又如何,因为我会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好。

舞毕。白天鹅倒在血泊中,是黑天鹅刺伤的,还是它自己刺伤的,都不再重要。因为那都是她自己。

百度之,有一个有趣的理论。即使你发现几百万之白色的天鹅,也不能得出“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因为只要发现一只黑天鹅,这个理论就会被推翻。

即使nina内心再美好,只要有一小丝的妒忌,一根黑色的羽毛也会感染全身。

黑天鹅就在我们的内心里,原罪之中。

就连哈7也不再纯洁,曾经单纯的小男孩们有了成长的烦恼。罗恩也陷入了嫉妒的漩涡之中。然而友情最终胜利了。是个好结局。

在各种典籍里,对人类本性的描写总是一针见血,少了多余的修饰和掩盖。那是我喜欢的。能让我们更好地认清自己,和种种相由心生的魔障,穿越它,我们就会得到新生。

 2 ) 转自《外滩画报》:娜塔莉-波特曼,美丽有时很无趣

      J=Jan Janssen

  N=Natalie Portman

  “我以前对自己太过苛求”

  J:娜塔莉,为了在《黑天鹅》中饰演芭蕾舞女,你都做了哪些必要的准备?

  P:我从一年前就开始训练(芭蕾舞),到了电影开拍前的六个月,我更是开展了“魔鬼训练”,每天有五个小时进行芭蕾舞和游泳的交叉训练。那的确是非常疲惫的一段日子,但某种程度上,我也很享受那种刻苦修炼的生活。但是直到我听说导演因为财务问题要延期开拍,我恨不得对他说:“你要让我再吃一个月的胡萝卜和杏仁吗?”(笑)

  J:这部电影试探了精神领域的一些极端界限,你是如何做到的?

  P:我喜欢这部电影将人推至极致的感觉。导演Darren第一次告诉我他关于这部电影的想法还是在八年前,我还在读大学(哈佛)。这个概念一直让我感到焦虑恐慌。它非常的极端,在电影中的精神处于一种迷幻的紧张、专注和痴迷状态。能够最终出演这样一个在我脑海中幻念多时的角色,让我觉得劳有所得。我也很高兴Darren最后拿到了足够开拍的钱。

  J:你有没有觉得你近年来的这些作品,标志着你正努力在艺术成就上更上一层楼?

  P:这并不是一种刻意的想法,因为你总是希望能不断找到更好的角色。不过,我对我现在作出的决定非常满意,我现在不像以前那么拘谨了,变得更加开放,更愿意尝试不同的想法。

  J:这是一种让自己变得更自信的方法吗?

  P:我觉得是这样。我以前对自己太过苛求了,过了很久才摆脱这种自我束缚的状态。作为一个创意工作者,你的每一次工作都会伴生忧惧。每一次,你都会将自己摆在任人评判、任人丢弃的位置。我努力试着不去想这些,所以我比以前更加有所准备,乐于尝试不同的事情,尽我所能,勇于创新。

  J:还有没有其他电影也像这样影响了你?

  P:“盗火线”对我而言也是一部相当艰难的电影。当时我只有14岁,去演一个割腕的女孩。(拍完)一年以后,我和我妈妈打了一架,割伤了自己。我此前从来没有这样的举动,此后也没有过。我想在电影里割腕流血的场景一定对我的精神造成了影响……所以,就像你在现实中的感觉会影响你的表演,你的表演也一定会影响你的现实生活。

  J:还有其他电影对你产生重大的影响吗?

  P:很可能是《偷心》里面的Alice。这个女人的脆弱和冷漠吓到了我。Alice是个非常复杂的角色,她在某些方面受到了伤害,当我在进入这个角色时,我从中感觉到了浓烈的悲伤和畏惧。不过这也是让我接下这个角色的理由。我觉得我之前一直在心理上小心翼翼地自我保护着,不让自己进入那些黑暗的世界。但当时我就想刺激一下自己,证明我也能演好那样的角色。这个例子里,我对角色的畏惧让我作为一个演员又上了一个台阶,而且不仅给我的工作,也给我自身增加了很多的自信。

  “美貌有时会变成一种累赘”

  J:你有没有觉得,在媒体的包围下长大,被誉为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之一,会让你更难相信自己的才能?

  P:这是被称作“美女”的女人非常容易掉入的心理陷阱。你会以为自己获得的所有关注都是因为你的外表,而不是你的人格、智力或者成就。这会让你整天质疑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进入哈佛对我来说如此重要,当我在一群天赋超群的同伴之中,我觉得我可以摸到真实的自己。

  J:你有没有觉得美貌有时会变成一种累赘?

  P:会的,尤其当别人觉得外貌就是你的全部,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时。同时我也意识到,外表吸引人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是非常重大的一个因素。

  但美丽有时也会很无趣,尤其当你和一个整天只关注你或者他自己容貌的人在一起。我知道有很多男演员完全沉醉于塑造一个自己的外形,不管是很精致还是很粗犷。但我完全不介意男人的外表。我欣赏的男人是那些有着男子汉自信,用不着每天锻炼肌肉,也不会每天摆弄自己的容貌或者担心又重了几斤的人。我喜欢明确自己人生目标的男人。

  J:你也提到过你在一些电影里演裸戏时候的矛盾感觉?

  P:这个话题其实很无聊,我不该挑起这个话题,我对裸露身体并没有刻板的观念。

  我对于在某些电影中赤裸出镜并不感到后悔,在艺术层面上,我并不介意裸体。我只是不怎么喜欢那些镜头在某些黄色网站被转来转去。我不想在街上走的时候,觉得其他人因为看过你的胸部而记得你。(笑)

  J:你有没有想过要组建自己的家庭?

  P:我想过要生些孩子,但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首先你需要开始一段长期稳定的感情,让你有安全感,能一起构建未来。那时你才能真正开始考虑孩子。这不是你能够计划好的,你只能等待生命中这样的机会降临。

  J:你出演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受到了批评,你有没有为此痛苦?

  P:(笑)我知道我在那些电影里的演出评价并不高,可能我受到那些科幻冒险剧情的过度影响,我很难把我和它们联系起来。我也不知道,至少我并没有对自己失望。我是那种把批评当作前进动力的人。

  J:如果一个人并不了解真实的你,只是从你的电影或者报道中得到你的印象,那当他和真实的你接触时会有什么吃惊的地方吗?

  P:(笑)很可能因为我其实并没那么严肃,但我在电影里常常出演严肃的人。我有非常严肃非常正经的一面,但我也很喜欢开玩笑,喜欢演唱会和舞会。我很喜欢和演艺圈外的朋友一起参加聚会。我们经常在每个人的住所,或者一些不会遇到狗仔队的地方聚会。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少和其他演员聚会,也很少去夜店这种会让我登上明天小报头条的地方。总的来说,我现在已经很少担心别人对我的看法,所以我现在相处起来更加有趣——至少我希望是这样!(笑)

  “我总是在自信和不安全感之间徘徊”

  J:你从很小就受到大量的关注,这样过于早熟的成功(12岁就出演吕克贝松的《杀手莱昂》)是不是造成你现在非常自省和敏感的原因?

  P: 我觉得这的确让情况加重了。我的性格趋向内省、被动和恪守成规,因为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当你的工作给你带来了这么多的关注,你会非常在意你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你会学着控制你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这种状态会让你变成你努力想要表现出来的样子,而不是简单地做你自己。

  庆幸的是,我的很多出格和放纵行为都没有被媒体抓住,所以我避开了很多尴尬场面。我有段时间天天泡夜店,喝酒。幸运的是,当时的媒体对我还不算太苛刻。我对此感到很欣慰,因为最近这段时间,很多年轻的演员因为私生活被曝光在媒体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J:你是不是这样的女孩:十几岁的时候,在众目睽睽之下,想要隐藏到人群之中躲避视线?

  P:我一直是那种想要取悦别人的类型,想和别人相处得来,不给他们留下我经常独自消化工作中所有的困惑和抓狂的印象。

  当我在哈佛大学念书时,我在很大程度上褪去了自我防卫和自我保护的一面,虽然这仍然是我性格的一部分。我仍在学习如何做自己,少戴些面具。当然,你可不能忘了我骨子里是个演员。(笑)

  J:演艺工作有没有让你更加集中地发现自己的感情和精神状态?

  P:是的,从很多方面。想象另一个人的生活,让我能够看清我的内心深处,更好地理解我自己。你会看到很多东西,直面自己的内心矛盾和隐秘欲望。

  当我回头看看我过去在人们面前表现的样子,我很高兴现在能够抛弃那种假象。那时,我做别人想让我做的事——我的父母、我的朋友和整个社会。我想要让每个人都高兴,不让任何人失望。现在,我不再是那样了。

  J:你说过你曾经一直困扰于自我怀疑,这种不安全的感觉是否仍然影响你目前的精神状态?

  P:没错……我总是在自信和不安全感之间徘徊。我会认为我没法完成一件事,但我仍然会去做,因为我会觉得失败也没那么糟糕。尤其是对于我的工作来说,失败不会伤害到任何人。如果我演砸了,可能只是“好啦,有人要损失一小笔钱了”,这对某些人可能是桩大事,但至少没人因此死掉。

 3 ) Dance (together) with your heart

在大规模上映之后,又去影院看了一遍。了解剧情的情况下,这次更是能够专注到一些上回看不到或者注意不到的细节,也能对电影整体有些思考。其中几点感觉比较强烈就加在开头。并且补充两个关于电影中配角的理论

整体上最强烈的感觉还是Natalie Portman的精湛表演。记得在Lost剧终的时候,有听到美国的评论员夸奖Terry O’Quinn在里面饰演John Locke的卓越表演时。说法是当他在饰演之后黑烟怪的时候:“His eyes changed”这其实是一种很传神的说法。台词念好不难,动作做不对也可以纠正,但是要演对眼神却是非常难的,而要演出两种不同的神态眼神更是登峰造极难。看过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到那种变化,他从之前彷徨无助的中年失败者到之后的阴险狡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千年老怪,一定用心把两人的心态都摸透了才能演成那样精确。

而这部里面的Natalie Portman的表演与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最后表演黑天鹅的时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除了音乐和舞蹈的视觉效果,她的神态和眼神也是无比惊人和有穿透力的,气势上充满了自信和魔力。这次回头重新看到前面大部分时间里,Nina的唯唯诺诺,灰头土脸,担惊受怕的样子,其实震撼更加强烈。她把二者都能演绎得那么精确传神,就不得不感慨这个28岁的女孩的神奇之处了。除此之外,每次她在洗手间化妆室独自面对镜子的时候都是极其高难度感情表演,观众可以看到她那种平时在人前强行压抑,而到了独处的时候释放出来的感情。这部里面用了极近的长镜头拍摄这种场景,其实是最充分地考验演技的方法。而她做得天衣无缝而且一次比一次更精彩。其中的最经典当数她获得Swan Queen角色之后给妈妈打的那个电话:一方面开心激动选上结果,一方面回首这个苦涩委屈艰辛的过程只有自己知道,又不由得泪下,而同时又有点紧张自己是否能演好……短短的一分钟,她的脸上完美诠释了这语言无法表达的万千感情。观众看到了真是世界里的小女孩一个人躲在洗手间里为自己努力多年终于等到的成功而感情彻底爆发,这几十秒,超出完美许多。不过看她12岁时就能有Leon里那种表演,其实也不会太让人惊讶了

其后是之前说到过像我这种感兴趣的人,会回电影院去再看一遍,试图搞清楚那些片段哪些是幻觉,哪些是真实的场景。可是即便我第二次看完,还是无法对一些部分是否真实给个确定的答案。比如去找Beth那段到底是怎么回事之类的,影片本身似乎没有要视图把所有细节都自圆其说,留给了观众自己一定的分析想象空间。如果作为悬疑片来看,由于这一点似乎略微有些不足,但是相信导演本身就没有将其定位为悬疑片,其实从某些角度看更像是现代文艺片。我并不知道现代文艺片的精准定义,但是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一点略微的不足对影片整体效果影响微乎其微,可能重看的时候会稍微少一些:“啊!原来如此。。。”的感慨,但是如果导演为了迎合完善的解谜效果而哪怕一点点削弱了感染力的话,必然是得不偿失。这样想想现代文艺片的说法其实很有道理

最后一点是我一个学音乐的朋友提出的。他觉得这部影片整体节奏是他看过作品中最为出色的,起承转合是做得非常好。在这种非靠悬念解谜为主打的片中,他这种惊悚悬疑的手法看似没有必要,但其实是导演编剧精心安排的。目地就是自始至终牵引着观众,经常在紧绷和松弛之间不断地来回切换,既不如大部分文艺片一样始终偏于平淡,也不似恐怖片那样频繁越界。而是逐渐吸收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越来越投入,注意力越来越集中,直到最后气氛上已经烘托到一个高点时,同时将故事带入高潮。这时观众心理彻底被击穿,心里上在最投入的时候受到最强烈震撼,效果极佳。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心理学手法,朋友告诉我这种手法音乐作曲中有不少人会试图运用。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情节上复杂度不够,但是又有很强的感染力;也说明了为什么影院观看的效果会比下载的好看很多。国内引进的可能性很小,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


配角们作用的理论,这里抛砖引玉了:


Lily/Beth理论(严重剧透):
Lily代表的是Nina对现存竞争以及自己弱点的恐惧,Beth象征的是Nina对自己未来的忧虑,她担心将来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并且自己会老去。一个代表的是近忧,一个代表的是远虑。二者共同作用让Nina处在极大的精神压力之下

关于Lily,Nina深知自己身处全世界所有舞者都艳羡期望取代的位子,同时她知道自己的弱点是无法放开,不能完全融入黑天鹅那种张扬放纵的表演要求,而Tom的不断强调和夸张的失望表现又让她越来越惧怕自己这个弱点,强烈畏惧会失去角色。于是Lily作为她的竞争对手,并且是最符合黑天鹅表演要求的舞者,作用就随之无穷放大,混杂了她自己内心的另外一个黑衣Nina也就是与Nina性格本身完全对立面的一个自我交互出现,并且越来越频繁,成为了她的最大对手和阻碍她的假象敌人。
这种心理推动着那个黑暗Lily一次次充满了她的幻想视野,几次比较明显的包括她从酒吧后跟随她回家的那个Lily,以及最后在化妆室刺伤并且拖进洗手间的Lily,这两个部分电影中都利用黑衣Nina的方法强烈明示了那仅仅是她自己幻想,而她欢愉以及刺伤的对象都是她自己内心的黑色Nina。
此外也有几次不是非常明显的部分,比如在后台和Tom偷情的那个Lily,以及最终表演时和男舞者亲密接触的Lily,似乎无论真实与否理论上都能接受,但我更倾向认为这些也是Nina的幻想。
真实中的Lily一定确实是觊觎Nina的角色也希望她失败,但是她也并没有用恶性的方法去竞争,并且能够坦然承认Nina的出色表现。这两点从她最后几次正常状态出现都能充分说明(看到Nina冲进剧场语气失望,最后一幕前到化妆间恭喜Nina的表现)。

关于Beth,Nina所看到的情况与真实应该相差不远。老Swan Queen多半确实经历了很多痛苦,摔烂化妆室,失势后对Nina和Tom的直接咒骂,以及主动车祸断腿,多半都是真实的。其实这种新城代谢非常正常,出现在所有地方,每时每刻在任何领域都会发生。然而一般来说,刚刚得势的青年新一辈,意气风发,都不会感受到旧人的痛苦,之所以本片要有很多的篇幅描述她这种恐惧,首先是Beth一直是她的目标,从她偷窃Beth东西的部分已经可以看出,而当长期的偶像变得如此悲惨之时,不可能会无动于衷。其次也是强烈突出了她偏执的患得患失,并且对完美的要求极高,无法忍受任何潜在的失败。同时我也愿意相信这里面与Nina白天鹅的善良的本性有关,善良纯洁的白天鹅不愿意看到自己喜爱得人变得如此悲惨



母亲理论(严重剧透):
对于情节上大多数争议的焦点集中在Lily和Beth上,以及最后表演前夜Nina在练舞房熄灯后看到的Tom以及魔王是否完全幻想,然而关于母亲的真实性很少人有怀疑,即便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妈妈是很诡异的。
但是我的美国朋友提出过一个关于剧中母亲的理论。刚听的时候我觉得很荒唐,但是仔细想想觉得确实还是值得推敲。理论就是这个母亲其实是并不存在的,而是Nina心中自律性的一种潜意识意向。她的母亲也许在她幼年或者是少年时候就离开或者去世,但是她脑海中一直保留了那个对她严格的母亲形象,并且母亲对待她的方式一直保留对一个小女孩的严格和限制,甚至她的房间都是按照幼女的方式布置的。
这位美国朋友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理论,原因是周围的人都用最终Tom接到Nina母亲电话说Nina生病不能演出来反驳。他觉得确实这里无法说通。但是我并不觉得因为这一点就能完全驳倒这种理论。如果她的精神上确实分裂成她自身以及儿时母亲两个对立面,完全还是可能她自己“变为”那个对自己女儿非常Defensive的母亲给Tom电话,然后自己又变回女儿挣扎地跑去了剧院。
对于这个理论我从两个角度出发地想了下从而保留了其合理性:首先其实所有母亲对Nina讲的话都完全可能是她自己对自己说的。想象一下她自己精神上存在这那个对她严格要求并且高期待的母亲,这股力量不断推动着她自己前进,努力,并且相信她。在她极其渴求这个角色的时候告诉她:"you are the most dedicated dancer in the company"算是一种自我激励;然后在她畏惧Tom对她有侵犯的时候,母亲就站出来说:"i just hope he didn't take advantage of you." 一直到最终,整个过程母亲的态度和台词都紧密跟随她的心理活动。都完全可以理解为她对自己所说

另外一个角度更加重要:母亲每次出现的时机,很多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首先是母亲行为很诡异,似乎唯一职业是在家画极其诡异的的面部画。并且除了给Nina买蛋糕和最后在剧院出现以外,都没有离开过家里。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其实影片中母亲并没有和任何除了Nina以外的人物有直接的交流对话。仔细想想好几幕母亲场景,都有点自身内心冲突挣扎的成分存在:
一. 吃蛋糕一幕:正常母亲哪会因为女儿不想吃蛋糕,就马上气着说着是垃圾要丢到垃圾桶。Nina可能是自己买回了大蛋糕要庆祝,随后内心自律一面(也就是化身母亲)马上说不行这个太多了不能接受然后要丢掉,丢掉之前又觉得诱惑很大,自己用手指挖了一点奶油尝了尝。(我不知道女孩和母亲的关系一般怎么样,但是这种舔对方手指上奶油我还是觉得有点奇怪的)
二. Nina自慰时看到的母亲:妈妈那个时候出现相信吓到了不少人,其实前一天晚上Nina并没有太多不正常,母亲不太可能需要坐在旁边看着她一直到睡着。这个时候可能又是她内心的自律出现,停止了她这种“放纵”,她自己也羞愧至极
三. 真实的Lily来家里找Nina出去吃饭/喝酒,母亲开门后立马关上,几乎没有对话的时间。然后当Nina出门和Lily说话的时候,母亲出来让Nina留下的几句话里,也没有任何一句是和Lily直接说的。这一段理解成Nina自己对是否要去的心理斗争也非常合理
四. Nina和那个假Lily过夜后,妈妈漠然地看着她迟到并且错过重要排练,我们已经知道之前的晚上Nina并没有带Lily回家,如果妈妈存在,她看到的无非也就是一个出去酒吧high过以后回来很迟的女儿。无论出于任何理由,一个看重女儿职业的母亲都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让女儿的职业生涯受到毁灭性打击。而那个坐在沙发上的妈妈,怎么看都像是不存在的,更像是Nina自我愧疚的挣扎

除此以外的好几个母亲出现地方也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解释。可能略微有点不好解释的就是手机不断接到的妈妈的电话。可是即便是电话,也可以明显看出完全是Nina个人看到听到的感觉。既然之前几秒钟她可以看到幻想中的黑衣自我走过,为什么过几秒不能接到幻象中的电话呢?她完全可以构想出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妈妈不断紧盯着自己,当自己有任何不好的想法的时候都以电话形式出现,起到约束警醒自己的作用。
另外还有个细节,记得在最后表演白天鹅落台前她眼里充满的是谁?就是她的母亲。试问哪里有那么容易从万千观众中如此清楚看到一个人,当然我不否认这部分是真实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设想这个母亲是她假象出多年严格要求她并且对她有殷切期望的人,终于有朝一日她成功了,她潜意识在这个时刻一定会最想看到此时此刻的“母亲”,于是“母亲”就适时地出现在台下,看着她完美的表演。这样的解释是不是也更加/同样合理呢?
简而言之这理论就是剧中母亲其实并不真实存在,只是她内心里一股严格自律的力量产生的幻影。这个理论如果能够成立并被部分人接受,其实将这部电影的档次又推高了一些,就有一点Psycho和Fight Club的成分了。这里拿出来开放大家讨论是否合理。

××××××××××××××××××

很高兴看到关于母亲的理论能得到大家的注意和讨论,其实这就是我的初衷。今天收到豆友忘词的歌手投条说Nina背后的抓痕只有她自己和母亲看到,也证明了母亲的虚构性。我也觉得是个Good Point

不过我慢慢觉得其实对于电影来说,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
当初我提出这个说法也完全没有说就是认准了导演一定是带着这个理论和想法拍摄的,只是觉得如果这个理论可以成立的话,电影会更加精彩。其实我后来再看黑天鹅,就逐渐觉得要板上定钉地去说服别人妈妈是不存在也是极其勉强的

关键是从什么角度理解,会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有更加好的体验和感受,能够觉得电影更加精彩。
这也是为什么导演编剧从来都不会走出来认真解释解迷。我甚至总是感觉他们一定在背后偷笑观众们的over analyze,其实很多东西他们自己都完全没想到。作为个体观众来说,能说服自己,并且给别人或多或少的启发,就足够了。

××××××××××××××××××

=================================

“Dance with your heart” 套用前两年超女快男点评最喜欢的用词,可以是:用“灵魂”跳舞,但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和自己的心灵舞蹈。

周二深夜已过12点,当我从纽约林肯中心的一个小剧场走出,内心的激动与震撼久久不能平静。这是纽约今年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周,深刻体会“冬天的纽约冷的这样直接”的同时,却感受到了很久没有过的巨大视觉听觉以及精神上的多重愉悦与冲击。

这是绝对一部电影艺术的巅峰之作"Masterpiece"。对它我之所以不想吝惜任何溢美之词,因为它近乎满足了我对优秀电影作品的所有标准,并且在个人感情上也满足了我的所有喜好。影片中宣扬了一种艺术上精神:芭蕾的完美-Perfection并不仅仅在于每个动作细节都做到最精确,并且在于情感上的投入与诠释。本片在我眼中就像是最终Nina的完美表演,不仅仅达到了白天鹅的自然精确,并且做到了黑天鹅狂野的热情与放纵。在电影拍摄层面接近登峰造极,而又在需要情感爆破的时候”Let it go”,漂亮地让一部108分钟的影片有着远超这个时间的内涵。

好了,影评还主要讲讲影片本身,下面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讲讲这部Darren Aronofsky的电影为什么能达到这个高度。概念上,我觉得优秀的电影作品要达到的几个要求:
1. 近乎从头到尾让观众投入(开始可以有短暂的热身部分,但是不能太久),即便对主题了解不多或兴趣不大的观众也能被带入;
2. 剧本上有一定的复杂度,情节带有一定的回旋转弯(并不一定要像Nolan带你应那样有很多个弯,一个大的漂亮的回旋足以,例如Mulholland dr. 和Eternal Sunshine…那种);
3. 主角有非常出色的表演,这种出色同时涵盖动作上和感情上;
4. 高潮部分能有足够的剧情张力调动观众情绪随之升温,并且关心主角的遭遇;
5. 超现实部分的强度弱于能够让观众共鸣的程度;

而从我个人偏好角度上也有几个比较喜欢的方面,放在这部分就是因为我觉得这并不是好电影的必要成分,但是如果有的话我自己会更喜欢:
1. 希望有一定的心理学元素,几乎所有我特别喜欢的电影都有一定的心理学成分在内;
2. 我更享受略微偏于黑暗的作品,你说我心理阴暗也好,说是需要发泄也好。我就是客观感觉观看略微黑暗点的电影更好看;
3. 希望电影能有一点智慧的挑战,就是往往第一遍看不能完全看明白,能够有让观众回味多次的冲动,并且内容上也有这个深度经得起观众重复挖掘;
4. 除了影片第一主题之外,还有一个潜在内部的主题让观众品味;
5. pp的女主角。。。我开玩笑

下面我试着来说说<Black Swan>,并不一定按照上面的顺序但是应该能基本涵盖每一点。总之就是这部电影在上面的10个方面都做得完美或近乎完美,才造就了这样一部我心目中的满分影片

开篇梦境:
对于情节的带入,Black Swan开头那段Nina与魔王在黑暗中同舞的的梦境具有极佳的效果。即使我这种本身对于芭蕾兴趣不大的观众也为之震撼,从独舞部分到合舞部分,艺术表现力上近乎满分,而魔王的邪恶表情让人不由得关心主角命运。从而让梦境一结束,观众就凝聚了一定的注意力去关心主角的命运,而其后马上开始的选角部分又加深了这种关注

身后跟拍:
本片非常多地运用了跟拍,其实我自己并不是一个这种类同第三人称冒险游戏的拍摄手法的粉丝,但是不得不承认这部影片里面把这种方法用到登峰造极。影片的本身出发点和凝聚点就是Nina,观众能够不受干扰地全心关注她的命运和遭遇。在这种大环境下,跟随Nina的拍摄就极为出彩,观众仿佛和她共同体会了忐忑不安,惊悚,担忧和挣扎。很多时候,比如在化妆间里和酒吧等,明明可以用远景拍摄的时候,导演依旧利用了这种手法,就是更加加强了这种效果。
DA在他导演的影片中都喜欢对演员脸部近距离拍摄,梦之安魂曲里面也是有大量的正面特写,常常都有长镜头。很考验演员功底。不过跟拍运用得如此之多还是第一次

以上两点都让观众加倍投入。相较之希区柯克那种略带刻意调动观众情绪的剧情排列,这种手法显得更为自然,并且不需要像穆赫兰道那样要让观众看第二遍之时才大为叫好

剧情波折:
Nina的整个经历中大小波折无数,相信观众从头到尾都没信心最终到底是悲是喜,从和Veronica的选角风波,到母亲的怪异表现,到酒吧之夜和Lily的后续行动,到两次迟到和精神的近乎奔溃,再到化妆间的血案。观众似乎一次又一次的被说服最终会是一个惨烈悲剧结局。一直到最后一刻Nina从舞台顶端坠落,说:”that was perfect.” 观众才能放心。而直到此时导演还是耍了一个类同Inception的花招,到底结束之后她的伤势如何,观众也无从得知。在诸多回旋之中,最大的一个还是Nina在那么多事情之后还是得到了正式登台的机会,而她的表现,也同时将影片推入了让人窒息的高潮和结局

高潮:
高潮部分的表现张力甚至还要远胜过了开头的黑暗同舞。当Nina在舞台上演绎黑天鹅的时刻,那一段身上的羽毛随之深长,她的旋转更加投入而加速,而设想镜头随之一起旋转,最终到正面,我们看到一个停下来的完美干净的Nina原身,全场鼓掌。在这种时刻,相信所有影片观众都为之倾倒。高潮并不仅仅是这部分,我的个人感觉当Nina在前一天晚上心魔加剧,化身天鹅开始,所有观众就不由得随之身体前倾,更加关注主角经历,是否还能够成型还是就如<百万宝贝>一样彻底坠落,之后的每一秒,都充满张力

现实与超现实:
这个定义是我最近想出来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每部电影都有超现实部分。然而导演和编剧如果恰当玩味,能够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内心的共鸣能够成为主旋律,那就是一种至高技巧。之所以我如此喜欢穆赫兰道超过了同样讲梦境的盗梦空间那么多,就是因为觉得穆赫兰道就仿佛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一个梦境一样,细节上刻画得无比真实深入真是,让我仿佛想起了自己在许多人生抉择,或者等待他人给我人生抉择的时刻的那些挣扎的夜晚。而在Black Swan里面,这种元素同样存在。
对于每个渴望成功的人,他们多少都会有正在经历的或者必须要经历的心魔。当心魔存在的时候,如何和心魔共舞?战胜心魔并非最高境界,与心魔共舞直到将至感化并且收为己用才是最大挑战。这部影片深入地刻画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内心的挣扎,共鸣在所难免。而类似的主题,像Fight Club可能就是因为超现实部分略微胜过的共鸣成分,所以并不能让我喜欢到同样的程度

黑暗以及镜面效果:
心理学的部分我上一段就略微提及了,当Psycho讲的是人格上的彻底分裂,穆赫兰道用梦境表现潜意识,二者都表现得相当完美的时候,Black Swan更多是关于潜意识和渴望带来的幻境。这种幻境大多是黑暗的。特别是电影中另外一个主要表现手法镜面效果,本片用了无数镜子,酒吧里的洗手间,家里的厕所,剧场里的更衣室,很多次当Nina背后镜子里的倒影转身,其间的惊悚就不用多说了。而她的身体的变化,很多地方和80年代电影The Fly一样,还好天鹅羽毛也要好看得多

Double Entry Rate (骗二次电影票):
有些电影就是第二次看和第一次感觉完全不同。穆赫兰道就是极致,不到最后你很难认知到前面是梦境,当你知道是梦境的时候,重看电影的感觉就极其不同,最后甚至有高端粉丝做了专门的网站细细分析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梦境;略微差点的像Fight Club和Prestige那种,当你最终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回头看起来会有很多很多复活节彩蛋去挖掘,这还是蛮有趣的。
可是鉴于电影嘛毕竟是收票的,要求太多观众都去再看一遍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感激的,所以穆赫兰道得不到高分可以理解。而<Black Swan>做得算是恰到好处,当曲终谜底揭晓,她唯一的敌人是她自己,那么观众就会好奇,之前那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她的幻想。比如妈妈,Lily和Tom到底做了哪些事情等等。但是这些元素回头其实已经又并不重要了,喜欢的影迷可以再买票去看一遍(我就一定会),其他人也足够带着满意地心情Let it go回家去到IMDb上给个高分,这就是最高境界吧。

性元素:
性是这部电影里的潜在主题,电影中有很多很多和性相关的成分。Tom很多次利用性来引导Nina放开来表演,而Nina自己的潜意识里面也无数次涉足这个领域,另有关于Lily在里面的相关作用也是。导演丝毫不避讳地充分展现这个元素,并且对欲望诠释得入木三分
记得很多年前有听到一个报道,说是前苏联体操队的一种比赛前促进女体操运动员表现的方法就是,让她们在比赛之前和教练组以及陪练组的男性过夜,据说这种方法效果极佳,促成了苏联体操队在90年代之前的统治地位,自然这件事情后来变成了丑闻。。。恰巧导演也是俄罗斯裔,不得不说这里面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从全心扑在职业上,样样追求细节上的表现完美,到她遭到各种内外的诱惑,对身体逐渐认识和感受的过程。影片没有粗劣地直接描述她最终失身在哪儿,也算是一个点到即止了。

演员表现:
这部电影近乎算是Natalie Portman的个人表演,即使最接近她的配角Vincent Cassel和Mila Kunis的戏份也和她相隔天地。这个耶路撒冷出生的女孩再一次让人无比惊喜。我不知道她儿时学过多少芭蕾可以支持她给出如此完美的舞蹈表演,而在情感诠释Nina,以及入戏上,她的表现绝对是堪称超一流。如果不是一个对处在Nina那种位置的女生心灵有深刻的分析了解的人,绝对无法做得如此出色。在影片差不多到一半的时候,朋友问我:“你会不会觉得她在这里面一点都没有吸引力,这么严肃。”我不由得点头:啊我几乎忘了她是Natalie Portman,只觉得她是一个很放不开的稚嫩女孩;而在后半部她的释放,又展示得淋漓尽致,实在也是她自己作品中的巅峰。我不知道她自身是否也有类似的奋斗直到突破的类似经历。但是肯定的是,选择这位哈佛心理学的漂亮毕业生来演绎这个角色是非常聪明的,而她的表现,也比她的背景来得更为出彩。
为了拍这部电影,她的付出也同样惊人,拍摄前减肥了20磅,看到最后换装时她骨瘦如柴的背影,不得不为她的敬业所感动。
补充:昨天听说她已经和片中的男舞者Benjamin Millepied孕有一子并且订婚,黑天鹅让一对佳人在现实中喜结良缘。

导演DA(补充):
借着这个机会,这两天重温了导演Darren Aronofsky 以前的作品,这次再看梦之安魂曲,能够对其理解更深一些。三(四)条主线各自相关交结而又异常清晰,拍摄上甚至更胜黑天鹅,演员头部固定中心的摄影效果保持了第一人称的作用,又同时最大程度在荧幕上模拟了吸毒后感官异常敏锐但同时理性思考最大程度削弱的感觉,配乐上虽然没有天鹅湖这种历史经典铺陈,可是丝毫不为逊色,从头到尾紧扣人心。尤其是那不断重复的经典敲击型伴奏,一次次绷紧观众心弦,极大程度吸引了观众的全部注意力。推荐喜欢黑天鹅又没看过这部的影迷看一看。
总体上说,达伦是一名在摄影和配乐上非常考究的导演,他的所有作品在这两个方面上都是顶级,同时他深谙对各种“邪恶”的人类欲望,毒品等感官的描述,这个方面绝对无其他现代导演可以出其右。在情节上可能略微有点依赖编剧,但是他也是非常有选择性地只接手很可取并且会出彩的剧本,并且在大部分电影中自己亲自上阵参与编剧。这种优势和态度让他的每部作品都能给观众以至少视听上的冲击,而绝大多数也能震彻心灵。是一名才华出众,并且有追求完美的态度的好导演。

花絮:
小成本电影真是颇为不易。回来后上网去看了一些相关介绍,说是拍摄过程也同样的不易。Natalie Portman在拍摄过程中肋骨脱臼,但是剧组却没有随行医生。她说如果真的资金如此紧缺,可以把她的独立Trailer (就是演员临时居住的移动屋) 拿走换来随行医生。结果第二天她的trailer真的被移走了。。。



结语:

记得在我大学低年级时期从学校FTP里面乱拖电影,没有选择地去看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片子。而在那个时期基本算是自己定义对电影的类型偏好,是那种有带心理学层面挖掘,并且略带黑暗的电影。当时看过的两部成为我最爱的电影是穆赫兰道和希区柯克的Psycho,尽管之后又看过大几百部形形色色的影片,优秀的作品比比皆是,但是在我心目中,能够达到这两部作品高度的影片却从未有过。
而今晚,本来准备回家睡觉的我被好友拉到了那个在林肯中心地下的一个专门放独立影片的小剧场看这部即使在美国都没有完全公开上映的影片,而这个和<Black Swan>这个近乎算是无意地邂逅,又仿佛在黑暗的海面漂浮多年之后突然又看见了一座新的灯塔。终于可以说服自己这是一部可以和前二者媲美的作品。于是无法克制地选择它作为我在豆瓣上写的第一篇长评。
这部电影的内涵实在很多,我可以再写2个小时也依旧有东西可以挖。但是这里就留给大家自己慢慢去观赏体会吧,我自己就打算周末再去换个影院看一遍。

Dance with your heart,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去演绎两个角色,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大或小有一只黑天鹅,他有不同性格,但是相同的是都与主体对立。我们并不需要强迫把它放大并且展现出来,但当他某些时候变强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如何去面对他,Dance with it

---------

顺便评了下梦之安魂曲,可以参考: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98559/

 4 ) I feel it. I was perfect.

讲Nina如何成为一只“黑天鹅”的篇幅 几乎占据整部影片 但最重要的升华的那个点 却是黑天鹅到白天鹅的回归之旅。返璞归真 寻到最纯粹的艺术。

纪伯伦说 我们走得太久了,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Nina 你忘记了吗?
在结尾的舞台上 黑天鹅终于现世 当观众们震撼于眼前的华丽魅影,是否还记得影片开头那只在黑暗里起舞的白天鹅?那抹柔弱而美丽的纯白 但身后的黑色魔鬼在暗夜里向她逼近着,直到她逃无可逃。其实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读到暗示:黑色要吞噬掉白色 黑白天鹅之间的战争。

化妆间里横流的鲜血化成了插在Nina心口的一片玻璃。雪白中一点红艳显得更惊心动魄——最初的那只白天鹅终于死了。Nina拔下玻璃片 从泪流满面到大彻大悟的平静。她面对镜子安安静静地化好妆 准备人生的最后的 也是最完美的演出。
不再有现实的压力 也不再有内心的欲望激荡 只有纯粹的艺术。

那一抹最初的纯白。
“I feel it. I was perfect.”

她终于走到导演设定的艺术境界的最高层 当她上到最高层时 正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既已经完成生命的意义 活着又有何用?既要让打动观众的效果最大化 何不来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就像鲁迅说过那样 悲剧便是把美毁灭给人看。那么 既然注定要毁灭,何不终结在最璀璨的一刻?

不必有后续的想象 不必让SWAN QUEEN继续留在俗世的纷扰 商业化的喜新厌旧之中 不必让她像前辈一般蒙受黯然退场 被人遗忘在尘埃里的屈辱——
众人争先围到她身边 赞美与祝贺不绝于耳,那个似乎永远高高在上的男人此时也凑到了她耳边 用亲昵的语气唤着她 “my little Princess”他神情热烈 混合着欣赏与爱慕 甚至像个得到生日礼物的男孩儿。

但她知道 这称呼在不久之前还属于另一个女人——Beth曾经 Beth也和现在的她一样 被无数灯光拥抱宠爱 领受万众瞩目的无上荣光。
但现在的Beth 躺在医院里 身体伤痕累累 精神支离破碎,永远告别了舞台 和SWAN QUEEN再也扯不上半点关系
有朝一日 她会不会也是这样?
她缓缓闭上眼睛 与耳边的如潮掌声 一起沉入虚无之中。
除了让女主人公在成为完美的SWAN QUEEN后立刻死去 还能有什么结局呢‘?
单从美学的角度来讲 我喜欢这样的收梢

 5 ) 冲破身体的黑天鹅

《珍爱泉源》时,不提繁复的三段式结构和绚丽的太空星云,阿罗诺夫斯基的爱情观被影评人讥为老土。《摔跤王》时,威尼斯评委杜琪峰喝过红酒,笑呵呵地赛后开炮,他就觉得阿罗诺夫斯基的电影观很是老土。到了《黑天鹅》,半小时不到,我就想起了《钢琴教师》和《怪房客》,怎么看都有别人的影子。看完后一查,很不幸,嘲笑声音依然是跟土、旧或老套有关。也许,这个舞者题材真的太老了,精神分裂、双重人格,隔三岔五就要拿出来说一说,根本算不上新鲜。恐怕阿罗诺夫斯基也想得很清楚,咱不整别的,就利用现有的资源把东西做好,奥斯卡不就喜欢这种四平八稳的么。

很显然,电影总是要对比着看的,拿出去年底上映的《非常舞者》(舞吧!昴),李志毅那出励志剧可以活活把人看睡着了。一旦这么看,《黑天鹅》真是一部绝顶好片了,做工精细,节奏起伏有致、演员表演出色,娜塔丽·波特曼完全就是奔着奥斯卡影后去的。

这部电影够邪,扯指头上的肉刺、掰开渗出鲜血的指甲、背上毛孔粗大长出密密麻麻羽毛,光是这么描述起来,许多女性观众恐怕都会不寒而栗。更何况还有拿刀捅人、另一个自我等离奇幻想和诡异镜像,说《黑天鹅》是惊悚恐怖的佳作并不为过。整部电影围绕白与黑的冲突交织,如同芭蕾舞步一样,扬腿旋转,越转越快。最后曲终人散,主人公戏我不分,停留在完美的想象中。由于超强的代入感,观众也仿佛置身舞台下面,观看欣赏,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正如《天鹅湖》需要突显白天鹅的美丽圣洁,整部电影完全围绕娜塔丽·波特曼做文章,享受了绝对一号的超级待遇。阿罗诺夫斯基十分懂得成人之美的含义,他近几部电影都有可说之处,好比火箭助推器,让一些人成功升天。在《珍爱泉源》时,他与蕾切尔·薇兹享受爱情的沐浴,那会妻儿皆有,好不甜蜜。可惜正如心伤的电影结局,现实中的故事,他跟蕾切尔·薇兹在今年以离婚收场。再到《摔跤王》,米基·洛克的老脸饱受岁月的蹂躏摧残,阿罗诺夫斯基索性让他遍体鳞伤,一副惨象。影片向奥斯卡影帝发起了冲击,米基·洛克咸鱼翻身,可惜面对西恩·潘,米基·洛克也跟电影里头一样,心怀旧时的梦,黯淡收场。这回的《黑天鹅》,在评奖季冲刺阶段,有曝出消息说,娜塔丽·波特曼在片场结识了艺术指导,现在已经怀孕了。有这等好运附体,娜塔丽·波特曼的前景被一片看好,而阿罗诺夫斯基不知能否好人好报,冲破不受待见的魔咒。

光看投资规模和演员阵容,《黑天鹅》并不是什么重磅大片,它更接近《π》和《梦之安魂曲》时代的阿罗诺夫斯基,只是这一次,电影更加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而在技巧手法上,他保持了一贯的冲击力以及自成一体的风格。它有一名痛苦的主人公,里外受困、身心俱焚;一场白与黑的极端冲突,好似生存与毁灭,不疯魔不成活;一个属于个人的舞台,大量的肢体或表情特写。这不是什么好莱坞主流,它是一部货真价实的作者电影。

 6 ) 考前综合征

想说,看了以后百般不喜欢。
不是不喜欢,只是无感。
想给两颗半星,豆瓣没这设置,给了三颗。觉得亏了。

不知道为何,豆瓣上如此多的人追捧,甚至有很多我很喜欢的友邻赞不绝口。
但,这并不是一部我喜欢的电影。这几年都不敢在豆瓣评论。说喜欢,被猜疑;说不喜欢,又会被攻击。
不过随便好了。
不喜欢。

一开始还心怀侥幸,觉得没有交代的地方是悬念。
我错了。
这本来是一个情节很简单明朗的故事,要说清很容易。要故意说不清,也有说不清的讲法。

惊悚最常见的方式是悬疑,悬疑最大的关键在于兜圈子和抖包袱(想到三苏,他在这点上做得太好)。
如果不屑于此,也有更紧凑的套路。
仿佛要讲点什么又什么都点到为止一带而过,让你怀疑所有人又在你准备怀疑前打消你所有念头。
这种方式拍惊悚片,还真是矜持。

所以首先这是个失败的故事,然后这是个失败的惊悚故事。
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恐怖。
首鼠两端的精神分裂,在欲望和克制上的顾影自怜,晃动的镜头和突然反打的招数,让我以为是落魄的法国导演流亡好莱坞不得不屈尊于主流,又找不到主流的定位究竟在哪里。

要么[两生花],要么[孤儿怨]。你不能跳一支芭蕾舞就企图俘获所有观众。

但它要讲的东西我明白。
这就是大型考试前的一场噩梦。
梦见考试迟到,梦见进错考场,梦见答满的试卷写着别人的名字。
紧张。慌乱。犹疑不定。又忍不住怀有一丝期望。
在镜子前面不断不断对自己说你能行你可以的,却在睡前关灯的一刹那涌起无限绝望。
片尾时心底泛起淡淡哀矜,于人于己。

音乐很好,演员太漂亮。[天鹅湖]这个故事本身又萌又虐。仅此。

 7 ) 波兰斯基附体

       达伦曾直言不讳说《黑天鹅》的创作灵感深受《怪房客》《冷血惊魂》所影响,结果看片后发现果不其然,达伦就像波兰斯基附体,用充满了心理暗示和线索的镜头讲诉了这个关于人格分裂的心理惊悚故事。

       波兰斯基电影中的主角多为身不由己,被环境控制被旁人影响,正如同达伦《黑天鹅》中的女主角Nina。影片前半部分Nina是个克制冷静脆弱的女人,但争取角色的欲望把她推进了Thomas的办公室,更是把她推向了压力的顶峰。起初Thomas并不满意Nina对黑天鹅的诠释,认为她不够狠不够性感,没有释放出自己的情感没能够迷失自己,但却仍然选择了她成为新的Swan Queen。Nina对自己的中选感到吃惊,导致她在整个排演过程中都是极度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尽管她想要通过努力训练来弥补但仍然不能够完美诠释黑天鹅,这时Nina便处于一个技术再没作用自己不能再控制的状态。于是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各种外力便开始作用,一步步的激发或抑制Nina人性深处的黑暗势力,而Nina便被动的卷进了这场黑白角力的风暴中心。
       Thomas是个有趣的角色,他在影片中就像个灰色人物让Nina同时也让观众无法分辨他的意图。办公室的强吻,自慰的作业,舞蹈室的主动诱惑,或许是因为他对Nina抱有占有的欲望而进行的一系列骚扰,却也同时可被解释为一种指导Nina诠释黑天鹅的非常规手段。不管怎样,是Thomas成功释放了Nina内心期待被渴望被迷恋被重视以及不顾一切追求完美的欲望。类似的性暗示还有地铁上对着NIna自慰挑逗的老头。
       母亲是个有强烈控制欲甚至有点偏执的女人,很多时候就像一个反面角色,因为她的爱就像桎梏牢牢套在Nina的脖子上让她无法呼吸。前有Thomas在努力释放,同时又有母亲在间接抑制和禁锢Nina内心蠢蠢欲动的黑暗欲望。例如Nina清晨自慰的那场戏,正当她让自己沉溺在性快感中时,却突然发现母亲就睡在床边,仓惶下被迫停止。母亲发现Nina背上的抓痕后强迫似的剪短Nina的指尖,然而那些伤痕本就是黑天鹅即将被释放的征兆,母亲的行为无疑是在阻止它的发生。于是母亲的角色便可被解读为在人性白与黑较量中,唯一能够抑制黑暗面的亲情和爱,只可惜这一次促使黑暗滋生的力量更大。因此在片尾白天鹅之死那场戏中,Nina眼中看到的只有看台上泪流满面满眼爱意和怜悯的母亲。
       Beth是前一任Swan Queen,在主演人选发布晚会上Nina目睹了Beth的不甘心和愤怒,以及与Thomas之间若有若无的暧昧。Beth出车祸后Thomas暗示Beth自杀的可能性非常大,这让Nina发现自己有可能是Beth和Thomas之间的第三者,也就是《天鹅湖》中的黑天鹅。这种想法无疑推动了黑天鹅的破茧而出。
       Lili其实在片中有两个,一个是真实存在的竞争者,一个是Nina在人格分裂后假想出来的一个敌人。作为真实的竞争者,Lili始终都是一副叛逆放纵的模样,穿着黑色,与Nina截然相反。这或多或少都给Nina造成一种”她黑我白“的暗示。在夜店的那一晚,Lili不遗余力的劝诱Nina放纵自己,甚至还拿了一件黑色衣服给Nina穿。也许只是偶然,但当Nina在厕所中换上了那套黑色衣服后,似乎就预示着其心中的那只黑天鹅已经诞生并开始成长。在影片最后一部分里,不管是真实的竞争还是幻想的背叛,真假Lili始终都扮演着引诱黑天鹅出现的重要推动力。这只黑天鹅在Nina心中时而化身成假想敌Lili,时而变成另一个Nina。而发生在化妆间的那场谋杀,黑天化身成假想敌Lili并激怒Nina,让她以为杀死了竞争者从而才能在舞台上完美诠释黑天鹅。

       如同波兰斯基的《怪房客》《影子写手》等,替代前任意味和暗示着重蹈覆辙。前一任Swan Queen Beth刚得知自己将要被替代时在化妆间大发雷霆后摔门离去,这时在一旁偷看的Nina溜进去偷走了Beth的一些私人用品如口红和小刀。这就构成了Nina对自己的”主动暗示“要成为第二个Beth。后来Beth的车祸和《天鹅湖》的剧情暗示,白天鹅只有以死来求解脱和自由。因此最后Nina倒在血泊中称自己终于做到了完美,她既成功杀了假想敌成为了当仁不让的黑天鹅,同时她也通过”被迫自杀”而达到了最终解脱。
      “黑天鹅”其实就是Nina的一个更加黑暗的人格,它一直在寻找破茧而出的时机。Nina站在两面镜子之间时看到镜子里面无数个自己中,有一个自己正在抓背,那其实就是黑天鹅想要撕破Nina的躯壳以让它的翅膀能都放肆的展开舞动和飞翔。Nina从夜店回家后与母亲对峙的一个镜头是,镜子中的本来只有一个Nina,却突然分裂出一个Lili,后者跑到卧室门口引诱Nina与自己的母亲作对。镜子其实一直都是表现人格分裂的最佳道具,《黑天鹅》全片更是遍布各种镜子,达伦近乎完美的利用了镜子和多面镜子的特点构造了令人惊叹的,人影交错似幻非幻的视觉效果。
       颜色同样是被充分利用。白色代表着纯净和纯粹,Nina在影片前半部分的着装多为白色。相反黑色代表的是更加放纵甚至邪恶的人性,这是Lili和影片后半部分Nina的着装基调。上面提到Thomas是个灰色人物,因此他出现的很多场景都是由黑色和白色共同构成,例如穿着白色衬衫的他坐在一对黑色椅子中,例如他家的装修基调也是由黑色和白色构成。影片的第三个颜色粉色似乎是代表克制和禁锢,芭蕾舞裙,Nina卧室,Beth的病房等都是粉色,
       超现实的想象场景曾在《怪房客》《冷血惊魂》中成为经典,《黑天鹅》的最后一部分也有非常出色的类似场景,例如破茧而出的黑色翅膀,突然断裂的双腿,逐渐长满全身的羽毛等都让人印象深刻足以过目难忘。


       暂时能想到的就是这些,片中达伦的剪辑和对配乐的运用仍然给力,摄影更加不在话下,抢尽影片本身风头的娜塔莉波曼在片中的演技就算早有耳闻但仍然让我感到出乎意料的精彩和震撼,力挺她拿下影后啊啊啊。

 8 ) 这或许就是梦想到现实的距离,这或许就是艺术的代价。

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仿佛一切仍是那样,还是梦里那件雪白蓬蓬裙,那双光滑绸面舞鞋,那曼妙撩人的舞步。区别在于现实中的蓬蓬裙被划裂,隐隐藏着个涔涔渗血的伤口,而那舞步的主人躺在血泊里。这或许就是梦想到现实的距离,这或许就是艺术的代价。

艺术,是一种高效的表达。但并不是努力就可以拥有这种高效表达的能力。当艺术达到一定高度时,技术的重要性开始递减,进入拼理解力和感悟力,拼个性和阅历的阶段。Nina面对的是两个同样高难度却黑白迥异的角色,这意味着她需要在内心安抚妥当两种相生相克的力量,让它们共存且达到高度和谐。镁光灯下的几分钟,被残忍放大的绝不仅是演员脸上的毛孔,更是她背后的生活和内心的世界。

于是,黑天鹅出现,Nina的一系列异常开始上演。比如一次重于一次的皮肤抓痕,比如在恐惧中不断看到另一个自己,比如同性性行为的幻象。幻觉和现实在电影中交叉重叠,却因导演并未留下判别线索而变得无从细究。虽然敏锐的人还是可以从配乐中得出一丝线索,但就整体而言,观影过后对于幻觉真相的重新判断显得意义不大。倒不如珍惜当下的体验,尾随那些大胆跟在Nina身后拍摄的镜头,感受她不安恐惧的内心。在这点上达伦展现了他制造吊诡气氛,安排紧密节奏的天分。暗示足够多,让人大呼过瘾,众多细节和意象都值得回头考究。

 短评

好看到呛着人,波特曼就是一直被过于标致的容貌给拖累的公主,这是要飞起来了,看到干巴成那样五官依然标致的前公主薇诺娜赖德又出来跑龙套好心酸

5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娜塔莉·波特曼的演技啊!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黑暗啊!

7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镜子用多了,想不精神分裂都难。故事基本就是天鹅湖的变奏,与《摔跤手》一样的手持摄影,却少了摔跤手的写实风,多了些超现实的感觉与舞台味。女主、摄影、配乐、女配都很有实力。波特曼,好运!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做三好学生不容易啊!

10分钟前
  • 胡子(胡续冬)
  • 力荐

一则少女小品,抄今敏不要抄得太凶残。论情欲的舒展如何提升艺术造诣。没人想与一具僵硬、羞怯、充满抵抗的躯体做爱。伟大的艺术家要心怀fuck the world.控制欲强的长辈太可怕了。压抑得越深则痛感越强烈,不过爆发得也会越猛烈吧。trust yourself.

12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完美主义的确是一种失败的人格学说,直接导致走火入魔丧心病狂。Portman演得好用力,看得我心里发毛。假如她凭此片拿小金人的话,不为过。

16分钟前
  • Hao
  • 推荐

我讨厌惊悚片里面搀和着情色,情色片里面搀和着惊悚……

20分钟前
  • kathyy
  • 还行

演的太像戏,拍的很刻意,惊你妹悚啊

23分钟前
  • sasasasa
  • 还行

就是个外国版“不疯靡不成活”的故事,加那么一点《钢琴教师》的桥段,怎么说呢,虽然natalie很用力在演,不过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剧本如人,可能是神经太紧绷了,反就不容易好。

27分钟前
  • jojo
  • 还行

其实没想象中精彩,精神分裂的表现力度不太够,手法也比较陈旧,差出fight club几个档次,大半夜的愣是没让我有一丁点紧张或局促的感官反应。反倒是配乐和Natalie的精彩表演收服了我,整部电影在交响乐的烘托下活像一出慷慨悲壮的天鹅舞剧,Natalie美翻了

2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舞台上那段黑天鹅太惊艳了!!!!!!Natalie这牛逼演技!!!!!!

30分钟前
  • XU
  • 力荐

AMAZING.

35分钟前
  • 小椅子
  • 力荐

电影果不其然像极了《怪房客》《冷血惊魂》,达伦更像波兰斯基上身,用各种心理暗示的镜头讲诉了这个关于人格分裂的心理惊悚故事。配乐剪辑特别是摄影自然没的说,波曼的表演更是精彩难忘,不仅让观众信服更是对角色心生怜悯。

37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不配5星,至少20星。

39分钟前
  • sabretooth
  • 力荐

有点无聊 教育我们不要逼自己太紧

42分钟前
  • 黄妖柒
  • 还行

简直就是诠释演员如何成为体验派,影片太完美了!★★★★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感受到了,感到了……完美。”一段用走火入魔来成就的完美,亦真亦假、亦实亦幻。影片从始至终都弥漫着黑暗的色调,很惊悚,很压抑,无论配乐还是摄影都极其吸引观众。娜塔莉·波特曼颠覆以往,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46分钟前
  • Q。
  • 力荐

那一颗星星是被吓掉的

51分钟前
  • Lou Lou
  • 推荐

旧酒无味,但新瓶子很美。

53分钟前
  • jumbu
  • 推荐

在离成功还差一步之遥的时候请不要丧心病狂

58分钟前
  • 晚晚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